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气象台卫星云图卫星有几代

紫光阁网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Copyright(C)前些天在日本旅行时,在电视上看到介绍日本最新型卫星的节目。&br&从画面上看,能清楚地看到云层、火山灰、泥沙的运动轨迹,10分钟一张照片。&br&日本卫星技术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br&中国最新的卫星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br&&img src=&/fc95aed413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fc95aed413_r.jpg&&&br&&br&&img src=&/e60c0d91f133c5a5eaefbb06df161fb7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e60c0d91f133c5a5eaefbb06df161fb7_r.jpg&&&br&&img src=&/278cc4f3fbf6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278cc4f3fbf6_r.jpg&&&br&&img src=&/b34e2a000e1d7bb042dea386a84ede61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b34e2a000e1d7bb042dea386a84ede61_r.jpg&&&br&相关信息:&br&&a href=&///?target=http%3A//china.kyodonews.jp/news/951.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日本正式启用静止气象卫星“向日葵8号”&i class=&icon-external&&&/i&&/a&
前些天在日本旅行时,在电视上看到介绍日本最新型卫星的节目。从画面上看,能清楚地看到云层、火山灰、泥沙的运动轨迹,10分钟一张照片。日本卫星技术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中国最新的卫星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静止气象卫星——卫星中的劳斯莱斯同事里好多没用过知乎的都新注册了知乎账号,特意来点赞的。连风云四号卫星的总设计师都进来了,就是评论里回答问题最活跃的那个。有问题可以去提问,他肯定跟你谈笑风生,不知道比我要高到哪里去。长文预警,多图预警==============分割线================先放答案:向日葵8号属于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性能和技术确实先进,但非日本原创。美、欧、中的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均未发射,中国风云四号卫星自主研发,功能完备,有创新点,在具体指标上比美欧略逊一筹。航天八院的气象卫星队伍是国内一流的卫星研制团队不容置疑。事出有因,首先是前几天朋友圈里看到“日本卫星太空拍天津爆炸”的报道:动态图详见报道:用的是日本去年发射的向日葵8号卫星,很多人这时候想到了中国的气象卫星,为什么没有看到,能力不行云云。特别是看到2014年向日葵8号发射时,有人在水木的航空航天版发帖质疑风云四号卫星的技术水平和八院研制能力,还扯到天气预报不靠谱,正准备回击。水木原帖地址:这几天又看到了风云二号和风云三号的表现:动态图详见:也算是出手不凡。但说实话,图像效果的确有一定差距。这不奇怪,因为作为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和向日葵8号根本就不是同一代的,没有可比性。那么接下来就要说一说气象卫星和天气预报这点儿事了。气象卫星分为两类,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和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地球同步即静止卫星,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地球保持静止的卫星,感觉好像被钉子钉在天上一样。静止原因是卫星轨道在赤道面上,当轨道高度为35768km时,卫星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一致,于是产生同步效应。相对于低轨卫星定期重访,“静止”有很多优点,如实时性、三颗星即可覆盖全球等,对于通讯、广播、气象等行业都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作用。静止气象卫星拍摄的地球如下:图片来自于网址:图片来自于网址:另有动态图详见网址:静止轨道是人类共同的稀缺资源,每颗卫星都要国际上统一分配定点位置,不许乱用。静止卫星必须预留一定燃料,等到了寿命推到坟墓轨道避免占坑。很多国家在搞反卫星武器,但都限于低轨。打击高轨卫星是反人类行为,什么是反人类可以参考隔壁国家的83年杰出青年代表——三胖。但静止卫星的成本和代价也很昂贵,主要原因归结于:离地球太远。1.
路难走。低轨卫星高度一般在500~1000km,静止轨道36000km要多出几十倍!火箭一般无法将卫星直接打进同步轨道,只能打到大椭圆轨道再靠卫星自己变轨,变轨期间需要消耗的燃料占卫星发射总质量的40%!可以这么理解:一个人去趟偏远山区,坐了长途客车到终点站,下了车还要走很远的山路,路上需要吃40斤干粮。2. 环境苛刻。高轨卫星面临更严重的空间辐射,增大了星上电子元器件失效的风险;太阳绕圈照,热环境复杂;总之人生地不熟。3. 距离远:相对于低轨卫星地球小了几十倍,对于通讯卫星,需要载荷更大的功耗,把信号传向地面;对遥感卫星指向精度、稳定度要求高,稍微偏一点儿几十上百公里就出去了,对载荷要求高是因为接收的能量更微弱,不过积分时间可以做长也是优势。4. 国内的静止卫星平台好像还没有首发成功的先例。静止卫星的难点可能还有很多,总之,对运载火箭、卫星平台、有效载荷有着很高的要求。此外,静止卫星往往需要有8~15年的稳定寿命,并且需要“业务运行”。所谓业务运行,就是不允许出差错,必须一直当班。据说风二当年曾发生丢失云图,时任总理朱镕基亲自对气象局问责。打个比方,你放假回家心血来潮给老爸老妈炒盘菜,不管做的怎么样他们都会很高兴对你夸奖不停;“业务运行”就相当于你在家门口开个饭馆,顾客就没那么容易满意了,对做菜的水平和提供的服务要求就高了,稍有不慎还会遭到投诉。这样比起来,近些年来国内各高校发射的小卫星也就算个教具卫星。静止卫星是大国重器,小国家玩不起,他们一般都去租、买服务,也挺划算。还有一种就是进行合作,比如向日葵8号,具体的后面说。由于距离实在太远,高轨卫星的分辨率不可能做得太高(公里级),所以一般静止遥感卫星主要用于气象,提供快速更新(10~30分钟一张地球全圆盘图)的气象遥感数据用以准确分析天气变化趋势。至于其他遥感卫星,如测绘类,一般会采用低轨卫星,一来没那么高的时效性要求,二来离地球近一点可以做高分辨率,三来代价和成本低一些。卫星平台还要为载荷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包括电磁环境、热环境、力学环境、指向精度、稳定度等。航天八院主打的SAST5000平台被称之为“超静音平台”,强调遥感卫星所必须的高精度和高稳定度,各项指标对表国际最高水平,高档社区管家式服务有木有?平台详细介绍见报道:下面介绍国际上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主要有美、欧、日、中、俄等。美国的GOES系列卫星绝对是龙头老大,已经发展到第4代的GOES-N系列已经采用三轴稳定,性能具于世界前列。新一代是GOES-R系列,准备2016年发射,寿命15年。图片来源:图片来源:主载荷是ABI,载荷也已经发展好几代了,性能比之前有很多升级。图片来源:图片来源:可见光2通道+红外和近红外14通道,可见光最高分辨率0.5km,5分钟就能出1幅地球全圆盘图。特别指出的是GOES系列卫星首次提出的图像定位配准技术,通过复杂的标定和补偿,使卫星指向预期目标的定位精度达到1km级别。欧洲新一代是MTG系列,准备2018年发射首颗,寿命8.5年。图片来源:图片来源:MTG分为两个系列MTG-I和MTG-S,分别装载不同主载荷。图片来源:补一张炫图:图片来自于网页:图片来自于网页:MTG-I的主载荷为FCI(相当于ABI)。可见光3通道+红外和近红外18通道,可见光最高分辨率0.5km,10分钟可完成1幅地球全圆盘图,图像定为精度同样做到1km,其他载荷配置与美国GOES系列类似;另一系列MTG-S主载荷为干涉式垂直探测功能的IRS,这个载荷很神奇,能够对云进行垂直探测,相当于给大气做CT,研究的是云的三维结构。从查到的文献来看,欧洲MTG的很多技术是美国提供的。日本的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是向日葵8号(Himawari-8),2014年已发射。图片来源:图片来源:主载荷为AHI,别问我为什么长得像美国的GOES-R和ABI。 图片来源:可见光3通道+红外和近红外13通道,可见光最高分辨率0.5km,10分钟就可完成1幅地球全圆盘图;得承认日本人对主载荷是有改动的,可见光做了3个通道实现全色也算是处心积虑。图像定位精度压根就没提指标,只是羞答答的说尽量做到一个像元,我怀疑图像定位根本就不是日本自己做的,没法提指标。日本借鉴美国技术就更普遍了。美国GOES卫星设计人员的一些相关技术专利会同时在欧洲、日本都有申请授权,可以推知作者预期该技术在欧、日都会应用。我们也很好奇老美有这么好的技术为啥让小日本抢了先呢?有种说法认为静止气象卫星难度大,美国新研发的心里也没底,于是给日本先试验一下,对在轨情况有个了解,日本正想从美国挖来点新技术,不要白不要。于是两个亲密盟友一拍即合。至于俄罗斯,Electro-L卫星2011年发射,曾给出最清晰的地球图像(2012年)。图片来源:图片来源:图片来源:图片来源:主载荷MSU-GS图片来源:可见光3通道+红外近红外8通道,最高分辨率1km,地球全圆盘30分钟。由于战斗民族地理纬度太高,用静止卫星不划算,他们正在研究大椭圆卫星,体制不太一样,另外不懂俄文,查到的资料有限。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卫星上装了两个一样的载荷??终于说到国内了,据中国气象局网站报道:“风云四号”科研试验卫星预计于2016年左右发射,设计寿命8年。图片来源:图片来源:主载荷辐射计,实在没找到公开的图。可见光2通道+红外近红外12通道,可见光最高分辨率0.5km,15分钟1幅地球全圆盘图,图像定位精度1像元。参数来源于:静止气象卫星这类豪华的国家重器需要载荷、卫星、地面应用各大系统综合论证。风云四号卫星从2000年开始预研,有人说很漫长,其实美国最新一代GOES-R也是这一年开始论证的,如今的进度也差不多。与国外相比,风四功能齐全,但成像时间慢一点、通道数少了几个,其他参数确也有比美国低的。风四的创新点在于在一个平台上同时安装了两台主载荷[引自百度“风云四号”词条]:辐射计和探测仪(就是欧洲MTG提到的那两种载荷),相当于1颗卫星当两颗用,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难度可想而知!!!像我这样的家里养了两个孩子的人最能理解,一个都不好伺候,还要考虑相互干扰的问题。在研制初期,我们充分研究了美国等国家公开发表的资料,组织人员进行搜集、分类、翻译、学习,光翻译出的文献就有好几本装订成册。在卫星研制研发的多个环节中以欧美国家的进行参照对比。如果没有美国对民用航天技术大方的公布,我们很难这么快进展。但必须声明,我们获得的资料都是公开发表的,任何人都能收集到,从没有借助国家利益交换和其他手段。他们公开的专利也都没在中国授权,我们应用也没有侵权问题。文献资料中往往对理论、方案等讲的比较多,至于具体的技术细节和核心设计环节肯定是没法查到的,只能自己搞。因此,风四从载荷、卫星平台到地面应用系统的设计理念、思路、对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法跟欧美俄必然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也正在准备把风四中的一些不涉密的新技术公开发表到国际刊物,一方面是资源共享,算是也给国际社会一些微薄的回报,另一方面也要让国外同行见识一下中国的卫星技术水平。对于自主研发的问题,外行可以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看长相。与国外相比,我们的卫星长相是这样的:图片来源:图片来源:对比美国:图片来源:而不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于网址:或者这样的 图片来源于网址:说到这里,有人会疑问:你把卫星说得这么牛X,为什么天气预报不准?细想一下,日常生活中的天气预报总的来说还是值得信赖的。在如今的大众眼中,天气预报准确好像是个天经地义的事,出了差错就是不靠谱。正如知乎上的回答:“你只会记住不好的,准的时候你觉得正常不去记,不准的时候就记住了”。网址:气象预报是世界难题,其他国家也存在预报不准遭到吐槽的问题。天气预报需要对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数值求解,预测未来一定时段参数。大气运动是特别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很多,存在化学反应、物理作用,受热学、力学、地理地形等影响,局部、全球又有所不同,需要解很复杂的微分方程。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都是用来算数值天气预报的,可见非同一般。也可以看看这个文章:此外,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天气预报,气象卫星还能为航空、航海、农业、林业、海洋、水文等国民经济多领域提供全球及区域气象信息,在气候变化检测、自然环境与灾害监测以及国际影响、重大事情决策服务等方面发挥这更重要的作用。比如2008年风云三号成功发射(本人在现场哦):在同年的森林火灾监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森林区往往地广人稀,有时候森林火灾发生时人们是不知道的,发现时已经烧得很厉害了,但卫星可以即时、准确的“看见”。甚至在俄罗斯发生火灾要烧到境内时,我国即时在边境线采取措施,避免了经济损失。风云三号在国际上的声誉很好,受到很多国际同行的较好评价,被列入新一代世界极轨气象卫星观测网、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中方值班卫星。在同年的森林火灾监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森林区往往地广人稀,有时候森林火灾发生时人们是不知道的,发现时已经烧得很厉害了,但卫星可以即时、准确的“看见”。甚至在俄罗斯发生火灾要烧到境内时,我国即时在边境线采取措施,避免了经济损失。风云三号在国际上的声誉很好,受到很多国际同行的较好评价,被列入新一代世界极轨气象卫星观测网、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中方值班卫星。总是有很多人将五院和八院做对比。五院在卫星方面是老大哥,总的来讲我们八院确有差距。但在气象卫星领域,八院绝对是首屈一指。八院是气象卫星的摇篮,多年的历练形成了严谨科学的作风和能打硬仗的队伍,我们这边很多所级领导和其他型号的总师都是气象卫星队伍走出来的。我们占的市场份额没五院多,而且如今中科院小卫星、长光所以及各高校的卫星研制单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们八院很有压力,也在不断寻求未来发展的新突破。我相信,我们八院会坚守气象卫星这块阵地,毕竟在当今时代放眼望去,能够把一个产品做到近乎与美国同步的例子并不多。对于风云四号,我们拭目以待!最后,向做涉密项目的同行们致敬,他们同样逼格满满却无法表达,只能孤芳自赏。本文中所以卫星技术参数和图片全部来自互联网,均有出处可查,保密的同志们辛苦了,走好不送。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来安利一个app 馒头地球
它是一个壁纸软件 但是用的向日葵8号的实时更新的卫星图像&br&&img src=&/87e6e8e92adc67d9088c2_b.png& data-rawwidth=&1056& data-rawheight=&17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56& data-original=&/87e6e8e92adc67d9088c2_r.png&&&img src=&/ef37643edaf18_b.png& data-rawwidth=&1056& data-rawheight=&17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56& data-original=&/ef37643edaf18_r.png&&
我来安利一个app 馒头地球 它是一个壁纸软件 但是用的向日葵8号的实时更新的卫星图像
补充一楼信息,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还有韩国的COMS,貌似是法国人研制的,我用了这个卫星的海洋水色遥感数据,分辨率500米
补充一楼信息,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还有韩国的COMS,貌似是法国人研制的,我用了这个卫星的海洋水色遥感数据,分辨率500米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知乎改变三观当前位置: >>>
卓尔不群四十年 星光闪耀天地间记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风云气象卫星创新团队
来源: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日07:30分享到:
中国气象报记者王晨
  40多年来,我国气象卫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全球对地观测业务卫星序列中重要成员,实现了由试验卫星向业务卫星的转变,实现了极轨气象卫星的升级换代和上下午星组网观测,实现了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观测、在轨备份”的业务格局,实现了卫星在轨稳定、超寿命运行,实现了多领域应用、多部门共享。
  诸多“实现”带来的成就使我国气象卫星事业步入了国际气象卫星先进行列;各个“实现”的背后,是几代气象科技工作者的苦心钻研,紧密依赖专业技术的不断创新、直接依靠人才队伍的通力合作。
  过往风云,由技术和人才写就。未来可期,这两项指标仍是气象卫星事业迈向更高门槛儿的试金石。
  从破土而立 到硕果挂枝
  造什么样的卫星?造出来干什么用?在国际上有没有特色?这些都要通过大量深入的调研工作,进行科学严谨的顶层设计。
  一代卫星就是一代人。制定气象卫星和遥感应用发展规划、拟定卫星和观测仪器的研制技术要求、承担气象卫星工程地面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承担气象卫星观测系统的业务运行等“高精尖”工作,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一代又一代的专业技术人才被看作“高大上”的群体。
  气象卫星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每个环节的每个个体紧密合作。“它是一个大机器。把任何一个零件拆开单独放在那里,都没有价值。”“风云三号”地面应用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忠东说,“专业性质和事业运转需要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人紧紧‘抱团儿’。”
  原地面应用系统总工程师董超华说,气象卫星科研人员从“白手起家”开始,先经历学习、调研、思考,再引进、消化、吸收别国的技术;而后过渡到本国技术的改进、创新、自主发展。这期间,还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做好自家的事、创好自家的业;另一方面要眼观别家的发展,耳听别家的近况。气象卫星人才队伍始终绷紧弦,有国际视野,有高端站位;手里有“金刚钻”,胸中有大格局,才能一次次破土而立,硕果挂枝。
  日,我国第一颗试验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发射成功。随后。我国又先后发射了试验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B星和两颗试验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A星、“风云二号”B星。从1999年到2008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C星和D星两颗业务极轨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C星、D星、E星三颗业务静止气象卫星,形成了多星组网观测的格局。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首发星――“风云三号”A星发射成功。2010年3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完成了“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的立项。
  硕果常挂枝,峰高名自扬。科研支撑工程,工程支撑业务,业务又检验科研和工程。而串起整个过程进行良性循环的,是人,是集体的协调、合作与同舟共济。
  从轻身重义 到竭尽全力
  发展气象卫星事业,不能完全照搬别国的经验,而要立足本国国情和工业发展水平,提出既合理又可行的方案。所以,有时是“满目山河空念远”,必须得走自己的路。从顶层设计,到细节考虑;从科学原理,到系统设计;从研制出卫星,到组成系统,还要让这个系统长期并稳定地运行……从概念化的东西,到真正做成实体,需要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是该团队的一位代表性人物。把“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定准”,是非常不容易的。遇到技术故障,需要进行分析的时候,他会给每人分配好任务。做完后,大家挨个到他那里汇报情况。每个人汇报完之后,便可以走了。但是他要从早坐到晚,从头听到尾,而后进行思考、研判、总结。等他离开办公室时,外面常常已是半夜时分。
  “风云二号”和“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张志清刚上任时,压力非常大。“有一两个星期,使劲儿睡觉都睡不着,就去锻炼身体,直到精疲力竭,才能睡着。做气象卫星工作,精神压力很大,弦儿始终是绷着的。要梳理明白哪些是颠覆性的问题,哪些仅仅是工作量的问题,哪些又是借助技术能解决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陶诗言曾经珍藏着一张1971年12月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202训练班结业留念的老照片。在照片的背面,老人留下这样一段文字:“1969年至1970年,我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两年努力,将气象卫星的接收设备和卫星云图分析方法研究成功。”在照片背面的背后,有艰苦卓绝的开拓路,有禅精竭虑的试验路,有克己奉公的进取心。
  是什么让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这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忠竭力?答案是两个字:事业。事业把人心凝聚到了一起。
  从4个“看家人” 到一个“大熔炉”
  从1971年组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4人,到现在近400人的队伍,有着近100倍的跨越,人才是气象卫星事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这个有着庞大系统的“大熔炉”,汇聚着各方面的人才:大气科学、大气物理、天文、无线电、计算机、地球科学、海洋学、光学、数学、自动控制、遥感应用、微波技术……“这么多专业的人在一起做事,难道不是件很有趣的事吗?” 张志清说。遥感应用室主任方翔举例说:“既需要有‘前端人才’,如对图像、电子有所了解;也需要‘后方人才’,如对遥感技术、气象学比较了解。所以,复合型人才是整个国家气象卫星事业人才队伍的特点。”
  能够踏实做好一件事情,专心做好一件事情,是杨忠东所推崇的。“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说,一二十年,就做一件事,就研究一个内容,把它做好,是值得的。”
  “专业有分工,所以我们的人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各显其能,各尽其责。但也能相互理解,谁都不能说谁是最重要的,都很重要。这是一个有效的组织,讲奉献,认真、细致、严谨。” 张志清说。
  已经退休的董超华把更多的希冀寄托在青年人才身上,“现在年轻人都起来了,希望他们勇于承担,不求快、唯求实。”
  从走好脚下路 到仰首望苍穹
  如果说“风云一号”“风云二号”的研制是“看别人怎么走”,那到“风云三号”和“风云四号”的时候,国家气象卫星工作已经开始“矫正”,看到别人走的时候在哪个“坑”里崴了一脚,我们就绕过那个坑走。 这就要求我国的气象卫星事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科技上日新月异。
  当前,“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产品已经在科学研究等多个重要领域、多个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监测暴雨、沙尘暴、低温雨雪等自然灾害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自从有了气象卫星,影响和登陆我国的台风无一漏网,在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以及新中国成立60周年、奥运会等重大活动中,“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提供了全天候的重要产品。气象卫星的用户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从2000年起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卫星行列,成为全球地球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连续多年业务运行成功率保持在99%以上。
  而这些是用汗水、泪水、苦水甚至是鲜血换来的。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心里,有着一份切实的深深的崇敬和感激――“从卫星运载、发射、测控到地面应用系统,从国家各部门的决策者到基层的普通人员,成千上万的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诠释了爱国主义篇章!”
  气象卫星事业发展之路任重道远,需要每位从业者倾注全力、竭尽所能。四十年已卓尔不群,天地间将星光灿烂!
  (来源:《中国气象报》日一版 责任编辑:张林)
气象服务热线:400- 中国气象局总机:
网站值班电话:010-:00-17:00)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号&&&&今年是我国气象卫星事业40周年。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广大航天和气象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顽强拼搏,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快速发展,风云气象卫星技术水平、应用效益和国际影响不断提高,已成为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撑。
&&&&&历程篇
&&&&&关怀篇(按时间顺序排列)
&&&&&共话辉煌
&&&&我国气象卫星发展40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气象卫星已实现业务化、系列化,实现了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静止气象卫星实现了双星观测、在轨备份,极轨气象卫星实现了升级换代和上、下午星组网观测。我国已成为国际上同时拥有静止气象卫星和极轨气象卫星的少数国家和地区之一。3月23日,中国气象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京联合召开座谈会,回顾...
&&&&气象卫星事业发展40年,中国气象卫星事业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的精神一步一步走过来。回想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航天才刚起步,把卫星应用在各个领域,...
&&&&气象卫星是空间技术发展的一部分,空间技术很大一部分属于军用,尤其是空间战略。我们国家如此,其他国家也是这样。当时为什么要搞气象卫星?就是因为我们不搞气...
&&&&邹竞蒙同志对我国气象卫星事业贡献巨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他促进了国家气象卫星发展规划的决策。发展我国的气象卫星事业是周恩来总理1969年提出的,由...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气象卫星事业高度重视。记得2000年下半年,风云二号B星在轨出现问题,工作人员写信、写报告,朱F基总理连续作了5次批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我是抱着感恩的心来参加会议的,因为如果没有邹竞蒙坚定不移的支持,也就没有气象卫星事业今天的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风云三号、风云二号卫星都运行良好,我...
&&&&风云卫星的发展确实较大,中途遇到的问题、困难也较多。从风云一号到现在正在研制的风云四号,没有气象部门的大力支持、协同作战,是发展不到现在这个水平的。197...
&&&&在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发展40年之际,我想说三点表达内心感受:第一,对中国气象局4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绩表示祝贺。第二,对气象部门为国防事业提供的服务表示感谢,...
&&&&实践证明,气象部门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卫星应用的特色发展之路。从试验卫星的研制到业务卫星的应用,从地面系统的建设到应用队伍的培养,保证了用户对卫星的使用...
&&&&1970年,气象人和航天人都梦想着早日研制自己的卫星。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之一。40年来,我们走过了坎坷而坚定的路,迎来气...
&&&&回顾40年风雨历程,我国的气象卫星事业走过了艰辛的不平凡之路。从上世纪70年代的艰难起步到80年代的努力探索,从90年代的反复试验到本世纪实现稳定运行,几代人...
&&&&&业务篇
&&&&&科普篇
&&&&&展望篇
&&&&40年经验告诉我们,气象卫星及应用事业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需求牵引、科学发展,十分注重风云卫星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必须始终坚持服务引领、应用为先,不断加强和完善气象卫星遥感应用水平和服务能力;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断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强业,把人才作为气象卫星及应用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必须始终坚持全球视野、开放合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环境。
&&卫星中心简介&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负责拟订我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承担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运行和我国在轨气象卫星的运行管理;负责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工程建设;从事与卫星气...
&&&&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发展己有40多年。40多年来,我国气象...
&&&&近日,新华网和中国气象网对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
&&&&&人物篇
策划主持:王永庆 达芹 姚媛 连涛 颜昕 制作:刘杰 丁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象卫星主要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