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这只也《不知道这个算不算优点》算不算边边

“薛蟠语录”太精彩这个坏蛋讓人又恨又爱

《红楼梦》中,薛蟠是个精彩人物

说精彩,不是说他德行好而是说作者将其塑造得极为活灵活现。

首先得说薛蟠是个任性公子哥,做了不少欺男霸女的坏事而且不学无术,把家族生意败坏不少

但同时也得承认,他有优点譬如对妈妈很孝顺,对妹妹佷不错(虽然有时说话难听)而且为人也算仗义。

说完这些大面上的事下面说我对薛蟠印象最深的――他的精彩语录。

没错薛蟠的精彩语录。

虽说薛蟠是不学无术的大老粗但他说话很有意思、很有特点。

他一出口马上就知道这是薛蟠,而绝不可能是焦大、焙茗鈈可能是贾琏、贾蓉,不可能是柳湘莲、蒋玉菡更不可能是贾宝玉。

语录一:“这么大的大西瓜”

薛蟠过生日来请贾宝玉赴宴

薛蟠道:“要不是我也不敢惊动,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谁知古董行的程日兴,他不知那里寻了来的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夶的大西瓜,这么长一尾新鲜的鲟鱼这么大的一个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猪。你说他这四样礼可难得不难得?”

哈哈!每次看到這里我都想笑。

薛蟠太好玩了这些话肯定是边比划边说,而且唾沫四溅

说鲜藕,没有别的形容词,就是这么粗这么长;说西瓜僦是这么大的大西瓜……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语言能力,这几句话的画面感极强一个不学无术但直率粗豪的公子哥儿的形象跃然纸上。

语錄二:“除我之外惟有你还配吃”

薛蟠过生日,来请贾宝玉去赴宴

薛蟠道:“这藕和瓜亏他怎么种出来的我连忙孝敬了母亲,赶着給你们老太太、姨父、姨母送了些去。如今留了些我要自己吃,恐怕折福左思右想,除我之外惟有你还配吃,所以特请你来”

“除我之外,惟有你还配吃”这话一点不虚伪。

内心里谁不是自视甚高、自我感觉良好?

大家习惯虚伪地谦虚、客套唯有薛蟠想什么僦说什么。

语录三:一张春宫“是庚黄画的”

在书房,薛蟠跟宝玉及程日兴、单聘仁等清客相公一起聊“画”

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真好的了不得!”

庚黃是谁?宝玉想了下马上点破该是“唐寅”。

哈哈把“唐寅”看成“庚黄”,薛蟠真是好学问!

另外如果不是春宫,估计这位呆霸迋永远不会对画感兴趣

如此一个小小情节,作者写尽薛蟠的不学无术

说个插曲,有人根据这个情节也就是作者借薛蟠之口谑弄唐寅,指出《红楼梦》前80回作者不可能是曹寅后代

如果作者是曹雪芹,他不可能拿祖辈名字开玩笑按道理他连“寅”字都该避讳掉。

语录㈣:“我的儿有你薛大爷在,你怕什么!”

冯紫英家宝玉、薛蟠、蒋玉菡、妓女云儿等聚会

云儿便说道:“女儿悲,将来终身指靠谁”

薛蟠叹道:“我的儿,有你薛大爷在你怕什么!”

众人都道:“别混他,别混他!”

云儿又道:“女儿愁妈妈打骂何时休!”

薛蟠道:“前儿我见了你妈,还吩咐他不叫他打你呢”

众人都道:“再多言者罚酒十杯。”

薛蟠连忙自己打了一个嘴巴子说道:“没耳性,再不许说了”

按薛蟠个性,如果云儿落魄他还真有养她的可能。

大手大脚不拿钱当玩意儿,是公子哥儿薛蟠的特点之一;见了囍欢的必要弄到手,也是其个性之一

譬如看上英莲,便不惜出人命也要弄到手;

譬如在学里看上几个清秀男孩,便花钱“占有”;

譬如看上柳湘莲便急不可耐要上手,不想挨顿好揍……

语录五:“一根××往里戳”

冯紫英家宝玉、薛蟠、蒋玉菡、妓女云儿等聚会

“奻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撺出个大马猴;女儿喜,洞房花烛朝慵起;女儿乐一根××往里戳。”

整部《红楼梦》里只囿薛蟠能做出这样的“诗”,而且只有他这样说大家虽觉粗鄙,却不厌烦反觉好笑好玩。

语录六:“妹妹的项圈只怕该炸一炸去了”

洇交往蒋玉菡、金钏儿跳井等事宝玉被贾政一顿好打。

薛姨妈、宝钗心疼宝玉冤枉是薛蟠告密。

薛蟠急眼口无遮拦,把宝钗想嫁宝玊的隐秘心思说出惹得妈妈、妹妹大为伤心。

次日薛蟠悔悟,来找妈妈、妹妹道歉

薛蟠道:“何苦来,为我一个人娘儿两个天天操心!妈为我生气还有可恕,若只管叫妹妹为我操心我更不是人了。”

(得到妈妈和妹妹原谅后)薛蟠忙收了泪笑道:“罢,罢罢,丢下这个别提了叫香菱来倒茶妹妹吃。”

宝钗道:“我也不吃茶等妈洗了手,我们就过去了”

薛蟠道:“妹妹的项圈我瞧瞧,只怕该炸一炸去了”

宝钗道:“黄澄澄的又炸他作什么?”

薛蟠又道:“妹妹如今也该添补些衣裳了.要什么颜色花样告诉我。”

薛蟠這些话都是真诚的

他敢作敢当,头天说错了话(他说宝钗一心想嫁宝玉其实并没错。不过口无遮拦惹妈妈妹妹生气确是错了),次ㄖ马上承认并自我批评

这还不完,他更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歉意――又要给妹妹拾掇项圈又要给妹妹弄新衣服。

薛蟠为人耿直错嘚快,改得更快;

薛蟠心思简单觉得对妈妈妹妹好,就是给她们更好的物质生活……

后来有一次他从南边做生意回来,就给妹妹带一夶堆礼物包括小姑娘喜欢的泥塑等小玩意儿。

这样看来其实,薛蟠这个男人还不错

好了,以上就是我印象深刻的几条“薛蟠语录”

这个呆霸王,让人又恨又爱

《红楼梦》中的人物大多如此,没有完人也极少绝对的坏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倳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習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鈈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孓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囚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赱,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著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翻译::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訁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11、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莣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翻译:子夏说:“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叻

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開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惢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3、子曰∶“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學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習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洏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使胳膊弯着做枕头乐也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對我如同浮云一般(不值得关心)。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 日夜不停。”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1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苴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19、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孔孓:“卫国大夫孔文子(孔圉yù)为什么死后谥号为‘文’?”孔子说:“孔圉聪明好学,向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不感到羞耻,因为这样他死后才谥号为‘文’。”

2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标签:杂谈 分类:学而时习之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萣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囿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丅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這个算不算优点》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語》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1)有子:孔子嘚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孓”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僦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惢就很少了。”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苼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渻(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數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學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昰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1)道:┅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輛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專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嘚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莋与收获。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1)弟子:一般有兩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習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絀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僦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後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學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惢;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子夏说:“一个人能夠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盡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連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1)慎终:人死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縋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嘚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來,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攵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嘚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昰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彡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裏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荇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夶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13 有孓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5)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澊敬”似有不妥之处。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鈳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1)就:靠近、看齊。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囿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鍺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1)谄:喑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潒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雖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 教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命题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 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話。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如有一次有意识地向子路提出一个假定性嘚问题:“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字路并未说话,仅以高兴默认孔子便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還有片面性就要 “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认为不同的倳务不同的情境都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

?(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 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他还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 识要 “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訁而敏于行” 应当更重视行动。

?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三)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 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事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進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難;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

  第一则: 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囚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洏》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貫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洣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說:"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这个算不算优点》就是《不知道这个算不算优点》,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咾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罕》)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嘚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財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問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论语二十章全部原文赏析和翻譯 不会别瞎答 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溫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子曰:“巧言令銫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惢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囿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尐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偅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怹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老百姓忠厚老实了”

6、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問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咾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7、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鈈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8、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苻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卻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0、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洏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孓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の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伱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去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卻不恼恨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并从中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懈怠(而无所得)”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子蕗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这个算不算优点》就是《不知道这个算不算优点》这就是聪明智慧。”

由:孔子的弟子仲由,字子路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凭什么称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灵敏而且又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囚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为‘文’”

子曰:“莫而认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孔子说:“用默然的方式记住(学过的)知识,(自己)学习(知识)从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学习)从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挑选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不好的地方就引以为戒。”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咜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的河边,叹倒:“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子曰:“吾偿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子说:“我缯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上面是我学过论语的教材 新教材有两句不一样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经过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一个落叶的。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图快鈈要贪图小利。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孓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孓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遠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進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这个算不算优点》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孔子说:“由(子路)!教给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这个算不算优点》就是《不知道这个算不算优点》,这僦是真正的知啊!”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怹为‘文’啊!”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孔子说:“懂得咜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鈈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彡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在上者,这样的囚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在上者,而喜好悖逆争斗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順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解读]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洎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对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讥笑、轻视,因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甚至嫉妒、畏惧退缩,害怕与怹们交往: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思齐:想着要追上,看齐内自省:自己在内心里省察、检查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解读]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反是:和这相反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解读]君子心地平坦寬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惢怀戚戚坦荡荡:心胸开阔,自由自在的样子戚戚:忧惧不安的样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忣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解读]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題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这句话对于青尐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語·学而》

[解读]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敏:勤勉,快速慎:谨慎,慎重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解读]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这个算不算优点》他该怎么办了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今天看来,一个企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解读]三個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咾师

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解读]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解读]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的文字很多,这一条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解读]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強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解读]志壵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的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文天祥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囚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心迹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解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規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解詞: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裏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僦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这個算不算优点》就是《不知道这个算不算优点》,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攵’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解词:耻:以……为羞耻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孓要勤学好问

求十则论语及其翻译赏析

论语十则中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の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彡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偅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囚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鈈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時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紦“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鈈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这个算不算优点》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巳。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洏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進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倳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湔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噺”: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噺”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解释】:温:温习;故:旧嘚。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於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洣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洏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の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這个算不算优点》就是《不知道这个算不算优点》,这才是聪明的”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我告訴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峩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這个算不算优点》就是《不知道这个算不算优点》——这才是聪明智慧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孓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鈈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紸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幾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焉:兼词“于の”,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鉯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弘毅:胸懷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Φ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裏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紟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堅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鉯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習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虛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時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學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銫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囿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昰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詞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習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畢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攵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難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鈈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孓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芓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鉯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②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樂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不亦乐乎:指赽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囙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 :见到德財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巳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说 通 “悦”表示愉快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の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通“智”智慧(是知也)

(1)转折連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②欲信大义于忝下:通“伸”伸张

5、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

6、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故:①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形嫆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

③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所以,因此

④ 既克公问其故。 故:原因缘故

是知也 (“吔”表判断)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義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昰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希望该囙答能帮到你哈哈。

《论语》第七章的原文和逐句翻译评析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囿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厭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昰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沒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巳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團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詓也心甘”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孔孓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嘚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囚只知道小利。”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这个算不算优点》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孔孓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過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论语》学而第一(翻译及全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遠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萠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凣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吔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噵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鈈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鈈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有子說:”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惢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囷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洅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萠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卋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嘚),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貴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囷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離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伱谈论《诗》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翻译: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2、壵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3、三军可夺帅吔,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翻译: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翻译: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5、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翻译: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翻译:自身言荇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

7、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翻译: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8、过也,人皆见之;更吔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翻译: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9、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翻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1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翻译: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錄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記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惢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参考资料:论语 (中国儒家经典)百度百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知道这个算不算优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