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数学孔孟思想异同和优化数学孔孟思想异同的异同

该篇文章是2018专升本大学语文选择題模拟试题及答案(1)要知道相对于成人高考的三门考试科目,数学和英语来说语文得分更容易,复习重点就是靠语文拉高分数那麼我们来多练习学习吧。

A、秦朝B、战国时期C、春秋末期D、西汉

2、孔子的孔孟思想异同体系是(A)

A、儒家B、道家C、法家D、纵横家

3、孔子晚年主要貢献是(B)

A、编著《论语》B、整理修订《诗经》等典籍C、编订《战国策》D、创作《诗经》

4、先秦时期的一部最能代表儒家孔孟思想异同语录体散文集是(A)

A、《论语》B、《孟子》C、《庄子》D、《荀子》

5、《论语》的编纂者是(D)

A、孔子B、孔子弟子C、孔子及其弟子D、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6、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倡导的是(C)

A、无为而治B、民贵君轻C、王道仁政D、称霸天下

7、“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成语出自(D)

A、《秋水》B、《谏逐客书》C、《季氏将伐端与》D、《寡人之于国也》

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孔孟思想异同的提出者是(B)

A、孔子B、孟子C、莊子D、韩非子

10、下列句子中“于”字表示比较近的是(D)

A、寡人之国也B、虎兄出于押C、移其民于河东D、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1、下列句子中“于”表示被动的是(C)

A、顺流而东行,至于议海B、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C、吾去见笑于大方之家D、不似毫末之在于弓体乎?

12、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说理的论证方法属于(D)

A、演绎论证B、归纳论证C、对比论证D、类比论证

13、通篇采用寓言形式的作品是(C)

A 、《季氏将伐端臾》B、《寡人之于国也》C、《秋水》D、《谏逐客书》

14、“望洋兴叹”这个成语源自(A)

A、《秋水》B、《寡人之于国也》C、《季氏将伐端臾》D、《谏逐客书》

15、下列典故出自《庄子》的有(B)

A、车过腹疼B、庖丁解牛C、论篇多轮D、胸有成竹

16、下列文章属于奏章的是(A)

A、《谏逐客书》B、《答李煜书》C、《报刘一丈書》D、《答司马谏议书》

17、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列举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招揽人才事例得出“此四君”的结论,这里采用的是(B)

A、演绎法B、归纳法C、类比法D、对比法

18、《谏逐客书》中“弃黔首以资敌国都宾客以诸侯”采用的修辞手法是(D)

A、比喻B、排比C、对耦D、层递

19、在下列作品中采用了“以子矛攻子之盾”的说理方法作品是(C)

A、《秋水》B、《谏逐客书》C、《陈情表》D、《》

20、唐代顾问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是(D)

A、欧阳修B、王安石C、苏轼D、韩愈

21、“惟陈言之务实”写作主张的提出者是(D)

A、柳宗元B、欧阳修C、苏轼D、韩愈

22、北宋诗文革新運动的领导者是(B)

A、韩愈B、欧阳修C、柳宗元D、苏轼

23、下列说法中属于“史记”的是(D)

A、《寡人之于国也》B、《谏逐客书》C、《答司马谏议书》D、《五代史伶官传序》

24、“满招损,谦受益”的名言最早出自(B)

A、《》B、《尚书》C、《孟子》D、《左传》

25、在下列文章中属于驳论文的是(C)

A、《寡人之于国也》B、《》C、《》D、《论毅力》

26、《答司马谏议书》所采用的反驳方法是(A)

A、驳论点 B、驳论据C、驳论证D、驳前提

27、下列句中“見”字指代“我”的是(B)

A、若掘地及泉遂而相见,其准曰不然?B、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宾或见恕也

C、虽欲强聒,终不必蒙见察D、盘庚度议而後动点而不见可悔敬也

28、从文体上看,《谏逐客书》的“书”指的是(C)

A、书信B、书籍C、上书D、书法

29、《谏逐客书》选自(C)

A、《左传》B、《战國策》C、《史记》D、《论语》

30、《谏逐客书》一文李斯用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的做法来论证秦王逐客的错误这里采用的論证方法是(D)

A、归纳法B、演绎法C、类比法D、对比法

1、所有以宋朝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个宋朝人是(A)

A、朱熹B、苏轼C、陆游D、王安石

2、《论快乐》的作者是(D)

A、朱光潜B、朱自清C、鲁迅D、钱钟书

3、钱钟书的撒文集是(D)

A、《围城》B、《官锥编》C、《谈议录》D、《写在人生边上》

4、下列哪部作品的作者不是钱钟书(B)

A、围城B、边城C、管锥编D、写在人生边上

5、《论快乐》一文提出精神的炼金术能(B)

A、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仂B、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C、教人学会休息D、洗涤灵魂

6、下列的作品中,那些不是傅雷的译作(D)

A、约翰克里斯多夫B、贝多芬传C、高老頭D、匹克可威克外传

7、《傅雷家书》一文指出要把过去感情创作当作(B)

A、心灵的烙印B、心灵的灰烬C、过去的回忆D、将来的鉴

8、我以为在信中囷你提过感情的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作心灵灰烬的看“灰烬”一词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A)

A、比喻B、象征C、夸张D、暗喻

9、《选择与安排》┅文中提出作文章最重要的是(D)

A、搜寻材料B、要有创作的灵感C、要有丰富的情感和孔孟思想异同D、选择与安排

0、朱光潜主要的美学论著是(C)

A、《美的历程》B、《美学散步》C、《西方美学史》D、《七缀集》

11、《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出自(B)

A、富兰克林B、培根C、拉丰丹D、伏尔泰

12、《培根论说文集》英文版原名为(A)

A、《随笔》B、《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C、《随感录》D、《猎人日记》

13、下面属于《论学问》一文中提出嘚读书做学问的三种用途的是(D)

A、为了言谈和议论B、旅游C、体育锻炼D、增长才证

14、《郑伯克段于鄢》选自(D)

A、国语B、史记C、战国策D、左传

15、下列选自《郑伯克段于鄢》的文字中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是(C)

A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B、蔓单犹不可除况君之宠予手

C、多行不义必自毙 D、国鈈堪贰

导读:小编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叻一份关于《传播学学术论文》的内容具体内容:控制论模式、经验-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论是三大基础流派,形成传播学学术自治的理论基础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仅供参考!篇一新闻传播学术:失范与规范内容提要:我国新闻传播学在学术...

  控制論模式、经验-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论是三大基础流派形成传播学学术自治的理论基础。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仅供參考!

  新闻传播学术:失范与规范

  内容提要:我国新闻传播学在学术规范方面与国际不接轨,使得我们的学术成果难以走向世界峩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有四个层次的失范,从浅层次的引文注释少;到深层次的,论题大而无当原创性研究少;学术伦理失范扰乱正常的学术秩序;最严重的失范是研究方法的失范。传统的思维方式、治学方式与现代科学研究规范有距离多方面的现实原因也使得学术规范难以改进。论文最后就研究方法该不该有本民族的特色“应然”研究是否也应给予一定的地位,最能改进学术规范的学术群体是什么等几个问题發表看法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 学术规范 研究方法学术伦理

  我国设有新闻传播学院系或专业的大学数以百计,从事新闻传播学教學和研究的教师数以千计博士生、硕士生难以计数,但打入国际一流刊物的论文很少在国外出版学术著作的也很少听说。这种现象仅僅是因为意识形态不同的原因吗?传播学重在传播效果的研究意识形态的成分少得多,为什么也同样如此呢?

  笔者认为一个重要因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与西方缺乏对话的空间学术规范的欠缺限制了对话的可能。杨玉圣、张宝生认为各说各话是无法建设学科的,呮有在同一概念下同一文献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和讨论,才能推动学术交流和讨论[1]香港中文大学苏钥机教授认为,大陆新闻传播研究属封闭型写作的格式和内容均与西方学术传统要求相去甚远;[2]新闻传播研究甚至在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对话中也难以交流,对于社会科學研究范式的认知缺乏使对话与交流的平台难以搭建

  一句话,我国新闻传播学在学术规范方面与国际不接轨使得我们的学者难以參与国际对话,只能“自言自语”当然,这是针对大陆学人中的情况而言的香港、台湾传播学人经历了西方实证研究训练,能够登上與世界主流新闻传播学界对话的平台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已发表过不少成果。

  本文准备主要研讨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在哪些方面失范以及产生失范的原因,并讨论若干有待明确的问题

  一、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四个层次的失范

  当然,不能仅仅因为在国际上发表的成果少就贬低我国的新闻传播研究应该说,我国新闻传播学虽然是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学科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在量的方面有着很多累积,在质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学术规范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闻传播学科的發展与我国庞大的学术资源(主要是人才资源)相比只能说是差强人意。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失范的问题或者说不规范的问题,是比较严偅的由浅层到深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层次:

  其一为具体操作的层面,表现为缺乏规范的注释、引文等一项研究表明,2000~2004年CSSCI期刊Φ新闻传播研究论文篇平均引文数为 2006年3月13日;

  9(美)卡尔·博格斯:《知识分子和现代性危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第139页;

  10汪涌豪:《范畴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1页;

  11 杨谦:《如何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直觉性特征》,《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

  12 孙旭培:《新闻学要讲究规范与方法》,《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年第2期;

  13 金兼斌:《传播研究典范及其對我国当前传播研究的启示》,《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9年第2期;

  14 吴飞,《延安整风时期中共党报理论的发展与局限》中国新闻研究中惢( ),2002年9月8日;

  15 参见许纪霖:《计划学术何时休》《中国新闻周刊》,2004第2期;喻大翔:《“计划学术”膨胀伤害了什么》《文汇报》,2005姩5月25日;江晓原《泡沫学术是计划学术的直接产物》《科学时报》, 2005年4月27日;

  16 王焱:《知识生产机器与行政支配下的课题审批制》《Φ国书评》,2005年第1辑;

  17 李慎之:《什么是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开放时代》, 1998年第5期

  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比较研究

  【摘 要】本文选取了中美两国各两份新闻传播学主流学术期刊,通过对其六年间(2000年-2005年)所有论文的内容分析描绘出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嘚概貌并比较其异同。本文还访谈了部分中美新闻传播学者(包括期刊主 编)希冀对两国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与学术环境的内在逻辑关系展開论证。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了中国新闻 传播学的发展问题,认为提高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质量并完善学术制度建设是优化我国噺闻传播学学术传统的必由之 路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中美比较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湔,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以新闻学为主;1978年传播学自美国引入后以 全新知识框架、理论模式和研究规范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研究成果不斷涌现[1]学科地位亦不 断提升,1997年新闻学与传播学一道被正式确定为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的 有机组成部分。[2]

  与此同时国内学界也相当重视总结与展望我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趋向,并不断反思如何切 实提高研究水平[3]其中,欧美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传统作为中国研究的参照系而备受关注[4]已有学者注意到中西方传播学相异的研究风格。[5]本文希望继续此类探究选取了中美两国各两 份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通过对其六年间(2000年―2005年)所发表的所有论文的内容分析描绘 两国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的共性与差异,并尝试结合兩国的学术环境来解释和评价两国学术传统 的异同以此为基础探讨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问题。

  西方新闻传播学界业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学术传统有学者将学术传统二分为“科学研究”与“非科学研究”;[6]多数学者则将“非科学研究”(亦称“人文研究”或“定性研究”)進一步 划分为“诠释研究”和“批判研究”;并从本体论、认识论、研究思路和方法等维度对“科学研 究”、“诠释研究”和“批判研究”彡种学术传统予以阐释。[7]相比之下中国因长期以来对学 术传统的界定较为笼统,缺乏西方那样的系统阐释

  近来,国内学者(主要是經济学界和社会学界)一直在探讨我国学术传统的重建问题并提 出了改进措施。[8]他们不仅强调学术传统的重要性还着重论述学术传统与學术环境的内在逻辑关联。他们认为学术传统是各种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和艺术在内的人类实践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性因素學术传统会直接影响学术研究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成果的品质。同时他们 强调学术传统有明显的空间(地域特征)和时间(历史发展)上的局限性即学术传统创建要符 合一个国家的国情,并认为创建学术传统很难但要销毁传统却很容易,彰显出学术传统的弥足 珍贵[9]

  有学者提絀学术传统重建需三个必要条件:一要有社会需求,要在中国语境中提出中国的基 本问题;二是要建立一套鼓励学术竞争的制度允许不同孔孟思想异同和观点的竞争,使学者保持对主流 立场的独立批评性鼓励建立非主流立场的传统;三是要确保有一群享有共同精神气质的研究群 体一直在关注一些基本问题。[10]这些学者都赞同学术环境的建构(包括对学术研究模式的认同和 相关学术制度)对学术规范化和整个学术传統的形成是有一定影响的[11]

  学术传统和学术规范是两个相关概念。学术传统是指一门科学在常态情况下具有的共同遵守 的基本假定、價值系统和解决问题的程序[12]这里的“解决问题的程序”即指学术规范,也就是 说学术规范是学术传统的组成部分是学术传统的具体体現。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包 括新闻传播学界)越来越认识到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的缺失已经开始阻碍我国学术研究的 发展与创噺,[13]并纷纷就如何借鉴西方学术规范加强我国学术规范的建设提出建议。[14]

  这些讨论涉及内容丰富包括学术研究的具体规范、道德規范、引用规范、评估规范和批评 规范等,但对于论文的具体写作规范一般涉及较少或相对简单,无法作为具体论文写作和评估 的具体標准[15]因此我国大学、学术机构和学术期刊一般会各自制订学术论文的写作标准。由于 缺乏统一标准我国目前没有像美国文科类高校那樣拥有统一的出版与写作规范手册。[16]

  中美新闻传播学界分析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论文很多其研究思路并不完全一致:美国论文 一般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数据来概括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趋势和规律研究时间跨度一般较 长(5年或以上),研究主题多涉及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理论使用、研究范式、涉及主题和研究 趋势及传播学学科的独立性分析等问题[17]中国论文对以往的相关研究也进行了富于价值的探 索,然而其对研究对象的分类多是按照其研究领域或研究论题少数兼顾研究方法,这使得研究 只能反映出研究对象的概况而对于研究对潒的细部特征(诸如结构、理论框架、规范性等)的 描述则相对乏力。这些论文或报告在肯定我国新闻传播学术研究成就的同时更倾向于指絀目前 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但较少结合学术环境来思考我国新闻传播学 研究现状与相关问题。[18]

  学术传統事关一门科学的承继与创新而学术期刊可视为学术传统的集中体现,它“一方面应当 反映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而另一方面則应当在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中国人文科学的发展 和方向,更应当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生产和学术传统的建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9]因此,夲文 将“学术传统”作为核心概念希望通过对中美两国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来讨论中 美两国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及学科发展当然,本文此次比较研究并非仅停留于评价中美两国学 术传统孰优孰劣而是希望在此基础上结合两国目前的学术环境来审视两国的學术传统。

  本文将学术传统这一概念细分为“谁”(研究主体)、“研究了什么”(研究内容)和“如何研究”(研究范式与研究规范性)三个维喥基于这样的研究思路,本文提出如下研究问题:

  (1)中美新闻传播的研究主体有何异同?

  (2)中美新闻传播的研究内容有何异同?

  (3)中媄新闻传播的研究范式与研究规范性有何异同?

  (4)如何理解中美新闻传播学科学术传统之间的差异?

  (5)如何促进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为叻解答上述问题本文采用了两种研究方法:内容分析和个人访谈。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来描绘比较中美两国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的异同。内容分析对象为四份学术期刊分别为美国的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和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以及中国的《新闻 与传播研究》和《新闻大学》。[20]本文选取了这四份期刊2000年到2005年的全部論文共计1221 篇,其中英文论文485篇,中文论文736篇[21]12位研究生在培训后担任了编码员。本次内容分析 共设置了18个指标[22]分别归属于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范式与研究规范三个维度。这三个 维度编码的交互信度分别为:研究主体(2项指标)为99%;研究内容(5项指标)为94%研究 范式与研究规范性(11项指标)为84%;全部指标的交互信度为87%。

  由于内容分析更多地停留于描述无法全面解释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的概貌与异同,更 无法囿效阐释学术环境对学术传统的影响因此,对于第四和第五个研究问题本文运用了质化 研究的方法,访谈了中美两国部分新闻传播学鍺(包括被选取期刊的主编)

  个人访谈是在内容分析编码完成后逐步开展的。虽然对中美学者的访谈措辞稍有不同但总 体来说,访谈內容包括了对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的认识、研究理论化程度、研究范式、研究规范 和研究发展趋势等五个方面的内容[23]

  1、研究主体和研究内容

  美国两份学术期刊中研究主体(即论文作者)的分布多为美国本国学者或在美国本土的学者(;杨奎松.遵守 学术规范,既要教也要管[J];謝维扬.也谈学术规范问题[J];赵世瑜.学术规范凭谁定[J];葛剑雄.建立学术规范和开展学术批评[J];马 戎.促进学术对话推动学科建设[J];李伯重.学术批评:有規矩而无定式[J];苏力.学术批评中的学术标准[J];张乐天.我们最需要扎实的 实证研究[J].以上均引自中国社会科学1999(4)。

  [14]这样的讨论和建议是有成效嘚:新世纪以来政府行政部门开始颁布学术规范的文件,教育部先后在2002年和2004年颁布了《关于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全国各大学对博士和硕士论文的具体写作规范也 开始作明确规定而且也出现了专门论述学术研究规范的著作,可参见杨玉圣、张保生2004年出版的《学术规范导论》和叶继元2005年 出版的《学术规范通论》

  [15]杜娟 齐济.中西传播学期刊定量研究论文规范性差异研究.

  [17]张卓.(美国)传播学学术身份与研究范式的论战与反思[OL]. ; Donsbach,,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2、支付成功后,若无法下载请掃码二维码联系客服,我们会及时为您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孟思想异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