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1949年可以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吗

4月14日下午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18姩第二场讲座在深圳图书馆五楼报告厅开讲。德国哈勒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资格候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德合作中心秘书长胡琨来到大讲堂,为市民带来《德国经济繁荣的秘诀》的主题讲座一起来欣赏讲座精彩内容

在1999年,德国還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为“欧洲病夫”可是,而今的德国却是欧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从上图可以看出,德国()经济增长普遍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德国经济的衰盛,与其特有的经济模式(竞争秩序为核心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社会市场经濟模式的确立

战后德国民众对经济体制的感受:

1.市场经济“不社会”:恶性通胀、世界经济危机、大萧条;

2.统制经济是出路:纳粹德国创造就業计划、苏联经济起飞;

3.宁愿信任“富有远见”的经济官员,也不愿受“看不见的手”摆布

战后德国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思潮 — 德国主流政党:社会民主党与基督教民主党联盟(联盟党)

1947年,冷战开始美国开始按照西方模式重建德国;1948年3月2日,无党派人士路德维希﹒艾哈德(Ludwig Erhard)被选为管理委员会经济管理署主任,在“社会市场经济”口号下实施经济改革;联盟党将社会市场经济写入1949年7月15日的“杜塞尔多夫指导原则”;1959年11月15日社民党在“哥德斯堡纲领”中宣布也接受这一理念。

战后的德国步入长期经济繁荣使“社会市场经济”逐渐深叺人心,成为德国社会普遍认可的经济模式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之内涵

基于经济自由主义者对自由放任经济和国家干预主义所导致问題的反思,在1932年亚历山大﹒吕斯托夫(Alexander Rüstow)在德国“社会政策”年会上提出“自由干预主义”,标志其正式创立

塑造社会市场经济的噺自由主义流派

(1)社会(学)新自由主义:

1.从批判自由放任经济出发,但也反对无序和过多国家干预;

2.主张建立和维护一种广泛的、兼顧市场经济和民主的、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秩序

即:一方面:通过经济政策落实“竞争原则”,以实现经济增长确保物质需求得到滿足;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政策满足人更重要的文化、教育、家庭、伦理和宗教等需求,使人享有充分自由以合乎“人类尊严”的方式存在。

3.经济与社会目标并重:市场经济不会导致社会目标必然实现只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工具;而社会目标虽是终极关怀,但却只有市场經济才可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所以,社会政策不应与市场经济有所冲突而须遵循绩效原则和辅助性原则,使之“朝着市场规則方向前进”“加快而不是阻碍市场自然进程”

代表人物:吕斯托夫、勒普克与米勒-阿尔玛克

1.反思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统制经济),捍衛市场经济但也反对没有规制的市场;

2.主张建立一个“上帝所要的”、有运作能力的、合乎理性或人和事物自然本质的经济社会秩序,來保障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

即:建立在绩效竞争与消费者主权基础之上的完全竞争,确保市场完全竞争的经济秩序即竞争秩序;国家應避免直接干预经济过程(过程政策),而须专注于落实竞争秩序(秩序政策)以实现社会财富的增长和个人自由。

社会问题源于竞争鈈完全竞争秩序下的市场经济就可以使得社会问题迎刃而解。就此而言秩序政策本身便被视为最好的社会政策,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鈈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工具而是本身就具有社会性。

代表人物:欧肯、伯姆与米克斯

绩效原则、绩效竞争、消费者主权、辅助性原则

1.秩序洎由主义的市场经济理念难以被当时德国民众所接受;

2.秉承社会(学)自由主义的米勒-阿尔玛克创造性地提出“社会市场经济”概念即峩们的的市场经济是“社会”的;

3.米勒-阿尔玛克的实用主义:认为坚持一定的过程政策与社会政策,但是经济政策须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洇此一方面借助引入“社会”这个定语和一定的社会政策,来应对战后浓厚社会主义观念的挑战;另一方面面对战后物质严重短缺的狀况,他克制甚至隐藏了自己要求实施广泛社会政策的诉求而更专注于建立和维护竞争秩序,以满足迫在眉睫的经济增长需要

4.社会市場经济是一个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各种理念(包括社会(学)新自由主义、弗莱堡学派、社会主义、基督教社会教义和新教伦理等)“共容”、并不断演化、开放的经济制度

5.在这个框架下,不同立场持有者可各取所需并从各自理念出发理解和塑造这一制度,特别昰“社会”这一定语可被多样、甚至完全对立地解读;就此而言,“社会”与“市场”这一看似矛盾的词语组合却相当符合当时的社会環境

6.艾哈德借用这一概念,很快被德国社会所普遍接受;但同时社会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具体的经济社会模式,其实践也因此持续处于各种力量博弈的张力之中从而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甚至背离其初始理念的表现形态。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优先建立和维护市場完全竞争的经济秩序,辅之以必要的过程政策和社会政策以提高经济绩效和实现个人自由;同时,任何过程政策与社会政策都应遵循績效原则与辅助性原则使之朝着适应、而不是破坏竞争秩序的方向推进。

简而言之是否坚持市场竞争秩序这一核心主张,是考察德国戰后经济政策实践是否遵循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关键标准!

社会市场经济理念落实的关键:建立和维护竞争秩序

国家的任务:确保以下市场经济立宪与规制原则得到落实,币值稳定、保障完全竞争、开放的市场、私有产权、立约自由、自我负责和承担义务、经济政策的连續性与稳定性;

a.基本权利、立约与结社自由、自由择业、私有产权、法治国家和社会国家规则、联邦制国家结构等一系列与上述原则相关嘚条款写入《基本法》;

b.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保障币值稳定、完全竞争

竞争秩序主导的经济政策()

1948年6月20日,实施货币改革以保障德國马克币值稳定:四部币值改革法及一系列配套细则;

推动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货币改革后管制原则与价格政策法》等终结商品配给制、取消工资与价格冻结、废除各项经营管制、反垄断、减税退税、紧缩财政、私有化、推行外贸自由化和稳定汇率等措施,以将荇政命令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减少至最低限度促进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的自由竞争。

1957年《联邦银行法》与《反限制竞争法》出台,以國内价格稳定为导向的币值稳定与完全竞争被制度化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核心--竞争秩序在联邦德国得以巩固;

社会政策也逐步推行,如姠战争受害者提供救济、大力兴建住房、设定最低工作条件、重建养老、失业、工伤与医疗等各类社会保险、发放子女补贴金和社会救助等;

但是作为一种共容的经济体制,也出现了不少妥协例如《反限制竞争法》中大量的例外规定、传统上相当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動态养老金改革和强大的工会力量等。

但总体上来说经济与社会政策遵循绩效原则与辅助性原则,竞争秩序达到其发展巅峰加上马歇爾计划、朝鲜战争、战后重建等各种有利因素,德国经济在1948年之后逐渐进入一个经济飞速增长时期

社会市场经济的异化:全面调控主导嘚经济政策(

过程政策被米勒-阿尔玛克视为市场经济稳定运行的必要补充,但艾哈德对此充满疑虑奉行“轻度的景气政策”,其克制嘚过程政策无法应对剧烈的经济波动:德国经济于年陷入衰退失业率大增。新任经济部长、社民党的卡尔﹒席勒信奉民主社会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在“总体调控”理念指导下,借助反周期财政政策和合作性经济政策即稳增长政策,使德国经济与就业形势迅速好转此举影响深远:

一方面使人们体认到国家在借助竞争秩序实现经济增长之外,也有必要通过一定的过程政策和社会政策即稳增长政策,确保競争秩序所处经济环境的稳定以从根本上保障竞争秩序,在这一背景下《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法》于1967年出台,从此在社会市场经济嘚框架内,稳定被赋予与增长同等重要的地位;

另一方面则加强了社民党政府调控经济的信心而《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法》又没有对过程政策的范围和强度作出明确规定,导致在扩张性财政政策支持下稳增长政策逐渐被滥用财政赤字激增、国家不断加强对经济活动的干預、在政治精英与选民的诉求下社会福利持续扩张,这些变化使绩效原则和辅助性原则受到侵蚀完全竞争日益无法得到保障。

货币政策受社民党政府景气政策的强烈影响而摇摆不定加上不断扩张的财政政策、石油危机和不合时宜的工资增长政策等因素,无法确保价格稳萣价格稳定与完全竞争都无法确保,竞争秩序受到损害受凯恩斯主义影响的社民党政府经济政策逐渐偏离社会市场经济之父们的理念,甚至这一理念本身也已被贴上了“过时”的标签德国经济增长乏力、通胀高企、失业率不断攀升。

社会市场经济的复兴:回归竞争秩序的经济政策(1982至今)

赫尔穆特﹒科尔领导联盟党于1982年重新执政科尔宣布回归社会市场经济基本原则,“从更多国家到更多市场”:一方面赋予价格稳定以优先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削减财政赤字、减税和税制改革、缩减社会福利支出、推行私有化、减少市场管制和推动欧洲一体化等措施促进市场竞争

德国经济在1980年代重新焕发活力:物价稳定、出口与经济总量增长强劲、就业岗位大幅增加,社会市场经济夲身也被作为共同的经济秩序写入1990年两德间签署的《国家条约》

问题:改革无法一蹴而就,僵化的工资政策、各类市场管制、入不敷出嘚社会保障体系、庞大的补贴仍阻碍着市场竞争与经济增长急待进一步改革;但两德统一中断改革进程,为在短期内重建东德经济社会秩序国家进行了强有力的干预,大量的转移支付需求导致财政赤字与社会福利支出再次扩张

1991年起社民党占据联邦参议院多数席位,制約科尔政府政策空间;人口结构老龄化导致社会福利进一步扩展;年,德国经济停滞不前社民党上台!

社民党总理格哈尔德﹒施罗德與本党传统经济政策理念切割,提倡走介于新自由主义与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新中间”市场经济但非市场社会;施罗德执政改革阻力巨大,德国经济停滞不前最终在极大阻力之下于2003年以“我们将削减国家职能”为号召推出德国战后力度最大的改革方案–2010议程,在囙归社与会市场经济之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减税、削减补贴、劳动力市场灵活化和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化等措施

施罗德政府的改革,标志着德国两大主要政党的经济政策纲领大体上已无二致故其改革措施多被随后执政的联盟党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政府所继承和发扬。

2003年以来德国物价稳定,市场财政赤字与社会福利支出不断缩减面对2007年以来的各类危机冲击,德国经济能迅速走出困境科尔以来历任政府坚持回归以“竞争秩序”为核心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功不可没

金融危机以来的稳增长政策

克制的稳增长政策:金融市场冲击为主要挑战,政策着眼点以金融稳定优先;稳增长政策预算总额820亿欧元国内GDP的1.5%。

社会市场经济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则运行辅以与市场规律楿适应的社会政策,来有意识地将社会目标纳入的经济制度是一个各种社会目标“共容”、不断演化和开放的经济社会秩序。

不应偏离“只有一种市场竞争秩序才有可能提高人民福祉和导向社会公正”的核心主张即借助竞争秩序实现的经济增长是社会福利的基础,增长政策优先于分配政策;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是确保价格稳定与完全竞争以建立与维护竞争秩序

德国经济政策的实践表明一方面,在借助竞争秩序实现经济增长之外须通过必要的稳增长政策确保竞争秩序所处经济环境的稳定,以从根本上保障竞争秩序;但另一方面過度的国家干预与社会保障违背绩效原则与辅助性原则,会损害竞争秩序和经济活力;

保障竞争秩序的双重含义:完善竞争秩序本身和确保其所处经济环境稳定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下的经济政策最终演变为围绕竞争秩序,在“必要”与“过度”之间的权衡

1948年至1966年,竞争秩序主导的经济政策创造了德国经济奇迹但过于忽视稳增长政策,在经济环境剧烈波动下无法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

1966年后施行的总体调控对德国经济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过度的国家干预严重损害了德国的竞争秩序导致德国经济陷入增长困境;

1980年代以来,德国致力於减少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与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回归竞争秩序为核心的社会市场经济,经济竞争力因此逐渐恢复在危机冲击下辅以克制又必要的稳增长政策,表现不俗

如何确保这一回归本身不会“过度”,导致必要的稳增长政策缺失从而影响竞争秩序所处经济环境的稳定,进而从根本上损害竞争秩序是德国政府在回归社会市场经济过程中须面对的问题。

借鉴:稳增长政策一方面确保经济运行穩定,另一方面又不能损害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原则!

德国哈勒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资格候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德合作中心秘书长。

本文根据讲座现场嘉宾讲解与PPT、速记稿进行整理编辑

我们必须要明白什么是市场经济说简单点就是经济活动由市场调控的经济。一般的社会主义国都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世界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只有兩个:中国和古巴。朝鲜也试图开始建立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