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远到赣州的货运姓古的地方叫什么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五宝镇哪里姓什么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五宝镇哪里姓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亲。那里什么姓都有。而且没有五宝镇只是北片的几个乡镇合起来叫五保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安远县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江西安远县姓唐秀花的属于哪个村庄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江西安远县姓唐秀花的属于哪个村庄
我有更好的答案
高排,唐屋坝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安远版石谢屋坝郑氏是哪迁徙过来的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安远版石谢屋坝郑氏是哪迁徙过来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恐亦未必存在亦,即张某为邻居也。以远祖失传虽辈份传流,故仍各别为世,只可暂时阙葬山字河南祖莹,前有石门故皆称为石门祖莹地形,明清两代旧说递传郑氏原居灶上之初分支长支祖(泉)迁山字河,二支祖(德)仍居灶子。郑氏居于日照不知始于何时(故老相传有唐末坟墓实无明徽),余亦不能尽书举矣,先祖时立石碑于莹之西隅,详述各碑墓名讳此,文忠祖有弟名文孝,虽在谱中但一二世即绝无后,仍此张家风闻山字河为张氏古处,竟自称伊为老苗,后生小子竟有信者。清乾隆嘉庆年间在灶上祖莹侧掘出碑一座,刻记一篇系元朝后儒学某所撰,据碑记叙泉祖于元前至元间迁至山字河至后至x x x 泉祖子,恩祖立碑灶上祖莹以记之。碑
为世系泉祖以上列。亦系曾玄
曾玄各辈名不清,光绪初修谱时皆以黑x x x 失传真至意此碑之出现,虽于吾郑氏之迁移年代略可考知。文忠祖子讳宠上下:山字河村古传为张姓所居,郑氏迁来之为赘于张氏客或如此实是讳,但去时张姓早已无后,先高祖时曾招来张姓某旧家
一弟并之本村,谓老长支此以别于 x 之长支也,灶上之第一世与德祖等情形与文忠祖同予所闻知尤少叙皆从略,除郑氏佃户绝无邻居。文忠祖字及配室今皆不能记忆文忠祖
一世祖十五世祖亦即族谱中老长支之一世也,开染坊布称张家染坊,家称为金钩挂月坟地,亦日照名地之一也,随葬等为十四祖及长支祖等,张某后人为张和鸣,再晚为张x x 绰号野猫,即先祖所书,郑氏子弟皆为邻居,待之虽无戚谊概以伙家称之,即所谓老长支、老二支也,但以兵乱连延谱牒失修之故,仍不能考清文忠祖距泉祖恩祖究为。以三十年为一世考之或与碑中世系衔接,但碑系不雅之名盖启乳名慎也。据祖碑世系泉祖兄弟二人弟为德祖居灶子与传说中符合
能不能说明白些,古文看不懂
不懂?那就帮不了你!
采纳率:75%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安远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安远镇(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安远镇)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安远镇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安远镇)
安远镇位于甘谷县北部,东接八里湾乡,南连新兴镇,西邻大石乡,北靠大庄乡和通渭县。面积155.25平方千米,人口1人(2008年末)。辖1个社区、36个行政村,170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西城村,北纬34°53′东径105°16′,距县城17千米。地处散渡河上游川道,海拔在米之间。甘(谷)礼(辛)公路过境。景点有香台山、古城墙、杨六郎墓、古战场—西教场。[1]
古称柳城。北宋二年(1018年)置安远寨,以西夏常北来入侵,取“安其远方”之意。属秦州,后属。1950年秋,划归管辖,设安远区。1956年设安远乡,1958年改为安远公社(曾更名卫东公社),1983年改乡。2001年12月,经省民政厅批复,撤乡建镇。现辖35个行政村,12061户共计4.6万人。镇域内有、甘谷县安远小学等教育机构,以及六郎峰、香台山等古遗址。
安远镇沿革
古称秦州或柳城。宋天禧二年(1018年)置安远寨,以西夏常北来入侵,取“安其远方”之意。属秦州,后属通渭县。1950年秋,划归甘谷县管辖,设安远区。1956年设安远乡,1958年改为安远公社(曾更名卫东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面积143.3平方千米,人口3.2万人,辖大城、北城、南城、西城、北川、蔺家店子、麻池窑、杨屲寺、黄鹤、安坡、后川沟、苏家沟、蒋家山、王台、史家川、张家河湾、巩家川、王马、韩家湾、厚家坪、任家山、董川、菜子山、王窑、石方、沙滩26个行政村。2001年12月,经省民政厅批复,撤乡建镇。
1969年设向阳公社,1972年更名康家滩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面积77.2平方千米,人口1.8万人,辖康家滩、雒家坪、姚家沟、孙家坪、半屲、芦家山、阳屲、侯家沟、牛家坪、衡家坪、阴坡、阳坡、李家堡、何家坪、阳赛、山庄川、何家山、老庄、庙滩、马坪20个行政村,驻地距县城13千米。[1]
安远镇行政区域
甘谷县安远镇王马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巩川[]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韩家湾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厚坪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河湾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史川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王台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蒋山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后川沟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大城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西城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南城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北城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董川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任山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沙滩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店子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王窑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石方咀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菜子山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黄鹤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苏家沟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安家坡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阳屲寺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麻池窑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北川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李家堡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山庄川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何家坪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阳赛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何山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老庄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庙滩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马坪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阳坡村民委员会[]
甘肃省甘谷县安远镇阴坡村民委员会[][2]
安远镇历史简介
安远处在与的交汇处,北达、,东连、,西通、,南控甘谷、西礼。四至有大路通达,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宋代,安远是北宋和西夏交战的前沿地区。宋朝采取“步步为营”的战略,每得一地,便筑城设寨,安远古城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修筑的。公元1016年8月,河湟吐蕃嘉斯勒等领部属三万多人攻略三都谷(汉代叫射虎谷),被秦州知州曹玮打败,杀敌一千多人,此战事即发生在今天的安远川。宋的“军”、“城”、“寨”、“堡”是具有军事和行政双重职能的机构,既管军,又管民。由于安远寨是杨文广所筑,所以关于杨家将的传说在安远流传很多,有六郎山、六郎坟、三关口、西校场、校场坡、演武厅等与宋王朝边防军事有关的遗迹存在。
安远镇香台山
安远镇位于甘谷县北部,距17公里,海拔高度在米之间,东接八里湾乡,南连新兴镇,西邻大石乡,北与大庄乡和通渭县为邻,通(渭)甘(谷)、甘(谷)礼(辛)公路横穿而过,区位条件优越是甘谷县的北大门。区域面积155.25平方公里,全镇辖36个行政村,170个村民小组,12061户,45842人,其中农业人口44109人。2009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342元,人均产粮214.4公斤,,耕地面积10.5万亩,其中粮田面积81800亩,有效灌溉面积13659亩,占13.1%。镇政府驻地西城村,位于北纬34°53′,东径105°16′。
安远镇古称秦州或柳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置安远,属秦州,旋即又属通县,以西夏常北来入侵,取“安其远方”之意。元、明、清以至国民时期,为通渭重镇。1950年秋,划归甘谷县管辖,先后设安远区、安远、卫东人民公社、安远乡等。2001年12月,经省批复,撤乡建镇;2003年7月被省体改办批准列为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宋天禧二年(1018年)置安远寨,以西夏常北来入侵,取“安其远方”之意。属秦州,后属通渭县。1950年秋,划归甘谷县管辖,设安远区。1956年设安远乡,1958年改为安远公社(曾更名卫东),1969年设向阳公社,1972年更名康家滩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面积143.3平方千米,人口3.2万人,辖大城、北城、南城、西城、北川、蔺家店子、麻池窑、杨屲寺、黄鹤、安坡、后川沟、苏家沟、蒋家山、王台、史家川、张家河湾、巩家川、王马、韩家湾、厚家坪、任家山、董川、菜子山、王窑、石方、沙滩26个行政村。2001年12月,经省民政厅批复,撤乡建镇。
古为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前有“不夜城”之称。甘(谷)礼(辛)、通(渭)甘(谷)公路交汇于此,是甘谷县的“北大门”,东西各条道路,境内交通便利,人流物流畅通,劳动力资源丰富,集市贸易活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今尚存“天水古关”、墓、古城墙、西校场等遗址,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宫灯、高台、戏剧、秧歌等享誉县内外且演员辈出。“天水古关”、杨家将大战场、古城墙、香台山等“安远八景”构成安远独有的旅游资源,颇具开发潜力,安远已成为甘谷县北部最大的物流中心,教育卫生中心和文化中心。[3]
安远镇地理环境
安远镇位于甘谷县北部,东接八里湾乡,南连新兴镇,西邻大石乡,北靠大庄乡和通渭县。面积155.25平方千米,人口206万人。辖1个、36个行政村,170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西城村,北纬34°53′东径105°16′,距县城44千米。地处散渡河上游川道,海拔在米之间。甘(谷)礼(辛)公路过境。景点有香台山、古城墙、杨六郎墓、古战场—西教场。
安远镇社会人文
安远古城旧时的建筑规模规整而宏大,具深厚历史底蕴。上古建筑有文昌楼、太平寺、天爷楼、南爷楼、北爷楼、香台山、古戏楼两座,建筑宏伟精巧,布局错落呼应,现仅存香台山一处。镇上近二华里的
安远镇香台山
一条长街贯通东西,城南、城西、城北各有一座独立的高墙大堡,有护城河与吊桥。安远曾是上的一处重镇,是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与旱码头。旧时的安远商行不下五、六十家,百货、山货、药材、药店、食品、粮栈、当铺、五金、蔬果、牲畜、旅店等一切行当,应有尽有。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北京、武汉等地的客商落籍安远,视安远为风水宝地。安远老街尚存不少清代、民国时期的店铺建筑。走进老街,依然可以体味到当年繁盛的风貌。安远处在两水交汇的小盆地上,平畸如掌,据险扼要,旧称黄槐川,也称柳州城。安远有“丹山似凤、白石成羊、旌旗分寺,天水合流、五云岭秀,六郎峰高、东岗兆雨,四阜屏风”八景,形象地说明了此地的风光之盛。
安远小学创办于1905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地区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创办人王翰(字干卿),清例授宣德郎政司理堂,任甘肃督军张广建手下督察委员之职。安远小学“哥特式”的校门至今犹存,是“西学东渐”的明显标志。安远也是最早创办女子学校的地方之一。1937年,即创建了安远镇,最初招收20多名学生。学生最多时,达70多人。1942年,由于各种原因,并入安远镇小学。如今的甘谷三中设在安远,是甘谷县北部山区最大的完全中学,安远、大庄、永兴、礼辛四乡镇及金山乡的部分高中生全集中在安远上学。学校规模大,教学质量高,是天水地区农村中学中的翘楚者。  安远古城经历了千年的历史风云,只剩下几段伤痕累累的断垣残壁,在时代的风雨与晨昏暮鸦中诉说着历史的苍凉与变迁。然而,历史是不会被人们遗忘的,今天的人们,更应该珍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
安远镇文化传承
安远镇戏剧之乡
安远历史上名伶辈出,戏剧活动广泛根植于民间,是天水地区民
间最早建立班社的地方之一,素有“戏剧之乡”的美誉。清末至期间,涌现出了名闻陇上的秦腔名演员耿忠义、耿云山、王宝童、潘进喜、王月顺、王岁顺、张云贤、王善娃、王双福、王青山、马晓云、李碎人,伍托元等人。其中尤以耿忠义、王宝童、潘进喜演艺超群,为时人所重。安远曾先后出现过“云太社”、“王宝童戏班”、“长庆班”、“三盛社”等戏剧班社,在、天水、陇西、定西等许多地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著名的“耿家脸谱”,闻名陇上,声动京华,是甘肃秦腔脸谱的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闫仲雄先生专门研究耿家脸谱,并著文介绍于省内外。1952年,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来兰州见到耿家脸谱后,惊喜不已,特请岳钟华彩绘十余帧携回京华。至今,在甘肃许多地方里,都有安远演员的身影。
安远镇安远宫灯
安远宫灯历史悠久,古老神奇,内容丰富,广为人们传颂。已有140年的历史,由清末著名民间艺人“马画”所绘,形状为正方形,一灯四面,灯架能开能合,装卸自如,全用经过漂白处理的高级丝纱为灯面。工艺制作精湛,绘画技艺高超,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内容以古典章回小说为蓝本,一回一画面,相当于现代的连环画。有《三国演义》英雄灯,《西游记》降魔灯,《封神榜》神话灯,《精忠岳传》爱国灯,《西厢记》爱情灯,《绿牡丹》武侠灯。每年正月初九上灯,二里长街,华灯璀璨,气象万千。人们玩灯、赏灯、讲灯、议
古、思古,场面十分繁盛。现仅存《》部分灯。安远宫灯是西北地区特有的系列宫灯,阵势庞大,匠心精巧,为国内罕见。
安远镇安远高台
安远高台内容丰富,造型绝妙,人物逼真,装饰乱真,别具一格。突出的特点是惊险神奇、新颖隽秀,古典文雅,,为甘谷最出色之社火形式,深受群众欢迎。
安远镇安远瓷窑址
安远大城之内过去青绿瓷片遍地都是,疑有秦州旧窑址存在。1953年第9期《文物参考资料》载有傅振伦先生所著之文《明清现代瓷器》,在甘肃条下有通渭安远瓷窑瓷器之说。与之对应的是清末著名民间艺人“马画”擅捏泥塑,时称“马画”,为安远人。“马画”晚年居于,莫高窟壁画中有“马画”作品。
安远镇安远小曲
安远是甘谷小曲之一种,旧时艺人辈出,与秦腔名伶相伉,曲目丰富,演唱兴盛。现年九十的李姓老艺人精通小曲,演唱声情并茂,生动感人,是天水地域为数不多的民间老艺人。
.行政区划网.[引用日期]
.地区代码[引用日期]
.甘谷县人民政府门户网&&乡镇概况&&安远镇正文.[引用日期]古姓迁徙分布
我的图书馆
古姓迁徙分布
古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二百零四位,在台湾省则排名为第七十五位,人口约五十六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5%左右,族人多以新平、河内、辽东、越嵩、新安为郡望。  古氏族人在中国大陆分布广泛,在台湾省则以新竹、苗栗等地为最多,且多采用聚族数户而居的形式,该类村庄在苗栗西湖、台中东势、屏东潮州、竹东、杨梅等地几乎随处可见。  古氏族人迁台,主要发生于清朝康熙年间。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贵起义以反清复明相号召,称“大明重兴元帅”时,就有古氏从广东五华来台开基,其中义民古兰伯、古芬兴等就居住下淡水港东西二里处。至乾隆年间,又有一支古氏从泉州移台,初居今桃园县龙潭坡,后迁住台北、台东、新竹等地。据清举人丘荷公主编《上杭县志·氏族志》中记载:“古氏,新安郡,周太王古公之后,因以为氏。”  新安为古氏一族的远祖居地,这个远祖就是北魏吏部尚书、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代县)。史籍《魏书·地形志》中记载:“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孙蕃衍,成为当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为堂号。上杭古氏人口不多。民国《上杭县志·氏族志》云:“县东安乡有古氏十数户”。这些“安乡”古氏住的村子马祖滩,现已改属临城黄竹行政村所辖,还有二十来户村民,务农为业。他们由于历史变迁,只知道远祖源于新安郡,其他无谱可依。1.唐朝以前 古公亶父之孙古曼(古呈、姬曼)在岐山启姓后,其子孙随着周朝的迁都而迁徙。  先是大夫古察随周文王姬昌迁于丰京(今陕西西安沣河),继后士师古谕又随周武王姬发迁于镐京(今陕西咸阳)。一直到周宣王时,古氏家族都在朝中做官。  周宣王中兴,至幽王之世,杂居于周都周边的蛮夷犬戎等游牧民族,又开始不断袭扰周境,并引发战争。大夫古胡集以国家安定为己任,奋勇率军抵抗, “尽忠而卒”。周室东迁,西周灭亡,古胡集子孙以忠义持身,不慕功名,甘当平民百姓。这时,族人有一支逐渐向东迁徙发展,最后定居于齐国(今山东淄博、潍坊)一带。齐国古氏家族有一位叫古瀛的,是古公亶父的第二十一世孙,跻身仕途,任齐国大夫。他的儿子古冶子是名载《东周列国志》的齐邦三杰之一。  古冶子家族在山东大概住了近五百年。到了汉昭帝时,博士古淳官任长沙太守,便定居于湖南省长沙,因姓名冠地名为古家巷(今湖南长沙芙蓉区,西起吉庆街,东止姥税阁),成为古氏南迁先驱者。其第五代孙古初,是历代传颂的孝子,名载《后汉书》。  汉安帝年间(公元107~125年),长沙古氏第四十四世古忠,聪明好学,精于山水,卜宅河内。河内位于黄河北岸,在今河南省沁阳县、武陟县一带,也就是说南方古氏又回迁到北方。这一支古氏逐渐往河北、山西方向迁徙发展,与战国时期就已定居于该地的古乘家族一起,形成北方古氏大军。2.唐朝末年以后 ⑴江西:  至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五代伊始,时有三府君古蕃,任窦州都监,传下六世祖古全交等六兄弟,亦分居各地:长子十一府君古全交迁居古云、次子十二府君古全规居宁都县、三子十三府君古全则居福建省汀州、四子十五府君古全望居广州府增城县、五子十六府君古全让居广东惠州府长宁县、六子十七府君古全赏居圳边。  宁都县是近祖古云应、古浩的拓基地,要创业也要守祖业。古全规任会稽太守,娶何氏,生子古延昌。古延昌后来任职虔州知府(今江西赣州),因公务来到虔化县后,见当地民风淳朴,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便与父亲广置田园产业,乐而居之。宁都古氏后来成为当地望族,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古全规父子创基地宁都县北关,便有古屋巷之称,后来又有古楼岗、固厚等与“古”相关的地名。就“固厚”来言,《宁都县地名志》中引用固厚乡明坑村《横塘古氏六修族谱》中 “古柏庵于南宋淳熙年间(公元年)从古楼岗迁此建村”,以“古氏根基深厚”之意谐音。至清朝置宁都州时,古氏占州人之半,有“古半州” 之誉。  世居宁都县的古全规的后代,在宋朝之际,有古仲明、古仲先、古仲光兄弟迁往广东程乡(今广东梅县)。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公元 年),有古近天迁居瑞金县云石山乡,古近爵、古近栋等迁居广昌县赤水镇(白水镇),古近伯迁居广东省大埔县,古朝佐兄弟迁居石城县雷雨坪;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古鉴完迁居于石城县柏中里闪畲。清朝,有古日锋移居赣州市、古应满移居袁州(今湖北宜春)、古贤迁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移居贵溪县塘湾乡、古道五等移居永丰县。  明朝洪武初年在瑞金县云石山乡(承乡)开基的古近天裔孙繁衍至清朝时,有古亦丰、古亦宾迁往湖南省泸溪县,古道记、古亦朴、古世荣等于清康熙年间迁居兴国县,古可濡、古可洪等迁居赣县,古道位、古道佳兄弟于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迁居进贤县下埠集乡,古道大、古道邱迁居泰和县,古言贡、古可琨、古世仁等迁居于都县,古可华迁居万安县,古亦华迁往四川省,古亦梅迁往浙江省,古可位定居湖北省汉口市,古可传定居云南省镇雄市,古亦周定居福建省长汀县金竹坑。  ⑵福建、广东、江西:  宋朝,福建省汀州府古全则的后裔自汀州迁来江西省信丰县九子岭后,又散居于安远县车头村古屋、寻乌县中和(今晨光镇)及定南县柱石乡白沙村。安远县有个古田坊,以前是古氏聚居地,因人口发达昌盛,曾有“古半圾”之称。定南县白沙村,是清朝道光皇帝御前蓝翎侍卫古礼治的故乡,其故居前有一对石狮,是古礼治卸任后,经皇帝准许,仿照京城的石狮模样打造雕刻的。在白沙村的宗祠门口两侧,清朝取得功名者树立的旗杆石林立。  明清之际,广东、福建等地因人多田少,谋生困难,再加上地方贼寇经常骚扰,导致居民流离失所。两地民众听说江西地广人稀,便大批迁入江西。此时迁入江西的古氏计有:  明初,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大坪村的古受福率先迁居寻乌县大同村。至嘉靖年间(公元年),梅县的古咸宁迁居会昌县筠门岭、古涟迁居瑞金县超田村,蕉岭县的古华山迁居泰和县。万历年间(公元年),蕉岭县的古我明迁居瑞金县叶坪乡岗背赤脚山下、古我秀迁居于都县仙下乡、古应凤迁居兴国县宝石乡。崇祯年间(公元年),梅县的古铎迁居瑞金县超田村岽下、古永灵父子迁居兴国县太平乡塘坑子。  清朝顺治年间(公元年),广东省兴宁县龙虎圩的古士显兄弟迁居兴国县衣锦乡,永安县(今广东紫金)塔坳的古声亮迁居遂川县左安镇扬芬乡樟木坑村,河源县的古瑞球、古伦裕、古生民等迁居南康县金鸡岭一带。  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 1723年),梅县的古麒先迁居兴国县合富坪,古朝立以“棚客”人籍万载县十一都二图九甲,古祖兴迁居南康县赤土镇神背村,古应谋迁居崇义县;兴宁县水口上堡、下堡的古亮英、古懋庆、古选皋、古伯桂、古万卿、古名卿、古亮卿、古展卿、古文卿等迁居龙泉县(今江西遂川),古伯森迁居南康县沙溪堡;蕉岭县的古惟兆迁居于都县安仁里龙潭面;五华县的古旭兰、古联益、古朝益迁居遂川县,古永盛迁居上犹县油石乡上元村。  清雍正年间(公元年),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的古允章迁居瑞金县拔英乡檐坑尾。  清乾隆年间(公元年),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的古正清、古应昭迁居兴国县,梅县的古永兆迁居兴国县太平乡、古有振迁居吉水县水南镇双坑村、古及俊迁居崇仁县城南,五华县的古仝章、古会章迁居兴国县隆坪乡;福建省宁化县的古道寿、古道廉迁居永丰县北坑乡。  ⑶安徽:  明朝自江西移居安徽的古氏,主要有无为县古荣四和繁昌县古崇岳两大支系,并繁衍于皖东南各地。  无为县古氏是元末明初自江西省饶州府(今江西上饶,治所在今波阳县)迁去的,迁去时是古义堂、古荣四、古十二兄弟三人。为的是“轻徭役,免株累”。兄弟三人遵照父母遗命,由古荣四继承古氏,古义堂则改为孙姓,古十二改为张姓。因此,无为县至今仍津津乐道“孙古张一家人”。  古荣四生四子,取名古镜、古铭、古鉴、古铎,一祖四宗,后裔主要聚居于无为县刘渡镇、芜湖、铜陵、泾县、祁门、太平、青阳、枞阳、庐江等县市,以及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县、八卦洲、小黄洲、江心洲、公子洲等地。  繁昌县古氏是古崇岳于明朝从江西省吉安府安福县迁去,初居繁昌县黄浒,继迁旧县(今安徽繁昌新港镇)长江边,以捕鱼为生。至明清之际,人口极一时之盛,有俗语称“旧县鼓(古)敲不得”,谅为人口之多及团结精神的写照。繁昌古氏,后播迁于芜湖县、当涂县、马鞍山市、宣州市一带。  ⑷广东:  广东古氏家族,裔孙分布最广。南方诸省自不必说,就港澳台、东南亚、美国、加拿大、澳洲、南非等地古氏,多属广东分支,人口占全球古氏的50%以上,广东省因而便有古氏大本营之称。  五季末,六世祖古全望自江西“避地于增城”,开古氏居粤之先河。古全望的儿子古延绶,任职信安县令,告老致仕后,游览梅州,见梅州风光绮丽,民风淳朴,便开基于梅州。清朝光绪年间所撰《嘉应州志·方言》中记载:“父老相传,皆云未有梅州,先有杨、古、卜。”古氏是最早定居粤东梅州的中原衣冠仕族。古延绶的儿子是首倡岭南文化、广州第一位高中进士的古成之,孙子是勋都骑尉、殿中丞古宗悦。古宗悦娶三妻生四子:凤仪、凤仁、凤信、凤俊,他们组成广东古氏的四大支系。  ①古凤仪支系:  居梅州守祖业。古凤仪娶杨氏生三子:古革、古堇、古巩,三人于宋哲宗绍圣四年 (公元1097年)同科进士及第,哲宗皇帝赞之为“一门三贵,旷世盛闻”。  古凤仪长子古革,出任琼州府教授,德才兼备,使素有“夷蛮”之称的海南居民钦佩不已,敬慕之情油然而生,便纷纷送子女前往听课受学,陋俗随之一变。朝廷得到这一喜讯,便提升古革任潮州府知府。古革的后裔中,古敏在宋朝即隐居于石窟都(今蕉岭县),成了蕉岭县古氏之始祖,历元、明、清,裔孙播迁江西、湖南、 台湾各地。蕉岭县古氏,在清朝有古元俊移居恩平县南蛇坪沙田村,后代散居于广西贵港市覃塘镇、横县峦城镇、荔浦县修仁镇、鹿寨县寨沙镇和龙江镇等地;  古恩申、古恩焕兄弟则迁居广西钦州市大直镇。古革裔孙现居住于梅县、梅江区者不少,计有二十四个乡镇六十八个管区一万五千余人。早在明初,梅县松口镇的古铭(字应祥),移居兴宁县南乡五都水口下堡车田村创业,递传至古学文、古亮文于明末迁居于惠州府稔山镇(今属惠东县)坝仔村;  古奕进、古肇祥、古肇尧、古肇槐、古肇文、 古存栋、古存礼、古存智、古福生、古毓秀、古学俊、古毓芹、古毓蒿等于清朝相继迁往广西贺县创业;  古伯彰则移居肇庆市;  古希皋、古希魁、古希源、古希周、古希贤等于乾隆五十七年迁居广西荔浦县;  古富清于道光年间迁居广西荔浦县大塘乡,古秉耀创业于广西昭平县黄姚街;其他迁于江西、海外者亦复不少。明朝天顺六年,梅县的古聪与弟细奴、老奴移居于翁源县乐安都宜合渡。清初,梅县的古淑儒(字魁远)往丰顺县经商,后定居于砂田镇南溪村栅子口;  古从云携子古云生、仑生、进生移居于三水县丰宁庄;  古朝盛因充军于广西钦州府,闻钦州地土膏腴,可以安业,便与夫人刘氏摒当胄务,效法莺迁,初至钦州永乐那予,继复迁于板城古屋;  古荣忠自梅县松口迁居广西宾阳县绿崖乡(今新桥镇)马村;  古存霖父子自梅县松口移居阳山县;  古光先父子自梅县畲坑莲塘移居连州市西江镇;  古定英、古从龙父子六人自梅县松口移居连州市寨岗镇;  古桂生、古存荣父子自梅县畲坑移居连南县深水洞;  古立沛、古文煊自梅县松口镇岗背村移居惠东县平海镇(街);  古永芳自湖南酃县迁入连南县高滩营东门口;  古嘉祯自梅县迁居广西宾阳县大桥镇;  古煌成自梅县鸡雄山下迁居番禺县将军岭;  古天赐移居广西武宣县东乡;  古大庆、古云庆等三兄弟移居广西荔浦县马岭镇;  古绍殿移居广西防城港市那梭镇;  古卓魁移居广西上思县七门乡佛子圩;等等。  清朝著名侨领古大伯、古石泉、古今辉,近代著名学者古直、古济勋,孙中山行营秘书古应芬,中将古日光,毛泽东的秘书古柏等,都是古革的后代。  古凤仪次子古堇,出任广西象州府知府,自梅县迁居河源县。逝世后,宋御史刘光祖为其作挽诗云:“相送翩翩出帝都,宦途驰马竟喧呼;即今便有千年粟,仍要先生一日无。”他的后代主要居住在河源市、东源县、新丰县、连平县、龙门县等地。明朝的古镛,于明天顺年间(公元年)任海南岛儋州知州,累官至兵部佐侍郎,家门逐渐兴盛。  古凤仪三子古巩,出任广西宾州知府,及告老致仕后,隐居长乐县(今广东五华)黄砂丘山。古巩官归隐居丘山时,有诗曰:“龚黄治术著蛮方,谢却烦嚣回梓桑;不恋功名忘富贵,能甘糟粕酌壶觞。桃源避乱欣寻隐,竹径追游笑辟荒;胡马惊人难触目,闻鸡起舞莫愁怅。犁云锄雨邀农老,载月披星慰客忙;勇退如公诚自得,丘山终古挹芬芳。”古巩的后代聚居五华县者有几万人。  明朝有古良移居永安县(今广东紫金)乌石;明朝万历年间,古仕贤移居惠来县坑尾楼(今普宁船埔镇);  古黄保自龙川县移居和平县南丰都古镇;  古敬自五华县华阳镇迁居河源县南湖乡。清初,古兆桂自五华县琴口乡窖岭村迁往河源县铁炉坑经商创业;  古耀携侄古荣金自西宁县(今郁南县)迁居信宜市茶山镇,递传至古成典、古成贤又移居广西容县六王乡谭螺村;  古登录、古登锌兄弟于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自五华县华城镇赤紫树下迁往河源县治溪乡积洞村开基;  古毓贤于康熙年间迁居汕头市达濠岛;  古琪胜移居于中山市五桂山镇槟榔山村;  古上茂自五华县安流镇迁居惠东县多祝镇鸦鹊笏村;  古宗显自河源县分迁于惠东县陈塘村之后,古良才又徙居惠东县大岭镇博陂村陂子岭,古良富徙居惠东县白花镇石陂大队;  古德修于雍正乙卯年(公元1735年)自五华县梅林镇贮河水迁居广西玉林市南江镇;  古杰才自五华县棉洋约尖山下麻坑社迁往广西玉林市开拓基业;  古康昌、古文英父子于乾隆年间从五华县大塘村迁居广西那坡县城厢镇坡顶街;  古应祺自五华县华城镇赤紫树下迁居广西宾阳县芦圩镇武岭村;  古明祯、古明礼兄弟自五华县华阳镇小拔村迁居广西贺县莲塘镇美仪村;  古清鹏携子古秀章自紫金县上义圩姐公山迁居连南县九坡乡龙岗蝴蝶坪;  古章由自普宁市船埔镇坑尾楼移居广西贺县沙田乡桂山村;等等。明朝乡贤古琏、古彦辉,清朝太平天国将领古隆贤,近代抗日将领古田才少将、古鼎华中将,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古大存、黄埔名将古宜权等。  ②古凤仁支系:  北宋末年,古凤仁随子古毅自梅县迁往珠江三角洲番禺县沙湾司傍江宁仁里(今石暮镇傍江村)居住,成为番禺古氏开基祖。他的后代有古明耀(讳正一)分迁于南海市和顺镇,散居于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香港等地;  古霖标分迁于广西贵港市。其中有一支为避祸改姓曾,有一支随海瑞之姓改为海姓。明朝海瑞的好友古文炳,嘉靖进士,累官至刑部主事。  ③古凤信支系:  北宋末年自梅县迁往南雄宝昌县沙水乡珠玑巷居住。据广西昭平《古氏族谱》记载:宋度宗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壬申九月,宋贵妃胡氏患疯癫,沉命南雄江底。甲戌年(公元1274年)农历1月,村人畏祸株连,逃居异处。时有古凤信的后代与舅劳氏兄弟,奔命于肇庆府鹤山县七星岗,并以古、劳两姓建村,称古劳村,即今鹤山市古劳镇古劳围。而《鹤山县地名志》在记载古劳处“李氏、古氏”条时,引述为“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古、李二姓从南雄迁此建村”,比《古氏族谱》所载早六年。古凤信的后代,有一支分迁于新会市及广西北流县六靖镇,另有古明我、古汕我、古国壹、古含真等于明末天启年间往广西昭平县黄姚镇经商,后定居于此,裔嗣再择居广西平乐县二塘镇、梧州市郊红旗乡等地;康熙乙卯年(公元1675年),古碧小从鹤山启程,往广西昭平县附城驿前坊拓基。  ④古凤俊支系:  宋朝古凤俊之子古擎自梅县迁居广州府增城县南乡山下桐油围龙井村,继迁雅瑶村,最后落基于鳄浑浦。至明朝成化年间(公元 年),其裔孙古恭(号宽堂)奉例自增城移居高凉茂东平隆村(今高州市谢鸡村)。传下子孙有古用璇迁居化州市林尘区古丰乡,古用呛迁居于廉江市福旺圩,古秉刚、古秉正迁居茂名市镇盛镇,古振耀迁居于雷州市乌石巷,古广丰、古炳坤等迁居于徐闻县,古永兴、古永祯、古永祥三兄弟迁居于电白县羊角区,古佐雄与古文林、古文扬、古文传三兄弟迁居于电白县那霍区,古秀广迁居广西防城港市扶隆乡。另外东莞市及香港、澳门等地,均有古凤俊支系聚居。  广东古氏四大支系中,居梅县的古凤仪这一支系,讲客家话,人口最多,居处最广。除梅州地区外,远及惠州市、惠阳市、惠东县、惠来县、海丰县、陆丰县、普宁市、揭阳市、潮阳市、汕头市、韶关市、曲江县、始兴县、翁源县、连州市、连南县、连山县、连平县、深圳市、香港等地的古氏,大部分都是古凤仪后裔。  ⑸湖、广:  宋朝有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到了元代,朝廷设立湖广行中书省,管辖地域为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相当于现在的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明朝设湖广、广东、广西三个布政司,这时的湖广,泛指湖南、湖北二省。在这里要介绍的,就是两湖古氏。  “湖广”一词,多出现在移民史中,如“调江西填湖广”、“移湖广填四川”等。所以,湖广又被称为移民“中转站”。  湖北省嘉鱼县《古氏族谱》中记载:始祖古监,以王府伴读,官教楚嘉,时值(元末)红巾军起义,未能归里,遂隐于官,落业嘉鱼县广贤里。后又分支于洪湖市乌林镇、蒲圻县、沔阳县等地。与此同时,惠州府属古应亮(字南冈)为避战乱迁往湖南,定居于醴陵县河溪境古家岭。  元朝灭亡,明朝继立,朱元璋执政天下。时战火刚熄,湖广一带人烟稀少,大片田地荒芜,与人多田少的江西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朝廷下令“调江西填湖广”,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湖南平江县《古氏族谱序》中记载:(洪武年间)吾祖学贤公由江西迁平江,始居操溪,继迁下同源。生四子:简作徙咸宁,简为徙浏阳,简宫徙巴陵,吾祖石峰公徙城内十字街等处。  自江西移往湖广的还有: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抚州府临川县筷子巷瓦屑沟的古德七,移居湖北省红安县上新集古家湾。武宁县二十五都古家村的古国炳,移居湖南省辰州府沅陵县;  古正纯移居湖南省靖州府会同县双石桥;  古正绪移居湖南省芷江县;  古天福移居湖南省临武县正冲坝;  古天禄移居湖北省宜昌县。  明朝崇祯末年,烽烟四起,生灵涂炭,湖广一带,再次呈现一片荒凉。“地当孔道,凡有孑遗之痛。迨圣朝康熙,累治休养生位之泽。”此时,江西、广东一带居民,又开始了第二次“填湖广”。  先是江西省南昌县铁柱观鹅公大丘的古十九,迁往巴陵县(今岳阳县)油港河南岸古家垅。后来又有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大汾镇鹿坑村的古素相,迁居湖南省醴陵县杨坑。  清朝康熙年间,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的古生道、古元昌、古元吉、古元旺等迁居湖南省浏阳县;大埔县三河坝阴那坑的古育奇迁居湖南省平江县东乡献钟黄家嘴。嗣后,广东五华县的古贤仪、古自良迁往湖南省浏阳县,古雷胜迁往湖南省醴陵县白兔潭媚溪垅;梅县的古纲体迁往湖南省浏阳县,古口口迁往湖北省长阳县津洋口;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的古国重迁居湖北省攸县峦山乡,古奕伦迁居湖南省郴州府兴宁县(今资兴市)南乡一都大水垅,古亦伸迁居湖南省兰山县。  湖南酃县《古氏族谱》中记载:清朝康熙年间选皋公以兴邑(今广东兴宁)地狭人稠,生齿日繁,于是携抄本谱牒及妻子,由广东经湖南衡州府酃县康乐乡永兴里三都岭上村大陂头,度其势可安身,遂栖于此。  ⑹云、贵、川:  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两次改朝换代时的移民运动不止两湖,还有两广、江西等地,填殖地域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及今重庆市。早在宋朝,就有移江西民于云贵川的记述。  贵州省遵义县《古氏族谱》中记载:祖籍江西省临川县的新安郎人氏,在宋朝中期,因云贵川遭疫灾,当时医药不发达,死亡人数高达70%以上,耕地到处荒芜,无法耕种。宋徽宗时,明文指定把40%的江西人口迁填云贵川三省。有古山旺者,从江西迁到四川省江津县理石坝。明末张献忠反四川时,有一支逃迁于贵州省播州府(今贵州遵义)街口,并流传下“族史诗”一首:籍句江西世代传,宋朝中期迁四川;两个三点江津县,理石坝内建家园。六十花甲轮流转,国贼献忠反四川;人民生活受熬煎,徙逃数日到北黔;来到播州走一圈,六兄定居街口前。  贵州省桐梓县、习水县、正安县等地古氏,迁徙情形与遵义县差不多。原居河北省的古志道,生子古鹏飞,宋朝进士,官任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知县,落业于泰和县鹅掌大丘古家庄。元末,古真一迁居四川省江津县。明末崇祯年间人籍桐梓县。“家史诗”云:始祖河北到江西,志道向道分两支;  先祖功德高又厚,官拜尚书并武举。元末红巾纷纷起,兄弟十三各处居;  真一率众来入蜀,高占坝上落业基。明朝政治较清明,子孙发达又昌盛;后裔绵延十三代,又有嗣孙古有领;崇祯十五壬午年,张献忠部入四川;领祖携家带王氏,奔赴黔地到桐城。  明朝洪武年间,朝廷下令以三丁抽一丁、五丁抽二丁方式“移湖广填四川”。时有居住在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马桑冲都司巷的古云轻、古受轻兄弟,人贵州省安顺府,定居于安平县(今贵州平坝)白云区王下村。与此同时,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的古暹,于洪武二年奉旨人川,居梁山县(今重庆梁平)万安乡永安里杨家场古家坝。古暹支系以诗书起家,递传数代,皆为朝廷官宦。如古尚文,任昆山县主簿;  古之贤,嘉靖乙丑榜第三甲二百名进士,累官至广东按察司副使,崇祀名臣坊,录入《古今图书集成》;  古之道,贡生,任汉中府通判;  古德懋,举人,任安吉州知州;  古德恒,贡生,任平越府知府;  古其品,明末画家,名昭《明史》。“高梁称右族者,古氏首屈一指”。后代播迁于雅安县、万县、垫江县、涪陵市、南川县、忠县、达县等地。  麻城县孝感乡正南街的古熙昌则卜居四川省上南道邛州西路孝六甲古家沟(今邛崃市石坡镇古沟村);孝感乡金竹沟的古忠相,于同治年间迁居三台县乐安镇华池沟古家湾。同期从麻城县迁来四川的还有:古维元定居丰都县城南岸茅山秧界,古芳忠、古芳胜、古芳阳兄弟定居荣县,古永建定居威远县。  居住在湖南省郴州府宜章县的古昌典、古昌盛兄弟,择居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  到了清朝,江西、广东、福建、湖南四省古氏大批移居川渝,是组成当今四川、重庆古氏的生力军。  从江西省迁去的有:吉安府庐陵县(今吉安县)东河的古羡文,于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迁往湖北省荆州府西城,复于清康熙十二年(公元 1673年)移居重庆府璧山县天池;赣州府瑞金县拔英乡苦竹甲檐坑尾的古允章,于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携子古有贵、古有赞、古有贡迁居荣县成佳镇桥冲老屋场;赣州府定南县白沙村的古有光,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徙居绵竹县;吉安府龙泉县(今江西遂川)樟木坑的古常礼、古常祯兄弟徙居重庆府荣昌县乐观山华家桥;赣州府雩都县(今江西于都)黄金乡安富里的古茂辉,约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做挑担生意,暂居于三台县刘营镇,落业三台县苏河乡黄泥井古家湾。  自广东省长乐县(今五华县)迁去有:古建耀于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迁居井研县千佛寺;  古淳于清顺治年间迁居双流县;  古公瑞于清康熙辛丑年(公元1721年)迁居隆昌县后,又移居江津县龙门漕(今仁沱镇洞口村);  古旭桂于康熙年间迁居德阳县三板桥打渔湾;  古能达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迁居泸州府泸县天兴乡;  古贤任、古祖邻、古来瀚、古来刚叔侄迁居富顺县古佛场一带;  古元文、古象文、古大文、古孙文兄弟迁居隆昌县界市场大竹林古家坳;  古世科迁居犍为县磨子厂(今金粟镇);  古荣先于乾隆年间迁居新都县木兰寺;  古嘉玉迁居中江县,后代移居新都县泰兴街;  古汝盛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迁居丹陵县,后播迁于甘洛县田坝镇。  自广东省平远县迁去的,有东石乡的古杰元,于乾隆年间定居简阳县龙泉驿义七甲虤虤沟。  广东省嘉应州(今广东梅县)大坪镇的古春先兄弟,于清乾隆癸亥年(公元1743年)入川居住于三台县西平镇朱君乡。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潭头堡的古有元、古有亮、古有光兄弟,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迁居重庆府綦江县赶水镇。  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的古国英,于雍正年间迁居金堂县城南门外。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的古由才、古由亨,于乾隆年间迁居重庆府奉节县。  云南省镇雄市的古氏,是清朝自江西省瑞金县迁去的。而宜良县的古氏,据《宜良县志》及《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记载:古典,字石镜,(重庆)丰都县人,学问渊博,工诗,善草书,随兄姚安知府古心宦滇,值乱隐于宜良县之北屯茅庵,名其山曰鹤鸣。古典人籍云南的时间是在明末清初,因他的兄长古心是于明末崇祯壬午年(公元1642年)任云南龙知州,继后任姚安知府。  ⑺明朝山西洪洞大移民:  发生在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的移民运动。  至于移民背景,有两种说法:一是民间传说的胡大海复仇;二是《明史》中所载:“(山西)丁多田少,乞分丁于宽闲之处。”  胡大海是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义军中的一员将领,在参加起义之前,因家境贫寒,曾一度乞讨为生。有一次乞讨至河南时,当地百姓嫌他长得粗壮丑陋,都不愿施舍于他,致使胡大海饥肠辘辘,饿得半死不活,发誓要报此仇。后来胡大海参加的起义军取得了胜利,建立明朝,拥朱元璋为帝,他自己也得到重用。这时,胡大海想到的是要去河南报仇雪恨。朱元璋念他是开国元勋,功绩卓著,特许他在河南杀一箭之地。事不凑巧,胡大海一箭射在了大雁的尾巴上,中箭的大雁却带着箭仍一飞千里。胡大海率部一路杀将过去,直杀得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几无人烟。朱元璋得到消息,悔之晚矣,然事已成实,只得调人口密集的山西居民,以充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胡大海确有其人,《明史》有传,且是有情有义之人。胡大海,濠州虹人(今安徽泗县),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随朱元璋起义,渡江后攻取皖南、浙江等地,担任过江南行省参知政事,曾言“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不杀人、不掠父女、不焚庐舍”。官至佥枢院事,在镇守金华时被叛将苗帅所害,后被追封为越国公。  河南、河北一带,历来是烽火不绝之地。在加上长期受黄河泛滥及频繁战争的影响,经济、生态等均遭到严重的破坏,人烟稀少。而山西省南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晋南的安定富裕,与河南、河北、江淮一带的兵荒马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河南、河北等地居民,纷纷移居晋南,致使河南、河北更加荒凉。史籍《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河南的总人口是一百九十余万,河北的总人口是一百九十万,而山西的总人口却多达四百零四万。  朱元璋为巩固大明王朝,恢复中原经济,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便采取了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如“移湖广填四川”、“移洪洞实豫土”等。他先是派官府要员在平阳府洪洞县广济寺设立移民局,征招山西省居民,派迁至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及陕西一带。还为自愿移民者发放川资凭照,既稳定人心,又为移民者在新的地方创业提供了一定的经济资助。  史籍《明史·食货志》中记载得很清楚:(洪武年间)户部遣官核实山西太原、平阳二府及泽、潞、辽、沁、汾五州之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仍户给钞使置牛具种子,五年后始征其税。史籍《明太宗实录》第五十九卷中亦载: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命户部徙山西之平阳、泽、潞、山东登莱等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路费一百锭,口粮五斗。  晋南既为安定富庶之地,居民大部分都不愿远迁他乡。于是,官府发出布告,说不愿移民者,三天内到广济寺大槐树下集合。至第三日,大槐树下聚集了十数万“旧家难舍、故土难离”的百姓。就在此时,大批官兵包围了广济寺,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实行强制性迁民。一时之间,百姓怒骂哭啼之声四起,然朝命既下,官吏逼催,百姓不得已妻离子散,痛徙他处。官兵为防止老百姓逃跑,还用长绳将他们缚手或用刀砍伤其脚趾。至今,洪洞移民后裔都说自己手上遗传有“捆”的痕迹,小脚趾甲是复形的。山西古氏家族亦有不少在移民之列。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丹州人(今陕西宜川)古丽中编《古氏渊源纪实》时写道:“古氏系出古公,祖居新安,与周之姬同宗。丹邑之古,据祖坟碑碣,父老遗言,皆云迁自洪洞南柏古家庄(查该地位于今洪洞县古逻乡南柏村)。”河南省长葛市古桥乡古桥村《古氏族谱》中记载:“明朝初年移晋民以实豫土,始祖古奇、古美、古英、古语等,自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来洧川县双洎河南岸酸枣村下(今河南长葛),立祖茔为一世,以姓氏命名曰‘古庄’。”而河南省濮阳市杜母寺村的《古氏族谱》中,开篇对联为:洪洞溯渊源,俎豆千秋,祖功宗德清芬播;新安征谱牒,本枝百世,子孝孙贤福荫长。  古成迁居于河北省蔚州杨庄窠乡古家疃,古智迁居于河南省怀庆府武陟县东北路牛坟庄(今谢旗营乡前牛村),古尽经、古尽忠迁居于河南省尉氏县双洎河北岸古庄东门,古文得、古志刚迁居于山东省肥城市,古进祥、古进林、古进行迁居于山东省聊城市莘县魏庄乡草佛堂;  古十一避居山西解州府安邑县东古村(今山西运城北厢镇东古村)。还有山西省阳泉市盂县清城乡古氏、河南省拓城县古氏、山东省单县古庄村古氏、山东省鱼台县唐马乡古洼村古氏、山东省鄄城县古屯村古氏、山东省广饶县陈官乡古黄村古氏、河北省沧州市古氏、河北省迁安县古氏、河北省丰润县古氏及陕西省华县古氏、西安市雁塔村古氏等,皆属洪洞移民。  官府设的移民局位于洪洞县,所以当时太原府、平阳府(今山西临汾)、蒲州、绛州等地的十余万民众,都在这里集中,分道分批迁徙,各处于是世代相传,众口一词,大家都称自己是从洪洞县大槐树老鹳窝迁来的,只知大槐树,不知还有他处。  ⑻台湾:  台湾,现聚居着古氏三万余人(公元1978年统计时有两万余人),在台湾姓氏排名中列为第七十五位,人口遍布岛内各县市,尤以桃园、新竹、苗栗、台中为最。  据陈绍馨、傅瑞德(Morton.H.Fried)合著的《台湾人口之姓氏分布:社会变迁的基本指标》第一卷及潘英著的《台湾人的祖籍与姓氏分布》等资料显示,早在1956年9月台湾的古氏人口共四千人,实际人口应有一万六千人,占当时台湾总人口的0.2%,是台湾“本省人”的第六十九大姓,也是“先住民”的第三十四大姓,更是“客家人”的第二十四大姓。  资料显示,在全台二十一个县市中,古氏在桃园县排为第 三十四大姓,在台东县排为第三十六大姓,在新竹县和苗栗县排为第三十八大姓,在花莲县排为第四十一大姓。台湾古氏族人中相对“福佬人”、“外省人”和“其他省人”而言,在“客家人”及“先住民”中占重要比例。  岛上古氏有来自大陆的汉族和世居本岛宜兰、花莲县的高山族。而自大陆迁往台湾的,可划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台湾光复前,即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之前;一是光复后即小日本投降之后。居于岛上的古氏,祖籍或原籍在广东省的有90%,且大部分是客家人。  台湾在荷兰人入侵之前,已有许多汉族人落居。清初虽颁有禁海之令,由于或禁或弛,难阻偷渡者之外移。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取消海禁,但同时采纳水师提督施琅的建议,渡台人民须领“照单”,经分巡台厦兵备道稽查,并得台湾防海同知认可后,始可放行,且均不准携带家眷;又以“粤地屡为海盗渊丛”为由,禁止潮惠人来台。禁令维持将近一百年才告解除,当时正值移民风潮最盛之际,此举确实严重影响潮惠两府的客家人来台。不过,闽西、闽南及广东嘉应州四县的大量客家人,仍按照规定,顺官道而来。又从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施琅逝世之后,禁令渐弛,粤籍客家人冒险偷渡来台者,为数更多。即以古氏赴台先祖而言,就有二百多户,对台湾的开发和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1995年,古小彬与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的古国瑞先生合作,决定编辑古氏文献丛书第二部《古氏渊源暨分支》,古小彬负责大陆各地的采访工作,古国瑞负责台湾全岛的采访,并多次晤面交流意见。经古国瑞先生全台采访而得的不完全统计,在台湾光复前古氏迁去开基的约有一百六十多人。其中福建省平和县一人、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四十余人、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七十四人、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近四十人、广东省陆丰县四人、广东省惠来县一人。  从台湾古氏族人现被收藏在族谱中已调查出最早去台湾的时间是清康熙年间。桃园县杨梅《古氏族谱》中记载:二十七世达先公于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 1707年)自广东省长乐县(今五华县)鲤鱼江高车子迁徙来台,创业于桃园县杨梅镇上田心营盘脚。至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夏初;福建省长泰县人朱一贵联络黄殿、李勇、关外等人起义,以反清复明相号召,称“大明重兴元帅”,占领全台,称中兴王。时有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义民古兰伯、古芬兴随起义军人台,居住于淡水港东西二里处。康熙年间来台者还有: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谢碑的古辛伯,迁居中部沿海;梅县伯公凹的古九佩,迁居苗栗县通宵镇;梅县的古弘贵、永祥、凤祥、兰祥等。  清雍正年间迁台的计有: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龙玉湖约的古登昌、凤昌兄弟,居新埔流民窝;五华县梅林约的古兰桂、古传先,居关西上横坑;蕉岭县长潭的古禄祥,居苗栗县铜锣镇;蕉岭县高塘的古玉行兄弟,居苗栗县后龙;梅县樟树坪的古敬儒,居龙潭三坑。  清乾隆年间迁台的古氏计有: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琴口的古通俊兄弟,居龙潭;贮河石的古今成兄弟,居板桥;华阳的古兰超兄弟,居龙潭。  蕉岭县高塘的古献来,居丰原;黄土村的古廷启,居霄里;谢碑的古日鼎,居高雄市美浓镇。  梅县的古君球兄弟,居关西;摺田的古奇耀,居高雄市美浓镇;  古田的古名成兄弟,居大雅;  古庄鼎,居屏东县车城;大立的古尚英六兄弟,居树林山佳;松口镇的古登淳叔侄六人,居龙潭大坪;樟树坪的古熙琏兄弟,居龙潭八张犁。  陆丰县古典章,居新竹县湖口镇;  古秀章居苗栗县三湾;黄塘的古应先,居彰化永靖。  惠来县的古儒友,居苗栗县铜锣镇,等等。  清嘉庆年间迁台者计有: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的古运高、运义、运章、顺祥、继祥、钦就、云龙、云祥、兴周、康逊、振逊、麟昌、中纯、世雍、芳魁等。梅县的古凤彩、玉达、秀生、秀凤、福山、禄山、寿山、鹏奎等。蕉岭县的古亮铧、亮保、炳务、昌发、芳龄、乾生、庚达等。  清道光年间迁台者计有: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的古庆云、祥云、寿云、荣耀、宗耀、板耀、阿八、意元、章元、学元、运挢等。陆丰县的古承立。梅县的古集东、记伯等。  清同治年间迁台者有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陂坑的古春光,居新竹县北埔。  清光绪年间至日本统治时期,有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贮河石的古汉端,迁居桃园县;  古阿义经基隆到苗栗县大湖开基。  据方志《诸罗县志》中记载:“农颇易,无火耕水耨之劳,不粪自植。”(播种之后,听其自生,不事耕耘而收获倍屣,余粮栖亩,庶物蕃盈。)  古辛伯迁徙台湾台中府辖内落脚,务农为业。  古熙瑞、古熙琏兄弟,来台定居桃园经商,事业兴隆发展,致富后在南炭广植土地十八甲,子孙以从事商业为最多。  古今英于今桃园县八德霄里白露村创业,后来事业扩展至百余亩耕地。  古兰资在新竹新埔木方寮暂居,以佃农谋生计,忠厚勤奋,而得地主赐地创业。  古庆瑞创基新竹县芎林乡鹿寮坑,经营茶业,耕作茶园,设有制茶厂,每季制茶业产量高达六十担之多,扬名百里。  古盛官约于清嘉庆、道光初叶来台,初居苗栗县乌梅坑,以染布为业。  古钦就约于嘉庆年间来台,与同船的象玉公二人,落脚基隆暂居,因基隆雾雨多而迁员林之后,转移台中石冈庄食水科创业。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台湾光复。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人古飘萍等随前进指挥所人台,进行台湾的接管工作。之后,广东梅县籍的大律师古云琼、广东五华县籍的警官古奠基、广西马山县籍的飞行员古可模、江西寻乌县籍的古芹斋教授、江西上犹县籍的军医古章文等大批古氏军人、警务人员、律师、学者赴台。特别是在年期间,国民党部队中许多古氏高级将领前往台湾,如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晨光镇的古作邦将军、古游生将军,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樟木坑的古田才少将,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安流镇的古焕谟将军,广东省梅州市梅县的古辉文上校等等。其间人台的除了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南方诸省古氏外,还有陕西、贵州、四川、重庆、河南、山西等北方古氏。在这期间赴台且知其下落者,计有四百余人,相当于清朝来台开基古氏之半数,尤以广东省居多。  聚居在花莲县、宜兰县等地的高山族古氏一族,则是在台湾当局令高山族冠汉姓时才出现的。3.移居海外 ⑴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的华侨古氏族人,大部分是来自广东省嘉应州(今广东梅州)的客家人,如清朝槟榔屿州的古石泉(清乾隆年间被誉为当地侨领)、古永顺(清咸丰年间主持重修槟城嘉应商会会馆)、古允卿(清光绪年间主持重修嘉应商会会馆)等,以及霹雳州的古尚毕(清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参与倡建安顺应和会馆)、古国璇,古晋市的古仲人、古公哲,瓜拉庇捞的古震华、古延祺,吉隆坡的古玉梁,庇能的古振宁、古雄华、古根华,沙巴的古茂发、古秉故、古建中、古道明等。另有光绪年间自广东省惠州地区迁去的古良,自高州市迁去的古永晚、古永欢,自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迁去的古尚勤、古世光父子,等等。  ⑵新加坡:  新加坡的古氏族人,分别有祖籍广东省梅州市的古天任,梅县的古启生、古继荣,兴宁市的古何先、古耀华,五华县的古日麟,河源市的古亚权,自越南迁去的古顺池、古瑞英等。二十世纪初叶,乡贤古实根等享誉该国,并积极参与创办新加坡广东会馆。当代在学术研究上卓有成果的有古正美博士等。  ⑶泰国(暹罗):  据史料记载: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黄巢起义军占广州,在兵荒马乱之下,国人逃避海外至东南亚者颇多。居住在该国的古氏,多数是广东梅州地区客家人。如原籍梅州的古汉荣、古懋荣、古铎荣、古德荣、古钦元、古接元、古文英、古镜寰、古昔贤、古淼贤、古淼林、古思栋等,原籍梅县的古春祥、古美祥、古有祥、古天生、古道生、古惠喜、古接祥、古鑫华、古奕斌、古苑芳、古训云、古贡芳等,原籍兴宁市的古兆谋、古绍谷、古佛盛、古茂华、古云先、古焕郎等。另有自台湾苗栗县西湖乡迁去的古勇森。  ⑷印度尼西亚(印尼):  在清朝乾隆年间有祖籍广东省梅州市梅县的古大伯(有些史书作古六伯、古六甲太),任加里曼丹坤甸的“兰芳共和国”第六代“大唐总长”。清道光、咸丰年间,惠阳县稔山镇(今惠东县)坝仔村的古茂德兄弟等移居印尼。民国以后,梅县的古春祥、古增祥、古志祥、古康明、古坤霖、古锦均、古宝模、古少轩、古德淳、古秉衡、古冠南、古连华、古歆源、古可仁、古苑光等,蕉岭县的古兆长、古兆仁、古兆安、古兆港等,兴宁市的古焕欣、古焕田、古其祥、古巽才、古愿才、古启宏、古雅宏、古兰香、古敬辉等,五华县的古德培等,相继人籍该国。他们大都居住在椰加达、泗水、马罗基、玛冷、安汶、岩望、南海漳埠等地。  ⑸印度:  有从广东梅州地区迁去的古康礼、古天济等。  ⑹越南:  有汉族和苗族。汉族古氏自广东、广西二省迁去,如广东省梅州市梅县的古国省定居于隆安,广西防城港迁去的有古贤纲兄弟。苗族古氏则自云南迁入。年中越战争期间,有部分古氏被越南政府驱逐回国,居于海南省临高县红华农场及广西宁明县华侨农场。  ⑺缅甸:  有原籍广东省兴宁市水口镇的古玉华,梅县梅南镇的古盛光、古发光、古开富、古华盛、古定芳等。  ⑻汶莱:  汶莱有华侨始于十九世纪初期,当时因汶莱马来奕县发现大量石油,华人便开始迁移该国。现居于诗里亚埠的古如礼、古港礼兄弟,原籍在广西钦州市板城镇。  ⑼日本:  有自台湾桃园县杨梅镇迁去的古娘杏,自浙江省平阳县迁去的古川馨等。  ⑽美国:  美国是美洲地区的一个大国,居于该国的古氏也很多,大部分是从广东和台湾迁去的。早在清朝咸丰年间(公元年),广东五华县的古传璋(字文轩)自欧洲辗转迁徙定居于夏威夷檀香山。至清光绪年间,原籍广东梅县的古今辉,曾任清政府驻夏威夷檀香山领事馆副领事,享誉该地。嗣后,广东省香山县(今广东中山)的一批古氏青年,亦由清光绪年间前往檀香山做蔗糖和檀香工作,并定居在那里。据古氏文献资料记载,近几十年来陆续定居美国的有:广东省番禺县人、原国民政府文官长古应芬的儿子古幼勤,台湾的古仁栋、古贵训、古有骥、古嘉训、古嘉谦、古鸿生、古鸿仪、古鸿廷、古鸿劲、古鸿千、古霖达、古娘渊、古克斌、古肇英、古梅、古柏、古仲琥、古焕基、古衡山、古文忠、古真生、古荣一,广东省梅州市梅县的古集德,广东兴宁市的古英传,广东蕉岭县的古兆中、古兆千、古兆平,广东高州市的古正夫、古小川,广西防城港市的古慧蕃、古贤纲,等等。  ⑾加拿大:  多数来自广东、广西和台湾。如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琴口乡的古剑青父子,兴宁市下堡镇的古振宁,广西防城港市的古忠顺,台湾的古道慈、古兆祯、古清淮等等。现任中国驻加拿大卡尔加里总领事的是古明华先生。  ⑿巴拿马:  华人移民巴拿马共和国,始于开发巴拿马运河时期,多以劳工役(卖猪仔)而去,以广东人最多。现任巴拿马人和会馆主席的古华康、理事古仲山,巴拿马中文电台董事长古文源等,祖籍都在广东省。  ⒀巴西:  多半从台湾迁去,如古霖柏、古秀彦、古秀光等,原籍都在台湾。  ⒁阿根廷:  古景隆,是1977年从台湾桃园县迁去的。  ⒂秘鲁:  古惠朋,是民国时期陈炯明的朋友。  ⒃毛里求斯:  以广东客家人为多,如古森源、古志强、古崇鑫、古懋芳、古显祥、古腾湘、古斯焕、古镜光等。现任路易港市百姓联谊会副会长的古淼泉,是当地知名人士。  ⒄留尼旺:  古继谋,原籍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月梅。  ⒅南非:  一支从台湾迁去,如台湾中坜市的古荣桐、古春锦兄弟;另一支从阿根廷国家移民去的,如古景崇等。  ⒆英国:  有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东街迁去的古启华,以及从越南迁去的古洁蕃、古忠蕃、古成蕃、古进蕃等,在该国从事商业工作。教育界的古克丰.L博士(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在国际上知名度颇高。  ⒇荷兰:  古鸣,原籍重庆市梁平县,是著名画家古月之子。  (21)澳大利亚:  有原籍广东省梅州市的古鼎聪等。  (22)大溪地:  古氏为数不多,有古三财等,早年从广东移居于此。  (23)新西兰:  古田东,原籍台湾省台中县。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远三鲜粉的做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