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在哪玩还说让孩子去学习的图片

《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图书简介(图)_百度宝宝知道
《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图书简介(图)
萌宝新才艺
宝宝1岁1个月LV.13
publish_helper name='原始正文' p_id='20' t_id='47' d_id='311391' f_id='165'
显示正文 BEGIN
图为:图书封面
   国著名亲子教育专家罗娜·雷纳总结多年育儿智慧,
   分析大吼大叫的深层因素,
   真正帮助父母做到不吼不叫,
   与孩子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
   作者简介
  罗娜·雷纳(Rona Renner,RN),1966年毕业于布鲁克林学院的护士学校,从此献身于帮助家庭解决麻烦、减少痛苦。她的主要经历包括:在纽约和加利福尼亚的多个医院工作,参与多个精神健康项目;在非洲的扎伊尔(今天的刚果民主共和国)训练妇女们预备分娩;在印度的普纳帮助开始一个学习障碍项目;在南加利福尼亚的凯撒医疗机构提供父母教育和儿童多动症与气质咨询。雷纳是“童年时代的事情”(Childhood Matters)和“Nuestros Ni?os”父母热线的创始人,她主持“童年时代的事情”广播秀有十年之久。她自己有一群最棒的教师,他们是他的四个孩子,两个孙子,还有她的丈夫米克。她住在加利福尼亚的伯克利。
   目标读者群:
  每一位深受大吼大叫困扰,寻求改变亲子关系的父母们;
  每一位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年轻父母;
  每一位愿意更深入了解自己孩子的年轻父母;
  教育工作者。
   编辑推荐:
  作者近50年的专业经验,深刻而有效的解决方案
  真正帮助父母停止无用而伤人的吼叫,与孩子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
  “终于有了一本深刻又实用,并不羞辱人或者试图说教的书。”——肖莎娜·贝内特博士,临床心理学家,父母抑郁方向的专家
  为人父母本来就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更别提你的孩子连一些小事都不肯听话——不肯把玩具捡起来,不愿去洗澡,甚至不肯上车去学校——这些都很容易让人火冒三丈,不由自主大吼大叫起来,往往还说出一些令自己后悔和沮丧的话,伤害孩子,也让自己感到挫败。
  如果你也是一位容易过度反应的父母,你肯定试图有所改变,但却求变无门。幸运的是,罗娜·雷纳通过总结自己近50年的专业育儿经验,又运用气质理论告诉我们,真的不需要大吼大叫,你也可以找到温柔有效的方法让孩子合作。
  本书告诉你:
  ●父母们吼叫的原因以及他们为什么想要改变。
  ●吼叫会对孩子和成人有什么影响。
  ●日常生活中是哪些因素的逐渐积累最终导致我们又吼又叫。
  ●如何辨识引发吼叫的隐性因素。
  ●你的个性以及你的孩子的个性对“吼叫”有什么影响。
  ●你为什么想要停止吼叫。
  ●如何减少吼叫——就从现在开始。
   内容简介:
  理解大吼大叫的深层因素;
  提供不吼不叫的强力工具。
  你真的可以学会停止向孩子吼叫!
  本书基于气质研究和正念理论,为你提供强有力的技巧,以减少家庭冲突,促进合作、尊重和相互理解。你还会学到一些策略,帮助你在沮丧达到峰值时管理好自己的压力;掌握实用的解决方法,帮助你恢复冷静,能够以让大人和孩子都受益的方式带着同情心与孩子有效沟通。
  作者认为,我们为什么会吼叫有着诸多的原因,必须一一理清,找到属于自己的吼叫原因。这些原因可能有:外部触发的原因,例如孩子哼哼唧唧的抱怨;内部触发的原因,例如个人感到焦虑、失望、害怕等,以及身体健康的原因如缺乏睡眠;家族遗传,自己就是被父母吼大的;父母和孩子气质的差异……每一种原因都会对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形成负面的挑战。
  许多父母可能知道不应该吼叫,也有改正的想法,却因为不得其法而功亏一篑。针对各种原因,作者提出了诸多不吼不叫的策略和工具:理解自己,自我同情,吼叫的不是你一个人,因此不必为此焦急;观察自己,何时何地你最可能爆发吼叫;了解自己和孩子气质的差异;建立追踪吼叫表,记录事件情形、你的反应、后续发展、事后评估等;停止吼叫的A-B-C-D-E法则:自问(Ask)、呼吸(Breath)、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确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应用同理心(Empathize);管教的4C法:沟通(Communication)、选择(Choices)、结果(Consequences)、连接(Connection);还有使用定时器,召开家庭会议,运用每日常规、表格和日历等。每一样工具都有丰富的内涵,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并且都是被反复验证行之有效的方法。
   精彩观点
  当父母嚷嚷的时候——不管声量大小——他们往往都充满怒气和挫败感,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控制。当你审视自己时,很容易就能看到区别。比如说,当我对我的孩子吼叫时,我内在的紧张感就会逐渐增强——呼吸变得粗重,心跳开始加快,我还会感觉到身体真的在发热。我的思维变得不清晰……
  当你想要孩子们听你说话时,会大声吼叫,这似乎很自然。因而你经常会这么嚷嚷,也似乎总能达到目的。你会嚷好几遍,当你的声调足够高,孩子们就会停止争吵。既然只有当你提高声调他们才肯听,那么他们的这种回应也就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你持续这样做。吼叫也因此成为了这个家庭解决问题的方式。
  当你生气时,你经常也会经历其他给你带来压力的情绪,而愤怒的叫喊会让你无法感受到其他的情绪,比如恐惧、悲伤、无助,或者受伤。吼叫也许能帮助你暂时释放压力和痛苦,但这样却会给你和孩子带来其他不良后果。要想处理吼叫的问题,你要发现藏在愤怒之下的感受。
  愤怒往往突如其来。你尚未觉察之时,就已经被愤怒“掌控”。在追踪你的吼叫时,你要寻找这样一个时刻,在那一刻,由孩子的行为引发的烦躁转化为一种激烈的、不受你控制的情绪。
  如果你能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开始变得激烈,并且能够注意到自己身体的反应以及心中的想法,就有可能在情绪的风暴激化为龙卷风,损伤你们的亲子关系之前让它平静下来。
  理解自己的需要和感受能够给你带来放松和安慰。你可以对自己和孩子充满同情。不要因为不完美而惩罚自己。当你吼叫或者犯错之后,看看你是否能够觉察、接纳,然后停止内心对自己的批评。
  当我意识到自己与人类的联系,意识到我并不是一个人,我对自己的苛责就消散了。
  大部分家长会很难接受孩子之间的争吵。这种争吵会导致一些家长尖叫、咒骂或者说一些他们之后会后悔的话。
  定期的家庭会议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用来表达家庭价值观、共同规划时间、厘清期望值、表达欣赏与感激,以及解决麻烦和挑战。家庭会议的目标是要让全家人感觉像一个团队,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欢乐。
  你和你的配偶或伴侣作父母的风格也有可能不同,一个也许比较宽容,容易让步,另一个则像军队教官一样严厉。你的伴侣也许在一个大家庭长大,吼叫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你的父母却从来不大声说话。
  喜欢吼叫的大人不妨感受一下,当孩子承受所爱之人脏水一样泼过来的憎恶言语时,他会是怎样的感受。想象一下这会让孩子多么困惑,会对他的安全感造成多大的伤害。
   媒体评论:
  “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发展同理心。谢谢罗娜?雷纳这本充满洞见的书,让父母们获得了达成这一目的工具。”——迪帕克?乔普拉,医学博士
  “《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是一本对所有父母、老师以及亲子教育工作者满怀善意与同情的书。罗娜护士通过她丰富的个人经验和职业生涯中获得的出色案例,充满热情与爱意地解释了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实用的养育方法。太棒了!谢谢!”
  ——莫里索?莫诺兹-基内,博士,临床心理学家、亲子教育专家、专栏作家和广播节目主持人
  “作为儿科医生和父母,我非常欣赏罗娜?雷纳提供的全面又实用的育儿方法,所有新手父母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劳伦斯?罗森,医学博士,整全孩子中心(The Whole Child Center) 创始人。
  “引人入胜又贴切实用,既幽默又有实证,深刻但不说教,权威但不生硬,《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迅速上升为我读过的育儿书中最出色的一本。所有的父母都会和孩子发生争执,罗娜?雷纳通过各种各样的实例,简单易学的自我评估,颇受欢迎的气质总结以及恰到好处的智慧,为父母提供了又深刻又有效的解决方案。如果你是个曾对孩子吼叫并且后悔这样做的父母,这本书适合你。”
  ——史蒂芬?P。辛肖,《心理学通告》编辑,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精神病学系心理学讲座副主席
  “《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针对那些全心全意爱孩子,但忍不住还会发脾气的家长。罗娜?雷纳智慧又风趣,适时为家庭中的成年人提供了一份非常有效的指南。”
  ——凯瑟琳?埃里森,《嗡嗡声:专注的一年》和《方形借口:我的故事和它对培养创新者、远见者和不被约束的思想者有何意义》的作者
  “在诸多育儿书籍中,这本书与众不同。因为它帮助我彻底改变了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在罗娜?雷纳的帮助下,我停止了吼叫,成了一个耐心、有同理心的家长,这是我一直想做到的事。”
  ——朗达?柯林斯,纪录片编辑,一对双胞胎的母亲
  “没有什么事情比努力想做个更好的父母更能感动人心、更能使伤处愈合了。对于想与孩子建立更加健康的沟通、更加良好的关系的父母来说,《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是一本充满爱与关怀,同时又非常有效的书。”
  ——豪尔赫?帕蒂达,心理学博士,《第五十个太阳的诺言》和《觉醒的一周》的作者
  “吼叫没什么用——至少没有长久的效用。孩子习惯了被吼来叫去,就不再听你说什么,此时父母就需要用更大的嗓门,说更多伤人的话。《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是我读过的最好的育儿书,因为它示范了如何停止伤人的吼叫,并且与孩子建立真正的合作关系。强烈推荐这本书。”
  ——马修?麦凯,博士,《当怒火伤害了你的孩子》的作者
  “终于有了一本深刻又实用,并不羞辱人或者试图说教的书。《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以同理心和自我觉察,提供了敏锐又实用的技巧,不仅能让我们这些父母或者祖父母改变自己,也能在孩子身上获得你盼望的变化。这本新鲜的指南将填补亲子教育类书籍的一个巨大空白。”
  ——肖莎娜·贝内特,博士,临床心理学家,父母抑郁方向的专家,《产后抑郁傻瓜书》的作者
  “从我刚刚成为父母,养育一个精力过剩的孩子的时候,罗娜·雷纳就一直为我提供咨询,使我们免于心碎和灾难。我曾经不断大吼大叫——直到我学会了她书中提供的技巧和方法。这是一份送给父母和孩子的珍贵礼物。”
  ——贝西·罗斯 正念教育工作者,音乐家,妈妈
  “《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是一位风趣、温暖、充满洞见的作者写的一本风趣、温暖、充满洞见的书。罗娜·雷纳是深受旧金山湾区人们喜爱的一位演讲者、作家和广播节目主持人。她终于将多年的育儿智慧总结成书,我强烈推荐!”
  ——约书亚·科尔曼,心理学家,《当父母受伤害》的作者
  “我认识罗娜·雷纳并与她共事了数十年。她清楚地认识到没有一种方法适合所有的孩子,而每一种方法都需要考虑到孩子的气质以及父母的气质。《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一书总结了罗娜所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父母们,如果你的内在压力正在升高,这本书就是为你写的。”
  ——詹姆斯·卡梅隆,博士,昂斯预防项目执行总监(Preventive Ounce,一个致力于精神病患预防的非赢利机构)
  “《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是送给父母的一份礼物。这本书充满智慧,又不失幽默与谦逊,对于无论是只需要细微调整还是应该做出重大改变,或者介于两者之间的所有家庭都很有价值。罗娜不带任何评判地向我们提出了挑战。这本书虽言辞简洁,却能为我们,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卫·C。雷图,医学博士,儿科精神病学副教授,佛蒙特大学医学院儿科精神病学诊所主管,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病研究基金主管
  “当父母需要养育方面的建议和支持时,我认为大部分养育者需要的是诚实、直接和不过于复杂的建议,它们来自与他们有过相同经历、经验丰富的人。罗娜·雷纳的《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似一股清新的风,诚恳、有用、易读,无论对家长还是专业人士都很实用。”
  ——英提萨·谢里夫,教育学博士,圣保罗康特拉科斯塔学院幼教系联合主任
  “罗娜·雷纳的方法温暖、实用又睿智。即便是最艰难的情况她也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这本书提供的方法依托真实的生活体验,细腻、合理,并且十分有效。应该推荐给每一位家长阅读。”
  ——玛丽·希迪·柯尔辛卡,教育学博士,《养育精力旺盛的孩子》和《失眠在美国》的作者
  “未来将由我们正在养育的这一代人塑造。面对全球的各种挑战,我们不能忘记,身为父母,我们的每个决定都有可能影响未来。我们的孩子将改造社会、改变商业模式,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将创新未来,缔造和平;他们肩负各种责任;他们既要有远见,又要有执行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开始,这是我们对孩子也是对世界的责任。而这一切,要从了解自己、疗愈家庭,以及有意识的行动开始。正如罗娜所言:‘世界和平始于家庭。’”
  ——罗纳尔多·S。布鲁托克,未来学家,商业领袖,“世界商业学院”创始院长
  “《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是把罗娜·雷纳温暖睿智的建议介绍到你的家庭的一个绝佳机会。身为护士、气质咨询师、父母培训师和电台节目主持人,她的建议对任何有孩子的人都很有价值。不管他们曾经怎样大吼大叫,有了她的支持,这些爸爸妈妈就会平静和自信很多。”
  ——威尔·库特奈,博士,《渴望成为男人》的作者
   基本信息:
名: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
者:罗娜·雷纳/著
价:32 。80元
  ?出版时间: 2016年3月
  ?开本页数: 16开(160x235mm)/256页
  ?出 版 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书号ISBN:978-7-
  分 类 号:Ⅰ。 ①不…Ⅱ。 ①雷…②钟…Ⅲ。 ①家庭教育
  Ⅳ。 ①G78
显示正文 END
publish_helper_end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让孩子在游玩中学习 让家长找到童年快乐_网易新闻
让孩子在游玩中学习 让家长找到童年快乐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让孩子在游玩中学习 让家长找到童年快乐)
5月间,时值初夏,微风拂面十分惬意,正是全家外出踏青玩耍的好时节。为迎接“5·19”中国旅游日,让更多的朋友感受青白江的美丽和奇趣之旅,成都日报联合青白江区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在15日精心安排了“大手牵小手”寓教于乐的研学路线,让40多个家庭到青白江感受研学亲子游的乐趣,也让不少家长找回了童年的欢乐。
在青白江博物馆,博物馆采用通史展览和场景式展览相结合的方式,以年代先后为序,分为“曙光初现”“焕彩华章”“风华正茂”“古城旧影”四个展出单元,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爸爸,快来看摇钱树耶!”“这个是轿子还是什么呀?”“青铜马好大呀!”……孩子们一路上七嘴八舌,惊叹不已!而在八阵图遗址再现场景,绚丽的灯光特效,让八阵图奇迹再现更加神秘。再小点的孩子看得更是出神,四岁的乐乐小朋友不由得发出感叹:“太酷了吧!”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孩子们在解说员姐姐的介绍下,了解了青白江众多重要历史人文古迹。
随后,孩子和家长们在贵和农业公园的老师的带领下,在贵和农业公园开始了快乐游园活动,小朋友们喂养小羊,观察仙人掌,参观蓝莓和草莓基地,亲密愉快地接触大自然。接下来的亲子互动环节——快乐的大脚,更是让孩子和大人们开心乐翻天。一时间陌生的大家一下就因为团队协作,渐渐熟络起来。“我的宝宝是最小的,我刚来的时候还担心她没有办法融入,大哥哥大姐姐们都主动照顾她,她今天特别开心!”罗紫桐的妈妈开心地说。中午的时候,大家就更开心了,烧烤,磨豆浆、挖土豆,孩子们个个都像小大人一样煞有介事地全面劳作,让爸爸妈妈们欣慰不已!“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压力挺大的,我们不敢随便让他出来玩,通过这次研学游,我们才知道玩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最后一站,大家来到了凤凰湖生态湿地旅游度假区。虽然樱花已经谢了,但是大家依然爱上了这空气清新、绿树环绕的生态景区。在园区里的欧洲商品展示区内,工作人员给大家讲解道,青白江是西部最大的铁路物流枢纽,也是四川省唯一的铁路货运型国家对外开放口岸。“通过蓉欧快铁,大家就可以吃到正宗的欧洲食品……”工作人员话音未落,“小馋猫”们纷纷去展示架寻找琳琅满目、美味的欧洲饼干和糖果去了。
据了解,青白江区近几年来重点打造了四个研学亲子游点位。分别是以职业体验、军事训练和鲜果采摘为特色的天府庄园;以农耕文化、亲子活动和拓展训练为特色的西江月;以高科技农业科普和亲子互动为特色的贵和农业公园;以及以葡萄文化、军事训练为特色的仁康庄园。这4个点位串联成了青白江的特色研学亲子游线路,给家长一个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难得机会。“研学亲子游最大的特点就是参与度高,老少皆宜,游客不仅可以体验瓜果采摘、还可以制作手工艺品,在团队合作中提升情商。”贵和农业公园研学游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余力 摄影记者 谢明刚
作者:余力 谢明刚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兴趣学习&正文
爸妈成功学:我为什么坚持让孩子学管乐
扫描到手机,看更多国搜资讯
您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您可以在手机国搜客户端继续浏览本文,并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很多人说中国的艺术教育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因为学校有锦标主义、家长有功利思想。其实,如果家长能放平心态既不整天抱怨学校,也不把乐器当成孩子升学的工具,这样学习乐器就变成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
家长更迷茫的在于,自己的孩子似乎对这个有点儿兴趣,对那个也挺喜欢。但是无论哪个兴趣,孩子刚一深入就很快觉得没劲,想放弃了
“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每一个光鲜亮丽的表演背后,都是一条由时间堆积起来的坚持苦练之路
很多人说中国的艺术教育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因为学校有锦标主义、家长有功利思想。其实,如果家长能放平心态既不整天抱怨学校,也不把乐器当成孩子升学的工具,这样学习乐器就变成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
每周接送孩子大课、小课地狼狈奔波,每次课后给老师掏出几张“大票”貌似大方的纠结,筹划着参加什么样的比赛和展演时的算计……
这就是我除了工作状态、妈妈状态之外的又一种状态——“琴童家长”状态,相信大城市中,很多学乐器孩子的家长跟我过着类似的生活。
我曾经对这样的生活很不齿,总觉得这样的家长太功利。
不过,当孩子二年级被学校乐团选中之后,从只在学校偶尔参加活动到每周增加一次在学校的“单技”课(专业教师到学校给同样乐器的孩子共同指导的课程),到每周增加一次校外的一对一小课,再到进入学校演出团队每周7天都练习并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当所有这些一步步走来时,我发现自己成了别人眼中的“另一类”家长。
到这个暑假,我当“琴童家长”已经整整两年,我的孩子也即将升入高年级,准备迎接让人“闻风丧胆”的“小升初”。周围的家长有的因为乐团日常训练和练习太耽误时间,开始把重心转到数学、英语、语文上了;还有些家长觉得管乐可以成为特长,便开始花更多的钱、请更牛的老师给孩子指导……
看着每天把大多数课余时间都用来练习吹奏的女儿,我也问自己:我为什么还坚持让孩子学习管乐?只是为了特长吗?还有什么?
选择太多坚持太少 成绩=时间的累积
跟很多家长一样,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我便给她报过不少兴趣班:舞蹈、美术、钢琴、乒乓球、击剑……
没孩子的时候觉得中国的家长都是怪胎:每天抱怨辛苦,其实绝大多数的辛苦都是自找的。那时曾经暗下决心:等我有了小孩,一定只让他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可是当我成了孩儿妈后才明白,我得先找她那个兴趣点。理想状态当然是这样: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对某个领域强烈的兴趣,然后家长尽力给孩子提供各种帮助,结局皆大欢喜。
但现实是: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在哪方面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很难一下子看出哪条才是最正确的路。
怎么办?只能一点点儿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报兴趣班。很多兴趣班都把最好玩、最有意思的部分先拿出来呈现给孩子,孩子们几乎瞬间就能被吸引。
一些教育“砖家”也总在“放毒”,一会儿说要“借你一双慧眼”,一会儿说家长要“在与孩子的共同活动中培养兴趣”,说来说去好像只要找到孩子的兴趣爱好之后的学习就会是“轻松而快乐”的。
家长们更迷茫了,因为自己的孩子似乎对这个有点儿兴趣,对那个也挺喜欢。但是无论哪个兴趣,孩子刚一深入就很快觉得没劲,想放弃了。
在陪孩子学习管乐的过程中我慢慢意识到,即使有天赋,孩子面对日复一日的、枯燥的重复练习也会退缩,除非您的孩子是莫扎特那样的神童,否则,只有坚持才是技艺精进的唯一法宝。我见过一个16岁上哈佛的神童,他3岁学钢琴、7岁学小提琴,为了练琴和学业两不误,他的作息经常是每天清晨四五点睡觉,上午9点多又起床了。
我们的孩子根本没到这一步就已经转换“战场”了。在不停取舍的过程中,孩子虽然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但是却少了坚持。
英国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这个“一万小时定律”可能有些绝对,但是却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每一个光鲜亮丽的表演背后,都是一条由时间堆积起来的坚持苦练之路。
孩子学习管乐两年,练习的时间加起来大概刚刚进入“一千小时”的量级,我不知道孩子最终能否实现“一万小时”的神话,但是,我至少在还能引导她成长的时候,让她养成坚持的习惯。这个习惯不一定能让她成为一个出色的乐手,但是拥有了这个习惯可以使她在将来从事的行业中拥有“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可能。
为了一个目标而拼尽全力 在一次次瓶颈期中磨炼
都说现在的孩子抗压能力差,没多大点事就离家出走、寻死觅活,教育专家们都说归根结底是缺少挫折教育。
这个时代,孩子在家里不用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学校,老师也很小心,不太敢批评孩子。学习估计是孩子唯一能遇到的挫折,不过,因为缺少失败的磨炼,孩子面对的挫折就像一块玻璃,要不,当作透明物,根本不去承担而完全逃避,要不,直接被压力和挫折完全摧毁。再加上学校和家长又把学习分数看得太重,学习问题往往成了压倒孩子的那根稻草。
而学习管乐就是一个不断让孩子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过程。
孩子年龄小,理解力接受力都有限,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过一段时间就会经历一个瓶颈,在瓶颈期当中有时的确让人很崩溃。
不久前女儿刚刚度过一个瓶颈期,当时她在练习一首七级曲目,已经完成了识谱、吹奏等大部分过程后,开始进入提高速度阶段。结果,只要一把速度提上来,她之前准确吹奏的曲子就开始乱套了:有的地方多吹了音符、有的地方少吹了,节奏也开始乱。老师让她每天回家“两遍慢速+一遍快速”反复练习。第一周,女儿这样练了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更让人崩溃的是,瓶颈期并非仅是“遇到了一个难点”那么简单,它是排山倒海式的,甚至之前能做到的事情在瓶颈期也做不好了。那段时间正赶上学校管乐团考首席,女儿本来也是一个有力竞争者,但是,因为正处在瓶颈期每次演练都会出错。那段时间女儿非常沮丧。
好在,她之前已经经历过几次瓶颈期,知道只要咬牙坚持一定能度过。
确实,两周之后豁然开朗,女儿吹奏的速度提高了,而且之前出现的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其实,随着学习管乐时间的不断增长,我越来越觉得这不仅是学一个特长掌握一项技能那么简单。我更看重的是,女儿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能克服困难承受压力。
很多家长担心,这一代孩子将来不是缺少打拼的能力,而是根本丧失了打拼的动力。
我也曾经有这样的担心——他们太衣食无忧了,根本不需要奋斗。
不过自从孩子进入学校乐团的演出队之后,我逐渐打消了这个顾虑。孩子进入演出队不久,就接到了参加比赛的任务。孩子从周一到周五每天放学后都要训练,而且暑假也要合练。真的很辛苦!每天少则3个小时多则四五个小时,每个人都拼劲儿十足。
我曾经怀疑:为了个比赛至于吗?得第一又能怎样?
不过比赛那天,当看着孩子们演奏完成之后,七八十个孩子挥舞着乐器在管乐厅门口呐喊的场景,我被震撼了:那种为一个目标而拼尽全力之后的释放是如此酣畅淋漓!跟这种成就感比起来,比赛的结果反而成了副产品。
越忙越要学会安排时间 成为能够控制自己的人
女儿是一个遇事不紧不慢的孩子。记得刚上小学的第二天,她的语文书就没有带回家,原来她收拾书包比别人慢,放学排队的时间又到了,一着急就没拿书桌里的东西。
我们当父母的,少不了替她着急,每天总是在不停催促她中度过。
所以,当孩子加入学校乐团之后我最大的担心是:每天学校的训练加回家后的练习必定会占用很多时间,孩子会不会写不完作业,或者拖到很晚?
进乐团不久她就赶上了一次大型比赛。乐团每天都要训练,她晚上到家几乎都在7点左右。那段时间我们家晚上总是忙忙碌碌,忙着做饭、吃饭、写作业、练器乐,所有的事情做完了就到了睡觉的时间。
那段忙碌的日子过后,我发现了女儿的变化。以前放学回家总是先玩一会儿的她,只要一进家门就会先去写作业,吃完晚饭之后,无论作业是否写完都会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练习吹奏,之后或者继续写作业,或者看书、游戏。
其实,并不是她做事情比以前快了多少,而是因为忙碌让她学会了必须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地安排时间。这其实是一种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
后来女儿跟着乐团到外地参加全国性的比赛,要离开父母生活3天。我们俩真为她捏把汗,但实际情况是,原来需要父母一遍遍叫早的女儿,每天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起床,并且还能把室友叫起。回家那天,当打开她的行李箱看到所有物品都分门别类摆放整齐时,我觉得为她悬着的心一下子放下了。
学会了坚持、遇到困难和挫折有挺过去的勇气、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可以跟同伴一起协作完成一项任务……想想,这些不是我一直希望孩子拥有的品质吗?当我还在为培养女儿费力寻找合适的教育契机时,她在管乐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变成了我希望的样子。
很多人说中国的艺术教育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因为学校有锦标主义、家长有功利思想。其实,如果家长能放平心态既不整天抱怨学校,也不把乐器当成孩子升学的工具,这样学习乐器就变成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孩子不仅掌握了技能,更收获了成长。
相关搜索:
责任编辑:孙璐璐
点击加载更多
教育热搜词
黄金周哪些景点最受欢迎,会不会被挤成饼干?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