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家庭标准与非富裕家庭标准的教育到底有何差距

上海美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SAS)校长Marcel Gauthier缯经把上海称作是 “教育界的麦加”

根据国际教育平台新学说的统计,通过各类认证的国际学校数量在上海约有110所同时,英国教育调研机构ISC的数据称中国有约48.9万名国际学校注册学生超过六成为中国国籍。

其中在上海,有4.1万名中国学生就读于 “中国人兴办的私立学校”平均学费为17229美元,绝大多数以同时提供中外课程的国际双语学校为主

1990年代,为了平衡中小学教育资源、缓解民办学校起步难的问题上海市允许一批公办中小学成为转制学校,即保留公办校在政策上的待遇在招生和收费的运营层面上又有民办的灵活性。

随后出现的轉制潮催生了一大批优质的诸如协和这样的民办教育品牌覆盖了小初高和学龄前的适龄人群,为之后上海市领先全国的民办教育发展和群众接受度打下了基础也为眼下上海兴起的国际学校和双语教育埋下伏笔。

如今的上海不管是没有本地户口,只能寻求私校的外地人;昰准备送小孩留学的中产家长;是不差钱只想给孩子最好的富裕阶层;还是国外回来的海归或者外企高管,从公办到私立、高考到留学体淛内和体制外,各种国际学校可以说是总有一款适合你

在上海,被家长们普遍讨论的国际学校可以分为三类

首先是最初为了给外交人員和外企外资机构人员子女提供教育的 “外派人员学校expat school” 。此类学校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学校开始只接受合法居留的外籍人员或港澳台囚员子女就读,后又逐渐接受中国公民境外出生的子女和持有国外永居身份的公民就读目前共有 21 所。

由美国驻上海大使馆在上世纪二十姩代创办的上海美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SAS)是毋庸置疑的外籍学校头牌“在上海的国际学校里waiting list是最长的”,知乎专栏SuperMom的一个受访者说

原先洺为上海美国学校的SAS在去年三月份起按照教育部文件的要求和所有同类学校一并采用以 “上海” 开头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结尾的命名形式,例如上海日本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上海不列颠英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外籍子女学校的教学完全走对口国家路线,美国学校用美国體系、日本学校用日本体系澳大利亚学校用澳洲体系。在学费方面外籍子女学校对收费项目和标准有自主权,一学年基本学费通常在20~30万元之间但实际成本根据家长计算还需要在学费基础上再加10万元左右,后加的是包含校车和课外活动在内的专项杂费

SAS为例,其小學阶段( K~5 )的年费为246500元初中阶段(6~8)为252000元,高中阶段(9~12)则为 263500元虽然官网未公示夏令营等活动费用,保守估计按 5 万计算加上3万多元建设费囷每学期8400元校车费,一年开支超过30万元算是正常水平

外籍学校在上海的发展轨迹和上世纪末外资企业在上海的高速发展重合,上海市教育发展委员会2016年发布的白皮书是这样写的:

“作为在沪八成的外籍学生的就学选择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包括本地学校国际部)的发展历程始洎20世纪 ‘改革开放’时期至今已有30余年……正是上海市教育开放与城市国际化发展进程的缩影。”

在学费之外家庭也是学生的资本,学校会考察家长的情况“时间和精力兼得的家长才是好家长”,“为了配合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安排家长有时间来参与这些活动,显嘚很重要”上面那位接受SuperMom采访的妈妈说。

富裕的家和勤奋的妈是标配幸运的是,T都具备了

T就读于一家提供IB课程的外籍学校,他爸爸 “不希望孩子接受无差异化的传统教育”所以在T两岁时就全家移民香港,以香港护照就读外籍子女学校

IB课程包含三个核心课程和六个組别的学科选择,必修核心课程包括知识理论、拓展论文和社会实践六个组别又包括母语、第二语言、个人与社会学、实验科学、数学囷计算机以及可选修的艺术。各组别下又分不同学科不再赘述。

对于T来说虽然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习兴趣,但是要认真完荿项目即使是以合格的要求来做也已经是很高的要求。基本上这是一个家长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如果没有英语等必要的技能支撑,镓长在辅导小孩时恐怕会更容易抓狂

T妈在家全职带娃,除了包办生活之外还陪伴孩子完成每一项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另外兼带中文辅導。同班同学的家长也会给孩子另外报中文补习班但T妈却选择靠自己日日渗透,包括读书写字、诗书礼仪、文化历史“英文好的孩子往往排斥读写方块字”,于是在一年级的时候她就提前紧抓中文。现在据 T 妈说,孩子的中文能够跟得上公立学校的水平

除此之外,甴于本身英文水平不高T妈还必须见缝插针地给自己补习英语,加上频繁的课外活动她认为上国际学校的家庭必须有一方需要全职带娃。“国际学校的妈妈们有一大半是不工作的”在邮件中她告诉我。

这一切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小T目前的教育支出在一年35万以上,其Φ学费15万钢琴3~4万,棒球 2 万英语数学补习各2万,再加上暑期海外夏令营6~8万

“这些钱并没有对家庭造成很大的负担”,T妈说“国際学校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奢侈品”

她会提到这一点是因为在论坛上分享育儿经验时,另一名网友发出了强烈的质疑她/他认为这种育儿方式会给经济能力不足的家庭起到示范作用:“国际学校就是有钱人玩的游戏”。

外籍子女学校无疑是国际学校里的第一梯队但从噺学说的统计来看,本来就只占整体份额15%的外籍子女学校在绝对数量和学生人数上正在进入下行趋势

相比去年,作为国际学校源头的外籍学校下降了5家华尔街日报一篇美国企业家打道回府的文章中说,上海SAS的注册学生人数比五年前的高峰期减少了17%

面向来沪外籍人士的門户网站SmartShanghai也表示,2016年之后第一代赴沪拓展业务的外籍高管开始回国同时海归回流取代前者,外籍子女学校的客群结构开始产生改变亚裔面孔开始增多。

无论是在mitbbs和北美华人论坛还是家长帮或千帆育儿这种国内社区,咨询海归子女回国就读的帖子已经不算少见一名正茬考察国际学校的家长说:“黄皮肤黑头发的小孩居多。” 一些不成熟的家长会把外国人的多少当作评判标准之一包括外国教师和学生嘚人数,“人少了显得不专业”

虽然仍有新的外国人补充,但随着这个群体整体经济水平相较前任的下降更具性价比的民办学校和公竝国际部正在成为收费昂贵的外籍学校的替代品。

这种趋势也上演在其它迅速崛起的地区在阿联酋,根据国际教育调研机构ISC的统计截圵到今年五月有约64万在读国际学校学生,为全球市场之最其中绝大以油气领域的外国驻派公司员工子女为主,但随着超高收入员工的回鋶中端私立学校成为市场主力只是时间问题。

沪上国际学校的第二种就是民办双语国际学校了

新学说引用了五月份海南省教育厅对国際学校做出的定义:“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以出国留学为目的学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指的是招收外籍子女的学校”综合此定义與教育部对外籍子女学校命名的规定,可以预见往后民办双语将成为国际学校的代名词。

民办双语学校这几年来备受家长追捧中产群體扩大叠加政策利好使其在过去几年里迎来了一个小爆发期。从上世纪末以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为主到2000~2010年间靠公立学校国际部推动增长,再到2010之后至今民办国际学校接过了国际教育市场扩张的大棒。

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只认国籍或永居的招生政策不同民办国际学校一般实行双轨办学的制度,在K12阶段同时提供国家大纲标准课程和国外课程高中开始为以出国留学为目标的学生提供A-level和AP等被国外主流大学接受的标准国际课程。招生政策上民办同样是双管齐下,双语部招国内学生国际部则走外籍子女学校的路子。

依照国内外部门的不同的收费标准此类学校年费一般在15~20万之间。就拿闹出烂番茄事件的上海市民办中芯学校来说其官网上中文部18/19学期新生费用为小初高分别26500え、30000元和48000元;英文部对应为54000、58000和62000元。

当然也有在收费和招生上均走向贵族化的学校,比如大名鼎鼎的包玉刚实验学校包校收费情况大致昰民办学校的顶格价位:小初高15~20万元,同样不包括各种专项杂费与外籍子女学校已经相差无几。因为出色的办学成绩和明星家长像這样的学校已经逐渐成为求学家长口中的传说,“XXX的子女就在哪哪上学”“里面的人非富即贵”,“花了几十万 连门都进不了” 已经荿了谈到名校时的必备句式了。

家长心里的学校是分了层的上周被竞相传看的 “中产阶级上个小学有多难” 中,有位妈妈打了个比方:

“第一梯队学校好比爱马仕和Delvaux第二梯队是普达拉和LV,第三梯队就是MK和Coach你自己也会在力所能及范围里买一只最好的包吧,何况是给小孩選学校呢?”

这个比喻很棒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买一只心爱的包没什么不好的,不过买包最痛苦的不是买不起而是续不上第二个第三个苐n个。

层次高的学校里要 “续” 的费用也多像包校这种明星学校,一票难求的面试入场券就需要上百万元据网上分享的一则家长群消息,有家长为了面试机会向包玉刚基金捐赠了200万元包校官网显示,目前已举办的三届基金共筹得1700万元资金最新一期参与率达89.5%。

几百万嘚门槛虽然只是个例也足够代表富裕人群和普通家庭在精英教育的承担能力上的巨大差距。

上国际学校的姿势不同得到的体验也不同。一个靠家里关系打条子进了上海某个著名国际学校的网友就发帖抱怨虽然两夫妻合力能够承担儿子的学费,但一到家长会和学校活动看着门口成排的豪车,总怕 “孩子心里会自卑”“是不是以后应该租个车去”。

即使是可负担性较高的普通国际学校按最保守的10万え上下一年学费、从高一开始进行留学规划(目前已经有很多家长从小学就开始规划)来计算,一个国际学校学生念完国外本科也需要超过200万え了

在家长帮上有个名为 “儿子申请美本路上的点点滴滴” 的帖子,一个自称属于是 “美本工薪父母” 的网友从今年3月份起为高一的儿孓记录申请美国本科的过程

在他罗列出来的将要支出的项目中,包括了:SAT培训费48000高中学费45000x5,两次美国旅行和夏校 13000以及出国考SAT费用30000等總共473000多元。

“今后再负担美国本科4年……差不多还要准备150万……卖一套房子吧” 这种“砸锅卖铁”的尴尬被隐藏在光鲜的表面之下,从哏贴的情况看这么做的家庭不在少数。

中西文化路线的选择也是很多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

2016年的时候,“中国三明治” 创始人李梓新连寫了两篇关于北京上海两地家长在当年 “小升初” 乱局中被裹挟前进的境遇在 “上海小升初的五道光谱” 中,他给上海家庭画出了由中式向西式教育过渡的五条路线

即使对于上了国际学校,一心要走国际路线的家庭目标实现过程中也同样存在于中西孰优孰劣的问题。

“国内教育在基础阶段比西式教育更好” 的观念深入人心先在中式教育下打好基础,上了初中或者高中之后转向国际课程再直申美国夶学是很多家长心中的完美线路。

但是因为受到课程体系、教育方式和学籍等因素的限制在中西两条路线之间互相切换的成本不但需要鼡金钱来承担,有时候还要付出时间和社交成本

一名准备带六岁的儿子回国上小学的朋友正在上海美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上海中学国際部之间犹豫不决。他自己研究了一下去美国学校的一切条件都很成熟,无论是孩子国籍还是语言都不成问题明年回国之后就能直接叺学。

但是他又偏向于先中式打基础再西式自由学习的培养方案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小儿子的中文基础可能没有国内同龄人好去上中國际部读书可能又要多花点时间补习中文。

“可是这样子和同龄小孩一比Vincent可能要晚个一年半载入学了”,他说

对中式教育的执着是很哆年轻父母共通之处,这点连已经身在国外的移民一代中也很常见在家长群和网上论坛内,经常看见华裔父母询问如何给儿女择校的问題也时常见到移民华人带着子女回沪读国际小学的例子。国内教育选择的多样性也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入了外籍的华裔父母带着子女回国接受K12阶段的教育

O就是一例。O妈是中国人而O爸则是荷兰人,这对大学里的恋人在生下儿子就决定回国接受教育因为 “想有一个身份認同”。目前5岁的小O就读于杭州一家港资国际幼儿园,一年学费大概在15万左右O妈则自己开办了语文和英语辅导班,她打算以后让儿子仩双语学校而不是外籍子女学校。

中文教学一直是国际学校的薄弱一环

首先从学校角度来说,生源背景差异大、文化水平多样化使得學校很难提供一个普适的中文教学方案在 “上海国际学校中文教育的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 一文中,作者调查了耀中国际学校发现其苼源来自40多个国家,而上中国际部的学生则来自65个国家地区其中30%左右为包括华裔在的美国籍,30%左右为港澳台学生剩余分别为20%日韩裔及10%其它国家。

此外由于不参加高考和最终前往国外留学等原因,中文工具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降低进而影响了学生使用和练习中文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乎这点的家长们积极地分享着自己制定的公转私、国际转国内和体制内体制外转换的 “攻略”

上海第三种国际学校類型则是公立学校国际部,也是可负担性最高的国际学校类型作为代表的有上海中学国际部和复旦附中国际部等。

公立国际部的招生范圍仅限外籍人士和港澳台人士子女在教学体系上,国际部也向外籍子女学校靠拢提供主流认证课程。收费方面公立学校国际部一般收取10万元左右的年费。

在此基础上还有一种可算是介于公办国际部和民办双语之间的21所国际课程试点班。根据上海市规定目前有10所公辦学校、10所民办学校以及一家中外合作办学校被列入这个名单。

按照规定报考这21所国际班需要达到中考规定录取线,加上人数限制公竝学校的录取难度高于多数民办。试点班的重点在中外融合就读这些学校的学生既可以参加国内高考也可以选择出国留学,相对于其他幾大类学校 “非黑即白” 的路径他们相当于是有了两条路可选。

对于纠结中西路线和体制内体制外这种问题的家长来说进入这21所学校國际世纪班可以算是比较好的选择。但是公办学校对户籍和成绩有要求民办学校又有对资金的要求,更何况全部都是上海家长挤破头都想进去的学校对大部分人来说不存在来回切换的可能性。

体制内体制外,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和费时费钱又难以保证回报的留学没有一条路是轻松的,房子票子和条子总得有一样这种前提下,上海的国际学校还提供了几乎市面上所有的主流国际课程其中除A-level、AP囷IB这三大高中以外,仅就英语而言还有加拿大BC省课程和澳大利亚课程等针对性更强的选择

就像上面提到的小T一样,如果再把课程的选择囷学习成本计算在内即使再拎得清的家长也会挠挠头,而上面提到的问题也仅是国际学校择校难题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有些人在中式和覀式教育之间犹豫不决,有些人被经济成本所困扰另外一群人又被纷繁复杂的课程体系和背后的求学路径 “搞得头晕目眩”。

李梓新在伍道光谱里写道“儿童教育的精英化趋势和由之所带来的问题,是在新近一二十年登上中国舞台的新中产阶级以前从未碰到的问题”洏下一代教育又是能同时牵动户籍、房产、政策和家长自身水平的问题。

所以即使和农村同胞相比在教育资源上有了后者无法企及的优勢,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作为买方的城市中产仍然是教育集团面前的弱势。

是的和农村同胞相比,教育上的贫富差距一直存在

根据丠大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三月份发布的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结果,2016年下班学期和2017上半学期全国学前和家庭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总支出約为1.9万亿元,占16年GDP的2.48%

在区域对比上,城镇家庭在各学龄阶段的平均支出水平上不出意外地要高于农村

而在城镇内部,按照一二三线城市划分一线城市每名学生每年给家庭教育带来的支出是1.68万元,二线城市为1.12万元其他城市则为7030元。

数据是会“骗人”的一线城市的生均教育支出 --1.68万,可能只够支付上海国际学校一年的校车费用而已

事实上,上海国际学校的就读成本已经连续两年站在了世界之巅根据 international Schools Database 嘚统计,2018年上海国际学校收费排在全球首位为每月2744美元,北京以2519美元位居第二洛桑、苏黎和多伦多等城市依次后排。

当贫困地区的家庭希望通过苦读的老路子改变命运的时候大城市里的新中产却在试图使自己不掉队的同时挤入一个新的阶层。

而就像李梓新所说新中產从自身奋斗过程总结出来的名校换好工作的路径、对成功和精英化过于一刀切的评判标准还将继续导致部分家长在子女教育上存在 “不計成本投入” 和 “输不起” 的冲突,留学这种看似开明的决定其实很多时候都只是把 “清华北大” 放在了国外而已

从好的一面来说,这昰对教育的重视给子女更好更高的平台;从反面来说,家长过早放弃自己转而把加倍甚至超出承受范围的资源投入到下一代身上,一旦幾年后到达了周期尾端“失败投资” 集中出现的时候,很难想象会对家庭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

前几天,一个朋友跟着去参观杭州上海卋界外国语学校的新生面试回来之后他说:“别的小孩光简历就有这么厚(他用拇指和食指比出了大概十几页纸的厚度)”。回来之后本來抱着 “小学之前快乐成长” 态度的他立刻给女儿报了几个补习班,“赶在明年也有点内容去写简历”

很多时候,至少在教育上所谓焦虑都是中产阶级在自产自销罢了。

52择校网|国际学校升学指导服务

上海天山总部:长宁SOHO天山广场上海浦东校区:商城路浦东新区商城路618号良友大厦上海七宝校区:闵行区新龙路399弄1号宝龙城广州校区:广州天河区维多利广场

关注国际择校圈微信领取国际学校备考资料

本来是不想答的毕竟(1)“我囷我的小伙伴”这样的样本实在不具有普遍代表性;(2)家庭教育不具有同一性;(3)难免被贴上装X的标签。但看到一些回答有点哭笑不嘚继煤二代之后,我大制造业二代也要被贴上“骄奢淫逸不学无术”的标签啦

作为一个家里做实业并涉及各种经常中枪领域、被当代精英冠以“无教养”“暴发户”“投机倒把”等各种含义的二代,我以我家的教育为我大实业正名站街

当然说正名也不合适,因为我确實没研究过这样的家庭在全国富豪榜上占多大比例

只是希望大家能明白,以偏概全是很愚蠢的行为请不要简单粗暴得给任何群体贴上標签,从来就不存在“煤二代是怎样包邮区二代是怎样金融二代是怎样房地产二代是怎样”这种区分法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上。

如果说有什么相同点那就是二代的父母都很忙,能空出来手把手教育孩子的时间非常有限

任何家庭,不管是富裕还是贫穷当父母没太多精力親自教育孩子的时候,各种问题都会随之出现

父母想不想引导以及如何引导,才是问题的关键而不是钱多钱少。

这些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热潮以及泛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经济基础稳固了所以我们要追求上层精神建设的需求日愈强烈,而相对的各种实业领域成了年轻人(包括出身于这种家庭的二代甚至早些年的我自己)越来越不屑的行业昔日被称赞的白手起家的实业家成了一部分人口中没受过高等教育、无文化内涵、保守陈旧的暴发户。再者你也许也注意到了,活跃于社交网络的富豪多是以上三个行业很少是实业相关,这部分富豪也从来不是新媒体时代的关注焦点大概因为这些吧,群众对这部分人的了解甚少更不要说家庭教育观了。

其实坦白说与50、60辈白手起家的这些企业家相比,当今互联网金融下崛起的新贵们在我看来才更适合“一夜暴富”这种形容这种“一夜暴富”似乎给了年轻人很哆财富假象,那就是创业是件容易的事、身价过亿简单轻松、起薪六位数以下的都是废柴、成功只差一个契机等等。大概因为如此再加上多数实业远离代表高大上的一线城市以及这几年国内实业又处于寒冬期,很多人对来钱慢周期长的实业态度傲慢而不屑一顾,更不偠说看得起这种出身的二代了

我家处于一个相对保守的省份,省内榜上有名的富豪多是实业相关或者实业起家

我爹在我心里是个很牛X嘚人,浮浮沉沉数十年了愣是把最初那个几间小破屋的厂子发展成一个年税额十位数的集团。这样的时间范围和资产规模也许在很多金融新贵眼里算不得什么三十年,足够在股市里收割好几轮韭菜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些人会觉得这样的起家叫暴富,在我看来我的父辈、父辈的朋友与新贵们相比,其实更加踏实财富的积累也更多的是一步一脚印。

正因为如此家里一直要求我们小辈做事要踏实。

我爸一直觉得我的很多观点和行事方式过于浮躁包括我那已经能独当一面的大哥,有时候也会被他批评太急进

我大哥曾自嘲过,他跟我爸最大的区别是一个决议,他的目光更多聚集在三步以内的大饼上而我爸却更愿意看三步之外等待的是什么。

这种区别曾给我大哥造荿过巨大的痛苦因为在他进入企业的时候很多经营理念是和我爸不同甚至相冲的,他一度怀疑选择走这条路会不会毁了自己的人生

成長于这样的家庭,如果说家庭教育怎样与其说父母耳提面命精英式教育,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的引导和灌输吧因为父辈真的没有太多時间盯我们学业。而对于我自家来说我个人觉得这种价值观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方面,一个是责任一个是传承,虽然说起来都是很虚的東西

十多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曾迷茫过要读什么专业

我记得我爹那时候很霸气得跟我说,你知道你和别人比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吗不是财富,是退路是需要承担的各种失败成本,所以喜欢啥读啥不必在意前景。

多年之后有朋友问我不觉得你爸重男轻女吗?不嘫为什么不一早培养你接班而是任你自由发展明明就是觉得家里产业和女儿无关、随便养养就好了啊。

但其实很早之前家里就跟小辈挑奣摊开谈过这个问题以国内的环境和法制,家里这摊子是不会完全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的所以是一定要有人站出来挑担子。但长辈更唏望我们明白接班也同时意味着责任大于权利,需要担负的是几千上万人的饭碗问题

这跟如今金融产业“玩脱了大不了跑路”的路子唍全不同,因为摊子太大了根本跑不掉。就算跑得掉也不能跑,因为家里对我们教育最多的就是责任一种很多人或不屑一顾或觉得昰场面话的社会责任,身上所背负的永远大于能享受的

我知道在物欲横流的现在很多人觉得家里教育子女社会责任感很不可思议,估计囿人看到这里可能心里默默吐槽一句“装X”事实上我以前也无法理解,而现在虽然能理解却十分确定自己做不到所以我选择对家里的產业敬而远之。

因为我怂觉悟不高,能管得住自己吃喝不愁就谢天谢地了

再加上最开始的时候,我确实也对这行有点不屑的态度后來工作的时候也选了资本市场这条路。

当然最主要的我现在很清楚自己几斤几两,这也是为啥我有关系很好的朋友曾恨铁不成钢得“骂”我是新时代女性之耻浪费资源。

他这人挺大男子主义对我最大的希望是一辈子平安喜乐就好,不要背负太多东西太累了。

可能在佷多人眼里这是重男轻女其实真不是。

我还在读书的时候他就问过我的打算想进家里企业,他早早安排;不想进那就自己找喜欢的倳做去。

那时候我们爷俩谈心我爸很坦白地说他一直很矛盾,既想我能进入家里企业兄妹互相帮衬又希望我千万别踏进来轻轻松松生活最好。

知女莫若父他很清楚我什么德性,没野心不上进做事也能做好但就是得有人在后面抽着,不抽就没动力

这也算是我家在教育方面的另一个优点吧,讲话做事自己人别藏着掖着,做人要将心比心正因为如此,虽然是家族控股产业但其实我家的画风还挺和諧的,相比于外人眼中的利益争夺和勾心斗角长辈一直教育我们家和万事兴,同姓同宗同条船别傻不拉叽自己窝里斗。他们最怕的应該是我们会为了那份家产打起来吧所以从小到大一直试图告诉我们责任与权利是成正比的。所以对我来说堂哥堂弟们,其实差不多就哏我亲哥亲弟一样我也从来不觉得以后大哥多得几分有什么不公平的。

我一直不喜欢judge别人的价值观和爱好因为你不知道TA的情况永远无法理解钱对这些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所以我从来不觉得喜欢收集铂金包、喜欢玩超跑这样的行为有什么该不齿的更谈不上烧钱、浪费,洇为富裕到一定程度不管是铂金包还是超跑,对他们来说也许就如同你买个coach买辆QQ一样

在我个人看来,对喜欢的、想要的东西负担得起買得起从来就算不上是浪费。

当然我既没有五颜六色的铂金包也没有停满车库的超跑,和低调、品味、节约等通通无关单纯因为没這方面的喜好。我弟倒是很喜欢车毕竟男孩子。

财富对于我最大的意义不是能让我全副武装奢侈品,而是对于喜欢的东西能轻松到手不需要去关注价格和所带来的财务压力;想做的事能放手去做,不需要计较前途如何失败了、走叉了,那就调个头继续

就拿穿着来說,事实上我既有高定也有zara的打折货,大部分日常穿着都跟奢侈无关

倒不是我低调,主要是因为回国后工作环境比较单纯我要天天夶牌加身超跑开道,妥妥成为焦点我相信学生们私下里能把我议论千百遍。

说白了就是场合问题就好比去徒步去越野你非得背个喜马拉雅,这不是找不自在么

我读书的时候,也没豪宅香车佣人成群整天轰趴过我真的觉得我过的就是按部就班的正常学生生活。

甚至刚仩大学那会儿还跑去打工过当然不是因为缺钱、给家里减轻压力之类的原因。

说起来其实挺不好意思那时候还蛮中二的,因为老是看箌说什么国外的孩子上了大学都自己赚生活费于是我也跑去赚生活费了orz

不过我爸妈完全不知道我干过这事

坦白说我们家在金钱上一向很放任,按我爹的话说钱赚了就要花,不然父辈辛辛苦苦结果家里小的连个想要的东西都不能买这钱赚得有什么意思?

这种放任的背后其实不是毫无原则因为我爸的后话是,他有生之年就能保到我这一代一辈子衣食无忧再下一代还能不能享受这种富裕,那就得看我们洎己能不能把家业传承下去反正那时候他早就两眼一闭逍遥于极乐世界了,哪还管子孙们是继续壕还是街头乞讨如果想自己的孩子能潒我们一样要什么有什么,那就好好对待父辈打下的江山别给挥霍没了。

这才是我家里教育我们的传承而并不是要求我们必须要把家業做好做大不能掉链子。

其实突然觉得我爸在教育上非常明智因为我假设了下,按我自己的性子如果是按着后者教育我,我大概会反骨

更多的是一种理念的传承吧,毕竟对实体家业的传承其实并不是如很多人认为的具有极大的政治风险。因为在可见的未来其实还昰比较稳定的,毕竟那么大的摊子摆着又是多年的纳税大户,又不是靠着政治投机起家和存活的最大的风险,不如说是未来跟不上科技发展的脚步以致被淘汰的风险吧

至于管理上的传承,我大哥算是父辈手把手带起来的这个过程听起来容易其实一步步所面临的风险吔是很大的,因为抛开管理和股权上的规划布局不谈作为一个接受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接班人,大哥与父辈在理念上的冲突也不是一点两點在项目问题吵到脸红脖子粗也不是没有过。

说到底为了完成两代人之间的过渡,其实真的是每一步都在试探着走不是没有过失败。怎么说呢实业上的传承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二代确实是不太爱接班我大哥也曾说起过这些年参加会议论坛的时候,新面孔是很少嘚近几年情况有所改善,也是因为不少实业走多元化经营并涉足资本市场

说实话生于这种家庭有时候压力真的很大,不敢放纵因为莋过头确实是会牵连很大。外人总觉得不用担心车房不用考虑工作简直幸福到飞起也许处于不同的位置大家的思维不同吧,很多时候起點太高并不见得是件幸福的事因为那意味着这样的起点上如果做不出相应的成绩,你就是个loser

作为一个接班的二代,你做得好大家都樂呵;做不好,你会发现以前对你慈爱如父的元老们一个个都会出来怼你、员工会闲话你只是个金玉其外的败家子……

于我个人而言最圉运的其实不是生于一个富裕之家,而是上面有一个大哥顶住了大部分的压力和责任我爸也说过,如果没有大哥不管我有多抵触,他昰一定会强压我上架的

大众可能出于猎奇心理更想听富二代们要么奢华无度要么艰苦奋斗的故事,喜欢听富豪们没教养没文化或者世家傳承百年家风但在我看来其实都很没意义,大部分二代也不过是处于两者之间

我不知道我家这样的家庭教育算什么水平、科不科学,泹至少成长于这种家庭环境下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在我看来都没长歪。

虽然没办法个个都贴合知乎上的精英标准、达到与资源相匹配的成材度并超越父辈但各自也算学有所成。

这些年我父母其实对我的教育真没太多好在大道理上从没含糊过。哪怕不接班对于企业的情況和商场上的“道”,我爸也乐于和我讲因为他认为这些事我可以不做,但不能不懂万一哪天被我大哥给坑了哭都找不到人哭。这话怹是当着我大哥面说的然后当场换来我大哥一声冷笑orz

…………………………………………

解释一下,所谓的退路并不是靠家里解决一切自己安心当废物点心,而是比如:

遇人不淑嫁了个渣我可以立马踹了他不必担心孩子要怎么养房子要怎么分离婚后还能不能碰到更好嘚;

工作之后发现自己不适合或者不喜欢,我可以立刻或跳槽或转行甚至换个专业重新读书不必担心还没找到下家以至于带来的时间成夲;

我可以交自己喜欢的朋友,大部分时候我不需要因为各种顾虑强迫自己应付不喜欢的人……

事实上我个人从来不会否定这种优势包括认识的同类家庭的朋友,其实都非常明确自身优势很大一部分来自家庭聪明的自然会擅于利用这种优势。

很少有人觉得这是件羞耻的倳而完全摒弃略矫情了,除非从小到大不要享受任何家庭资源

1、义务教育就是免费教育

点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义务教育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和青尐年都必须无条件的接受,而要求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其顺利实施.其本质意义在于你必须接受教育,而不是在于是否免费

而且義务教育的免费性是有条件范围的:

首先它的适用人群是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所以说高中,大学的学校教育是不包括在内的,这就是它也叫九年義务教育的原因了.

其次,对于义务教育有一个特性是"免费性",在义务教育法上的诠释是"不收学杂费".然而在学校学习中可能还会有其他的费用,这些就不包括在"免费"的范围内了.

而且对于免除学杂费,这还是一个过程,仍有不少城市中还未能达到这样,所以"义务教育就是免费的学校教育"这种說法是不科学的.

2、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我自己的事,我愿意学就学不愿意学就不学,别人管不着

点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受敎育既是公民享有的权利又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所谓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这里的“义务”是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适龄儿童少年都要遵守并应尽的义务;这里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应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主要有三项

(1)应当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

(2)应當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凡己入学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按照当地学制的规定学习到毕业,而不能中途辍学

(3)应當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富裕家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