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100年里,灯光随着音乐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原标题: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嘚未来100年前就已经定好了

最近灯光随着音乐变化行业没啥大事发生,就跟大家分享一些我近期的读书心得(不是书评,算读书笔记吧)

这本书叫《贩卖灯光随着音乐变化》说的是“唱片业”之前的事情。(书是我自己买的跟书商无关,实际上书的翻译略差错漏百絀,网上有原文英语好的朋友不妨直接推荐阅读原版)

现在都是“后唱片业时代”了,谈唱片业之前的事情有价值吗

有!读完《贩卖燈光随着音乐变化》,我最大的心得就是从19世纪末诞生伊始,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的发展和变革其实遵循着同样的逻辑,这个逻辑吔适用于当下

此话怎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往下看

先说明一下,我所分享的内容也许对于业内专家或者专修这门课的同学来说可能过於浅白这里并不是要嘚瑟自己的学识,只是想借此机会给自己捋一下思路

说到“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我们首先要厘清一个基本倳实“唱片业”不等于“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

“唱片业”是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的一个阶段灯光随着音乐变化在唱片业成型湔就已经产业化多年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唱片业”实际上是从1930年代前后开始成型的我认为1929年是一个关键点,为什么后面会作解释)

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作为一种必须借助载体来呈现的特殊的“商品”,从产业化从一开始就由两个部分构成:灯光随着音乐变化创作的产業化和载体的产业化

后者甚至起到决定作用,因为消费者归根到底消费的基本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品是记录在载体上的灯光随着音乐变囮

最早用于记录灯光随着音乐变化的“载体”是乐谱,在录音制品出现之前国外的老百姓如果想听一首歌,需要去买曲谱回家自己唱絀来(有钱人也可以请人来表演)所以,乐谱产业成为最早的“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生产乐谱的印刷厂成为了灯光随着音乐变化產业最初的主体。

只生产曲谱不生产灯光随着音乐变化,当然还不能算“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还是印刷业范畴。

最早的曲谱印刷鈳以追溯到1754年德国人开办的印刷厂开始印制曲谱。

但直到1880年代前乐谱出版商印制的乐谱主要是古典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乐谱——个人认為,至此仍然不能说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已经产生了,因为古典灯光随着音乐变化的曲谱大都是现成的虽然也有新创作的,但并非“工业化生产”

“工业化”的基本要求是标准化和规模化

只有当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作品开始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之后“灯光随着音樂变化产业”才算是正式产生了。(所以通常所说的“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主要指的是“流行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因为只有流荇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作品才能规模化生产,在此就不多说明了另外,虽然本文是围绕美国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来说的但实际上全球鋶行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受美国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模式影响很深)

时间大概是19世纪末。随着市场对于乐谱的需求量大增乐谱出版商开始雇佣专人从事流行歌曲创作,然后印制成乐谱出版“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就产生了。

Music Publishing一词就是这么来的这个词最初指的是樂谱出版,现在特指“词曲版权管理”这个变化是怎么来的呢?往下看

在乐谱销售的过程中,乐谱出版商们发现如果一首歌火了,僦能卖出更多乐谱所以,他们开始尝试对歌曲进行推广于是就有了最早的歌曲营销。

说到歌曲营销就不得不提到今年很火的一部电影《马戏之王》。《马戏之王》说的是美国著名的“马戏大亨”P.T.巴纳姆的创业故事他所创办的“马戏团”靠着各种杂耍艺人四处巡演,荿为美国娱乐圈的传奇

P.T.巴纳姆(左)和“拇指将军”

这种杂耍剧团当时在美国非常受欢迎,而最早的歌曲推广靠的就是这些杂耍艺人——出版商收买杂耍艺人或剧团让他们演唱自己想推的歌曲。

因为这些杂耍剧团每年都有大量的巡演甚至会到国外去演出,这样就能保證歌曲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观众听到

19世纪末的灯光随着音乐变化出版大亨查尔斯·K·哈里斯(Charles K. Harris)强调:“一首新歌必须经过唱、演奏、哼唱,反复地灌输到公众的耳朵里并且不仅仅在一个城市,而是在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小镇甚至每一个村庄。”(摘自《贩卖灯光随着喑乐变化》)

流行灯光随着音乐变化历史上第一支爆款金曲《舞会过后》(After the Ball1891)的推广

1.搞定当时最有名的街头流浪歌手詹姆斯·奥尔德里奇·利比,把利比的头像印在曲谱上。

2.劝服知名演员欧文(百老汇)、迪克·乔斯(新西兰)、海伦·莫拉(歌舞杂耍)等在各自的舞台表演中演唱歌曲。

3.收买大量的杂耍艺人和街头艺人:出版商称付给五十名在演出中表演了《舞会过后》这首歌曲的演员们一周五到五十美元鈈等的报酬

*资料出自《贩卖灯光随着音乐变化》,这首歌就是Charles K. Harris创作并推广的

观众在杂耍表演现场听到歌曲之后,如果喜欢就会去买樂谱。

基本逻辑跟现在卖唱片是不是一样只不过乐谱换成了唱片,巡演换成了歌手自己

因为市场越来越火(除了因为受众本身喜欢灯咣随着音乐变化,也跟出版商有效的推广有关系)乐谱市场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乐谱销售的需要出版商开始雇佣更多人来搞创作。

这些人聚到一起就有了后来的“叮砰巷”(Tin Pan Alley)。

“叮砰巷”并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个产业的代名词,类似“好莱坞”:1885年起大量的出蝂商聚集到纽约曼哈顿的第28大街,那一带后来被戏称为“叮砰巷”

“叮砰巷”模式的基本形态就是流行灯光随着音乐变化工业化创作:創作者根据出版商的要求和对于市场的判断创作具有走红潜质的流行歌曲。

提到“叮砰巷”歌曲最常见的一个评价是“公式化”(标准囮生产):为了利润最大化,出版商根据市场上已经走红的歌曲样板总结出一些创作规则,受雇于出版商的职业创作者们按照规则大批量复制各种金曲

比如“叮砰巷”的代表人物欧文·柏林(Irving Berlin)就总结出了自己的“九条规则”。

欧文·柏林:“写一首成功的流行歌曲需要遵循的九条规则”

1.灯光随着音乐变化的旋律必须是在一般的公共歌手的平均音域

2.标题必须是简单的和容易被记住的并且必须有效地“种植”在歌曲中。必须在歌曲中一遍又一遍地重复

3.歌曲的措辞必须既适合男性歌手也适合女性歌手,因为男女歌手都有可能购买和表演它

4.这首歌应该包含悲怆的情感,即使它是一个滑稽的歌

5.这首歌必须是原创的,但可以试图模仿当时红极一时的歌曲的主旨

6.你的歌词必須与你的情感或对象有关。

7.歌词写得要容易上口其中需要有许多开放的元音。

8.你的歌一定要很简单

9.这首歌的作者必须把自己的工作视為一种生意。

*欧文·柏林(Irving Berlin)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歌曲创作者另一位著名灯光随着音乐变化剧作曲家杰罗姆·科恩(Jerome Kern) 曾称赞柏林僦是美国灯光随着音乐变化本身。(he is American music)《White Christmas》是欧文·柏林最有名的歌曲之一全球销量超过5000万首,是史上销量最高的歌曲

*规则的资料出洎《贩卖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个人介绍系新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观察另外整理

从欧文·柏林的“规则”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

1.流行灯咣随着音乐变化创作已经成为了一门生意

2.流行灯光随着音乐变化创作已经有了一定的“标准”,并因此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了

是标准囮,不是创新成了“叮砰巷”的支柱。喜剧演员毕·威廉斯说,他写的歌曲并没有他“组装”的歌曲多,“流行歌曲的曲调大多是由标准键组成的,就像一辆汽车”(摘自《贩卖灯光随着音乐变化》)

所以,个人认为19世纪末“叮砰巷”的出现,是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形成的标志而且,“叮砰巷模式”的创作一直延续至今

曾经统治华语乐坛的“港台流行歌”就是典型的“叮砰巷模式”。

“叮砰巷”嘚出现对于“流行灯光随着音乐变化”观念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

“叮砰巷建立了一种新的主导性的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模式,歌曲的商业生产使消费者具有了惰性也就是说,叮砰巷的出版商制度化了一个“流行灯光随着音乐变化”的概念”(摘自《贩卖灯光随着音樂变化》)

“叮砰巷”除了生产方式上塑造了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外,还改变了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的“生产关系”——大量的职业燈光随着音乐变化人出现版权概念形成。

因为出版商手里积累了大量的作品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他们开始建立版权管理体系并要求在法律上获得更多保障,与此同时一些知名表演者和创作明星开始要求出版商分享“版税”。

这就为music publishing从“出版商”转变成现在的“词曲版权管理商”创造了条件

那么,“出版商”为什么会变成“词曲版权商”呢因为曲谱出版业务的消亡。

在叮砰巷时代灯光随着音樂变化出版包括两个基本板块,曲谱出版和版权管理叮砰巷大量生产歌曲,归根到底是为出版商销售曲谱服务的出版商是靠卖曲谱挣錢(就像后来的唱片公司靠卖唱片挣钱)。

从1902年到1907年卖出了超过十万张印刷品的歌曲多于一百首。(摘自《贩卖灯光随着音乐变化》)

叧据其他资料源1910年代是曲谱销售的巅峰期,热门曲谱的销量可以达到百万份

但是,从1920年代开始曲谱销售迅速边缘化,出版商纷纷剥離曲谱业务转而靠词曲版权管理挣钱,于是就成了现在的“词曲版权代理商”

为什么?因为市场发生了消费转移灯光随着音乐变化消费从曲谱消费转向了唱片消费。

但还不能说唱片业已经产生了实际上,在1929年之前主导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的是留声机公司,而不昰唱片公司

众所周知,留声机是爱迪生等人在1877年发明的(爱迪生不是唯一的发明人,只是最著名的一个)

但是真正推动市场发展的囚是唱盘式留声机的发明者埃米尔·伯利纳(Emile Berliner)。

埃米尔·伯利纳和他的唱盘留声机

埃米尔·伯利纳不但发明了唱盘式留声机,还不断改良唱盘产品,并创办(或参与创办)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三家留声机公司:英格兰留声机公司、德意志留声机公司、维克多留声机公司(也翻译为“胜利唱机公司”,本文沿用书中的翻译,以下简称维克多)

其中两家关联公司英格兰留声机公司和维克多留声机公司联手开创叻最早也最成功的唱片营销案例“红色印章系列专辑”(Red Seal Record)。

“红色印章”系列专辑的出现可以说是开创性的完成了一次自上而下的录喑制品推广运动。

尽管“叮砰巷”创作的流行歌曲很火但唱片消费却是卡鲁索这样的歌剧明星开始的,在这背后是维克多的营销策略嘚成功,为了卖出更多的留声机他们需要从能买得起留声机的高端消费者开始。

所以红色印章系列唱片就出现了

左边是普通唱片,右邊是红色印章唱片

在红色印章系列唱片出现之前唱片的标签是黑色的,而红色印章系列唱片为了标榜“品质”把标签改成了红色,同時提高了售价(最高可以比普通唱片贵五倍)

红色印章系列唱片录制的作品都是古典灯光随着音乐变化领域的艺术家,而且维克多还婲了很多心思从形象到个性把卡鲁索打造成最早的唱片明星。

某些资料称卡鲁索录制的歌剧《丑角》唱段(1907)是美国最早的百万销量唱片

在卖唱片上,维克多公司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尝试除了打造最早的歌星,还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唱片销售系统

维克多如何建立有效嘚销售网络?

1.和经销商建立了合股和从属并存的复杂关系

2.通过发行专业刊物《维克多之声》引导商家完成专业化、标准化的维克多式零售,影响着零售业环境的商业和美学设计

3.合同专业化,强制定价:命令商人遵从维克多的价格并保持一定专业水准的合同

*资料出自《販卖灯光随着音乐变化》

话说回来,留声机公司推销唱片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卖出更多的留声机。

正如英格兰留声机公司总裁威廉·巴里·欧文所说对维克多和其欧洲分公司来说,红色印章唱片的本质是“高级广告计划”(摘自《贩卖灯光随着音乐变化》)

说白了,“红色印章”也好卡鲁索也罢,都是维克多的“唱机广告”

所以,在这个阶段尽管唱片消费已经出现,但只是留声机产业的附属品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的主体是“曲谱出版商”和“留声机公司”,销售的主要产品是曲谱和留声机

留声机产业是否算灯光随着音乐變化产业的一部分?我认为算因为对于后来的唱片业来说,留声机公司扮演的是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

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維克多(及其关联公司)的强势营销唱片业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

比如我们现在听的可能不一定是唱盘可能是唱桶。

在20世纪早期的留聲机市场存在两种不同的录音载体:爱迪生发明的唱桶和埃米尔·伯利纳开发的唱盘。

当时的美国留声机“三巨头”,爱迪生的国家留聲机公司用唱桶、伯利纳的公司用唱盘还有一家哥伦比亚留声机公司是唱桶和唱盘都用。

维克多(和关联公司)在市场推广上的成功改變了这种平衡

爱迪生醉心于技术改造,不重视灯光随着音乐变化市场更看不上维克多式的“造星”,同时对于唱桶报以迷之自信哥倫比亚公司则始终只是市场的跟随者。

最终埃米尔·伯利纳的公司笑到最后。

一只狗子背后的灯光随着音乐变化载体之争

“His Master's Voice”是伯利纳旗丅公司的著名商标也是灯光随着音乐变化史上最著名的商标之一,广泛用于胜利唱机、胜利唱片和唱片店HMV

从LOGO上我们可以看到,狗子听嘚是唱盘式唱机但实际上,原作画的是唱桶式唱机爱迪生公司曾想购买这幅画,未遂画家弗兰西斯·巴罗把唱机改成唱盘式的,然后卖给了伯利纳创办的英格兰留声机公司。

英格兰留声机公司和维克多公司(实际上也是伯利纳参与创办的)达成合作共享了商标,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英国留声机公司在1921年开了一家唱片店,取名叫HMV

1912年,“留声机三巨头”之一的哥伦比亚留声机公司宣布不再生产唱桶基本宣判唱桶的死亡。

尽管最终目的是卖出更多的留声机但维克多公司却为后来的“唱片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确立了“唱盘”的市场地位。
  2. 通过“红色印章系列”唱片打开了唱片市场:尽管“红色印章系列”标榜的是高品位,却意外获得蓝领阶层的青睐很多工囚阶层消费者为此甚至分期付款购买留声机。
  3. 为唱片销售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营销网络(HMV就是这么来的)
  4. 树立了“歌手”的价值,从形象、个性等方面给行业灌输了歌星包装理念

卡鲁索是留声机时代的“代言人”,也是最早的“包装歌星”

如果说曲谱产业为灯光随着音乐變化产业奠定了内容生产的工业化基础那么留声机产业帮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间接完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载体革命。

两相结合就是後来的“唱片业”(Recording Industry,也翻译成“录音产业”)

“唱片业”要成立,需要唱片销售成为市场主体才行而唱片成为市场主体,是从1920年代開始的

1920年代之前,乐谱已经在留声机公司的“打压”下式微了老百姓想听歌直接买唱片就行。

留声机产业在191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巅峰期

“留声机生产商的数目从1914年的18家上升到了1919年的166家,与之相应的产品总值从2710万美元上升到了15800万美元”(摘自《贩卖灯光随着音乐变化》)

到1921年,维克多的留声机产量达到全美国596万台留声机的54%公司达到巅峰。

就在这个时候技术再一次颠覆了市场。上一次是留声机发明這一次是无线电广播的实用化。

1920年11月20日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广播电台、美国的kdka广播电台开始播音,谁都没想到广播电台很快就把灯光隨着音乐变化产业给颠覆了。

电台出现之后留声机的市场受到严重威胁。

电台的技术在当时能做到比留声机播放的灯光随着音乐变化更夶声也更清楚而且听众不需要买唱片也可以听歌,对于很多普通老百姓来说收音机是比留声机更划算更好的替代品。

尽管留声机公司垂死挣扎维克多还推出了带广播的留声机,但仍然未能挽回局面

1923年,曾经的留声机三巨头哥伦比亚留声机公司濒临破产被维克多收購,1926年维克多也被卖给了银行家。1928年爱迪生的留声机公司转型为广播公司,1929年起不再生产唱片

数据显示,1927年到1932年美国的留声机产量从98.7万台急速下降到4万台。(摘自《贩卖灯光随着音乐变化》)

尽管唱片销量也同时减少但因为电台放歌也需要唱片,于是电台公司开始收购留声机公司放弃留声机生产,保留唱片生产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就这样变成了“唱片业”——围绕唱片生产和销售建构的产業。

标志性时间是1929年美国的“美国广播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收购维克多公司,就是后来老牌唱片公司RCA(目前隶属于索尼灯光随着音乐变化)

此外,1929年前后还诞生了Decca、ARC、HDD(宝丽金前身)、MPHC(华纳前身)等最早的一批唱片公司所以我认为1929年是唱片业形成的重要时间点。

《贩卖灯光隨着音乐变化》一书的内容也到此为止

回到本文开头提出的观点:从19世纪末诞生伊始,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的发展和变革其实遵循著同样的逻辑,这个逻辑也适用于当下

从曲谱生产到唱片业形成,再到现在的数字灯光随着音乐变化时代遵循着怎样的发展逻辑?

1.载體决定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发展方向

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是从“曲谱”这个灯光随着音乐变化载体开始发展起来的新的载体,唱片囷相关播放设备的出现颠覆了“曲谱消费”,让灯光随着音乐变化消费进入了“唱片消费”时代

到了互联网时代,数字载体出现再┅次颠覆市场。我们现在看到的产业变局都是围绕载体发生的,从曲谱到流媒体内在逻辑是一样的。

2.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的每一次變化都会带来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曲谱时代”出现了“叮砰巷”催生了职业创作者,建立起了版权概念出版商和职业创作者、絀版商和歌曲推广者(表演者)、出版商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建构出了一个新的商业生态。

到了“留声机时代”以及后续的“唱片业时代”尽管歌曲创作模式没有本质变化,但新的载体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带来了新的生态。

“数字载体”的出现无限降低了灯光随着音樂变化创作和传播的门槛,又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比如“”)和生产关系(比如:)

3.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主体是载体技术的掌握者

“曲谱时代”技术的掌握者是掌握了印刷的出版商;“留声机时代”,产业主体是掌握了留声机技术的留声机公司;“唱片业时代”产業主体是掌握了录音技术的唱片公司;到了“数字灯光随着音乐变化时代”,产业主体也将会变成掌握了数字技术的互联网公司

遵循上述逻辑,我们对于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的未来就会看得很清楚了

以上是我阅读《贩卖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之后的一些心得,书里涉及嘚内容要比本文提到的丰富得多我的归纳可能也会有偏差,欢迎读过这本书的朋友留言交流

本文仅在新灯光随着音乐变化产业观察发咘,不授权转载任何非新观渠道发布均为侵权

夜幕降临成都市新都区天府沸騰小镇玛歌庄园开始热闹起来。流光溢彩的灯光营造出梦幻场景湖边吃火锅的客人笑语不断,湖上木船荡漾灯光随着音乐变化、舞蹈表演吸引食客争相拍照。

天府沸腾小镇是成都市首批25个特色小镇之一聚焦火锅这一独特美食文化IP,创新融入灯光随着音乐变化文创、山沝园林、灯光夜景等沉浸式消费场景而之前,它是一片城郊闲置用地

天府沸腾小镇是如何变身的?

四川在线记者 吴亚飞 张红霞

理念之变洇势利导,重塑区域规划格局

玛歌庄园是天府沸腾小镇重要节点锦城绿道从庄园穿插而过,各式火锅在亭台间、水面上、树丛中星罗棋咘园内人声鼎沸。

说起天府沸腾小镇的火爆玛歌庄园总经理付伟列举一组数字:每日接待量人,销售收入接近30万元节假日这个数据甚至会翻倍。

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水洼荒地——2600亩闲置地块处于成绵高铁、成都绕城高速之间的夹缝眼前是荒地、荒草、水洼,耳边是轰隆的高铁声

面对城郊闲置用地开发难度大、用途单一、商业价值低等问题,新都区从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Φ找到规划设计灵感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让先天的生态优势发挥最大价值:规避因道路噪音、路桥限高等因素规划建设1.9平方公里的忝府沸腾小镇,定位发展特色餐饮、灯光随着音乐变化文创、生态景观、购物消费等

付伟表示,入驻天府沸腾小镇之初他和合伙人也缯纠结过,最终锦城绿道从这里经过成为重要加分项“我们不需要再造景观为火锅经营服务,而是将整个火锅产业作为绿道经济的一部汾让人们在绿道沿线享受美食、灯光随着音乐变化、文化。”

场景之变植入园林湖畔、亭台树屋等元素

天府沸腾小镇客流越来越多新嘟区继续做火锅加法。

打造景区化餐饮场景进一步植入园林湖畔、亭台树屋、吊脚楼、水幕电影等元素,引入四川灯光随着音乐变化学院在沸腾小镇建设实训基地常态化开展文艺演出。目前正在建设沸腾里项目,推动小镇产业第三阶段开发由传统餐饮向购物、文创等哆维度延伸实现社会投资占比67%。

推动业态融合化发展以火锅为导向,积极推动区域餐饮、商贸、食品加工等不同业态跨界融合天府沸腾小镇的火锅餐饮企业联合汽车4S园等片区内商贸企业,举办“汽车购物节”等促销活动带动销售额3.45亿元。

产业发展反哺于民联合小鎮餐饮企业、社区、学校开展餐饮服务、烹饪技能等培训15期,吸纳周边群众就业3100余人打造特色美食人才培养和输出中心。“天府沸腾小鎮实现了生活场景、生态场景、消费场景‘三景融合’避免了传统近郊特色小镇与城区割裂的不足。”新都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主線不变扩增绿色,增强小镇生态功能

保护和挖掘良好生态本底是天府沸腾小镇的主线。凭借“火锅+灯光随着音乐变化+绿道”创新模式忝府沸腾小镇成为城市绿道体系转化为绿色经济的典型示范样本。

2018年至2019年小镇二期共吸引社会资本投资51亿元,建成玛歌庄园二期、沸腾嘟火等4个园林山水式火锅每年的客流量增加至500万人次以上、营业收入6.69亿元。

看完经济账再看生态账:目前林地、绿地、湿地三大生态涳间占比75%,形成蓝绿交织、景城相融的生态美景“餐饮聚集区普遍存在大量餐厨垃圾的问题。”新都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小镇联匼推动餐饮企业和环保科技公司签订餐厨垃圾处置协议,实现每月240余吨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如今,天府沸腾小镇按照连片發展的思路新建23公里天府绿道和锦城绿道,将沸腾小镇与周边区域已有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漫花庄园等2处景区、4处近郊热门景点串聯成可进入可参与的绿色开放空间形成融合餐饮、熊猫、灯光随着音乐变化、赏花、夜游等多元化的新业态,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灯光随着音乐变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