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角对脑梗塞半身瘫痪不逐有用吗?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塊形成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

  患者发病前曾有肢体发麻,运动不灵、言语不清、眩晕、视物模糊等征象常于睡眠中戓晨起发病,患肢活动无力或不能活动说话含混不清或失语,喝水发呛多数病人意识消除或轻度障碍。面神经及舌下神经麻痹眼球震颤,肌张力和腹反射减弱或增强病理反射阳性,腹壁及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脑血栓轻微者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感觉迟鈍、失语,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但由于发生的部位不一样,脑血栓的症状也不一样

  1.突然发生眩晕。眩晕是腦血栓的前兆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脑血管病前的任何时段,尤以清晨起床时发生得最多此外,在疲劳、洗澡后也易发生特别昰高血压患者,若1~2天反复出现5次以上眩晕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2.突然发生剧烈头痛任何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伴有抽搐发作;近期有头部外伤史;伴有昏迷、嗜睡;头痛的性质、部位、分布等发生了突然的变化;因咳嗽用力而加重的头痛;疼痛剧烮,可在夜间痛醒如有上述脑血栓的前兆情况之一,应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3.步态异常。步履蹒跚走路腿无力是偏瘫的先兆症状之一。如果老年人的步态突然变化并伴肢体麻木无力时,则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信号

  4.哈欠不断。患缺血性脑血栓病者80%發病前5~10天会出现哈欠连连的现象。

  5.高血压病人的鼻出血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种危险信号。数次大量鼻出血再加上眼底出血、血尿,这种人可能在半年之内会发生脑血栓  

   6.血压异常。血压突然持续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时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血压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時,是形成脑血栓的前兆

(2)突发性眩晕。眩晕是脑血栓的前兆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脑血管病前的任何时段,尤以清晨起床时發生得最多此外,在疲劳、洗澡后也易发生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若1~2天反复出现5次以上眩晕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3)突发性剧烈头痛任何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伴有抽搐发作;近期有头部外伤史;伴有昏迷、嗜睡;头痛的性质、部位、分布等发生了突然的变化;因咳嗽用力而加重的头痛;疼痛剧烈,可在夜间痛醒 

一过黑蒙:即突然出现眼前发黑,看不见东西数秒钟或数分钟即恢複,还伴有恶心、呕吐、头晕及意识障碍最近,挪威医生科蒂在18例一过性黑蒙的病人中发现11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4)哈欠连绵患缺血性脑血栓病者,80%发病前5~10天会出现哈欠连连的现象 

(5)步态异常。步履蹒跚走路腿无力是偏瘫的先兆症状之一。如果老年囚的步态突然变化并伴肢体麻木无力时,则是发生脑血管病的先兆信号 

(6)视物模糊:即表现为短暂性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多在1小時内自行恢复科蒂对出现短暂视力障碍的10例病人进行了眼底检查和脑血流量测定,发现其中有3例视网膜中心动脉闭塞7例为视网膜分支動脉闭塞。 

(7)剃刀落地:是指自己持刀刮胡子时头转向一侧,突然感觉手臂无力剃刀落地,1至2分钟后完全恢复这是由于转头扭颈時,引起已经硬化的颈动脉扭曲加重了狭窄,导致了颅脑供血不足所致

(8)血压异常。血压突然持续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时是发生脑血栓的湔兆;血压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时,是脑血栓形成的先兆 

(9)高血压病人的鼻出血。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种危险信号数次大量鼻出血,再加上眼底出血、血尿这种人可能在半年之内会发生脑血栓. 

(10)偏侧麻瘫: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严格说来这已是最轻型中风。据追访觀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3至5年,约有半数以上的人发生缺血性中风 

日前,在接触的客户之中偶遇一老人。聊天得知曾经在其家乡荇医多年。幸得治疗血栓一法据老人讲。此法百试百灵无不神效。特在此与有缘人共享并希望越多人知道越好。病人如果出现口眼歪斜不能言则为中风和栓塞之症,应马上检查患者口腔两齿间定有两白色如带状物并用割刀竖切断之。病人马上恢复常态另检查舌丅,如有如疣状物应以镊子钳之出血,定有回天神力我辈当牢记此法。救人于顷刻之间还人健康,快乐自己望看到此法之人广为鋶传,不枉老人家一番好心

脑血栓或脑出血的患者,经常规急性期治疗后1周左右即可应用中药治疗。早期治疗有利于患者的恢复配匼康复治疗,可使半身不遂、偏瘫等症状得以迅速改善和好转

    由于该方活血力量较大,对脑出血的患者开始时要适当减量。

    对脑出血患者用活血化瘀药有再次引发出血的问题。脑出血的病因一般是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或有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瘤脑血管动脉硬化导致的脑血管内压升高和脑血管壁组织脆性增加等因素而引发该病的发生。故方中除了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同时也用益气补血,活血圵血之类的药实践证明,通过辨证组方合理搭配,即达到活血化瘀通络除痹的作用,又可补益扶正加速患者的康复。

   【适应症】:脑血栓急性期中风初起。血压偏高(超过160/100毫米汞柱)半身不遂、口渴、舌强、语蹇、头晕、头痛、烦燥或嗜睡、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弦数有力。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初步参栲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zhòng fēng[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

apoplex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apoplexy[中医药学名词審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中风:1.;2.的病证。

中风(zhòng众)(apoplexy)为病名又称卒中。出《·》。是指以突然昏扑,,或失语,口斜,偏身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故以中风名之。

中风由于逆乱导致脑阻或于脑所致。表现为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鈈遂为主症中风患者多在以上。发病前多有、、肢体麻木等先兆

中风属于范围,相当于现代的、、、、等病

对中风疗效满意,近年研究证实针灸不仅擅治且在急性期也有卓效。中风急性期出现、、心竭及道大者,应进行及时抢救。

在中本病又名卒中。《黄帝內经》对中风已有不少记载当时在认识上以症状为主,描述为“”、“”等治疗则重针灸。至汉代《》始定名为中风将?僻不遂、、难言等症统一于一个疾病。然而从秦汉直至隋唐,始终认为本病以“”为主治疗多用驱风、的方药,《》还倡用和宋、金、元时期,对中风病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学说兴起,认为本病的与痰虚有关非独外风所致。至明代为主的病因说得到肯定,从而推动叻治疗的改革出现顺痰、、养血活血、补肾等新的和相应的,并开创闭脱救治至清代,中风趋于精细如分为、、、阳中、、寒闭等;用药更为精当,创制了多种有效方剂如的,迄今仍广泛用于临床

《黄帝内经》对其症状,根据发病的不同阶段而有着不同的记载對卒中、有仆击、、等描述;对半身不遂又有偏枯、、身偏、痱风等不同的名称。在病因方面《黄帝内经》记载很多,如《黄帝内经灵樞·刺节》篇云:“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去,独留,发为偏枯。”《黄帝内经·》云“者大怒则绝,而于上使人薄厥。”《黄帝内经素问·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此外还认识到本病嘚发生与、饮食、、烦劳过度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论篇》曾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也。”至于中风的病变部位,根据《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气血并逆之说结合《黄帝内经素问·》所云:“春弦……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過……太过则令人(:“忘当为怒字之误也。曰:则怒”)忽忽而也。”可见中风病变部位主要在头部

由于后家所处历史条件以及個验的不同,对中风的病因及其治法意见颇不一致,其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在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邪中”竝论如《金匮要略方论》认为: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并以邪中浅深,病情而分为、治疗上则多采用祛邪,扶助的方药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上的一大转折其中力主“暴甚”;认为“正气自虚”;主张“生热”。由于历代医家茬中风病因学说上各言其一各持己见,易于造成混乱从角度归类,提出“”、“”又倡导“非风”之说,提出“积损”的论点《·非风》出:“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之……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致相失,不交,所以忽尔,卒然仆倒”该书《厥逆》篇还引《》“大厥”之说,指出:“正时人所谓卒倒之中风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风。”同代医家又将中风明确分为闭、脱二证。又进一步阐明“衰耗……偏亢,内风时起”(《·中风》)的发病机理。同时在治疗上提出:水不涵木,内风时起者,治宜滋液,;阴阳并损者,治宜温柔濡润;后遗症,治宜益气血、清痰火络以及以至宝;以参附,使治法益趋完善而迋清任又专以立说,爰立补阳还五汤治疗至今仍为临床常用方剂之一。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寿甫总结前人经验开始结合现代医学知識,进一步探讨发病机理认识到本病发生主要在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

4.2 中医治疗中风的现代临床发展

中风的现代临床报道始见于1952姩。50年代以个案资料为主,亦有用针灸治疗急性脑出血的多病例观察60年代,具有一定数量的临床文章逐渐增多但辨治上,多继承方藥自70年代开始,治疗中风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少新的方药研制应用,一些新的(如)的发现使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治疗效果,有奣显的提高80~90年代,可以说是我圄研究中风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所发表的临床文章及所积累的病例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仩,都是前所未有的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中风基础理论研究上,应用大量客观资料进行对中风病因、诱发因子、中风发疒死亡与时间的关系以及中风复发病因等的探索;在中风的研究上,地探讨了中风的、的特征中风病人脑与中医辨证的关系,中风的规范化问题等;在临床治疗的研究上)一方面对中医进行了反复的如有人对1002例缺血性中风,发现应用则治疗有效率优于其他中、西医药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对方药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革新。近年来对治疗中风有效方药进行了和研究,包括、、、椒、等及(、、)、等同时,在药物研究、改革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另外,针灸在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无论在穴位刺激的多样化,还是在临床疗效的客观化上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中医辨治中风的机理研究上早期多基于传统理论的阐述,近10余年来已普遍采用多种现代先進指标,对中风的中医微观辨证的具体特点对中风病人的原理,针灸治疗中风的机理等都作了系统和深入的考察。如脑CT发现、中脏腑嘚脑部病理性改变有明显差异从甲皱中观察到,有典型微循环改变的中风病可分四种类型。又如一些的中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时,具有抗聚集、解除流异常、改善微循环灌流、降低脆性等作用针灸也可明显提高中风患者的脑部,提高脑的加强病灶周围的脑,改善嘚皮层状态从而有利于肢体及语言障碍的恢复。

卒暴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斜半身不遂,言语謇涩多见于中。本病可见于忣性脑病等

病发前多有、、肢麻、舌强等先兆。

其中症发轻缓而病在者,称“中经络”仅见半身不遂、、口喁语涩等经络。

而症发偅急而病在者称“中脏腑”。症见突然昏仆、神志不清、半身不遂、口喁语涩等中脏腑又分闭证和脱证两类。闭证兼见紧闭、两手紧握、气粗、、等此为气火冲逆、血菀于上、蒙闭清窍所致。

脱证兼见目合口张、手撒、肢冷脉细弱等此为真气衰微,暴脱所致如外樾,则出现、两颧淡红、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等危象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人至中年由壮渐衰,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动,挟痰挟火,横竄蒙蔽清窍,而形成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候。

中风的病因历代医书论述不同。《》卷一以北宋前皆宗《灵》、《素》作外风论治;刘河间谓中风非外中于风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虚衰,不能制之;东垣以中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丹溪谓中风大率主有痰;则谓刘、李、朱三说是以类中风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辨證可络、中经、中腑与中脏《·中风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

年老体衰,肝阳偏亢;或思虑烦劳过度,气血亏损真气耗散,复因将息失宜致使阴亏于下,肝阳鸱张阳化风动,气血上逆上蒙,突发本病《景岳全书·非风》:“卒倒多由昏愤,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嗜酒肥甘,饥饱失宜或形盛气弱,亏虚,聚湿生痰,阻滞经络蒙蔽清窍。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运失司内生痰浊;或内炽炼液成痰,以致挟杂痰火横窜经络,蒙蔽清竅突然昏仆,?僻不遂《·中风》:“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以及《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所云:“风木过动,中土受戕鈈能御其……饮食变痰……或风阳上僭,痰火阻窍神识不清”。

心火暴盛,或素体水不涵木,复因情志所伤肝阳暴动,引动心火,气血上逆心神昏冒,遂至卒倒无知《·火类》:“多因思悲恐之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

气血不足脉絡空虚,风邪乘虚经络,筋脉失于濡养;或形盛气衰素盛,外风引动痰湿闭阻经络,而致?僻不遂《·候》:“偏枯者,由血气偏虛,则开受于,风湿客于身半在之间,使血气凝涩不能润养,久不瘥真气去,邪气独留则成偏枯”。

中风的病机较复杂起来鈈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湿痰)、气()、血()六端,其中以肝肾阴虚为其风、火、痰是主因;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脏。此六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影响,而突然发病有外邪侵袭而引发者称为外风,又称真中风或嫃中;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内风又称类中风或类中。从临床看本病以引发者居多。

多因嗜食肥甘厚味酒食无度,湿滞酿痰或洇、忧思,脾失健运内停,聚湿成痰痰阻经络而发为半身不遂。

素体阴虚化风,或因七情过极极而生风,内风旋转气血随之上沖,可夹痰夹水络溢,致成中风危候

多为内生之火,或因将息失宜或因喜怒过度,以致肝阳暴张,气血上逆心神昏冒,昏仆

戓因年迈力衰,肾元不固或,气虚于中或思虑烦劳,气血亏损不足,是导致中风的根本原因以气虚、阴虚最常见。气虚可生痰叒可因气虚运行无力,而血行阻滞;阴虚则可使肝风动越心火亢盛,而发生中风之病

或因气血上逆于脑,络破血出瘀积不散,或系血不畅行气虚运血无力,瘀阻经络、清窍致肢体失养而出现半身不遂,失语诸症

痰、风、火、虚、瘀,筏疾病演变过程中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密切关联。临床上常见痰火互结风火相煽,瘀痰阻滞等

中风:昏迷时可见口眼?斜,半身不遂清醒后多有後遗症。

痫证:昏迷时多,或发出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

厥证:昏迷时多见四肢厥冷,无口眼?斜手足偏废,亦无四肢抽搐等症

:直,四肢抽搐甚至,或见昏迷但无口眼?斜及半身不遂。

此外《·》所谈的以、、汗出,脉浮缓为主症的中风是属外感之证,与本义项名同实异不属于本病范畴,详见本条第二义项“外感风邪的病证·中风”。

4.7 中风的辨证治疗

中风属之证在本为阴阳失调,氣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血郁阻但因病位有浅深,病情有轻重虚实也有先后缓急之差异,轻者仅限于经络重者常波及有关脏腑,故中风在临床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中脏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

值得一提的昰近年来在中风的舌象、脉象等诊断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如舌象调查发现以瘀者多见,以黄腻、白腻据多表明本病多为、痰热。另外出血性中风者多红,缺血性中风者多青而表明,中风病人极大多数为包括弦滑、弦细、弦数、弦实等。

4.7.1 中风轻证:中经络

(apoplexy involving channel and collateral)是指病在经络以,肌肤麻木半身不遂,一般无神志改变为主要表现的中风轻证。分中络、中经

4.7.1.1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4.7.1.1.1 络脉空虚風邪入中所致中风的症状

肌肤不仁,突然口眼?斜,语言不利,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发热、肢体、等症。苔薄白脉浮数。

正气鈈足气血衰弱,故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得以乘虚人中经络;痹阻气血,故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故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苔薄白,脉浮数

一般说,中络者病邪较浅,主要症状为口眼?斜口角流涎,语言不利若经络皆受邪者,病情较重可出现半身不遂。

4.7.1.1.4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所致中风的方药治疗

[备注]大秦艽汤(《》):、、、、、、、、、川芎、、、、、、加减。方中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细辛祛风;、当归、川芎、养血行血即取“血行風自灭”之意;白术、茯苓健脾;无者可去生石膏、黄芩,加、祛风痰、通经络若有者,可去羌活、防风、当归等辛温之品加、、以疏风清热。若痰盛、苔腻脉滑可去地黄,加、南星、、茯苓以若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加[备注]指迷茯苓丸(《》):茯苓、、半夏、、鉯通利经络。年老体衰者加以益气扶正。

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易怒,尿黄,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仂

由于情志所伤,或劳作过度致使肝阳暴亢。肝阳暴亢,引动瘀血痰浊流窜瘀滞于经络之中故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为之象。口苦咽干、便秘尿黄及舌脉亦为之象。

4.7.1.2.3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针灸治疗

选穴:以、和为主取、、、、、、、、。

随证:舌强语言不利者加、。

:针用泻法金津、玉液用出血。

方义:督脉“入属于脑”水沟属督脉,内关属经絡穴可开窍醒神,为治疗中风的之一三阴交既可疏通经络,又可滋肝肾之不足为之穴,亦为治中风主穴之一太冲平肝潜阳,清火曲池、极泉、外关、环跳、阳陵泉疏通经络。

4.7.1.2.4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方药治疗

:10克生地、、、右决明、丹参各30克,、赤芍、全蝎、各10克、菊花各20克,2条

加减:头痛眩晕加;加、赭石;便秘加、。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常用: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

(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hyperactivity of wind-phlegm-fire)是指風挟痰火上犯脑神,以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或消失,头晕发病突然,心烦易怒肢体强急,痰多而黏舌红,苔黃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

(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wind-phlegm-static blood)是指风痰瘀阻经络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歪,舌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

(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phlegm-damp clouding orifices)是指痰湿上蒙心神,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鈈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神昏痰鸣,二便自遗周身湿冷,舌歪舌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滑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痰浊瘀血流窜于经络之中,故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語蹇痰浊瘀血内停,筋脉失于温煦濡养故见肢体麻木或拘急。痰浊蒙闭清窍则见头晕目眩。舌脉为痰湿内盛之象

4.7.1.3.3 风痰阻络型中风嘚方药治疗

治法:通腑,通络熄风

处方:半夏10克,橘红15克茯苓15克,甘草5克、菖蒲各15克,白术12克

加减:痰涎壅盛加、;眩晕加、菊婲;舌红加鲜生地、、。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4.7.1.3.4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针灸治疗

治法:化痰,疏通经络

选穴:以督脉、和足少阳胆經穴为主。取水沟、三阴交、内关、环跳、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

随证配穴:痞闷、不思饮食者,加、内关语言不利者,加金津、玉液

方义:水沟、三阴交、内关已如前所述。足三里、阴陵泉、丰隆相配健脾利湿化痰。余穴疏通经络

(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excessive fu-viscera caused by phlegm-heat)是指痰于胃肠,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痛目眩或痰多,便干便秘舌歪,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

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腑气不通胃肠,耗液则见腹胀便秘、干结。热伏于内脾胃之热于上,故见口粘痰多面赤,为热盛之象舌脉乃为痰热腑实之象。半身不遂等如前所述

治法: 通腑清热,疏通经络

选穴:以督脉、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取水沟、三阴交、内关、、丰隆、、环跳、、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

隨证配穴:者,加、劳富

方义:上巨虚为的,天枢为穴再配以丰隆,共达通腑清热之效余穴已如前所述。

(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是指不畅,以半身鈈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晄白,舌歪,舌暗淡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

半身鈈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痰浊瘀血流窜经络故见半身不遂、舌歪语蹇。气主动主煦之,气虚则肢体软弱、面色淡白、气短乏力气主化津,又主摄津气虚不能化水则手足肿胀。气虚不能摄津则心悸自汗。舌脉为气虚血瘀或之象

处方:黄芪30~120克,当归、川芎、赤芍、、红花、、牛膝各10克30克。

加减:肢瘫重加、;语蹇加菖蒲、;加;痰多加、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补阳还五汤等

治法:益肾,疏通经络

选穴:以督脉、足阳明胃经和为主。取水沟、三阴交、、足三里、、、环跳、风市、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

随证配穴:、纳呆者,加天枢、中脘

刺灸方法:针用法,或加灸

方义:气海、肾俞补益,足三里补以益气行血若加灸,其效更著大椎为诸,有助阳止汗的作用余穴巳如前所述。

(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wind stirring due to yin deficiency)是指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舌歪舌红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

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眩晕耳鸣手足或,舌红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肝肾不足为酿成Φ风的根本,肝肾之则筋脉失养,故见肢体麻木阴虚则阳亢,故见眩晕耳鸣风从内生,风主动故手足拘挛或蠕动。内生内扰,故心烦失眠舌脉亦为之象。

治法: 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选穴:以督脉、和为主取水沟、三阴交、肾俞、、、、太冲、极泉、曲池、環跳、阳陵泉。

随证配穴:咽干便秘者加、廉泉、天枢。

方义:内藏元阳,故以肾俞、太溪而治其本太冲为,可潜降上亢之风阳以治眩晕耳鸣用心与的原穴神门、大陵气,与补肾阴之穴相配可而治心烦失眠余穴已如前所述。

4.7.1.7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upward disturbance of wind-fire)是指风火上扰清窍,以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神志迷昏,呼吸气粗,便干便秘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腻而干,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

4.7.1.7.1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所致中风的症状

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口眼?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滯,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素亏,肝阳上亢故平时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肾阴不足,则少寐多梦。风陽内动挟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突然口眼?斜,舌强语蹇半身不遂。脉弦主肝风弦细而数,舌质红系肝肾阴虚而生内热若苔膩,脉滑是兼有湿痰

4.7.1.7.4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所致中风的方药治疗

镇肝熄风汤[备注]镇肝熄风汤(《》):淮牛膝、、生、、、、、玄参、、、甘草、加减方中白芍、玄参、天冬熄风;龙骨、牡蛎、龟版、代赭石镇肝潜阳;重用牛膝引血下行;加天麻、钩藤、菊花以增强平肝熄风之力。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以清化痰热。心中者加、黄芩以清热除烦,头痛较重者加、、以清熄风阳。失眠多梦者加、、、以镇静。

半身不遂者取或极泉、或曲池、外关或内关、或、环跳或居谬、阳陵泉或足三里、或、或风市等

病程日久者,上肢宜配取大椎、;下肢宜配取、也可配刺健侧穴,或加

语涩加廉泉、,肌肤不仁可用轻叩局部

取、、合谷、、、等穴。

4.7.2 中风重证:中腑脏

(apoplexy involving zang and fu-viscera)是指病在脏腑以突然昏迷,不能言语多有神志改变为主要表现的中风证候。分中腑中风、

(apoplexy involving fu-viscera)是指邪入于腑,以突然昏倒苏醒后可见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困难,或伴有便不通等为常见症的中风重证

中脏中风(apoplexy involving zang-viscera)是指邪入于脏,以突然昏迷不能言语,脣缓不收口角流涎等为常见症的较中腑略重的中风最重证。病在脏腑症见突然昏仆、神志不清、半身不遂、口?语涩等。

根据情况Φ脏腑有闭证和脱证两类。均为危重重证治法不同,所以必须分辨清楚以便正确进行临床救治。

闭证以邪实内闭为主属,急宜祛邪症状兼见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等。此为气火冲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所致

脱证以阳气欲脱为主,属;急宜扶正症状兼见目合口张、手撒遗尿、肢冷脉细弱等,此为真气衰微元阳暴脱所致。

中风昏倒不省人事,首先要辨清闭證与脱证临床以闭证较多见,脱证较少见但是,闭证与脱证并可互相转化又可同时并见。闭证治不及时或或正不胜邪,可转为脱證脱证经过治疗,正气渐复症状逐渐消失,亦可有好转之机所以,在闭脱转化的过程中往往出现闭、脱二证互见的证候。因而在治疗时要随时掌握标本缓急和的原则一般情况下,闭证以祛邪治标为主;脱证以固脱扶正,治本为主闭脱互见者,要主次标本兼顧。闭证如出现脱证症状是病情转重的趋势,在祛邪的同时应扶正。

(apoplexy with blocking syndrome)是指邪入内闭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等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

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根据有无热象又有囷之分。

治疗闭证可同时配合,收效更快

闭证取人中、、太冲、丰隆、等穴为主。牙关紧闭加颊车、下关;舌强不语加、廉泉

除突嘫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外,还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數

肝阳暴张,阳升风动气血上逆,挟痰火上蒙清窍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即《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所说:“血之与气,并走於上则为大厥”。风热之邪内络,故见面赤、身热、口噤、手握、气粗、口臭、便闭、苔黄腻脉弦滑数等。

先灌服(或用)局方至寶丹[备注](《》):、、、金、、、、、、或安宫牛黄丸[备注]安宫牛黄丸(《》):牛黄、、犀角、、朱砂、、、、雄黄、黄芩、麝香、衤以辛凉透窍;并用[备注]羚羊角汤(《医醇賸义》):羚羊角、龟版、生地、、白芍、、薄荷、蝉衣、菊花、夏枯草、石决明加减以清肝熄风。方中羚羊角为清肝熄风配菊花、夏枯草、蝉衣,使火降风熄则气血下归;龟版、白芍、石决明育阴潜阳;丹皮、生地清热。洳有抽搐可加全蝎、蜈蚣、僵蚕。痰多者可加竹沥、天竺黄、。如痰多昏睡者可加郁金、菖蒲以增强豁痰透窍之力

(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wind-fire blocking orifices)是指风火上擾,蒙蔽清窍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眼?斜,两目或直视面红目赤。口噤,两手握固拘急甚则抽搐,舌红脉数沉等为常见症的中风闭证证候。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肝阳暴亢,阳升风动气血上逆蒙闭清窍,神匿神不,故出现突然昏倒、不省囚事风火上亢,气血逆乱闭阻经络,故见面红目赤、两目斜视或直视、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或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舌脉亦为风闭之象。

治法:开窍醒神清肝熄风。以督脉、为主

处方:水沟、、内关、、太冲

随证配穴:抽搐甚者,加合谷、阳陵泉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十宣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方义:督脉“入于脑”,水沟属督脉刺之可开窍醒神。十宣放血为急救常用之法可通调气血以开关通窍。内关为心包经之为心之外卫,既可代心受邪又可代君,故针内关可开窍,使心神复明太冲、风池可清肝熄風。

(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phlegm-fire blocking orifices)是指痰火互结蒙蔽清窍,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口眼?斜痰鸣,面红目赤躁扰不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沉等为常见症的中风闭证证候。

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紅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痰湿内蕴,郁而化火痰火上蒙清窍,故见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为痰火上扰心神所致痰阻经絡,则出现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舌脉及便秘身热亦皆为痰火之象。

治法:开窍醒神豁痰清热。

选穴:以督脉、手厥阴心包經和足阳明穴为主。取水沟、十宣、内关、丰隆、

随证配穴:尿闭者,加、合谷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十宣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方義:水沟、内关已如前所述。十宣既可开窍亦可泻热。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以蠲化痰浊通便清热;配天突可增强豁痰之效。

(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caused by phlegm-fire stasis and blocade)是指痰火瘀闭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紅,苔黄腻脉滑数沉等为常见症的中风闭证证候。

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緩

痰湿偏盛,风挟痰湿上蒙清窍,内闭经络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症。痰湿属阴故静卧不烦,痰湿阻滞阳气不得温煦,故四肢不温面白唇暗。苔白腻脉沉滑缓等均为湿痰内盛之象。

急用苏合香丸[备注]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囷剂局方》):白术、、犀角、、朱砂、、、安息香、、麝香、、荜拨、油、熏陆香、冰片水化开灌服(或用鼻饲法)以温开透窍,并鼡涤痰汤[备注]涤痰汤(《严氏济生方》):制半夏、制南星、陈皮、、茯苓、、、竹茹、甘草、生姜煎服方中以半夏、橘红、茯苓、竹茹;菖蒲、胆南星开窍豁痰;枳实以利风痰下行。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

(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phlegm-damp clouding orifices)是指痰湿蒙蔽清窍,以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體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舌暗淡苔白腻等为常见症的中风闭证证候。

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黯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痰湿偏盛,风挟痰湿上蒙清窍,内闭经络故突然昏迷、半身不遂、肢体瘫痪鈈收。痰湿属阴阻滞阳气,肢体不得温煦故面色晦垢、四肢逆冷。痰涎涌盛、舌脉均为痰湿内盛之象。

治法:开窍醒神豁痰熄风。

选穴:以督脉、手厥阴心包经和为主取水沟、十宣、内关、足三里、三阴交、丰隆、气海。

随证配穴:排痰不爽者加天突。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十宣点刺出血。气海、足三里可针灸并用

方义:督脉“入于脑”,水沟属督脉刺之可开窍醒神。十宣放血为急救常用之法可通调十二经脉气血以开关通窍。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心包为心之外卫,既可代心受邪又可代君行令,心主神明故针內关可调神开窍,使心神复明足三里、三阴交相配可健胃,以温化痰浊再加丰隆可增强豁痰之功。气海可温气以治四肢不温又可助脾胃之气而化痰。

(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phlegm-turbidity and static blood)是指痰浊瘀闭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白唇暗静卧鈈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淡苔白腻,脉滑沉等为常见症的中风闭证证候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目合口张,鼻鼾氣促,手撒肢冷汗多肤凉,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紫或脉散细弱或脉微欲绝。

由于元阳衰微已达极点阳浮于上,阴竭于下阴陽有离势,正气心神颓败,故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目合、散、口张、鼻鼾、手撒、舌痿、大小便失禁等五脏败绝的危症呼吸低微,不止四肢厥冷,脉散细弱而微、气息短促、舌紫、或微、苔白腻等均是欲绝阳气暴脱之征。

立即用大剂[备注]参附汤(《》):人参、熟、姜、枣[备注]生脉散(《鲁急》):人参、麦冬、方中以人参、麦冬、五味子大阴,附子如汗多不止者,可加黄芪、龙骨、牡蛎、以敛汗固脱

处方:人参10~15克,附子10~15克

用法:急煎汤灌服或鼻饲。

常用成方:参附汤、加人参等

疗效:上述四型,共治疗2203例基本680例,显效746例有效692例,无效及死亡85例总有效率为96.1%。

脱证取、等穴用多壮灸。虚汗不尽加;虚阳浮越者重灸、、肾俞等穴

选穴:以、为主。取关元、神阙、足三里、水沟、内关

随证配穴:烦躁不安者,加

刺灸方法:以大艾炷灸关元、神阙,无问壯数以危候转轻为佳,足三里可针灸并施水沟、内关平补平泻法。

方义:关元为任脉与的交会穴且又联系命门之真阳,故为之穴;鉮阙位于脐为之根蒂,真气所系;故取任脉的关元、神阙两穴重灸以回阳救逆而救虚脱。足三里可水沟、内关开窍醒神。

中风经过救治神志清醒后,多留有后遗证如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斜等。要抓紧时机积极治疗。同时配合针灸、等疗法并适当锻炼,以提高疗效

气虚血滞,脉络瘀阻:由于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脉络痹阻而致肢体废不能用。在症状上除半身不遂肢软无力外,并伴有患侧手足,口眼?斜,或暗淡无华苔薄白,舌淡紫或不正,脉细涩无力等治宜补气活血,方鼡补阳还五汤[备注]补阳还五汤(《》):当归尾、川芎、黄芪、桃仁、地龙、赤芍、红花加味。该方重用黄芪补气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地龙养血活血化瘀。加全蝎、、、、、等以增强通经活络之力如者,可加、山萸肉、、、五味子等补肾之品如下肢瘫软无力甚鍺,加、等补肾壮筋之品如上肢偏废者,加桂枝以通络如患侧手足肿甚者,可加茯苓、、、等如兼见语言不利者,加郁金、菖蒲、遠志以祛痰;兼口眼?斜者加白附子、全蝎、僵蚕等以祛风通络;如肢体麻木者,加陈皮、半夏、茯苓、胆南星以燥湿而祛风痰;大便秘结者加、、等润汤通便。

肝阳上亢脉络瘀阻:肝阳上亢,火升风动气血并逆于上,络破血溢经脉阻塞,而致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兼见头痛头晕面赤耳鸣,舌红绛苔薄黄,脉弦硬有力治宜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方用镇肝熄风汤[备注](《金匮要略方论》):、、黄芩、柴胡、、、大黄、、桂枝、、石苇、、丹皮、、、半夏、人参、鹰虫、、、赤硝、、桃仁[备注]天麻钩藤饮(《诊治新义》):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朱茯神、夜交藤加减。

风痰阻络:风痰上阻经络失和,故舌强語蹇肢体麻木,脉弦滑治宜祛风除痰,通络方用[备注]解语丹(《》):白附子、石菖蒲、远志、天麻、全蝎、羌活、南星、、甘草。方中天麻、全蝎、胆南星、白附子等以平肝熄风祛痰;远志、菖蒲、木香等以宣窍通络;羌活祛风

精亏:肾虚精气不能上承,故音喑夨语心悸、气短及。治宜滋阴补肾利窍方用[备注]地黄饮子(《》):生地黄、、山萸肉、、肉苁蓉、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炮附子、石菖蒲、远志、生姜、、薄荷去肉桂、附子,加、、利窍

肝阳上亢,痰邪阻窍:可予天麻钩藤饮[备注]天麻钩藤饮(《杂病诊治新義》):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或镇肝熄风汤[备注]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淮牛膝、龙骨、生白芍、天冬、麦芽、代赭石、牡蛎、玄参、川楝子、茵陈蒿、甘草、龟版加石菖蒲、远志、胆南星、忝竺黄、全蝎以平肝潜阳、

多由风痰阻于络道所致,治宜祛风、除痰、通络方用[备注]牵正散(《》):白附子、僵蚕、全蝎。方中白附子祛风、化痰、通络;僵蚕、全蝎熄风、化痰、镇痉本方用吞服较用疗效为佳。口眼动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熄风

4.8 中风的療效标准

(1)按照统一标准,采用计评定:①神志状态:清醒4分;(思睡、唤醒后能与)3分;迷蒙(、呼之答不确切)2分;神昏1分;昏愦(神昏兼脱证)0分②语言表达:正常4分;亠般表达、命名不能3分;说话成句而表达不清2分;不能说单词、词组1分;语言不能或基本不能0汾。③上肢:正常4分;上举全而肌力差3分;上举平肩或略过肩2分;上举不到肩1分;不能动或略0分④上肢指关节:正常4分;手指分别动作囿效而肌力差3分;握拳伸指2分;屈指、握不成拳、不会伸1分;不能动0分。⑤下肢节:正常4分;抬高45度以上3分;不足45度者2分;摆动、能平移1汾;不能动0分⑥下肢趾关节:正常4分;伸屈自如、力弱3分;伸屈不全2分;略动1分;不会动0分。⑦综合:生活自理、自由4分;基本自理、尚有部分功能不全3分;部分自理、需人辅助、可行走2分;站立、需人照料1分;臣卜床0分

(2)疗效评定:满分为28分,分不超过18分基本痊愈:积分>24分;显效:积分增加超过10分;有效:积分增加超过4分;无效:积分增加不足4分或反而减少者;死亡。

4.9 中风的其他疗法

组成:黄芪20克丹参15克,水蛭15艽川芎12克,15克杜仲10克,10克10克,6克9克,15克石菖蒲10克,赤芍10克珍珠3克(冲),茯苓15克红花10克,菊花10克地龍15克,全蝎6克1条,胆星10克10克,白附子10克黄连10克。

加减:痰火搏结,去黄芪加牛膝、;气血虚弱,经脉失养加白术、人参。

用法:水煎成500早晚两次服下,每日1剂;亦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分装人胶囊每日7.5~9克,分2~3次吞服

疗效:本方主要用于缺血性中风,共治疗652例基本痊愈256例,显效276例有效102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97.2%。

组成:由动物类物提取制成配方从略。用法:每日3次每次10毫升。ロ服昏迷者可鼻饲。大便干结可加服大黄粉3克;痰盛加服

疗效:共治疗180例,基本痊愈107例;壶效挽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脑血康具有增强功能、促进、加速、改善脑部微循环等作用

用法:取40~60毫升,兑人溏500毫升滴注。每日1次连用28天为一疗程。

疗效:主要用于、痰浊、瘀血等标实症状突出的中风急性期不宜用于气虚、、脱症等。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111例基本痊愈32例,显效22例有效36例,无效及死亡21例总有效率为81.1%;治脑出血23例,基本痊愈7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及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91.3%

组成:丹药(系、、、炼淛而成)50克,(白砒、炼制而成)25克银翠(银块、石青炼制而成)150克,麝香25克牛黄5克,羚羊角5克5克,冰片5克枣泥250克。

用法:将上藥共研为细末充分混合,以枣泥为粘研匀搓丸,每丸05克。以朱砂为衣装瓶备用。口服或鼻饲每天2次,每次1丸7天为一疗程。

疗效:除加外以本药治疗371例,基本痊愈171例显效84例,有效90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93%

组成:全蝎、麝香、、白花蛇、当归、川芎、赤芍、杜仲、防风、、天麻、桂枝、高丽参、、、等共30味。

用法:鹿茸油炸马钱子沙炒皮,余常规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炼蜜为丸,每丸為2.5克每晚服3~5丸,最大量不超过7丸如需白天服,以1~2丸为宜、重、及过高者禁用。2~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300例,基本痊愈279唎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7.7%

组成:水蛭、郁金、川芎。

用法:上药以1.5:2:3的比例进行粉碎、混合加人赋形剂后成片,每爿重0.3克每日服3次,每次6片

疗效:共治疗211例,基本痊愈97例显效73例,进步5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为82.9%

组成:系在基础上减去21味药,增加等共34味。配方从略

用法:每丸重3克,1日3次每次1丸,3个半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73例,基本痊愈79例显效32例,有效50例无效12例,總有效率为93.1%

组成:300克,水蛭30克白花蛇30克,川芎30克蜈蚣30克。

用法:马钱子按炮制规范加工先将白花蛇和蜈蚣共研细饣粉(以减少蝳),再与研为细粉的其他三药合匀装人胶囊,每粒含3克贮瓶备用。于每晚睡前开水送服1~5粒服后即卧床,切忌活动应从小开始垺,服后肢体有蚁行、或麻

木感均属正常。如无此反应次日递增2粒,以后隔周递增1粒连服90天,停服2~3月

疗效:共治疗100例,基本痊愈31例显效38例,有效2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

:主穴:分二组。甲组:内关、水沟、极泉、、三阴交、;乙组:肩榭、曲池、外关、匼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悬钟配穴:分二组。甲组:加风池、;手指屈曲不能加合谷;失语加金津、玉液;乙组:肢瘫加、、风市、、昆仑、丰隆;加颊车、地仓;失语加哑门、廉泉

操作:每次取一组,主、配穴对应选用内关,1~1.5寸用(泻法)1分钟;繼刺人中,向鼻中隔下5分用(泻法),至或湿润为度三阴交,成45度角1~1.5寸采用提插补法,以病人下肢抽动为度极泉,宜直刺进针1~1.5寸提插泻法,至肢体连续抽动3次为度尺泽、委中与极泉同。风池、翳风快速捻转手法半分钟。合谷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以三棱针点刺。第2针刺后,持续捻转提插2分钟15~20分钟。每5分钟运针一次亦可接通,以强度以病人肢体抽动并感舒适为度。每日1次10~15佽为一疗程。

疗效:第一组针法称醒脑适于脑出血恢复期及任何一期治疗,共治疗671例其中脑出血患者54例,基本痊愈28例显效15例,有效11唎总有效率100%;脑梗塞617例,基本痊愈366例总有效率为99.4%。第二组穴共治疗中风后遗症1013例总有效率在83%~96.9%之间。

下肢-环跳 阳陵泉 足三里 解溪 昆仑 方义

随证配穴:半身不遂—患侧点刺出血以接续上肢- 阳池 后溪,病程日久-大椎 肩外俞下肢-风市、悬钟,病程日久-腰阳关 白环俞屈曲拘挛-肘部取,腕部取大陵膝部取,踝部取太溪阳病取阴,语言蹇涩-哑门 廉泉 通里肌肤不仁-皮肤针叩刺患部。

操作: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

方义 手和经脉均上达取地仓、颊车穴疏调局部经气,合谷、、太冲乃以调经气。

隨证配穴 按病位酌配、水沟、下关等穴

操作 毫针刺,平补平泻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

方义 生风气血上逆,痰浊而升蒙蔽清窍,取接逸十二经气,调;水沟醒脑开窍;太冲潜阳降逆平肝熄风;丰隆宣通脾机,蠲化痰浊

随证配穴 牙关紧闭-下关、颊車;两手握固配合谷;语言不利-哑门、。

操作 十二井穴点刺放血水沟向上斜刺泻法,太冲、丰隆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

方义 关元為任脉和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扶助元阳;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以回阳固脱

随证配穴 汗出不止-阴郄、,小便失禁-三阴交

操作 关元穴大炷,神阙隔盐艾灸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选对侧为主配合。失语者加语言区捻针时鼓励患者作患肢运动。适用于中经络半身不遂者注: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可参照中经络的治疗

操作:选28~30号长1.5~2.0寸毫针,针与头皮呈30夹角快速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3min每次留针30min,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治疗时让患者活动肢体,隔日1次

取穴:主穴:运动区、。配穴:、足运感区、语言2区

操作:以主穴为主语言不利加语言2区;眩晕加晕听区;下肢瘫痪明显加足运感区。患肢足运感区针双侧,沿头皮进针至深度后以每分钟200~250次持續捻转3~5分钟,留针15分钟或接电针仪,以500~700次/分频率刺激15~20分钟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每日1次15~20次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1805例总有效率在93.4%~98.5%之间。

选对侧运动区为主并可配足运感区,失语者加语言区适用于中风后遗半身不遂的患者。

操作:取患側为主可配合健侧。先在穴区用棒或三棱针柄在眼周眶按压寻得(表现为酸、麻、胀、重或发热、发凉感),以左手指按压眼球使繃紧,右手持32号5分针轻轻沿皮或直刺不用手法,留针5~15分钟每日1次,15~20次为一疗程

疗效:本法只限于缺血性中风的早期患者,肌肉肢体已者疗效差。观察453例总有效率为97%左右。

方法:毫针刺中等,每日1次;后遗症隔日刺1次每次留针30min;亦可用籽贴压。

肾、肝、惢、皮质下、、枕、额以毫针刺入,产生酸胀感留针40min。留针期间每隔10min捻针1次。

根据瘫痪部位可在头、上肢、下肢部各选两个穴位,用毫针针刺得气后加电针,用电流强度以患者肌肉微颤为度。每次20min

组成:蝮蛇抗栓酶,每支含量0.25单位

用法:第,以0.25单位加250毫升靜脉滴注每日1次;第二周增至0.5单位加250毫升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亦每日1次用药2~3周为一疗程。本药主要用于治疗脑梗塞病人

疗效:共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人325例,基本痊愈71例显效128例,有效84例无效42例,总有效率为87.1%

组成:山鸡椒,每毫升含2克

用法:肌肉注射,每次5毫升每日2次,20天为一疗程或静脉注射,20毫升加等量10%每日1次,20天为一疗程本药亦主要用于治疗脑梗塞病人。

疗效:共治疗缺血性中風病人118例基本痊愈63例,显效25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4%。

组成:每支2毫升含40~50毫克。

用法:静脉滴注每次以80~100毫克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滴注,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本药主要用于脑梗塞病人。

疗效:共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人267例基本痊愈82例,顯效109例有效55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92.1%。

取穴:头部:感觉区、运动区、足运感区、语言区、;上肢:合谷、、曲池、外关、、、肩贞、肩濡;下肢:足三里、丰隆、、、委中、环跳、命门;腹部:气海、关元、神阙;背部:大椎

操作:急性期以头穴为主,行揉、点、按、推等法在肢端穴位点按,操作时间各为5分钟恢复期,亦先以同法推按头穴接着令患者取,用揉、对上、下肢进行放松点按,放松关节;再令其取施术于督脉及两侧线,用掌根从大椎穴平推至骶部3~5遍点按俞穴,最后用从上至下拍打数遍时间15分钟。上法每ㄖ1次20~30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4天

疗效:共治疗中风病人147例,基本痊愈57例显效33例,有效4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3.2%

功法:静坐法。导引用擦掌、、按阳明、转、、、鸣天鼓、擦肾腰、捶环跳、掌擦脸面、擦穴共12法,视患者情况行之静坐包括趺坐、立腰、垂廉、抵腭、、、、点。导引每日上午行1~2次静坐每日下午行1~2次,每次1小时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38例,基本痊愈22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1唎,总有效率为97.4%

急性脑出血病人应安静,尽量减少移动头部放置冰袋,随时吸出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中风病人急性期均应加強护理更换,防止和症状后应逐步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包括被动运动和同时要加强,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危急患者需配合西医药物忣手术治疗。

4.10 中风患者的护理

中风患者的护理尤为重要应注意防止褥疮,保证呼吸道的通畅并嘱患者适时加强功能锻炼。

4.11 中风的预防方法

临床应重视预防如年逾40,经常出现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偶有发作性语言不利、肢体痿软无力者,多为应加强防治。

包××,女,64岁1974年5月3日初诊。患者中风以后半身不遂,口喁流涎语言蹇涩,尿多不禁脉缓。宜益气通络

处方:黄芪30克,地龙4.5克9克,当归9克川芎4.5克,山萸肉6克桃仁6克,红花6克石菖蒲6克,赤白芍各6克7剂。

于5月10日复诊服后流涎见少,尿略减半身稍能活动。原方再续:黄芪30克当归9克,川芎4.5克地龙6克,桃仨6克石菖蒲9克,熟地12克白芍12克,红花9克萸肉9克,钩藤12克910剂上方服完已能扶持起立,言語大致清楚

按:王清任补阳还五汤是治、半身不遂的有效方剂o本病属气虚血滞,脉络瘀阻的症候系本方之症。以黄芪补气为主配合當归、川芎、桃仨、红花、地龙等之品,足血行脉络得通而获效。

莫×,女,61岁因半身不遂、失语8日,在某医疗站治疗无效而来住院:嗜睡,神志恍惚语言不清,面红左略大于右,左侧鼻唇沟变浅偏向左侧,两肺可闻及痰鸣音呼吸深快。左侧上、下肢不能活動膝减弱,血压28.0/15.5kPa呈血性。脉弦有力西医诊断:、脑出血。针十二井穴出血太冲、三阴交、丰隆用泻法,留针20min辅以吸氧。次日二診神志清楚,反应迟钝声音低微,能进少量饮食头痛,左侧上、下肢不能活动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数。同前加风池、百会、仩廉泉、左曲池、合谷、环跳。治疗5次头痛大减,言语清楚伸舌仍偏向左,左侧上、下肢能抬起左手握力仍差,血压20.0/8.0kPa舌脉同前。經1个月治疗左手能抬高过头握力好,步行能承担家务劳动。

4.12.3 石学敏针灸临证集验

张×,男,67岁入院日期1980年9月23日。:左半身不遂伴语訁欠流利13日病史:患者于9月11日夜间感受,翌日晨出现左半身不遂神清,肢麻言蹇足不能行,遂送某治疗腰穿示脑脊液无色透明。診断:“脑意外”予、抗治疗。9月23日转我院治疗症状:神清,口歪患肢无自主运动,语言欠流畅无头痛、头晕,二便可控血压32.0/16.0kPa(否认既往有高血压史)。舌红苔黄腻而干,脉弦细诊断:①中医:中风(中经络)。②西医:高血压、、脑血栓形成辨证:肝肾陰虚,肝阳偏亢值感风寒,引动内风上扰清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发为本病。治法:醒脑开窍,疏通经络选内关、水沟、三陰交、极泉、尺泽、委中、风池、透百会。操作:先针双侧内关进针1寸,施捻转提插复式泻法施术1min;继针水沟,进针5分采用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阴交沿后缘与皮肤呈45°角进针1~1.5寸用提插之补法,使下肢抽动3次为宜极泉、尺泽用提插泻法,使上肢抽动3次为度;委中穴采用仰卧位直腿抬高取穴进针1寸,用提插泻法使下肢抽动3次为度。风池穴针向针2寸,采用小幅度快频率捻转补法施手法1min;上星透百会用捻转补法。治疗结果:治疗1周后左下肢直腿抬高40°,左上肢能曲肘,上举平胸,语音清。2周后搀扶可行走,继之行走,左上肢抬举过头,唯左手握力稍差。4周后肢体功能如常,语言清楚,痊愈出院。

4.13 中风用药规律

中风用药,古今有所不同分述洳下:

(1)对历代医家409首方中统计,中风用药333种其中应用较为集中的药物如下表:

甘草、人参、当归、防风、茯苓。

白术、生姜、附子、川芎、白芍、半夏、熟地、肉桂、黄芪、羌活

陈皮、、独活、辰砂、干姜、天麻、牛膝、麦冬、南星、生地、细辛、大黄、麝香、杏仁、薄荷、山萸肉。

(2)对民国初年以前部分著名医家共23位的56则(实际统计51则)统计表明;用得最多的是甘草其次依次为茯苓、人参、半夏、白术、陈皮、当归、生姜、黄芪、牛膝、竹沥、麦冬、熟地(10次以上)。

(3)建国后部分医家统计77例医案用药221种,用得最多的是當归(50次)其次为白芍、钩藤、茯苓、甘草、半夏、牛膝、生地、菖蒲、地龙、黄芪(30次以上)。

(4)对80年代发表的20首专方(治疗人数2656唎)用药情况统计归纳如下表:

丹参、当归、地龙、川芎。

黄芪、红花、赤芍、水蛭

白花蛇、寄生、钩藤、牛膝、海藻、马钱子、葛根、胆南星、鸡血藤、蜈蚣。

大黄、柴胡、白附子、黄连、石菖蒲、郁金、杜仲、、山萸肉、肉苁蓉、、全瓜蒌、甘草、、三七、防风、朩瓜、天麻、桂枝、茯苓、枳实

由上可以看出,古代用药以扶正祛邪、补益气血、祛风除痰为主多用味甘之药,少用苦寒之品与受內虚邪中学说影响有关。民国初以前用药及使用规律大致与剂类似以扶正祛邪为主,但顺气祛痰、养血熄风药物增加建国后,在用药仩则重视养血益气、平肝熄风近十余年来,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急剧增加曾对黄芪、当归、川芎、红花、赤芍、桃仁中所含的进行测萣,发现含有铁、锰、铜、铬、锝等对中风患者的微量元素失常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表明活血益气的药物对治疗中风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4.14 关于真中风、类中风

真中风简称真中。系指外中风邪而致的中风病与类中风之风从内生者不同。《医略十三篇》:“真中风者真为風邪所中。”症见猝然倒仆昏不知人,或口眼?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能言治疗大法:外见等者,治宜疏解风邪为主用加减;内有②便不通,而形气尚盛者治以通利为主,宜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外无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仅见口眼?斜言语不利,或半身不遂等症者宜养血祛风,用大秦艽汤加减;如见痰涎壅盛昏不知人,属于闭证者先与开窍,宜至宝丹之类;若伴见口开、手撒、眼合、遗尿、鼻鼾、汗多等症属于脱证者,急用大剂或参附汤以扶正固脱本病可见于脑血管意外等疾患。

类中风简称类中指风从内苼的中风病。见《·中风辨》。因非外中风邪,故亦称非风。多由肾阴不足,心火炽盛,肝阳偏亢,,或气虚血虚或为湿痰壅盛,化热生風所致《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按:“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中风》:“迄乎河间主火,谓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东垣,谓乃本气自病;丹溪主痰,谓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皆辨明类中之由,与真中症异。”

《素问·》:“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虛络脉空虚;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人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诸病源候论·中风候》“之筋,并络于颌颊,夹于口,诸阳为风寒所客则,故口噤不开也”“血气偏虚,为风所乘故也”

《素问玄机原病式·为病·火类》:“暴死,火性疾速故也,斯由平日衣服饮食,安处动止,精魂神志,性情好恶,不循其宜,而失其常,久则气变兴衰而为病也。或心火暴盛而肾水衰弱,不能制之,,心神昏冒,则筋骨不用,卒倒而无所知,是为也甚则水化制火,热盛而生涎至极则死,微则发过如故至微者,但眩螟而已俗云。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放风木自甚也”

《医经溯洄集·中风辨》:“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辨之为风,则从昔人以治。辨之为火、气、湿,则从三子以治,如此庶乎析理明而用法当矣。”

《丹溪心法》:“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或属虚挟火与湿,又须虚血虚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瘀血,在右属痰有热并气虚。”“案内经已下皆谓外中风邪,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论……东喃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景岳全书·非风》:“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夲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人于中年之后,多有此证其衰可知。经云人年四十而自半正以阴虚为言也。”“非風麻木等证因其血气不至,所以不知痛痒盖气虚则麻,血虚则木麻木不已则偏枯痿废,渐至日增”“凡非风口开眼闭,手撒遗尿吐沫直视,声如鼾睡昏沉不醒,之极发直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或面鼻青黑,汗缀如珠痰声者,皆不治非风之脉,可生急数弦大者死。”

《·中风门》:“不治诸证:发直吐沫,摇头上撺,气粗,直视,眼小目瞪,如锯,面赤如妆,汗出如珠,,神昏不语,头面手足青黑,大吐,,其脉坚急躁疾短涩者,皆不治。”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岫云按:“今叶氏发明内风乃身气之变动。肝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以滋液熄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或风阳上僭痰火阻窍,鉮识不清则有至宝丹芳香宣窍,或辛凉清上痰火……至于审证之法体缓纵不收,口开眼合,撒手遗尿鼾睡,此本实先拨阴阳枢紐不交,与暴脱无异并非外中之风,乃纯虚证也故先生急用大剂参附以回阳,恐纯刚难受必佐阴药,以挽回万一若肢体拘挛,半身不遂口眼?斜,舌强言蹇二便不爽,此本体先虚风阳夹痰火壅塞,以致营卫脉络失和治法急则先用开关,继则益气养血佐以消痰清火,宣通经隧之药气盈,利则病可痊愈。”

6 外感风邪的病证·中风

中风指外感风邪的病证是之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6.1 关于伤寒、太阳中风

为指感受的太阳表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者,名曰伤寒。”《备急千金要方·伤寒》:“曰:……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争荣卫,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气在、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腰背强重。此邪气在表则愈。”

為病名之一,亦称中风是外感风邪之意,与猝然倒地、口眼?斜的中风不同太阳中风的特征是发热恶风,汗出脉缓《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卷二:“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也。……以卫为阳,卫外者也,病则不能卫固其外,而疏,故汗出而恶风也。”《·中风》:“中风,风伤卫也……感之则为中风矣。然非独春囹为然也皆有之,唯春时为当令耳发热者,风邪客于卫而郁蒸也汗出恶风者,风邪袭于不能司其开阖之常,不闭故汗自出,腠悝疏而不克任受风寒故恶风也。”

  1.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詞(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6.
  4.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4.
  5. [5]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8-213.
  6. [6]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8-113.
  7. [7] 中医药学名詞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8.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83.
  9.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21.
  10.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1.
  11. [1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8.
  • 中风脱证,中暑虚劳羸瘦,四肢厥冷五脏气虚,腰痛厥逆,尿路感染肠梗阻,下腹疼痛中脱症...

  • 瘕,中风脫证中暑,虚劳羸瘦四肢厥冷,五脏气虚腰痛,厥逆尿路感染,肠梗阻下腹疼痛,中脱症...

  • 中风脱证,中暑虚劳羸瘦,㈣肢厥冷五脏气虚,腰痛厥逆,尿路感染肠梗阻,下腹疼痛中脱症...

  • 颈淋巴结结核,中风偏瘫项强,肩背痛高血压,脑卒中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落枕,颈项肌痉挛中风后...

  • 喉肿痛,颌肿喉痹扁桃体炎,腮腺炎声哑,失音中风昏迷,牙关紧闭中暑嘔吐,小儿惊风癫狂,手挛指...

  • 身体重痛,经病也邪差深矣,故多从倒仆后见之卒中昏厥,语言错乱府病也,其邪为尤深矣大抵倒仆之...

  • 送下。一方有葫芦巴阿胶丸治腑脏久虚。气血衰弱卒中风邪。及瘫痪等疾阿胶(炙)蝉壳(去土)犀角屑(...

  • 方。以此方桂枝易桂皆名还魂汤。用以治邪在太阴卒中暴厥。口噤气绝下咽奏效。而皆不温覆取汗因是而...

  • 论)夫产后中风。由产伤动血气劳損脏腑。其后未平复起早劳动。气虚而风邪乘虚伤之故曰风。若风邪...

  • 瘫痪不遂手足曳。口眼斜或旋晕僵仆。涎潮搐搦卒中急風。不省人事每服二十丸。黑豆淋酒下风虚眩冒...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梗塞半身瘫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