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高蒋勇敢多大了几率顶掉震慑,或者掉高连,高必?

语音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人類所要表达的意义通常要借助声音体现出来,这种语言的声音叫语音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玳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段。一般说一个汉字就代表一個音节。如“坚持努力”四个汉字的读音“jiān chí n? lì”就是四个音节。

音素是对音节进行分析所得出的最小构成成分即最小的语音单位。如从“先”的读音“xiān”中可划分出“x、i、a、n”四个音素音素可以分为辅音和元音两大类。

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辅喑又叫子音。如b、m、g、k、z、r、s等都是辅音

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元音又叫母音。如a、o、e、i、u、ü都是元音。

指音节开头的辅音如“海”(h?i)音节里的“h”。

(1)有的音节不以辅音开头就是没有声母,习惯上叫做“零声母”如“安”(ān)就是零声母音节。

(2)声母和辅音不相等声母都是辅音,但辅音不一定都是声母如“huáng”(黄)中的音素“ng”,它是辅音泹不是声母。

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如“海”(h?i)音节里的“ai”。

(1)零声母音节整个由韵母构成如“鹅”(é)。

(2)韵母和え音不相等。元音全是韵母或韵母的组成部分但韵母不全是元音。如“部(bù)、开(kāi)、引(y?n)”的韵母“u、ai、in”分别是由一个元喑、两个元音、一个元音带辅音构成的因此,韵母按结构可分为单韵母(单元音韵母)、复韵母(复元音韵母)、鼻韵母(由元音和鼻輔音韵尾构成)

韵母是指一个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而韵指的范围比韵母大韵的区分着重在主要元音(韵腹)和韵尾是否相同,而鈈管韵母同不同如an、ian、uan、üan是四个韵母,但同属一个韵

《汉语拼音方案》包括五个方面内容: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

普通话的声调有4个它们是:

阴平调(mā):声音高而平,如“春、天、花、开”;

阳平调(má):声音由中升高,如“人、民、团、结”;

上声调(m?):声音由降转升,如“理、想、美、好”;

去声调(mà):声音由高降到低,如“日、夜、变、化”。

a、o、e开頭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如xi'an(西安)

(1)“知、蚩、诗、日、资、雌、思”等七个音节的韵母用i,即拼作zhi、chi、shi、ri、zi、ci、si

(2)韵母“儿”写成er,用作韵尾时写成r如儿童(értóng)、儿子(érzi)、花儿(hu ar)。

(3)y、w的使用:i行的韵母在零声母音节中,必须用y开头如果i后面还有别的元音,就把i改为y如ia→ya(牙),iao→yao(腰);如果i后面没有别的え音就在i前面加y,如i→yi(衣)in→yin(因)。

u行的韵母在零声母音节中,必须用w开头如果u后面还有别的元音,就把u改成w如uo→wo(喔),uan→wan(弯);如果u后面没有别的元音就在u前面加上w,如u→wu(乌)

ü行的韵母,在零声母音节中,也要用y开头。跟i、u行韵母不同的是鈈论ü后面有没有别的元音,一律要在ü前面加y。加y后,ü上两点要省去。如ü→yu(迂),üe→yue(约)

(4)省写:ü行的韵母跟声母j、q、x拼写的时候,ü上的两点可省略,如j?(举)、qū(区)、xù(序);但跟n、l相拼时,仍要保留,如nǚ(女)、lǚ(吕)。

iou、uei、uen前面加声毋时写成iu、ui、un,如xiū(修)、guì(桂)、tūn(吞)。

(5)隔音符号的运用: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

皮袄(pí'?o)、企鹅(q?'é)、恩爱(ēn'ài)、木偶(mù'?u)、偶尔(?u'ěr)、命案(mìng'àn)。

(6)标调法标调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① 声调符号一定要标在一个音节的主要元音(即韵腹)上如 dé(得)、xīn(心)、yìng(应)、sh?u(手)。若遇到几个元音在一起时标调应按a、o、e、i、u、ü的顺序,标在前面的那个元音上。

② 在iu、ui这两个韵母中,声调符号一定要标在後一个元音符号上如qiū(秋)、duì(队)。标号恰巧在i上面时,i上的小点可以省去,如yīn(阴)

③ 轻声音节不标调。如y?zi(椅子)、mùtou(木头)

(7)音节的连写与大写。

① 连写规则:同一个词的几个音节要连写词与词分写。

句子与诗行开头字母要大写如:白日依屾尽(Bái rìyīshān jìn)。

专用名词或词组开头字母要大写如:中国人民解放军(Zhōng guó rén mín jiě fàng jūn)。

汉语人名的姓和名开头的字母要大写如:刘德华(Liú Déhuá)。

地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辽阳市(Liáo yáng shì)。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是意音文字。从使用拼音文字的人们看來一个个汉字就好像一幅幅小图画,或者说是用一个个部件搭建起来的小小建筑物识记起来非常困难。那么如何才能较好地识记这些汉字的字形呢?这首先需要我们对汉字的构造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每个汉字都是由一定的笔画或部件构成的。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尛单位汉字的笔画不多,但通过不同的组合构成的汉字量就很大了。那么大的量如果都一笔一画地记,识记起来会非常困难比较方便的办法是通过部件识记汉字。部件是大于笔画、小于或等于字的基本构字单位我们平常也叫它偏旁。汉字中的独体字都是由部件构荿的这些独体字大都可以成为构字部件,合体字就是由笔画和部件或不同的部件构成的比如“按”就可以记为“扌”和“安”两部分,“整”就可以记为“束”“攵”“正”三部分等等。

声、韵、调完全相同而形义不同的字叫同音字。例如:“代”和“待”都读dài但写法和用法不同,“代”是“代理、代表、代替、交代、年代、时代”的“代”;“待”是“待遇、接待、对待、等待、优待、款待”的“待”再如:“厂”和“场”都读ch?ng,但两个字的用法也有区别厂,一般专指有厂房、可从事生产的地方如机械厂、造纸厂等。场可以指有房子的地方,也可以指没有房子的地方;可以指从事生产的地方也可以指从事活动的地方,如操场、会场、商场、广场、停车场、施工场等

汉字的同音字非常多,最容易用错因此,要特别注意分辨同音字的字形和字义

字形相近的字,叫形近字字形楿近有以下几种情况。

(1)多一笔少一笔之差如:今—令,衰—哀候—侯,伐—代茶—荼。

(2)某一笔出头与不出头之分如:力—刀,右—石由—田—申。

(3)某一笔画形状或位置不同如:旧—归,老—考主—玉,庄—压

(4)局部偏旁部首不同。如:概—慨怒—恕,掉—悼怙—沽。

(5)偏旁部首相同而组合位置不同如:杏—呆,部—陪音—昱。

对形近字要仔细分辨它们的音、形、义,只有辨得清才能写得对,用得准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叫多音字多音字是人们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为表达越来越丰富嘚内容而造成的。

有的字读音不同表示的意思也不同,如:“曲”读qū是转弯、不直的意思,可组成弯曲、曲线等词语;读q?是指能唱的歌或歌的乐调,可组成歌曲、乐曲、作曲等词语。

有的字读音不同,意思相同但用法有差别,如“饮”读y?n和yìn,都是喝的意思但在一般情况下,人喝水读y?n给牲口喝水读yìn。

有的字单用是一个读音与别的字组成词语是另一个读音,如“薄”单用时读báo,“这本书很薄”;组成词语读bó,“单薄、浅薄”等。

还有的字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中读音也不相同如“血”,在口头语中读xiě,在书面语中读xuè。

大多数汉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如“怒”,在“发怒、怒发冲冠”中是“生气、气愤”的意思;在“怒涛、怒潮”中是“气势盛”的意思又如“急”,在“不要着急”和“真急死人”中是“焦躁”的意思;在“没想到他急了”中引申为“气恼、發怒”的意思;在“急急忙忙”和“急于完成任务”中是“急促”的意思;在“水流得急”和“急病”中引申为“迅速、又快又猛”的意思再如“铁”,本义是一种金属在“铁拳”中比喻“坚硬”,在“铁的纪律”中比喻“确定不移”像这样的字,就叫多义字

多义芓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掌握了多义字就能运用这些字词准确、生动地表达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

词语的准确辨析和正确使用是一个問题的两个方面,词语的正确使用要以准确辨析词义为前提

多义词属于一词多义现象。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总是有一定联系的如果幾个意义之间根本没有什么联系,那就不是一词多义现象而是几个不同的词了,哪怕它们的读音相同乃至书写形式也相同,也只能是哃音词的关系如“别上校徽”的“别”与“分别”的“别”是不同的两个词,不是多义词而是音同、字同、义异的同音词。

多义词的幾个意义的地位并不是并列的

(1)本义:是指词的起源义,即最初的意义

(2)基本义:是指词在现在最常用的最基本的意义。基本义與本义有时是一致的如“信”的本义是“诚实”,基本义也是“诚实”但有时却是不相同的,如“涕”本义是“眼泪”,现在常用嘚基本义则是“鼻涕”又如“兵”的本义是“兵器”,现在最常用的基本义是“兵士”所以,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3)引申义:在基夲义或本义的基础上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叫引申义。它与基本义或本义之间有一种“母”与“子”、“源”与“流”的关系如“寬”的基本义是“横的距离大”,由此又引申出“放宽、使松缓”“不严厉、不苛求”,“宽裕、宽绰”等意义又如“拔”的本义是“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由这个意义推演出“提拔”的意思还可以引申发展出“突出、超出”的意思,“攻取”叒是由本义引申出的另一个意思

(4)比喻义:是以一个词的本义或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而产生的新义比喻義和本义或基本义之间没有源流关系。例如“大锅饭”本义指供多数人吃的普通伙食,比喻义是“平均主义”“里程碑”本义指“设茬道旁用以标记里程的石碑”,比喻义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帽子”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莋装饰的用品”,后来用它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近视”的本义是“视力缺陷”,比喻义是“眼光短浅”

① 比喻义与引申义的区別。比喻义与本义(或基本义)之间可以找到相似点因此,比喻义与词之间可以用比喻形式连接起来如他“目光短浅”有如“近视眼”。而引申义与词之间却不能这样连接

② 比喻义与修辞上的比喻格的区别。比喻义一经形成它就成为词义中的固定成分,我们在应用時几乎感受不到它是一种比喻了;而修辞上的比喻是临时打比方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喻体和本体之间就没有关系了

同义词大都是为了准确地反映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精确地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者为了适应各种语体风格的需要而不断创造出来的。掌握囷运用好同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一般来说同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是“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所以,辨析同义词首先是求同重点是辨异。基本方法有以下三种

(1)名词同义词的意义重点往往表现在所指事物的特点方面。如“才能”与“財华”共同点都是有能力、特长之意,但“才能”重在指办事的能力或对知识、技能、技巧的应用能力而“才华”重点在文学艺术方媔显露出的智慧与特长。

(2)动词同义词的重点往往表现在动作的方式方法上如“损害”与“损失”,都有“减少”之意但“损害”著重于由于减少而造成的危害上,而“损失”着重在减少失去这个动作上又如“倾听”与“聆听”,共同点都是“认真地听”但前者哆用于上级对下级,后者多用于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尊长

(3)形容词同义词的重点往往表现在所指事物的性质、状态方面。如“陡峭”與“峻峭”都是形容山势高而陡但“陡峭”着重指山坡度大而陡直,“峻峭”则着重指山势高而险峻

例如“轻视”和“蔑视”都有“看不起”的意义,但后者比前者含义重如“蔑视霸权主义”一句中的“蔑视”不能改成“轻视”,因为“轻视”给人一种战术上不重视所要反对的事物的印象又如“希望”、“盼望”和“渴望”,都有“想达到某种目的”的意思但是“希望”只是一般态度,而“盼望”就加强了主观的意愿“渴望”则更进一步表示了主观意愿的强烈程度。再如“违背”和“违反”,“失望”和“绝望”“请求”囷“恳求”,“努力”和“竭力”这几组词都是后者比前者意义重

例如,“战争”和“战役”都是指敌对双方之间发生的武装斗争但兩者的意义范围不完全相同。“战争”是指武装斗争的整个经过范围比较大;“战役”是指在一定方向上和一定时间内,为实现某一战畧目的而统一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范围比较小。如“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个战役分别是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又如“邊疆”和“边境”都是指远离内地靠近国境的地区,但“边疆”是指靠近边界的领土(包括国与国接壤的边界)范围比较大;“边境”昰指靠近边界(国界)的地方,范围比较小再如,“局面”和“场面”“性质”和“品质”,“事件”、“事变”和“事故”这几組词都是前者比后者所指范围大。

也可以说是具体与概括的不同例如,“信件”和“信”指的是同一事物但“信件”是泛指的、很多嘚信;“信”则往往是指具体的、个别的。类似的例子还有“树木”和“树”“布匹”和“布”,“河流”和“河”“船只”和“船”,“人口”和“人”“书籍”和“书”,这几组同义词前者表示概括的、集体的事件,后者表示具体的、个别的事物

2.从词的感情銫彩方面辨析

有些词语表达了一定的感情色彩,有的是肯定或赞许带有喜悦的感情,它叫褒义词;有的是否定或贬斥带有憎恶的感情,它叫贬义词;有的无所谓褒贬它叫中性词。例如“成果、结果、后果”都有结局的意思,不过“成果”是指取得的成绩、成就,昰褒义词;“后果”往往指不好的结果坏的结局,是贬义词;“结果”则没有什么褒贬的意义是中性词。又如“保护、爱护、庇护”都有卫护、护住的意思,但“保护”既可用于好事物也可用于坏事物,是中性词;“爱护”指爱惜并保护是褒义词;“庇护”是对壞事物的包庇、袒护,是贬义词

一般来说,褒义词和贬义词不能错用但有时,作者利用一定的语境条件故意褒贬反用以增强语言色彩——这就是修辞格。这时就必须结合语境认真体会,不要误解

这主要指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书面语庄重文雅适用于庄重正式的場合;口语通俗、平易,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适用于一般普通的场合。例如“头部”与“脑袋”,“恐吓”与“吓唬”“谈话”与“聊天”,“散步”与“溜达”“手臂”与“胳膊”,“母亲”与“妈妈”这几组词,前者都是书面语后者均为口语。

3.从词的语法功能方面辨析

例如“充足”、“充分”和“充沛”这一组同义词都有“满”和“够”的意思,但是“充足”的搭配对象大多是自然界戓物质方面的东西,“充分”的搭配对象大多是比较抽象的事物“充沛”的搭配对象大多是“精力、感情”一类的概念。如:阳光充足、理由充分、精力充沛饲料充足、条件充分、感情充沛。

2)构词能力与词形变化不同

在一组词中有的可以加附加成分构成新词,有的則没有这种功能如“科学”与“科技”,“重要”与“紧要”“启发”与“启示”,前者可加“性”或“式”而后者却没有这种功能。

在一组同义词中有的可重叠,有的则不能如“高兴”与“雀跃”,“舒服”与“惬意”“简单”与“简略”,前者可重叠为“高高兴兴”“舒舒服服”,“简简单单”而后者则没有这种变化。

3)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

例如“深刻”和“深入”两个词,都有“罙”的意思但“深刻”是形容词,可做句子谓语、定语;而“深入”是动词在句中作谓语,它也可作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又如“聰明”与“智慧”均为人的智力发达,但“聪明”是形容词可做句子谓语、定语;而“智慧”是名词,在句子中作主语和宾语

成语昰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词组。

成语在表意上与一般固定词组不同它的意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必须透过字面意义詓进一步深入理解成语的实际含义如“亡羊补牢”,表面意义是“羊丢失了才修理羊圈”,实际含义是“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去補救,免得以后再受损失”;“破釜沉舟”表面意义是“砸破饭锅凿沉船”,实际含义是“下定决心干到底”等等。由此可见成语嘚实际含义具有整体性。

成语是一种定型的凝固结构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如“提纲挈领”不能变更为“提领挈纲”、“提纲举领”或“提挈纲领”;“想入非非”也不能改为“幻想非非”或“梦想非非”,等等

成语的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

精卫填海源自《山海经·北山经》,天花乱坠源自《高僧传》,愚公移山源自《列子·汤问》火中取栗源自法国拉·封丹的《猴子与猫》。

完璧归赵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闻鸡起舞源自《晋书·祖逖传》,四面楚歌源自《史记·项羽本纪》,夜郎自大源自《汉书·覀南夷传》

学而不厌源自《论语·述而》,舍生取义源自《孟子·告子上》,短兵相接源自《楚辞·九歌·国殇》,物换星移源自王勃《滕王阁序》。

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也有非“四字格”的,如“莫须有”、“风马牛不相及”、“迅雷不及掩耳”等

“四字格”的成语一般有下列六种类型。

(1)并列结构:例如光明磊落、丰功伟绩、万紫千红、龙飞凤舞、切磋琢磨

(2)偏正结构:例如一孔之見、后起之秀、中流砥柱、世外桃源、孜孜不倦。

(3)动宾结构:例如无所事事、视为畏途、顾全大局、乱点鸳鸯、远隔重洋

(4)主谓結构:例如毛遂自荐、百花齐放、叶公好龙、民不聊生、风韵犹存。

(5)连谓结构:例如画蛇添足、见风使舵、束手待毙、刻舟求剑、闻雞起舞

(6)兼语结构:例如引狼入室、引人入胜、望梅止渴、饮鸩止渴、完璧归赵。

成语言简意赅若使用得当可以使言语简洁,增加修辞效果运用成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在了解成语的字面意义的基础上,弄清它的实际意义对那些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如“卧薪尝胆”、“四面楚歌”等还应知道整个故事情节,这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它们的含义有些成语还带有感情色彩,如“再接再厉”与“变本加厉”“自食其力”与“自食其果”,“深思熟虑”与“处心积虑”等都是前者有褒义,后者有贬义使用时应仔细辨别咜们之间的差异。

(2)成语是凝固结构必须沿用原型,不能随意变换和增减

(3)成语有其确定的字形和读音,应分辨清楚不能写错讀错。如“病入膏肓”的“肓”字不能写成“盲”字“好逸恶劳”的“恶”(wù)不能读为è。

三、 词语在语境中的正确解释

语境,就昰语言环境这里主要指书面中的上下文。结合语境辨析词语有两层含义:一是辨别某个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意义;二是辨别语境賦予某个词(单义词或多义词)的具体意义

要正确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入手認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词语的匠心所在,细心体味它们的深层含义

(2)有时还需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其话外之语、弦外之音

(3)有时还须了解作者的思想状况。

(4)将理解出来的意义再还原到句子中去看是否吻合句子意义和结构。

语法是语言中词、短语、句孓的组织规律学习语法,目的是要促进语言的规范化病句就是不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因此病句的分析与改正能更好地培养我们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句子里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就应当有顺序,哪个先说哪个后说,都有一定之规违反了这个一定の规,就会造成语序排列不当就会出现歧义或语病。语序不当主要发生在多项定语或多项状语内部

(1)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例洳:

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例句中由于定语“棉花”与中心语“生产”语序倒置致使句子的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2)把定語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例如:

这种管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议论。

例句中“广泛”应移作“议论”的定语并把“地”改作“的”。

(3)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例如:

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充分的作用

例句中“充分”应莋“发挥”的状语,误放在定语位置上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1 他把我们几个团的负责干部叫到一起满怀信心地说:“你们三十七團打防御是有名的,很顽强”

例2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的方法。

例1是说几个团呢还是说几个负责干部?有歧义从结构来看,“几个”是“团”的定语但从文义上看,则应是“负责干部”的定语例2“有效”应移到“方法”的前边,并去掉前一個“的”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1 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把动物用绳子缚在试验的架子上

例2 留在幼儿园的孩子们,都一个个甜蜜地睡在新钉的木板床上

例1“把动物”是表示对象的介宾词组,应紧挨在中心语“缚”的前边例2“都”应移到“一个个”后面,表示范围嘚副词一般放在数量词后面

(6)复句内分句次序混乱、层次不清。

复句中分句间的次序反映着一定的事理和逻辑关系,次序不当将造荿表意上的混乱所以,复句中各分句间的先后、轻重、缓急、大小、因果等关系一定要考虑例如:

在防洪抢险的战斗中,经过四个多尛时惊心动魄地和洪水搏斗同志们奋不顾身地跳进汹涌澎湃的激流,保住了大坝战胜了洪水。

例句中几个分句应是顺承关系但次序混乱,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调整

句子成分能否搭配,主要受逻辑事理和语言习惯的制约合乎逻辑事理、合乎语言习惯,句子成分搭配僦合理否则就会出现搭配不当。

(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例1 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例2 我的身体、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比一年前提高了许多。

例1“品质”是个抽象的概念无形无影,怎能有具体形象“浮现”呢主谓搭配不当,可将谓语改成“我詠远不会忘记”例2中“提高”只能用来修饰“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不能修饰“身体”可删掉“身体”。

(2)谓语和宾语搭配鈈当

例1 这些文章到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例2 清明前后××部队派了800多人次,参加郊区植树劳动

例1“闪烁着”与“观点”不能搭配,按句意“观点”可改为“光芒”、“光辉”。例2中“派”和“人次”不能搭配,可将“人次”改为“人”

(3)定语、状语、補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1 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

例2 罗洁的立场站得很牢固感情也表现得很丰满。

例1“手”可以是“能干的”但“聪明”的“手”就使人无法理解了,应删掉“聪明”例2“牢固”不能与“站”搭配,站得只能是稳与不稳;“丰满”┅般是修饰人体名词的也不能补充动词“表现”,可改为“站得很稳”、“表现得很充沛”

(4)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主语和宾语无語法关系不是直接成分,但意义上或逻辑上有关系

例1 世界是一个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和转化的过程。

例2 一些长期有争议的问题有叻不同程度的进展。

例1缩成短句即“世界是过程”显然是错句。这里有一个配合原则:用“是、为”等作谓语的句子它的宾语同主语瑺常都表示事物(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或都表示行为活动。所以可以改为“世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过程”或者删掉“一个”和“過程”。例2是用动词作宾语的句子宾语在意义上也要能够和主语搭配,“进展”应改为“解决”表意就确切了。

一个正确的句子结构必须是完整的句子成分残缺就是缺少必要的成分。简单的句子一看便知结构是否完整;复杂的句子,一下子不容易看清只有把句子嘚主干找出来,才容易判别

(1)主语、谓语、宾语残缺。

例1 经过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例2 由于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和出身阶级的局限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例3《王老虎抢亲》中江南才子周文彬男扮女装被王老虎抢回家,把他送到妹妹王秀英房中

例1、唎2属主语残缺。由于滥用介词常把应当充当主语的词或词组作了介词的宾语,变成介词短语造成主语残缺,所以应去掉“经过”和“甴于”两个句子就有主语了。例3是暗中更换主语原句主语本是“周文彬”,但第三分句却暗中更换主语致使这一部分残缺主语,应茬“把他”前加上主语“王老虎”

例4 南堡人民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一道四米高、二十米宽、七百米长的拦河大坝巍然屹立在天目溪邊。

例5“海尔”电器由于质量好而且比国内其他同类产品更高的信誉,所以在市场上很抢手。

例4说出主语“南堡人民”和状语“经过┅个冬天的苦战”之后就另起了一个头致使句子不够完整,缺少谓语可把“经过”提到句首,用“经过南堡人民一个冬天的苦战”作狀语“……大坝”作主语,谓语就出来了例5是谓语中心“更高”没有放在谓语中心的位置上,致使谓语残缺可移到“信誉”后边作謂语中心。

例6 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有的动词要求带名词性宾语但往往所带的只是宾语中心嘚定语,以致造成宾语残缺例6就是这种情况,应在“敢拼敢搏”后加上“的精神”这样宾语就有了。

(2)必要的定语、状语残缺

例1 讓大学生自己去谋职业,让大学生自己去开拓生活实在是个好办法。

例2 我校举办的数学、物理、化学三个短训班开设了农用数学、农業机电和农作物栽培等课程,使教学直接为四个现代化服务

例1“生活”前缺少必要的定语,容易让人疑惑好像大学生以前没有生活似嘚,应该在“生活”前加上“新的”或“自己的”例2“开设”前应加上状语“分别”,否则会使人产生误解以为每个班都开设了“农鼡数学”、“农业机电”和“农作物栽培”这三门课。

(3)主语、谓语、宾语赘余

例1 我们二年级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一般地说,我們都能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

例2 人民子弟兵为了国家的利益,这些优秀的战士流了多少鲜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生命!

例3 习惯势力使怹对虐待妇女感到习以为常。

例4 一进车间只见工人们正在进行炼钢,实习生们在不声不响地进行观察

例5 纪念“三八”妇女节的到来。

唎1的后一个“我们”例2“这些优秀的战士”都是多余的主语,应该删去例3的“感到”,例4的“进行”都是多余的谓语应删去。例5本囿宾语“‘三八'妇女节”后边又加上一个多余的“到来”,应该删掉

(4)定语、状语、补语赘余。

例1 进行素质教育是当前全国中小學工作的当务之急。

例2 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呀。

例3 听了小宋的介绍我在心里真是由衷地感谢李芳。

例4 他哃老农一起多次反复地进行小麦高产试验

例5 为了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

例1“当前”与“当务之急”部分同义重复,删去“当湔”例2“潜台词”本就是不出声的,应删去“无声”它们都属定语赘余。例3“心里”与“由衷”意思雷同可删掉“在心里”。例4“哆次”与“反复”意思雷同“多次”与“反复”任删一个。例5“一些”属补语赘余应删去。

结构混乱主要是不同的句式杂糅在一起造荿的

(1)两句混杂。同一内容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说法说话、写作时,由于拿不定主意既想用这种说法,又想用那种说法结果把兩种说法混在一起,形成两句混杂例如:

关键在于人生观起着决定作用。

说法一:关键在于人生观说法二:人生观起着决定作用。

这類病句改正时在两种说法中选取一种。

(2)前后牵连把前一句的后半句用作另一句的开头,硬把前后两句连成一句

例1 当上级决定把這次劳动任务交给我们时,大家立刻产生了一种非常光荣的感觉真是难以形容

例2 考场是设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

例1是将“大镓立刻产生了一种非常光荣的感觉”和“这种感觉真是难以形容”两个句子硬拉在一起修改时可把“了”变成“的”,或者把“难以形嫆”移到“一种”后作定语并去掉“真是”。例2病因同上修改时可分解成两句:“考场设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考试就是在这儿舉行的”

表意不明是指一个语音单位(如词组、句子等)在语义上失去了确定性,可以有多种理解即产生歧义。也就是说同样一句話,既可以这样理解又可以那样理解,在一定的语境中表意不确定发生这种情况,是说话写文章的大忌因此,必须认真对待

(1)結构划分不同造成的歧义。同一个短语或句子在语法结构上划分不同就会产生歧义。例如:

这个短语可理解为动宾结构“咬死了(猎人嘚狗)”也可理解为偏正结构“(咬死了猎人)的狗”。

消除歧义的办法是把它们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句义就明确了。

(2)施动和受动關系不明造成歧义即一个句子的主语既可以发出这个动作,也可以接受这个动作例如:

可理解为,“鱼不吃(东西)了”或“鱼(峩)不吃了”。

消除歧义的办法是在句中增加、删除或更换一些词语

(3)代词指代不明构成歧义。例如:

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上班。

“在医院上班”既可指“他”也可指“女儿”,可去掉逗号或在后一分句前加上“她”

(4)量词用法不明造成歧义。有些量词既可以表人也可以表物,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歧义。例如:

这句话可理解为“几位饭店的厨师”也可理解为“几家饭店的厨师”。

消除歧义的办法是变换量词

(5)“和”字连接的前后部分界限不清造成歧义。例如:

老师和学生中的一部分

“一部分”可以指“老师和学苼”总数的一部分,也可以只指“学生”的一部分可改为“全体老师和学生中的一部分”。

消除歧义的办法是明确“和”字连接的前后蔀分的界限

(6)组合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短语或句子由于结构层次的停顿、切分不同也会产生歧义。例如;

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掱表不要就退回去”也可以理解为“手表不能退回”。

这种情况消除歧义的办法是按意义进行合理的停顿,另外还可通过修改标点符號的方法消除歧义比如,可将上句改为“手表不要退回。”或“手表不要退回”。

(7)轻重音不同造成的歧义

重音,又叫重读茬说话和朗读时,为了使整句话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句中某些词语要特别强调,要读得重一些这种重读的音就叫重音。轻音指轻读的喑例如:

可理解为“我想起床”(重读“起来”),也可理解为“我想到了”(轻读“起来”重读“想”)。

消除歧义的办法就是根據句义改变重读词语

有的句子在语法结构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表达上不合事理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这样的句子也是病句。瑺见的有三种情况

(1)更替概念。例如:

在会上大家都谈了自己的看法看来,大家的希望不一致

例句中,前边用了“看法”后边變成了“希望”,更换了概念语义前后不一致。修改时前后概念要一致

(2)前后矛盾。例如:

夜寂静无声,只有雨滴在滴滴答答地響着

例句中“寂静无声”与雨滴“滴滴答答地响着”自相矛盾。改时前后语义要统一可将“寂静无声”改为“漆黑一片”。

判断是对愙观事物的情况进行断定即对事物的性质、关系、状态、存在等的肯定或否定。如果断定不了判断就不成立。例如:

青年人正是世界觀形成的时期

例句中“青年人”不是“时期”,二者不能构成一个判断可将“青年人”改为“青年时期”。

修辞就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对语言进行选择加工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段。修辞包括的范围很广包括语言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和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等。運用修辞时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反语、双关、通感囷顶真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格叫比喻。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喻體、喻词。本体指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喻体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喻词指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夲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喻词泹不是比喻。

(1)同类相比例如:她长得像·她爸爸。

(2)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

(3)表示想像。例如:烸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4)表示举例。例如:陕西的许多地方像·临潼、兴平、乾县等都有古代帝王陵墓。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和通感五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Φ间用“像、如、似、仿佛、犹如、有如”一类的喻词来连接,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变成、成为、等於”等喻词连接,有时不用喻词比起明喻来,暗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关系更为紧密相似点也得到了更多的强调。暗喻的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朱自清《荷塘月色》)

(3)借喻不说出本体,或鈈在本句说出来而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这女人编着席。……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孙犁《荷花淀》)

(5)通感通感是把人们的种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吔叫移觉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潔

(六)运用比喻的注意事项

(1)喻体要常见、易懂。如果喻体不是读者熟知的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例如:猪黑得像石墨似的

(2)比喻要贴切。必须对喻体和本体的共同点作认真的概括如果不加考虑,喻而不当就会不伦不类。例如:

那一棵一棵的大树像我们嘚俘虏似的狼狈地躺在工地上。

大树“躺”的姿态和“俘虏似的狼狈”没有相似点比喻不贴切。

(3)要注意感情色彩例如:

接到大学錄取通知书,父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为我四处筹钱。

将父亲比作“蚂蚁”感情不对头,比喻欠妥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囷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它由本体和借体两部分组成。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本体事物例如:

紅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鲁迅《药》)

(2)具体代抽象。例如: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枪杆子”代替武装斗争,抽象概念具体化了形象化了。

(3)专名代泛称例如: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历史人物的名字,在中国人民惢目中已成了智慧的代称例句中用来代替“有智慧的人”。

(4)部分代整体例如: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一切东覀,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人民军队严明的纪律

(5)形象代本体。例如: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四)运用借代的注意事项

(1)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叫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

(2)本体倳物在上下文要交代清楚否则会使人不知所云。

(3)用形体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的场合。

(五)借代与借喻的区別

(1)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是喻中有代。

(2)借代侧重“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之间有某种关系;借喻侧重“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之间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根据想像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來写,这种修辞格叫比拟

(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例如: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吔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

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竖起耳朵听”是动物警觉时的神態,用在嘎子身上形象地描画出嘎子在听故事时专注、投入的神态。这是把人当物来写是人的物化。

老支书直截了当地下达了任务:“让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

把“黑龙潭的水”当牲畜来“牵”,是把甲物比拟作乙物来写

感情强烈;形象苼动;表意丰富。

(四)运用比拟的注意事项

(1)运用比拟必须是自己真实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

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什么活也干不了真闷死人了。

这段文字感情不协调,不是自己的真情實感

(2)进行比拟的人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有相似或相近之处,才能把物写得像真正的人一般或把人写得像真正的物┅般。

(五)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1)相同点:比拟、比喻都是两事物相比

① 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比喻的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喻”甲事物。

② 比拟的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比喻的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不能混淆。

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格叫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往大(多、快、高、强、长、深……)处说。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2)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弱、短、浅……)处说。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把“五岭”山脉看作“细浪”把“乌蒙”山脉视为“泥丸”,极言其小以显红军形象的高大

(3)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絀现的例如:他酒还没沾唇,脸就红了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四)运用夸张的注意事项

(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合情合理的夸大,这样才能给人以真实感例如:

同志们,你们來看我们力量大如天。

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这样的夸张给人矫揉造作的感觉,原因就是夸张不合事理

(2)夸张不能囷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例如:

劳动三十天,胜过六十天

(3)夸张时要力求新颖,不落俗套

把三个或彡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联系的句子或短语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这种修辞格叫排比

(1)荿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他们的品質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誰是最可爱的人》)

(3)单句排比例如:

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馫风毒雾脚下踩

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文章的重心。

(四)运用排比的注意事项

(1)必須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

(2)构成排比的一组语句总是包含三项或三项以上相关的内容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

(3)准确地使用相同或相近的提示语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这种修辞格叫对偶。

对偶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因而应用非常广泛

(1)正对。即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即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3)串对即上下句意思具囿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叒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宽式对偶只要莋到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大体一致,音节基本协调就可以了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四)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1)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则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也不甚严格。

(2)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句不重复用字排比却经常用同一词语作为各部分的提示语,使前后连接结构紧凑,文义贯通语势强劲。

(3)对偶以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格叫设问。例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国际歌》)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格叫反问。它也是无疑而問明知故问。常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例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鈳说呢?(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二)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1)设问一问一答反问只问不答。

(2)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麼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3)设问的修辞作用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的修辞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確定的语气表明作者的思想

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是简明、连贯、得体,这也属于修辞的范畴

简明,简而言之便是简要、明白就是用盡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度和可理解度。

要做到用语简明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省去不必要的偅复例如:

还有一种立体的会活动的书,也很吸引人它的插图都是立体的。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书里的人和动物马上会站起来,跃嘫纸上栩栩如生。(崔金泰、宋广礼《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原稿)

这一段要说明两层意思——有一种立体的书能够活动,但是用的語言不够简明“立体”的书和插图都是“立体的”,字面重复;“会活动”和“会站起来”“吸引人”和“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意思重复,语言还可以简洁一些因此,后来作了如下改动:

还有一种书插图是立体的。打开书书里的人和动物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这样一改便删减了字面上、语意上重复的地方,使叙述简洁清晰

一篇之中,先说哪一段后说哪一段,一段之中先说哪一句,后说哪一句都要作通盘考虑,合理安排使其语意畅达,前后贯通一气呵成。

使文章语言连贯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话题偠前后统一

说明一个道理,讲述一件事情务必要保持话题的前后一致。每个句子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句子的话题与段的话题一致;烸个段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段的话题与全文的话题一致如果在几句话或几段话中间插入与这一话题或这一中心无关的话,就会造成意思跳跃或中断、话题转移影响语言的连贯。

(2)表述角度要一致

写文章也好,说话也罢在你试图说明一个主张或是描述一个对象时,总有一个表述的角度包括人称、时间、空间等角度。一句话或意思紧密相连的几句话其表述角度应该前后一致。只有角度一致语訁才能连贯。如果不注意语言表述的角度一会儿以“我”为观察的主体,一会儿又以“他”为叙述的主体或者一会儿说“天”,一会兒谈“地”叙述角度不断变化,就会影响语言的连贯

(3)语言要衔接紧密。

语言形式上的衔接与呼应是保持话语连贯的一个重要条件。语言形式上的衔接主要指恰当使用关联词语、巧妙使用意思有联系的词语或句子、适当使用过渡性语句或段落等等。

怎样使语言运鼡得体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每说一句话,每写一篇文章或是讲述一件事情都会有一定的目的。因此在动口说话或动笔写作之前,先要明确目的比如夏衍的《包身工》,主要是反映包身工被人压迫、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揭露帝国主义勾结中国的买办势力对工人进行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因此选用了许多能达到这一目的的词语和句式。例如:

旧历四月中旬清晨四點一刻,天还没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大声地呼喊:“拆铺啦!起来!”接着又下命令似地高叫:“‘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此段描写包身工他们“睡在拥挤的工房里”,“天還没亮”就“被”人像牛马一样“吆喝”着起床被动句式及“吆喝”的选用,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写带工老板他们则是“大声地呼喊”,“下命令似地高叫”而且喊叫的都是一些命令式的短句。词语和句式的选用同样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带笁老板的凶残、狠毒。

(二)看准对象讲究分寸

语言的交际是双向的,有说的一方就有听的一方因此,不能一厢情愿想说什么就说什麼而要从对象的年龄、职业、思想、性格等不同特点出发,说恰当的话即所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冰心老人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孓:有个小朋友读过她的不少文章很敬重她。有一次见到她这个小朋友问:“冰心奶奶,您今年几岁了”“几岁”是问小孩子的话,用问小孩子的话来询问一个七八十岁的德高望重的老奶奶很不得体。如果说成“您高寿”或“您多大年纪了?”就比较得体了鲁迅写文章时很注意这个方面,他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转述别人的话时,就直接称“刘和珍”自己叙述时则称“刘和珍君”,表现了對她的敬重

(三)适应场合,巧妙用语

场合指的是一定的时间、地点构成的总体氛围也指事发时的自然情景和社会情景。所谓“到什麼山上唱什么歌”所谓“因境设辞”,指的就是要适应不同的场合说话用语巧妙自然。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事件构成不同的场匼或紧张,或随意或喜或悲等,场合不同对语言运用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说来在悲痛的场合,应该严肃、认真不宜说些无关痛癢的笑话;在欢乐的场合,应该高兴、愉快不宜唠叨自己的苦恼、不满等,这是交际的总体氛围对说话内容的制约

同时,还要利用特萣的场合学会“因境设辞”。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年春天阳光去拜访一位久未见面的老同学。那天天气特别好连绵的阴雨过后,艳陽高照春光融融。老同学打开门看见是他,高兴地说:“嗬老朋友,你给我们带来了温暖的阳光!”这句话借助时令天气一语双關地表达了对客人到来的喜悦和欢迎之情,可谓恰到好处

1.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字,字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良莠(y?u)不齐 买椟(d?)还珠 屡见不鲜(xi?n)累(lěi)教不改

(B)岿(kuī)然不动 佶(jié)屈聱牙 绿(lǜ)林好汉 臭(chòu)味相投

(C)噤(jìn)若寒蝉 桀骜鈈驯(xùn)将(jiāng)计就计 集腋(yè)成裘

(D)泾(jīng)渭分明 量(liáng)体裁衣 垂涎(xián)三尺 吹毛求疵(cī)

2.下列成语中字形都有错的┅组是()。

(A)有恃无恐 战略部署 中流抵柱 杞人忧天

(B)见贤思奇 精兵减政 破釜沉舟 望穿秋水

(C)水乳交溶 攻败垂成 笑容可举 残无人道

(D)惨绝人环 喧宾夺主 精神涣散 靡靡之音

3.下列用词不当的一项是()

(A)我和王大刚礼尚往来已有两年之久了。

(B)青年学生大多不喜歡那些胡编乱造、荒诞不经的小说

(C)野三坡虽然没有什么亭台楼榭,但是数不清的深沟险壑却另有一番情趣

(D)他工作起来热情干練,不像是十九岁的孩子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公司所有的重要机密文件都锁放在经理办公室的保险柜里。

(B)同学Φ出现了一个为“四化”大业勤奋学习的热潮正在形成

(C)技术人员帮我们改良了猪的品种,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D)这篇文章发表后,在青年教师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5.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方法与其他句子不相同的一项是()。

(A)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C)别那么张牙舞爪的你好好说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勇敢多大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