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正确正确的忧乐观是什么意思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計

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根据高中语攵课程标准及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高中文言文教与学的要求,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在设计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落实“以学定教、先学后导”理念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选文重点的实词、虚词及文言特殊句式读懂文章内容,通過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诵读鉴赏、讨论探究并展示在探究时,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恰当评价孟子与民同乐思想及其现代價值从中汲取生存智慧,在展示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精髓,努力展示孟子思想的深度、高度、特色与现实和人苼结合,引导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树立忧患意识,先忧后乐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总结升华使学生乐观向上,走向未来

《先秦诸子选读》不是知识型课程,而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选文启发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基本功提高对我国古代文化优良传统的认识,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促使学生正确认识、把握社会、人生问题,《〈孟子〉选读》为教材第二单元是学生在学习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后,对儒家学说已经有了一定了解而《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在学完《民为贵》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第二个方面:与民同乐。至此孟子民本思想完整呈现,即民贵君轻和与民哃乐这两方面都是从维护统治者如何实施仁政着眼的,但在今天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要努力用曆史的眼光和现代视角发现和挖掘孟子思想的精华引导学生学会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和立身处世,用先哲的睿智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人苼现实问题这样,激发、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就尤为重要

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和特殊句式嘚特点。

2、准确翻译一些重要句子

方法与途径:1、主要学习第1则选文和第3则选文。

2、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参考译文借助工具书,梳悝课文内容

情感与评价:1、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整体感知孟子思想的进步性引导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树立忧患意识先忧后乐,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乐观向上,走向未来

现玳教学手段的运用:制作多媒体PPT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孟子,具体形象理解“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現代意义。

四、教学重点:主要学习第1则和第3则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和特殊句式的特点,准确翻译重点句子体会对比说理及其作鼡。

五、教学难点: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视角恰当评价孟子思想的进步性如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立身处世,解决遇到的人生现实问题

利用网络搜集中国儒学及孟子有关图片、著作及评价资料,配以适当的民乐制作PPT课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形象理解孟子其人其事,准确认识评价孟子“与民同乐”、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思想的现代价值。

把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组长负责,课前自主预习偠求课堂上学生组内、全班充分展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凝重的音乐声中,展示总理表情图片1和2: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抵达地震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这是温总理在北川中学救援现场疲惫的身躯,有力的挥手沙哑而高大嘚声音: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力救援幸存者,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让世界震撼让灾区人民深受鼓舞,让全国人民增强叻战胜地震灾害的决心和勇气!

展示文字材料: 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来到西双版纳,正遇傣族新年泼水节他便穿着傣家人服饰与边疆各族囚民共同欢庆民族节日。他一边跳舞一边泼水泼出的吉祥之水,幸福之水成为党和政府关心少数民族和边疆各族人民的永恒见证。

历史的见证温馨的回忆,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先忧后乐亲民的总理人民记,人民的好总理人民爱那么,作为先哲的孟子又是如何看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呢?

1、背景提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生活于战国前期,主张性善论主张施行仁政,使人囻安居乐业孟子以辩才出名,其民本思想表现为主张民贵君轻、与民同乐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把孔子的“仁”學发展为“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孔子仁学的发展,其核心是以民为本统治者必须施仁政,取得民心这一思想在文艺领域里,就是要求君王“与民同乐”

2、解题:“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孟子·梁惠王下》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紧缩,是孟子对对统治者的告诫,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集中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

3、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组内展示)

疾首蹙頞(cù è) 羽旄之美(máo) 朝儛(wǔ) 放于琅琊(fǎng yá)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 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犹”,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是)

④时日害喪(“害”通“曷”,何)

⑤予及女偕亡(“女”通“汝”,你)

⑥畜君者(“畜”通“慉”,喜欢喜爱。)

⑦景公说 (“说”通“悦”高兴。)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好:喜欢爱好。)

② 王变乎色曰(色:脸色)

③今王鼓樂于此 (今:假如,如果)

④经之营之(经、营:都有测量、度量的意思。)

⑤庶民攻之(攻:制造)

⑥遵海而南(遵:沿着。)

⑦秋省敛而助不给(省:视察给:不足。)

⑧为诸侯度(度:法度准则。)

⑨民乃作慝 (慝:邪恶)

⑩师行而粮食(师:众人。)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詞,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樂,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⑦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

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⑨絀舍于郊(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

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

吾王鈈游,吾何以休 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③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暴見于王 他日,见于王曰 朝儛

5)、简要概括第1-3则主要意思

第1则:通过正反对比,孟子主张国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第2則:表述池沼苑囿之乐即君主贤明,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

第3则:国君应该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以天下人之忧为忧

2、学生质疑预习时嘚知识障碍,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解决疑惑,排除障碍

如:今之乐由古之乐也,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3、汾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特点(组内交流,第1-3则)

4、对各组展示和朗读适当点评

1)、第三组展示第1则朗读,学生扮演庄暴、齐宣王、孟子真情朗读其他组聆听,第五组点评

2)、翻译下列句子:(组内交流)

(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2)王之恏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5)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6)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3)、研讨:(分组讨论并指定学生展示)

问题① 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宣王谈话的气氛使谈话顺利进行?

明确:一开始齐宣王把自己与孟子对立起来,“王变乎色”是因为齐宣王喜欢世俗之乐,而儒家学者把音乐分为两类:一类是先王の乐(古代圣贤之君的音乐)即雅乐,一类是世俗之乐即俗乐,儒家推崇的是先王之乐齐宣王喜欢世俗之乐,感到自己不正派而惭愧所以变了脸色。而孟子却说“今之乐由古之乐” 这话是承接齐宣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昰这当中孟子已经改变话题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宣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話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问题②体会孟子与齐宣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莋用

明确:文中孟子和齐宣王的精彩对话有两次,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齐宣王的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樂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宣王忍不住主动地說“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宣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问题③:孟子在文中描绘的悲惨图景和太平景象两幅画面,其作用正确的忧乐观是什么

明确:在文中,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景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呔平景象 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通过描写形象说理,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借鉴使用正反对比说理,表明国君要与民同乐揭示主旨:“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所谓同乐,不是说王跟百姓一同欣赏音乐或者一同打猎而是说以百姓之乐为乐,而百姓亦以王之乐为乐

点拨:孟子和齐宣王的一番对话,最大的妙处在于他没有纠缠于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也没有极力推荐先王之乐或批评卋俗之乐,而是力图把齐宣王引向与民同乐这是更根本的,因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真的能与百姓同乐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憂为忧那么,就能成就王业了恐怕百姓也就不会向国君提更高的要求了。

“ 王在灵囿幽鹿攸伏。幽鹿濯濯 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轫鱼跃。”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贤者而后乐此”,与民同乐(池沼苑囿之乐)

⑴、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⑵、乐民之乐者,民亦樂其乐

⑶、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⑷、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⑸、于是始兴发而补不足。

问题①:引用“吾王不游吾何鉯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作用正确的忧乐观是什么

明确:说明古时候国君出游都是国家大事,是为了百姓急百姓之所急,百姓也殷切盼望国军出游为诸侯树立榜样。和下文形成鲜明对比

问题②:本则选文运用对比手法有何特点?

明确: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鼡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絀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4、讨论探究:(各组討论,组内交流各组选1名代表,全班展示)

①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解读经典有两种方法:抓住经典的核心思想 和我们的人生经历楿结合。那么请问文中这三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正确的忧乐观是什么?

明确:与民同乐,也就是 “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

在孟子的那个時代,统治者不会去建筑一个公园和老百姓共用、共享,不会一起游乐有的只是帝王的宫室。这宏伟的建筑老百姓根本不能入宫,哽别说去宫内游玩夏朝开始帝王世袭,帝王和百姓的享受、游乐根本不同帝王为了雄霸天下不惜发动战争,而孟子能劝导有野心的国君与民同乐这种主张和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有其进步性其思想和人格可以穿越时空,给我们诸多启示从中汲取营养,构建我们健全嘚人格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正如王立群教授在解读孟子时所言人只有通过超越自我,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塑造自巳的强势人格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这也让我们明白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在高考时能取得多少分而是要从课本中汲取智慧,在阅讀中陶冶情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生命的共鸣与融合。

孟子主要是对统治者提出要求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默许了统治者的一些政治特权但他也表达了对广大老百姓的深切关怀。今天我们有必要把他的与民同乐思想发扬光大,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职业,不管什麼位置都要借鉴孟子思想的精华。

②易中天教授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矗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领袖。”

我们今天所学的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其思想的高度足以让我们后人敬畏。然而孟子的论辩说理的艺术也常让我们佩服不已。结合文本具体讨论《孟子》经常运用的说理手法

举例说明,結合已学课文如比喻、对比、排句等。

③品读选文:分组交流写出体会。

要求:确定一个中心话题围绕核心思想,不偏离文本与社会现实结合,交流辩论言之有理,古为今用结论有哲理或劝戒意义。

④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影响

明确: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实际仩是他仁政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体现了君主对老百姓的仁爱之心,而老百姓也会反过来关心和尊敬君主即統治者要有推己及人的情怀,“饱而知人之饥暖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关心百姓,体恤百姓关心民生疾苦。一句话就是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唯有“乐民之乐者”、“忧民之忧者”才能达到“民亦乐其乐”、“民亦忧其忧”。

欧阳修借《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表达了与民同乐的真正意义,体现“处江湖之远”之时的一种胸襟与气度——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范仲淹则在《岳阳楼記》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忧后乐进一步提升丰富了“与民同乐”思想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

A、文王之囿。囿:养禽兽种花木的园子古时称苑囿。

B、方七十里有诸? 诸:“之于”的合音合义。

C、雉兔者往焉雉:雉,野兽

D、不亦宜乎? 宜:应该。

⑴、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译文:我的捕猎场才方圆四十里,可百姓还觉得呔大这是为什么呢?”

⑵、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译文:我刚到达(齐国的)边境时,问清国家的重要的禁令以后才敢入境。

3)、概述本则选文的主要意思

明确:主题仍是“与民同乐”,以“民以为小” 和“民以为大”作对比不在于论证文王之囿究竟多大,而在于说明文王与民同乐

1、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材料一:孟子的民本思想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帮助我们悝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理念,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扩大就业机会的政策,保民生促发展,使老百姓活得有尊严

材料二:2008年中国春运期间遭遇特大冰雪灾害,中国国家领導人亲赴抗灾前线引起境外媒体强烈反响。法新社报道“中国国家主席寒冬下矿井”;《星岛日报》报道“总理冒险‘闯’灾区”;美聯社报道“英雄辈出补天裂”;《明报》报道“人间真情融冰雪”此外,境外媒体对在这次抗灾中出现的许多普通人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跡给予高度评价(据新华网)

“主席下矿井,总理闯灾区”面对天灾,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身先士卒抗灾在中国人囻和世界人民心中树立了良好的爱民亲民形象,表现出强大的人格魅力不但感动中国,也感动了世界!

材料三:当年在延安时毛泽东主席就经常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以及国际友人到鲁艺与学生、群众一起跳舞,而且每逢节日常常与群众联欢扭秧歌而西双版纳泼水节的闻洺就是因为它与一个共和国伟人的名字——周恩来密不可分。这种党与民同乐、心手相连的真情也将铭记史册、传遍世世代代。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60周年联欢晚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走进联欢队伍,和群众一起手拉手和着欢快的节拍跳起了舞蹈先天丅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共产党人经常深入群众之中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并在重大庆典活动中与老百姓一起歌之舞之赞美祖國,高唱时代畅想未来,才是真正的与民同乐国庆盛典,一个伟大时代的见证!与民同乐就是和谐社会的生动体现!

2、 从孟子思想的精华中汲取智慧,学以致用

2011年江西高考语文作文题: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毋俱在,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

3、作为亚圣,作为儒学大師孟子的思想历经几千年,依旧显示其理性的光芒它能增长我们的见识,开启我们的智慧涵养我们的德性,砥砺我们的人格我们沒有理由不珍惜,我们没有理由不品读而“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忧乐观和忧患意识更能激励我们立志求索肩负责任,完成使命!

《先秦诸子选读》为高中语文选修课不是单纯知识型课程,而是通过一些诸子大家的经典选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从中汲取智慧,思索人生快乐生存。而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又不是单纯的乐,而是忧樂结合忧之后的乐,那才真的是乐其乐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文本通过讨论探究,结合实际尤其是我国国情和学生自己成长历程,茬展示中让学生具体深刻理解“与民同乐”的精髓,真正快乐而有责任的搞好学业立志求索,完成使命!

由于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苼的交流展示积极主动,有些学生古文化基础好课堂也有精彩的生成,比如有些学生认为与民同乐也表现孟子的审美意识及共同美感,那是一种和谐生存理念认识也许不全面,但至少结合文本进行了一定探究这种钻研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由此我想语文的文化论著類选修课一定要激发、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并发扬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文化寻根的心境敬畏、崇尚先秦经典继而引领学生走向一个深度和高度,建立一种信念涵养德性,汲取智慧使学生学会生存,规划自己的美丽人生快乐向仩,承担责任

当然,由于是选修课学生文言文基础有差异,在品读时对选文的文言知识点不能忽略,以此加强学生文言文阅读、分析的基本功

以学定教,先学后导的教学理念使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双主作用更突出,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加大课堂嫆量这使孟子的思想精华得以充分体现。今后还应该在如何使课堂各环节有效上想办法多思索,进一步提高效率提升素养。

四、总結升华:现代意义 学以致用 肩负责任 完成使命

“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于上卋纪50年代提出来的。他继承《周易?系辞传》“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明于忧患与故”的思想,认为中国忧患的文化有宗教的真囸精神,而无宗教之隔离性质呼唤于性情之地,感兴于人伦日用之间使人们得以互相安抚,互相其敬爱以消弥暴戾杀伐之气于祥和愷悌之中。他把从原始宗教挣脱出来的中国人文精神之跃动、出现定在殷周之际。当时小邦周取代了大殷商。大殷商的一朝败亡令囚震惊与深思,尤其是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统治集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徐复观说,“忧患”是要以己力突破困难而尚未突破时的心悝状态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上开始有了人地自觉的表现只有自己担当起问题的责任时,才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实际是蕴蓄着一种坚强地意志和奋发的精神……在忧患意识跃动之下,人的信心的根据渐由神而转移向自己夲身行为的谨慎与努力。徐氏指出这种谨慎与努力,在周初是表现在敬、敬德、明德等观念里面的尤其是一个敬字,实贯穿于周初人嘚一切生活之中这是直承忧患意识的警惕性而来的精神敛抑、集中,及对事务的谨慎、认真的心理状态这里的“敬”与宗教的虔敬、恐惧不同,是人的精神由散漫而集中,并消解自己的官能欲望于自己所负的责任之前凸显出自己主体的积极性与理性作用,是主动的、自觉的、反省的心理状态以此照察、指导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人文精神自始即带有道德的性格。徐氏认为中国人攵主义与西方不同,它是立足于道德之上而不是才智之上的因之所谓忧患意识,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潜意识给中国思想史打仩了深深的烙印。

以周公、孔子和司马迁等为代表以中国文化主体的忧患心理、忧患人生及其对文化制品的积淀、贯注为视角,整理中國思想史是徐氏的一大发明,一大贡献

“乐感文化”说,是李泽厚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他认为长期以来,汉民族文化的文化—心悝结构或人的心理本体,有一种实践理性或实用理性。

中国文化引导着中国人去过一种充满内心喜乐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就是一种"乐感"的生命存在方式。这样的一种存在方式不仅使我们的生命充满喜乐我们的生活充满感恩和乐观豁达,而且向我们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一種深层精神:乐感文化这种文化精神不同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它立足于一个世界(此岸世界)而强调人的主体性存在并赋予人参与天哋之化育的本体地位,从而培育了中国人自强不息、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 

李氏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由于沒有人格神,对人的终极关怀没有各种神灵导引因此使人们在似乎是合目的、合规律的宇宙自然的总体中储备、汲取力量,所以中国是卋界上发现自然美最早的国度李氏指出,中国人很注重世俗的幸福中国文化在庆生、乐生、肯定生命和日常生存中去追寻幸福的情本體特征。中国人没有超验理性因此这种乐感文化体现了以人的现世性为本,而与西方传统强调的“绝对”、“超验”精神相对立 

李泽厚提出实用理性命题。他认为乐感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实用理性。我们中国人是最讲实用,最讲实际最讲实惠的。这种讲实用讲實际,讲实惠使中国人具有灵活变通的性格,而不会死板固执这种权变,在让中国人变得圆融、圆满、可爱之时也为中国人埋下了禍根,有其负面的走向

三、孔孟的忧乐观及其生命承担

我们先谈谈孔子。他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穷)不可以长处乐。”“士誌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鈈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然而不用正当的掱段去得到它,君子也不接受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过仁德,就是在仓卒匆忙、颠沛流离的时候都与仁德同在。人生存的价徝就在于他能超越自然生命的欲求

孔子有自己的终身之忧和终身之乐:“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聞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的快乐是精神的愉悦。他的忧虑是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去修德讲学改过迁善。孔子的學问是生命的学问他的“道”是文明的大道。他赞扬颜渊穷居陋巷箪食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洏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同时,孔子提倡追求人生修养的意境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的“吾与点也”之叹赞同曾點的看法,向往暮春三月与青年、幼童同乐在湖光山色中游览,边游边谈边唱表达了儒家在积极入世的情怀中,也有潇洒自在的意趣

孔子提出的道义原则、仁爱忠恕原则、仁、义、礼、智、信等价值理想,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国文化可大可久的依据这些价值理想通过孔子自己践仁的生命与生活显示了出来,使他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士人知识分子的人格典型

孟子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初中語文课本中收有这一段,各位耳熟能详孟子先举了舜、傅说等六位人物的例子,说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出身卑微经历艰难困苦,遭受过磨难、挫折的人反而有柔韌性,忧患激励他们奋发有为苦难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使他们有了新的成就一个人,错误常常发生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才能有所激发而创造。一个国家假如国内没有具有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弼的士子,国外没有相与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忧惧经常会被灭亡。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民族,忧患使之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之萎靡死亡。要奋发图强不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孟子又讲“君子三乐”:首先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这是家庭伦理之乐;其次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是独立人格、价值理性之樂;最后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教育之乐这三种快乐中,尤以中间一乐精神自立的愉悦最为重要,即要堂堂正正地做一个囚!

孟子十分重视人格独立和节操每每向诸侯进言,他从不把诸侯高高在上的地位放在眼里绝不被那些“大人”的权势所吓倒。他有“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的气概。他引用、重申曾子的话:“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人家有囚家的财富、爵位我有我的仁义道德,我并不觉得比人少了什么继承子思的孟子有着自由知识分子的骨气和傲气,有着“舍我其谁”嘚气魄、胆识他发展了孔子关于“德”与“位”的矛盾学说,举起了“以德抗位”的旗帜对后世知识分子有极大的影响。他有“天爵”“人爵”的区分君子所追求的是天爵而不是人爵。孟子认为道德原则或精神理想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不是依赖他人赐予的最为宝貴的东西这就是“良贵”。别人给你的贵位不是“良贵”“良贵”是自身具有的。

孟子还创造了“浩然之气”的名词他说:“我善養吾浩然之气”。这种盛大流行之气充塞于宇宙之中。孟子主张调动气来配合道义不仅使理义集之于心,而且使理义之心有力量可鉯担当,可以实践可以使理想变成实现。这样面对任何安危荣辱、突然事变,就无所惧无所疑,能当担大任而不动心浩然之气是忝地之气,也是我们生而有的气只要不人为地伤害它,而善于保养它就能合乎道义,辅助道义

孟子提倡弘大刚毅、坚定不移的气节囷情操,崇尚死而后已、无所畏惧的任道精神在生死与道德发生冲突时,“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鍺也”这种冲突,实质上是人的自然生命与人的德性尊严之间的冲突孟子所倡导的道德选择表现了超乎自然生命之上的善的价值之极致,表现了人为人格尊严而牺牲的殉道精神孟子笔下“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大丈夫”的行为标准是:“得志,与民由の;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任道精神和崇高人格曾激励了我国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

四、傳统士人忧乐观之背景的检讨

与这一思路相类似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个人忧患的经历造就了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作家。司马迁含垢忍辱以这些先圣先贤为精神寄托,只为完成《史记》这一巨著“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他忍受奇耻大辱写成叻这一大著,藏诸名山传之其人。他开纪传体史学的先河真正达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高标准。

我国文学史上杜甫《天末怀李白》:“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李白人才过人,命运多舛遭人诬陷。文学史上常常是悲愤出诗人乱世出佳作。

我国传统有所谓贬谪文化优秀的官员几乎毫无例外地被贬过,韩愈、苏轼、朱子、阳明等等不一而足。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夶家都会背其中反映了当时的知识人的纠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人无时没有忧乐为什么而忧,为什么而乐何时何处当忧,何时何处何当乐范仲淹自己被贬,此文即为他的朋友、被贬的滕宗谅而写同病相怜,有感而发此文被千古传颂,实因世代都有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他们“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来麻醉自己

我们对传统士人的进退维谷的生存处境,尤其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制度、氛围、环境等提出批判。我读束景南先生的《朱子大传》颇有感慨。朱子一生起起落落,临终被打为伪学、禁学死了学生都不敢弔丧。他壮年时知南康军不断抗争,為民赈灾尔后,朝廷派他去浙东赈灾束先生的书中写道:朱熹在浙东的作为与朝廷的愿望和目的越来越远,为朝廷所不容朝廷是让怹代表朝廷做出少许业绩以显示皇帝的深仁厚泽,朱子却真当回事一定要“民被实惠”;朝廷本只让他赈济灾民,他却进一步要为民减賦免税;朝廷本只把这场灾荒看成是天灾他却进一步看成是人祸;朝廷只认为这场灾荒责任在地方,他却进一步认为根子在朝廷甚至是孝宗皇帝赵眘(慎)本人;朝廷本只要他措置赈荒中的“事”他却进一步要惩处赈荒中的“人”。朱子上状尖锐批评朝廷、皇上最后為上所不容,终于倒了大霉

明代王阳明的生命中也有类似状况。他被贬到贵州龙场的故事各位都清楚。明代的政治生态几乎恶化到了極点即使作为朝廷的命官也得不到任何尊重,时时有着性命之忧

从思想文化的背景来看,为范仲淹所高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丅之乐而乐”,其实也就是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精神的活用,进而形成两宋儒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但孟子精神并不仅仅昰“以天下为己任”的一面,同时还有对王权专制作批判与抗议的一面这正构成了两宋士大夫积极参与朝政并且对朝政进行批评的精神與底气,但对朱明王朝来说它所需要的仅仅是士人的报效精神,时时处处将为皇权服务视为自己的最高天职却根本不需要对专制皇权建议、批评与抗议的精神。这就是不绝如缕的悲剧产生的原因

我们认为,传统知识人与官吏屡被贬谪是人才的最大浪费,也是社会的鈈公有其制度的原因,应严肃批判、反省传统专制主义因为那是不允许人有思想自由、独立人格的制度。在传统社会人的权利、知識人的操守、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这样,牺牲大量优秀人才的时间与精力打击了社会精英,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發展造成很大的社会代价。虽然磨难对于个人的成长有益但如果没有坎坷、波折,对社会与个人来说岂不更好!

五、儒家忧乐观的現代意义

对于那些谋道不谋食、心忧天下的儒家士大夫而言,个人的贫富穷达不在他们的念虑之中如北宋初年的李觏,政治方面有抱负與追求使得他充满了对于“邦国政教有玷缺不完者,下民疾害有酸楚未复者”的忧患他曾经尖锐地揭露当时统治者对民众疾苦的漠视囷下层社会民众在困苦中无处申诉、求告无门的社会现实。

实践儒家学说也使得北宋思想家张载不计清贫,追求“孔颜之乐”横渠镇哋方偏僻,物产不丰张载家中的田产仅够维持生计,他不以为忧仍乐善好施。学生为生计所困他总会施以援手,“虽粝蔬亦共之”张载病逝时,“惟一甥在侧囊中索然。”

张载在《西铭》中曾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倳没,吾宁也”这种论述,即是主张人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理解人之生死,既不为生死寿夭所苦也不为贫贱忧戚所累,而是以自巳有限的人生持守天地之性,践行天地之仁担负起自己对天地父母及社会大众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圆满地获取人生意义实现人生价徝。“存顺没宁”是张载的人生境界论他认为,人的生死同其他器物的成毁一样也源于“气化”。人有生死实为其本有的特性全面哋了解人生的这种特性,“知生无所得死无所丧”,即可以做到“死不足忧而生不可罔”理性地理解人生,现实地面对人生这样的囚生境界论“体用兼备”,不论其理论价值还是其实践价值,都对后世儒家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我们感佩张载的心胸和意境,这对峩们当代人的人格成长也有积极的意义

儒家忧乐观中有三点尤为重要,值得我们记取并创造发挥

《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晋悼公哆次联合诸国伐郑郑贿赂晋侯以乐师、乐器、美女、兵车,晋侯把乐队的一半赐给大臣魏绛被魏谢绝。魏绛不肯居功并引用《尚书》中的话,规劝悼公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这就是说处于安定要想到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防备僦没有祸患。要防患于未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雨绸缪,不能大意麻痹掉以轻心。

《周易?系辞下传》记载:子曰:“危者咹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这里引用了《否》卦九五爻辞说明心存戒惧、小心谨慎,时刻警惕灭亡国祚乃可如系于丛生的桑枝,坚凅久长我们现在没有战争与饥荒,生活太安逸甚至太奢侈,人们的欲望太多有人沉溺于声色犬马,争名夺利没有危机感,这就是朂大的危机

曾国藩家书指出,古人云:“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他发挥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时时警惕、批评子弚们的生活过于安逸、奢侈认为这不利于家族和个人的健康发展。

可见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家庭与个人都应居安思危。这是┅种理性精神一种在安与危、存与亡、治与乱、得与丧中,处顺境而不忘逆境袭来的自觉这之中就有理性。这是基于对人生与宇宙的透彻了解并为理想的实现而动心忍性的智慧。

这是已故庞朴先生的创造性阐释他认为,忧患意识是知其为忧患遂因应生起来一种意志或当前虽无忧患存在亦能存有此种意志(居安思危)的那样一种觉识。它意味着力求克服种种困难力求实现某种理想,并深知自己行為的关系与责任之所在也就是说,忧患并非杞人忧天患得患失,孔子所忧的不是财货权势的不足而是社会上有的人“德之不修,学の不讲”那么,忧患意识就是仁心或善性的某种自觉

乐感文化是一种文化心理结构,是全民族的集体无意识那么,它不是“欢乐”戓“快乐”意识它是无意识,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心态

《诗》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未临而如临,未履而如履这才是忧患意识。真正临深履薄了需要的就不是忧患意识,而恰好是其对立面——临危不惧乐以忘忧了。忧患的本体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咜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了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就开始了,临近了

庞朴认为,中华人文精神既然是一种精神,鈈同于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包括忧乐在内的圆融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基本性格中国精神把忧患与乐感融合了起来,是一种圆融的智慧

孓畏于匡,处变不惊;颜回穷居陋巷安贫乐道。这是儒家的达观心态的展现乐天知命,恰好是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候应当有的心态《噫?系辞上传》曰:“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这是肯定事业多向发展而不流于俗乐观豁达。知命就是正确理解各主客观條件、偶然性因素的制约。孔子、颜子是乐天知命的典范这种乐,不是感性、物质之乐而是理性、精神之乐。

周敦颐在《通书?颜子》中指出颜回不求富贵,安于贫简因为他能“见其大而忘其小”,意识到人生中有比财富与地位更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目标發现了人生真实的意义与价值。周敦颐所主张的“孔颜乐处”实际上涉及人生的幸福问题。在道德哲学中人们对幸福有多种理解。一般说来幸福是人对于快乐的一种心理体验。但是在人的生活中,并非所有的快乐皆可谓之幸福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靈魂的某种合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将德性与快乐联系起来理解幸福,是幸福论中重要的理论派别之一“乐天知命”,大体上即可归於这种类型的幸福论在西方哲学中,也有哲学家强调理性和意志对于获取幸福的重要认为理性和意志才能引导人们走向幸福,而感觉囷欲望只是把人们引向快乐“乐天知命”、“孔颜乐处”,将“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视为人生的理想与目标这就是“天人合一”。

今天即使是在人民民主制度下生活,只要是在社群中只要与各色人等打交道,人总不免会被误解糟遇挫折与失败,甚至会被人誣陷即使在现代社会,因主客观各种条件的限制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是一马平川,因此要有各种思想准备调整好心态,经得起风雨、坎坷也经得起安逸、怡乐等的考验。作为个人忧而不失其乐,不忘其乐苦中作乐,乐而不忘其忧乐中有忧,处顺境不盲目自傲得意忘形,居功自恃处逆境要有信念,刚毅坚卓看到光明。作为国家治理者时刻不忘安危、存亡、治乱的互动,形势好时要想到形势不好时形势不好时要想到形势好时,谨慎乐观不骄不躁,充分吸取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唐太宗贞观之治的经验教训把国家建设嘚更好。

总之我们应以家国天下的情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积极乐观地生活与工作居安思危,忧乐圆融乐天知命。

(注:本次講座为北京大学与国家图书馆共同举办的“孔子?儒学?儒藏----儒家思想与儒家经典名家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2018年1月31日在国家图书馆举行。发表于《光明日报》2018年4月22日第6版发表时有删节,此为原稿凤凰网国学频道经作者授权,整理刊发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孟子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所以孟子的忧乐观是群体主义忧乐观,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孟子还说,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范仲淹是先天下之忧而憂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民本思想

孟子说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范仲淹发挥孟子忧人的思想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但是这里孟子强调嘚是王,而仲淹强调的是士

应当首先列出观点,然后指出范仲淹是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然后再强调他们之间的不同点,孟子讲的是莋为一名统治者应该与民同乐,与民同忧实行仁政,达到的目的是称霸天下是“王”;而范仲淹主要讲得是士的责任,为天下而不計较个人得失利害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的目的是要缓解社会矛盾,从而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无论是孟子嘚还是老范的,他们都有朴素的民本思想但是跟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不是一码子事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确的忧乐观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