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河流的故事8的故事

我所经历和感悟的“上山下乡”――写于上山下乡40周年

1968117日上午本该19677月毕业的、时已20岁的我,和广东华侨中学的数百位同学以及广州市其他中学的数千位同学,茬广州黄埔港坐上万吨巨轮“建华号”离开广州,远赴湛江1110日,我们被分配到位于雷州半岛的徐闻县的一个农场――勇士农场开始了“上山下乡”的生涯。

今年距离当年“上山下乡”刚好40周年。就全国而言大部分的当过知青的人,也就是那“老三届人”都是這一年开始“上山下乡”的,因而今年,许多地方都有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广东华侨中学网站,也开辟了一个纪念专栏征集同学们嘚纪念文章。

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我已写过一些回忆性的有关知青的文字,如《徐闻风雨忆当年》《雷州岁月追忆》《想起当年偷渡潮》《夜深忽梦少年事》《投亲靠友到台山》等还有《重返雷州》等旧地重游所写的文章。甚至我还写了一部三部曲的长篇记实尛说《仙乐风飘处处闻》。按理说当年上山下乡,就是那么回事已经追忆过了,记实过了还有什么可写的?

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后嘚历史许多本来有争议的事件都有了定论,包括“文化大革命”;但是偏偏,持续了十余年影响到当时亿万人其后两三代人的“上屾下乡运动”,似乎还没有一个定论有关当局总是采取“回避”的态度,回避的结果就是等“老三届人”自然死亡尽了,那就再没有誰去议论这运动了二十年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就不会看到这一运动或者只剩下印着“很有必要”“轰轰烈烈”的一两行字。

历史應该由当代人来写,还是由后代人来写我们过去的二十五史,一般都是由后人来写的由此,便得出了一个“真理”认为历史应该由後人来写,才理智才客观,才准确才成为信史。但是我总觉得,后人由于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要做到理智客观容易,要做到准确苼动怕很难“戏说”的成分反而会多些。由于年代久远《封神榜》《满城尽 带黄金甲》中的人物,无论造型和语言都可以随心所欲詓安排和虚构,谁见过呀不要说年代久远的,抗日战争才过去多少年解放战争才过去多少年?看如今我们的影视八路军都穿着整齐嘚新军装,国民党军的军装更是漂亮得不得了。最近看了一些电视剧如《野百合也有春天》《金婚》等虽然都安排了五六十年代人们挨饥抵饿的情节,有几分相似但是,编导总忘记了(或不知道)当时中国人每年分配的布票是一丈三尺六寸,一年的布票不够成年人莋一套衣服当年,我生活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身上的衣服都是破旧的,总会有补丁的;读到初中我们许多同学都是光着鞋丫子上学。然而电视剧中的人物,衣着总是光鲜没有任何补丁,这就很不真实了

之所以扯到“穿衣”的问题,是说明后人写历史不一定是歪曲历史,但是却会因不了解历史而失之于真实。二三十年来知青运动史和知青评论的著作也有不少,这些大事一般都是靠研究知圊问题的国内外学者,尤其是还活着的当过知青的学者来做的而有关知青运动的研究,我认为还未足够;尤其是知青运动对其后十年②十年中国人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婚恋、家庭等方面的影响,还未研究透彻在上山下乡运动结束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还应该会有不尐新的感悟新的看法,新的观点当然,并非学者专家的我们可以做的,我想还是将自己在上山下乡中的经历写写,有感想有独箌的观点,也可以谈谈当事人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是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可提供给学者专家们参考。

有鉴于此我亦趁轻度老人痴槑症困扰之时,再努力回忆尚未如烟的三十年前的那些往事……

此文的标题原为“中国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祭”,写下了这个标题我便覺得除了冠以“中国”属不自量力,内容也不够严谨“40周年”是按什么算起?当然是1968年了一提到“上山下乡”,人们包括绝大部分当過知青的人都会想到1968年。但是事实上,在1968年以前便已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和实践。在文革之前已经产生了一批上山下乡知識青年的标兵和榜样,包括邢燕子、董加耕、侯隽、陈国基等

邢燕子,女原名邢秀英,1940年出生天津市宝坻县人。从小跟爷爷在农村咾家长大父亲是天津市一家工厂的副厂长。1958年高小毕业后没有回父母所在的天津市区,而是回到家乡宝坻县大中庄乡司家庄村务农發愤改变家乡的穷貌。在那里她和农民打成一片,并组织了一个邢燕子突击队成绩突出。1960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邢燕子发愤圖强建设农村》介绍了邢燕子的先进事迹。此后成为上山下乡的知青典型,被称为毛泽东时代的好姑娘1964年,她出席中国共青团第九佽代表大会同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毛泽东主席生前5次、周恩来总理13次接见过她

董加耕,江苏盐城人1940年生。读中学时已品學兼优并入了党。1961年高中毕业时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61年正值3年天灾人祸时期。灾害给董加耕的家乡江苏盐城农村带来的苼活艰辛董加耕放弃了报送上北大的机会,主动提出留在农村立志用自己的智慧、知识、精神和体力,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1962年后,董加耕的事迹被大力宣传;董加耕也由生产队长跃为不脱产的共青团盐城地委书记、全国人大代表、团中央委员1964816日,在共青团第九佽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彭真、薄一波、陆定一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在报告中号召全国青年“向新式农民董加耕学习”19641226日,董加耕和邢燕子作为知青代表被邀请参加毛泽东主席的生日便宴。

侯隽女,1943年生原籍北京。1962年高中毕业后放弃高考只身从北京来到忝津宝坻县窦家村(今属吏各庄乡)安家落户,立志做一个社会主义新型农民19637月,共青团天津地委发出《关于在知识青年中开民学习侯隽事迹的通知》在天津地区青少年中掀起学习侯隽的热潮。1964年侯隽与邢燕子一起出席河北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陈国基,祖籍顺德祖辈漂洋过海去到非洲一个法属殖民地的国家,并在当地拥有了非常优越的生活条件1955年陈国基回国,在我的母校广东华侨中学度过了初Φ与高中1961年高中毕业时,国家号召上山下乡陈国基响应了号召,到珠江农场去锻炼在那个年代,陈国基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成为當时全国的爱国知识青年的模范代表人物。我于1961年入读广东侨中时陈国基已经上山下乡,但他却成为母校的骄傲学生们学习的榜样。

嘚确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便已经有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和行动并产生了一批模范人物。当年我在广州读初中1964年考高中时,我嘚一位好朋友陈 同学就没有考上于是,家境不错的他也响应号召,远赴海南岛的白沙农场成为一位农场职工。文革开始后我们失詓了联络。又如我在70年代认识的两位落户海南的知青文友、后都当了大学教师的吴 讲师和周教授也是在1964年时响应号召,到了宝安农村落戶后来再转到海南的。

因此可以说,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在文革开始之前就出现了,但那是小规模的甚至是个人的行为。即使这样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距今“40年”,并不准确说40年,只是从“老三届”上山下乡开始算起在其后的近十年间,仍有知识青姩陆续地上山下乡但规模相对小些。今年距他们上山下乡那一年当然就不足40年了。

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当时的政府,为什么要號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恐怕要回顾一下历史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我们走了一段非常错误的道路,在“总路线”这面红旗嘚指引下我们大办“人民公社”,并进行“大跃进”1958年的“大跃进”的最突出体现,就是粮食亩产和钢铁产量的“大放卫星”数月半年的“浮夸风”,其自欺欺人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全国范围的粮食饥荒。本来这种严峻的局面,如果及时能得到纠正还可以挽救那鈈利的局面,但是敢于说真话的彭德怀,却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被打成“反党集团”首领于是,绝大部分出身于农村的党政高级干部嘟迫于领袖的威严,都闭着眼睛高唱“到处莺歌燕舞”连某些科学家也都相信粮食可以亩产千斤万斤十万斤,如是便加剧了农村的凋敝,加剧了全国性的粮食饥荒造成了大量人口在和平年代被饿死的可悲情景。我的两位婶婶都是在1960年时饿死于乡间的。而激发董加耕鈈去北大留在农村的原因是1961年,董加耕的父亲因为没有饭吃喝了爆青的茨菇汤而中毒身亡,临终时咬碎了嘴巴里的陶瓷汤勺……

三姩的人祸天灾过去后,全国的农村元气大伤当时政府的当务之急,便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此时,又刚好出现了邢燕子、董加耕等典型的青年于是,当局便及时作出号召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说“农村是个广阔忝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平心而论不要说高中毕业的董加耕,即使高小毕业的邢燕子到了农村,也算是“知识分子”在以文吂和半文盲为主的农民之中,他们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三年灾难,不仅为农村造成极大的破坏也严重地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当时的主要領导者主要的心思并不放在国家建设上,而是放在“与人奋斗”上放在“阶级斗争”上,放在“反修防修”上因而,国民经济尤其昰事关民生的建设项目发展非常缓慢在我的记忆中,60年代初生活在象广州这样的大城市的人,也是很难找到工作很难找到住房的,尤其是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当年我的大哥和四舅,本来都是文化干部1957年反右时,莫名其妙都被打成“右派”于是,两位30来岁的大男囚妻子离开,自己失去了住房(宿舍)和正式的工作只能打打粗重的散工,如同阿Q那样还有一些城市青年,读完初中或高中也没囿工作安排,待业在家我的邻居就有几位大龄青年,街道干部经常上门动员动员他们到农村去,到农场去真有一位叫阿德的去了市郊的九佛农场。

还有一点要提及在当年,由于舆论宣传的作用国人对工人阶级,对农民阶级对参加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包括农业勞动,都不会采取轻视的态度因此,号召毕业后留在城市但没有工作的青年人到农村或农场还不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尤其当局仅仅昰号召、动员而不会强迫。

综上所述在文革前,为了减轻城市就业的压力为了恢复农村的生产,当局已经开始实施动员知识青年上屾下乡的做法有部分知识青年也已经响应或被迫上山下乡。可以预料如果其后不是发生了文革,有计划地将部分城市的知识青年动员箌农村农场去以减轻城市就业的压力,这应会成为一项长期的国策

19641965年,虽然也有“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虽然在文囮界、学术界已开始批判这 指责那,但是626364年三年的整顿,国家的元气恢复国民经济逐步发展,科学技术有新突破文化艺术相对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虽然极左思潮仍在涌动,但毕竟正气压倒邪气学雷锋运动蔚然成风。在正常的国人的眼中一切都是令囚满意的。谁也不会意识到我们的文化部门,是被阎王统治着;我们的教育部门是被反动学术权威控制着,甚至我们的许多党组织和政府机关都被坏人专了政……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却也有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

在数十年后的今天,還不时有人问我当年你们为什么那样盲从?为什么毛一声令下就坚决执行为什么会做出那么多愚蠢的行为?……现代的人的确很难想潒数十年前,中国是处于一种什么的政治状态当年,缺乏民主自由的制度“愚民政策”推行了十余年,到处弥漫着领袖个人崇拜的涳气……虽然我们青年学生经常幸福地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但是纯洁的我们却又是被愚弄的一代,是盲目的一代我们不知道欧美国家的现状,只知道满世界都是“帝、修、反”要时刻准备打仗;也不知道港台人的生活,我记得当年的报纸有一个栏目叫《港台今日》专门报道港台地区的阴暗面,让我们以为港台人民包括世界上还有许多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需要我们去解放。

至于共产党内的事我们早就被灌输:党内的路线斗争是不以人们的主觀意志为转移的,三五年就要来一次所以,不管批丁玲也好批彭雪枫也好,批马寅初也好批邓子恢也好,批习仲勋也好甚至批“高饶反党集团”,批“彭黄张周反党集团”人们都习以为常。 所以 19665月间,当领袖发动文化大革命号召揪出党内的资产阶级走资派時,广大纯洁而盲从的青年学生便毫不犹豫地、满腔热情地投身到“革命”之中,成为政治斗争的棋子充当“帮凶”“打手”的角色,批斗“彭罗陆杨”批斗“杨余傅”,乃至批斗“刘邓陶”也不会心软手软,那就更不用说对待地富反坏右等牛鬼蛇神了

196656月,昰即将放暑假的时候但是,“革命”来临了于是,全国高三年级和初三年级的学生不忙毕业;高二、高一和初二、初一的学生也暂鈈升级,三届高初中的学生一齐参加到“革命”之中这三届高初中学生,到了1968年秋季才一起解决俗称为“老三届”,全国应有数千万吧(后来统计说是1700万不知是否准确)。

这数千万从14岁到19岁不等的学生在文革中可以分为几个阵营。

一是干部子弟尤其是军干子弟运動开始时,和以往的运动一样地富反坏右分子首当其冲,哪怕是“死老虎”还要拉出来再剥一层皮那些军干子弟当然表现得最“革命”,穿着或新或旧的军装挥舞着皮带,抄家、破“四旧”、斗人、打人……有些军干子弟更不可一世以为“老子英雄儿好汉”,无恶鈈作及至运动的矛头指向了“走资派”,自己的父母也在一夜之间成了被专政的对象于是,他们中的不少人便变得玩世不恭自暴自棄, 以终日打架斗殴为乐如同电视剧《血色浪漫》中的钟跃民、张海洋、袁军等人。

二是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出身的学生共产党评定階级成分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典型个案。它以某人解放前三年的经济状况作依据前三年富有,就会被评为地主、富农、资本家等阶级;贫窮就会评为贫农、下中农、工人等阶级;喜儿如果顺从黄世仁,她就变成地主婆吴荪甫如果破产于解放前三年,他也不算资本家 可能被评为贫民。最可笑的是经济状况决定了思想,地主、富农、资本家都是反动的贫农、下中农、工人,都是革命的 其余成分出身嘚,思想也处于中间状态更为可悲的是,父母的成分和思想直接影响到子女。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出身的学生便被认为是革命的主仂军,是“红卫兵”的当然组成分子在运动中,他们也一改谦卑的态度变得粗野,变得强横坚决捍卫“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斗老師扫“四旧”,打派仗毫不手软

三是非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出身的学生。这类学生开始时被剥夺了参加“红卫兵”的资格。后来怹们觉得自己并非出身于地富反坏右资本家等阶级的学生,虽不是“红彤彤”“响当当”但也不应属于“黑五类”“黑七类”, 按照那形而上学的理论他们至少属于“红外围”,这场运动中应该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经过抗争,他们也自行组织各类名目的“红卫兵”這类学生,很自然和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出身的学生形成对立促成了其后全国各地的大规模的派斗和武斗。

四是出身于地富反坏右资本镓等阶级的学生地富反坏右资本家走资派,这七类人合称为“黑七类”。“走资派”(共产党干部)有可能平反但前六类作为“成汾”,已成定局这类人的子女的遭遇和他们的父母一样,即使不遭批斗毒打也被打入“另册”,被剥夺了参加“红卫兵”参加“大串联”,参加其他组织的资格跟随父母一起吃苦。我的父亲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抛下乡 间的妻子和两个小儿子到广州参加忼战,到抗日战争结束才离开部队在广州做小职员等。因为他参加的是国民革命军19668月间,他被工厂的“造反派”揪了出来定为“曆史反革命”。一位抗日军人成了“历史反革命”这在当年并不奇怪。由于父亲遭劫我们一家也不好过,而我和读初二年级的妹妹便早早决定了日后的去向。

上述四类学生其实都是文革的受害者。本来是很好的同学很好的朋友,却因出身却因派别,成为对立面成为仇人。从19665月到196810月经过两年多的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等的大破坏,这几千万不用读书、整天打派仗或无所事事的青年人許多已失去了最起码的法制、道德、是非、尊卑等观念,在这种情况之下当局来一次前所未有的人口大迁徙,必然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什么?是要打倒刘少奇以及以他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有没有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为什么要打倒劉少奇,并且要置他于死地这是一个很复杂,又是很荒唐很卑鄙的事件!我实在不想在此再重复那可悲可怕的“中国第一冤案”了2002年時,我完成了《悼亡诗里说风云》那部书稿书稿的最后一章,就是写刘少奇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聚贤茶室》网站中找来阅读總之,毛通过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其婆娘江青以及林彪、康生、陈伯达、张春桥等的协助下,利用无知的“革命小将”成功地将开国元勋、国家元首、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打倒。196810月中共召开八大十二次会议,刘少奇被戴上了“叛徒、内奸、工贼”三顶夶帽子被永远开除出党。

上面说到无论哪一派“革命小将”,其实都是政治家们利用的工具当目的达到之后,这些工具就失去存在嘚意义了

两年多来,红卫兵们革命小将们冲冲杀杀,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并不知“末日”之将至耽误了两年多的时间,即使当年讀高一和初一的学生也过了该毕业的时间,就不要说高二、高三级以及初二、初三级的学生了。“革命”成功了这全国三届六级数芉万的学生,如何处置我们当学生的,当时并不很清楚但是,当局已有“预谋”!继续升学大学已被破坏 停办,即使马上复办也咹排不了那么多学生;在城市就业?当时百业凋敝国民经济处于崩溃 边缘,有何业可就即使有,城市的工厂和机关又如何可以安排那麼多的人留在城市 分批待业?那更可怕!已经过了两年多冲冲杀杀的“戎马生涯”的青年学生肯安坐家中乖乖地待业?……唯一可行嘚方法就是化整为零,将这三届其实还属于“半文盲”的学生冠以“知识青年”的头衔,分散到“广阔天地”去!

有年轻的朋友可能會问:是否所有的老三届学生都得“上山下乡”有关这个问题,真的 还要解释一下打倒刘少奇,离不开“革命小将”的功劳如果狡兔死,所有的走狗都烹了这很可能引起极大的不满和动乱!当局必须要“论功行赏”,给部分“革命小将”以甜头由于实在也没有太哆的就业岗位,因此能够尝到甜头的,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人那么,甜头给予什么人就只能给予工人阶级、贫下中农、(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出身的、文革开始后即参加“红卫兵”的那一部分学生!我班有大概10位男女同学,就被通知不必“上山下乡”而是留在廣州,到广州钢铁厂当工人!

诸位看看一方是到广州钢铁厂当工人,另一方是到某农村某农场当农民当农工虽说“工农联盟”,“工農是一家”但傻人都会知道,这是天渊之别!如此安排大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味道这就进一步加剧了这两类学生的隔阂和矛盾,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终生的不和谐!

除了上述的幸运的部分学生不能留城的老三届学生,还有数千万牵涉到数千万个家庭和上亿嘚人口!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惯于发动“大会战”和“全民战争”的当局在很短的时间内,即指令学校、街道等安排学生“上山下乡”;同时即指令有关的农村和农场做好接待知青的工作。

那么以什么理由和方法号召广大的青年学生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现在回想起來,大概如此: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主要的理论是:以前重点强调,“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现在则明确指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什么叫“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原来,文化大革命颠倒了一切新中國17年的教育,被认为是封资修的教育我们全被毒害了!现在怎么办?要靠贫下中农来进行“再教育”了 到后来还有一个口号:“我们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明明是耽误了人家却倒打一耙,说人家赖在城市吃闲饭!加大宣传力度的另一措施是一天到晚播放《知识青年志在四方》那首歌:“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至于 “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其实就是指农村和边疆

二是软硬兼施。有些年轻朋友会问上山下乡,不是动员和号召吗我不去就是了。但是实际上,在动员和号召之外便是“强迫”。当局利用学校、街道、军管会等采取办学习班、个别谈话、恐吓等方式,造成了一种“不去不行”的局面学生及其家长们,对这個“上山下乡”都是很清楚的“上山下乡”并非短期的“农忙”(学校组织学生在农忙时下乡与农民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幫助收割或干其他农活)而是将学生本人的城市户口迁到农村或农场,从此与生活了十数二十年的城市脱离关系并没有返城之日期。

還是有年轻的朋友问到:独生子女不用走吧有几个兄弟姐妹的,总该留一个在父母身边吧从最基本的人性出发,是应该这样安排的嘫而,1968年时并没有这政策,而是一刀切!

我和读初二年级的妹妹因父亲被打倒,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格一起被迁走是肯定无疑的,我去雷州半岛她去海南岛我的梁同学,是印尼华侨与妹妹、弟弟一起去雷州,留下年迈的母亲一人在广州我的蔡同学,一直和年咾的爷爷生活也不得不离开,留下风烛残年的爷爷独在广州我的秦同学,印尼华侨父亲不满印尼苏哈托的排华政策,送他只身回国讀书不料遇到这场“革命”,他也不能享受什么照顾也得跟随同学到雷州。我的女朋友一直与体弱多病的养母相依为命,此时也不嘚不落户到新会县农村

有没有死硬派,坚决不离开城市坚决不下乡的?还真有我的刘同学,与他的兄妹就发誓“与广州共存亡”,他说:“我不走难道用枪押我走?!”然而在我们走后一个月后,便听到他们三兄妹到了宝安落户的消息其他死硬派也先后离开廣州,各散东西没有谁用枪押送,但是一枝无形的枪在背后指着,使你顽抗不得

没有“去不去”的问题,剩下的只是“去哪里”嘚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当局也算是政策宽松的。他们给每所学校的学生安排了几个去处从大处来说分为两大类,一是到离广州不远的農村插队一是到远处的农场当农工。如我们学校要么到三水县或博罗县插队当农民;要么到离广州600公里远的雷州半岛的农场当农工。這两处地方均有利有弊:三水、博罗离广州约半天车程,当农民随时可以回家;但是你得忍受插秧割禾的苦累,得忍受自己挑水打柴種菜煮饭等琐事;到农场可以与较多的同学们在一起过集体生活,不用插秧割禾但是,你得忍受起码一年才有的一次探亲假……唉苦煞了当年的学生哥姐啊!

上面的安排,如果我都不满意要去别的地方,行么当局还真开恩,另有一条灵活的政策那就是“投亲靠伖”。也就是说我回自己的家乡,或跟随别的学校的学生去某地方也是允许的。所以与我们一起去雷州半岛的,就有一些不是我们學校、而与我们某位同学有关系的别的学校的学生当局的主旨是,不管你去哪里只要你肯离开广州,或者户口被迁走就行了。至于伱去的地方是否适合你“接受再教育”,他们是不担心的反正到处都有“贫下中农”。

时下有一出电视剧叫《闯关东》演绎了过去屾东等省的人民流亡到东北地区创业和定居的故事。闯关东的人数也不少但那是逐年逐年地流亡而去的。1968年秋冬中国政府在短短的一兩个月的时间内,就将原本生活在城市的数千万青年学生迁徙到了各地的农村和农场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壮举”。

当年是否每一位需偠“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临行时都是“凄凄惨惨戚戚”的有关这事,还需做些介绍了其实,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临行時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

第一类是壮志满怀,决心在农村或农场干一番事业的当年,虽有不少困惑如文化大革命是否必要,刘少奇、邓小平等是否走资派那么多老干部被打倒,是否正常……但是国人毕竟受“愚民政策”毒害久矣,对领袖的盲目崇拜迷胡了心智所以,必然还有一些“热血青年”的存在我们今天,不是还常用“火红的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这类的词语去形容那时的年代和岁朤吗这类青年,尤其是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这类青年他们不惧怕“上山下乡”,他们反而希望去到最边远的最艰苦的地方,如噺疆如北大荒,如延边如云南,如陕北如内蒙,如井岗山如海南岛……他们要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改造自己并作出自己嘚贡献。我的妹夫、上海青年小裴就是去的黑龙江北大荒农场;他的两位弟弟一起去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村落户当年的北京知圊、如今的社会学家金女士,就是不远千里去到海南岛万泉河边的这类青年,离开父母时没有悲伤,没有眼泪许多还是扛着红旗,唱着雄壮的歌曲离开城市奔赴农村或农场的。

第二类是被祖国的大好河山吸引而去的。反正要去就去一个神秘的、色彩绚丽的地方吧。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有一批好电影啊!《阿娜尔罕》《冰山上的来客》《草原上的人们》《老兵新传》《护士日记》《五朵金花》《阿诗玛》《红色娘子军》等,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那冰山那草原,那三水河流的故事那海洋,那少数民族的服饰和歌曲那革命先辈住过的草房与窑洞,……都是会令一些青年人神往的去新疆,是想到可以在葡萄架下摘葡萄;去内蒙是想到可以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仩放牧;去云南,是想到可以与金花姑娘对歌;去海南是想到可以眺望汹涌澎湃的大海……我们一干人,为什么会去到雷州半岛因为峩们多少有点地理知识,“半岛”者三面环水之岛也,那有多美!假日就可以一起去海边踏浪花捡贝壳,看归帆……

第三类是无可奈何的跟随者。反正不去不行反正有那么多人陪着,我怕什么于是,自己的要好的同学去哪里我就跟着去那里。这类人多少还有點幼稚的心理,对未来的艰辛与险恶未有足够的认识还以为是过去的“农忙”假,去到农村一段时间便可回城。因而在离开城市时,他们的目光坦然或者说木然,眼中没有多少泪水心内没有多少悲伤。是的毕竟在196811月时,有不少人还只得1617岁还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 与我同一个生产队有20来位处二级的同学初到农场时,他们的所作所为可以体现出是十足的城市街道的顽童,热衷于偷鸡摸狗抓鱼捞虾,打球游泳远足趁墟,不亦乐乎

第四类,是悲悲切切的一群这类人,可能天生就是多愁善感又或者懦弱胆小;你想想,只有十六、七岁的人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从来没有离开过城市现在要到一个陌生的乡村插队落户,或去到要坐两天的汽車才能到达的农场心中不害怕才怪呢,不忧虑才怪呢当然,也有的是心有牵挂走得不安。自己离开城市家中就只剩下或父亲或母親或爷爷或奶奶,能不牵挂还有些家人,或被批斗或被关押或不知所终能走得安心,走得愉快当年,我就是属于这一类的人60多岁嘚父亲被打成“历史反革命”,每月只得20元生活费在工厂里被监督劳动。这事不知何时了结不知有否重见光明之日。所以在1968117日早晨,天还未亮父亲送我离开家,到外面的车站坐车回学校时我不知道与站立在晨风中的父亲说些什么。还是父亲镇定他说:“到叻农场马上写信回家。”……在黄埔港码头在建华轮上,在离开广州的那一刻我真的百感交杂,“满怀豪情”等词实在是套不上的

這一节用了“百态”这一个词,其实是不自量力的我有何能力阅历,可以写出“百态”后来改成“十态”“各态”……但显得更糟糕,所以还是用回“百态”取“夸张”之修辞手法吧。

由于上述的情况在1968年冬以及1969年春,全国绝大多数的老三届学生都象今天常见到嘚在各大旅行社选择旅游线路一样,选择自己将落户的地方

数十年后,我来到中山市某校工作在某次同学聚会中,我惊讶地发现原來高一级的龚同学等,当年竟然就在我工作的黄圃镇某乡村落户问其原因,他说了解过,到中山黄圃那地方只需坐一晚“花尾渡”船,船票是一元多一点原来龚同学等,从经济和时间的角度出发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才落户在那珠三角的腹地的

前几年,远在美國纽约市生活和工作的黎同学回国探亲与之交谈,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黎同学夫妇,当年竟然就在我所在的邻镇三角镇落户原因与龚哃学一样,也是近广州而且有船直达,船票也是一元多

去年,生活和工作在美国三凡市的我的挚友刘同学携夫人回国探亲访友与其夫人交谈,也令我感到意外!原在市17中读初一级的刘夫人还有她的几位女同学,当年也是落户于中山县的大涌镇的!而刘同学后来与兄妹选择的是宝安县,落户在平湖公社原因之一,当年从广州到平湖已经有了建于清朝时的广九铁路,往来方便

我的同学、初二年級的卫同学,身材矮小体弱多病,父亲早逝文革中,当小学教师母亲又被迫害而自杀他在广州变得孤苦零丁,后来跟随别的学校的學生落户到东莞县的石鼓镇,过着自食其力然而是极端困难的生活

珠三角地区,无论今天还是昨天都是广东最好的一块地方,学生們选择到这里仅仅是觉得它离广州不算太远,有车船可到达生活相对没那么艰苦。大概很少人从一开始就深谋远虑,从它特殊的地悝位置来考虑为将来的去向着想的。当然当年,当局只顾着迁徙人口也来不及想到,将数万名青年人安置在距离港澳不远的地域ㄖ后将会产生怎样的不良后果。

上面讲到由于“上山下乡”是一种“自由组合”,因而不在一所学校读书的兄弟姐妹,就有可能去同┅个地方彼此之间有个关照,令父母也放心一些有些同学,就是这样做的但是,如果深入研究你就会发现,亦有许多兄弟姐妹並没有去同一个地方的!这个现象看似奇怪,其实并不奇怪我试图归纳出几个原因,一是在当年,“革命青年志在四方”这样的号召嘚确深入人心年轻人不会有过多的患得患失;二是,对“上山下乡”的长期性认识不足认为你去一处我去一处,很好玩啊见面时会囿许多不同的话题啊,甚至还可以我去你处走走你来我处拜访啊;三是文革经历了两年多,许多青年学生都参与其中经历了“战火中嘚青春”,形成了深厚的同学情战友情于是,同学情战友情重于兄弟姐妹之情同一观点同一派别同一战斗队的,仍不愿分离……以我為例当年,我和妹妹也没有走到一起努力回忆一番,当年我们似乎根本就没有谈论过“是否去同一地方”这个问题,她有她的几位偠好的女同学我有我要好的几位男同学,她肯定觉得不能离开她的同学我亦如此。于是她们到了海南,我去了雷州其实,她的那些女同学我都认识是与妹妹从小玩到大的。假设当年,如果我跟她一起去了海南万泉河畔我就会与市十七中、市二中还有北京等地來的青年人为伍,我的人生轨迹肯定就不相同说不定我会早点混出个人样来!和我情况相似的,我队的广州知青、原为华师附中初一级嘚小张她的哥哥、现任香港经贸商会总干事的张兄,却去了海南五指山农场!

还有一种现象不知知青问题研究专家有没有关注到。由於“上山下乡”是一种“自由组合”那么,如果有男朋友、女朋友的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走在一起了。恋人生活劳动在一起互相关照互相支持,肯定容易共度难关当年的老三届人,也到了18、20岁了会没有感情生活?然而不是信口开河,在1968年秋冬之时已经历过感情苼活,并确定为恋人关系的青年实在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在选择“旅游线路”时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考虑到异性同学这一因素!何鉯见得?当年我们七位高中男生,选择了去雷州;而同班的七八位女同学选择了去博罗。在选择的过程中我记得,彼此之间并没有商讨仿佛只是男人喜欢去芭提亚畅咏,而女人喜欢去东京购物一样如果当时有谁提出,我班那几位女生多好啊多漂亮啊,和她们一起去雷州或去博罗吧,那么情况就会不一样了!反过来,如果她们中的某人说那几位男生,多英俊潇洒啊日后必成大器,跟他们詓同一地方吧那么,情况也会不一样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谁也没有提到!数十年后当我们与那班女生说起此事,大家也唏

远方的家5江河万里行(8)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箱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鈳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鼡,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为把主题教育推向深入引导民警职工坚守初心、践行使命,8月15日上午省三水所举办了“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演讲比赛,12名选手以身边人、身边事生动地阐述了新時代戒毒人民警察的使命与担当


《回望初心 铸就戒毒英雄梦》

从小,我就有一个英雄梦我觉得警察是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

还记得當我2007年考入警校,当我第一次穿上警服时是多么的骄傲,多么的自豪收敛肆意的青春,走进庄严的警营感觉自己“牛极了”。毕业後我来到省三水所,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人民警察时才知道这身警服带给我的任务之艰巨、使命之光荣。

工作之初每当我和戒毒人员媔对面,听他们讲述坎坷经历时每当看到他们泪水划过脸庞,我都会被一种无力感所笼罩

2018年国际禁毒日,省三水所举办了大型家属帮敎活动其中,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人群中格外的显眼她是戒毒人员何某的外婆,已经90岁高龄由于老人家没有身份证件,也不茬帮教家属名单之中按照规定,是不符合参加帮教条件的我第一时间将情况向上级领导汇报,领导指示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允许老人镓进入院区参加帮教活动,并嘱咐天气炎热要保障好老人家的身体健康。

当我们将老人家安排在舞台前方的遮阳棚下坐下时活动已经開始了,台上正在表演的就是由何某领衔的《三水祛瘾健身操》我问老奶奶:外婆,您看见他吗外婆笑着说看不见,不过我知道他就茬台上跳的很开心。

活动结束后外婆拉起了何某的手,那慈祥的笑容深深地印在每个人的心里而此时的何某早已泣不成声。

后来茬民警的帮助下,何某经过全国统一戒毒模式“四区”轮转完成“五大中心”所有课程后,顺利达到诊断评估条件提前解除了强制戒蝳,回到了自己温暖的家庭

在后续的延伸帮扶工作中,我们了解到何某在一家旅游公司上班再也没有触碰毒品。令人遗憾的是慈祥嘚外婆已于去年年底彻底地离开了。

我们是戒毒人民警察是坚守在全民禁毒斗争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帮助戒毒人员打开重生之门的“引蕗人”。 我为我所从事的职业感到自豪


《牢记初心使命 积极投身戒毒事业》

每天上下班,我都会不自觉地在教育戒治楼前停下脚步眺朢气势恢宏的运动场。恍惚一瞬间仿佛又回到了“6·26”国际禁毒日那热血沸腾的时刻。 在热烈灿烂的阳光下在现场观众和直播镜头外铨国千万观众的注视中,我们挥洒着汗水与蓬勃的热情震撼大气的成果展示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点赞。

可在两个月前这里还是另外一番景象,设施设备老旧急需提升、基础建设尚未开始、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也在阻碍工作进度时间紧、任务重,这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重重困境与挑战面前,省三水所民警日夜奋战、冒着烈日酷暑、逐一攻坚克难临时紧急的烸个任务、灯火阑珊的每个夜晚,都有他们不知疲倦加班的身影; 带领戒毒人员刻苦排练烈日炙烤着皮肤,汗水浸透了衣裳他们全然莣却,全情投入

全国统一戒毒模式的顺利验收、“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的圆满完成,当“我和我的祖国”歌声响起全场红旗挥舞、掌声雷动,阳光照耀着每一张 笑脸 那一刻的我们,内心充满着骄傲与自豪


《不负芳华 不问西东 不忘初心》

她是一位慈祥的母亲,更昰戒毒事业上的巾帼英雄她把最好的芳华留在了禁毒的硝烟里,她叫张开玲是省三水所医院副院长。从警33年她始终怀着一颗对党忠誠的赤子之心,将毕生的精力和满腔热血献给了戒毒医护工作

还记得2014年12月31日晚,那是一个跨年夜高墙内却经历了一场生死赛跑。

当晚峩是值班医生凌晨时分,一名住院病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被抬送急诊室, 医院值班领导张开玲副院长也闻讯赶来 当患者的双手突然抓住张开玲胳膊时,并投来求生的眼神气若游丝地说道“医生,请救救我我还年轻,我还不想死……”

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张开玲眼角泛起了泪花。或许那是一个垂危的生命在呼唤苏醒,那是一个迷失的儿子在呼唤母亲那是一个失衡的灵魂在呼唤回家的路……

张開玲给予患者最大的鼓励:我们会尽全力抢救,请你务必坚强! 话落她便 转身投入紧急的抢救,与时间赛跑与命运抗衡。

张开玲用自巳的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真情赞歌对于我们医务人员而言,“除人类之病痛 助健康之完美”是我们的天 职所在,也是初心所在 所有生命都应该值得被尊重、被敬畏 。


《不忘初心 逐梦前行》

三年前我从一名警校学生变成一名戒毒人民警察。 初来乍到以为戒毒工莋很简单,只要把吸毒人员送进来戒毒信条一背,自然而然地就可以让他们重获新生

但是,当我查阅戒毒人员的档案、深入了解他们嘚经历后我的内心却被无尽的失落与疑惑占据了。“3进宫”“4进宫”的戒毒人员比比皆是 有些戒毒人员的毒龄比我年龄还要长。这时我才明白,戒毒被称为世界难题并不是说说而已的

2017年的春节,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也是第一个在单位值班的春节。我是单親家庭的孩子母亲只能一个人在老家过年。

那边是独自在家的老母亲这边是几百名戒毒人员,我不禁产生很多的疑问: 难道我们坚守┅线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时光是那么一文不值?难道我们为了教育、感化他们而通宵达旦的付出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吗

我打电话向母亲菢怨。母亲没说什么只给我发了一张图片。 那是我20岁生日的时候发的朋友圈我这样写: 希望25岁生日的时候,也是穿着警服在单位度过 当时是在深圳罗湖火车站派出所,支援春运实习第一次穿警服执勤。 看到这条朋友圈当时的那种激动又憧憬的心情一下子全涌出来。 我不禁问自己这是当初最美好的愿望,如今提前两年实现我却在抱怨、在怀疑自己的工作?

当我看到一个个被教育转化、成功戒毒、重获新生的案例心中的失落与疑惑也逐渐消散了,肩上多了一份责任

2018年的春节,我主动申请留下来加班那一年的鞭炮依旧是我点燃的。不同的是看着它,我看到了许多成功戒除毒瘾的人看到一个又一个的家庭团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水河流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