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孩子心理有问题题的表现

心理学家告诉你:孩子出现这些问题该怎么办
十篇短文,让你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
碰到这些问题了吗?泡杯茶,慢慢看来:
1、孩子说脏话怎么办?
2、为何孩子见人不愿打招呼
3、究竟该培养孩子的什么能力?
4、孩子为什么不和同龄人玩
5、孩子性格好内向怎么办
6、家长怎样读懂孩子的烦恼
7、孩子心智发展的五个阶段
8、家长如何将批评转换成建议
9、如何处理孩子与同伴打架的问题?
10、急呀,儿子爱电脑多于学习
1、孩子说脏话怎么办?
孩子说脏话怎么办?
作者:徐凡 | &文章出处:育儿网
  “5岁的儿子可能还没意识到有些话的含义,只是觉得新奇,回家讲,在幼儿园肯定也会讲。虽然不是太粗俗的话,但总是让人觉得不舒服,例如:死、狗屎等等。每次我都会马上纠正,但他好像乐此不疲。该如何处理?”
  脏话大多来自模仿,两三岁的孩子也许不懂也会模仿,5岁的孩子就很难说是完全不懂那些脏话的意思了,可能对字意的理解不那么确切,但至少,他懂得这些脏话中所表达的情绪。
  孩子说脏话通常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1) 简单模仿, 只为好玩;
  (2)身边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在说脏话,“震”住了其他人,孩子也想通过模仿来显示自己的力量;
  (3)情绪的发泄,表达不满,甚至愤怒;
  (4)想引起别人的关注。
  想减少孩子口中的那些不中听的粗话,要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净化环境
  仔细观察一下,孩子是和谁学的?如果这个人是你影响得了的,那你要和他谈谈,请他配合。如果你无法改变这个人,也许你需要让孩子离这个人远点,直到孩子彻底忘了这些词或掌握了更恰当的表达方式。
  找词替换
  当孩子习惯性地说出一些粗话时,你可以给孩子找到一些替换语句:“你是想说'不喜欢,请走开'吗?”看看孩子的反应,你就会知道是否猜对了。如果猜对了,你就可以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多使用你给孩子找到的替换词,给孩子更多的示范。
  及时评价
你和孩子在一起时,如果你们同时听到有人在说脏话,你要及时用恰当的语气告诉孩子:这些话不文明,这样说话会让别人看不起。当孩子说话显得彬彬有礼时,你也要给予恰当的鼓励:“这几句话说得有水平,很有教养!”
  适时训练
  抓住生活中的机会,教给孩子怎样表达才会受欢迎。甚至还可以就此进行一番演练,让孩子把道理变成自然的反应。
  适当忽视
  如果孩子的行为纯属于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我们则要审视自己是否对孩子关心不够。平时多和孩子交流,在孩子说脏话的时候则适当忽视。这样,孩子就不需要通过脏话来引起父母的关注了。
2、为何孩子见人不愿打招呼
孩子见人不愿打招呼怎么办?
作者:MarkNewman | &文章出处:中国NLP学院
  孩子见了人不愿打招呼,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因为羞怯;二是不懂得见了人要打招呼是礼貌行为;三是可能受过人为的惊吓,不愿意和人打招呼。
  亲子关系专家提出了以下方法来纠正这一现象纠正这一现象:
  1、三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性别、辨别年龄的能力,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他们知道满脸皱纹、有白发的老人是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年龄相仿的人是叔叔阿姨。这时,成人的教育方法要得当,不要对孩子过分保护,
尤其是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面前,要鼓励孩子懂礼貌、敢讲话,坚持要孩子招乎人,并告诉他招呼人才是懂礼貌的好孩子。
  2、不能因为孩子不愿招呼人而不带孩子外出。成人外出时应尽量携孩子,让孩子和成人一起参与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并且鼓励孩子接触陌生的环境。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良好的礼貌行为习惯,而且成人要做好孩子的表率,遇到熟人或孩子不认识的人主动有礼貌地打招呼,然后再向孩子简单介绍,让孩子主动地招呼人。
  3、当孩子不愿招呼人时,不要说“这孩子不懂礼貌”,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尴尬的局面,而应该慢慢引导,因为孩子需要较多
的尝试和时间来适应新的事物,新的环境。应该对他表示关怀、爱护,并且陪同他寻找方法,主动开口招呼人。如爸爸带孩子上街,遇到一位孩子爸爸熟悉的同事,
爸爸可对孩子说:“想想看,他叫什么叔叔,你应该对他说什么呢?”
  4、成人对于胆小羞怯的孩子要多加关心,还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来帮助适应他人与环境,如事先将可能见到的生人的相貌、特点告诉孩子,并了解孩子心中的忧虑、
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些咨询,让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5、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成人应试着去发掘孩子的独立天赋,在陌生的环境,
陌生的人面前,让孩子自己判断该怎么招呼陌生的人。当孩子获得成功的经验时, 自信心自然会增强。
3、究竟该培养孩子的什么能力?
究竟培养孩子什么能力?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家庭教育的方法,我们的祖先都是在一家一户各自独立的状态下被教育长大的。我们发现很多个体的方法和经验不能普遍适用,我们必须找到家庭教育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才能为大众所遵循。
  有太多的家长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其实那主要是学校的事情。有很多家长对于学校教育应做的事,忙个不停,比如帮孩子做作业,检查孩子的作业,监督孩子等。而到头来劳而无功,事倍功半。我认为我们很多家长都是不务正业者,是种了别人家的地,荒了自己家的田。没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作为家长,要完成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孩子成长的精神软件,如果没处理好,孩子是注定要出问题的。
  第一个是“自尊心”
  当孩子开始尊重自己,把自己当作和别人一样平等的人来尊重的时候,孩子的主体人格就建立起来了。自尊心是孩子的精神人格的脊梁。如果孩子没有建立起自尊心,他就不会在意别人怎样看他,他不懂如何去看别人的眼神,他不会用心去研究人群的行为规则,他也就不会寻求别人的尊重和认可,由此也就没有了上进心。这时通过批评来教
育孩子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不在乎你的看法,你的批评对他不起作用。没有自尊心的孩子不会主动参与群体活动,不尊重别人,不尊重自己,没有在群体中出类拔萃的欲望。应该说,自尊心是孩子的生命之火。自尊心没有建立起来,就等于孩子的生命之火没有点燃,因此,他不会有成长的动力。
  建立孩子自尊心的最好方法是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和自己完全平等的人来对待。当父母尊重孩子的时候,他开始尊重自己,进而他会尊重别人。这样他的“人化”
过程才能启动。建立孩子自尊心的第二个重要的方法是无条件地爱孩子。当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的时候,孩子的自我价值会上升,他开始感觉自己很好,进而会产生寻求更好的动力。
  第二个是“自信心”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家长来说,不能说是一辈子的任务,至少是孩子25岁以前的任务。孩子在离开家长之前,家长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树立过程。就是说一个人不能一劳永逸地永远有自信心,他必须每时每刻地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去做事时的主观心理状态。有了自信心他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甚至调动潜能,把事情做成功。打个比喻,自信心相当于电脑进入主运算程序的前置程序。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自信心,当他面对一个习题时,他的大脑进入的是一个子系统,启动的程序是如何解释为什么没做上这题,我为什么不行。而有自信心时可以进入主运算程序,他的大脑的注意力焦点会集中在解题方法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总可以把问题做出来。所以自信心是一个孩子能否做事(即学习),能否把事情做对的核心和心理程序。
  诚然,自信不是我们大家理解的挺胸抬头那么简单。它是人们做事的心理运算程序:一个自信的小学生,他面对试题时,大脑会深入题的内部去运转,去找条件和结果的因果关系,把题做对;如果没自信的孩子,看问题只能看到表面,感受问题带来的压力和焦躁的情绪,然后会想:这题怎么这么难?老师为什么这么出题?我做不出我妈会怎么批我?结果20分钟过去,他根本没有做题,而在想别的东西和感受痛苦。最后他得出讨论:你看我数学不好吧,我还是不行!
4、孩子为什么不和同龄人玩
孩子为什么不和同龄人玩?
作者:优雅 | &文章出处:中国NLP学院 |
  孩子不能与同龄伙伴玩耍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性。因为在玩耍过程中一旦相互任性、互不宽容,他们就会发生冲突,不能继续玩下去。而只能独自进行单杠、叠沙山等活动,或是一个人看书,对待这种孩子必须明了他们的家长过去是怎样对待玩耍活动的。
  前不久,我路过街边绿地,看到两个可爱的孩子正在玩遥控汽车,突然争吵起来,小男孩在抢汽车时顺手一推把小女孩撞在了树上哭了起来,没过几分钟她又破涕为笑,不愉快的气氛顿时烟消云散,他们在一起玩得又是那么和谐,好像没有发生过争吵。事情本来已经过去,可女孩的父亲看到宝贝女儿吃了“苦头”,便大声叱责小男孩,仗着父亲的威严,小女孩“哇”地一声又哭了,并抢过小汽车连声对男孩说“不跟你玩了”,随父亲而走开。
  本来,孩子之间发生一点不愉快的争吵是一种正常现象。儿童的心灵是十分纯净的,甚至比我们成年人还要“大度”一些,过不了多久便可使发生过的不愉快荡然无存,和好如初。再者,小女孩在争吵中“失败”了,实际上是受到一次挫折,让她体会一些受挫感何尝不是有益的呢?家长的介入无疑会将好事弄糟,如果反复此类的“强化”,小女孩便会期望生活在家长的“保护伞”下,从而降低独立生活能力,不能与同龄伙伴玩耍。
  君不见,目前竞争加强了,受挫的概率也是成倍增长,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加强受挫教育是与这“人之初”的儿童时期的训练分不开的。
5、孩子性格好内向怎么办
孩子性格内向怎么办?
作者:优雅 | &文章出处:中国NLP学院
  从表面上看这是孩子的问题,实质上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密切关系。要改善孩子内向的性格,关键还在于父母或成年人的教养方式要适合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亲子关系专家博士列出了以下几点可供参考的方法:
  一、坚持送孩子去幼儿园,这样可以让孩子进入一个儿童世界,让他在集体生活中学会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会学到原来不懂的新知识,并享受到和同伴在一起的乐趣。
  二、为孩子选择一两个性格开朗、身体健康、年龄比他略小一点的小伙伴一起玩耍,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相互帮助。
  三、平时要放手让孩子自由玩耍。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整洁、卫生、安全等顾虑较多,因而总是限制孩子不准这样,不准那样,这样会束缚孩子的个性发展。应鼓励孩子去玩沙、玩泥巴,踩雨后的积水,爬石子堆、黄沙堆等,其实只需穿上合适的衣服,注意安全即可让他尽情地玩。这样无拘无束的自由玩耍,会使孩子的性格开朗起来。
  四、和孩子一起感受快乐。例如给孩子讲讲笑话和幽默故事,互相开开玩笑,参加孩子们的游戏,带孩子出去玩等等。
  五、耐心对待孩子,不要对他提出过高的要求。对于孩子的畏缩行为,如不敢滑滑梯、跳蹦床、不敢大声说话等,家长也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作出太强烈的反应。
  六、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不要使用如“小朋友欺负你没有?“老师今天批评你了吗?”等一类的语言,避免使孩子在心理上总处于弱者或被动的地位。
  七、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活动,如下棋、弹琴、识字、计算、旅游等。
  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我们成年人能积极引导,他们就会健康地成长。
6、家长怎样读懂孩子的烦恼
家长如何读懂孩子的烦恼?
  青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能力、知识、综合品格都将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记者近日在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了解到,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不可小视的社会问题。儿童期是生命的准备阶段,是智力、情感及意志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构成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
  然而他们的一些学习、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其本身的学习、生活等,其中相当一部分问题又会带到青少年乃至成人阶段。透过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折射出某些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的失误和弊端。
  孩子的行为方式来自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个周六的上午,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诊室来了一个小男孩,名叫毛毛。8岁的毛毛身材瘦小。毛毛的母亲介绍说,毛毛在学校是不受欢迎的学生,班里谁都不敢靠近他,课堂上恶作剧是常有的事,班里的男生几乎都挨过他的拳头,当家长的,不晓得孩子怎么是这个样子。
  按正常的问诊方式,心理医生问及他的家谱和母亲在孕期及孩子的整个成长情况———
  孩子出生后很瘦弱,母亲因无奶水而靠奶粉喂养,基本上是姥姥协助母亲共同抚养这个孩子,毛毛对奶粉类、食物非常排斥,给孩子喂奶、喂饭是最头痛的事。气急时,家长硬用奶瓶往孩子的口腔里塞,孩子马上就呕吐出来。如此循环往复,一年365天,家长把对孩子的负性情绪不经意间表达出来。孩子每天接受信息最多、频率最高、反复被强化的就是:愤怒、不满、骂声和挨打……孩子8岁了,自从他有了自主行为之后,他就以一种攻击、敌对的行为方式与外界交流,从未有过犯错感。
  心理专家分析说,当父母用常人的思维来要求孩子时,却没有想到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在他身上实施的高频率的粗暴做法已在其幼小的心灵中得到了强化,这就是对攻击行为的认同。
  孩子是无辜的,我们不能否认,后天环境因素对孩子的行为方式、人格塑造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孩子长大了要尊重他们的隐私
  因为偷看了孩子的日记,从此孩子与家长像仇敌一般,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一般家长的习惯认识是:对家长来说,孩子永远是透明的,孩子对家长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心理专家认为,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一般规律是,孩子在小学以前天真无邪,凡事都愿同父母汇报,无隐私可言。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似乎突然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令家长们不知所措。而恰恰就在这一特定时期,家长们所诚惶诚恐的又恰恰是孩子的早恋问题。所以,此段时期是家长们最不接纳孩子有秘密、特别关注孩子内心世界的时期。
  由于对孩子成长规律的不了解,对孩子日渐减少的沟通现象,许多家长感到无所适从,于是,想办法偷看孩子的日记。其实,从心理学上讲,孩子有了秘密是一个长大的标志,没有秘密的孩子是不会成熟的,同样对家长没有秘密的孩子永远也不会长大。
  愉快地接受开始有秘密的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这是一个明智家长的正确选择。
  读懂孩子的烦恼陪伴他们度过危险期
  心理专家指出,一般认为小学生为少年期,中学生为青春期,大学生为青年期。普遍认为青春期是一个问题多发时期,其根源在于青春期的特点是生理上的成熟,特别是性的成熟。在生理变化的同时,伴随着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当心理变化与生理变化不同步时,青春期的孩子们不仅承受着既往从未经历过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而且处理不好,还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障碍。
  作为成年人,尤其是孩子的家长和老师们,对青春期这一特定时期的孩子,应多一份关注,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对于他们自身因为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难以驾驭而出现的困惑与烦恼,其中包括家长和学校都不希望出现的“早恋”问题,且莫大惊小怪,如临大敌。应该正确地引导,在尊重其情感体验的同时帮助他们分析早恋的利弊关系,理性地对待这一现象,而坚决避免侮辱、责骂和粗暴的干涉行为。
  心理专家、沈阳市心理卫生中心副院长王秀珍呼吁: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共同营造一个适宜他们成长的大环境,使他们拥有一个全面健康的未来。她向记者阐述,做好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当务之急是提高全民的心理健康水平。由于大多数精神障碍至今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缺乏有针对性的预防手段,疾病防治主要依靠治疗和康复措施,如果患病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残率高,部分患者还可能因病出现自杀、自伤或伤人毁物等行为,不仅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庭造成沉重负担,而且对社会也具有潜在的危害性。
7、孩子心智发展的五个阶段
孩子心智发展的五个阶段
作者:推荐文章 | &文章出处:中国NLP学院 |
  社会学家艾力·艾力逊的研究指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心智成长的特定目标。如果在该阶段因为某些原因不能正常发展,这个人会在生活上出现一些问题,在长大后他仍需补回这个过程,但会付出很大的人生代价。
  艾力逊的研究结果,被现代的社会心理学家所尊崇,因为它解释了在不同社会里成年人性格和行为上出现种种的偏差的成因。
  八个阶段的前五个,在一个人的21岁之前完成:
  第一个阶段:0至1岁&&&&&&&&
信任与不信任
  第二个阶段:2至3岁&&&&&&&&
自主与羞愧
  第三个阶段:4至5岁&&&&&&&&
主动性与内疚
  第四个阶段:6至11岁&&&&&&&
勤勉与自卑
  第五个阶段:12至21岁&&&&&&
身份(与对角色)的困惑
  附表指出了在每一个阶段里孩子的需要和家长正确的做法、家长若忽略了便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导致他日孩子长大后会出现的个性特征和其他与这个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倾向。&
出生至廿一岁的五个阶段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
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信任与不信任
肚饿 — 被喂食物
受惊 — 被拥抱
哭泣 — 被拥抱
让孩子知道他的重要性及家长多么的需要他。
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长大后,会是一个开朗及信任别人的人。
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不安全的地方。
1、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及极度害怕被遗弃的表现;
2、拼命地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
3、需要别人照顾;
4、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
竭力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而是展示偏执狂症的倾向,如暴饮暴食,或过份地需要别人的夸奖。
自主与羞愧
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及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及限制。(如控制大小便)
如果有家长支持及受到尊重的对待,他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及觉得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
若孩子在这成长阶段中得不到鼓励,或受到恶意的批评及嘲笑,尤其是在他尝试学习如何控制大小便的过程中,他很容易会产生害羞及惭愧的感觉。
1、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
2、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
3、把自己塑造成个必须倚靠别人的人;
4、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别人的重要性;
5、经常作出不恰当的道歉。
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害怕有新的经验,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
主动性与内疚
1、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
2、发展出主动性。
如果在这阶段受到家长的支持,他会说出他的想法及表达他的情绪,并且他会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
如果在这阶段,家长不支持他,反而因他作出新的尝试而处罚他,他会觉得内疚、有犯罪感,因而停止他的主动性,或会秘密地做。
1、害怕犯错;
2、感到无助及内疚;
3、只懂得安慰别人;
4、回避风险;
5、隐瞒错误。
1、不能认识或表达内心的感受;
2、害怕说出内心的事情;
3、对感情关系负上过份的责任;
4、不断地去讨好别人。
勤勉与自卑
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开始与别人竞争及比较。
如果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子学习及表示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会受到激励而变得有活力。
如果老师和家长经常严厉地批评或忽略了孩子,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或者不会自觉地做事。他会产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及别人的感觉。
1、避免参与任何的竞赛或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
2、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
3、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
1、凡事要求完美;
2、经常拖延及耽搁;
3、不知如何达到目标。
身份与对角色
1、找出他自己怎样去适合这世界;
2、接受自己身体生理上的变化;
3、界定自己对异性的身份;
4、界定在同性和同辈里的身份;
5、找出人生应怎样过。
若这阶段容许他去探索他自己的梦想及感觉、改变想法及尝试新的方向,他会发展成为一个接受自己的人。
若家长及身边的成人不支持他,又不引导他去探索,而只是过早地强逼他进入某一个角色,他会形成反叛的个性或者变成一个轻浮的人。
1、不正确地表现出青春期的行为;
2、对自己人生角色感到矛盾;
3、不能订立人生目标;
4、依靠情感关系或事业成就去肯定自己的身份。
1、需要不断地谈恋爱;
2、需要凭拥有的东西、认识多少人及工作成就去确定自己的人生角色。
8、家长如何将批评转换成建议
如何将批评转换成建议?
作者:王明珠 |&&
  如何将批评转换成建议?
  批评是家长、老师常用的教育手段。然而,家长和老师们也一定有这样的感受:批评的效果很难如意。孩子对于批评的反应,有的是变本加厉,你越批评,我越逆反,一定要做得更过分,让家长、老师很恨难平,点燃暴力冲突;有的是无所适从,做事情的效果越来越差,自信心低落,进取心丧失。
  当父母批评孩子的时候,都是良药苦口,“为了孩子好。”在激烈的批评之后,是一个良好的愿望。父母期望孩子能抛弃掉一些在父母看来对于孩子的成长,生活都有很大不利的知识、行为、习惯、品格等等。父母对孩子批评的依据来源于自己在人生磨难中收获的心得。父母期望通过批评孩子,使孩子能避免再次承受那些磨难,更顺利地成长起来。这样一个良好的愿望,却因为批评的行为收获那么不好的结果,这应该不是父母的期望。
  批评这一方法的最大问题在于,它通常用一种负面的概括性的判断来否定被批评的那个人的行为,乃至于人格。比如:你那么做没用;你真笨;你就是不知道干净;你什么都学不会;你就是拖沓;你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对于被批评的孩子来说,他该怎么样回应这样的批评呢?就在两个极端上,要么是同意——我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我的确是这样的。在孩子的内心,就接受了这样的自我定义,建立起这样的自我形象,他的自信,自尊,自爱,也就在同意中被消磨。在行为上,孩子就会消极、低落。要么就是反对——你不对,你冤枉了我,你说的错了,你根本就不理解我,不知道我的内心。在孩子的内心,就把批评中包含的一些对他有价值的东西一起拒绝了,甚至于,孩子会因此封闭自己的内心,拒绝再去听爸爸妈妈说什么,也拒绝再去和爸爸妈妈交流什么。孩子在自己和爸爸妈妈之间垒砌起一道心墙。在行为上,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就是对抗,叛逆,疏离,隔阂。还有一个更不好的可能,就是孩子在两个极端上徘徊,陷入到自我的强烈矛盾之中。
  那么,父母怎么样做,才能将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教训中获得的知识传递给孩子,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呢?方法就是,将自己对孩子的批评转换成给孩子的建议。下面几个步骤能给父母一些帮助,从批评的父母成长为建议的父母。
  选择一个你批评孩子,却没有得到满意效果的情景。仔细回想当时的情景。
  第一步,仔细回想,当时孩子有什么样的行为?用描述性的语言记录下来。不要有任何的好或者坏的判断。自己当时是怎么样批评孩子的?孩子是怎么样回应的?在孩子的行为和回应之后,有哪些积极的、对他自己有价值的东西?
  第二步,仔细看看自己对孩子的批评,仔细想一想,如果孩子不再有被批评的行为、习惯、品格之后,他会养成自己期望的什么样的新行为、新习惯、新品格。这些新行为、新习惯、新品格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他期望的价值?用积极的正面的语言写出来。这些就是你想给孩子提出的建议。
  第三步,将自己期望孩子抛弃的行为、习惯、品格和它们的危害列出来,仔细回想,自己是怎么样从人生经验和教训中学习到这些知识的?
  第四步,将用积极的正面的语言写出来的你给孩子建议的新行为、新习惯、新品格和它们可能带给孩子的价值列出来,仔细回想,自己是怎么样从人生经验和教训中学习到这些知识的?反思一下,自己有这样的行为、习惯和品格吗?如果有,自己是怎么样学习到的?如果没有,自己怎么样可以学习到?
  第五步,在认同孩子的积极意愿的基础上,给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直接给出建议的方式;讲自我经历的方式;提出疑问,激发孩子自我思考的方式都是可以用的。在提出疑问时,多用“怎么样。。。。。”“如何。。。。。”这样的问句,避免“为什么。。。。。”“怎么能。。。。。:等有强烈质疑口吻的问句。
  至少选择5个类似的情景,重复上面的过程,多次练习。
  这个过程的第一个步骤中,可能会有个阻力,需要预先做转换。这个阻力是父母内心的自我愿望。在父母对孩子的批评中,常常会将自我的心愿加给孩子,父母所批评的孩子的行为,在父母的内心,往往被看作是实现自我愿望的威胁,因此,在对孩子的批评中,通常会伴生着愤怒和恐惧等等强烈的情绪。如果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愿望拿回来,让孩子自身的愿望表达出来,也就不可能愿意将批评转换为建议。因为批评是从自我出发,用自我标准对其他人做的否定,而建议是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为他的自我实现所提出的参考的策略。
9、如何处理孩子与同伴打架的问题?
如何处理孩子与同伴打架的问题?
作者:MarkNewman | &文章出处:中国NLP学院
  孩子在交往中打架,家长发现了这种情况后大致有如下几种反应:
  1、 不问清原因,只是简单制止孩子打架。
  2、 不问青红皂白,打骂自己的孩子,以显得自己的公平或发泄一下心中的不快。
吓唬或训斥打骂对方的孩子。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打架,尤其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吃了亏,就吓唬对方的孩子:“下次如果你再和我们的明明打架,我就……”或者甚至训斥和动手打别人的孩子,以示父母替自己的孩子出了气。
  4、 与对方家长互相吵骂,大打出手,成为“冤家”。
  5、 谨慎对待,不随意评判孩子的打架行为,而是探究孩子打架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家长的表现哪一种好呢?肯定的回答是第五种好。亲子关系专家指出,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应当正确认识孩子在交往中打架的行为。孩子在交往中打架,是他们在群体交往中协调、解决矛盾的一种手段,孩子们就是通过这种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学会怎样坚持独立的见解,学会怎样竞争又怎样协调,学会适度地表现自己,培养忍耐能力,不断增长与其他孩子交往的知识。
  因此,如果孩子的打架行为发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并不十分厉害,家长就不应过多干涉,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好了。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协调性和社会交往能力。
如果孩子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家长要先加以制止,以防止不必要的肉体伤害。对问题的解决应坚持:孩子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孩子自己解决不了,求助于父母,父母切莫简单处理,武断对待,或不问青红皂白打骂自己的孩子或别人的孩子,片面地说防架不好。
  这些方法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应该首先弄清楚打架的原因,让孩子有正确的是非观,分析原因后是自己孩子不对,父母应明确指出孩子的不对之处,并进行教育,还应该让孩子向对方赔礼道歉,指导孩子道歉时应注意的礼貌用语。假如分析原因后是对方的不对,父母也应指导孩子学会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
  属于在正常交往中发生的小冲突,可让孩子采取忍让、不予理睬的方法,这有利于培养谦让宽容的良好品质;如果属于孩子的既得权益受到侵犯,可让孩子据理力争;对经常欺侮人的小朋友,可以采取回避的方法,或向教师、家长反映情况,让成人介入。
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要以诚相待,宽以待人,讲文明礼貌。这也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切莫因孩子在交往中的问题引起家长们之间的不和睦,造成不良的影响。
10、急呀,儿子爱电脑多于学习
儿子为何爱电脑多于学习?
作者:德高 | &文章出处:中国NLP学院
&&&&&&&&案例:儿子马上要上初中了,高先生却没有一点喜悦的感觉。儿子小明从小就对学习无所谓,即使成绩考得不好,他也会说“班上还有比我考得更糟糕的呢”。从五年级开始又迷上了网络游戏,一说到学习就浑身不舒服,一说起游戏就可以立马精神百倍,甚至有时候跟同学一起去泡网吧。高先生担心孩子的安全,去年也在家里添置了一台电脑,结果小明的生活完全变成了网络世界,玩游戏、聊天,养宠物等,只要是电脑上可以玩的很快就玩得溜溜转。高先生看到小明的成绩不断下滑,也主动跟儿子沟通过几次,甚至以切断网络来威胁,效果都不明显,反而让小明学会了装模作样地“学习”来蒙蔽家长。高先生感到很困惑,自己和妻子多年前从农村来到城市打拼,努力创造了今天还算不错的家业,原本希望给孩子创造一个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希望小明像其他学生一样认真学习,没想到却是今天这样的结果,难道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什么问题?
  分析:学习的枯燥和好的物质条件所致
  聆听话廊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熊小冰分析认为,相对于枯燥的、不容易成功的学习,游戏世界里充满了快乐体验、冒险体验和成就体验,让参与者身临其境,容易入迷。对于一个在学习方面没有获得积极信息的孩子来说,可以在游戏里把自己当做英雄和控制者,不仅可以尽情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还可以获得让自己显得强大和愉悦的感觉,自然就容易成为虚拟游戏的“奴隶”,任由游戏主导自己的生活,这在心理学里称为“自我内心的价值转移”。
  高先生一家为孩子创造的良好的成长环境,虽然保障了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却并没有照顾到孩子在精神世界的孤单,更容易让小明在缺乏明确的成长动机的前提下,质疑学习的重要性。
  熊小冰说,当我们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将来考进好的大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拥有一份好的收入时,另一方面又提供了优越的物质资源,这样的现状会让孩子感到矛盾,“我现在已经拥有了一切,为什么还需要通过艰苦的学习去获得呢?”所以一旦面对学习的困境时,就非常容易放弃,并很快在“游戏”这样容易获得好感觉的地方去体验自己“尚未被满足的需要”。
  建议:培养孩子更多的兴趣
  想让孩子不那么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熊小冰建议需要做好几方面的准备。首先,要帮助孩子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比如阅读、音乐、运动、交往等,让孩子的精神世界感到充实,更愿意在现实世界里体现自我的价值。第二、要带着孩子找到他在现实某一方面的优越感,比如写作、运动、交流等,让孩子觉得自己在现实环境里同样拥有“还行”的感觉,才不会让孩子如此强烈地需要游戏来补偿自己的需要。第三,父母需要改变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照顾”的观念,不仅需要引导孩子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得到锻炼,赢得欣赏,还需要逐渐树立一些“规则”。比如合理时间管理,社会活动体验,短期目标实践等,着手培养孩子自我成长的动机,通过一些具体计划的实施感受到成功和喜悦,真正回到属于孩子自己的成长轨道中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心理有问题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