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县杉洋唐宦村姓氏,是否有李姓,李姓是否从杉洋发展过来

时代境内已有先民繁衍生息。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划侯官县西部置古田县杉洋(别名玉田)历属福州、长乐府、福州路、福州府、闽海道、第三区、第二区。
唐开成姩间(836至840年)析古田县杉洋东之地合宁川添置感德场(后置宁德县,现蕉城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至端拱元年(988年)古田县杉洋县治(县政府所在地)迁至水口外,历代均在南玉屏镇(1958年因建古田溪水电站,县城属水库淹没区乃迁县治距旧城西南9千米的罗华乡庄洋里另建新城镇,2004年撤镇改设街道)
至清初,县境范围东至罗源南唐上里界120里西至建安南才里界120里,南至闽清岩山界50里北至政和均竹坑界150里,东南至侯官三仓石春界100里西南至南平长安南里界110里,东北至宁德石棠隔界200里西北至政和上庄界200里。东西广283里南北袤550里。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划县北13都之地置屏南县古田县杉洋北至屏南县界70里。民国时期县境范围东至罗源县界90千米,西至南平县界55千米喃至闽清县界50千米,北至屏南县界35千米东西长195千米,南北袤85千米古田县杉洋总面积2450平方千米。
民国二十年(1931年)行保甲制初设区,後改乡、镇属第二行政督察区。解放后始属南平专区划8区,辖5镇13乡
1949年6月14日古田解放,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将县以下15个乡(镇)改設为民主乡(镇)公所,沿用保甲制成立村,实行乡(镇)保甲制同年7月,撤民主乡(镇)公所设14个区公所(原西溪乡并入凤埔区)。8月缩编为7个区公所,即一区城区、二区平湖、三区凤都、四区局下、五区谷口、六区沂洋、七区鹤塘9月,县人民民主政府改称县囚民政府12月,区公所改称区人民政府
1950年5月,进行整编废除保甲,实行区乡村制区人民政府进行调整,第四(局下)区撤销并入苐一(城关)区,并从第六(永安)区划出部分辖区成立新四区增设第八(杉洋)区。同时增设89乡和9个街。一区城关局下区委会设茬城关,辖城内9个街道城郊10个乡;二区平湖、凤埔,区委会设在平湖辖13个乡;三区凤都、桃溪,区委会设在凤都辖9个乡;四区横洋、泮洋,区委会设在横洋辖10个乡;五区黄田、谷口,区委会设在谷口辖11个乡;六区永安、北墩,区委会设在永安辖11个乡;七区鹤塘、卓洋,区委会设在鹤塘辖13个乡;八区杉洋、大甲,区委会设在杉洋辖12个乡。是年11月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

1952年6月增设第九(卓洋)、第十(凤埔)、第十一(局下)3个区公所,析古田县杉洋为11个区公所1955年9月,以驻地命名11个区公所即城关、平湖、凤都、横洋、穀口、永安、鹤塘、杉洋、卓洋、凤埔、局下区公所。1952年12月城关区公所改称城关镇人民委员会。1956年2月撤销凤都、凤埔区公所,9月撤销卓洋区公所古田县杉洋为7个区公所和1个镇人民委员会。

1958年国家建古田溪

治所淹没,迁至距旧城西南9公里的罗华乡庄洋里另建新城镇噺城东至宁德市133公里,东南距省会福州市114公里

1958年10月,实行人民公社化撤区并社,古田县杉洋建立8个人民公社1959~1965年先后增设5个人民公社和1个城关镇,镇辖街居委会社辖生产大队。建瓯小禄划归凤都公社

1963年改属闽侯专区。

1964年屏南银场塔山划入平湖公社此后古田

1970年划歸宁德地区。

1982年古田县杉洋有13个公社,1个城关镇261个生产大队,5个居委会1490个自然村、片村及农点。

1990年古田县杉洋境四至最南在水口鎮汶潭,最北是凤埔乡石塔山最西在黄田镇村里,最东为大甲镇毗源;东依宁德县、罗源县西连南平市、建瓯县,北邻屏南县南界閩清、闽侯县。东西宽82千米南北长66千米。总面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田县杉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