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的书在那个诚品书店一定要买的书买

时代精英必读的50本书

  现代商业人士,无暇读书!无心读书!无从读书!虽然他们懂得知识获取的重要性,懂得学习对品位提高的帮助,但对于阅读,他们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选择图书、如何开展阅读、如何知行合一。于是,他们必然需要有人指引他们合理投资阅读时间、管理阅读时间、收益阅读时间;需要有人告诉他们那些书说了什么,有什么值得记忆的要点,和某某书有哪些区别等,要以最短的时间最有效地掌握书上的核心信息;需要有人向他们推荐相关领域的入门书目、必读书目、经典书目,让他们有机会成为知识型的企业家;还需要有人为他们创造以文会友、以书交友的机会,让他们遍识天下英雄,广交世上豪杰,开启头脑风暴,进行对话交流,进而促成业务合作、财富共享。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最近就在策划一档以读书、评书、品书为主题的电视节目。它将就某个话题围绕图书展开卓有成效的对话、交流,以便让读者朋友了解"出版的门门道道、思想的点点线线、社会的层层面面"。我相信,这档节目将在国内电视节目形态上创造许多个第一:国内第一个全民读书类脱口秀节目!国内第一个将购物模式植入内容过程中的节目!国内第一个介绍出版业、图书业,让读者和作者面对面交流的节目!国内第一个由专业人士对选书、买书、读书做有价值指导的节目!而本套"商业与书"系列可视为这档节目的"预演"。它是我上一本《财智书架2008:百部商业经典图书导读》(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的姊妹篇。如果算上再早些时候的《读到财智:百部商业经典2007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和我与方兴东博士(中国"博客教父""博客中国"和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合著的《21世纪的书:信息时代商业思想10×10阅读》,那么"商业与书"系列应当是又一本我的"好书指南"--一本有关介绍好书、评点好书、推荐好书的书,是一本对书"大书而书"的书。它的出版只有一个目的:在种类繁多、鱼目混珠的商业图书市场,为追求经典阅读的你提供最优质的内容导读!在最需要的时候,花费最经济的时间,读到最合适的书,从阅读中收获最大的回报。而且无论何时何地,我希望读者朋友们都可以享受到这种切实有用的信息服务。本系列丛书将坚定不移地致力于成为国内第一套专为商业人士打造的财经阅读指南系列出版物,旨在扮演好读书向导的角色,帮你仔细阅读书库里的书,找出你所需要的书,然后帮你提炼出对今天商业世界最为实用、最为前沿的观点和见解。为了创作《伟大CEO必读的50本书》和《时代精英必读的50本书》这两本书,我花了近两年时间。每本书都收录商业好书50本、主题书评50篇、推荐图书50本,同时还附录入选图书的相关信息(包括中英文版、作者简介、内容提要、简要评论等),可谓"一册在手,百书尽览"。这些图书所关注的议题涉及运营管理、战略变革、领导艺术、市场营销、经济理论、企业与企业家、投资金融、人力资源、创新趋势、职场励志等十个门类,虽有点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意味,但也尽力确保每篇文章在广度、深度和高度上的有机体现,绝非泛泛而谈。当然,为了方便阅读,我在目录编排上作了适当创新(相对于我之前的几部作品而言)。在这两本书中,我特别强调"必读"的概念,就是希望读者能引起重视,对于经典图书,我们要反复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常读常新、常读常有。目前市场上专为商业人士出品的图书导读不多,即便有,也多是对过去二十多年经典商业图书的选编、点评,在内容上没有及时更新,时效性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在我们目所能及的周围,充斥着太多这样的书,它们被冠之以"经典速读""名著提要""人生必读",甚至是"一生不得不知的XX本书"。但这类图书往往是剪刀糨糊一蹴而就的产物,在讨好着想短时间内做个知识分子的朋友们的同时,也被那些对待经典表现出严肃虔诚的同仁所反感。孰优孰劣,孰好孰坏,笔者不敢妄加评判,只希望诸位读者不要以对待那些书的态度来对待本书。本书虽然也是一本大杂烩,但整个创作过程中笔者是认真的,认真为中国商业人士提供一个便捷、快速且具有时效的财经图书"导读产品"。智慧影响趋势,商业改变世界,我们应该对高端思想有所了解!今天,你读书了吗?
  书名21世纪的管理挑战(.cn)的营销管理论坛版主,是营销领域最知名的网络版主。他在网上的文章点击量在中国所有管理网站中无人可比。延伸阅读宋争:《浑水摸鱼:上班族不能不看的防笨宝典》,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年1月第1版,定价:22.80元。
  《公司名利场》:撕破公司温情脉脉的面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多是凡人,凡人总有凡心,对于名利的追逐总是在所难免,但由于总是粥少僧多些,蛋糕总是这么一点,所以凡心常常沦为烦心。"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话虽然残酷,但符合达尔文优胜劣汰的科学规律,因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事实上,哪里不是一个名利场?政治圈是,娱乐圈是,媒体圈是,时尚圈是……只要有凡人的地方,就会有对名利的俗念,有俗念难免不变成杂念,例如公司职场何尝不是如此?按照俞雷的说法,职场简直是个缩小了的名利场,再华美的说辞,也逃不了"名"和"利"两个字。"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契约关系,它意味着交换,职场的关系也逃脱不了这一点。无论是伟大企业文化的感召、'与公司共命运'之类的华美说辞,抑或是誓死效忠公司的员工'读后感',都或多或少以名和利为纽带。"这话该怎么理解?其实,除去《把信送给加西亚》《没有任何借口》《与公司共命运》等一些"洗脑"书籍把公司利益说成至高无上之外,公司无非就是这样一个组织,分两个层次讲:第一,公司是一个平台,帮助降低交易成本--这是制度主义经济学代表人物科斯说的;第二,公司是一个达成交易、各取所需的场合,员工获得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雇主获得绩效并最终创造利润--这是一个企业高管兼财经作家俞雷说的。在《企业名利场》中,俞雷不否认科斯的观点,但他把重点放在剥掉那些口号式管理理念的"画皮"上,以让职场现出其本质。职场深似海,入局须谨慎。对一个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办公室生活大有学问所在,不仅仅有阳光灿烂的一面,也有阴暗肮脏的一面。在这里面,除了团队友情、理想抱负和人性关怀外,还同时充斥了物欲横流、溜须拍马和职场政治。职场就是一个小社会,好人坏人,善心恶心,崇高卑劣,都有其存活的土壤和生长的空间。在俞雷看来,有必要对那些书本化的职场描写和评论保持怀疑的态度。职场远没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和纯洁。如俞雷所讲,人们一说到宝洁,就说是外企的黄埔军校,但他认识的不少人却在里面活得很郁闷;一说到华为,就说"狼性文化",中国企业文化的楷模,但偏偏在这里上班还累死了人。借此,俞雷无非是想说,真正的职场固然有其浪漫主义的一面,但更多情况下是现实主义的,而且是超现实主义的那种。如果你是职场老人,想必会对俞雷上述观点感同身受,举双手双足表示赞同。你会说,对嘛,这才是职场,办公室不好待呀!于是,对于《公司名利场》里所提到的"身份称谓""公司年会""办公室绯闻""二把手的尴尬""MSN上的阴谋""餐桌酒文化"等公司里独特景象,你定当拍案叫绝、大声称好--俞雷把这个名利场上的是是非非刻画得实在太入木三分了,对里面门门道道的分析写得实在太精彩至极了。如果你是职场新人或工作没几年,那么阅读本书无疑更是及时之选。找工作时的彷徨与无奈,入职时的幸福憧憬,碰到问题时的不知所措,工作了几年"半新不旧"时跳槽还是待在原地的徘徊,遇到好上司时"士为知己者死"的激动或者遇到坏上司时的压抑,办公室政治的盘根错节,步入职业"中年危机"时缺乏的安全感,碰到"透明天花板"时的无奈……俞雷所展示的职场就像一出完整的人生戏剧,有喜有悲有眼泪有欢笑,而有关这个名利场上的乐趣与苦闷是任何一个工作着的人无法回避的,不同的只是何时遇到、如何面对。俞雷表示,他写作《公司名利场》除了让职场现出本质,让管理有的放矢外,还有赋予其一个实践管理学知识和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使命。"坦率地说,在任何一个公司里,一定是坏人多过好人,一定是不做事的人多过做事的人,一定是混的人多过想成就自己事业的人。所以,若是想在一家公司干出点名堂来,恐怕也不仅仅取决于你的专业知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付'坏人的能力。但知识分子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固然也会以直报怨,让对手付出惨痛的代价,但他们更懂得'义'的使命。"尽管俞雷把《公司名利场》写得很灰暗,但他并不只是要让读者"聪明"起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俞雷声称不信奉斗争哲学,但至少不是活在真空的浪漫中,所以他知道如何在不得不面对公司名利场的情况下,勇敢而智慧地去生存。《公司名利场》说的就是这回事。
  内容简介《硅谷禁书》(TheMasterKeySystem)是一本奇书,由作者在1912年创作出版,当时销售了20多万册。1933年起,它奇迹般的从市场上消失了,原因是很多成功的商人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看到此书,担心更多人因此书而创富。这些商人联合起来,让美国教会查禁了这本书。这本书是硅谷最神奇的成功奇书。早年,这本书的手抄本甚至炒到3000多美金。几乎所有硅谷的亿万富翁都阅读过此书,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上学时,因为偶然的机会读到此书,立即决定弃学从商,从而创造了软件帝国的神话。美国成功学之父拿破仑·希尔因为得到本书的启示成为成功学大师。2003年,本书在美国得到解禁,立刻有数十个版本面世,成为最热门的畅销书。《硅谷禁书》是最伟大的成功学著作,将告诉你取得成功的真正窍门!《硅谷禁书》是最神秘的潜能开发指南,将激发你内在的无限潜能!《硅谷禁书》是最有效的财富训练法则,将让你从此告别贫穷,走向富裕!
  世界上最伟大的24堂励志课,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潜能开发著作,一本让比尔·盖茨弃学从商的书,一本无数美国成功大师力荐的书,从硅谷起家的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人人都读过的书。在美国被禁70年后重见天日,全世界唯一一本因道破创富秘诀被禁的书,世界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励志经典。查尔斯·哈尼尔的愿望:1912年,哈尼尔在纽约出版《硅谷禁书》一书,他在书中首次向世人公开自己在各方面都获得成功的秘密。而哈尼尔出版此书的初衷就是希望所有普通大众都可以通过阅读与学习而获得成功与财富。富人们的私念:《硅谷禁书》出版后,读过此书的人都受到了极大的启发,从此脱胎换骨,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当时,财富与成功只属于少数人所拥有。哈尼尔的书引起了纽约商业协会部分人士的恐慌,出于一己私念,《硅谷禁书》被某些人利用职权查禁,目的是不让世人看到书中所阐述的致富之道。寻找《硅谷禁书》:一部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的奇书,如同昙花一现,刚刚在读者中掀起巨浪,却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那些有幸看到《硅谷禁书》的人,宝贝一样将之收藏得极为隐秘,决不会轻易拿出来示人。因为它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书籍,而是一把开启财富宝藏的金钥匙。特别是在"硅谷",一大帮创业者苦苦寻找这本《硅谷禁书》,甚至有人以300倍的价格求购此书,但没有人愿意拿出来。更惊人的是,在当时,一部《硅谷禁书》的手抄本居然被卖到几千美元,而且还不是完整版本。微软帝国的诞生:比尔·盖茨应该是一个无比幸运的人。当他还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时候,居然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获得了一本《硅谷禁书》的完整版本。当他读完此书时,毅然决定放弃自己的学业而开始白手创业。短短数年时间,一个财富帝国神话般诞生了,那就是微软!奇迹还将继续:非常高兴的是,《硅谷禁书》终于在2003年得到了解禁,我们庆幸之余,绝不可错失这一把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的财富钥匙。阅读此书,你必将重新认清你的人生轨迹!如果你细细学习本书中的课程,你一定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神话。
  查尔斯·哈尼尔(CharlseHaanel),1866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1949年去世。美国著名的作家、企业家,创建了他那个时代最巨大的商业集团,并写有多本成功心理学著作。除本书外,主要作品还有《精神化学》《新心理学》等。
  【美】拿破仑·希尔:《思考致富》,中信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定价:25.00元。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对事如此,对书亦如此。《硅谷禁书》其实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励志书,它无非用大众哲学的方式讲述成功之道,仅此而已。无论如何,它不至于被禁;一本畅销励志书最后成了禁书,实在好笑至极。然而,关于它遭禁的故事被讲述得神乎其神,以至于该书一度竟成为了一本"神奇的书"。于是,这本"神奇的书"自然有了一段极为神奇的命运。传闻是这样的:1912年,《硅谷禁书》(当时应该不叫这个名字,至于哪一个译名合适,这里就不再细究了)在纽约图书市场出现。这本书出版后,仅仅过了几周,就从大众的视线里消失了。1933年,此书再次出现,但是这一次的命运更加扑朔迷离,面世后短短数天,就被全面查禁,而且,这一次一禁就是70年。直到近几年,该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据说,该书遭禁跟其作者查尔斯·哈尼尔(CharlseHaanel)有莫大的联系。因为哈尼尔在出版该书之前,一直在纽约商业协会担任商业管理课程的讲师。他将自己多年从事商业研究和个人潜能开发的精华体验浓缩成24堂课程,这些课程贯穿了哈尼尔多年的实践经验,将成功之道凝练成一条条切实可行的经典法则。此书出版后,刚开始时只在小范围内被人阅读,但读过此书的这部分人从书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通过学习《硅谷禁书》,可以获得一种全新的能量,它可以彻底改变阅读者的人生观,从而让人获得巨大的财富。而当时的纽约商业协会几乎都是由一些成功个人组成的富人组织,他们被《硅谷禁书》的神奇力量震惊了,因为他们不希望有更多的人从书中学习到成功的法则。他们发现,所有读过《硅谷禁书》的人,都如同接受了神的启示一样,从此脱胎换骨,在短短时间内均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出于这些人的一己之念,《硅谷禁书》被他们利用职权查禁,目的就是不想让世人看到书中所阐述的成功之道。不管真相如何,上述传闻把《硅谷禁书》描述得像武侠小说中的一本绝世武学秘籍,得之者,可以号令天下、称霸武林。而原有的武林盟主以及既得利益者,为了继续统治江湖,必须得消除一切影响他们权威的不安隐患,例如,把知晓这本秘籍下落的人赶尽杀绝;或者自己修炼武功,力求天下第一。总之,最首要原则,就是绝对不能让书落入潜在竞争对手的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硅谷禁书》遭禁反倒是一种至高荣誉。它被查禁,说明它遭人妒忌;它遭人妒忌,说明它有过人之处;它有过人之处,说明阅读它真有奇效。对一本励志书而言,还有什么能比说它内容具有实用性、指导性,读后能快速致富成功来得重要呢?为此,坊间甚至有传言,《硅谷禁书》是一本让比尔·盖茨弃学从商的书,是一本无数美国成功大师力荐的书,是一本让众多硅谷创业者从白手起家最终坚持到功成名就的书……不论是真是假,总之,说不说随他,信不信由你。那么,《硅谷禁书》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或者,它到底教给了人们什么?书中24课,从第一课"引爆你的内在能量"到最后一课"我能,一切皆能",讲述的都是一个人如何利用其远大的理想、崇高的愿景、强力的意志去获得成功。这个主题、这些方法、这种表达,是后来很多成功励志类书籍惯用的手法,但如果有区别,则是《硅谷禁书》更侧重意识流层面,更注重内在、精神、意念、思想对一个人的提升和改造。哈尼尔除作家、企业家的身份之外,还是一个颇有建树的心理学家。他写过不少心理学作品,如《精神化学》《新心理学》等,因此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硅谷禁书》这样一本励志书被写得像极了一本心理学(或泛哲学)的通俗读物。在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类似哲学思辨的句子:"在本质上,'你'不是指你的灵魂,灵魂只是自我用来思考、推理和设想的另一个工具;'你'更不是指你的肉体,因为肉体只是自我用来达到目的的物质工具。""人的意志是一个磁铁,它可以以一种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得到它所需要的。""任何事物最终都会归结为一件事。因为它们都是可以转化的,是相互联系的,绝对不是相互对立的。"不妨做个比喻,《硅谷禁书》像一本《九阴真经》,它不讲招数,只讲心法,看似无招,却胜过有招。哈尼尔说:"让我们时刻牢记,只有我们的思想才是能力和力量的源泉。"他还说:"通过这24堂课,我们能激活个体生命的潜能,能做到精力充沛、洞悉世事、充满活力、不屈不挠,才能提高我们人生的效率和自身的才能……使人们具有抉择的智慧、理性的同情,使人们拥有主动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们知道如何尽情地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哈尼尔的话激动人心、催人奋进,但细细品味,他的很多观点有着唯心主义者的论调,只强调意识、意志,而不关注物质、客观,所以听起来不错,做起来就难了许多。毫无疑问,这不是一本神奇的书,它真的没有传言中那么神乎、邪乎。
  书名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上下册)TheSnowball:WarrenBuffettandtheBusinessofLife作者艾丽斯·施罗德AliceSchroeder作者国家美国译者覃扬眉丁颖颖张万伟等出版社中信出版社Bantam出版时间2009年1月September29,2008价格78.00元$35.00页码760页976pages内容简介1939年的冬天,9岁的巴菲特在院子里玩雪。他把少量的积雪铲到一块,揉成一个雪球,然后把它放在地上慢慢滚动,雪球越滚越大……从此,巴菲特再也没有停下脚步,目光投向白雪皑皑的整个世界……沃伦·巴菲特,我们这个时代的商业领袖和投资大师,甚至在死后还会影响后世50年的伟大人物,终于向我们敞开了他的心扉。这本他生平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以从未有过的视角,揭开了巴菲特的真实人生。许多年来聚光灯下高大的"股神"终于走下神坛,以他最平实的语言、最真诚的心,娓娓道来,讲述了他78年人生中最触动人心的故事,分享了他60多年商业和投资生涯中最宝贵的经验。简要评论
  《滚雪球》提供了以往从未有过的深度分析,让读者透视巴菲特的性格和人生,并浓缩了那些使其获得非凡成功和声誉的原则及理念。它向读者呈现了巨大的成功、卓越的领导力和慷慨的慈善家背后的巴菲特。本书记录了巴菲特的思想,其视角可以运用到生意中以及主导我们生活的日常决策中。--《金融时报》在金融危机的危险时刻,很有必要读读这本书。--《福布斯》在施罗德女士这本厚达900多页的书中,我们能够学到许多经验教训……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十分重要……许多人会说:下一次沃伦·巴菲特警告危机来临时,我们最好洗耳恭听。--《华尔街日报》对那些已经了解巴菲特故事的人来说,施罗德的这本书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它史诗般的视野。《滚雪球》比其他作品更加敏锐,它深入到心灵深处,挖掘了巴菲特的成功秘诀。--美国《商业周刊》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故事,讲述了一个完全靠自我奋斗而成功的人,并且在一些方面依然保持了自己的本色。这本书权威地展现了巴菲特非凡的一生,是所有资本家的《圣经》。--《华盛顿邮报》巴菲特选择艾丽斯·施罗德为其作传真是明智之举……她具有高超的驾驭能力,纵横捭阖,收缩自如,将巴菲特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抽丝剥茧地梳理了他那盘根错节的商业帝国。施罗德女士不仅对巴菲特的传奇人生了如指掌,同时也敏锐地把握到了他对当前经济危机的精确预见。--《纽约时报》施罗德的这本书是一本惊人的好书,之所以"惊人",是因为她不仅仅详尽描述了巴菲特私人生活的细微之处,同时她的写作技巧娴熟,文笔优美,让这本书感人肺腑。尽管她明显得到了巴菲特的鼓励和合作,但在评价他时依然直言不讳……从个人角度而言,巴菲特也许不是世界上最容易相处的人,但是他的一生却很值得研究。在施罗德的书中,她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讲述他的故事。--《人物周刊》毫无疑问,本书详尽呈现了巴菲特无与伦比的商业成就,同时也讲述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美国成功故事,确立了他的伟大形象……那些根本不关心商业的人们也会着迷于他的传奇人生,一个儿时饱受母亲呵斥的邻家少年,长大后却仍然依赖女人们的心理安慰--甚至当他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为富有的人后,依然如是。--《时代周刊》作者简介
  艾丽斯·施罗德,曾任摩根斯坦利的董事总经理,因撰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研究报告而与巴菲特结识,而巴菲特也因为赏识她的洞察力和掌握主题的能力,授权施罗德撰写他的人生故事。施罗德生于德州,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获得学士及MBA学位,拥有会计师执照。目前与丈夫居住在康涅狄格州。延伸阅读
  【美】玛丽·巴菲特、戴维·克拉克:《巴菲特法则》,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定价:42.00元。
  沃伦·巴菲特有两句话引用率很高,一句是"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另一句是"只有在退潮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人们之所以常提,并乐此不疲,大抵是认定这两句话能概括巴菲特价值投资的思想要义。是这样的吗?艾丽斯·施罗德用了5年时间,和巴菲特面谈2000个小时,采访巴菲特身边近250位朋友、家人和同事,翻阅了巴菲特从未披露的无数私人信件和档案后写成《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一书,请注意,她用的不是"贪婪和恐惧",也不是"退潮和裸泳",而是"滚雪球"一说,典故出自巴菲特的一句名言:"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湿雪和长长的山坡。"在施罗德看来,作为隐喻的"滚雪球"或许能最佳地还原和描述巴菲特。"人们把他分割成细小的角色切片:投资人、公司经理,等等。我也曾认为这个人是用一种统一的方式看待一切事情,可以说是一整套的理念。"施罗德其实想挖掘的是究竟是这个男人生活中的什么事件造就了他现在这一套思维体系?毫无疑问,随着资料的阅读、对话的深入,巴菲特的故事越来越吸引施罗德。当她把对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处世哲学和复杂人格的所有理解写出来,这便是《滚雪球》的全部。在《滚雪球》之前,巴菲特从未让人写过他的生平,虽然媒体经常追踪这位全球首富、"奥马哈的奇迹",但是他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始终闭口不谈,所以从名人的标准来看,巴菲特的真实生活其实相当"私人"--这也就意味着,原本市面上很多谈论巴菲特的书都是捕风捉影、主观臆断的产物。现在,巴菲特终于决定把自己的故事公之于世,授权施罗德来完成这个可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任务。因此,《滚雪球》较之以往巴菲特传记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经得了巴菲特本人的确认,除非巴菲特意犹未尽、亲自上阵,否则《滚雪球》就是当之无愧的巴菲特第一本官方传记。当然,对施罗德来说,这也是她的第一本书。早在潘恩韦伯任保险业分析师时(后担任摩根斯坦利董事总经理),施罗德就因撰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研究报告而与巴菲特相识,巴菲特十分欣赏她的商业洞察力和把握主题的能力,说她写的金融文章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正是因为这样的赏识和信任,巴菲特才放心让施罗德来为自己立传。"她对我的离奇个人故事有着深刻见解,就如她对于当今金融危机课题的精准预期有着深刻见解一样。"巴菲特对施罗德的赞赏不无道理。在随处可见的描写巴菲特传奇的书中,作者们都言之凿凿、煞有介事地告诉人们巴菲特的"成功之道""投资诀窍",可惜到现在巴菲特只有一个。事实上,如果仅靠几本书就能让人成为一个战无不胜、无往不利的投资者,那么巴菲特也就不再神奇,因为人人都可以是巴菲特。巴菲特是一道无解题、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成功。《滚雪球》的可贵之处就是施罗德没有在书中自以为是地附会出一个答案、几个理念、若干个原则,她诚实且客观地记录着巴菲特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巴菲特。
  《滚雪球》从巴菲特在太阳城做的一次演讲开始,然后像大多数传记一样循规蹈矩地从巴菲特的童年讲起,讲述他小时候便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一面,特别是对于投资的敏锐嗅觉和无限热情。在巴菲特上幼儿园的时候,他的爱好和兴趣都围绕着数字打转。6岁那年,巴菲特第一次挣钱。他向邻居销售口香糖,挣得5美分。他那时就表现出对顾客毫不让步的态度,一包5片一起卖,邻居麦考布里夫人说她只想花一美分要一片,巴菲特拒绝了。上小学后,巴菲特非常热衷于集邮和收藏钱币。他会计算字母在报纸和《圣经》里出现的频率。读五年级的时候,巴菲特最喜欢的一本书是1939年的《世界年鉴》,他能记得每个城市的人口数。10岁那年,巴菲特去纽约。巴菲特告诉父亲,他想去三个地方:斯科特邮票钱币公司、莱昂纳尔火车模型公司和纽约股票交易所。11岁的巴菲特第一次买股票,他和妹妹合伙,花了114.75美元,38.25美元买进,40美元卖出,他们赚了5美元。14岁的巴菲特填报了他的第一笔所得税--7美元。这是他做报童的收入,为了把税金降低,他把腕表和自行车作为业务支出加以扣除。这一年,他已经有了1000美元的存款。15岁时,巴菲特花1200美元买了一个40英亩的农场……种种迹象表明,巴菲特生来就不是普通人,说他天赋异禀一点不为过。同样一个童年,当大多数人都还在玩泥巴、玩警察抓小偷的时候,巴菲特就在做生意、看财报、读商业报刊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天赋让巴菲特在起跑线上就赢了别人。除了天分之外,机遇同样重要。对巴菲特而言,他的机遇是遇到了几个很关键的人生导师,他们对巴菲特的成长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一位是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过巴菲特的本杰明·格雷厄姆。从格雷厄姆那里他学到了"市场先生"是你的仆人,而非主人;市场每天提供购买和出售股票的机会,但价格往往都没有意义。不过偶尔它也提供低买高卖的机会。第二位是他的第一任妻子苏珊,她教会巴菲特如何跟人打交道,如何为人处世。第三位是《华盛顿邮报》的女总裁凯瑟琳·格雷厄姆,她教会巴菲特社交生活不只有樱桃可口可乐与巧克力碎片冰淇淋。当然,更多的笔墨还是用来讲述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巴菲特曾经分析过自己投资理论的"化学成分":"我是15%的费舍尔加85%的格雷厄姆。"巴菲特对自己作为投资者的能力非常自信,以至于他认为,今天他手中的1美元到明天就能变成5美元。他满脑子都是交易的思维,书中提到,巴菲特觉得他的儿子应该控制在182.5磅,一旦超过这个体重,儿子就得把农场总收入的26%支付给巴菲特;如果没有超过的话,他只需要支付22%。在这笔交易上,巴菲特怎么算都是赢,要么拿到更多的钱财,要么拥有一个更苗条的儿子。这就是巴菲特,他比谁都更善于在商业上发现价值,对此,《滚雪球》花了几百页的篇幅来告诉人们巴菲特是怎样取得财富、如何成就财富人生的。施罗德说:"评估一笔投资的内在价值,控制其风险,通过运用安全边际,集中注意力处于能力范围的界线之内,使这笔投资能够利滚利。这些简单的道理人人都懂,做起来却很难。"她还说:"巴菲特说他的成功是基于一些简单的投资理念和每天满怀热情地工作。不过,如果事情只是如此的话,为什么没有人能够复制呢?"这就是问题了。事实是,当我们每多读一本有关巴菲特的书,我们自信成为下一个巴菲特的梦想就逼近幻灭。为什么终究没有人能够复制巴菲特?也许这样的问题可以形成一个悖论,因为他也从不复制别人。在书中,巴菲特是一个时常笼罩在忧伤之下、不时一片混乱的人。他的内心不乏自卑和胆怯,而金钱是他唯一能找到的换取自信的方式,但是他很专注。施罗德评价道:"他排除了关注商业之外的东西的可能--艺术、文学、科学、旅行、建筑,所以他能够专注于他渴望去占有的东西。"有个段子,说巴菲特的一位女性朋友有一次碰巧在凯瑟琳·格雷厄姆家的客房停留。这位朋友震惊地打电话对巴菲特说,卫生间里有一幅毕加索的真迹,他回答说,他在那套客房里住过很多年,但从没有注意到那幅画。他注意到的是卫生间里有免费的洗发水。这就是巴菲特。巴菲特的财商与生俱来、难以逾越,继罗杰·洛温斯坦的《巴菲特传: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之后,《滚雪球》的出版再次证明:巴菲特是学不来的,他的成功不可复制!
  书名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TheBlackSwan:TheImpactoftheHighlyImprobable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nNicholasTaleb作者国家美国译者万丹出版社中信出版社RandomHouse出版时间2008年5月April17,2007(1st.edition)价格39.00元$26.95页码250页400pages获奖等其他高居亚马逊书店非小说类畅销榜榜首《金融时报》《商业周刊》年度商业畅销书《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商业书籍作者其他著作《随机致富的傻瓜》
  内容简介黑天鹅事件:不可预测的重大事件。它罕有发生,但一旦出现,就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几乎一切重要的事情都逃不过黑天鹅的影响,而现代世界正是被黑天鹅所左右。认识黑天鹅,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世界的复杂性,并从不可预知的未来中获益。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黑天鹅"曾经是他们言谈与写作中的惯用语,用来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而崩溃。黑天鹅的存在寓示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但人们总是对它视而不见,并习惯于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和不堪一击的信念来解释这些意料之外的重大冲击,最终被现实击溃。从次贷危机到东南亚海啸,从"9·11"事件到"泰坦尼克号"的沉没,黑天鹅存在于各个领域,无论金融市场、商业、经济还是个人生活,都逃不过它的控制。怎样才能真正认识这个社会的运行方式?怎样才能避免小概率事件带来的重大损失?怎样才能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占得先机?本书会教你以全新的视角理解现实世界,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防范风险,并把握黑天鹅带来的机会,从中受益。毋庸置疑,它将颠覆我们惯常的思维,让你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简要评论
  对于世界的运行方式,《黑天鹅》揭示的内容比十几座图书馆加起来还多。--汤姆·彼得斯《追求卓越》作者
  一本极具反思性和独特观点的书,充满了卡尔维诺寓言式的故事,告诉你把现实世界简化为非黑即白的企图一定会失败。--伊曼纽尔·德尔曼《宽客人生》作者
  《黑天鹅》融合了历史学、心理学、哲学、统计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塔勒布是个固执、有趣、好奇心强烈、极富个人魅力的作家和思想家。--《纽约时报》
  大部分不可预期的事件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被低估了……《黑天鹅》一书的推出理应唤醒茫然中的大多数人。--《Slate》
  如果所有人都不得不担心黑天鹅事件带来的重大冲击,那将是很糟糕的事,但有时它正是改变一切事物的原动力。--《金钱》杂志
  不要关注可能性,而要关注结果。黑天鹅即将来临,我们要做好准备,应对负面的结果,扩大正面结果的积极影响。--《连线》杂志
  本书以隐喻为书名,轻易出入哲学、数学、金融、投资,甚至资产配置等领域与话题,传授在随机世界的自处之道,并如何从中获利。塔勒布在其前一本书《随机致富的傻瓜》中揭露了一般人总想在无规则的世界理出秩序与必然的心态;本书进一步挑战读者的思维,深化随机性这一重要的新颖观念。--台湾诚品书店
  黑天鹅象征不可预测的重大变化,适应它的办法,是随变化而变化。--姜奇平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
  《黑天鹅》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了不可预测的随机事件的巨大作用。随机事件可以解释成功的原因,是赢家通吃的原动力。最成功的企业就是那些能深刻理解黑天鹅事件,并充分利用它的企业。这本书值得所有企业家和MBA阅读。--沈灏21世纪报系总编辑
  苏格拉底说,唯一真正的知识是知道自己的无知,如果他说的是对的,那么,塔勒布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之一。他教给我们一个道理:即使你看到了一百万只白天鹅,也不要轻易说"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在充斥着各种不确定性的21世纪,没有什么比一种随机的智慧对我们的生存更加重要。--胡泳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主编、《对话》总策划
  美国次级债引发的股灾如同"9·11"恐怖事件,中国股市三次跌幅过半的股灾如同2008年初的南方雪灾、2003年的非典和1999年的洪水,十分罕见却无法预测,影响极大,且以历史经验和传统思维无法应对,这些都是本书所说的黑天鹅事件。塔勒布告诉你如何面对未来必然发生却不知何时发生的巨大危机,防范危险又抓住良机。--刘建位汇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资理财师、央视《理财教室》节目主讲人作者简介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证券交易员,目前担任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随机科学系教授。他在"9·11"之前大量买入行权价格很低,看似毫无价值的认沽权证,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做空美国股市,直到恐怖分子劫持飞机撞向纽约世贸大楼,由此获利丰厚,一举成名。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他又先知先觉重仓做空,大赚一笔。他的上一本畅销书《随机致富的傻瓜》(FooledbyRandomness)以20种语言出版。延伸阅读
  【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随机致富的傻瓜》,中信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定价:32.00元。
  黑天鹅:经验主义之死
  计划赶不上变化,人算不如天算;世上之事往往机关算尽却算不尽。无论是美国的"9·11"事件、次贷危机,还是我国的雪灾、地震,概莫例外。人们似乎习惯了(也擅长)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和不堪一击的信念来解释不可预测的事件,并自信能把握趋势、洞察未来。然而,正所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生命、世界和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脆弱和无知。蒙田说"我什么也不知道",他的这种"懵然不懂"其实比很多人都明白,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很推崇蒙田,当然还包括笛卡儿、卢梭、大卫·休谟、卡尔·波普尔等。从这些哲学家身上,塔勒布继承了怀疑主义、理性主义、批判主义、证伪主义等交织融合的思辨传统。尽管塔勒布一度想成为大哲学家,但他最终还是成了一位金融交易员、一个畅销书作家(2001年出版《随机致富的傻瓜》)和一个有着不羁性格与独立思考能力的观察者。而当他最终写出《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之时,他不仅完成了一次哲学高度的知识挑战(也算其对自己过去理想的一种缅怀和致敬),更是对一个重大理论命题的回应:我们该如何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是顺应,还是逆受?在书中塔勒布选择"黑天鹅"的修辞,以作为对"难以预测的未来"的隐喻。当然,这样的借用并非塔勒布首创,早在300多年前,大卫·休谟就曾说过,"哪怕我们看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也不能证明'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因为自然界还可能有黑天鹅的存在。事实证明,休谟的警告是有依据的。在澳大利亚被发现之前,生活在17世纪的欧洲人都相信一件事--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因为当时所能见到的天鹅的确都是白色的,所以根据经验主义,那简直就是一个真理。直到1697年,探险家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人们这才知道以前的结论竟然是个谬论--并非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足以证明人们自以为高明的认知是多么局限。至此,"黑天鹅"在哲学界成了一个专用词,用来指代一种出现几率很小,可是一旦出现,就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推翻现成理论。它实际上是对经验主义的一种反叛,是对以偏概全的"归纳法"的否定。不过,塔勒布并没有过多从哲学层面对"黑天鹅"作解释,而是把讨论限定在商业和社会的范畴内。他说,"黑天鹅"有着不可能事件所应具备的三个特征:第一是不可预知性;第二是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第三是在此之后,人们总是试图编造理由来作解释,好让整件事情看起来不是那么的随意就发生了,而是事先能够被预测到的。塔勒布认为,像"9·11"事件、Google的成功等都是典型的"黑天鹅"范例。尽管人们很少准确预测到"黑天鹅",但"黑天鹅"无处不在,几乎是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基础--从宗教的兴起到我们每个人的私生活。然而问题就出现了。既然黑天鹅如此重要,但为什么在黑天鹅被发现之前,就是没有人去设想一下有其他颜色的天鹅存在的可能性呢?也就是说,诚然不确定、不可预测的事物难以被预知,但为什么人们不试着去猜想、联想哪怕是妄想,以探寻有关未来的蛛丝马迹呢?对此,塔勒布指出:在应该关注共性的时候,人类错误地关注着特性,反之亦然。受"思想的丝线束缚"之害(弗朗西斯·培根语),我们总是习惯于凭借已知的事物作出对未知事物的判断,免不了按经验办事。但结果往往都是徒劳。塔勒布就毫不留情地指出:历史不是徐徐行进的,而是活蹦乱跳式的。从以往的事件中归纳总结,妄图加以解释的做法,不过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安慰罢了,谈不上任何实用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似乎是人性的一大弱点。当然,我们无须悲观、绝望,并不意味着我们在不可预知的未来面前无所作为。塔勒布还是给了我们希望。在这一本试图改变人们思维方式、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书里,塔勒布告诉了我们对付"黑天鹅"的诀窍,若处理得当的话还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甚至从中获益。例如选择职业,按照他的观点,非突破性的工作(如牙医、工程师、面包师等)收入在正常的范围内,对于希望稳定的人来说,当然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如果你想发大财,最好选择突破性的工作(如金融交易师、作家、演员等),因为其收入水平不可预测,虽然可能喝西北风,但也有可能一夜变成J.K.罗琳。塔勒布其实想说,未来虽然不可预测,但我们还是可以选择特有的方式来应对不测。塔勒布是一个很懂得娱乐的作家,在《黑天鹅》中我们可以一如既往地读到他充满智慧、调侃和戏谑意味的文字。此外,他长期从事运气、不确定性、可能性以及随机性命题的研究,因此写作《黑天鹅》显得游刃有余。尽管里面很多理论,包括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测不准原理、归纳法谬误、分形理论等形形色色构成了一部斑驳纷杂的《黑天鹅》理论体系,但塔勒布在哲学、自然科学、经济学以及统计学等学科相对深厚的跨学科知识储备使得他并没有被淹没在理论的汪洋里消失不见。相反,在塔勒布的笔下,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往往能变得鲜活而生动。当然,塔勒布一定没想到,正是他的努力和贡献,让人们重提"黑天鹅",再一次对不确定性有了较为确定的理解,而《黑天鹅》也在这样的不经意中成为了一只"黑天鹅"。
  书名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年作者胡润东方愚作者国家英国中国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10价格39.00元页码271页
  1999年,英国青年胡润在上海滩左冲右突,闯不出名堂。胡爸爸的一句话点醒梦中人,胡润开始了自己头号"榜主"的生涯。百富榜是他的东风。荣毅仁、黄光裕、张茵、牟其中、张朝阳、丁磊、马云、王石、黄宏生、李宁、唐万新……一个个富豪"你方唱罢我登场",喧嚣无比。胡润也因此成为中国炙手可热的人物。不过,富豪们对其又爱又恨。"问题富豪",生怕自己不小心"成为一棵招风的大树";"阳光富豪",对首富头衔坦然受之;不喜欢露富的,连连辟谣,说胡润是瞎编,不懂国情……找出谁是首富并不是胡润的终极目的。他更想解开自己的也是无数人的困惑:当代中国商人的财富到底是怎样积累起来的?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是怎样"演化"的?一年一度的"胡润百富榜"成了解疑的一种途径,胡润借此对上榜人物进行系统性梳理。本书,正是这种纪录和梳理的十年结晶,不仅讲述了数十位代表性企业家上榜前后的一些幕后故事,也试图通过对富豪们财富历程的浓缩性回顾,来还原十年间中国经济和政商环境的变迁以及社会财富观的演进过程。在《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年》中,作者将代表性企业家当成一个个线条和球面,连接上百富榜中更多的企业家,最终形成一个立体画卷,展现出十年来中国富豪波谲云诡、五彩斑斓的财富历程。简要评论
  30年前,邓小平先生说,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了不起的政策;20年来,贫穷的中国芸芸众生中有了无数的有钱人,这是了不起的成就;10年来,一个叫胡润的外国年轻人只身去民间发现中国的富人并制作百富榜,这是了不起的探险之旅。--张军经济学家、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在中国,胡润第一个以实证调查的方式,力求精确地概括中国富人的财富状况,并将之作为整个中国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的缩影;他第一个用排行榜的结构和方式描述富人,在中国掀起了迄今为止对富人最大最广泛的关注。--秦朔《第一财经日报》总编
  胡润"富豪榜",是30年商业史重要而有趣的一个观象仪。胡润架设起了中国人对一个群体(富豪)认知的一座独特桥梁,甚至是世界对中国这个年轻群体的认知桥梁。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必然应该有"胡润"的一页。--牛文文《创业家》创始人
  十年创富中国,"胡润百富榜"是体温计,更是显微镜。下一个首富永远值得期待,但更值得期待的是头号"榜爷"胡润怎么看富豪们的沉浮。--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在今天的中国商业界,"胡润百富榜"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排行榜。娱乐的气息开始消散,人们日益察觉出了严肃的学术意义和时代价值。胡润所积累的榜单变动及每年数以千计的抽样调查,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可以量化分析的数据库。这样的排行榜,是一个了不起的开始。作者简介
  胡润(RupertHoogewerf),1970年出生于卢森堡,1993年毕业于英国杜伦大学,曾于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汉语,通晓德语、法语、卢森堡语、葡萄牙语、日语等7种语言。英国注册会计师,有7年安达信伦敦分部和上海分部的工作经验。1999年首创"胡润百富榜",2008年10月百富榜十周年。百富榜、慈善榜等一系列榜单,对于记录中国经济进程的作用被广泛肯定。2002年,胡润被《新周刊》评为"年度新锐人物"。2005年,胡润首创百富榜之举被《中国企业家》评为"改变中国商业史的20个关键时刻之一"。东方愚,本名张华,河南林州人。《南方周末》记者,《上海证券报》《每日经济新闻》《商界评论》等多家财经媒体专栏作者,致力于财富人物报道与评论。现居广州。
  延伸阅读肖川编著:《中国富豪调查》,学林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定价:24.00元。
  我是听说了杨斌的落马后才知道有一个叫胡润排行榜的。胡润是何许人也?排行榜是否权威?统计方法是否科学?在当时,只有疑惑,没有概念,而主要的印象就是这个排行榜有"杀气",上去哪个富豪,哪个成为话题人物,他准没好事。杨斌是一例,还有仰融、黄宏生、顾雏军、张荣坤、刘虹、魏东、李海仓……一个个"前赴后继"、东窗事发,其境遇如流星闪过、昙花一现,富贵浮云转而万事成空,上演着一处处中国式的富豪悲喜剧。所以,说起胡润的排行榜,我觉得它除了是一个娱乐资讯消费品之外(供路人茶余饭后谈资之用),更像是一个企业税务检举表--那些因上榜突然曝光的顶级富豪,尤其是排在前十位的常常因为传媒的追踪、公众的聚焦下露出本不应该露出的"尾巴"。眼睁睁看着被自己列上、封位的一些富豪轰然倒下,胡润除了一声叹息别无其他,继续专注于他中国财富史的书写,为此我有时甚至怀疑这究竟是"富豪榜"还是"整人榜""囚徒榜"或是"杀猪榜"?后来,胡润的排行榜越做越大,从一开始的50人到后来的100人、500人到现在的1000人;名气也越来越大,从最初跟《福布斯》《欧洲货币》等媒体合作到随后分道扬镳、独家出品推出"胡润百富榜",再到现在干脆直接出版《胡润百富》的直投杂志。如果说,是胡润的富豪排行或多或少促成和影响了国人对财富、名誉和地位能直白地热爱与追逐,那么也是这份榜单成就了胡润本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胡润推上了事业的巅峰,那一刻梦想变成了现实。作为一个读书人、知识工作者(1990年,胡润曾作为交换生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中文,后又在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工作),胡润的成功创业值得我们学习。那还是在1997年,胡润在安达信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辗转回到中国,在上海混日子,东闯西突的,始终搞不出个名堂。就像现在很多还在征程上、未有眉目的创业青年一样,胡润也很郁闷、痛苦甚至有点迷茫,于是他向他老爸诉苦。老头子一语惊醒梦中人,他说:你有没有搞明白,在中国,在上海,你是谁?
  就从那时开始,胡润知道只有出名,让自己成为一个"谁",那就会有机会,所谓功名利禄都会紧随而来。后来的故事我们也都看到,胡润以其最擅长的会计师才能,抓住中国蓬勃的商业发展少一个直观的财富度量衡的契机,为中国富人(其实也为社会大众)做了一个排行榜。不错的主意,伟大的生意。1999年第一份榜单出炉,结果大大超出了胡润的想象。一方面,国际媒体反应非常强烈,如英国《金融时报》在报道时形容说"共产党国家有了资本家",如《华尔街日报》评论道"中国人终于找到了致富光荣的感觉","邓小平提出的'一部分先富起来'并非只是说说而已"。另一方面,国内的质疑、谴责之声却铺天盖地而来。
  如一些上榜的企业要和胡润对簿公堂,没有上榜的富豪要"讨个说法",不少媒体认为,这是一份自娱自乐的榜单,资料不准确、关注范围狭窄、计算方法错误,等等。但不论是褒是贬、是支持或反对,胡润的执著让他越发坚定了做榜单的想法,因为他开始出名,一夜之间成为大街小巷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并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上。而他的那份榜单也渐渐地成为了一个有趣且具有十足话题效应的商业现象:在一个极其讲究"枪打出头鸟"、推崇藏富、低调传统的商业环境里,胡润的榜单有市场吗?有人会捧场吗?
  另外,它对我们固有的财富观、商业观会作何影响?终于,我们也有了类似国外《财富》《商业周刊》《福布斯》等发布的排行榜,我们不再是看客,我们就是当事人。我有时在想,我们日渐欣欣向荣、丰富多彩的商业气候是不是也有胡润的一份功劳呢?如今,胡润根据"市场"的需要,趁热打铁推出了一系列的排行,名目繁多、各有侧重,比如说房地产富豪榜、慈善榜、强势榜、IT富豪榜、金融富豪榜、能源富豪榜以及奢侈品榜等,甚至还专门为温州做了一个温州富豪榜。而他最新的《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年》则是对从百富榜到子榜单的"再解读"。在这本书里,胡润除了记录和梳理十年"制榜"经历外,还以此为线索讲述了数十位代表性企业家上榜前后的一些幕后故事。胡润说:"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些企业家财富历程的浓缩性回顾,来还原十年间中国经济和政商环境的变迁以及社会财富观的演进过程。"其实,倘若把书中10个章节的标题连起来,大体便可以勾勒出中国一幅起伏跌宕、峰回路转的财富进化史的画卷:1999年的"财富度量衡",2000年的"改制花脸谱",2001年的"黑马进行时",2002年的"悲壮向前行",2003年的"榜样孵化器",2004年的"资本红舞鞋",2005年的"资源争夺术",2006年的"后现代图景",2007年的"幸运直通车"以及2008年的"踏上荆棘路"。在21世纪头一个10年,我们目睹了中国富豪起起落落、浮浮沉沉的人生演绎,而由这些富豪率先站在时代风口浪尖的表征恰恰反映了中国商业蓬勃发展、迅速崛起的趋势。对这个社会和我们来说,胡润的贡献在于他用排行榜的形式为中国人架设起了一个对富豪群体接近、认知的桥梁,他精心写就的一个个排行榜在为国人树立英雄和榜样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在把脉、为财富创造在测温。就此而言,胡润的工作是一个了不起的开始,意义非凡、影响深远。至于胡润的这本书,其实更像是一卷卷财富"列传"。里面提到的一些富人,出生境遇不尽相同,各自有各自的起家方式,而终局命运却往往波诡云谲、天壤之别。在一定意义上,他们是中国商业生态的缩影,从他们身上,我们读到并能引起思考的话题有:权力寻租、原始积累、政商博弈、财富原罪、野蛮生长、企业败局……事实上,这本书可以跟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大败局》、冯仑的《野蛮生长》和凌志军的《中国的新革命》等书构成一个主题系列--它们都通过呈现中国富豪、企业家的人生百态来还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财富创造和政商关系的几十年变迁,虽然时间不长,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已然有了历史,而且通过胡润等人的描述,我们的商业其实很江湖……
  书名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上、下)作者吴晓波作者国家中国出版社中信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1月价格35.00元页码297页获奖等其他首届华文财经图书大奖和最佳财经传记奖2007年度十佳财经图书、年度新锐榜图书大奖作者其他著作《大败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营销》(2003年)《被夸大的使命》《大败局Ⅱ》(2007年)
  中国商业史写作的开山之作这本书是吴晓波继《大败局》之后最重要的财经著作,出版之后好评如潮,受到吴敬琏以及各大主流财经媒体的关注与推荐。虽说中国企业已经走过了30年的道路,但我们一直缺乏一部真正权威地记录这30年坎坷历程的商业史著作,直到吴晓波的这本书出版,才填补了这个空白。一直以来,独立的、个人化的商业史写作在中国是一个空白,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商业历史比较短;另一方面,这个话语权一直被国家权力所垄断,导致我们看到的相关图书都是意识形态化的、泛政治化的教条之作;再者,之前也确实缺少能驾驭这个主题的作家。《激荡三十年》的出版,使我们欣慰地看到,中国的商业史写作开始起步了,原本铁板一块的官方历史叙事,终于被撕开了一道口子。原来这30年历史如此有趣!吴晓波在写作本书时,努力做到"每一个字都有来历",这种严谨负责的精神令人钦佩。作者只呈现事实,不作评价的写作原则,虽然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但也同时保证了,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历史,是不带主观偏见的历史的真相。在吴晓波的笔下,原本暧昧不明、雾霭重重的历史事件,变得逐渐明朗;尤其是那些已经被湮没的历史参与者、创造者,其形象再次清晰起来,难怪许多人在阅读本书时,会连连感叹:"原来这30年的历史如此有趣!"
  过去的30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几乎是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与商业社会转轨。本书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作者不是将一些事件、人物孤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其笔下的历史是可以被触摸、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他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个国际和国内的政策、社会和当时的现实这样的大背景中,以整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部中国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近30年来中国向世界经济大国的跃升,无疑是现代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崛起这一宏大叙事,是由千百万普通人各不相同的创业故事集合而成的。虽然人们对于这些故事的阐释差别甚大,但是我深信,让作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把这些故事记述下来,由大众去加以解读和评论,对我们总结过去和规划未来有着极大的价值。--吴敬琏
  年的30年会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精彩的华章。今天中华儿女又能因我们的经济成就昂首挺胸面向世界,这种成就是政治家智慧和企业家智慧交织的结果。吴晓波用他的心和他的笔为我们编织了这30年间大政治背景下企业和企业的"货殖列传",我觉得其重要程度和精彩程度不亚于"本纪"。--何志毅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商业评论》执行主编
  中国企业的崛起是过去30年里,世界经济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让人遗憾的是,迄今没有一部完整记录这段令人激动的时代的书籍。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弥补了这个重要的空白。--劳维信哈佛大学教授、亚太区研究中心主任
  《激荡三十年》填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空白,同时它也是朝向未来的。它是标本也是标杆,因此将成为无数人前行的伴侣。--秦朔《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吴晓波敏锐地发现,过去30年中国企业几乎所有的重大机遇都只是政治变革的伴生品。未来30年,我们理应期待由更多与政治无涉的商业智慧构成中国企业的历史。--刘坚《经济观察报》总编辑
  中国缺乏连续而主流的商业史,这让中国的崛起充满偶然与不可预见性。在眼下这个全民读史的时代,《激荡三十年》的问世提供了一种社会与企业沟通的新方式。--牛文文《中国企业家》总编辑
  以往,但凡称得上"史"的书籍,往往给人枯燥生硬之感,但吴晓波的这本《激荡三十年》讲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历史,却用冷峻的灵性之笔,描绘了一个充满刀光剑影的真实江湖,读来令人有种莫名的感慨。--沈灏《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行人
  吴晓波,单向街图书馆创办人之一,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1968年出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常年从事公司研究,现任职东方早报社。主要出版作品:《大败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营销》(2003年)、《被夸大的使命》(2004年)等。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
  延伸阅读孟云剑、杨东晓、胡腾:《共和国记忆60年·编年纪事》,中信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定价:42.00元。
  吴晓波说,他对历史的本质始终迷惑不解。就像拜伦《唐璜》里的描述:"说来新鲜,我苦于没有英雄可写,尽管当今之世,英雄是迭出不穷,年年有,月月有,报刊上连篇累牍,而后才发现,他算不得真英雄。"吴晓波也正面临着类似的困惑。年的30年无疑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为精彩的华章。中国从全球舞台崛起,向世界大国跃升。然而,关于她如何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从僵化的经济体制,从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发展姿态向商业社会转型以及与国际潮流接轨的,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话题,更是时代的课题("和平与发展")。吴晓波觉得,如果能为零碎的中国商业史研究留下点东西,这会是一个激动人心而又光荣伟大的工作。此时,吴晓波有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就像当年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一样,用"上帝赐予的健康和宁静,以前人从没采用过的方式来描写博罗季诺会战",同样,吴晓波以他冷峻、智性之笔再现了中国30年辉煌的经济史。《激荡三十年》,如同书名所示,在吴晓波为中国重大历史时刻填补空白的同时,也为那个充满变数的年代确立了基调--激荡。激荡,有激情燃烧的含义,也有动荡不安的隐喻。那个改革与保守并存、摸索与反思共生的30年,其世景变迁幅度之大让人恍如隔世。以现在的眼光看,那时的很多事情不可思议,荒诞无稽。例如在1983年之前,政府明令不允许私人买汽车跑运输,一个今天已经消失的名词--"投机倒把"在当时可是一个很严重的罪名。在江浙一带,如果一个人骑着车从这个村到另外一个村,而后座的筐里装了3只以上的鸡鸭,一经发现,就算是投机倒把了,要被抓去批斗,甚至坐牢。
  在书中,吴晓波还向我们转述了一则材料,在浙江温州地区,一位妇人因为投机倒把而被判处死刑。与此同时,整个80年代,在很多城市,到民营公司上班是一件很丢人的事,至于去外企、国际大公司上班做白领那时还闻所未闻。当时人们普遍看不起个体户、私营老板,认为那是游离于体制之外的人,不受社会保护,跟能在国有企业捧着"铁饭碗",父子代代相传相比简直是一个地一个天。这个社会价值评价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万元户"开始出现,人们对私(民)营经济慢慢从蔑视到重视到羡慕,于是"下海"成了90年代最热门的社会词语……中国的商业史有太多的变化无常,也有太多的意料之外,而这一些恰恰验证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真理:任何貌似理所当然的神话,往往都是不可信的,越是无懈可击,往往越值得怀疑。中国的经济故事让人们相信,事物的发展起初总是粗劣的,因而存在锋芒的同时也存在大量的缺陷。然而,一旦它越过从量变转为质变的临界点,一切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以一个人们之前难以想象的美好姿态呈现在眼前。这就是道路的曲折和前途的光明。
  除了纵览中国经济改革的点点滴滴,检讨其中所得所失以外,《激荡三十年》带给我们震撼的还有感慨岁月匆匆,芳华逝去。这一点,特别是在吴晓波用相当多的篇幅记录中国企业和商业人物时表现得尤为强烈。像陈春先、倪振南、柳传志、宗庆后、刘永行(及其兄弟)、张瑞敏、任正非、王石、史玉柱、年广久、唐骏、张朝阳……这些当年的"小年轻""小人物",闯劲十足,壮志雄略,胆大卓识,豪气冲天,踏着中国起起伏伏的改革大潮,历经万千欢笑泪水和成功失败,一路走来,如今已然是中国商业发展史上被铭记、被传颂、被谈起的大人物了。"1978年,高考恢复,上百万青年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刚刚打开大门的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无线电专业便招进了几十个年龄相差超过20岁以上的学生,其中三位是李东生、陈伟荣、黄宏生。十多年后,他们三人分别创办了TCL、康佳和创维,极盛之时这三家公司的彩电产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40%。"类似这样的命运记录如果仅对当事人而言,大抵也就一笑了之或一声感叹了,但对于外人来说,尤其是同样胸怀大志的年青一代来说,当年的初生牛犊、如今的商业传奇人物将给他们以勇气、信心和希望。对此,吴晓波的评语是:"在年的中国商业圈出没着这样的一个族群: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韧而勇于博取。他们的浅薄使得他们处理任何商业问题都能够用最简捷的办法直指核心,他们的冷酷使得他们能够拨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脉脉而回到利益关系的基本面,他们的不畏天命使得他们能够百无禁忌地去冲破一切的规则与准绳,他们的贪婪使得他们敢于采用一切手法和编造最美丽的谎言。"他们在创造个人财富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历史,可以这么说,过去的30年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中国今天的局面可能还没到来,而这又给了如今的年青一代以最大鼓励:如果可以,你们去开创中国的明天,你们就是中国的未来。
  当然,《激荡三十年》不仅仅是一部商业史,如果是,那将是很无趣的一件事。资料堆砌,数据铺陈,这不会给吴晓波任何快感。他说,"历史本来就应该是对人自身的描述,司马迁的《史记》在这方面是最好的借鉴,它应该是可以触摸的,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通过表面上对中国改革开放史的全程回顾,吴晓波实质上是要对过去30年作出一些认识论上的梳理。他做到了。他发现,"过去二十多年里,中国市场上存在着三股力量:国营公司、民营公司、外资公司。一部中国企业史,基本上是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博弈的过程,它们的利益切割以及所形成的产业、资本格局,最终构成了中国经济成长的所有表象。"他也发现,中国的商业变革是一场由国家亲自下场参与的公司博弈,在规律上存在着它的必然性与先天的不公平性。"也只有进行了全景式的解读后,我们才可能透过奇迹般的光芒,发现历史深处存在着的那些迷雾,譬如,国家在这次企业崛起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为什么伟大的经济奇迹没有催生伟大的公司?中国企业的超越模式与其他超越型国家的差异在哪里?"此外,他还将论证,在商业史上,并不是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必然的。他以倪光南和柳传志反目成仇为例,讨论联想走上更具技术特色道路的可能性;以张瑞敏和他的团队控制海尔集团资产为例,讨论是否更早一些控制会使海尔产权更明晰、成长更快速,等等。是偶然多一点,还是必然多一点?虽然吴晓波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但他至少证明了一点,历史充满戏剧性,特别是商业史。"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30年转眼而逝,匆匆如白驹过隙。从大的时间跨度来看,年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段,但对中国来说,却是一个将被不断书写、提起的年代。中国,于那刻回来;中国,于那刻崛起。吴晓波的宏大叙事让人在品评中国辉煌的同时,也开始着眼将来。如果说,用于形容过去的是"激荡"二字,那么,下一个30年,又该用什么样的词语?30年太快,只争朝夕。
  全书选载完毕,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购买正版。


  • 入选日本茑屋书店! 日本**“选书人”:幅允孝 一室一册的森冈书店创始人:森冈 **书店人:孙谦、刘贵 诚意**!

  • 在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未来书店,究竟该是什么模样? 与书店相关的出版、文创、地产、商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国内书业系统改革创新的瓶颈是什么? 茑屋书店、诚品书店、青山城市中心……除了颜值,更值得学习的有哪些? 森冈书店、怪人书店、城市之光……小而酷的独立书店,生存之道是什么? 亚马逊实体书店,从线上走到线下,有什么与众不同? …… 带着这些问题,作者采访了与书店相关的资深书店人、出版人,分析那些生存下来的书店、那些延展出更多可能性的书店、那些吸引资本的连锁书店以及小而酷的独立书店有什么独到之处。也拜访了国内外走在风潮前端的出版社,看书业里的新角力关系;还提供了具有很高参考价值的与书业相关的各种财务报表…… 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对书业同仁、爱书店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希望好的书店永不被淹没,因为那是我们的城市之光!在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未来书店,究竟该是什么模样? 与书店相关的出版、文创、地产、商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国内书业系统改革创新的瓶颈是什么? 茑屋书店、诚品书店、青山城市中心……除了颜值,更值得学习的有哪些? 森冈书店、怪人书店、城市之光……小而酷的独立书店,生存之道是什么? 亚马逊实体书店,从线上走到线下,有什么与众不同? …… 带着这些问题,作者采访了与书店相关的资深书店人、出版人,分析那些生存下来的书店、那些延展出更多可能性的书店、那些吸引资本的连锁书店以及小而酷的独立书店有什么独到之处。也拜访了国内外走在风潮前端的出版社,看书业里的新角力关系;还提供了具有很高参考价值的与书业相关的各种财务报表…… 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对书业同仁、爱书店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希望好的书店永不被淹没,因为那是我们的城市之光!

  • 赵慧,第一财经“未来预想图”主编,常驻日本东京。 “未来预想图”是第一财经集团旗下的面向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内容团队,怀抱对美好事物的好奇与热情,以理性严谨的财经专业背景,解析城市与品牌的秘密。

  • 上一代书店什么样 ? 
    巴诺书店老了—但哪里出了问题 ?
    Part 1 :实体书店变得*像“复合生活空间”,那它们还是“书店”吗?   ?
    Part 2 :书籍规格演变的每一步,都是知识普及的一次胜利   ?
    Column 1 :日本——这个世界上*后一个坚挺书价的**   
    Part 3 :读懂诚品商业模式   
    Part 4 :茑屋进化论 :从租碟店到生活方式复合店    ?
    Part 5 :谈谈设计 :你为什么会记住茑屋书店 ?
    出版社还是藏在书店背后的“幕后角色”吗 ?   ?
    Part 1 :欢迎来到兴奋的出版人的世界 ?
    Part 2-1 :中信不做“出版公司”  ?
    Part 3 :台湾“田园城市”:出版社开了小书店
    新一代书店都有什么样的新点子 ?  
    Case 1 :一份“***线下书店”体验报告   
    Case 3 :“每次只卖一本书”的森冈书店如何诞生 ?
    *容易被忽视的书店价值   
    Part 1 :幅允孝 :如何让“选书力”成为价值 ?  
    Column 2 :哪里有什么“*好书店”,你爱上的是书店给你的答案
    独立书店如何维持自己的文化标签
    Case 1 :城市之光 :一个无法复制的样本,一个城市精神的见证者
    Case 2 :走在独立书店前沿的人离开了乌特勒支
    Case 3 :独立书店与商业书店真的有平衡点吗?
    Column 3 :你发现吗 ? 好书店有章法可循 
    二手书店,也能很酷 ?
    Case 1 :MANDARAKE :我们是“怪人”,再开一间“怪店”
    Column 4 :台北二手书房 :城市边缘的精神补给站上一代书店什么样 ? 
    巴诺书店老了—但哪里出了问题 ?
    Part 1 :实体书店变得*像“复合生活空间”,那它们还是“书店”吗?   ?
    Part 2 :书籍规格演变的每一步,都是知识普及的一次胜利   ?
    Column 1 :日本——这个世界上*后一个坚挺书价的**   
    Part 3 :读懂诚品商业模式   
    Part 4 :茑屋进化论 :从租碟店到生活方式复合店    ?
    Part 5 :谈谈设计 :你为什么会记住茑屋书店 ?
    出版社还是藏在书店背后的“幕后角色”吗 ?   ?
    Part 1 :欢迎来到兴奋的出版人的世界 ?
    Part 2-1 :中信不做“出版公司”  ?
    Part 3 :台湾“田园城市”:出版社开了小书店
    新一代书店都有什么样的新点子 ?  
    Case 1 :一份“***线下书店”体验报告   
    Case 3 :“每次只卖一本书”的森冈书店如何诞生 ?
    *容易被忽视的书店价值   
    Part 1 :幅允孝 :如何让“选书力”成为价值 ?  
    Column 2 :哪里有什么“*好书店”,你爱上的是书店给你的答案
    独立书店如何维持自己的文化标签
    Case 1 :城市之光 :一个无法复制的样本,一个城市精神的见证者
    Case 2 :走在独立书店前沿的人离开了乌特勒支
    Case 3 :独立书店与商业书店真的有平衡点吗?
    Column 3 :你发现吗 ? 好书店有章法可循 
    二手书店,也能很酷 ?
    Case 1 :MANDARAKE :我们是“怪人”,再开一间“怪店”
    Column 4 :台北二手书房 :城市边缘的精神补给站

时代精英必读的50本书

  现代商业人士,无暇读书!无心读书!无从读书!虽然他们懂得知识获取的重要性,懂得学习对品位提高的帮助,但对于阅读,他们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选择图书、如何开展阅读、如何知行合一。于是,他们必然需要有人指引他们合理投资阅读时间、管理阅读时间、收益阅读时间;需要有人告诉他们那些书说了什么,有什么值得记忆的要点,和某某书有哪些区别等,要以最短的时间最有效地掌握书上的核心信息;需要有人向他们推荐相关领域的入门书目、必读书目、经典书目,让他们有机会成为知识型的企业家;还需要有人为他们创造以文会友、以书交友的机会,让他们遍识天下英雄,广交世上豪杰,开启头脑风暴,进行对话交流,进而促成业务合作、财富共享。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最近就在策划一档以读书、评书、品书为主题的电视节目。它将就某个话题围绕图书展开卓有成效的对话、交流,以便让读者朋友了解"出版的门门道道、思想的点点线线、社会的层层面面"。我相信,这档节目将在国内电视节目形态上创造许多个第一:国内第一个全民读书类脱口秀节目!国内第一个将购物模式植入内容过程中的节目!国内第一个介绍出版业、图书业,让读者和作者面对面交流的节目!国内第一个由专业人士对选书、买书、读书做有价值指导的节目!而本套"商业与书"系列可视为这档节目的"预演"。它是我上一本《财智书架2008:百部商业经典图书导读》(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的姊妹篇。如果算上再早些时候的《读到财智:百部商业经典2007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和我与方兴东博士(中国"博客教父""博客中国"和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合著的《21世纪的书:信息时代商业思想10×10阅读》,那么"商业与书"系列应当是又一本我的"好书指南"--一本有关介绍好书、评点好书、推荐好书的书,是一本对书"大书而书"的书。它的出版只有一个目的:在种类繁多、鱼目混珠的商业图书市场,为追求经典阅读的你提供最优质的内容导读!在最需要的时候,花费最经济的时间,读到最合适的书,从阅读中收获最大的回报。而且无论何时何地,我希望读者朋友们都可以享受到这种切实有用的信息服务。本系列丛书将坚定不移地致力于成为国内第一套专为商业人士打造的财经阅读指南系列出版物,旨在扮演好读书向导的角色,帮你仔细阅读书库里的书,找出你所需要的书,然后帮你提炼出对今天商业世界最为实用、最为前沿的观点和见解。为了创作《伟大CEO必读的50本书》和《时代精英必读的50本书》这两本书,我花了近两年时间。每本书都收录商业好书50本、主题书评50篇、推荐图书50本,同时还附录入选图书的相关信息(包括中英文版、作者简介、内容提要、简要评论等),可谓"一册在手,百书尽览"。这些图书所关注的议题涉及运营管理、战略变革、领导艺术、市场营销、经济理论、企业与企业家、投资金融、人力资源、创新趋势、职场励志等十个门类,虽有点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意味,但也尽力确保每篇文章在广度、深度和高度上的有机体现,绝非泛泛而谈。当然,为了方便阅读,我在目录编排上作了适当创新(相对于我之前的几部作品而言)。在这两本书中,我特别强调"必读"的概念,就是希望读者能引起重视,对于经典图书,我们要反复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常读常新、常读常有。目前市场上专为商业人士出品的图书导读不多,即便有,也多是对过去二十多年经典商业图书的选编、点评,在内容上没有及时更新,时效性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在我们目所能及的周围,充斥着太多这样的书,它们被冠之以"经典速读""名著提要""人生必读",甚至是"一生不得不知的XX本书"。但这类图书往往是剪刀糨糊一蹴而就的产物,在讨好着想短时间内做个知识分子的朋友们的同时,也被那些对待经典表现出严肃虔诚的同仁所反感。孰优孰劣,孰好孰坏,笔者不敢妄加评判,只希望诸位读者不要以对待那些书的态度来对待本书。本书虽然也是一本大杂烩,但整个创作过程中笔者是认真的,认真为中国商业人士提供一个便捷、快速且具有时效的财经图书"导读产品"。智慧影响趋势,商业改变世界,我们应该对高端思想有所了解!今天,你读书了吗?
  书名21世纪的管理挑战(.cn)的营销管理论坛版主,是营销领域最知名的网络版主。他在网上的文章点击量在中国所有管理网站中无人可比。延伸阅读宋争:《浑水摸鱼:上班族不能不看的防笨宝典》,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年1月第1版,定价:22.80元。
  《公司名利场》:撕破公司温情脉脉的面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多是凡人,凡人总有凡心,对于名利的追逐总是在所难免,但由于总是粥少僧多些,蛋糕总是这么一点,所以凡心常常沦为烦心。"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话虽然残酷,但符合达尔文优胜劣汰的科学规律,因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事实上,哪里不是一个名利场?政治圈是,娱乐圈是,媒体圈是,时尚圈是……只要有凡人的地方,就会有对名利的俗念,有俗念难免不变成杂念,例如公司职场何尝不是如此?按照俞雷的说法,职场简直是个缩小了的名利场,再华美的说辞,也逃不了"名"和"利"两个字。"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契约关系,它意味着交换,职场的关系也逃脱不了这一点。无论是伟大企业文化的感召、'与公司共命运'之类的华美说辞,抑或是誓死效忠公司的员工'读后感',都或多或少以名和利为纽带。"这话该怎么理解?其实,除去《把信送给加西亚》《没有任何借口》《与公司共命运》等一些"洗脑"书籍把公司利益说成至高无上之外,公司无非就是这样一个组织,分两个层次讲:第一,公司是一个平台,帮助降低交易成本--这是制度主义经济学代表人物科斯说的;第二,公司是一个达成交易、各取所需的场合,员工获得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雇主获得绩效并最终创造利润--这是一个企业高管兼财经作家俞雷说的。在《企业名利场》中,俞雷不否认科斯的观点,但他把重点放在剥掉那些口号式管理理念的"画皮"上,以让职场现出其本质。职场深似海,入局须谨慎。对一个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办公室生活大有学问所在,不仅仅有阳光灿烂的一面,也有阴暗肮脏的一面。在这里面,除了团队友情、理想抱负和人性关怀外,还同时充斥了物欲横流、溜须拍马和职场政治。职场就是一个小社会,好人坏人,善心恶心,崇高卑劣,都有其存活的土壤和生长的空间。在俞雷看来,有必要对那些书本化的职场描写和评论保持怀疑的态度。职场远没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和纯洁。如俞雷所讲,人们一说到宝洁,就说是外企的黄埔军校,但他认识的不少人却在里面活得很郁闷;一说到华为,就说"狼性文化",中国企业文化的楷模,但偏偏在这里上班还累死了人。借此,俞雷无非是想说,真正的职场固然有其浪漫主义的一面,但更多情况下是现实主义的,而且是超现实主义的那种。如果你是职场老人,想必会对俞雷上述观点感同身受,举双手双足表示赞同。你会说,对嘛,这才是职场,办公室不好待呀!于是,对于《公司名利场》里所提到的"身份称谓""公司年会""办公室绯闻""二把手的尴尬""MSN上的阴谋""餐桌酒文化"等公司里独特景象,你定当拍案叫绝、大声称好--俞雷把这个名利场上的是是非非刻画得实在太入木三分了,对里面门门道道的分析写得实在太精彩至极了。如果你是职场新人或工作没几年,那么阅读本书无疑更是及时之选。找工作时的彷徨与无奈,入职时的幸福憧憬,碰到问题时的不知所措,工作了几年"半新不旧"时跳槽还是待在原地的徘徊,遇到好上司时"士为知己者死"的激动或者遇到坏上司时的压抑,办公室政治的盘根错节,步入职业"中年危机"时缺乏的安全感,碰到"透明天花板"时的无奈……俞雷所展示的职场就像一出完整的人生戏剧,有喜有悲有眼泪有欢笑,而有关这个名利场上的乐趣与苦闷是任何一个工作着的人无法回避的,不同的只是何时遇到、如何面对。俞雷表示,他写作《公司名利场》除了让职场现出本质,让管理有的放矢外,还有赋予其一个实践管理学知识和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使命。"坦率地说,在任何一个公司里,一定是坏人多过好人,一定是不做事的人多过做事的人,一定是混的人多过想成就自己事业的人。所以,若是想在一家公司干出点名堂来,恐怕也不仅仅取决于你的专业知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付'坏人的能力。但知识分子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固然也会以直报怨,让对手付出惨痛的代价,但他们更懂得'义'的使命。"尽管俞雷把《公司名利场》写得很灰暗,但他并不只是要让读者"聪明"起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俞雷声称不信奉斗争哲学,但至少不是活在真空的浪漫中,所以他知道如何在不得不面对公司名利场的情况下,勇敢而智慧地去生存。《公司名利场》说的就是这回事。
  内容简介《硅谷禁书》(TheMasterKeySystem)是一本奇书,由作者在1912年创作出版,当时销售了20多万册。1933年起,它奇迹般的从市场上消失了,原因是很多成功的商人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看到此书,担心更多人因此书而创富。这些商人联合起来,让美国教会查禁了这本书。这本书是硅谷最神奇的成功奇书。早年,这本书的手抄本甚至炒到3000多美金。几乎所有硅谷的亿万富翁都阅读过此书,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上学时,因为偶然的机会读到此书,立即决定弃学从商,从而创造了软件帝国的神话。美国成功学之父拿破仑·希尔因为得到本书的启示成为成功学大师。2003年,本书在美国得到解禁,立刻有数十个版本面世,成为最热门的畅销书。《硅谷禁书》是最伟大的成功学著作,将告诉你取得成功的真正窍门!《硅谷禁书》是最神秘的潜能开发指南,将激发你内在的无限潜能!《硅谷禁书》是最有效的财富训练法则,将让你从此告别贫穷,走向富裕!
  世界上最伟大的24堂励志课,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潜能开发著作,一本让比尔·盖茨弃学从商的书,一本无数美国成功大师力荐的书,从硅谷起家的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人人都读过的书。在美国被禁70年后重见天日,全世界唯一一本因道破创富秘诀被禁的书,世界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励志经典。查尔斯·哈尼尔的愿望:1912年,哈尼尔在纽约出版《硅谷禁书》一书,他在书中首次向世人公开自己在各方面都获得成功的秘密。而哈尼尔出版此书的初衷就是希望所有普通大众都可以通过阅读与学习而获得成功与财富。富人们的私念:《硅谷禁书》出版后,读过此书的人都受到了极大的启发,从此脱胎换骨,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当时,财富与成功只属于少数人所拥有。哈尼尔的书引起了纽约商业协会部分人士的恐慌,出于一己私念,《硅谷禁书》被某些人利用职权查禁,目的是不让世人看到书中所阐述的致富之道。寻找《硅谷禁书》:一部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的奇书,如同昙花一现,刚刚在读者中掀起巨浪,却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那些有幸看到《硅谷禁书》的人,宝贝一样将之收藏得极为隐秘,决不会轻易拿出来示人。因为它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书籍,而是一把开启财富宝藏的金钥匙。特别是在"硅谷",一大帮创业者苦苦寻找这本《硅谷禁书》,甚至有人以300倍的价格求购此书,但没有人愿意拿出来。更惊人的是,在当时,一部《硅谷禁书》的手抄本居然被卖到几千美元,而且还不是完整版本。微软帝国的诞生:比尔·盖茨应该是一个无比幸运的人。当他还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时候,居然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获得了一本《硅谷禁书》的完整版本。当他读完此书时,毅然决定放弃自己的学业而开始白手创业。短短数年时间,一个财富帝国神话般诞生了,那就是微软!奇迹还将继续:非常高兴的是,《硅谷禁书》终于在2003年得到了解禁,我们庆幸之余,绝不可错失这一把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的财富钥匙。阅读此书,你必将重新认清你的人生轨迹!如果你细细学习本书中的课程,你一定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神话。
  查尔斯·哈尼尔(CharlseHaanel),1866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1949年去世。美国著名的作家、企业家,创建了他那个时代最巨大的商业集团,并写有多本成功心理学著作。除本书外,主要作品还有《精神化学》《新心理学》等。
  【美】拿破仑·希尔:《思考致富》,中信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定价:25.00元。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对事如此,对书亦如此。《硅谷禁书》其实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励志书,它无非用大众哲学的方式讲述成功之道,仅此而已。无论如何,它不至于被禁;一本畅销励志书最后成了禁书,实在好笑至极。然而,关于它遭禁的故事被讲述得神乎其神,以至于该书一度竟成为了一本"神奇的书"。于是,这本"神奇的书"自然有了一段极为神奇的命运。传闻是这样的:1912年,《硅谷禁书》(当时应该不叫这个名字,至于哪一个译名合适,这里就不再细究了)在纽约图书市场出现。这本书出版后,仅仅过了几周,就从大众的视线里消失了。1933年,此书再次出现,但是这一次的命运更加扑朔迷离,面世后短短数天,就被全面查禁,而且,这一次一禁就是70年。直到近几年,该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据说,该书遭禁跟其作者查尔斯·哈尼尔(CharlseHaanel)有莫大的联系。因为哈尼尔在出版该书之前,一直在纽约商业协会担任商业管理课程的讲师。他将自己多年从事商业研究和个人潜能开发的精华体验浓缩成24堂课程,这些课程贯穿了哈尼尔多年的实践经验,将成功之道凝练成一条条切实可行的经典法则。此书出版后,刚开始时只在小范围内被人阅读,但读过此书的这部分人从书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通过学习《硅谷禁书》,可以获得一种全新的能量,它可以彻底改变阅读者的人生观,从而让人获得巨大的财富。而当时的纽约商业协会几乎都是由一些成功个人组成的富人组织,他们被《硅谷禁书》的神奇力量震惊了,因为他们不希望有更多的人从书中学习到成功的法则。他们发现,所有读过《硅谷禁书》的人,都如同接受了神的启示一样,从此脱胎换骨,在短短时间内均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出于这些人的一己之念,《硅谷禁书》被他们利用职权查禁,目的就是不想让世人看到书中所阐述的成功之道。不管真相如何,上述传闻把《硅谷禁书》描述得像武侠小说中的一本绝世武学秘籍,得之者,可以号令天下、称霸武林。而原有的武林盟主以及既得利益者,为了继续统治江湖,必须得消除一切影响他们权威的不安隐患,例如,把知晓这本秘籍下落的人赶尽杀绝;或者自己修炼武功,力求天下第一。总之,最首要原则,就是绝对不能让书落入潜在竞争对手的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硅谷禁书》遭禁反倒是一种至高荣誉。它被查禁,说明它遭人妒忌;它遭人妒忌,说明它有过人之处;它有过人之处,说明阅读它真有奇效。对一本励志书而言,还有什么能比说它内容具有实用性、指导性,读后能快速致富成功来得重要呢?为此,坊间甚至有传言,《硅谷禁书》是一本让比尔·盖茨弃学从商的书,是一本无数美国成功大师力荐的书,是一本让众多硅谷创业者从白手起家最终坚持到功成名就的书……不论是真是假,总之,说不说随他,信不信由你。那么,《硅谷禁书》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或者,它到底教给了人们什么?书中24课,从第一课"引爆你的内在能量"到最后一课"我能,一切皆能",讲述的都是一个人如何利用其远大的理想、崇高的愿景、强力的意志去获得成功。这个主题、这些方法、这种表达,是后来很多成功励志类书籍惯用的手法,但如果有区别,则是《硅谷禁书》更侧重意识流层面,更注重内在、精神、意念、思想对一个人的提升和改造。哈尼尔除作家、企业家的身份之外,还是一个颇有建树的心理学家。他写过不少心理学作品,如《精神化学》《新心理学》等,因此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硅谷禁书》这样一本励志书被写得像极了一本心理学(或泛哲学)的通俗读物。在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类似哲学思辨的句子:"在本质上,'你'不是指你的灵魂,灵魂只是自我用来思考、推理和设想的另一个工具;'你'更不是指你的肉体,因为肉体只是自我用来达到目的的物质工具。""人的意志是一个磁铁,它可以以一种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得到它所需要的。""任何事物最终都会归结为一件事。因为它们都是可以转化的,是相互联系的,绝对不是相互对立的。"不妨做个比喻,《硅谷禁书》像一本《九阴真经》,它不讲招数,只讲心法,看似无招,却胜过有招。哈尼尔说:"让我们时刻牢记,只有我们的思想才是能力和力量的源泉。"他还说:"通过这24堂课,我们能激活个体生命的潜能,能做到精力充沛、洞悉世事、充满活力、不屈不挠,才能提高我们人生的效率和自身的才能……使人们具有抉择的智慧、理性的同情,使人们拥有主动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们知道如何尽情地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哈尼尔的话激动人心、催人奋进,但细细品味,他的很多观点有着唯心主义者的论调,只强调意识、意志,而不关注物质、客观,所以听起来不错,做起来就难了许多。毫无疑问,这不是一本神奇的书,它真的没有传言中那么神乎、邪乎。
  书名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上下册)TheSnowball:WarrenBuffettandtheBusinessofLife作者艾丽斯·施罗德AliceSchroeder作者国家美国译者覃扬眉丁颖颖张万伟等出版社中信出版社Bantam出版时间2009年1月September29,2008价格78.00元$35.00页码760页976pages内容简介1939年的冬天,9岁的巴菲特在院子里玩雪。他把少量的积雪铲到一块,揉成一个雪球,然后把它放在地上慢慢滚动,雪球越滚越大……从此,巴菲特再也没有停下脚步,目光投向白雪皑皑的整个世界……沃伦·巴菲特,我们这个时代的商业领袖和投资大师,甚至在死后还会影响后世50年的伟大人物,终于向我们敞开了他的心扉。这本他生平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以从未有过的视角,揭开了巴菲特的真实人生。许多年来聚光灯下高大的"股神"终于走下神坛,以他最平实的语言、最真诚的心,娓娓道来,讲述了他78年人生中最触动人心的故事,分享了他60多年商业和投资生涯中最宝贵的经验。简要评论
  《滚雪球》提供了以往从未有过的深度分析,让读者透视巴菲特的性格和人生,并浓缩了那些使其获得非凡成功和声誉的原则及理念。它向读者呈现了巨大的成功、卓越的领导力和慷慨的慈善家背后的巴菲特。本书记录了巴菲特的思想,其视角可以运用到生意中以及主导我们生活的日常决策中。--《金融时报》在金融危机的危险时刻,很有必要读读这本书。--《福布斯》在施罗德女士这本厚达900多页的书中,我们能够学到许多经验教训……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十分重要……许多人会说:下一次沃伦·巴菲特警告危机来临时,我们最好洗耳恭听。--《华尔街日报》对那些已经了解巴菲特故事的人来说,施罗德的这本书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它史诗般的视野。《滚雪球》比其他作品更加敏锐,它深入到心灵深处,挖掘了巴菲特的成功秘诀。--美国《商业周刊》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故事,讲述了一个完全靠自我奋斗而成功的人,并且在一些方面依然保持了自己的本色。这本书权威地展现了巴菲特非凡的一生,是所有资本家的《圣经》。--《华盛顿邮报》巴菲特选择艾丽斯·施罗德为其作传真是明智之举……她具有高超的驾驭能力,纵横捭阖,收缩自如,将巴菲特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抽丝剥茧地梳理了他那盘根错节的商业帝国。施罗德女士不仅对巴菲特的传奇人生了如指掌,同时也敏锐地把握到了他对当前经济危机的精确预见。--《纽约时报》施罗德的这本书是一本惊人的好书,之所以"惊人",是因为她不仅仅详尽描述了巴菲特私人生活的细微之处,同时她的写作技巧娴熟,文笔优美,让这本书感人肺腑。尽管她明显得到了巴菲特的鼓励和合作,但在评价他时依然直言不讳……从个人角度而言,巴菲特也许不是世界上最容易相处的人,但是他的一生却很值得研究。在施罗德的书中,她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讲述他的故事。--《人物周刊》毫无疑问,本书详尽呈现了巴菲特无与伦比的商业成就,同时也讲述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美国成功故事,确立了他的伟大形象……那些根本不关心商业的人们也会着迷于他的传奇人生,一个儿时饱受母亲呵斥的邻家少年,长大后却仍然依赖女人们的心理安慰--甚至当他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为富有的人后,依然如是。--《时代周刊》作者简介
  艾丽斯·施罗德,曾任摩根斯坦利的董事总经理,因撰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研究报告而与巴菲特结识,而巴菲特也因为赏识她的洞察力和掌握主题的能力,授权施罗德撰写他的人生故事。施罗德生于德州,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获得学士及MBA学位,拥有会计师执照。目前与丈夫居住在康涅狄格州。延伸阅读
  【美】玛丽·巴菲特、戴维·克拉克:《巴菲特法则》,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定价:42.00元。
  沃伦·巴菲特有两句话引用率很高,一句是"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另一句是"只有在退潮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人们之所以常提,并乐此不疲,大抵是认定这两句话能概括巴菲特价值投资的思想要义。是这样的吗?艾丽斯·施罗德用了5年时间,和巴菲特面谈2000个小时,采访巴菲特身边近250位朋友、家人和同事,翻阅了巴菲特从未披露的无数私人信件和档案后写成《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一书,请注意,她用的不是"贪婪和恐惧",也不是"退潮和裸泳",而是"滚雪球"一说,典故出自巴菲特的一句名言:"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湿雪和长长的山坡。"在施罗德看来,作为隐喻的"滚雪球"或许能最佳地还原和描述巴菲特。"人们把他分割成细小的角色切片:投资人、公司经理,等等。我也曾认为这个人是用一种统一的方式看待一切事情,可以说是一整套的理念。"施罗德其实想挖掘的是究竟是这个男人生活中的什么事件造就了他现在这一套思维体系?毫无疑问,随着资料的阅读、对话的深入,巴菲特的故事越来越吸引施罗德。当她把对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处世哲学和复杂人格的所有理解写出来,这便是《滚雪球》的全部。在《滚雪球》之前,巴菲特从未让人写过他的生平,虽然媒体经常追踪这位全球首富、"奥马哈的奇迹",但是他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始终闭口不谈,所以从名人的标准来看,巴菲特的真实生活其实相当"私人"--这也就意味着,原本市面上很多谈论巴菲特的书都是捕风捉影、主观臆断的产物。现在,巴菲特终于决定把自己的故事公之于世,授权施罗德来完成这个可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任务。因此,《滚雪球》较之以往巴菲特传记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经得了巴菲特本人的确认,除非巴菲特意犹未尽、亲自上阵,否则《滚雪球》就是当之无愧的巴菲特第一本官方传记。当然,对施罗德来说,这也是她的第一本书。早在潘恩韦伯任保险业分析师时(后担任摩根斯坦利董事总经理),施罗德就因撰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研究报告而与巴菲特相识,巴菲特十分欣赏她的商业洞察力和把握主题的能力,说她写的金融文章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正是因为这样的赏识和信任,巴菲特才放心让施罗德来为自己立传。"她对我的离奇个人故事有着深刻见解,就如她对于当今金融危机课题的精准预期有着深刻见解一样。"巴菲特对施罗德的赞赏不无道理。在随处可见的描写巴菲特传奇的书中,作者们都言之凿凿、煞有介事地告诉人们巴菲特的"成功之道""投资诀窍",可惜到现在巴菲特只有一个。事实上,如果仅靠几本书就能让人成为一个战无不胜、无往不利的投资者,那么巴菲特也就不再神奇,因为人人都可以是巴菲特。巴菲特是一道无解题、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成功。《滚雪球》的可贵之处就是施罗德没有在书中自以为是地附会出一个答案、几个理念、若干个原则,她诚实且客观地记录着巴菲特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巴菲特。
  《滚雪球》从巴菲特在太阳城做的一次演讲开始,然后像大多数传记一样循规蹈矩地从巴菲特的童年讲起,讲述他小时候便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一面,特别是对于投资的敏锐嗅觉和无限热情。在巴菲特上幼儿园的时候,他的爱好和兴趣都围绕着数字打转。6岁那年,巴菲特第一次挣钱。他向邻居销售口香糖,挣得5美分。他那时就表现出对顾客毫不让步的态度,一包5片一起卖,邻居麦考布里夫人说她只想花一美分要一片,巴菲特拒绝了。上小学后,巴菲特非常热衷于集邮和收藏钱币。他会计算字母在报纸和《圣经》里出现的频率。读五年级的时候,巴菲特最喜欢的一本书是1939年的《世界年鉴》,他能记得每个城市的人口数。10岁那年,巴菲特去纽约。巴菲特告诉父亲,他想去三个地方:斯科特邮票钱币公司、莱昂纳尔火车模型公司和纽约股票交易所。11岁的巴菲特第一次买股票,他和妹妹合伙,花了114.75美元,38.25美元买进,40美元卖出,他们赚了5美元。14岁的巴菲特填报了他的第一笔所得税--7美元。这是他做报童的收入,为了把税金降低,他把腕表和自行车作为业务支出加以扣除。这一年,他已经有了1000美元的存款。15岁时,巴菲特花1200美元买了一个40英亩的农场……种种迹象表明,巴菲特生来就不是普通人,说他天赋异禀一点不为过。同样一个童年,当大多数人都还在玩泥巴、玩警察抓小偷的时候,巴菲特就在做生意、看财报、读商业报刊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天赋让巴菲特在起跑线上就赢了别人。除了天分之外,机遇同样重要。对巴菲特而言,他的机遇是遇到了几个很关键的人生导师,他们对巴菲特的成长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一位是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过巴菲特的本杰明·格雷厄姆。从格雷厄姆那里他学到了"市场先生"是你的仆人,而非主人;市场每天提供购买和出售股票的机会,但价格往往都没有意义。不过偶尔它也提供低买高卖的机会。第二位是他的第一任妻子苏珊,她教会巴菲特如何跟人打交道,如何为人处世。第三位是《华盛顿邮报》的女总裁凯瑟琳·格雷厄姆,她教会巴菲特社交生活不只有樱桃可口可乐与巧克力碎片冰淇淋。当然,更多的笔墨还是用来讲述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巴菲特曾经分析过自己投资理论的"化学成分":"我是15%的费舍尔加85%的格雷厄姆。"巴菲特对自己作为投资者的能力非常自信,以至于他认为,今天他手中的1美元到明天就能变成5美元。他满脑子都是交易的思维,书中提到,巴菲特觉得他的儿子应该控制在182.5磅,一旦超过这个体重,儿子就得把农场总收入的26%支付给巴菲特;如果没有超过的话,他只需要支付22%。在这笔交易上,巴菲特怎么算都是赢,要么拿到更多的钱财,要么拥有一个更苗条的儿子。这就是巴菲特,他比谁都更善于在商业上发现价值,对此,《滚雪球》花了几百页的篇幅来告诉人们巴菲特是怎样取得财富、如何成就财富人生的。施罗德说:"评估一笔投资的内在价值,控制其风险,通过运用安全边际,集中注意力处于能力范围的界线之内,使这笔投资能够利滚利。这些简单的道理人人都懂,做起来却很难。"她还说:"巴菲特说他的成功是基于一些简单的投资理念和每天满怀热情地工作。不过,如果事情只是如此的话,为什么没有人能够复制呢?"这就是问题了。事实是,当我们每多读一本有关巴菲特的书,我们自信成为下一个巴菲特的梦想就逼近幻灭。为什么终究没有人能够复制巴菲特?也许这样的问题可以形成一个悖论,因为他也从不复制别人。在书中,巴菲特是一个时常笼罩在忧伤之下、不时一片混乱的人。他的内心不乏自卑和胆怯,而金钱是他唯一能找到的换取自信的方式,但是他很专注。施罗德评价道:"他排除了关注商业之外的东西的可能--艺术、文学、科学、旅行、建筑,所以他能够专注于他渴望去占有的东西。"有个段子,说巴菲特的一位女性朋友有一次碰巧在凯瑟琳·格雷厄姆家的客房停留。这位朋友震惊地打电话对巴菲特说,卫生间里有一幅毕加索的真迹,他回答说,他在那套客房里住过很多年,但从没有注意到那幅画。他注意到的是卫生间里有免费的洗发水。这就是巴菲特。巴菲特的财商与生俱来、难以逾越,继罗杰·洛温斯坦的《巴菲特传: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之后,《滚雪球》的出版再次证明:巴菲特是学不来的,他的成功不可复制!
  书名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TheBlackSwan:TheImpactoftheHighlyImprobable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nNicholasTaleb作者国家美国译者万丹出版社中信出版社RandomHouse出版时间2008年5月April17,2007(1st.edition)价格39.00元$26.95页码250页400pages获奖等其他高居亚马逊书店非小说类畅销榜榜首《金融时报》《商业周刊》年度商业畅销书《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商业书籍作者其他著作《随机致富的傻瓜》
  内容简介黑天鹅事件:不可预测的重大事件。它罕有发生,但一旦出现,就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几乎一切重要的事情都逃不过黑天鹅的影响,而现代世界正是被黑天鹅所左右。认识黑天鹅,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世界的复杂性,并从不可预知的未来中获益。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黑天鹅"曾经是他们言谈与写作中的惯用语,用来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而崩溃。黑天鹅的存在寓示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但人们总是对它视而不见,并习惯于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和不堪一击的信念来解释这些意料之外的重大冲击,最终被现实击溃。从次贷危机到东南亚海啸,从"9·11"事件到"泰坦尼克号"的沉没,黑天鹅存在于各个领域,无论金融市场、商业、经济还是个人生活,都逃不过它的控制。怎样才能真正认识这个社会的运行方式?怎样才能避免小概率事件带来的重大损失?怎样才能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占得先机?本书会教你以全新的视角理解现实世界,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防范风险,并把握黑天鹅带来的机会,从中受益。毋庸置疑,它将颠覆我们惯常的思维,让你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简要评论
  对于世界的运行方式,《黑天鹅》揭示的内容比十几座图书馆加起来还多。--汤姆·彼得斯《追求卓越》作者
  一本极具反思性和独特观点的书,充满了卡尔维诺寓言式的故事,告诉你把现实世界简化为非黑即白的企图一定会失败。--伊曼纽尔·德尔曼《宽客人生》作者
  《黑天鹅》融合了历史学、心理学、哲学、统计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塔勒布是个固执、有趣、好奇心强烈、极富个人魅力的作家和思想家。--《纽约时报》
  大部分不可预期的事件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被低估了……《黑天鹅》一书的推出理应唤醒茫然中的大多数人。--《Slate》
  如果所有人都不得不担心黑天鹅事件带来的重大冲击,那将是很糟糕的事,但有时它正是改变一切事物的原动力。--《金钱》杂志
  不要关注可能性,而要关注结果。黑天鹅即将来临,我们要做好准备,应对负面的结果,扩大正面结果的积极影响。--《连线》杂志
  本书以隐喻为书名,轻易出入哲学、数学、金融、投资,甚至资产配置等领域与话题,传授在随机世界的自处之道,并如何从中获利。塔勒布在其前一本书《随机致富的傻瓜》中揭露了一般人总想在无规则的世界理出秩序与必然的心态;本书进一步挑战读者的思维,深化随机性这一重要的新颖观念。--台湾诚品书店
  黑天鹅象征不可预测的重大变化,适应它的办法,是随变化而变化。--姜奇平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
  《黑天鹅》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了不可预测的随机事件的巨大作用。随机事件可以解释成功的原因,是赢家通吃的原动力。最成功的企业就是那些能深刻理解黑天鹅事件,并充分利用它的企业。这本书值得所有企业家和MBA阅读。--沈灏21世纪报系总编辑
  苏格拉底说,唯一真正的知识是知道自己的无知,如果他说的是对的,那么,塔勒布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之一。他教给我们一个道理:即使你看到了一百万只白天鹅,也不要轻易说"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在充斥着各种不确定性的21世纪,没有什么比一种随机的智慧对我们的生存更加重要。--胡泳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主编、《对话》总策划
  美国次级债引发的股灾如同"9·11"恐怖事件,中国股市三次跌幅过半的股灾如同2008年初的南方雪灾、2003年的非典和1999年的洪水,十分罕见却无法预测,影响极大,且以历史经验和传统思维无法应对,这些都是本书所说的黑天鹅事件。塔勒布告诉你如何面对未来必然发生却不知何时发生的巨大危机,防范危险又抓住良机。--刘建位汇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资理财师、央视《理财教室》节目主讲人作者简介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证券交易员,目前担任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随机科学系教授。他在"9·11"之前大量买入行权价格很低,看似毫无价值的认沽权证,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做空美国股市,直到恐怖分子劫持飞机撞向纽约世贸大楼,由此获利丰厚,一举成名。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他又先知先觉重仓做空,大赚一笔。他的上一本畅销书《随机致富的傻瓜》(FooledbyRandomness)以20种语言出版。延伸阅读
  【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随机致富的傻瓜》,中信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定价:32.00元。
  黑天鹅:经验主义之死
  计划赶不上变化,人算不如天算;世上之事往往机关算尽却算不尽。无论是美国的"9·11"事件、次贷危机,还是我国的雪灾、地震,概莫例外。人们似乎习惯了(也擅长)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和不堪一击的信念来解释不可预测的事件,并自信能把握趋势、洞察未来。然而,正所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生命、世界和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脆弱和无知。蒙田说"我什么也不知道",他的这种"懵然不懂"其实比很多人都明白,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很推崇蒙田,当然还包括笛卡儿、卢梭、大卫·休谟、卡尔·波普尔等。从这些哲学家身上,塔勒布继承了怀疑主义、理性主义、批判主义、证伪主义等交织融合的思辨传统。尽管塔勒布一度想成为大哲学家,但他最终还是成了一位金融交易员、一个畅销书作家(2001年出版《随机致富的傻瓜》)和一个有着不羁性格与独立思考能力的观察者。而当他最终写出《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之时,他不仅完成了一次哲学高度的知识挑战(也算其对自己过去理想的一种缅怀和致敬),更是对一个重大理论命题的回应:我们该如何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是顺应,还是逆受?在书中塔勒布选择"黑天鹅"的修辞,以作为对"难以预测的未来"的隐喻。当然,这样的借用并非塔勒布首创,早在300多年前,大卫·休谟就曾说过,"哪怕我们看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也不能证明'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因为自然界还可能有黑天鹅的存在。事实证明,休谟的警告是有依据的。在澳大利亚被发现之前,生活在17世纪的欧洲人都相信一件事--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因为当时所能见到的天鹅的确都是白色的,所以根据经验主义,那简直就是一个真理。直到1697年,探险家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人们这才知道以前的结论竟然是个谬论--并非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足以证明人们自以为高明的认知是多么局限。至此,"黑天鹅"在哲学界成了一个专用词,用来指代一种出现几率很小,可是一旦出现,就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推翻现成理论。它实际上是对经验主义的一种反叛,是对以偏概全的"归纳法"的否定。不过,塔勒布并没有过多从哲学层面对"黑天鹅"作解释,而是把讨论限定在商业和社会的范畴内。他说,"黑天鹅"有着不可能事件所应具备的三个特征:第一是不可预知性;第二是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第三是在此之后,人们总是试图编造理由来作解释,好让整件事情看起来不是那么的随意就发生了,而是事先能够被预测到的。塔勒布认为,像"9·11"事件、Google的成功等都是典型的"黑天鹅"范例。尽管人们很少准确预测到"黑天鹅",但"黑天鹅"无处不在,几乎是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基础--从宗教的兴起到我们每个人的私生活。然而问题就出现了。既然黑天鹅如此重要,但为什么在黑天鹅被发现之前,就是没有人去设想一下有其他颜色的天鹅存在的可能性呢?也就是说,诚然不确定、不可预测的事物难以被预知,但为什么人们不试着去猜想、联想哪怕是妄想,以探寻有关未来的蛛丝马迹呢?对此,塔勒布指出:在应该关注共性的时候,人类错误地关注着特性,反之亦然。受"思想的丝线束缚"之害(弗朗西斯·培根语),我们总是习惯于凭借已知的事物作出对未知事物的判断,免不了按经验办事。但结果往往都是徒劳。塔勒布就毫不留情地指出:历史不是徐徐行进的,而是活蹦乱跳式的。从以往的事件中归纳总结,妄图加以解释的做法,不过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安慰罢了,谈不上任何实用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似乎是人性的一大弱点。当然,我们无须悲观、绝望,并不意味着我们在不可预知的未来面前无所作为。塔勒布还是给了我们希望。在这一本试图改变人们思维方式、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书里,塔勒布告诉了我们对付"黑天鹅"的诀窍,若处理得当的话还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甚至从中获益。例如选择职业,按照他的观点,非突破性的工作(如牙医、工程师、面包师等)收入在正常的范围内,对于希望稳定的人来说,当然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如果你想发大财,最好选择突破性的工作(如金融交易师、作家、演员等),因为其收入水平不可预测,虽然可能喝西北风,但也有可能一夜变成J.K.罗琳。塔勒布其实想说,未来虽然不可预测,但我们还是可以选择特有的方式来应对不测。塔勒布是一个很懂得娱乐的作家,在《黑天鹅》中我们可以一如既往地读到他充满智慧、调侃和戏谑意味的文字。此外,他长期从事运气、不确定性、可能性以及随机性命题的研究,因此写作《黑天鹅》显得游刃有余。尽管里面很多理论,包括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测不准原理、归纳法谬误、分形理论等形形色色构成了一部斑驳纷杂的《黑天鹅》理论体系,但塔勒布在哲学、自然科学、经济学以及统计学等学科相对深厚的跨学科知识储备使得他并没有被淹没在理论的汪洋里消失不见。相反,在塔勒布的笔下,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往往能变得鲜活而生动。当然,塔勒布一定没想到,正是他的努力和贡献,让人们重提"黑天鹅",再一次对不确定性有了较为确定的理解,而《黑天鹅》也在这样的不经意中成为了一只"黑天鹅"。
  书名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年作者胡润东方愚作者国家英国中国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10价格39.00元页码271页
  1999年,英国青年胡润在上海滩左冲右突,闯不出名堂。胡爸爸的一句话点醒梦中人,胡润开始了自己头号"榜主"的生涯。百富榜是他的东风。荣毅仁、黄光裕、张茵、牟其中、张朝阳、丁磊、马云、王石、黄宏生、李宁、唐万新……一个个富豪"你方唱罢我登场",喧嚣无比。胡润也因此成为中国炙手可热的人物。不过,富豪们对其又爱又恨。"问题富豪",生怕自己不小心"成为一棵招风的大树";"阳光富豪",对首富头衔坦然受之;不喜欢露富的,连连辟谣,说胡润是瞎编,不懂国情……找出谁是首富并不是胡润的终极目的。他更想解开自己的也是无数人的困惑:当代中国商人的财富到底是怎样积累起来的?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是怎样"演化"的?一年一度的"胡润百富榜"成了解疑的一种途径,胡润借此对上榜人物进行系统性梳理。本书,正是这种纪录和梳理的十年结晶,不仅讲述了数十位代表性企业家上榜前后的一些幕后故事,也试图通过对富豪们财富历程的浓缩性回顾,来还原十年间中国经济和政商环境的变迁以及社会财富观的演进过程。在《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年》中,作者将代表性企业家当成一个个线条和球面,连接上百富榜中更多的企业家,最终形成一个立体画卷,展现出十年来中国富豪波谲云诡、五彩斑斓的财富历程。简要评论
  30年前,邓小平先生说,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了不起的政策;20年来,贫穷的中国芸芸众生中有了无数的有钱人,这是了不起的成就;10年来,一个叫胡润的外国年轻人只身去民间发现中国的富人并制作百富榜,这是了不起的探险之旅。--张军经济学家、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在中国,胡润第一个以实证调查的方式,力求精确地概括中国富人的财富状况,并将之作为整个中国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的缩影;他第一个用排行榜的结构和方式描述富人,在中国掀起了迄今为止对富人最大最广泛的关注。--秦朔《第一财经日报》总编
  胡润"富豪榜",是30年商业史重要而有趣的一个观象仪。胡润架设起了中国人对一个群体(富豪)认知的一座独特桥梁,甚至是世界对中国这个年轻群体的认知桥梁。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必然应该有"胡润"的一页。--牛文文《创业家》创始人
  十年创富中国,"胡润百富榜"是体温计,更是显微镜。下一个首富永远值得期待,但更值得期待的是头号"榜爷"胡润怎么看富豪们的沉浮。--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在今天的中国商业界,"胡润百富榜"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排行榜。娱乐的气息开始消散,人们日益察觉出了严肃的学术意义和时代价值。胡润所积累的榜单变动及每年数以千计的抽样调查,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可以量化分析的数据库。这样的排行榜,是一个了不起的开始。作者简介
  胡润(RupertHoogewerf),1970年出生于卢森堡,1993年毕业于英国杜伦大学,曾于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汉语,通晓德语、法语、卢森堡语、葡萄牙语、日语等7种语言。英国注册会计师,有7年安达信伦敦分部和上海分部的工作经验。1999年首创"胡润百富榜",2008年10月百富榜十周年。百富榜、慈善榜等一系列榜单,对于记录中国经济进程的作用被广泛肯定。2002年,胡润被《新周刊》评为"年度新锐人物"。2005年,胡润首创百富榜之举被《中国企业家》评为"改变中国商业史的20个关键时刻之一"。东方愚,本名张华,河南林州人。《南方周末》记者,《上海证券报》《每日经济新闻》《商界评论》等多家财经媒体专栏作者,致力于财富人物报道与评论。现居广州。
  延伸阅读肖川编著:《中国富豪调查》,学林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定价:24.00元。
  我是听说了杨斌的落马后才知道有一个叫胡润排行榜的。胡润是何许人也?排行榜是否权威?统计方法是否科学?在当时,只有疑惑,没有概念,而主要的印象就是这个排行榜有"杀气",上去哪个富豪,哪个成为话题人物,他准没好事。杨斌是一例,还有仰融、黄宏生、顾雏军、张荣坤、刘虹、魏东、李海仓……一个个"前赴后继"、东窗事发,其境遇如流星闪过、昙花一现,富贵浮云转而万事成空,上演着一处处中国式的富豪悲喜剧。所以,说起胡润的排行榜,我觉得它除了是一个娱乐资讯消费品之外(供路人茶余饭后谈资之用),更像是一个企业税务检举表--那些因上榜突然曝光的顶级富豪,尤其是排在前十位的常常因为传媒的追踪、公众的聚焦下露出本不应该露出的"尾巴"。眼睁睁看着被自己列上、封位的一些富豪轰然倒下,胡润除了一声叹息别无其他,继续专注于他中国财富史的书写,为此我有时甚至怀疑这究竟是"富豪榜"还是"整人榜""囚徒榜"或是"杀猪榜"?后来,胡润的排行榜越做越大,从一开始的50人到后来的100人、500人到现在的1000人;名气也越来越大,从最初跟《福布斯》《欧洲货币》等媒体合作到随后分道扬镳、独家出品推出"胡润百富榜",再到现在干脆直接出版《胡润百富》的直投杂志。如果说,是胡润的富豪排行或多或少促成和影响了国人对财富、名誉和地位能直白地热爱与追逐,那么也是这份榜单成就了胡润本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胡润推上了事业的巅峰,那一刻梦想变成了现实。作为一个读书人、知识工作者(1990年,胡润曾作为交换生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中文,后又在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工作),胡润的成功创业值得我们学习。那还是在1997年,胡润在安达信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辗转回到中国,在上海混日子,东闯西突的,始终搞不出个名堂。就像现在很多还在征程上、未有眉目的创业青年一样,胡润也很郁闷、痛苦甚至有点迷茫,于是他向他老爸诉苦。老头子一语惊醒梦中人,他说:你有没有搞明白,在中国,在上海,你是谁?
  就从那时开始,胡润知道只有出名,让自己成为一个"谁",那就会有机会,所谓功名利禄都会紧随而来。后来的故事我们也都看到,胡润以其最擅长的会计师才能,抓住中国蓬勃的商业发展少一个直观的财富度量衡的契机,为中国富人(其实也为社会大众)做了一个排行榜。不错的主意,伟大的生意。1999年第一份榜单出炉,结果大大超出了胡润的想象。一方面,国际媒体反应非常强烈,如英国《金融时报》在报道时形容说"共产党国家有了资本家",如《华尔街日报》评论道"中国人终于找到了致富光荣的感觉","邓小平提出的'一部分先富起来'并非只是说说而已"。另一方面,国内的质疑、谴责之声却铺天盖地而来。
  如一些上榜的企业要和胡润对簿公堂,没有上榜的富豪要"讨个说法",不少媒体认为,这是一份自娱自乐的榜单,资料不准确、关注范围狭窄、计算方法错误,等等。但不论是褒是贬、是支持或反对,胡润的执著让他越发坚定了做榜单的想法,因为他开始出名,一夜之间成为大街小巷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并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上。而他的那份榜单也渐渐地成为了一个有趣且具有十足话题效应的商业现象:在一个极其讲究"枪打出头鸟"、推崇藏富、低调传统的商业环境里,胡润的榜单有市场吗?有人会捧场吗?
  另外,它对我们固有的财富观、商业观会作何影响?终于,我们也有了类似国外《财富》《商业周刊》《福布斯》等发布的排行榜,我们不再是看客,我们就是当事人。我有时在想,我们日渐欣欣向荣、丰富多彩的商业气候是不是也有胡润的一份功劳呢?如今,胡润根据"市场"的需要,趁热打铁推出了一系列的排行,名目繁多、各有侧重,比如说房地产富豪榜、慈善榜、强势榜、IT富豪榜、金融富豪榜、能源富豪榜以及奢侈品榜等,甚至还专门为温州做了一个温州富豪榜。而他最新的《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年》则是对从百富榜到子榜单的"再解读"。在这本书里,胡润除了记录和梳理十年"制榜"经历外,还以此为线索讲述了数十位代表性企业家上榜前后的一些幕后故事。胡润说:"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些企业家财富历程的浓缩性回顾,来还原十年间中国经济和政商环境的变迁以及社会财富观的演进过程。"其实,倘若把书中10个章节的标题连起来,大体便可以勾勒出中国一幅起伏跌宕、峰回路转的财富进化史的画卷:1999年的"财富度量衡",2000年的"改制花脸谱",2001年的"黑马进行时",2002年的"悲壮向前行",2003年的"榜样孵化器",2004年的"资本红舞鞋",2005年的"资源争夺术",2006年的"后现代图景",2007年的"幸运直通车"以及2008年的"踏上荆棘路"。在21世纪头一个10年,我们目睹了中国富豪起起落落、浮浮沉沉的人生演绎,而由这些富豪率先站在时代风口浪尖的表征恰恰反映了中国商业蓬勃发展、迅速崛起的趋势。对这个社会和我们来说,胡润的贡献在于他用排行榜的形式为中国人架设起了一个对富豪群体接近、认知的桥梁,他精心写就的一个个排行榜在为国人树立英雄和榜样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在把脉、为财富创造在测温。就此而言,胡润的工作是一个了不起的开始,意义非凡、影响深远。至于胡润的这本书,其实更像是一卷卷财富"列传"。里面提到的一些富人,出生境遇不尽相同,各自有各自的起家方式,而终局命运却往往波诡云谲、天壤之别。在一定意义上,他们是中国商业生态的缩影,从他们身上,我们读到并能引起思考的话题有:权力寻租、原始积累、政商博弈、财富原罪、野蛮生长、企业败局……事实上,这本书可以跟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大败局》、冯仑的《野蛮生长》和凌志军的《中国的新革命》等书构成一个主题系列--它们都通过呈现中国富豪、企业家的人生百态来还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财富创造和政商关系的几十年变迁,虽然时间不长,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已然有了历史,而且通过胡润等人的描述,我们的商业其实很江湖……
  书名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上、下)作者吴晓波作者国家中国出版社中信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1月价格35.00元页码297页获奖等其他首届华文财经图书大奖和最佳财经传记奖2007年度十佳财经图书、年度新锐榜图书大奖作者其他著作《大败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营销》(2003年)《被夸大的使命》《大败局Ⅱ》(2007年)
  中国商业史写作的开山之作这本书是吴晓波继《大败局》之后最重要的财经著作,出版之后好评如潮,受到吴敬琏以及各大主流财经媒体的关注与推荐。虽说中国企业已经走过了30年的道路,但我们一直缺乏一部真正权威地记录这30年坎坷历程的商业史著作,直到吴晓波的这本书出版,才填补了这个空白。一直以来,独立的、个人化的商业史写作在中国是一个空白,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商业历史比较短;另一方面,这个话语权一直被国家权力所垄断,导致我们看到的相关图书都是意识形态化的、泛政治化的教条之作;再者,之前也确实缺少能驾驭这个主题的作家。《激荡三十年》的出版,使我们欣慰地看到,中国的商业史写作开始起步了,原本铁板一块的官方历史叙事,终于被撕开了一道口子。原来这30年历史如此有趣!吴晓波在写作本书时,努力做到"每一个字都有来历",这种严谨负责的精神令人钦佩。作者只呈现事实,不作评价的写作原则,虽然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但也同时保证了,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历史,是不带主观偏见的历史的真相。在吴晓波的笔下,原本暧昧不明、雾霭重重的历史事件,变得逐渐明朗;尤其是那些已经被湮没的历史参与者、创造者,其形象再次清晰起来,难怪许多人在阅读本书时,会连连感叹:"原来这30年的历史如此有趣!"
  过去的30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几乎是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与商业社会转轨。本书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作者不是将一些事件、人物孤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其笔下的历史是可以被触摸、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他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个国际和国内的政策、社会和当时的现实这样的大背景中,以整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部中国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近30年来中国向世界经济大国的跃升,无疑是现代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崛起这一宏大叙事,是由千百万普通人各不相同的创业故事集合而成的。虽然人们对于这些故事的阐释差别甚大,但是我深信,让作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把这些故事记述下来,由大众去加以解读和评论,对我们总结过去和规划未来有着极大的价值。--吴敬琏
  年的30年会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精彩的华章。今天中华儿女又能因我们的经济成就昂首挺胸面向世界,这种成就是政治家智慧和企业家智慧交织的结果。吴晓波用他的心和他的笔为我们编织了这30年间大政治背景下企业和企业的"货殖列传",我觉得其重要程度和精彩程度不亚于"本纪"。--何志毅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商业评论》执行主编
  中国企业的崛起是过去30年里,世界经济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让人遗憾的是,迄今没有一部完整记录这段令人激动的时代的书籍。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弥补了这个重要的空白。--劳维信哈佛大学教授、亚太区研究中心主任
  《激荡三十年》填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空白,同时它也是朝向未来的。它是标本也是标杆,因此将成为无数人前行的伴侣。--秦朔《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吴晓波敏锐地发现,过去30年中国企业几乎所有的重大机遇都只是政治变革的伴生品。未来30年,我们理应期待由更多与政治无涉的商业智慧构成中国企业的历史。--刘坚《经济观察报》总编辑
  中国缺乏连续而主流的商业史,这让中国的崛起充满偶然与不可预见性。在眼下这个全民读史的时代,《激荡三十年》的问世提供了一种社会与企业沟通的新方式。--牛文文《中国企业家》总编辑
  以往,但凡称得上"史"的书籍,往往给人枯燥生硬之感,但吴晓波的这本《激荡三十年》讲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历史,却用冷峻的灵性之笔,描绘了一个充满刀光剑影的真实江湖,读来令人有种莫名的感慨。--沈灏《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行人
  吴晓波,单向街图书馆创办人之一,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1968年出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常年从事公司研究,现任职东方早报社。主要出版作品:《大败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营销》(2003年)、《被夸大的使命》(2004年)等。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
  延伸阅读孟云剑、杨东晓、胡腾:《共和国记忆60年·编年纪事》,中信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定价:42.00元。
  吴晓波说,他对历史的本质始终迷惑不解。就像拜伦《唐璜》里的描述:"说来新鲜,我苦于没有英雄可写,尽管当今之世,英雄是迭出不穷,年年有,月月有,报刊上连篇累牍,而后才发现,他算不得真英雄。"吴晓波也正面临着类似的困惑。年的30年无疑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为精彩的华章。中国从全球舞台崛起,向世界大国跃升。然而,关于她如何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从僵化的经济体制,从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发展姿态向商业社会转型以及与国际潮流接轨的,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话题,更是时代的课题("和平与发展")。吴晓波觉得,如果能为零碎的中国商业史研究留下点东西,这会是一个激动人心而又光荣伟大的工作。此时,吴晓波有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就像当年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一样,用"上帝赐予的健康和宁静,以前人从没采用过的方式来描写博罗季诺会战",同样,吴晓波以他冷峻、智性之笔再现了中国30年辉煌的经济史。《激荡三十年》,如同书名所示,在吴晓波为中国重大历史时刻填补空白的同时,也为那个充满变数的年代确立了基调--激荡。激荡,有激情燃烧的含义,也有动荡不安的隐喻。那个改革与保守并存、摸索与反思共生的30年,其世景变迁幅度之大让人恍如隔世。以现在的眼光看,那时的很多事情不可思议,荒诞无稽。例如在1983年之前,政府明令不允许私人买汽车跑运输,一个今天已经消失的名词--"投机倒把"在当时可是一个很严重的罪名。在江浙一带,如果一个人骑着车从这个村到另外一个村,而后座的筐里装了3只以上的鸡鸭,一经发现,就算是投机倒把了,要被抓去批斗,甚至坐牢。
  在书中,吴晓波还向我们转述了一则材料,在浙江温州地区,一位妇人因为投机倒把而被判处死刑。与此同时,整个80年代,在很多城市,到民营公司上班是一件很丢人的事,至于去外企、国际大公司上班做白领那时还闻所未闻。当时人们普遍看不起个体户、私营老板,认为那是游离于体制之外的人,不受社会保护,跟能在国有企业捧着"铁饭碗",父子代代相传相比简直是一个地一个天。这个社会价值评价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万元户"开始出现,人们对私(民)营经济慢慢从蔑视到重视到羡慕,于是"下海"成了90年代最热门的社会词语……中国的商业史有太多的变化无常,也有太多的意料之外,而这一些恰恰验证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真理:任何貌似理所当然的神话,往往都是不可信的,越是无懈可击,往往越值得怀疑。中国的经济故事让人们相信,事物的发展起初总是粗劣的,因而存在锋芒的同时也存在大量的缺陷。然而,一旦它越过从量变转为质变的临界点,一切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以一个人们之前难以想象的美好姿态呈现在眼前。这就是道路的曲折和前途的光明。
  除了纵览中国经济改革的点点滴滴,检讨其中所得所失以外,《激荡三十年》带给我们震撼的还有感慨岁月匆匆,芳华逝去。这一点,特别是在吴晓波用相当多的篇幅记录中国企业和商业人物时表现得尤为强烈。像陈春先、倪振南、柳传志、宗庆后、刘永行(及其兄弟)、张瑞敏、任正非、王石、史玉柱、年广久、唐骏、张朝阳……这些当年的"小年轻""小人物",闯劲十足,壮志雄略,胆大卓识,豪气冲天,踏着中国起起伏伏的改革大潮,历经万千欢笑泪水和成功失败,一路走来,如今已然是中国商业发展史上被铭记、被传颂、被谈起的大人物了。"1978年,高考恢复,上百万青年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刚刚打开大门的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无线电专业便招进了几十个年龄相差超过20岁以上的学生,其中三位是李东生、陈伟荣、黄宏生。十多年后,他们三人分别创办了TCL、康佳和创维,极盛之时这三家公司的彩电产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40%。"类似这样的命运记录如果仅对当事人而言,大抵也就一笑了之或一声感叹了,但对于外人来说,尤其是同样胸怀大志的年青一代来说,当年的初生牛犊、如今的商业传奇人物将给他们以勇气、信心和希望。对此,吴晓波的评语是:"在年的中国商业圈出没着这样的一个族群: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韧而勇于博取。他们的浅薄使得他们处理任何商业问题都能够用最简捷的办法直指核心,他们的冷酷使得他们能够拨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脉脉而回到利益关系的基本面,他们的不畏天命使得他们能够百无禁忌地去冲破一切的规则与准绳,他们的贪婪使得他们敢于采用一切手法和编造最美丽的谎言。"他们在创造个人财富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历史,可以这么说,过去的30年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中国今天的局面可能还没到来,而这又给了如今的年青一代以最大鼓励:如果可以,你们去开创中国的明天,你们就是中国的未来。
  当然,《激荡三十年》不仅仅是一部商业史,如果是,那将是很无趣的一件事。资料堆砌,数据铺陈,这不会给吴晓波任何快感。他说,"历史本来就应该是对人自身的描述,司马迁的《史记》在这方面是最好的借鉴,它应该是可以触摸的,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通过表面上对中国改革开放史的全程回顾,吴晓波实质上是要对过去30年作出一些认识论上的梳理。他做到了。他发现,"过去二十多年里,中国市场上存在着三股力量:国营公司、民营公司、外资公司。一部中国企业史,基本上是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博弈的过程,它们的利益切割以及所形成的产业、资本格局,最终构成了中国经济成长的所有表象。"他也发现,中国的商业变革是一场由国家亲自下场参与的公司博弈,在规律上存在着它的必然性与先天的不公平性。"也只有进行了全景式的解读后,我们才可能透过奇迹般的光芒,发现历史深处存在着的那些迷雾,譬如,国家在这次企业崛起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为什么伟大的经济奇迹没有催生伟大的公司?中国企业的超越模式与其他超越型国家的差异在哪里?"此外,他还将论证,在商业史上,并不是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必然的。他以倪光南和柳传志反目成仇为例,讨论联想走上更具技术特色道路的可能性;以张瑞敏和他的团队控制海尔集团资产为例,讨论是否更早一些控制会使海尔产权更明晰、成长更快速,等等。是偶然多一点,还是必然多一点?虽然吴晓波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但他至少证明了一点,历史充满戏剧性,特别是商业史。"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30年转眼而逝,匆匆如白驹过隙。从大的时间跨度来看,年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段,但对中国来说,却是一个将被不断书写、提起的年代。中国,于那刻回来;中国,于那刻崛起。吴晓波的宏大叙事让人在品评中国辉煌的同时,也开始着眼将来。如果说,用于形容过去的是"激荡"二字,那么,下一个30年,又该用什么样的词语?30年太快,只争朝夕。
  全书选载完毕,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购买正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诚品书店一定要买的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