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升面半夏半升是多少克克

古医书和中药处方中剂量的换算和书写
我的图书馆
古医书和中药处方中剂量的换算和书写
&&&&百拇医药网&
古医书和中药处方中剂量的换算和书写&
我们在看古医书手抄本或老的处方时常常会被剂量的换算搞的头疼,最令人头疼的还不是这个,是那些剂量的单位书写很多人根本不认识。比如这个手抄本:
为了便于大家认识这些书写格式,我将剂量的换算及书写总结如下:
中药剂量换算解惑
中医临床及研究都会遇到中药重量单位换算问题,现代的重量单位换算很简单,即:1公斤=2斤、1斤=10两、1两=10钱、1钱=5克、1克=10分克、1分克=10厘克、1厘克=10毫克…… 但是,古代的量制单位不但与现代的不同,而且各个时期也不相同,这样就给后来的研究、应用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而初学者和中医药爱好者常常就重量换算问题产生疑惑;一些资料以讹传讹,更是曲解国粹、误人子弟。鉴此,愚斗胆献拙,将关于重量换算的资料加以整理,姑名《中药重量单位换算解惑》,供网友参考。愚学识有限、错漏难免,恳请先生、网友指正勘误,愚深表感谢!& && &&&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南宋数学家杨辉在他的《日用算法》(1262年)中编造了&&“斤价求两价”&&的歌诀:& && & “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记;四求,改曰二十五;五求,三一二五是;六求,两价三七五;七求,四三七五置;八求,转身变做五。”&&意思就是一两等于0.0625斤,二两等于0.125斤……到了元朝,伟大数学家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9年)书中,推进成下列的十五句:& && &&&“一退六二五,二留一二五,三留一八七五,四留二五,五留三一二五,六留三七五,七留四三七五,八留单五,九留五六二五,十留六二五,十一留六八七五,十二留七五,十三留八一二五,十四留八七五,十五留九三七五。”& && &&&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度量衡变动很多,又需要根据当时一斤等于多少克来换算,请查看《历代度量衡简表》。如:秦代至西汉1斤相当于258.24克,隋代初期1斤相当于668.19克,隋末1斤相当于222.73克等。& && &&&另外,根据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铜则,自记重一百斤,实重64公斤。那么每斤相当于640克(《历代度量衡简表》的标准是596.82克),跟汉代258.24克相去甚远。& && &&&1959年开始 一斤等于十两:曰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在全国推广使用,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 && &&&从曰起,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了米制,用 “克、毫克、升、毫升” ,不用 “两、钱、分” 等。& && &&&“钱”换算为“克” ,近代以来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500克(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克(1钱),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算的(此换算方法实际上并不正确)。& && &&&综述: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克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克一斤改为500克一市斤。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 1959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这样,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16÷10,1钱(1钱=10分)约等于 3.72克(3.71875克)。&[
古代剂量考证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1、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折算以【《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古今度量衡对照表换算标准为准.陕西省中医院中医内科高少才〖1〗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两=37.3克〖2〗【汉代】一弹丸=一鸡子黄=10梧桐子=20大豆=40小豆(赤小豆)=120大麻子=360细麻子=320黍(经实测得到的结果表明:该换算关系中换算比例过小,即一弹丸应折合为40梧桐子大,其它比例关系则保持一致,一弹丸=一鸡子黄=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细麻子=1280黍)这与《方剂学》第六版中换算关系较一致.【汉代】 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中华临床中药学》 雷载权 张廷模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第一版】〖3〗 【现代测定】 粟大:0.0025黍大0.015小豆大0.07大豆大0.22梧桐子大0.25枣核大0.65枣大6鸡子黄大10.6鸡子大40.561升=664.1ml(宋代剂量),1钱匕约合1.82 ml:含金石药约1g; 草本药约0.7g; 根据《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五味子直径为0.5---0.8毫米,估算得其体积约为0.11毫升.麻子仁(火麻仁)略呈扁球形,长4-5毫米,直径为3-4毫米,估算其体积约为0.025毫升,--【《中华临床中药学》引自【朱颜《中国历代医用度量衡考》】根据现代测定的结果,可大致推算出:一鸡子黄大=40梧桐子大=50大豆大=150小豆大〖4〗 【晋以后】 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二十四铢)【宋代】 10毫为1厘,10厘为1分,10分为1钱,10钱为1两,16两为1斤引用本草纲目:4刀圭为1撮;10撮为1勺;10勺为1合;10合为1升……--【《临床中药学》翁维良 房书亭主编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5 第一版】〖5〗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容积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汉代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对贿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2。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4。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6】 1鸡子黄=1弹丸=40梧桐子=80粒大豆=160小豆(赤小豆)=480粒大麻子=1440粒小麻子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一升约为三至九两,.(怀疑为汉代的容积计量)--【《方剂学》第六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第一版】2、某些药物的剂量未用斤、两、钱、分表示,而是以个、枚、字、朵、抄、升、片、合等表示,实测结果:*杏仁100粒=40克, *桃仁100粒=30克, *乌梅100粒=90克, *栀子10枚=10克,*枳壳1枚=18克, 枳实1枚=1.5克, *附子中等大者1枚=25克,大者1枚=30克,*槟榔1枚=7克, 大腹皮1枚=5克, 贯众1枚=60克, 生草乌1枚=5克,*僵蚕10条=5克, *水蛭7条=10克, *虻虫6枚=2克,郁李仁20粒=1克,半升(100毫升)=70克, 生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50克,生枣仁半升(100毫升)=50克, 豆豉半升(100毫升)=52克,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 芒硝半升(100毫升)=60克,吴茱萸1升(200毫升)=70克, 麦冬1升(200毫升)=60克,石膏如鸡子大1枚=60克.--古方中特殊计量的实测与探讨 张浩良 瞿融 浙江中医杂志*附子1枚,大者30g,中翟贿20g; *瓜蒌大者130g,中翟贿60g,小者30g,*杏仁100粒40g,1粒0.4g; *桃仁100粒30g,1粒0.3g;*虻虫10个3.333g, *栀子10枚9g, 枳实1枚1.5g,*枳壳1枚20g, *半夏10枚7g, *乌梅10枚9g半夏1升(200毫升)90g, 五味子1升(200毫升)74g,麦冬1升(200毫升)120g, 火麻仁1升(200毫升)110g,葶苈子1升(200毫升)130g, 芒硝1升(200毫升)120g,豆豉1升(200毫升)100g, 吴茱萸1升(200毫升)80g,赤小豆1升(200毫升)158g, 梗米1升(200毫升)176g。汉承秦制,每升为200ml--《伤寒论》方药剂量古今折算考渠敬文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3月第15卷第2期据畅达等《伤寒论》药物中非衡器计量的初探:*大枣30枚=105克 *半夏14枚=12.5克 *杏仁50枚=17.7克*栀子15枚=15.4克 *水蛭20枚=52克 *虻虫20枚=2,3克*桃仁50枚=15.2克 乌梅100枚=450克 *栝蒌1枚=46克石膏鸡子大1枚=40克 竹叶1把=24克 枳实3枚=42克*附子1枚=3.4克半夏半升(100毫升)=55.7克& & 杏仁1升(200毫升)=107克赤小豆1升(200毫升)=178.5克&&吴茱萸1升(200毫升)=75克芒硝半升(200毫升)=85克& && &香豆豉1升(200毫升)=117克葶苈子半升(100毫升)=66克& & 麻仁半升(100毫升)=62克麦门冬1升(200毫升)=143克& & 薤白3升(600毫升)=201克粳米1升(200毫升)=172克& && &蜂蜜1升(200毫升)=252克据刘云 论经方汉今剂量的折算:*附子1枚=25克 *杏仁50枚=20克 *栀子15故=15克*桃仁50枚=15克 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1、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折算,以【《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古今度量衡对照表中的换算标准为准.〖1〗 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两=37.3克〖2〗【汉代】一弹丸=一鸡子黄=10梧桐子=20大豆=40小豆(赤小豆)=120大麻子=360细麻子=320黍(经实测得到的结果表明:该换算关系中换算比例过小,即一弹丸应折合为40梧桐子大,其它比例关系则保持一致,一弹丸=一鸡子黄=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细麻子=1280黍)这与《方剂学》第六版中换算关系较一致.【汉代】 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中华临床中药学》 雷载权 张廷模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第一版】〖3〗 【现代测定】 粟大:0.0025黍大0.015小豆大0.07大豆大0.22梧桐子大0.25枣核大0.65枣大6鸡子黄大10.6鸡子大40.561升=664.1ml(宋代剂量),1钱匕约合1.82 ml:含金石药约1g; 草本药约0.7g; 根据《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五味子直径为0.5---0.8毫米,估算得其体积约为0.11毫升.麻子仁(火麻仁)略呈扁球形,长4-5毫米,直径为3-4毫米,估算其体积约为0.025毫升,--【《中华临床中药学》引自【朱 颜 《中国历代医用度量衡考》】根据现代测定的结果,可大致推算出:一鸡子黄大=40梧桐子大=50大豆大=150小豆大〖4〗 【晋以后】 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二十四铢)【宋代】 10毫为1厘,10厘为1分,10分为1钱,10钱为1两,16两为1斤引用本草纲目:4刀圭为1撮;10撮为1勺;10勺为1合;10合为1升……--【《临床中药学》翁维良 房书亭主编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5 第一版】〖5〗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容积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汉代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对贿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2。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4。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6】 1鸡子黄=1弹丸=40梧桐子=80粒大豆=160小豆(赤小豆)=480粒大麻子=1440粒小麻子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一升约为三至九两,.(怀疑为汉代的容积计量)--【《方剂学》第六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第一版】2、某些药物的剂量未用斤、两、钱、分表示,而是以个、枚、字、朵、抄、升、片、合等表示,实测结果:*杏仁100粒=40克, *桃仁100粒=30克, *乌梅100粒=90克, *栀子10枚=10克,*枳壳1枚=18克, 枳实1枚=1.5克, *附子中等大者1枚=25克,大者1枚=30克,*槟榔1枚=7克, 大腹皮1枚=5克, 贯众1枚=60克, 生草乌1枚=5克,*僵蚕10条=5克, *水蛭7条=10克, *虻虫6枚=2克,郁李仁20粒=1克,半升(100毫升)=70克, 生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50克,生枣仁半升(100毫升)=50克, 豆豉半升(100毫升)=52克,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 芒硝半升(100毫升)=60克,吴茱萸1升(200毫升)=70克, 麦冬1升(200毫升)=60克,石膏如鸡子大1枚=60克.--古方中特殊计量的实测与探讨 张浩良 瞿融 浙江中医杂志*附子1枚,大者30g,中翟贿20g; *瓜蒌大者130g,中翟贿60g,小者30g,*杏仁100粒40g,1粒0.4g; *桃仁100粒30g,1粒0.3g;*虻虫10个3.333g, *栀子10枚9g, 枳实1枚1.5g,*枳壳1枚20g, *半夏10枚7g, *乌梅10枚9g半夏1升(200毫升)90g, 五味子1升(200毫升)74g,麦冬1升(200毫升)120g, 火麻仁1升(200毫升)110g,葶苈子1升(200毫升)130g, 芒硝1升(200毫升)120g,豆豉1升(200毫升)100g, 吴茱萸1升(200毫升)80g,赤小豆1升(200毫升)158g, 梗米1升(200毫升)176g。汉承秦制,每升为200ml--《伤寒论》方药剂量古今折算考 渠敬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3月第15卷第2期据畅达等《伤寒论》药物中非衡器计量的初探:*大枣30枚=105克 *半夏14枚=12.5克 *杏仁50枚=17.7克*栀子15枚=15.4克 *水蛭20枚=52克 *虻虫20枚=2,3克*桃仁50枚=15.2克 乌梅100枚=450克 *栝蒌1枚=46克石膏鸡子大1枚=40克 竹叶1把=24克 枳实3枚=42克*附子1枚=3.4克半夏半升(100毫升)=55.7克 杏仁1升(200毫升)=107克赤小豆1升(200毫升)=178.5克 吴茱萸1升(200毫升)=75克芒硝半升(200毫升)=85克 香豆豉1升(200毫升)=117克葶苈子半升(100毫升)=66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62克麦门冬1升(200毫升)=143克 薤白3升(600毫升)=201克粳米1升(200毫升)=172克 蜂蜜1升(200毫升)=252克据刘云 论经方汉今剂量的折算:*附子1枚=25克 *杏仁50枚=20克 *栀子15故=15克*桃仁50枚=15克 枳实3枚=54克 乌头1枚=5克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 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经方药量分析之分析---建国以来关于经方药量论文之分析 赵宏利等 中医药学报 -20根据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于东汉光和二年(179)铸造,并由当时中央==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光和大司农铜权”,折合东汉时期的1斤为今之250g,1两为15 625g,1铢约0 65g。东汉时期的容量根据现藏上海博物馆的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斛”、东汉“元初大司农铜斗”、“商鞅铜方升”及现藏南京博物院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等,折合东汉时期的1斗为今之2000ml,1升为200ml,1合为20ml。--汉唐药物剂量的考证与研究 程磐基 14·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年第3期杏仁70个(21克,实测) , 栝蒌实大者一枚(23克,实测)乌头汤中乌头五枚为52.5克, 木防己汤中石膏如鸡子大12枚为840克,抵当汤中水蛭30条为79.5克, 麻黄汤中杏仁70枚为21克,小陷胸汤中栝蒌实一枚为23克--“神农秤”质疑 仝小林 崔勿骄 崔新育等 152·中华医史杂志1996年10月第26卷第4期按《孙子·算经》记载: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作者实测得每100粒黍重0.58克根据以上文献,可以得出一些估量药物的大致剂量如下:杏仁1个=0.3~0.4克 桃仁1个=0.3克 乌梅1枚=0.9克水蛭1个=2.6克 虻虫1个=0.33克 大枣1枚=3.5克赤小豆1个=0.05克 五味子1个=0.08克 栀子1枚=1克半夏1枚=0.7~0.9克 僵蚕1个=0.5克 枳壳1枚=18克槟榔1枚=7克 栝蒌1枚=23~46克 附子1枚=20~30克(各文献记载有出入,以多数正确为准)生白矾 外用五味子 九个红豆(赤小豆)十个麝香 0水蛭 三个 2.6g杏仁 十个 0.4g乌梅 一个 0.9g白粟米 一抄麻黄 (无剂量)生姜 三片大枣 一枚 3.5g白芍药 (无剂量)白葵花 五朵小椒 二个蕤仁 六个川椒 八个轻粉 一字赤小豆 一个 0.05g草豆蔻仁一个没食子 三个五倍子 一个北地蒺藜 不拘多少黄柏 不计多少生姜 十片向曰葵花七朵狗胆& &一枚生地黄汁 一升童子小便 一升芫蜻 三百个桃仁 十个 0.3克虻虫 三个 0.33克全蝎 一个丁香 一个葵花& &七朵斑蝥& &十个红娘子 三个秦艽 (无剂量)皂角仁 (无剂量)郁李仁 (无剂量)斑蝥 两枚以现有的药物用天平称量,得到的为现有剂量。3、方剂中的服用药物剂量未统一,服药情况如下述类型:方名 剂量 剂型泻荣汤 都作一服 汤剂补中汤 分作二服 汤剂明目细辛汤& &分作四服 汤剂葶苈丸 每服二钱 丸剂散肿溃坚汤& &每服六钱 汤剂桔梗汤 每服三钱 汤剂蔓荆子汤& &每服三钱或五钱 汤剂圆明内障升麻汤 每服五七钱 汤剂神效黄芪汤+2方& &每服五钱 汤剂救苦汤& &每服一两 汤剂羌活清空膏& &每服一钱 散剂调服川芎散& &每服一钱或二三钱 散剂调服升麻黄连丸& &如弹子大每服一丸 丸剂固真丸& &如鸡头大作一服 丸剂芍药柏皮丸& &如鸡头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还睛紫金丹 如鸡头大每用一丸 丸剂秦艽白术丸& &如鸡头仁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升阳调经汤& &如绿豆大服一百丸,另每服五钱 丸剂巴豆三棱丸 如绿豆一倍大每服一二十丸 丸剂酒煮当归丸& &如麻豆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厚肠丸 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 丸剂消痞丸 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 丸剂调中益气汤=9方 如梧桐大子每服一百丸或二百丸 丸剂红豆散 外用 散剂外用碧天丸(井珠丸) 制一百丸每服一丸 丸剂黄芪当归人参汤 作二服 汤剂红花桃仁汤& &作一服 汤剂*立效散+2方& &作一服 散剂调服服用剂型中包括散剂、汤剂、丸剂、外用剂等等,一些方剂的用量未确定, 以其下限为准:如每服三五钱(每服三钱或五钱)则定为每服三钱,每服五七十丸则定为每服五十丸,服一百至二百丸则定为每服一百丸等,若每服一钱至二三钱,则记为二钱.由此,其中都作一服(含作一服)的方剂有117首;分作二服的方剂有2首;分作四服的方剂有3首;每服一钱的方剂有1首;每服二钱的方剂有17首;每服三钱的方剂有11首;每服五钱的方剂有49首;每服六钱的方剂有1首;每服一两的方剂有3首;(上述方剂中有的是服用丸剂.)制为丸剂,每次服用若干丸者有61首方:(如弹子大者2个;如黍米大者4个;如绿豆大者10个;如绿豆一倍大者6个;如鸡头仁大者2个;如鸡头大者5个;如梧桐子大者31个;如麻子大者1个;如麻豆大者1个)外用的方剂有38首。根据该书所记载的方剂服法特点,把其统一为服用一次的剂量, 以便于方中各药物用量的比较.现在的难点是把丸剂的如梧桐子大.如鸡头仁大.如麻子大.如绿豆大.如绿豆一倍大.如鸡头大.如弹子大.如黍米大的药丸剂量折算成公制剂量单位。外用方剂的剂量与内服方剂的剂量没有可比性,故可排除这一部分,另补入一些这类方剂即可。各药中多数药物的用量相差较大,如:皂角最高为三斤,最低为六钱;炙甘草最低为一分 ,最高为二两;熟地黄最高为二两,最低为二分;郁李仁最高为五分,最低为一两五钱;小龙胆草最低为三分,最高为一两五钱;延胡索最高为五钱,最低为二分;泽泻最高为七钱,最低为一分;吴茱萸最高为五钱,最低为半分;益智仁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二分;知母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二分;枳实最高为二两,最低为二分;麦芽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三分枳实3枚=54克 乌头1枚=5克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 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经方药量分析之分析---建国以来关于经方药量论文之分析赵宏利等中医药学报 -20根据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于东汉光和二年(179)铸造,并由当时中央==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光和大司农铜权”,折合东汉时期的1斤为今之250g,1两为15 625g,1铢约0 65g。东汉时期的容量根据现藏上海博物馆的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斛”、东汉“元初大司农铜斗”、“商鞅铜方升”及现藏南京博物院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等,折合东汉时期的1斗为今之2000ml,1升为200ml,1合为20ml。--汉唐药物剂量的考证与研究 程磐基 14·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年第3期杏仁70个(21克,实测) , 栝蒌实大者一枚(23克,实测)乌头汤中乌头五枚为52.5克, 木防己汤中石膏如鸡子大12枚为840克,抵当汤中水蛭30条为79.5克, 麻黄汤中杏仁70枚为21克,小陷胸汤中栝蒌实一枚为23克--“神农秤”质疑 仝小林 崔勿骄 崔新育等 152·中华医史杂志1996年10月第26卷第4期按《孙子·算经》记载: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作者实测得每100粒黍重0.58克根据以上文献,可以得出一些估量药物的大致剂量如下:杏仁1个=0.3~0.4克 桃仁1个=0.3克 乌梅1枚=0.9克水蛭1个=2.6克 虻虫1个=0.33克 大枣1枚=3.5克赤小豆1个=0.05克 五味子1个=0.08克 栀子1枚=1克半夏1枚=0.7~0.9克 僵蚕1个=0.5克 枳壳1枚=18克槟榔1枚=7克 栝蒌1枚=23~46克 附子1枚=20~30克(各文献记载有出入,以多数正确为准)生白矾 外用五味子 九个红豆(赤小豆)十个麝香 0水蛭 三个 2.6g杏仁 十个 0.4g乌梅 一个 0.9g白粟米 一抄麻黄 (无剂量)生姜 三片大枣 一枚 3.5g白芍药 (无剂量)白葵花 五朵小椒 二个蕤仁 六个川椒 八个轻粉 一字赤小豆 一个 0.05g草豆蔻仁一个没食子 三个五倍子 一个北地蒺藜 不拘多少黄柏 不计多少生姜 十片向曰葵花七朵狗胆& &一枚生地黄汁 一升童子小便 一升芫蜻 三百个桃仁 十个 0.3克虻虫 三个 0.33克全蝎 一个丁香 一个葵花& &七朵斑蝥& &十个红娘子 三个秦艽 (无剂量)皂角仁 (无剂量)郁李仁 (无剂量)斑蝥 两枚以现有的药物用天平称量,得到的为现有剂量。3、方剂中的服用药物剂量未统一,服药情况如下述类型:方名剂量剂型泻荣汤 都作一服 汤剂补中汤 分作二服 汤剂明目细辛汤& &分作四服 汤剂葶苈丸 每服二钱 丸剂散肿溃坚汤& &每服六钱 汤剂桔梗汤 每服三钱 汤剂蔓荆子汤& &每服三钱或五钱 汤剂圆明内障升麻汤 每服五七钱 汤剂神效黄芪汤+2方& &每服五钱 汤剂救苦汤& &每服一两 汤剂羌活清空膏& &每服一钱 散剂调服川芎散& &每服一钱或二三钱 散剂调服升麻黄连丸& &如弹子大每服一丸 丸剂固真丸& &如鸡头大作一服 丸剂芍药柏皮丸& &如鸡头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还睛紫金丹 如鸡头大每用一丸 丸剂秦艽白术丸& &如鸡头仁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升阳调经汤& &如绿豆大服一百丸,另每服五钱 丸剂巴豆三棱丸 如绿豆一倍大每服一二十丸 丸剂酒煮当归丸& &如麻豆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厚肠丸 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 丸剂消痞丸 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 丸剂调中益气汤=9方 如梧桐大子每服一百丸或二百丸 丸剂红豆散 外用 散剂外用碧天丸(井珠丸) 制一百丸每服一丸 丸剂黄芪当归人参汤 作二服 汤剂红花桃仁汤& &作一服 汤剂*立效散+2方& &作一服 散剂调服服用剂型中包括散剂、汤剂、丸剂、外用剂等等,一些方剂的用量未确定, 以其下限为准:如每服三五钱(每服三钱或五钱)则定为每服三钱,每服五七十丸则定为每服五十丸,服一百至二百丸则定为每服一百丸等,若每服一钱至二三钱,则记为二钱.由此,其中都作一服(含作一服)的方剂有117首;分作二服的方剂有2首;分作四服的方剂有3首;每服一钱的方剂有1首;每服二钱的方剂有17首;每服三钱的方剂有11首;每服五钱的方剂有49首;每服六钱的方剂有1首;每服一两的方剂有3首;(上述方剂中有的是服用丸剂.)制为丸剂,每次服用若干丸者有61首方:(如弹子大者2个;如黍米大者4个;如绿豆大者10个;如绿豆一倍大者6个;如鸡头仁大者2个;如鸡头大者5个;如梧桐子大者31个;如麻子大者1个;如麻豆大者1个)外用的方剂有38首。根据该书所记载的方剂服法特点,把其统一为服用一次的剂量, 以便于方中各药物用量的比较.现在的难点是把丸剂的如梧桐子大.如鸡头仁大.如麻子大.如绿豆大.如绿豆一倍大.如鸡头大.如弹子大.如黍米大的药丸剂量折算成公制剂量单位。外用方剂的剂量与内服方剂的剂量没有可比性,故可排除这一部分,另补入一些这类方剂即可。各药中多数药物的用量相差较大,如:皂角最高为三斤,最低为六钱;炙甘草最低为一分 ,最高为二两;熟地黄最高为二两,最低为二分;郁李仁最高为五分,最低为一两五钱;小龙胆草最低为三分,最高为一两五钱;延胡索最高为五钱,最低为二分;泽泻最高为七钱,最低为一分;吴茱萸最高为五钱,最低为半分;益智仁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二分;知母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二分;枳实最高为二两,最低为二分;麦芽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三分
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曾说:茶疗性温,补肾壮腰奇功,对肾虚腰痛者,最宜饮用。
《扁鹊心书》中告诉我们:人于无病时,常饮补肾茶疗方亦可保百年命矣。
中医茶疗补肾开天辟地第一方,阴阳双补,补肾虚壮肾阳,主治腰膝酸软。
本草纲目:凡肾虚遗精者宜茶疗之,心肾不交,阴虚火旺,遗精早泄者泡茶频饮。
华佗茶疗验方主治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卓著
馆藏&12990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知识点 & “以前,我国北方经常用辘轳将水从井里提上来...”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以前,我国北方经常用辘轳将水从井里提上来,如下图所示.辘轳的本质是可以连续转动的杠杆.已知吊桶的质量是2kg,容积是8×10-3m3;井中水面到地面的高度为5m,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不计摩擦及绳和摇柄质量.取g=10N/kg. (1)当人通过辘轳用20s的时间,将装满水的吊桶从水面匀速提升到地面时,人所做的有用功是多少?人所做有用功的功率是多大?该机械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2)当人通过辘轳将装半桶水(体积为4×10-3m3)的吊桶匀速提升到地面时,该机械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3)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提出改进吊桶的办法,以提高该机械的机械效率. (4)请列举使用该机械比人直接提升吊桶的好处.(答出两条即可) &
本题难度:
题型:解答题&|&来源:网络
分析与解答
习题“以前,我国北方经常用辘轳将水从井里提上来,如下图所示.辘轳的本质是可以连续转动的杠杆.已知吊桶的质量是2kg,容积是8×10-3m3;井中水面到地面的高度为5m,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不计摩擦及绳...”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根据m=ρV求出水的质量,根据G=mg求出水的重力,根据W=Gh求出人所做的有用功;利用P=
求出人所做有用功的功率;不计摩擦及绳和摇柄质量时,额外功为克服桶重力做的功,根据W=Gh求出总功,利用效率公式求出该机械的机械效率. (2)先求出半桶水的质量,再根据G=mg和W=Gh求出有用功和总功,最后根据效率公式求出该机械的机械效率. (3)根据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进行解答,即额外功相同时增大有用功、有用功相同时减小额外功. (4)由图可知辘轳相当于一个定滑轮同时也可以看成一个杠杆,根据定滑轮的特点和省力杠杆的优点以及安全方面进行解答.
解:(1)满桶水的质量: m1=ρV=1.0×103kg/m3×8×10-3m3=8kg, 人所做的有用功: W有=m1gh=8kg×10N/kg×5m=400J, 人所做有用功的功率: P有=
=20W; 提升吊桶所做总功: W总=Gh=(m1+m2)gh=(8kg+2kg)×10N/kg×5m=500J, 机械效率: η=
=80%; 答:人所做的有用功是400J,人所做有用功的功率是20W,该机械的机械效率是80%. (2)半桶水的质量: m1′=ρV′=1.0×103kg/m3×4×10-3m3=4kg, 所做有用功: W有′=m1′gh=4kg×10N/kg×5m=200J, 所做总功: W总′=Gh=(m1′+m2)gh=(4kg+2kg)×10N/kg×5m=300J, 机械效率: η′=
×100%≈66.7%; 答:该机械的机械效率约为66.7%. (3)根据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可知:在所提水的质量不变时,可以减小桶自身的重力减小额外功,来提高机械效率;在桶的重力不变时,增大桶的容积增大有用功,来提高机械效率. 故答案为:减小吊桶的质量,增大吊桶的容积. (4)由图可知辘轳相当于一个定滑轮,所以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方便用力; 该装置还相当于一个杠杆,且轴相当于支点、辘轳的半径是阻力臂、把手与轴的垂直距离为动力臂,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所以可以省力;使用辘轳可以远离井口达到安全的目的. 故答案为:省力;改变施力方向,方便用力(或“方便”或安全).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以前,我国北方经常用辘轳将水从井里提上来,如下图所示.辘轳的本质是可以连续转动的杠杆.已知吊桶的质量是2kg,容积是8×10-3m3;井中水面到地面的高度为5m,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不...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以前,我国北方经常用辘轳将水从井里提上来,如下图所示.辘轳的本质是可以连续转动的杠杆.已知吊桶的质量是2kg,容积是8×10-3m3;井中水面到地面的高度为5m,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不计摩擦及绳...”主要考察你对“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与“以前,我国北方经常用辘轳将水从井里提上来,如下图所示.辘轳的本质是可以连续转动的杠杆.已知吊桶的质量是2kg,容积是8×10-3m3;井中水面到地面的高度为5m,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不计摩擦及绳...”相似的题目:
小谢利用图甲所示的电路做“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电阻的关系”的实验. (1)图乙是未连接好的电路,请在图上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好电路. (2)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应控制不变的量是&&&&.开关S闭合后,将滑动阻器的滑片P从B端移至A端,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实验时,电源电压保持3V不变,当滑片P位于A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A. (3)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过程中,当A、B两点间的电阻R由5Ω更换为10Ω后,为了探究上述问题,他应该采取的正确操作是&&&&. A.保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不动&&&&&&&&&&&&&&&B.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适当向左移动 C.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适当向右移动&&&&&&&&&D.适当增加电池的节数.
一杯水的质量大约是200&&&&(填适当的单位符号),如果将这杯水用飞船带到太空中去质量是&&&&(选填“变化”或“不变化”)的.飞船与地面之间联系是靠电磁波实现的,如果电磁波的频率为2×105& Hz,那么波长为&&&&m.
从日起,交管部门将依法严管行人无视交规闯红灯行为.根据你对指挥行人过斑马线红绿交通信号灯的了解,下列控制红绿灯的电路图可行的是(  )
“以前,我国北方经常用辘轳将水从井里提上来...”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以前,我国北方经常用辘轳将水从井里提上来,如下图所示.辘轳的本质是可以连续转动的杠杆.已知吊桶的质量是2kg,容积是8×10-3m3;井中水面到地面的高度为5m,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不计摩擦及绳和摇柄质量.取g=10N/kg. (1)当人通过辘轳用20s的时间,将装满水的吊桶从水面匀速提升到地面时,人所做的有用功是多少?人所做有用功的功率是多大?该机械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2)当人通过辘轳将装半桶水(体积为4×10-3m3)的吊桶匀速提升到地面时,该机械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3)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提出改进吊桶的办法,以提高该机械的机械效率. (4)请列举使用该机械比人直接提升吊桶的好处.(答出两条即可)”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以前,我国北方经常用辘轳将水从井里提上来,如下图所示.辘轳的本质是可以连续转动的杠杆.已知吊桶的质量是2kg,容积是8×10-3m3;井中水面到地面的高度为5m,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不计摩擦及绳和摇柄质量.取g=10N/kg. (1)当人通过辘轳用20s的时间,将装满水的吊桶从水面匀速提升到地面时,人所做的有用功是多少?人所做有用功的功率是多大?该机械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2)当人通过辘轳将装半桶水(体积为4×10-3m3)的吊桶匀速提升到地面时,该机械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3)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提出改进吊桶的办法,以提高该机械的机械效率. (4)请列举使用该机械比人直接提升吊桶的好处.(答出两条即可)”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半夏半升是多少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