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课程表文学院陈吉德老师教的课所使用的教材有哪些?尤其是他教

45被浏览22161分享邀请回答10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奇葩博士论文烂到让南师大教授愤怒!到底有多差?听他亲口说!
我的图书馆
奇葩博士论文烂到让南师大教授愤怒!到底有多差?听他亲口说!
“太奇葩了!”“毛病连小学生都能看出来!”……这是一位教授、博导参加教育部博士论文抽检的评审工作时,看到一篇2014年的博士论文后愤然写下的“读后感”。教授说:标题已经“low”到底了,而内容也“high”不到哪里去……可以看出,学生和导师都极不认真,极不负责。教授甚至向教育部发问:能将这位博士召回么?什么样的论文能让这位教授如此生气?一篇合格的博士论文应当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奇葩”博士论文会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江苏新闻广播《新闻经纬度》节目找到了”炮轰“这篇”奇葩“论文的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吉德,并对他进行了连线采访。戳下面的音频来感受下教授的愤怒!↓↓↓↓↓↓↓↓↓↓↓↓↓↓↓↓↓↓↓↓↓↓↓↓↓↓↓↓↓↓↓↓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苇泱连线采访南师大教授陈吉德 来自江苏新闻广播
博士论文标题好雷人今年4月1日,南京师范大学陈吉德教授正忙于教育部博士论文抽检的评审工作。当晚9点,陈吉德打开电脑,点开教育部给他发来的七八篇博士论文,开始浏览中英文摘要和目录。“突然,目录中一个长长的标题映入我的眼帘。”陈吉德说,“上帝呀,这是我迄今见到的前无古人、估计也后无来者的雷人标题。此标题不但其长无比,而且语病多多……”能让陈教授炸了的是什么样的标题?原来是第八章第三节的标题:“综合近年来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来分析这《拆弹部队》和《阿凡达》两部摄影代表性的强的电影以及奥斯卡对数字时代电影拍摄的审美倾向”。。。。。。这一口气读下来,是要人命的节奏么?陈吉德对此的点评是:“这《拆弹部队》和《阿凡达》两部”应为“《拆弹部队》和《阿凡达》这两部”:“代表性的强的电影”应为“代表性强的电影”:“奥斯卡对数字时代电影摄影的审美倾向”应为“奥斯卡对数字时代电影摄影审美倾向的影响”。。。(一个标题就这么多错误啊!!!orz...细看内容,教授哭笑不得陈吉德说,在惊讶的同时,他内心也断定标题既然如此之“low”,其内容也“high”不到哪里去。果不其然,细看内容,陈吉德更是哭笑不得。奇葩一:第八章第三节,陈吉德说,不仅标题奇葩,该节的内容,简直就是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新闻发布的资料,一点儿论文“味”都没有。连初中生都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奇葩二:第七章第四节《中的3D技术和数字摄影机带来的摄影师转变》,整节全是媒体对摄影师的采访问答。陈吉德说:“请问,这是论文吗?不,这是专家采访。这种专家采访通常作为资料,放在附录中。”奇葩三:第七章第五节《罗伯特·理查德森摄影作品》,作者将作家作品以及奖项提名罗列在一张表格里。对此陈吉德的评论是:“大家见过某一节的内容只有一个表格吗?我只在司马迁《史记》中见过这种行文。”奇葩四:第六章第一、二节,作者写了摄影师的职责观念、拍摄技术流程等摄影教学内容。陈吉德说,这只能算是课堂教案。最终,陈吉德给这篇奇葩论文提了12条评审意见,他说,“在某种意义上,这篇论文都不能称其为博士论文,完全是通过拼凑堆砌出了八九万字。”“差到触目惊心的地步”陈吉德表示,“可以看出,学生和导师都极不认真,极不负责。作为教育部博士论文抽检的评审专家,我虽然对素不相识的作者(还有背后的导师)有着深深的同情和理解,但本着学术道德的底线,我强烈强烈强烈(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建议教育部有关部门一定追查论文的相关单位和作者的责任,并做出相应的处理!”陈吉德说:“这样的博士论文能够顺利毕业,说明某些学校的博士培养已经差到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陈吉德说,他想不通这么不可思议的论文为何能通过论文答辩。看完论文第二天,他按捺不住打电话到教育部,询问质量这么差的论文应该怎么处理,是否有召回毕业生的处理办法。教育部负责人员表示,这是2014年的博士生学位论文,一般不会对作者本人进行处理,审核情况仅对论文所在博士点的考核有所影响。在论文抽检工作中一篇论文由三位专家进行评审,如果有两到三位认定论文有问题,就会对学位点考核有直接影响。若三位中只有一位认定不合格,那么还会再找其他专家进行复审。陈吉德对教育部提出反馈请求,想了解一下另外两位专家的打分情况。他说,就目前了解到的情况,对博士生作出处罚仅限于学术不端(即抄袭),还从未因为论文质量问题而处罚。建议:质量有严重问题的论文该召回陈吉德呼吁:质量不好的论文应该像“汽车问题产品召回一样”,对于有“严重问题的论文,也应该召回”。在这次事件中,陈吉德将矛头指向论文背后的导师和博士点。在他看来,博士生的能力可能不一样,但作为导师遇到程度差的学生,可以推迟答辩而不应容许他蒙混过关。他对于导师为何没有对论文进行把关,犯低级错误,答辩组的导师为何能让质量低的论文通过答辩,流程是如何走到底有很大的疑问。博士论文审核工作将于今年的8月份左右截止提交,他表示会就这个事情继续追踪下去,在审核结束后向教育部寻求答复。延伸:论文太差,导师应如何处理?据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辛自强介绍,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主要靠导师把关,同时,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才能通过,包括博士毕业前由同行专家进行匿名外审,之后进入答辩环节,包括预答辩和正式答辩。对于论文质量不达标的学生,在答辩之前会建议学生延期毕业,半年或一年、两年都有可能,等到论文修改好之后再进行答辩。近两年国家对论文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博士生延期情况比较多。某高校学位办老师表示,论文质量主要靠学生和导师。学生自身降低要求,只想拿“学位”不想做“学问”,导师也放水的话,那么后续其他环节都很难保证论文质量。目前,学位论文的质量很难给出定量的判断标准,特别是学科之间差异大,培养单位之间水平也参差不齐,学生数量也比较多,很难保证每一篇论文都是合格论文。(综合南方都市报、新京报)
馆藏&39802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我讲课的“三不主义”
已有 2800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给研究生上课前讲了“三不主义”。一是不点名。讲课的最高境界是“相看两不厌”。学生喜欢老师的讲课,老师欣赏学生的反应。如果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少,多半是讲课老师出现了严重问题。研究生的课如果靠点名来维持到课率,太!我给学生说,不点名并不意味着不负责任,相反是最负责任——我要注意讲课质量,从而吸引住大家。假如有一天,你们厌恶了我,或者我厌恶了你们,我会找个借口停课。学生哈哈大笑!二是不让研究生讲课。此言一出,学生立刻全体鼓掌。有的老师在给研究生开课时,讲个开场白,然后列出几个选题,叫学生认领,并一一登台讲课。一个学期总共十几节课,十几个研究生每人讲一节,整个学期就差不多过去了。研究生给研究生讲课固然能够得到锻炼,但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上述的掌声就是显证。况且,研究生给研究生讲课,总体质量也很难保证。需要说明的是,我不让研究生讲课,并不是说不给学生锻炼机会,比如可以让学生就某个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充分发表看法。三是不跑题。虽然是研究生上课,没有教材,没有参考书,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信马由缰,像钱钟书《围城》中的方鸿渐那样云里雾里地乱砍一通。其实这是老师在自毁形象。研究生上课每节都应该有个明确主题,并紧扣主题展开讨论。哲学上有一对范畴,叫“应该”与“是”。“应该”是一种理想,是一种追求;“是”是一种现状,是一种真实处境。我所谓的讲课“三不主义”就是一种努力达到的理想,要想做到并不容易。试想一想,一个学期下来,老师要认真备课,靠质量吸引住学生,不付出汗水怎么行?
相关专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吉德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8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45被浏览22161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南师大教授回应炮轰博士论文:我不是一个凶神恶煞的老师
名为《一个标题引发的麻烦》的博文。
近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吉德因为一篇博文“火”了,网上铺天盖地都是“南师大教授炮轰奇葩博士论文”、“南师大教授愤怒了”等文章。对此,陈吉德也颇为无奈,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他称这件事只是自己忍无可忍的吐槽,即使大家关注,也希望关注的是教育机制,而非他本人。
4月25日19时左右,陈吉德在科学网的个人博客里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个标题引发的麻烦》的博文,文章主要写的是他在对教育部抽检的博士论文进行匿名评审时,发现了一篇漏洞百出的“奇葩”论文。
他介绍,首先发现的是该论文某一章节标题长达50字,且语序混乱、文字不通,但让他最为愤怒的是论文内容,“可以说这个博士根本不知道怎么写论文,把表格、人物采访、发布会资料罗列上去就当成论文了,甚至连参考文献和目录都不懂。”
种种匪夷所思的低层次错误,让陈吉德愤怒了。在憋了近一个月后,他决定把这件事公布在博客里,“我也反思过这样可能不太好,但就是憋不住了。”
随后,某微信平台联系他请求授权发表他的博文,“我当时也没多想,就说了两个字‘可以’,谁知道后来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到处都有媒体要采访我。”
对于自己突然的“出名”,陈吉德表示自己疲于应对,颇为无奈,“我觉得我就像童话故事里那个说皇帝没穿衣服的小男孩,其实大家都知道,只有我说出来了而已。”他表示,这件事只是自己忍无可忍的吐槽,即使大家关注,也希望关注的是教育机制,而非他本人。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吉德。
【对话陈吉德】
“我不是一个凶神恶煞的老师”
澎湃新闻:这样水平的论文您觉得是一个博士生写的吗?
陈吉德:我觉得肯定不是博士写的,甚至不是硕士、本科的水平。网上说的标题文字不通、语法错误其实都只是形式错误,最主要的是这篇论文的内容很有问题,可以说这个博士根本不知道怎么写论文,不知道什么叫论文,把表格、人物采访、发布会资料罗列上去就当成论文了。
另外,他连参考文献和目录都不会,根本不像是一个经历过硕士阶段的学生,充其量是一篇本科论文,我也很奇怪这样的博士是怎么过五关斩六将顺利戴上博士帽的。
澎湃新闻:博文题目《一个标题引发的麻烦》是有什么深意吗?
陈吉德:其实也是有潜台词的。专家在抽检时,那么多的论文不可能一节一节地抠,首先都是看章节目,如果一看章节目就有问题,那肯定就是重点考察对象。而且他标题的错误那么明显,由此就能推断内容有问题,结果真的是越找越多,越看越愤怒。
澎湃新闻:在您提出的12条评审意见中,连缺少书名号都标注了出来,在日常教学中,您是否也比较严厉?
陈吉德:我觉得还好,平时我还是挺仁慈的,学生们都比较喜欢我,虽然也会比较严格,但也不是像其他媒体所写的“南师大教授愤怒了”,好像我是一个严厉无比、凶神恶煞的老师。
只是这篇论文的错误实在太明显了,大标题、小标题都有问题,就算一个评审再不负责任,标题总是要看的。而且对于一篇博士论文,现在还停留在语序、目录、参考文献等低层次的问题上,这个是很匪夷所思的。
“论文要从源头把好关”
澎湃新闻:这种论文都可以通过答辩,是否反映出高校在教学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陈吉德:这个问题我觉得大家用脚趾头想都能想得出。但未来该如何避免,我觉得光靠盲审和抽检不能解决,最主要的还是各个学校的博士点和硕士点要严把质量关,不合格的就不让答辩或延期答辩,从源头把好关。
澎湃新闻:博文中您提出,即使抽检不合格也不会影响该博士生的学位,那么抽检是否形同虚设?
陈吉德:首先我不知道有没有误解教育部给我的解释,但一般来说抽检对博士本人没有多大的影响,主要是影响对博士点的考核。但如果是出现了比较大的不规范行为,比如涉嫌严重抄袭,可能就会对授予学位的博士点进行责惩。
此外,抽检的比例要求是博士10%,硕士5%,每年那么多毕业生,每篇论文还要送3个专家审阅,在时间上确实会有所延迟,但我觉得抽检还是比较有作用的,能够督促各个博士点和硕士点严把质量关,从源头入手,如果没有抽检,估计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澎湃新闻:有网友提出应该废除学位和职称终身制,对此您怎么看?
陈吉德:学位审查这个是很难做到的,不可能说博士毕业了,过两年再审查下及不及格,现在就是按照论文本身的质量,合格了就合格了,但答辩的环节要卡死。
职称终身制我觉得肯定是不合理的,可以进行定期考核。比如南师大,不是说升到博导就毕其功于一役了,我们每年都要填硕士、博士考核表,各位老师要拿出自己的成果进行审核,这个有一定的督促作用。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师范大学 写作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