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 风水先生能看到地下人敬一尺我敬一丈原文深处有几人

费县民间传说大全!!!【费县一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3,609贴子:
费县民间传说大全!!!收藏
待我慢慢搜集!
【朱龙王的传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朱龙王的传说是费县著名的四大传说之一,他的故事应是山东广泛流传的“秃尾巴老李”传说的一个分支。当地百姓讲,朱龙王出生在费县西蒋村的一户姓朱的人家,名字叫朱福。朱福小的时候,经常和村里人一起到龙王堂山来拾柴禾。别人都忙忙碌碌的,只有他在那儿睡大觉。下晚的时候,人家都拾了一挑子柴禾回家了。他这才起来,变成龙,三爪子两爪子就抓一大挑子,然后打个滚变成人就去赶,到马山那一块就赶上同伙了。同伙们都很奇怪,后来就偷偷留下看,结果发现朱福其实是条龙。几年以后,朱福娶了媳妇,爹娘也都不在了。有一天,他的小姨子来家里玩,听人说他会变龙,非要他变一个看看。朱福先变了个小蜥蜴,小姨子就笑话他:“你这哪是条龙,可别寒碜人了。”朱福于是就变成了一条大龙,身子有一丈多长,两个眼睛象大铃铛,浑身是鳞,张着血盆大口,在他小姨子和媳妇面前摇头摆尾。把他媳妇给吓死了。朱福自己也叫媳妇的死气给“扑”了,再也变不成人了,打这就成了朱龙王了。朱龙王又后悔又害怕,顺着河就跑到托龙山了。他走的这条河后来就叫朱龙河。朱龙王的小姨子穿上姐姐的衣服一边追一边喊 “姐夫,你回来吧,俺姐活了”,想把他引回来。她喊一句,朱龙王就回一次头,他一回头,河就拐一道湾。小姨子喊了72声,朱龙王就回了72次头,朱龙河就有了72道回头湾。小姨子见引不回朱龙王,就冲着他的背影说:“姐夫,你可真难引呀!”朱龙王说:“还南引呢,就是北引也不回去了。”后来他俩说话的地方就叫做了“南尹”和“北尹”,至今犹存。 朱龙王来到龙王堂山时正赶上天大旱,河里水都快干了,他趴在水汪里奄奄一息,身上招了很多苍蝇,老百姓就拿扇子给他扇,朝他身上泼水,并开始在辉泉东边给他建庙。建庙期间一直没下雨,庙建成以后,下了一场透雨,龙就不见了,打那起就有了龙王堂。有一年西蒋大旱,眼看庄稼就要干死了,庄里就去龙王堂求朱龙王下雨。朱龙王可怜自己的乡亲,偷偷趁着黑夜下了场小雨。但事情让老天爷知道了,把朱龙王罚进了烂泥汪,一连沤了七七四十九天,沤掉了尾巴,身子也给沤黑了。
后来朱龙王就去了东北。那时东北有条白龙江,江里住着一条白龙,每年都要吃几个打鱼的。朱龙王来了后想在这里住下,可白龙不让,朱龙王就和白龙打了一架,但他少了尾巴,打不过白龙。于是到了晚上,朱龙王托梦给白龙江边的山东人,说他明天还要和白龙打仗。人要是见到水里冒黑水花,就往里面扔馍馍;要是看见水里冒白花,就往里面扔石灰。在山东老乡的帮助下,朱龙王打败了白龙,占领了这条江。从此,这江就改叫黑龙江了。因此,黑龙江上行船时,总要问一句有没有山东人,没有山东人不开船。
当地人说,朱龙王虽然身在东北,心还是向着家乡,每年六七月份,经常回家偷偷的给家乡下几场雨,往往傍晚时分下,一早就停。所以每当费县东南部旱情严重之时,百姓就会结队到龙王堂求雨。求雨者头戴柳条编的帽子,带着香纸,来龙王堂磕头烧香求雨。女人们还要到辉泉那里去掏掏泉子,叫掏龙眼。把泉子里的脏东西都掏出来,如果掏出鱼来要放回去。求雨结束,往往是不等队伍到家就能下来雨。楼斗湾的老人们自豪的说:“咱这个地方多少年来没有说多旱多涝、没有收成的时候,从来没有。” 朱龙王当然成了当地人心目中庇佑一方的保护神。其职能从分配雨水扩展到祛病避难,保人平安。每年六月初六,朱龙王生日的那天,方圆几十里的百姓都来给龙王老爷送香火,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六月六龙王堂庙会。
【烂鱼店子的传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在费县梁邱新庄一带有一个村子的名字非常奇特,听起来似乎不是很雅观,但是却有着一段非常悠远而动人的故事,这个村子的名字就是:烂鱼店子。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货郎,到东海去挑鱼贩卖,在海边碰上一位白胡子老头。这老头,鹤发童颜,两眼炯炯有神。老者送给货郎一封信,让他捎到费县城南80里的一座大山的山洞里。同时送给他一支高粱秸,并嘱咐千万不要丢掉这根看似普通的秸秆,并告诉他到那座山的山崖前用秸秆一指,然后说:“洞门开,洞门开,东海的龙王稍书来。”自然会有一个石洞打开洞门迎接他的到来货郎也没有多想,牢记老者的嘱托,就踏上了回家的路。货郎紧走慢走,惟恐担子上的鱼烂掉,终于来到那座山,山前有个小集镇,镇子上只有一家客栈,货郎为了送信只好托付客栈掌柜替他看管一下这一担海货鲜鱼。接着便拿着高粱秸和信顺着羊肠小道上了山,七转八拐好一阵子,才找到那悬崖。可是根本看不到什么山洞,货郎犯了难,绝壁上光秃秃的哪里有石洞啊,莫不是那老者骗我?货郎看到手中的秸秆猛然想起老者嘱咐的话,便将秸秆冲山崖一指,说到:“洞门开,洞门开,东海的龙王稍书来。”只见光秃秃的峭壁上一道金光闪过,两扇石门哗啦啦的就开了,从门里走出一个小道童来,带他进洞,只见两位正在下棋的同样是童颜鹤发的老者。货郎说明来意,老者放下棋子,转回头来,接过货郎手中的信。老者让道童为他准备酒饭。货郎很奇怪的是道童就拿了几粒米在那里煮饭,很为老人的吝啬而不高兴,老人只是微笑并不言语。可是饭菜上来,货郎很奇怪怎么吃都吃不完那几粒米做的饭,又不好意思再多问,等酒足饭饱之后,货郎担心山下的鲜鱼,提出要离开。老人又安排他小憩了一番,在旁边看两老者下棋。货郎心不在焉,只见洞外的树叶黄了绿,绿了黄,反反复复不知道多少轮回,老人看着他着急的样子,只得有些惋惜的叹口气说:“货郎啊,你既然执意要走,我们也不留你,不过你千万要记着,不可将手中的这根高粱秸扔掉,切记!”货郎含糊的应着,便由道童送出洞来。刚出来,就听轰的一声,背后哪里还有什么山洞,依旧是那光秃秃的山崖了。货郎顾不了这么多,惦记着山下的那一担鲜货,便急匆匆的下山来,觉着手中的秸秆碍事,就随手扔下了悬崖下的山谷。等他下山才发现,也就是一顿饭的功夫,他放鲜鱼的那个小镇却大了好几倍,存放鲜鱼的客栈也不见了踪影。不由得暗暗吃惊,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存放鲜鱼的客栈,慌忙奔进店里去找店掌柜。一个老堂倌说:“客官,你打听的人,好像是俺店主人的老爷爷啊!他已死了100多年了。听老辈人讲,当年是有这么个人,挑着一担鲜鱼存放在这个店子里便出门上山为朋友送信去了。谁知,那人一去不回还,鱼烂了,也不见他回来。”货郎听罢此话,突然明白了一切,原来捎信的老者和山崖石洞里见到的人,都是神仙,而他送信进去的石洞,就是“洞天福地”,洞中仅半天,洞外一百年。而老者让他不要丢掉的那根高粱秸就是仙人用来开门的钥匙。货郎越想越急,越想越悔,顿时他脑门冒汗,一溜烟的跑去寻那刚才丢弃的秸秆,哪里寻的着,无奈之下便爬到刚才送信的山崖上一纵身跳了下去,洞中的老人早已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便施展法术,将货郎接进了洞里,点化修行,据说后来这位颇有仙缘的货郎也修成正果,成了神仙。不过,他曾经存放鲜鱼的地方,从此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这就是“烂鱼店子”,如果你有机会去费县的南部山区旅游,可以去这个地方走一走,看一看,说不定也会遇到仙人点化,修成正果的哦。
【糊涂岭的传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费县东北蒙山前怀方城镇,有个小山村叫糊涂(dù度) 岭,村小名气大。传说,乾隆下江南时曾经喝过这个庄里的糊涂。至今,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谈起来有鼻子有眼的。  乾隆十六年正月南巡,经过蒙阴至费县兴龙庄。四月从江南回来,由郯城驻跸沂州府。乾隆皇帝巡游江南,与太后、皇后同行,侍从人员很多,文武百官、宫女、太监、马夫、轿手好几千人,吃饭、住宿成了沿途州县最感麻烦和犯愁的事。数月前,沂州府知府宋就派人把沿途行宫进行了粉饰、装修,并派出人员四处搜集古玩名器,做为贡品采办山珍海味,预备膳食。史书曾有“土人缒石取蒙顶茶,渡沂水取鱼遣使驰进。”之说。  四月十五日下午,乾隆皇帝大队人马、前呼后拥来至沂州府,驻跸在兰山县王家庄。沂州府城里车水马龙,万人涌动,百姓倾家观看。府衙内大小官员,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有的安排住宿,有的预备吃饭,个个忙得不可开交。  晚饭时,御膳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应有尽有,可皇帝一家吃得很少,几乎没动筷子就撤下来了。皇帝传旨:明天早饭从简,只上几样清淡的地方小吃即可。这下可难坏了宋知府,他倒背双手,在大厅里踱来踱去,他考虑的不仅仅是一顿饭,而是怕在关键时候伺侯不好,今后的升迁可就没了指望。急忙召集负责伙食的官员,前来商讨。列数了沂州府城里甚至各县属内的地方名吃,有的说城北门里周家的“鸡肉糁”很有名气、蒙阴的小米煎饼、沂水的烤地瓜都很有风味。有的说糁太腻了,小米煎饼杠牙,烤地瓜吃后胃里做酸,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这时,有个跟随宋知府多年的亲兵说道:“我的费县老家,有种用小米面、大豆、绿豆做的‘三汁子糊涂’很好喝,南来北往的行人经过俺庄、都要喝上几碗,那年过‘大人’还喝过。”宋知府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又详细询问了一下,认为可行,只是觉得喝“糊涂”不大好听,怕太后人老犯忌讳,最后商量叫“蒙山粥”吧,不少地方把“糊涂”叫做“粥”。天色已晚,急忙调派人马分头行动。  沂州府离该村五六十里路,快马加鞭,不到两个时辰就打了个来回。挑选来做“糊涂”的是一家子,主人70有零,人称闽公,心眼极好,在大路旁卖了几十年的“糊涂”,有钱的给喝,没钱的也给喝,手艺也不错。此时,他们把做糊涂用的粮食、家什一并带来。  月明星稀,一家人早早起来操作,儿子推磨,闺女烧火,闽公掌勺,媳妇里外张罗。做了一锅又一锅,先做好的装在瓮里,一连做了六大八印锅,天也亮了,带来的粮食也用完了。  早饭开始,山珍海味,各色点心照例摆好,各种风味小吃,品种繁多。太后坐中,皇帝、皇后打横,各人拣自己爱吃的随便享用。太后喝了一口糁,吃了一点渣豆腐就放下了筷子。这时一个贴身宫女指着一个碗小声说道:“请太后品尝‘蒙山粥’。”太后听了微微一笑,心想:昨天晚饭吃了几口“蒙山羊”至今嘴里还有膻味,今又冒出个“蒙山粥”。低头细看,白瓷蓝花碗里盛着黄澄澄、绿莹莹的稀饭样的东西,颜色不错;端起来闻闻,一般清香扑鼻;慢慢地喝了一口,甜丝丝、香喷喷的,味道很好;细品品,甜中带点咸,很有风味,不由地一口口下咽,不烫不凉,一碗“糊涂”很快喝完,夸道:“不错!不错!”宫女又端上一碗。乾隆及皇后看到太后喝得津津有味,也端起碗大口喝起来,味道确实好,清香爽口,皇帝一气喝完一碗,连声称赞“好喝!好喝!”并吩咐把桌子上的其他饭菜统统撤下去。此时,侍从官员才松了一口气,连声传唤:“快上粥!快上粥!”你来我往,奔走如飞,刹时,饭桌上摆满了“糊涂”。随从人员听说太后、皇帝夸赞“蒙山粥”好喝,也都端起碗,“出出溜溜”地喝起来。一会儿功夫,六大锅“糊涂”喝了个干净净,沂州府的官员还没摊上号呢。  吃罢早饭,太后回房歇息,传旨把闽公叫来,赐座啦家长,特别详细地询问了“蒙山粥”的做法,最后赐给几匹宫缎、银两,并赐银牌一枚,留做纪念。乾隆皇帝回京后,传旨:凡游幸所经州县,免除一年皇粮,赐七十岁以上老民、老妇银牌,这大概是沾了闽公的光吧。从那以后,闽公一家居住的山村名叫“糊涂岭”,那里的“糊涂”越发远近闻名。只是到了解放后,村民嫌“糊涂岭”村名不雅,并且村民的生活富裕了,很少喝“糊涂”了,就把“糊涂岭”改名“平和庄”了。
【费县抗战名人——刘光荣】刘光荣(),战斗英雄,费县方城镇小义山埠村人。6岁父母双亡,就成了孤儿,9岁给地主放牛、扛活,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42年冬他跟随本村在费东县大队任班长的王德奎,参加了革命。他只有小名没有大名,参军后才起了大名。指导员说:"你姓刘,投奔八路军是件光荣的事,就叫刘光荣吧。从现在起你就是革命战士了,希望你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干出光荣的业绩。"指导员的一席话,说得刘光荣心里热乎乎的,他说:"指导员您放心吧,我一定跟着共产党革命到底!"  1943年1月县大队决定挑选18名精明强干的战士组成武工队,准备夜袭石岚敌据点。但是刘光荣未被入选,他就找连首长软缠硬磨,连长终于批准了他的请求。晚上连长率19名武工队员,乘大雪之夜,顺利地摸到敌据点,刘光荣和一名战友迅速轻巧地将门岗抓住,其余同志一齐冲上,将14名伪军全部缴枪。  1943年10月,刘光荣来到鲁中军区十一团一营一连当战士。12月4日,驻费县城日伪军900多人,对薛庄一带"扫荡"。我军团长将1营布置在制高点大顶子。拂晓,日伪向大顶子进犯,一营战士奋起还击,连续三次打退敌人进攻。刘光荣虽然是第一次参加这样大规模的战斗,但是表现英勇顽强。日,刘光荣所在部队奉命攻打蒙阴县城。城内驻有日军一个中队和伪军12个中队,城中设防坚固。战斗打响后,一连主攻东门,由于敌人凭借工事,顽固抵抗,久攻不下,副指导员及多名战士牺牲。第二天晚上,再次发动攻城,连续派上几个爆破手都未成功,情况非常紧急。这时刘光荣来到指导员跟前说:"指导员,让我去!"指导员说:"好!注意隐蔽。"接着命令:"火力掩护!"刘光荣抱起炸药包迅速向敌城门冲去,终于炸开了城门,部队冲进城去,全歼城内之敌。    1945年6月,我军发起讨伐伪鲁东和平建国司令历文礼的战斗。刘光荣随部队攻打临梧镇据点。据点内,防守工事坚固,四周挖有壕沟,筑有两道围墙,制高点建有炮楼并有一个团的兵力把守。6月17日傍晚,1连在西北角发动进攻,敌人借工事,在炮楼上、围墙上疯狂地向我军扫射,顽固抵抗,严密封锁着1连前进的道路,指导员刘学山当机立断,命第一爆破组前去爆破,机枪掩护。第一爆破组的两名同志跃出战壕,直奔炮楼,途中不幸中弹。"第二爆破组上!"第二爆破组刚炸开铁丝网,爆破手又不幸中弹。刘光荣看着一个一个倒下去的战友,怒火中烧,他爬到指导员跟前说:"指导员,让我去,我坚决完成任务!"指导员同意后,他抱起炸药包跃出战壕,在我军火力的掩护下,很快炸掉了炮楼前的一个地堡。这时敌人强大的火力向刘光荣压来,他沉着地观察地形,向敌人投出两颗手榴弹,顺势滚向左边的一个土堆旁。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敌人炮楼倒塌了。一连战士飞快地冲了上去。刘光荣多处负伤,但他仍冲在最前头,经过一夜激战,全歼临梧镇之敌。  由于刘光荣作战勇敢,屡立战功,1945年9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9月中旬,鲁中军区命十一团攻打顽匪王洪九的孟家村据点。内有狡诈的王部大队长李常刚,战斗经验较丰富,我军屡攻不下,一营连续8次组织爆破都未成功,1连长命刘光荣率两名战士再次爆破。途中一战士牺牲,一战士受伤,任务全部落在刘光荣一个人身上。他凭经验,利用地形地势,最终将敌碉堡炸塌。经过激战,全歼李常刚大队10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1000余支。战后部队为刘光荣记大功一次。    1946年1月,为彻底粉碎"蒋、日、伪"合流的阴谋,鲁中军区根据上级指示,攻打盘踞博山拒不缴枪的日伪军。十一团和兄弟部队配合,担任攻打博山外围四十亩地日伪据点的任务。日伪据点内的敌人见我军攻势强大,便倾巢出动,向我一连阵地猛扑过来,妄图夺路逃窜。一连战士跃出战壕,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刘光荣在冲杀中被6个鬼子围住了,他凭着平时练就的一身过硬本领,毫不畏惧,沉着应战。首先击毙正面冲上来的两个鬼子,随后又照准就近的鬼子一个突刺,鬼子应声倒地。接着紧跟一个打压刺,又结束了一条鬼命。这时只听刘光荣"杀"声不断,其余鬼子见此情景,不敢再战。这次战斗,歼灭大部敌人,共俘日伪军3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5挺,迫击炮2门。战后,刘光荣被鲁中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并被提升为一连七班班长。    1946年7月,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内战。为贯彻党中央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7月下旬刘光荣所在部队奉命攻打博山东部西坡地之敌。刘光荣孤身冲上鏊子顶敌人暗堡,俘虏敌人一个排,缴获六0炮1门,轻重机枪3挺。战后,鲁中军区授予刘光荣"孤胆英雄"称号。为鼓舞斗志,广泛宣传刘光荣的先进英雄事迹,鲁中军区掀起了学习刘光荣的活动,文艺工作者谱写的《刘光荣之歌》传遍全军。    日,刘光荣所在部队奉命攻打安邱城的张天佐部。战斗中为使我军顺利前进,刘光荣率两名爆破手,奋不顾身,扑向敌碉堡。在两位战友牺牲,自己头部严重受伤的情况下,坚持将敌碉堡炸毁。刘光荣为战斗的胜利扫清了道路,同时也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C战斗结束后,为表彰和纪念这位为国捐躯的功臣,鲁中军区追授他为"爆破英雄",将他带领的班命名为"刘光荣班",将他所在连命名为"安邱连"。
【闵子骞——鞭打芦花】 费县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素有“圣人化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的美誉, 上古为东夷部落首领少皞近畿之地,春秋时为鄪邑、战国时为费国,西汉初年置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孔子高徒笃圣闵子骞、宗圣曾参和唐代杰出书法家、政治家、军事家颜真卿的故里,清代农民起义幅军军师刘淑愈、民族英雄左宝贵的故乡。 在费县的东部汪沟镇闵家寨村,是闵子骞的故乡。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536年至公元前478年在世;孔子著名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人奉为笃圣,居十哲首坛。孔子赞曰:“孝哉!闵子,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先贤人物。在费县广泛流传的闵子骞的《鞭打芦花》的故事。 闵子骞十岁的时候,亲生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找了一个后母。  后母过门后,生了两个儿子,因偏爱自己生的儿子,并对子骞渐渐冷淡起来,有好吃的,就偷偷地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吃,经常不让闵子骞吃饱饭。闵子骞对这些事情从不在意,也从来不和父亲讲。  有一年冬天,后母在做棉衣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的是厚棉衣,给闵子骞做的却是用不御寒的芦花做成的假棉衣,穿这样的棉衣不暖和,闵子骞每天被冻得发抖。 有一天,闵子骞的父亲坐车外出办事,由闵子骞兄弟三人拉车。这一天,天气非常寒冷,北风呼啸,滴水成冰。闵子骞的棉衣不能御寒,被冻得浑身颤抖,而他的两个弟弟,因为穿的是厚棉衣,加上拉车用力,头上直冒热汗。闵子骞的父亲看见闵子骞不断瑟瑟发抖,而他的两个弟弟头上直冒热汗,误认为闵子骞拉车偷懒不用力,于是跳下车来,用鞭子抽打他。闵子骞见父亲发怒,连忙跪在地上请求父亲原谅。可他父亲在盛怒之下毫不留情,把闵子骞的棉衣都抽破了。棉衣破了后,芦花飞了出来,闵子骞的父亲最初感到奇怪,等捡起芦花一看,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儿子正在挨冻!  父亲十分生气,知道这是闵子骞的后母搞的鬼,便要休掉她,  闵子骞见父亲要休掉后母,就急忙跪在地上为后母求情,他哀求父亲说:“母亲在家,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如果母亲离去,那么我们兄弟三人都不免受寒!”闵子骞说得婉转又合情理,他父亲十分感动,便打消了休妻的念头。  后母听了闵子骞的话,非常惭愧,从此痛改前非,对闵子骞兄弟三人一视同仁,都关心爱护。《鞭打芦花》的故事在孝故事中具有很强的典型性的代表性,妇孺皆知,长传不衰,流传深广。为平民百姓易懂好记,喜闻乐见。在故事的流传中,费县,临沂市及至全省全国的许多地方很多人都对故事耳熟能详,有不少人会讲。《鞭打芦花》的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涉及到当时的风土、人情、典章、礼仪等方面,这对于研究历史、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等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倡孝道,对青少年进行尊老孝亲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意义。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已发生很大变化,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电视的普及更是给传统口头文学带来了极大冲击,传统口头文学已很难有立足之地,急需拯救。
【徕庄铺陈家祖林传说】徕庄铺陈家祖林位于费县城东微南,离城二十里,地处蒋家村东北角。整个林园占地二十多亩,四周青砖花墙,坐北向南,红漆大门,门楼肃穆庄重,严谨整齐,门内旗杆笔挺,碑碣林立,花草繁密茂盛,布满于坟茔四周,松柏苍翠古朴,耸立于园林之中。园林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西面远处是连绵不断的蒙山支脉;前后分别是呈南北走向、并肩而立、拱卫费城的东大门——凤山、杏山。林园正位于两山走向对接之处。若靠西一点,似乎就应属于山里,靠东一点就似乎成了山外。发源地在龙王堂的朱龙河从西南群山之间蜿蜒而来,在林园前面向东弯曲而去,河中有一石龙,昂首静卧,龙尾藏于凤山之下,龙头正对着我家祖林,旁边安放着石屋、石轿;兖州至沂州的大路与朱龙河平行,在林园门前通过;前临朱龙河,面对凤凰山,东为平原,西为群山,处在这青山绿水咽喉之地的我家祖林,有着令人心动的美丽传说。 始祖陈晋,是个读书识理之人。在明朝万历年间,因社会动乱,为生活所迫,从湖南启程外出经商,赶着牛车由南而北,一路风餐露宿,含辛茹苦,到达江苏海州。滞留一个段落后,又辗转到达滕州,后来到费城东南左城崖落脚,这里原有一座古城,始祖陈晋便在古城东侧,洪河北岸安家住了下来;盘桓一阵后外出,当途经费城东二十里铺时,驾车的白牛长叫三声,突然卧地不走了;此牛高大健壮,双角如弓,浑身雪白,没有一根杂毛,随始祖走南闯北深有灵性。现在拉也不起赶也不走。始祖见这里西面有群山,东面是平原,依山傍水,土地肥沃,交通方便,便向东一点,在岭前选址建房住了下来。以后主要以做豆腐为生,由于老祖为人忠厚,待人和气,买卖公平,再加上这里是兖州通沂州的大路,来往的客商较多,老祖的豆腐生意比较兴隆;同时男耕女织,辛勤劳作,精于理家,渐渐有了盈余,便广置田地,慢慢成为殷实富裕之户,名气越来越大,也就有了徕庄铺这个村庄。从此,就有了"白牛拉车,左城崖迁住,徕庄铺落户"的说法。后来白牛老了,又有了病,几经治疗也不见好转,最后医治无效而死;始祖非常感念白牛的恩德,便将白牛厚葬于地下,并禁止族人饮食牛肉,敬天祭祖的时候,一定要有豆腐作为祭品。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始祖也不例外。当始祖年老以后,专门请了一个风水先生,要选一块墓地。常言说的好:先有好命人,后占风水地。我家老祖请的风水先生是一个特异之人,只见他罗盘丈量,手指掐算,目测眼估,很快就在凤山北麓、朱龙河北岸选了一块地。凤山,又叫凤凰山,旧名雁坡山,现在已经演化为岩坡山。此山因山形时起时伏,形似卧雁而得名。朱龙河,源自天马山龙王堂,流到凤山之麓已趋平缓,是朱龙王的藏身之处。北面是杏山,杏,读音幸,又应了幸福之名。这里,就是藏龙卧凤的幸福之地。而这块宝地,就是当年白牛卧倒不起的那块地。 人们大多有这样的一个毛病,当发现一个特异新奇之事以后,往往会忍不住而说出来,风水先生也未能免俗。时间不长,街面上就有不少人知道陈家找了一块风水宝地,将会有特异现象发生:差林时会有狼跑林、鱼打鼓;出殡时会出现扁担开花,有一百辆小车聚齐;因占了风水宝地,陈家将来要出一斗二升芝麻的官。转眼腊月到了,我家始祖没能熬过年关,不幸谢世而去。全家悲伤不已,含泪置办丧事,邻里乡亲都来帮忙。乡邻们见陈家筹备差新林,都牵牛赶马,抱鸡拎鸭的前往林地,以求图个利头。新林正在大路边上,又靠河边,这里平时就是路人歇息之处,时值年关,赶集上店的,置办年货的,走亲探友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见到陈家大户正办丧事都情不自禁的停下来看看热闹,同时也想看看有没有狼跑林、鱼打鼓的事。结果到了好几百人,整个林地被围了个水泄不通。人多,林地又被围住,这哪里还会有狼来跑林呢?世上的巧事就是有,此时南面凤山上正有一伙打围的猎人,围住了一只强壮的大狼,在一片喊打声中,情急之下的狼不顾一切从南面凤山上跑下来,窜山跳涧,穿过人群从林地中间跑过,向北面杏山逃去,正应了狼跑林的奇事。 人们惊叹狼跑林的奇事,可鱼打鼓怎么可能呢?天意就是不可违。当差林燃放的鞭炮声响过,就听到鼓声也随着咚咚的响了起来,只见一条约半斤重的鲤鱼在三尺大鼓的鼓面上,上下翻腾跳跃,敲的鼓声咚咚不绝。人们更加惊叹,这是哪里来的鱼?一看,原来是一只鱼鹰正从林上飞过,由于受到鞭炮声的惊吓,含在嘴里的鱼掉了下来,正巧掉在了鼓面上,在鼓面上翻腾打滚;人们惊叹不已,纷纷议论风水先生的高明,赞叹陈家选上了好风水。 狼跑林、鱼打鼓成了事实,扁担开花就成了问题,别说是一根扁担,就是花草在寒冬腊月也不会有花可开。人们翘首看着、等着一百辆小车聚齐。眼前场面不小,人也不少,出奇的是平时这大路上常有小车来来往往,可今天,别说一百辆小车,眼前就连一辆车子也没有。 正在人们感到奇怪时,就听见一阵阵吱咛吱咛的木轮车的响声传来,大家抬头望去只见东面大路上远远来了一支车队,见前面有办丧事的就停下车来观看,人们进前一看,原来是一帮运盐车;有好奇的人就数量车数,可从西数到东是九十九辆,从东数到西也是九十九辆,人们正纳闷这是为什么,猜测是不是风水先生车数算得不准?这时,人们看见从西边大路上来了一对走娘家的夫妇,妻子抱着孩子,丈夫扛着扁担,上面掮着一辆纺线车,扁担稍上绑着给小孩插的一束鲜艳的红花,抗在肩头,高高在上,格外醒目。这一对夫妇的到来,正应了扁担开花,一百辆小车聚齐之事,人们无不称赞风水先生的高明,更为陈家的好风水而赞叹不已。 由于我们家占了风水宝地,从此以后家庭更加和睦,人丁更加兴旺,财源更加繁盛,子孙学业有成,考试就中,个个都很有出息,成为富甲一方的书香之家,官宦之家。 陈家风水狼跑林、鱼打鼓、扁担开花、一百辆小车聚齐,将出一斗二升芝麻官的事很快就传遍了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上苍知道了此事,对风水先生随便泄露天机很不满意,感到这样的人眼睛太绝,忒毒,不能让他这样下去,便惩罚了他,他的眼睛从此失去了光明,成了一个盲人,不能再做风水先生了。我家老祖见风水先生失去了生活能力,感念他对我们家的功德,便把他接到家里,对他的生活关怀备至,宾客相待:吃,一日三餐,顿桌成席;穿,绫罗绸缎,冬裘夏纱;住,厅堂楼阁,冬暖夏凉;行,出远骑马,离近坐轿;平时仆人跟随,侍奉有佳。 有一个年关,风水先生那个远行多年,在外面混不下去的徒弟回来看他,见他双目失明,便讨好似的表现了关切之情。询问师傅有没有治好眼睛的办法,师傅说:办法是有的,就是不能用。他徒弟便问:既然能治好眼睛为什么不能用呢?师傅说:要治我的眼睛就会损坏陈家的风水。他的徒弟本来就是个心胸狭窄的奸诈小人,当年就是因为有意害人被师傅赶走的,现在他的本性仍然没有改变,就撺掇师傅说:你给陈家立了那么大的功,已经对得起他们了,你管他们的风水干什么,先治好自己的眼睛再说。他就要师傅讲出治眼的办法。风水先生架不住徒弟的反复唆使,便告诉徒弟说:等到大年五更的时候,你悄悄的到陈家林里去看看,在他们祖坟的前面会开出三朵莲花,你把它割来,用它泡水洗我的眼就能洗好;不过,莲花是圣洁之物,你割了人家的圣物,陈家就会和其他人家一样,也会出些不中用的人。他徒弟说:谁家不出不中用的人,哪能个个高洁,咱不管这些了。等到了过年的时候,大家都在守岁祭天,风水先生的徒弟在四更天时便悄悄的到了陈家林边,只见林园里面树密草深,漆黑一片,阴森可怖;再靠近就听到林园里湘弦越丝,轻弹慢奏,细吹细打,齐锣鲁鼓,节奏和谐,铿锵有力。吓的他战战兢兢,两腿哆嗦,头皮直炸。 到了五更天,他硬着头皮摸进了林园,就见在中间坟墓的前面,果然正开着三朵莲花,亭亭玉立、香气袭人,他也顾不了别的,用镰刀割下来转身就跑,听到身后人嘶马叫,喊声不断,杀气不绝,把他吓得连屎都拉到裤子里了,三朵莲花丢掉了两朵。他跑回来后,把那朵莲花交给师傅,风水先生就用这一朵莲花把眼睛治好了。 他徒弟回来后,吓的大病一场,好久才治好。他忌恨陈家的风水害了他,就央求风水先生告诉他进一步破风水的办法。风水先生告诉他:陈家林南面凤山上有一只凤凰,每天晚上都要到陈家林前面的朱龙河里喝水,是陈家风水的一部分,它低头喝水陈家就多一个官,抬头咽下去陈家又多一个官。低头一个抬头一个,永不止息。你可以找铁匠去打一根一丈长的铁橛子,钉入南面凤山山顶北坡凤凰脖子上,凤凰就不能下来喝水了,陈家的官就只有一斗二升芝麻那么多,不能再增加了。他徒弟心狠,想把凤凰钉死,就和铁匠讲好了价,一两银子打一尺,让铁匠把铁橛子打成一丈二尺长,但是铁匠为了多赚钱,结果把铁橛子打成一丈六尺长。 铁橛子打好以后,他徒弟趁着夜深人静之时,扛着铁橛子便上了山。大凡做损人之事都会心虚害怕,何况他已经领教了陈家林的厉害,知道上山肯定不容易,所以吓得走路已经不周正了,到了山北坡,两腿就哆嗦的站不稳了,找到地方就狠狠地钉了下去,结果听见呼隆一声,如同打雷一般,吓得他魂也找不到了,连滚带爬的下了山。由于铁橛子打长了六尺,不可能全钉下去,上面就露了半截。\ 夜里的响声惊动了很多人,我们家当然也不例外,很快就知道了事实真相,然后就组织了几个年轻小伙子到了山上,想把铁橛子拔出来,结果一晃动铁橛子就全都头疼,大晃大疼,小晃小疼,没能拔掉,只好回家。回家一说,在动铁橛子的时候,全族的人都头疼。我们家老祖说:咱家也不缺那几个官,只要家人平安幸福,不拔也罢。便让家人找了一口大锅,把铁橛子扣了起来,上面又培了很多土。现在凤山北坡西面高出的地方就是埋铁橛子的地方。由于老祖有"不缺那几个官"的话,我们陈家植松种菊、淡泊名利的人多了。 自此以后,我们家的风水遭到了破坏。所幸的是由于风水先生的徒弟做贼心虚,胆战心惊,吓得四肢直打哆嗦,将铁橛子钉偏了,仅钉破了皮层,没伤着骨头,再加上铁橛子太长,钉得不死,凤凰还能抬起头来,不长时间就要扑撒扑撒翅膀,挣扎一番。凤凰每扑撒一下翅膀我们家就会出一个官,每扑撒一下翅膀,我们家就又出一个官。现在,凤凰还在拼命的扑撒着翅膀,力求挣脱铁橛子的束缚,相信不远的将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凤凰就会摆脱铁橛子,疗好伤口,到朱龙河里吃饱喝足,骄傲的站立在绿树成荫的凤山之上,陈家风水也将再现昔日盛景,多出人才,为民服务,为国效忠。
楼上说的徕庄铺离新一中不远哦
【费县之龙的传说】在闻名的东北黑龙江上,至今沿用着一条古训,每有客人过江,在临开船以前,船夫站在船头上,高声问道:"船上有山东人吗?"客人齐声回答"有!"这才开船,说有山东人时,江面上风平浪静,旅客平安过江,如果无人说"有",就会浊浪滔天,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据说黑龙江里住着一条大黑龙,它的老家是山东费县。  很早以前,蒙山前有个村子叫朱家庄,村里有个老实巴脚的农民叫朱老大,种着河边几亩地,日子过得不愁吃、不愁穿,可就是妻子李氏四十开外了没见儿女的面,天天烧香拜佛,祈求生个一男半女。这年春天,李氏在河边洗衣裳,回家后,觉着肚子有些异样,后来知道是怀孕了,夫妻俩非常高兴,掐着指头盼着孩子出生,一直等了一年多,仍不见动静。第二年夏天,天气比往年热得厉害,旱得也狠,庄稼旱得耷拉了头。这天是五月十三,骄阳似火,晒得地里冒烟。到了晚上半夜时分,李氏梦见有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从天空中下来,直钻入她的怀中,吓得大叫一声醒来,此时,外面大雨倾盆,电闪雷鸣。一会儿,一个男孩呱呱坠地。这孩子黑乎乎,胖敦敦的,出生时又天降大雨,人们都说这孩子是龙王转世下凡,便起名叫"朱龙",又叫"黑龙"。  朱龙十二岁上,父亲朱大去世了,母子俩相依为命,好在朱龙人小力气大,人又勤快,把家中的几亩地种得整整齐齐,粮食打得不少。他家的地从来不旱不涝,而且附近庄邻的地也是不旱不涝。一见旱情,天就下起毛毛细雨,刚好够用,雨就停了。人们感到奇怪,只说老天有眼,偏心这方百姓。A有天晚上,有人在河里洗澡,看见朱龙家的地里趴着一条黑龙,伸出十只爪子在"哧哧"地抓草松土。人们一传十,十传百,都说朱龙是黑龙变的。  又一年冬天,大雪盖地,人们没有柴火做饭取暖,朱龙就约了几个棒小伙子上蒙山山里砍柴。因大雪封山,进不去人,朱龙就叫他们在外面等侯,自己进山砍柴,不长时间,他就挑着两座小山似的干柴出来,分给众人。这天,他又只身一人进山打柴,有个机灵的小伙子偷偷地跟在后面察看,老远看到有条大黑龙在半山腰中,用十只爪子上下左右"咔喳、咔喳"折树枝,一会儿,就堆起两大垛柴火,这时,人们才相信朱龙确实是条黑龙托生的。  十八岁上,李氏给朱龙娶了一个贤慧貌美的妻子,一家三口,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很美满。  这一年春天,天气特别干旱,从去冬到今春,没下过一场透地的雨雪,小麦长得又矮又瘦,人们从很远的河里挑水浇麦,非常辛苦。一天,朱龙在麦地里耪草,妻子和妻妹在河边洗衣裳,快近晌午,朱龙也来到河边树荫歇息,他妻妹半开玩笑说:"姐夫,人家都说你是天上的龙下凡,你就变条真龙下场大雨吧,一来我们也看看你的真身,二来也为老百姓造福。"朱龙知道,没有玉帝的旨意,私自降雨是违背天规的,自己就是因为私自降雨,违犯天条,才被罚人间的,再说,自己平日偷偷地下点毛毛雨,倒也罢了,要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现出原形,下起大雨,可是罪责不轻。但是妻妹不明真相,出于天真,再三纠缠,加上妻子和众人纷纷劝说,要他现身下雨救救庄稼,朱龙望了望苦旱的庄稼,又看了看众人们期盼的眼神,便横下决心,一头扎进河里。他先变成一条蜥蜴样的东西,在水里游来游去,他妻妹取笑说?原来姐夫不是什么真龙,是一条蛇虫粒子!"话音刚落,只听"咔嚓"一声,一条巨大的黑龙从河里飞向空中,身子有柳斗粗,眼睛象两只大红灯笼,摇头摆尾,顿时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哗哗"下起了瓢泼大雨。一会儿沟满河平,云散雨止,黑龙又从空中落到河里,因为黑龙只顾降雨,错过了时辰,就再也变不回去了。只得沿河逆流向南进入大河,又向西游去,看看游得远了,众人急了,大声呼喊:"朱龙!你回来!朱龙,快回来!"人们每喊一声,朱龙就回头张望一次,每回头一次,大河就拐一道弯,共回了七十二回头,大河就拐了七十二道弯。人们看着朱龙越游越远,就又敲起铜锣,沿着河边,边追边敲,引他回来,但是朱龙仍继续向上游去。他妻子连吓带急,昏了过去,他妻妹吓得哇哇大哭,抱着她姐姐哭着说:"姐姐,都怨我,看样子俺姐夫是难引回来了!"此时,朱龙又回过头来,痛苦地说:"妹妹!别难过!这回你们就是北(百)引我也回不去了!"最后,终于看不见了,人们急得把铜锣扔上天空,"咣当"一声,铜锣掉下来摔碎了。至今,河岸边有"南尹"、"北尹"、"铜锣  (同乐)庄"等村,新桥境内的那条小河仍叫"朱龙河"。
原来,玉皇大帝在天庭得知黑龙私自降雨,非常震怒,便发下圣旨,罚朱龙到南边一个叫天井汪的水塘里去受罪,坐"千日牢"三年期满再做处置。只因汪小水少,朱龙身子大,只能窝憋着身子,不到一年,尾巴就烂掉了一半。有一天,人们发现了朱龙在天井汪里受罪,非常难过,纷纷买来香火,在汪边跪着,祈求玉帝赦免朱龙。此后不久,东北有条大江去了一条凶狠残暴的大白龙,兴风作浪,淹没良田,沉翻无数客船。玉帝就降旨,叫黑龙前去带罪立功,除掉白龙,镇守此江。  六月初六这天,晌午时刻,人们正在天井汪边洗澡纳凉。忽然,从汪中央冲出一股黑烟,升到半空中,渐渐变成大片黑云,遮住了日光,接着"嚓咔"一声闷雷,顿时风雨交加,雷电交织,黑龙乘着风雨,一溜火光向东北方向飞去,一口气飞到东北,落到白龙江中,没来的及喘息就与白龙展开了搏斗,直杀得天昏地暗,翻江倒海,血水染红了白龙江。江面上一会儿翻白浪,一会儿翻黑浪。当人们发现了江中一条黑龙和白龙搏斗时,都来观阵助威,人们看到翻黑浪时就往江中投入大量馒头、鱼肉,看到江中翻白浪时,就往江里投石头、瓦块。这样,黑龙和白龙连战七天七夜,最后,白龙终于连饿带累,招架不住,带着满身伤痕,逃入东海去了。从此,黑龙镇守此江,这条江也改名叫黑龙江。山东人有闯东北的习惯,听说黑龙是山东老乡,都来黑龙江边居住,种田打鱼,年年鱼粮丰收。生活富裕,来东北居住的山东人也越来越多。  朱龙飞走以后,费县的乡亲们并没有忘记他,在他受罚的天井汪旁边建起一座大庙堂,叫"龙王堂",庙堂里塑着朱龙王的神像,并于每年的六月初六起了个庙会,每到这天,赶庙会的人山人海,有的带来供品香火给朱龙王上供。据说后来朱龙的母亲、媳妇都成了神仙,人们也在他的老家附近中西蒋村旁修了一座庙,把朱妈妈神像供奉在庙里,年年香火不断。  朱龙王住在东北黑龙江中,并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每年的五月十三都要回家"探亲",每次回家都要带来一场及时雨,因此,每遇大旱之年,在五月十三这天,四外八庄的百姓都抬着整猪整羊等各种供品,敲锣打鼓,到龙王堂迎接朱龙王,往往非常灵验,有时错过了日子,六月六这天也一定会有一场大雨的,这可能是朱龙为了报答费县人的养育之恩吧。至今新桥、探沂一带仍流传着一首顺口溜:   朱龙河七十二道弯,   黑龙想娘泪不干。   天不下雨不用愁,   五月十三把家还。
【煎饼的传说】煎饼, 中华民族最早的方便食品,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科学的营养配方,被中央电视台誉为“中华一绝”。“煎饼卷大葱”构成了山东人特有的饮食文化现象,作为煎饼的发源地,在沂蒙广大农村至今仍保持着“户户支鏊子,家家摊煎饼”的习俗,并流传着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东蒙山一带杂草丛生,人迹罕至,在蒙山望海楼下,住着巧珍和田壮一家,男耕女织,生活过的比较舒心,劳作之余,田壮勤学苦读,成了远近闻名的土秀才,十里八乡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请田壮帮忙;谁家受了欺侮,田壮主动帮助写诉状,打官司,因此得罪了当地恶霸王洪三,被关进山间大牢,狱卒们恶狠狠地告诉巧珍:“你们家田壮整天咬文嚼字,专和我们家老爷过不去,老爷吩咐,这次只准送笔墨纸张,不准送饭,关他七七四十九天,看他还写不写!”看着自己的丈夫饿在牢房,巧珍三天三夜吃不香、睡不甜,恍惚中梦见蒙山娘娘向她走来,说:“巧珍,别犯难,我传授你个法子:你把小麦磨成糊子,在烧热的石板上摊成饼,不就像纸?再把大葱作笔,豆酱当墨,还愁您的夫君没饭吃?”一觉醒来,巧珍照此去做,果然灵验,连忙带着自己摊制的煎饼,卷上大葱和豆酱给田壮送去,看大牢的见是“笔墨纸张”没多过问,田壮饥不择食把它吃个精光,就这样,喝着山泉水,吃着煎饼,红光满面,平安出狱后,发愤苦读, 背着巧珍摊制的煎饼考上了状元。善良的巧珍,为报答蒙山娘娘的恩德,热心地给四邻八舍传授煎饼技艺,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摊煎饼在八百里沂蒙传开了。人们为了使用方便,把薄石头打磨的象圆形海龟一样,再磨制光滑,叫做“鳌子”,后改为生铁铸具,也就演化为今天的带“金”字旁的“鏊子”,巧珍因发明煎饼,被沂蒙山人供奉为“煎饼老奶奶”, 煎饼由此又称“状元饼”。
【费县钟罗山的传说】在费县城北两公里处,有座山叫钟罗山。据《费县志》载:“钟山,县北五里……,该山连起数峰,中峰最高,形如复钟……”。据民间传说,这山原叫“钟落山”,说来还有个优美的故事呢!
在很久以前,钟罗山是人间通往天宫的大门,民间经常有人溜到天上,有告状的,有看景的,也有想成仙的。玉皇大帝非常烦恼,为了防止人间凡人随便进入天界,他想选派俩人,去镇守此山。
却说天上原有金、银、铜、铁四口大钟,年深日久修炼成了四位仙女,她们过厌了天上那种枯燥森严的日子,羡慕人间自由自在而富有生气的生活,便产生了思凡之心,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寂寞地呆在天上。
这天,玉皇大帝把四位仙女叫到跟前,询问她们谁愿下凡,镇守山门,没想到,四个人争着下界,最后,玉帝选派金钟和银钟,来镇守此山,所以叫钟落山。
却说钟落山北面有个小村子叫寒凉寺,村里有一个小扛活的,从小死了爹妈,撇下他孤苦一人,就给附近村里一姓王的财主家当长工。他白天上山打柴,晚上推磨压碾,困了就睡在牛棚里,就这样王财主也不让他吃饱,还一天赶他拾三挑子柴禾,拾少了回去就是一顿毒打,把他折腾的两根脖筋挑个头。老少爷们谁见了谁心疼,今天这个一碗,明天那个一瓢,粗糠野菜的接济着,总算没饿死,苦熬硬撑长到了十七八岁,出落得一表人材,天天挑着两座小山似的柴火,从山上走来,人们叫他“柴哥”。
这一天,柴哥病了,发大热,王财主又撵着他上山砍柴。到了山上,他连病带饿,实在是支持不住了,一头栽倒在石崖上,就“呼呼”地睡着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柴哥迷迷乎乎地听着有“叮叮当当”的铃铛声,又听到一阵阵清脆悦耳的歌声。
一个唱道:“银钟妹,银钟妹,世上哪个活受罪?”
另一个接唱:“金钟姐,听我说,世上受罪柴郎哥。”
柴哥一听,吃了一惊,赶忙睁开眼,一看,可了不得了,两个花朵一般的大闺女,一个穿着红裙子,一个穿着白裙子,正在蹦蹦跳跳地唱歌。
柴哥看傻了眼,不小心踢着了一块石头,“哗啦”一声响。那两个姑娘听到响声,说声:“快走!”一打影不见了。
柴哥怪纳闷噢,抬眼看看山顶,就见山顶上有两个东西直放光。他就轻手轻脚地往上爬。爬上来,看看,山顶南旁凹洼处有两个大钟鼻,一个黄的,一个白的,有那么大小啊!
柴哥捞个挑柴禾的扁担插里头去了,一头插金钟鼻里,一头插银钟鼻里。他心想:“我叫那些扛活的穷爷们抬家去,卖了也吃顿饱饭!”他正寻思着,就听有人说:
“柴郎哥,柴郎哥,你放下扁担听我说。”
柴哥好生奇怪,真把扁担抽出来了,这一抽不要紧,“扑腾”一声,钟没有了,坠地里去了,光落两个大坑,大钟窝哩!正看着发呆,忽听身后一阵“咯咯”的笑声,回头一看,正是那两个姑娘。穿红衣裳的姑娘说:“柴郎哥,好心肠,金钟斟酒给你尝。”
穿绿衣裳的姑娘说:“柴郎哥,心实宽,银钟端饭你打尖。”
一会儿,两个姑娘摆出了一桌酒菜,柴哥吃得饱撑撑的,透恣,拾一大挑子柴禾回去了。
第二天,柴哥到山上砍了一挑子柴火,刚要下山,那两个姑娘又来了,摆酒菜给他吃,吃得饱饱的,第三天,第四天,天天两个大姑娘给柴哥送酒送饭,天天吃得稀好,没过几个月就吃得煞白透胖了。王财主怪纳闷,说他回来偷东西吃,柴哥不承认,你想他没干,能承认吗?打一顿,打一顿,他就是不说原因。
王财主心想:“您娘,你天天急巴早地上山,我看看你在山上干什么来着。”
这天,柴哥头里刚走,王财主就轻手轻脚地跟了出来。头一天,王财主跌折了胳膊;第二天,摔崴了脚脖子。你想想,他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山高沟深的能不出事吗?可他还是不死心,第三天,他又一瘸一拐地跟柴哥上了山。
到山上,扒着石缝望上看,可了不得了!两个大闺女正陪着柴哥吃饭。看那两个闺女有红似白实在是俊,就跟那天仙女一样。王财主把眼都看直了,他顾不上脚疼,上去就抓那两个姑娘。穿红衣裳的姑娘一闪,他一把抓住穿白衣裳的姑娘了。白衣姑娘拼命挣扎,刹时就现出了原形,成了一个大银钟,就听着 “扑腾”一声,这个大银钟就陷地层下去了,王财主往前一窜,“扑哧”正钻进钟鼻里去了,卡得死死的,可出不来了。
穿红裙的姑娘说:“柴郎哥,柴郎哥,金钟有话实难说,你要不嫌俺长得丑,我,我,我愿与你……”
金钟姑娘话没说完,银钟妹妹从山东边石崖下鼓冒出来了。她听到了金钟姐姐的话,知道了她的一片真心。一心想成全他们,就说:
“金姐好,柴哥实,你俩正好配夫妻。”说得两个人都红着脸,笑了。
金钟姑娘说:“银钟妹,银钟妹,我与凡人来婚配,天帝肯定要怪罪,恐怕于你也连累……”
银钟姑娘说:“金钟姐,你别怕,你带柴郎哥快走吧!玉帝要是知道了,是打是罚我承当。”
金钟姑娘眼含泪水,不忍离去,银钟姑娘一跺脚,口念咒语,刮起一阵大风,把金钟与柴哥刮得像两片树叶,飘飘向东飞去。
银钟姑娘想:让他们去投奔东海龙王去吧!不行,东海龙王是天帝的外甥。哎,有了,让他们去寻“东海孝妇”周青仙吧!周青仙是一位贤良而又刚强的女子,连天帝也敬畏她三分。
主意一定,银钟姑娘用手一指,金钟与柴哥脚踩祥云,飘飘遥遥直奔郯城“孝女庙”。从此,二人在郯城安了家,男耕女织,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银钟姑娘送走了他们以后,心想:天帝怪罪下来,罪责不轻,我也干脆逃了吧!她架起云头,连夜投奔蓬莱仙宫彭仙祖去了。
这钟落山上的土地官儿,一看金银二钟都走了,赶紧一个云头上天去禀报了玉皇。玉皇大帝一听大怒,便派天兵天将下界来捉拿。天兵追到郯城,金钟与柴哥早已躲进孝女庙,天兵不敢贸然闯进,只好去东海抓银钟,怎奈彭仙祖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几番交量,打得天兵大败,只好退去。
玉皇大帝无奈,只得另派铜、铁二钟来镇守此山,而这铜铁二钟的法力比不上金银二钟,玉皇大帝这样做,也是没有别的办法,为了防止再出事端,在铜铁二钟临行之前,玉皇大帝摘下了她们身上的钟铃,这样她们就不能变化成人形了。
在钟落山周围的村庄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金钟、银钟出了世,
铁钟、铜钟烂断系。
正因为有这个故事传说,所以该山叫钟落山,后来演化为钟罗山。不信你到山顶上细找找,还能找到生锈的钟鼻呢。
【费县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一)天赐出世 也不知是哪辈朝年上,咱这块(中西蒋)有个吃斋行善的个老两口,一辈子修桥补路,那好事哟,也找不清做了多少。男爷们姓朱,就指望着给有么的人家干活混口饭吃。家里的就在家里拾拾掇掇过日子,这四邻八庄的,谁要有个什么难么的,那是准去帮忙,庄邻都管她叫朱嬷嬷。 人家都说行好也没有好报。唉,这不,真在老两口身上显灵了——都五十多了也没个一男半女的。老庄四邻都急得了不得,可这是使不上劲的事哟。怎弄?这天哎,庄邻约伙着一块,上庄头上的庙里烧纸、焚香、磕头、求愿,叫老天爷显显灵,叫朱嬷嬷拉巴个儿子,好别断了烟火。咳咳,还真管来,那烟火啊,顺着风就上了灵霄宝殿了,惊动了玉皇大帝。他掐指这么一算,知道是百姓给好心眼的朱嬷嬷求子的,就动了善心,叫一条小黑龙下凡投胎,报答朱嬷嬷。 这年六月,大雨就和瓢浇样得三天三夜没住点。哎,初六下半夜里,朱嬷嬷生了个胖小子。小孩来时雷电和闪、加风带雨,雨一住天就晴了呢。天明了,庄邻们听说朱嬷嬷拾了个胖小子,都去看哟,都说这是老天爷恩赐的,老两口和庄邻们一合计,就给胖小子起了个名字叫朱天赐。(二)天赐变龙 转眼就十来年了,小子不吃十年闲饭。天赐长得成了大男人了,对两个老人那个孝顺劲哟,也勤利能干,就跟个牛样,混身都是劲。老头哎,命太苦哟,眼看享清福了就死了。撇下个朱嬷嬷,全指望着十来岁的天赐养活了。天赐是真行,一人能干十个人的活,别管打柴锄地,还是么的,什么都行,抽空就给有难处的庄邻帮忙,远近都夸哟。说着说着,天赐就十八了,朱嬷嬷给他娶了个媳妇,一满家子就和和睦睦过日子。这年冬里,雪下得那个大哟,庄邻们光有锅上头的没有锅下头的,犯愁了。天赐就吆喝着一般大的小子上蒙山打柴。雪都封了山,连路眼都没有,上哪里拾柴火呀?眼看晌午天了,天赐一急,就避开那些小子,变了一条黑龙,一阵子兼打带抓地背来一大堆木柴,跟伙伴一分就回来了。回回这样,那些小子觉着怪出奇,就偷偷跟着看,可了不得了,是一条大黑龙哟!一传十,十传百,远近都知道中西蒋的朱天赐会变龙。哎,朱天赐的媳妇也听说了,就犯疑忌哟。(三)托龙山 抹过了年开了春,天赐的媳妇、小姨子在河边洗衣裳,媳妇子和小姨子都嘻着叫天赐变龙。天赐先是说不会变,她俩全上了性,一个劲地哀求。天赐就说:“俺不会变龙,俺会变鱼。”说着,就真变个小鲤鱼上水去了呢。媳妇子和小姨子嘻得前仰后合,说是要逮着炒炒吃。天赐一听可气毁了,就听着一声大叫,俺娘乎子,变了一条大黑龙哟,媳妇一见就吓死了。小姨子也昏过去了。媳妇一死可了不得了,尸首扑了朱天赐,他怎么也变不成人了,他后悔呀,这里是呆不住了,上天吧?又没有个信。他在天上转悠了半天,就朝着西北的小山顶奔去,想借着山托托身子,再上东海。那个山打那就叫托龙山,这阵里也还叫着哎。(四)七十二道龙望沟 这霎哎,他小姨子醒了,看着她姐夫朝西北上奔,就使劲地喊:“姐夫——回来。”朱嬷嬷和庄邻也来了,一齐喊:“孩子——回来。”小姨子在北边喊一声,天赐望北一回头;朱嬷嬷和庄邻在南边喊一声,天赐就望南一回头。就这样一共喊了八九七十二声,天赐就望两边回了七十二回头,这就把地拱了七十二道沟,这就是有名的七十二道弯的龙望沟。打那这沟里就有了水,成了河,这就是朱龙河。天赐的小姨子在北边喊他的地方就叫北尹(引),朱嬷嬷和庄邻在南边喊他的地方就叫南尹(引),庄邻就把天赐改叫朱龙王了。
【费县民间故事:张阁老与王御史】沂蒙山有数不清的山头,数不清的小溪河流,数不清的大小平原,沂蒙山区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孕育了沂蒙山文化,培育了无数人才,留下了无数动人的故事。  位于沂蒙山腹地的费县,河流从北、西、南三个方向流入山间平原,在三河口汇流一处,形成祊河,祊河向东流入沂河,沂河流入淮河。费县县城在温凉河畔,温凉河是祊河的支流,从南部山区流来,上游有两股河流汇成,一股是山间温泉流出的温水,另一股是山水,故而称温凉河。温凉河从费县县城由南向北穿流而过,原来上游没有水库,夏天发洪水,温凉河也会桀骜不驯地咆哮而来。  有一年夏天,连下滂沱大雨,沟满河平。有人看见温凉河河床上突然出现陡峭的“水崖”,“水崖”上下的高差竟有几丈,“水崖”下的金色鲤鱼纷纷跳跃,要跳过“水崖”,半天也没有能跳上去的。忽然,一对金色鲤鱼跃过“水崖”向上游游去,看得人们都惊呆了。从此,金色鲤鱼跳跃的西岸,位于费县城中,地势凸起,人们就叫那儿为“龙门”。龙门的北面是县衙门,西面是城隍庙。  明朝万历年间,县衙里有一位专门办理诉讼和整理案件姓张的衙役,张衙役为人正直和善,但他和妻子已年过半百,却膝下无儿无女。妻子常到庙里烧香,却无济于事。  有一天,县衙接到一个案子,告状人告城东乡刘家洼刘姓一户人家儿子打死他亲生母亲。诉状上写道:“刘家儿子一门框砸死他娘。”县衙抓了刘家儿子,一看不过十四五岁,县官感到有些蹊跷,就派张衙役到刘家洼调查此案。张衙役到了刘家洼,经调查了解到,原来是刘家儿子的娘正在烙煎饼,儿子下地回来倚着门框和他娘说话撒娇,一不小心倚倒门框正砸在他娘的头上,当时他娘就死了。刘家只有这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儿,儿子被抓,死活未定,刘家非常着急。张衙役了解了真实情况后,写出文稿:“刘某儿子倚倒门框砸死他娘。”让地保签字证明。办完案子,天色已晚,地保留张衙役吃过晚饭在村公所住下。  晚上,张衙役刚要睡觉,地保来敲门,张衙役开开门,只见地保领着一黄花大闺女,闺女手里提着茶壶,地保说:“张先生,刘家姑娘来给您送茶照顾您休息。”说罢,姑娘进门,地保退出一把把门拉过在外反锁了。张衙役赶紧打火石点上油灯,拉门怎么也拉不开,急得顿足搓手。姑娘倒是不慌不忙地给张衙役倒上茶,双手捧到张衙役面前说:“张先生不必惊慌,我是受家父派遣,专门来伺候您的。家父听说您和夫人已年过半百没有孩子,我已17岁,尚无婆家,您今天救了我弟,使我刘家未断后,我愿与先生接续香烟,望先生不弃。”张衙役惊得目瞪口呆,对刘家女儿说:“秉公办案是我职责,我与老妻恩爱有加,有无子嗣是命中注定。今姑娘豆蔻年华,应选年庚相配好人家,你快开门回家去吧。”刘家女儿说:“地保受我父所托,门已反锁,你我谁也不能出去,今夜我就和先生圆房,只要能为先生生下一儿半女,有无名分我都不计较。”张衙役看看反锁的房门,知道他和这姑娘谁也出不去,只得坐在灯下看书,姑娘站立一旁倒茶,茶渐渐凉了,姑娘催促张衙役上床歇息,自己甘愿陪伴。姑娘说:“张先生,今夜这房中只有你我二人,纵然冰清玉洁,我们两个人却也是说不清的,不如今夜让我与先生圆房,了却家父心愿。”张衙役叹口气,后悔自己今晚不该答应地保住下,可现在说什么也晚了,取出笔砚和纸,不停地写字,姑娘再三催促上床,张衙役只管低头写字,姑娘不敢上前看写的什么字,只看到一张一张的小纸条上,只写一行大约七八个字,写完一张搓团扔在地上。姑娘乏困了,倚在床头睡着了,张衙役还是不停地写字。  及至天明,地保来敲门,张衙役催地保快开门,地保打开门,说:“张先生,刘家请您去做客,贺您与刘家妹子今夜之喜。”张衙役气呼呼地收拾起笔砚,背起公文包就走,地保上前拉住,张衙役胳膊一甩,大步流星地出去了。刘家姑娘的父亲也赶到了,一看张衙役已走,问明女儿,原来张衙役一夜未眠,女儿还是清白之身。地保捡起看张衙役写的字,一张一张的纸条上重复写着八个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地保和姑娘的父亲被张衙役的高尚品德感动了,姑娘也热泪盈眶。  张衙役回去后几个月,妻子感到身体不适,张衙役带着妻子去看医生,老医生一把脉,惊呼:“奇迹!奇迹!”老医生对张衙役说:“张先生大喜了,恭喜!恭喜!”张衙役和妻子都有些不解,老医生忙解释说:“以我多年的从医经验,夫人是真的有喜了。”张衙役和妻子自是喜出望外,果然,几个月后张衙役妻子生下一个儿子,张衙役相信是上天所赐,于是给儿子取名“张四知”。  张四知从小就聪明过人,上学读书非常用功,他愿意结交比他大的男孩子做朋友,他的好友中,有个叫王雅量的,比他大几岁,他们是结拜兄弟,张四知和王雅量都住在龙门。王雅量比张四知先考上了进士,又做了御史。张四知学业未成,他母亲病故了,正巧王御史回家探亲,前来吊孝,王御史只行了个作揖礼,没有跪拜,张四知很生气,质问王御史:“你与我是结拜的兄弟,虽然你大我小,你未曾嫌弃,今我母亡故,你为何不拜?”王御史淡然一笑说:“衙役之妻担不得我御史一拜。”张四知非常生气,对他父亲说:“我母暂不发丧!”于是将他母亲灵柩停放起来,发愤读书,没过几年,张四知也考上进士,并做了阁老,回家给他母亲发丧,场面自然不小,王御史从京里专程赶来吊孝,行八拜大礼,张四知揶揄王御史说:“衙役之妻,担不得你御史一拜。”王御史笑着说:“虽衙役之妻,乃阁老之母,正当我御史一拜。”张四知这才明白王御史的用意,赶忙跪倒还礼并向王御史赔误会之罪,张四知说:“兄长苦心激励于我,我却反怪兄长,小弟有罪。”  在费城龙门,老人们有时还指指点点地说,这地方是阁老府,那地方是御史宅。
费县民间故事:蒙山老寿星的传说(上)“五福寿为先”,寿乃第一福,人若无寿,等于无福。所以象征着长寿、吉祥的南极仙翁老寿星,是家家户户都欢迎的吉祥神。慈眉善目的老寿星满足了人们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人们视之而心旷神怡,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精神的安慰,他那慈祥的笑容、精神矍铄的样子让人感到亲切。南极仙翁老寿星的故里就在山东蒙山。蒙山古称东蒙、东山,为泰沂山脉系的一个分支,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西北部,跨临沂市平邑、蒙阴、费县、沂南四县,西北东南走向,绵延百余里,为山东省第二高峰。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老寿星就出生在蒙山上一户普普通通的农家。当年,蒙山并不像现在这样高峻雄伟,老寿星母亲怀胎时,蒙山也时时在长。母亲怀胎九个月零九天,正好是农历九月九。这天,肚子里的孩子问母亲:“妈妈,蒙山长高了没有?”母亲回答说:“孩子,蒙山正在长呢,还没有长高。”于是,孩子就在母亲的肚子里不出来,每年的农历九月九,他都会问母亲蒙山长高了没有。   一晃八十三年过去了,孩子的母亲已经百岁开外,怀上孩子整整八十三年尚不能分娩,自己也从当年风姿绰约的小媳妇变成了老态龙钟的老太婆,母亲十分着急。这年农历九月九,母亲问肚里的孩子:“儿子啊,你为什么还不出来?每年农历九月九你都问妈妈这句话,莫非你跟蒙山有什么关系?”孩子说:“如果蒙山上的石狮双眼出血,我就要出生了。”这话恰巧被隔壁的屠夫听到了,他就用猪血涂在石狮的双眼中。母亲看到石狮双眼出血就告诉了孩子,话音刚落,孩子就生了出来。因为未足年份,孩子的头变得长而隆起,这就是老寿星特号大脑门的来历。   老寿星出生后隔窗向北望了望,看见蒙山比起北面的泰山还矮一截,知道自己出生早了,就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转眼之间,头发白了,背驼了,白胡子长出了一大把。   这老寿星出生后,活了不知多少年,同乡的人一代换一代,人们不知道该叫他什么,是三世祖呢,还是八世九世祖。于是,人们就叫他“老寿星”。刚开始,老寿星自恃岁数大、见识广,是蒙山一带的长者,渐渐变得不可一世起来,在人前摆弄老资格,结果,逐渐失去了威信,人们慢慢不喜欢他了。天上人间本一家,玉皇大帝见老寿星在人间倚老卖老,就把太白金星宣上金殿,下旨道:“金星,人间寿星妄自尊大,今特派你下凡去好好劝说他一番,务必使他改过自新,以便日后登入天界。”太白金星得旨就驾祥云向蒙山地界赶来。恰逢老寿星与一年轻人赌气后正怒气冲冲往家赶,忽听到一个细小的声音在后面喊道:“寿星小儿,你要往哪里去?”老寿星一听,气得毛发倒竖,扭头一看,只见一黄毛小孩,在他后面呲牙咧嘴,嘻嘻而笑。这还了得!于是喝道:“呔,黄毛小子,你说啥?”“我说,寿星小儿!”“混账东西!你乳臭未干……”“寿星小儿,你先别生气,你先回答我你见过黄河几次清?”“小东西,我见过黄河三次清!”黄河五百年澄清一次,他正好活了一千五百年。“哈哈!说你小你还气,告诉你,我见过黄河五次清了,可现在还是个小孩儿呢!”小孩子笑嘻嘻地说。这一下,可把老寿星说住了。不过,他到底见多识广,低头想了想,立刻明白过来:这一定是碰上仙人了,点化他不要倚老卖老。想罢正要抬起头来认个错,不想那小孩儿已不见了。从此以后,老寿星明白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不再摆老资格,而是处处为小辈作表率,一心为人间谋幸福,没有多久,人们又逐渐喜欢他了。从那以后,凡是前来求助的他都有求必应。   到了东汉时期,蒙山脚下的沂河里出了个“瘟魔”,经常出来施放瘟疫危害生灵。百姓只好白天黑夜闭门锁户,不敢下地干活。沂河岸边有个秀才,他和父母妻子守着几亩地,和和美美过日子。谁知被沂河里的瘟魔盯上了,突如其来的瘟疫夺走了秀才父母的性命,秀才自己也差点儿命丧黄泉。病愈之后,他决心出去访仙学艺,除掉瘟魔。秀才四处访师寻道,终于打听到蒙山上有位乐善好施的老寿星。为了早日为民除害,秀才决定前去拜师学艺。可蒙山绵延数百里,秀才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老寿星。有一天,秀才忽然看见一只雪白的仙鹤冲他点头,秀才走近点,仙鹤就飞出两三丈远,落地后又冲他点头。就这样,秀才在仙鹤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老寿星。老寿星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青龙剑。秀才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就了一身非凡武艺。
费县民间故事:蒙山老寿星的传说(下) 这一天秀才正在练剑,老寿星把他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害人了,你本领已经学成,赶快回去为民除害吧!我送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盅,让你的家乡父老登高避祸。”老寿星又招来一只仙鹤,让秀才骑着回家。九月初九早晨,秀才把乡亲们领到沂河岸边的一座小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这样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让每人喝了一口,可以避瘟疫。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沂河里狂风怒吼,瘟魔冲出水面,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脸色突变,这时秀才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败下阵来,转身就跑。说时迟那时快,秀才“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一眨眼就把瘟魔刺死了。从此,沂河岸边的百姓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九月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了下来。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九月九又正好是老寿星的生日,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老人节。也正是因为老寿星这个传说,茱萸从此有了“辟邪翁”的雅号,菊花也又名“延寿客”,重阳节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  一天,王母娘娘设宴招待众神仙。宴上,神仙们谈起老寿星在人间的所作所为,赞叹不已。玉皇大帝当即下诏召他回宫,并赐仙鹤一只、蟠桃一颗、金手杖一个,封为“南极仙翁”,司人寿长短,专门赐福于苍生。虽已升列仙班,但老寿星念念不忘自己的故里蒙山,于是重返家乡来到蒙山,亲手广植寿桃、宝葫芦、灵芝、青松、何首乌等植物,如今这些植物在蒙山上随处可见。  为纪念老寿星,人们把他的像画下来:高高的前额,鹤发童颜,美髯长须,精神矍铄,手托鲜红的寿桃,手中拄着一根高过头的龙头拐杖,一只梅花鹿跟随他的身旁。在他脚下的灵芝灿若群星,身体周围有松、鹤、龟、鹿、桃、蝙蝠、灵芝、葫芦、仙童等长寿吉祥物环绕,更增添了吉祥的意味。每逢喜庆吉日,家家都把他挂在屋里敬奉。  当地人还在老寿星的家乡蒙山上建设了许多与寿星有关的人文景观。宋代建筑万寿宫,盛时道众达300余人。万寿宫以北,矗立着一座气势宏伟的坊门,原额题为“万寿坊”,现已更名为“蒙山”,坊上雕有一万余个“寿”字,山门前有一建筑,称“玉皇殿”,据说就是因为玉皇大帝让老寿星入了仙班,蒙山人就修建了此殿感谢玉皇大帝。蒙山大洼的老寿星石膏雕像高近4米,像后一块高近10米的岩石上刻有一巨大的“寿”字,甚为壮观。寿星巨雕景点位于蒙山主峰龟蒙顶西北侧的裸岩山体上,利用山体依山就势造型,它以古代南极仙翁老寿星为摩本,采用明朝末年定型的寿星形象,高218米,宽198米,头部高85米,大脑门、白须飘逸长过腰际,一手拄鸠杖,一手托仙桃,慈眉善目,通过艺术上的虚幻处理,达到近观宏伟、慈祥、亲切,远看寿星轮廓清晰,气势雄伟,缓步走出山体走向人间的效果,给人以梦幻般的神秘之感。寿星巨雕于日开工,2002年竣工,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山体雕刻,高度为四川乐山大佛的3倍。2004年,寿星巨雕作为世界上现有的最大山体雕刻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寿星巨雕成为蒙山旅游开发的标志性景点,国家已批准蒙山为著名的世界养生长寿旅游胜地。福寿康宁宝鼎位于蒙山文化广场中心,用纯天然青石制作。鼎高9.99米,直径6.19米,周身镌有“福、寿、康、宁”四个大字和999个寿字,重600.6吨,是我国最大、最高的石制盛鼎。
孔子祖居地——费县方城镇一说费县方城镇是孔子的祖居地,人们马上会质问:孔子不是山东曲阜人吗?这当然没有错。各种典籍都明白无误地记载孔子是山东曲阜人,这一点毋庸置疑。可是,孔子的祖先最早并不是居住在曲阜。让我们朝前仔细推究。孔子的先世是商代的王室,始祖可以推溯到微子启。微子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也是大名鼎鼎的昏君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目睹纣王淫乱于政,数谏不听,无奈逃亡。周武王灭商之后,依照当时的“继绝世”的政治道德原则,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旧都(今河南商丘县),以承继商人的宗祀。周成王时,武庚叛乱被杀;周公旦又让微子启奉祭商人的先祀,并封微子启为宋国国君。微子启便成为宋国的开国之君。微子启四传至宋闵公。闵公死时,没有传位给长子弗父何或次子鲋祀,而是传给弟弟,即炀公。鲋祀十分不满,发动政变杀死了炀公。弗父何本应继位,却主动让给鲋祀,鲋祀便顺水推舟做了宋国国君,是为宋厉公。弗父何仍为卿。孔子先世遂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由孔子而上溯,弗父何为孔子的十世祖。此后,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子胜,世子胜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到了孔父嘉,孔氏家族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固定姓氏。这是因为,孔父嘉是宋国政坛上的一位风云人物。孔父嘉官至大司马。宋穆公传位于其兄宣公之子与夷,是为殇公。孔父嘉受穆公遗命,佐助殇公,在朝中的地位一言九鼎,炙手可热,成为众臣嫉恨的对象。当时的太宰叫华父督,他发动政变,先杀死孔父嘉,接着杀死了殇公,并拥立穆公的儿子冯来为国君,是为庄公。事见《左传•桓公二年》。孔父嘉被杀后,他的儿子木金父被降为士一级的贵族,仍居住在宋国。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防叔被华父督的后人逼迫,终于在宋国呆不下去了,逃奔到了鲁国。事见《世本》:“为华氏所逼而奔鲁,为防大夫,故曰防叔。”这个防叔,是孔子的曾祖父。注意:防叔到了鲁国之后,第一站并非曲阜,而是“防”。防叔由宋奔鲁,担任防邑大夫。“防”是孔氏家族从宋国来到鲁国后的第一个定居之处。从防叔开始,孔氏家族才成为鲁国人。这个“防”是哪里呢?春秋时期,鲁国有两个防邑,曰东防、西防。《左传•隐公九年》“公会齐侯于防”(杜注:“琅琊华县东南,今属费县。”)指的是东防;《左传•隐公十年》“郑师入防”指的是西防。防叔所治之防,是东防。清代郑环《孔子世家考》,既引《世本》防叔“为防大夫”之说,复曰:“防,邑名。鲁有东、西防,此当为东防,在今兖州府费县东北。”(郑环《孔子世家考》卷一)国学大师钱穆也有过考证,他认为:“鲁有东防西防,防叔所治为东防,在今费县东北。”(钱穆《孔子传》第一章)今人何新《孔子新传》也说:“孔父嘉曾孙曰孔防叔,鲁授其邑于防,为防大夫,故氏号曰‘防叔’。鲁有东防西防,防叔所治为东防,在今山东费县东北。”他们一致认为,“防”在今天的山东费县东北。费县位于曲阜以东一百四十公里,春秋时为鲁国属地。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世代定居于防邑。防叔担任的防邑大夫职位,实则是宰,即管理防邑的行政长官。这种职位是不能传之于子孙的,因此叔梁纥并未从祖上继承到什么,所以他在成年之后,凭借一身膂力,投奔到鲁国贵族孟献子的门下,担任郰邑大夫。郰邑位于曲阜东南约四十里。后来,六十多岁的叔梁纥娶了少女颜征在,于是才有了孔子的降生。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带着年幼的孔子回到娘家曲阜定居,孔子这才成为曲阜人。孔氏家族的居住地,先在旧都,后到防邑,最后定居曲阜。也就是:先在河南商丘,后到山东费县,最后定居山东曲阜。理清了孔子的家世渊源和家族迁徙轨迹,让我们再回头看看“防”的具体位置。在今费县东北二十余公里,有个古镇,名叫方城,清代光绪年间名字还叫防城。据光绪二十五年《费县志》记载:“防城集之北三里许,有城,遗址尚整,土人呼为东古城。”光绪二十二年《费邑古迹考》记载:“今县治东北四十余里,有数防城村,而防城集为大,俱无城址。迤北数里,有城址曰古城,当是华城。《府志》云:‘华城即春秋防邑。’”由此可知,费县方城镇就是防叔所治之防邑,也就是孔子的祖居地。
费县民风民俗之迷龙湾传说清朝乾隆年间,在费县城西北、小安子西山后面,有一片石林,因石头大多像龙,老百姓就叫它石龙湾。那时候人烟稀少,外乡人要是走进去,很容易迷路。乾隆微服私访时路过那里进去小解,结果迷了路走不出来,因此引发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费县是个老城,每五天一个大集,逢三排八,大集不小,逢大集那天,十里八村的人都来赶集,买的卖的,说书的唱戏的,还有算命看相的,应有尽有。  咱单说那个看相的,他是赶这个集的常摊,每集都来。平时来看热闹的人也不少,据说看得还怪准,慕名来的也不少。就在这年冬天,逢年二十三大集,正下着大雪,看相的搭了个芦棚,桌前笼了盆火,就开张了。可惜天太冷看相的人不多,看闲点的人也不多,就只有看相的一个朋友陪他聊天。不一会,来了个小要饭的,十二三岁,穿得破破烂烂的,看样是冻得了不得,想过来烤烤火。看相的朋友就给看相的说:“哎,闲着也是闲着,给他看看吧。”看相的打量了一下小要饭的说:“这孩子,从小缺爹少娘,得要一辈子饭,到老得饿死。”小要饭的一听又恼又臊,大早晨饭没吃上,想借个火烤烤,没想到又被算命的说得这么难听,起来就跑了。看相的朋友说:“一个小要饭的,你敲打他干么?”看相的说:“这孩子一点出息也没有,你没看他,从鼻子两边伸出两条线,到嘴角就没了,这叫锁口纹,有这种纹的人,到老非饿死不可。”听他这么一说,这位朋友也没得说了。 再说这个小要饭的,也确实命不济,三岁没爹,五岁又死了娘,四辈子单传。小要饭的无亲无友,从小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回到家里小要饭的哭了一大顿,哭完就开始想,怎样才能翻穷身呢?上学识字。听说书的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他一天连三顿饭都吃不上,哪来钱上学啊?他想了一夜,终于想出个招。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提着镰刀拿着小绳头上山了,爬到树上专折干枝,不到一上午就弄了一大捆,中午要点饭吃了,下午又去了,人都说冻闲人,饿懒人,一点不假,小要饭的也不冷了,身上还有汗呢,就这样忙了一冬天,干树枝垛了一大垛,自己一点也没舍得烧。原来小要饭的庄上有个学堂,他是要用这些干棒送给教书的先生换学上。开春,先生的柴火烧得差不多了,他就背了一大捆给教书的先生送去了:“先生,我没事拾了点干棒,给你烧茶喝,这个不冒烟。”先生怪喜,要给钱,他不要,就这样过几天就送捆去。这天又送,先生说:“我不能白烧你的柴火,你有什么事要我帮忙吗?”小要饭的这回说话了:“先生,我就想听听你上课。”先生一听:“这事太小了,行,你就听吧。”小要饭的高兴得一蹦一跳地走了。  第二天一早,小要饭的开始听课,等学生们写字的时候,他就上河滩了,河滩被水冲得四平,小要饭的找来树枝削尖,在沙滩上开始练字。这样过了三年,除了上学要饭,就是做善事,什么修桥补路,只要他能做的他都做。  这天,先生放了其他学生的假,把小要饭的留下问他:“你也学了三年了,我看看你的学业怎样。”说着拿起笔墨递给小要饭的:“你写写我看看。”小要饭的拿起笔来一写,先生惊得张大了嘴,他教了这么多学生,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心想这孩子有出息,就说:“孩子你行,光这样也不是个常法,我有个想法,不知你同意吧?”小要饭的说:“先生,你尽管说,我没有不同意的。”先生说:“我也没有子女,前年老伴也死了,我想收你作义子,以后咱爷俩也有个照应,行吧?”小要饭的一听,高兴得当时就跪下叫了爹:“我以前没人疼,以后也没人孝顺,以后你就我的亲爹。”先生一把把小要饭的揽到怀里,高兴得了不得。先生选了个好日子,请了东家,举行了一个收子仪式。还给小要饭的取了个好听的名字,他姓成,就叫成祥。取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之意。  这年刚开春,老师叫成祥到城里办事,刚走到河沿上,一个孕妇要过河,一步迈不过去,两步中间没踩头,正在着急,成祥一看,背是不行,就脱了鞋袜,卷起裤角跳进水里,两手朝对岸一扶说:“大嫂你过河吧。”孕妇也是有急事,踩着成祥的背就过去了,孕妇千恩万谢地走了。成祥在河里修了个小石桥才走。 
说来也巧,正走着,身后来了一个马队,从成祥身边飞跑过去,谁知马队一过去,扑腾一声,从马队里掉出来一个黄缎子包袱,成祥拾起来边喊边追,却没追上,就在路边上等,过了一顿饭功夫,马队又回来了,成祥一看,是失主来了,提着包袱就迎了上去,五六个人一见包袱,都翻身下马,齐刷刷地给这个十几岁的孩子跪下了。领头地说:“谢谢小兄弟救了我们九族,这是圣旨,我们走得急,不想甩了出来,兄弟,给你这锭银子,我们还得赶路,谢谢了。”成祥说什么也不要,对他们说:“各位大哥,银子我不要,这是做人的本分。”说完就走了。  回到家,成祥把路上遇到的事给先生说了一遍。先生很高兴:“孩子,你行善必有好报。”  一恍十年了,成祥长成了大小伙子,长得一表人才。初秋的一天,成祥到山上拾柴火,在石龙湾里遇见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锦衣马褂,气宇不凡,老头一见有人来,就像见了救星:“小伙子,我进来解了个小手就出不去了。”成祥说:“我在山上看见了,就是来领你出去的,这是个石龙湾,外人进来出不去。”老头说:“石龙湾,我看是个迷龙湾。”成祥对他说:“我背你出去吧,这地不好走。”说着背起老头就朝外走。一到大路上,四五个大汉围了上来,老头说:“你们都干什么去了,幸亏这个小伙子”。大汉们忙不迭地磕头谢罪。老头摆了摆手:“算了算了。”说着在腰间取出了一个玉环送给了成祥,说留个纪念,又问了问成祥的名字和身世说:“你师傅是个好人,你也是个有福之人,明年京城开考,有缘再见吧”。  成祥回到家里,把玉环交给老师,老师一见吓了一跳,成祥把背老头的事说了一遍,先生说:“这个人不是皇亲就是高官,好好留着吧,它比黄金都值钱。”  年底了,老师打算开春就叫成祥进京应试。逢二十三大集,老师让成祥去买点年货,顺便置办点进京的东西。成祥刚到大集上,老远就看见那个看相的了,就是老了点。看相的老远就看见成祥了,他忙站起来跑出芦棚拦住了成祥:“年轻人好相貌大年间开门红。”成祥说:“什么好相貌,十年前你不就给我看过了吗?”要说看相的记性也怪好,成祥一说他就想起来了:“是的,十年前你的锁口纹封住了你的嘴,现在锁口纹长出来绕到下巴以下,是大富大贵之像,你一定是行了大善,积了大德。”成祥听他说了一大套什么也没对他说就摆摆手走了。看相的看着成祥的背影长叹了一口气:“唉,人啊!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成祥进京了,三场考试下来,中了前三名,皇上一见成祥的名字,就要召见,成祥行完参拜礼,抬头一看,我的娘哎,这不是年前从石龙湾里背出的那个老头吗?原来是皇上!皇上一看真是背过自己的那个后生,又看见他身上佩戴的那个玉环,确信无疑:“年轻人咱真是有缘啊,你人品好,文章也好。”皇上夸了一阵子又问问成祥的婚姻,就让他回到住处等着。  第二天,一道圣旨下来,招他为如意驸马,先回家接师傅回京完婚。成祥马不停蹄地回到老家,接上师傅回京完婚。  后来,老师享了一辈子的福,直到百岁无病而终,成祥官做到宰相,儿孙满堂,费县的石龙湾也就叫迷龙湾了。
【费县城搬迁故事】费县城最早在上冶南岭古城村一带。传说当年有个季氏王在那儿建都城,周围修了30华里的城墙,还挖了护城河。为了防备敌国侵犯,季氏王在南山里养了一群蜂,谁来攻城,只要一敲城里的大钟,蜂子就飞来助战。这是一种少见的毒蜂,个头很大,不管是人是马,蜇着没有不死的,因此附近小国都不敢小瞧季氏王建的国。  季氏王没生儿子,只有九个闺女,人称“九公主”。季氏王平时对她们娇惯无比,好像要头也能割给她们似的,可是有一件,不管她们怎么说,就是不让她们到大钟亭里玩儿。也是合当有事,一天,季氏王到邻国去赴宴,临走,对闺女们说:“不要到钟前边去!要是不听话,作了事,我回来就活埋你们!”说完就走了。   季氏王一走,九公主就在城里疯玩,没有了顾忌,越说不让看大钟,她们越是觉得好奇,最后商量一定去看那铜钟是何东西。  她们来到了城中放置铜钟的小山上,看大门的卫士不让进去,七公主最厉害,绷着脸,生着气训卫士:“你吃着我家饭,不听我们的话,听谁的?”士兵回答说:“听大王的!”“大王不在家,你听谁的?”卫士没办法, 只得说:“听公主的。”姊妹九个嗔怪瞪眼,气哼哼地上了小山。   九个公主来到山顶,见上面有个小亭子,里面挂着一口金黄色的大铜钟,两边还站着守钟的兵士。姊妹九个一哄而上,四个逮住一个,把守钟的两个兵士拖倒在地。 这时,九公主拿起钟旁边一把铮亮的小铜锤,“当!当! ”地敲起来。   这时,只见南山顶腾起一片黑云彩,刮风似地“呼呼”飘来。原来是季氏王养的护城蜂听着钟声飞来了,九个公主吓坏了,赶紧跑回家躲藏。这群蜂涨针炸翅,凶猛地围着城墙转三圈,没见攻城人马,就把城外一个拾粪老头蜇死,又“嗡嗡”地飞回南山。   却说季氏王正在喝酒,听到城中钟声,大吃一惊,赶忙回国准备抵御敌人。可路上并没见到外国军队影子。回到城中,问清原因,勃然大怒,先杀了看钟的卫兵,又把九个闺女也一块儿活埋了。   季氏王知道神蜂被骗,以后使唤不灵了。就招呼大臣商议迁都,决定迁到城去。城(即今郭家园东侧),三面环水,正北是钟罗山,容易防守。于是连夜召集兵士,赶着老百姓排成30里的长队,人接人,把古城墙上的砖瓦和城内财产,一件件全部传送到城。又嫌城地势低,于是紧挨城向北建城,就是现在的费县城。
【许由洞和洗耳河的故事】在费县东南22.5公里处有座峻峭苍翠的岐山,山西侧的悬崖下有一古老的岩洞。它在苍松翠竹的掩映下,清幽静逸,超尘脱俗。传说上古时期高士许由曾隐居这里,所以叫许由洞。   许由品德高尚,才智过人,很受部族崇敬。部落联盟领袖唐尧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四处寻访贤人,发现了许由,决定把天下让给他。许由认为自己德才不如虞舜,担心唐尧的几个儿子不服,引起内乱误了国家大事,让百姓受苦,便连夜私奔岐山隐居。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一日他沿山放牧,来到岐山西北部的山脚下,见这里山清水秀,草丰树茂,土质肥沃,有一农夫正在耕地,便高兴地说:“此乃牛壮田肥之地也。”农夫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称这里为牛田村,后来不断发展,形成了今天上牛田、下牛田、中牛田三个自然村。许由洞对面有座陡峭的山头,山上花草茂盛,树木葱笼。站立山头西望尼山逶迤起伏,绵延数百里。近望群峰巍峨峻峭,苍翠欲滴,煞是迷人。许由早晚常到这里观赏山光岚气,赞扬锦绣河山。因为他经常在这里逛来逛去,人们便称这里为逛山头。历经不断演化,便成了今天的光山头。后来,唐尧听说许由隐居岐山,又派人来请他做九州长官。来人传达唐尧的旨意后,苦口婆心劝他立即上任。许由认为自己可为良民,而不可任高官,决定不去就任,便到山下河里洗耳朵,表示不愿听,这条河就是现在清澈明丽、水质甘洌的洗耳河。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们怀念许由便在洞前立了许由祠,世世代代悼念他。清康熙年间,又在许由洞旁建了玉皇庙,四季香火不断。有的人慕名来许由洞下安家落户,世代相传,形成了今天的许由洞村。冬季,许由洞温暖如春,人们把各种鲜花放在洞内越冬。夏季,许由洞清凉爽心,人们坐在洞内说天谈地,讲述着人世间的往事。
【乾隆皇帝过祊河】史书记载:“乾隆二十二年,圣驾南巡,正月二十七日自泉林驻跸荆埠营。”乾隆皇帝这是第二次巡游江南,路过费县,并到崮子万松山行宫住宿歇息。   这天早晨,乾隆皇帝和皇太后、皇后及随从人员,骑马坐轿,出了荆埠行宫,浩浩荡荡由西往东,迤逦而行,过了颛臾古城,来到蒙山皇道。大队人马沿着皇路上坡下崖,越沟过河,一路走走歇歇,日近中午,来到费县第二条大河——祊河之上。这里建有一座皇桥,过了皇桥,来到一处兵营防地。虽是寒冬季节,随从人员个个累的张口气喘,满头大汗,皇帝传旨歇息,有的喝茶,有的整衣冠,有的磕除鞋中的泥土。太后、皇后也在轿中坐闷了,被宫女扶出观看四面景色。   此时,太后看到河面上热气直冒,鹅鸭戏嬉,河中鲤鱼翻腾跳跃,问道:“皇儿,天气如此寒冷,这河为什么不结冰还冒热气呢?”   乾隆略一沉思,说:“母后,此河因有温泉水汇入故不结冰。”   太后点了点头,又问:“皇儿,这河叫什么名字?”   乾隆皇帝知识渊博,临出游之前,在宫中早已把沿途各地的名胜古迹通览一遍,特别对费县的历史更加留意,因此他知道这条河发源于平邑大匡崮(也称太皇崮),还有个古怪而难听的名字叫祊(崩)河。此刻,乾隆不敢说这河叫祊河,可又不能说不知道,怕扫了太后的雅兴。   乾隆皇帝忽然看到不离左右的宠臣和珅,急中生智,便说:“和爱卿,你知道这条河叫什么名字吗?”和珅一听,立刻两腿发软,头上冒汗,便跪倒在地,连声说:“恕小臣无知,这条河太小了,臣不大在意,故不知它叫什么名字。还是问问沂州知府李希贤吧!他在此当了五年知府了。”和珅是个机灵鬼,他跟随皇帝出来游玩,就住在祊河皇桥东边的公馆里,怎么会不知这条河的名字呢?只是怕犯“忌”,不敢说罢了。乾隆皇帝一脸的不高兴,只得传唤沂州知府李希贤,问道:“李爱卿,你知道这条河叫什么河吗?”   李希贤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他对这条河太熟悉了,他刚当知府不久,就闹水灾,他还带领百姓治理过这条河呢。说真话吧,怕招杀头之祸,因古时候皇帝死了称“驾崩”。   他听说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时,皇帝听说德州有个“桑园镇”的“桑”与“丧”同音,下谕改为“柘园镇”,要说费县这条河叫“祊河”,那不是说皇帝一家到了绝地吗?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说个白字吧,又怕皇帝说你无知,不胜任当知府的官。   李知府犹豫片刻,便跪倒在地,连连叩头,说:“皇上,臣该死!恕小臣粗心,这条河在费县境内,绕临沂城北流入沂河,我平日很少出城,故不知这河叫什么名字,还是问问费县杨知县吧。”乾隆皇帝虽然心中不悦,但也欣赏他的乖巧,只得顺水推舟,连声传唤费县知县。   时任费县知县,名叫杨烛。河北省固安人,进士出身,是个饱学之士,天文地理无所不晓。听皇帝唤他,一溜小跑,来到跟前,双膝跪倒,口称万岁。   乾隆皇帝问:“杨爱卿,起身吧,你知这条河叫什么河吗?”   杨知县一听,吓得脸都变了颜色,心想:李知府这个老滑头,把这个难题推给了我,我推给谁呢?又想,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蒙混一时再做打算。说:“知道。”   “叫什么名字?”   “左边一个示字,右加一个方字。”   “读什么呢?”   “当地人读‘方’,四四方方的‘方’,叫方河。”   乾隆皇帝听了,愣了一愣,又继续问:“这条河为什么叫方河?”   杨知县抬起头来,看到皇帝脸上露出喜色,便放开胆,大声说:“禀皇上,这条河发源于平邑大筐固,从西往东流经梁邱、许家崖,再经费城东南转而东北与浚河汇流,顺流而下,绕沂州府北侧注入沂河,因流经费县古‘防城’而得名。”   此时,乾隆皇帝听了点了点头,费县历史上确实有防城和祊城两个地名,只是位置不同,乾隆皇帝非常赞赏杨烛的聪明机智,沉着老练。也不点破,随将错就错地对太后说:“禀母后,此河叫‘方河’,四四方方的‘方’。”并将该河的发源、流经地方和名称的来历说了一遍,太后听了很高兴,传旨继续前进。这样,一场虚惊才被掩饰过去。   大队人马来到万松山行宫歇息,乾隆皇帝看到万松山行宫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碧波荡漾的河中央,宫中苍松翠柏,画廊回幽,观山楼高耸入云,又想到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水先生 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