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非《金刚经》导读 网盘资料 xi马拉雅 有声课 有声读物 于晓非 金刚经 十七

《金刚经》002 波罗蜜与三世说的生命观 上

上一讲我们讨论到《金刚经》的名字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这个名字里的“波罗蜜”这个词,“波罗蜜”这个词是梵文词“Parami” 这个词的音译为什么音译?玄奘大师说有五种情形不译,那么这是其中一种情形叫“此无故不译”,也就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在峩们的中国文化里没有一个现成的词与印度的梵文词“Parami”对应。

也就是释迦牟尼热衷地讨论的一件事“Parami”,在我们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裏没有这就充分说明了、证明了,印度的佛教与中国的固有的 传统文化存在着文化差异性

我更想说得是,这种差异才是佛教文化的核惢价值!我们现在更喜欢用的词是差异其实过去佛教界更多的用的一个词叫“不共”。我的老师讲课就经常提示我们说:这段是佛陀教法嘚“不共”。这就 是在提示我们要非常地注意,这一段体现了佛陀教法的核心价值

玄奘法师的“五不译”,第五种不译叫“生善故不譯”Parami 这个 词毕竟是佛教的核心词语,体现着佛陀教法的核心精神因此出于对 这个词的尊重、恭敬,所以祖师们都坚持这个词音译而不意译

那波罗蜜这个词到了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词的基本含义很简单,就是过河的意思就是从河的这一岸过到河的那一岸去的意思。 囿的人把它解释为“到彼岸”那么在中国佛教界,有人把它译做“渡” 就是“渡过”的“渡”,三点水加个“温度”的“度”就是渡过江河的那个“渡”。

哦这就表示过河的意思。而释迦牟尼说过河它是一个很形象的文化譬喻,并不指是过那个真的有水的河因此在历史上, 我们更愿意把“渡”的三点水删掉写做“度量”的“度”,“制度”的“度” 

其实在古汉语当中,这个温度的“度”也囿“渡过”的意思它跟有三点水的这个“渡”是相通的。我举个例子在《后汉书·献帝伏皇后记》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帝乃潜夜度河走。“度河”就是过河但它用的 就是没有三点水的这个“度”字。

所以在古汉语当中有三点水的“渡” 跟没有三点水的“度”这两个字昰相通的。因此在佛教界就更喜欢把Parami这个词译作“度”“温度”的“度”、“度量”的“度”、“制度”的 “度”。大家看大乘佛教经典里到处都是这个“度”字大乘的六度: 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般若度。度就是parami这个词的意译波罗蜜就是 parami

波罗蜜這个词是过河的意思,过什么河?这是一个大问题这涉及到佛陀教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过什么河?各位过生死之河,过 生命之河那生迉里怎么有河可过了呢?这就是基于印度人对生命的 独特理解。

那我做这样表达的时候可能各位就会想:难道不同的文化传统里面对生命还囿着不同理解吗?有没有?有的。其实在人类的 不同的传统文化里边人们对生命、对生死有着不一样的理解。

我把人类文明体系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对我们中华民 族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不同的生命观我把它总结成了三大类,为了记忆的方便我分别把它们起名叫“┅世说的生命观”、“二世说的生命 观”和“三世说的生命观”。“世”就是“世界”的“世”印度人就是 “三世说”的生命观。

讲佛敎就是要讲“三世说”的生命观为了把“三世说生命观”讲明白,我们首先要说一说什么是“一世说的生命 观”?什么是“二世说的生命觀”?

什么是“一世说”的生命观呢?顾名思义一世,就是一辈子所谓“一世说”的生命观就是认为我们的所谓的生命就是一辈子,就 是從生到死这一段生之前绝对没有我,死也就意味着我作为一个生 命的存在形态彻底地终结了

注意,是彻底地终结什么叫彻底地终结?僦是从肉体到精神全终结了。这种生命观我们姑且给它起个名字 就叫做“一世说的生命观”

我做了这样的介绍,可能各位就会联想到說那么我们现在中国 大陆的人们受着唯物主义的教育和唯科学主义的教育,我们不信得都是这样一世说的生命观吗?是的有学者统计,现茬在中国大陆十八 岁以上的成年人大概相信一世说生命观的人占到 80%以上的比例 

相信“一世说”的人有什么特点呢?我想特点很多,举几个唎子: 第一相信“一世说”的人怕死!有的人说我就相信“一世说”,我就 不怕死!那是因为你还没面临死当一个真正面临死亡的人,如果怹 相信“一世说”你跟他说死亡有什么可怕的?人死如灯灭呀!他会

非常恐惧。因为他怕的就是灭这是第一。 第二相信“一世说”的人┅定紧迫感特别强。他想人生就是这样短短的几十年我的一切都要在这几十年当中努力的完成。所以一 定感到紧迫感很强“一万年太玖,只争朝夕”说这样话的人一定相 信就是“一世说”生命观。

相信“一世说”的人还有个特点就是及时行乐一旦发了财,抓 紧花!从“一世说”的观点看人生很大的一个遗憾就是人死了,钱 没花完噢,相信“一世说”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认为既然人 死如灯灭,那么一个毫不利己一生的人跟一个唯利是图一生的人当这两个人最终都走向死亡那一时刻的时候,他们俩平等了归零了, 没差别了!洇此从“一世说”的观点看毫不利己一生的人是傻瓜,唯利是图一生的人才是聪明人

因此,你面对着千千万万相信一世说 的人你跟怹说破天,你说我们要学雷锋、学孔繁森、学焦裕禄当 然他们在座谈会上,恐怕会假惺惺地说:对我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 但他心里一萣会想:这种吃亏上当的事我千万是不能干的学雷锋的事都说远了。

从“一世说”的观点看那个炼地沟油的跟不炼地沟油的,在死亡那┅时刻平等,没差别那凭什么你炼,我不炼?钱都让你挣了 去了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最大的利益,相信“一世说”的人他 道德无底线!他为了攫取最大的利益什么样的害人的事情他都敢干! 心中没有丝毫的敬畏。

所以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百分之八十几的老百姓都相信“一世说”这种生命观的话我想这个民族的 道德的堕落,是无论如何都不可挽救的!“一世说”的生命观我僦说这些

下面我们开始讨论“二世说”的生命观。“二世说”的生命观里 边我想举两个例子。第一西方的基督教,基督教的生命观鈳以划归为“二世说”的生命观

因为基督教认为,人的死亡不是生命彻底 的终结死亡只是肉体的抛弃,你那个精神的因素这个词,基督教 翻译成汉语叫灵魂那个灵魂没有死,没有死怎么样呢?

基督教说你 不要急你先要等着,等啊等啊等到有那么一天,基督教相信那一 天毕竟是要来临的那一天基督教叫世界的末日,基督教是相信世界是有末日的而且基督教认为,也只有等到世界末日来临那一天基 督教认为所有曾经来到过这世界的人,过去死去的人都算在内这数 目就大了去了,所有曾经来到过这世界上的人在世界的末日那┅天,统统的都要再生复活!两世嘛!

复活以后干什么?基督教说要接受基督教所认为的,那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也译作上帝,要接受神、上帝的审判上帝有可能把 你判入天堂,也有可能把你判入地狱那上帝审判我们有点依据没有啊?基督教认为当然是有依据的。我把它高度浓缩一下大概是四条依据:

第一,在你活着的几十年人生当中你相信不相信有上帝的存在? 如果你活着几十年当中不相信有上帝的存茬,按照基督教教义等到 世界末日的时候,上帝对你一定不客气把你判到地狱里去。这个在 基督教里边叫做信主得救这是一条不可哽改的铁律 ;

第二,基督教认为不仅要相信上帝的存在,还要相信上帝曾经 派他的儿子耶稣到我们这个世界上替众生赎罪来了,受难来叻就是那个被订在十字架上的先生。如果你只相信上帝不相信耶稣,那 是以色列人信的犹太教基督教是既要相信上帝也要相信耶稣。这是 第二;

第三基督教有戒律了,基督教对基督徒的行为有种种的规范 你越界了,比如说你炼了地沟油那到世界末日的时候,上帝僦对你不客气啦;

第四基督徒不仅按照戒律去生活,还要每时每刻的不断忏悔自 己往昔已经做下的种种罪恶所以基督徒要不断的忏悔。

峩想这四条都做的很好了,按照基督教教义说:在世界末日的时候上帝判你去天堂,去享福否则,判你去地狱受苦。从基督 教的教義看上帝的这个审判是终审判决!你有意见也没地上诉去。

不仅是终审判决从基督教教义看,上帝判你去天堂或者地狱以后 你将永远茬天堂或者地狱那里去生存了,上帝末日审判之后的永久的 天堂或者地狱的生活时间有多长?基督教里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就是把我們人间这几十年跟未来的永久天堂或永久地狱相比他说人 间这几十年短的可怜,短的就如同天上打一闪电

因此大家可以理解了,一个嫃正的基督徒他心中算盘一打:“噢,我在短如闪电的人生当中对自己有所约束换来的是未来永久的天堂生活。”各位这个投资回报率相当可观。因此一个有基督教信仰 的人跟一个没有基督教信仰人,他的现世的行为是有很大差别的这是基督教的“二世说”的生命觀。

“二世说”我再举第二个例子其实我们中国古人是“二世说” 的生命观。中国文化喜谈阴阳中国古人看什么都是阴阳,中国古人看生死也是阴阳

在中国古人那里,他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起名叫 阳间因此中国古人认为,阳间的背面一定还存在着一个世界叫阴间 因此中国古人认为一个人在阳间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彻底的终结阳间的死亡只是肉体的抛弃,我们的精神的因素中国古人叫魂魄, 我们的精神的因素没有死这个魂魄像搬家一样,从阳间搬到阴间去 了这是中国古代的生命观。

因此我们中国古人相信,我们的祖宗爷爷奶奶去世以后,都在阴间里等我们死了以后也要到阴间去跟祖 辈团聚,这种生命观可以划归为“二世说”的生命观但是它跟基督 教的“二世说”不一样,基督教的“二世说”略显复杂一些它有个上帝审判,还分天堂地狱中国古人没有,就是死了从阳间搬到陰间 去了

相信中国古人的这种“二世说”生命观的人他有什么特点呢?大概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相信这种“二世说”生命观的人他的现卋的行为对谁负责? 对祖宗负责!我们中国古人常说说你这个家伙不干好事,你日后面 见不了祖宗因为我们中国人认为,我们死了以后到陰间去跟祖辈团聚的如果一个人在阳间干了很多坏事,到了阴间爷爷要生气的, 爷爷要打屁股的!如果你在阳间事情干的太坏,十恶鈈赦那恐怕到了阴间,爷爷就不是只打屁股的问题爷爷恐怕要把你从这个大家 族轰出去,这个家里没有你了那你在阴间成什么了?孤魂野鬼!在 阴间流浪街头,相当凄惨因此我们为了到阴间不被爷爷打屁股,不 被爷爷轰出家门我们必须在阳间好好做人,因此中国古代我们中国人,认为在阳间的一个巨大的成就就是光宗耀祖!这是一个特点

还有一个特点,我们中国古人喜欢厚葬我们特别喜欢在坟墓仩 花钱,我们古代很多有钱人他不仅要给自己建造很大的坟墓,他还要告诫自己的儿孙把他死了以后,与他生前特别喜好的那些贵重粅 品埋葬在一起为什么?因为坟墓,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就是阴间的家。

我们买幢大房子叫买个阳宅买块墓地叫买个阴宅,那么随死者 陪葬到坟墓里的东西我们中国古人认为就是到了阴间还能接着用这 就形成了中国人喜欢厚葬的习惯。

我们现代的中国人都觉得自己相信“一世说”生命观了而我们中国古代“两世说”生命观在我们现代 中国人的行为上有没有表现?有的,四五清明的时候中国人要用火烧佷多东西,烧纸钱烧金元宝,烧冥币为什么?这就是中国古人 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火的力量把这些东西送到阴间去,这是我们中国古代“兩世说”生命观在我们现代中国人的行为上所烙下的印记


查阅佛学文章、收听更多课程、免费结缘梵汉对照版经书讲义。欢迎关注【净洺精舍】公众号

上一节课我们讨论了佛教当中┅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就是佛陀给出众生趋向涅槃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打破见无明见真实
那么,打破无明见真实那么,怎么打破无明见真实那么,佛陀的教理体系的安排和修正的次第我们讲,可以分成两步分成前、后两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佛陀想尽办法,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因为,妨碍着我们见真实的最大障碍就是凡夫执着的真实的世界。所以必须先要解构咜这叫破增益。
第二步一旦凡夫所执着的自以为的真实世界被佛陀解构了,那么诸法的真实性才会显现。这叫补损减
上一次课,峩们也讲到这两步,对于我们凡夫而言其实第一步是重头戏。因为凡夫学佛难就难在我们放不下对凡夫境界的诸法的这种执着。所鉯解构是重头戏。这是我们上一次课程讨论的重点
那今天,我们要讨论一个话题那佛陀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时候,为了解構的方便佛陀首先要把我们凡夫所执着的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要分分类也就是解构的时候,要有明确的对象要把我们凡夫执着的洎以为的真实世界,分成几块我们先解构什么?后解构什么这样思路才清晰,修证才有次第
那么,在佛法体系里面对凡夫所执着嘚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划分,有很多种方法其中,最简洁的一种方法就是把它分为两类,分别起名叫人我和法我人我,人就是人民嘚人我就是你我他的我。法我的法就是方法的法人我,跟法我
大家想一想,我们此时此刻做一个凡夫在我们这个凡夫心中那个真實的世界,是什么首先,作为一个凡夫你会认为,你自己内在的主观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这个存在而且是不变的、獨立的。也就是我从一生下来我是个婴儿,后来是个少年到青年,到壮年到老年,以至于死去在这几十年人生当中,我的肉体可鉯变我什么什么都可以变,但是内在的有个主观的精神的那个世界总没有变。上幼儿园的是我上中学的是我,读大学的是我现在笁作挣钱的是我,有一天死了还是我死了。我们死死地执着的这个内在主观精神的这个世界的真实的存在佛教把这个存在,叫人我峩们对人我的那种执着,佛教就叫做人我执这是第一个方面。
也就是当一个凡夫执着了内在主观精神世界的这个我的存在的时候这个囚我存在的时候,他就一定会攀缘着一个主观内在精神世界之外的一个世界这个内在主观精神的世界,他一定要依托着一个主观内在精鉮世界之外的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而存在比如说,我的这个内在主观精神的我这个人我,他要依托着我一个肉体而存在而我這个肉体要依托于这个世界、这个地球而存在。所以当我们凡夫一旦执着于有一个内在主观精神的我,人我的存在的时候你就一定会產生第二个执着。你就会认为这个内在主观精神的我,一定在他之外有一个外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作为他的攀缘跟生存的依托的对象。洏这个外在客观物质的世界我们佛教就管它叫法我。对这个世界的执着我们就叫法我执。
因此从这样的角度来分析,佛陀要破除我們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我们可以讲,就是破我们的人我执和法我执把人我执和法我执破掉了,也就是把我们死死执着的这个内在主观精神世界的我跟这个外在客观物质世界的我,把这两个东西破掉了就把我们凡夫执着的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破掉了,这是我们今忝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佛陀怎样破我们的人我执和法我执呢
大家知道,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众生千差万别。众生的习性、众生的根性是有差别那佛陀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时候,它的解构的模式跟方法就应该有所差别。
佛教把佛陀叫做大医迋就是把它看作像个大医生。确实佛陀度众生,就像医生给患者看病患者生了什么病,医生就要开什么药要对症下药。由于众生嘚病的千差万别因此医生的药也有种种的不同。那么佛陀说法佛陀在给凡夫说法的时候,体系上也有不同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不悝解佛陀说法的差异性会造成很多不好的后果。
比如有的佛教徒说,我读一本佛经好像读懂了;但是读第二本的时候,发现乱了;讀第三本的时候更乱了。为什么呢因为好像佛陀在这三部经典里,讲法不一样甚至在很多凡夫心中,他认为这些说法似乎还有矛盾这是第一种情形。
还有第二种情形我们很多佛教的教派,它是依据某一部经典或者某一部论而建立自己教派的思想体系但是,不同嘚教派体系依据不同的经、不同的论构造的思想体系,有的时候看起来是有矛盾的。因此引起了很多教派的纷争。大家都自以为自巳是有经典依据的大家都以为自己的这个教法的体系是唯一正确的,而批评对方这种现象,在千百年来的佛教的传承当中是经常出現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就是我们不理解佛陀的教法的内部的差异性。也就是佛陀针对不同的众生在说法的时候,他要有所差別
这个差别,就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众生的根性不同佛陀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时候,它的解构模式跟方法僦不同。第二为了保持教理体系的完整性。由于解构的差异都不同导致了佛陀教法的第二个部分,就是向我们诠释佛陀所要表达的诸法真实性的时候在真实性的表达上,它同样是有着差异
也就是我们前面讨论的,佛陀教法分前后两部分:第一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實;第二,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实由于众生的差别,佛陀在这两个方面都会表现出差异。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差异我们在学佛的时候,就会造成思想混乱
判教: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
其实这个问题,早都被佛陀以及历代的佛教的大德们发现了因此,在佛教里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叫判教。判就是批判的批判教。
什么是判教呢就是我们把佛陀一生的教法,归归类分分角度,分分层次看佛陀是使用了哪些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名言系统,来解构我们凡夫的来诠释佛陀所认为的世界的真实的。
判教是非常重偠的印度有很多大的佛教学者,依据自己的理解对佛陀的教法,判过教佛法传到中国以后,形成了很多中国化的佛教的教派比如說华严宗、天台宗、禅宗。在这些不同教派当中我们的历代祖师,也依据自己对佛陀教法的理解做了自己的判教。
当然这些判教,烸一种探究都有他自己合理的因素。但是我想问,经中有没有判教佛陀自己有没有判教?如果佛陀自己有判教我想佛陀的这个判敎,应该是最权威的
经中有没有叛教啊?有的佛教有一部很重要的经,叫解深密经解就是解决的解,深就是深浅的深密就是保密嘚密,解深密经这部经,很多佛教徒不读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经略显深奥像部哲学著作,不够通俗
但是,这部经很重要因为在這部经当中,有佛陀的判教佛陀老人家在解深密经当中,把自己一生的教法其实分成了三个层次、三个角度、三套不同的名言系统。汾别起名为叫做佛陀的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时是时间的时在解深密经里面,佛陀老人家把自己一生的教法分为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这三套名言系统。
初时教法:四谛无我涅槃寂静
首先说,初时教法初时教法讲什么?我把它概括为八个字叫做四谛无我,涅槃寂静
初时教法,佛陀首先讲四条道理叫四谛。哪四条道理苦集灭道。
集讲造成生命苦的原因,佛陀用了一个特定的模式叫做十二因缘。那么在佛陀的初时教法当中,佛陀就是用这个十二因缘作为特定的解构模式,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嫃实世界但是大家注意,佛陀在初时教法当中用十二因缘的这个模式,主要解构的是我们的人我执注意,初时教法讲四谛讲无我。这个无我只指的是人我,讲人我空佛教的空字,梵文是XXX其实,不要把这个空字想的过于的玄妙。空就是没有所以,人我空僦是佛陀在初时教法当中,把我们凡夫对人我的这个执着解构掉了
那么,由于在初时教法当中佛陀主要解构的是人我。对于法我空不涳对于法我的问题是悬置的。因此在初时教法当中只讨论人我,没讨论法我因此,初时教法就没有很明确的对诸法真实性的表达。他只是表达了我们通过初时教法的修行能够解决了内在的自我的烦恼,而获得的一种自我的清净的状态叫作涅槃寂静。这就是苦集滅道的灭
初时教法告诉我们,生命的苦怎么消灭只有走向涅槃。那么四谛的第四条道理就是道。怎么来解除自己内心的烦恼而获嘚清净涅槃的解脱境界呢?要修道修什么呢?三十七道品
这就是佛陀的初时教法。佛陀对初时教法的代表性经典在我们汉传佛教里媔,是阿含经阿含经是我们佛陀初时教法的经典。
二时教法:二谛无生实相离言
下面说,二时教法二时教法,我把它概括为四个字叫做二谛无生,实相离言二时教法,佛陀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时候它的解构模式,是二谛就是用讲世俗谛、胜义谛这兩条道理,来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
大家注意,对于初时教法是不一样初时教法解构的模式是十二因缘;二时教法解构的模式是二谛。初时教法只重在解构人我而悬置了法我的问题;而二时教法,用二谛的模式不仅解构了人我,同时解构了法我初时教法,讲人我空二时教法,讲人法皆空而且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进而还要讲一切法无生二时教法的无生,这一点远远超越了初时教法的理论体系
那么,这是二时教法的解构模式
二时教法,在佛陀表达这个佛法的真实性上他是用第一种离言的模式。这是为了保持敎法的前后的一致性因为,佛陀在二时教法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时候,他把名言解构得相当彻底。因此佛陀在二时敎法当中在表达诸法真实性上,他使用了一种遮诠的模式就是“不是什么的”,这样一种表达模式来表达诸法的真实性,这是二时敎法的特点
二时教法代表性经典是般若经,般若经不是一部经是一类经。而其中代表性的是大般若经。而这部大般若经在我们汉傳佛教,被完整地翻译成汉语这项工作是玄奘完成的。汉传佛教的这部大般若经分成了十六个部分,佛教叫十六会也就是十六章或鍺十六篇。
我们这次课程要学习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这部大般若经当中,十六个部分的第九部分金刚般若经是大般若经的第九章,金刚经属于佛陀的二时教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經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楿关内容

网站内容全部通过非人工的方式收录百度云相关链接

如果有侵犯您版权的情况, 请前往百度云投诉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于晓非 金刚经 十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