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425分去华杰工作室读高一需多少钱

【2016年招生】关于华杰高中部,有你想要的答案【赣榆教育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168贴子:
【2016年招生】关于华杰高中部,有你想要的答案收藏
南京师范大学连云港华杰实验学校高中部2016年高一新生招生问答问:连云港华杰实验学校高中部今年的招生计划是多少?答:连云港华杰实验学校2016年秋季面向全国招收高一新生4个班、国际高中2个班。问:报考贵校高中部考生的志愿如何填报?答:凡报考我校的考生,可按照市教育局统一填报志愿的时间和要求,由毕业学校组织考生在校内网络机房填报志愿。考生也可在其他能上网的计算机上自主填报或修改志愿。由于我校为民办学校,录取批次是在其他公办学校录取之后,因此有意报考我校的考生可以不填报其他学校志愿,待中考成绩出来以后以自由人身份参加我校录取工作,或直接与我校招生办联系。问:贵校高中部师资情况怎样?答:凭借赣榆区华杰双语学校办学十三年的优良校风和成功经验,任教高中部教师全部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部分教师从其他四星级高中选调),他们敬业爱岗,业务精湛,关爱学生,诲人不倦;生活教师具有多年寄宿学校学生管理经验,他们师德高尚,管理精细,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问:贵校高中的办学理念和管理优势是什么?答:以“华杰创造未来”的学校精神为统领,办一所特色鲜明的、高质量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实验学校,实现“用现代教育培养现代人,以创新思维造就创造者”的办学理念。采取全封闭寄宿管理,让学生远离喧嚣,潜心向学;坚持分层教学与“点对点”帮扶相结合,帮助每一位学生快乐学习,实现梦想;学校领导与校园保安24小时值班,确保学生平安;心理咨询室全天开放,引导学生自信阳光!问:贵校高中部是否设立重点班、试验班?答:学校暂不设立重点班或试验班,所有学生均是我们培养的重点对象。 问:贵校高中部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合作的国际班是如何招生的?答:2016年连云港华杰实验学校国际高中计划招收50人,开设2个班,每班25人。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该班为“2+1”模式:即高中前两年在我校学习,以普通高中课程学习为主,同时强化英语学习,外教英语课程由“北二外”设置并派外教来校实施教学;第三年有出国意愿的学生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习大学预科课程,培训结束后,由“北二外”指导并帮助其选择合适的国外大学继续学习。问:贵校高中部的收费标准如何?答:连云港华杰实验学校高中部计划招收普通高中220人,每生每学期缴纳培养费7600元(不含生活费等);国际高中计划招生50人,高一、高二在华杰实验学校就读,培养费每学期1.6万元(不含生活费等),高三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就读,学杂费、住宿费的收费标准和使用办法按北二外及有关部门文件、规定执行。问:贵校的食宿条件如何?答:学生公寓采光充足,所有房间均朝阳,卫生设施齐全,每6人一间,公寓内配有独立卫生间、冷暖空调、24小时供应热水;室外绿树成荫,四季花香,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为保证安全,学生公寓在晚上就寝后采取封闭管理,内部由值夜老师逐层巡查,外部由保卫科随机巡逻,实行整夜看护。学校食堂就餐环境优雅,学校以科学严谨的运作机制确保饮食卫生,建有严格的采购、验收、烧制、卫生、消毒制度,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同时按照特聘营养师制定的食谱配餐,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局批准,工商登记,查验无误后确认付款,欢迎咨询:工商网站可以查验真伪,满意后付款!
呵呵,我也是醉了,还面向全国招生呢?!
忽悠到世界了。。。。。
我看能招几个,公办学校的都快招不满了。
华杰高中什么时候军训啊
华杰2016年分数线多少
不要分数只要有钱
呵呵,赣榆教育的下坡路,应该好好从初中某些学校整顿一下,教愣了,教呆了,教的没有活力
2017年,华杰高中将招收普通高中10个班共500人,具体安排如下:
1.课改实验班2个。生源为中考成绩在620分以上的华杰九年级学生。高考瞄准重点大学,力争名牌大学。对这部分同学,学校将优惠培养费,对特别优秀的学生还将免除培养费。
2.校外创新班2个。生源为中考成绩比较好的华杰校外学生,重抓严谨学风,关注偏科现象,让所有学生在这里可以获得较好的发展,取得较大的进步。
3.平行班6个。按照江苏省高中课程标准组织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纲要,实施特殊教学,年级将组织老师对部分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欠佳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一对一帮教。
奇迹重生,重铸辉煌,新版魔剑士归来!海量钻石,众多好礼,你敢拿我就送!
是否收高三复读生?学费一年多少?
请问华杰联系电话是多少?
初中被华杰教楞了,高中现原形了。
义务教育私立化值得商榷
怎听说属市里,那还享有农村自主招生等优势政策吗
还有人想着去华杰借读呢
垃圾学校,关系户横行,没人管,死收费。能上公立学校的还是去上公立吧,最起码有人管,黑暗面少些。
学生都被教愣了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第30章 参考文献 - 中国灾害通史·清代卷 - 诺哈网
·· · · · · · · · ·
第30章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集、方志
[1][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华书局,1956年版。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3][清]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
[4][清]柯悟迟:《漏网喁鱼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5][清]张应昌选编:《清诗铎》,中华书局,1960年版。
[6][清]姚雨芗原纂、胡仰山增輯:《大清律例会通新纂》,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
[7][清]林则徐:《林则徐集·奏稿四》上,中华书局,1965年版。
[8][南朝]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9][清]康基田:《河渠纪闻》,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
[10][清]吴谦等编纂:《医宗金鉴》(第三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年版。
[1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12][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13][清]魏源:《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
[14][唐]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15][清]叶梦珠:《阅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6][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17][清]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
[18][清]梁章钜撰:《浪迹丛谈·续谈·三谈》,中华书局,1981年版。
[19][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中华书局,1982年版。
[20][清]席裕福等辑:《皇朝政典类纂》,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
[21][清]薛福成:《庸盦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2][清]欧阳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呓》,中华书局,1984年版。
[23][清]李瀚章编辑、李鸿章校勘:《曾文正公全集·书札》,文海出版社,民国72年版。
[24][清]历朝官修:《清实录》,中华书局,年版。
[25][清]欧阳昱著:《见闻琐录》,岳麓书社,1986年版。
[26][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版。
[27][清]刘光第:《刘光第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28][汉]王充:《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29][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30][宋]司马光:《稽古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1][唐]房玄龄注、刘绩增注:《管子》,诸子集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2][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新大陆游记》,中华书局,1989年版。
[33][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四笔》,中华书局,1990年版。
[34][清]昆冈等奉敕撰: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据光绪二十五年原刻本景印。
[35][清]嘉庆《大清会典事例》,文海出版社,民国94年版。
[36][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7][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
[38][清]俞昌烈:《楚北水利堤防纪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9][清]乾隆官修:《清朝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40][清]刘锦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41][清]乾隆官修:《清朝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42][清]黄鸿寿编:《清史纪事本末》,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43][清]俞正燮:《癸巳存稿》,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4][清]顾祖高:《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版。
[45][清]杨景仁辑:《筹济篇》,江苏书局光绪五年重刊本。
[46][清]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培远堂藏版。
[47][清]尤侗:《西堂杂组一集》,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康熙刻本。
[48][清]李岳瑞撰:《春冰室野乘》,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49][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本。
[50][清]戴槃:《桐溪记略》,同治七年刊本。
[51][清]陈潢:《天一遗书》,咸丰四年杨象济抄本。
[52][清]梅曾亮:《柏枧山房文集》,咸丰六年刊本。
[53][清]杨琼:《滇中琐记》,光绪刻本。
[54][清]王效尊:《光绪续太原县志》,光绪八年刻本。
[55][清]张煦:《山西通志》,光绪十八年刻本。
[56][清]李翰章等修,曾国荃等纂:光绪《湖南通志》,光绪十一年铅印本。
[57][清]王振录、王宝田纂修:《光绪峄县志》,泰州新华书店古旧部传抄本。
[58][清]王嘉会:《光绪续修隰州志》,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59][清]光绪《婺源县志》,光绪九年刻本。
[60][清]嘉庆《如皋县志》,中国地方志丛书本。
[61][清]嘉庆《黟县志》,同治九年刊本。
[62][清]黄居中、杨淳纂:顺治《灵台县志》。
[63][清]张文范、段章纂:康熙《莒州志》。
[64][清]邵士、王壎纂:康熙《沂州志》。
[65][清]邓天栋纂:康熙《新纂徽州志书》。
[66][清]贾汉复、李楷纂:康熙《陕西通志》。
[67][清]黄胪登纂:康熙《沂水县志》。
[68][清]门可荣、王一较纂:康熙《曹县志》。
[69][清]高成美、胡丛中纂:康熙《淮安府志》。
[70][清]张士浩、申伯纂:康熙《潞城县志》。
[71][清]晋显卿、王星麟纂:康熙《宁州志》。
[72][清]臧兴祖、吴之元纂:康熙《徐州志》。
[73][清]阎元吉、徐霭纂:康熙《萧县志》。
[74][清]郑善述、潘昌纂:康熙《固安县志》。
[75][清]俞廷瑞、倪长犀纂:康熙《赣榆县志》。
[76][清]林弘化纂:康熙《临汾县志》。
[77][清]葛之莫、陈哲纂:康熙《睢宁县旧志》。
[78][清]余光祖、孙超宗纂:雍正《安东具志》。
[79][清]余世堂、蔡行仁纂:雍正《洪洞县志》。
[80][清]袁学谟、秦燮纂:雍正《石楼县志》。
[81][清]许容、李迪纂:乾隆《甘肃通志》。
[82][清]陈昶、王大信纂:乾隆《三河县志》。
[83][清]李棠、田实发纂:乾隆《沛县志》。
[84][清]卢世昌纂:乾隆《丰县志》。
[85][清]李居颐纂:乾隆《翼城县志》。
[86][清]贾酉、张尧纂:乾隆《浮山县志》。
[87][清]丁观堂、陈燮纂:嘉庆《邳州志》。
[88][清]王绎辰纂:乾隆《银川小志》。
[89][清]徐保宇纂:道光《平罗纪略》。
[90][清]叶恩沛、吕震南纂:光绪《阶州直隶州续志》。
[91][清]杨丙荥纂:宣统《泾州采访新志》。
[92][清]升允、安维峻纂:宣统《甘肃新通志》。
[93][清]李兴焯、王兆元纂:民国《平谷县志》。
[94]侯应中:《景东县志稿》,民国十二年石印本。
[95]《武宣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6]《榆林县志》,光绪七年刻本。
[97]赵尔巽主编:《清史稿》,中华书局,年版。
[98]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9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100]沈桐生:《光绪政要》,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
[101]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明清史料》戊编第九本,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二、论著、汇编、图集
[102]武同举等:《再续行水金鉴》,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
[103]范文澜等编:《捻军》,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
[104]范行准:《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华东医务生活社,1953年版。
[105]赵泉澄编著:《清代地理沿革表》,中华书局,1955年版。
[106]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107]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108]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
[109]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
[110]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工具书组校点:《刘坤一遗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111]太平天国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中华书局,年版。
[112]王嘉荫:《中国地质史料》,科学出版社,1963年版。
[113]刘运祺等编:《辛亥革命诗词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114]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编印:《中国鼠疫流行史》,1981年版。
[115]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116]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17]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1983年版。
[118]张守常编:《太平军北伐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84年版。
[119]吴嘉勋、李兴华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20]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121]张家诚,林之光:《中国气候》,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版。
[122]王季午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传染病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版。
[123]萧一山:《清代通史》卷中,中华书局,1986年版。
[124]陈高佣等:《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上海书店影印本,1986年版。
[125]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
[126]谢毓寿、蔡美彪主编:《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三卷),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7]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28]顾婉生主编:《预防医学概论》,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
[129]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续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30]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上),中华书局,1989年版。
[131]钟叔河整理校点:《曾国藩家书》,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32]孟昭华、彭传荣:《中国灾荒辞典》,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133]柯新桥、刘风云:《中医预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134]马宗晋等:《灾害与社会》,地震出版社,1990年版。
[135]梁鸿光:《减灾必读》,地震出版社,1990年版。
[136]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37]中国科学报社编:《国情与决策》,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
[138]任振球:《全球变化——地球四大怪圈异常变化及其天文成因》,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39]李文海、周源著:《灾荒与饥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40]陈昌远编著:《中国历史地理简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41]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2]宋正海主编:《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43]骆承政主编:《中国历史大洪水》,中国书店,1992年版。
[144]陈锋:《清代军费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45]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46]袁祖亮:《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47]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8]张波等编:《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陕西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
[149]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0]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1]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
[152]王育民:《中国人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3]曹炳章校刊:《中国医学大成》(第4册),中国中医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54]耿贯一:《流行病学》(第一卷),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版。
[155]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清前期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56]胡鞍钢、陆中臣等:《中国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湖北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
[157]高文学主编:《中国自然灾害史》,地震出版社,1997年版。
[158]季羡林主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齐鲁书社,1997年版。
[159]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等编:《中国水旱灾害》,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年版。
[160]李家庚、余新华等编:《中医传染病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
[161]徐好民:《地象资料·征兆地质学·地震预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
[162]王国平、唐力行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3]张明岛、邵浩奇主编:《上海卫生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164]徐好民:《地象概论——自然之谜新解》,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
[165]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6]刘仰东、夏明方:《百年灾荒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67]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8]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
[169]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三联书店,2001年版。
[170]李治亭:《清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71]宋正海等:《中国古代自然灾异群发期》,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72]宋正海等:《中国古代自然灾异动态分析》,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73]宋正海等编:《中国古代自然灾异相关性年表总汇》,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74]康沛竹:《灾荒与晚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5]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76]李采芹主编:《中国消防通史》,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
[177]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编:《黄河水利史述要》,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年版。
[178]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9]余新忠等:《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书店,2004年版。
[180]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81]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82]赵文定主编:《和田年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83]唐晓峰、黄义军编:《历史地理学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4]王利华主编:《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版。
[185]李文海:《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版。
[18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7]《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188]王树林:《清代灾荒:一个统计的研究》,《社会学界》第6期,1932年6月。
[189]郑国盛:《一篇碑文——丁丑大荒记》,载《中国青年》,1961年第5、6期。
[190]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191]张德二、朱淑兰:《近五百年来我国南部冬季温度状况的初步分析》,载《全国气候变化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64~70页。
[192]孙毓堂、张寄谦:《清代的垦田与丁口的记录》,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7~120页。
[193]徐道一、安振声、裴申:《宇宙因素与地震关系的初步探讨》,载《天体测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0),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陕西天文台编辑出版,1981年。
[194]任振球、李致森:《行星运动对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影响》,载《全国气候变化学术讨论会文集》(1978),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95]王绍武:《近代气候变化的研究》,载《纪念科学家竺可桢论文集》,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年版。
[196]韩曼华、史辅成:《黄河一八四三年洪水重现期考证》,《人民黄河》,1982年第4期。
[197]徐道一、李树菁、高建国:《明清宇宙期》,《大自然探索》,1984年第4期。
[198]刘光远、徐瑞珍、张先恭:《祁连山圆柏的最后年表》,《气象》,1984年第11期。
[199]任振球:《天体运动与地震关系的若干统计事实》,《地震研究》,1985年第5期。
[200]任振球:《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的异常期及其天文成因》,《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
[201]陈先德:《黄河历史洪水研究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人民黄河》,1986年第4期。
[202]任振球、张国栋等:《群发性地球异常事件》,《科学》,1986年第4期。
[203]高建国:《灾害学概说(续)》,《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
[204]李树菁:《明清宇宙期宏观异常自然现象分析》,载《历史自然学进展》,海洋出版社,1988年版。
[205]戴逸:《重视近代灾荒史的研究》,《光明日报》,日。
[206]徐好民:《地壳运动与灾异群发》,《灾害学》,1988年第1期。
[207]李文海:《论近代中国灾荒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
[208]李文海等:《晚清的永定河患与顺、直水灾》,《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209]寇宗基、邸建平:《康基田治河诗简论》,《晋阳学刊》,1989年第5期。
[210]张家诚、王立:《道光三年(1823)华北大水初析》,《灾害学》,1990年第4期。
[211]张健民:《明清农业垦殖论略》,《中国农史》,1990年第4期。
[212]杨上池:《我国收回检疫主权的斗争》,载《中华医史杂志》,1990年第1期。
[213]徐道一:《严重自然灾害群发期与社会发展》,载马宗晋等编:《灾害与社会》,地震出版社,1990年版,第295~297页。
[214]李文海:《清末灾荒与辛亥革命》,《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215]姚鲁峰:《19世纪是我国特大暴雨洪水发生期》,《灾害学》,1991年第3期。
[216]周正良:《驱蝗神刘猛将军的来历和流变》,载《中国民间文化——稻作文化与民间信仰调查》第5辑,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217]夏明方:《也谈“丁戊奇荒”》,《清史研究》,1992年第4期。
[218]夏明方:《清季“丁戊奇荒”的赈济及善后问题初探》,《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2期。
[219]王澈:《清代楠木采办史料选》,《历史档案》,1993年第3期。
[220]李向军:《清代前期的荒政与吏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第3期。
[221]张家诚:《1823年(清道光三年)我国特大水灾及影响》,《应用气象学报》,1993年第3期。
[222]高建国:《自然灾害群发期的发现和进展》,载《历史自然学的理论与实践》,学苑出版社,1994年版。
[223]孔蔚:《江西的刘猛将军庙与蝗灾》,《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224]高建国:《自然灾害基本参数研究(一)》,《灾害学》,1994年第4期。
[225]蓝勇:《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
[226]王淑芬:《清代治山防洪环保策略之探讨——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227]赵冈:《清代的垦殖政策与棚民活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期。
[228]谢高潮:《浅谈同治初年苏浙皖的疫灾》,《历史教学问题》,1996年第2期。
[229]李根蟠:《荒政研究中的拓荒之作》,《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230]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
[231]杜慕文:《中国古代自然灾害史概说》,《农业考古》,1997年第3期。
[232]李文海:《中国近代灾荒与社会稳定》,载《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233]周翔鹤、米红:《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和粮食生产》,《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
[234]吴涛、周中健:《刘猛将军信仰与吴中稻作文化》,《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
[235]张芳:《清代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中国农史》,1998年第2期。
[236]倪根金:《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及治蝗》,《历史教学》,1998年第6期。
[237]叶依能:《清代荒政述论》,《中国农史》,1998年第4期。
[238]夏明方:《从清末灾害群发期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条件——灾荒与洋务运动研究之一》,《清史研究》,1998年第1期。
[239]郭钟义:《地球上还有多少水》,《光明日报》,日。
[240]夏明方:《中国早期工业化阶段原始积累过程的灾害史分析——灾荒与洋务运动研究之二》,《清史研究》,1999年第1期。
[241]余新忠:《道光三年苏州大水及各方之救济——道光时期国家、官府和社会的一个侧面》,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42]王业键、黄莹珏:《清代中国气候变迁、自然灾害与粮价的初步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243]池子华:《近代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化与流民现象——以淮北为例》,《中国农史》,1999年第2期。
[244]康沛竹:《晚清灾荒频发的政治原因》,《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3期。
[245]谢琦:《清代广东地区瘟疫的初步考察》,载胡春惠主编:《两岸三地研究生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珠海学院亚洲研究中心,2000年版。
[246]邹清丽:《地质学家推断我国大陆由两大板块碰撞而成》,载《光明日报》,日。
[247]王卫平:《清代江南地区的育婴事业圈》,《清史研究》,2000年第1期。
[248]王金香:《近代北中国旱灾的特点》,《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49]王建革:《清代华北的蝗灾与社会控制》,《清史研究》,2000年第2期。
[250]史培军:《三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自然灾害学报》,2000年第3期。
[251]阳光宁、汪志国:《周馥与直隶河道的治理》,《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52]曾思平:《清代广东养济院初探》,《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253]杨剑利:《晚清社会灾荒救治功能的演变——以“丁戊奇荒”的两种赈济方式为例》,《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
[254]陈锋:《清代财政支出政策与支出结构的变动》,《江汉论坛》,2000年第5期。
[255]满志敏:《光绪三年北方大旱的气候背景》,《复旦学报》,2000年第6期。
[256]王金香:《近代北中国旱灾成因探析》,《晋阳学刊》,2000年第6期。
[257]黄长义:《人口压力与清中叶经济社会的病变》,《江汉论坛》,2000年第12期。
[258]江沛:《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区域的灾害与农村社会变动》,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中华书局,2001年版。
[259]张建民:《明清时期的洪涝灾害与江汉平原农村生活》,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0]尹玲玲:《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与洪涝灾害——以明清时期两湖平原为中心》,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1]李玉尚、曹树基:《18~19世纪的鼠疫流行与云南社会变迁》,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2]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流行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3]董龙凯:《黄河灾害与近代山东的河神信仰、社会生活习俗》,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4]刘仁团:《“丁戊奇荒”对山西人口的影响》,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5]闵宗殿:《关于清代农业自然灾害的一些统计——以〈清实录〉记载为根据》,《古今农业》,2001年第1期。
[266]薛平拴:《明清时期陕西境内的人口迁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1辑。
[267]吴洪琳:《论清代陕西社仓的区域性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1辑。
[268]卞利:《论清初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治理对策》,《安徽史学》,2001年第1期。
[269]吴滔:《清代江南地区社区赈济发展简况》,《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
[270]牛淑萍:《清代山东移民东北述论》,《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271]黄兰田:《清代汉口的火灾与迷信》,《武汉文史资料》,2001年第1期。
[272]刘正刚:《明清闽粤赣地区虎灾考述》,《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73]赵培娟、吴蓁:《河南省区域性冰雹天气特征及预报》,《河南气象》,2001年第2期。
[274]王振忠:《清代徽州民间的灾害、信仰及相关习俗:以婺源县浙源乡孝悌里凰腾村文书〈应酬便览〉为中心》,《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75]李延兴、耿洪、胡新康、帅平、张中伏:《大地震纬向分布的基本规律与动力学解释》,《地震》,2001年第2期。
[276]余新忠:《嘉道之际江南大疫的前前后后——基于近世社会变迁的考察》,《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77]李玉尚、曹树基:《咸同年间的鼠疫流行与云南人口的死亡》,《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78]余新忠:《清代江南瘟疫对人口之影响初探》,《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2期。
[279]池子华、李红英:《晚清直隶灾荒及减灾措施的探讨》,《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80]张颖华:《清朝前期湖南赈灾初探》,《船山学刊》,2001年第3期。
[281]卢经:《乾隆朝捐监冒赈众贪案》,《历史档案》,2001年第3期。
[282]王文宇、王静爱:《基于三种信息源的中国冰雹灾害区域分异研究》,《地理研究》,2001年第3期。
[283]吴滔:《清代江南社区赈济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28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辑:《乾隆三年宁夏府地震史料》,《历史档案》,2001年第4期。
[285]苏凤格:《康熙时期黄淮水灾成因探析》,《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286]马雪芹:《明清黄河水患与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
[287]牛敬忠:《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赈灾中的捐纳》,《内蒙古师大学报》,2001年第5期。
[288]王子今:《两汉的沙尘暴记录》,《寻根》,2001年第5期。
[289]郝平:《山西“丁戊奇荒”的人口亡失情况》,《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290]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论清代国家与社会对瘟疫的反应》,《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291]王叶红:《光绪三十二年徐淮海灾赈中的官义合办》,《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2期。
[292]郝平:《也谈山西“丁戊奇荒”之原因》,《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
[293]李玉尚:《近代中国的鼠疫应对机制》,《历史研究》,2002第1期。
[294]周家斌:《暖冬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中国减灾》,2002年第1期。
[295]方潇:《清代救灾法律制度述评》,《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第1期。
[296]李延兴、杨国华、杨世东、郭良迁:《根据现代地壳垂直运动划分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的尝试》,《地震学报》,2002年第1期。
[297]赵兰亮:《清至民国时期山东震灾的初步数量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l期。
[298]王卫平、顾国梅:《林则徐的荒政思想与实践——以江苏省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农史》,2002年第1期。
[299]李玉尚:《近代民众和医生对鼠疫的观察和命名》,《中华医史杂志》,2002年第1期。
[300]申学锋:《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301]赵淑玲:《黄河流域灾害问题的历史透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302]夏明方:《洋务思潮中的荒政近代化构想及其历史地位——灾荒与洋务运动研究之三》,《北京档案史料》,2002年第2期。
[303]唐占英、曾新峰:《暖冬过后要重视果园病虫害防治》,《烟台果树》,2002年第2期。
[304]马万明:《明清时期防治蝗灾的对策》,《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05]代洪亮:《民间记忆的重塑:清代山东的驱蝗神信仰》,《济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306]游修龄:《中国蝗灾历史和治蝗观》,《寻根》,2002年第4期。
[307]倪玉平:《试论清代的荒政》,《东方论坛》,2002年第4期。
[308]闵宗殿:《清代苏浙皖蝗灾研究》,《中国农史》,2002年第4期。
[309]王瑛、王静爱等:《中国农业雹灾灾情及其季节分区》,《自然灾害学报》,2002年第4期。
[310]倪玉平:《清代水旱灾害原因初探》,《学海》,2002年第5期。
[311]丁建军:《顺康时期的河道总督探讨》,《琼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312]余新忠:《咸同之际江南瘟疫探略——兼论战争与瘟疫之关系》,《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5期。
[313]魏章柱:《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314]倪玉平:《水旱灾害与清代政府行为》,《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315]蒋湘梅、太华杰:《暖冬对农业的影响》,《中国减灾杂志》,2002年第6期。
[316]熊秋良:《清代湖南的慈善事业》,《史学月刊》,2002年第12期。
[317]徐心希:《明清时期闽南地区自然灾害与民间信仰的特点》,《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2003年。
[318]郝平:《山西“丁戊奇荒”的受灾强度》,载《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
[319]曹才瑞、曹丽芳:《近500年来山西中部地区早涝的阶段性准周期演变规律初探》,载《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
[320]曹树基:《光绪年间云南鼠疫的流行模式——以市镇和村庄为基础的研究》,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主编:《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一辑,香港科技大学出版,2003年。
[321]郭春梅:《河东“丁戊奇荒”探研——以河东碑刻为主》,载《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
[322]董昭凯、孔祥欣:《雷电与火灾》,《山东消防》,2003年第1期。
[323]郭春梅:《光绪初年山西旱灾初探》,《中国地方志》,2003年第1期。
[324]李自华:《清代婺源的自然灾害与地方社会自救》,《农业考古》,2003年第1期。
[325]余新忠:《清代江南种痘事业探论》,《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
[326]袁滢滢:《光绪初年山东的旱灾与赈济》,《山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27]郝平:《山西“丁戊奇荒”的时限和地域》,《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
[328]丁铁、孙洪江:《暖冬对五常农业生产的影响》,《黑龙江气象》,2003年第2期。
[329]朱浒:《二十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述评》,《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
[330]姚兆余:《明清时期河湟地区人地关系述论》,《开发研究》,2003年第3期。
[331]苏全有:《有关近代河南灾荒的几个问题》,《殷都学刊》,2003年第4期。
[332]张维慎:《人类活动与宁夏森林的变迁》,《古今农业》,2003年第4期。
[333]任俊华:《天行有常与生态伦理——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审视》,《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334]王卫平、黄鸿山:《清代江南地区的乡村社会救济——以市镇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
[335]陈榴:《古代的“疫”与“驱疫”》,《寻根》,2003年第5期。
[336]龚胜生:《中国疫灾时空分布变迁规律研究》,《地理学报》,2003年第6期。
[337]汪志国、丁晓雷:《周馥与山东黄河的治理》,《安徽史学》,2003年第6期。
[338]孟庆云:《霍乱的流行与公共卫生建设》,《中国中医药报》,日。
[339]徐国利:《清代中叶安徽省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340]闵宗殿:《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疫情研究》,《学术研究》,2003年第10期。
[341]高洪钧:《〈行水金鉴〉作者考辨》,《文献》,2004年第1期。
[342]林富士:《中国疾病史研究刍议》,《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43]黄鸿山、王卫平:《清代社仓的兴废及其原因——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学海》,2004年第1期。
[344]于志勇撰:《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荒政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45]彭海雄:《1894年省港疫灾研究》,《五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46]陆玉芹:《林则徐江苏灾赈述论》,《江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47]徐心希:《明清时期闽台自然灾害对妈祖信仰的影响》,《莆田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348]吴洪琳:《清代陕西社仓的经营管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49]徐道稳:《清代社会救济制度初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350]刘海岩:《近代华北自然灾害与天津边缘化的贫民阶层》,《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51]雷妮、王日根:《清代宝庆府社会救济机构建设中的官民合作——以育婴堂和养济院为中心》,《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352]郭春梅:《光绪年间河东“丁戊奇荒”及启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4年第3期。
[353]曾杰丽:《林则徐在荒政实践中的选才用人思想》,《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54]杨鹏程:《清代后期湖南的虫灾、风灾、雹灾和冰冻雪灾》,《灾害学》,2004年第3期。
[355]潘绍焕:《板块构造学说与地震》,《邮电设计技术》,2004年第3期。
[356]陈桦:《清代防灾减灾的政策与措施》,《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357]王守恩、刘安荣:《17~19世纪西教在山西的传播》,《晋阳学刊》,2003年第3期。
[358]杨鹏程:《清朝后期湖南水灾研究》,《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59]董龙凯:《近代山东黄河泛区的临灾措施及评价》,《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
[360]包红梅:《清代内蒙古地区灾荒成因分析》,《前沿》,2004年第4期。
[361]赵令志:《乾隆三年宁夏府地震考》,《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362]于志勇:《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自然灾害浅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363]唐振柱、董柏青、唐志敬:《清代广西疫病流行病学初步考证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4年第4期。
[364]申学锋:《晚清救灾:政府的作为及其启示》,《中国减灾》,2004年第5期。
[365]钟茂华:《中国火灾史(秦朝~1949)简析》,《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年第5期。
[366]徐心希:《清代闽台地区自然灾害及其救治办法研究》,《自然灾害学报》,2004年第6期。
[367]申学锋:《清代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演变述略》,《学术研究》,2004年第7期。
[368]李琪:《1915年广东乙卯水灾灾况及灾后赈济初探》,《广州大学学报》,2004第11期。
[369]伍海平、曾素华:《黄淮水灾与泗州城湮没》,《学术界》,2004年增刊。
[370]徐国利:《清朝中期安徽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成因及其危害》,《学术界》,2004年增刊。
[371]冯贤亮:《清代江南沿海的潮灾与乡村社会》,《史林》,2005年第1期。
[372]鲁克亮:《清代广西蝗灾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373]于长水、庞作章、姜广起:《地震、洪涝、海啸等自然灾害次生传染病的流行病学问题与对策》,《口岸卫生控制》,2005年第1期。
[374]刘静:《山西“丁戊奇荒”的应对措施》,《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75]林汀水:《明清福建的疫疠》,《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
[376]唐黎标:《明清皇宫突发的几场火灾》,《防灾博览》,2005年第1期。
[377]小川:《暖冬的影响有多大》,《医药保健杂志》,2005年第1期。
[378]李涛平:《暖冬需防呼吸道道疾病》,《家庭医药》,2005年第1期。
[379]李三谋:《清代山西主要农田水利活动》,《古今农业》,2005年第2期。
[380]逯昀:《暖冬后巧防果园病虫害》,《农村·农业·农民》,2005年第2期。
[381]张宝盈:《地震电磁成因假说》,《高原地震》,2005年第2期。
[382]陈业新:《近五百年来淮河中游地区蝗灾初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2期。
[383]陈桦:《清代的河工与财政》,《清史研究》,2005年第3期。
[384]佳宏伟:《清代陕西南部的生态环境》,《古今农业》,2005年第3期。
[385]杜吴鹏、缪启龙:《暖冬的气象成因及对农林业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第3期。
[386]赵英霞:《“丁戊奇荒”与教会救灾——以山西为中心》,《历史档案》,2005年第3期。
[387]张家玉、刘正刚:《晚清火灾及防御机制探讨:以广州为例》,《安徽史学》,2005年第3期。
[388]高升荣:《清代淮河流域旱涝灾害的人为因素分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3期。
[389]高中华:《试论左宗棠的荒政思想及其边疆救荒实践》,《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3期。
[390]王娟:《“民本”与救荒——林则徐的救荒思想与实践》,《古今农业》,2005年第3期。
[391]刘永刚、胡鹏:《浅论清代灾荒与政府行为》,《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92]杜吴鹏、缪启龙:《暖冬的气象成因及对农林业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第3期。
[393]赵彩萍、周晋红等:《太原春季沙尘天气特征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4期。
[394]王黎明、蔡晓荣:《晚清时期中国对外赈灾活动》,《历史档案》,2005年第4期。
[395]岑松:《清代岷江流域洪灾成因略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96]尹娜、肖稳安:《区域雷灾易损性分析、评估及易损度区划》,《热带气象学报》,2005年第4期。
[397]郭春梅:《河东碑刻中的光绪旱灾》,《文献》,2005年第4期。
[398]李文海:《进一步加深和拓展清代灾荒史研究》,《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399]鲁克亮、刘力:《略论近代中国的荒政及其近代化》,《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400]张艳丽:《“丁戊奇荒”之际晋南地方官员的善后措施——以解州知州马丕瑶为例》,《晋阳学刊》,2005年第6期。
[401]杨玲:《中国冰雹灾害及其危害》,《试教通讯》,2005年第7期(总第10期),地理专辑(二)。
[402]阎守诚:《自然灾害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治乱》,《光明日报》,日。
[403]张旭:《人为制造多胞胎实不可取》,《中国医药报》,日。
[404]张修桂:《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载唐晓峰、黄义军编《历史地理学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5]杨增强等:《明清商洛:战乱与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406]姜洪源:《“甘肃冒赈案”:清代第一大贪污案》,《档案》,2006年第1期。
[407]韩丽:《晚清时期的山东慈善机构》,《中国减灾》,2006年第1期。
[408]白丽萍:《清代两湖平原的社仓建设》,《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09]曹爱生:《清代两淮盐政中的社会救济》,《盐城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10]张建民等:《饥荒与斯文:清代荒政中的生员赈济》,《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11]赖文、李永宸:《清代岭南地区烈性传染病防治专著》,《中医文献杂志》,2006年第1期。
[412]张崇旺:《试论明清江淮地区的水旱灾害与农业耕作的变迁》,《中国农史》,2006年第1期。
[413]赖文、张涛:《清代四川两次霍乱严重流行》,《中华医史杂志》,2006年第1期。
[414]杨鹏程:《晚清湖南旱灾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15]徐爱信:《乾隆皇帝与地震救灾》,《中国减灾》,2006年第2期。
[416]杨鹏程:《清季湖南疫灾与防治》,《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417]行龙:《明清以来晋水流域的环境与灾害——以“峪水为灾”为中心的田野考察与研究》,《史林》,2006年第2期。
[418]朱浒:《地方系谱向国家场域的蔓延——年的陕西旱灾与义赈》,《清史研究》,2006年第2期。
[419]牛淑贞:《18世纪清代中国之工赈工程建筑材料相关问题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420]王肇磊、贺新枝:《论清代移民垦植对鄂西北地区环境的影响——以十堰市为例》,《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
[421]王伟:《当代和清代黄河治理比较研究》,《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422]张艳丽:《嘉道时期的灾荒与社会》,《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423]赵家才:《清代山东民间社会的灾害救济》,《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424]刘树友、王文涛:《清末民国时期秦东地区自然灾害的预防及救治》,《商洛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425]高升荣:《清中期黄泛平原地区环境与农业灾害研究——以乾隆朝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426]赖莉云:《晚清广西的自然灾害及赈灾政策》,《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427]翁晓红等:《明清时期疫病的预防思想与方法》,《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28]魏珂、刘正刚:《清代台湾疫灾及社会对策》,《中国地方志》,2006年第5期。
[429]孙华莹:《徽商与明清徽州荒政》,《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430]王文涛、刘树友:《清末民国时期秦东地区自然灾害的严重后果》,《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431]琚新丰:《桑园暖冬过后话病虫》,《山西农业》,2006年第7期。
[432]吴媛媛:《明清徽州灾害初探》,《兰州学刊》,2006年第7期。
[433]钟晓:《雷击为什么会引起火灾》,《中国消防》,2006年第14期。
[434]张海山、曾湘衡:《陈宝箴赈灾兴湘述略》,《文史博览》,2006年第18期。
[435]李文海:《一场地震引发的政治反思》,《光明日报》,日。
[436]池子华、李红英:《灾荒与流民——以19、20世纪之交的直隶为中心》,载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82~94页。
[437]曹新宇:《从灾荒历史到灾难隐喻:乡村社会的历史记忆及群体认同》,载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465~478页。
[438]冯贤亮:《旱魃为虐:清代江南的灾害与社会》,载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01~239页。
[439][澳大利亚]邓海伦(Helen Dunstan):《试论留养资送制度在乾隆朝的一时废除》,载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12~145页。
[440]余新忠:《清代江南的卫生观念与行为及其近代变迁初探》,载李文海主、夏明方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537~571页。
[441]王日根:《清代苏北水灾民间救助机制及其效果》,载李文海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88~297页。
[442][日]堀地明著、张永江译:《光绪三十二年江北大水与救荒活动》,载李文海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53~389页。
[443]李伯重:《19世纪江南的经济萧条与气候变化》,载王利华主编《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17~125页。
[444]曹树基:《1894年鼠疫大流行中的广州、香港和上海——以<申报>为中心》,载王利华主编《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22~342页。
[445]李玉尚:《清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传染病》,载王利华主编《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43~392页。
[446]苏新留:《晚清以来黄河灾害对河南乡村环境的影响》,《中州学刊》,2007年第1期。
[447]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的内部救济》,《中国农史》,2007年第1期。
[448]倪玉平:《试论清朝的常平仓》,《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449]倪根金、谢萍:《历史时期()西藏地区的雹灾及其应对考述——以西藏地方历史档案资料研究为中心》,《农业考古》,2007年第1期。
[450]吴媛媛、何建木:《晚清徽州社会救济体系初探——以光绪三十四年水灾为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期。
[451]黄志繁:《“跨地方”的意义及悖论——关于朱浒〈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的思考》,《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2期。
[452]冯磊、张金钟:《清代乡村疫病救助中道德资源的积极作用》,《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年第2期。
[453]杨鹏程:《清朝前期()湖南灾荒频仍的社会原因探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454]赵崔莉:《清代皖江圩区自然灾害论略》,《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55]朱:《晚清关中农业灾害与民间信仰风俗》,《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56]杨松水、朱定秀、孙玮:《从嘉庆甲戌年皖中早灾赈济看清代社会救助的特点》,《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57]刘宗志:《从政府到社会——清代慈善事业救助主体的转变》,《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58]乌仁其其格:《清代呼和浩特地区社会救济事业初探》,《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459]王国敏:《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建设》,《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4期。
[460]和卫国:《灾民流动与基层诉求的政府应对——以嘉庆六年京师、直隶水灾为中心》,《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461]王卫平、黄鸿山:《清代慈善组织中的国家与社会——以苏州育婴堂、普济堂、广仁堂和丰备义仓为中心》,《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462]董传岭:《晚清山东的疫灾及其防治》,《前沿》,2007年第4期。
[463]王曙明:《试论乾隆三年宁夏府大地震的荒政实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464]刘宗志:《清代慈善机构的地域分布及其原因》,《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465]李伯重:《“道光萧条”与“癸未大水”——经济衰退、气候剧变及19世纪的危机在松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466]方福祥:《明清杭嘉湖慈善组织的特征分析——兼论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467]周荣:《中国传统荒政程序:理论与实践——基于明清救荒书和两湖地区赈济实例的考察》,《江汉论坛》,2007年第6期。
[468]鞠明库:《明代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469]颜晓红:《清代浙江地区城镇发展与慈善组织》,《江汉论坛》,2007年第10期。
[470]卜风贤、冯利兵、彭莉:《明清时期减灾政策与救灾制度》,《中国减灾》,2007年第11期。
[471]李剑锋:《暖冬对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第11期。
[472]刘炳涛、石正伟:《〈清诗纪事〉中的乡村社会》,《新学术论坛》,2008年第2期。
[目录列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华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