梦见在中大虎水道船舶航行要点被船堵住在河中游泳从东至西方向,从l桥下游过,水变浅,变窄,有芦苇草很多,并有一只草船

[转载]近代百年武汉大事记之四——湖北省&武汉志(1840-
武汉市地表百米深处,为地质年代第四纪堆积的松散物质,再下为岩层,其土壤的成土过程,受到诸多条件的影响:即北高南低、中部低平、自外向内倾斜的地势;热量丰富、雨量充沛、且雨热同季、光热同季的中亚热带到北亚热带的过渡性气候;江河湖库塘堰星罗棋布的广阔水域;多样的成土母质以及人类长期开发程度等条件的综合作用,形成种类繁多的土壤类型。
【土壤类型和分布】据1984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武汉市共有8个土类、17个亚类、56个土属、303个土种。(表27)、(图8)
图8武汉市土地资源图
武汉市土壤类型调查面积统计
(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
黄棕壤性土
棕色石灰土
红色石灰土
酸性紫色土
淹育型水稻土
潴育型水稻土
侧渗型水稻土
潜育型水稻土
沼泽型水稻土
浅色草甸土
草句沼泽土
上表土壤分类和面积统计表明,武汉市各类土壤中以水稻土面积最大,共有376.24万亩,占土壤调查总面积的45.23%;其次是黄棕壤,共有206万亩,占24.77%;潮土有141.19万亩,占16.97%;红壤有93.31万亩,占11.22%。这4类土壤共占武汉市土壤调查总面积的98.19%,构成武汉土壤的主体。其余土类数量均少,分别是石灰土占O.35%,紫色土占0.04%,草甸土占0.86%,沼泽土占0.56%,且多呈斑状地块,零星散落,穿插点缀于前四大土类之中。
土壤类型与耕地构成,按土壤与地貌的地域组合分布规律,武汉市土壤类型大致又可分为平原湖区、垄岗平原、残蚀低丘和低山丘陵4个类别。(表28)
表28&&&&&&&&&&&&&&&&&&&&&&&&&&&&&&&&&&&&&
武汉市土壤类型与耕地构成
平原湖区土壤
垄岗平原土壤
残蚀低丘土壤
低山丘陵土壤
11.77(湖面)
&平原湖区土壤主要为河流冲积潮土,其次是湖泊冲积潮土,共有258.54万亩,占土壤调查总面积的31.08%。其中旱地141.18万亩,水田105.59万亩,湖荒11.77万亩。(表29)
表29&&&&&&&&&&&&&&&&&&&&&&&&&&&&&&
平原湖区土壤类型与耕地构成
河流冲积潮土,主要分布在长江、汉水及其支流的河谷冲积平原地区,是由江河多次泛滥的沉积物所组成的肥沃土壤。由于泛滥时流水的分选作用,沉积物中颗粒大小及流沙比例的不同,呈现规律性的水平分布,离河床愈远,沉积的砂粒愈细,愈近则愈粗。因此,从河床到丘陵土壤质地从砂质逐渐向粘质过渡。土壤类型则呈砂土一油砂土~正土一壳土一黄土的分布规律。河流冲积潮土按其有无石灰性反应,又分为两个亚类。分布在长江、汉水以及汉水以南的各支流地区的碱性反应(PH值7.6~8.5),称为灰潮土;分布在汉水以北的新洲、黄陂县各支流地区的呈中性反应(PH值6.6~7.5),称为潮土。河流冲积潮土的自然肥力高,土层深厚,土松质轻,水气适中,有夜潮现象,耕性好,富含有效养分,施肥见效快,适种性广,水旱皆宜,是武汉市最好的一种土壤。其中尤其是分布面积较大的灰油砂土和灰正土,为稻、棉、菜、麦和油料作物的高产土壤。(表30)
灰油砂土和灰正土的理化性状
湖泊沉积潮土,主要分布在平原的滨湖低洼地区。是在静水的环境下,由湖泊沉积物母质淤积而成。沉积物颗粒大小和泥沙的比例分布规律,以湖底为圆心,呈蝶形同心圆状沉积,离湖底愈远,沉积的砂粒愈粗,愈近则愈细,无石灰性反应(PH值5.6~7.5),故只有潮土一个亚类。湖泊沉积潮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质地粘重均一,地下水位较高,有机质积累较丰富,潜在肥力高。特别是油砂土、正土等土种,是较好的旱作土壤。(表31)
原始的草甸土和沼泽土,仅在汉南泛区留有遗迹,数量极少。原来分布在东西湖垦区、汉南垦区、金水农场、武湖农场和涨渡湖农场等地的这类土壤,经过围垦,已逐步发育成良水型水稻土。
垄岗平原土壤&
垄岗平原土壤主要是黄棕壤,其次是棕红壤,共有361.29万亩,占土地调查总面积的43.44
%。其中旱地140.41万亩(包括菜、林、麻、荒地33.91万亩)、水田220.88
万亩。(表32)
第四纪黄棕壤,主要分布在长江和武昌县八分山一线以北的广大区域,是全市面积最大的地带性土壤。这类土壤以稻作为主,面积216.17万亩,占第四纪黄棕壤面积的76.32%。旱作67.06万亩,其中林地8.37万亩,是发展北亚热带经济林木的重要基地。目前种植的板栗、柿、桃、梨等果木,前景广阔。黄棕壤主要是黄土、白散田和黄泥田,一般肥力适中。微酸性,PH值5.6~6.5,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上。(表33)
表31&&&&&&&&&&&&&&&&&&&&&&&&
油砂土和正土的理化性状
有机质(%)
全& 氮(%)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垄岗平原土壤类型与耕地构成&&&&&&&&&
&&&&&&&&&&&&&&&&&&&&&&&&&&单位:万亩
&&& O.004
&&& O.001
表33& 武汉市黄土、白散田和黄泥田的理化性状
重壤至粘土
第四纪棕红壤,主要分布在武昌县境内及汉阳县、洪山区的高垄岗地区,占全市棕红壤总面积的80%以上。这类土壤以种植旱地作物为主,旱地(包括林、荒地)72.52万亩,占第四纪棕红壤面积的90%以上。其中林荒地18.0l万亩,是发展柑桔、茶叶和苎麻等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适宜土壤。&&&
残蚀低丘土壤
&主要是指成土母质由泥质岩、硅质岩、石灰岩、红砂岩和紫色砂页岩等风化物所组成的土壤,共有面积52万亩,占土壤调查总面积的6.25%,其中旱地40万亩、水田12万亩。这类土壤面积虽不大,但广泛分布于长江、汉水以南各区、县的石质低丘和残蚀低丘上,在黄陂、新洲县境内也有分布。由于风化母质多样,分布区域又广,形成多种属性的土壤。&&
&红砂岩棕红壤·发育于红色砂岩、砂页岩母质,土壤质地轻,一般为砂壤,母质易风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较薄,主要分布在武昌县和洪山区境内的侵蚀残丘上,共有旱地834亩,数量极少,目前都为荒地。&&&
泥质岩棕红壤,主要发育于志留纪砂岩、砂页岩、页岩、泥质岩和泥盆纪的石英砂岩母质,组成近东西走向的石质丘陵土壤。王要分布在武昌县纸坊与八分山一线以南地区,城区的龟山、蛇山、洪山和磨山一线的低丘上也有分布。共有旱地1
4.44万亩,水田
0.65万亩。这类土壤较宜于亚热带经济林的牛长,松、杉、油茶、柑桔和茶叶等均生长良好。&&&
硅质岩棕红壤,主要发育于泥盆纪、二叠纪的石英砂岩和百英砂页岩。分布在武昌县境内,有早地2.3。万亩,水田2.59万亩。这类土壤土层浅、地力低,耕作条件差。&&&
红壤性土,是由石英砂岩、砂页岩发育的幼年性土壤。主要分布在洪山区、武昌县和汉阳县的剥蚀低丘上,共有3.09万亩。由于毁林和开山采百,多沦为荒地.农业上难以垦荒利用。&&&
红砂岩黄棕壤,发育于红色砂岩母质。主要分布在新洲县的潘塘岗地和金台岗地,黄陂县境内也有分布。其中质地较好的土壤适宜于种埴棉花、花生、麦类和烟叶等旱作物。&&&
硅质岩黄棕壤,发育于石英砂岩和石英片岩母质上。主要分布在新洲县的风凰岗地一带.洪山区、东西湖区境内也有分布。这类上壤与上述红砂岩黄棕壤全市共有1
6.80万亩,两者均适宜于发展林果。&&&
石灰土,发育于二叠系、二叠系和石炭系的炭质灰岩、生物灰岩等岩石风化物母质上。主要分市在武昌县的鸽子山、乌龙泉一带,黄陂县境内也有少量分布,共有3.0l万亩,大部分为旱地。这类土壤只宜造林.目前多辟为石灰窑、采石场。&&&
紫色土,发育于第二纪紫色砂页岩。主要分布在武昌县南部的湖泗、贺胜桥和山坡乡一带,新洲县境内的剥蚀残丘上也有分布。
这是旱地中较好的一种。宜农宜林。(表34)&&&
低山丘陵土壤&
低山丘陵土壤主要是酸性结晶岩黄棕壤和基性结晶岩黄棕壤,其次为红砂告黄棕壤,共有159.92万亩,占土壤调查总面积的1
9.23%,其巾旱地1 22.15万亩,水田 37.78万亩,遍布黄陂、新洲县的低山丘陵区,是武汉市主要的林、粮生产区。
酸性结晶岩黄棕壤,发育于酸性结晶岩母质,构成境内北部大别山余脉低山丘陵的土壤主体。分布在黄陂、新洲两县的山前丘陵地带,多为宽谷残丘,坡缓土厚,土松绵软,养分适中,宜农宜林,但灌溉条件较差。
粗骨性黄棕壤(又称黄棕壤性土),分布在黄陂县北部低山区、新洲县东部低山区和新洲县旧街、潘塘等地低山区,基本上是荒山秃岭。这类土地共有19.35万亩,其中完全裸露的石山有17.23万亩,应封山育林。
基性结晶岩黄棕壤,发育于玄武岩母质。主要分布在新洲县东部和黄陂县中部的丘陵区,呈点状零星分布,主要适宜于林业。(表35)
表35&&&&&&&&&&&&&&&&&&&&&&&&&&&&&&&&&&&&&&&&
低山丘陵土壤理化性状
酸性结晶岩
基性结晶岩
红砂岩黄棕
酸性结晶岩
黄棕壤性土
浅黄棕壤性酸性
结晶岩泥田
浅黄棕壤性红
黄棕壤性酸性
结晶岩泥田
黄棕壤性基性
结晶岩泥田
【土壤评级】
按照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的八级划分标准,结合武汉市的土壤特征,全市好的和比较好的土壤(一、二级)共有442.27万亩,占土壤调查总面积的53.2%,可发展林业或需调为林业用地的土壤约占15%,宜退田还湖或发展水生作物的土壤约占2%。(表36)
表36&&&&&&&&&&&&&&&&&&&&&&&&&&
武汉市土地评级结果统计&&&&&&&&&&&&&&&&&&&&&&&&&&&&&&&&&
单位:万亩
旱地(含自然土)
一级土壤,地势平缓,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养分丰富,保水保肥,适宜性广.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共有265.96万亩,占土壤调查总面积的32%。这类土壤基本上无限制因素,无不良层次,无侵蚀、风蚀和沙化等现象,适宜于农、林、牧等业的广泛利用。
二级土壤,质地较好,养分较高,肥力中等,排灌设施标准较低。共有176.31万亩,占21.2%。这类土壤存在一些限制因素,质地稍差,有障碍层次或轻度侵蚀,在利用上对作物有选择性。
三级土壤,土层厚度小于80厘米,耕层质地不良,速效养分较低,保水保肥性差.共有151.23万亩,占18.2%。这类土壤在利用上有较大限制,障碍层部位较高,中度侵蚀,排灌不善,有旱涝威胁,对作物选择性较强。
四级土壤,土层浅薄,砾石较多,质地结构差、坡度较大(小于15度),土壤肥力低、有中度侵蚀,易受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有很大限制,主要适宜于林牧业,共有53.5l万亩,占6.4%。
五级土壤,土层浅薄,砾石多,片状侵蚀严重,排水不良。不宜用于农作,主要用于林牧业。共有103.58万亩,占1
2.5%,是发展用材林的一级林地。
六级土壤,坡度大于25度,土少石块多,强度侵蚀。只宜用于林牧业,是用作薪柴林的二级林地。共有48.04万亩,占5.8%。
七级土壤,荒山草坡,三级林地(疏林),造林也有困难,只能短期生长牧草,用于牧业。共有12.29万亩,占1.5%。
八级土壤,光山秃岭,岩石裸露,农林牧业皆难利用。共有l 9.64万亩,占2.4%。
武汉市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港汊塘堰和沟渠星罗棋布,构成水资源丰富、水域辽阔的稠密水网地区。(图9)
图9武汉市水文地盾图
主要河流武汉市位于长江中游,长江从市境中央横贯东下,江北有汉水纵向来汇,分割市区为武昌、汉阳、汉口三部分,形成武汉三镇隔水相峙的格局。长江武汉段有8条支流,依其流向分别从南北注入长江。这些河流港汉又与诸多湖泊串联,不仅是武汉市水运网络的主干,又为武汉市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用水提供丰富的水资源。
&&& 境内水域面积有1
37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6.76%。
主要河流有8条,其基本特征如下:
中国第一大河,其干流由汉南区流入市境,经汉南区、汉阳县、武昌县、黄陂县,在青山区白浒山下离市区,由新洲县向家湾出境。
市区江段流程为60公里,市辖县流程为85公里,合计长江武汉段市境流程145公里;其江面宽度一般为1 000~1 200米,最宽处达3
400米。最高水位为日的29.73米,江水深45米,最大流速每秒3米;最低水位为清同治四年正月初九(日)的10.08米,江水深26米,流速每秒1米。江底砂砾层一般厚25米,江水常温平均16~19'C,属弱碱性淡水。
&长江在武汉市境内北纳东荆河(又称通顺河)、汉水、府河(沦水)、滠水、倒水、举水等支流,南接金水、巡司河、青山港等较大支流。长江武汉段为顺直分汊河型,江水上自汉南区入境后,主流流向在洪水和枯水期有所不同。枯水期主流偏左岸下行,遇白沙洲分为两股,主流居左沿汉阳区荒五里边滩,下行至汉阳边滩过渡到右岸,与另一股经白沙洲右汉潜洲右缘鲇鱼套而下的支流,汇合于长江大桥上游500米处。然后主流从大桥第七孔下泄,接汉水来水贴武昌岸而下。至徐家棚附近,被天兴洲又分为两股,主流沿右岸蒋家墩进入右汊,并逐步过渡到天兴洲右缘,贴岸流至武钢工业港出洲尾后,再次向左岸水口过渡,被天兴洲头分割的左汊水流自石油码头贴谌家矶、西流湾、五通口、沙口而下汇合主流后贴阳逻岸下,至龙口附近又逐渐过渡到右岸,经白浒山出境。
洪水期杨泗矶受大军山挑流之势,主流折向左岸沌口,入白沙洲右汊中部,沿杨泗港而下,靠长江大桥汉阳岸4号孔泄出,接汉水来汇,主流又偏右岸,流至天兴洲,分左右两股下行,抵沙口附近汇流,靠阳逻岸而下,经白浒山离境。
长江武汉段的南北岸有几对山矶,即纱帽山与赤矶山、大军山与砣船矶、小军山与杨泗矶、哈蟆矶与石嘴、龟山与蛇山、谌家矶与青山以及阳逻十里长山等节点,控制江水横向摆动。为此,此段河床基本稳定,岸基变动不大,并以龟山与蛇山为共轭点,分为上下两截。上截几个节点,约束长江在此呈现藕节状江段,龟山与蛇山之间的江面窄而水深,江宽为1
160米。自此以下,江面渐宽,至青山处宽达3
400米,江水既浅,且被天兴洲割为两股。多年来主流左右滚动,至本世纪初,主流线稳在右岸,其流量占总流量的90%,天兴洲南缘被江水冲刷塌缩,年幅度达0.3公里,而北缘淤积增多,洲体北移,右汊遂辟为主航道。
汉水有沔水、夏水、襄河、汉江等称。其干流有3个河段,从源头至丹江为上游,长890公里;下至钟祥县皇庄为中游,长270公里;再下至武汉龙王庙为下游,长382公里,干流全长为1
542公里。汉水从西向东由汉川县张湾乡流人市境,在新沟水口左岸进入东西湖区,抵汉口集家嘴汇入长江,境内流程62公里;其中市区流程为48.8公里。
汉水河道在市境弯曲狭窄,且多分汊,河势左右摆动,水流冲刷两岸崩塌严重。新沟河段为一急弯,弯曲半径甚小,河岸逐年被冲刷塌崩。1963年8月,在弯颈附近冲出新水道,新老河床同时过水,截弯后,流程缩短1.3公里,比降流速增大,加之河岸抗冲力差,致使新河道冲深扩宽,老河道受回流影响于1964年淤塞,汉水全部改走新道。
汉水注长江之口,两岸无山矶控制,历史上河水多次改道入江。两宋时,汉水有两个入江口,且并存于龟山南北两侧,两支分流流量时有强弱。明成化初,汉水在郭师口(一作郭司口)一段裁弯取直,龟山南侧河道从此淤塞。自此汉水注江定位于龟山北麓,汉口即从汉阳县析出。汉水武汉段有弯道22处,主要弯道为水口段、杨柳青吕家湾段和刘家台段3处,进入市区有易家墩、陈家墩和罗家墩3处。汉口附近河宽为200米左右。
汉水武汉河段水文泥沙特征对河床变化有一定影响。据仙桃水文站数据显示,汉水下流最大流量为每秒14
600立方米,最小为每秒180立方米。按年径流总量测算,年平均输沙率最大为每秒5
030公斤,最小为每秒487公斤。在均县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起后,汉水输沙量显著减少,前后相差3.37倍。
东荆河(古称沌水)’发源于汉水下游南岸龙头拐,是汉水下游唯一的天然分洪道,由沔阳县龙家台入境,向东流经曲口,在汉阳县南部与杜家台洪道汇合后,至汉阳沌口镇以南注入长江,市境流程55公里,流域面积3
782平方公里。
东荆河自大洞口至沌口镇一段长17公里,此段河面开阔,水清碧透,洪水期河宽约500米,枯水期河宽100米左右;春冬季水深2~3米,夏季水深达10米;一般流量每秒1
000立方米,汛期最大流量每秒达6 000~8
000立方米。旧时,东荆河经常泛滥成灾。解放后,沿河两岸人民筑堤建闸,基本根除水患。
府河有两个河段,上段名浸水、界河;下段名沦河、朱家河。府河发源于湖北随州市大洪山北麓,原流经随县、安陆、应山、云梦、应城、汉川六县入汉水。1959年湖北省治理刁汊湖,改府河下流由云梦东进孝感,至卧龙潭与环水汇合,再入市境黄陂县与滠水并流,流经东西湖北面,在汉口谌家矶入长江,市境流程48公里。
源头有两处,即大悟县的老君山和小悟山。自大悟县河口镇进入黄陂县,从北到南纵穿黄陂县境,至五通口与谌家矶之间的江嘴入汇长江,市境流程105公里。
倒水、举水& 发源于鄂豫交界的大别山区,流域面积分别为1 793和4
045.6平方公里。倒水自红安南入境,上流比降大,水流如倾倒,故名;举水自麻城县南入境。两河自北向南纵贯新洲县,分别在该县的龙口和大埠镇入长江,境内流程分别为43和51.4公里。
金水河(又名涂水、濞水)& 发源于鄂东南幕阜山,流域面积为2
676平方公里。自咸宁县斧头湖入境,流经武昌县西南部,在金口镇汇人长江,境内流程43公里。
按汉口水文站及各支流实测水文资料计算,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汉口测量断面)为7
070亿立方米(其中汉水388.4亿立方米、金水16.73亿立方米、府河O.78亿立方米)。汉口站以下三水(滠水、倒水、举水)为36.73亿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过境地表径流量为7106.55亿立方米。除河流、湖泊外,全市还有较大的渠道45条,全长558.78公里;有较大的河港107条,全长339.81公里。(表37)
武汉主要过境河流特征值统计表
平均坡度(&)
(平方公里)
流量(秒立方米)
多年平均径流量
(亿立方米)
注: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已计入汉口站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之内的值。
地产河流武汉市大部分地区(武昌区、汉阳区、洪山区、东西湖区、汉南区)属平原湖区,其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2.2%。这一区域地形变化缓慢,地面坡降不大,市区地产河流程短,河道窄,且有人工开挖者。
巡司河又称里河,源于武昌县汤逊湖,经李桥、板桥、千家街、长虹桥、武泰闸,至鲇鱼套入长江,河长16公里;左汇黄家湖水,右汇南湖水,汇水面积460平方公里;武泰闸以下河段宽度50~300米。
径河又名六姓河、六业河,西起东西湖径河农场东端口,东至东西湖养殖场磨子口,流经闸河注入府河,全长14公里。其中府河从李家墩至盘龙城段为捷径河,是现径河的一段。
黄孝河位于汉口腹地低洼处,是原汉口城区的一条小河。明崇祯八年(1635年)筑袁公堤,因就地取土,遂在六渡桥东北处掘挖成较大湖淌,并与后湖相通,形成一条全长12.4公里、宽20~30米、深3米、汇水面积84.6平方公里的渠道,旧称“老河”。后因黄陂、孝感等商贩借此水路下汉经商,故名黄孝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公堤筑成后,堵住黄孝河的出水口,河水转入后湖。
亦是在崇祯八年(1635年)筑袁公堤的同时,为导泄汉水入江的人工河,河宽约两米,紧靠袁公堤外。后因汉镇人口渐增,居民逐水而居,河道变窄,至清同治三年(1864年)建筑汉口堡,玉带河随之全部填湮。
新河又名小新河,位于武昌积玉桥与徐家棚之间,系清末为便于商船停泊避风,人工开挖的一条新河。向东呈弧形突出,南注入长江,河长约1
000米,宽约30米。
位于东西湖区东北部,西起径河口,东至塔耳头泵站,经排水站排入府河。全长4.5公里,河宽60米,最宽处150米,平均水深1.5米,最深3米,沿线有大小港汊20余条。
为1972年建成的人工河,西起天门县万家台,向东至武汉市辛安渡后,分南北两支,北支从孝感县东山闸接府河注入长江,南支从东西湖区新沟闸泄入汉水。全河长110公里,其中流经市境东西湖区的流程为7.8公里,河床宽30~112米。以河道位于汉水之北,故名汉北河。
另外,分布在黄陂、新洲两县的低山区小溪、细流众多,承雨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条,细小支流有350余条。这些河流都是山溪性的河流,其特点是大雨后常有洪峰出现,但调蓄洪水能力很差。山洪暴发时,有的河流的洪水直接注入当地水库;有的河流的洪水流人江河。(表38)
武汉市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地产河流统计表
所经区、县位置
大悟孙家冲
蔡店茅屋集
天岗、姚家山
长轩岭十棵松
朱家山、龙王尖
塔耳新屋嘴
汉南东城垸
少潭河水库
黄岗马鞍山
【湖泊】&&&
武汉市境内有大小湖泊140余个,承雨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5个。在正常水位时,湖泊水面面积为942.8平方公里,湖泊水面率为11.11%,居全国各大城市的首位。境内湖泊因位于江汉平原边缘,多系河间洼地湖、河流壅塞湖和河流遗迹湖,亦有因地壳运动形成的构造湖。有的湖泊湖水侵入丘陵岗地的侵蚀河谷,湖岸曲折,港汊交错,湖岸有侵蚀崖和湖滨阶地等。较大的湖泊有武昌县的梁子湖(跨武昌县、鄂州市、大冶县)、斧头湖(跨武昌县、嘉鱼县)、鲁湖、汤逊湖,汉阳县的东湖、西湖、小啬湖,黄陂县的童家湖(跨黄陂县、孝感县)、武湖(跨黄陂县、新洲县)、后湖,新洲县的涨渡湖,市区与近郊的东湖、沙湖、南湖、严东湖、严西湖等。湖泊水浅汊多,消落区大。一般水深为2~3米,最深的湖泊是武昌县的牛山湖,其水深为6米左右。大多数湖泊水质清新,透明度大,底部光照较强。多数湖泊为浅碟形,湖水位稍有变化,湖泊水面面积则有较大变化。汉阳县的后官湖,当湖水位为18.5米时,湖泊水面面积为21
839亩,湖水位为20.5米时,湖泊水面面积为51 144亩。由此可见,湖水位仅2米之差,而湖泊水面面积之差竟达29
武汉市区与近郊主要湖泊有24个。清末,由于三镇筑堤建闸,隔断江河与湖泊通道,大中型湖?白面积逐步缩小。1967年后,因围湖造田,共有5万亩的太子湖和北湖的水域面积仅余1.2万亩;随后,严东湖、黄家湖和青菱湖亦填湖耕作,湖水面积锐减;野湖,外汤逊湖因归属纠纷则长期荒芜。
位于武汉市东北部、市区的东部,是湖北省江汉湖群中的一个中小型湖泊。全湖山水环抱,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经济价值巨大,具有供水、养殖、游览等方面的综合功能,是一个重要的内陆水体。
东湖原与沙湖、白羊湖相通,湖水紧贴青山江边。清末,白羊湖淤塞成一条小港,东湖与沙湖随后分离,东湖主体亦不断淤小,自民国初至武汉解放初的40年间,东湖共缩减6平方公里。东湖又是敞水湖,湖水经青山港与长江相连,随江水夏涨冬落。
1913年青山港重建后,东湖由天然湖泊转为人工控制的内陆水体。全湖分为郭郑湖、汤菱湖、小潭湖、团湖、筲箕湖、后湖、庙湖、喻家湖八部分,并与沙湖、阳春湖、戴家湖有水道相连,全流域面积约190平方公里,东湖本身集水面积约为119平方公里。
东湖水位一般在19.05米上下,此时湖水面积为30.75平方公里,湖水容积为7
350万立方米,平均水深为2.2米左右;当水位达到最高21米时,湖水面积为32.8平方公里,最大容积达1.24亿立方米,最大水深为5.88米。
东湖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属暖湿的北亚热带气候。湖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6.7℃,极端最高气温为40℃左右,比市中心低1~2℃;极端最低气温为~16.7
C,比市区高1℃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160.5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473毫米。东湖全年风向频率以北风、东北风为最高,占39
%;多年平均风速为2.3米/秒;湖区瞬时最大风速达15.9米/秒。
东湖平面形态复杂,全湖岬湾交错,湖岸曲折。当水位为19.78米、湖水面积为31.75平方公里时,湖岸线长1l1.5公里,直线长11.3公里,折线长13.5公里,最大湖宽8.1公里,平均湖宽2.9公里,此时最大水深4.66米,平均水深为2.48米,水深具有北浅南深的特点。
位于汉口西北郊。其中东湖又名绿野湖,原来湖水面积为22~26平方公里,湖坐标高15.5~19米;西湖原来湖水面积为81~87平方公里,湖坐标高19.5~20.5米。两湖有长约5公里的径河相连通,西湖水通过径河与东流港流人东湖,再出府河人长江。
东西湖处于汉水和府河下游,这一地区的湖泊,主要是河流遗迹湖、河问洼地湖和河道变迁淤塞湖,包括桑台湖、月牙湖、黄土湖、巨龙湖、玉龙湖、黄四湖和杜公湖等,大小湖泊密布,河港纵横,水系紊乱,排水不畅。全境东西长38公里,南北宽22.5公里,除吴家山、柏泉山、睡虎山和12个较高土墩外,其余均芦苇丛生,年年洪水泛滥。
本世纪50年代初期,经一些小型民垸围垦,东西湖水面调蓄面积尚有90多平方公里;之后,由于围垦建场,绝大部分湖泊已经消失。至今东西湖围垦区调蓄水面在19.5米水位时,只有16.6平方公里,其中河湖水面9.4平方公里,沟港水面4.4平方公里,精养鱼池水面2.8平方公里,其调蓄水面只占全区面积的3%强。
月湖& 位于汉阳区龟山西北麓,因形似弯月,故名。又分为上、下月湖。东西长3
150米,南北宽约450米,总面积达1.42平方公里。该湖原直达江边,后因城市扩建,填湖造屋,面积日渐缩减,仅剩一泓湖水。
又名滋阳湖,位于武昌蛇山之南,东临首义路南段。湖水面积为357亩,水深2米左右。湖中多莲藕,每至夏季,紫色荷花满湖,故又称紫阳湖。
古名长湖,因湖水清澈,野菱繁茂,多称青菱湖。位于洪山区青菱乡。湖东距黄家湖约2.1公里,西距十里长渠1.5公里,南与武昌区凤凰山交界,北邻青菱港约50米。50年代初,湖面36
000亩,平均水深1.5米,最深处2米左右。湖面70%被青菱、荷花、蒿芭所占;60年代,湖周农户围湖造田,以致湖面缩至9
000亩,平均水深仅1米左右,渐趋荒芜。(表39)
武汉市地属古云梦泽范围,由于地层结构变化,泽水面积缩小,陆地随之扩展,遂形成一些构造湖、洼地残积湖和水流改道的淤积湖,武汉乃成为百湖之市。湖泊大小各异,深浅不一,明清以前,即有内湖20余个。后因地理环境的变化、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区内湖大都填筑湮没,所剩无几。(表40)
1985年武汉市区百亩以上湖泊一览表
面积(万亩)
面积(万亩)
汉阳县西南
0.0(水域合计)
15.03(公顷)
东西湖严家湾
东西湖走马岭
汉阳区三里坡
汉阳汤家山
汉阳区东南
洪山青菱寺
汉口西马路
汉口新华路
汉口新华路
武汉市城区已湮湖泊一览表
都抚湖(司湖、藩湖)
武昌区政府下首
填筑为公园
原与都抚湖相通
填筑为公园
宁湖(菱湖、明月湖)
武昌筑花堤填没
令武汉音乐学院
旧两湖书院内湖,填筑
今湖北医学院附属一院
歌笛湖(锅底湖)
今武昌水陆街与紫阳路之间
今武昌紫阳桥北
今武昌医巡司街
今凤凰山西城壕附近
今武昌区筷子街
今武昌区紫阳公园
今武昌区紫阳公园
今紫金山小龟山之间
郎官湖(汉阳南湖)
今汉阳区凤栖山南麓
今汉口新华路
今汉口新华路
今汉口赵家条
今汉口新华路
今汉口新华路
今万松园路
今黄浦路西
后湖(黄花地,黄花涝,潇湘湖)
今汉口中山大道西北
1905年筑起张公堤后,堤内渐淤成陆。今汉口后襄湖、南湖、北湖、换子湖、马场湖和机器凼子等小型水域,皆为后湖遗址。
【地下水】&&&
武汉市的地下水具有水量丰富、水质较好、埋藏浅、易开采等优点,其分布与类型受地质结构、岩情和地貌等控制。水文地质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武汉市地下水有孔隙承压水、岩溶水、裂隙水和泉水等类型。在正常年景的浅层淡水(矿化物小于2克/升)资源约15亿立方米;在不考虑江河两侧补给水的情况下,地下水静储量(即历年各江、河、湖泊最低水位以下的水体)约为127.9亿立方米。市区内,以松散堆积层孔隙承压水为主。目前武汉市区可开采的储量约4亿立方米/年,其中汉口唐家墩、易家墩和北湖一带约有1.63亿立方米,武昌余家头、白沙洲和武钢东部约有1.98亿立方米,汉阳鹦鹉大道两侧约有0.28亿立方米。
孔隙承压水分布在长江、汉水两岸的一级阶地区,呈带状展布,以汉口沿江一线最富裕。含水层宽达5~7公里,埋藏地表下6.50~40.31米之间,承压水位一般距地表O.21~12.60米,水态较稳定。近江水量大,井距400~800米,井深40~50米,一般井出水达1
000~5 000吨/日;远江地下水略小,井距800~1 000米,井深30~40米,一般单井出水达500~1
000吨/日,为市区主要地下水。(图10)
图10武汉市水资源图
按含水层的含水特征和钻孔单井涌水量,孔隙承压水又分为丰富区、中等区和贫乏区。(表41)
表41&&&&&&&&&&&
武汉市区孔隙承压水钻孔统计表
含水层(米)
单位出水量
8时口径降深5米
(吨/日·米)
的出水量(吨/日)
青山西区①
武汉国棉二厂
青山西区②
青山、汉阳龟山至小军山北、
蛇山南至周家
青山东区①
青山东区②
汉口常码头
汉口唐家墩
沿江两岸一级阶地中部及
丹水池石油站
新华印刷厂
武汉市供电局
江汉区政府
汉口胡家台至姑嫂树一线以
西,汉水南岸、
吴家山农场
武昌横山一带
汉阳汽配厂
长江河床的最低高程在海平面之下,而孔隙承压水顶板高程一般在海平面之上,故含水层与江水含水层直接沟通,水力联系密切。据水文地质部门长期观测记载,长江水位的年差一般在13米左右,地下水位则随江水涨落起变化,年变幅约5米左右。洪水期江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江水,而下部岩溶水又补给承压水,地下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岩溶水分布于武昌和汉阳垄岗的三级阶地区,多被四级地层覆盖,呈近东西向的条带状展布,与砂页岩相对隔水层相间排列。每带约宽50~150米,含水层埋深高低不一,水位高出含水层顶板10~30米,大气降水不能直接补给,仅通过地表水或其他含水层间接补给,可以深井开采。(表42、43、44)
岩溶水的化学性质,主要为重碳酸型水,硬化度为200~400毫克/升,含铁量为0.1~1.0毫克/升,含锰量为O.01~0.3
5毫克/升。武昌城区以南局部地段,硫酸析出浓度达230~350毫克/升,属重碳酸硫酸型水,其物理性质为无色、无味、无臭、透明,局部微碱,水质良好。
主要分布在武昌东湖、南湖和汉阳十里铺的残丘地带。裂隙水含水层大都被第四系粘性土层覆盖,埋深一般在5.89~23.9米,含水层厚度23.6l~62.07米,水位埋深为1.00~11.20米,个别地段达70~80米,钻孔单位出水量O.33~O.79吨/日·米。
裂隙水直接由大气降水补给,受节阻裂隙和层面裂隙的控制,含水层富水性极不一致,水量贫乏,断裂发育带是裂隙水的富集区。武昌水果湖的湖北省第一招待所钻孔深147.32米,静水位1.00米,埋深50.88米,在孔深71.48~75.42米间有一张性断裂,岩石破碎呈块状,钻孔单位出水量高达38.79吨/日·米。
泉水武汉市位于江汉交汇处,取水方便,但城区居民的住处,如距江河较远则靠围井汲泉水饮用。武昌城区历史上有8口古井,即清风井、明月井、八卦井、九龙井、白鹤井、义井、双眼井和霸王井。这类井水是大气降水沿裂隙或断层破碎带渗入地下,集中地表的低洼处涌出,动态变化大,供水意义不大。随着城区住房、道路等建设,均已填没。在武昌小东门外的四眼井,井径0.5米,深40米,井下有4个天然泉水眼,是当地居民汲水处。该井在修建珞瑜路时遭毁弃。
武汉市区的泉水,大都居于丘岗地带。武昌伏虎山头的卓刀泉、汉阳的翠微井、洪山的白龙泉、武昌的二龙井和东西湖的柏泉井,亦为古老民用井,其涌水量一般小于10吨/日,但位于断裂部位的泉水流量较大。武昌金口下海垸出露的泉水,出水量达21.25吨/日;乌龙泉是位于断裂带的上升泉,最小流量达67
0吨/日;位于左岭镇东北公路的地下喷泉,水质纯净,冬温夏冽,常年恒温18℃,成为当地居民的饮用水,经勘探认定为双层地下河所产生的喷泉。
武汉市区地下水开采储量,每年为3.21亿吨。其中以汉口、武昌、青山、余家头、白沙洲和鹦鹉洲等地的孔隙承压水最富裕,约占开采储量的95%;次为武昌石牌岭、关山和汉阳十里铺一带的岩溶水,据统计全市各类机井约300眼左右,年开采量共0.75亿立方米,共为储量的1/5。其中生活用水0.1亿吨,工业用水0.65亿立方米,大部分用于冷却、空调和洗涤。武汉市区的地下水水质则欠佳,对于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有不良影响。&
武汉市区石炭系岩溶水钻孔统计表
含水层(米)
武昌民主路40号
白云岩、破碎岩
武昌炭黑厂
犀层状灰岩
华中农学院
灰岩破碎带
武昌郑家店
含白云质灰岩
流芳岭大向村
表43& 武汉市区和近郊二叠系岩溶水钻孔统计表
含水层(米)
单位出水量(吨/
汉阳新农集田湾村
灰岩、角砾岩、白云质灰岩
汉阳四新农场
武昌茶港新村
白云质灰岩、含硅质灰岩
武昌九峰山
武昌鸟龙泉东
灰岩、硅质页岩
表44& 武汉市区和近郊三叠系岩溶水钻孔统计表
含水层(米)
单位出水量(吨/
汉阳十里铺
武昌豹子解清潭
武昌县唐上村
灰岩破碎带
武昌县五里界
【植被基本类型】&&&
武汉市的自然植被发育历史久远。经省、市地质部门考查:在汉阳区龟山、米粮山等地石英砂岩、页岩和泥灰岩层,发现鳞木、菊石、羊齿、大羽羊齿等古生物植物化石;在邻近河湖水域地带,发现圆印木、五鳞木等石松类陆生植物化石。
在古生代燕山运动后,武汉由海成陆,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多样自然条件,为种类丰富的植被提供繁殖的自然环境。因此,境内的天然植被日趋繁茂,种类增多。随着人类生活的多种需要,人工植被也得到迅速发展,遂形成多“区系属种”的多用途植被。
武汉市的植被区系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到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的过渡地带。由于开荒、农垦指数较高,加之近代城市化的进程,境内天然森林植被、原生的地带性植被已罕见存在,只有小块人工次生林和局部的天然湖沼草甸植被群落,人工植被迅速发展,山丘多数为荒山秃岭。新中国建立后,经过30多年的植树造林,加之水、土、热等优越的自然条件,植物种属有所增加。多年来武汉市从国内外引进一些植物品种,并对野生植物引种和改良,经培育均生长繁茂。
武汉市的植物品种繁多,据1979年不完全统计,蕨类和种子植物有106科、607属、1
066种,兼有南北植物区系成分。其中意杨、湿地松等外来植物生长良好,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组成的混交林成为武汉市的典型的植被类型。长江以南,以樟树、杉木、楠竹、油茶、茶叶、女贞;柑桔为代表;长江以北,以马尾松、水杉、法桐、落羽杉、栎、柿、栗为代表;只有汉阳县洪南泛区为主的湖沼地区,还保留着少数天然的以苔草、芦苇、菰莲、蕨类等为代表的水生、湿生植物群落。
【植物种类及其分布】
按其用途分类:&&&
野生可食植物&
武汉市常见的有30余种,其量大并易采到者不足总数的1/3。野生菜生长于田埂地边、路旁山坡和荒野潮湿地带;水域水生野菜以湖区居多;野生块根植物和野生果,则出自偏远的垄岗深山。(表45)
表45&&&&&&&&&&
武汉市野生可食植物主要品种一览表
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强,武汉市郊和黄陂、汉阳、武昌、新洲县均有分布。
榆树的叶、果和树皮均可食用,榆叶和果实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榆皮富含淀粉,可与玉米掺合食用。
生长于湖泊泽沼地带。
菰菜的杆茎在真菌寄生后,膨大肥嫩,称茭白,用作菜食;地下茎成熟后,可提炼糖饴;果实为菰米,可作粮食。
自然繁殖,适应性强,生长于田边、路旁和荒野地带,市郊、县均有分布。
富含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蛋白质和粗脂肪等营养物质,可作菜食。
生长于湖边泽沼地或荒野润地一带,宿根繁殖。
春蒿浓香脆嫩,可作菜食。
注:& 野生可食植物作菜食者,还有地米菜、苜蓿、紫花马兰、芡实
(碍头包)、野苋菜、野韭菜、野姜、野葱、藕菜、卷耳、荇菜等。作粮禽者,还有野菱角、野藕、葛根、薯蓣(山药)、茅栗、橡实、栎实、萍实、野豌豆、野燕麦、野荞麦等。&&&
武汉市绿肥植物种类繁多。常见绿肥植物有:红花草籽(紫云英)、蓝花草籽(苕子)、箭舌豌豆、白花木樨等。野生绿肥有辣蓼、马桑、马兰、鸡眼草、苦艾、艾草、野薄荷、草央明等草类和苦莲、荆条、野槐树、枫香、盐肤木、黄荆和冬麻等树叶。水生绿肥主要有湖草、水葫芦、水浮莲、绿萍、红萍、水花生和丝草等。
武汉市植物药材主要分布在新洲县北部、东北部和黄陂县北部、西北部的低山丘陵地区,少量湿生水生药材分布在平原湖区。
本世纪80年代,汉阳、黄陂和新洲县曾先后进行中药材资源普查。汉阳县采取药材标本273种,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有29种;黄陂县有植物药材392种;新洲县有植物药材62科114种。主要有水红花生、垂盆草、破铜钱、贝母、金疮小草、夏天无、唐松草、鱼腥草茎、紫蒇根、紫萍、石龙草、紫荆皮、紫苏、天葵、白前、香附子、射于、艾叶、紫梢花、夏枯球、艾白、蔓荆子、桔梗、丹参、板兰根、半枝莲、泽泻、芡实、瞿麦、苦参、旱莲草、芥白、谷精草、益母草、野菊花、青蒿、苍耳子、莲蓬、芦根、香儒草、生地、马鞭草、石兰藤、女贞子、元胡、红栀、杜仲、厚朴、黄柏、生地、白果、杏仁、连翘、太子参、白芷、草决明、半夏、薄荷、枣仁、山楂、菊花、麦冬、白扁豆、二丑、大力子、故纸、白木耳、茯苓、鹅不食草、白芍、寻骨风、青相子、桑叶、扁蓄、金樱子、山檀、车前草、蒲公英、仙鹤草、苍术、柴胡、茵陈、威灵仙草等。
木材主要分布在黄陂县低山丘陵地区,其次为武昌县丘陵岗地,汉阳、新洲两县的丘陵岗地分布较少。树种有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黑松、马褂松、杉木、水杉、池杉、柳杉、落羽杉、侧柏、川柏、樟树、重阳木、皂荚、槐树、黄檀、刺槐、喜树、刺楸、枫香、英桐、梧桐、旱柳、垂柳、加拿大杨、意大利杨、毛白杨、栓皮栎、麻栎、大叶栎、槲栎、锥栎、青岗栎、枫杨、白榆、桑、构树、拐枣、香椿、臭椿、苦楝、川楝、黄莲木、三角枫、五角枫、泡桐、栾木、冬青和楠竹、桂竹等50余种。
纤维类植物& 主要有棉花、芦苇、苎麻、苘麻(青麻)等品种,分布面较广,市郊及属县均有分布。
芳香油植物& 主要有刺柏、樟树、木犀、薄荷、香附子等品&
种。刺柏主要分布在黄陂、新洲两县北部的低山地区。樟树适于&
低山生长,多为栽培。木犀(桂花树)喜温湿,适于肥沃、湿润&
砂质土壤生长,主要分布在武昌县南部。薄荷适于山谷、溪边、坡&
地、村边阴湿土壤生长,武汉市郊区、县皆有分布。香附子喜在&
旷野、草地、路旁、溪边生长,武汉市郊区、县皆有分布。
工业用油植物& 主要有油桐、重阳木、乌桕、漆树、黄连木&
等品种。油桐主要分布在黄陂、武昌县的低山丘陵地区,其次是&
汉阳、新洲县的丘陵岗地。重阳木适于河边、堤岸、湿润肥沃砂&
质土壤生长。主要分布于郊区、属县的丘陵坡地。乌桕喜于低山&
丘陵、坡地、溪边和村旁湿地生长,分布面广。漆树主要分布在& 黄陂县北部低山地区。
保护和改造环境的植物& 由于现代工农业的发展,人口急剧&
增加,自然环境日趋污染,具有保护与改造环境作用的植物日显&
重要。主要有能监测环境污染情况的植物、能净化环境的植物和& 能绿化环境的植物等。
监测环境污染情况的植物有万寿菊、野苋菜、地衣、苔藓、雪&
松、杏、梨、紫苜蓿、芝麻、烟草、唐昌蒲等。
净化环境的植物有广玉兰、苦楝、夹竹桃、柑桔、毛白杨、栀&
子花、棕榈、大叶黄杨、栎林、松林、无花果林、旱柳、构树、海&
桐、悬铃木、女贞、樟、刺槐、枇杷、桑、千头柏、芦苇、山球& 藻、水浮莲、凤眼莲等。
绿化环境的植物有雪松、罗汉松、广玉兰、白玉兰、紫玉兰、&
龙柏、千头柏、塔柏、梅花、月季、蔷薇、玫瑰、紫荆、合欢、石&
楠、龙爪柳、女贞、桂花、月桂、棕榈、夹竹桃、木本夜来香、丝&
棉木、大叶黄杨、紫薇、南天竹、海桐、悬铃木、木槿和木鞭蓉等数十种,还有拌根草、天鹅绒等草皮类植物。
武汉市地形多样,动物种类繁多。燕山运动后,武汉由海成陆,最早从浅海爬上陆地的动物为总鳍鱼。经地质部门考证,在汉阳米粮山、锅顶山和武昌乌龙泉等地,先后发现生于内海的珊瑚、舌贝、长身贝、星鳞鱼和中华刺鱼等动物化石。迨陆地隆起,山又受到风雨剥蚀和江河冲刷,武汉地区遂形成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森林茂密,湖泊众多,在此栖息的动物有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类等物种,《宋史》曾载:“黄陂县有象自南来食稼,”《南齐书》亦载:“白象九头见武昌。”
& 【野生动物】
武汉市以平原为主,兼有少量低山丘陵,在野生动物中,毛皮兽类很少。而郊县由于森林屡遭乱砍滥伐,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加之县绅常结队围猎捕杀,野生动物逐年锐减,不少物种濒临绝迹。
在野生动物中就哺乳纲目而言,如今武汉市郊县常见的主要有南狐、貉、青鼬、华南黄鼬、.河北狗獾、花面狸、华南豹猫、湖北岩松鼠和江西草兔等。在鸟纲各目中,有雁、鹤、鹳、鸬、鹈、鸥等8目14科45种,以雁鹳目为最多,共有20种,多分布在汉阳县洪南沉湖泛区。特种经济水生动物,主要有白鳍豚、江豚、鱼、鳖、蟹、虾、鳝、蚌和螺类等。多见于江河、湖泊、港汊、池塘等水域和各郊县稻田。(表46)
武汉市野生动物一览表
野生动物名称
南狐(又名红狐、赤狐、草狐)、貉(又名狸、貉子)、华南黄鼬(又名黄鼠狼)、貂、河北狗獾、花面狸、华南豹猫、灵猫、水獭、云豹、猴、野猪、豪猪、獐、麂、江西草兔、湖北岩松鼠、社鼠、田鼠、家鼠、褐家鼠、蝙蝠、山蝠、刺猬、白鳍豚(水生动物)、江豚(水生动物)。
乌龟、中华鳖(又名脚龟、团鱼)、草绿龙蜥、蹼趾壁虎、蜥蜴、石龙子、蠼蜓、盲蛇、乌梢蛇、乌游蛇、虎斑游蛇、玉斑锦蛇、赤链蛇、银环蛇。
大鲵、娃娃鱼、大蟾蜍(又名蛤蟆)、棘腹蛙、沼蛙、田蛙、井蛙、斑腿树蛙、青蛙。
鸿雁、灰雁、野鸭、青头鸭、黄鸭、婆鸭、枣鸭、乔鸭、鸡鸭、躺水白鸭、红桃黑鸭、瓦灰黑鸭、金眼黑鸭、赤尾鸭、绿翅鸭、花脸鸭、斑嘴鸭、赤颈鸭、鸳鸯、苍鹭、池鹭、白鹭、夜鹭、白鹳、黑鹳、秃鹳、鸢、雀鹰、猫头鹰、鱼鹰、雉鸡、环颈雉、山斑雉、鹌鹑、山斑鸠、骨顶鸡、海鸥、红嘴鸥、丘鹬、麻雀、雁雀、山麻雀、啄木鸟、火斑鸡、雕鹃、鹰鹗、翠鸟、翡翠、黑枕黄鹂、白头翁、家燕、灰鸽、白鸽、水鹨、鹦鹉、八哥、画眉、蜡嘴雀、柳莺、山雀、百灵、四声杜鹃(又称布谷鸟)、灰喜鹊、松鸦、白颈鸦、大嘴乌鸦。
【饲养动物】武汉市饲养动物历史久远,经长期选育饲养,育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畜禽,后又引进驯化一批良种。主要畜禽有猪、牛、羊、马、驴、骡、兔、水貂、鸡、鸭、鹅、鸽、鹌鹑和蜜蜂等。(表47)
表47&&&&&&&&
&&&&&&&&&&&&&&&&&&&&&武汉市饲养畜禽主要类种一览表
滨湖水牛、黄陂黄牛、杂交牛、东北三河牛、南阳牛、荷兰牛、更西牛、杰西牛、爱尔兰牛、短角牛、西门塔尔牛、本地猪、通城猪、监利猪、宁乡猪、湖南大圈子猪、太湖猪、长白猪、约克夏、杜洛克、苏联大白猪、杂交白猪、瘦肉型大长通杂交猪。
家马、赛马、毛驴、河南骡。
本地白兔、皮用兔、长毛兔、实验用兔。
猫、狗、水貂。
黄陂鸡、九斤黄、新浦东、狼山鸡、乌骨鸡、京白鸡、河南立足鸡、来杭鸡、白洛克、芦花洛克、澳洲黑、澳平敦、新汉、红波罗、红考尼西、白考尼西、罗斯鸡及星杂5、7、9和火鸡。’
本地麻鸭、北京鸭、通山麻鸭、鸟腿鸭、白莲鸭、绍兴鸭、萧山鸭、武汉鸟脚杆麻鸭。
信鸽、菜鸽、意大利鸽、美国王鸽。
中华蜜蜂、西方蜜蜂、意蜂、哈蜂。
【淡水鱼类】&&&
武汉市水域辽阔,鱼类、小水产和特种水生动物繁多,素称鱼米之乡。武汉市鱼类天然品种有136种,占长江水系种群之半数,常见的有乌鱼(俗称才鱼)、鲴鱼(俗称翘嘴鲐)、戴氏鲐、蒙古红鲐、红鳍鲔、鳃鱼、鳜鱼(俗称桂鱼)、鲥鱼、鲴鱼、银鱼、白鲟等。
养殖品种有11目22科88种,主要有青鱼、鲤鱼、鲩鱼、鲢鱼、鳙鱼(俗称胖头鱼)、鲫鱼(俗称喜头)、鲶鱼、鲴鱼、长春鳊、三角鲂、团头鲂、杂交鲤、乌鲤、黄尾刁、异育银鲫、尼罗罗非鱼、散镜鲤、荷花红鲤和黄鳝等。
小水产有乌龟、大龟、闭壳龟、脚鱼、鳝鱼、蚌、螺、虾、蟹和泥鳅等,多数为野生。80年代后,部分野生水产投入试养。
其他水生动物,主要指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据1981年调查(不包括黄陂、新洲两县),浮游动物有39种,主要优势种有砂壳虫、栉毛虫、似铃壳虫、异尾轮虫、多肢轮虫、裂足轮虫、龟甲轮虫、剑水蚤和秀体蚤等;底栖动物有32种;肥水型水域以昆虫和寡毛类为主。草湖型以螺蚌软体动物为主,它们是鱼类的天然饵料,其数量对渔业产量有一定影响。
【名优动物】
武汉市各类动物,包括哺乳纲、鸟纲、鱼类和特有水生动物,有的属于地方特色物种,闻名于世;有的属于珍稀物种,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严禁捕获。
团头鲂& 又名“武昌鱼”,与长春鳊、三角鳊合称“三姐妹”。此鱼是武汉市名贵经济鱼种。
武湖银鱼& 因产于新洲县武湖得名,又名黑尾银。清末被列为贡品。
白鳍豚属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喙(鳍)豚科,是中国古老的特有而又濒临灭绝的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的水生珍稀动物。白鳍豚在长江繁衍生息,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和洞庭湖一带,长大后出海环游,每到春季,又结队返回。武汉市境内江段的水面上亦有出现。50年代以来,数量急剧下降,面临灭绝。
从1980年开始,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对白鳍豚正式开展人工喂养和研究。
白鲟亦称“象鱼”、“剑鱼”、“中华鲟”,俗称“鲟皇鱼”、“腊子”,属鱼纲,鲟形目,白鲟科。是一种仅分布北半球的古老鱼类,有“活化石”之称。
江豚又名“江猪”,属鲸类家族,哺乳动物,属淡水豚科。体呈纺锤形,重50公斤左右,体长1~2米,周身无鳞无毛,呈铅黑色,腹部略淡。它的油脂、肝脏和皮在化工和医药等方面有较高的利用价值,长江武汉江段是江豚栖息活动的良好水域。
【有害昆虫】
武汉市植物虫害甚多,有森林树木害虫、粮食作物害虫和蔬菜害虫等类,仅蔬菜害虫主要的即达百余种,茶树害虫有36种,柑桔和马尾松害虫各有7种。
据武汉市农业部门统计,境内各类植物常见的害虫不按目科划分,主要有菜螟、瓜野螟、松稍螟、竹螟、玉米螟、纵卷叶螟、蚜虫、棉铃虫、稻包虫、红棉虫、叶桃虫、松毛虫、烟青虫、茶毛虫、廿八星瓢虫、叶跳虫、小麦吸浆虫、蛀心虫、造桥虫、吉丁虫、蝗虫、小螟虫、介壳虫、种蝇、潜叶蝇、竹蝇、笋蝇、尺蠖、小地老虎、金龟子、葱蓟马、非洲蝼蛄、茶螨、天牛、双条杉天牛、白蚂蚁、红蜘蛛、角腊蚧、龟甲蚧、白腊蚧、花蕾蛆、洋铃蝉、六叶蝉、芜菁蜂、梨茎蜂、斜纹夜盗蛾、银纹夜蛾、豆天蛾、螟蛾、小菜蛾、松梢卷叶蛾、避债蛾、袋蛾、卷叶蛾、竹蝇夜蛾、刺蛾、潜叶蛾、木蠹、螟蚜、棉蚜、松梢纵坑蠹、梨网蜷、稻虱、锈壁虱、菜粉蝶、汉蝶等。
昆虫有害于植物,但有害昆虫又有其天敌,按害虫天敌所栖息的生态环境划分,计有稻田害虫天敌、麦田害虫天敌、桑树害虫天敌、柑桔害虫天敌、茶树害虫天敌和蔬菜害虫天敌等。据调查,茶树害虫天敌有9目共36种106个群体。其中角腊蚧、龟甲蚧、卷叶蛾、肩刺蛾等害虫,则有跳小蜂、蚧小蜂、小茧蜂、赤眼蜂等为其天敌;稻田害虫天敌有姬蜂、茧蜂、小蜂和寄生蝇等科的40余群体。其中主要优势种群为捕食性天敌豆娘、黑肩绿盲蝽和蜘蛛,寄生性天敌以绒蜂最多。
境内植物害虫天敌,还有蜻蜓、螳螂、青蛙、蝙蝠、家燕、啄木鸟和微生物类的苏云金杆菌等,均应予以保护,以利生态环境。
武汉地区形成的历史悠久,现经发掘出土的盘龙城(距汉口城区约2.5公里),考古鉴定建城时间当在商代,距今3500年左右。但迄今尚未发现古籍载录,未能考证其确切建置。
武汉地方建制始于西汉,为江夏郡沙羡(音yi)县地。以后隔江分别演变为武昌县、汉阳县,自唐、宋以迄明、清为历代州府治所。一江之隔而有两府重镇并存,史不多见。清初,汉阳县
汉口镇迅速崛起,清末建制为夏口厅(地位同县),使武汉三镇之名贯于清代、民国,三城鼎足雄峙更属罕见。
1926年9月,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汉阳县和夏口县,建立武汉地区第一个近代城市建制——汉口市;lO月攻克武昌城,又建武昌市。1927年1月国民政府从广州迁都武汉,将两市划为京兆
区;4月,合两市为武汉市,是为今日武汉市之蓝本。1929年4月,武汉分治,汉口市为特别市时直隶国民政府行政院,余隶湖北省。
938年10月下旬武汉沦陷,日伪政权曾设“武汉特别市”,继又分治。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汉口、武昌两市恢复建制(汉&
阳县城区仍由武昌市兼理),1947年汉口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 直辖。
日武汉解放,5月24日建制为武汉市,至今& 市名未变。1
954年6月前为中央直辖,后为湖北省辖。1959年3&
月,国务院批准孝感专区划归武汉市辖,1960年1月湖北省撤销&
孝感专区,其所辖武昌等16县改隶武汉市。1961年1月恢复孝感&
专区建制,其原有16县划回。1975年12月后辖武昌、汉阳两县,&
1983年8月增辖黄陂、新洲两县。现为湖北省辖市,以市辖武昌、& 汉阳、黄陂、新洲4县。
今武汉市市区(即城区、郊区,不包括辖县)境域,在1926
年底出现近代城市建制以前,为武昌县城区(含近郊)、汉阳县城& 区(含近郊)和夏口县全境。
【武汉三镇】&&&
武昌城区,从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孙权筑城始,至南朝末,有夏口之名。隋代以后,县名江夏,沿至民国元年(1912年)改称武昌(原武昌县改称鄂城县)。由于江夏县城唐为武昌军&
节度使驻所,元为武昌路治,明、清两朝为武昌府治,所以民间长期以武昌指称。
汉阳县名自隋始,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县治迁于鲁山,并筑汉阳城,唐宋以后为县、郡、州、府治所,与武昌齐名,史称“双城重镇”。
今汉口地方,明代中叶为汉阳县汉口镇,清初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清末,单独建制为夏口厅,民国改为县,仍习称汉口镇。
明代,民间即使用“武汉”一词,合指武昌、汉阳两府城;至清代,汉口镇崛起后,又合称“武汉三镇”或“武、阳、夏”,直至民国。(表48)
表48&&&&&&&&&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武汉三镇辖区表
1.江夏县城坊表
城&&& 坊(铺)
①县辖乡18(略)。
②县辖汛4:鲇鱼口、金
& 口、山坡、浒黄镇。
③乡辖里42(略)。
④城外坊辖里20:兴仁、
& 崇文二、崇文三、附城、
& 从善、附籍一、附籍、
& 仁寿、茂和、嘉会、宣
& 明、弼化、崇文一、河
& 街一、河街二、河街'三、
& 河街日、草埠、通会一、
& 通会二。
⑤城坊(铺)详左表。
2.夏口厅城坊表
刘家花园至大智门
刘家花园至循礼门
观音阁至铁路外跑马场
玉带门至桥口
①夏口厅设礼智、仁义两巡检司。
②司各辖两坊,坊辖若干巷。
3.汉阳县城坊表
&&& 汉阳城内
&&& 朝宗门外
&&& 凤山门外
&&& 龟山北侧
&&& 在汉口镇
&&& 在汉口镇
&&& 在汉口镇
&&& 在汉口镇
①县辖乡7:凤西、汉阴、丰乐、& 玉山、湘阴、山阳、怀泽。
②乡辖里19(略)。
③县辖汛4:蔡甸、侏儒、黄陵、& 沌口。
④城坊8:(详左表)光绪廿五& 年(1899年)后,汉口镇4
& 坊划归夏口厅。
【汉口市(27.4)】&&&
隶属日,国民革命军攻克汉阳和汉口,9月23日湖北省政务委员会在汉口成立,决定划夏口县城区为汉口市(兼辖汉阳县城区,汉阳县政府仍驻城内),并公布《汉口市组织条例》。10月1
2日汉口市组成,隶湖北省。1 927年1月国民政府迁都武汉,汉口市和武昌市同被划为京兆区。
辖境界线汉口市成立后未重新定界,以夏口县界和汉阳县城区为辖域范围。原夏口县,东、东南和武昌县以长江中心为界,南、西南与汉阳县以汉水中心为界,西至县内浸口与汉川县搭界,北与黄陂县滠口搭界,东北与武昌县沙口搭界,全县“东西九十里,南北上七十里,下三十余里,东北至西南百二十里”。汉阳城区即民国初年沿清末的建制,为建中、东阳、西阳、崇信4坊。
行政区划汉口市行政区划仍沿旧制共为9个区:城区4个(第一至第四区),郊区5个(第五至第九区)。第一区:自砺口至花翎巷;第二区:花翎巷至鲍家巷;第三区:鲍家巷至花楼;第四区:花楼至刘家庙;第五区:东以马池墩为界,西北以东流港为界,西南以渡头嘴、湖盖山为界,北以白马泾、塔儿头为界;第六区:东以谌家矶之西流湾为界,西以马池墩为界,南以张公堤内至刘家庙等地为界,北以熊家墩、李家大湾为界;第七区:东以渔门泾为界,西以文家坑、护国寺和矶头庙为界,南以襄河边为界,北以西湖边为界;第八区:东以黄家大湾,由张公堤内王家墩至斫口为界,西以慈惠墩为界,南以襄河边为界,北以五区为界;第九区:东以湖东畈河边为界,西北以巨龙岗殷家嘴为界,南以东流港为界,北以石头埠为界。汉阳县分7个区,划归汉口市的为城乡第一区。
自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俄、德、法、日五国相继在汉口镇建立租界,在租界区中国丧失管辖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中国政府宣布与德国绝交,3月15日,汉口德租界为中国政府收回,设特别区临时管理局。8月4日,中国政府正式对德宣战,汉口特别区临时管理局改为正式的特别区管理局(后列为第一特别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苏堆埃政府宣布废除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汉口俄租界于1
925年3月1日收回,设为第二特别区。1
927年3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经过斗争.正式收回汉口英租界,设为第三特别区。此时,法国、日本租界仍然存在。
【武昌市(27.4)】&&&
1926年lO月,国民革命军攻克北洋军阀据守的武昌县城。12月,湖北省政务委员会划武昌县城区为武昌市,实行市、县分治,武昌县政府仍驻城内,辖其乡里,与武昌市同隶湖北省。1927年1月国民政府迁都武汉,武昌市和汉口市(含汉阳城区)同被划为京兆区。
辖境界线武昌市成立后亦未重新定界,以原武昌县城区为市辖范围。
行政区划武昌县共分lO个区,城厢4个、城外6个。武昌市沿用城厢4个区区划。各区辖地中心,第一区:斗级营街,第二区:扎珠街,第三区:黄土坡街,第四区:箍桶街。
【武汉市(29.4)】&&&
隶属日,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正式决定北迁武汉,12月12日部分到汉中央委员举行会议,决定成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暨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1
927年1月1日宣布国民政府在武汉办公,并发布命令,“确定国都以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大区域,作为京兆区,定名武汉。”是年3月,湖北省政务委员会改为湖北省政府,4月1
6日武汉市政府成立,直隶武汉国民政府。
7月15日汪精卫宣布“分共”,20日湖北省政府改组。9月,国民政府迁南京。11月,南京国民政府组成西征军,攻占武汉。12月2日,鄂湘临时政务委员会在汉口成立。12月31日,该会接管武汉市政府,改为武汉市政计划委员会。日,湖北省政府收回市政管辖权,又改称武汉市工程委员会;同年10月,改为武汉市政委员会。1929年1月改建为武汉市政府;4月,武汉市撤销。
辖境界线1928年10月,湖北省政府第六十八次政务会议正式划定武汉特别市市界。汉口、汉阳方面:北自谌家矶,沿张家河经二道桥,沿朱家河由小港至岱家山北脚,接张公堤,经姑嫂树、禁口、竺台寺、余家湾、韩家湾、陈家港至张家岗;西自姚家湾,经舵落口,以襄河为中心,入琴断口,沿三眼桥港、经宝丰闸至三眼桥;南自升官渡,以太子湖为中心,至拦江堤岸之抬船路;东自张家河以长江为中心至西南老关之抬船路。武昌方面:东以武丰闸、青山港、东湖及东嘴为界,南以汤逊湖、李家桥港诸地为界,西以大江为界,北以青山峡为界。
行政区划& 仍沿用原汉口市和原武昌市的区划。
【汉口特别市、汉口市(38.1
隶属日,国民政府下令武汉为特别市,因故未果。又于6月11日设汉口特别市,划汉阳城区归汉口市辖,隶国民政府行政院。1
930年4月5日,湖北省政府与汉口特别市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汉阳城区划回汉阳县,5月15日正式划出。1931年1月,湖北省政府报请国民政府将汉口市改为省辖市,以市税贴补省库。获准后,7月1日汉口特别市改为汉口市,隶湖北省。1
932年4月复改为特别市建制。1 938年10月26日,汉口沦陷。
辖境界线汉口特别市成立之初,兼辖汉阳城区(汉阳县政府仍驻城内)。1930年5月,汉阳城区划回汉阳县,汉口特别市辖域范围为:
南自龙王庙至舵落口,以襄河中心为界;西北自舵落口,沿张公堤北行至岱家山,均以堤内脚为界;东北由吕家河迤东至张家河口,以河流中心为界;正东自龙王庙至张家河口,以长江中心为界。全市除江河所占面积约15平方公里之外,陆地面积约119.14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随辖界的调整,全市划为16个区,均以序号命名。1
929年7月,汉口第一、二、三特别区并人汉口特别市区范围,分别划归6、7、8、9区辖地。1
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8月,汉口日本租界为中国政府收回。1938年10月底,武汉沦陷后复被日军占领。
【湖北省省会区、武昌市(38.10)】&&&
929年4月,武昌城区划回武昌县辖,6月1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指令划武昌城区设普通市。湖北省政府以武昌地方财力薄弱,多设机构增加国民负担,又因武昌城区为省会所在地,沿前制划为湖北省省会区,城区的治安归省会公安局直接管理。1
930年汉阳城区划归省会区。1931年,成立武昌市政筹备处。1935年1月改筹备处为武昌市政处,并辖汉阳县城区。1937年初,成立武昌市,隶湖北省。1938年10月底武昌沦陷。
辖境界线& 以武昌县城4个区所处范围及其近郊为辖界。
武昌市划分为8个镇:城内为中正镇、大朝街镇、宾阳镇、粮道街镇、胡林翼镇、积玉桥镇,城郊为金白洲镇、徐家棚镇。
【武汉沦陷时期的伪政权建置(45.8)】&&&
侵华日军于1 938年10月26日侵占武昌,接着占领汉口,27日入侵汉阳。11月26日在汉口扶植武汉治安维持委员会,1
939年1月25日又在武昌扶植武昌治安维持委员会。
日,伪武汉特别市成立(驻汉口),隶属伪维新政府。伪市政府在武昌、汉阳分别设办事处。11月5日,伪湖北省政府成立,驻武昌。
1940年3月伪国民政府(南京)成立,9月改武汉特别市为汉口市,隶伪国民政府行政院;武昌、汉阳两处划归伪湖北省;伪省政府在武昌城区设武昌市政处(1945年1月撤销)。
941年3月,伪汉口市改称汉口特别市,1943年10月复改称汉口市,隶湖北省。
1943年3月,日本将汉口日租界交伪汉口特别市政府;6月5日,法国伪政府(维希政权)将汉口法租界交伪汉口特别市政府。
【汉口市(49.5)】隶属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恢复汉口市建制。9月12日,汉口市政府办事处设在今南京路市图书馆内。10月1日,汉口市正式组成,隶湖北省。1947年5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正式通过汉口为直辖市的决定,6月7日国民政府正式下令,8月1日汉口市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
辖境界线东界长江中心;南界汉水中心;西从舵落口起,沿长丰北垸堤内脚,经张公堤至岱家山;东北由岱家山经朱家河,直至张家河口(即谌家矶口)均以河中心为界。全市面积为130.25平方公里。
945年8月,汉口日租界、法租界正式收回.分别纳入汉口市的行政区划。1946年1月,汉口市划为14个区,其中市内11个,市郊3个。(表49)
1946年汉口市行政区划表
& 汉正上街
& 小董家巷
& 鄱阳街、含旧英、俄租界和法租界一部分
& 黎黄陂路、含旧法租界一部分
& 汉景街、含旧德租界
& 长春街、含旧日租界
& 宪政一路
桥口罗家墩
【湖北省省会区、武昌市(49.5)】&&&
隶属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恢复湖北省省会建制。9月初,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设武昌市。湖北省特设武昌市政筹备处.着手筹建。1
945年底至1946年6月,汉阳城区属武昌市政筹备处,7月又划回汉阳县。1946年10月lO日,武昌市建成,隶湖北省。武昌县政府先迁纸坊,后迁回市内。
东从舒家街至晒湖,西界长江中心,南至南湖机场,北抵徐家棚。全市总面积为42.78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1945年lO月武昌市筹备时为8个镇,次年12月改镇为区:中正镇改为中正区,大朝街镇改为邻湖区,宾阳镇改为长春区,粮道街镇改为雄楚区,胡林翼镇改为首义区,积玉桥镇改为武胜区,金白洲镇改为武泰区,徐家棚镇改为挹江区。前6个区在市内,后两个区在市郊。(表50)
1945年武昌市行政区划表
【武汉市(54.6)】
6日武汉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和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共同决定:5月20日成立湖北省人民政府,5月24日合原汉口市、武昌市和汉阳县城区为武汉市,直辖于中原临时人民政府。1
950年2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成立中南军政委员会(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同时结束工作),驻汉口;武汉市为中央直辖市.由中南军政委员会代领。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中南军政委员会改为中南行政委员会(不再作为一级政权),武汉市仍为中央直辖市,由中南行政委员会代领。
辖境界线1950年3月,其界线为:
汉口方面循京汉铁路北至滠口,东至谌家矶,过江向下约18公里,抵原武昌、黄陂两县交界处小河口止;背面张公堤以武湖边及港汊为界;摄口以西,张公堤与舵落口一带,以后湖、东湖边缘及捷径河等港汊为界;沿汉水上延至舵落口上6~7公里。
汉阳方面循汉水上至胡家台(距蔡甸1 5公里);内沿什湖及太子湖边沿为界;西南至长江、鹅鹉洲尾。
武昌方面沿江中矶起,南行沿小黄家湖边至板桥,再以县区公路、河港及小路为界;东行至大艾场,北上沿小路至王家店,再北上沿村边至青山镇桂家湾,西抵天兴洲。
全市总面积为302.7平方公里。
武汉市为便于发展工商业及建设新都市,1951年6月,与湖北省会同武昌、汉阳、黄陂3县共商勘测扩界,并具体拟定武汉市与邻县的界线,7月16日报送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武汉市辖境界线为:
东自武昌与鄂城交界之白浒乡,即由长江边何湖起,通过洋鹊湖,出西南小河港,至许家店之高路基至九峰山之北峰,接宝盖山以分水岭为界;至大梁湾西侧,沿旧公路经大王山、大丘湾、前小港,经大桥至汤逊湖,再经柏木岭、青岭湖至江岸花园横堤和长江一线,为武汉市与武昌县的界线。
自长江上游花园对岸之汉阳县抬船路西头城区老界人太子湖,经升官渡、陈家庄、三眼桥、宝丰闸,即沿襄河到什湖北岸漳河口、小田家台而抵襄河南岸一线,为武汉市与汉阳县在襄河南面的界线。
(1)从襄河南岸小田家台,溯襄河而上至北岸胡家台横堤入西湖,以汉阳县新沟乡和巨泉乡所属湖地交换地方为界,北至殷家嘴及原孝感与汉阳两县之老界为界,此一线为武汉市与汉阳县在襄河北面的界线。(2)长江下游从何湖起,溯江而上至小河口,进入黄陂县属界埠而人武湖;再由武湖的两河口、沿湖西部小港,经徐家嘴上岸丘岭,再经何家湾村后至后湖岔,越过后湖西岔经魏家店村前.人童家湖,以原孝感与汉阳县界为线,沿石头河溯水而上绕庙二洲,经野猪湖、杨家渡、罗儿港至殷家嘴老桥人西湖之线,为武汉市与黄陂县的界线。
&&& 全市面积总计为1
454平方公里。约为原有市面积的4.7倍。
日,武汉市因市郊过大,报经政务院批示,武汉市区“暂不扩大”,辖境界线重以1
950年3月确定的界线为依据,稍作改变,其北仍从东岳庙经禁口、姑嫂树至二道桥之线为界;汉阳方面除太子湖两岸的长江沿岸之间留一个乡划人武汉市外,其余仍旧;武昌方面除东湖及其沿岸地区(即青山区的彭家岭乡、龙王乡、武丰乡和流芳区的鲁巷乡、来旺乡)划归武汉市外,其余仍旧。照此原则,则滠口区全部、三家店全部、青山区大部和王家店一部,仍分别划回黄陂县、汉阳县、武昌县。辖境界线调整后,缩小市郊范围,全市面积433平方公里。
设市初,仍沿原汉口市、武昌市、汉阳城区的26个区区划,即汉口14区、武昌8区、汉阳4区。1950年3月,改革行政区划为:
&武昌方面原8个区并为4个,以序号命名为武昌第一、二、三、四区;城郊2个区改成3个,以地域命名为武昌挹江区、洪山区、武泰区。
汉口方面原14个区,其中城区11个并为7个,以序号命名为汉口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区;郊区成立3个。以地域命名为汉口惠济区、岱山区、长丰区。
汉阳方面原汉阳城区的4个区,城内3个区合并称汉阳城区,郊区1个,以地域命名为福城区。
1950年12月,统一行政区划,全市调整为12个区,其中城区、郊区各6个。
城区第一区由原武昌第一、二、三、四区合并组成,又称武昌区。第二区由原汉口第一、二区合并组成。第三区由原汉口第三、四区合并组成。第四区由原汉口第五、六区合并组成。第五区为原汉口第七区。第六区由原汉阳城区和福城区合并组成。
郊区挹江区、洪山区、武泰区、惠济区、岱山区、长丰区。
1952年7月,全市又调整为9个区,其中城区5个,郊区4个。全部以地域命名。
武昌区为原第一区,斫口区为原第二、五区.江汉区为原第三区,江岸区为原第四区,汉阳区为原第六区的城区。
郊区东湖区,由原挹江区、洪山区部分地区和东湖风景区合并组成;南湖区,由原武泰区、洪山区部分地区合并组成;惠济区,由惠济区、岱山区和长丰区合并组成;福城区,由原第六区的城郊部分组成。
1953年8月,增设水上区,列为市之城区。
【武汉市(1.3)】&&&
隶属 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决定,中南行政委员会撤销,武汉市由中央直辖、大区代领改为湖北省辖。
辖境界线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经批准在日辖境界线的基础上扩大市郊面积。日,湖北省民政厅、武汉市民政局、武汉市城市建设委员会会同武昌县、汉阳县、黄陂县实地勘察,确定新界。1
955年1月,报请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武汉市境界为:
武昌方面从张家河口经天兴洲,穿过江心到白浒山,通过龙家湖到罗大湾、八角岭、刘家嘴、灯子曹、傅家坡、廖叶嘴,穿过汤逊湖、粤汉铁路、黄家湖、青菱湖,到马家老湾、匡家堤止。
汉阳方面& 由舵落口起,西到小田家台,北到连家湾、辛家嘴、升官渡止。
汉口方面沿张公堤外扩展200公尺,包括金银滩、胡家栋两个村。
划入武汉市区的为武昌、汉阳、黄陂县的乡镇和自然村。武昌县方面:青山区21个乡(包括青山镇)、流芳区13个乡(包括流芳岭镇)、豹獬区12个乡、金口区4个乡、纸坊区2个乡。汉阳县方面:第一区7个乡。黄陂县方面:第十七区金银滩、胡家栋2个村,总共59个乡、2个镇和2个自然村。全市面积扩至953.44平方公里。
958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将东西湖新扩展区域划人武汉市建制,划归市区的有汉阳县的柏泉、三店、巨龙3个乡和该县鸦渡乡的东风、先锋、前锋3个农业社,以及黄陂县、孝感县、汉川县在东西湖区内的乡和公社。11月又有鄂城县的沐鹅乡、岱庙乡、新界乡、新华乡、岳陂乡和葛店镇划入市区。
&行政区划1955年城区未变。郊区原有4个区共32个乡,加上新划人的59个乡,合计有91个乡。1955年2月,撤销惠济、福城、东湖3个区,其地域调整为青山、洪山、汉桥3个区,连同原南湖区,共4个郊区,各区辖境为:
青山区北接市界,西由紫荆山顺沙湖边到张家兵房、水果湖边,沿东湖、小汤林湖边到胡双堂、熊家嘴、毛家嘴,沿吴家大桥到东港止,计有26个乡。
洪山区北接青山区界,西由武泰闸起,顺罗家头沿南湖边到熊家湾、叶马店、小刘湾、小李湾到石门峰、杨家场、罗大湾止,计有18个乡。
南湖区东南接市界,西接武昌区界,北接洪山区界为止,计有23个乡。
汉桥区原惠济区、福城区和汉阳县新划人的7个乡,包括原福城区划给汉阳区的民主乡在内,计有24个乡。
1956年6月,南湖区磨山、鲁巷等7乡并人洪山区;花山、中和等7乡并人青山区。1957年5月,撤销水上区,改设水上办事处。10月,青山区由郊区改为城区。1
958年7月,汉桥区并人洪山区。区下各乡调整为汉桥、东湖、北湖、青菱、花山、岱山、南湖、关山、武东、葛店10个人民公社。同月。设东西湖办事处。
至1958年底,全市行政区划为:城区7个,即江岸区、江汉区、桥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和水上办事处。郊区2个,即洪山区和东西湖办事处。城郊开始分别组建人民公社。全市面积再扩至1
553.2平方公里。
【武汉市(85.12)】&&&
隶属& 武汉市仍为湖北省辖。1 959年3月,国务院批准湖北省之孝感专区改属武汉市领导。1
960年1月,撤销孝感专区,其所辖孝感、大悟、黄陂、应山、安陆、云梦、应城、汉川、汉阳、武昌、通城、通山、嘉鱼、蒲圻、咸宁、崇阳16县改属武汉市管辖,实行“以市带县”。1961年1月,恢复孝感专区建制,原16县划回。
975年12月,咸宁地区的武昌县、孝感地区的汉阳县划归武汉市管辖。1983年8月,孝感地区的黄陂县、黄冈地区的新洲县划归武汉市管辖。
辖境界线& 市辖区范围基本沿用1
958年的划界。1984年1月,增加不与市区其他区接壤的汉南区(在汉阳县西南)为市辖范围。市辖县的界线,另见本志“辖县概况’’部分的记述。、
行政区划& 城区区划未变,郊区略有调整。
日,湖北省批准设东西湖区。12月,撤销洪山区武东人民公社一设办事处,属青山区。1
962年6月,洪山区的油坊岭(现称流芳岭)、胜利、茅店3个公社,划回武昌县。6月25日,东西湖区改为办事处。10月,葛店区(1961年12月,由葛店人民公社改设)划回鄂城县。1964年7月在葛店化工厂厂区设葛店街办事处.属武昌区。1964年10月,洪山区以长江为界,其江南地域为洪山区,江北地域为汉桥区。
973年1月,东西湖办事处复改为东西湖区。1976年1月,汉桥区并人洪山区。1978年3月撤销水上办事处,2月,设立汉南农场管理局。1984年1月,设汉南区。东西湖区和汉南区皆为郊区。
985年2月,洪山区长江以北地域分别划归江岸区、江汉区、桥口区、汉阳区。原洪山区所辖的岱山街、谌家矶乡、后湖乡及唐家墩街的4个居民委员会划归江岸区;唐家墩街的9个居民委员会,长丰乡的鲩子湖、航侧、唐家墩、贺家墩、姑嫂树5个大队和后湖乡的江桥、后桥、跃进等8个大队的部分生产队划归江汉区;长丰乡划归桥口区;琴断口街、永丰乡、江堤乡划归汉阳区。调整后,江岸区、江汉区、桥口区、汉阳区,则实行以城区带乡的行政区划管理。
1985年底,全市行政区划为:市辖区9个,其中城区6个,即江岸区、江汉区、桥口区、汉阳区、武昌区和青山区;郊区3个,即洪山区、东西湖区和汉南区,市辖县4个,即武昌县、汉阳县、黄陂县和新洲县。
全市总面积8 21 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 557平方公里(含城区387.26平方公里,郊区1 1
69.74平方公里);总人口608.39万,其中市区人口为339.60万。(表50)、(图11)
图11& 武汉市行政区划图
表50& 年武汉市行政区划历年变更一览表
武昌:中正、邻湖、
长春、雄楚、首义、
汉口:武圣、宝善、
汉正、新安、三民、
中山、大智、汉景、
和平、云樵、采清
汉阳:第一、二、三
武昌:武泰、
汉口:张公、
复兴、中正
汉阳:第四
镇26个区公所,11月24日
设郊区办事处,辖领郊区。
武昌:第一区
汉口:第二、三、
& 四、五区
汉阳:第六区
武昌:武泰、
挹江、洪山
汉口:惠济、
岱山、长丰
接管武昌城郊区后,成立武昌办事处,为市的派出机构;1950年1月城区改为第一至四区,郊区改为3个同年底,武昌办事处之城区改为第一区。
接管汉口之武圣、宝善、汉正和新安区公所的一部分,1950年1月改为第一、二区公所;同年底.改两区公所为第二区。
& 接管新安(部分)、三民区公所为第三、四区公所,后合为第三区。
接管中山、大智、汉景、和平、云樵、永清区公所,改为第五、六区公所,后合为第四、五匡。
& 接管汉阳第一至四区公所1950年1月改为汉阳中心区,舍近郊,后为第六区。
第七、八区
& 合汉口之惠湃、岱山、长丰为第七区;武昌之武泰、挹
江、洪山为第八区。
武昌、桥口、江汉、
江岸、汉阳
东湖、南湖、惠济、福城
& 城郊区均改以地域命名,名地相符,以便辨识。
& 汉阳近郊的福城,从城区剐出。
武昌、桥口、江汉、
江岸、汉阳、水上
& 8月,设水上区,
因建设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等大型企业用地的需要,为加强汉阳县境内市属17个砖瓦厂的领导,划武昌、汉阳、黄陂三县的59个乡、2镇、2村归武汉市辖。
南湖、洪山、青山、汉桥
2月,撤销惠济、福城区,其辖地部分划入城区,部分与汉阳县邻乡组成汉桥区。撤销东湖区,成立青山区和洪山区。
洪山、青山、汉桥
6月,撤销南湖区,其长山、磨山、鲁巷、武珞、莲溪、末亭、渔民7乡划归洪山区;又划出洪山区的花山、春风、联合、中和、大吴、刘黄、三合7乡归青山区辖。
武昌、青山、桥口、江汉、江岸、汉阳、
水上办事处
洪山、汉挤
& 5月,改水上区为办事北;昌县划出石洞街办事处改隶
洪山、东西湖办事处
7月,汉桥区并凡洪山区;自鄂城县划出洙鹅、岱庙、新界、新华、岳陂5乡和葛店镇隶洪山区辖。
同月.设东西湖办事处,由汉阳、汉川、黄陂、孝感4县划出巨龙、柏采、三店、辛安渡、黄花涝、高阁、鸦渡、东山乡的部分社队属之;
9月,成立东西湖农场管理局,城
郊分别试办人民公社。
洪山、东西湖
& 3月,孝感专区划属武汉市。专区所辖16县来属;4月,改东西湖办事处为区。
& 1月,撤销孝感专区,其辖16县直隶市辖;4月.成立葛店人民公社。
武昌、青山、洪山、桥口、江汉、江岸、
汉阳、水上办事处
东西湖、葛店
1月,复设孝感专区,原属16县划回;6月,“以城带郊”,成立葛店区;10月,洪山区改为城区。
东西湖办事处
6月.东西湖区改为办事处;lO月,葛店区划回鄂城县,洪山区所辖油坊岭、胜利、茅店3公社剐回武昌县。
武昌、青山、桥口、江汉、江岸、汉阳、水上办事处
洪山、汉桥、东西湖办事处
7月,在葛店化工厂匡设葛店街办事处,隶武昌区;10月.洪山区分为洪山、汉桥两郊区,分辖江南江北两片郊境。
洪山、汉桥、
& 1973年,东西湖办事处复改为区。
& 12月,孝感地区的汉阳县、成宁地区的武昌县划归武汉市辖。
洪山、东西湖
& 1月,汉桥区并入洪山区。
武昌、青山、桥口、江汉、江岸、汉阳
& 9月.撤销水上办事赴,2月,设立汉南农场管理局。
洪山、东西湖、汉南农管局
& 9月,划汉阳县的邓南、水洪、陡埠、大嘴4乡属汉南农管局。
& 8月,孝感地区的黄陵县、黄岗地区的新洲县划归武汉
& 洪山、东西& 湖、汉南
& 1月,成立汉南区。
武昌、青山、桥口、江汉、江岸、汉阳
洪山、东西湖、汉南
& 2月,洪山区江北辖地分别划入桥口、江汉、江岸、汉阳4区。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武汉三镇人口约30万左右。1861&
年汉口开埠后,三镇人口急剧增长,至1911年清廷覆亡前夕达80&
万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稍后进入30年代,由于武汉工商业和城&
市建设发展,市区人口增长较快。1930年三镇人口破百万大关。
& 1 935年达到1
28.73万人,为民国时期人口最多年份。1936年6月&
为118.83万人。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人口锐减,1 939年仅&
余45.79万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武汉市区因原内迁人口开始返回,人口逐步回升。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的影响和&
工商业的不景气,至1948年,武汉市区人口增长未能达到战前的& 水平,仅为11
6.09万人。
新中国建立后,武汉市人口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而增长。1950~1
959年的10年间,由于自然增长和迁移增长的共同影响,全市总人口数增加到169.92万人,形成建国后第一次人口发展的高峰。1962~1
974年,人口进人曲折发展阶段,15年间全市净迁出人口37.02万人,净增人口64.23万人,其中市区净增长人口4.12万人。年,全市人口增长较快,形成第二次人口发展的高峰,5年间全市净增人口47.75万人。年,全市人口进入有计划控制发展阶段,形成人口发展过程中的增长型低谷。由于出生人口和迁移增长得到有计划的控制,6年间总人口增加50.03万人,平均每年增长8.34万人,人口的增长主要体现在迁移增长方面。截至1985年,全市人口608.39万人,占湖北省总人口的12.34%,在全国大城市人口中位居第八;市区人口339.60万人,位居上海、北京、天津、沈阳之后。武汉市区人口分布呈现出由历史形成的老中心区向郊区工业区移动的趋势,大体形成以长江两岸的市区为圆心,向四周郊区、郊县逐步扩散的格局,人口密度也相应显示出由高到低的变化。1985年全市人口平均密度为724人/平方公里.仅次于上海;市区人口平均密度为2181人/平方公里,排在上海、西安、南京之后,位居第四。
武汉市区流动人口,建国前约占总人口的1/5,最高时达到近30万人。建国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流动人口处于长时间萎缩状态。进入80年代后,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下,市区流动人口迅速增加,日均1983年为20万,1984年达35万,1985年增至50万人。
1953年,武汉市区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60.66%,经过五六十年代的徘徊略有下降后,70年代后期所占比例开始持续E升,1984年达到87.50%。截至1985年底,市区就业人口为207.48万人,占总人口的61.10%,占劳动年龄人口数的89.50%。
建国后,影响市区人口健康水平与寿命的天花、肺结核、霍乱、白喉、麻疹、伤寒及类伤寒等传染疾病得到迅速消灭或有效控制,人口的自然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至1985年,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占全市人口死因的60%,已与世界较发达国家的水平较为接近。少年儿童各年龄组的身高、体重、胸围等项健康指标的测试均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在市区中,城区儿童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郊区。
市区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由1 949年的51.64岁上升到1985年&
的70.34岁。人口年龄构成年轻化,据统计,新中国建立后出生并存活下来的人(即36岁及以下人口)有225.51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6.40%。年龄中位数为28.75岁,少年儿童及老年人口系数较小,其中少儿系数(0~14岁)为27.37%,15~49岁人口为61·50%,50岁以上人口为11.13%。全市人口发展类型处于成年型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增加型向稳定型转化,这种转化的程度,市区快于郊县。
与此同时,全市人口文化程度逐步提高。市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由1 949年的1.32%上升到1987年的11.1
3%,中学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由8.20%上升到58.50%,小学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由34.1
6%下降到20.53%,12岁及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由56.32%下降至9.84%。
全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盲目的自发增长向有计划的控制增长转变。1 950~1964年,全市年均自然增长率达20.58&;1
964年后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工作,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20&之间;1972年以后,降至10&以下;1985年降到5.61&。人口总量增长基本得到控制。建国36年来。武汉市区净增第一个100万人口用了7年的时间,平均每年增约14余万人;净增第二个1
00万人口经历了24年,平均每年增约4余万人。而从年的3年间净增人口7.03万,平均每年增约2.34万人。
尽管全市人口在80年代后进人有计划控制阶段,但由于新中国建立后武汉市人口增长过快,庞大的人口发展基数和日益膨胀的城区人口,给城市建设带来很大的压力,直接影响建设资金的积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城市人口就业和住房困难、城市交通拥挤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对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保护环境与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有极大的障碍作用。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将是武汉市今后的长期战略任务。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虎水道船舶航行要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