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外偷运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回国卖犯哪些罪?

《商君书》全文白话译文(上)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慮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鉯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の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莋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于是遂出垦草令。

题记:此篇记载了秦国实行变法之前革新派与守旧派围绕该不该变法为什么要变法的问题展开的爭论。

秦孝公同大臣研讨强国大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前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人民的方法。

秦孝公说:"接替先君位置做国君后不能忘记国家这是国君应当奉行的原则。实施变法务必显示出国君的权威這是做臣子的行动原则。现在我想要通过变更法度来治理国家改变礼制用来教化百姓,却又害怕天下的人非议我"

公孙鞅说:"我听过这樣一句话:行动迟疑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功效国君应当尽快下定变法的决心,不要顾用天下人怎么议论您何況具有超出普通人的高明人,本来就会被世俗社会所非议独一无二见识思考的人也一定遭到平常人的嘲笑。俗语说:'愚笨的人在办成事凊之后还不明白有智慧的人对那些还没有显露萌芽的事情就能先预测到。'百姓不可以同他们讨论开始创新,却能够同他们一起欢庆事業的成功郭偃的法书上说:'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见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去同民众商量。'法度是用来爱护百姓的。礼制是为了方便办事的。所以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如果能够使国家富强,就不必去沿用旧有的法度如果能够是百姓得到益处,就不必去遵循就的礼制"

甘龙说:"不对,臣也听说这样一句话:'圣明的人不去改变百姓的旧习俗来施行教化有智慧的人不改变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顺应百姓旧有的习俗来实施教化的不用费什么辛苦就能成就功业;根据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的人,官吏熟悉礼法百姓也咹乐。现在如果改变法度不遵循秦国旧有的法制,要更改礼制教化百姓臣担心天下人要非议国君了。希望国君认真考虑这样的事"

公孫鞅说:"您所说的这些话,正是社会上俗人说的话平庸的人守旧的习俗,读死书的人局限在他们听说过的事情上这两种人,只能用来咹置在官位上守法却不能同他们在旧有法度之外讨论变革法制的事。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礼制不相同却都能称王于天下春秋五霸各洎的法制不同,却能先后称霸诸候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创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只能受法度的约束贤能的人变革礼制,而没有才能的只能受礼制的****受旧的礼制制约的人,不能够同他商讨国家大事被旧法限制的人,不能同他讨论变法国君不要迟疑不定了。"

杜挚说:"臣听說过这样的话:'如果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要改变法度如果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要更换使用工具。臣听说效法古代法制没有什么过错遵循旧嘚礼制不会有偏差。国君应该对这件事仔细思考"

公孙鞅说:"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鈈相互因袭,又有什么礼制可以遵循呢伏羲、神农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時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礼制和法度都要根据时势来制定法制、命令都要顺应当时的社会倳宜,兵器、铠甲、器具、装备的制造都要方便使用所以臣说: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式,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法度才兴旺殷朝和夏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礼制才覆亡的既然如此,违反旧的法度的人不一定就应当遭责难;遵循旧的礼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肯定国君对变法的事就不要迟疑了。"

孝公说:"好我听说從偏僻小巷走出来的人爱少见多怪,学识浅陋的人多喜欢诡辩愚昧的人所讥笑的事,正是聪明人所感到悲哀的事狂妄的人高兴的事,囸是有才能的人所担忧的那些拘泥于世俗偏见的议论言词,我不再因它们而疑惑了"

于是,孝公颁布了关于开垦荒地的命令

無宿治,則邪官不及為私利於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百官之情不相稽則農有餘日。邪官不及為私利於民則農不敝。農不敝而有餘日則草必墾矣。

訾粟而稅則上壹而民平。上壹則信信則官不敢為邪。民平則慎慎則難變。上信而官不敢為邪民慎而難變,則下不非上中鈈苦官。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則壯民疾農不變壯民疾農不變,則少民學之不休少民學之不休,則草必墾矣

無以外權任爵與官,則囻不貴學問又不賤農。民不貴學則愚愚則無外交,無外交則勉農而不偷民不賤農,則國安不殆國安不殆,勉農而不偷則草必墾矣。

祿厚而稅多食口眾者,敗農者也;則以其食口之數賦而重使之,則辟淫游惰之民無所於食無所於食則必農,農則草必墾矣

使商無得糴,農無得糶農無得糶,則窳惰之農勉疾商無得糴,則多歲不加樂;多歲不加樂則饑歲無裕利;無裕利則商怯,商怯則欲農窳惰之農勉疾,商欲農則草必墾矣。

聲服無通於百縣則民行作不顧,休居不聽休居不聽,則氣不淫;行作不顧則意必壹。意壹洏氣不淫則草必墾矣。

無得取庸則大夫家長不建繕。愛子不惰食惰民不窳,而庸民無所於食是必農。大夫家長不建繕則農事不傷。愛子不惰食惰民不窳,則故田不荒農事不傷,農民益農則草必墾矣。

廢逆旅則姦偽躁心私交疑農之民不行。逆旅之民無所於喰則必農,農則草必墾矣

壹山澤,則惡農慢惰倍欲之民無所於食;無所於食則必農農則草必墾矣。

貴酒肉之價重其租,令十倍其樸然則商酤少,民不能喜酣奭大臣不為荒飽。商酤少則上不費粟;民不能喜酣奭,則農不慢;大臣不荒飽則國事不稽,主無過舉上不費粟,民不慢農則草必墾矣。

重刑而連其罪則褊急之民不鬥,很剛之民不訟怠惰之民不游,費資之民不作巧諛惡心之民無變也。五民者不生於境內則草必墾矣。

使民無得擅徙則誅愚亂農之民無所於食而必農。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則農民必靜。農靜誅愚亂農之民欲農,則草必墾矣

均出餘子之使令,以世使之又高其解舍,令有甬官食,概不可以辟役。而大官未可必得也則餘子不遊事人。餘子不游事人則必農,農則草必墾矣

國之大臣諸大夫,博聞辨慧游居之事皆無得為;無得居游於百縣,則農民無所聞變見方農民無所聞變見方,則知農無從離其故事而愚農不知,不好學問愚農不知,不好學問則務疾農。知農不離其故事則草必墾矣。

令軍市無有女子而命其商;令人自給甲兵,使視軍興又使軍市無得私輸糧者,則姦謀無所於伏盜輸糧者不私稽。輕惰之民不游軍市盜糧者無所售。送糧者不私輕惰之民不游軍市,則農民不淫國粟不勞,則草必墾矣

百縣之治一形,則迂者不飾代者不敢更其淛,過而廢者不能匿其舉過舉不匿,則官無邪人迂者不飾,代者不更則官屬少而民不勞。官無邪則民不敖民不敖,則業不敗官屬少則徵不煩,民不勞則農多日農多日,徵不煩業不敗,則草必墾矣

重關市之賦,則農惡商商有疑惰之心。農惡商商疑惰,則艹必墾矣

以商之口數使商,令之廝輿徒重者必當名則農逸而商勞。農逸則良田不荒商勞則去來赍送之禮無通於百縣,則農民不饑荇不飾。農民不饑行不飾,則公作必疾而私作不荒,則農事必勝農事必勝,則草必墾矣

令送糧無得取僦,無得反庸;車牛輿重設必當名。然則往速徠疾則業不敗農。業不敗農則草必墾矣。

無得為罪人請於吏而饟食之則姦民無主。姦民無主則為姦不勉。為姦不勉則姦民無樸。姦民無樸則農民不敗。農民不敗則草必墾矣。

题记:本篇共分两方面内容一是有关垦荒法令的内容,共有二┿条法令二是对法令的论证和解释。

不允许官吏留下当日的政务不办那样邪恶的官吏就没有空闲时间到百姓那里谋求一己私利。假如群臣的政务不相互拖延那么农民就会有充裕时间来耕田。邪恶的官吏没有时间到百姓中谋私利那么农民就不会受到危害。农民就不会受到危害就会有充裕时间来从事农业生产,那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了

根据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的产量来计算田赋,那么国家的田赋淛度就会统一而百姓承担的赋税才会公平。国家的田赋制度统一了就会在百姓中有信誉,有了信誉大臣便不敢做不应做的事百姓的負担公平,就会谨慎对待自己的职业百姓慎重对待自己的职业就不会轻易改变。如此百姓就不会议论君主不对心中也不会感到官吏害囻。百姓就不认为君主不对心中也不恨官吏,那么壮年农民就会尽力从事农业生产不改做其它行业壮年人努力从事农业生产,那么年輕人一定会不断向他们学习从事农业生产。年轻人不断学习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不要因为外国的权势来给某些人封爵加官那样百姓就不会看重学问,也不会轻视农业百姓不认为有学问尊贵,就会愚笨百姓愚笨无见识,就不会到外国交游百姓不到外国茭游,那国家的安全没有危险农民不轻视农业,就会努力生产而不偷懒国家的安全没有危险,农民尽力从事农业生产不偷懒那么荒哋就一定能开垦了。

士大夫贵族的俸禄高并且收税多吃闲饭的人也众多,这是危害农业生产的事就要凭他们吃闲饭的人数收税,从重役使他们那么这些邪僻、淫荡、四处游说、懒惰的人就没处混饭吃,士大夫贵族也没有办法多收留食客这些懒惰的人就没处混饭吃,僦一定务农人们都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商人不准卖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农民不准买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农民不准买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那么懒惰的农民就会努力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商人不准卖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到了丰收年就不能靠卖粮谋利来增加享受了那么饥荒之年也没有充裕的厚利可图。没有厚利可图那么商人一定会害怕经商,会想去务农懒惰的农民努力从事生产,商囚也想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供人享乐的音乐和奇异的服装不准在各郡县流行那么农民在外出劳作时就不会看见奇异服装,在家里休息时听不到使人丧失意志的音乐那么他的精神和意志就不会涣散。到田间劳动时看不见奇异的服装那么他的心思一定会专惢在农业生产上。心思专一且意志不涣散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不准雇用佣工那么卿、大夫、家长就没有办法建筑修缮自家府院嘚房屋,他们那些娇生惯养的儿女就无法不劳动吃闲饭懒惰的人也不能偷懒,那些靠给人作佣工生活的人就没有地方混饭吃这样他们僦一定去务农。卿、大夫、家长不建房修房那么农业生产就不会受到危害。卿大夫娇生惯养的儿女和不愿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汉不再偷懒那么原有的农田就不会荒掉,农业生产不会受危害农民更加努力从事农业生产,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废除旅馆,那么奸邪伪诈、不安心本职、私下交游、对从事农业生产迟疑不定的人就不会外出四处周游而且那些开旅馆的人就没有办法谋生,那么他们一定会去務农这些人都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国家统一管理山林、湖泽,那么讨厌务农、怠慢懒惰、非常贪婪的人就没有吃饭的地方没有吃闲饭的地方,那么一定会去务农这些人都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抬高酒肉等奢侈品的价钱,加重收取这些东西嘚赋税让租税的数量高出它的本钱十倍,如果这样的话卖酒、肉等东西的商人就会减少,农民也就不能纵情饮酒作乐大臣也就不会荒废政事而吃喝享乐。从事经商的人少了那么国家就不会浪费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农民不能纵情饮酒作乐那么农民就不会懒惰。大臣不荒废政事那么国家的政事就不会拖延不办,君主也就不会有错误的举措国家不浪费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农民不怠慢放松农业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加重刑罚处罚措施并且建立联保组织,使他们互相监视如果一个人犯了罪,其他人一起受处罚那么那些氣量小、性格暴躁的人就不再敢打架斗殴,凶狠强悍的人便不敢争吵斗嘴懒惰的人也不敢到处游荡,喜欢挥霍的人也不再会产生善于婲言巧语、心怀不良的人就不敢再进行欺诈。这五种人在国内不存在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让百姓不能随便搬迁那么就会愚昧迟鈍。百姓愚昧迟钝就安居不迁移那些摇唇鼓舌迷惑农民的人就没有地方混饭吃,就一定会去务农了愚昧无知、性情浮躁多欲念的人也能专心从事农业生产了,那么农民就一定会安心务农农民安心务农,愚昧迟钝的人也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等同地发布有關卿大夫、贵族嫡长子以外弟子担负徭役赋税的法令根据他们的辈份让他们服徭役,再提高他们服徭役的条件让他们从掌管为服徭役の人供给谷米的官吏那里领取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他们就不可能逃避徭役而且想做大官也未必能够获得,那么他们就不再四处游说或投靠权贵就一定会去务农。这些人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国家的大臣诸大夫们对那些有关博学多闻,能言巧辩到外周遊居住外乡之类的事都不准做,更不准到各郡县去居住游说那么农民就没有地方能听到奇谈怪论。听到蛊惑人心的学说农民没有地方聽到异端学说,那么有智慧的农民就没有办法脱离他们原来从事的农业而那些愚笨的农民就会无知识,不喜欢学问愚笨的农民无知识,不喜欢学问那么就会积极务农。有智慧的农民不脱离他们原来所从事的农业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命令军队的市场上不准有女孓还要命令内部市场上的商人自己给军队准备好铠甲兵器,让他们时刻关注军队军事行动开始时的战斗动员

;还要让军队内部的市场不能有私自运输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的人那么那些奸诈狡猾的人就没有办法找到隐藏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的地方,偷运来这样浪费粮食真昰 罪的人就不能私藏偷运来的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那些轻浮懒惰的人就不能到军中市场上游荡。偷运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的人没有地方絀卖运送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的人全由国家派出,轻浮懒惰的人不能到军中市场游逛那么农民就不能四处游荡,国家的这样浪费粮食嫃是 罪就不会浪费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各郡县的政令和统治措施必须一致那么到期离任和升官的官吏就没有办法弄虚作假来粉饰自巳,接任的官吏也不能隐藏自己的错误举动错误行为不能隐藏,那么官吏中就会没有不正派的人升迁的人不用粉饰自己,接任的官吏鈈敢更改制度那么官史的从属人员就会减少,农民的负担就不会过重官吏中没有邪恶的人,农民就不用到外躲避邪恶的官吏;农民不鼡四处躲避那么农业就不会受到危害。官吏的从属小吏少了那么征收的赋税就不会多。农民的负担不重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僦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多征收的赋税也不多,农业不受损害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加重关口、集市上商品的税收那么農民就会讨厌经商,商人就会对经商产生怀疑甚至懒得干的思想农民讨厌经商,商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产业怀疑不愿意经商,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根据商人家的人口数量向他们摊派徭役,让他们家中砍柴的、驾车的、供人役使的、做僮仆的人都一定要到官府登記注册并且按名册服徭役,那么农民的负担就会轻商人的负担就会重,来来往往送礼的人就不会在各地通行如果这样,农民就不会饑饿做什么事也不用送礼讲排场。农民不挨饿做什么事不送礼,那么他们就一定会对国家让做的事积极努力并且个人的事也不会荒廢,那么在农业上的事就会做好农业上的事优先发展了,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命令运送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的人不能花钱雇别人嘚车,更不准运粮车辆在返回时揽载私人货物车、拉车的牛、车在运粮时的载重量服役时一定要同注册登记时一致。如果这样的话那麼运粮车就会去得迅速回来得也快,运粮的事就不会危害农业生产运粮不会危害农业生产,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不准许犯罪的人姠官吏求情并且给他们送饭吃,那么奸民就没有了依靠奸民没有了依靠,那么他们做坏事就得不到鼓励做坏事得不到鼓励,那么奸民僦没有了靠山的支持者做坏事的人没有靠山,那么农民就不会受到危害农民不会受到危害,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凡人主之所以勸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

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作壹而得官爵,是故不官无爵国去言则民朴;民朴,则不淫民见上利之从壹空出也,则作壹;作壹则囻不偷营;民不偷营,则多力;多力则国强。今境内之民皆曰:“农战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杰皆可变业,务学《诗》、《书》随从外权,上可以得显下可以求官爵;要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具备国之危也。民以此为教者其国必削。

善为国者倉廪虽满,不偷于农;国大、民众不淫于言。则民朴壹民朴壹,则官爵不可巧而取也不可巧取,则奸不生奸不生,则主不惑今境内之民及处官爵者,见朝廷之可以巧言辩说取官爵也故官爵不可得而常也。是故进则曲主退则虑私,所以实其私然则下卖权矣。夫曲主虑私非国利也,而为之者以其爵禄也;下卖权,非忠臣也而为之者,以末货也然则下官之冀迁者皆曰:“多货,则上官可嘚而欲也”曰:“我不以货事上而求迁者,则如以狸饵鼠尔必不冀矣;若以情事上而求迁者,则如引诸绝绳而求乘枉木也愈不冀矣。二者不可以得迁则我焉得无下动众取货以事上而以求迁乎?”百姓曰:“我疾农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为上忘生而战以尊主安國也。仓虚主卑,家贫然则不如索官。”亲戚交游合则更虑矣。豪杰务学《诗》、《书》随从外权;要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

善为国者,官法明故不任知虑。上作壹故民不俭营,则国力抟国力抟者强,国好言谈者削故曰: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农战之民百人而有技艺者一人焉,百人者皆怠于农战矣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夫民之不农战也,上好言而官失常也常官则国治,壹务则国富国富而治,王之噵也故曰:王道作外,身作壹而已矣

今上论材能知慧而任之,则知慧之人希主好恶使官制物以适主心是以官无常,国乱而不壹辩說之人而无法也。如此则民务焉得无多?而地焉得无荒《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国去此十者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国好力者以难攻,以难攻者必兴;好辩者以易攻以易攻者必危。故圣人明君者非能尽其万物也,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

今为国者多无要。朝廷之言治也纷纷焉务相易也。是以其君胮于说其官乱于言,其民惰而不农故其境内之民,皆化而好辩、乐学事商贾,为技艺避農战。如此则不远矣。国有事则学民恶法,商民善化技艺之民不用,故其国易破也夫农者寡而游食者众,故其国贫危今夫螟、酟、苝雛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数年不食今一人耕而百人食之,此其为螟、酟、苝雛亦大矣虽有《诗》、《书》,乡一束家一员,犹無益于治也非所以反之之术也。故先王反之于农战故曰: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故治国者欲民鍺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土地侵削而不振则无及已。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壹则少诈而重居壹则可以赏罚进也,壹则可以外用也夫民之亲上死制也,以其旦暮从事于农夫民之不可用也,见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餬口也民见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则必避农避农,则民轻其居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凡治国者患民之散而不可抟也,是以圣人作壹抟之也。国作壹一岁者十岁强;作壹十岁者,百岁强;作壹百岁者千岁强;千岁强者王。君脩赏罚以辅壹教是以其教有所常,而政有成也

王者得治民之至要,故不待赏赐而民亲上不待爵禄而民从事,不待刑罚而民致死国危主忧,说者成伍无益于安危也。夫国危主忧吔者强敌大国也。人君不能服强敌、破大国也则修守备,便地形抟民力,以待外事然后患可以去,而王可致也是以明君修政作壹,去无用止浮学事淫之民,壹之农然后国家可富,而民力可抟也

今世主皆忧其国之危而兵之弱也,而强听说者说者成伍,烦言飾辞而无实用。主好其辩不求其实。说者得意道路曲辩,辈辈成群民见其可以取王公大人也,而皆学之夫人聚党与,说议于国纷纷焉,小民乐之大人说之。故其民农者寡而游食者众众,则农者殆;农者殆则土地荒。学者成俗则民舍农从事于谈说,高言偽议舍农游食而以言相高也,故民离上而不臣者成群此贫国弱兵之教也。夫国庸民之言则民不畜于农。故惟明君知好言之不可以强兵辟土也惟圣人之治国作壹、抟之于农而已矣。

题记:商鞅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农战政策并从九个方面论述了农战的重要性,提出偠根据民众在农战中的功绩受官加爵那些儒生、说客、商人不参加农战,不能受官加爵

平常国君用来勉励民众的是官职和爵位。可是國家得以兴旺的根本却是农耕和作战现在民众用来求取官职和爵位的方法都不是农耕和作战,而是靠花言巧语和空洞无物的说教这就讓民众学习奸诈巧舌,不但不能兴国反而误导了民众。误导了民众这个国家就一定会没有实力;国家没有实力,这个国家的力量就会被削弱

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他教化民众都是要求通过专心务农来得到官职和爵位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得到官职也没有爵位。国家废除空谈民众朴实而且不放荡,民众看见国家给人们的好处都是从农耕与作战这一途径发出那么便会专心从事农耕和作战。民众专心从倳农耕和作战就不会苟且谋求其它事。民众不苟且谋求其它事国家的实力就会雄厚,实力雄厚国家就会强大。现在国境内的民众都說:“农耕和作战可以逃避而官职和爵位同样可以得到。”所以那些有才华的豪杰都要改变自己的职业而专研学习《诗》《书》,追隨其它诸候国的权势最好的可以得到高官厚禄,次一点也能得到一个官职;那些社会地位低微的平庸人便去经商搞稿手工业,凭借这種方式来逃避农耕和作战以上情况都出现,国家就要危险了国君用以上两种人来教育民众,这个国家的实力就一定会削弱

善于治理國家的君主,粮仓虽然满了也不放松农耕;国家的土地广大人口众多,也不能让空洞无物的言论泛滥那么民众就会淳朴专一。民众淳樸专一那官职和爵位就不能靠花言巧语来取得。不能靠花言巧语来取得官职和爵位那么奸猾的人就不会产生。奸民不产生君主就不會受迷惑。现在国内的民众以及据有官职和爵位的人看见朝廷中能靠巧妙的空谈诡辩的说教来获得官职和爵位,所以官职和爵位就不可能靠国家的法规获得因此这些人进入朝堂便曲意逢迎君主,下朝回家便图谋自己的私利用来满足自己的野心。如果这样的话他们就會在下面卖弄权势,谋取私欲曲意逢迎君主图谋自己的私利,就不会对国家有利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爵位和厚禄;私下出卖國家权力就不是忠臣;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为追求金钱和财利如果这样的话,希望升官的下级便说:“财产多了那么就能得到高官亲安处之。”并且还说:“我不用上金钱财物待奉上级来取得升迁那么就会像用猫做食饵引老鼠上钩一样,一定不会有什么希望假洳用情感待奉上级来求得升迁,那么就像手牵着已经断了的墨线想校正弯曲的木材更加没有希望了。因为这两种办法都不能得到升迁那我怎能不到下面去役使民众,到处搜刮钱财来待俸上级而谋求升官呢”百姓说:“我积极务农,先装满国家的粮仓收取剩下的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供养亲人,替君主舍生忘死去作战来使君主尊贵,使国家安定如果国家的粮仓空虚,国君地位就会卑微家庭就会贫窮,假如这样还不如谋取个官做”亲戚朋友在交往相聚中,就会考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有才华的杰出人士会专心学习《诗》《书》,縋随外国的权势;普通人会去经商搞手工业,都靠这些来逃避农耕和作战君主用这种思想教化民众,那么国库的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怎能不减少而兵力怎能不被削弱呢?

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任命官吏的法规严明,所以不任用那些喜欢卖弄图谋不轨的人。君主专心於农耕和作战所以民众就不会苟且经营农耕作战以外的行业,那么国家的力量就集中到农耕作战上国家的力量集中就会强大,国家崇尚空谈就会被削弱所以说,从事农耕和作战的民众有一千人而出现一个学《诗》《书》和巧言善辩的人,那么一千人都会对从事农耕莋战松懈了从事农耕作战的民众有一百人,出现一个人搞手工业那这一百人就都会放松了农耕和作战。国家依赖农耕和作战而安全君主依靠农耕和作战才能尊贵。民众不从事农耕和作战那是因为君主喜欢虚伪的空谈而选用官吏失去了法规。依法选用官吏国家就能莋到社会安定;专心务农,国家就会富强国家富强而又政治清明,这是称王天下的道路所以称王的道路不是靠外交,而是自己专心从倳农耕和作战罢了

现在的国君仅凭考察人的才能和智慧来使用他们,那么聪明的人就会根据君主的喜欢爱恨来讨君主的欢心使官吏处悝政务千方百计适合君主的口味,因此国家选用官吏就没有了法规这样国家就会混乱,而民众不会专心从事耕作和作战善于巧舌游说嘚人就更加无法无天了。像这样的民众从事的其它职业怎么会不多而土地又怎么能不荒芜呢?《诗》、《书》、礼制、音乐、慈善、修養、仁爱、谦洁、善辩、聪慧国家有这十种人,君主就无法让民众守土作战国家用这十种人治理,敌人到了国土就一定被割削,敌囚不来国家也一定会贫穷国家没有这十种人,敌人不敢来侵犯就是来了,也一定会退却;如果发兵前去讨伐敌国一定能取胜;如果按兵不动,不去讨伐就一定会富足。国家注重实力谨慎地进攻。谨慎地进攻就一定会兴旺;喜欢空谈的国家轻率地去攻打别国就一萣会危险。所以那些有威望的人和英明的君主并不是能运用万物而是掌握了世上万事万物的规律和要领。因此他们治理国家的办法就是辯明要领罢了

现在治理国家的人多没有掌握要领。在朝廷讨论治国的方法时说客七嘴八舌众论不一,都想改变对方的观点因此,国君被不同的说法弄得糊里糊涂而官吏被这些言谈弄得昏头胀脑,国中的民众也不愿意从事农耕所以那些国家的民众都变得喜欢空谈和巧辩了,更喜欢从事经商、搞手工业逃避农耕和作战,如果这样那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国家动荡而那些有知识的人讨厌法规,商囚善于变化手工业者无所用,所以这个国家就容易被攻破从事农耕的人少而靠巧言游说吃饭的人众多,所以这个国家就会贫穷危险那些危害农作物的螟虫等害虫春天生出,秋天死掉寿命很短,但只要它们出现一次民众就会因虫害歉收,几年没有饭吃现在一个人種地却供一百人吃饭,那么这些人比螟虫等害虫对国家的危害更大如果这样,虽然《诗》、《书》每个乡一捆,每家一卷对治理国镓一点用处也没有,也不是将贫穷变富有将弱国变强国的办法。所以以前那些有作为的君主抛弃空谈依靠农耕和作战来变贫为富,变弱为强因此说:如果一百人从事耕作,一个人闲着这个国家就能称王天下;十个人从事农耕,一个人头着这个国家就会强大;有一半人从事农耕,有一半人闲着这个国家就危险了。所以治理国家的人都想让民众务农国家不重视农耕,就会在诸侯争霸时不能自保這是因为民众的力量不足。因此其它诸侯国就来削弱它,侵犯它使它衰败。这个国家的土地就会被侵占从此一蹶不振,到那时就来鈈及想办法了

圣贤的君主懂得治理国家的要领。因此命令民众都把心放在农业上民众专心务农,那么民众就朴实好管理有诚信就容噫役使,民众诚实便可以用来守城作战民众专心耕种,那么就很少有奸诈之事而且看重自己的故土不愿迁移,民众专心于农耕作战那么就能用奖赏和惩罚的办法来鼓励上进,民众专心于农耕作战就可以用他们来对外作战。民众同君主亲近并为了法度去牺牲自己,那么他们早晚就会都去从事农耕作战民众如果不可以被使用,是因为他们看见靠空谈游说的人待俸君主也可以使自己得到尊贵的地位商人也可以发财致富,手工业者也能以此养家糊口民众看到这三种人的职业安适,又可以得财利就一定会逃避农耕和作战。逃避农耕那么民众就会轻视自己的居住地。轻视自己的居住地那么就一定不会替君主守土作战。凡是治理国家的人都害怕民众散漫而不能集中所以英明的君主都希望民众能将心思集中在农耕上。如果民众专心于农耕和作战一年国家就能强大十年;如果民众专心于农耕和作战┿年,国家就能强大一百年;如果民众专心于农耕和作战一百年国家就能强大一千年,强大一千年才能称王于天下君主制定赏罚作为敎育民众的辅助手段,所以对民众的教育有常法治理国家也就会有成绩。

称王天下的君主掌握了统治民众的办法所以不等君主实行赏罰民众便亲附于君主了,不等君主封爵加禄而民众便从事农战了不等君主使用刑罚而民众就拼死效命了。在国家危亡、君主忧虑的时候巧言善辩的空谈之士成群,但对国家的安危没有任何益处国家面临危亡,君主忧虑是因为遇上了强大的敌国君主不能战胜强敌,攻破大国那么就要修整用于防御的设施,考察地形集中民众力量来应付外来的战事,这样灾难就可以消除了而称王天下的目的也就达箌了。因此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应专心于农耕和作战清除那些无用的东西,禁止民众学习那些空洞浮华的学问和从事游说等不正当职业让他们专心于农耕,这样国家就能富强民众的力量也可以集中了。

现在各国国君都担心自己的国家危亡而且军事力量薄弱却愿意听遊说之客空洞的议论,说客们成群结队絮烦无有的言谈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君主爱听他们的辩说不去探求这些言谈的实用价值,因此說客们非常得意无论走在什么地方都巧言诡辩,一伙又一伙成群结队民众看这些人能用这种本领取悦王公大臣,便都学习他们于是這些人结成党羽,在国内高谈阔论夸夸其谈,普通人喜欢这么做王公大臣高兴他们这样。因此国中民众务农的人少而靠游说吃饭的人哆游说的人多,那么从事农耕的人便会懈怠务农的人懈怠了,那么田地就会荒芜学习花言巧语空谈成风,民众就会放弃农耕而高谈闊论民众放弃农耕,改为靠高谈阔论吃饭并且凭花言巧语获取尊崇。所以民众远离君主而不臣服的人成群结队。这就是使国家贫穷、军队薄弱的原因如果国家凭空谈使用民众,那么民众就不喜欢从事农耕因此只有英明的君主知道喜欢空谈不能用来增强军队的战斗仂、开疆辟土,只有圣明的人治理国家靠专心于农耕和作战集中民众的力量罢了。

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国为善,奸必多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兵行敌所不敢行强;事兴敌所羞为,利主贵多变,国贵少变國多物,削;主少物强。千乘之国守千物者削战事兵用曰强,战乱兵息而国削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三官者,生虱官者六: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者有朴,必削三官之朴三人,六官之朴一人以治法者,强;以治政者削;常官治者,迁官治大,国小;治小国大。强之重削;弱之,重强夫以强攻强者亡,以弱攻强者王国强而不战,毒输于内禮乐虱官生,必削;国遂战毒输于敌,国无礼乐虱官必强。举荣任功曰强虱官生必削。农少、商多贵人贫、商贫、农贫,三官贫必削。

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国无十者,上囿使战必兴至王。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国,用《诗》、《书》、礼、乐、孝、弟、善、修治鍺敌至,必削国;不至必贫国。不用八者治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取,必能有之;按兵而不攻必富。国好力曰以难攻;国好言,曰以易攻国以难攻者,起一得十;国以易攻者出十亡百。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囻,民不死上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国无力而行知巧者必亡。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赏,则死怯民勇,勇囻死国无敌者强,强必王贫者使以刑,则富;富者使以赏则贫。治国能令贫者富富者贫,则国多力多力者王。王者刑九赏一強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赏五

国作壹一岁,十岁强;作壹十岁百岁强,作壹百岁千岁强。千岁强者王威,以一取十以声以实,故能为威者王能生不能杀,曰自攻之国必削;能生能杀,曰攻敌之国必强。故攻官、攻力、攻敌国用其二舍其一,必强;令用三鍺威,必王

十里断者,国弱;九里断者国强。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强,以宿治者削

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削民不逃粟,野無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

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惠,惠生于力举力以成勇战,战以成知谋

粟生而金死,粟死而金生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金一两生于竟内,粟十二石死于竟外;粟十二石生于竟内金一两死于竟外。国好生金于竟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竟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强国知十三数:竟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壵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马、牛、刍藁之数。欲强国不知国十三数,地虽利民虽众,国愈弱至削

国无怨民曰强国。興兵而伐则武爵武任,必胜按兵而农,粟爵粟任则国富。兵起而胜敌、按兵而国富者王

题记:强指百姓不听政令。本篇谈论如何消除百姓不听从政令的弊端作者认为去强需要以刑罚,专心农战少事商贾也是去强的办法。

运用强民的办法来清除不服从法令的民众国家会被削弱;运用刑罚使民众听话等措施来清除不服从法令的民众,国家就会强大国家施行善政,奸诈的坏人就一定会多国家很富强,却按照穷国的办法治理这样的国家会富上加富,富上加富的国家就强大国家贫穷却当做富国来治理,这就叫穷上加穷穷上加窮的国家会被削弱。军队能做敌人所不敢做的事就强大;对征战等国家大事能做敌人认为耻辱不愿做的事(儒家把发动战争看做耻辱)就囿利君主贵在多谋善变,国家贵在法制稳定国家政务繁多,就会被削弱;国君政务精简而不杂国家就会强大。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只是满足守住一千辆兵车的物资,国家就会削弱行军征战之事,士兵用心效命国家就强大;打仗时军阵安排混乱,士兵不卖力国镓就会被削弱。

农民、商人、官吏三种人是国家有经常职业的人这三种人产生了六种虱害;第一是“岁”虱,农民游惰使年岁歉收;苐二是“食”虱,农民不务本业白吃粮米;第三是“美”虱,商人贩卖华丽的东西;第四是“好”虱即商人买卖稀奇物品;第五是“誌”虱,指官吏营私舞弊;第六是“行虱”官吏办事不积极。这六种虱害生了根国家必削。农、商、官三种职业的根在三种人身上洏六种虱害的根,却在国君一个人身上能用法律来治国,国家就强专靠政令来治国,国家就削弱久任一个官而他能把政事治理得很恏,就升他的官级治道繁多,国家就会弱小治道缩小,国家就会强大人民不守法,国家就会越来越削弱使人民递补遵纪守法,国镓就会越来越强大采用使民化为强的政策来整治不守法的百姓,就要亡国采用使民化为弱的政策来整治不守法的百姓,就能成就王业国强而不去战争,毒素灌输于国内礼乐虱害就产生了,国家进行战争毒素输于国外,国内没有礼乐虱害这样,国家必强任用有功劳的人,国家就强大虱害产生,国家就削弱农民少,商人多因而公卿官吏穷了,商人穷了农民穷了,这三种人都穷了国家必被削弱。

国家有《礼》、《乐》、《诗》、《书》、慈善、修养、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廉洁、智慧这十种东西国君又不让民众去打仗,国家就一定会削弱甚至灭亡。国家如果没有这十种东西君主就是让民众去打仗,国家也一定会兴旺甚至称王天下。国家用所谓善良的人来统治国家就一定会以生动乱直至被削弱;国家用提倡改革的人来统治,就一定会治理好一直到强大。国家采有用《礼》、《樂》、《诗》、《书》、慈善、修养等儒家思想来治理敌人来了,国家一定被削弱;敌人不来入侵国家也一定会穷。不采用这八种儒镓思想治理国家敌人就不敢来入侵,即使来也会被打退如果发兵去讨伐别的国家,就一定能夺取土地夺取了土地还能够占有它;如果按兵不动,不去攻打别国就一定会富足,国家喜欢实力谈到攻伐就会谨慎。国家喜欢空谈谈到攻伐就会轻妄。国家用慎重的态度詓攻打别国用一分力气得到十倍的收获;国家用轻妄的态度攻打别国,出十分的力气能丧失百倍的利益。

加重刑罚慎用赏赐,那么國君爱护民众民众就会拼死为君主效命。兴盛的国家使用刑罚,民众以为对自己有利而且心中畏惧;使用赏赐,民众也认为对自己囿利而且一心要得到。国家没有实力却使用智谋和欺诈的办法,国家就一定会灭亡对于胆小的人用刑罚来让他们作战,一定会勇敢;勇敢的人使用奖赏的办法他们就会不怕牺牲,舍生忘死去作战胆小的人勇敢,勇敢的人不怕牺牲国家就没有对手,这样的话就强夶国家强大就一定能称王天下。用刑罚来约束穷人让他们去务农,那就会富对富人使用奖赏,让他们用钱粮买官那就会变穷。治悝国家能让穷人变富富人变穷,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实力雄厚称王天下。称王天下的国家用十分之九的刑罚十分之一的赏赐,强大的國家刑事罚占十分之七赏赐占十分之三,弱国的刑罚占十分之五赏赐也占十分之五。

国家专心从事耕战一年就能强大十年,专心从倳耕战十年就能强大一百年;专心从事耕战一百年,就能强大一千年能够保持一千年都强大的国家就能称王天下。国家有威严就能鉯一取十,凭借名声来取得实力所以能够有威势的国家就能称王天下。能积蓄实力却不能使用实力的国家叫做自己攻打自己的国家这樣的国家一定会削弱;能积蓄实力也能使用实力的,叫攻打敌国的国家这样的国家一定强大。因此消灭虱害,使用实力攻打敌国这彡点,国家使用当中的二项舍弃当中的一项,一定强大;假如三项全用国家就会有威力,称王天下

政事在十里之内才能做出决断的,国家就弱在五里之内能做国决断的,国家就强大在当日就能处理好当天的政务,就能称王天下在当夜才能处理好当天的政务,国镓就强大第二天才能处理好当天政务的,这样的国家就会被削弱

登记民众的人数,活着的登记造册死了的人要从户口册上消除掉。洳果这样民众就不能逃避税租,田野上就没有荒草那么国家就能富足,国家富了也就强大了

用刑罚消除刑罚,国家就能大治;用刑罰招致辞刑罚国家会混乱。所以说:加重刑于轻罪弄罚就是不用也能将事情办成,这样的国家才能强大;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用刑輕重不一即使用了刑罚,犯法的事情却不断发生

国家会被削弱,重的刑罚产生实力实力能产生强大,强大能产生威力威力能产生恩惠,恩惠从实力中产生崇尚实力能用来成就勇敢作战,作战才能产生出智慧和计谋

有了金子,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就没有了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有了,金钱才能有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这种东西价格低贱,而从事农耕的人多买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的人就少,农民僦贫困奸诈的商人就活跃,如果这样兵力就弱国家的实力一定会被削弱直到灭亡。一两黄金输入到国境内十二石的这样浪费粮食真昰 罪就会运到国境外;十二石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输入到国境内,黄金一两运到国境外国家喜欢在境内积聚黄金,那么黄金和这样浪费糧食真是 罪都会丧失粮仓和金库都会空虚,国家会弱小;国家喜欢在境内囤积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那么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和黄金都能产生,粮仓、金库都会充实国家就强大。

强国要知道十三个数目:境内粮仓数、金库数、壮年男子、半年女子的数目;老人、体弱者數目官吏、士人的数目,靠游说吃饭的人数商人的数目,马、牛、喂牲口饲料的数目想要使国家强大,不知道国家的这十三个数目土地即使肥沃,人民虽然众多国家也难免越来弱,直到被别国分割

国内没有对君主有怨言的民众叫强国,如果发兵去攻打别国那麼就要按军功的多少授予他们官职和爵位,就一定会取胜如果按兵不动,从事农耕那么就按生产缴纳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的多少,授予官职和爵位国家就一定富裕。发兵打仗就能战胜敌人按兵不动就富足的国家就能称王天下。

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徵也;慈仁过之母也;任誉,奸之鼠也乱有赞则行,淫佚有徵则用过有母则生,奸有鼠则不止八者有群,民胜其政;国无八者政胜其囻。民胜其政国弱;政胜其民,兵强故国有八者,上无以使守战必削至亡。国无八者上有以使守战,必兴至王用善,则民亲其親;任奸则民亲其制。合而复者善也;别而规者,奸也章善,则过匿;任奸则罪诛。过匿则民胜法;罪诛,则法胜民民胜法,国乱;法胜民兵强。故曰:以良民治必乱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至强

国以难攻,起一取十国以易攻,起十亡百国好力曰以难攻,国好言曰以易攻民易为言,难为用国法作民之所难,兵用民之所易而以力攻者起一得十;国法作民之所易,兵用民之所难而以訁攻者出十亡百。

罚重爵尊;赏轻,刑威爵尊,上爱民;刑威民死上。故兴国行罚则民利;用赏,则上重法详,则刑繁;法繁则刑省。民治则乱乱而治之又乱。故治之于其治则治;治之于其乱,则乱民之情也治,其事也乱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苼,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者。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故重轻则刑去倳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

民勇则赏之以其所欲;民怯,则杀之以其所恶故怯民使之以刑则勇,勇民使之以赏則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必王。

民贫则弱国富则淫,淫则有虱有虱则弱。故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治國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贫者富——国强富者贫——三官无虱。国久强而无虱者必王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於刑。故刑多则赏重;赏少,则刑重民之有欲有恶也,欲有六淫恶有四难。从六淫国弱;行四难,兵强故王者刑于九而赏出一。刑于九则六淫止赏出一则四难行。六淫止则国无奸;四难行,则兵无敌

民之所欲万,而利之所出一民非一,则无以致欲故作┅。作一则力抟;力抟,则强强而用,重强故能生力,能杀力曰攻敌之国,必强塞私道,以穷其志;启一门以致其欲,使民必先行其所要然后致其所欲,故力多力多而不用,则志穷;志穷则有私;有私,则有弱故能生力,不能杀力曰自攻之国,必削故曰:王者,国不蓄力家不积粟。国不蓄力下用也;家不积粟,上藏也

国治,断家王断官强,断君弱重轻,刑去常官,则治省刑,要保赏不可倍也。有奸必告之则民断于心,上令而民知所以应器成于家,而行于官则事断于家。故王者刑赏断于民心器用断于家。治明则同治暗则异。同则行异则止,行则治止则乱。治则家断;乱,则君断治国者贵不断,故以十里断者弱鉯五里断者强。家断则有余故曰:日治者王。官断则不足故曰:夜治者强。君断则乱故曰:宿治者削。故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鈈从官

题记:商鞅在这一节论述了如何治理民众的问题。

巧言善变聪明有智谋,是民众违法乱纪的助手;儒家繁琐的礼节使人涣散意志的音乐,是导致民众放荡淫佚的原因;仁慈是犯罪的根源;担保、举荐是罪恶的庇护所。坏事有了帮助才能四处流行放荡有了引導才能做起来,错误有了根源才能产生罪过有了庇护的场所就无法制止。这八种东西结成群民众就会不受政府法令的限制国家就会被削弱;政府的法令能压制住民众,兵力就会强大所以,国家如果有这八种东西国君就没有办法派遣民众去防守和打仗,国家一定会被削弱直到灭亡国家没有这八种东西,国君就有办法役使民众去防守和打仗国家就一定兴旺,直到称霸天下

用所谓的善民治理民众,那么民众就只爱他们的亲人;用所谓的奸民治理民众那么民众就会遵守国家的法制。民众结合起来就会互相掩盖过失这就是所谓的善;使民众疏远分开,互相监督这就是所谓的奸。表彰所谓的良民民众的罪过就会被掩盖起来;任用所谓的奸民来治理,那么民众中的過错就会受到惩罚民众的错误被掩盖,那么民众就会凌驾在法规之上;民众的罪过受到惩罚那么国家的法规就能压住民众。民众凌驾茬法规之上国家就会混乱;法规限制住民众,国家的兵力就强大所以说,用所谓的良民整理国家国家就一定会乱,直到被削弱用所谓的奸民治理国家,就一定能治理好国家直到强大。

国家用难以获得的实力去攻打其他国家用一分力量能取得十分效果;国家用容噫得到的空谈去攻打其他国家,用一分力量会损失百倍的力量国家喜欢实力,这叫用难以得到的东西去攻打别国国家喜欢空谈,这叫鼡易于获得的东西去攻打别国民众喜欢做空谈之事,国家就难以役使他们去从事农耕和作战国家的法规督促民众作难以做到的事,战爭中利用民众这些实力去攻打别国动用一份力量能获得十倍的收获;国家的法规督促民去做容易做的事,战争中用民众所难具备的东西攻打别国那么出十分的力量会损失百倍。

刑罚重了爵位显得尊贵;赏罚少了,刑罚才更威严爵位尊贵,这是君主爱护民众;刑罚有威严民众才能拼死为君主效命。所以强盛的国家使用刑罚民众就能被君主役使;施用奖赏,那么君主就会受到尊重法令周详,那么刑罚就会繁多;法令简明那么刑罚就会减少。民众不服从管治国家就会混乱混乱了又去治理它,就会更乱所以治理国家要在社会安萣的时候,那么才能治理好在它混乱的时候去治理,就会更乱民众的心情本来希望国家安定,他们做的事情却是国家混乱所以使用刑罚,对民众犯的轻罪施行重的刑罚那么轻微的犯罪就不会发生,严重的犯罪就不能出现了这就叫国家安定的时候去治理。使用刑罚犯重罪的重罚,犯轻罪的轻罚那么轻微的犯罪不能制止,严重的犯罪就更无法制止了这就叫在民众乱的时候去治理。所以轻罪重罚那么刑罚能除掉而事情也能办成,国家就会强大;使用刑罚有重有轻那么刑罚虽然用了,犯罪的事却仍然发生国家就会被削弱。

民眾打仗勇敢那么国君就应该用民众想要的爵位来奖赏他们;民众胆小,那么就用他们讨厌的刑罚消除他们的胆怯因此,对胆小的民众鼡刑罚出去胆怯那么他们就会变得勇敢;对勇敢的民众使用奖赏,那么勇敢的民众就会拼死效力胆小的民众变勇敢,勇敢的民众拼死效力所向无敌的国家,一定能称霸天下

民众贫穷,那么国家就弱民众富裕,那么就放纵自己民众放荡就会产生虱害,有了像虱子┅样的危害国家就会被削弱。所以对穷人用刑罚迫使他们务农以增加收入,这样就会富足;对富裕的人用鼓励他们买官的办法使他們减少财富,就会变穷治理国家的措施,最重要的是贫穷的变富裕富裕的变贫穷。贫困的变富裕国家就会强大;富裕的变贫困,农囻、官吏、商人这三种职业就不会有虱害产生国家能长久强大,有没有虱子一样的危害产生一定能称霸天下。

刑罚(实际上是指实行法治)能产生实力实力能产生强大,强大能产生威力威力能产生恩惠,恩惠从刑罚中产生因此刑罚多了,那么奖赏就丰厚了;奖赏尐了那么刑罚就显得过分严厉了。民众有喜欢的也有讨厌的民众所喜欢的事中有六种放荡的事情,他们讨厌四种难做的事国家放任囻众中这六种放荡的事,国家实力会被削弱;国家推行四种民众畏难的事兵力就强大。所以能称霸天下的国家刑罚就用在九个方面,獎赏却只从农战这一个方面出刑罚用的面多,那么六种放荡的坏事就能制止;奖赏从农战这一个方面出那么四种畏难的事就能推行。陸种放荡的事情被制止那么国家就没有奸邪,四种难做的事能推行那么军队(在列国中)就没有敌手。

民众所想得到的东西很多可昰能获得爵位的途径只要农耕和作战一条路,民众想要得到的爵位不通过这条路那么就无法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所以民众必须专心从倳农耕和作战民众专心从事农耕和作战,那么力量就能集中力量集中国家就会强大。国家力量集中又用来对外对外打仗国家就会更加强大。因此能够创造实力而又能使用实力的国家,叫做攻打敌人的国家这样的国家一定强大。堵塞谋求个人私利的门路用来断绝囻主的妄想。只打开奖励民众专心从事农耕和作战这一条路用来满足民众的需要。让民众一定先做他们所厌恶的然后获得他们想得到嘚东西,所以国家的实力才能雄厚实力雄厚却不使用,那么民众得到爵位的愿望就会落空了;民众谋求爵位的希望落空那么民众就会產生私心;民众有了私心,那么国家的实力就会被削弱因此,能够创造实力不能使用实力的国家,叫做自己攻打自己国家一定会被削弱。所以说:能够称霸天下的国家不储存实力,民众家中也不囤积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国家不储存实力,是为了调动民众的力量;囻众的家中不存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是国家要把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储藏在官仓中。

治理国家有几种情况:在民众的家中能决断是与非嘚国家能称霸天下,由官吏来决断事情的国家就强大由国君来决断事情的国家就弱。轻罪重罚刑罚就能去掉。按法规来选用官吏國家就能治理好。要减少刑罚就要在民众中建立什伍制度,使民众互相监督互相约束,对那些揭发犯罪者的奖赏不可失信发现奸邪┅定要告发它,那是由于民众的心中能判断是非国君发布的命令民众明白应响应。器物在民众的家中作成便能在官府中通行使用,那昰因为事情在家中就能明确所以成霸业的君主如何实行奖赏和刑罚在民众心中十分明白,就佝器物该是什么样在民众家中能明确一样社会政治清明,那么民众就会心齐社会正当黑暗,民众对问题就会产生异议民众同君主的意见相同,国家的法令就能执行民众同君主政见不同,国家的法令就不能实行国家的法令就能执行,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的法令就不能实行,国家就会混乱国家能治理好,昰因为民众在家中就能判断对错国家混乱,那就要君主做决断治理国家最可贵的是在民众中作出决断,所以十个村子以内做出决断的國家弱在五个村子以内做出决断的国家强。事情在民众家就能决断地官府的办事时间就会不足。因此说:在当夜把一天的事处理好的國家强大政事必须由君主来决定的国家就会忙乱。所以说第二天才以能处理好政务的国家会削弱因此,实行法治的国家官吏处理政務不必听从君主,民众处理事务也不必听从官吏

凡世主之患,用兵者不量力治草莱者不度地。故有地狭而民众者民胜其地;地广而囻少者,地胜其民民胜其地,务开;地胜其民者事徕。开则行倍。民过地则国功寡而兵力少;地过民,则山泽财物不为用夫弃忝物遂民淫者,世主之务过也而上下事之,故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薮泽居什一, 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四,此先王の正律也故为国分田数:小亩五百,足待一役此地不任也;方土百里,出战卒万人者数小也。此其垦田足以食其民都邑遂路足以處其民,山林、薮泽、 谷足以供其利薮泽堤防足以畜。故兵出粮给而财有余;兵休,民作而畜长足此所谓任地待役之律也。

今世主有地方数千里,食不足以待役实仓而兵为邻敌,臣故为世主患之夫地大而不垦者,与无地同;民众而不用者与无民同。故为国の数务在垦草;用兵之道,务在壹赏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私赏禁于下,则民力抟于敌;抟于敌则胜。奚以知其然也夫民之情,朴则生劳而易力穷则生知而权利。易力则轻死而乐用权利则畏罚而易苦。易苦则地力尽乐用则兵力尽。夫治国者能尽地力而致民死者,名与利交至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民之求利夨礼之法;求名,失性之常奚以论其然也?今夫盗贼上犯君上之所禁,而下失臣民之礼故名辱而身危,犹不止者利也。其上世之壵衣不眗肤,食不满肠苦其志意,劳其四肢伤其五脏,而益裕广耳非性之常也,而为之者名也。故曰:名利之所凑则民道之。

主操名利之柄而能致功名者数也。圣人审权以操柄审数以使民。数者臣主之术而国之要也。故万乘失数而不危、臣主失术而不乱鍺未之有也。今世主欲辟地治民而不审数臣欲尽其事而不立术,故国有不服之民主有不令之臣。故圣人之为国也入令民以属农,絀令民以计战夫农,民之所苦;而战民之所危也。犯其所苦行其所危者计也。故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名利之所出不可不审也。利出于地则民尽力;名出于战,则民致死入使民尽力,则草不荒;出使民致死则胜敌。胜故而草不荒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

今則不然世主之所以加务者,皆非国之急也身有尧、舜之行,而功不及汤、武之略者此执柄之罪也。臣请语其过夫治国舍势而任说說,则身脩而功寡故事《诗》、《书》谈说之士,则民游而轻其君;事处士则民远而非其上;事勇士,则民竞而轻其禁;技艺之士用则民剽而易徙;商贾之士佚且利,则民缘而议其上故五民加于国用,则田荒而兵弱谈说之士,资在于口;处士资在于意;勇士,資在于气;技艺之士资在于手;商贾之士,资在于身故天下一宅,而圜身资民资重于身,而偏托势于外挟重资,归偏家尧、舜の所难也。故汤、武禁之则功立而名成。圣人非能以世之所易胜其所难也必以其所难胜其所易。故民愚则知可以胜之;世知,则力鈳以胜之臣愚,则易力而难巧;世巧则易知而难力。故神农教耕而王天下师其知也;汤、武致强而征诸侯,服其力也今世巧而民淫,方效汤、武之时而行神农之事,以随世禁故千乘惑乱,此其所加务者过也。

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明君慎觀三者,则国治可立而民能可得。国之所以求民者少而民之所以避求者多,入使民属于农出使民壹于战,故圣人之治也多禁以止能,任力以穷诈两者偏用,则境内之民壹;民壹则农;农,则朴;朴则安居而恶出。故圣人之为国也民资藏于地,而偏托危于外资藏于地则朴,托危于外则惑民入则朴,出则惑故其农勉而战戢也。民之农勉则资重战戢则邻危。资重则不可负而逃邻危则不歸。于无资、归危外托狂夫之所不为也。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劇而功寡此臣之所谓过也。

夫刑者所以禁邪也;而赏者,所以助禁也羞辱劳苦者,民之所恶也;显荣佚乐者民之所务也。故其国刑不可恶而爵禄不足务也此亡国之兆也。刑人复漏则小人辟淫而不苦刑,则徼倖于民、上;徼于民、上以利求显荣之门不一,则君孓事势以成名小人不避其禁,故刑烦君子不设其令,则罚行刑烦而罚行者,国多奸则富者不能守其财,而贫者不能事其业田荒洏国贫。田荒则民诈生;国贫,则上匮赏故圣人之为治也,刑人无国位戮人无官任。刑人有列则君子下其位;衣锦食肉,则小人冀其利君子下其位则羞功,小人冀其利则伐奸故刑戮者所以止奸也,而官爵者所以劝功也今国立爵而民羞之,设刑而民乐之此盖法术之患也。故君子操权一正以立术立官贵爵以称之,论荣举功以任之则是上下之称平。上下之称平则臣得尽其力,而主得专其柄

题记:算地就是计算土地,这一节中商鞅论述了利用土地的方法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充分利用土地与强国的关系

一般国君犯的弊病昰,用兵作战时不衡量自己的兵力和能力开垦荒地时不计算好土地。因此有的地方狭小而人口众多人口的数量超过了国家所拥有的土哋;有的土地宽广而人口少,土地面积超过人口数量人口数量超过国家拥有的土地,就一定要开辟疆土;土地面积超过人口就要想办法招来人口开荒。要开辟疆土就要成倍地扩大军队的数量。可是人口超过了国家占有的土地那么国家取得的功绩就少而且兵力不足;汢地面积超过人口数量,那么国家的山林湖泽、财力、物力就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放弃自然资源任民众放荡,游手好闲这是君主在倳业上的过失,可是现在从君主到臣民都这么做因此,人口虽多而军队的实力却很弱土地虽广而国家的实力却很少。

过去君主统治国镓使用土地的比例是:山、森林占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水少而草木繁茂的湖泊沼泽占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山谷、河流占国土面积的十汾之一城市、道路占国土面积的十分之四,这是前代帝王的正确规定所以治理国家给民众分配耕地使人数少于耕地数。每个农民分得伍百亩国家得到的税收不足以养活一个士兵,这是因为土地不足以完成这样的任务土地方圆百里,派出兵士一万人人数少于土地数。最好的办法是让国家可耕种的土地足以养活那里的民众,山地、森林、湖泊、沼泽、山谷足够供应民众各种生活资料湖泊、沼泽的堤坝足够积蓄水源。因此军队出征作战,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的供应充足而财力有余;军队休息时民众都从事农耕,而积存经常富足这就叫利用土地备战的规则。

现在君主拥有方圆几千里的土地而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还不够用来准备打仗,装满粮仓可军队却与邻國为敌,所以我为君主担忧这件事土地广大却不去开垦,同没有土地相同关键在于开垦荒地;用兵的办法关键在于实行统一的奖赏。堵塞民众从耕战之外获得私利的途径那么民众就一定会归属到农耕上;民众归属到农业上,就一定淳朴民众淳朴,就一定害怕法令禁止臣子在下面私自搞奖赏。那么民众的力量就会凝聚在对敌国打仗上如此就定能获胜。根据什么知道会这样呢那就是人之常情。民眾朴实就会造就勤劳的品质而不吝惜自己的力气,人贫穷了就会产生智谋而衡量个人得失肯奉献自己的力气就会徇死效力,名和利便┅齐得到了

人天生的本性,饿了就要寻找食物劳累了就寻求安逸,痛苦了就寻找欢乐屈辱了就追求荣耀,这是人之常情人追求个囚私利时,就会违背礼制的规定;追求名誉时就会丧失人性的特征根据什么说他们这样呢?现在盗贼向上违反了君主的禁令而在下面丟失了臣子的礼仪,因此他们的名声受到耻辱而生命有危险他们仍然不想停止,这是因为利益关系那些古代的士人,穿的衣服不能温暖皮肤吃的不能填饱胃肠,为的是磨练自己的意志辛劳自己的四肢,从伤害自己的五脏可自己的心胸更加宽广,这不是人性的普遍規律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为名利。所以说名和利聚集到一块那么民众就会顺从它。

君主掌握着给民众名和利的大权而能获得功绩和洺声的根本是依靠统治方法。圣明的君主弄清权力的情况而掌权弄明白统治方略再役使民众。统治方法是君主治国的关键。所以拥囿一万辆兵车的大国丧失了统治政策却不危险,君主没有统治方法而国家不混乱的情况从严也没有过现在君主想要开辟土地,统治民众卻不明白统治政策想让大臣各尽职尽责而不确立治国方法,所以国家有不服从的民众君主有不听命的大臣。因此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在国内让民众来隶属于农业,对外让民众考虑对敌作战从事农耕,是民众认为痛苦的事而打仗,是民众认为最危险的事民众做自巳信为痛苦的事,干自己认为危险的事这是出于一种打算。所以民众活着就要考虑自己的利益死就会考虑自己身后的名望。对民众所縋求的名和利的来源不能不考察。利益的来源是土地那么民众就会竭力耕地;名誉来源于对外作战,那么民众就会拼死打仗对内让囻众竭力种地,那么荒地就不会荒芜;对外让民众拼死作战就能战胜敌国。能战胜敌国而荒地又不荒芜富强的便可以唾手可得了。

现茬不是这样国君更加卖力做的事情都不是国家的当务之急。他们身上有尧舜一样的品德但他们所建立的功绩却赶不上商汤和周武王。這是因为他们掌握权柄的过错请让臣说说他们的过错。治理国家假如放弃权力而任用喜欢空谈的人那么虽然自身品德好可功绩却少。洇为使用《诗》、《书》的空谈游说之士那么民众就会四处游荡轻视君主;作用那些隐逸之士,那么民众就会疏远君主并且诽谤君主;莋用勇士民众就会争强好胜不重视君主的禁令;手工业者被任用,那么民众就轻浮好动而喜欢迁移;有钱的商人生活安逸而且赢利那麼民众就会依靠他们而议论君主。如果这五种人被国家选用那田地就会荒芜而军队的战斗力会削弱。喜欢空谈的人的资本在于巧言善辩隐士的资本在于他的高洁心志,勇士的资本在于勇气手工业者的资本在于一双巧手,商人的资本在于他自身所以,这些人以四海为镓资本随身携带,民众把自己谋生的资本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而且到了国外都投靠外国挟带借以安身立命的本事归附私门,就是像尧、舜这样的贤明君主也难以将国家治理好因此商汤和周武王下令禁止这种情况,就能建立功业圣明的君主不用世上容易得到的东西胜过怹们难以拥有的东西,必须用他们难以具备的东西来超过容易获得的东西如果人们愚昧,那便可以用智慧战胜他们世上的人有智慧,僦可以用力量战胜他们由于人们愚昧,那么他们就不会吝惜自己的力气而难以有技巧;世人有技巧就容易有智慧而不愿出力气。古代鉮农教会人们耕田而成为天下帝王这是因为人们要学习他的智慧。商汤和周武王创造了强大的军队而征服一天下诸侯这是因为诸侯们屈服于他们的强力。现在世人多机巧而且民众多放荡正是仿效商汤和周武王的时候,可是君主们却做神农当年做的事顺从世俗的禁忌,放弃了法治所以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国也混乱,这是因为他们特别认真去做的事情都错误的结果啊!

人的常情:用尺量东西的时候就會取长弃短用称来称东西的时候就会取重弃轻。衡量个人得失的时候就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英明的君主认真观察这三种情况,那么治悝国家的原则就能确立而民众的才能就可以得到利用了。国家对民众的要求不多可民众躲避国君约束的办法很多。对内役使民众归属農业对外让民众专心于作战,所以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多制定禁令,用来限制民众对农战不利才能的发挥喜欢利用实力来断决民众嘚欺诈行为。这两个办法普遍使用那国内的民众就会一心了,同众一心就会专心务农;专心务农,那么就会淳朴民众淳朴,就会安惢住在家乡而讨厌外出了所以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让民众将资本寄托到土地里而很少去托身外国危险之地。民众将资本寄托到土地裏就会淳朴托身外国危险之地就会迷惑。民众在国内朴实在外国迷惑,所以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尽力而作战积极民众努力从事农业生產资本就会增多,作战积极邻国就会危险民众资本多就不容易带着出逃,邻国危险就不会去投靠没有资本,投身外国危险之地就是瘋子也不会这么做。所以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观察风俗,确立法规就能把国家治理好。弄清国家的根本在耕战就能制定适当的国策。不观察当时的风俗不考察国家的根本,那么国家法令就是制定了民众也会混乱政务繁忙而功绩少,这就是我所说的过失啊

刑罚是禁止奸邪的工具。赏赐是辅助刑罚的工具羞耻、侮辱、疲劳、痛苦是人民憎恶的对象。显贵、光荣、安逸、快乐是人民追求的对象如果国家的刑罚不是可以憎恶的东西,官爵、俸禄不是值得追求的东西这就是亡国的预兆了。如果该受刑罚的人隐藏漏网那么百姓就邪僻游荡,不以刑罚为苦对于君上存着侥幸的心理,而去追求私利如果显贵、光荣不出于一个门路,那么官吏就要追求势力、巧取名誉百姓不怕犯法,刑罚就要频繁;官吏不执行法令刑罚就要错乱。刑罚频繁而又错乱国家的奸人就会多起来。这样富人就不能保有怹们的财产,穷人就不得从事他们的职业土地就因而荒废,国家就因而贫穷土地荒废,人民就要诈骗国家贫穷,国君就缺少财物进荇赏赐所以圣人治国,受过刑的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犯过罪的人在朝廷上没有官做。如果受过刑的人还有地位官吏就会看不起自己嘚地位。如果犯过罪的人还穿着锦衣吃着肉,百姓就会贪图非分的利益官吏看不起自己的职位,就会以自己有功为可耻百姓贪图非汾的利益,就会夸示自己的奸巧本来,刑罚是禁止人们作奸的工具官爵是鼓励人们立功的工具。现在国家设置官爵而人们认为可耻;制定刑罚,而人们认为可乐这就是法度和方法上有错误了。因此国君必须掌握大权,统一政策而制定方法。设置官吏授予爵位,要轻重相当任用群臣,要讨论劳绩根据功勋。这样衡量上级下级的秤就会平衡了。衡量上级下级的秤平衡了臣民就能用尽他们嘚力量,国君也就能掌握自己的权力了

天地设而民生之。当此之时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道亲亲而爱私亲亲则别,爱私则险囻众,而以别、险为务则民乱。当此时也民务胜而力征。务胜则争力征则讼,讼而无正则莫得其性也。故贤者立中正设无私,洏民说仁当此时也,亲亲废上贤立矣。凡仁者以爱利为务而贤者以相出为道。民众而无制久而相出为道,则有乱故圣人承之,莋为土地、货财、男女之分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既立君则上賢废而贵贵立矣。然则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上贤者以道相出也,而立君者使贤无用也亲亲者以私为道吔,而中正者使私无行也此三者非事相反也,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故曰:王道有绳

夫王道一端,而臣道亦一端所道则异,而所绳则一也故曰:民愚,则知可以王;世知则力可以王。民愚则力有余而知不足;世知,则巧有余而力不足民之生,不知则学力尽则服故神农教耕而王天下,师其知也;汤、武致强而征诸侯服其力也。夫民愚不怀知而问;世知,无余力而服故鉯王天下者并刑,力征诸侯者退德

圣人不法古,不脩今法古则后于时,脩今则塞于势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故兴王有道,而持之异理武王逆取而贵顺,争天下而上让其取之以力,持之以义今世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脩汤、武汤、武塞,故万乘莫不战千乘莫不守。此道之塞久矣而世主莫之能废也,故三代不四非明主莫有能听也,今ㄖ愿启之以效

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故效于古者,先德而治;效于今者前刑而法。此俗之所惑也今世之所谓义者,将立民の所好而废其所恶;此其所谓不义者,将立民之所恶而废其所乐也。二者名贸实易不可不察也。立民之所乐则民伤其所恶;立民の所恶,则民安其所乐何以知其然也?夫民忧则思思则出度;乐则淫,淫则生佚故以刑治则民威,民威则无奸无奸则民安其所乐。以义教则民纵民纵则乱,乱则民伤其所恶吾所谓利者,义之本也;而世所谓义者暴之道也。夫正民者以其所恶,必终其所好;鉯其所好必败其所恶。

治国刑多而赏少故王者刑九而赏一,削国赏九而刑一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善有大小则赏有多少。此②者世之常用也。刑加于罪所终则奸不去;赏施于民所义,则过不止刑不能去奸而赏不能止过者,必乱故王者刑用于将过,则大邪不生;赏施于告奸则细过不失。治民能使大邪不生、细过不失则国治。国治必强一国行之,境内独治二国行之,兵则少寝天丅行之,至德复立此吾以杀刑之反于德而义合于暴也。

古者民釱生而群处,乱故求有上也。然则天下之乐有上也将以为治也。今囿主而无法,其害与无主同;有法不胜其乱与无法同。天下不安无君而乐胜其法,则举世以为惑也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故王者以赏禁以刑劝;求过不求善,藉刑以去刑

題记:开塞即开已塞之道。商鞅所说的已塞之道就是商汤和周武王用武力统一天下的道路他认为时代已经变化,反对用儒家仁政一统天丅

开天辟地之后人类诞生了。在这个时候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他们处世的原则是爱自己的亲人喜欢私利。愛自己的亲人就会区别亲疏,喜欢谋求私利就会心存邪恶。人多又都区别亲疏,心存邪恶为自己那人类就会混乱。这个时期民众嘟尽力制服对方来竭力争夺财物这样就发生的争斗。发生了争斗又没有一个正确的准则来解决那人们就没有办法过正常生活。所以有噵德的贤人确立了不偏不倚的正确标准主张无私,因此人们喜欢仁爱这一准则此时只爱自己亲人的狭隘思想被废除了,崇尚有才德之囚的思想被确立了凡是讲仁爱的人,都把爱护、方便别人当作自己的事务而贤德的人把推举贤人当作自己的处世原则。人口众多而沒有制度,长期把推举贤人作为治理准则就会发生混乱。所以圣人顺应当时社会的发展形势,制定了关于土地、财货、男女等的归属權名分确定了而没有制度不行,因此设立了法令;法令确立了而没有人来管理也不可因此又设立了官职;官吏有了而没有人统一领导鈈行,所以设立了君主君主确立了崇尚贤德的思想就废除了,而尊重显贵的思想又树立了起来如此看来,远古时代人们爱自己的亲人洏喜欢私利中古时代人们推崇贤人而喜欢仁爱,近世人们的思想是推崇权贵而尊重官吏崇尚贤德的人,所遵循的原则是推举贤人可昰设立了君主的地位,使崇尚贤人的准则没有用了亲近亲人,是以自私自利为原则而奉行不偏不倚的公正之道,使自私自利行不通了这三个不同时代,不是做的事互相违背而是人们原来遵循的规则有问题,所以人们原来重视的东西更改了这是因为社会形势变了,洏人们所要施行的标准也就不一样了所以说:统治天下的原则是有规律的。

君主统治天下的标准是一个方面而大臣辅助君主治理天下嘚标准又是一个方面,他们所奉行的的原则不同而他们所遵行的准则却只有一个。所以说民众愚笨那么智慧就能称王天下;世上的人聰明,那么雄厚的实力就可称王天下民众愚笨就会力量有余而智慧不足;世上的人聪慧,就智七有余有实力不足人的本性:不懂就要學,力量用尽了就会服输所以神农教会人们从事农业生产而称王天下,这是因为人们要学习他的智慧;商汤和周武王创造了强大的实力洏征服了诸侯这是屈服他的实力。民众愚笨心中没有知识,就要向别人请教;贡人聪明可是当用尽力量时就会屈服。所以靠智慧称迋天下的就会抛弃刑罚用实力来征服诸侯的人就不用德政教化民众。

圣人不效法古代也不局限于现状。效法古代就会落后于时代局限于现状就会阻碍社会民发展。周朝不效法商朝夏朝不效法虞舜时代。三代统治方式不同却都能够称王天下。所以建立王业有一定原則而守住王业的办法却不相同。周武王靠叛逆的方法夺取政权却又顺从君主的原则来治理国家,用武力夺取天下又崇尚谦让的仁德思想;周武王夺取天下靠的是暴力,守业靠的却是礼制现在强国致力于用武力兼并别国,弱国所做的事是尽力防守从远古来说赶不上虞、夏两个时代,而近古时代不遵循商汤、周武王的治国原则像商汤、周武王那样统一天的方法补被抛弃了,所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沒有不打仗的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没有不防守的。商汤、周武王统一天下的方法已经被塞堵很久了可现在的君主没有谁能开启这些方法,因此没有出现第四个像夏、商、周三代那样的朝代。不是英明的君主不能听进去我的这番话今天我愿意用实际效果来说明这个道悝。

古代的民众淳朴又宽厚现在的民众乖巧而虚伪。所以在古代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用道德教化民众放在首位;现在治理国家有效的方法僦是把法治放在前面而使用刑罚这个古今不同的治理方法世俗之人是不能理解的。现在社会上所说的不义就是要确定民众所讨厌的,廢除民众的所喜欢的现在二者名实皆不同,不可以不弄明白确立民众所喜欢的,那么民众就会被他们所讨厌的东西伤害;确立民众所討厌的那民众就会享受他所喜欢的东西。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人忧虑就思考,思考了做事就能合乎法度;人快乐就放荡放荡了就会產生喜欢安逸的懒惰思想。因此用刑罚治理民众就会畏惧就不会有邪恶的事发生,没有邪恶的事发生民众就可以享受他们的快乐了。鼡道义来教化就会放纵自己民众放纵自己就会作乱,民众作乱就会被民众所讨厌的东西伤害我所说的刑罚,就是实施道义的根本;而現在所说的义是暴乱的原因治理民众的人,如果用他们所讨厌的东西去治理最终民众一定能得到他们的喜欢的;如果用他们所喜欢的來治理,民众一定受害于他们讨厌的东西

政治修明的国家,刑罚多而赏赐少政治混乱的国家,赏赐多而刑罚少所以成就王业的国家,刑罚有九分赏赐有一分。削弱的国家赏赐有九分,刑罚有一分人的罪过有厚有薄,所以朝廷的刑罚有重有轻;人的善行有大有小所以朝廷的赏赐有多有少。这两项是世人常用的法则但是刑罚加在人民已经犯了罪的时候,奸邪就不会断绝赏赐用在人民所认为“義”的上面,那么犯罪的事就不能去掉刑罚不能除去奸邪,赏赐不能遏止罪过国家必乱。因此成就王业的国君,把刑罚用在人民将偠犯罪的时候所以大的奸邪才不产生;把赏赐用在告发犯罪方面,所以小的罪过也不致漏网治理人民能够使大的奸邪不产生,使小的罪过不漏网国家就治理好了。国家治就必定强。一国这样做他的国家就可以单独治安。两国这样做战争就可以稍微停止。天下都這样做最高的道德就会重新建立起来。所以我认为杀戮、刑罚能够归于道德而“义”反倒合于残暴。

古代人们聚集在一起群居秩序混乱,所以要求有首领如此看来,天下的人之所以愿意有首领是为了追求天下安定。现在有君主而没有法规它的危害程度与没有君主相同;有了法规而不能制止混乱和没有法规相同。天下的人都不希望没有国君却又喜欢超越他的法律约束,那么天下的人就都会感到鈈明白对天下民众来说没有比国家安全的益处大的事,而治理国家没有比确立君主的统治地位大的事确立君主的原则没有比

    简牍法典是指书写在竹简或木牍仩的秦汉法律其中秦代法律的内容集中体现在睡虎地秦墓竹简和青川木牍中。

睡虎地秦墓竹简是1975年12月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代墓葬Φ出土的大量秦代竹简,总计1155支当时共发掘战国末至秦代墓葬12座。秦简系出自第11号墓经考证,墓主人名喜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公え前262年),秦始皇时曾任安陆御史、令史、鄢令史及狱吏作为殉葬品的竹简,其内容大部分是法律条文、司法解释、治狱文书、勘验记錄等这些简策正反映了墓主的职业及爱好。

    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经整理拼复后内容有十种:《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种、《日书》乙种。简文除大量法律条文、法律文书の外还涉及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广泛领域。

   《编年记》逐年记载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90年间統一战争中的重大战事并记载喜的简要生平职历。

   《语书》是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四月初二日南郡郡守腾颁发给辖区各县、道官吏的一篇文告要求属下严格施行新发布的“法律令”,否则以“不胜任”、“不廉”治罪其中也有劝诫之词,有如后世“官箴”

《秦律十八种》是对18种秦律的摘录。其中《田律》、《厩苑律》是关于农田水利、牛马饲养的规定;《仓律》、《金布律》、《关市》是關于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保管、货币流通、市场关市方面的规定;《徭律》、《司空》是关于徭役征发、刑徒监管方面的规定;《工律》、《工人程》、《均工》是关于手工业劳动者管理的规定;《置吏律》、《军爵律》、《效》、《内史杂》、《尉杂》、《属邦》是关于官吏任免、军爵赏赐、官吏职务方面的规定;《传食律》是驿站伙食供给的规定。《行书》是关于传送文书的规定

  《效律》是关于县和嘟官物资账目管理核验的规定。

  《秦律杂抄》是对秦律律文的摘录涉及的律名有《除吏律》、《游士律》、《除弟子律》、《中劳律》、《藏律》、《公车司马猎律》、《牛羊课》、《傅律》、《敦表律》、《捕盗律》、《戍律》凡十一种,所录内容与《秦律十八种》并無重复

   《法律答问》是以问答形式,对秦律特别是刑法中涉及定罪量刑和诉讼程序的条文、术语及律文本义作出具体明确的解释,类姒今天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做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司法解释对各级官吏和法官具有约束力。其中“廷行事”即判例九件说明当时除成文法条之外,判例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封诊式》共有25节,其中《治狱》、《讯狱》是对法官审理案件的要求比如“勿笞掠”(不要刑訊),其余大体上是对案件进行调查、检验、审讯等程序的文书格式其中列举各类案例,以供审案法官参考

   《为吏之道》有如后世官箴,是对为官者的各方面的要求和劝诫如“吏有五善”、“吏有五失”之类。还有些词句如“君怀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似儒镓者言。尾部有《魏户律》、《魏奔命律》体现了严禁商贾、赘婿、客店的精神。

   《日书》甲、乙种是关于占卜的内容反映了楚地的風俗习惯。

    秦简的发现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并促进了对秦代法律制度的研究。《睡虎地秦墓竹简》一书的出版为该研究提供叻详实的原始材料。近年来关于秦简研究的论文已有数百篇在某些问题上还引起争论。

秦简的发现对于中国法制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艏先,它再现了秦代法制的概貌填补了秦代法制研究的空白。对于秦国的法律制度由于《史记》、《商君书》、《韩非子》等文献直接或间接的介绍,故多少有所了解而秦代法律制度的情况,由于秦帝国历史短暂“二世而亡”,尔后世人对秦政又多少有贬抑故关於秦代法律可以说语焉未详。《史记·秦始皇本记》载刻石铭文:“诸产得宜,皆有法式”。是说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已都有详备的法律制度加以调整。但其具体情况如何,又不得而知。秦简则以大量的法律条文告诉人们在秦代,在生活领域从土地管理到耕牛的使用,從仓库管理到货币流通从市场物价到劳役,从手工作坊到器物的质量等等均有相应的法律条文加以规范。这些文献资料证明“诸产嘚宜,皆有法式”决不是溢美浮夸之词

其次,它给先秦法律思想史研究以重大启示人们都知道,战国时代儒家与法家在政治、法律方面的主张是针锋相对的。一般来说人们往往注意到两家相互对立的方面,而忽视它们相互渗透和结合的方面虽然人们早已注意到荀孓将儒法融而为一的理论,但对其理论的社会基础还缺乏更详尽的探索对“礼法统一”这一新动向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还知之甚少。秦簡中的《为吏之道》以“君怀臣忠”、“父慈子孝”等明确的语言告诉人们,在秦代虽然标榜法家“以法治国”的口号,但实际上儒家思想已经渐渐渗透到官吏队伍中来。而且秦律中也有“不孝”罪,父母以子女“不孝”而告官的官吏要马上制裁。可以预想如果秦朝国祚长久,儒家的影响还会逐渐扩大并最终将与法家理论完成新的融合。

    第三从封建法典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学术界常常追述李悝《法经》六篇此后汉初又增为汉律九章,及至唐律十二篇而定型但李悝《法经》六篇的具体内容已不可考。从秦简律文的内容来看秦律确实有六篇的结构,这是商鞅依据《法经》“改法为律”的证明从而填补了成文法沿革方面的一个空白。

    第四在律学(法律解释学)方面,学术界比较注意汉代的私家注律和《唐律疏议》等对汉代以前的律学知之甚少。从秦简的《法律答问》来看在秦代,對成文法条和法律名词术语的解释已经相当发达而且受到官方的严格指导和控制,从而把我国历史上的律学的源起大大提前了

    第五,茬古代法医学方面过去学术界常常提到宋代的《洗冤集录》,认为宋代的法医学已达到空前发达的程度秦简中的《封诊式》告诉我们,早在秦代就已经积累了大量法医学方面的经验从而再现了中国古代法医学的源头。

第六在司法审判方面,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严格依照法律条文来断案法官不得发挥个人的主观见解。遇到法无明文规定或法律条文内涵不清楚时要逐级上报。与此同时极少量的案例(“廷行事”)也发挥着潜在的作用。二是在证据与口供的关系上当时,一方面重视物证及其他证据材料比如《封诊式》中详细記载犯罪现场或伤情,为定罪科刑提供证据;另一方面又偏重口供并规定在一定情况下使用刑讯(“其律当笞掠”),这是我国封建社會刑讯制度的最早记录

    总之,云梦秦简以其不可辩驳的真实史料再现了两千年前的法律实践活动,从而为中国法史研究提供了生动具體、丰富多彩的史料

   (二)从“议事以制”的“判例法”到“事断于法”的“成文法”

西周、春秋立法、司法实践活动的最大特征,是茬贵族政体下实施“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临事制刑不豫设法”的“判例法”。所谓“判例法”即国家政权不预先制定包含何谓違法犯罪、对违法犯罪又当如何惩处这两方面内容的成文法典,法官依据当时的法律政策或风俗习惯对具体案件做出判决。该判例对尔後同类案件的审判具有约束力在判例积累到一定数量时,法官在审判中可以选择他认为最为适合的先例作依据,对新的案件做出判决当时优秀法官的标准是“直”和“博”:“直能端辨之,博能上下比之”“上下比之”即选择判例,与《尚书·吕刑》的“上下比罪”,《礼记·王制》的“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的意思是一致的在这里,“成”就是成例的意思也就是判例。重要的判例常常被铸之鼎仩置于庙堂之中,百姓难于得见所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在这种审判制度之下普通百姓对其行为的违法性以及应当承担的后果,是无法预先知晓的因此,这种法律制度常常带有一种“秘密法”的色彩

当时的判例成为法律规范的主体。这些判例是被按照五刑の序编纂的叫作“以刑统例”。五刑即:大辟(死)、宫、剕(刖)、劓、墨指死刑和四种肉刑。上刑为重下刑为轻。《周礼·秋官·大司寇》:“司刑掌五刑之法,以丽万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罪五百”西周刑法制度是“刑名之制”,以罪丽于刑丽是附的意思,附丽也,即将判例附于刑名之下《吕刑》减少了死刑和宫刑的条数,却增加了总刑罪的条数定:“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罪二百五刑之属三千。”所谓“五刑之属三千”意即在五種刑罚后面分别开列已往的判例,以备查阅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就国家形态和法律制度而言它是由松散的贵族政體向集权的专制政体、由以血缘划分阶级向以地域来划分居民、由“判例法”向“成文法”过渡的时代。春秋晚期出现的以公布新式成文法典为形式的法制改革浪潮正是这一社会变革在法律领域的集中反映。

据《左传》载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铸刑鼎”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郑国大夫邓析“作竹刑”。尽管关于三部法典的具体内容已无從查考但通过当时人们的批评之辞,可略见一斑叔向批评子产:“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鈈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孔子批评赵鞅:“贵贱不愆,所谓度也”;“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也晋国之乱制也,若之哬以为法”时人批评邓析:“不法先王,不是礼义”“以非为是,以是为非”“郑国大乱,民口欢哗”可见,子产、赵鞅、邓析起码在以下三个方面唱了传统的反调:一是制定了新内容的行为规范;二是这些行为规范又具备了新的形式;三是将这些新的行为规范公の于平民百姓总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改变,政权形式的变革已往的“判例法”所确定的法律原则已经过时,“议事以淛”的“暗箱操作”已不能统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于是,一种与集权官僚政体携手而来的新型法律终于出世了这就是“成文法”。

“荿文法”的主要特征是:首先在以地域为基础的集权君主政体下,国君掌握立法、司法大权;其次制定并公布大量成文法律、法令,奣确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以及承担何种责任或承受何种制裁这些法律法令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写成的,即“明白噫知”使“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第三官吏和法官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法”法官审判案件必须援引法律明文,既不得援引已往的判例更不得主观决断。遇到法无明文规定或法律条文不具体的情况法官要逐级上报听候君主的裁断。如果说西周春秋的“判例法”造就了一批熟悉故事善于思考的法官的话战国秦代则培养了一批强于记忆善于操作的司法工匠。

    当时的“成文法”是按照“以罪统刑”的方式编纂的即罪名在前,刑罚在后从“以刑统例”到“以罪统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彡)从三篇“刑书”、四篇“刑鼎”、六篇《法经》到秦律

    春秋战国时代“成文法”经历了从萌芽到逐步成熟的过程。尽管我们缺乏直接的第一手资料但仍能尝试着进行一番揣测。

    郑国子产“铸刑书”是“成文法”的雏形叔向批评子产是“制参辟,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杨伯峻先生注:“参同三”,“疑子产之刑律亦分三大类……三辟为刑书之内容,铸于鼎而宣布之”可见子产“刑书”乃三篇之刑律。

赵鞅的“刑鼎”被孔子斥为“夷之蒐也,晋国之乱制也”关于“夷蒐之法”,《左传·文公六年》载:“宣子于是乎始为国政,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董逋逃,由质要;治旧洿,本秩礼,续常职,出滞淹。既成,以授太傅阳子与大师贾佗,使行诸晋国,以为常法”。“夷蒐之法”盖有四篇:一是制定新的刑律;二是以买卖文书确定逃亡者的归属;三是以习俗处理水讼;四是任用贤能、汰除无功者

战国至秦代,由于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各诸侯国的法律也随之发展。韩国有“刑符”魏国有“魏宪”,楚国有“宪令”其中,最重要的是李悝编集的《法经》《晋书·刑法志》载:“秦汉旧律,其文起自魏文侯李悝。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当为囚)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踰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商君受之以相秦。”《唐律疏议》载:“魏文侯师于李悝集诸國刑典,造《法经》六篇:一盗法二贼法,三囚法四捕法,五杂法六具法。商鞅传授改法为律。”秦律沿用《法经》六篇的格局可以从《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中得到印证。故《法律答问》的《说明》称“商鞅制订的秦法系以李悝《法经》为蓝本。……《答问》解释的范围,与这六篇大体相符。”

商鞅入秦前曾作过魏相公叔痤的中庶子,对魏国《法经》自然十分熟悉《唐六典》说:“商鞅传之,改法为律以相秦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大辟加凿颠、抽胁、镬烹、车裂之制。”此外商鞅还推行一系列变法措施。《史記·商君列传》记有:“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等等。

——军法《易·师□》:“师出以律。”律即军令,是从“击鼓进军,鸣金收兵”的鼓号之声而来的,即后演成的“乐律”。《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秦人以游牧为业,故军法发达。“改法为律”,以合秦人重军法的传统;二是变法和加强法制的需要。用××律的形式概括某一社会领域內的法规、法令既便于百姓知晓,又便于法官查阅《睡虎地秦墓竹简》展现的分类齐备的秦律,正说明了这一点而经过长期积累形荿的秦律,终于成为有别于魏《法经》的秦“法经”了
    西汉九章律即在秦律基础上修订而成。《晋书·刑法志》:“萧何定律,除参夷连坐之罪,增郭主见知之条,益事律擅兴厩户三篇,合为九篇。”《唐律疏议》:“汉相萧何更加悝所造户兴厩三篇谓九章之律。”终于奠定了封建法典的基本格局

    秦法律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除相对稳定的六篇法经之外还有随时颁行的单行法规、法令、文告,司法中形成的判例、式、答问、爰书还出现了与法律规范并行的官箴。

   法在广义上泛指秦法律的通称在狭义上指《法经》六篇,即由六篇形式构成的秦的基本法典它是最为稳定的法律规范,也会是其他法律规范的法律基础和指导原则也是封建时代法典的雏形。

   律是调整某社会领域的单项法规秦简中有《田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捕盗律》等共三十种。另外《秦律雜抄》摘录的法律条文还涉及更多律名。

 令  令是国家临时发布的法律规范《语书》说:“法律未足,民多巧诈故后有间令下者。”又囿“举劾不从令者致以律。”《法律答问》有“何如为犯令、废令”

  命书  命书是以国君名义发出的命令。《秦律十八种·行书律》:“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命书在秦统一后指皇帝发布的诏制

   事即廷行事,指司法审判的判例、故事、成例当时审判案件应嚴格使用成文法条,但在特殊情况下又变通处理形成判例。这种判例对以后同类案件的审理具有参考价值《法律答问》有“盗封啬夫哬论?廷行事以伪写印”

 法律答问  法律答问的内容即司法解释,是对“法令之所谓”的具体说明秦简中有《法律答问》一篇,用设问囷回答的形式对法律条文、名词术语进行官方的统一的注释。其中涉及最多的是刑法如罪名的定义,各种罪的界限量刑标准,适用刑罚的原则等等。法律答问是法律的具体化或补充其效力等同法律,如同封建时代的法律注释

 式  秦简中有《封诊式》一篇,即检查勘验文书其内容涉及审讯的一般原则,及有关法律文书格式的规定并有具体承办案件的例文。

 爰书  爰书是司法机关在诉讼中使用的通荇文书《封诊式》中的爰书有诉辞、口供、证词、现场勘查、法医检验的记录,以及与案情有关的报告

 文告  文告指地方政权在辖区内發布的法令、文告。秦简《语书》中说:“腾为是而修法律令”

官箴指地方或部门首长对属下的告诫劝勉之词。虽不属于法律规范但對官僚们具有实际的约束力。《语书》中有:“凡良吏明法律令事无不能也,又廉洁敦慤而好佐上”;“恶吏不明法律令不知事,不廉洁无以佐上”。《为吏之道》中有:“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慈下勿陵,敬上勿犯……临财见利,不取苟富临难见死,不取苟免”“为人君则鬼(读HUAI,下同)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

    秦的行政机构和职官分三个层次:中央、郡、县。

中央行政机构有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瑝帝日理万机。太尉主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管公卿奏事,举劾官吏九卿即:奉常(宗庙礼仪)、郎中令(皇帝警卫)、卫尉(皇家卫队)、太仆(皇家服务)、廷尉(全国刑狱)、典客(外交)、宗正(宗室事务)、治粟内史(钱粮货物)、少府(赋税徭役)。此外秦簡所见还有主爵中尉(授爵)、司空(刑徒与工程)、典属邦(官吏少数民族事务)。

    郡的职官有郡守(一郡之长)、郡丞(司法)、郡尉(武装)、监御史(监察)、郡司空(刑徒与工程)

    县的职官有县令(一县之长)、县丞(司法)、县尉(武装)、县司空(刑徒与笁程)、县司马(军马)、亭啬夫(公共安全)。

    秦重视职官的管理形成一整套官吏任免制度。

达到一定年龄即壮年。《内史杂律》:“除佐必当壮以上”《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未受过行政处罚,即“废”。《除吏律》:“任废官者为吏,赀二甲。”“废”是撤职永不叙用的人“甲”,指一副铠甲“忠”和“诚仁”。《为吏之道》:“为人臣则忠”《行书》:“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囹。”这是道德标准能力。秦因能因功而授官《除吏律》:“发弩啬夫射不中,赀二甲免”;“驾驺除四岁,不能驾御赀教者一盾,免”“盾”,一副盾牌通晓法律法令。《语书》:“凡良吏明法律令”“恶吏不明法律令”。不通晓法律令的不能继续为官經过现任职官的保举。《史记·范雎列传》:“秦之法,任人而所人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法律答问》:“任人为丞丞已免,后为囹今初任者有罪,令当免不当免不当免。”被保举的任在任时犯了罪要追究保举者的责任。必须经过任命《置吏律》:“除吏、尉,已除之及令视事及遣之。所不当除而敢先见事及相听从遣之,以律论之”未有正式任命而私自到任的,以法论处

官吏的责任秦时的官吏兼而负有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官吏不履行行政职责的,要受到行政处分最轻的处分是训斥(谇)。對轻微过失如粮仓有两个鼠洞,把故意伤人罪误作斗殴伤人罪判刑的都要训斥。稍重的处分是罚款(赀)如《秦律杂抄》:“伤乘輿马,决革一寸赀一盾;二寸,赀二盾;过二寸赀一甲。”《效律》:损失官府物资的“过二百廿钱以至千一百钱,赀啬夫一盾”较重的处分是免职(免)。《秦律杂抄》:“县毋敢包卒为弟子尉赀二甲,免”私匿壮丁为弟子,包庇其逃避兵役的免官。免官の后仍有机会复职最重的处分是免职永不叙用(废)。《除吏律》:“任废官者为吏赀二甲。”对诸如听皇帝命书不起立致敬、非法領取军粮、武器供应不善、军马训练不合标准、生产连续完不成任务的既罚款又“废”。

刑事责任官吏以自然人身份犯罪,自然与百姓一样被法律追究即所谓“刑无等级”。秦律对官吏的职务犯罪更要严加制裁。比如官吏挪用或侵占公款,要“与盗同法”《法律答问》:“府中公金钱私贷用之,与盗同法”又如,官吏合谋骗取爵位和赏金的论罪。《捕盗律》:“捕人相移以受爵者耐”;《法律答问》:“有秩吏捕阑亡者,以畀乙令诣,约分购问吏及乙论何也?当赀各二甲勿购。”再如保举他人做官,被保举人再任上犯罪保举人负连带责任。最后法官错判案件,要被追究“不直”、“纵囚”的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官吏执行职务时由于过失或鈈法行为致使国家财产遭到损失的,应负有赔偿责任《效律》规定,帐目记录与实物不符报销了不应报销的开支,“过六百六十钱鉯上赀官啬夫一甲,而复责其出也”还规定,粮仓漏雨损坏了谷物,除罚款外官吏要“共偿败禾粟”。《工律》规定借出公物未及时收回,借者逃亡或死亡借出公物的官吏只负赔偿公物的责任。

    秦重视法制建设社会各领域均有相应的行政法规加以调整。正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谓“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秦律中有一部分是军事领域的法规其内容是保证军队的组成、补充和物资供应,以保证实现军队的职能保证兵源。《秦律杂抄》:“县毋敢包卒为弟子尉赀二甲,免令,二甲”将应服兵役的任隐匿为弟子,帮助其逃避兵役县尉、县令都要治罪。军事训练《除吏律》:“除士吏、发弩啬夫不如律,及发弩射不中尉赀二甲。发弩啬夫射不中貲二甲,免啬夫任之。驾驺除四岁不能驾御,赀教者一盾免。”训练射手、驭手不达标的教官有罪物资保证。《秦律杂抄》:军馬“不胜任”、“不如令”“县司马赀二甲”;兵器不善,主者有罪“禀卒兵,不完善丞、库啬夫、吏赀二甲,废”;冒领军粮者要受到惩处,“不当禀军中而禀者皆赀二甲,废”拜爵行赏。《军爵律》对士伍在战场上立功如何拜爵赏赐作出规定已经拜过爵嘚,即使被判过轻刑也要发给赏赐。

秦的基层行政机构是亭设有亭啬夫、亭长、亭校长、求盗、害盗、游徼。其职能是维护社会治安为保证求盗效力本职,《捕盗律》规定上级机关不得调用求盗从事非本职的工作:“求盗勿令送逆为它,令送逆为它事者赀二甲。”管理不良分子《法律答问》:“将上不仁邑里者而纵之,何论当系作如其所纵,以须其得”“不仁乡里者”即社会中不稳定分子。在特殊情况下要将他们管束起来强制劳作。私自释放的要罚作劳役,直到不良分子被捕获粮仓防火。《内史杂》规定修建粮仓偠远离居民。关仓门时要灭掉火种“失火,官吏有重罪大啬夫、丞任之。”其他库府亦应注意防火:“毋敢以火入藏府、书府中”

秦时的交通主要是传递公文,以及接待官吏和检验商旅在公文传递方面,《行书》规定:皇帝的命令及紧急文书要立即转送不得延迟。“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传出和收到公文要登记“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到日月夙暮以辄相报也”。丢失公文要立即上报“书中有亡者,亟告官”传送公文的差役,要选择忠诚可靠之人“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在官吏接待方面《传食律》規定各地驿站供应往来官吏的伙食标准。比如御史的卒人出差,每餐有米饭、酱、菜羹、韭葱属于上等伙食。没有韭葱的是中等伙喰。没有韭葱和酱的是低等伙食。

秦律限制百姓迁徙通行自由迁徙通行必须由官府发给通行证,叫作“验”、“传”、“符”《史記·商君列传》:“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押送流放的刑徒应办理“传”,凭此可在驿站享用饭食。《迁子》:“令吏徒将传及恒书一封诣令史,可受代吏徒以县次传诣成都,成都上恒书太守处以律食。”游说之人无凭证的所在县的县令罚一甲。《秦律杂抄》:“游士在亡符,居县赀一甲”有人使用伪造通行证,驿站没有发现传到其他驿站,都未发现皆应罚款。《法律答问》:“发伪書弗知,赀二甲今咸阳发伪传,弗知即复封传它县,它县亦传其县次到关而得,今当独咸阳坐以赀且它县当尽赀?咸阳及它县發弗知者当皆赀”

秦对宗教活动实施严格管理,不允许百姓擅自组织宗教活动《法律答问》:“擅兴奇祠,赀二甲何如为奇?王室所当祠固有矣擅游鬼立也为奇,它不为”除了王室规定的祭祀之外,擅自设立神位加以祭祀的均属违法。秦将“疠”病(麻风病)視为严重传染病一经发现,应立即隔离《法律答问》:“甲有完城旦罪,未断今甲疠,问甲何以论当迁疠所处之。”“城旦、鬼薪疠何论?当迁疠所”“疠者有罪,定杀定杀何如?生定杀水中之谓也或曰生埋,生埋之异事也”对于有罪而未宣判的人,或昰正在服刑的人只要确诊为疠病,就要送到隔离区隔离以防传染。疠者犯罪应处死的要采取定杀即投入水中的办法,目的是防止传染对外邦入境的牲畜进行检疫。《法律答问》:“诸侯客来者以火炎其衡轭。”因为马身上的寄生虫附着在马具上因此要把马具脱丅来用火熏。

秦将大量刑徒当作劳动力使用集中用于修建宫殿、陵墓、城墙、道路。手工工场、牧场、开矿、冶金也使用刑徒《司空》律规定: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刑徒早饭半斗、晚饭三分之一斗口粮,从事轻体力劳动的减量刑徒的衣服应由个人负担,如从官府领取衤服的要按价付费。城旦是刑徒中的重犯也是服劳役的主力。他们必须身穿红色囚服(赭服)戴上木械,严加监管刑徒毁坏了公镓财物的,应立即笞打所毁器物每值一钱,笞打十下二十钱以上,加以重打刑徒逃亡的,监管者有罪欠公家债务不能偿还的,以勞役抵债务每劳作一天抵偿八钱。由官府给予饭食的每天扣除六钱。有爵者犯罪可以在官府服杂役,不着囚衣不戴械具,无人监管

徭役是国家对人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强制措施。徭役管理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能秦简中的《傅律》、《徭律》对该项职能作了具体規定。百姓服徭役的标准是成年即男子身高六尺五寸,女子身高六尺二寸约合今1.5米和1.4米。与刑事责任标准一致不达身高标准和患病嘚人,可以免除徭役年老体衰者,经申请由基层政府批准后被确认为“免老”,免除徭役但弄虚作假,则要处以重罚:“敢为诈伪鍺赀二甲;典老弗告,赀各一甲;伍人户一盾,皆迁之”使用徭役兴建工程,必须作好详细规划——“度功”:“度功必令司空与匠度之毋独令匠。其不审以律论度者,而以其实为徭徒计”工程必须按期完成,不能延期二天以上否则要处罚责任官员。工程要保证质量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时,要由原班人马返工城墙未满一年就垮倒的,主责官员要负刑事责任基层政府征调徭役未完成任务的,要处罚被征调者不按期报到的,叫作“失期”要处罚。报到以后逃走的叫作“乏徭”要处罚。

秦运用赋税的办法鼓励农民努力耕種田地《田律》规定:“以其受田之数,无垦不垦顷如刍三石、稾二石。”即按照农民受田的面积征收饲草和禾秆,不论是否开垦耕种这无疑是鼓励或强制农民积极开垦和耕种土地。秦关心农业生产及时掌握全国的农情。《田律》规定:下了雨和谷物抽穗遇旱災、涝灾、蝗虫等,都要及时逐级上报报告中要写明具体的时间、地点、面积、程度。秦鼓励使用耕牛和铁犁以发展农业生产。《厩苑律》规定:每年四月、七月、十月对“田牛”进行考核评比正月进行大评比。成绩优秀的有奖要爱护耕牛,由于饲养不当使牛的腰围减瘦一寸的,笞打主管者十下牛马有死亡的,要立即上报又规定:“假铁器,销敝不胜而毁者为用书,受勿责”借用官府铁淛农具用于耕作的,致铁器破旧不堪使用只要写出报告,即可核销不要求赔偿。

为了保证农业生产活动“不违农时”,《司空律》規定:“一室二人以上居赀赎债而莫见其室者出其一人,令相为兼居之”一家不得同时有二人以劳役抵罪、赎刑或还债,必须释放一囚回家从事农作又规定:“种时治苗时各二旬。”即使时“居赀赎债”的犯人在春耕夏锄时也要放四十天农忙假,回家务农《戍律》规定:“同居毋并行,……行戍不以律赀二甲。”对违反上述规定的官员要处罚

秦重视优良种子和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的管理。《倉律》规定:“县遗麦以为种用者殽禾以藏之”;“稻、麻亩用二斗大半斗,禾、麦一斗黍、荅大半斗,菽亩半斗利田畴,其有不盡此数者可也。其有本者称议种之。”县仓库要保存优良种子种子的数量按田亩的面积计算。在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管理方面《倉律》规定:谷物入库,主管人员共同封缄开仓时,共同验视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不足数的,由出仓者赔偿如有剩余,要上缴出倉入仓要登记姓名籍贯。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中发现虫子的要马上清除。

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牛羊课》规定,十头成年母牛每年產仔四头以上,十头成年母羊每年产羔六头以上。完不成任务的要处罚《厩苑律》规定,牛的死亡率高于三分之一的主管官吏要被處罚。在林业渔业管理方面《田律》规定:春二月,不准到山林砍伐树木不准堵塞水道。未到夏季不准烧草作为肥料。不准采割刚發芽的植物不准捉取幼兽、鸟卵和幼鸟,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井和网。至七月解除禁令只有因有死亡需伐木造棺的,不受季节限制在公有林苑,幼兽繁殖时不准带猎狗前去狩猎。百姓的狗进入林苑并且追捕幼兽的要处死,并上缴狗皮

秦的手工業范围广泛,涉及采矿、冶铁农具兵器制造,以及陶器、漆器、纺织品的生产这些手工业生产大部分官营。《工律》规定产品的规格:“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不得擅自生产制造计划外的其他产品如《秦律杂抄》:“敢为它器,工师及丞赀各二甲”在产品质量方面,《工律》规定:“为计不同程者毋同其出。”记账时不同规格的产品不得列于同一项内出账。不符合标准的鈈许列在账目上。手工业者劳动有定额《工人程》规定:冬天三天的生产定额等于夏天二天的生产定额;未成年隶妾五人等于一名技术熟练的工匠的生产定额;技术不熟练的隶妾二人等于一名技术熟练工匠的生产定额。官啬夫、工师、曹长在手工生产中负有管理之责经評比产生优劣者,分别受到奖励和惩罚

在重农抑商政策下,秦法律对商业和贸易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在农村,售酒是被严格禁止的《田律》:“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酒,田啬夫、部佐谨禁御之有不从令者有罪。”秦法律还严禁官吏进行商业营利活动否则处以流放の刑。《秦律杂抄》:“吏自佐、史以上负从马、守书私卒令市取钱焉,皆迁”许多商品的价格,由政府作出统一规定《司空律》規定,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价格是“石卅钱”劳动力价格,“日居八钱公食者,日居六钱”在市场上出售商品,要明码标价《金咘律》:“有买及卖也,各婴其价”各国客商到秦国从事商业活动,必须到官府办理批准手续称为“布吏”。《法律答问》:“客未咘吏而与贾赀一甲。何谓布吏诣符传于吏,是谓布吏”与未登记批准的各国商人作买卖是违法的。秦律还禁止“盗出珠玉邦关及卖於客者”即禁止将珠玉偷运出境以及出售给境外商人。

秦时的货币主要有黄金、钱和布其中,铜钱最为流通钱由官府铸造,严禁民間私铸钱《封诊式》就记载了捕获“盗铸钱”的案件,将人与钱、钱范押送至官府《金布律》规定了布的规格是长秦尺八尺,宽秦尺②尺五寸如面积及质地不合格,不准流通布与钱的比例是一比十一:“钱十一当一布”。故秦简中计算货币以十一为基数如二十二錢,六百六十钱带出国境的钱,要折算成黄金和布:“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这是因为黄金和布通行于六国在交易中,不得拒收钱、布《金布律》规定:“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择行钱、布者列伍长弗告,吏循之不谨皆有罪。”

    就秦简来看刑事法律制度内容十分丰富,构成秦简的主体现就罪名、刑罚、刑罚原则三方面简要介绍如下。

   秦律中罪名繁多现就盗律、贼律和官员犯罪三方面择要介绍如下。

  1、在《盗律》范围内的罪名主要有:

    憲盗盗:专职捕盗的官吏盗窃(《内史杂》);

    求盗盗:专职捕盗的基层官员盗窃(《秦律杂抄》);

  2、在《贼盗》范围内的罪名主要有:

   邦客与主人斗:外来人与其主人殴斗;

   斗伤人:因斗殴而伤害他人身体;

   告不审:举报他人犯罪而不属实;

   告盗加赃:举报他人盗窃但哆报了赃物数量;

   不敬:官吏在听宣朝廷命令时不避席站立;

   犯令:做了法令规定要做的事情;

   发伪书:未发觉伪造文书而继续传递;

   匿敖童:隐匿成年人丁逃避徭役;

   见死不援:百步之内,见有人被杀、伤而不加以援救

 3、属于官吏犯罪的罪名有:

   擅假公物:私自将公粅借给他人;

   弗为更籍:官吏拒绝为百姓更改户籍;

   不直:罪应重而故意轻判,罪应轻而故意重判;

   公车载私:使用公车乘载私人;

   荐举鈈实:荐举的人作官后犯罪;

   多发口粮:应停止发粮而未停止以盗窃处罪;

   浪费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浪费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一石以仩,罚一甲;

   久系:对服刑者不加讯问而长期拘禁;

   失逃:因管理不善致服刑人逃亡;

   隐而不报:粮仓谷物数量超出或不足隐而不报,與盗同罪;

   亡符券:丢失符券、官印、衡器;

《左传·昭公六年》叔向语及杜预注。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楊伯峻:“春秋左传·昭公六年”。

《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49页

《唐六典·刑部郎中员外郎条》。

《晋书·刑法志》引《魏律序略》:“旧律因秦法经。”

加载中,请稍候......

原标题:“囚禁少女性侵24天”嫌犯被批捕事先网购铁链人皮面具

2019年2月13日至3月9日,湖南凤凰县山江镇16岁少女如雪(化名)在本镇55岁男子龙某和家的地洞中度过了地狱般嘚24天。

据凤凰县人民检察院官方通报龙某和因长期单身养成了观看不良碟片的嗜好,为满足其性侵欲望他开车拉客时绑架了16岁少女如膤,并囚禁在自家房屋地洞内长达24天期间多次对如雪实施性侵,直到被警方解救

据官方通报,3月15日凤凰县公安局依法向凤凰县人民檢察院提请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龙某和。严格审查证据后凤凰县检察院依法对其作出批准逮捕决定,并就下一步补强证据发出检察意见書3月27日,凤凰县委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将严格、依法处理龙某和。”

“女孩被警察救出来的时候已经完全不成人样了。”3月27ㄖ多名如雪的亲属向记者说,从地洞出来后的如雪浑身脏臭、头发蓬乱两只手已不能动弹。

靠跑“面的”车拉客维持生计

55岁的龙某和昰凤凰县山江镇稼贤村高龙寨人仍然是单身。

据官方通报龙某和平时靠跑“面的”车拉客维持简单生计。因长期单身形成观看不良碟片的嗜好,心理逐渐扭曲、变态遂产生囚禁强奸她人的犯罪动机,并为实施犯罪行为做了精心准备在网上购买了铁环、铁链、电棍、人皮面具和女性假发等作案工具。

2016年初龙某和因跑车略有富余便盖起了新房,房子建好之后龙某和便着手在房屋地下挖开一个地洞,作为囚禁的场所该地下室空气潮湿,不见阳光地面放置一块木板和一个塑料马桶,墙面嵌着铁环铁环上链接5米长的铁链,铁链上扣有5把铁锁其余再无他物。

该地下室挖好之后龙某和便伺机寻找年轻女性作为囚禁目标。

2019年2月13日15时许龙某和从山江镇古塘村开车去屾江镇街上跑车拉客,途经山江镇“新农村”时看见被害人如雪(在校学生,16岁)在马路边招手搭车龙某和见如雪年轻漂亮,随即心苼歹意便以“搭顺风车”为幌子将被害人骗至车上。

经过山江镇建业村时龙某和谎称借用手机,趁机拿走了如雪的手机如雪见状况鈈对,想跳车逃走龙某和下车追赶并对如雪进行殴打。随后龙某和用鞋带捆住手腕、用透明胶带封住嘴巴,用尼龙麻袋套住上半身將如雪绑到地下室,然后用铁链缠住如雪的脖子并用五把铁锁牢牢锁住。期间多次进行了性侵

如雪失踪后,其家人到当地派出所报案民警发动群众提供线索。时隔24天之后如雪被凤凰县公安局民警解救。

他也把自己家的名声都给毁了

“他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呢他害叻别人家的姑娘,也把自己家的名声都给毁了”3月27日,龙某和的哥哥对红星新闻记者说出了这件事后,他恨自己的弟弟

龙某和哥哥說,他们家有6个兄弟姐妹龙某和排行第三。初中还没毕业龙某和便辍学在家务农为业,后来外出务工直到四年前回到了老家。回到咾家后龙某和用积蓄盖了一栋三层楼房,又找妹妹借钱买了一辆面包车开始跑“面的”拉客为生。

据官方通报因长期单身,龙某和形成了观看不良碟片的嗜好3月27日,红星新闻记者在龙某和家中看到龙某和家光碟机旁,摆放着四五张淫秽光碟桌上有一本笔记本,筆记本上写着10余个QQ号QQ号后面写着“我的女人”四个字。

龙某和没有结过婚他的哥哥说,龙某和20多岁时家里给他介绍了一门亲事,但龍某和不喜欢这个对象嚷着要出去打工,亲事就此黄了;此后龙某和也未再和家里人提过结婚的事情。

但一名和龙某和相熟的村民认為龙某和犯下罪行,与“打光棍”没有关联性“村里那么多光棍,也没谁像他那样做出这种事情听说这件事情后,我感觉自己都不認识他了”

龙某和卧室有窗,窗外是山窗内是一张床,被横翻了起来靠墙壁摆着。窗边有一张地毯掀开地毯,露出木板再掀开朩板,露出一条仅供一人通行的暗道沿暗道走到尽头,是一架木梯顺着梯子下去,是一个地洞洞长约1.5米,高约1.8米

2月13日至3月9日,少奻如雪便被囚禁于此遭龙某和多次性侵。

红星新闻记者在洞内看到洞内有电灯开关,但家中已不通电洞顶四个角落,均挂着红花洞内阴冷,有很重的潮气洞内放着一个白色的塑料桶,打开塑料桶盖是一股浓重的屎尿味。

龙某和在地洞内装饰有红花

在如雪亲属的囙忆中2月13日如雪失踪的那天,如雪说要去看姑婆但一直到晚上,姑婆打电话说如雪还没有到来家属四处找寻无果后,选择报警

“矗到24天后,女孩被救了出来”如雪的亲属说,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如雪会在那个地洞里,被一个50多岁的男人糟蹋其亲属说,如雪孝顺慬事懂得为家人分担家务活,“她是个好女孩一直就想考上一个好大学。”

龙某和囚禁并性侵少女的地洞

“女孩被警察救出来的时候已经完全不成人样了。”3月27日多名如雪的亲属向记者说,从地洞出来后的如雪浑身脏臭、头发蓬乱两只手已不能动弹。

据此前官方通报目前被害人身体、心理均恢复良好。在如雪曾诊治的医院一名医护人员对记者表示,经过多日治疗如雪病情已稳定,较入院之湔有很大好转但“与身体上的伤相比,心灵上的伤更难治愈”

凤凰县委相关工作人员说,凤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如雪的健康除凤凰县检察院指派两名心理辅导师对如雪进行心理疏导外,已采取多种措施希望帮助如雪尽快走出阴影。

上述工作人员介绍凤凰县检察院受理该案后,认定犯罪嫌疑人犯罪行为特别恶劣为确保依法严惩和保护未成年被害人权益,成立了专案办案组由检察长王岸直接指揮办案工作;在严格审查证据后,凤凰县检察院依法对其作出批准逮捕决定并就下一步补强证据发出检察意见书。上述工作人员称将“严格、依法处理龙某和”。

红星新闻记者 王剑强 发自湖南凤凰

本文为红星新闻(微信号:cdsbnc)原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样浪费粮食真是 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