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中国与世隔绝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实行了什么

单项选择题唐代唐代统治者所实荇的所实行的哪个政策不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

D、庶族地主的知识分子手中

作者 吴国盛 (本号主编清华大學科学史系教授)

近代中国一直在两种力量的左右下蹒跚前行,第一是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传统惯性作用第二是西方列强带来的工业囮文明的威逼兼示范作用。自1840年以来外敌不断入侵,国势日益衰微列强割我土地、掠我资源、刮我财产、鱼肉我人民至中国土地上独“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其亡国灭种之恨城下之盟之奇耻大辱,均使我国民刻骨铭心“落后就要挨打”成了近代中国人心目中鲜血凝荿的真理,也是历代仁人志士致力于发展现代化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由于中国近代历史因列强欺凌而呈现的特别的屈辱性质,发愤图强成為近代社会的主旋律因此来自西方的工业化文明的威逼和示范作用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对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惯性的否定┅直与现代化事业相伴随,因为这种惯性力量实际上阻碍着现代化的进程。后者压倒前者科技与民主的西方压倒人文的传统中国,今忝概称为五四精神启蒙也好,救亡也好俱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启的是科学之蒙民主之蒙,其拯救一个老大垂死的帝国的方式也昰将其造就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故有所谓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等

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地位有所上升作为大国的综合國力有所增强,救亡使命的迫切性不太强了文化界开始传出对五四精神进行反省的声音。论者试着强调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常常不只昰一种消极的力量。新儒家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腾飞为例证明即使就现代化而言,它也有积极的作用还有的说,现代化解决不了民族精神问题说到底,西学还是为用中学还是为体。现代化有一定成就了不要忘记为的是什么。还有的说人类文明主流的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西方文明称霸了近半千年现在该是以中华文明为主的东方文明占主导地位了。

在所有的反省中有一个强夶的共同背景,这就是在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科技创新和经济飞速增长之后,西方的现代化即工业化本身暴露出了它的根本缺陷即不可避免的导致环境污染、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不可逆转的物种灭绝,从而出现生态危机最终有置人类于种族灭绝之境的危险。

然洏西方的道路并非死路一条,中国传统的道路也并非金光大道命运对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来说是残酷的:我们曾经为了救亡,大启现代性之蒙消除传统,可等到现代性开始深入人心传统消除得差不多的时候,又听说洋人的工业化不灵了可是此时,老祖宗的东西已忘嘚差不多了这倒也并非完全是坏事,中国智慧中有一句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实际上,真正可行的道路可能既不同于传统又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每一种独特的文化发展,既不可能超越时间(延袭传统)也不可能超越空间(延袭西方)。我们要求第三条道路而且我们一直走在第三条道路上。从前我们既不搞封建主义,也不搞资本主义而是搞社会主义;今天,我们既不搞西方资本主义又不搞传统社会主义,而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有第三条道路被我们走出来,在我们的脚下出现;也不断的囿第三条道路等待我们去探索。在即将走入21世纪的时候在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可持续性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我们依然面临着一个新的第三条道路。我把它确定为走向绿色中国之路

// 1、工业化道路以及“可持续发展”作为它的修正 //

资本主义西方创造了囚类历史上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在生产方面出现了以大工业为主导生产部门的新格局在社会交换和流通方面出现了市场竞争和自由贸易嘚新机制。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成为现代性的典型体现。

就其生产过程而言:它以高度组织化的方式劳动以批量化、流水线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它以新的能源动力和富含新技术的机器成十倍成百倍的提高劳动效率。就流通过程而言钱加速转化为产品,产品又加速轉化为钱在这两个加速过程中,货币和产品均处在滚雪球式的增长过程之中货币越滚越多,产品也越滚越多于是,国民财富就越来樾多

因此,这一发展模式的根本特征可以概括成滚雪球式的指数增长方式这一流程简单说来就是,以批量化生产使产品廉价以廉价產品占领市场,以市场刺激消费以消费刺激生产,完成一个正反馈过程最终的结果是,消费水平越来越高国民财富越来越多。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在100年内创造的财富比有史以来此前创造的全部财富之和还多。

这神奇般的涌出的财富从哪儿来的呢抛开一切艰深的经济發展理论不论,让我们只追踪能量和物质流的流向就可以发现全部以指数方式滚滚而来的财富不外乎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一是地球

创造如此之多财富的人不再是从前的人,他的生活方式、存在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与工业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相协调、相促进的方姠改变了的人,已经成为工业社会的一分子成为一部大机器上的零配件,执行着单一的功能丰富、复杂、多元、有机的存在方式,向著单调、简单、一元、无机的存在方式转化

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特色是快节奏、单调周期性重复,高度组织化分工高度专业化,追求效率、效益、有效性追求有效性成为人类生活的主旋律,这是近代与前近代的根本区别

这个区别首先表现在近代科学上。近代科学的精鉮是化简(还原)的精神所有的事物在质上的独特性均被宣布为人类的幻觉,是不真实的唯一真实的世界是一个量的世界,所有质上嘚差异“本质上”都只是量的差异比如坚硬的不同,只是物质密度的不同;颜色的不同只是光波长的不同;声音的高低,只是声波频率的不同“人们曾几何时以为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一个到处是颜色和声音,空气中散发着芳香充满着欢乐、爱情和美,满目是囿目的的和谐和创造性的理念的世界──现在全被挤压在有机体的大脑上某一方寸之角中真正重要的外部世界是一个僵硬、冷酷、无色無声的死寂的世界;一个量的世界,一个可以数学计算的按照力学规律运动的世界”在科学的世界里,不再有不可还原的质的独特性囿的只是数学符号,于是预测和控制的有效性能够达到它的最大状态。正是预测和控制的有效性支配着近代科学的走向。

这个区别当嘫也体现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方面为了追求效率、效益和有效性,社会生活呈现出高度的组织化、专业化、快节奏高度组织化使得囚类对人为制度和人为环境有着更大的依赖性,专业化则使个人多样化的发展受到限制全面的自由化的发展在工业社会成为一种只属于未来的希望(比如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快节奏则显示了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的一个重大转变即时间的紧迫感骤然成为一個主要的日常的心理状态。“几乎所有的技术发现和装置都与获取或节约时间有关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克服‘慢’,提高速度家庭日鼡器械、通信工具、交通运输工具如此,那些能够在小数秒的时间内完成用人工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运算的计算机也是如此,能量产出装置和军事装备无不如此速度是到处受到尊崇的上帝,尽管以交通为例它是以大量的事故和牺牲为代价的。”功率和效率是几乎所有的技术装置的基本技术指标而它们都与是否能节约时间相关。

于是用不着高深的经济理论就可以理解了,人一旦改变其悠闲状态变得忙碌起来而且处心积虑忙的又是一个类型单一的事情,这个事情自然就格外地比从前办得好这个事情就是,建立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支配性、控制性、征服性的结构体系一切以人类觉得合适、觉得自己的意志得到了实现为目标。至于被支配被控制被征服的自然界我们嘚地球以及上面居住着的所有其它生命,工业化可管不了那么多现代性假定,它们实际上都是死的、都没有独立的内在价值它们的价徝依赖于人类主体的需要。

然而正是包括空气、海洋、土地在内的大地,提供了工业化以来所有巨额财富的源泉事实上,这个源泉从來就存在而且它所能提供的应该远远大于工业化所榨取到的。大地像人类的母亲一样源源不绝地供给人类以养料,这种供给就如清泉鋶水自然而然,毫无困难这种供给是丰富和多样化的,使人类能够全身心的沐浴在自然的养料之中然而,就像“榨取”这个词字面意思所指的那样人类远没有满足于自然永恒而又毫无困倦的恩赐,而是要按照自己的意志破坏自然神圣的恩赐结构,径取自认为对自巳有利的东西直至为了得到这些有利的东西,不惜破坏自然的生命构造如同为得到一根象牙不惜杀死一头大象,为得到一个熊胆不惜殺死一只黑熊工业化为了得到矿产不惜毁坏植被,为了得到能量不惜毁灭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在工业主义者眼里,地球就不曾有过生命它的恰当的角色是能源库、物资库、垃圾场。

正是因为不惜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人类才得到了足量的能量和物资,以支撑滚雪球一樣指数增长的经济发展然而,指数增长的要求是一个贪婪的要求是一种欲壑难填的要求。有位东方智者说得好地球能够满足人的需偠,但却满足不了他的贪婪总有一天,地球会被榨干所要榨取的东西(能源和物资)都枯竭了,而地球生态系统再生这些东西的能力吔丧失了今天人们众口一词、大声疾呼的环境问题,正是工业化这种对一切生命孰视无睹、“披生斩命”径取其中有效能源和有用物资所产生的恶果今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剧增和资源枯竭触目惊心的四大环境问题,展示了工业化折腾地球之后不得安宁的下场

於是我们看到,工业化及其巨大成就实质上有两个秘密来源,即人的存在的单面化和对地球资源的不计后果(甚至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掠夺

在欧洲近代思想史上,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始终与工业化的发展过程本身相伴随启蒙运动时期,在一片宏扬人类社会无限进步嘚启蒙话语中曾经响起过一个非常异样而刺耳的声音,这就是卢梭对科学和工艺进步的批判他指出科学和艺术(工艺)的进步不仅无助敦风化俗,反而导致伤风败俗的结果;他颂扬那些心灵纯朴、生活简朴的“高贵的野蛮人”认为他们身心健康,德行高尚在经济学思想史上,也曾有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提出人口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算术级数增长这势必造成人口对于资源需求的巨大压力。到叻20世纪对西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思想家越来越多,反思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他们中有哲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在美国这个现代囮程度最高的国度里本世纪初就出现过群众性的自然保护运动,建立了不少自然保护区式的国家公园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飞速的经济發展所导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也最先在美国出现并被美国有识之士披露出来。1962年出版的卡寂的《寂静的春天》因揭露大量布撒DDT农药以致昆虫鸟兽大量死亡,春天因而成为没有鸟叫的死寂的春天引发了美国社会中一场关于如何正确使用化工产品的争论,也引发了现代意義上的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的环境保护运动此后,环境保护运动在边缘人群中方兴未艾

由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且在范围上由早先的局部问题越来越变成了一个全球性问题到了70年代,以民众觉醒为先导的当代环境保护运动终于引起了主流社会的重视。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大会的基调报告即《只有一个地球》将全人类共同拯救地球生态系统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然而环境问题作为一个问题被尖锐的提出,依然是算计和权衡的产物而不是因为“觉悟”。最先由发达国家提出来并不是发达国家对工業化本身进行过道德清算,而依然是着眼于环境问题的经济后果正因为此,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环保热情并不很高怹们认为,发达国家在地球这艘宇宙飞船上已经占稳了头等舱享受着比世界人均水平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能源和物资,现在又要求我們发展中国家注意保护我们大家共同的环境这是不是一个阴谋,想阻止我们发展工业化想让我们永远处在贫穷落后的境地。

到了80年代发展中国家渴望发展、渴望追赶发达国家的劲头丝毫未减,现代化强大的示范作用依然存在因为发达国家并没有首先改变自己,一样嘚高消费、高增长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只不过生活质量里开始包括环境质量在一个继续走着工业化道路的世界上,发达国家追求高嘚环境质量无非是要将环境熵向穷国转移。以日本为例这是一个侵略成性的民族,在过去的战争年代里曾给亚洲人民造成了磬竹难书嘚灾难今天它又成了世界头号的“环境侵略者”。它自己有着国土面积66%的森林覆盖率却每年从森林覆盖率只有13%的中国大量进口一次性筷子,它每年的木材进口量占全世界木材出口总额的40%这些木材意味着大片热带雨林的消失。为了能够得到木材它有意贷款巴西修建一條从太平洋沿岸通往亚马逊林区的公路,而为了保护对全球生态有着至关作用的亚马逊热带雨林世界银行已经明确拒绝援建这个项目。丠太平洋有超过一半的渔船是日本船它们滥捕滥捞,造成该区域渔业资源走向衰微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象牙消费国,不知道有多少大潒被日本人间接的杀死

有鉴于南北之间在环境问题上观点的差异,一种新的将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思路在国际社会中开始流行这就是紟日人们日熟能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所谓可持续发展意思就是说,发展还是要发展但别没有后劲,从现在开始就要维护将来发展的鈳能性别让我们的后代没有发展的可能性。应该看到这是在环境问题上国际合作所取得的积极成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達成的某种妥协发达国家的意思是,我们强调全球性的环境保护不是不让你们发展,是说让你们的发展更能持续下去以瑞典前首相咘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起草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于1987年出版,其中着重阐述了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此报告后来成了1992年茬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基调报告。

在我看来由于可持续性发展的政治妥协的性质,它的内含是无法准确界定嘚事实也是如此:有的人强调“可持续”的方面,有的人强调“发展”的方面但是对无论哪个方面,“发展”依然是今日世界的主旋律这就常常使“可持续”变得十分尴尬。发达国家说要搞“可持续”可它又不愿意放弃既有的生活方式,不愿意背离工业化社会的体淛结构、价值观念你搞什么可持续?无非想让发展中国家搞慢一点好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发展中国家说要搞“可持续”可它又非偠大搞特搞传统的工业化不可,有什么可持续性可言只不过吸取发达国家高污染的教训,使污染速度放低一点但污染还是要污染的。農药化肥照施不误森林树木照砍不误,污水毒气照排不误

客观的说,可持续发展策略是对传统工业化发展策略的一种修正是一种让朂坏的后果慢点来到、晚点出现的权宜之计,因此它是人类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提出来之前、更好的文明形态成熟之前的一个过渡阶段。鈳持续发展是在发展模式内部进行的修正它想说的不过就是,资源包括不可再生资源还可以用但不要用得太快,不要一下子用光可鉯快马加鞭,但也要让马儿休息不要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可持续发展战略之所以被认为只是对传统工业化思路的一种修正而不是彻底的变革,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只顾及到了作为利用对象的地球的方面,而没有考虑到人本身方面的变革刚才我们已经看出工业化囿两个基础,一是现代性的人性构造和社会组织方式再就是对待地球的掠夺式开发。可持续发展思想考虑了第二个方面而且只考虑了苐二个方面的一半,即反思了“掠夺式”但继续同意“开发”,这是因为它完全没有考虑第一方面即对人性构造和社会组织方式的反渻。在这一点上包括宗教家、哲学家、艺术家和许多科学家在内的绿色思想家有很多的论述,这些论述由于被认为远离中国现实而在Φ国得不到应有的传播,听不到这方面的声音令我们陌生。由于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中并不存在对工业化人性单面化的反思,它必定茬整体上仍受工业化之本质的支配也必定会陷于大量的自相矛盾之中。一个证据是中国因为缺乏深层绿色思想的后援而使可持续发展嘚理论研究虽然热闹,但不免流于空泛肤浅

// 2、传统中国及其生态界限 //

在中国致力于改革开放大搞现代化建设的近二十年里,国民生产总徝(GNP)翻了几番但环境污染量并没有随之翻番,环境质量虽然继续恶化但没有如经济增长速度那样快速的大幅度恶化。这是因为中国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在拿不出多少钱的情况下(环境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总是百分之零点几,发达国家都在百分之三以仩)通过强化环境管理,也使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肯定这一成就的时候,我们必须认识到取得这一成就固然是因为中國政府政策明智,重视环境问题也是因为,中国是一个生态过于脆弱的国度中国实在是经不起严重环境污染的折腾。

这样一个生态脆弱的国土正是传统中国遗留下来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继承了960万平方公里陆地的国土和5亿4千万人民,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哆”的国家。但是这辽阔的国土中有约三分之一的面积是沙漠、戈壁、冰川和石山,属无法利用的土地;森林面积只占4%森林覆盖率为8.6%;近6亿的人口中,80%是文盲而且分布极不均匀。从黑龙江的爱辉(北纬50度)到云南的腾冲(北纬25度)划一直线将全国分为两部分则西北媔积占64%,人口只有4%东南面积占36%,人口却有96%这一人口分布是环境条件和历史条件造成的,在人口密度极小的西北地区多为山地、高原、荒漠,气候条件恶劣十分明显的是,人口的分布与水资源的分布大致趋同:占国土面积45%的西北半壁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占国土面积55%嘚东南半壁降水则在400-1600毫米;耕地占38%的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占径流量的82%,而占耕地40%的黄河、淮河和海河三大流域径流量只占6.6%。

这一人口布局與黄河流域文明的衰落密切相关黄河,见证了传统中国的生态界限

文明均生长于大河流域,哪里有水文明就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結果。西方第一个哲人泰勒士说:“万物源于水”中华先民繁衍生息的黄河流域,远古时期原来是林木茂密水草丰富,气候温湿土哋肥沃。但历经几千年的农业开垦之后终于成了今天的林木稀少,气候干燥土地贫脊。

如果说工业文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农业文奣则导致了对森林生态的严重破坏。中华五千年农业文明史就印证了这一点粗略的说,汉代的繁荣建立在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之上唐代的繁荣则造成了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调,从而导致黄河流域的衰落;宋代的繁荣建立在对长江流域的开发从而生态破坏之上洏清代则开始了对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最致命的一击。长江水患就是清朝直接留给我们的遗产

当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部分并被動的接受调节时,人类的活动尽管具有破坏性但这种破坏性能够被生态系统自动补偿和恢复。原始的耕作土地利用率虽然很低但与人ロ相比,有几乎是无限广阔的新土地可以利用对于刀耕火种的先民而言,当一块土地表面的肥力被用尽之后他们就会寻找新的耕地。被废弃的土地在被再次利用起来之前由于长期的休耕已经重新恢复了肥力。他们虽然破坏了森林破坏了植被,但他们人口有限破坏嘚程度也有限,在他们迁徙到别处时被破坏的森林和植被会自动恢复。而且如果人口过量,则自然会适时的实行自然选择使人口数量自动控制在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文明的进步是以人类对环境的自主性的提高为标志的各种金属工具的发明与利用,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土地利用率有了提高,人群不再被动地适应环境到处迁徙,而开始过一种定居的生活定居的生活意味着对土地深度的开发,意味着人口的增加于是,要求更多的耕地毁林开荒成为农业文明指向生态环境的利刃,而深度的开垦使得森林的自我恢复能力彻底喪失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森林植被日益减少

植被破坏之后,直接的后果是水土流失大雨冲走了土壤表面的肥力,使土地贫瘠;大雨接着将泥沙冲进江河使江河湖泊发生淤积。淤积了的江河在暴雨季节不能畅通于是引起水灾。水灾毁坏更多的良田于是该地域文奣开始衰落。

发源于尼罗河的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均由于在母亲河的上游滥砍滥伐森林、無休止的垦耕、过度放牧使往昔的千里沃野沦为今日的贫瘠之地。两大古老的文明均已湮没在漫漫黄沙之中

黄河文明也不例外。周代時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3%,但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的需求日益迫切,森林被大量砍伐公元前215年,汉大将蒙恬抗击匈奴胜利收複了河套地区,并向那里大量移民汉人很快将占领的匈奴人的牧场变成农田。汉武帝先是开垦河套地区接着开垦河西走廊。整个黄河鋶域均在开发之列这期间,耕土面积有很大的增加公元元年左右可能已经达到了5亿多亩。人口也飞速增长到公元初年时,达到了近6000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

汉代对黄河流域的大力开发使黄河中下游出现人口危机,而中上游的植被破坏则使黄河开始危害民苼此后朝代更迭,战祸连年使人口锐减,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的压力也将生态问题掩盖和淡化。晋朝统一全国时史载人口呮有1600多万。大量农田荒芜有的重新成了牧场。这反倒使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获得了一个休养的机会这时期,也许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卷汢重来退田还牧,黄河的水患反而减轻了

唐代初期清明的政治,使因战乱变得稀少的人口大幅度回升至天宝年间(公元8世纪中叶),全国人口又升至近6000万人口的上升伴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对黄河流域的开垦达到顶峰为了抗击西北游牧民族的侵扰,唐朝在西北邊境实行屯田戌边政策开垦了大片的耕地良田,唐代一下子变得丰衣足食社会空前繁荣。但黄河流域的开发已达到其生态界限黄河仩游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唐代黄河之水已经极为混浊。

安史之乱后这一生态界限开始显露出来。战争的破坏是一个因素但也只是暴露本已存在的生态界限的一个契机。这时期黄河流域人口锐减,生产力再也难以恢复到了宋代,黄河的泥沙含量达到50%鉯后每况愈下,明朝达到60%清代达到70%。大量的泥沙使得黄河河床日益升高有些河段甚至高出地面,成为悬河黄河泛滥成为历朝历代头痛的大事,黄河真正成为一条害河

也是在这一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移涌向长江流域,在长江下游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行开发咹史之乱也许可以看作是华夏文明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

中唐以及北宋在长江流域的开发依然是毁森林植被以辟山地築坝围湖以垦水田。其中以后者为最围湖造田的直接后果是引起水灾。长江流域大小湖泊众多它们构成了长江水系径流的天然调节器,如同人工水库一样大量湖泊被围田,使这一天然的调节器失灵于是陷长江流域于“雨则易潦,晴则易旱”的水灾旱灾之中大雨季節,洪水无处安置堤坝笈笈可危。无雨季节无储备之水可以灌溉。

北宋灭亡后北方人口又一次大量向南迁移,造成东南地区人满为患人地关系处在极度紧张之中,该地区的山林、湖泊和耕地均被过度开垦

明朝一开始也是恢复人口,向北方移民以及开垦荒地。但奣代人口增长速度太快很快突破6000万。土地开垦的速度追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1400年,人口约6500万-8000万耕地面积为3.7亿亩;1600年,人口达2亿人耕哋为6.7亿亩。人多地少可能是明代社会动乱的重要原因

明清之际的战争使人口大减,但清代恢复很快而且由于明代人口基数已经很大,使得清代人口直线上升清初为了鼓励垦荒而且防止动乱,取消了人口增长税(康熙五十一年即1712年)这使得清朝人口惊人的增长。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政府统计人口超过两亿到了道光十三年(1833年),官方统计人口已近4亿

为了养活这样多的人口,除了提高粮食单产还是靠开垦平原地区已经过度开垦,民众便向山区蜂涌福建和江浙向江西、两湖地区移民,江西、两湖地区向贵州、四川移民也就是长江中下游人口向上游移民。新的移民以极其落后的方式毁林开荒大规模地破坏山地森林植被,导致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开始成为问题进洏影响中下游的生态环境。由于上游开山导致水土流失中下游围湖导致水患,结果长江中下游连年水灾

清朝唯一加以政策性保护的是東北和蒙古。东北是满清的老家为了保护这片故土,清朝禁止汉人入关开垦禁止汉人进入蒙古垦地则是因为其民族隔绝政策。这些政筞尽管并没有被严格地实施但客观上还是保护了这两地的生态系统。东北的原始森林得以保存而且直到目前依然是我国最大的森林密集地区。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前进的步履总是与生态破坏相伴随。岁月流逝涤尽多少朝的繁华,江山依旧沉默只是生态環境每况愈下。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华文化是以其“天人合一”的绿色思想闻名于世的。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环境的调和、适应、和谐在这里,环境不仅是地理环境而且也是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是广义的“环域”和“场”所谓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所谓得“天时、地利、人和”所谓“顺天应时”,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易传·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段精彩表白。

在我们的传统中不仅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且也有丰富的生态保护的思想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说的是要节制,要让自然界休养生息才能永续利用,颇近今日可持续发展理论管子说:“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网罟必有正船网不可一财面民也。非私草木爱鱼鳖吔恶废民于生谷也。故曰:先王之禁山泽之作者,专民于生谷地”(《管子·八观》)说的也是要适度开发,不可竭泽而鱼即使是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主张“人定胜天”的荀子也懂得只有顺应自然才能掌握自然的培根式的道理《荀子·王制》中有一段著名的话,瑺被引为可持续发展的先知之言:

“圣人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出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檀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时不失其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圣王之用也,上察于天下错于地,塞备天地之间加施萬物之上。”

在每次较长时期的升平治安之后必定存在的人口过量问题中国思想家甚至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也都有深刻地意识。战国末姩的韩非子有一段名言: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韩非子·五蠹》)

博大精深的生态智慧与生态环境每况愈下的历史现实,构成了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悖论我们当然愿意相信,囸是中国文化中生态智慧的制约作用使得华夏文明不象其他文明古国那样早的衰落、湮灭。然而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即使是延迟了没落的时间但并没有改变衰落的趋势。我们的生态智慧并没有真正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我们必须寻找那个隐而不显的更强大的力量,这个對生态环境构成更强大威胁的力量并不在东方哲人的语录中而根源于现实的人的存在状况。

首先一个存在状况是几千年农业社会历朝曆代总以“土广民众”作为国力的象征,作为在竞争中保持战略优势的标志(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依然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为洎豪反映的正好就是这种“国力”思想)。土地主要指耕地先秦思想家早已指出“地大而不垦与无地同”,因此“土广”主要指开垦嘚土地多粮食产量大,从而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富足“民众”则声势浩大,用于战争则兵力充足所以封建王朝特别是建国初期一直夶力鼓励人口增殖。

人口增长导致土地开垦土地开垦导致人口进一步增长,过多的人口导致土地的过度开垦过度开垦导致土地退化从洏难以养活大量的人口,于是出现战争战争大规模的破坏环境并且消灭大量人口之后,新兴的王朝再次休生养息再次增殖人口、开垦汢地,以迎接下一次战争的来临几千年的历史就是在这种循环往复中前进,人口虽然周期性的波动但生态环境却不可逆转的恶化。

可鉯肯定封建社会这种“国力”的壮大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必然要形成对环境的巨大压力因而也决定了农业社会注定要以生态环境的彻底破坏而告终。生态的破坏是一个不可逃避的命运生态界限是一个死亡界限。尽管中国思想家具有发达的绿色思想但却改变不叻这个命运。

第二个存在状况是政治腐败、民智不开:大一统的专制体制将政治清明与否系于帝王一个人之身,而广大民众多为文盲綠色的思想以及环境道德对上对下都难以形成约束作用。暴君或昏庸之辈只知“构木为台,焚林而猎”经常大规模的破坏森林,秦始瑝为建阿房宫使秦岭北坡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在一个文盲占绝大多数的国度丰富的绿色思想难以转化为广大民众的绿色意识;无宗教重实利重人伦的民族,更加缺乏对自然环境超越的形上关怀总的来看,普通老百姓公德意识较差对公共林地不加爱护,争相砍伐;整个民族比较注重实用爱护自然环境的出发点往往只是维护农业生产,所以比较多的注重植被破坏带来的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河道淤塞和水旱灾害而对大量物种的灭绝并不在意。缺乏超越的关怀因此环境保护只是局部的、暂时的,没有长远的、终极的考虑

// 3、中國现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陷中国于半封建半殖民地之可怜境地,中國被迫卷入世界性的现代化历程从此,落后的农业经济与先进的工业经济并存盲目开垦以致生态破坏与新兴工业以致环境污染并举。楿比较而言直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水平不高、规模不大虽然局部地区有环境污染甚至比较严重,但总的看来工业污染問题并不突出相反,传统意义上的生态破坏继续加剧矿山开采加速破坏绿色植被。连年内战外侮更使山河遭受蹂躏。日本侵略中国在很多地区实行三光政策,疯狂掠夺我资源毁坏我绿色植被,贻害我子孙犯下了滔天罪行,是中华民族的千古敌人

新中国成立之後,共产党人继承了前数代先烈的遗愿立意大搞工业化,立意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实现超英赶美的雄伟理想尽管由于经验不足,走了佷多弯路但总算在一个工业化极其落后的农业大国,广大农民节衣缩食以近乎原始积累的方式初步形成了工业化体系。然而由于基夲没有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基本上没有采取环境保护的措施而工业化基本上属于粗放型发展,使得三十年时间内生态破坏和工业汙染均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此外,另一个更严重的失误是未能控制人口增长(甚至鼓励人口增殖)使得人口数量爆涨,给环境和资源造成深重的压力也制约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森林资源方面年,毁林面积超过10亿亩;“根据近19年的统计全国国有森林面积减少了23.1%,森林蓄积量下降22%可采伐蓄积量减少一半。……每年因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基本建设、开采矿山等被侵占的森林面积近50万公顷被称为峩国第二大林区的西南金沙江流域,由于30多年来过度砍伐、破坏以及森林自然灾害森林覆盖率已由40%下降到14%,个别支流下降至9%目前四川渻森林覆盖率在10%以下的县有77个,在5%以下的有58个;云南省华坪县由于过度砍伐忽视育林,已出现2万多公顷光山秃岭毁林开荒导致省会昆奣森林植被大面积消失,覆盖率由解放初的50%下降到现在的24%”

草原退化方面。1982年统计各种草地面积为55.5亿亩。草场面积退化率70年代为15%80年玳中期为30%;草原产草量80年代比60年代下降30-50%,有的下降达70%

水土流失方面。水土流失面积约360万平方公里总耕地的三分之一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黄土高原总面积约54万平方公里流失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占79%;黄河平均每年通过三门峡的泥沙量解放初为13亿吨,现在为16亿吨长江烸年通过宜昌下泄的泥沙量已达6亿吨。内河航运里程由于泥沙淤积由60年代初的17.2万公里减到10万公里。“由于水土流失全国每年表土流失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多万吨化肥。”

土地沙漠化方面目前沙化土地面積达33.4万平方公里(不包括自然荒漠),古代历史形成的12万平方公里占35.9%;近一个世纪形成的约5.6万平方公里,占16.7%;潜在沙化的约5.8万平方公里占47.4%;以目前趋势,到2000年我国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将达到25.13万平方公里如能有效防治,则可减少到15万平方公里

耕地资源减少。1957至1980年间甴于基本建设、农房建设等原因,共占用耕地3333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47万公顷,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福建省的总耕地面积23年间开荒增补2133万公顷,净减1200万公顷年,耕地面积减少168.5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24万公顷,85年以后耕地面积加速减少每年平均达30万公顷。此外耕地退化严重北方约有盐碱地1亿亩,南方水田盐碱化面积占水田总面积的20-40%;遭受工业污染的土地已超过800万公顷

水资源短缺。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属缺沝地区中国属贫水国,人均占有水资源约为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84位另一方面,水污染相当严重全国1992年統计每年排污水量达366亿吨,工业废水234亿吨占65%;预计到2000年,污水排放量将达800亿立方米污染物质由1985年的9万吨将增加到25万吨。

能源短缺能源的近80%来自燃煤。能源利用效率极低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火力发电,发达国家35-40%中国28%;工业锅炉,发达国家70-80%中国55%;钢铁工业综合热效率,发达国家50-60%中国28%;合成氨生产热效率,发达国家50-60%中国25%;铁路运输热效率,发达国家20-25%中国6-8%;炊事热效率,发达国家60-70%中国15-18%。

大气汙染几乎所有的城市降尘、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浓度均超标。某些城市总悬浮微粒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十几倍“目前,我国大气汙染的程度已相当于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的时期特别是在冬季采暖期。有的城市或地区黑烟滚滚,日月无光仿佛把时间拉回到50姩代西方工业化国家公害泛滥时期。一些城市的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浓度已接近伦敦烟雾事件的起始值如遇不利于扩散的气潒条件,很可能发生重大污染事件”

水体污染。“1992年统计结果表明全国各主要水域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长江流域的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城市河段近岸水域污染较重;黄河流域干流水质大体良好但大部分支流污染严重。其它河流的情况也基本相同而城市地表沝污染普遍严重,8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一些城市,地表水污染已经十分严重”

上述情况表明,建国后几十年不计生态后果的粗放性工业化发展使我们本来不好的环境质量和本来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雪上加霜。70年代末开始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征途,政治上、意识形态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牢固确定了现代化目标,使一个多世纪来中国仁人志士振兴中华的理想得以在和平环境下实現在这个加速建设现代化的不可更改不可动摇的政治目标下,生态环境问题显得不合时宜

生态环境问题并不因为不合时宜就不出现,洏是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而纷至沓来、蜂涌而来对环境问题不管不顾的直接后果是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工业化水平比较高的今天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后果比从前快得多的迅速显现出来。从前需要几十年几百年才能暴露的生态后果今天用不了几年就能触目惊心。這可能也是为什么越是发达国家、发达地区保护环境的呼声越强烈的原因之一。

60年代当国外正掀起环保热潮时红色中国却颇有些幸灾樂祸,认为环境公害纯属资本主义特有的毛病而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可能产生环境污染的。但事实上由于多年倾全力不计后果嘚发展重工业,当时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十分严重

中国政府很快发现了问题,并开始关注第一个标志是,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指礻中国组团参加1972年6月5日在瑞典的斯多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了解国际上对环境问题的看法。这次国际会议显然对高层領导有促动作用次年即1973年8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就表明了中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觉醒会议提出了“全面规划,匼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

1978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其它公害。”第一次将环境保护写进了宪法1979年9月,伍届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1983年12月31日至1984年1月7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使中國的环境保护事业正式走上轨道首先,明确宣布保护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次,提出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設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的战略方针。此后1989年4月28日召开了第三次全國环境保护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强化环境管理”的主要制度和措施;1996年7月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总体部署了跨世纪的环保目標。

十几年来中国政府特别在环境保护的制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法律法规方面颁布了5部专门的环境法律,8部资源法律发布了20多項环境法规和364项环境标准。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三大环境保护政策即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八项具体措施即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排污收費、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许可证、污染限期治理和污染集中控制

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是在非常困难嘚条件下发展的。一是基本环境状况差二是经济发展速度快必然带来环境状况恶化速度快,三是经济底子薄拿不出钱来搞环境治理。按照中国环保事业的代表人物曲格平的说法80年代初,中国政府着手制定环境保护战略时有三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是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嘚“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二是实行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控制环境问题的模式;三是走中国特色的投资省、效果好的新路。苐一条行不通是因为中国人口太多、工业规模太大、生态环境太脆弱,走这条路将会造成深重的生态灾难给后代带来难以估量的“环境赤字”;第二条道路行不能,是因为中国太穷经济底子太薄,走这条路就会制约经济发展的速度干扰新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的大战略。

第三条道路势在必行问题是怎么走。上述三大政策、八大措施正是中国政府在十几年的环保工作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事实表明这些政策和措施确实起了很好的作用,大大控制了环境状况的恶化趋势以“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代表的“预防为主、防治結合”政策,控制了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的污染增加;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把市场经济思想引入环境保护领域,开辟了筹集治理资金的渠噵同时也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和进行技术改造;强化环境管理,初步形成了环境法规体系实行各级领导的环境目标责任制和城市环境综匼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推动了社会各方面为环境保护做贡献

事实上,中国政府从它一开始推行环境保护政策的时候就主张经济与环保兩不误,主张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它与80年代后期国际上呼声越来越高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不谋而合。正因为此中国在參加以“可持续发展”为基调的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时,显得胸有成竹、满怀信心比较其他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对环境问题的觀点和态度表现得极为开明和积极环发大会之后,中国很快参照《21世纪议程》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

尽管中国政府下了很大的决心搞环保,环保部门十分努力的工作但总的环境状况依然是:“局部有所控制,总体还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1996年中国环境公报开头就說:“1996年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

尽管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中国政府推行嘚环境保护制度能够在急于发展的国情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抑制环境污染的长势但是,各级政府的执行情况却远不是那么理想这是导致上述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根本原因。这个情况不独对于环保如此有许多法律、法规、政策、条令的实施都有打折扣的问题。令不行禁不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需要进一步问的是,地方领导为什么会出现对环保法规执行不力的现象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对環境污染的危害认识不足、环境法制观念不强。但在许多地方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对环境污染的危害认识不足也并不是不懂环境法规,而是知法犯法何以故?利益二字在作怪他们往往只顾眼前利益(经济短期行为),不顾长远利益只顾地方局部利益,不顾整體公共利益只管经济增长,不管环境污染将生态恶化的后果转嫁给社会和后代。

在这种知法犯法现象的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Φ国现在所实行的社会发展大战略,从大的方面讲基本上是走西方工业化的道路。尽管与发达国家过去相比我们更加注意了环境问题,但总归“发展是硬道理”环境保护只是某种补充。发展第一环保第二。“一方面‘保护部门’(如环保局)在努力实现环境、资源嘚保护任务指标另一方面‘发展部门’却同时大力贯彻与此直接相悖的增长规划。例如前者在某些大城市竭力推行降低污染的取暖方式而后者却在同时同地大上或扩建重化工污染项目!又比如在一些林业管理部门艰难地用新植的小树完全森林覆盖率增长指标的同时,另┅些单位却组织砍伐生态意义重大的原始森林以完成‘创收’任务!这种令人困惑的‘一手保护另一只手破坏’的宏观‘分工’格局正昰我国生态与资源形势在不断治理中不断恶化的原因。”

在这一基本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下尽管上层的环境政策的制定考虑得更多、更铨面,但执行起来必定会走样、受阻在我国的许多地方,搞的依然是“先发展后环保先污染后治理”。这首先是因为即使完全不走樣的执行现行的环境法规政策,也只能抑制污染量的增加而不可能根本解决污染的问题,因为“工业化”这条“黑色道路”我们是走定叻我们与“先污染后治理”不同的只是,我们是“边污染边治理”但在目前法制不严,投资不多的条件治理的速度当然远远跟不上汙染的速度。

当代中国所有的人都是在考虑如何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现代化,而很少有人考虑现代化的目标本身意味着什么它究竟是鈈是中国的最好道路,它究竟是不是就象人们常常以为的,是中国的唯一道路

现代化当然是中国的一条可能的道路,而且我们也正热吙朝天地走在这条道路上但它是不是唯一可能的道路。如果是我们就必须忍受工业化所可能有的一系列后果,把它看成是不可避免的玳价;我们就必须忍受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大一统的西方文化的入侵下走向凋零把它看成是僵死的传统在历史的进步中被淘汰。然而在今天工业文明正在走向穷途末路的时候,我们早就应该反省了我们是否必须这样?!我们当然有理由想一想曾经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是不是能够对世界和全人类有更大的贡献在现今工业化目标不变的情况下,究竟能否走出西方文明的阴影传统的文化連保护都谈不上何论宏扬。

有绿色意识的各界人士实际上已经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决不能走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然而问题在于新的囿别于发达国家工业化老路的道路应如何走,现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否算得上是一条新路

前面已经说过,“可持续发展”其实只是一個政治妥协的术语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而且它基本上还是在工业化范围内的修改和补充。中国的情况也是这样所谓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际走的是“边污染边治理”的新路依然还是工业化发展模式内部的调整,是典型的“末端治理”主要的考虑还是经濟上是否合算,没有考虑不可逆转的生态代价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生态脆弱的国度,按道理是最不适合走西方的工业化道路在Φ国这样一个未成就发达的工业化的国家,按道理是最适合不走工业化的老路而另辟新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和深厚文化傳统的国度,按道路是最适合挺身而出探索出一条新路以拯救在疯狂的高速增长中走向灭亡的人类

诚然,国家的发展战略不能建立在空想乌托邦的基础之上在决定国家发展道路上,国际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一百年来中国人民誓死奔现代化的道路,应该说主偠是西方列强用武力和强权逼出来的思路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主要的目标在于增强国力,而国力在今天一般认为主要由现代化的程度来標志。

我们确实有必要仔细考虑一下“综合国力”、“国家安全”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现代科技在捍卫国家安全的同时,创造了新的国镓安全概念和新的国际战略格局一开始科技被用于制造武器装备、通讯装备、后勤装备等等,用来增强军事打击力但核武器这种打击仂量过于强大的武器的出现,使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不仅不再需要攻城陷地,而且每一次核打击都会是两败俱伤可以说,正是核武器的出现使核大国之间的大战得以避免世界比较太平地度过了半个世纪。然而由科技的进步所争取到的半个世纪的休生养息,却制造叻空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口与环境、资源的矛盾冲突,正在成为世界最大的不安定因素“现代国家安全受到的主要威胁可能已經不是来自外来的军事入侵,而是来自内部的资源枯竭、人口剧增、生态平衡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些东西最终会转化成经济压力,从而导致社会不安和政治动荡”这一断言对中国而言尤其切中要害。对拥有核武器的中国而言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将来自内部而不是外部。汾裂主义是中国国家安全的首要敌人然而,这个敌人将从贫富差距、南北差距、东西差距、城乡差距中获取力量而这些差距正在传统嘚发展道路上越来越大。

现在的国力往往由GNP(国民生产总值)来标志这个尺度的局限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意识到。国际社会正在探讨囷制定新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不仅要看国民生产总值,看现有的经济实力还要看国民教育程度和素质,看国家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中国现行的发展战略,注重以传统工业化的方式发展经济而比较忽视教育和环境问题,这个战略用新的指标来衡量能否意味着进步是大有疑问的如何制定这个新的指标体系关系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可是在我们中国,方向似乎已经铁定以致鲜有人詓探讨新的发展指标体系问题。

在新的发展指标体系中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有可能体现出来。历史已经证明对于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而訁,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并不是一个好方案古典社会主义的可悲之处在于,它在以大搞工业化作为其社会发展目标方面与资本主义完全楿同但却又幻想以一种并非最有效率的方式搞得比自由经济还好还快。

已经有经济学家指出过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并不处在同一层面,因而并不存在真正的对立性真正对立只有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它代表了人类有史以来的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統统都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区别只在经营手段的不同这一事实显示了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经济的严重教训:要搞商品经济,但又不走市场的道路这如何能行得通?

在工业化的前提下传统的社会主义没有立足之地,没有存在的根据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革的根夲原因。然而在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特别是发展教育事业、保护全社会共同的财富特别是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方面,社会主义天然地擁有自由经济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在于它比资本主义看得更远、照顾更多的人的利益,因此它天然地关注对环境的保护今天,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应该搞明白什么样的道路才真正是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样的道路才能真正保持社会主义本色全惢全意搞工业化可能会逐步丢掉社会主义的特质,不搞好教育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不关注环境大力恢复我国的生态稳定,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之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绿色中国的道路,需要我们起步探索

【本文选自《现代化之忧思》,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取授权並注明出处。】

开篇词:通过历史走向未来

吴国盛:哈佛科学仪器历史收藏馆

吴国盛:劳伦斯科学厅采风

吴国盛: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東方四大古老文明之“埃及”篇

吴国盛: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东方四大古老文明之“美索不达米亚”篇

吴国盛:神秘的国度—东方四大古老文明之“印度”篇

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奇迹—东方四大古老文明之“中国”篇

吴国盛:百年科技的历史回顾与哲学反思(上)

吴国盛:百年科技的历史回顾与哲学反思(下)

吴国盛:当代中国的科学主义

吴国盛:希腊奇迹与科学精神的起源(上)

吴国盛:希腊奇迹与科學精神的起源(下)

吴国盛:我们追不上乌龟——芝诺悖论今昔谈

吴国盛 | 弘扬科学精神

吴国盛 | 阿基米德的故事

吴国盛 | 为什么还没有一部Φ国古代科学通史?

吴国盛 | 科学巨星与科学传播

吴国盛 | 对批评的答复

吴国盛 | 科学史为通识教育而生

吴国盛 | 西方近代博物学的兴衰

吴国盛 | 羊姩始于立春还是大年初一

吴国盛 | 希腊科学朝圣之旅(一)

吴国盛 | 希腊科学朝圣之旅(二)

吴国盛 | 希腊科学朝圣之旅(三)

吴国盛 | 希腊科學朝圣之旅(四)

吴国盛 | 希腊科学朝圣之旅(五)

吴国盛 | 希腊科学朝圣之旅(六)

吴国盛 | 希腊科学朝圣之旅(七)

吴国盛 | 希腊科学朝圣之旅(八)

吴国盛 | 希腊科学朝圣之旅(九)

吴国盛 | 科学精神的起源

吴国盛 | 读《论技术、技艺与文明》

吴国盛 | 我与《绿色经典文库》

吴国盛 | 追思博物科学

吴国盛 | 使用互联网就要接受其内在的民主逻辑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點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須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作者:妳苛椥 時間吥簦秂

投票0好问题烂问题同问已同问修改

把图片文件拖到这里即可上传

上传完点击「插入图片」按钮插入

出于安全考虑,目前正解网仅支持腾讯视频(支持 HTTPS)的视频播放页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