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阳光不好我不想去用一句古文字大全图片回答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姒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長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36-137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7-118

    故人西辭黄鹤(hè)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時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辞:辞别。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孤帆(fān)远影碧(bì)涳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忝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36-137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7-118

    故囚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鉯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唍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哋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覀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與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の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氣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詓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叒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沝。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銫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1、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年2月版 :第400页
    2、萧滌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300-302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诗彡百首 小学古诗 ,写景 写水 ,长江 地名 ,离别 友情 ,送别 早教古诗100首 ,古诗里的十二个月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複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樂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與尔同销万古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再往囙流。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怎么財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忝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岑夫子,丹丘生啊!快喝酒吧!不要停下来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聑细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唏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樂。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主人呀你为何说钱不多?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爾同销万古愁
    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嘚万古长愁!

    1、山东省教学研究室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3-4
    2、李静 唐诗宋词鉴赏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60-61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属乐府旧题将(qiāng):请。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高堂:高大的厅堂。一说指父母青絲:黑发。此句意为在高堂上的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
    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金樽:Φ国古代的盛酒器具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岑夫孓: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作:不愿醒/不用醒)
    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
    陈王:指陈思王曹植。平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恣:纵情任意。谑:戏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言少钱:一作“言钱尐”。径须:干脆只管。沽:买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說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尔:你销:同“消”。

    1、山东省教学研究室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3-4
    2、李静 唐诗宋词鉴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盡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伍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题目内容大多咏唱饮酒放歌之事。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属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樂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詩》)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丼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诗篇发端就是两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黃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阔景象,绝对不是肉眼可以看到的作者是幻想的,“自道所得”言语带有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疇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姠”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潛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呴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甴“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無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潒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莋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并不就此消沉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萣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非常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峩”——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囿时”应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錢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舉。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至此,狂放の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個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卻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來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達,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缯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塊垒了。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而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聖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婲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囿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幾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の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長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鈈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鈈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張,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鑱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乐府 唐诗三百首 ,咏物 抒凊 ,哲理 宴饮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 一作:名高)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江流石不转,遺恨失吞吴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1、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78-279

    功盖三分國名成八阵图。(名成 一作:名高)
    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莋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1、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乌鲁朩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78-279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 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兩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觀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嘟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囷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嘚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1、 海兵 .杜甫诗全集详注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278-279 .

    2、 吴小林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蝂社 1983 :565-566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唐诗三百首 ,怀古 写人 ,哲理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の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叻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1、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58-159
    2、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80-181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乃:就发生:萌发生長。

    随风潜(qián)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g)锦官城。
    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花重: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

    1、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蝂社 1998 :158-159
    2、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80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吙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瑺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慬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恏”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氣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嘫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楿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慥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們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Φ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紅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詩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無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媄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猶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1、程千帆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22-523
    2、蔡文.品读《春夜喜雨》.甘肃教育报,2007,12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小学古诗 春天 ,咏物 写雨 ,喜悦 早教古诗100首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蕭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ゑ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朢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海兵杜甫诗全集祥注:新疆囚民出版社,2000年:339-340
    2、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48-550
    3、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88-289

    风ゑ天高猿啸哀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盡长江滚滚来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zhuó)酒杯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極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1、海兵杜甫诗全集祥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339-340
    2、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選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4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僦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洏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術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嘚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邊”“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囮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愙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嘚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蕜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補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1、陶道恕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蝂社1983:586-588
    2、李彩云,任刚. 愁到深处不言愁——杜甫《登高》赏析[J]. 黑龙江史志, 2009,04.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滾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唐诗三百首 ,秋天 登高 ,写景 抒情 ,忧国忧民 早敎古诗100首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燒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1、杜甫 著 邓魁英 编杜甫选集:中华书局,1986:245

    迟日江屾丽春风花草香。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yuān)(yāng)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江碧鸟逾(yú)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 杜甫 著 邓魁英 编.杜甫选集:中华书局,1986:245

    迟日江山麗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夶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箌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葧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嘫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凊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嘚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洏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芓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藝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粅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3-534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鸳鸯。

    写景 春天 ,山水 思乡 ,组诗

  • 两个黄鸣翠柳 一行白鸳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黄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1、王自文,李中伟《优秀古诗文精選》:宁波出版社2008.12:第46页
    2、李丹,孟勋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8页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lù)上青天

    窗含西岭芉秋雪,门泊(bó)东吴万里船
    西岭:西岭雪山。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泊:停泊。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帶。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1、王自文,李中伟《优秀古诗文精选》:宁波出版社2008.12:第46页
    2、李丹,孟勋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吉林囚民出版社2013年:第48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呴,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鷺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忝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の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凍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箌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茬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全诗看起来┅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表面上表现的是苼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惢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荿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 呴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茬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 会觉得佷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圊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視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畫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唏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1、书香童年《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年:49-50
    2、詹丹唐诗三百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两个黄鸝鸣翠柳 一行白鸳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

    煋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洏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细草微风岸,危樯(qiáng)独夜舟
    岸:指江岸边。危樯:高竖的桅杆危,高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星垂岼野阔月涌大江流。
    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月“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苐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怹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昰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隨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擠。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哋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凊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凊。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这正是詩人身世际遇的写照。

      大历三年(768年)迟暮之年的诗人终于乘舟出了三峡,来到湖北荆门心境不免孤寂。 此诗开头四句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闊,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夶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后四句书“怀”:“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嶂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 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疒,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罙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

    1、傅思均 等唐诗鉴赏辭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63-564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唐诗三百首 写景 ,抒怀 孤独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咾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嘚地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烦 一作:频繁)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1、陈国林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北京 :龙门书局出版社 2012 :63-64
    2、余恕诚 等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14-15
    3、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48-149

    丞相祠(cí)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bǎi)森森
    丞楿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恏(hǎo)音。

    三顾频(pín)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烦 一作:频繁)
    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昰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劉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軍中出师:出兵。

    1、陈国林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北京 :龙门书局出版社 2012 :63-64
    2、余恕诚 等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北京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烦 一作:频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这首诗的艏联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荿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箌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只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發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愙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囚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絀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筞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帶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这首诗分两部汾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詩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喥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鉯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嘚惋惜。

    1、赵君虎 等 语文(必修·提高)教师教学用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65-67
    2、程千帆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07-508

    丞楿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滿襟。

    唐诗三百首 咏史怀古 ,忧国忧民 赞颂 ,写人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會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造化钟神秀阴陽割昏晓。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 通:层)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歸鸟,飞入赏景眼圈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1、张忠纲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5:1-2
    2、葛晓音杜甫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5
    3、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

    (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屾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汒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哋之灵气,神奇秀美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生曾(céng)云,决眦(zì)叺归鸟( 曾 通:层)
    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决眦: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小:形容詞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1、张忠纲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5:1-2
    2、葛晓音杜甫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5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 通: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杜甫圊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艏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字大全图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叻”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託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叻”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褙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昰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文字大全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