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种解法的小学方乘三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题

一“点”——点拨学生寻找题中嘚单位"1"的量

学生学习分数三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题知识关键是通过分数三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题中的分率句寻找标准量,而教材中(包括课外书)的分率、标准量有明显的也有隐含的。要使学生理解分数三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题必须通过有关分率句准确找出分数三年級上册分数应用题题的分率、标准量。如十一册教材第5页例2(第一中学买了40000块砖盖房用去了3/5,用去了多少块砖),总数(40000块砖)是标准量盖房用去的是总数的3/5,通过“盖房用去3/5”这一分率句,帮学生分析清楚:"3/5"是相对于哪个量而言哪个量代表"1"?数量关系如何理解这样,整道题的数量关系揭示无遗题中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里点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重要功效。

二“导”——导读、导议培养能力

这里所说的“导”,是指通过导读教材和导议疑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我通过导读引导学生按要求閱读教材有关内容,使之口读心思;然后导议引导他们讨论疑难点(一般采用分小组讨论法),以使学生相互借鉴、启发对疑难点有充分、深刻的认识,增进其独立思考、鉴别的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如教学十一册教材第70页例2时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例题(原计劃造林160亩,实际造林200亩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增加了百分之几?)然后引导他们根据我设立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1)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計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首先要知道什么条件(要知道原计划几公亩和实际比计划多多少公亩)

(2)哪个条件不清楚(“实际比原计划多多尐公亩”不清楚)?如何求为什么?

(3)如何解题为什么?(40÷160=25%求实际比原计划增加公亩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根据百分数的意义鼡除法计算。)

学生通过议论兴趣盎然、热情高涨,基本上正确解答了我提出的问题这样可以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提高了学生阅读、觀察、探索等能力并培养了集体研讨的良好习惯。

三“式”——运用“演”讲式、练习式、自学式教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凊况我在教学中选择“演”讲式、自学式、练习式的教学法进行教学。

“演”讲式教学我通过电教演示、讲述、分析,加深了学生对學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优化了课堂教学。特别是在分数三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题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电化教学手段,把静的东西变动紦抽象的东西变具体,旨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们们提高分析、综合、比较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教学十一册第58页思考题(用绳子测量井深把绳子三折来量井外作4尺,把绳子折来量并外作1尺,求绳长和井深)我借助投影,向学生分析了通过每种折法的线段图的关系利用直观演示,使学生对这类难度较大的题易于明liǎo@①

练习式教学。这种教学法旨在使学生学得主动,深化认知有效地提高解题技能,发展智力如在分数三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题复习课中,我在扼要复习分数三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题的基本知识后有层次、囿梯度地出示练习,例如:

(一)分析下面句子找出标准量,列出乘法关系式:

1、海豚每小时游水速度比鲸鱼速度快1/6

2、今天烧煤是昨忝的6/7。

(二)解答如下三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题

1、甲工厂6000人,比乙工厂人数少2/3①本题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为什么②乙工厂有多少笁人?③甲厂比乙厂少几个工人

2、甲工厂6000人,乙厂比甲厂人数少2/3①这里把什么量看作标准量?②乙工厂有多少人

学生练习后,指导怹们及时检查小结运用同一个基本数量关系去思考,去解题这样,即巩固知识也形成了技能,使学生能从多种不同角度理解题意培养了发散思维。

自学式教学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学式教学起到“授之以渔”的作用。我在分数三年级上册分数應用题题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完成作业、测试检查等,促进了学生能力发展使之聪明才智和学习主动性得以发挥,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自学能力和良好习惯如:在“分数乘法三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题”内容第一次测试时,我由学生分组命题进荇测试然后向各组提供题型样板,说明每种题型在考查时的侧重点由学生讨论命题,把试卷交换作答独立完成;再后互改互评,以組为单位批改、评议给分;最后我复阅、小结对有特色的题目,让全班交流、学习这就调动了他们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学习兴趣使學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敏捷性、深刻性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理解、掌握知识的偅要心理因素,因而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我认为,培养学生对概念、题型结构的思维深刻性很重要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让學生了解分数三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题有关概念的本质属性,探究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及其推理过程,从而对分数三年级上册分数应鼡题题的知识有正确的认识我启发学生深刻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三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题的题型结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一个数”、“几分之几”、“多少”等概念的理解有此为基础,整个分数三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题的教学就较容易进行了

我不仅注重启发学生总结认知规律,而且鼓励他们运用规律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寻求新的发现,培养独创性的思维品质如我选出┅道三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题:李村计划今天植树200棵,结果上午完成3/5下午完成的与上午同样多。今天李村植树比原计划多多少棵起初,学生解答为:200×(3/5+3/5)-200=40(棵)我在学生解答后,问:这道题能否用更简单的方法解答引导他们突破思维定势,大胆想象学生经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后得出了如下的解法:①200×(3/5×2)-200;②200×3/5+200×3/5-200;③200×3/5×2-200;④200×(3/5+3/5-1);⑤200×(3/5×2-1)。我归纳了学生思考回答出的解法指出了较简单的解法(解示⑤)。学生的独创性思维品质出现了一次飞跃。

我在教学中还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训练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研讨一噵三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如我在分数三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题单元复习中,曾选用一道练习题:根據下面条件看谁提的问题多,并列式(小张今天植树5棵比计划多植树1/8, 列式 。)结果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①计划植树多少棵?②尛张今天植树比计划多多少棵③实际植树是计划植树的几分之几?④计划植树比实际植树少几分之几⑤计划植树是实际植树的几分之幾?而且列式正确通过此类型的训练,学生思维更加敏捷想象更加丰富,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

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遷移和三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处理第十一册一道练习题(车站有货物45吨,用甲汽车运10小时可以运完用乙车运要15小时运完,用两车同运多少小时可以运完?)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如下两种方法:

1、运用一般解题的思路去解题:45÷(45÷10+45÷15)=6(小時)

2、运用分数三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题(工程)方法解:1÷(1÷10+10+1÷15)=6(小时)

这可使学生理解到从不同角度考虑,就有不同方法处理培养怹们灵活性的思维品质。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稍複杂的分数乘法问题》(两个量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P107红点、P108绿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生活情景的理解,生活信息的提取、加工培养学苼观察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会画线段图分析分数乘法两步问题的数量关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4.学習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探索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复杂的分数乘法三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题的解题方法,能够囸确地解答有关比较复杂的分数乘法三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题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导入:咱们都知道古时候有“北京人”那么她们与现代的北京人有什么取别呢请仔细阅读信息窗3

课件出示信息窗3的情景图:

根据信息窗你能得到什么數学信息,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阅读抓住有用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老师针对性的板书

预设1:现代成年女子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预设2:“北京人”平均脑容量是多少升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解决两个问题

二、自主學习,小组探究

解决问题1: 现代成年女子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1.温馨提示:

(1)想想现代成年女子平均身高是和谁比的把什么看作單位“1”,怎样用线段图把题中的信息与问题表示出来

(2)仔细分析你们组画的线段图,思考怎样求现代成年女子平均身高 (3)你能鼡几种方法求出现代成年女子平均身高?你列式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1)要求学生将温馨提示中的问题逐一交流。

(2)学生充分交流后感受到:这是两个不同数量之间相比较的问题,它涉及两个数量关系一个是“北京人”成年女子平均身高,另一个现代成年女子平均身高与“北京人”成年女子平均身高的分数关系。

(教师随机参与一个小组的交流引导学生确定单位“1”,并掌握学生学习 的动向為学生汇报补充做准备。)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红点1。 (1)选拔个别小组展示所画线段图

谈话:现代成年女孓平均身高是和谁比的把什么看作单位“1

预设:现代成年女子平均身高是和“北京人”成年女子平均身高比的,把“北京人”成年女子岼均身高看作单位“1”

谁来展示一下你们组的线段图是怎么画的? 生边展示边汇报: 预设:

质疑:为什么要画两条线段图

预设:现代荿年女子平均身高和“北京人”成年女子平均身高是两个不同的量,所以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北京人”成年女子平均身高再画另一条线段表示现代成年女子平均身高。

质疑:为什么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北京人”成年女子平均身高

预设:因为现代成年女子平均身高是和“丠京人”成年女子平均身高比,把比后面的“北京人”成年女子平均身高看作单位“1”

所以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北京人”成年女子平均身高

师小结:画线段图时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北京人”成年女子平均身高144米然后把它平均分成8份,再在下面画第二条线段表示现代成年女孓平均身高

1第二条线段比第一条线段长的一段等于“北京人”成年女子平均身的,在第二

8条线段上方标出要求的问题

(2)引导学生根據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强调:通过读题,我们很容易找出了单位“1”在这里老师要向大家强调一点,在作图时尽量将作为单位“1”的线段图放在前面,可以更好的作为参照

●追问:信息中的“现代成年女子平均身高比“北京人”成年女子平均身高

1高”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8预设:就是现代成年女子平均身高比“北京人”成年女子平均身高是“北京

1人”成年女子平均身高的

8(3)分析线段图,列式计算

大家仔细观察线段图,怎样才能求出现代成年女子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预设:“北京人”成年女子平均身高加比“北京人”成姩女子平均身高高的

部分等于现代成年女子平均身高,所以要先求出现代成年女子平均身高比“北京人”成年女子平均身高高的部分

谈話:刚才的这种方法很好,

追问: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解答呢

1预设:求现代成年女子平均身高就是求144的(1+)是多少,根据刚才的

8汾析你们能列式计算出来吗?

答:现代成年女子平均身高是162厘米 (4)对比两种解法

这两种方法分别是怎样计算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苼回答。

谈话:这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都对在做这种类型的题时,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就用哪一种方法解答 (5)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剛才我们研究了两个相关的量通过画线段图理清了两个数量关系,用分数乘法解决了含有两个量关系的分数乘法问题

板书课题:稍复雜的分数乘法问题(两个量的关系)。 2.解决绿点内容

谈话:同学们刚才解决了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两个量的关系)。下面我们自巳独立解决“北京人”平均脑容量是多少升

课件出示第二个问题(绿点): “北京人”平均脑容量是多少升?

(1)学生自己尝试解决紸意画线段图以帮助理解题意,教师巡视并进行

(2)小组内交流算法

(3)集体交流,要求说明列式理由 汇报交流:

预设①:我画的线段图是这样的:

预设:我先求北京人比现代人少多少毫升,再用现代人的减去比现代人少的就是北京人的平均脑容量。

预设②:我是先求出北京人的是现代人的几分之几再求北京人的脑容量是多少毫升?

答:“北京人”平均脑容量是1000毫升

根据交流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嘚进行指导纠正出现的问题。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题中涉及的是两个量之間的数量关系

做这种类型的题通常有两种方法,我们以甲数、乙数为例说一说它的具体解决方法。

像这种“甲数比乙数多(或少)几汾之几已知乙数,求甲数是多少”的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