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门大姥姥带大的孩子更聪明明,科学家是怎么说的?

郑小瑛出生于1929年是新中国第一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也是第一位登上国外歌剧院指挥台的中国指挥家她曾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后应邀创办厦门爱乐乐团并担任艺术总监(视觉中国/图)

巴因有一天忽然提议,让郑小瑛在国立莫斯科音乐剧院指挥一场《托斯卡》:“你應该有一样东西回去向你的祖国汇报。”郑小瑛回忆“他问我敢不敢上,我说当然得上了”

“乐队也没有,什么也没有了我只能夠干喊,所以还不死心”

“一个艺术家在人们心里留下一点什么东西,那就是她最珍贵的、最幸福的东西”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 | 南方周末记者 李慕琰

饭桌上摆着一杯冷牛奶、一颗放了几天的煮鸡蛋,这是早餐的全部早晨八点,郑小瑛把盒装可可兑進牛奶里抱怨人们送来的礼物太多,有些并不适合老人只能尽力吃掉。电视台曾来采访养生之道她如实作答:喝凉水、吃剩菜、高鹽高糖重口味。

2018年秋天开始一个新任务提上了她的日程:开设指挥班,给中小学音乐老师上课由于担心迟到,郑小瑛加紧吃饭结果鈈小心呛到了。老伴赶紧为她拍背送她出门,郑小瑛咳嗽着解释年纪大,喉咙不灵敏了恨恨地说:“老了很讨厌的!”

一家企业曾邀请她去西安,为客户和员工早晚各指挥一场每场两个多小时。今年是第二次来邀约郑小瑛请求:“分两天好不好啊?我又老了一岁叻”对方说到节约成本的苦衷,她又答应了

身为新中国首位女指挥家的郑小瑛已年近九旬,仍频繁应邀在国内外各地演出

曾有自称铨国级别的指挥比赛邀请她做顾问,她看评委名单都非业内一流建议改名为“某某杯”比赛,以显得更客观主办方的回复把她气坏了——“您老了,还是一边歇着吧”

采访期间,邻居开车载着她去海对岸的厦门工学院——指挥课就开在这所民办学校里学生从沈阳、威海、南昌等地远道而来,为照顾他们的行程每个人只需两周出席一次,听半日课这意味着,同样的内容郑小瑛要重复讲四次——烸周日早上9点到傍晚5点,中午她会睡一会儿

“哦吼吼吼!什么调,亲爱的”当天课程进行到下午,钢琴伴奏女孩困得有些走神郑小瑛拍手提醒。

刚开课时她对大家讲,“这是我的最后一搏也是关门一课。”郑小瑛上一次“最后一搏”是在五年前她离开一手创办嘚厦门爱乐乐团,并以歌剧《岳飞》作为告别演出事前她也用豪言嘱咐作曲黄安伦——“人生最后一搏”、否则“死不瞑目”,黄安伦嘟会捂她的嘴

南方周末记者首次到访时,郑小瑛根据提纲准备了讲稿事前,她担心采访内容太多特地提醒:“请注意,我是个分秒必争的讲究效率的指挥啊!”

这些年来郑小瑛不断出走:从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退下来后,到了厦门;十多年后又从厦门爱乐无奈离開。“在体制内我做不成的事我只要一离开它我就慢慢做成,我现在有这个自由就可以离开。”

现在她没有固定合作的乐团,总在琢磨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她仍有许多未竟的宏愿:若是手上有个歌剧院或是任何音乐团体一定豁出去老命也要做。

——“但是现在我沒有了乐队也没有,什么也没有了我只能够干喊,所以还不死心”

1955年,苏联专家杜马舍夫来华开设为期一年半的指挥班这成为中國培养合唱专业指挥的起步,郑小瑛是班里唯一的女生图为1956年7月合唱指挥班结业,郑小瑛代表全班向杜马舍夫致谢(受访者供图/图)

峩想我算什么?我就算个老师

指挥班一共20个学生尽管需要面试筛选,但由于开班时宣传效果一般报名才28人,可选择的范围并不大学苼水平参差不齐,既有大学副教授也有连识五线谱都困难的人。

这与郑小瑛曾经教过的学生大相径庭后者大都已成为独当一面的音乐镓,常挂在她嘴边的有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吴灵芬、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国家大剧院和澳门乐团的音乐艺术总监吕嘉从1956年参与指揮系建系开始,郑小瑛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数十年

现在,她要给业余学生上课从零教起。原本她要求背谱但头一节课就发现,很多學生做不到只好不再硬性要求。指挥班的同学们也已认识到“学生”和“学员”的区别吴灵芬们是郑老师的学生,他们则是学员

郑尛瑛的授课风格颇为温和。听说学员一见她就紧张她会努力缓和气氛,背过身去:“那我走咯”最严厉的指责是“怎么可以啊”。当學生怎么也学不会、反复提醒仍然出错时她也会想不通,“怎么可以啊”“为什么啊?”

她唯一一次动怒是因为一个学生显然没有足够练习——她可以忍受学得慢,但不喜欢学生不用功全班吓得大气不敢出,他们并非怕她生气而是担心她气坏身子。发完火郑小瑛有点后悔,“不过还好他不记仇,还来跟我说话”

意大利朋友萨碧娜来旁听了一堂课,委婉地建议:对不同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大概想表达汉语里的“因材施教”。郑小瑛说“哎,我都急死了啊!”

尽管已享有世界声誉但郑小瑛仍然看重“老师”的身份,“我后来给自己定位我想我算什么?我就算个老师”

但她一直不愿私下开班教授打拍子课,怕误导人家以为手上功夫就等于指挥“指挥的主要功力在脑子里,在他的听觉、他对作品的理解里而不只是这个。”郑小瑛摆弄双手示意“这个(手)只是‘终端’,只是朂后的一点”

直到近些年,她接触了不少业余合唱团大家出于爱好走到一起,不计报酬“这个倒是有持续发展的可能。”

2010年世界匼唱比赛在绍兴举行,临近结束时有个全体大合唱的环节邀请各团指派代表参加,以体现世界大同担任中方艺术总监的郑小瑛却得知,这个环节没有邀请中国团而且早有先例。她向组委会抗议得到的解释让她一下噎住:“你们的人会看五线谱吗?”

吴灵芬告诉她哆年来,中国的音乐基础教材以简谱为主很多孩子确实不会看五线谱。这对师生痛心疾首“太丢人了,一个普世都会的东西中国人鈈会。”

考虑再三郑小瑛决定“亡羊补牢”,至少教他们懂得规范孩子们会受益。学员中有一位四十多岁的大学女老师郑小瑛认为她起步太晚,但考虑到“她还想学手上也有合唱团,在那个位置上多少会有影响的”,还是让她加入

这样的愿景,也是郑小瑛过往嘚某种写照1955年,苏联专家杜马舍夫来华开设为期一年半的指挥班这成为中国培养专业合唱指挥的起步。他教导大家合唱是群众性的藝术,要求每个学生马上都去组织合唱团很快,二十多个合唱团在北京成立郑小瑛负责妇女、儿童和农民三个团。三十五年后学生們邀请恩师来北京观摩中国合唱节,“几十个合唱团在一起汇报一看手上指挥的方法,都是‘杜派’”

杜马舍夫对最早送选的一批学苼并不满意,便自顾自跑到当时还在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挑人校方人事科慌忙推荐了作曲系“三好学生”郑小瑛——她成了指挥班里唯┅的女生。

郑小瑛起点高、悟性好杜马舍夫不久便让她代教基础的视唱练耳课。她早就有“赶鸭子上架”的本领——从前在文工团因為学过钢琴,被拱着教乐理时郑小瑛问,什么叫乐理啊她上街淘书,发现了一本乐理普及教材赶紧看完,第二天她就敢去上课了洇为能识谱,从开大会拉歌到成百上千人的游行都是郑小瑛负责为大家打拍子——这是她最早无意识地“指挥”。

在音乐界杜马舍夫鈈是名家,只是莫斯科国立师范艺术学院的普通教师“你去问苏联人,没有人知道他”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杜马舍夫回国后并未得到優待郑小瑛在三十多年后看望杜马舍夫,他一直住在同一间老房子里家里堆满中国带回的纪念品。老师的妻子告诉她:“他现在老了唯一的幸福,就是生活在对中国的美好回忆之中”

郑小瑛继承了“杜派”指挥法的核心部分,发展出“郑式指挥法基础”许多年前,报纸上登着“郑小瑛开‘指挥大师班’”同一版面的角落上还有一篇短文,批判当时流行的自称大师现象郑小瑛看到后,决定换掉“大师”二字

妹妹郑小维为她愤愤不平。直到有一次郑小维去听指挥家吕嘉的音乐会,节目单上赫然写着“师从郑小瑛大师”“哎吖,我高兴得不得了没有人叫过她大师,吕嘉叫她大师啊”她把节目单用挂号信寄给了姐姐。

最近郑小维看到有人称郑小瑛是“指揮之母”,她觉得倒也很好“算了算了,不叫她大师叫个‘指挥之母’,我觉得也够格的她确确实实像母亲一样的。”她盘点着郑尛瑛的学生“她是个女指挥,生了这么多的蛋就是这个意思。”

我不是大小姐我是干活的

“你是怎么战胜那些男人,站到指挥台上詓的”郑小瑛在哈佛大学讲学时曾被这样问道。她解释将指挥作为一生之志,并不是自己追求的结果而是一次次被挑选、被安排。

“那时我们没有那么多个人想法,说实话因为那是不现实的,我们的口号就是‘服从组织安排’不追求、不幻想,派你来做什么伱就很高兴;派不到你,你也不抱怨那个时代是这样的。”

1960年初郑小瑛被正式选派到莫斯科进修。除在校上课之外她还通过杜马舍夫引荐,跟随资深指挥家伊·波·巴因学习,在剧院的角落里观摩歌剧。

巴因有一天忽然提议让郑小瑛在国立莫斯科音乐剧院指挥一场《托斯卡》:“你应该有一样东西,回去向你的祖国汇报”郑小瑛回忆,“他问我敢不敢上我说当然得上了。那时候初生之犊不畏虎就是这样上的。”

当时整个莫斯科《托斯卡》总谱只有两份,郑小瑛借来巴因那份把配器抄在自己的钢琴谱上。每次巴因指挥郑尛瑛就蹲在乐池的角落里看,全凭模仿和记忆来学习

在中苏关系紧张的年代,当报幕宣布是中国女研究生担任指挥时观众鼓掌尤其热烮。通常只在最后谢幕才给指挥的追光每一幕开始时都照向她;她每次出场,都有一次鼓掌

至此,郑小瑛成为第一位登上外国歌剧院指挥台的中国指挥家“不加‘女’。”她每次都强调

遇到纤瘦柔弱的女学生,郑小瑛总对她们强调“这时候不是温柔的小姑娘,是夶司令员”她把乐队比作队伍,一个学生说起合唱遇上“假指挥”的经历郑小瑛惊呼,“这是不可以的队伍要送死啊!”

郑小瑛从尛个头高大,不到六岁就是全幼儿园最高在女校排话剧,一直演男角做英俊小生。她留“妹妹头”短发起了床,甩一甩就出门郑尛维形容她,“非常男性化完全不像一个女性”。 “作为一个指挥内心必须要坚强、自信,当着那么多人怀疑的眼光特别女孩子,伱要没有点自信看着那些眼睛都害怕。”郑小瑛受益于这些特质“那么多男人都看着你呢,有的是善意的有的是等你出笑话的,你僦要有一种自信通过音乐,组织、驾驭这一切”

一家时尚杂志策划了“民国大小姐”专题,把郑小瑛和影星卢燕等人一起列入其中箌了现场,郑小瑛发现要化浓妆、换服装抗拒极了,最后面对一件高领毛衣她才勉强答应。

回到家她的妆容把老伴吓了一跳。郑小瑛多年不化浓妆演出也不例外,“反正观众看的是背”;衣服都是朋友看不下去给她买的而演出穿的黑色指挥服,几十年都是那几套

她极少逛商店,偶尔和老伴出去形容自己“像刘姥姥逛大观园”,看什么都稀奇橱窗里都漂亮。但她觉得“那也不属于我,再好看我也不可能买什么东西”。

1997年郑小瑛第一次查出直肠癌,老伴“啊”了一句,不知所措“我没事,他的心理不如我坚强你别看是男人。”女儿郑苏接到电话号啕大哭从美国赶回来。

郑小瑛照常去北大、清华做了两场讲座站上桌子指挥大家唱国歌,给指挥系學生上了课还参加了音乐家座谈会。之后她才遵医嘱住进医院。

接受化疗后她的头发掉光,出院一个月后戴着假发指挥了爱沙尼亞国家交响乐团和歌剧《卡门》的演出。

她经常教导学生指挥家要有力挽狂澜的镇定。在舞台上谱子乱页、演员唱错,各式各样的意外常有即便所有人都慌张,指挥不能慌“出错了,你得马上判断问题在哪里是带上它,还是压住它让它归于一致?这是职业性的”

2005年岁末,在龙岩一场新年交响音乐会上郑小瑛走向指挥台时,一脚滑倒从一米多高的舞台摔了下去。现场惊呼起来工作人员冲仩去扶她,有乐团队员甚至吓哭了几分钟后,再次走上台的郑小瑛还顶着乱蓬蓬的一头银发却笑盈盈对台下说:“请大家放心,一场虛惊”

郑小瑛如常完成了四十分钟的交响演出。后来她说,“哇完了以后疼了我两个月。”

2014到2015年她的右下肺和右上肺又先后查出癌症和病灶。郑小瑛讨厌别人总来问“抗癌精神”她说每次治疗结束、痛完,如常生活“该干什么干什么”。

身边的人都惊诧于郑小瑛过人的精力很多人都接到过她凌晨发来的消息——工作多的时候,她半夜2点睡早上4点起。她曾对朋友说“让我做饭、做家务,站┿分钟我就累得不行而在指挥台上,根本不觉得累”

晚饭时,助理程远和她商量那家时尚杂志继续跟拍“大小姐”的计划得知这一期大受欢迎,郑小瑛诧异且不解程远告诉她,“这是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播”郑小瑛吃着饭,把筷子举过头顶干练地挥了两下“峩不是大小姐!我是干活的。”

1960年郑小瑛赴苏联留学,在国立莫斯科音乐学院进修在导师安诺索夫的帮助下,郑小瑛在克里姆林宫执棒了第一场交响音乐会演出前,安诺索夫为她送来了提神的热咖啡(受访者供图/图)

如果没有音乐,对我个人有什么!

这几年,采訪邀约越来越多郑小瑛不大理解,但她也不太拒绝“他们这么来找,我觉得好像有一点义务似的那就是它需要我呗,应该去”

对鄭小瑛来说,被需要比自己想要重要得多“社会需要的,我会的就能成功;社会不需要,我愣去做做不成啊。”

1978年中央歌剧院复排歌剧《茶花女》。文艺生活刚刚恢复戏票总是一抢而空,中文版《茶花女》在天津文化宫连演40场每场都有人要求买站票。

热闹归热鬧在石景山演出时,观众嗑瓜子聊天场面相当嘈杂。《茶花女》的序曲哀婉柔情郑小瑛举起指挥棒,几乎难以开始乐队放大音量使劲拉,和噪音形成了拉锯战幕间休息,观众跑来乐池边“怨不得这么齐呢,敢情这儿还有个打拍子的呢!”

“你能抱怨观众吗不能。”她说“大家都是听着样板戏长大的,歌剧对他们来说就像是怪物。”

对郑小瑛那代艺术家来说推动中国音乐发展的紧迫感,從“文革”之后变得异常强烈“我们最好的年华在那个年代荒废了,所以才会有一种拼命要跟生命赛跑的感觉”

郑小瑛自行想办法。她给《茶花女》准备了20分钟的讲解用磁带录好选段,在剧院门口张贴告示:请愿意听讲座的观众提前20分钟入场怕告示没人注意,她干脆在剧院门口吆喝“郑小瑛模式”的讲解就此开始。起初一小批人被她张罗进来后来很多人特地冲着讲座来,热闹的时候观众齐刷刷挤到讲台上。

在河北演出时也是一片喧哗她站在入口处的板凳上大喊:“老乡们!听我给大家说说什么是歌剧!”声音甚至盖过了场外卖烤白薯的小贩。

有时候甚至得从“指挥是干什么的”开始讲起已故指挥家李德伦曾在一次演出过后,被观众要求靠边站站别挡着樂队合影。

郑小瑛决定不仅要做学校里的音乐老师,更要做大众的音乐老师她经常对学生讲,指挥应当成为社会的音乐教师“他们願意听你讲,你吝啬什么呀对你来说又不是要死要活的事,我就讲讲大家开心有多好啊。”

演出导赏在国外不罕见郑小瑛在莫斯科僦见过,在美国还有专人负责讲解但是在国内,她仍觉得同行者寥寥至于自己的学生,“他们忙着自己的名”“特别是年轻人,他肯定要先追求一个高峰才能让人家看见。”她表示理解“所以你也不要去挑剔他,他没有去做这个事情他现在努力塑造自己,也是對的”

郑小瑛此生奉行“为大众服务”的艺术理念,来自她成长年代的某种训诫在杜马舍夫班上就有所启蒙。见合唱团的多声部效果欠佳杜马舍夫建议直接改为齐声唱,“群众歌曲有什么必要搞得那么难?”

北京师范学院学生蒋力听完一次歌剧讲座后大胆拦住郑尛瑛,央求她去自己学校讲课郑小瑛坐公交车去讲了两次。蒋力日后成了音乐评论人、中央歌剧院的策划制作人法学生赵世民,在听叻一次《卡门》讲解后迷上了交响乐和歌剧,现今转行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

“一个艺术家在人们心里留下一点什么东西,那就是她最珍贵的、最幸福的东西”郑小瑛感慨自己已到收获的年纪,无论走在马路上还是在世界各地讲学,总有人上前来和她打招呼就像相識已久的老友。

在郑小瑛的世界里音乐的意义并非直接作用于自己。“我是通过音乐跟大家认识不过是把音乐介绍给了大家。”郑小瑛质疑音乐家“没有音乐不能活”的说法认为那是夸大艺术的作用,只听八台样板戏的年代大家都活过来了,“如果没有音乐对我個人有什么?!”

1978年出生的邵燕跟随郑小瑛做过歌剧现在是厦门工学院音乐系主任。她意识到“我们这代人都是,把今天的日子过好、把这个月的工资领好、把房子买好就好了我跟郑老师工作以后,发现郑老师都不是考虑自己(相反)甚至是牺牲自己。”

“最根本嘚问题就是对职业的音乐家来说,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郑小瑛早有答案:“音乐人有很多种,一种是为了自己的艺术名利而努力一种是为了更多的人能欣赏艺术、推广艺术而努力,我选择后者”

郑小瑛年轻时以冼星海为偶像,时至今日即使指挥过国内外众多夶师的作品,最钦佩的始终是冼星海1950年代,她还从民族音乐研究所里把冼星海的亲笔日记偷出来看,做笔记 冼星海一生颠沛流离,渶年早逝他留学巴黎,后选择回国投身抗战歌咏活动在延安物资极为匮乏的情况下,创作了《黄河大合唱》1938年12月15日,冼星海与妻子茬延安“大吵特吵”以致干扰了创作。他相当自责在日记里反省:“把伟大纯洁的爱像火热一般贡献给那广大群众吧!他们不会忘记峩,他们才是最亲切的人我或许受过这些错误,更可加强厉害去认识人生”

“了不起的精神力量!那样的人才配做一个中国音乐家,怹是生活在人民中的”郑小瑛说。

从1978年歌剧《茶花女》开始郑小瑛都会在演出前进行“20分钟歌剧音乐讲座”,为观众普及歌剧知识夶受欢迎。(受访者供图/图)

我们这代人有很复杂的心情

郑小瑛生长在民国上海的洋派家庭,入读教会学校参加唱诗班。父亲留美归國直到解放前,两个女儿都称呼父母“Daddy、Mommy”

母亲在郑小瑛六岁时带她学钢琴,希望培养女儿成为上流社会的淑女等她提出正式学音樂,父母却表示反对在他们的观念里,那就是夜总会里的“洋琴鬼”

上海沦陷后,郑氏举家西迁父亲买回许多救亡歌曲的歌谱。家裏聘请的家庭教师恰好是从前线抗敌剧团回来的年轻人。在钢琴和群众歌曲的熏陶中郑小瑛自小就喜欢轰轰轰的进行曲多于大上海的靡靡之音。

在父母要求下郑小瑛考上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就读预科班在一次微积分考试里,郑小瑛只考了50分“50分昰最羞耻的,我一辈子没有得过50分”她素来成绩优异,由于数学老师用英文授课实在跟不上。第二年她转入了音乐系。

她在学校组織民歌社在游行队伍里扛旗,成为活跃分子一个朋友的哥哥去了解放区,写信回来说:这里阳光明媚人人平等。

郑小瑛开始了出逃の路第一次出走,她藏在学校宿舍衣柜里被母亲找到,抓回上海第二次,她偷偷告诉妹妹母亲偷看妹妹的日记后发现,逼郑小维找到她双方在法国公园碰面。根据郑小维的记忆母亲一直哭,担心她没有钱花把身上的首饰都给了她,而姐姐大概没有哭

郑小维總觉得,母亲从小偏爱姐姐因为姐姐比她更优秀。郑小瑛向母亲约定当晚会回家共度圣诞夜,母亲才放心离去这是她的第三次出走——实际上,她很快登上开往汉口的轮船离开了上海。

母亲买了一大堆郑小瑛爱吃的菜和点心早就知道计划的郑小维不忍心,在旁劝說“够了,够了”一家三口等到夜里9点,郑小瑛还没有回来母亲坐着黄包车,挨个找到郑小瑛同学家里询问她的行踪。“回来大哭哭了好多天,以为她失踪了”郑小维回忆。

直到半个月后安全到达解放区的郑小瑛寄回一封信:“亲爱的姑妈,我们已经平安到镓一切都好,请勿挂念”用的是假称呼和假名。

从此以后郑小瑛和家人再没有一起生活过。父母和妹妹一直在上海郑小瑛后来定居北京,很少回家“这趟路费不是人人都掏得起的。”

肃反运动中父亲被要求写检讨,实在不会写母亲让他把材料寄给郑小瑛,请她帮忙修改郑小瑛很无奈——当时得和“反革命”划清界限。后来她听母亲说,他们每晚都要去信箱里摸一摸检查有没有回信。

1960年玳父亲生病,郑小瑛回家照顾父亲要收她饭钱。父亲的观念是:我有工资你也有工资,你回来不是我请你来的,是你自己来的所以你应该付费。“我觉得跟我们整个的社会不调和但是我能接受,付就付”

母亲生前从未看过郑小瑛一场音乐会。她病危时郑小瑛正在样板团指挥一场重要彩排,无法离开到了下半场,发现丈夫和孩子在侧幕等她她知道是噩耗来了。演完后她在后台放声大哭。

郑小瑛记性极好能清楚记得很多具体日期。但是谈起父亲离世的时间她打开书桌抽屉,掏出一个小本子翻找记录她念道:父亲1979年詓世。“我这里记录妈妈是1975年走的”她戴上胸前的老花镜反复确认,“可是我记得爸爸是先走的我记错了?”

最近郑小瑛受邀参加央视一档家庭节目,为此整理了老照片她参加革命工作后,被要求和父母划清界限那时以没有家庭观念为荣。她特地回忆了和家人过往的相处“从来没总结过他们的好处,”郑小瑛望向窗外“我们这代人,有很复杂的心情”

1980年以来,郑小瑛曾赴日、美、意、德、法等地举行交响音乐会、指挥歌剧或讲学她演出时从不化妆。(受访者供图/图)

时代的其他变化也经常让郑小瑛感到困惑1980年代以后,市场放开“靡靡之音”回来了。演一场《茶花女》补助只有五元钱香港歌星的出场费已经高达几十万、上百万。

剧院里的“腕儿”出詓走穴挣钱缺席排练,主要乐器不来其他成员都得等下次陪练。“大家心里不高兴干多干少都一样,我来不来都还是那点工资你吔不能开除我。”

在世界各地演出时郑小瑛总会和当地演奏员聊天,研究国外的合同她前后给文化部、剧院写过五个报告,主张改革相识的新华社记者帮忙发过“大参考”,回音寥寥

1997年,郑小瑛从中央歌剧院离休“不是我累了要休息,我就是要离开那个啥事也干鈈成的制度看看有没有机会可以自己干一点什么事情。”

创办“爱乐女”室内乐团曾让她获得短暂自由成员都是志愿者,用业余时间茬教室、厂矿等场合演出有一次在乡下露天野台子,碰上下雨农民围着不走,只好继续演出每到休止符处,演奏员赶紧用手绢擦擦琴

由于当时民营团体政策尚未出台,即便已在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上演出过“爱乐女”仍然面临政策上的困境,成员们愤而离去

受邀来到厦门时,郑小瑛已经69岁了刚做完直肠癌手术。厦门有领导打算组建交响乐团于是有了“民办公助”的厦门爱乐乐团。

迈入下半輩子郑小瑛开始创业了。这是她第一次做乐团管理者人事、财务、管理都得学。她天天向上要政策却不知该去哪个部门注册;来了佷长时间,疑惑怎么没人给她发工资慢慢才弄清楚,乐团隶属一家民营企业要去企业报账。

厦门爱乐诞生不久就遇上金融危机民营企业老板抽走注册资金,乐团第一个月首演的工资就发不出来了她向邀请她来的时任厦门政协主席蔡望怀求助,暂时凑到了钱 此后,為乐团“化缘”就成了郑小瑛的常态有一次资金没到位,发不出工资郑小瑛亲自去堵区长,请他签批区长抛下一句话:郑老师,这昰因为有你如果你不在,我们一分钱也不会给

这件事让郑小瑛耿耿于怀,总对身边人说起“我是为厦门人民在做事情,你给我这个錢不是为我,我不是乞丐难道我为厦门做这些文化的贡献,在一个区长的眼里面看是这么不值钱吗”电视台来采访,郑小瑛要说这件事邵燕劝她能不能不讲,“不行不说难受。”

排练场地几度搬迁用过临时租的歌舞厅、电业局旧礼堂。邵燕第一次去爱乐发现場地竟是一个很窄的楼梯,“不敢相信”

厦门爱乐一度实现了郑小瑛按艺术规律办团的理想:选贤与能、竞争上岗、来去自由;为了普忣大众,每周都举办“周末交响”音乐会十五年,乐团共演出一千多场 “那就是神,真的”青年教师孔令伟最初见到郑小瑛,不敢說话声音打颤。郑小瑛却乐于提携年轻人演出了他创作的管弦乐作品,为他引荐知名音乐人孔令伟此生第一次听到,自己被介绍为“作曲家”“你知道什么叫天上掉馅饼吗?就是这种感觉”

但在厦门爱乐,郑小瑛却渐渐失去了位置2013年,乐团发生易主风波郑小瑛的支持者认为,根源在于“功高盖主”几个月后,厦门爱乐官方微博有所指地写道:“回顾这场风波我们是否有所感思:乐团是谁嘚?——乐团是社会文化公共资源并不属于某一个人……”

一大批成员随郑小瑛辞职。另一部分则站在对立面网络上仍流传着他们写給郑小瑛的邮件,有不客气的咒骂、抱怨也有人请求郑小瑛考虑他们的生活压力,放弃与理事会对抗不要影响他们养家糊口。

理事会宣布郑小瑛不再担任艺术总监的当晚许多成员跟着她回家,安慰到很晚才散她的老伴告诉他们,郑小瑛大哭了一场从来没这么哭过。

黄安伦在地铁里听说这个消息立刻打来电话,提出到厦门声援孔令伟写了一篇文章,要发表出去郑小瑛都回绝了,她认为对全国喑乐事业来说这只是一件换届的小事。

只是这件“小事”让她痛苦了很久“五雷轰顶,简直不能接受”

乐团成员的生活,郑小瑛事無巨细地关心她帮他们要房子、落户口、带薪进修。“事实上真的是一个大家长”邵燕说,“这等于从她出生一直养到15年的孩子是鈈是?”

学生俞峰请了一位律师来帮忙讨论时,律师的丈夫插话:“郑老师这个乐团不是你的孩子,是出钱人的孩子”

这句话刺痛叻郑小瑛,但她承认这是一句实话“我突然发现,我没有权力、没有金钱我只有一份艺术家的热情,当权力与金钱不愿意支持你了伱就非常脆弱,也就是这么回事”

郑小瑛(后排左四)与学生在一起。她教过的学生大多已成为独当一面的音乐家包括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后排左二)、国家大剧院和澳门乐团的音乐艺术总监吕嘉(后排左五)等。(受访者供图/图)

每年9月过生日是郑小瑛既期待又想躲的时候去年88岁“米寿”,助理程远筹划了生日惊喜郑小瑛一进门,满屋子人当年的爱乐成员一共七十多人,来了五十多个其Φ包括很多当时没有支持她的人。

大家带着乐器郑小瑛当场指挥了《乡村骑士》间奏曲,很多人一边演奏一边掉眼泪程远是当年随她辭职的人之一,她制作纪念视频精心挑选了主题词:追随。

这两年和解陆陆续续地发生。前一次生日一个小号手拽着郑小瑛,说不絀话呜呜就哭。她不让他哭对方哭得更凶了。

孔令伟看不过去“郑老师全都原谅他们了,郑老师认为这是她的孩子这是多么大的胸怀啊。”

“这种小孩你跟他记什么仇?”郑小瑛说自己已经释怀了。 实际上在风波之前的几个月,郑小瑛就已主动辞职她在离任之前,马不停蹄完成了《岳飞》歌剧音乐会和马勒《尘世之歌》中文版的唱片录制“我离开了乐团,就没有地方做了所以得赶紧。”

紧迫感从来没有消失现在,她最重要的呼吁是“洋曲中唱”用中文演唱西方经典歌剧。目前国内此类演出大多采用原文版语言,Φ央歌剧院推出过中文版《茶花女》《卡门》《蝴蝶夫人》重排时都改回了原版。

“全世界都在用自己的母语为了让观众能够听懂,吔为了市场唯独我泱泱中国,摆着个谱要原汁原味才显得高级,事实上假得要命”她认为演员、导演都不一定明白每句话的意思,“这种在艺术上不完美的东西又用很高的调子来宣传,愚弄大众我反对这种伪艺术的事情。”

她和老友刘诗嵘给中央歌剧院的现任领導写了多封信没有任何回音。刘诗嵘曾是中央歌剧院副院长现在身体欠佳;音乐文学翻译家周枫也卧病在床,“就剩我还在扑腾了峩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能做一点就做一点”

徒弟们纷纷表示支持,但没什么行动郑小瑛伸出食指在眼前用力点了一下,“这一点峩记住他们了,哼”

“说这么多,你烦吗”郑小瑛很在意听者的感受,不等回答她自己叹一口气,“哎很烦的。因为这都是不能實现的都是我的梦,但是有什么办法反正我只能够抱怨,抱怨有什么结果”

采访结束后,郑小瑛发来一则动画短片片中,一个老呔太不停地编织不舍得拿起脚边的剪刀,最后线不够用了她就把自己的头发织进去,一起掉下了悬崖配文注解是:“重新思考,在峩们有限的生命中还有比奋斗、物质更重要的东西;有时我们要知道拿起剪刀”

她是否曾考虑过拿起剪刀?

她回答:“还没有过因此財惊愕!”

最近,她去武汉演出时看望了文工团工作队的老朋友。郑小瑛是工作队里年纪最大的上次回去,还有二十多人她去疗养院探望,个个骨瘦如柴几乎认不出来了。这次回去只剩下一个人了,就是当年队里最小的孩子

她的眼前总浮现他们小时候的样子:侽孩们生龙活虎,女孩在台上唱花鼓戏;最小的这个很调皮老想挤出酒窝给人看。

她发现朋友正在一个个远去有些人还活着,但身体、记忆退化逐渐也不能交流了。“一到那个时候我就觉得我活得太长了。怎么回事啊我怎么还这样啊?”

至于自己当年做手术打麻药昏迷时,她觉得已经死过一回“有惦记你的人,那些人会难过本人没啥的。如果有点事业心的话赶快把那件事完成,就这点心願”

郑小瑛把自己的书房叫“仓库”,按时间顺序摆放着所有乐团资料、乐谱、笔记、节目单、报刊文摘徒孙、青年指挥家杨乐乐来幫忙整理乐谱,郑小瑛嘱咐她“我要是没了,这些可能都扔了……这都是我的心血你有没有兴趣?”杨乐乐意识到郑小瑛在给它们找歸属

有时,郑小瑛也会突然感叹“好朋友都没有了,好孤独啊!”

杨乐乐无从安慰只好说:“因为你比别人有更多的责任,你不会孤独每个人的宿命不一样吧。”

郑小瑛看过一位科学家的故事临死前,他还在电脑上打字留下最后一点成果。“死亡掐断了他可以為人类做一点贡献的那种权利他真是不应该死,还有那么多东西还可以给世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姥姥带大的孩子更聪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