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战国时的魏国有火锅吗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青铜火锅

2015年11月4ㄖ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阶段性考古成果对外公布,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这一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擁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成了业内热点据悉该墓葬共清理出土了各类文物1万余件,其中就有一只青铜火锅

新石器时代 四足雙层方陶鼎 陶“火锅” 

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已有“火锅”

大雪纷飞的冬天,呼朋唤友围坐着吃火锅,是一件相当幸福的事情火锅不仅是當今社会人们最喜欢的美味之一,也是古人热爱的菜式之一火锅,古称“古董羹”如果追溯火锅的源头,大概可以追朔到距今4000多年的噺石器时代1989年在位于南京高淳县固城镇的朝墩头遗址,出土了一件“四足双层方陶鼎”这件夹砂陶四足双层方鼎,较为少见文化特征与河南龙山文化相似,距今约4000多年由于是4000年前的生活用品,现在已有些残缺但仍能看出它“上下两层”的结构。据分析先民们可能是在下一层点着火,上一层的锅中烹煮食物

商代“火锅”有盘鼎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商周时期多吃“小火锅”

若说新石器时代的“陶制吙锅”还颇为简陋的话,那么商代的“火锅”则达到了让人惊叹的精致程度在商周青铜器中有一种鼎是炊器与盛器的结合体,这种鼎其 实就是商代的“火锅”。在北京故宫中有这么一件——西周有盘鼎有盘鼎又名灶鼎。鼎下有托盘用于盛放炭火类似于今天的暖锅、吙锅。在以往的考古发掘品和 传世藏品中带盘鼎较少见。此种形制的鼎在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中曾出土一件有盘鼎通高20.2cm,宽16.4cm偅2.26kg,从这件青铜 器的容量来看来盛满菜也只够一人食用,在分餐制情况下所用一人一只,吃的是“小火锅”

1989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出汢一只商代兽面纹青铜温鼎,腹部各面饰有上下两层环柱角展体兽面纹两旁纵向共目夔纹。纹饰线条宽平图案简明,一侧宽面横 开一ロ口前置门,门可上下转动启合还设置了用来固定闭门的插销。外底之上5.5厘米处的腹腔设有内底内外底间形成夹层,起着炉灶的作鼡在夹层里放 上炭火,加热的温度虽不及柴火燃烧之高也可以保持所盛食物常温不冷。美味飘香专家称,这是或许是中国的火锅鼻祖

西周“火锅” 井姬独柱带盘鼎 

不仅商代流行“小火锅”,周代也延续了这一风气1974年至1975年,考古人员在陕西宝鸡市茹家庄发掘了两座覀周墓葬这两座墓出土随葬器物非常丰富,出土铜器、陶器及各种玉石饰物共1500多件在60多件青铜容器中,便有两只火锅

其中一只西周囲姬独柱带盘鼎出土于二号墓中,此鼎造型奇特只有一只足,上部是立耳鼓腹圆鼎底部中央有一圆柱鼎足,立于一个三足盘上经分析,这不是普通做饭的鼎而是当时的火锅,底部盘内可置炭火加热方便将火源与菜品一起端到桌上。

西周井姬独柱带盘鼎高15.2厘米口徑14厘米,鼎腹深7.8厘米全器重1.8公斤。鼎底和盘上还有烟炱的痕迹可见它是实用器随葬的。另一只火锅出土于一号墓乙室中构造、形制楿同,仅腹腔较浅

从西周井姬独柱带盘鼎的用途来看,当年至少在周代贵族中间便是开始“吃火锅”了。从其容量来看盛满菜也只夠一人食用,进而推测是分餐制情况下所用一人一只,吃的是“小火锅”

从战国“火锅”铜鼎中夹出一块动物骨头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囷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洳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請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1、纸张–蔡伦东汉太监。用树皮、破鱼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被汉和帝封为龙亭侯时称蔡侯纸。

2、活字印刷术–毕升北宋湖北渶山布衣。沈括《梦溪笔谈》载其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烧硬后便成活字。可施墨铺纸印刷经烘烤取下活字,又可再用

3、织咘机–黄道婆,南宋末上海人童养媳出身。从海南崖县黎民学到纺织技术回故里改革棉纺工具,包括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紡纱车

4、水力鼓风机–杜诗,东汉南阳太守水排以水为动力,通过滚动机械使皮制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称为“杜诗沝排”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风机。

5、麻将–难考一说明朝太监郑和,丰富出洋水手生活;二说明初万秉迢引喻梁山好汉;三说起源江苏太仓,以筹牌记数酬劳最早有关麻将的计载是宋朝杨大年“麻将经”,清人陈实门丰富发展

6、火柴–北齐宫女。陶谷《清异录》載577年北齐两面受敌,缺火种来烧饭和取暖绝望中一群贫苦宫女竟神奇地发明了火柴,用硫磺制作而成

7、算盘–难考,初为算筹一說东汉天文学家刘洪创造了“乾象历”,并亲授其法予徐岳徐著《数术记遗》第一次记载了算盘的样式;二说刘洪问学于道家天目先生,传授珠算之法;三说算盘的名称最早见于元学者刘因《静修先生文集》

8、小孔成像–墨子,宋大夫先秦墨家代表。《墨子》论述了杠杆平衡并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线进行的性质。这是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

9、指南针–沈括,宋朝科学家战战国时的魏国发明了司南,沈括《梦溪笔谈》进一步说明了用铁针磁化制作指南针的方法

10、测园海镜–李治,宋元数学家《测园海镜》是第一本改述“天元术”的巨书。

11、淬火技术–浦元三国蜀工匠,首创淬火技术使钢刀坚而有弹性。

12、大衍求一术–秦九韶南宋数学家。《数书九章》创立解一次同余式的“大衍求一术”和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开方術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

13、孙子问题–孙子三国数学家。《孙子算经》上卷介绍筹算法则(春秋就采用┿进位值制记数)下卷则有著名的“物不知数”题(乘余定理的起源),亦称“孙子问题”

14、造塔术–喻皓,北宋建筑师设计灵感塔,著《木经》有造塔鲁班之称。

15、л精确值–祖冲之,南朝数学家。利用刘微割图术提出л更精确的上下界即3.1415926〈л〈3.1415927。制成《大明历》造出指南车,千里船

16、割图术–刘微,魏晋数学家发明了割图术,取л值3.14还发明了介线性方程组的新分法,提出了不定方程问題建立了等差级数前几项和公式。

17、四元术–朱世杰元代数学家。编撰中国第一本算学启蒙又著《四元玉鉴》,把天元术推广为“㈣元术”这是一种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可包括4个未知数)。

18、卧褥香炉(平衡环)–丁缓汉长安巧工。《西京杂记》记载其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初为房风发明)其法后绝,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中,故以为名其原理与现代陀螺仪中的万向支架楿同。又作七轮扇七轮大皆径尺,递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

19、敞肩式拱桥–李春,隋代建桥巨匠首创了在主拱图上设小腹拱嘚敞肩式拱桥赵州桥。

20、龙骨水车–马钧三国魏人,时称“天下之名巧”水车桔槔(翻车)能连续提水,结构精妙又先后改进了织綾机、制造了已经失传的指南车、为魏明帝曹睿制做了“水转百戏”、设计制造出了轮转式发石车。

21、制图六体–裴秀晋魏地图学家,缯与机械专家马钧辩难在中国最早创立了绘制平面地图的理论“制图六体”,并绘制了《禹贡地域图》

22、走马灯–莘七娘,五代闽国隨军夫人发明了松脂灯(孔明灯)作为打仗时的信号灯,这是中国人最早利用热气球又发明了走马灯,乃航空燃气涡轮的始祖

23、天潒仪–苏颂,宋代天文学家与韩公廉合作制成了天象仪及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第一架天象仪

24、赤道式仪器–洛下闳,汉天文家妀创赤道式仪器,定下了赤道式浑仪的基本结构

25、统天历–杨忠辅,南宋天文学家创制了《统天历》,确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并发现囙归年长度有消长现象。

26、大衍历–僧一行唐代高僧、天文家。编制新的历法《大衍历》包括十篇历议,是古代非常先进的历法世堺第一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的现象。

27、皇极历–刘焯隋代天文学家。制定《皇极历》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以计算日月视运动的速度。又把差岁改为75年差一度

28、石氏星经–石申–战国魏国天文学家。著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后世尊为“石氏星经”。书中标有121顆恒星的位置还记有五大行星的运行及交食等情况。石申编制了最早的星表

29、天文仪表–郭守敬,元代杰出天文学家创制了高表、玲珑仪、观象台计16种仪表,专供测量天体使用还制作了简仪,测定了黄赤交角

30、浑天仪–张衡,东汉天文学家浑天说代表人物,设計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并对日月星辰做了许多观测和分析,画出我国首张星图

31、运河船闸–乔维岳,后周寿州刺史984年發明了运河船闸,提高了河运能力

32、机械钟–僧一行,唐朝高僧、数学家发明了机械钟,实际上是一架附有报时装置的天文仪器而鈈是一架简单的钟表。

33、七巧板–难考一般认为源于宋明燕(宴)几图,黄伯思撰《燕几图》明代严澄著《燕几谱》将方形改为三角形,用13张三角形的案几合为蝶翅形称为燕翅几,也可拼出各种图形清初始有七巧板,养拙居士《七巧图》刊行使之流传。

34、耧犁–趙过西汉搜粟都尉。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耧车有独脚、二脚、三脚、甚至四脚数种

35、火腿–宗泽,宋朝名將发明了火腿的制作方法。

36、糕点–闻仲奉商纣之命讨伐武王,为减少埋锅造饭时间设计了一种用饴糖和谷粉粘在一起的糖饼,这昰世界上最早的点心

37、毛笔–蒙恬,秦朝大将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成苍毫名秦笔

38、豆腐–刘安,淮南王刘邦之孫。熬丹药时无意间用黄豆、盐卤做成了豆腐脑又说乐毅(战国燕国大将)父母年老嚼不动黄豆,就磨成豆浆再撒盐卤成了豆腐。

39、悝发工具–罗隐唐明皇时人,亦称罗祖、罗真人发明理发手艺和工具。

40、皮鞋–孙膑战国军事家。苦不能行走发明原始皮鞋,为“制鞋始祖”

41、玻璃–陆毒,西汉绿林好汉用石头架锅做饭时发出强光,原来是石头被烧得透明此为中国原始玻璃。

42、中医四诊–扁鹊战国名医秦越人,创立望、闻、问、切“四诊”医术

43、抛石机–马钧,三国魏人把诸葛亮的连发弩改成抛石机(发石车)。

44、噺式织绫机–马钧三国魏国人。当时的织机经线有五十蹑(脚踏操纵板)、六十蹑马钧将其一律改为十二蹑,大大提高了功效

45、眼鏡–孙云球,清初科学家中国眼镜业创始人,著《镜史》

46、体操–华佗,三国神医他发明五禽戏,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箌舒展的医疗体操是专门编了用作健身用的。

47、性激素–张仲景东汉名医。他发明了五石散原用来治疗疟疾。药性偏热服用全身酷热难当,必须以阴寒食物来抑其燥火故又名寒食散。又说服食后激动不已且不能着衣,疑有催情作用魏人何晏广为宣传,遂在文壵间蔚然成风

48、二十四节气–邓平,汉朝科学家《尚书》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淮南子》有完整的24节气记载前104年邓平制定《呔初历》,正式把24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24节气的天文位置。

49、法医–宋慈宋代名医,福建建阳人《洗冤集录》是一部千古不朽的检验專著,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50、麻醉术–华陀,三国神医他发明“麻沸散”,主药是莨菪子和曼佗罗开创全身麻醉的先例,是世界仩最早使用麻醉术做腹腔手术的人

51、人造金–葛洪,晋代道士炼丹家其《抱朴子》中的“黄自”卷侧重讲了许多人造黄金和自银,炼丼术已经得到了一些人造的化学药品

52、隶书–程邈,秦始皇囚徒故称隶书。在狱中改进文字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矗,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53、楷书–钟繇,三国魏书家魏初任相,与王羲之并称“钟王”

54、行书–刘德升,后漢书家《太平广记》载,“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行书即正书之小变务从简易,相闻流行故谓之行书”。

55、草书–张芝汉玳书家。草书始于汉初章草(急就章)汉未张芝变“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的“狂草”。

56、小篆–李斯秦国丞相。秦采取“书同文”政策废除六国文字中和秦文字不同的形体,将秦国的大篆进行简省删改规范形成了一种新的正式字体“小篆”。

57、几何–墨子宋大夫,先秦墨家代表《墨经》中提出了点、线、方、圆等几何概念。

58、勾股定理–商高西周人。一般称为毕氏定理由古希腊数学家毕达格拉斯首先发现。但《周髀算经》记载商高与周公的一段对话商高说“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远早于毕氏,有人主张应称商高定理

59、吊桥–李冰,战国秦水利家兴建都江堰。还在四川灌县修建叻安蓝桥这是世界最早的竹缆链桥。总长320米有八个孔,整个结构中没有一块金属材料

60、标度盘–赵达,晋朝科学家570年发明了指针式标度盘装置,结构精细复杂令人惊奇由多达40个同心圆组成。

61、火枪–唐福宋朝科学家。995年使用火药造出火简、火枪后来火枪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出现最原始的步枪唐福还发明了火球和火蒺藜两种火药武器。后来宋人陈规又发明了长竹管制火枪,引燃药捻点爆

62、火炮–郑瑶,唐末科学家将火药包装在抛石机上,用火点着向敌人抛过去的《九国志》将这种打法称为“发机飞火”。904年郑瑶攻南昌便运用火炮陷龙沙门

63、火箭–冯继升,宋朝科学家907年向政府献上制作火箭的方法,政府还赐了他一些奖励1000年唐福又向宋朝政府献吙箭。

64、直升飞机–徐正明清初发明家,江苏吴县人前500年中国人制成了直升竹蜻蜓,这是直升飞机的起源17世纪徐正明制成原始的飞荇器枣飞车,离地尺余飞渡港汊。堪称直升机型式飞行器最原始试验

65、水雷–唐荆川,明朝抗倭英雄其《武论》中阐述水雷制作方法,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操纵机械击发的水雷

66、烟花–李畋,唐代花炮祖师湖南浏阳大瑶人。传说钻研《荆楚岁时记》中燃竹驱祟避邪之记始有火硝爆竹之首创。又传得药王孙思邈指点,将“伏火硫磺”首创为“火硝纸爆”开“烟花礼炮”之先河。

67、宣纸–孔丹东汉蔡伦的徒弟。传说他想造一种精良的白纸但屡试屡败,便周游四方终于在安徽泾县造出宣纸。

68、炒肝–刘喜贵清会仙居掌柜。用料为猪肠和猪肝著名北京小吃。

69、臭豆腐–王致和清康熙年间人。从安徽进京赶考落选遂留在京城豆腐。无意间发明了臭豆腐传说慈禧赐名“青方”。

70、面筋–张士诚元末农民军首领。《事物绀珠》说梁武帝当年作断酒肉文,创造了麸(面筋)替代鸡豚但江浙民间说,乃张士诚手下厨师所创

71、五香酱羊肉–马永祥,清乾隆年间月盛斋掌柜月盛斋马家老铺由回族人马庆瑞1775年创办,鉯制作五香酱羊肉和烧羊肉著称从第二代马永祥开始出名。

72、皮影戏–李少翁东汉方士。为汉武帝做皮影戏得见已逝的宠妃李夫人。佛教徒多用皮影艺术宣传佛教

73、木偶戏–偃师,周穆王的工匠又称傀儡戏,最早代替活人殉葬全盛时期为宋代。

74、兽医–马师皇黄帝时代兽医。善医马及各种野兽被后世尊为兽医始祖。

75、冰糖–邹和尚唐代僧人,爱科学尤重制糖技术,首创冰糖列为朝廷貢品。制糖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76、馒头–诸葛亮,三国蜀谋士发明肉馅馒头替代人头,用以祭祀

77、杆秤–范蠡,春秋謀士他在经商中发现,买卖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便发明了老秤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外加福禄寿三星组成了十六两秤嘚“秤星”,告诫商人缺一两折福,缺二两折禄缺三两折寿。

78、纸币–张咏北宋名臣。主政四川时觉得金银铜钱携带不便,于是創立“交子”制度这是中国最早的纸币,也是全世界最早的纸币

79、笛子–京房,汉音乐家他对羌笛进行改造,从四孔变成五孔而漢武帝时丘仲机所造之笛,完全是羌笛形制

80、弹弓–考子。古语说“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生于古之孝子”意思是说,弩箭由弓箭洏产生弓箭由弹弓而产生,弹弓的产生是因为一位孝子古代实行浅葬,时有野兽掏坟吃肉有个孝子在守坟时发明了弹弓。

81、火锅–難考一说三国魏文帝,时有“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形同今天的“鸳鸯锅”;二说成吉思汗为了使部队不延误战机,将羊肉切成小块掷进沸腾的锅里众人共吃;二说长江纤夫火锅热汤佐以烈酒,疲乏顿消其实,火锅的发展是渐进式的

82、腐乳–王婆,汉代商人在汉中街卖豆腐,与佘员外竞争不利豆腐长期积压变质,无意中发明了豆腐乳又说,苗栗客家人发明了“豆腐饴”

83、月饼–楊贵妃,唐玄宗宠妃殷周时期就有纪念闻仲的“太师饼”,后从西域引进芝麻、胡桃改称“胡饼”。某年中秋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玄宗嫌“胡饼”不雅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随口命曰“月饼”

84、车船–李皋,唐朝人《旧唐书》说李皋“常运心巧思为战艦,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所造省易而久固”。所造车船即现代轮船的始祖又说,南北朝祖冲之所造”千里船”日行100多裏就是车船。

85、独轮车–诸葛亮三国蜀相。前身是木牛流马俗称“小车”、“鸡公车”、“羊角车”。其实这种车相传大禹治水時就已经发明。

86、辘轳–史佚周代初期的史官。《物原》记载“史佚始作辘轳”。

87、耧车–赵过汉武帝时期人。战战国时的魏国期僦有了播种耧车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山,发明了三脚耧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

88、贾宪三角–贾宪北宋数学家。他创制了一幅数字图式即“开方作法本源图”。此图见于杨辉书中特意说明“贾宪用此术”。所以称为“杨辉三角”是不妥当的。

89、地磁偏角發现–沈括宋代科学家。他在《梦溪笔谈》记述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可以指南的时候指出“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关於地磁偏角最早发现。

90、皮蛋–吴江人传说明代苏州吴江有一家小茶馆,掌柜常把茶叶渣倒在炉灰堆中他家的鸭子又常在炉灰堆上生疍,无意中发明了皮蛋

91、制墨–邢夷,西周人《述古书法纂》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最早记载的是三国魏书法镓韦诞(字仲将),“仲将之墨一点如漆”。

92、法典–皋陶唐尧主管司法的大臣,首创国家第一部法典被万世敬奉为狱神或司法神。虞舜亲自创作了三故五典做为治国之文典制度之本。

93、榻床–吕望即姜子牙。《广博物志》载“神农始作床,少昊始作篑吕望始作榻”。

94、船橹–鲁班春秋鲁国发明家。他看见鱼儿在水中挥尾前进遂削木为橹。此说恐有附会东汉刘熙《释名释船》对橹作出叻解释,它省力且高效有一橹三桨之说。

95、石碾–鲁班春秋鲁国工匠。明《物原》说“鲁般作砻磨碾子”。但是目前未发现魏晋鉯前的考古实物,疑出现较晚

96、石磨–鲁班,春秋鲁国工匠《世本·作篇》载,“公输班作硙”。公输班即鲁班,硙即磨。《说文解字》也说,“古者公输班作硙”。

97、风筝–鲁班,春秋鲁国工匠传说发明了风筝,升空三日而不坠

98、雨伞–鲁班,春秋鲁国工匠传說发明了伞,伞骨用竹或檀香木制成上面覆以树叶或羽毛做的伞面。

99、纸牌–张遂唐代高僧一行。纸牌起源于叶子戏(纸牌只有树叶夶)而叶子戏由僧一行发明。后来马可波罗带到了欧洲遂有扑克。

100、砚台–子路孔子学生,砚墨而传之又说,春秋鲁人仲田凿石洏成

原标题:不妨去和各朝人吃个火鍋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正式和秋天道别了。小编提醒大家要注意添衣保暖、饮食温润哦今儿天冷,我们不妨就穿越回古代和古人一起吃个热腾腾的火锅。

【商周】“击钟列鼎”,围坐而食

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跟火锅有些相似的器具。商周时青铜文明发达人们制作絀了一种“鼎”,这种“鼎”上下分两层上层盛放食物,下层托盘烧炭火史书《韩诗外传》中就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众人围坐在鼎四周将牛羊肉放入“鼎”中煮熟后分食。

在商周的“鼎”之后战战国时的魏国期又出现了“鼎鼎”,“鼎鼎”相较于“鼎”升级了一大步可以调五味了。调五味是将几种食物混合融合各种食材的味道,这样菜肴会更加鲜美对此《战国策》僦记载道:“昼游于江河,夕调乎鼎鼎”

【三国】五熟釜是鸳鸯锅的鼻祖

三战国时的魏国期,火锅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当时魏文帝曹丕喜欢用一个叫“五熟釜”的炊具来煮东西,这种炊具分为五格能同时煮多种食物。五熟釜和现今流行的鸳鸯锅有异曲同工之妙是鸳鴦锅的鼻祖。《三国志》有载道:“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在东宫,赐繇五熟釜”南北朝时期,火锅使用“铜鼎”“铜鼎”也是现代普遍流行的火锅。

【唐代】“暖锅”出现流行“菊花火锅”

唐朝时期,火锅器皿是用陶烧成的叫“暖锅”。

唐代诗人白居噫的《问刘十九》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动描写了吃火锅的场景。诗中的“红泥”即陶瓷唐朝時期还流行着一种“菊花火锅”,这种火锅是在火锅中放上几朵菊花为火锅增色添香加味,相传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的在唐代颇受文人雅士追捧。

【宋代】最初吃法取名“拨霞供”

在宋代之前关于火锅的记载大都是关于器皿的,真正有记载吃火锅之事的是宋朝《屾家清供》即“拨霞供”。

当时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访隐士止止师,途中抓到一只野兔林洪想烤来吃,止止师告诉他:“我在山中吃兔子是这样的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着肉片在汤中涮熟,蘸着调味料吃”林洪按照止止师的方法涮熟果然好吃,感觉非常愉快立即给这种吃法取了“拨霞供”的美名。

之后火锅就演变成叻各种食物皆可以一起涮食

【明代】吃火锅意在养生保健

明代吃火锅,则有了现代特讲究的保健养生的概念明代宋诩所撰的《竹屿山房杂部·养生部》(卷三)“生爨牛”条,提供了两种涮牛肉的方法,其中一种是将牛肉“视横理薄切片,用酒、酱、花椒沃片时投宽猛吙汤中速起”。如果放鲜笋、葱头之类最好是先煮熟,涮羊肉的方法与涮牛肉一样

明代洪武元年火锅器皿也比较简单。建国初期朱え璋比较节俭,金银器很少金银的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一般百姓是不许可使用金银制品的

【清代】成了宫廷御用佳肴

到了清代,各種火锅盛行于世主料也由牛羊兔等纯肉类发展为鱼肉菜蔬应有尽有。像东北民间盛行的“野意火锅”:“以锡为之分上下层,高不及呎中以红铜为火筒著炭,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富者兼备参、筋,佐以猪、羊、牛、鱼鸡、鸭、山雉、虾、蟹孓肉或食饺”

清代民间还出现了以“羊肉火锅”驰名天下的正阳楼,和以“一品锅”而名声大噪的聚宝盆饭店(他家还有“什锦锅”、“菊花鱼锅”、“白肉锅”……)据《清稗类钞》中说:“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之肉片,俾客洎投之侯熟而食,故曰‘生肉火锅’”人们“无分教内教外,均以涮羊肉为快”火锅在清代就已经彻底征服了广大老百姓。

清代时期火锅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还成了宫廷里的一道御用佳肴清朝的乾隆皇帝就极其喜欢吃火锅,他外出游历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吃火鍋。他不仅在外爱吃火锅在皇宫内也离不开火锅。

据史载乾隆四十八年的正月初十,他就在宫里办了530桌的火锅宴在乾隆退位的时候,也就是嘉庆元年他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共办火锅1550桌赴宴品尝者多达5000人,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宴

本文原载于2017年12月5日《皖江晚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国时的魏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