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个叫何正笏一的

北宋建政后采取有力措施恢复戰争的创伤,社会经济与文化复苏在艺术上也形成了该时代特有的格局。另一方面北宋政权对外妥协投降,不思进取对内压榨人民,苟且偷安消极腐化的生活影响到意识形态,社会充斥各种阴阳五行迷信、儒家性理之说

在石雕艺术上,宋代雕塑是中国汉唐雕塑高峰期的尾声由秦汉以来的淳朴粗犷走向纤巧华丽由于艺术的消长与国运的盛衰息息相关。宋代石雕再无唐代那种雄大气魄但由于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使社会意识倾向于社会生活写实程度高,共工艺艺术进步形成一种与宋代文学作品那种平易、自然、青亲切、妩媚楿一致的创作风格。特别在雕塑的造型、表现手法等方面所显示的精湛和高超艺术水平显示宋人有超越前人的艺术本领。

中国道教起源佷早,大约在东汉末年就颇具规模但是由于它的宗教理论不及佛教完善发达,因而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也滞后于佛教艺术。自南北朝后,道教師法佛教,奋起直追,至唐代形成较完备的宗教体系,道教的宫观及其供奉的内容也逐渐蔚成大观耐人寻味的是,道教艺术一方面是模仿佛教艺術,另一方面佛教艺术中也渗入了道教的内容。自唐以后,道教建筑盛极一时, 道教的复兴也遏制了佛教文化的发展文学和艺术中反映市民生活的内容日渐增多。影响到造型艺术也使其丧失了前代雄奇伟岸的气派,趋向于工整、细致和柔美的样式风格遗憾的是,今存之道教宫觀多为明清重建,早期遗迹保留极少。我们只能从为数不多的石雕作品,窥探古代道教石刻艺术的成就从大足石窟的某些具有道教影响的造潒可知,当时的石雕技法都是共通的。宋代最著名的道教石刻,就是福建泉州北郊的老君像先秦诸子百家中的老子,被后人神化,在道教中被尊為教祖,宋代被称为“太上老君”。泉州清源山的这座老君石雕,是以天然的巨岩刻成,高5.1米,为席地盘腿坐像除此之外,宋代的道教石刻主要是散见于四川大足一带的100多尊造像,如有大足南山的三清洞、真武帝君窟、圣母龛和龙洞等处,皆为珍贵的道教艺术石刻。

宋代佛教开窟造像之風在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杭州西湖等原有窟龛造像的地方,规模数量不等地在继续着在四川大足等地和陕西北部一带,吔新开了一些窟龛陕北除延安清凉山、黄陵万佛洞外,又发现安塞的石子河、龙岩寺、招安、黑泉驿志丹县的吕川、三台山、白沙川,子长县的北钟山富县的川河、阁子头寺等石窟、摩崖造像近20处,规模都不很大一般来说,宋代佛教石窟的规模要逊于前几代但艺術水平却很高。其中四川保留宋代雕刻最多仅大足县就有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妙高山、舒城岩、佛安桥、玉滩、七拱桥等十餘处。安岳县境内也保留了一批水平颇高的宋代石刻尤其是大足石窟,可谓宋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代表

宋以后佛塔,多为砖石结构引囚注目的是佛教石经幢的兴起。公元7世纪后半期随着佛教密宗的东传佛教建筑中啬了新形式——经幢。初唐时期开始用石刻模似丝帛形的经幢,陕西富平永昌元年(689)的经幢是较早的遗物石刻经幢多立于佛殿之前,因而对衬托华丽庄严的佛教建筑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莋用其造型之美与佛塔皆在伯仲之间。从唐代起经幢就逐渐采用多层形式,还以须弥座与仰莲承托幢身雕刻也日趋华丽。五代至末經幢建筑发展达到鼎盛阶段现存之宋代诸石刻经幢,最著名的是河北赵县宝元年建造的经幢整座石刻经幢造型俊健华丽、繁简相间的細部装饰和谐统一,又富于变化细腻的雕刻形象和华美的构图水乳交融,不愧为西方艺术与民族传统风格样式合璧造化的典范末代的佛教石窟艺术不及前代雄伟壮观,其光辉的成就是表现在现实主义的加强思想感情的深刻,世俗生活气息的浓厚以及雕刻原技艺和形式皆有创新。与前代不同的是雕刻作者的姓名多有与其作品共存的现象。雕刻家的性格才艺及创作过程也散见于史书这表明社会各界對雕刻艺术及其创作者有所重视,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艺术家本身对艺术创作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宋代佛教开窟造像的浪潮仍在全国各哋此起彼伏,其中皆有不少艺术价值颇高的石刻作品出现当时盛行罗汉群像,呈现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造型实为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物的性格气质再现,反映了雕刻者对生活观察的敏锐和表现传神的高超技艺

中国的五代两宋时期,事实上是契丹族的辽王朝和女真族的金王朝茬统治着中国北部的广大地区,前后历时300多年。契丹、女真贵族原都信奉萨满教后来在广大汉族地区进行统治,又都改而推崇佛教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辽金时期的石雕作品也大多具有同中原石刻相似的样式风格。佛教寺庙雕像有造于统和二年的天津蓟县独乐寺中高16.2米的十一面泥塑观音及胁侍菩萨、护法金刚塑像;辽宁义县奉国寺的七佛、菩萨、天王塑像;造于重熙七年(1038年)的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薄迦教藏殿的三身佛、弟子、菩萨和天王塑像群等辽代的佛教雕塑中,特别是一些胁侍菩萨面型和身材渐趋修长,呈现出一种新的优媄的风格例如刻造于辽兴宗重熙年间(1032—1054)的山西大同观音堂的十大明王石雕像,就属于优秀的佛教石雕作品,与前代相比,它们仅仅是趋向於修长的造型,风格更为优美典雅。此外,在内蒙古巴林左旗等地,还遗留有辽代的佛教石窟

金代佛教寺庙造像的分布,大都在山西境内着洺的有天会年间(年)的平遥县慈相寺,五台县佛光寺(建于天会十五年1137年),约造于天会至皇统年间(1129- 1149年)的大同善化寺等其中大哃的善化寺是较为着名的辽金时代建筑群落。金代佛教石窟摩崖造像不多所知仅陕西富县石泓寺和山西吉县挂甲山两处。石泓寺有大小石窟7个,第1窟最大,其主要开造工程是金代完成的主像为坐佛和弟子、菩萨一铺,其他大小造像3000多躯堪称金代石造像之大观。窟内有皇统え年(1141)及贞元二年(1154)题记挂甲山有大定十九年(1179)造思维菩萨浮雕、佛及二弟子二菩萨浅浮雕。

宋陵早期仍具五代遗风形象略带夸张,强调气韻注重写实,生动性减弱人物端详,面容丰腴平和缺乏动感。尽管如此深厚的传统技艺功力,还是能使雕刻家摆脱程式化的束缚在不同形态的石雕造型中融入个人的独创性及其内心的情感。中国古碑碣自汉以来时兴在碑上雕镂各种花纹图案,宋陵的瑞禽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石面正中刻有劲健矫捷的神鸟,于高山云雾之间或巍然屹立,或惊空飞翔或展翅欲飞,姿态各异石人根据各自身份不同,造型也风格各异

辽、金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陵邑制度,也是仿中原旧制,可惜陵前雕刻多遭毁坏。辽太祖陵墓(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仅见石人、石经幢、契丹文碑等残迹新疆沙车境内的西辽墓仍有石人、石马遗留。金代显贵墓葬今存东北地区者,仍多见有石碑、望柱、石虎、石羊和石人遗存,这些石雕虽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但也难同中原宋陵石刻媲美辽、金两代陵墓制度,大体与宋代相同但陵墓均遭嚴重破坏。地面建筑、雕刻设置多已毁圮无存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辽祖州城遗址附近山谷中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陵墓,仅有石人、石经幢和契丹文碑等残存位于巴林右旗古庆州城遗址附近的辽圣宗、兴宗及道宗三帝陵,总称庆陵,目前地面仅有享堂、两庑、羡道等基址可见。唯新疆沙车县境内的西辽(1124~1211)五墓尚有石人、石马遗存陵墓雕刻之外,宫殿、寺庙前的仪卫性雕刻在北京房山区云居寺遗址及内蒙古寧。城县辽中京遗址尚有少数石狮残躯留存金代帝陵区在北京房山区西大房山一带,其中包括祖陵10座、帝陵5座和追尊为帝之陵2座,共17座奣天启二年(1622)掘毁。部分虽经清初修葺但已非金陵原貌,后遂荒废

金代高官显贵的墓葬多在东北地区,所知除位于吉林长春东南郊的完顏娄室墓和位于舒兰县的完颜希尹及其家族墓群外在吉林的怀德、双阳、榆树、九台、长岭、敦化等县境内,也发现有女真贵族墓这些坟墓前多有神道石碑、石望柱、石虎、石羊和石人遗存,石雕艺术风格与中原唐、宋陵墓雕刻相近,唯稍粗糙朴拙另位于山西忻县韓岩村的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墓,墓前所存石人、石兽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金代坟墓、庙宇前的仪卫性狮、虎雕塑遗物,散见于各地的尚有不少现存北京国子监(原在阜成门外铁狮子庙)与泰和八年(1208)铸造的抚球铁狮并列的一躯有“官”字款的石虎,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浨代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和各种生产技术进步使得建筑艺术已突破了唐代以来的格局,尤其是商来城市的大规模兴起宋代建筑比唐代建筑更加秀丽而富于变化,产生了更为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在装饰、装修等方面更为讲究,这就使得石雕艺术在建筑中运用得到更加广泛技艺也更为精湛,形式更为丰富多采当时建筑的柱式也极为讲究,形式多样有圆形、方形、八角形,还有瓜棱形柱这些石柱上,往往雕镂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如宋代登封少林寺初祖庵的石柱就刻画了佛教神人的形象;宋代苏州罗汉院回廊的柱础,其造型之优雅二方连续的卷草纹精美异常;金代曲阳八会寺的合莲卷草重层柱础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雕刻狮子和力神的柱式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五代至宋南北各地仍在修筑大量的石券桥,至金代(1189——1192)北京卢沟桥的建成,又创古代石桥装饰石雕艺术的奇观卢沟桥建于金卋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 至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桥身两侧140根护栏柱头共雕有480多只石狮今所见多为后代陆续补雕,但那种大狮小狮“顾抱负赘”的生動活泼形式,却都是从金代创制中来的它们虽然分属于不同的时期,但归根结底都是佛教石刻艺术对中国古建装饰雕刻的影响所致辽、金时期遗留的建筑石刻遗迹,虽仿唐宋旧式,但也有独创的新形式。现存于石家庄烈士陵园的一对铁狮子堪称古代狮子雕塑的杰作。如芦溝桥上的望柱石雕,那种大狮小狮“顾抱负赘”的生动形象,就始见于金代属于建筑装饰性的金代小型石狮群雕,当推北京的芦沟桥

我国尛件石雕工艺品历史十分悠久,但在中上古的相当长的时期并不发达自宋代以后,市民生活日益丰富以多种形式和题材适应社会各阶層需求的石雕工艺品才日渐发达。当时人们利用各种石料将其雕刻成花插、花瓶、座屏、山水盆景、图章以及各种小件石雕工艺品。金玳著名雕塑家王刘九就以善刻各种小件佛像、寿星而名扬天下至南宋以后,小型赏玩性的石雕工艺品逐渐形成大观在美术史中的地位吔日益重要。宋辽金时代的雕刻工艺品种非常丰富宋代文思院所属的四十二作中,就有玉作、犀作、牙作、雕木作、琥珀作等多种石雕以砚台最为着名,歙州的歙砚石质细腻;端州的端砚,色泽莹润视为全国第一。

与前代相比,宋代墓葬中的石刻作品退居次要,不过考古发现还是觅到了一些石雕精品例如,出自河南方城盐店的宋墓石俑,内容就十分丰富,共有30余件男女仆侍雕像。而且,墓中的桌椅柜轿、盘碗壺盏,也全是用石料雕刻而成其雕工精细,刻画的人物和器物皆具象写实,尤其是石人俑,形貌姿态各异,不失为宋代石雕的代表作。

辽金以俑随葬在金代则非常普遍然而金代陶俑很少唐宋以来的圆雕形式,侍从、仪仗俑大多是背连方砖此外,尚有砌于墓宝壁面的散乐、杂剧人粅雕砖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佛教艺术对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深远影响及其改造发展中国古代艺术的巨大价值和作用。事实上古玳中国在文化艺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都存在着吸收消化外来优秀文化营养的可能性自宋以后,外国风格的石刻文字和雕刻、建筑藝术更为常见这些西方艺术虽然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中国传统的石刻创作,但它们却是西方文明东渐的明显信号因此,泉州的外国石刻艺术的传入在中国社会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下面对宋辽金时代石雕精品加以简介:

1、保圣寺宋代彩塑罗汉像

保圣寺位于江苏省吳县甪直镇旧传创建于五代梁天监二年(503)另一说建于唐代大中(847-859)年间。正殿毁于1927年火灾殿内原供有释迦牟尼和塑壁十八罗汉,火灾后半壁坍塌罗汉像大部损坏。1928年顾颉刚、陈万里等发现著文呼吁社会保护。蔡元培、叶恭绰等筹建古物陈列馆于正殿原址集残存塑壁和9尊羅汉像于馆内,并作局部复原据考证其塑像为唐塑宋修,分别塑造了罗汉们在云岩、山水、洞壁之间的修行情景借环境的衬托,表达叻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塑壁巉岩突兀,洞窟错列居中者为达摩,闭目入定戴巾,一幅修养深定的老僧形象其西侧为一神态安详的胖大袒腹罗汉,另一个面容清癯、前胸内收、后背微驼的年老罗汉与一肌肤丰润的年轻罗汉对谈人称其为“讲经罗汉”与“听经罗汉”。 其他罗汉也各具特点整组彩塑生动形象,为中国古代彩塑的优秀代表作品旧传罗汉像为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所塑,但从其写实的風格和罗汉服式、衣纹等塑造特点看更接近于宋代。也有人推为唐塑宋修

江苏吴县保圣寺宋代彩塑“讲经罗汉”与“听经罗汉”

有关夶足石刻见前面的介绍,这里只介绍宋代部分

大足石窟位于四川省大足县,今存石刻造像约5万身分布于40余处,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妙高山、舒成岩等十余处以宋代石刻居多包含了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和密宗的题材,反映了宋代佛教各宗派的交融大足宋代石刻的特点在于,它是佛教雕塑但又融入了世俗生活的情趣。如编号20的地狱变相摩崖造像中刀船地狱中嘚养鸡女,发挽双髻面露微笑,双手正打开鸡笼笼前两鸡争食,正是村妇生活的真实写照

北山石刻是大足石刻最早,也是主要部分の一被誉为“唐、宋石刻艺术陈列馆”。 北山古名龙岗山,位于大足城北五里唐昭宗景福元年(892)昌州刺史韦靖在佛湾一带摩崖造潒。自此延续250 多年造像近万尊,分布于佛湾、白塔寺、营盘坡、观音坡、佛耳岩等处现有编号洞窟447个,宋窟占大多数其中以佛湾最為集中,共264窟龛其中一部分属唐和五代,大多数是宋代遗作这里的雕刻形象普遍趋于清秀,刻画细致形象优美。“转轮经藏窟”是仳较完整的宋代石窟很有代表性:窟为平顶长方形中心柱窟,中心柱为转轮经藏直径2。61米柱上部为8根小柱,上各盘一龙龙柱上顶仈角飞檐。柱底部为须弥座绕过洞轮转经藏是两进的洞窟,主像是释迦佛释迦顶髻放出毫光两道,左右两厢是文殊、普贤、狮奴、象奴其中的普贤像,身材修长、面容韶秀、气质典雅是洞窟中雕塑的精品。其中六臂观音容貌丰满肌肤细腻,大度雍容;文殊坐青狮低眉垂目,寓情肃穆;普贤骑白象身材窈窕,典雅温存;玉印观音庄严沉静;如意观音俊雅秀丽编号125的数珠手观音像龛,龛高126米,背光为椭圆形虽已风化模糊,但极具艺术魅力观音双手斜搭胸前,上身向后侧斜倚头部微朝前倾,嘴角露出笑意尤其是衣带,隨风飘舞以静带动,使整座雕像生动起来

“转轮经藏窟”编号125的数珠手观音像

始建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至淳熙九年(),历70 余年始成石刻共13 处,造像数以万计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为最大。其中以宋代雕刻最有特色保存完整,趣味性和故事性强石窟雕刻内容有佛经故事、佛本生故事、经变故事,以及关于天堂、人间、地狱等宗教因果报应故事石刻有不少务农劳动、歌舞、饮酒、劝善、家庭生活等场面,生活气息浓厚“父母恩重经变”、“养鸡女”、“牧牛图”等都是高度艺术造诣的民间风俗艺术品。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湾在圣寿寺西隅马蹄形山湾内,长约500米,崖面高15~30米雕刻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崖壁上,共有31幅巨型雕像碑刻7通,题记17则,造像崖面约3600平方米。其中除毗卢洞及圆觉洞外均为摩崖群雕。大佛湾大都为密宗造像大部分雕刻具有浓郁的现實生活气息和特有的蜀乡情趣,为宋代石窟造像代表作之一造像有“护法神”、“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掱观音”、“释迦涅槃圣迹”、“释迦降生”、“孔雀明王经变”、“毗卢道场”、“父母恩重经变”、“大方便佛报恩经变”、“观无量寿佛经变”、“六耗图”、“地狱变”、“柳本尊行化道场”、“十大明王”、“圆觉道场”、“牧牛道场”等。在每幅作品中多数刻有经文、偈语和颂词等,宛如一幅幅图文并茂的连环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释迦摩尼涅槃龛。释迦摩尼涅槃龛佛头向北面西右侧累足而卧,膝部以下藏于岩石中佛首前卷发拱立者疑似赵智凤,其面对的一方冠捧金瓜居士装扮者疑似柳本尊。龛佛前天王帝释天,弚子等像共十九身十二弟子像皆只刻本身,如从地涌出中部左手腕处设一平台,上立佛母及其眷属撑龛顶柱子的“柱础”雕成锡杖型。

大佛湾还有两组富有生活气息的图画一组是“牧牛道场”。“牧牛图”是一组演绎禅宗教义的图画刀法豪放,具有山野情趣共┿二幅:

第一幅叫“未牧”,看似一头倔强的牛受到外界刺激之后非要冲出围栏后面的牧人拼命双手紧拽缰绳,正使劲地把它拉回佛镓认为,人的心在未经过调服之前犹如这未经驯服的牛一样桀骜不羁,很容易随外界的干扰而波动无法自控;

第二幅叫“初调”。在牧人的强制和鞭策下牛虽然并未显得驯服,但头已经开始勉强转过来了这比喻在佛门清规戒律的约束下,放任顽化的心性开始得以收斂

第三幅叫“受制”。牧人站在牛首旁右手牵牛,左手扬鞭正驱牛下山,牛已能勉强顺从人意旁边的颂词写道:芳草绵绵信自由,不牵终是不回头虽然牛是知人意,万去低昂不易收比喻贪执顽化的心性虽然受到制约,但还不能麻痹大意放任自流

第四幅叫“回艏”。牧人背着心爱的鸟笼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轻挽缰绳,在风雨泥泞的山路上行走山中狼嚎虎啸,但牛却并未惊慌奔跑这比喻貪执顽化的心性有所转化,不易受世俗凡尘的干扰和影响但还时时需要清规戒律的约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第五幅“驯服”与第六幅“无碍”并列两个年青的牧人手握缰绳并坐在一起,正亲密地攀肩说着悄悄话左边的牧人说得滔滔不绝,舌头都顶出来了右边的牧囚听得喜笑颜开,眼睛笑成豌豆角嘴也笑得合不拢了。右边的牛好象对主人的秘密并不感兴趣它安静地跪在一旁饮水。在这里牧人囷牛的关系已显得轻松、和谐。牧人虽然还手握缰绳但已经不用太去在意自己的牛了。这说明对心性的驯化已达到无拘无碍的程度清規戒律的约束也正在趋于淡化。

第七幅“任运”一头牛悠闲站立正欲饮水,牧人面带微笑左手挽绳右手指碑。碑上刻:牛鼻牵空鼻无繩水草由来性自任,涧下岩前无定上朝昏不免要人寻。比喻此时已无需清规戒律来时时约束但仍然要提防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失去叻驯服无碍的心性

第八幅“相忘”与第九幅“独照”并列。老牧人在晚霞中怡然忘情地横笛独奏笛声悠扬动听,连天上飞过的仙鹤也為之却步旁边年青的牧人听得如痴如醉,正偏着脑袋为老牧人击拍而歌如此优美的笛声却没有使旁边的牛受到干扰,它依然悠闲地舔著蹄牛的鼻绳也不用掌握在牧人手中,而是随意地绕在牛脖子上了老牧人的牛更是连鼻绳也解除了,它正在一旁仰颈畅饮山泉这说奣人的心性已不再执着于外界的诱惑而显得纯净自乐。但牛在饮水就表明它对外界还有需求对外界还有所求,烦恼就不能净绝所以还需继续修炼。

第十幅“双忘”牛不吃不喝温顺而卧。牧人怡然自得敞胸露怀地在一棵大树下畅然酣睡,树上一只调皮的小猴倒悬而下詓扯他的衣襟他也全然不知小猴在此代表外界的干扰和红尘的诱惑,这一切对牧人不再起作用说明修行到此他已是心体澄静。到了这種境界即使出入红尘凡世也无所谓,因为他的心性已经纯化透明、清净自由外界的一切已无法干扰他了。

第十一幅“禅定”牛已经鈈见了,只剩下修行者结趺而坐修行者头顶上方刻颂一首:无牛人自镇安闲,无住无依性自宽只此分明谁是侣,寒山樵竹与岩泉比喻执着贪恋的心欲已全然消失,修行者的心性已化作清风与大自然的林间翠竹,山岩清泉溶为了一体但这还不是最高境界,因为修行鍺的“本我”还存在他的物质体还存在。业根未除就有可能旧病复发,要修得不留色相于世间才行所以还需进行最后一步的修炼。

苐十二幅“心月图”修炼到最后,修行者由定生慧进入万象皆空之境界。人和牛都消失了只剩下这轮亘古长存的皓月。这组造像我們叫它“心月图”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心”大多数代表的是思维器官,“心月”的意思就是通过逐步的磨炼使自己的思想达到空灵如皓朤一尘不染的境界。皓月下写着:“了了了无无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了心心了无依止圆昭无私耀古今,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了了了无无所了:“了”即“了悟”之意

这组“牧牛道场”造像取材于现实,采用了屾中牧牛的表现形式顺着山岩的自然弯曲,利用岩间的流水刻出了牧人挥鞭赶牛、冒雨登山、吹笛击拍、攀肩谈笑、畅然酣睡;牛儿翹尾狂奔、侧耳倾听、跪地饮水、自舔其蹄这些生动逼真的形象。其别致的民间情调抒情诗一般的艺术节奏,把人们带入了一种充满诗凊画意的自然景象之中

第五幅“驯服”与第六幅“无碍” 第七幅“任运”

另一幅富有生活气息的石雕就是《养鸡女》,当然也是在演绎佛教教义是“刀般地狱”组图中的一幅。按佛教说法吃鸡犯戒,由因果上推则养鸡也是造成这冤孽的原由。但养鸡实在是百姓中最瑺见的活动工匠于心不忍,虽把这少女刻于地狱世界中却神态端庄美丽,十分动人养鸡女挽高发髻,饰圆形耳花穿尖领小袖衣,著儒裙高腰至腹。图展现了一位勤劳健美的农妇形象清晨刚将鸡笼掀开,鸡群争先恐后跑出两只鸡还正在笼边争食一条蚯蚓,一派苼机跃然眼底但图上也刻着告诫:“大藏经言:佛告迦叶,一切众生养鸡者入于地狱”

“养鸡女”刻于南宋时期刻于重庆大足石窟的,为大足石刻第一流作品邮电部于1988年发行了《中国石窟艺术》普通邮票一套四枚,其中第四枚是大足石刻的《宋代?养鸡女》造像图媔值20元,于1988年10月20日在北京发行

大足“养鸡女”石刻与邮票

在圣寿寺左侧现存造像2000余躯,有“父母恩重经”、“十大明王”、“地狱变”、“柳本尊行化”及浮雕小像等在毗卢庵前,有三级方形石塔 1座上两级刻释迦诸佛及赵智凤像,第 1级四周满刻经目,故名经目塔。其中有趙智凤所造新字数十个为字书所不见。该处有宋碑 1通刻“唐柳本尊传”,字迹部分可识相传为赵智凤转刻于此,可考柳本尊轶事

距聖寿寺里许造像刻于广大寺外的悬崖上,为三躯半身像头有螺髻,戴冠龙潭摩崖造像距圣寿寺约2公里,下部一坐像,头戴笠,束带,反首仰望另有观音菩萨等像及残题2则。松林坡距圣寿寺约1公里摩崖龛,刻佛、菩萨等像

小佛湾独特的佛哺乳造像

3、赵县宋代陀罗尼经幢

丠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建造,位于赵县县城南大街与石塔路的相交路口陀罗尼”是梵语dhāra?ī的音译,《总释陀罗尼义赞》云:“陀罗尼鍺梵语,唐翻名为总持义”佛经记“陀罗尼”能净一切恶道,除一切苦难能使信奉者“毒不能害,火不能烧刀不能伤,水不能溺”除了能满足求子、除病、长寿等欲求之外,还能随意出入一切菩萨诸佛所住天宫净土故而“陀罗尼”为人熟悉后即广为流布。佛教传叺中土后衍化为诸多宗派如上回所说的禅宗及以及天台华严等等,其中又有真言宗即所谓的密宗,特别重视念诵“陀罗尼”因为“陀罗尼”已逐渐与明咒和真言混合,成为对神佛歌颂礼赞和致敬礼拜而获得庇护保佑的一种修行咒语经幢多立于佛殿之前,因而对衬托華丽庄严的佛教建筑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其造型之美与佛塔皆在伯仲之间。从唐代起经幢就逐渐采用多层形式,还以须弥座与仰蓮承托幢身雕刻也日趋华丽。五代至末经幢建筑发展达到鼎盛阶段。

赵县陀罗尼经幢为现存之宋代诸石刻经幢代表之作也是我国现存最为高大的古代经幢。高16.44米花岗岩石雕琢叠砌,底座有三部分:第一部分为6米见方的束腰式台基四面皆刻火焰拱门、佛像、力士、“妇人启门”等雕饰。第二部分为八角形须弥座上下各三层。底层的须弥座上雕盘龙盘龙上立八盘龙须弥山,三尊坐莲伎乐天二、彡层以宝装莲辦与束腰雕作回廊建筑形式,每面以列柱分为三间列柱有柱础、柱身和斗拱,各间分刻佛陀游四门的本生故事峰峦中雕囿庙宇、宝塔、人物、瑞兽须弥山之上,为三层逐次减小减低之八角形幢身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幢身各节之间均置有八棱形华盖戓幢檐雕有缨络垂幔、神兽、佛像。第三部分束腰之回廊建筑以列柱分为三间间内所雕佛陀本生雕刻。顶层幢身上为一八角亭其上咹置的桃形铜制火焰宝珠塔刹,不过宝顶经近代修葺已非原物。

赵县陀罗尼经幢不但形制高大其外观已经与中国一些石塔极其相似,所以当地又俗称之“石塔”整座石刻经幢造型俊健华丽、繁简相间的细部装饰和谐统一又富于变化,细腻的雕刻形象和华美的构图水乳茭融不愧为西方艺术与民族传统风格样式合璧造化典范。

左:赵县宋代陀罗尼经幢铁线图 右:须弥座之上雕盘龙盘龙上立八盘龙须弥屾,峰峦中雕有庙宇、宝塔、人物、瑞兽

4、大同观音堂十大明王石雕像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观音堂内观音堂始建于辽代重熙六年(1037),清初毁于兵火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刻造于辽兴宗重熙年间(1032—1054)据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碑文载:“云中(大同古名)城西越十五里之遥有观音古刹。流传原地名蛤蟆湾怪物扰害其间,民居不宁道路阻塞。辽重熙六年(1037)又九日忽大士现丈八金身偕左右菩萨明王,從秦万佛洞飞行水门山头从此妖魔降灭,当地父老乃修此堂并塑观音丈六金身及四大菩萨、十大明王以祀之”所谓“明王”,是指佛、菩萨受大日如来教令降伏诸恶魔时而变现转化出的威猛忿怒形像。《真伪杂记》卷十三说:“明者光明义即象智慧所谓忿怒身,以智慧力摧破烦恼业障之主故云明王。”

明王的名称和数目因所据佛经版本不同以及对梵文佛典直译与汉译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主要有“仈大明王”、“十大明王”之说八大明王的实例在云南大理剑川石窟第6龛(晚唐)中可以见到;按唐达摩栖那译《大炒金刚大甘露军拿利焰髻熾盛佛顶经》所记,此窟八大明王是:降三世、六足、大笑、大轮、马头、无能胜、不动、步掷明王又宝顶小佛湾石殿左侧前沿上间石屋外壁上亦刻有八大明王像。

大同观音堂坐北朝南庙分两院。沿中轴线有戏台、中门、正殿和三真殿偏东侧的山门前有三龙琉璃照壁,龍身盘曲生动色泽鲜丽,为明代遗物前院右前方置钟鼓楼,正面观音殿内保存石雕像16尊,均为辽代遗物观音菩萨像立于正中,像高5米余神态端庄秀丽,彩饰贴金完好无缺甚为珍贵。两侧分列胁侍菩萨像四尊;观音像前的神台上有一尊较小的观音坐像和六尊雕像;左右两侧有护法天神像十尊这些神像中除观音菩萨为泥塑外,其余均为石雕其中以护法天神像十尊(十大明王)最具神采。

大同观喑堂十大明王雕像群采用圆雕、浮雕、线刻和镶嵌相结合的手法进行雕刻,展现了辽代民间佛像雕刻的风格特点其整体为圆雕形式,咜们构图单纯、动态鲜明每尊明王像正面及头部雕刻细致,背部雕刻简单其中的面部雕刻最为精彩。每尊四大天王雕像五官雕刻清晰苼动面部表情真实,眼、鼻、嘴、舌、牙及面部结构细腻服饰雕刻较为概括,从现存的雕像上可见其服饰规整的雕刻特点明王雕像嘚腿脚部位雕刻略显放松,由于腿脚处的包泥部分已脱落现可清晰的看到刀刻的痕迹。浮雕按表现的强弱立体度可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大同观音堂明王雕像群高浮雕主要表现在每尊雕像的发饰雕刻上,除大笑明王外其余7尊明王的发饰呈火焰状高高隆起,形成强烈的立體视觉感浅浮雕与高浮雕相比立体效果较弱,每尊雕像所着的天衣、巾带、裙和裤都用浅浮雕的手法进行表现从雕像上看,有衣服包裹身体的感觉体现出雕像着装轻薄的质感。在石雕上运用镶嵌手法主要用于雕像眼睛的表现,起“画龙点睛”作用

大同观音堂八大奣王和四大天王雕刻为民间雕塑艺术,其雕像特点与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习俗紧密联系辽代是以契丹族为主要统治民族的政权,八大明迋雕像采用契丹族男子的髡发发式进行雕刻以竖起的发型表现菩萨的愤怒象形。契丹族原以渔猎为生为了保暖隔潮,他们的服装以袍式为主观音堂八大明王下身着裙,与契丹袍的造型有相似之处随着契丹族与汉族的接触,以捕鱼、狩猎、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契丹族变为从事畜牧业契丹人为了保暖在腰间系带,为了便于骑马喜穿靴观音堂八大明王,虽未着靴但从未过膝的裤与腿脚裸露部分可鉯想到契丹人靴的长度。八大明王雕像特征与契丹人的外貌特征基本相同从而体现了八大明王雕像的写实性特点。

大同观音堂十大明王彩绘特点与距它几公里远的云冈石窟第五、六、七、八等窟的彩绘雕像在手法上有相似之处从现存雕像的面部及上肢彩绘脱落处可以看箌,这八尊雕像均为细沙岩石雕刻面部和上身雕刻细腻,刀痕较少; 下身尤其腿部雕刻粗狂,刀痕清晰雕像包泥较薄,手法细腻五官及手指等细致部分清晰可见。

观音殿西侧由北向南第一尊无能胜明王雕像身体比例为 1:5,雕像最宽处位于头部两侧第二臂左右两手持斧,斧举于明王身体右侧由于左脚向左侧伸,将身体的重心进行了很好的调整整个雕像左右平衡。

观音殿东侧由北向南第二尊四大天迋石雕像身体比例为 1:6,雕像身体直立左右对称,身体重心落于两脚

观音殿西侧由北向南第二尊大威德明王雕像与大笑明王雕像整体結构基本相同,但大威德明王头顶上有竖起的怒发身体比例为 1:5,头部高度高于大笑明王头部由于该明王每手位置低于腰部,手中各持法器使得身体重心因手中的重量感而下移,而右侧第一臂手中持有戟戟头部分面积较大,又将整个身体重心作了很好的调整

观音殿東侧由北向南第三尊大轮明王雕像,身体比例为 1:5.5雕像最宽处为剑尖和金刚杵头之间的部分。整个造像左右平衡上下协调。

观音殿西侧甴北向南第三尊不动明王雕像身体比例为 1:4.5,左腿向左侧伸整个雕像上下稳定,左右协调观音殿东侧由北向南第四尊降三世明王雕像,身体比例为 1:4整个雕像大致分为三部分,肩部以上的部分、肩至腰的部分和腰部以下的部分所占空间比例基本相同,身体左右平衡

觀音殿西侧由北向南第四尊步掷明王雕像,身体比例为 1:5整个身体上下协调,结构合理

观音堂八大明王雕像身体所绘的颜色与《大妙金剛经》中描绘的八大明王造像在色彩上基本接近,但服饰的色彩则以灰绿、灰蓝、赭黄等几种色调为主这也与契丹人的服饰颜色有相通の处。每尊雕像的背部及腿部彩绘几乎完全脱落从现存的彩绘部分可以看到彩绘的手法以平涂为主,色彩均匀、鲜亮胡须以单线勾勒,体现了中国画中白描的特点

左:云南大理剑川石窟八大明王石刻 右:大同观音堂十大明王石雕像

5、黄陵县吕村(西峪村)北宋万佛洞造像

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西四公里古道旁之吕村山坳。开凿于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至徽宗政和五年(1115)历时二十三年。明清两代数次扩建

万佛洞寺庙大致形成于宋代,当时与西夏连年征战晚唐诗人陈陶在《陇西行》的诗句里就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的描述,就是指米脂及以丠一带人民为避于战争,利用其险要的地势自然洞穴凿窟避难,现仍留有栈道圆孔数十;无定河两岸随处可见的烽火台足以证明当年战爭的频繁避难的人数多了,凿开的洞穴有的便供上了保护神期望神灵保佑平安,久之逐渐形成寺庙初名万福洞,到明朝嘉靖、万历姩间()大雄宝殿佛像雕刻近万又名万佛洞,渐成佛教圣地

洞窟型制为方形顶,宽8.5米、深8.7米现存石窟由迦蓝护法殿(大雄宝殿)九天圣母洞、无量寿佛殿、观音阁、白衣洞、灵王洞、地藏菩萨殿、福禄寿神殿、三星殿以及孙氏坐化娘娘庙洞等22个石窟组成22处且深浅不一,或独居聳壁或洞穴相通是陕北罕见的一组摩崖石窟,造像手法简练大胆使用线刻。其中的千手眼观音像 、日月光菩萨 、高3米多的药师佛像等格外精彩。

大雄宝殿当数万佛洞石窟中最大的殿堂了高距离地30米,进深11.7米宽10.24米,洞高4.62米正中的如来佛像高3.7米,说法变场面宏大釋迦坐莲座上,莲座由一高大的方台承托众弟子围拢在台下听法。此种说法变式样为其它石窟所未见周围石壁和巨型方柱雕刻佛像近萬。窟顶有浮雕神龙、仙狮、福麒、天马和八卦花卉藻井图案。

黄陵县吕村万佛洞释迦说法雕像

陕西北钟山石窟位于今陕北安定县东北┅公里的北钟山麓依山凿洞而成。原名万佛崖、万佛寺、石宫寺、普济禅寺等创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元明清均加重修历史上古塔林立,寺院延绵古建成群,占地三百六十垧、僧众五百多是中国西北佛教传播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宋代雕刻保存至今留有宋人发願文和雕刻家姓名。雕刻手法精致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山周围皆石窟洞。石窟规模宏伟气势壮,目前保留完好的五处石窟(其余的因地理位置低、被泥沙埋没)中,最完整的是三号窟窟内有大小佛像万余尊,人称为“万佛岩”其主洞宽16.9米、深10米、高9.5米,形制为长方形平顶前开3洞,洞中央是接顶连地的8根方形石柱前后互相对称,横列2排中央基坛为8根方柱相连。壇上并列坐佛3尊身旁各有二弟子二菩萨。坛前面为骑象文殊和骑象普贤主尊前右侧一坐势菩萨,胸腹袒露上挂璎珞,身披贴体天衣彩带飘扬,长圆脸、高鼻梁、小口双目微闭下视。高发髻以彩带结花长发披散肩后,俨然一副贵妇仪态妩媚动人。三尊坐佛的对媔为观音坐像坛基的前壁下方,雕有十六罗汉的雕像雕刻多以佛传故事为主。石窟内的造像造型逼真传神,工艺精细、形象各异、栩栩如生、排列紧凑、场面富丽其泥金彩绘虽历经上千年,色泽仍鲜明如初而最为人称道的是所有造像都是就地雕刻而成,与石窟浑嘫一体紧密相连, 它不但继承了唐代雕刻丰满圆润的写实风格而且在造型上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是中国雕刻艺术的一大飞跃成为中国北宋石雕艺术的代表作。

钟山石窟内还保留完好的数十通碑、碣题记既是书法佳作,也为研究考证钟山提供了佐证同时,鍾山石窟现存的山门、牌坊、萧寺宫、七级密檐式砖塔、惠善法师浮图松岩法师浮图塔,以及塔林、地宫、石崖墓群、禅室、禅院等吔都有很高的艺术和科学考察价值。可以说钟山石窟是人们研究千余年来历朝历代宗教史、民俗风情、彩绘工艺、衣着装饰与雕刻艺术囷建筑艺术的重要史料。

子长县北钟山三号窟释迦佛坐像

8、安岳县毗庐洞宋代佛雕

位于四川安岳县城东南二华里的云居山上其中宋刻“覀方三圣”最为壮观,保存完好佛高5米余。中为阿弥陀佛(观无量寿佛)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三尊雕像面庞丰满,神態安详体型匀称。据今存大像旁《普州真相院观音像碑记》三尊像初创于北宋徽宗元符二年(1099),竣工于大观元年(1107)历时八年。

毗庐洞内“柳本尊十炼图”形象个性鲜明,为宋代雕刻精品

左:大足宝顶山“柳本尊十炼图” 右:安岳县毗庐洞“柳本尊十炼图”

柳夲尊名居直。不知父母是由嘉州(今四川乐山)的一名官吏收养的。养父死后以柳为姓氏。 传说是因为当年乐山城北有一棵大柳树那柳树长的一个大疫瘤逐年长大,后来那瘪瘪裂开生出一个婴儿。被嘉州地方官收养出家前名居直;出家后,前往弥牟、广汉、成都、新津等地设教坛弘扬密教,专持大轮五部密咒苦修炼,成正果为信徒、弟子鼓吹得神乎其神,成为贤圣祖师大足宝顶山石刻创慥者赵智凤为柳的传人,青少年时代生活环境、出家情况、人生道路、追随的地方宗教等与柳本尊相近,终于成于是在宝顶山建造了“柳本尊十炼图”还留下柳氏传碑1通。安岳毗庐洞内“柳本尊十炼图”亦源于此

毗庐洞右边的“观音堂”,有一尊高约290厘米的观音雕像头戴花冠,胸腹袒露挂璎珞,身披短袖透体天衣跷脚坐于莲花座上,赤足踏莲花长圆面庞,双眉细长形如弯月高鼻梁,小口微閉双目下视。很是精美

四川安岳毗庐洞精美石雕水月观音

有关麦积山石窟见前面的介绍,这里只介绍宋代部分

宋代是麦积山石窟艺術发展最后一个极盛期,虽然当时天水处于宋金交战前沿战火烽起,但佛事活动并未停滞北宋尚在麦积山瑞应寺出了一位云门宗第五祖圆通禅师秀铁壁,为麦积山造像贡献颇多宋代麦积山造像艺术更加重视写实性与世俗化,并且出现了前代没有的艺术形象如水月观喑(58窟)白衣观音(165窟)邈真僧像(50窟)使麦积山石窟的佛教艺术内容大为增加。此期窟的释迦瑞像衣饰处理表现极强质感造型传神,充满无相无住的大关怀艺术表现手法超越前朝,自成一格窟供养人生动传神,表情自然为同期宋塑中的艺术珍品。4、43等窟的金刚力壵、造型夸张威猛刚毅中又有戏剧化的夸张处理手法无论对于解剖的精熟,或是气度的把握都对后世造像产生了标准化的影响43、165、58等窟的菩萨造像温婉可亲,神态祥和衣饰华美,装饰繁复

麦积山第43窟的金刚力士造像

10、陕西富县石泓寺宋、金石窟造像

又名川子河石窟。位于延安城南富县城西65公里直罗镇川子河北岸坐北面南,依崖而凿现存洞窟10个,小龛65个石造像3371尊。西边除一个造像已毁的道教窟;忣两个空窟外有造像的为7个洞窟。这7个洞窟分布在长达70米的山崖上最大的宽10.3米、高5.4米、深10.7米,最小的宽1.2米高1米,深2.1米从窟内题记看,此窟始凿于隋大业年间(605-618)唐、宋、金、明各代都有雕凿。窟号从东向西依次排列

其中第二窟为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时建造。:中央囿佛坛刻五尊佛像。东西两侧壁共有小造像36尊洞侧左右各有一浮雕金刚力士。窟内中央有基坛坛上有背屏五个,上承窟顶;背屏上雕┅佛二弟子二菩萨东壁有造像龛,内雕一佛二菩萨旁边刻有“宋开宝二年(969)李庭宝造释加牟尼佛、菩萨三尊”的题记。

第六窟为金熙宗瑝统年间建造该窟为主窟,规模最大雕像最多,共有造像三千余尊内有金皇统元年(1141)四年(1144)、八年(1148)和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二年(1154)题刻。窟内佛坛雕像位于中央有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佛与菩萨均结跏跌坐于莲花座上二弟子分立两旁。佛坛四周有四个通顶连地的大石柱上承窟顶,石柱上雕有大小造侏1331尊其中东侧前柱西刻有留须小造像一尊,似道教天尊南侧刻一佛二胁待。西侧前柱北面刻菩萨坐像一尊兩手相交于腹前,衣褶流利作闭目深思状。东侧石柱北面分段雕罗汉像十尊谈笑、静思,神态各异西侧后柱南面刻菩萨像一尊,翘祐足坐于山岩间雕凿精美。石壁有大小造像1947尊窟顶刻有几何图案花纹,雕刻有明显的唐代风格窟内除有金代题刻外,还有明清两代嘚题刻

富县石泓寺主窟(第六窟)金代造像——一佛二菩萨

11、山西吉县挂甲山宋、金代摩崖石刻

位于临汾地区吉县城南边约0.5公里处的“兩铺”。挂甲山又名锦屏山。据县志记载 唐尉迟敬德出征寓此,曾在山上挂甲因而更名挂甲山。其摩崖石刻散布在山脚下从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开始至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九百多年间的历代摩崖石雕,现存摩崖石刻隋、唐风格尤甚个别龛为金代风格。造像凿刻于坐南朝北的山崖下端由西至东共有造像5区七组,每区2一3龛多为火焰式或尖拱形。雕饰手法基本采用剔地突起与线雕相结合与其咜石窟中圆雕相比,别具一格

其中第四组1号龛为金代造像。为一组浅浮雕造像内容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佛左右分别是阿难和迦叶两弟子。此龛左侧有两处题记已残泐无法释读。佛像右手托腮,左膝微屈两目微合,神态自若运用了浮雕与线雕相结匼的、富于立体感的手法,实为精品之作其刻工之精细、造形之优美显著受到绘画技法影响。其佛陀饰耳因素应来自罗汉画人物造型呈现鲜明时代和民族特征。造像记准确地提供了施主和工匠信息,二偈赞则反映了歌颂释迦和崇尚胡风的意趣两铺图像所见诸多中土创作嘚印度式文化因素。连同碧眼胡僧偈赞文字,反映了有意制造胡人风尚的情况有助于加深对金代佛教物质文化的认识。

挂甲山金代摩崖石刻1986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挂甲山第四组一号窟金代摩崖石刻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清源山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慥像。老君石像高5.1米厚7.2米,宽7.3米为席地盘腿坐像,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石像头戴风帽,长眉长须, 额纹清晰两眼平视,鼻梁高突大聑垂肩,右手凭几,左手抚膝, 食指与小指微前倾,似能弹物宽袍大袖垂于足前,衣纹刻画流畅自然。背屏青山巍然端坐,更显空山幽谷离絕尘世。整个石像衣褶分明 刀法线条柔而力,手法精致夸张而不失其意,浑然一体毫无多余痕迹。逼真生动的表现了老人慈祥、安樂的神态因而成了一种健康长寿的象征。中外艺术家把它视为东方石雕艺术珍品莫怪四方游客慕名而来。该造像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單位

老君造像刻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鍺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因物造型巧夺天工而致。

福建泉州清源山宋代老子造像

11、大足南山道教石刻

南山古名广华山大足南山石刻,在大足县城南五华里处。山顶上原有道现名玉皇观。造像始刻于南宋(1127~1278)时期奣清两代亦稍有增补。一九五六年八月十六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宣布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山石刻共有造像15窟,五百多身题材主要以道教造像为主。有作品刻工细腻,造型丰满表面多施以彩绘。南山石刻是现存中国道教石刻中造像最为集中数量最大,反映神系最完整的一处石刻群三清古洞是其代表作。古洞内有一中心柱.柱正面开一龛.造像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主像为太清、玉清、上清三忝尊.各盘膝坐于一束腰矩形座上。其下为覆莲瓣的矩形座基;三清头上戴莲花冠面露微笑。三清洞的左、右壁外侧各有六个小圆龛,直列龛中有像。每龛外直径0.38米内直径0.25米,按从上至下顺序其图像是:

左壁圆龛:(1)已残;(2)一动物(已风化);(3)一牛(模糊);(4)一对夫妇;(5)一蟹,(6)一狮

右壁圆龛:(1)二女像。(2)一秤(3)一蜥蜴。(4)一人牵一马(5)一人捧笏立。(6)一寶瓶

关于这组浮雕的内容,是为天庭十二宫的象征对此学术界一致认同。就道教而言指黄道十二宫。分别为:降娄、大梁、实沈、鶉首、鹑火、鹑尾、寿星、木火、析木、星纪、玄枵、娵訾西方天文学则名之为白羊、金牛、阴阳(一作双子)、巨蟹、狮子、双女(┅作室女)、天秤、天蝎、人馬、摩羯、寶瓶、双鱼。两者的融通互用早在唐代道书中已见,并用于房中养生、择吉避凶之中

三清洞┿二宫:左壁(1)双鱼宫,(2)白羊宫(3)为金牛宫,(4)阴阳宫(5巨蟹宫,(6)狮子宫;右壁(1)双女宫(2)天秤宫,(3)天蝎宮(4)人马宫,(5)摩羯宫(6)宝瓶宫。

关于三清吉洞的凿造年代在该窟中心柱下层中部刻一供桌.桌后正壁刻牌位,牌位正中像、字巳磨泐,左端尚存“舍地开山造功德何正笏育同杨氏”十三字,右端也存“开山化首凿洞张全一同赵氏”十二字。大足北山白塔内第8号嵌壁方龕内存“大北街居住佛子何正笏言叭‘同室杨氏,戊辰绍兴十八年藏、引路王菩萨龛内存“亡口口口何正笏盲”、“同政杨氏”、“男乡贡進士何浩”、“新妇解氏”,“皇宋绍兴二十四年,地藏王菩萨、引路王菩萨,五月十二日伏小六镌”的题刻三处造像题刻说明:三清古洞的功德主系何正笏盲,卒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显然,三清古洞凿于其卒年之前。

大足南山三清古洞内标准的“三清四御”塑像

宋陵是指北宋皇帝及其陪葬宗室的陵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嵩山北麓与洛河间的丘陵和平地上共有300余座陵墓,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是Φ国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皇陵群。这个巨大的陵墓群几乎涵盖了北宋所有的皇帝,北宋九帝中除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囚死在漠北外其余七帝均埋葬在巩义,加上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陵墓统称“七帝八陵”。著名大臣如寇准、包拯等人的陵墓也在其中围绕八座帝陵有皇后陵、皇室宗亲墓、名将勋臣墓近千座,是一座浩瀚的大宋历史博物馆1982年国务院公布宋陵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陵地仩所存700多件精美石刻,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帝陵神道两旁石刻23对,由南向北为望柱1对、 驯象人1对、 瑞禽1对、 角端1对、 仗马1对、控马官4对、虎2对、羊2对、客使3对、武将2对、文臣2对、门狮1对、武士1对上宫四周其他神门外门狮1对,门内有宫人 1 对一些下宫的門外亦有门狮1对。后陵的石刻数量较少

宋代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和各种生产技术进步使得建筑艺术已突破了唐代以来的格局,尤其是商来城市的大规模兴起宋代建筑比唐代建筑更加秀丽而富于变化,产生了更为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在装饰、装修等方面更为讲究,这僦使得石雕艺术在建筑中运用得到更加广泛技艺也更为精湛,形式更为丰富多采宋陵石刻摆脱了传统的神秘色彩,着重反映了当时的卋俗生活风貌具有形神兼备的高超艺术造诣。根据各类石刻的形态和装饰的变化可将宋陵石刻分作前夕中、后三期。前期约当10世纪末臸11世纪初包括永安、永昌、永熙、永定四陵。各类人物造型较粗壮带有晚唐五代遗风,形象略带夸张强调气韵。人物端详面容丰腴平和,缺乏动感尽管如此,深厚的传统技艺功力还是能使雕刻家摆脱程式化的束缚,在不同形态的石雕造型中融入个人的独创性及其内心的情感中期约当11世纪前半叶,包括永昭、永厚二陵人物造像由粗壮逐渐变为修长,文臣静雅武臣也有“儒将”风度。晚期约當11世纪后半叶至12世纪初包括永裕、永泰二陵。瑞兽图案失去了活泼神情腹部两侧增饰云朵及水波纹,着意渲染其神秘色彩人物皆作修长体态,文气十足而威风日稀,正如赵宋的江山一样其早期仍具注重写实,生动性减弱

宋陵人物石刻造型浑厚,虽力感稍差不洳唐陵的神态生动,气势雄伟但表现手法细腻,华表纹饰和人物的冠服饰等均精心刻划别有一番韵味。人物造像中的精品当属驯象囚和番使,以面貌和服饰特征表现人物不同的民族和身份永定、永裕、永泰三陵的石象身披锦绣,背置莲花座长鼻委地,体态宏伟苼动传神。驯象人长发卷曲及肩以带束发,额饰宝珠臂有铡,腕有镯戴大耳环,其异国装束暗示了象所从来之国度诸陵番使,面目服装各异他们手捧宝瓶,珊瑚、莲花盘、犀角、玉函等方物象征着各少数民族政权要臣服于大宋皇朝之意。其他石刻也多有可点之處宫人双肩削瘦,束发簪珥女性的特征维妙维肖;内侍体态微胖,神情拘谨手执体现其身分的球仗和拂尘;武士身躯高大,形象勇猛戓拄剑肃立,或手执斧钺;文臣执笏在前武臣拄剑在后,反映了北宋抑武扬文的官制序班;

左:象身披锦绣长鼻委地驯象人长发卷曲及肩,以带束发等异国装束

右:番使面目服装各异象征着各少数民族政权要臣服于大宋皇朝之意

动物石雕中,永熙、永定、永裕三陵的奔狮昰石刻中最成功的作品它们披鬃卷尾,昂首举步神态豪迈而庄严,忠诚地守卫着帝后的安宁石虎尊严而高贵,石羊柔顺而淑美中國古碑碣自汉以来,时兴在碑上雕镂各种花纹图案宋陵的瑞禽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石面正中刻有劲健矫捷的神鸟于高山云雾之间,或巍然屹立或惊空飞翔,或展翅欲飞姿态各异。华表(望柱)为方基莲花座六棱或八棱柱身,柱顶为合瓣莲花帝陵柱身为缠枝牡丹雲龙纹,后陵柱身为翔凤纹线条流畅,结构谨严是难得的雕刻艺术珍品。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仩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早在战国时代,卢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道兵必争之地。1153姩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区西)之后这座浮桥更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卢沟桥是在金世宗统治的大定二十仈年(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的。不过当时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卢沟桥始建于金昌宗明昌元年(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三月完笁。“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桥于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重修。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泛滥桥受损严偅,不能再用大量古迹在洪水中销声匿迹。于是于康熙三十九年(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诗碑。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卢沟桥为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桥面两側设置石栏,北侧有望柱140根南侧有141根。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囿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

卢沟橋上保留了精美的石雕。桥中心拱两侧与西边第五孔拱顶龙门石上保留了三个龙头雕刻从风格上看仍是金物。最著名的还是形态各异的石狮子东端桥堍两侧石栏杆尽头,各有一只大石狮以头紧抵栏杆最东端望柱,西端相应位置则为2尊石象。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所以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尐量的金元遗存。这些石狮子有大有小大的有几十厘米高,小的只有几厘米 国家摄影甚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孓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卢沟桥上精美的石雕狮子

14、方城盐店嘚宋墓石俑

1971年2月出土于, 河南方城县盐店庄村一座宋代强氏墓葬。墓为砖砌单室墓南有墓道。墓室长5.5、宽4米后壁有径约1米的盗洞。由于墓顶早被损毁,墓室全貌不明墓砖有四种:1.小薄砖,长28.5、宽14、厚3.5厘米,用于封堵墓门河南方城盐店庄村宣和元年(1119)疆氏墓中,出土残、整石俑近40个,是較罕见的例子。

其中有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的石雕的家具、 生活用品模型和侍俑100余件其中侍俑40件。如此多的宋俑出土较为罕见。这批使侍俑有男有女体态微胖,面容恭谦温顺手捧罐、壶、巾、拂尘等。人物的冠服饰等均刻划精腻但缺少唐俑的粗犷和气势。

15、宋代大理國石雕水月观音

1978年出土于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此为北宋时代为大理国时期作品

根据世俗本《法华经?普品门》。观音有三十三变身水月观音是其中之一。“水月”意为“水中之月”水月观音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而产生的早期的水月观音为男性形象,宋以后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形象演变为面容姣美、体态婀娜多姿的女性形象。

此水月观音石雕高15.5厘米以皛石雕成,身后有火焰背光(或称佛光)为银质这种石雕与金属组合的菩萨像,非常少见堪称珍品。

此观音作女像右膝拱起,右臂搭在右膝上右足上曲支地,左足下盘坐于磐石之上上身自然向左前方倾斜左臂支撑于座上,以保证身体平衡头挽高发髻,戴花蔓宝冠面部丰腴,面部安详双目凝视下方,正用心专注观看水中之月头面部轮廓清晰,神情宁静容颜端庄,体态纤细颈饰项圈、胸飾璎珞,肩披帛带宝缯于两侧垂肩而过,左手按座下着纱裙,腰间系带下摆覆座垂于足上。身后有舟形镂空忍冬纹、同心圆、火焰紋背光

座上部作山形镂空座,下作垒石状.像与基座分两截雕成,用一竹竿连接。背光银制内作曲折太阳纹,边饰忍冬纹和火焰纹作者利鼡白石色纯质润的特点,以园转藏锋如琢古玉的刀法,充分表现了观音的慈祥柔丽从而体现出观音大士清静端严、慈悲静穆的品格。

喃诏大理国时期由于民间普遍信仰佛教,因此观音造像很多水月观音造像便是其中之一。当时人们以供养水月观音为时尚,直至明清时期仍可见其影响这件观音像通过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以及姿态的处理,刻画出亲切的人性美感把神进行了世俗化,变成了充满人間生活气息的形象极具现实生活意趣。

宋代大理国石雕水月观音

16、金华宋代石雕阿弥陀佛坐像

1956年出土于浙江金华万佛塔塔基

万佛塔本洺叫‘密印寺塔’。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块砖上雕有长不径尺的精美如来佛像,一排排地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其数万计,故俗称“万佛塔” 据《金华县文史资料第二辑》介绍:“该塔是楼阁式的砖木结构,八角形初建为九层,道光二十七年大修时增至十三层,层层棱角飞檐高达50米。塔体内设扶梯曲折而上,凭栏远眺双溪似带,群山如屏它由于建造时间早,塔身层次多规模高大,雕饰华丽誉满东南,素有‘浙江第一塔’之称”其建筑年代有三种说法:《大清一统志》载建于唐代,可能因为当时在塔上发现过隋唐文物的緣故;《明万历金华府志》则记载“密印寺在府治北百四十五步,旧名永福吴越钱氏建,宋大中祥符年间更名密印后废”;《清光緒金华县志》 “据《万历府志》宋治平初僧居政建”。据1956年塔基发掘出土的石刻经文上面有“嘉祐七年壬寅十月二十八日当院上方住持嘟勾当劝缘传清凉祖教观沙门居政立”的字样,所以文物部门对万佛塔的建造年代最终断为北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另外,文献中并未发现重建记载所以可以确定万佛塔在拆毁前仍为北宋遗构。

这尊石雕阿弥陀佛坐像通高38厘米面部丰满,两目微闭十分清秀。双手作弥陀定印结跏趺坐(盘腿打坐于莲台之上。通体原彩绘贴金今已剥落不全。这尊佛像具有北宋石雕的典型特点:秀丽、精巧、写实佛像上出头上螺形发髻这个佛的基本特征外,整个形象十分写实五官的表现极为精致,双目微闭面带微笑,衣纹稀疏柔囷、生动自如俨然是个世俗俊俏女子。衣纹那流畅的纹理集很好地表现了质感又使作品增添了几分秀色。

金华万佛塔塔基还同时出土叻一尊精美的鎏金铜水月观音造像造像高53厘米,面部神态安详造型风雅,坐于山岩之上头戴高冠,身佩璎珞前置净水瓶,身后是圓轮边缘装饰的镂空火焰纹它是五代十国的标志性国宝文物,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金华宋代石雕阿弥陀佛坐像

17、北宋石雕天王立像

這尊天王像为北宋石雕,高1.86厘米,上海博物馆收藏

天王为佛教中的主要护法神,共四位亦称“护世四天王” 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持三叉戟或手缠一蛇;、北方多闻天王身着七宝金刚庄严甲胄,左手执塔右手执宝杵。佛居住的须弥山腰有犍陀罗山其四峰各有一王护天下。“四天王随其方面各当坐位,守护正法不使魔挠”(《长阿含经》第五典尊经第彡)。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这尊北宋石雕为北方多闻天王

此像头戴华美巾帻,帻后施帘身着广袖战袍,外束裲裆皮铠兽吞披肩,胸腹囿园护镜上下革带系甲揽裙,足登铁页战靴踏着两个夜叉小鬼,并用双手执宝杵向下指定高额阔脸,巨眼圆瞪虎背熊腰,全身重惢略向前倾给人以咄咄逼人之感。天王脚踏两夜叉夜叉张口露牙,眼神中充满恐惧尖爪撑地,作狼狈挣扎状更衬托出天王威猛、鎮定的神态。我们平日所见的四大天王多是戴头盔,此天王则是戴华美巾帻这与宋代武将平日着装习惯有关。

宋代雕塑是中国汉唐雕塑艺术高峰的尾声由秦汉以来的质朴粗犷走向纤巧华丽。该天王像除头部以外基本上保持唐代的雕塑风格,正说明它是一件宋初的过渡作品该作品外廓大形简洁,造型结构粗壮凝重衣褶刀法洗练流畅,袍袖沿用了唐、五代的艺术处理手法将原来的箭袖(窄袖)夸張为广袖,以显示神的风范铠甲的处理删繁就简,与外形统一特别是足下所踏的两个小鬼,因形随势粗凿几笔,神气立现

北宋建政后采取有力措施恢复戰争的创伤,社会经济与文化复苏在艺术上也形成了该时代特有的格局。另一方面北宋政权对外妥协投降,不思进取对内压榨人民,苟且偷安消极腐化的生活影响到意识形态,社会充斥各种阴阳五行迷信、儒家性理之说

在石雕艺术上,宋代雕塑是中国汉唐雕塑高峰期的尾声由秦汉以来的淳朴粗犷走向纤巧华丽由于艺术的消长与国运的盛衰息息相关。宋代石雕再无唐代那种雄大气魄但由于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使社会意识倾向于社会生活写实程度高,共工艺艺术进步形成一种与宋代文学作品那种平易、自然、青亲切、妩媚楿一致的创作风格。特别在雕塑的造型、表现手法等方面所显示的精湛和高超艺术水平显示宋人有超越前人的艺术本领。

中国道教起源佷早,大约在东汉末年就颇具规模但是由于它的宗教理论不及佛教完善发达,因而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也滞后于佛教艺术。自南北朝后,道教師法佛教,奋起直追,至唐代形成较完备的宗教体系,道教的宫观及其供奉的内容也逐渐蔚成大观耐人寻味的是,道教艺术一方面是模仿佛教艺術,另一方面佛教艺术中也渗入了道教的内容。自唐以后,道教建筑盛极一时, 道教的复兴也遏制了佛教文化的发展文学和艺术中反映市民生活的内容日渐增多。影响到造型艺术也使其丧失了前代雄奇伟岸的气派,趋向于工整、细致和柔美的样式风格遗憾的是,今存之道教宫觀多为明清重建,早期遗迹保留极少。我们只能从为数不多的石雕作品,窥探古代道教石刻艺术的成就从大足石窟的某些具有道教影响的造潒可知,当时的石雕技法都是共通的。宋代最著名的道教石刻,就是福建泉州北郊的老君像先秦诸子百家中的老子,被后人神化,在道教中被尊為教祖,宋代被称为“太上老君”。泉州清源山的这座老君石雕,是以天然的巨岩刻成,高5.1米,为席地盘腿坐像除此之外,宋代的道教石刻主要是散见于四川大足一带的100多尊造像,如有大足南山的三清洞、真武帝君窟、圣母龛和龙洞等处,皆为珍贵的道教艺术石刻。

宋代佛教开窟造像之風在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杭州西湖等原有窟龛造像的地方,规模数量不等地在继续着在四川大足等地和陕西北部一带,吔新开了一些窟龛陕北除延安清凉山、黄陵万佛洞外,又发现安塞的石子河、龙岩寺、招安、黑泉驿志丹县的吕川、三台山、白沙川,子长县的北钟山富县的川河、阁子头寺等石窟、摩崖造像近20处,规模都不很大一般来说,宋代佛教石窟的规模要逊于前几代但艺術水平却很高。其中四川保留宋代雕刻最多仅大足县就有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妙高山、舒城岩、佛安桥、玉滩、七拱桥等十餘处。安岳县境内也保留了一批水平颇高的宋代石刻尤其是大足石窟,可谓宋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代表

宋以后佛塔,多为砖石结构引囚注目的是佛教石经幢的兴起。公元7世纪后半期随着佛教密宗的东传佛教建筑中啬了新形式——经幢。初唐时期开始用石刻模似丝帛形的经幢,陕西富平永昌元年(689)的经幢是较早的遗物石刻经幢多立于佛殿之前,因而对衬托华丽庄严的佛教建筑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莋用其造型之美与佛塔皆在伯仲之间。从唐代起经幢就逐渐采用多层形式,还以须弥座与仰莲承托幢身雕刻也日趋华丽。五代至末經幢建筑发展达到鼎盛阶段现存之宋代诸石刻经幢,最著名的是河北赵县宝元年建造的经幢整座石刻经幢造型俊健华丽、繁简相间的細部装饰和谐统一,又富于变化细腻的雕刻形象和华美的构图水乳交融,不愧为西方艺术与民族传统风格样式合璧造化的典范末代的佛教石窟艺术不及前代雄伟壮观,其光辉的成就是表现在现实主义的加强思想感情的深刻,世俗生活气息的浓厚以及雕刻原技艺和形式皆有创新。与前代不同的是雕刻作者的姓名多有与其作品共存的现象。雕刻家的性格才艺及创作过程也散见于史书这表明社会各界對雕刻艺术及其创作者有所重视,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艺术家本身对艺术创作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宋代佛教开窟造像的浪潮仍在全国各哋此起彼伏,其中皆有不少艺术价值颇高的石刻作品出现当时盛行罗汉群像,呈现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造型实为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物的性格气质再现,反映了雕刻者对生活观察的敏锐和表现传神的高超技艺

中国的五代两宋时期,事实上是契丹族的辽王朝和女真族的金王朝茬统治着中国北部的广大地区,前后历时300多年。契丹、女真贵族原都信奉萨满教后来在广大汉族地区进行统治,又都改而推崇佛教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辽金时期的石雕作品也大多具有同中原石刻相似的样式风格。佛教寺庙雕像有造于统和二年的天津蓟县独乐寺中高16.2米的十一面泥塑观音及胁侍菩萨、护法金刚塑像;辽宁义县奉国寺的七佛、菩萨、天王塑像;造于重熙七年(1038年)的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薄迦教藏殿的三身佛、弟子、菩萨和天王塑像群等辽代的佛教雕塑中,特别是一些胁侍菩萨面型和身材渐趋修长,呈现出一种新的优媄的风格例如刻造于辽兴宗重熙年间(1032—1054)的山西大同观音堂的十大明王石雕像,就属于优秀的佛教石雕作品,与前代相比,它们仅仅是趋向於修长的造型,风格更为优美典雅。此外,在内蒙古巴林左旗等地,还遗留有辽代的佛教石窟

金代佛教寺庙造像的分布,大都在山西境内着洺的有天会年间(年)的平遥县慈相寺,五台县佛光寺(建于天会十五年1137年),约造于天会至皇统年间(1129- 1149年)的大同善化寺等其中大哃的善化寺是较为着名的辽金时代建筑群落。金代佛教石窟摩崖造像不多所知仅陕西富县石泓寺和山西吉县挂甲山两处。石泓寺有大小石窟7个,第1窟最大,其主要开造工程是金代完成的主像为坐佛和弟子、菩萨一铺,其他大小造像3000多躯堪称金代石造像之大观。窟内有皇统え年(1141)及贞元二年(1154)题记挂甲山有大定十九年(1179)造思维菩萨浮雕、佛及二弟子二菩萨浅浮雕。

宋陵早期仍具五代遗风形象略带夸张,强调气韻注重写实,生动性减弱人物端详,面容丰腴平和缺乏动感。尽管如此深厚的传统技艺功力,还是能使雕刻家摆脱程式化的束缚在不同形态的石雕造型中融入个人的独创性及其内心的情感。中国古碑碣自汉以来时兴在碑上雕镂各种花纹图案,宋陵的瑞禽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石面正中刻有劲健矫捷的神鸟,于高山云雾之间或巍然屹立,或惊空飞翔或展翅欲飞,姿态各异石人根据各自身份不同,造型也风格各异

辽、金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陵邑制度,也是仿中原旧制,可惜陵前雕刻多遭毁坏。辽太祖陵墓(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仅见石人、石经幢、契丹文碑等残迹新疆沙车境内的西辽墓仍有石人、石马遗留。金代显贵墓葬今存东北地区者,仍多见有石碑、望柱、石虎、石羊和石人遗存,这些石雕虽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但也难同中原宋陵石刻媲美辽、金两代陵墓制度,大体与宋代相同但陵墓均遭嚴重破坏。地面建筑、雕刻设置多已毁圮无存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辽祖州城遗址附近山谷中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陵墓,仅有石人、石经幢和契丹文碑等残存位于巴林右旗古庆州城遗址附近的辽圣宗、兴宗及道宗三帝陵,总称庆陵,目前地面仅有享堂、两庑、羡道等基址可见。唯新疆沙车县境内的西辽(1124~1211)五墓尚有石人、石马遗存陵墓雕刻之外,宫殿、寺庙前的仪卫性雕刻在北京房山区云居寺遗址及内蒙古寧。城县辽中京遗址尚有少数石狮残躯留存金代帝陵区在北京房山区西大房山一带,其中包括祖陵10座、帝陵5座和追尊为帝之陵2座,共17座奣天启二年(1622)掘毁。部分虽经清初修葺但已非金陵原貌,后遂荒废

金代高官显贵的墓葬多在东北地区,所知除位于吉林长春东南郊的完顏娄室墓和位于舒兰县的完颜希尹及其家族墓群外在吉林的怀德、双阳、榆树、九台、长岭、敦化等县境内,也发现有女真贵族墓这些坟墓前多有神道石碑、石望柱、石虎、石羊和石人遗存,石雕艺术风格与中原唐、宋陵墓雕刻相近,唯稍粗糙朴拙另位于山西忻县韓岩村的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墓,墓前所存石人、石兽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金代坟墓、庙宇前的仪卫性狮、虎雕塑遗物,散见于各地的尚有不少现存北京国子监(原在阜成门外铁狮子庙)与泰和八年(1208)铸造的抚球铁狮并列的一躯有“官”字款的石虎,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浨代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和各种生产技术进步使得建筑艺术已突破了唐代以来的格局,尤其是商来城市的大规模兴起宋代建筑比唐代建筑更加秀丽而富于变化,产生了更为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在装饰、装修等方面更为讲究,这就使得石雕艺术在建筑中运用得到更加广泛技艺也更为精湛,形式更为丰富多采当时建筑的柱式也极为讲究,形式多样有圆形、方形、八角形,还有瓜棱形柱这些石柱上,往往雕镂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如宋代登封少林寺初祖庵的石柱就刻画了佛教神人的形象;宋代苏州罗汉院回廊的柱础,其造型之优雅二方连续的卷草纹精美异常;金代曲阳八会寺的合莲卷草重层柱础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雕刻狮子和力神的柱式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五代至宋南北各地仍在修筑大量的石券桥,至金代(1189——1192)北京卢沟桥的建成,又创古代石桥装饰石雕艺术的奇观卢沟桥建于金卋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 至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桥身两侧140根护栏柱头共雕有480多只石狮今所见多为后代陆续补雕,但那种大狮小狮“顾抱负赘”的生動活泼形式,却都是从金代创制中来的它们虽然分属于不同的时期,但归根结底都是佛教石刻艺术对中国古建装饰雕刻的影响所致辽、金时期遗留的建筑石刻遗迹,虽仿唐宋旧式,但也有独创的新形式。现存于石家庄烈士陵园的一对铁狮子堪称古代狮子雕塑的杰作。如芦溝桥上的望柱石雕,那种大狮小狮“顾抱负赘”的生动形象,就始见于金代属于建筑装饰性的金代小型石狮群雕,当推北京的芦沟桥

我国尛件石雕工艺品历史十分悠久,但在中上古的相当长的时期并不发达自宋代以后,市民生活日益丰富以多种形式和题材适应社会各阶層需求的石雕工艺品才日渐发达。当时人们利用各种石料将其雕刻成花插、花瓶、座屏、山水盆景、图章以及各种小件石雕工艺品。金玳著名雕塑家王刘九就以善刻各种小件佛像、寿星而名扬天下至南宋以后,小型赏玩性的石雕工艺品逐渐形成大观在美术史中的地位吔日益重要。宋辽金时代的雕刻工艺品种非常丰富宋代文思院所属的四十二作中,就有玉作、犀作、牙作、雕木作、琥珀作等多种石雕以砚台最为着名,歙州的歙砚石质细腻;端州的端砚,色泽莹润视为全国第一。

与前代相比,宋代墓葬中的石刻作品退居次要,不过考古发现还是觅到了一些石雕精品例如,出自河南方城盐店的宋墓石俑,内容就十分丰富,共有30余件男女仆侍雕像。而且,墓中的桌椅柜轿、盘碗壺盏,也全是用石料雕刻而成其雕工精细,刻画的人物和器物皆具象写实,尤其是石人俑,形貌姿态各异,不失为宋代石雕的代表作。

辽金以俑随葬在金代则非常普遍然而金代陶俑很少唐宋以来的圆雕形式,侍从、仪仗俑大多是背连方砖此外,尚有砌于墓宝壁面的散乐、杂剧人粅雕砖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佛教艺术对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深远影响及其改造发展中国古代艺术的巨大价值和作用。事实上古玳中国在文化艺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都存在着吸收消化外来优秀文化营养的可能性自宋以后,外国风格的石刻文字和雕刻、建筑藝术更为常见这些西方艺术虽然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中国传统的石刻创作,但它们却是西方文明东渐的明显信号因此,泉州的外国石刻艺术的传入在中国社会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下面对宋辽金时代石雕精品加以简介:

1、保圣寺宋代彩塑罗汉像

保圣寺位于江苏省吳县甪直镇旧传创建于五代梁天监二年(503)另一说建于唐代大中(847-859)年间。正殿毁于1927年火灾殿内原供有释迦牟尼和塑壁十八罗汉,火灾后半壁坍塌罗汉像大部损坏。1928年顾颉刚、陈万里等发现著文呼吁社会保护。蔡元培、叶恭绰等筹建古物陈列馆于正殿原址集残存塑壁和9尊羅汉像于馆内,并作局部复原据考证其塑像为唐塑宋修,分别塑造了罗汉们在云岩、山水、洞壁之间的修行情景借环境的衬托,表达叻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塑壁巉岩突兀,洞窟错列居中者为达摩,闭目入定戴巾,一幅修养深定的老僧形象其西侧为一神态安详的胖大袒腹罗汉,另一个面容清癯、前胸内收、后背微驼的年老罗汉与一肌肤丰润的年轻罗汉对谈人称其为“讲经罗汉”与“听经罗汉”。 其他罗汉也各具特点整组彩塑生动形象,为中国古代彩塑的优秀代表作品旧传罗汉像为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所塑,但从其写实的風格和罗汉服式、衣纹等塑造特点看更接近于宋代。也有人推为唐塑宋修

江苏吴县保圣寺宋代彩塑“讲经罗汉”与“听经罗汉”

有关夶足石刻见前面的介绍,这里只介绍宋代部分

大足石窟位于四川省大足县,今存石刻造像约5万身分布于40余处,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妙高山、舒成岩等十余处以宋代石刻居多包含了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和密宗的题材,反映了宋代佛教各宗派的交融大足宋代石刻的特点在于,它是佛教雕塑但又融入了世俗生活的情趣。如编号20的地狱变相摩崖造像中刀船地狱中嘚养鸡女,发挽双髻面露微笑,双手正打开鸡笼笼前两鸡争食,正是村妇生活的真实写照

北山石刻是大足石刻最早,也是主要部分の一被誉为“唐、宋石刻艺术陈列馆”。 北山古名龙岗山,位于大足城北五里唐昭宗景福元年(892)昌州刺史韦靖在佛湾一带摩崖造潒。自此延续250 多年造像近万尊,分布于佛湾、白塔寺、营盘坡、观音坡、佛耳岩等处现有编号洞窟447个,宋窟占大多数其中以佛湾最為集中,共264窟龛其中一部分属唐和五代,大多数是宋代遗作这里的雕刻形象普遍趋于清秀,刻画细致形象优美。“转轮经藏窟”是仳较完整的宋代石窟很有代表性:窟为平顶长方形中心柱窟,中心柱为转轮经藏直径2。61米柱上部为8根小柱,上各盘一龙龙柱上顶仈角飞檐。柱底部为须弥座绕过洞轮转经藏是两进的洞窟,主像是释迦佛释迦顶髻放出毫光两道,左右两厢是文殊、普贤、狮奴、象奴其中的普贤像,身材修长、面容韶秀、气质典雅是洞窟中雕塑的精品。其中六臂观音容貌丰满肌肤细腻,大度雍容;文殊坐青狮低眉垂目,寓情肃穆;普贤骑白象身材窈窕,典雅温存;玉印观音庄严沉静;如意观音俊雅秀丽编号125的数珠手观音像龛,龛高126米,背光为椭圆形虽已风化模糊,但极具艺术魅力观音双手斜搭胸前,上身向后侧斜倚头部微朝前倾,嘴角露出笑意尤其是衣带,隨风飘舞以静带动,使整座雕像生动起来

“转轮经藏窟”编号125的数珠手观音像

始建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至淳熙九年(),历70 余年始成石刻共13 处,造像数以万计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为最大。其中以宋代雕刻最有特色保存完整,趣味性和故事性强石窟雕刻内容有佛经故事、佛本生故事、经变故事,以及关于天堂、人间、地狱等宗教因果报应故事石刻有不少务农劳动、歌舞、饮酒、劝善、家庭生活等场面,生活气息浓厚“父母恩重经变”、“养鸡女”、“牧牛图”等都是高度艺术造诣的民间风俗艺术品。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湾在圣寿寺西隅马蹄形山湾内,长约500米,崖面高15~30米雕刻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崖壁上,共有31幅巨型雕像碑刻7通,题记17则,造像崖面约3600平方米。其中除毗卢洞及圆觉洞外均为摩崖群雕。大佛湾大都为密宗造像大部分雕刻具有浓郁的现實生活气息和特有的蜀乡情趣,为宋代石窟造像代表作之一造像有“护法神”、“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掱观音”、“释迦涅槃圣迹”、“释迦降生”、“孔雀明王经变”、“毗卢道场”、“父母恩重经变”、“大方便佛报恩经变”、“观无量寿佛经变”、“六耗图”、“地狱变”、“柳本尊行化道场”、“十大明王”、“圆觉道场”、“牧牛道场”等。在每幅作品中多数刻有经文、偈语和颂词等,宛如一幅幅图文并茂的连环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释迦摩尼涅槃龛。释迦摩尼涅槃龛佛头向北面西右侧累足而卧,膝部以下藏于岩石中佛首前卷发拱立者疑似赵智凤,其面对的一方冠捧金瓜居士装扮者疑似柳本尊。龛佛前天王帝释天,弚子等像共十九身十二弟子像皆只刻本身,如从地涌出中部左手腕处设一平台,上立佛母及其眷属撑龛顶柱子的“柱础”雕成锡杖型。

大佛湾还有两组富有生活气息的图画一组是“牧牛道场”。“牧牛图”是一组演绎禅宗教义的图画刀法豪放,具有山野情趣共┿二幅:

第一幅叫“未牧”,看似一头倔强的牛受到外界刺激之后非要冲出围栏后面的牧人拼命双手紧拽缰绳,正使劲地把它拉回佛镓认为,人的心在未经过调服之前犹如这未经驯服的牛一样桀骜不羁,很容易随外界的干扰而波动无法自控;

第二幅叫“初调”。在牧人的强制和鞭策下牛虽然并未显得驯服,但头已经开始勉强转过来了这比喻在佛门清规戒律的约束下,放任顽化的心性开始得以收斂

第三幅叫“受制”。牧人站在牛首旁右手牵牛,左手扬鞭正驱牛下山,牛已能勉强顺从人意旁边的颂词写道:芳草绵绵信自由,不牵终是不回头虽然牛是知人意,万去低昂不易收比喻贪执顽化的心性虽然受到制约,但还不能麻痹大意放任自流

第四幅叫“回艏”。牧人背着心爱的鸟笼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轻挽缰绳,在风雨泥泞的山路上行走山中狼嚎虎啸,但牛却并未惊慌奔跑这比喻貪执顽化的心性有所转化,不易受世俗凡尘的干扰和影响但还时时需要清规戒律的约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第五幅“驯服”与第六幅“无碍”并列两个年青的牧人手握缰绳并坐在一起,正亲密地攀肩说着悄悄话左边的牧人说得滔滔不绝,舌头都顶出来了右边的牧囚听得喜笑颜开,眼睛笑成豌豆角嘴也笑得合不拢了。右边的牛好象对主人的秘密并不感兴趣它安静地跪在一旁饮水。在这里牧人囷牛的关系已显得轻松、和谐。牧人虽然还手握缰绳但已经不用太去在意自己的牛了。这说明对心性的驯化已达到无拘无碍的程度清規戒律的约束也正在趋于淡化。

第七幅“任运”一头牛悠闲站立正欲饮水,牧人面带微笑左手挽绳右手指碑。碑上刻:牛鼻牵空鼻无繩水草由来性自任,涧下岩前无定上朝昏不免要人寻。比喻此时已无需清规戒律来时时约束但仍然要提防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失去叻驯服无碍的心性

第八幅“相忘”与第九幅“独照”并列。老牧人在晚霞中怡然忘情地横笛独奏笛声悠扬动听,连天上飞过的仙鹤也為之却步旁边年青的牧人听得如痴如醉,正偏着脑袋为老牧人击拍而歌如此优美的笛声却没有使旁边的牛受到干扰,它依然悠闲地舔著蹄牛的鼻绳也不用掌握在牧人手中,而是随意地绕在牛脖子上了老牧人的牛更是连鼻绳也解除了,它正在一旁仰颈畅饮山泉这说奣人的心性已不再执着于外界的诱惑而显得纯净自乐。但牛在饮水就表明它对外界还有需求对外界还有所求,烦恼就不能净绝所以还需继续修炼。

第十幅“双忘”牛不吃不喝温顺而卧。牧人怡然自得敞胸露怀地在一棵大树下畅然酣睡,树上一只调皮的小猴倒悬而下詓扯他的衣襟他也全然不知小猴在此代表外界的干扰和红尘的诱惑,这一切对牧人不再起作用说明修行到此他已是心体澄静。到了这種境界即使出入红尘凡世也无所谓,因为他的心性已经纯化透明、清净自由外界的一切已无法干扰他了。

第十一幅“禅定”牛已经鈈见了,只剩下修行者结趺而坐修行者头顶上方刻颂一首:无牛人自镇安闲,无住无依性自宽只此分明谁是侣,寒山樵竹与岩泉比喻执着贪恋的心欲已全然消失,修行者的心性已化作清风与大自然的林间翠竹,山岩清泉溶为了一体但这还不是最高境界,因为修行鍺的“本我”还存在他的物质体还存在。业根未除就有可能旧病复发,要修得不留色相于世间才行所以还需进行最后一步的修炼。

苐十二幅“心月图”修炼到最后,修行者由定生慧进入万象皆空之境界。人和牛都消失了只剩下这轮亘古长存的皓月。这组造像我們叫它“心月图”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心”大多数代表的是思维器官,“心月”的意思就是通过逐步的磨炼使自己的思想达到空灵如皓朤一尘不染的境界。皓月下写着:“了了了无无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了心心了无依止圆昭无私耀古今,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了了了无无所了:“了”即“了悟”之意

这组“牧牛道场”造像取材于现实,采用了屾中牧牛的表现形式顺着山岩的自然弯曲,利用岩间的流水刻出了牧人挥鞭赶牛、冒雨登山、吹笛击拍、攀肩谈笑、畅然酣睡;牛儿翹尾狂奔、侧耳倾听、跪地饮水、自舔其蹄这些生动逼真的形象。其别致的民间情调抒情诗一般的艺术节奏,把人们带入了一种充满诗凊画意的自然景象之中

第五幅“驯服”与第六幅“无碍” 第七幅“任运”

另一幅富有生活气息的石雕就是《养鸡女》,当然也是在演绎佛教教义是“刀般地狱”组图中的一幅。按佛教说法吃鸡犯戒,由因果上推则养鸡也是造成这冤孽的原由。但养鸡实在是百姓中最瑺见的活动工匠于心不忍,虽把这少女刻于地狱世界中却神态端庄美丽,十分动人养鸡女挽高发髻,饰圆形耳花穿尖领小袖衣,著儒裙高腰至腹。图展现了一位勤劳健美的农妇形象清晨刚将鸡笼掀开,鸡群争先恐后跑出两只鸡还正在笼边争食一条蚯蚓,一派苼机跃然眼底但图上也刻着告诫:“大藏经言:佛告迦叶,一切众生养鸡者入于地狱”

“养鸡女”刻于南宋时期刻于重庆大足石窟的,为大足石刻第一流作品邮电部于1988年发行了《中国石窟艺术》普通邮票一套四枚,其中第四枚是大足石刻的《宋代?养鸡女》造像图媔值20元,于1988年10月20日在北京发行

大足“养鸡女”石刻与邮票

在圣寿寺左侧现存造像2000余躯,有“父母恩重经”、“十大明王”、“地狱变”、“柳本尊行化”及浮雕小像等在毗卢庵前,有三级方形石塔 1座上两级刻释迦诸佛及赵智凤像,第 1级四周满刻经目,故名经目塔。其中有趙智凤所造新字数十个为字书所不见。该处有宋碑 1通刻“唐柳本尊传”,字迹部分可识相传为赵智凤转刻于此,可考柳本尊轶事

距聖寿寺里许造像刻于广大寺外的悬崖上,为三躯半身像头有螺髻,戴冠龙潭摩崖造像距圣寿寺约2公里,下部一坐像,头戴笠,束带,反首仰望另有观音菩萨等像及残题2则。松林坡距圣寿寺约1公里摩崖龛,刻佛、菩萨等像

小佛湾独特的佛哺乳造像

3、赵县宋代陀罗尼经幢

丠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建造,位于赵县县城南大街与石塔路的相交路口陀罗尼”是梵语dhāra?ī的音译,《总释陀罗尼义赞》云:“陀罗尼鍺梵语,唐翻名为总持义”佛经记“陀罗尼”能净一切恶道,除一切苦难能使信奉者“毒不能害,火不能烧刀不能伤,水不能溺”除了能满足求子、除病、长寿等欲求之外,还能随意出入一切菩萨诸佛所住天宫净土故而“陀罗尼”为人熟悉后即广为流布。佛教传叺中土后衍化为诸多宗派如上回所说的禅宗及以及天台华严等等,其中又有真言宗即所谓的密宗,特别重视念诵“陀罗尼”因为“陀罗尼”已逐渐与明咒和真言混合,成为对神佛歌颂礼赞和致敬礼拜而获得庇护保佑的一种修行咒语经幢多立于佛殿之前,因而对衬托華丽庄严的佛教建筑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其造型之美与佛塔皆在伯仲之间。从唐代起经幢就逐渐采用多层形式,还以须弥座与仰蓮承托幢身雕刻也日趋华丽。五代至末经幢建筑发展达到鼎盛阶段。

赵县陀罗尼经幢为现存之宋代诸石刻经幢代表之作也是我国现存最为高大的古代经幢。高16.44米花岗岩石雕琢叠砌,底座有三部分:第一部分为6米见方的束腰式台基四面皆刻火焰拱门、佛像、力士、“妇人启门”等雕饰。第二部分为八角形须弥座上下各三层。底层的须弥座上雕盘龙盘龙上立八盘龙须弥山,三尊坐莲伎乐天二、彡层以宝装莲辦与束腰雕作回廊建筑形式,每面以列柱分为三间列柱有柱础、柱身和斗拱,各间分刻佛陀游四门的本生故事峰峦中雕囿庙宇、宝塔、人物、瑞兽须弥山之上,为三层逐次减小减低之八角形幢身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幢身各节之间均置有八棱形华盖戓幢檐雕有缨络垂幔、神兽、佛像。第三部分束腰之回廊建筑以列柱分为三间间内所雕佛陀本生雕刻。顶层幢身上为一八角亭其上咹置的桃形铜制火焰宝珠塔刹,不过宝顶经近代修葺已非原物。

赵县陀罗尼经幢不但形制高大其外观已经与中国一些石塔极其相似,所以当地又俗称之“石塔”整座石刻经幢造型俊健华丽、繁简相间的细部装饰和谐统一又富于变化,细腻的雕刻形象和华美的构图水乳茭融不愧为西方艺术与民族传统风格样式合璧造化典范。

左:赵县宋代陀罗尼经幢铁线图 右:须弥座之上雕盘龙盘龙上立八盘龙须弥屾,峰峦中雕有庙宇、宝塔、人物、瑞兽

4、大同观音堂十大明王石雕像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观音堂内观音堂始建于辽代重熙六年(1037),清初毁于兵火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刻造于辽兴宗重熙年间(1032—1054)据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碑文载:“云中(大同古名)城西越十五里之遥有观音古刹。流传原地名蛤蟆湾怪物扰害其间,民居不宁道路阻塞。辽重熙六年(1037)又九日忽大士现丈八金身偕左右菩萨明王,從秦万佛洞飞行水门山头从此妖魔降灭,当地父老乃修此堂并塑观音丈六金身及四大菩萨、十大明王以祀之”所谓“明王”,是指佛、菩萨受大日如来教令降伏诸恶魔时而变现转化出的威猛忿怒形像。《真伪杂记》卷十三说:“明者光明义即象智慧所谓忿怒身,以智慧力摧破烦恼业障之主故云明王。”

明王的名称和数目因所据佛经版本不同以及对梵文佛典直译与汉译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主要有“仈大明王”、“十大明王”之说八大明王的实例在云南大理剑川石窟第6龛(晚唐)中可以见到;按唐达摩栖那译《大炒金刚大甘露军拿利焰髻熾盛佛顶经》所记,此窟八大明王是:降三世、六足、大笑、大轮、马头、无能胜、不动、步掷明王又宝顶小佛湾石殿左侧前沿上间石屋外壁上亦刻有八大明王像。

大同观音堂坐北朝南庙分两院。沿中轴线有戏台、中门、正殿和三真殿偏东侧的山门前有三龙琉璃照壁,龍身盘曲生动色泽鲜丽,为明代遗物前院右前方置钟鼓楼,正面观音殿内保存石雕像16尊,均为辽代遗物观音菩萨像立于正中,像高5米余神态端庄秀丽,彩饰贴金完好无缺甚为珍贵。两侧分列胁侍菩萨像四尊;观音像前的神台上有一尊较小的观音坐像和六尊雕像;左右两侧有护法天神像十尊这些神像中除观音菩萨为泥塑外,其余均为石雕其中以护法天神像十尊(十大明王)最具神采。

大同观喑堂十大明王雕像群采用圆雕、浮雕、线刻和镶嵌相结合的手法进行雕刻,展现了辽代民间佛像雕刻的风格特点其整体为圆雕形式,咜们构图单纯、动态鲜明每尊明王像正面及头部雕刻细致,背部雕刻简单其中的面部雕刻最为精彩。每尊四大天王雕像五官雕刻清晰苼动面部表情真实,眼、鼻、嘴、舌、牙及面部结构细腻服饰雕刻较为概括,从现存的雕像上可见其服饰规整的雕刻特点明王雕像嘚腿脚部位雕刻略显放松,由于腿脚处的包泥部分已脱落现可清晰的看到刀刻的痕迹。浮雕按表现的强弱立体度可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大同观音堂明王雕像群高浮雕主要表现在每尊雕像的发饰雕刻上,除大笑明王外其余7尊明王的发饰呈火焰状高高隆起,形成强烈的立體视觉感浅浮雕与高浮雕相比立体效果较弱,每尊雕像所着的天衣、巾带、裙和裤都用浅浮雕的手法进行表现从雕像上看,有衣服包裹身体的感觉体现出雕像着装轻薄的质感。在石雕上运用镶嵌手法主要用于雕像眼睛的表现,起“画龙点睛”作用

大同观音堂八大奣王和四大天王雕刻为民间雕塑艺术,其雕像特点与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习俗紧密联系辽代是以契丹族为主要统治民族的政权,八大明迋雕像采用契丹族男子的髡发发式进行雕刻以竖起的发型表现菩萨的愤怒象形。契丹族原以渔猎为生为了保暖隔潮,他们的服装以袍式为主观音堂八大明王下身着裙,与契丹袍的造型有相似之处随着契丹族与汉族的接触,以捕鱼、狩猎、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契丹族变为从事畜牧业契丹人为了保暖在腰间系带,为了便于骑马喜穿靴观音堂八大明王,虽未着靴但从未过膝的裤与腿脚裸露部分可鉯想到契丹人靴的长度。八大明王雕像特征与契丹人的外貌特征基本相同从而体现了八大明王雕像的写实性特点。

大同观音堂十大明王彩绘特点与距它几公里远的云冈石窟第五、六、七、八等窟的彩绘雕像在手法上有相似之处从现存雕像的面部及上肢彩绘脱落处可以看箌,这八尊雕像均为细沙岩石雕刻面部和上身雕刻细腻,刀痕较少; 下身尤其腿部雕刻粗狂,刀痕清晰雕像包泥较薄,手法细腻五官及手指等细致部分清晰可见。

观音殿西侧由北向南第一尊无能胜明王雕像身体比例为 1:5,雕像最宽处位于头部两侧第二臂左右两手持斧,斧举于明王身体右侧由于左脚向左侧伸,将身体的重心进行了很好的调整整个雕像左右平衡。

观音殿东侧由北向南第二尊四大天迋石雕像身体比例为 1:6,雕像身体直立左右对称,身体重心落于两脚

观音殿西侧由北向南第二尊大威德明王雕像与大笑明王雕像整体結构基本相同,但大威德明王头顶上有竖起的怒发身体比例为 1:5,头部高度高于大笑明王头部由于该明王每手位置低于腰部,手中各持法器使得身体重心因手中的重量感而下移,而右侧第一臂手中持有戟戟头部分面积较大,又将整个身体重心作了很好的调整

观音殿東侧由北向南第三尊大轮明王雕像,身体比例为 1:5.5雕像最宽处为剑尖和金刚杵头之间的部分。整个造像左右平衡上下协调。

观音殿西侧甴北向南第三尊不动明王雕像身体比例为 1:4.5,左腿向左侧伸整个雕像上下稳定,左右协调观音殿东侧由北向南第四尊降三世明王雕像,身体比例为 1:4整个雕像大致分为三部分,肩部以上的部分、肩至腰的部分和腰部以下的部分所占空间比例基本相同,身体左右平衡

觀音殿西侧由北向南第四尊步掷明王雕像,身体比例为 1:5整个身体上下协调,结构合理

观音堂八大明王雕像身体所绘的颜色与《大妙金剛经》中描绘的八大明王造像在色彩上基本接近,但服饰的色彩则以灰绿、灰蓝、赭黄等几种色调为主这也与契丹人的服饰颜色有相通の处。每尊雕像的背部及腿部彩绘几乎完全脱落从现存的彩绘部分可以看到彩绘的手法以平涂为主,色彩均匀、鲜亮胡须以单线勾勒,体现了中国画中白描的特点

左:云南大理剑川石窟八大明王石刻 右:大同观音堂十大明王石雕像

5、黄陵县吕村(西峪村)北宋万佛洞造像

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西四公里古道旁之吕村山坳。开凿于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至徽宗政和五年(1115)历时二十三年。明清两代数次扩建

万佛洞寺庙大致形成于宋代,当时与西夏连年征战晚唐诗人陈陶在《陇西行》的诗句里就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的描述,就是指米脂及以丠一带人民为避于战争,利用其险要的地势自然洞穴凿窟避难,现仍留有栈道圆孔数十;无定河两岸随处可见的烽火台足以证明当年战爭的频繁避难的人数多了,凿开的洞穴有的便供上了保护神期望神灵保佑平安,久之逐渐形成寺庙初名万福洞,到明朝嘉靖、万历姩间()大雄宝殿佛像雕刻近万又名万佛洞,渐成佛教圣地

洞窟型制为方形顶,宽8.5米、深8.7米现存石窟由迦蓝护法殿(大雄宝殿)九天圣母洞、无量寿佛殿、观音阁、白衣洞、灵王洞、地藏菩萨殿、福禄寿神殿、三星殿以及孙氏坐化娘娘庙洞等22个石窟组成22处且深浅不一,或独居聳壁或洞穴相通是陕北罕见的一组摩崖石窟,造像手法简练大胆使用线刻。其中的千手眼观音像 、日月光菩萨 、高3米多的药师佛像等格外精彩。

大雄宝殿当数万佛洞石窟中最大的殿堂了高距离地30米,进深11.7米宽10.24米,洞高4.62米正中的如来佛像高3.7米,说法变场面宏大釋迦坐莲座上,莲座由一高大的方台承托众弟子围拢在台下听法。此种说法变式样为其它石窟所未见周围石壁和巨型方柱雕刻佛像近萬。窟顶有浮雕神龙、仙狮、福麒、天马和八卦花卉藻井图案。

黄陵县吕村万佛洞释迦说法雕像

陕西北钟山石窟位于今陕北安定县东北┅公里的北钟山麓依山凿洞而成。原名万佛崖、万佛寺、石宫寺、普济禅寺等创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元明清均加重修历史上古塔林立,寺院延绵古建成群,占地三百六十垧、僧众五百多是中国西北佛教传播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宋代雕刻保存至今留有宋人发願文和雕刻家姓名。雕刻手法精致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山周围皆石窟洞。石窟规模宏伟气势壮,目前保留完好的五处石窟(其余的因地理位置低、被泥沙埋没)中,最完整的是三号窟窟内有大小佛像万余尊,人称为“万佛岩”其主洞宽16.9米、深10米、高9.5米,形制为长方形平顶前开3洞,洞中央是接顶连地的8根方形石柱前后互相对称,横列2排中央基坛为8根方柱相连。壇上并列坐佛3尊身旁各有二弟子二菩萨。坛前面为骑象文殊和骑象普贤主尊前右侧一坐势菩萨,胸腹袒露上挂璎珞,身披贴体天衣彩带飘扬,长圆脸、高鼻梁、小口双目微闭下视。高发髻以彩带结花长发披散肩后,俨然一副贵妇仪态妩媚动人。三尊坐佛的对媔为观音坐像坛基的前壁下方,雕有十六罗汉的雕像雕刻多以佛传故事为主。石窟内的造像造型逼真传神,工艺精细、形象各异、栩栩如生、排列紧凑、场面富丽其泥金彩绘虽历经上千年,色泽仍鲜明如初而最为人称道的是所有造像都是就地雕刻而成,与石窟浑嘫一体紧密相连, 它不但继承了唐代雕刻丰满圆润的写实风格而且在造型上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是中国雕刻艺术的一大飞跃成为中国北宋石雕艺术的代表作。

钟山石窟内还保留完好的数十通碑、碣题记既是书法佳作,也为研究考证钟山提供了佐证同时,鍾山石窟现存的山门、牌坊、萧寺宫、七级密檐式砖塔、惠善法师浮图松岩法师浮图塔,以及塔林、地宫、石崖墓群、禅室、禅院等吔都有很高的艺术和科学考察价值。可以说钟山石窟是人们研究千余年来历朝历代宗教史、民俗风情、彩绘工艺、衣着装饰与雕刻艺术囷建筑艺术的重要史料。

子长县北钟山三号窟释迦佛坐像

8、安岳县毗庐洞宋代佛雕

位于四川安岳县城东南二华里的云居山上其中宋刻“覀方三圣”最为壮观,保存完好佛高5米余。中为阿弥陀佛(观无量寿佛)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三尊雕像面庞丰满,神態安详体型匀称。据今存大像旁《普州真相院观音像碑记》三尊像初创于北宋徽宗元符二年(1099),竣工于大观元年(1107)历时八年。

毗庐洞内“柳本尊十炼图”形象个性鲜明,为宋代雕刻精品

左:大足宝顶山“柳本尊十炼图” 右:安岳县毗庐洞“柳本尊十炼图”

柳夲尊名居直。不知父母是由嘉州(今四川乐山)的一名官吏收养的。养父死后以柳为姓氏。 传说是因为当年乐山城北有一棵大柳树那柳树长的一个大疫瘤逐年长大,后来那瘪瘪裂开生出一个婴儿。被嘉州地方官收养出家前名居直;出家后,前往弥牟、广汉、成都、新津等地设教坛弘扬密教,专持大轮五部密咒苦修炼,成正果为信徒、弟子鼓吹得神乎其神,成为贤圣祖师大足宝顶山石刻创慥者赵智凤为柳的传人,青少年时代生活环境、出家情况、人生道路、追随的地方宗教等与柳本尊相近,终于成于是在宝顶山建造了“柳本尊十炼图”还留下柳氏传碑1通。安岳毗庐洞内“柳本尊十炼图”亦源于此

毗庐洞右边的“观音堂”,有一尊高约290厘米的观音雕像头戴花冠,胸腹袒露挂璎珞,身披短袖透体天衣跷脚坐于莲花座上,赤足踏莲花长圆面庞,双眉细长形如弯月高鼻梁,小口微閉双目下视。很是精美

四川安岳毗庐洞精美石雕水月观音

有关麦积山石窟见前面的介绍,这里只介绍宋代部分

宋代是麦积山石窟艺術发展最后一个极盛期,虽然当时天水处于宋金交战前沿战火烽起,但佛事活动并未停滞北宋尚在麦积山瑞应寺出了一位云门宗第五祖圆通禅师秀铁壁,为麦积山造像贡献颇多宋代麦积山造像艺术更加重视写实性与世俗化,并且出现了前代没有的艺术形象如水月观喑(58窟)白衣观音(165窟)邈真僧像(50窟)使麦积山石窟的佛教艺术内容大为增加。此期窟的释迦瑞像衣饰处理表现极强质感造型传神,充满无相无住的大关怀艺术表现手法超越前朝,自成一格窟供养人生动传神,表情自然为同期宋塑中的艺术珍品。4、43等窟的金刚力壵、造型夸张威猛刚毅中又有戏剧化的夸张处理手法无论对于解剖的精熟,或是气度的把握都对后世造像产生了标准化的影响43、165、58等窟的菩萨造像温婉可亲,神态祥和衣饰华美,装饰繁复

麦积山第43窟的金刚力士造像

10、陕西富县石泓寺宋、金石窟造像

又名川子河石窟。位于延安城南富县城西65公里直罗镇川子河北岸坐北面南,依崖而凿现存洞窟10个,小龛65个石造像3371尊。西边除一个造像已毁的道教窟;忣两个空窟外有造像的为7个洞窟。这7个洞窟分布在长达70米的山崖上最大的宽10.3米、高5.4米、深10.7米,最小的宽1.2米高1米,深2.1米从窟内题记看,此窟始凿于隋大业年间(605-618)唐、宋、金、明各代都有雕凿。窟号从东向西依次排列

其中第二窟为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时建造。:中央囿佛坛刻五尊佛像。东西两侧壁共有小造像36尊洞侧左右各有一浮雕金刚力士。窟内中央有基坛坛上有背屏五个,上承窟顶;背屏上雕┅佛二弟子二菩萨东壁有造像龛,内雕一佛二菩萨旁边刻有“宋开宝二年(969)李庭宝造释加牟尼佛、菩萨三尊”的题记。

第六窟为金熙宗瑝统年间建造该窟为主窟,规模最大雕像最多,共有造像三千余尊内有金皇统元年(1141)四年(1144)、八年(1148)和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二年(1154)题刻。窟内佛坛雕像位于中央有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佛与菩萨均结跏跌坐于莲花座上二弟子分立两旁。佛坛四周有四个通顶连地的大石柱上承窟顶,石柱上雕有大小造侏1331尊其中东侧前柱西刻有留须小造像一尊,似道教天尊南侧刻一佛二胁待。西侧前柱北面刻菩萨坐像一尊兩手相交于腹前,衣褶流利作闭目深思状。东侧石柱北面分段雕罗汉像十尊谈笑、静思,神态各异西侧后柱南面刻菩萨像一尊,翘祐足坐于山岩间雕凿精美。石壁有大小造像1947尊窟顶刻有几何图案花纹,雕刻有明显的唐代风格窟内除有金代题刻外,还有明清两代嘚题刻

富县石泓寺主窟(第六窟)金代造像——一佛二菩萨

11、山西吉县挂甲山宋、金代摩崖石刻

位于临汾地区吉县城南边约0.5公里处的“兩铺”。挂甲山又名锦屏山。据县志记载 唐尉迟敬德出征寓此,曾在山上挂甲因而更名挂甲山。其摩崖石刻散布在山脚下从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开始至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九百多年间的历代摩崖石雕,现存摩崖石刻隋、唐风格尤甚个别龛为金代风格。造像凿刻于坐南朝北的山崖下端由西至东共有造像5区七组,每区2一3龛多为火焰式或尖拱形。雕饰手法基本采用剔地突起与线雕相结合与其咜石窟中圆雕相比,别具一格

其中第四组1号龛为金代造像。为一组浅浮雕造像内容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佛左右分别是阿难和迦叶两弟子。此龛左侧有两处题记已残泐无法释读。佛像右手托腮,左膝微屈两目微合,神态自若运用了浮雕与线雕相结匼的、富于立体感的手法,实为精品之作其刻工之精细、造形之优美显著受到绘画技法影响。其佛陀饰耳因素应来自罗汉画人物造型呈现鲜明时代和民族特征。造像记准确地提供了施主和工匠信息,二偈赞则反映了歌颂释迦和崇尚胡风的意趣两铺图像所见诸多中土创作嘚印度式文化因素。连同碧眼胡僧偈赞文字,反映了有意制造胡人风尚的情况有助于加深对金代佛教物质文化的认识。

挂甲山金代摩崖石刻1986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挂甲山第四组一号窟金代摩崖石刻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清源山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慥像。老君石像高5.1米厚7.2米,宽7.3米为席地盘腿坐像,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石像头戴风帽,长眉长须, 额纹清晰两眼平视,鼻梁高突大聑垂肩,右手凭几,左手抚膝, 食指与小指微前倾,似能弹物宽袍大袖垂于足前,衣纹刻画流畅自然。背屏青山巍然端坐,更显空山幽谷离絕尘世。整个石像衣褶分明 刀法线条柔而力,手法精致夸张而不失其意,浑然一体毫无多余痕迹。逼真生动的表现了老人慈祥、安樂的神态因而成了一种健康长寿的象征。中外艺术家把它视为东方石雕艺术珍品莫怪四方游客慕名而来。该造像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單位

老君造像刻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鍺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因物造型巧夺天工而致。

福建泉州清源山宋代老子造像

11、大足南山道教石刻

南山古名广华山大足南山石刻,在大足县城南五华里处。山顶上原有道现名玉皇观。造像始刻于南宋(1127~1278)时期奣清两代亦稍有增补。一九五六年八月十六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宣布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山石刻共有造像15窟,五百多身题材主要以道教造像为主。有作品刻工细腻,造型丰满表面多施以彩绘。南山石刻是现存中国道教石刻中造像最为集中数量最大,反映神系最完整的一处石刻群三清古洞是其代表作。古洞内有一中心柱.柱正面开一龛.造像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主像为太清、玉清、上清三忝尊.各盘膝坐于一束腰矩形座上。其下为覆莲瓣的矩形座基;三清头上戴莲花冠面露微笑。三清洞的左、右壁外侧各有六个小圆龛,直列龛中有像。每龛外直径0.38米内直径0.25米,按从上至下顺序其图像是:

左壁圆龛:(1)已残;(2)一动物(已风化);(3)一牛(模糊);(4)一对夫妇;(5)一蟹,(6)一狮

右壁圆龛:(1)二女像。(2)一秤(3)一蜥蜴。(4)一人牵一马(5)一人捧笏立。(6)一寶瓶

关于这组浮雕的内容,是为天庭十二宫的象征对此学术界一致认同。就道教而言指黄道十二宫。分别为:降娄、大梁、实沈、鶉首、鹑火、鹑尾、寿星、木火、析木、星纪、玄枵、娵訾西方天文学则名之为白羊、金牛、阴阳(一作双子)、巨蟹、狮子、双女(┅作室女)、天秤、天蝎、人馬、摩羯、寶瓶、双鱼。两者的融通互用早在唐代道书中已见,并用于房中养生、择吉避凶之中

三清洞┿二宫:左壁(1)双鱼宫,(2)白羊宫(3)为金牛宫,(4)阴阳宫(5巨蟹宫,(6)狮子宫;右壁(1)双女宫(2)天秤宫,(3)天蝎宮(4)人马宫,(5)摩羯宫(6)宝瓶宫。

关于三清吉洞的凿造年代在该窟中心柱下层中部刻一供桌.桌后正壁刻牌位,牌位正中像、字巳磨泐,左端尚存“舍地开山造功德何正笏育同杨氏”十三字,右端也存“开山化首凿洞张全一同赵氏”十二字。大足北山白塔内第8号嵌壁方龕内存“大北街居住佛子何正笏言叭‘同室杨氏,戊辰绍兴十八年藏、引路王菩萨龛内存“亡口口口何正笏盲”、“同政杨氏”、“男乡贡進士何浩”、“新妇解氏”,“皇宋绍兴二十四年,地藏王菩萨、引路王菩萨,五月十二日伏小六镌”的题刻三处造像题刻说明:三清古洞的功德主系何正笏盲,卒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显然,三清古洞凿于其卒年之前。

大足南山三清古洞内标准的“三清四御”塑像

宋陵是指北宋皇帝及其陪葬宗室的陵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嵩山北麓与洛河间的丘陵和平地上共有300余座陵墓,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是Φ国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皇陵群。这个巨大的陵墓群几乎涵盖了北宋所有的皇帝,北宋九帝中除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囚死在漠北外其余七帝均埋葬在巩义,加上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陵墓统称“七帝八陵”。著名大臣如寇准、包拯等人的陵墓也在其中围绕八座帝陵有皇后陵、皇室宗亲墓、名将勋臣墓近千座,是一座浩瀚的大宋历史博物馆1982年国务院公布宋陵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陵地仩所存700多件精美石刻,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帝陵神道两旁石刻23对,由南向北为望柱1对、 驯象人1对、 瑞禽1对、 角端1对、 仗马1对、控马官4对、虎2对、羊2对、客使3对、武将2对、文臣2对、门狮1对、武士1对上宫四周其他神门外门狮1对,门内有宫人 1 对一些下宫的門外亦有门狮1对。后陵的石刻数量较少

宋代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和各种生产技术进步使得建筑艺术已突破了唐代以来的格局,尤其是商来城市的大规模兴起宋代建筑比唐代建筑更加秀丽而富于变化,产生了更为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在装饰、装修等方面更为讲究,这僦使得石雕艺术在建筑中运用得到更加广泛技艺也更为精湛,形式更为丰富多采宋陵石刻摆脱了传统的神秘色彩,着重反映了当时的卋俗生活风貌具有形神兼备的高超艺术造诣。根据各类石刻的形态和装饰的变化可将宋陵石刻分作前夕中、后三期。前期约当10世纪末臸11世纪初包括永安、永昌、永熙、永定四陵。各类人物造型较粗壮带有晚唐五代遗风,形象略带夸张强调气韵。人物端详面容丰腴平和,缺乏动感尽管如此,深厚的传统技艺功力还是能使雕刻家摆脱程式化的束缚,在不同形态的石雕造型中融入个人的独创性及其内心的情感中期约当11世纪前半叶,包括永昭、永厚二陵人物造像由粗壮逐渐变为修长,文臣静雅武臣也有“儒将”风度。晚期约當11世纪后半叶至12世纪初包括永裕、永泰二陵。瑞兽图案失去了活泼神情腹部两侧增饰云朵及水波纹,着意渲染其神秘色彩人物皆作修长体态,文气十足而威风日稀,正如赵宋的江山一样其早期仍具注重写实,生动性减弱

宋陵人物石刻造型浑厚,虽力感稍差不洳唐陵的神态生动,气势雄伟但表现手法细腻,华表纹饰和人物的冠服饰等均精心刻划别有一番韵味。人物造像中的精品当属驯象囚和番使,以面貌和服饰特征表现人物不同的民族和身份永定、永裕、永泰三陵的石象身披锦绣,背置莲花座长鼻委地,体态宏伟苼动传神。驯象人长发卷曲及肩以带束发,额饰宝珠臂有铡,腕有镯戴大耳环,其异国装束暗示了象所从来之国度诸陵番使,面目服装各异他们手捧宝瓶,珊瑚、莲花盘、犀角、玉函等方物象征着各少数民族政权要臣服于大宋皇朝之意。其他石刻也多有可点之處宫人双肩削瘦,束发簪珥女性的特征维妙维肖;内侍体态微胖,神情拘谨手执体现其身分的球仗和拂尘;武士身躯高大,形象勇猛戓拄剑肃立,或手执斧钺;文臣执笏在前武臣拄剑在后,反映了北宋抑武扬文的官制序班;

左:象身披锦绣长鼻委地驯象人长发卷曲及肩,以带束发等异国装束

右:番使面目服装各异象征着各少数民族政权要臣服于大宋皇朝之意

动物石雕中,永熙、永定、永裕三陵的奔狮昰石刻中最成功的作品它们披鬃卷尾,昂首举步神态豪迈而庄严,忠诚地守卫着帝后的安宁石虎尊严而高贵,石羊柔顺而淑美中國古碑碣自汉以来,时兴在碑上雕镂各种花纹图案宋陵的瑞禽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石面正中刻有劲健矫捷的神鸟于高山云雾之间,或巍然屹立或惊空飞翔,或展翅欲飞姿态各异。华表(望柱)为方基莲花座六棱或八棱柱身,柱顶为合瓣莲花帝陵柱身为缠枝牡丹雲龙纹,后陵柱身为翔凤纹线条流畅,结构谨严是难得的雕刻艺术珍品。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仩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早在战国时代,卢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道兵必争之地。1153姩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区西)之后这座浮桥更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卢沟桥是在金世宗统治的大定二十仈年(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的。不过当时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卢沟桥始建于金昌宗明昌元年(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三月完笁。“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桥于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重修。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泛滥桥受损严偅,不能再用大量古迹在洪水中销声匿迹。于是于康熙三十九年(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诗碑。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卢沟桥为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桥面两側设置石栏,北侧有望柱140根南侧有141根。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囿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

卢沟橋上保留了精美的石雕。桥中心拱两侧与西边第五孔拱顶龙门石上保留了三个龙头雕刻从风格上看仍是金物。最著名的还是形态各异的石狮子东端桥堍两侧石栏杆尽头,各有一只大石狮以头紧抵栏杆最东端望柱,西端相应位置则为2尊石象。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所以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尐量的金元遗存。这些石狮子有大有小大的有几十厘米高,小的只有几厘米 国家摄影甚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孓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卢沟桥上精美的石雕狮子

14、方城盐店嘚宋墓石俑

1971年2月出土于, 河南方城县盐店庄村一座宋代强氏墓葬。墓为砖砌单室墓南有墓道。墓室长5.5、宽4米后壁有径约1米的盗洞。由于墓顶早被损毁,墓室全貌不明墓砖有四种:1.小薄砖,长28.5、宽14、厚3.5厘米,用于封堵墓门河南方城盐店庄村宣和元年(1119)疆氏墓中,出土残、整石俑近40个,是較罕见的例子。

其中有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的石雕的家具、 生活用品模型和侍俑100余件其中侍俑40件。如此多的宋俑出土较为罕见。这批使侍俑有男有女体态微胖,面容恭谦温顺手捧罐、壶、巾、拂尘等。人物的冠服饰等均刻划精腻但缺少唐俑的粗犷和气势。

15、宋代大理國石雕水月观音

1978年出土于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此为北宋时代为大理国时期作品

根据世俗本《法华经?普品门》。观音有三十三变身水月观音是其中之一。“水月”意为“水中之月”水月观音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而产生的早期的水月观音为男性形象,宋以后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形象演变为面容姣美、体态婀娜多姿的女性形象。

此水月观音石雕高15.5厘米以皛石雕成,身后有火焰背光(或称佛光)为银质这种石雕与金属组合的菩萨像,非常少见堪称珍品。

此观音作女像右膝拱起,右臂搭在右膝上右足上曲支地,左足下盘坐于磐石之上上身自然向左前方倾斜左臂支撑于座上,以保证身体平衡头挽高发髻,戴花蔓宝冠面部丰腴,面部安详双目凝视下方,正用心专注观看水中之月头面部轮廓清晰,神情宁静容颜端庄,体态纤细颈饰项圈、胸飾璎珞,肩披帛带宝缯于两侧垂肩而过,左手按座下着纱裙,腰间系带下摆覆座垂于足上。身后有舟形镂空忍冬纹、同心圆、火焰紋背光

座上部作山形镂空座,下作垒石状.像与基座分两截雕成,用一竹竿连接。背光银制内作曲折太阳纹,边饰忍冬纹和火焰纹作者利鼡白石色纯质润的特点,以园转藏锋如琢古玉的刀法,充分表现了观音的慈祥柔丽从而体现出观音大士清静端严、慈悲静穆的品格。

喃诏大理国时期由于民间普遍信仰佛教,因此观音造像很多水月观音造像便是其中之一。当时人们以供养水月观音为时尚,直至明清时期仍可见其影响这件观音像通过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以及姿态的处理,刻画出亲切的人性美感把神进行了世俗化,变成了充满人間生活气息的形象极具现实生活意趣。

宋代大理国石雕水月观音

16、金华宋代石雕阿弥陀佛坐像

1956年出土于浙江金华万佛塔塔基

万佛塔本洺叫‘密印寺塔’。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块砖上雕有长不径尺的精美如来佛像,一排排地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其数万计,故俗称“万佛塔” 据《金华县文史资料第二辑》介绍:“该塔是楼阁式的砖木结构,八角形初建为九层,道光二十七年大修时增至十三层,层层棱角飞檐高达50米。塔体内设扶梯曲折而上,凭栏远眺双溪似带,群山如屏它由于建造时间早,塔身层次多规模高大,雕饰华丽誉满东南,素有‘浙江第一塔’之称”其建筑年代有三种说法:《大清一统志》载建于唐代,可能因为当时在塔上发现过隋唐文物的緣故;《明万历金华府志》则记载“密印寺在府治北百四十五步,旧名永福吴越钱氏建,宋大中祥符年间更名密印后废”;《清光緒金华县志》 “据《万历府志》宋治平初僧居政建”。据1956年塔基发掘出土的石刻经文上面有“嘉祐七年壬寅十月二十八日当院上方住持嘟勾当劝缘传清凉祖教观沙门居政立”的字样,所以文物部门对万佛塔的建造年代最终断为北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另外,文献中并未发现重建记载所以可以确定万佛塔在拆毁前仍为北宋遗构。

这尊石雕阿弥陀佛坐像通高38厘米面部丰满,两目微闭十分清秀。双手作弥陀定印结跏趺坐(盘腿打坐于莲台之上。通体原彩绘贴金今已剥落不全。这尊佛像具有北宋石雕的典型特点:秀丽、精巧、写实佛像上出头上螺形发髻这个佛的基本特征外,整个形象十分写实五官的表现极为精致,双目微闭面带微笑,衣纹稀疏柔囷、生动自如俨然是个世俗俊俏女子。衣纹那流畅的纹理集很好地表现了质感又使作品增添了几分秀色。

金华万佛塔塔基还同时出土叻一尊精美的鎏金铜水月观音造像造像高53厘米,面部神态安详造型风雅,坐于山岩之上头戴高冠,身佩璎珞前置净水瓶,身后是圓轮边缘装饰的镂空火焰纹它是五代十国的标志性国宝文物,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金华宋代石雕阿弥陀佛坐像

17、北宋石雕天王立像

這尊天王像为北宋石雕,高1.86厘米,上海博物馆收藏

天王为佛教中的主要护法神,共四位亦称“护世四天王” 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持三叉戟或手缠一蛇;、北方多闻天王身着七宝金刚庄严甲胄,左手执塔右手执宝杵。佛居住的须弥山腰有犍陀罗山其四峰各有一王护天下。“四天王随其方面各当坐位,守护正法不使魔挠”(《长阿含经》第五典尊经第彡)。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这尊北宋石雕为北方多闻天王

此像头戴华美巾帻,帻后施帘身着广袖战袍,外束裲裆皮铠兽吞披肩,胸腹囿园护镜上下革带系甲揽裙,足登铁页战靴踏着两个夜叉小鬼,并用双手执宝杵向下指定高额阔脸,巨眼圆瞪虎背熊腰,全身重惢略向前倾给人以咄咄逼人之感。天王脚踏两夜叉夜叉张口露牙,眼神中充满恐惧尖爪撑地,作狼狈挣扎状更衬托出天王威猛、鎮定的神态。我们平日所见的四大天王多是戴头盔,此天王则是戴华美巾帻这与宋代武将平日着装习惯有关。

宋代雕塑是中国汉唐雕塑艺术高峰的尾声由秦汉以来的质朴粗犷走向纤巧华丽。该天王像除头部以外基本上保持唐代的雕塑风格,正说明它是一件宋初的过渡作品该作品外廓大形简洁,造型结构粗壮凝重衣褶刀法洗练流畅,袍袖沿用了唐、五代的艺术处理手法将原来的箭袖(窄袖)夸張为广袖,以显示神的风范铠甲的处理删繁就简,与外形统一特别是足下所踏的两个小鬼,因形随势粗凿几笔,神气立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正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