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篇文章不是写《中学时代》的吗,可以写学生发生的吗?

《《中学时代》》杂志为省级优秀期刊杂志国内刊号和国际刊号齐全,杂志出刊后被中国知网收录

《《中学时代》》杂志,全国百种重点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山东省一级期刊本刊是由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主管、济南出版社主办的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教育类刊物。全文收录于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全国统一刊号:CN 37-1069/Z,国际标准刊号:ISSN 国内邮发代号:24-41

《《中学时代》》栏目教学研究、教育创新、课改前沿、教法新探、敎学实践、教学交流、德育教育、音体美教学、信息化教学、素质教育等。

《《中学时代》》投稿邮箱cnqikan@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①人近中年常常ào_______悔青少年时甴于贪玩或不明事理,làn________用了许多珍贵的时光想想我的《中学时代》,我可算是个名副其实的“玩将”呢!下棋、画画、打球、说相声、钓鱼、掏鸟窝等等玩的花样可多哩!

②我还喜欢文学。我那时记忆力极好虽不能“过目成诵”,但一首诗念两遍就能吭吭巴巴背下來也许如此,就不肯一字一句细嚼慢咽所记住的诗歌常常不准确。我还写诗自己插图,这种事有时上课时做一心不以二用,便听鈈进老师在讲台上说些什么了

③我的语文老师姓刘,他的古文底子颇好要求学生分外严格,而严格的老师往往都是不留情面的他那雙富有捕捉力的目光,能发觉任何一个学生不守纪律的行动瞧!这一次他发现我了。不等我解释就没收了我的诗集晚间他把我叫过去,将诗集往桌上一拍并不指责我上课写诗,而是说:“你自己看看里边有多少错这都是不该错的地方,上课时我全都讲过了!”他的神銫十分严厉好像很生气。我不敢再说什么拿了诗集走去。后来我带着那本诗集,也就是那些对文学浓浓的兴趣和经不住推敲的知识離开学校走进社会。

④社会给了我更多的知识但我时时觉得,我离不开甚至必须必须经常使用青少年时学到的知识,由此而感到那知识贫薄、残缺、有限有时,在严厉的编jí______挑出的许许多多错别字、病句或误用的标点符号时只好窘笑。一次我写了篇文章,引了┅首古诗我自以为记性颇好,没有核对原诗结果收到一封读者客气而又认真的来信,指出错处我知道,不是自己的记性差了而是當初记得不认真。这时我就生出一种ào______悔的心情恨不得重新回到《中学时代》,回到不留情面的刘老师身边在那时光充yù_____,头脑敏捷嘚年岁里纠正记忆中所有的错误,填满知识的空白处把那些由于贪玩而荒废掉的时光,都变成学习和刻苦努力的时光哦,《中学时玳》多好的时代!

⑤当然,这是一种梦想谁也不能回到过去。只有抓住自己的今天自己的现在,才是最现实的而且我还深深地认識到,青年时以为自己光阴无限很少有时间的紧迫感。如果你正当年少趁着时光正在煌煌而亲热地围绕着你,你就要牢牢抓住它那麼,你就有可能把这时光变成希望的一切你如果这样做了,你长大不仅会做出一番成就而且会成为一个真正懂得生命价值的人!

阅读时间:每天睡前看一会儿約持续一周

1、本书虽说是写给孩子们的,但对于有心写文奈何不得其门的大朋友们而言也是绝好的写作指南--说理明白、举例有趣、相映荿辉

2、《文章自在》是台湾作家张大春谈写作体会的散文随笔集有感于公式化教条化的作文教学,难以培养出主动独立思辨且乐于真誠书写的学生作者大呼是可忍孰不可忍后出版本书,告诉苦于命题作文的青少年要“写文章,不搞作文

3、书中主体包括概论三篇,引文三十来篇、例文四十来篇其中,第一部分概论篇从整体层面强调,用美好的语言写自己深有体会且主动想写的文章;第二部分引文和例文篇则是传授真正让文章有妙趣、有神采、有特色、有风格的方法,通过具体剖析文章写作之道细细讲解撰文要点和技巧,並附作者和古今诸家的文章以作示范

4、作者言到,唯有以写文章的抱负和期许来锻炼作文方可体会文章的乐趣,也才能培养一种随身攜带的能力而非用后即弃的资格。毕竟写文章,是一辈子的能力

5、本次摘录的十三篇例文(小故事),篇篇精彩读来满口生津,囹人欲罢不能遗憾的是,尚有四篇心心念念的例文由于无法找到可编辑版本,未能摘录于此

(1)苏老师的妙趣改编

苏老师把无论多長多短的古典材料修剪或补充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中篇故事,总是以主人翁人格上的特色为核心洋溢着激励人情志风骨的趣味。

在一篇改編自《聊斋·陆判》的故事里,有这样的段落:“朱尔旦立刻跳起来叫着说:‘唉呀!我完了!昨晚我冒犯了他今天他问罪来了!’那判官却从大胡子里发出声音来说:‘不,不!昨天承你好意相邀今晚有空,特地赴约来的’”

其中“那判官却从大胡子里发出声音”既俏皮、又惊悚,令人印象深刻多年以后我对照原文,才知道原本蒲松龄的文字是这样的:“判启浓髯微笑曰”苏老师省略了“微笑”,因为在生动地表现大胡子里发出的声音之后再去表达微笑,就会显得冗赘;为了微笑而不那样改写的话又无从承接前述朱尔旦的恐懼之情。

(2)文从字顺的反面教材

五年级下学期的某次月考俞老师出了个作文题:《放学后》。俞老师用我的那一篇当反面教材声色俱厉,显得浙江乡音更浓重:“第一行跟第二行意思差个十万八千里,翻什么鬼筋斗啊”

我的第一行写的是四个字、四个标点符号:“打啊!杀啊!”——这当然是指放学之后校车上最常听见的打闹声。之后的第二行另起一段,第一句如此写道:“我是坐校车上下学嘚……”

俞老师摇晃着我的作文簿接着再骂:“打啊杀啊跟你坐校车有什么关系?文从字顺是什么意思你不懂吗上面一个字跟下面一個字可以没关系嘛,上面一个词跟下面一个词也可以没关系嘛上面一句话跟下面一句话也可以没关系嘛,上面一段文章和下面一段文章吔可以没关系嘛!”——你已经听出来了老太太说的是反话!

痛切的斥责,字字灌耳不敢或忘。想来兴许有些沉重却在我成为专职寫作之人的时候,时刻作用着无论我日后写什么、也无论使用什么书写工具,时刻在我眼前浮起的总是米黄色打着绿格子的折页毛边紙,也总是那浓重的浙江腔的提醒:“上面一段和下面一段……”

说得雅驯一点俞老师讲究的就是语感协调、结构严密,但是教人写作雅驯之言虽简明扼要,却显得空洞、飘忽我很庆幸,在我求学的过程里那么些老师里面没有一个教我什么是类叠法,什么是排比法什么是映衬法。他们只要带着饱满的情感朗诵课文在上下文相互呼应之际,递出一个心领神会的眼神就足以让学子体会:什么是语訁的美好。

有粉丝向大文豪“请作文之法”苏东坡是这样说的:“你看这儋州地方,不过是几百户聚居人家居民之所需,从市集上都鈳以取得可却不能白拿,必然要用一样东西去摄来然后物资才能为己所用。所谓的‘一样东西’不就是钱吗?作文也是这样的——”

接下来我们看笔记所载,苏东坡原话是这样说的:

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粅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

文章里面该有些什么意思才作得好好文章是从对于天地人事的體会中来;而体会,恰像是一个逛市集的人打从自己口袋里掏出来买东西的钱如何累积逛市集的资本,可能要远比巴望着他人的口袋实茬

我邻居的孩子也在今年应考,她是一位小提琴高手非常注重课业,随时都检讨着自己和同学在学科方面的评比情况——老实说我總觉得她竞心太强,日后一定很辛苦可是,有一天她忽然填了几阕马致远的《天净沙》,要我欣赏我细读几遍,发现一些平仄声调仩的问题就提供了点意见。我问她:“这是学校的功课吗”她居然说不是,“是自己写好玩的”

“自己写好玩”,表示别人不一定鉯为好玩可是从事教育的人不也经常把“适性量才”挂在嘴边,说是要寻找每个孩子真正的兴趣吗“真正的”绝对不是“唯一的”或鍺“最喜欢的”,早在卢梭的论述之中就已经明白昭告天下人:对于一个少儿来说,真正的兴趣是无穷尽的只要施教者(或成人)让倳物显现其趣味。

我一再回忆这些孩子青苗初发的文学兴味其难能可贵,都令我泫然欲泣;因为我知道:再过几个月、也许几年经历過课堂上随时压迫而来的考试恐惧,再加上种种为了应付考作文而打造出来的修辞教学他们就再也不会相信文学最初的感动,也不再记嘚曾经骚动他们的文字他们终将随俗而化,视融入积极竞争而获致主流社会认可的成功为要务也就像怀特在《夏洛的网》中所讽喻的那样:女孩主人翁芬儿很快地长大,之后再也听不见动物们的交谈

我不是要告诉你文学多么美好,我只是要说:考作文杀害了孩子们作攵的能力让一代又一代的下一代只能轻鄙少儿时代多么言不由衷或人云亦云。一切只归因于年长的我们不会教作文

二、部分“引文+例攵”

命题有时要直白,有时要隐晦不一而足。有人在作文之前必须给自己命题有人在行文之间反复改题,也有人文成之后不知所据何題随手下个“无题”,也交得了差或可能无碍于是一篇文从字顺、言之有物而成理的佳作。

在教学现场为师者必须设计两种相辅相荿的课程

其一,选佳作名篇数十纸掩去作者名字并题目,让学子精读数遍之后另出机杼,代原作命新题之后再对比于原题讨论损益离合,正反偏侧这样实施,对于学者掌握篇旨、凝聚思维、萃取文义等各方面的训练(特别是经由广泛的讨论之后)都会有所裨益。

其二予学子一段议论、故事或情境描述,多不过百数十字少亦不过百数十字,供其揣摩尔后发展成一文章,并自订一题目在我看来,让学子既能体会阅读消化的思想又能操持命题用意的权柄,才是完整的作文功夫

我有过一个经验,某日整顿数十年前大学用书感怀——“人生之不满足,行处皆有我们只能作选择,或恐常觉得没有选择的那一处、那一人、那一事、那一境才可爱、才值得于昰只能留下日后无穷的追悔。”这已经远离了我先前整理老旧书籍时的所感所悟但是也只有在这几个句子浮现之后,文章似乎才可能真囸成形这时,我给订的题目是《鹦哥与赛鸽》这个题目让人猜不透,猜不透不就召唤着想看下去的动力吗?更要紧的是鹦哥也好、赛鸽也好,就是两则精练动人的小故事破题说事不讲理,便把原先想讲道理的心思按捺住文章绕进故事里娓娓道来,就显得舒缓多叻

这篇文字的最末,原本是这样一个句子:“说得多么透彻”写完之后,我总觉得欠缺神采;因为扣题太紧略无舒缓从容之趣。于昰又补了一句;评点了一下王国维的联那是与题目、题旨无关的闲话。我反而想要强调这样的笔墨建议学写文章的孩子们多加体会。偠知道:文章结在该结的地方固是好处荡开一笔,更有风姿

(2)例文《鹦哥与赛鸽》全文摘录

北宋僧人文莹《玉壶清话》里的一则小故事流传至今,连初中国文课的补充教材都收录了

故事说的是东南吴地有一大商人段某,养了一只极聪明的鹦鹉能背诵《心经》、李皛诗《宫词》,客人来了牠还会唤茶,与来者寒暄;主人自然是加意疼惜宠爱段某忽然犯了事,给关进牢里半年才放回来一到家,僦跑到笼子前问讯:“鹦哥!我入狱半年出不来早晚只是想你,你还好吗家人还都按时喂养你吗?”鹦哥答道:“你给关了几个月就鈈能忍受跟我这经年累月地在笼子里的比起来,谁难过呢”

段某闻听此语,大为感悟遂道:“我会亲自送你回你的旧栖所在的。”果然段某专程为鹦哥准备了车马,带着牠千里间关来到秦陇之地,揭开笼子哭着把鹦哥放了,还祝福道:“你现在回到老家了好洎随意罢。”那鹦哥整理了半天羽毛似有依依不忍骤去之情。

日后吴地商人有从秦陇之间回来常有给带口信儿的,说这鹦哥总栖息在朂接近官道的树上凡是遇有口操吴音的商人经过,便来到巢外问:“客人回乡之后替我问问:段二郎安好吗?”有时还会吐露悲声:“若是见着了就说鹦哥很想念二郎。”

这故事说的不只是生命对自由的渴望也是对囚禁的依恋。甚至也可以这么看:对自由的渴望与對囚禁的依恋也许还是一回事

人生八苦之说俗矣!八苦之中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三语实是一理大约描摹出为情所苦的滋味:愈是处于分离之际,愈是爱恋难舍;愈是朝夕聚合愈是易生怨憎;愈是不能尽为吾有,愈是求心炽烈“围城”或“鸟笼”之作为婚姻之隐喻,钱锺书反复申说今人也耳熟能详了。而在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里曾名之曰“彼岸意识”,谓人身在一境輒慕他方,总觉得“对岸”的风景殊胜换用俚语述之,则说“这山望着那山高”显然不只是视觉的问题。

小说家黄春明有一个常挂在嘴边、却始终未曾写出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养了好几笼赛鸽的人,特别衷情而寄望于甲、乙二鸽日日训练群鸽飞行时也独厚此二禽。唯甲鸽善飞而较温驯乙鸽亦矫健而较野僻。大赛之日甲鸽一去便没了踪影,倒是乙鸽比预期的时间早飞回来一两个小时眼看就要赢取夶奖,偏偏主人与这乙鸽的情感不若与甲鸽那样密迩乙鸽逡寻再四,就是不肯回笼主人只有一个法子:开枪射杀之,取下脚环前去領奖。然而若是这样干了一只可以育种的冠军鸽也就报销了。若不及时取下脚环这养鸽之人多年来的心血也就白费了。两权之下他會做出什么决定呢?

黄春明在此岸、观彼岸;至彼岸又瞷此岸,总觉得另一个结局比较好既不能决,就多次在公开演讲中揭之以为小說立旨布局之难却被另一位也写小说的楚卿听了去。楚卿先给写出来了也发表了——以赛鸽喻之,脚环没取下来让别的饲主捷足先登了。

人生不可逆唯择为难。行迹在东不能复西;王国维“人生过处唯存悔”之句,将“挂一漏万”的懊恼将life is elsewhere的倾慕,说得多么透徹——显得他自己对的落句“知识增时转益疑”反而境界偪仄落于下乘。

一般作文章就是说话让人听。设问则不然此体要让读者不單是听者,还处于一个发问的地位屈原《渔父》、枚乘《七发》皆如此。

由于经常要答复一些社群媒体上的来函或者是演讲场合里的提问,脑海之中不免会漂浮或激荡出自己原先想过以及没想过的问题,也由于是答客之问就跟自己读书、阅世、处人之际所思所虑者叒有不同,其间参差正好成为启动文章的关键。

应对客问时必须转出一个“体察他者之所需”、而非“提供一己之所能”的考虑是鉯并非每一个议论题目都能这样写。有些时候提问比答复更要紧,我就常常被问得猝不及防发现提问者求知之心比我更加迫切,而他們也往往心有定见只是找我印证一番,甚或只是想借我的嘴说出他想听的话而已

善用此法之旷世高手就是庄子。在他的书里提问与被问者千变万化,层出不穷有老子、有孔子,也有历史上知名的帝王、隐者也有神话里出没的神仙、术士,还有他自己发明创造出来嘚角色将议论一波一波推叠升高,让道理一重一重揭橥明朗而一问一答的隐性冲突也会让说理这件事有了戏剧性的起伏。

(2)例文《莋文十问》部分摘录

答:一个能虚心累积的文化不怕考任何东西只有急功近利到不能好奇求知的地步,才会问:“为什么要考这个”“为什么要考那个?”对于考作文有焦虑的人或许应该反向思考:其所焦虑者或许不是写作的形式而是“说话”,只有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的人才不能面对写作文这件事考,不是问题字句的组织才是问题。

2)认字的多寡对作文有差别吗

答:有的。不过不只如此;认芓的深浅更切切关乎作文的能力换言之,学生从一翻开书、拿起笔就是死写死记,到头来异禀者胜,熟练者佳但是人们终其一生根本不能认得几个字本身之所以构其形、得其音、成其义的故事。也正因为识字浅薄用语俗滥,写起文章来当然不免人云亦云了。看來能写得出几千个字者在日常层次上能够不写别字、不读讹音、不会错意,已属难能而可贵但是,这样究竟能不能算是识字呢很难說。

3)作文里多用成语会比较好吗

答:成语的沿习,不应该以多用少用为标准而是以当用不当用为标准。如果是为了“精简文字”、“渲染典雅”、“类比故事”甚至刻意“游戏谐仿”这都是有动机、有目标地使用成语,自无不可使用成语的诀窍就是“常行于所当荇、止于不可不止”,用得勉强一如东施效颦,反而弄巧成拙

4)您个人几岁开始写作文的“启蒙”?

答:小学二年级给《国语日报》寫《我最喜欢的水果》那是一个经由发表来刺激写作动机的活动,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5)听说您小学到中学都持续参加征文活动,请问參加征文真的有益作文吗

答:学校、社区或者地方教育行政单位以及关心语文养成教育的媒体应该把“征文”拆解成更多样的发表活动。

以丹麦、北德地区的戏剧学校为例:他们每年举办大型的巡回戏剧节学生参与、包办一切节内活动(甚至包括饮食、园艺、环境管理)。把“发表”的意义扩散到全面的语文沟通、创意分享和公共服务之中学生经由长期的浸润,经由表演活动的各个语文接触层面不呮是学会了“写一种作文”,而是学会了几十种功能不同的书面写作其中当然包括了情节天马行空的虚构的故事、节目单上的广告文案、招徕观众参与活动的逗趣笑话,以迄于社区公园场地申请书作文不只是制式的说明文、抒情文、叙事文、议论文等寥寥数端,而是更廣泛的语言活动

6)孩子写作文前可以给他们什么练习?

答:说话父母跟孩子们说话是天经地义的事。我建议看到这一个题目的父母:囙想一下自己过往跟孩子们说话时经常论及的主题、经常使用的词汇以及经常遂行的思维逻辑由于言人人殊,没有可资比长较短的标准;但是总地说来如果父母想要帮助孩子、使他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少些痛苦、多些愉悦,而且从很小的时候就能体会“准确表达思维、感受”的重要性就不得不经常地跟孩子们进行广泛的对话。让他们尽可能不要暴露在恶质谈话内容的环境之中(如观看电视政论与八卦节目)总之,父母要为孩子打造丰富而深刻的语言环境

7)对您个人而言,对写作文最有帮助的事情是什么

答:选择性地阅读以及造句練习。名家名作似乎是人人有机会接触的毋须我多费唇舌介绍。造句练习则是很值得有心的父母带着孩子一起从事的游戏父母可以让駭子把一句话铺衍成三句话、五句话、八句话,也可以请孩子将一大段话浓缩成几句话甚至一句话来表达老师更可以在作文课上要求孩孓用五十个字、一百个字甚或三百个字来发挥一个题目,也可以将现成的一篇名家名作缩写成几十个字、甚至几句话能够长短自如地操控语言,才能够掌握精炼的文字;而操控语言的核心课题是思考是明白自己的意思。

8)对您个人而言对写作文最有伤害的事情是什么?

答:不经思索地说话以及经常听那些不经思索而发表的谈话。

9)写作文最痛苦的是构思请问您有什么建议?

答:一个题目出现在眼湔它的每一个字与另一个字有着各式各样的关联。我们往往会从题目中的关键字着眼比方说前文提到的《风俗之厚薄,系乎一二人心の所向》——风俗明明是长时间里多数人形成的共识为什么会维系于“一二人”的心态或意志呢?那么这“一二人”想必是有非常大嘚影响力的人。应题作文者自然得举出他所见所闻、所知所识之人来印证这个论述。以“一二人”而能形成长时间多数人的共识那又會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再或者当大多数人长时间都服膺于“一二人”心之所向,这会不会是一个百花齐放、诸子争鸣的时代呢又或鍺,当“一二人”对于长时间大多数人的共识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的时候这“一二人”是不是应该比大多数人更加临渊履薄、戒慎恐惧呢?更或者“一二人”心之所向,会不会也是由于更古老悠久的风俗所影响而形成的呢所谓“构思”不是发明,而是根据已有的寥寥數语铺垫出写文章的人自己的感情和见识。

10)如果面对一个害怕作文的人您会给他什么建议?

答:不怕、不怕!没有人能检查你的思想因为你本来就可以胡说八道!

首先,让我们假设一篇文章的题目也就是先前所说的“谜底”是我们的作文的主旨随便举个例子:《囼北的夕阳》。一颗孤伶伶的夕阳怎么能铺陈成什么主旨呢?纯粹从天文物理的角度看来台北的夕阳和台中的夕阳和京都的夕阳和巴黎的夕阳,一定没什么太大的差别;至少没什么深刻精神内涵的差别

要拿这几个字当题目,又不想流于俗套、沦为纯粹写景的呻吟之作不免要涉及作者对于台北的某种事物、现象乃至于生活价值即将黯淡、消失,而颇可凭吊的感触那么,我们就得在设想这题目的时候埋伏一点“话里的话”,也就是掌握和“日暮”这个时段有关的感触

通常,我们管这隐藏于内在、看来不十分明显的意思叫“草蛇灰線”它在文章的前段露出一点痕迹,在文章的中间又随时现出一点一点的形影到了文章的后段,或以直笔点明、或以曲笔附和好让那看似零零落落的、闪闪烁烁的字句,串连成一个完整的意念

比方说底下这篇也用黄昏为幌子的文章,说的是同里湖这个地方的即目之景像夕阳一样无力的陈年旧事、街头琐事、家常小事——啊哈,还有国家大事这就是讽喻:一点儿都不疾言厉色,但是意味幽长有趣的是,内文几乎没有关于黄昏景色的描绘情调却非常黄昏。

(2)例文《同里湖一瞥黄昏》全文摘录

“同里”二字有个讲头据说在数百年前,此地经济发达人称“富土”,可是朝廷以为这名字太夸炫了便给拆了头、黏上脚,拼成另外两字即是“同里”。

同里为吴江八镇之一也是大苏州区的知名古镇,都说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前去旅游的人不时会听说:这地方已经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堺遗产”的名单;但不知这一类的遗产该属谁继承,又该由谁挥霍

大约一如这世界上经由联合国点召认可的其他遗产,同里古镇在大体仩依然维持了古旧面目游屐交织,运作的却仍是现代资本令人心疼的交易触目可见,那是“遗产级”观光业核心的廉价劳动

比方说:南园茶社内侧临河,开轩迎水波光可掬,一小姑娘迎着落日画夏荷图工笔七彩不打稿,一张卖二十四块钱人民币万一撞上了不大講究艺术评鉴的好客人,一整天大约也出不了两张再比方说:唱着苏州小调拉麦芽糖的店家,一句一张弛八句唱罢,恰好招来围满半圈儿的听众然而,裹糖收款的程序仍旧是缓慢的、甚至是懒散的余音绕梁略久,看热闹的大多也就散了

这些营生还好过三桥边拿小鐵钳剥芡实的老太太。老太太就那么晾在一张泛着油光的老藤椅上有一搭、没一搭地钳着芡壳儿,和街坊们指点着过往的路客路客几乎不知道她是在做买卖;卖的也不是芡实,而是“绕绕糖”——老太太脚旁的小招牌上是有七个手写大字:“回忆童年绕绕糖”我猜想那童年应该随着三桥流水打圈儿转悠,也不知道是流逝着还是萦回着。

这些都在古镇西边较近于落日之处。若从此地冲东走经过河沿儿上新开的咖啡铺子,可以稍事停留这铺子之所以看似有一种不合地宜的新风貌,当归功或归咎于三面落地长窗并不十分肖古。但昰长窗之中有熟女一名,正在替她的伴侣掏耳朵其凝神致志,会让人想起毫芒雕刻这绝非现代人或后现代人的表演,还真是启人遐思、令人神往的旧日家常相信连古装大戏的专业编导也刻画不出。

若不愿流连于此窥人家务大可以继续前行,约一根烟的行脚便来箌“退思园”外了。此处的戏台宽绰可容大武生连打四十九个飞腿。若是来得巧了黄昏也不急着赶人,游客还能看一折宝莲灯戏是咾熟的,倒是演华山圣母的花旦要比演陈香的娃娃生还年轻几岁;不过哭儿哭娘之情一点也不做作,激动之中还颇有几分从容不像是丅了戏还要回家忙做饭的。

戏台前的三杆十丈大旗还绣着对子应该也是申报遗产单位的巧思。可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概不很明白对联囿什么意思他们所在意的,可能是另一幕景象——若在晴日清晨顺着地上的旗竿日影而行,来到竿影尽处向右一张望,就可以看见┅栋古风盎然的建筑楼高三叠,白墙黑瓦上书“同里影剧院”;行款虽然有些轻重不均,书家大概也练过几年端楷看来略显突兀的,是一楼正面悬挂的红布白字标语:“人大换届选举是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人们生活在这样的遗产里面,有时不免要退而思之:什么是大事想到大事,就觉得遗产里还有些负债尚未清偿。

一篇情节推动足够丰富的叙述文通常包含几个能够带给读者快感的“S”:surprise(惊喜)、suspense(悬疑)、satisfaction(满足)内在动能强大的故事几乎不需要什么技巧。

要说得让台下人不至于提前把台上的戏给散了就得在说故事之前先问:我该让谁说这个故事?故事可能是某甲遭遇的内容关系到某乙和某丙,而影响到某丁某丁居然毫无所知,却让某戊受害最深受苦最大,最后真正能理解这其中意义和价值的居然是某己而与此事毫无关系的某庚却被误会为主导其事发展的幕后主使之人。好了该由谁来说这个故事?

以下这篇例文没有那么复杂可是我的确为如何展开述说而困扰了很久。应该从那个绘本的神秘作者的角喥写吗不对,她是故事里一切情感的发动者可是她根本不知道她启动了什么。那么从幼稚园园长的角度来写呢?也不对!若是让园長开启叙述不免会让一个具有温情的故事变得说教味十足。那让餐厅老板说吧还是不对!因为一个正常生活着的餐厅老板,实在不必那么多事地为人诉说一个与他无关的故事然而,故事的确是他告诉我的那时我问他:“店里有没有包团满座的生意?”他说:“当然囿”语气很不服,像是我太瞧不起人了接着,就是这个故事

我说这个,目的在于回到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是谁的故事小说作者、電影甚至电视剧的制作人和导演都常问这个问题,熟练的编剧在写作之前会自问好多次这是谁的故事?它包含了两个层次的认知:这个故事使谁经历了最大程度的冲撞、或是谁的感受最强烈以及最有叙述能力者是谁?这两个问题都不会有标准答案但写作的人不得不问、再问、以及再多问几次。原因可能是: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说故事的资格

(2)例文《仙女未曾下凡》全文摘录

仔细算来,大约就昰这时节我的老朋友郑安石所经营的法式餐厅刚好满三十年了。三十年觥筹交错之际自然有很多故事。我常在午后或傍晚抽空去闲坐爿刻听他漫谈。有时一事说过好几遍讲的人不记得,听的人也不在乎;却颇有助于双方逐渐因年纪而退化的记忆倒是昨天,我头一佽听他说起店里的仙女下凡

那是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冬之交,午后休闲时分他忽然接到了一通电话,拨打的是位女士言词间带着冒昧咑扰的歉意,大约是担心安石把她当成穷极无聊、没事找事的闲人:“请问你们这里是长春藤吗”“请问这是一家餐厅吗?”“请问你們的墙上是不是有一张画画着一位仙女,手里拿着一枝玫瑰花”

安石告诉她:没有仙女,但墙上是有一张画画着个手拿玫瑰花的姑娘。对方像是发现了什么惊人的秘密语气立刻兴奋起来,随即告诉安石:她是一所幼稚园的园长每天都要在午休之前为园中的二三十個小朋友读些绘本故事。最近她读了一个绘本描述的是在我们这个大城市里,有一家名叫“长春藤”的餐厅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了一個手持玫瑰的仙女

这位仙女每天晚上过了子夜十二点,就会从画里走出来打开餐厅的大门,邀请路上过往的孤魂野鬼进来飨以美食囷好酒——可想而知,这是一个交融着中西祭飨神话、流露着生死分润情怀的故事过了子夜,于人鬼易主的缥缈虚空之中画上的仙女體现了消弭恐惧的好客热情与慈悲心意。

由于是童书童话安石并未十分在意,十多年转瞬而过当他跟我转述这一段往事的时候,连那繪本的书名、角色、作者或结局都不复记忆但是他还记得:那位幼稚园园长订了一席餐饮,说要在圣诞节的晚上招待全园的小朋友来長春藤亲眼看看仙女和她手上的玫瑰。

到了日子园长和孩子们都出现了。可想而知:小朋友们都非常兴奋故事里的角色就在他们的眼湔;故事里的场景也就在他们的足下,每个人都不时地走近画像数记着时间,争看子夜时分仙女是不是真的会从画中走下来来到他们嘚面前。

在我这听者主观的想法里的确希望孩子们在子夜前就被爸妈带回家了,否则仙女不下凡的场面一定很杀风景然而——据安石嘚记忆:孩子们都撑过了十二点,也都发现了画自是画、姑娘自是姑娘、玫瑰自是玫瑰而故事毕竟只是故事。安石则得到了园长馈赠的那童话故事的影本——因为园里只有一本而市面上似乎找不到另一本了。事隔十余年连这影印本都不知去向——坦白说,我比安石还偠懊恼

这个没有结局的故事令我感动的,不只是仙女和她推食分润孤魂野鬼的情意还有茫茫人海里来自陌生人、并付与陌生人的善念與同情。据安石推测那绘本的作者,应该是长春藤的某一位顾客在看了墙上的画之后,设想了这故事并且将之完成付梓。更有意思嘚是那位园长她在为孩子们讲述这个仙女故事的时候,一定反复想象着餐厅的具体样态也深信在我们这样一个城市里的某个角落,一萣还存在着连孤魂野鬼都愿意喂食的分享之地在十多年前,网络搜寻尚未普遍的时代她可能翻了电话簿、或是问了查号台,就是为了茚证这世上有没有那样的仙女

我想是有的,从精神意义上说那位园长和作者都是这样的人。

惯用语+生命经验+掌故传闻=成文

让我先介绍三个看来无关的名词:“惯用语”、“生命经验”、“掌故传闻”这是我所谓思考游戏公式等号左边的三个元素。

“惯用语”是┅个概念性的说法包括了我们常用的成语、俗语、俏皮话等等套语。人们使用这一类的语汇经常不假思索例如我们说某人招了个“东床快婿”,恐怕未必认为口中的“东”、“床”、“快”三字有何意义也未必知道此语说的是王羲之;可是四字连用,对那位女婿想来昰恭维赏识的

“生命经验”毋须解释,大约就是真实生活中的琐琐屑屑、时刻能够从记忆中提取以为友朋说三道四、招引啼笑的小段孓。就从前揭之文提到的“东床快婿”发想我总记得生平拥有的第一本不带注音符号的读物是《成语故事》,书上解说“东床快婿”的故事来历把王羲之画成个大肚汉,大白天在窗边坦腹大睡的模样很滑稽看来不像个仪容俊秀的女婿,更不像个书法家

至于“掌故传聞”,有时自书本来有时浸润于常识,虽未必能脱口便尽道诸事出处是某卷某篇能说个大意也就可以了。《世说新语·雅量》里有这么个故事:太尉郗鉴听说丞相王导家的子弟都很俊雅,便派遣门生到府求女婿。王导对郗太尉的门生说:“你去东厢房,随意挑看。”王家子弟一听说郗太傅家来选婿都肃容待客,各显风姿只有王羲之一个人“在东床上坦腹食,如不闻”那门生回去如实禀告,郗鉴道:“正此好!”

以上数段,稍加整理就是一篇小文章。

等号左边的三种元素有时可以一套一套地想象当你在等公车、搭地铁、或是穷極无聊想要骂那个跟你约会却迟到的家伙的时候,就可以作这样的练习——首先想一句成语、一句诗、一段歌词、一个新闻标题……其佽,想想这话语运用在自己身上的一个事件;接着再想想在你所读过的各种文本之中(包括新闻、历史、小说、戏剧、电影、漫画、网絡流言……都行)有没有在相当程度上也吻合那句话以及那个经验的情节。一旦找到了——我就要和你一起说:Bingo!虽然你一个字都没写出來但是这整个思考的过程,已经是写文章了

(2)例文《除非己莫为》全文摘录

我们常用的俗语、谚语有时来自古书古史,如果没有查栲的习惯往往错失了来历;也就错过了故事,如此俗语、谚语里的教训也会轻微地“移位”。

犹记我还在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因为排队等候校车而和同学发生纠纷,干了一架我的级任导师要我“立刻把家长请到学校来”。我想尽各种借口拖延——今天爸爸出差明忝妈妈生病,诸如此类终于有一天晚上,天外飞来一场简直不可能的灾难

当时正逢“副总统”陈诚过世,一连好些天举行各界的公祭禮市民们日夜可以自行到殡仪馆上香。由于灵堂近在咫尺步行可及,父母亲在某日晚饭之后决定:“去给陈辞公鞠个躬吧”不料就囿这么巧的事:我所就读的那所小学全体教职员也在当晚前往致祭。我们一家三口才来到漫天遍地扎着白花的灵堂门外导师就出现在眼湔,她看着我身边那一双既未出差、也未生病的父母对我说了一句:“你骗我!”那一刻,耳边忽然响起了《三民主义歌》演奏之时,人人必须就地站好不得妄语妄动,于是我还能偷得片刻的平静——真希望那歌能永远演奏下去

歌总会结束的,老师紧接着对我扔了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之后转过脸去,把我和人打架的事向父母说明了那一夜,我的记忆凝固在仪式的肃穆、悼亡的庄严鉯及谎言终于被拆穿的尴尬之中“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语就像铭印(imprinting)一般等同于注定要被揭发的恶行。

在东晋时期北方嘚前秦立国期间,苻坚杀死了堂兄——暴君苻生自立为帝。五年之后也就是大约西元三六二年,有凤凰齐集于宫殿的东阙这是祥瑞の兆。依照惯例此时要举行大赦,百官都得以晋位一级

在一开始商量大赦和加级事宜之际,是极机密的苻坚和他亲信的弟弟苻融以忣重臣王猛密议于甘露堂,屏去左右由苻坚亲自撰写赦文,苻融、王猛供进纸墨就在此刻,有一只体型硕大的苍蝇从外面飞进来鸣聲甚为嘲哳,在笔端绕来绕去驱之才去,片刻复来

不久之后,长安街巷市里人便相互走告着说:“今天要大赦天下了!”地方官不敢隱瞒连忙把谣言上奏入宫。苻坚吓了一大跳同苻融、王猛说:“禁中没有一只闲耳朵,大赦之事是怎么泄漏的呢”这当然要彻查。

消息传回来各地谣诼的根源很相似,都说有一个小人儿穿了身黑衣裳,在市集之地大呼:“要大赦天下了!百官都晋位一级了!”说時人也就不见了。苻坚叹口气道:“就是之前那只苍蝇吧?声状非常看了就讨人厌。俗话说:‘欲人勿知莫若勿为。’不就是这個道理吗”

秘密本来只是秘密,无关其为好事或坏事可是在我的记忆里,“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总带着威胁和恫吓的况味,和“为善不欲人知”竟然形成了伦理意义上的悖论

至于苻坚兄弟的故事,原本在正史里有在《广古今五行记》这样的野史里也有,到《呔平广记》可以说已经定了形然而故事不是一成不变的,清代金埴的《不下带编·卷三》里,一只大苍蝇变成了两只;一个黑衣小人变荿了两个黑衣小人,诨称狗仔多出来的这一个,怎么看都像是“随行摄影记者”

叙事散文——未必一定要吻合现代意义所指称的小说;就是说事而已。

无论多么精彩的一个故事总得想法子找个不同于寻常的方式来说,才能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要紧的是先说什么、後说什么——也就是叙事的次第。讲究叙事次第的原则只有一个:持续制造读者对于这故事的多样悬念

一人出门之后有一遭遇,读者当嘫想知道他遭遇了什么但是这还不够,如能在遭遇之前说这人“出门下楼忘了带伞,又懒得回去拿”之后再说那遭遇,这就让读者起悬念了

“忘了带伞”是会淋雨吗?“懒得回去拿”是已经下起了小雨却不碍事吗?还是这人赶时间、过于心急呢这都是短短十个芓所刺激出来的立即联想。后来那人的遭遇无论是什么先埋伏下来的这“忘了带伞,又懒得回去拿”便始终会是个悬念就算读者被那囚的遭遇所吸引,忘了先这十个字之后终于下起滂沱大雨来,原先的悬念就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字句必须在毫不起眼嘚情况下提早暗示了读者。这就是次第的紧要之处

底下的这篇例文,读来像是小说起码是说一故事。说故事不外两端若非勾人追问:“后来呢?”就是引人追问:“何以致此”无论是情节上的推进,或者是心理层面的探索尽管手熟的作者,也最好不要信马由缰苴写且想。叙事有必须全盘照顾的组织也就是什么先说、什么后说的次第。

以下例文一开篇河口上日日盘桓行乞的老丐一定是个明白囚,对于自己的身份他心头应该是雪亮的。不幸的是这点明白还不够,加上一些好奇、一点贪念他就愈发地坠入糊涂之中。而读者必须跟着他的好奇和贪念犯糊涂读到最后才会有奇趣。

所以故事原本的观点(老丐)不能转移;他所经历的事只能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渏遇,到后来他陷入了不可抽身的窘境,最后不知所终就算读者很想知道“后来呢?”也不必有什么后来,因为答案会被另一个问題取代:“何以致此”作者悄悄调换了叙事内在的问题——惟其调换了这个问题,故事的教训才得以彰显

值得附带一提的是命题。题目《雁回塔下雁难回》看似与内文无关。就故事本身言之大可以掐头去尾,根本不提雁回塔可是为什么要虚晃一枪、添头补尾呢?洇为通篇所叙就是个虚晃一枪的故事——读过之后,会心者便会恍然大悟连标题都像是虚晃一枪——等等,也不一定呢!从比较深沉┅点的层次去看老丐的处境,可不正是雁回塔下雁难回吗

(2)例文《雁回塔下雁难回》全文摘录

这个故事发生于湖南武陵雁回塔,塔茬三百年前就不知毁于何人之手塔基没人见过,是以塔址随人乱说后来有博物之人想出了一个法子,观看北地大雁南来可有经过此哋而回头的?若有依其地再建一座塔,像是射了箭才画靶可若不这样儿,空顶着个雁回塔之名岂不无稽?

雁回塔边武陵关上有个既老、又瞎、几乎半聋的乞丐,这一天听河口上人声鼎沸说有四品官要乘官舫来巡,河道得让出来午后时分,还真来了舫窗前的官囚,天青褂外带补服、顶戴当真是四品打扮,打大老远就探头出窗盯着岸边的老丐瞧看。

一旦泊船官人奔向这老丐,双膝跪倒道:“您不是孙长者吗?多年前曾经收我为义子助我回籍求取功名,今日选得此乡得为开府——没料到义父沦落如此!”说着,放声大哭起来老丐心想:你认错人了罢?又一想何不装疯卖傻,看他如何伺候我;好日子得过且过还嫌多么?遂漫声应道:“我年老糊涂前事如梦,都记不得了呢!”

官人依旧虔敬地说:“虽然沾染风尘面目犹存,儿子不会错认的”当下传令,请“老封翁”沐浴更衣栉沐须发,颐养了好几天皤皤一叟,精神矍铄

这官人仍然屡屡表示:让父亲沦为乞丐,日夜不能安或是:父亲修饰整洁,衣履光鮮随儿赴任,以光门楣此虚荣显贵,亦礼之大者接着,又跪着大哭:“市中知晓父亲在关上行乞的也不在少数;还望父亲为儿遮掩,莫要显扬这些年弃养之罪是以往铺里买金买帛之际,姑不论合意与否尽可摇头挑剔,切莫计较花销”这一下老丐又清楚了几分:这儿子的孝顺,倒有三五分是怕人讥责刻意要做给人看的。于是两轿两仆整日在外,父子皆服四品衣冠招摇过市。

上银楼买完金飾知府把着店东的手道:“我还要同父亲去至缎局,何不同行顺便兑银入账,也省得家父再跑一趟贵号”店东当然没什么好推辞的,跟着上了缎局看他确是大手笔,缎局中一下单备办的绸缎倒像要结亲。

一问之下才知道这知府还真是个快要结亲的光棍,所有的衤帛金饰除了给封翁的见面礼之外,都要运往省垣去联姻——他一开始没有明说其实是不肯扰民——怕这些金铺、缎局的商贾会为了討好而大送其礼,于是托言给父亲备办礼物算一份孝思;底下人再喜欢拍马屁,也不至于替人尽孝如此也就保全了官人的清廉。

缎局の中最珍稀宝贵之物都展示了一时琳琅罗列,竟然都是入贡的上品那老封翁只一个劲儿地摇头,问他是好是不好也不大说得出所以嘫来。然而挑剔的是买家多年经验使缎局和金铺的店东看出来:这一对父子果然是为了一个孝字而准备花大钱了。然而老封翁之不满意昰实这该怎么办?

知府于是道:“何不请我妹妹过过眼呢舍妹现在舟中,也就是半里之遥凡将所列之物送往河干,让舟中人一寓目即可定夺。”

这一下好不是有两顶轿子吗?布庄自招一仆随着轿子押货到码头。一夫扛去一夫继之。舟中之人却是见一桩、喜一樁居然都留下了。抬轿子的先回来禀报:“绣缎皆是上品但不知应该用哪一家银号平色银两?请官人自去检点”

这知府于是同缎局主道:“烦请侍奉家父暂坐,我去兑银即刻便回。”说完一拱手还是乘着原轿而去。到了船上大串金镯子先分了两对给轿夫和缎局押仆,俱谢辛苦道:“我船中兑银尚须片刻,尔等先去吃饭饭后再接我回饭庄了账罢。”

至于这故事的结局很简单——假官船一溜煙地顺流而逝,老丐又给遗弃了一次他想告诉捉他进官衙的两家店东说:他还真是第一次当上人家骗棍的父亲,但是没有人相信

至于先前提到的雁回塔是怎么回事呢?雁回塔跟这事儿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若是说到了作文章,《包龙眼的纸》更突出地示范了一种不疾不徐嘚从容何以致此?简单一句话:就是不急着给答案

今天的人不会写文章,全是因为我们不会做有趣的人什么样的人是有趣的人?我後面会说现在先说作文——

林今开先生把全文的重心放在令人不敢置信的误会上,借由作者不相信角色的叙述令“质疑”成为推动阅讀的力量。这样的文章不会出自一个爱教训的人更会令人想起“夫子循循然善诱人”的话;恰恰就是这不说教的意思、善诱人的手段,讓散文焕发光彩

循循,说的是一阶一步、次第分明不外要使学习者自发地掌握求知线索。即使在不像有什么大了不起的学问上作学问也还作得那样津津有味。更要紧的是在已经知道答案(欧尼尔是怎么误会台湾的?)之后不但不急着揭示答案,还老是兜着自嘲多倳的圈子这更十足掌握了“缓慢”的情味。

我们今天教中学生写作文很难那是因为他们在当小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就给打坏了底子。我們从小教孩子作文就只教他们应和题目。什么是应和题目呢说穿了,就是说教;就是抢着、忙着、急着给答案你看看:《礼貌的重偠》、《上进心的重要》、《道德和学问哪个重要》……诸如此类。如此写到后来什么都不重要,只有看不起作文最重要当人们可以鈈写作文之后,甚至会以为:文学不过是一种装饰一种尽教人说些假话的玩意儿。我们在学会那样写作文的同时也失去了认真对许多鈈见得有用的事物产生好奇、并加意探索的能力。

是了对许多不见得有用的事物产生好奇、并加意探索,这便是有趣

(2)例文《包龙眼的纸》全文摘录

我从巷边水果摊上买了一斤龙眼回家,吃过了却不知道什么味道,我竟被那张包水果的破纸吸引住了那是一张被扯開的英文刊物双页相联的单张,印刷很精美虽然有点残破;上面刊载着一位署名欧尼尔撰写“飞行搜奇录”,我却读得津津有味这位咾飞行员记述他在北极飞行所见的奇景,非洲上空与巨鸟相撞的惊险西班牙的艳遇,罗马的受骗……种种奇闻怪事最引我注意是一段描写在台湾的见闻,文端有个很醒目的小标题:“最文雅的苦力”我将这段残缺不全的文章摘译如下:

一九五一年的一个夏天的午夜,峩从泰国驾着一架运载农药的专机飞抵台北机场……(残缺)……由三辆卡车运来一批温文尔雅的工人他们大都穿着漂亮的外衣和皮鞋,有的戴着很合适的领带也有……(残缺)……他们拥进了机舱,起初我很疑惑以为海关派来这么多的验关员,后来才知道他们都是卸货工人这是我从未见过的好礼而高雅的机场苦力,由一位头发灰白而精力充沛的领班带头做工显然他们水准相当高,每一位都能辨識装箱上面的英文字;动作敏捷而谨慎不像一般机场搬货工人,把东西乱丢乱摔;最难得是他们互相礼让彼此呼应,好像一个大家族茬假日野餐聚会中所表现愉快和合作这是世界最文明国家机场所见不到的景象。货都卸好了那位年老的领班和我握手鞠躬,虽然他不會说英语;但由他的诚挚和虔敬的表情我知道他是向一个在深夜里由异域飞来的飞行员致由衷的敬意。

我站在驾驶室门口望着这一群鈳爱的苦力乘着卡车在铺满了月色的机场上疾驰而去,我仿佛感觉在这个夜晚误降在地球以外的地方或者是地球上的一个新的奇妙境界吧?在这古老、文明而讲究礼仪的地方,我看到孔夫子的后裔有礼貌而尊重地工作着,那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如果我……(以下残缺)

我对欧尼尔所写在台北这一段见闻录很怀疑,我不相信松山机场有如此高雅的起卸工人因此,我将这张沾满了龙眼汁的包装纸放在呔阳下晒了一晒,再将裂处用透明胶带黏补起来寄给在台北一家航空公司服务的朋友,问他这是哪一家杂志的出版物可否找一份给我看看这篇文章的全貌?欧尼尔是哪一家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又请他就便打听松山机场对起卸方面有没有什么特别服务队,像那位老飞行员筆下所描写那么高雅的工人

四天以后,我收到这么一封回信:

现在我明白了你始终胖不起来的道理你花几块钱买了一大包龙眼,心犹鈈足还要在包装纸上大动脑筋,这样做包你活不长命,但是我又不能不满足你,承询各点谨答如下:

一、经查本公司几位外籍工程人员,据他们说:那可能是英国航空协会出版的季刊但是,他们手边都没有这种刊物又不知卷号,无从查考

二、查本公司历年人倳卡中,无欧尼尔其人至于其他公司无从查起。

三、关于松山机场卸货工人我和他们经常接触,他们还不错但从未见过像欧尼尔笔丅那样高雅的工人,如果他有意替我们捧场你何必挖疮疤呢?如果他写神话你又何必认真呢?

朋友!我赞成你多吃龙眼因为它含有豐富的营养,但是如果你吃了几颗龙眼,又在那张包水果的破纸上大动脑筋消耗去更多的维他命,岂不是“得不偿失”吗随函寄上那张脏兮兮的破纸,把它扔掉吧!

我并不听话还再到那个水果摊去买龙眼,希望水果贩能给我几张类似的包装纸;可是任凭我在纸堆中怎么翻来覆去找不到。老板说:他记得有一捆像那样子的印刷品都包了龙眼给顾客带走了。

我并不灰心要继续找路子查证那篇文章。我写信向台北飞机场、台北海关等机关查询他们都说:这事至今已隔十二年,既不知航空公司称号又不知道收货单位,实在无从查栲;接着我又上函经济部、农林厅、农复会、粮食局、糖业公司等单位,查询在一九五一年夏天曾否空运进口一批农药这架货机在深夜里降落卸货,他们回答全是“没有”

我终于得到一个“有”的回答,这回答是来自美援会但是,当时起卸工作并非由该会负责何況至今人事全非,资料不详我又根据美援会提供线索,继续追踪访问了好几位机场货运起卸作业人员由他们片断的记忆,剪接成下面嫃实故事:

一九五一年夏天的一个午夜一时十分(正确日期至今未查出),美援会秘书长王蓬正在他的公馆熟睡中忽然被一阵电话铃聲吵醒,那是松山机场给他紧急通知:美援会空运进口一批农药的飞机已经降落因这架飞机负有急迫的任务,临时决定续飞往东京限當夜三时以前起卸完毕;否则,将先飞往东京以后再想办法将农药转运来台湾。

当时美援会空运这批农药为了抢救当时台湾某些地区所发生虫害,既然已运抵松山自然非设法起卸不可,但是在三更半夜里,临时到哪里雇工人呢王蓬秘书长思索一下,想起这时候整个台北有一位官员必定还在办公室里,他是粮食局长李连春通常他和重要随员在午夜二时以前,很少离开办公室他于是决定挂个电話给他试试看;如果李局长也没有办法,只好让飞机飞走算了

午夜一时十分,李连春局长接了王蓬的电话他毫无犹豫地回答:“当然,当然要卸下来……我负责三点钟以前……来得及,来得及!你先派人到机场等我的卡车好了!”

李局长把这件事告诉随他同甘苦的高級僚属他们都大惊失色,这件事怎么好轻易答应下来呢现在是什么时候了!

“没有问题,我做给你们看!”李局长说:“马上打电话箌车库通知值班司机,在五分钟以内开两部卡车到办公室门口,耽误一分钟就要受处分!”

四分钟以后办公室门口传来响亮的卡车喇叭声,除留下一位秘书和女工友外三位高级僚属都被李局长带走。

“开往松山机场!”一位僚属说“不!”李局长说:“开南阳街。”

当两辆卡车在寂静的街道上奔驰时三位僚属相对无语,但心里都在疑惑着:那条街全是机关行号没半个工人寮,开往那里去干嘛

车开到南阳街街口,李局长说:“开到单身宿舍”他们走进粮食局单身宿舍,把一个个睡得像死猪的职员都叫醒限他们在五分钟内,穿好衣服锁门登车。

当卡车向松山方面疾驶的时候有一位职员轻声地问:“科长,什么事呀”

“到时候,你就知道”

“我们押箌松山去枪毙。”车厢后座冒出一句话

这句话却使大家笑得精神起来了,在那里原有一个古老的刑场此时在夜风呼啸中,真的令人毛骨悚然

午夜二时四十分,这两部卡车装满了农药药箱上坐满了公务员,驶回粮食局大门口有一个人从局里疾奔出来,他紧紧地握着李局长的手:“李局长你……”

李局长却变成欧尼尔笔下的领班。

——刊于一九六三年九月号《文星》杂志一九八一年编入中兴大学國文教材。本文收录于林今开先生著作《连台好戏》二〇一六年好读出版重新刊行

忆事怀人,纯情直抒唯赖至诚,原本没有什么技巧恏说不过,《高阳诗拾零》一文亦有怀想高阳之外的用意。换言之这一篇文字就是从高阳斯人辐射而出,牵丝攀藤旁及于原本看姒无关的他人。这是散文的趣味——有如漫无目的的散步信步踏行,纵目游观这里一笔、那里一笔,乍看好像是散落的珠玉到末了洅勾回一笔,将散珠串回

此文先立张本,由简述高阳和我论诗开篇随即提到林英喆。在初稿中我并没有写出他的名字,当时总觉得┅念耿耿是这篇稿子的缺失,却又说不上来为什么如此在意直到日后补了全文的最后一段,也才恍然大悟:原来多年不联络的英喆正昰此文之中所提及之周弃子的一个投影

英喆是一位与我往来不多,但是神交已久的友辈多年前他在民生报任职,邀我撰写专栏日后《认得几个字》、《送给孩子的字》等书得以出版,都是因为他的激发和鼓励英喆对于掌故旧学情有独钟,在我辈编辑、出版者里面昰很罕见的;而我能够谈谈高阳散轶的诗作,还真多亏这样有心的人在全文的第三段,写英喆传稿子来以一句“感热纸便嘤其鸣矣地伸展开来”,描述传真机的细节刻意强调感热纸,不免是借喻英喆的用心;“嘤其鸣矣”语出《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也是为了衬托这一份友谊

文章的标题是《高阳诗拾零》,多少还有介绍周弃子先生的意思周旋于二位前辈,以诗以事文气自嘫凝重。然而周弃子比高阳长十岁,高阳敬之尊畏之严,结情同朋友相事若师徒,这与一般同辈之人往来交际又颇不同很难在有限的篇幅中刻画清楚,倒是英喆提供的诗提供了对应的两个古代人物,让高阳和周弃子的关系得以对位而凸显——那是三百年前的杜于瑝和孙枝蔚

杜于皇对一时热中进取的老友孙枝蔚说了几句冷嘲热讽的话,算是保全了孙氏的名节而高阳在诗前小序引杜于皇的句子,哽不会不知道杜、孙二人那知名的谏友故事杜、孙二人不避责让,以名节全交诚属佳话。高阳借着诗将不便诉于他人的私密牢骚向知己发一发,也是诗人常情

情感之抒发,非但不在字句之铺陈反而必须侧重文字的节制。此篇看似典雅庄重关节处都是硬梆梆的文史知识,也由于题材使然遣词造句会比较凝练,把情感收敛起来直到最后的懊恼,一语喷出简笔勾抹,将散珠串回

(2)例文《高陽诗拾零》全文摘录

平生师友多不作旧体诗,偶有作的多没赶上求问唱酬,这可能是幸运的事因为怀抱际遇、情感准备或者是文字和知识的锻炼一旦不能相应,即使难得有机会一同论诗、赋诗也可能不欢而散。

小说家高阳(西元一九二二至一九九二年)在很多方面是峩的老师但是与他论诗的机会不多,原因是有一回他改了我一首七绝的句子我不大服气,当场顶了他两句他说:“你听不得逆耳之訁,我们以后就不说诗了”多年后想来,我这是自绝学道之路只能说是活该。

高阳捐馆数年之后我忽然接到了一位编辑老友林英喆嘚电话,说他手头有一张墨迹应该是高阳亲笔,要我过过眼不多时,传真机上的感热纸便嘤其鸣矣地伸展开来纸上的黑色字迹果然絀自高阳之手。是一首七律没有题目,倒是有几句解说本事的小序是这样写的:药公论人,以杜于皇“渐喜白头经世故错将青眼料怹人”句相儆,枨触百端赋此寄意。癸亥谷雨高阳拜稿

偶发忮心辄自祸,欠通鴃舌任人骄

白头世故书中谙,青眼平生酒半消

名本未求安所用,字诚堪煮不无聊

残年一愿与公约,共我盘桓丁卯桥

“药公”是指周弃子先生(西元一九一二至一九八四年)。杜于皇(覀元一六一一至一六八七年)则是明、清之交的一位诗人比周弃子整整早生三百年。此公名浚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湖北黄冈囚诗法杜甫,尤长五律风格浑厚。

康熙时孙豹人(枝蔚)应博学宏儒的征召看似要在大清王朝治下任官就职,报效心力了同为明末遗民、也是孙豹人知交的杜于皇闻讯写了封信,对老友相当不假词色:

弟今所效于豹人者质实浅近,一言而已一言谓何?曰:毋作兩截人不作两截人有道,曰“忍痒”;忍痒有道曰“思痛”。至于思痛则当年匪石之心,赫然在目虽欲负此心而有所不能矣。且夫年在少壮则其作两截人也,后截犹长;年在迟暮而作两截人后截余几哉?

这封责备朋友“心痒难熬”的信只有一处稍稍须要解释嘚典语,就是“匪石之心”四字语出《诗经·国风·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以今语解之,大约洳此:“我的心不是一块石头不能任人随便转移。我的心不是一张席子不能任人打开又卷起。”说的当然是士大夫的坚贞不移。孙豹人得到这封老朋友的书信果然力辞中书舍人之职,拂袖而归保全了一半清白。

“白头青眼”一联有饱经世事、却不减天真的感慨——既沾带些自负的薄趣也点染些自嘲的轻哀;至于高阳“枨触百端”些什么,恐怕永远是个谜据我隔雾观山的推测,可能还是同老去孤栖的境遇有关“癸亥”是一九八三年,高阳花甲才过暮春三月,必有“近寒食雨草凄凄”的寥落之感以此措意,吟呈周弃子作知喑之赏

“忮心”是嫉妒之心,“鴂舌”应是指一个伶牙俐齿、能言善道的人头联并看,不难解意:基于不期而然爆发的妒心惹了口角纠纷,却难以唇舌辩解对照下文的第五、六句,这场争辩可能与身为作家的地位或名声有关至于所指涉的对象是谁,也就不必在那麼多年以后复为耙梳、作无谓之窥了

有趣的是颔联。高阳小说中的帝王将相、名公巨卿无不老经世故,曲尽机锋然而现实里的他,卻总是“人生过处唯存悔”、“有钱难买早知道”平生惯以青眼接物待人,发觉吃上了亏之后居然还不忍骤信正由于平日自信太过,與高阳熟稔的人士大约都想不起来:他何尝有过坦承看人走眼、自悔孟浪的时候据我记忆所及,一次都没有

但是,面对另一位诗人——尤其是高阳以师礼相待的周弃子;他只能一无所隐、一无所藏了这首诗的枢纽就在这里。说得直白了就是高阳将一时难忍而发动妒惢、招致口角、所惹的祸事(极可能是一场不可收拾的情感破裂),归咎于自己的天真而这份天真只能报予另外一位诗人体会。关键在於最后一句的“丁卯桥”

丁卯桥,在江苏省丹徒县南晋元帝子司马裒镇广陵,运粮出京口为水涸,奏请立石坝以丁卯日竣工。后囚筑桥遂以是为名。高阳会用这个地名纯粹是因为陆游,放翁有《小筑》诗有句:“虽非隐士子午谷宁媿诗人丁卯桥。”说的是他住在桥边的好朋友许用晦高阳则是以陆、许二氏之交来比况周弃子和他的关系。残年无伴只剩下比自己还年长的老友,其情何堪

斯囚不再,可以相为切磋者何我忽然想起了早就失去联络的林英喆,想起了早就报废的传真机——而今世上大概不会再有什么人传给我┅首诗,让我“过过眼”了吧我的丁卯桥,在哪儿呢

长枪大戟,调度利便所谓“一寸长、一寸强”,施之于文章就是铺张扬厉,較有发挥的空间;这是一个看法至若短匕小刃,周旋敏捷所谓“一寸短、一寸险”,施之于文章就是言简意赅,不作冗赘的装饰;這是另一个看法相对看去,短小之文不好写,因为能调度的字句不多唯求笔触精准而已。

多年前《读者文摘》来邀稿编辑希望我能够根据一个概念:“不一样的台湾”,写一篇三百字的短文这种题目下得很刁钻,既要把台湾的历史人文风土生活……包罗万象的大題目一囊而括之还得别出机杼,写些“不与时人弹同调”的意思却又没有娓娓道来、纳肺腑于方寸之间的篇幅。一不留神就会浪作頌声;再不小心,也可能沦为讽谑既要能写得不谀不鄙,还不能写得可有可无就得选择一个在不同面向上都具有象征意义的对象,或囚、或物、或景也可以是自然之一片段,也可以是人间之一缤纷我得仔细寻觅、琢磨。

这就要讲究准确的“对位”

我想到了移民社會,想到了亚细亚的孤儿想到了地域政治布局下以艰以险、以危以疑的长期命运,也想到了这个移民社会多年来敏察时局、洞观世事鉯灵活机变的心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经济与政治奇迹。也不免想到:人们在戮力追求以及维护身份和尊严之余往往只剩下争鸣斗气的凊绪和意志……从大事想到小事,从旧闻想到新闻;真个是绵绵思远道偏偏远道不可思——我很清楚:三百个字所能表现的,不是一个哆么了不起的史观;《读者文摘》的读者也不需要什么精神的鼓励我所需要的,是一个小小的象征必须在台湾出现,那么平凡、那么洎然、又那么清晰而准确

我在等待那天启一般属于台湾的意象,不可造作、不可虚拟、不可獭祭卖弄、不可晦涩别扭如此乃有深意寓焉。后来的后来就有一阵鸟鸣掠过——

(2)例文《绿绣眼》全文摘录

台风过后,孩子们在门前垂落的树梢上发现一团枯枝地上也有形體相似的另一团,拼合起来恰是一个鸟巢,不及拳头大这曾经是四只绿绣眼的家。

绿绣眼群聚性很强终日噪叫,几乎没有安静下来嘚一刻深入研究、繁殖这种鸟类的专家曾经长期侧录他们的鸣声,发现绿绣眼能够发出一百三十多种啭啼这种复杂的鸣叫似乎是必要嘚,因为一只雄鸟往往要和无数同样具有强烈领域感的雄鸟互较长短为了求偶,也为了在族群中出一头地

孩子们问我:这一窝失踪的鳥儿会不会被台风“怎么样了”?他们不敢说出可能已经降临的厄运我说:“不会怎么样的。”

“为什么”孩子们问。我指着一百五┿码外的杂木林说:“他们在台风来临之前就通通搬到那边的密林里去了。”

“你怎么知道”孩子们异口同声地问。

“当然知道这裏是台湾哪。”我指着杂木林引导他们去听更大规模永不妥协的争鸣之声,是绿绣眼准没错

对于心怀教化的人而言,所有的文字都有勸诲的目的故事也必须提炼出几句伦理学方面的陈述,才不枉言者谆谆听者啧啧。但是教训常常破坏故事每当说故事的人在末了来仩几句:“这个故事所要说的,其实是……”听者总会觉得:发明删节号的人真是天才

在一篇不是小说的文本之中,写作者想要借故事偷渡一点人生的看法就不能那么粗糙。作者必须设想:我的读者可能会跳过那些看起来冗长又陈腐的杂念那样的话,我真正想要表达嘚东西也就落空了所以在叙事的布局上,就得趁读者堕入故事的迷阵之时巧为布置。此中技法说穿了也很简单,就是让读者还来不忣防备之前就先下手

本来,除了喜爱探讨佛理、阐明经义的人可能会有兴趣之外夹杂着许多迻译名词与钻之弥深的因明之理的文章不嫆易普及,作者引述起内典来也是相当困难的事。怎么办呢

首先,我自己要说的话——也就是对于政客假神道以设教招摇撞骗的抨擊——被拆分成两小段,分别放置在引述东年小说的那一段前后引述东年小说的内容也经过仔细的思考,要用“那时候佛陀举动金色嘚手臂,抚摸地藏菩萨的头顶”来开篇使之有叙事性的动感。以下引文都在说明地藏王菩萨的特性。这个能“粉碎他人的地狱”的特性既包含了宽恕的襟怀,也彰显了慈悲的动能更体现了“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愿力这些,当成人生道理来说就容易乏味一旦偅新安顿次第,教训的意味就淡化了

至于故事本身,也有布局的问题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从早到晚、从前到后、从因到果地发生,所鉯说故事也大致有一个顺向展开的时间轴。不过毕竟一个故事能引起的好奇不只是“后来发生了什么”,还有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會变成这样”

以《分身和酒瓶》这个故事为例,有一段发生在老小二僧听见水井里发出怪声之前的事就不能依照顺向展开的时间轴,放在故事的最前面——它必须放在故事的中间才能够为读者带来悬疑和惊奇。这也告诉我们:为什么俗语总说某个故事“曲折动人”故事之曲折源于它随时会扭曲我们习以为常的时间轴,使我们在听故事的时候不只会问“后来如何”,还会问“何以致此”此二者,必须随时互相作用才能变换读者的好奇趣味。

后来呢后来,就交给一个温馨的小故事吧

(2)例文《分身和酒瓶》全文摘录

对于分身这件事,不只是相信不相信的问题还有理解不理解的问题。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分身就先相信了,还号召旁人去信并鼓吹“只要相信就是真的”,这就是淫祠、淫祀的本源与诈骗之术没有什么差别。假借宗教自由以行险使诈法律似亦无可如何,只好眼看着愚夫愚婦吃亏上当受骗散财,居然甘愿欢喜宋代的理学家张龙溪说过:“圣人之大道,常窃合于小人之私心”比愚夫愚妇奸险的人就会利鼡“圣人亦如此,小人宁不知”来遂行欺罔,还打着宗教自由的旗号做护身符

至于为什么要有分身?什么是真正的分身之义先抄一段我的朋友东年的小说《地藏菩萨本愿寺》里从佛经引来的文字——

那时候,佛陀举动金色的手臂抚摸地藏菩萨的头顶,这样说:

“你嘚神力、智慧、慈悲和辩才都是不可思议的你要记得,我在忉利天宫在百万千亿无法计较的诸佛、菩萨和天龙八部齐聚的大会中,再將这人间天上所有还没能够脱离烦恼的众生交付给你不要让他们堕落到恶道里去,受一日或一夜的苦当然更不要让他们堕落到阿鼻(無间)地狱,去受千万亿劫永无止期的折磨

“众生的志愿和生性是没有一定的,总是习恶的多就算是发出善心了常是一转息就退消,洳果遇到恶的因缘却是一息息的增积滋长所以我分出了百千亿的身形,要在他们根本的习性中度脱他们

“若有天上的人以及人间的善侽信女,在佛法中种了小小的善根即使小得像一毛、一尘、一沙、一滴,你也要加以呵护教他渐渐修成上道,再不会退失

“若有天仩的人以及人间的善男信女,随着恶业的报应坠入地狱这种众生倘若还能念着一尊佛或者一尊菩萨的名号,或者经典里的一句一偈你僦会在他受苦的所在化起无边的身形,立刻粉碎那个地狱使他得到解脱。”

从这一段文字去了解分身才会体认到这“分身”其实是一種伟大关怀和超渡的隐喻,包含着无比坚强的宽恕之心、扶持之力;而决计不是照片上的显像、天空中的幻影、新闻里的土豪

那么,今忝就说一个分身之神地藏菩萨的故事

这是一个日本的童话,听来像是从唐代以后中国的世俗佛法故事、再根据日本当地寺院景况、改写洏成的

有那么一座野寺,规模很大前后有三进的大殿,可落成之后香火就是不能兴旺起来。之后又逢上荒年乡里间的人流离失所,家无恒亩可耕人无恒产可蓄,哪儿还有余力供养神佛久而久之,寺中僧人还俗的还俗、云游的云游也多星散了。到最后就剩下┅老、一小两个和尚。这俩和尚也快要变成饿殍了只能奄奄一息地持咒念经,勉强上香礼佛不过就是等死。

人饿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產生幻觉。有天晚上小和尚听见厨房里传来一阵瓶瓶罐罐相互碰撞的声音,连忙推醒老和尚老和尚听在耳朵里,声音的确是从厨房发絀来的但是不像瓶罐的碰撞,倒像有人在井边打水可这深夜之中,四野无人怎么会有人潜入寺中打水吃呢?老和尚只好安慰小和尚說:“是咱们饿得发昏了无非幻象而已。”

捱过了一夜第二夜又是一样的情形——这一回是老和尚先听见了瓶罐响动,倒头就念诵起經咒来经咒声把小和尚吵醒,小和尚却道:“有人在井边打水吃”老和尚教小和尚也同他一样诵经,算是又熬过了一夜

到了第三天晚上,师徒二人一蒙子同时醒了果然听见厨房里又是一阵窸窸窣窣,一如前两回先是瓶罐碰撞敲击,继之是沿着厨房门里到门外的一蕗之上都有沉重如坚物杵地之声接着声音到了井边,居然有辘轳儿滚落、浮桶打水、乃至于有人“咕噜咕噜”喝水的声音

这让老小二僧都按捺不住了,遂一前一后、蹑手蹑脚踅进了厨房躲在门边儿,忽地打亮火折子一照竟然看见井沿儿上站着个平素用来装酱油的瓶孓。小和尚身手还是俐落些上前一把攫住,使掌心紧紧封了瓶口向老和尚说:“我抓住这个外道了,师父看该当如何处置”老和尚還没来得及反应呢,就听见那瓶儿里传出了一阵幽幽咽咽的哭泣之声老和尚心一软,问道:“瓶儿里的施主是不是有什么委屈啊”小囷尚说:“瓶儿里的是个外道,怎么会是施主呢师父!”老和尚不搭理徒弟,继续问道:“施主既然待在瓶子里不嫌闷气么?要不要絀来说话呢”小和尚又道:“我这儿拿手掩着这外道,他才出不来的师父要是放他出来,他不就跑了吗”老和尚叹了口气,顺手接過那瓶儿撒开瓶口,道:“施主要是不嫌弃就出来同老衲说说你的委屈罢。”

那瓶儿里的哭声又持续了一阵才缓缓说道:“我是出鈈来的,我就是这个瓶儿啊!”

“你怎么会成了个酱油瓶的呢”老和尚不解地问。

“唉!说来话长——”瓶儿发出咕噜一声好像是喝叻一口水一般,才说下去:“我前世是个富贵人家的子弟从小我家中日日筵席、夜夜笙歌,总少不了喝酒的场面大人们喝,就喂我少尐地喝上一口、两口;这个喂一两口那个喂一两口,久而久之变成了个爱喝酒的小子。爱喝点儿酒没什么可喝着喝着就不只一点儿叻。

“到我二十岁上已经是一天三大醉,醒了就得喝醉了就得睡,简直没过过一天人过的日子不到三十岁,家产就都教我给败光了眼看没了钱,又弄得一身是病我想这一辈子算完了,可下一辈子该做什么好呢

“我一心一意还是只想喝酒,倘若仍旧托生于人家無论如何富贵,喝起来也不过就是今生之我的这个模样、这个下场那么不只苦了自己,也非要连累下一世的家人亲友不可可我想喝酒這念头是决意不会更改的了,该怎么办呢

在我临死以前,捧着个酒瓶儿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何不到那最负盛名的酒厂附近,找个烧陶的窑户就死在窑户的那块地上,日后一缕魂魄聚而不散和入土中,让烧陶瓶的匠人们将土铲去拉成了瓶坯,再卖给酒厂酒厂之囚再将我腹中灌满好酒卖了,那买酒之人满饮一瓶之后自然像我一般,还是要提着我再往市上去沽满的如此一来,我不是可以终日泡茬酒里了么

“不料人算不如天算,我死也死了魂魄也钻进土中了,烧陶的匠人也把我铲了、烧了更送进酒厂了。偏偏酒厂里装酒的那工人一个不留神把我瓶口儿磕去一层薄釉——这一下,当然不能当做新酒瓶出卖了人便把我同一堆破烂器皿收拾到一块儿,当旧货┅股脑儿卖掉几番辗转,竟然卖到贵寺来当酱油瓶了酱油实在太咸,只好趁夜半无人溜出来井边打点儿水吃、解解渴!”

这瓶儿的話才说完,老小俩和尚便听见寺后地藏王菩萨的殿上传来了一阵笑声地藏王菩萨接着道:“二位和尚如此艰苦地守着这一片寺院,还能惢存慈悲;也难得一个酒鬼能有如此坚执的意念那么,就容我施一点小小的法力好让你们都能免受那千万亿劫永无止期的折磨罢。”

於是酱油瓶中的井水立刻变成芳香四溢的美酒而且无论怎么倾倒、都倾倒不完,这是一瓶永远喝不完的酒——俩和尚当然不会变成酒鬼可是在他们那个环境,僧人卖酒是法律允许的俩和尚都靠卖酒活下来,都活得不错不过,活得最爽的就数那酒瓶儿了

这里有十五個随机从某篇文字中摘取下来的词语,按照顺序抄写下来是这样的:

夜雨、苦恼、狗、残羹剩饭、洒扫应对、声色俱厉、血脉偾张、狺狺嘫、有气无力、振振有词、猝不及防、且战且走、逡巡、挂名差事、衣裳楚楚

按照顺序把这十五个词语组成一篇文章。这就是反其道而荇的八股文章有没有流传的价值?姑且不论要之在于将词语组串起来之前,先要想想:原本不相关的词语该如何形成意念的结构有叻这个结构,题旨就会自然浮现当然,写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还原这十五个语词之所从出的那篇文章而且正好相反。

老师们在课堂上敎学生写作文往往先给题目,让学生们据题展开叙述、感受、议论但是鲜少逆其理以为之。我的主张:看似不相连属的词语在经过编織之后会出现词语原本未必具备的意义或者是出现更强化以及更弱化的语义,掌握了利用词语变异就能够让行文脉络于理路之外别具渏峭之姿,这是文章是否能够纵横变化的关键

打个譬喻来说,根据一“句”题目而发展出来的文章就像是通往一个目的地的道路,行蕗人左顾右盼西望东张,还是朝既定之处迈步总之会到点,也就没有什么意料之外的奇趣可是连缀词语而行文就不同了,写作的人必须将词语作千槎万枒、绵亘交织的思索让词语不断地跟词语交锋、互诘、连缀、颉颃。词语和词语有了合纵连横的各种选择文章就荿为自主思想的训练,而不是他人思想的附庸

(2)例文《豆油炒千张》全文摘录

浙江省有个颇具名望的秀才,叫查秉仁字乐山,才八⑨岁就进了县学他非但文章有理致,还写得一笔好字读过他的制艺之作、看过他书艺的人,都赞说是“状元之才”这话称许了快二┿年,就变了味儿了——寻常三年一大比当然得秋闱得意,才好进京赴礼部会试可是转眼间几度乡试入场,查秉仁的文字始终不能受賞于试官捱到二十七八岁上,秀才还是个秀才

可是既然走上这一条寒窗苦读之路,非皓首穷经不足以成就功名只好逢考年便进场,試来试去试的简直就是运气,哪里是身手

这一年八月,援例入场之后查秉仁挥毫成稿,完了八股再写试艺诗,也是连行直下不過二三刻工夫便写就了。可想到誊抄这一道手续耗时费事,不如先小憩片刻的好人才睡下去,忽然见侧墙上钻出来一张锅面儿大的脸孓接着,底下又浮出来一抹肥大的胸腹面色青,牙似獠可不就是个鬼吗?查秉仁圣贤书读久了别的功德未必如何远大,胆识倒略囿一些登时冲这鬼道:“我久困场屋,郁结甚深能见鬼也是活该自然;倒是阁下,什么像样的富贵中人不好去祟祟上了我,你不也哏着倒楣”

此言一出,墙中鬼大乐龇牙笑道:“我早有一篇佳作,想想要帮衬帮衬场中有福之人抡一个解元到手。无奈方才寻了一遍这一科,都是群福泽浅薄的士子当不起我这篇文字,倒是你还有点儿福态——我想把我那篇文字奉送了提拔提拔你,你道如何”

查秉仁转念一想:场中魑魅魍魉的故事何啻万千,幽冥恩怨阴阳虬结,相互转为报施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如今虽然完卷毕竟尚未誊抄,这鬼要是有几段佳文何妨参考则个?于是一拱手道:“承教!”

墙中鬼当下应声念道:“‘香油煎鲞(音“想”)鱼,豆油炒千张’这两句当作破题,不是太妙了吗”

原来这一天的考题是《由也千乘之国可使》,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八股文命题,就是借着要求士子们熟悉经籍的用意刻意割裂原典。本来《论语·公冶长第五》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按:“由”指子路)

那是孔夫子答复孟武伯的问题:子路称得上是个“仁人”吗?孔子的答复是:“拥有一芉辆兵车的国家(算是个大国了)可以派他去执掌军事,至于他是不是个仁德之人么——我就不知道了”

可是墙中鬼念的这两句破题卻是坊间市上沿街叫卖小吃的贩夫们经常吆喝的“香油煎鲞鱼”(就是‘麻油煎咸鱼’的意思)、“豆油炒豆腐皮”。

查秉仁一听之下鈈免狂笑了几声,道:“这是卖吃食的吆喝以之入于时文,不是丢我的脸么”一面说,一面抄起矮几子上的砚台顺手一泼,将砚池裏的墨汁统通洒在那墙中鬼的一张大脸之上了可说也奇怪,也便在此一瞬间墙中鬼不知怎么用力,忽地伸出一枝朱砂笔来猛里朝前┅递,点上了查秉仁的前额但见查秉仁连连点起头来,口中支支吾吾了半晌听来不过是一声又一声的“好”字。不但叫好连声手中吔不闲着,捉起笔来就把那两句“香油煎鲞鱼豆油炒千张”录写到试卷头一页的题目之下,成了十足的破题

从前老科举时代以八股文取士,行之既久遂有定格,开篇数句必须点破题目的要旨,称为“破题”不过在格式上,不同的考试现场往往有不同的斟酌。有嘚考官非常讲究形式整秩所以破题的两句得依照规矩直接书写在题目下方、命题纸页之上。有的地方、有些考官不那么推求破题写在題纸上,顺带缴回本无不可,答题卷纸上添写一遍更无所谓破题的格式事小,是不是能够震慑主试之人倒成了明、清两代学官消磨壵子精力和才具的精神刑具了。话说回头:查秉仁那笔娟秀的小楷一落纸写下看似破题的两句,但听得侧墙之上传来一阵“哇哈哈哈……”的狂笑而查秉仁却似乎并没有察觉什么异样。

考这么一趟不是一篇文字就打发了,还有二、三场在查秉仁自己看来,今年之作、笔笔顺畅流利所以到了二、三场上,莫不悉尽心力而为之——由于文章得意他似乎根本不记得被墙上之鬼捉弄的那件事。

不过考官毕竟还是衡文的关键。明、清科举无论是举人或进士,都称他本科考试的主考官为“座主”乡试也好、会试也好,座主皆由皇帝亲洎简派重臣担任考差是个苦差,但是也有荣誉职的意思表示皇上信得过此人,能够为国家举荐、甄别出真正的人才

“座主”既是京Φ的名公巨卿,主持考试当然不能一个人看卷,是以还得差遣助理阅卷的许多陪考官将士子的卷子分别单位,再行看卷这单位就称“房”,所以襄理阅卷的同考官又叫“房官”会试这个等级的房官,例用翰林院的编修、检讨以及进士出身的京官;至于乡试这一等级嘚房官就专用在本省服官而有科甲出身背景的人。因为这样的官一定是外省来的人比较不至于因为亲眷故旧戚谊之故而有所包庇。

且說这一科乡试里有位同考官是翰林院刚散馆、出任浙江金华的县太爷,平素颇自命不凡眼底没什么值得看的文章,见了士子就骂少年鈈读书见了同僚就骂长官不读书,见了长官就骂天下人不读书

爱骂人者,往往也惯于笑人这一天读到了《由也千乘之国可使》的破題,居然是“香油煎鲞鱼豆油炒千张”,不禁开怀大笑未料笑得兴起,没留神、一副下巴颏儿猛可之间掉了下来张口闭不上,有话噵不出左右伺候的没见过这个,还当这房官忽然之间得了怪症一面赶紧让厮役人给扶进内室榻上,暂且斜欹着歇息另外喊了巡绰士兵请主考官来探视、作主。

阅卷之地是贡院的“内帘”有叫“聚奎堂”的,也有叫“衡鉴堂”的也有叫“抡才堂”、“衡文堂”的。堂东是座主的居处堂西是诸房官的寝室,这厢一呼喊那厢便听见了。正好此科的座主跟这房官还有同年之谊赶过跨院来一看,见这房官躺不躺、卧不卧坐也坐不直、趴也趴不稳,就会皱个眉毛、咧张嘴傻笑一边笑、一边还淌着唾沫,勉强朝外间屋的案上抖手打哆嗦座主看着可怜,直说:“唉呀呀!老年兄怎么得了这么样一个怪病呢”

房官愈想辩解自己没病,就愈是显得拧眉歪嘴、怪状十足座主里里外外打量了好半晌,才勉强意会过来:房官这是在告诉他正看着卷子;那么一定是卷子上有什么要紧的文字,让他如此激动、恐怕还动了气血呢!

于是座主踅到外间厅上拾起案头查秉仁的那份卷子。偏偏他老人家拿的时候没留神漏了题纸,也就自然没看见前┅页题纸上那两句“香油煎鲞鱼豆油炒千张”。等再回头看一眼里间屋但见房官仍旧笑容可掬,抖着手、显得异常激动

座主很快地將手中的卷子浏览了一遍,不禁抚髯颔首道:“真真是好文章哪、好文章!老年兄呀老年兄!人都说你恃才傲物、摒抑后生,殊不知你昰真爱才的能够拔擢出这样一个文理清隽、更兼铁画银钩的佳士,无怪乎如此感动呢这份卷子我且持去,同副总裁好生研议研议”說完随即拱拱手,扭头就出去了——他老人家没打诳语;还真是立刻找来了副总裁、还有其他各房的考官一同会商看看这一科的文字里,有没有比这一篇还要好的座主如此示意,已经很明白了:“这份卷子我看是个‘解元’的架势,诸君之意若何呢”

副总裁与众房官自然一派唯诺,大家都交口称颂座主眼光解元庆得其人,如此发解到京师也一定为朝廷举荐出卓越的人才。好了就这么发了榜。查秉仁果然中了这一年乡试的解元。

可原先那房官可着了急一出闱便到处访求接骨名医,好容易一巴掌把下巴颏儿给推回去了等看叻榜,发现查秉仁是解元连忙调出原卷一核对,果然是令自己笑掉下巴颏儿的那一篇文字这才慌慌张张去找座主。

“大人!”虽说是哃年之谊房官可不敢跟座主称兄道弟,还是本本分分行过了礼道:“查秉仁这个解元一发,从此大人和卑职可就名声扫地啦!”

“伱这是说哪儿的话?”座主还当这房官是客套笑着说:“查秉仁文章本来就十分好;莫非是因为出于老年兄门下,老年兄特意地作如此過谦之词罢了这,同你平日持论可是大不相同啊!”房考官打从袖筒里摸出那份题纸来道:“无论下文如何,观其一破盖可知矣!這查秉仁居然能把子路(按:由,谐音“油”)煎了咸鱼、还炒了千张大人!这,万一传扬出去是不大像话呀!”

众考官轮番看了看這卷子,都笑了但都也笑不久,因为题纸底细具在如此行文而能居于解元,考官岂能有不问罪者百般无奈之下,此科担任监临的浙江巡抚硬着头皮说:“只能这样了:我行一纸文书前去他县里将人发落了来,让他当场重写一份题纸暗中换了卷子,也就罢了”

发落查秉仁跑这一趟还另有用意,可得问问他:究竟是吃了什么熊心豹子胆、敢在破题之处写上这么样的两句荒唐之文查秉仁不敢隐瞒,渾身上下打着寒颤把考场里的见闻说了一遍。众考官似乎都很满意因为座主说:“倒是阴错阳差喽!我看那墙中之鬼,定是魁星下凡必欲为这一科添点儿佳话,否则我等走马看花之际说不定等闲视之,还真看走了眼让这佳士的文章徒留遗珠之憾——是罢?”

“阴錯阳差!是是阴错必得阳差!”那房官摸着自己的下巴,喃喃地说:“居然卑职这下巴落得这么好!”

要把政论、时评当作文章看待吔就是赋予一点点文学上的价值,可能有些困难其原因很单纯,一篇文章所要呈现或反省的原始材料必须完整地从本文之中猎取然而政论、时评一类的文字往往在书写时已然假设其读者对于周遭刚刚发生过的公共事务本有充分的了解,而毋须于论理中多事铺陈这会让讀者——哪怕是原本就熟悉该评论所指涉之事件的众人——在事过境迁(乃至于多少遗忘)之后,根本无从依据如此一来,再精辟的评論都可能由于无法唤起读者对事实的完整认知而扑空

除非,除非——除非这些文字确乎有长久流传的价值拈出了向所未见的观点,开拓了前人不及的视角甚至发明了即使剥落现实仍然能够震聋启聩的论证,则或许不劳作者自己于日后补充解说自有欣赏者或教学家会為那样的文字作注,稽古勾沉覆按道理。此事在传统古文的流布过程中早已数见不鲜我们耳熟能详的《文选》、《古文辞类纂》、《古文观止》里所收者,多的是这样的作品

陈义过高,的确难以落实为文可是,惟其先设想如何使一篇文字能穿透背景事实的牢笼才會不受单一时空、单一社群、单一信念、单一价值取向的无形束缚,脱略而出尽管未必能与流传了多少年的古人佳篇并肩,也不一定够嘚上辩理精妙、洞机详瞻的标准;但是起码不至于人云亦云作文的基本要求,其实也就是不要人云亦云而已道理无他:从众,不必有攵

以下所举之例,本来有感于媒体全面之崩坏而发可是继之一想:尽着骂媒体不争气,不也是人云亦云吗何不把这份牢骚转成一篇茬修辞角度上别有趣味的文章呢?于是在本文的倒数第二段,我刻意运用了像念经一般反复、重叠的句法其间再稍加变化,主体就是偠借由这种催眠式的语句达成两种相对的讽喻效果其一,当然还是针对媒体一般性的表现而频频数落其二则是令读者产生一种冗赘、繁复的阅读疲劳,因之而不免后设地发现:无论如何数落媒体的行径也不会有多少效果。

我敢说:这篇文章不会过时不是因为我写得哆么好,而是因为我们眼前接触到的大众传媒永远不会进步永远会是那个样子。

(2)例文《全称词的陷阱》全文摘录

小时候我骂我爸爸:“爸爸最坏”我爸爸抬头往屋外一张望,说:“满街都是爸爸你说哪个最坏?”我不敢吭气了倒不是怕挨眼前的这个修理,而是峩真不知道哪个最坏——这就说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学时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