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时讲的学子话感恩演讲稿话

祭祀活动中的一条主线:学会感恩
祭祀活动中的一条主线:学会感恩
祭祀活动中的一条主线:学会感恩
发表时间:&&&来源:宝鸡日报
  核心观点
  祭祀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所谓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代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只、人鬼。在《周礼》、《礼记》与《礼记正义》等典籍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记载。其实祭祀有严格等级规定,天神地只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在复杂的祭祀活动中,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感恩之心、祈福之愿和历朝统治者的观政之行。
  感恩&&从古至今的原则
  礼是什么,从何而来,以何种形式存在,这是很多人接触到礼之后最先想到的,也是成宗田希望最先讲清楚的。
  “礼,在古代只存在于贵族之间,这就是所谓的‘穷不讲理’。为什么呢?孔子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只有吃饱了肚子,才能生活得讲究一些。”成宗田对礼的解释,也绕不过千年美食臊子面,“就拿臊子面来说,不论是岐山臊子面还是扶风臊子面,做法大同小异,但有一个共同特点,不喝汤。撇开今天所讲的饮食卫生不谈,仅仅是不喝汤这一件事,就有礼的作用在其中。‘美味共享、不剩菜剩汤’,这就是礼的作用在臊子面中。”
  《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周礼·春官》记载,周代最高神职“大宗伯”就是“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在成宗田看来,礼可以世俗到现实生活中,并有其独特定义。“首先,在社会生活中,礼是治理社会的简章制度;其次,礼是人们处世的法则规范;再次,礼是约束人们的伦理道德。这也是礼的内涵所在。”
  知道了礼的含义,再来看看祭祀这一礼的重要组成。“说到祭祀,有一个人是无法回避的,那就是后稷。”成宗田说道。
  后稷&,周朝王族的始祖,名弃,出生于稷山&,被称之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神)。弃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相传弃少时就喜好种植各种庄稼,稍长谙熟农耕之事,被舜任命为掌管农事的稷官,因而史称弃为“后稷”,去世后被中华民族尊为农神。“为什么说到后稷呢?因为我认为祭祀是后稷首创的。”成宗田认为,中原地区的农业社会逐渐形成,就是在后稷教民稼穑之后。《诗经·生民》篇有这样的记载:“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其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讦,厥其声载路……”《史记·周本纪》中对这段话做了平白的阐述: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姜嫄为帝喾元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嫄以为神,帝收养长之,因名曰弃。“后稷首创祭祀。无论是农作物还是圈养的家禽,都成为祭祀时候丰富祭台的重要祭品。”成宗田认为,祭祀也经历了简单到内涵丰富的过程,“我认为贯穿祭祀的思想有三点,感恩、祈福、观政。如果仔细读过《诗经》你就会发现,其实‘上帝’这个称呼最早就出现在其中。当时人们对满足温饱的食物,对上帝赐予食物的感谢之情,对祖辈们教自己稼穑的感激之情,都是在祭祀之中体现的。”
  人要知足,要懂得感恩,这是古往今来所有祭祀活动中,最主要的思想内涵。“通过祭祀,人们能够获得内心的平和,而这种内心的平和,就是来自于对所有事物心存感恩态度。”成宗田说,“现在人的生活中,也应该保持这样的感恩心态,用善意面对遇到的问题,才能让生活恢复平和静美的状态。”
  祈福&&人心向善的愿望
  说到祈福,成宗田讲了一个简单的例子:过生日,吹蜡烛,这是很多人熟悉的场景,在吹蜡烛切蛋糕之前,人们都会对着蜡烛许一个心愿,这个许愿的过程,就可以看作是祭祀中祈福活动的缩小版。“人心向善、人心向高、人心向好,这是人们千百年来不变的追求。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会遇到很多挫折,也会面对很多未知的情况,这个时候,人们需要通过祈福来让父母健康、让子女平安。”成宗田说,“其实祈福所代表的,是人们对家庭和睦的最基本期望,而这份期望,已经融入我们今天生活的点滴之中。比如我的老家,吃饭的时候,八人桌只坐六个人,要留出来一面来‘看席口’,也就是主人家负责接待的人,看席面上上的菜是否齐全,客人对味道是否满意。在吃饭中,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老人长辈先动筷子,然后才轮到后生晚辈。”
  成宗田认为,对老人的尊敬与恭敬,是“礼”的重要内容。
  说到尊敬老人,成宗田讲了一个故事。相传秦末汉初的东园公唐秉、甪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四位着名学者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却被他们拒绝了。他们宁愿过清贫安乐的生活,还写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刘邦登基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后来,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有意废刘盈而立如意。刘盈的母亲吕后知道后非常着急,便遵照开国大臣张良的主意,聘请商山四皓出山帮助。有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他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四皓上前谢罪道:“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礼贤下士,我们就一齐来做太子的宾客。”刘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便打消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是为汉惠帝。“跟商山四皓故事相类似的是,在如今的婚娶中,如果男女双方能邀请来本家或本族的老人出席,不但可以说明自家的人缘好,最重要的是说明自家门风正,传承了尊老爱幼这一美德,是个完整和谐的家庭,这是一种家族的荣耀。此外,在婚娶的前一天,新郎的父亲都要带新郎到祖坟祭拜,告诉先祖自己将要娶亲的事情。”成宗田说,“不论是邀请老人参加婚礼,还是在婚礼前一天祭祖,这都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是从祭祀的活动中逐渐演变出来的,是对生活认真负责的态度。”
  观政&&社会和谐的举措
  “祭祀除了感恩和祈福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统治者用来观政。”成宗田对于具有观政职能的祭祀,有更深的了解。
  观政,即了解施政的得失,但怎么观是个大问题。“在我看来,祭祀活动,其实是统治者借以亲民的一项活动,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表的一个过程。在祭祀活动中,需要用到很多关系人民生活的东西,比如家禽、布料、谷物、礼器、酒器,还有陶器以及农具等,统治者通过祭品可以大概了解当下的人民生活情况。”对于观政,成宗田的理解远不止这些。“除了借助于祭祀之外,在西周时期,统治者想要了解人民的生活情况,还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采风。采风是指对民情风俗的采集,特指对地方民歌民谣的搜集。隋朝王通在《中说·问易》中这么说过:诸侯不贡诗,天子不采风,乐官不达雅,国史不明变,呜呼,斯则久矣,《诗》可以不续乎!而明朝刘若愚在《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中也有过这样的看法:世之君子,当不讳之朝,思采风之义,史失而求诸野,闲中一寓目焉,未必不兴发其致君泽民之念也。
  观政只是手段,和谐才是目的。
  据成宗田介绍,在古代的祭祀活动大概分为三段,一是准备,二是行礼,三是礼成。在第二阶段,祭祀的司官一般会让自己的孩子担任“尸”,也就是在祭祀上唱歌念词的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歌词的内容也逐渐改变,但其中希望社会和谐的内容却常有常新。最关键的是,在祭祀活动之后,用来供奉的食物,是要被分发吃掉的,也就是“餕余之礼”。“将辛苦得来的饭菜浪费掉,在那个时候是完全不被允许的。用来祭祀的食物,在礼成之后,会按照先长后幼、先尊后卑的顺序,分给大家食用,这不仅仅是爱护粮食,更重要的一层意思是,人们接受天地、神灵以及长辈的赐福,而这种福气就包含在饭菜当中,只有一个和谐的社会,才可能有这样太平的社会生活环境。不过很显然,祭祀的食物是不能满足很多人食用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不断地添加新的食材,也正因如此,臊子面的汤,才不被喝掉,而成为传递先辈赐福的载体。”(记者&&李波)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位置: & && 古人感恩的话古人感恩的话《古人的话》好古人感恩的话高山流水,知音难觅。——这是说知音的。出自“伯牙和子期的典故”
某当结草衔环以报。
宰一无所拒,感领而已。 感领:表示
涕零。
不胜受恩感激。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衔环结草,以恩报德 竟孤灯剪影萧,视子如蛟,望子腾霄。 悠忽双鬓冷霜飘,下裙腰,秋上眉梢。 卅二年风浪浇,雨霁云消,心事如潮。 念半世辛劳,跪乳羊羔,还报今朝。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www.sanwen.net )
1、,你就像,我就像小星星,没有您,就不会有我,我离不开您,您伴随着我长大,看着我踏踏实实地走过每一步。在今天——节里,我忠心地祝福您:常在,万事如意,节日。
2、我长大了,妈妈老了;我长高了,妈妈的背驼了;我懂事了,妈妈记不清事了;我事业有成想要顺她老人家,她却已经走了。妈妈总是我快点长大、快点有属于我的事业,孰不知就在这同时,她正在一步步地悄然离开。忘记妈妈的生日,我们总是给找太多的理由,她对我们的生日,却牢牢刻在心里。
3、我一个人背着行囊走了很久\流逝了我对的\空间抹杀了我对故土的\直到有一天\我打开行囊\里面装满了母亲的叮咛与期盼\才明白\我一直都是在母亲的心里远游\我走了多远母亲的心就有多大\可我的行囊从未装过母亲的与\母比容纳百川的海更博大\我会走得很好\因为有这无边的伴我上路……
4、阳春三月,柳絮飞。昨阗帘眉,倚窗望雨盼儿回!天女泪痕,雨霏霏。心绪杂乱,恚恨谁?晨暮恋儿--早归,泥泞路途些许累。 切勿贪时将身摧,一封家书亲人泪。背人驱蚊欣徘徊。待过叶舞梅,银丝挂窗扉--好不伤悲。
5、当我漫步在椰风海韵的校园里,当我和同学沉醉在大自然的美丽并频频举机留念,我想到了母亲。此时此刻,她正在一个工厂里辛苦地劳作着,她的动力就是让她的女儿过得好一点,别再吃没有的苦。母亲或许有,但被无情的现实一个个击碎,她唯一感到欣慰的是有人来延续她的梦,于是她学会了像老牛一样地劳作,像红高粱一样地顽强,像大山一样地默默,一个不知"母亲节"的母亲在母亲节这一天仍在为她的儿女们默默付出着。
6、(祝)福娘亲美丽健康(天)涯海角依然心系(下)雨之夜尤其思念(母)爱无边其实天下一样(亲)吻娘手掌间尽显沧桑(万)千叮咛总是萦绕耳旁(事)事关心只为儿的(如)有来世还想叫您声娘(意)义悠长一个孝字莫忘。(崔苗)
7、记忆中,母亲的头发是乌黑的,母亲的额头是展平的,母亲的身板是直挺的,母亲的双手是滑腻的。母亲走起路来,脚像离弦的箭;母亲干起活来,腰像柔韧的弹簧。时光荏苒,如梭,我突然发现,我的记忆是错的。我远远的看见,母亲正提着一篮青菜步履蹒跚地向我走来。我敢紧跑,从她那粗糙的手中接过菜篮,与她同行。母亲的头发变得花白,额头上已出现沟壑,我这才意识到母亲为这个家付出了什么,那是半辈子的无怨。(郑焕军)
8、MOTHER-母亲!M-more母亲给我的太多太多;O-old而她却在慢慢变老;T-tear这是母亲为我拭去的那串泪珠;H-heart这是母亲那的;E-eye这是母亲充满爱意的眼神;R-right这是我对母亲永远的祝愿!妈妈,母亲节快乐!(姚楠)
9、我的无敌老妈,自称笑靥如花,如今回眸一笑,吓呆我和爸;我的无敌老妈,总爱自卖自夸,号称厨艺第一,其实无比巨差;我的无敌老妈,头发烫得爆炸,远观还算可爱,无奈早生华发;我的无敌老妈,总是故作潇洒,面对挫折,高声笑说不怕;我的无敌老妈,爱骂我是呆瓜,偷了她的青春,却在充愣装傻;我的无敌老妈,待我热烈火辣,我总装作不懂,那是爱的表达;我的无敌老妈,你不完美无瑕,但在我的眼中,你一直最伟大;我爱无敌老妈,就算你有点差,但我就是爱你,我和都愿陪你慢慢变老,陪你海角。母亲节快乐啊,我的无敌妈妈!
10、小时候最大的就是飞出母亲的掌心,不用听她的唠叨,也不用受她的管束。而今真的一人孤身在外,才发现这是多么幼稚可笑。每次打电话回家,母亲依然是唠唠叨叨,问我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千万注意身体……但我居然不再觉得厌烦。相反,每次我都会认真地听她讲着,讲着那些家里的锁事。我忽然觉得听母亲说话也是一种!吃了太久外面的饭,才知道饭还是母亲做的最香。并不是因为它是什么山珍海味,而仅仅因为它是用母亲那一颗爱子之心烹调出来的。真的想对母亲说:原谅女儿的刁蛮任性吧!其实我真的很爱很爱您。随即推荐的专题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最新发布的专题 & sanwen.net&>&&>&&>&&有关于"" 的文章列表
孝道与感恩
孝道与感恩
2010年清明节
时值清明时节,清秀之气由地而生,明媚阳光普照大地,天地交会,生机萌动,和气充盈,清洁明亮,寒凉之气渐退,春风荡漾拂面,我们再一次踏入阳春三月。三月是生机勃发的季节,而大地之上的万物生发必赖其根,无根之木即使沐浴阳光雨露也必然枯萎,所以先贤以草木喻人,将清明三月节定为祭祖节日。每值清明,人们都会到先人墓地献花扫墓,焚香祭拜,慎终追远,缅怀德业,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生动地描述了祭祀先人的情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天洒雨泪,祭扫坟墓的人们忆念亲人,魂肠欲断,欲沽酒敬祭而询问牧童,牧童告知前面就有一家杏花村酒店。这是一幅生动的清明上坟祭祀的画面,祭祀文化是孝道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那么孝道文化的真实内涵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要行孝,孝的意义是什么,就此问题我们一一讲述。
一、孝道文化内涵
自古先贤把道传,孝道乃为百行源。水源木本亲情厚,慎终追远念祖先。
报本尊亲行孝道,光前裕后子孙贤。孝通神明感天地,诚孝君子万古传。
古人说:“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其为人之本与!”《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圣人强调孝为人之大根大本。“孝”的象形字是上面一个老人,下面手抚一个小孩子,其义是老人在给后生灌顶,他灌输给孩子的是传承,是文明,是智慧;上老下小代表着父子一体,同根同源,子在下代表着后辈尊重恭敬老人。《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是孝的文化,不孝不教,不教不孝。所以《论语学而篇》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孝是中华文化最优秀的美德,孝是人类立足于天地之间的厚重基石。
《诗经》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母亲十月怀胎,倍受辛酸苦难,生下我身,我们吸吮着母亲的乳汁长大,我们在母亲的怀抱中成长。随着父母给我们一分一分的爱,我们在一年一年成长,岁月更替,时光流失,我们长大了,而养育我们的父母却老了。回首生养我们的父母,他们原来红润的面庞已经刻上了皱纹,乌黑的头发已布满了银丝。他们已皮粗力竭,青筋裸露,他们老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行孝不能等啊!
行孝是报答亲恩的实际行动,我们要报答父母的生育教养之恩,首先是知恩感恩,恩是心头上边的大田地,是心灵上的大因由。一个人生命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离不开父母、师长、祖国及众生各种恩德的呵护,我们每个人都在父母的抚育下由婴儿、童年、少年走向成年,我们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会了知识,由童蒙逐步开启智慧,我们生长在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伟大祖国,我们的国家给我们提供了安定优越的成长环境,我们的同学、朋友、兄弟、姐妹时时向我们伸出关爱的双手,对于他们对我的爱,对我的奉献和付出,我们感觉到了吗?古人说:“感恩知恩天下少,反面无情世间多。”我们生活在一个恩惠我们的世界里,不知我们大家感觉到了吗?感恩才能知恩,知恩才能报恩,如果我们每天总是抱怨别人给我的太少,而我自己认为付出的太多,别人对我的恩德忘的一无所有,而我对他人做的点滴小事铭刻在心,那么我们的心灵,已经被阴霾遮敝,本有的正直心灵已经扭曲,我们在极其自私的心理推动下已经沦落到小人之列,因为:“小人总想要,而要到就忘,君子不受恩,受恩必报。”如此我们就要扪心自问,回光返照,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
曾几何时,我们呀呀学语、刚有朦胧记忆之时,是我们的母亲将一口口稀粥送到我们的口中,我们在母亲的怀抱中吸吮着乳汁,却又一次次将屎尿拉到了母亲怀抱,父母为抚育我们苦心支撑着家庭,我们是老人家的心头肉,是他们的梦想和希望,父母为我们擦屎刮尿,每天穿衣洗衣、喂饭、洗碗,夜间如果我们偶尔哭喊两声,父母即会彻夜不眠,倘若伤风感冒,略有小病,父母更是心急火燎,坐立不安。在父母的养育教养之下我们走进了学校,父母担心我们的学业;走上工作岗位,父母又掂记我们能否干好工作;我们成了家,父母关心我们夫妻是否和睦。古人说“母寿一百岁,常念八十儿”,“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可是一旦我们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有了自己家庭和孩子,我们却将我们的父母忘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这怎能不让天下父母寒心。我们现在看一下我们的老父老母,我们会发现岁月的无情,时光流逝的残酷,我们记忆中的妈妈脸庞失去了青春的红润,深深的皱纹爬上了她的额头和眼角,乌黑的头发变得花白,那双曾为我们洗衣、做饭、穿针、引线的手已经颤抖,再看看我们的父亲,过去他那挺直的脊梁已经下陀,那双供给我们读书,为我们付出许多许多的勤劳双手已经青筋裸露,明亮的眼睛已经昏花,耳朵听力下降,说话时老再打岔。此时我们可能刚刚发现我们的父母老了,老人为我们付出了毕生的汗水、泪水和血水,他们在为儿女的无私奉献中失去了青春,失去了壮年,如今他们已进入耄耋之年,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又为老人做了什么?我们回报了老人多少,我们给了他们多少爱?好好反省一下,我们是人子吗?我们尽到了人子之责吗?古人说“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则孝行更笃”,我们很多人都能记住自己的生日和自己孩子的生日,父母的生日我们记得住吗?古人把人的生日定为母难日,我们在自己或给自己孩子过生日时,想到过母亲吗?如果没有,我们的良心到哪里去了,父母的大恩大德我们忘到哪里去了,难道我们是凭空出世,自己长大的吗?父母老了,我们将来也会老,该到反省的时候了,难道连亲生父母的恩我们都感觉不到吗?难道与我们的父母都不能交流沟通吗?难道连给了我们生命,教我、养我、爱我、育我的人都忘记了吗?闭上眼睛好好想一下自己的过去,忘记了过去就等于背叛。
从小在一个家庭生活的兄弟姐妹,我给了他们多少关爱,童年的伙伴我还能叫出他的名字吗?他在哪里,他过得怎么样,我清楚吗?我们幼儿园的阿姨是谁,是谁给我上的人生第一课,我们中学的班主任是谁,你总不能忘记吧?我们大学的导师现在怎么样,我们给他们打过一次问候电话吗?还有你生命中的贵人,那些帮助你度过一次次难关,给你提供发财机会的好友,那些栽培过你提拨过你的领导,你对他感恩吗?那些成就了你事业的部下员工,那些让你的公司一步步不断壮大的客户,我们为他们又付出了多少,关爱了多少,我们将祖国比喻为母亲,在祖国母亲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站出来了吗?我们为她做了些什么?好好想一下吧,不管你多富有,不管你官多大,角色就是人格,如果我们反思自我还是一个不合格的角色,那就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从孝敬、孝顺、孝养自己的父母开始吧,因为孝行是天之大德,地之高义,民之美行,德之根本。孝悌为先务,本立而道生。做人的第一根本就是孝,小孝治家,中孝治国,大孝治天下。千经万典,首在行善,千善万善,行孝为先。如果我们过去做的不好,做的不够,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吧。
二、践行孝道
孝敬、孝顺、孝养、孝心合称孝道。
第一是孝敬。《论语》为政篇有四个人向孔子问孝,其中子游问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曾子说:“大孝事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人子尽孝,首在一个“敬”字,敬有尊敬、恭敬、礼敬之分。以下对上为尊,小心谨慎为恭,身心庄重为礼,《孝经》中说:“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有尊、有恭、有礼,则敬在其中,有敬自然有份量,敬和重相连,所以行孝首在敬重父母,视父母为天地日月,敬父母如泰山北斗,则孝在其中矣。
第二是孝顺。子游问孝,孔子说“色难”。色是脸色、表情、态度。孝父母态度和颜悦色,柔和顺从是很难做到的。《礼记祭义》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孝顺并不是一味的顺从父母,而是以顺情入理的方法侍奉父母,以赤诚之心感化父母,二十四孝中的大舜、闵子骞即是孝顺的楷模。孔子说的“奉父母几諌,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就是讲的孝顺之理。
第三是孝养。包括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即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未来远景三大方面对父母进行奉养。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最大心力为父母提供一个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安排调和好老人的精神生活,时常陪伴父母说话聊天,使之心情舒畅;帮助父母建立坚定的信仰,展望父母晚年的美好未来,让他们能够坦然面对死亡的逼近;这样,老人就不会因年龄的岁岁增加而感到死亡的恐怖,她们只会感到夕阳无限好,不会有“只是近黄昏”的愁怅。孔子所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即是此理。养父母之志的另一层意思是:父母希望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希望我们怎么做,我们就尽可能做好,以宽慰父母之心,达成他们的愿望,正如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然而要圆满完成孝敬、孝顺、孝养这三个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存有一个诚孝之心。“孝子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我们侍奉老人不是给父母几个钱,买几套好衣服,供养些好饭食,就是孝。孝要发自内心去做,要敬、要顺、要诚、要养父母的心志,要让老人从内心感到喜悦和温暖。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儿女付出了太多太多,而他们向儿女的索求确实太少,太少。他们希望儿女能团结友爱,自立自强;希望儿女能遵纪守法,勤奋敬业;希望儿女能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希望儿女能在闲暇之时陪他们谈谈心,说说话,聊聊天;这样他们就满足了,而这些微不足道的要求我们做到了吗?我们理解老人的孤独心灵吗?我们在莫明其妙地起早贪黑,我们在为虚幻不实的功名利禄贪奢奔走,每到老人问我们什么时候回家,我们只是回答一个字“忙”。什么是“忙”?“心”“亡”为忙。我们那一颗本来纯真善良的心丢失了,哀莫大于心死,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赶快找回本有的童心、诚心和良心,用心去感受父母的恩德,用心去孝顺我们的父母吧!因为父母一年一年衰老,来日不长,行孝不能等啊!“老年难做少年事,年少不知年老心。”多与老人沟通,多与老人交心,用我们真诚的心,用我们真挚的爱去知恩、感恩、报恩,去孝敬、孝养、孝顺父母吧!这样或许才能弥补我们以前的过失,我们的良心或许会多一分安宁,即使我们竭尽全力去做,也难报父母的大恩大德于万分之一。“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为人子者能付出父母对儿女爱心的万分之一,定是天下第一孝子,何况我们的孝心几乎全失?“爱日以承欢,莫待丁兰刻木祀;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豕逮亲存”,清明时节,祭祀先人,祭品固然丰盛,远不及父母健在之日的点滴供养。
以至诚孝心而做到孝敬、孝养、孝顺就是知恩、感恩、报恩的具体表现。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天高地厚之恩。倾东海之水,难以报答父母的大恩大德;移泰山五岳,难以弥补父母的养育之情。只要我们能用真诚、至诚、度诚之孝心去做,我们就能奠定人道的根基,就能成就人子之孝道,孝道的建立将奠定我们人生事业的基石,将“孝”字扩充倒社会,扩充到天下;天下将是爱的天下,世界将充满温馨的大爱、至爱、博爱、真爱。《孝经》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即是讲从“事亲行孝”开始,建立孝道,然后方能立身立业,事奉君主,乃至立身治世、化育天下。《孝经》十八章,首先讲了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人之孝和庶人之孝,强调唯有“孝”才能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佛教经典中有一部经叫《地藏菩萨本愿经》,此经称为佛门中孝经,是释迦佛在天上为其母摩耶夫人所说。地为心地,藏乃宝藏,其寓意是心地的宝藏即是一个孝字,因为“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由心而觅,感无不通”。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于心上起经纶。寸田尺宅可治生,万法由心造,一切功德皆建立在心田之上,所以欲成就孝道,务必从一颗赤诚的孝心开始。
三、祭祀的意义
朱柏庐治家格言中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孔,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二)。”又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俏三)。”子张说:“祭思敬,丧思哀(论语·子张十九)。”祭祀是通过一种特定的形式,追思缅坏先人和亲人的德业品行,并将其优秀的道德和不朽的精神发扬光大。
中国最原始的宗教是信奉祖宗。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本溯源,法天敬祖,特别崇尚先人的民族。它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数千年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中华民族不是一个数典忘祖的民族。自伏羲创八卦形成中华文明的萌芽,祭祀文化就应运而生。祭祖是孝道的延续,祭祀是知恩报恩的表现,我们将中华文明的缔造者敬为神明度诚祭祀,如人文始祖伏羲,人文初祖黄帝及尧、舜、禹、文武、周、孔、孟等,数千年来都在接受人间的香火,都在接受后人的祭拜。近年来的黄帝祭祖大典,祭孔大典,接二连三地掀起祭祀高潮,人有诚心,必有感应,在祭祀过程中往往出现诸多瑞象。祭祀能让人心回归纯朴,回归宁静;祭祀能让人们缅怀先人的德业,自强自立;祭祀能让人们心心相应,增强后人的凝聚力。随着祭祀文化的普及,祭天、祭地、祭神明,称为国家的公祭。而每至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到先祖和亲人的墓地献花扫墓、上供行礼称为家祭。然而无论是公祭还是家祭,其祭祀的实质内涵为是相同的。
“祭如在”;祭祀是一桩恭敬庄重严肃之事,面对先人的墓碑,就好象先人站在我们面前,“祭思敬”;祭祀时我们的尊敬之心油然升起。“我不与祭如不祭”;如果让别人代我去祭祀,就如同没有去祭祀一样。《中庸》曾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祭祀是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缅怀祖先的历史勋业。祭祀是与亡灵的对话,是在聆听亡灵无声的教诲,是感受亡灵无情之大情,无爱之大爱,是生者与死者的交流沟通,是阴与阳、明与暗、长与幼的交融结合,是在追寻生命的源头,是在用一滴滴生命的活水浇灌大木之根。
清明时节,时在巽卦,天气清和明朗,万物开始生长。然而欲要叶茂,需要根深;欲结硕果,需要浇灌;所以我们的先人将清明节定为祭祀节,以示生机勃发不离其根之义。枝叶繁茂不离根本之滋养,枝叶花果要感大根之恩,要知大根之恩;所以清明节也是感恩节。祭祀就是感恩。祭祀是形式,感恩才是内涵;祭祀是相,感恩是体;体在相中,体相一如,方能彰显祭祀与感恩的统一,方能将孝道发扬光大。所以祭祀是高山仰止,祭祀是感恩报思,祭祀是诚意正心,祭祀是一瓣心香,祭祀是寻根问祖,祭祀是慎终追远。我们若能明达祭祀之真义方能真正体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数典认祖,千枝一本,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之深刻内蕰。
《礼记·祭义》说:“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尽力行孝,是谓小孝;劳而不怨,是谓中孝;由生至死,终身不断是为大孝。《诗经》告诉我们“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孝思不匮”。要永远的孝思,孝思是人道的准则,孝思要永不间断。思是思念,追忆、缅怀;不匮,是不断绝、不间断。生前事奉尽孝,死后祭祀思念就是孝思,终生而做,才是不匮。能如此则可近圣成贤,正如孔子所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孝顺还生孝顺子,天理昭彰有循环。孝行来源于感恩,感恩来源于内心。自心真诚才能有感,只有感恩,才能知恩报恩。佛陀让我们上报四重恩:父母恩、国土恩、师长恩和众生恩。而净业三福第一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报恩先从报父母之恩做起,就是要先践行孝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唐开元年间将“孝经”列为三教经冠之一,从爱父母,爱兄弟做起,扩充到爱他人、爱人类、爱一切众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世界就会充满爱。曾子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乃是以孝而治天下的八字真言。
祭祀是孝行的延续,我们连死去的先祖都牢记不忘,怎么会不孝敬奉养活在人世的父母呢!“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目犍莲之母,生前造恶,死后堕入地狱,十月初一,目犍莲请佛陀为其母超度,举办盂兰盆法会,其母方得超脱地狱之苦,这是目犍莲孝思不匮的切实行动,也是祭祀的特殊内涵。
《孝经》开宗明义说:“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孟子·告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也。”敬天地父母,宜子孙家人。兄友弟恭千哉义,父慈子孝一家风。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祖德宗功千载泽,子承孙继万年春。孝道是中华文明的起点,孝道是为人处世的第一美德。行孝即是报恩,报恩来源于知恩和感恩,知恩图报才是君子,才是大人。国家将清明定为感恩节,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出户踏青,沐浴和熙的春风,以斋庄中正之心祭祀先祖和亲人,它给我们带来生命的启迪,进行一次灵魂的洗礼,使我们明达每个人都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每个人都应该知恩报恩。知恩图报就能成为孝子,知恩图报就会至诚奉献,知恩图报就能开阔胸襟,知恩图报就能壮严人生。只要我们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我们将会拥有一颗忠孝心、喜悦心、利他心、真诚心、慈悲心、布施心、无畏心和菩萨心,我们就会化愚痴为智慧,化烦恼为菩提,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我们在清明时节,感列祖列宗在天之灵的冥冥护佑,将会迎着和熙的清风,明媚的阳光,开启我们庄严智慧的人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恩党听党话演讲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