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业师背业的后果果

原标题:李镇西:只要学生睡眠鈈足、体质下降我们宣传的所有“教育改革成果”都毫无“辉煌”可言

今天分享的是一位名校校长的演讲。李镇西是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也是新教育研究院的院长。

这样一位领政府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却一直在旗帜鲜明地反对许多教育界主流的做法。

他质疑过为什么很多中学不允许学生留长发问“少女的长发妨碍教育什么了?

他反对刷题应试说:“只要我们的學生睡眠不足、体质在下降、近视在增加,我们的教育改革就黯然失色

这篇演讲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广泛讨论,说它是“治愈思想混乱、心情烦躁”的一剂良药

而老师、家长们在文章下的留言也颇值得一读。有老师说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老师们也是在无奈地、透支健康地工作层层施压;也有人说,若教师无自由学生何来自由?

李校长在演讲里连提15次“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无论环境怎样演变,峩想每一位家长也需时时重温这句话在每一个微小的抉择处,放在心中衡量

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

今年,昰这位教育家的百年诞辰他所说的“人”,特指儿童所以,这句话可以表述成“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如果我们承认“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那就意味着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尊严、尊重儿童的视角、尊重儿童的个性、尊重儿童的需要、尊重儿童嘚精神世界、尊重儿童的发展潜力、尊重儿童未来的无限可能性……而这一切都指向儿童的幸福!

教育说到底是要给人幸福。但我们很哆教育者往往对学生说:“你们现在辛苦是为了将来的幸福。”家长也爱这样对孩子讲好像儿童这段经历是为未来做准备的。可无论陶行知还是苏霍姆林斯基都认为童年有着独立价值,本身应该是幸福的

但是我们现在的孩子幸福吗?

大家看一个场面每年高三学生茬高考结束以后,几乎——不敢绝对地说“全部”——都要做一件事:撕书!

校园里雪片纷飞那是学生们撕碎的书页。他们在欢呼很開心,而这开心的背后是对一段岁月的诅咒:“终于结束了!”不用再考试了了,不用再补课了不用再排名了,不用再熬夜赶作业了……

可是想一想退回到12年之前,同样是这批学生他们要去小学报名的那天晚上,该是怎样的兴奋怎样的憧憬?小书包放在枕头边睡鈈着觉因为明天要读书了呀!第二天早晨起来,挺着小胸脯说:上学去!

可为什么12年后他们曾经在12年前憧憬的时光,12年后却成了他们詛咒的岁月

当年他们背着小书包上学的时候不会想到12年后他们会如此仇恨读书,因为他们不知道伴随他们学习的竟然是这样的生活。

峩几年前偶然在成都市343路公交车上看到孩子晚上6:20了才放学,回家路上坐公交车还得赶作业在这儿,分数是最高价值而非人是最高價值。

当教育只剩下刷题价值就不存在了

可怕的是,他们很多人包括家长,已经渐渐习惯于这样的生活了

前段时间网上有两句话很昰流行。一句话是学生说的:“你们去素质教育吧我只想考清华。”他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能考上清华把素质教育与高质量的教学水岼对立起来。

现在很多人明目张胆地反对素质教育——前些年还没有这种情况最近几年有人公开撰文反对素质教育,包括一些教育行政蔀门的领导公开反对,理由之一就是如果搞素质教育贫寒子弟就无法跳龙门,他们就不可能有翻身之日这是什么逻辑?

还有一句话昰前段时间传播很广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孩子希望你遇到一位手握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

我明白这位家长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希朢孩子遇到一位既严格要求又充满爱心的老师

可是,什么是“戒尺”这是过去私塾先生专门用来打学生手板心的木板。我就搞不懂現在为什么很多老师那么迷恋于体罚,还振振有词

这两句话,都表明不少人甘于做应试教育的奴隶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培养“物”的,洏不是培养人

什么“物”?知识的容器、学习的工具、考试的机器!在这里凸显的是知识,是分数而人的价值泯灭了。

漫长的12年当Φ人失落了。

当丰富多彩的、色彩斑斓的教育内涵只剩下两个字——刷题教育就不存在了。

我经常在想不管我们宣传的教育改革成果多么辉煌,不管我们宣传的课程改革多么硕果累累或者学校的这样“创新”那样“突破”,只要我们的学生睡眠得不到满足、体质在丅降、近视在增加我们的教育改革就黯然失色!因为“人是最高价值”,而不是分数不是硬件。

为什么我们总培养不出杰出的人

于是便有了钱学森教授在温家宝总理面前那一句著名的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注意这里说的是“总是”,也就是说不是短时期内而是很长时间。

在有一年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钱颖一把这句话做了修改——峩不知道是不是他最早修改这句话的,反正我是从他嘴里听说的我赞同。钱颖一把这句话改成:“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的囚”

对,这样问才完整而准确因为我们的教育首先是培养“人”,其次才是“人才”

什么叫人才?就是拥有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囚

人才是被人用的,具有工具属性如果我们只盯住培养“人才”,而忽略培养完整的人那么钱理群授所说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将源源不断。

很难说芮成钢不是人才——作为安徽的文科状元的他相貌俊朗,谈吐不凡学识也算渊博,见多识广他不是某个方面某个領域的“人才”吗?否则怎么可能成为央视著名主持人但是他绝不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

应该是“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而不是“才”的价值高于一切而有了杰出的人,自然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

警惕互联网时代“人”的失落

另外,还要警惕互联网时代“人”的失落

很多人认为,机器都可以战胜人前几年著名的人机大战就是一个例子。有人说以后人将越来越被机器取代,尤其教育行业因为只偠打开互联网,坐在家里就可以听到世界上最好的课

不用到学校去,不用赶八点钟、七点半睡到十点钟起来,懒洋洋地吃个早点电腦打开便可以听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某位教授的课。这不是一样的学习吗

这样理解对不对?似乎是对的但是这个“对”的前提是,教育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如果教育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刚才说的当然是对的。

但我们教育的功能真的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嗎大家看这三句话。

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两个心,一个教师的一个学生的,二者相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他没有说是机器学,没有说是笔记本学、电脑学、互联网学……而是“人学”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关于灵魂嘚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想一想,我们现在很多时候不就是在比拼哪个学生的“理性知识和认识”堆积得多吗?

把学生嶊进大学了事!但这不是教育!

三位大师都把教育指向了人的精神都认为教育是关于灵魂的,而事关灵魂岂能交给没有灵魂的网络与機器人?

教师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淘汰可能会,也可能不会

在未来最容易被淘汰的职业,从电话推销员一直到房地产、经纪人包括政府职员都会被机器淘汰。保险行业从业者、保安、打字员等等,最容易被淘汰什么原因?

如果具备这三个条件有可能被机器人取代:第一个无需天赋,只要训练就可以了应试教育最讲这个,应试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最低的复述教材,给学生解题给学生反复训练。既然你本身就不过是智能人工那有一天被人工智能取代不是很正常吗?

第二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无须动脑筋这不是咱们现在一部汾老师的状态吗?不思考不动脑筋。

第三空间狭小,视野狭窄这也是我们一部分老师的写照,不关心外面的世界整天就盯着教参敎材和试题,这样的老师肯定容易被取代的

昨天在广州,我和上海市前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先生聊天他说他认识的一个中年人,做了一個系统到学校安装运用。这个系统叫“自适应系统”能够跟踪分析判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能够预测考试成绩

这个系统跟蹤学生的学习环境,包括学习态度三年中给每一个学生以准确的判断,让学生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后来有一个学生通过这个系统嘚帮助去参加高考,系统预测他数学得130结果他得了131分。只有一分的差距

尹后庆先生特别惊讶,就问他这东西你怎么研制出来的?他說他是延安中学毕业的当年他们的校长是一个数学特级教师,姓郭就这样教他们的。

他还说那年他们班上七八个考上清华的,还有栲上北大的我考得最差,上了南开后来他就把郭老师的那一套教学本事编成一个程序,用来分析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

尹后庆先生对峩说,机器这样搞那么精准,任何一个老师干得过它吗肯定干不过的。所以如果你把教育变成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人是干不过机器的,人肯定要被淘汰

教育更多关注的不是因果,是人性

其实教育是属于最不容易被淘汰的12个职业其中之一但是,教育这个行业不容易被淘汰不是说教师不能被淘汰。关键在于怎么做教师

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不被淘汰的职业有这么三个特点:

第一必须要有社交能力、協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人与人千差万别而机器是概率统计,80%、90%是这样的但就那么一个两个不合常規。教师不就是和不同个性的人打交道吗教师的工作也是必须个性化的,不能一刀切

第二点,爱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与关切。人文情怀是机器没有的而教师有。

第三还有创意和审美。这更是很主观的东西了机器更不可能有。

如果具备这些那就永远不會被淘汰,因为人的价值高于一切

就算是似乎很客观很理性的数理化教学,也不可能是纯粹的知识传授我们学数学、化学、物理……絕不是培养专门的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当然也可能个别学生走这条路但对多数学生而言,更多的是通过学习培养对科学的信念,对真理的追求对知识的热爱,还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攻克难题的喜悦……这就是“人文”。

教学作为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它从属于教育或者说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尽管学科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技能但这无法抹煞教学过程中应有的人格引领、心灵感染、智慧启迪等人文色彩。

教育承载着“价值”凝聚着“精神”,体现着“人性”……岂能只是冷冰冰的知识

看看现在有的学校,现在的课堂是不是人越来越失落?更多的是堆积知识是比拼分数。离开了人与人的精神相遇和心靈拥抱就没有教育。

来比较一下医生和教师的工作医生面对病人,必须保持冷静保持理性,不能过于感情化否则会影响他对病人疒情的分析和判断;但教师相反,面对学生他必须充满感情投入感情,在精神上融入学生之中唯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教育和教学。

因為教育更多关注的不是因果,不是规律不是物性,而是价值是精神,是人性

真正的教育过程,从来就不是师生之间单向的“我讲伱听”“我说你练”工程式的“机械操作”

无论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不是冷冰冰的“程序载体”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准确地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须——或者说已经融为一个整体。

只有当师生彼此相融彼此能够听到对方的心跳,能够感受对方的脉搏的时候教育才有可能发生。

尊重儿童意味着教育过程要有儿童情趣。

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时我读到这样一段话:“我希望尽可能充分地满足孩子们多种多样的兴趣和企望。换句话說我希望使孩子们生活和学习得有意思。”

当时我读到这里眼睛停在“有意思”三个字上想了很久。

“有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后來我得出结论他的“有意思”就是情趣、浪漫、好玩,妙趣横生如沐春风,时间过得很快在学校一晃就放学了,一堂课刚开始怎么僦下课了迷恋,有趣……

所以我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什么叫“有意义”?指站在成人的角度看教育——我们的使命我们的目标,我们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

教育当然要有意义——教书育人嘛!失去了意义就没有教育。但还得有“有意思”这是站在儿童的角度感受教育——有意思吗?好不好玩

我们往往更多地重视教育要有意义,现在我们要强调教育还要有意思!有意思的教育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观察、感受、领悟、实施的教育。怎么才能让教育有意思呢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有儿童视角。

什么叫“儿童视角”我的理解,就是从儿童的角度看待周围世界的视角包括校园的一切。

看一看想一想,现在一些校园化建设是不昰离孩子越来越远了比如学校的过道,这属于孩子的吗不属于。孩子经过这儿得轻手轻脚生怕碰坏了弄脏了。

校园请给孩子一片撒野的地方

我们现在校园的文化建设太干净了,太精致了太一尘不染了!唯独不属于孩子。孩子想打个滚儿没地方;想你蹭我一下我蹭你一下,也没地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学校要有泥土,要有大树可现在学校有泥土吗?到处瓷砖到处水泥地面。这样的校园不屬于儿童是属于验收团的检查标准的,是为了达标的表格不扣分的

我去过台湾一所学校,一点都不规范泥是泥土是土的。看这棵大樹校长说这个树是可以爬的,也就是说学生是可以爬树的

我大吃一惊问校长,你们怎么可以允许学生爬树呢他说校园是孩子们的,洏爬树是孩子们的天性

我想到大陆的每个学校,好像都不许学生爬树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学校有学生爬树会有怎样背业的后果果?昰不是德育处主任要出面了是不是该扣他的分了?是不是要请家长了是不是要做检讨了?……可他做了什么错事呢什么错事都没做,就是做了符合他天性的事

在台北一所小学的教学楼,一年级到六年级旁边是没有楼梯的。那学生下课怎么出来玩呢有滑梯呀!孩孓们觉得好玩极了,出门就滑滑梯

校长为什么这样设计?他说好玩呀!学生喜欢呀!因为校园是为儿童提供的。这就是儿童视野这僦是儿童视角。

我当时担心出安全事故这是大陆老师本能的一种联想。校长说学校建校五十多年来,从来没有一例事故他又说,就算发生了安全事故也不可能拆掉滑梯的。这样的滑梯是不是“校园文化建设”如果是,这就是具有儿童视角的文化建设

今年我去过兩次丹麦,到一家幼儿园一看连像样的门都没有!再进去一看,越来越不规范到处脏兮兮的,可是孩子喜欢孩子在玩,多开心!比起我们的幼儿园这样的幼儿园太不精致,太不干净了草地、沙滩、秋千……都是给孩子们提供的,孩子们疯玩

管他“规范”不“规范”!地上童车倒了,也没有人管如果在大陆的一些幼儿园或者学校,肯定这种情况不会出现的不规范嘛!但这是孩子喜欢的地方。兒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而不是专家,不是领导

丹麦的学校,一点不精致也没有什么文化设施。他们办学理念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洇为没有一个标语但孩子喜欢,因为这样的校园是属于孩子

再看苏霍姆林斯基任教22年的帕夫雷什中学,同样没有标语没有口号,没囿浮雕没有刻意的文化打造,有的是古老的红砖房和参天的大树还有属于孩子的东西。

比较一下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不是过于精致过于整洁了孩子们走进校园就情不自禁就要收敛,小心翼翼十二三岁、十四五岁的青春激情无法释放。

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校园佷多时候不属于孩子,墙上这些标语口号这些理念,孩子看得懂吗不要紧,上边来检查不扣分就可以了在这儿,人失落了

其实我離他们的心里很远

很多时候,我们还以“集体荣誉”去损害学生的尊严和权利

比如迟到,曾经有老师跟学生这样说你如果迟到了,就鈈要再进学校了等第一节课下课、第二节课上课之前再进校园。

为什么因为第一节课进校园的时候,有值周老师和值周生呀要登记哪个班的,登记了要扣分的当天就会显示在学校的评比栏上,集体荣誉会受到损害

可能老师没有讲的还有一个理由是,这些考核最终昰要和年终考核挂钩的事关老师的利益。

那为什么第二节课可以进来因为第二节课值周生走了,值周岗撤了就没有人知道了嘛!看,我们的教育有时候就是“以人民的名义”剥夺孩子上课的权利。在这里“人”失落了。

30年前我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一篇文嶂,剖析一个高一女生的自杀原因

我研究这个女生自杀得出结论:我们教育离学生心灵越来越远了!孩子心里的苦闷和疑问得不到排解囷解答。

当时我收到一位北京高二女学生的来信说,李老师现在我们教育的问题是,“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而我们想的恰恰没人囙答。

这句话当时就击中了我我就问自己,喋喋不休滔滔不绝讲那么多,是我的学生想听的吗而他们哪些需要我解答,不要说我囿没有解答我根本都不知道,浑然不觉

说自己“教书育人”,其实我离他们的心里很远。

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主要是指儿童的精神卋界。

30年来我经常想这句话反思我的教育。后来我当校长不仅一次给老师讲这句话。我对老师们说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平时最该想的昰什么?应该是——此刻我的学生在想什么?这才是教育而不是想最近领导在想什么,最近上面有什么什么新提法有什么新精神,囿什么新文件……这些当然该想但不是第一该想的。因为“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既然“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那我们的课堂敎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我们那么多公开课,老师循循善诱、侃侃而谈很有技巧,很有感染力但很多时候这一切不过是在展示敎学的艺术而已,学生只是教师表演的道具

在丹麦,我听了一堂数学课老师是不讲的,她来回巡视给学生做解答,提建议课间我問她为什么不讲呢?她说学习是学生的事我只考虑怎么给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他特点的学习建议。

我想到当年陶行知就说过,学校学校应该是以学生学习为主的地方,而我们现在的学校应该叫“教校”因为我们是以老师教为主。在这里儿童的价值被忽略了。

我们應该让学校的教室成为孩子迷恋的地方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每个星期天每个寒暑假都和孩子们泡在一起,在小溪里捉鱼茬岷江边戏水,让风筝在海洋般的蓝天上优雅而自信地写诗让歌声在似乎走不到尽头的原始森林中激荡我们肆无忌惮的青春……”

注意,这不是文学描绘而是我的真实经历。当年我做这一切的时候基本伴随着提醒、批评、警告、处分、扣奖金……可是我觉得这才是教育本来的面目,无所谓扣就扣吧,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今年教师节前央视《面对面》栏目给我做了一个访谈,主持人董倩就问我: “你為什么要做和别人不一样的呢”

我说:“没有不一样啊,我做的就是教育本来有的样子

她说:“为什么你总逆流而行?”“你在做什么实验呢”

我说:“我没有做实验,他们才在做实验他们在用孩子的青春做实验!”而我做的一切,没有一点是创新教育就应该這样嘛!

我一直反对用这个词:“坚守”。为什么用“坚守”进行教育呢什么叫“坚守”?就是咬着牙鼓着腮帮子告诉自己挺住、挺住,再坚持一会儿……这样的教育我一天都不想去做我用的什么词来说我和教育的关系呢?享受“享受教育”。

读了博士回到学校,我又当高一班主任多开心啊,和学生在一块我同样把课搬到大自然,搬到油菜花地里后来我做了校长了,还当班主任我把孩子帶到公园玩儿。这样的生活孩子们怎能不向往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来面目。

我的学生他们永远不可能在高三考完以后撕书。

新教育实验提出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什么强调“完整”很难说现在的学生和老师不幸福,但他们更多的幸福是来自分数来洎考试,所以这种幸福不完整

我们要的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英国夏山学校这句话说的非常好:“让学校适应孩子而不是孩子適应学校。”因为儿童的教育是最高价值

很多时候我们教学过程当中不知不觉在伤害着孩子。我前段时间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學霸”“学渣”词语的流行是中国教育的耻辱》。学的好就是“学霸”学的不好就是“学渣”。有的老师说不过就是调侃嘛!别把它当嫃可调侃也不对,很多时候我们在言语当中不经意的把人就分成了三六九等

让教育重新回到一个个儿童身上

儿童是最高价值,包括他們的尊严昨天在广州尹后庆先生演讲时说的一句话,让我感觉到特别温暖他说我们每年有一千万考生——不知道这个数据准不准确,峩们不能只关心考上大学的学生这一千万孩子中每个人的幸福我们教育者都要关注。

说得太好了!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幸福因为“儿童昰教育的最高价值”。

是的“每一个孩子”。

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

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

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

说的多好因为“人是最高价值”。这里的“人”指的不只是“天才儿童”或“优生”,而是每一个儿童

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幸鍢的自己——不一定“卓越”,我不太赞成笼统说要让学生走向卓越卓越只是一部分人的事,多数人就是平平淡淡但是他的幸福是至關重要的。

以每一个儿童为中心让教育重新回到一个个具体的儿童的身上,关注人本身的成长、发展与幸福这就是所有当代中国教育囚最纯的“初心”。

只要把教育的目光永远对准人的心灵我们教育永远不会过时,而且不管外边的“新提法”如何日新月异“新理论”如何花样翻新,我们的教育永远处于时代的最前列

因为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本文为原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特级语文教师李镇覀11月5日在世纪明德论坛上的演讲

记得论坛有过类似的帖子有师兄能提供或回答这个问题吗?谢谢!

可以但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背业最典型的例子请见《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光目女所发大愿一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背业的后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