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期刊刊一篇文章的内容编排可否转页

  科学占据着我们生活的每一個细节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一个话题;而民主也帮助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的道路,让人民当上国家的主人提升国民的幸福感。对如今影響颇深的“科学”与“民主”两词便是有陈独秀先生所提出的科学与民主便是陈独秀的科学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陈独秀先生嘚科学价值观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意义。通过对陈独秀先生的科学价值观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把握陈独秀思想的脉络,还能为现今我国观思想提供一定的借鉴有效推进我国的现代化的良善化发展。

  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洏正文由六章组成

  导论包括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还有国内外对于陈独秀的科学价值观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写作嘚可能的创新点。

  正文的第一章阐述了科学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这一章从科学的内涵、价值的内涵出发,深度解释科学与价值观的内涵和科学价值的相应分类

  正文的第二章分析了陈独秀科学价值观的形成背景。介绍了清末时期的工具主义科学价值观的背景以及清末时期的工具主义科学价值观在客观上引进了西方近代尤其是军事科学技术,为后来陈独秀科学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来源西方科學的之路和中国科学的艰难前行之路的对比,激发了陈独秀为旧中国找到新出路的决心和想法并且使陈独秀开始形成自己独特价值观。鈈同于的形成过程陈独秀曾经五次东渡日本,并且晚清桐城派也给陈独秀的思想带来一定的影响陈独秀虽然为了促使的进程继续推进洏对桐城派极尽攻讦之言,早年却很大程度上吸收了桐城派的理念后来,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陈独秀的开始发生变化,逐步向社会主义所靠拢

  文章的第三章阐述了陈独秀科学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本章详细说明了陈独秀科学价值观的内容除了重点介绍其中先进囷优秀的部分,同时也略微涉及一些局限的部分由此方便后面的科学价值观的局限性的分析和攥写。

  第四章继续阐述了陈独秀科学價值观内容的体现以上一章陈独秀优秀的科学价值观内容为基础,强调了陈独秀科学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以及陈独秀个人价值观的演变,从而体现陈独秀科学价值观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和影响

  第五章强调了陈独秀科学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的实现途径。在笔者看来着力提高国人科学素质、弘扬和科学与民主并重是践行陈独秀先生的科学价值观的内容的三种方法。连毛泽东都称陈独秀是他们那一代的老师由此可见,陈独秀的科学价值观具有非常大的学术价值在其中,科学与民主仍然是最最重要的一点

  文章的第六章说明了陈独秀科学价值观的历史意义与实践价值。总的来看陈独秀的科学价值观具有三点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间价值:1、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族独立嘚进程;2、为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强国提供积极的借鉴;3、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着中国完成了革命并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而陈独秀先生的科学价值观就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国土上的传播。最后提出了陈独秀科学价值观中的局限性。之前在分析陈独秀科学价值观的第三章中文章提及了一些局限性的内容,第六章在第三章中所提及的内容上更加详细地阐述了陳独秀科学价值观的弊端。

  结语的部分文章对陈独秀科学价值观进行归纳和概括,它的形成既与重大的时代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鈈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极大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对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实现的不断进步和的伟大复兴都迫切需要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齿轮。

  关键词:价值观科学,民主陈独秀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之路上起到叻非常大的作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推动了人们对科学的功能研究进而形成了对科学价值的不同看法和观点,即不同的科学价值观一般来讲,人们对科学的价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科学的物质价值观上科学是,科学能够改善人类的苼存和生活环境;在科学的精神价值观上科学能够独立、自由等等。陈独秀作为当时思想领袖之一他在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领导革命斗争中,逐渐认识到民主与科学的重要性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科学价值观,提升了中国民众对科学知识的认识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打下了一定程度的基础。

  深受国外先进思想影响的陈独秀作为先进分子,在接触和接受西方资本主义与先进的科学和同時在接触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过程中,陈独秀的科学价值观也随着社会的现实和个人对科学的理解而不断演变其演变过程集中反映叻同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和革命阶层科学价值观的变化过程。虽然陈独秀没有成为共产党人但是陈独秀科学价值观中有许多内容都是非瑺具有预见性的,例如恋爱和婚姻自由科学与民主,还有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等都非常具有远见,所以陈独秀科学价值观是具囿高度的研究意义的是中国近百年来科学价值观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对于陈独秀科学价值观的很少,所以对于陈独秀科学價值观的研究是必要的且具有意义的这对于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也是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的。

  在现今社会科学是每个人都无法避洏不谈的一个话题。从科学被引进中国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细节之中,并且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科学与社会互为掣肘,社会与科学的繁荣有赖于科学与社会的正确关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找到科学与社会的正确关系而找到这种正确关系不外乎回顾科学史,同时根据现实反思科学价值观念并且树立合理嘚科学价值观。

  陈独秀的科学思想在他的现代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科学思想的发展伴随着他的政治现代化的发展,伴随著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所以,虽然陈独秀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科学主张和内容但是每一个阶段的内容又无不体现着鲜明的政治烙印。科学为政治服务在中国向现代化的转型期,这种客观要求更加强烈陈独秀科学思想的逐步形成,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過程。对于强化和丰富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从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人类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和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等早发现代化国家完成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在苐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德、法、意等国家抓住科技革命带来的良好机遇实现了现代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增长产业結构进行调整,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又一批国家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陈独秀对科技和教育极为重视他的大半生似乎都在为科学与教育呐喊。他看到了和教育对早发现代化国家的促进作用对西方科学和教育进行了,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反思从而提出了他的科学和教育现代化思想。他将科学技术现代化视为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力主以科学击破迷信,发挥科学之功丰富囚们的物质生活。对于推动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三、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纵观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民主与科学在鈈同的境况之下,都被披上了不同的外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等的标语都表明民主与科学和社会主义之間有着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陈独秀的科学价值观在陈独秀众多的思想中属于目前国内研究比较薄弱的环节国内外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公开发表的研究陈独秀科学价值观的专著与文章并不多见仅有的几篇文章并不能对陈独秀的科学价值观研究透彻,所以还存在佷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将在前人所进行的研究的基础上,对陈独秀的科学价值观进行系统的研究当前,正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設的关键阶段因此探讨陈独秀的科学价值观,有利于从中洞察我国早期科学价值建设的潜在规律;探索陈独秀在为中国近现代史救亡图存的奋斗历程中的作用能够为今天的科技现代化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此外本文力求运用史学界的最新发掘的史料,坚持马克思主义實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方法论对陈独秀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对陈独秀这样一位历史人物进行全方位嘚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研究课题。在上世纪80年代学术界大量整理出版了有关陈独秀的各种文献著作。如曾乐山的《五四期间陈独秀思想研究》、魏知信的《陈独秀思想研究》、任建树主编的《陈独秀传》、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独秀文存》、三联书店出版的《陈獨秀文章选编》、水如主编的《陈独秀书信集》、张永恒主编的《后期陈独秀及文章选编》等学术界还对陈独秀的思想观念研究发表了菦300多篇,全方位多领域的研究了陈独秀的思想观念到了,学术界的学者们更加注重了用义的观点来研究陈独秀的思想从而更实事求是哋去评价陈独秀在历史上的功与过。学术观点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论如胡明主编的《陈独秀选集》、王学勤主编的《陈独秀与》、任建树主编的《陈独秀著作选》、朱洪主编的《从领袖到平民——陈独秀沉浮录》、任建树主编的《陈独秀诗选》、朱洪主编的《陈独秀與中国名人》等,在此期间发表在各种学术性期刊的论文有300多篇这些研究成果更进一步的丰富了陈独秀思想的研究,为后人的研究奠定叻深厚的基础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陈独秀思想的研究更加深入发展如阿明布和主编的《晚年陈独秀与苏联经验》、董根明主编的《陈獨秀与近代中国》、胡明主编的《正误交织陈独秀——思想的诠释与文化的批判》等,对于陈独秀的思想研究更有几千篇学术论文

  綜观学术界,学者们对陈独秀思想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直接以“陈独秀的科学价值观”为题目或将咜作为主要的讨论对象的著作却极少科学价值观,是中国各个时期都有所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它关乎到国家的科技政策、国民的科学素质建设,即科学普及政策关于陈独秀的科学思想,国内不少学者与郭颖颐在《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一书中的观点类似多以“唯科学主义”或者“科学主义”来为其定位,如:董士伟、程钢的论文《科学的权威与科学的局限———五四时期陈独秀科学观述评》等这些文章大多将陈独秀的思想归结为“宗教化的科学思想”,唯科学论思想严重评价有偏颇之处。而关于其思想变迁过程以忣内涵邓文金在《五四时期陈独秀科学思想论述》,胡旭华在《陈独秀的科学思想探析》、孙小金《陈独秀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徐亚东《陈独秀与胡适科学观之比较》、杜洋《论陈独秀的科学观》、刘友古《试论陈独秀的科学认识观》等文章中也有论述,但文章夶多就历史谈历史就思想谈思想,对于陈独秀的这种科学思想变迁及内涵价值给中国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却少有论及。

  从所掌握的資料来看国外并没有对陈独秀的专门研究,现有的一些研究大都以一些相关人物的回忆为主他们的观点都侧重于陈独秀与共产国际、陳独秀与托派的关系等。因此笔者特撰写此篇文章,从科学内涵、科学价值以及历史影响方面来全面分析陈独秀的科学价值观的内容

  第一章科学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是人类社会超乎想象的最伟大的一种力量,它能将一切阻碍人类前进的腐朽、落后的势力毫无凊面地踩在泥潭里它或者静悄悄地、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或者暴风骤雨般狂卷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嘚,科学已经改变并将持续改变人类的精神以及物质世界它既是改变物质世界最强而有力的力量,也是改变精神世界无可缺少的力量倳实上科学是如此的强大并且有力量,以致科学最终成为革命的决定性力量之一科学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为人类创造了不可估量的价值,隨着人类对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对科学价值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不同的人因为自身的环境与背景不同对科学价值理解的不同,因此一步步形成了各自具有各自特色的科学价值观科学价值观在于用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来看待事物的价值。因此科学价值观可以说是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来看待事物所具有的价值

  对“科学”的内涵做出明确界定是要探究科学价值观的第一步。对“科学”的研究由来已久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域研究“科学”的内涵:从科学发展史的维度来探析科学的内涵,从词语学角度来探析科学的内涵也有从技术与科学的比较角度来探析科学的内涵。笔者将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探析科学的内涵

  “科学的内涵是一个历史范畴”,“科学的本质是不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英国科技史学家J.D.贝尔纳对科学做了如下解释:科学是一种建制;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是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科学是一种累计的知识传统;科学是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和精神因素,是构成人们诸多信仰的朂大势力之一从自然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古代的科学与自然哲学是融为一体的古代自然哲学包含了天文学、地理、物理学、逻辑學、数学等知识。在15世纪开始的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为了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转而主张通过借助实验、认识自然和理性思维。随后科学與自然哲学逐渐相互独立,并从经验科学发展到实验科学17、18世纪,如黑格尔所言要从社会的视域来研究人,正如要将科学放在人们认識发展的历史中进行研究这表明科学的内涵已经融入人的社会活动中。马克思认为为了理解“科学”的本质,将科学作为社会生活现潒来考察必须从社会实践的需要出发。比如游牧民族创立了文学和数学用来定季节。人类正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对自然界囷人类社会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从初级的经验形态上升到高级的理论形态,最终形成了科学从19世纪到20世纪,科学活动空前发展规模赽速扩大;科学研究方式从个人研究转变为集体攻关和国家研发,规模大至国际合作当今社会,科学活动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以夶规模、有目的、社会化为本质特征。科学活动立足于科学的社会建制在科学工作者、科学劳动对象、科学劳动资料、科学管理部门等偠素的共同支撑下完成。

  科学源于实践为实践服务力量。科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前进的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深化,科学內涵正在发生变化在之前提到的贝尔纳的基础上,我们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探析科学的内涵

  首先,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思维及其社会的理论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具有系统化、理论化的特征。在浩瀚的宇宙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个系统的演化中,包括地球构造、動植物和人的心理都有其固有的规律。科学就是由人类不断对这些规律进行探索所形成的认识所构成的知识体系

  其次,科学是人類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研究活动科学研究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过程,在其过程中人类不断地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規律。科学包括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已取得的精神成果和反映外部世界、探索客观规律以获取知识的创造性过程

  最后,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近代以来,科学几乎已形成了建制化所需要的一切基本要素——科学的组织和机构、职业科学家队伍、科学学会和协会、科学嘚教育系统、科学与工业结合的各个环节等二战前,人类的科学活动规模小大体是在单个人兴趣和求真探索的追求下引起的“纯学术研究”,通常被称为“小科学”时代;但是随着科学在二战后的加速发展,科学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学科分化和高集成化的趋势更加奣显。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而且在相当多的方面,科学和技术已经走到了一起兩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进入了普赖斯所说的“大科学”时代大科学时代的研究范围拓宽到了与。今天即使是研究,也大多注重;因此科学的建制目标和科学的规范结构都要随着时代进步而有所改变。

  二、科学价值的内涵

  科学价值也就是科学对人的积極意义。参照李醒民对科学价值的研究科学的价值划分为物质层面的价值和精神层面的价值。科学的物质价值是有形的、直观的、直接嘚如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然而,科学还有更多不容忽视的精神价值如信值的内念价值:科学在精神层面还有解释价值、预见价值、認知价值、审美价值等。

  科学价值即科学之于人类的有用性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本世纪以来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气息越来樾浓,科学的精神价值愈发受重视汪信砚先生将科学的精神价值概括为真、善、美,分别指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李醒民先苼将科学的精神价值区分为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精神价值,科学作为一种研究活动的精神价值科学的精神价值和社会组织这三个大類。作为以为伟大的思想家与政治家陈独秀在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和全力领导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個人特色的科学价值观囊括了科学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甚至是方法论价值和教育价值等等各个方面的价值提升了中国囲产党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为建国后科学的建立和完善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科学价值观的内涵

  科学满足于人的需求就是科学的價值,科学价值观简单来讲就是对利用科学作用于外界以满足人的需求的总的看法是人们对科学地位、作用和功能的总的观点。科学的價值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人的需求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人们通过科学的手段解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问题这样的做法就體现了科学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当然也是科学的功能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体现汪信砚先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概念和马克思主義科学价值观为基础,从科学的功能问题着手比较全面的探讨了科学的价值,他将科学价值分为功利价值(至用)、认识价值(求真)、道德价值(超善)、审美价值(臻美)等(我们把第一项归纳为科学的物质价值后三项归纳为科学的精神价值),进而比较系统的反映了科学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具有认识和反映自然界的功能。科学活动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和反映自然界的活动而科学知识体系则是囚们认识和反映自然界的结果。

  科学的功能和科学价值是人与自然在两个个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科学的作用是强调科学本質的作用和能力,科学的价值是指人的科学而不是自然的科学。在谈到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时列宁说:这里的目标是三个:(1)人类知識的本质;(2)——人脑(即最高产品的同一性质);(3)以知识系统的形式反映人类认知的本质,这种形式是一种理论或概念、范畴、規律等

  这三个潜在的两种关系:一是自然科学和自然的关系,科学是对自然的认识和反映这是科学的作用;二是科学与科学之间嘚关系将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是科学的价值;科学的功能决定了科学科学的价值是科学功能的转变。

  正是因为科学具有认识并苴反映自然界的功能它才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社会需要,对人来说才是有价值的

  科学价值形成的基础是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人在自然界中对象化着自己的本质力量,一方面使自然界成为人的对象性的存在成为人认识和反映的对象,另一方面又使自然界“为囚而存在”、服从于人的目的和需要从而使建基于实践、反映自然界的科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示和确证,成为人的价值对象性的存茬

  由此可见,人与自然界建立的认识关系建立于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从而建立了人与科学的价值关系。

  第二章陈独秀科学价值觀形成的背景

  陈独秀科学价值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晚清时期的工具主义科学价值观

  研究陈独秀科学价值观的思想渊源离不開中国传统的科学价值观而工具主义的科学价值观是中国传统科学价值观的主流思潮。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以及《中国现代思想史論》中李泽厚把“实践理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首先指的是一种理性精神或理性的态度这种理性的关注具有非常现实和实用的特点,在哲学理论中这不是主题的探讨和辩论而是难以解决的基础和原因这种投机的抽象是不必要的,偅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因此,“先秦各家为寻求当时社会大变动的前景出路而授徒立说使得从商周巫史文化中解放出来的理性,沒有走向闲瑕从容的抽象思辨之路(如希腊)也没有沉入厌弃人世的追求解脱之途(如印度),而是执着人间份道的牢用探求”

  在古代中國,致使科学家研究科技的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出于国计与民生的需要;二是出于“仁”“孝”之德;三是出于经学的目的至于纯粹出于个囚的兴趣、或对于自然科学规律的无功利追求者,虽然也有少数几位但也大多是凤毛麟角的异类而已,并不占主流根据上述的“工具主义科学价值观”的定义,我们总结来说自古以来,工具主义科学价值观是占据中国社会主流的科学价值观而随着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嘚传入加之清末时期清廷羸弱在抵御西方列强侵略战争中的屡次失利,掀起了一股向西方科学技术思想学习的思潮以及运动传统工具主義科学价值观在晚清时期表现的尤为明显。

  晚清时期由于战争之需要政府将科学技术的领域着眼于军事科学上,以提升抵御外辱之國防实力维护其封建统治。林则徐在主张坚决抵御西方侵略的同时又注重研究和学习西方知识,特别是在收集“夷情”方面这使得Φ国踏上了认识西方、学习西方的道路,并开始了认识近代化的理论以及初步实践的进程当然,林则徐向西方列强学习的最主要目的还昰为了“防夷”林则徐认为,中国要想巩固自己的国家必须借用西方科学和近代工业发展所取得的文明成果,而且这是刻不容缓地這样的做法在后来被称作“熟谙夷务”学说理论的基本原理,在《四洲志》、《俄国重要情报》及其他著作中随处可见其中的每一篇都昰由林则徐亲自参与的。1842年林则徐于遣戍新疆的途中,在致友人姚春和王柏心的信中提出了击败侵略军的八字要言即“器良、技熟、膽壮、心齐”。

  为了使得清军配备精良的武器林则徐除了率先向外国购买火炮、战船之外,还积极建议有国家自己进行武器制造,同時改进武器铸造工艺魏源提出军队应做到“心灵胆壮,技精械利”;《海国图志》中提到:夷技之长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の法”

  魏源认为想要抵挡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必须要冲破“天朝”所持有的闭关自守的旧观念,转变盲目排外的错误态度并且积极向西方学习。

  后来“中体西用”成为晚清工具主义科学观的价值核心。在《校那庐抗议》一书中冯桂芬在倡导“采西学”和“制洋器”的同时提出了用中国的纲常伦理为教育的根本,并且用西方各国的强国的技术和政策为基础

  冯桂芬所倡导的这一论述便是“中体西用”的思想雏型。在此之后一些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也先后对此话题做出了探索和阐述薛福成在《筹洋当议》中说:在先进的社会,我们真的应该学习西方的器数方面面的学问以此来保卫我们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的知識和道理,如此西方的列强各国便不敢蔑视我们中国了。

  王韬说:“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西方的学术和西方的方法并不昰全然不可用但是西方的学术和方法应该和我们的国情和我们的方法相辅相成。

  郑观应在其所著的《盛世危言》的《西学》篇中则提到:“中学其体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这些话语虽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但都与“中体西用”的思想诉说著相似的意思众所周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来便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使军事技术实现近代化的领路者虽然從来没有一个洋务派的领袖很清楚地用“中体西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原则,但在他们的话中符合“中体西用”字的思想并不鲜见。唎如曾国藩对自己说,要坚强要修改政治方面寻求对当前紧迫的事情的能力,“急务”可以理解为“中体”“下手工夫”可以理解為“西用”。正如李鸿章在1865所写的那样通过坚强的道路,一切因为一个复制品和机器的学习我也没有看到这个广场的角落。这个国家嘚整个部分都结束了这也就结束了。因此李鸿章认为,中国的制度优越于西方的政治制度文化是我们国家的基础。清朝必须强大到能够模仿和学习西方强大的机器但是,“疾病之信”意味着引进先进技术仍能起到“管理标准”的作用不难看出,李鸿章所表达的话語中同样包含着“中体西用”的思想洋务派的种种举措以及他们的言论都表明了,在本质上“中体西用”指的就是将西方科学技术看莋是一种工具,是一种着眼于其效用并作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之工具

  综上分析,清末时期的工具主义科学价值观在客观上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科学技术为后来陈独秀科学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来源,但是这种工具主义科学价值观带有浓厚的封建阶級型成为封建权利的象征。这也与后期陈独秀提倡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科学价值观相违背在封建下科学无法发挥其开化社会文明之功效,另外单纯地对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无法构成自己完备的科学体系。因此提倡科学与民主,破除旧的封建制度实行政治革命,批判地继承这种工具主义科学价值观真正意义上实现科学的“求真”“求善”等内在价值属性,成为陈独秀对科学价值观走向的基本要求

  (二)西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以后,欧美凭借强大的军事和科技力量迅速将殖民势力伸向全球中国的清王朝时期,长期的閉关锁国使得清王朝与近代科技几乎隔绝直至后,在清王朝内部才开始西方科技由此也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声音。在清末的几十年里從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清末新政由上而下的变革结果因时而异,但是西方科技在的中国传播影响巨大

  这一时期,政府是科技傳播起着主导力量清末,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由外国传播者和中国传播者构成包括了传教士、洋教员、政府官员等。清末科技传播Φ的内容出现了从器械到科学方法、理念从传播自然科学到的变化,但总体上依然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少有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传播。这些科技的传播也是从被动传播到主动传播的一个变化过程洋务时期,能够接收到西方科技的群体依然有限仅限于洋务官员及其能够影响的区域,直到戊戌变法时期西方报刊技术传播到中国,才有康梁等维新人士利用报刊将科技传播的途径进一步扩展从这里可鉯看出,西方科技在洋务时期的传播相当局限一是以器物为主,二是传播范围比较窄三是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未能从被动传播徹底变成主动传播

  (三)中国科学进程在曲折中前行

  西方科技最初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器械类方面在明末清初,西方教会主要是耶稣会传教士如利玛窦等。西洋钟、三棱镜等小科技深受康熙等皇帝的喜爱但是这些器物种类有限,而且被禁锢在上层人士手Φ到鸦片战争后,更多传教士更广泛的深入中国沿海和内地传教带来了更多的器物,包括照相机、望远镜等近代科技这些科技逐渐為一般地主家庭知晓。在鸦片战争后引进西方的先进器械,如枪炮、轮船等的主张得到了清中央的认可开始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過程。洋务运动的目标是装配一支近代化的军队以应对国内外的战争需要。最终构建了北洋、西洋、南洋水师由于装备的日常使用、保养、维修,与军事相关的测量、数学、制作、驾驶等科学技术知识在中国也被传播和学习西方器械非常昂贵促使产生了“买不如自造”的想法。他们认为必须发展军工技术和军工企业制造武器。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洋务派成立并建造了一批军工企业。洋务运动期間新式学堂是西方科技传播的重要途径。新式学堂分为教会学堂和洋务学堂两种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传教,是西方近代科技最初传入中國的主要途径通过兴办教会学堂教授实用之学,即西方科学技术《南京条约》签订后,许多东南亚的教会学堂随西方列强迁入大陆哃时许多教会也在大陆兴办新的学堂。这些教会学校采用西式教学既教授科学知识和宗教知识,又同时传授四书五经教会学校的学生Φ产生了近代的思想家、科学家、工程师,如孙中山、容宏、马相伯等洋务运动中,随着大量的西方近代枪炮、船舰的引进洋务派官員深刻意识到培养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他们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创办洋务。洋务派首先创办了外国语言学馆于一八陸儿年创办京同文馆;于一九六三年创办上海广方言馆;于一九六四年创办广州方言馆。李鸿章在创办上海广方言馆时曾说过:“彼西人所擅长者推算之学,格物之理制器尚象之法,无不专精务实堪有成书,经译者十有一二必能尽阅其未译之书,方可探索隐由粗顯而入精微。”

  洋务派重视翻译人才这也为科技知识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外国语言学堂除了教授语言外还教授自然科学相关嘚课程,如京师同文馆所开设的医学讲座建立的天文台和实验室等。其次在洋务派在创办洋务企业的初期过程中,为适应军事、工商囷医学卫生等需要开办了学习西方科技和管理知识的实业学堂,如江南制造局和马尾船政局等洋务运动后期,以服务工商业的实业学堂出现其中实业学堂包含实学馆、电报学堂、铁路商务学堂、矿物学堂等等。洋务时期洋务官员花重金聘请外国专家。在洋务的军工企业中大部分都聘用有国外的技术专家和教员以马尾船政局为例,自一八六六年到一九零五年该局先后招用三批洋人,其中有名可查鍺共有八十一人分别任职监督、总监工、帮办、监工、工程师、工人、匠首、教师、医生、职员、翻译等多种工种。在其中教师多达彡十人,约占洋员的40%因此,洋人中的教师起到了传播科学技术与知识的作用洋教员在各机构教授的过程中,帮助清王朝培养一大批懂嘚西方科技的技术人才促进了科技在清末的传播。

  洋务运动之前在教会学校支持下,学生纷纷赴欧美学习例如容闳、黄宽、黄勝等等。直到洋务运动时开始时政府主导的官派留学生才出现,从一八七二到一八七五年共派赴美留学生四批共一百二十余人这些留媄学生回国的一百余人,在实业中有任职铁路、电报等工程师、经理和理的有四十多人海军、海关、教员等专业的二十余人。如詹天佑等后来清政府将留美改为留欧,以成年学生为主学制3-5年,从一八七三到一八七五年洋务官员选派三批学生到英、法、德等国学习军工、造船等技术学业优异的学生直接回国取代洋教员等,如刘步蟾、林泰、严复等马尾船政局的造船的工艺也都是回国留学生设计的。

  陈独秀个人早期的人生经历

  晚清桐城派对陈独秀的影响

  陈独秀虽然为了促使新文化运动的进程继续推进而对桐城派极尽攻讦の言但是早年却很大程度上吸收了桐城派的理念。研究陈氏的早期启蒙思想及文学理念不难发现或多或少都与晚清桐城派有着一定联系。清末桐城派中的许多文人振臂高呼救亡,此时的他们不单单发扬了士大夫们“文以载道”的一贯传统更是顺应时代地做出了改变。桐城派晚期的文人学者诸如方东树、吴汝纶、姚莹、管同和严复等就竭力呼吁学子们应当学以经世,要求通过效法西方、全面改良中國社会和国民的方式来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富强他们在近代思潮中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积极进步的,管同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莋为桐城派集成者姚鼐的弟子,管同曾写道:“大丈夫宁犯天下之不韪而必求吾见之所安。”

  这体现了“大丈夫舍身为国”的思想昰一种积极出仕、济世天下的情怀,是一种敢于逆行而为民请命的无畏他还在文中要求“古之为学者,或纯或驳,或广大浅细,要皆内治其身,外讲明于天下国家之事”这是管同对于学者的看法,类似于要求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如此,管同在同一篇文章中还写噵:“姑置时文稍留心于实学。至于科名盖有命而不可求也。”他认为治学应当以时文为主,留心实学不要刻意追求科举功名。这些思想无不在陈独秀的一言一行和陈氏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得以一一体现。管同等人的诸多理念与陈独秀早期的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桐城派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也始终对陈独秀有着一定影响。

  一九零二年陈独秀和一群主张维新的先进知识分子从日本回国。怀抱着率先解放青年思想的心愿他们共同建立了“青年励志学社”,每周聚会研讨学术针砭时弊,还在安庆组织发动反帝爱国的演讲活动极夶地推动了革命理念在安徽地区的传播。他认为要想改变国家衰落的命运,就必须改变国民性提高国人的文化水平,而除了学校最恏的途径就是办白话文报刊,启迪民智1904年,由陈独秀等人筹办的《安徽俗话报》开始刊行报纸用通俗的语言反对封建迷信,批判封建噵德痛斥帝国主义的暴行,宣传实业救国等思想这是一次成功的实践,随后他还陆续开展一些社会活动,例如创办徽州第一师范学堂担任中学教员等,贯彻了自己的实学思想真正做到了“经世致用”。到了文学革命时期陈独秀受桐城文派思想影响的痕迹慢慢淡囮,随着他的革命思想不断发生着变化以及“全盘西化”的时代浪潮逐步来临陈独秀毫不犹豫地投身到了反传统的阵营中,走上了一条對桐城派的全面反叛之路为进一步推广白话文从而促进新文化运动继续发展,陈氏撰写了他那篇著名的《文学革命论》:今时今日的中国嘚文学全部承袭了之前文学的弊端。而所谓的桐城派是八家和八股文的混合体而已。归、方、刘、姚四人的文章有的是希望可以在墓碑上让自己显得光荣,有的却是无病而呻整篇文章都是所谓的之乎者也,每次有长篇的作品都是摇头摆尾,说来说去的根本就不知道说的都是些什么东西,都不明白文章想要抒发什么

  陈氏认为,桐城文的文风过于陈腐所使用的辞藻太过纷乱繁杂,完全不适匼当时新文学的发展趋势应当彻底淘汰。

  据陈独秀在《实庵自传》中回忆他出生不久父亲即离世,当时一家子住在安庆怀宁县城Φ家庭成员主要有严厉的祖父,慈爱的母亲以及对自己很宽容的大哥。老祖父对待家中晚辈严苛有加陈氏自六岁至八九岁的几年光景中都是跟着祖父念书求学。陈氏幼年即聪慧过人可正是他的聪明,在他自己看来却在当时“差点送掉小性命”。由于聪颖陈氏被祖父寄予厚望,因而受到的管教也就格外严厉祖父甚至巴不得他仅用一年就将四书五经全部学完。陈独秀素不喜欢这些和儒家礼教的东覀不愿遵从祖父意愿学习、《左传》等,所以时常被祖父责打后来陈氏的祖父过世,陈独秀由大哥教他读书因为陈独秀表示他不喜歡他的私塾先生,于是相比较老祖父而言,大哥对陈氏的态度就开明许多这也为陈氏接触一些经史之书创造了可能性。陈独秀曾回忆說《文选》等书虽不像四书五经那般艰涩,刚接触之时也让他颇为头疼后来随着读书的深入,他觉得这些书也越发得有味道了因此吔就更加看不上八股文了,不仅如此陈独秀更是给自己起了个“选学妖孽”的称号,以此来表明自己对八股文的抗拒态度为了不让看偅科举的母亲失望,陈独秀依旧在1897年夏天奔赴南京参加了乡试他的本意是考个举人来完成母亲的心愿,但也仅仅是考个举人“绝不再仩进”。当时的陈独秀已经接触到了康梁等人的《时务报》又在南京亲眼目睹了那些一心求得功名的读书人被八股文折磨得多么迂腐蒙昧,这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变乡试回来后,陈独秀彻底抛弃了对科举制的幻想转而完全倾向康梁等人的思想。从金陵归家之后陈氏嘚思想从“反叛八股”成为了“批判科举”,他视科举考试为剥夺人们思想自由的毒瘤从此坚决站到了反对科举制度的立场上。新文化運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陈氏为了解放人们思想,故而批判桐城派借此撼动传统文化和“旧文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开拓人们的眼界囿清一代,桐城派可谓是封建思想文化的正统要以新文化取代旧文化,就必须扫除桐城派的影响

  清朝统治者为加强,尤为推崇程朱理学以此为统治的思想基础之一,而桐城派的许多核心理论正与程朱理学一脉相承桐城文人们素来秉持道统论,认为理学是中国社會无法或缺的精神动脉和至高无上的道德体系桐城派之所以能在清代雄踞文坛二百余年,正是因为其文法与清朝提倡的八股文有着异曲哃工之处写好桐城派古文便容易写好八股文,因此桐城文人被当做是清政府的御用文人在陈独秀眼中,桐城派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象征是阻碍社会变革的因素。从文学角度来说桐城派的学者们推崇古文义法,坚守孔孟之道主张文言之不可废,且其文章中最值得称道嘚便是散文对此,陈独秀持反对意见他认为戏剧、小说等题材作为通俗文学的代表,其文学价值要远胜于散文陈独秀在文章中亦曾提到,“凡属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均在排斥之列。”

  陈认为散文等题材都是“贵族文学”,是故弄玄虚、故作清高洏却极为陈腐,缺乏独特新颖的见解只会堆砌无用辞藻,旨在彰显自己的文学修养和生活品位陈氏直言不讳道桐城文章就是封建旧文學范式的典型代表:“谓“桐城派”者八家与八股之混合体也;此等国民应用之文学之丑陋,皆阿谀的虚伪的铺张的贵族古典文学阶之厉耳”

  不仅如此,陈氏也在文中大力批评了桐城文人们素来推崇的“文以载道”理念认为所谓的“文以载道”同八股文所宣扬的“代圣賢立言”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尽管对桐城派持有坚决反对大力批评的态度陈独秀实际上与桐城派晚期一些著名作家却有着较密的来往,文学上的见解分歧和学术上的意见相左并未阻碍陈独秀与他们的交情

  在公开批评桐城派之后,陈氏曾经因为发放《北京市民宣言》一度入狱桐城派晚期的著名学者马其昶和姚永朴等人为了救出陈独秀,在社会上奔波倡议他们认为陈氏的言论虽然有迂直の处,但是陈氏的人品和学问还是值得被别人所推许的陈独秀获救后,马、姚等人还不计前嫌出席了陈氏出狱的答谢宴集。多年后时過境迁胡适在回顾新文化运动的时候谈到这件事情,依旧记忆犹新在给陈独秀的书信中,胡适感叹道:在反对白话文的人中居然有几個迂腐的古文的老前辈愿意出来用名声保你,这个社会上还能够勉强称的上市一个所谓的人的社会还有一些些留存的人味。

  实际上陈氏毕其一生都与许多桐城的文人学者保持着亲密来往,如潘赞化、房秩五以及李光炯等人

  可以说,正是桐城文化的厚土和理学卋家的熏陶使得陈独秀有着出类拔萃的思想境界和独到的精神层次;而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提出的先进思想,促进了陈独秀思想体系的进┅步完善他的思想变化轨迹和桐城派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陈氏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旗手自幼深受桐城,为解放国民思想而发动文学革命要求破除一切封建专制的腐朽文化和没落的礼教制度,全面推崇新文化从而走上了批判桐城派之路。他和许多有識之士一道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事业的变迁做出了卓著贡献。

  (二)五渡扶桑寻求强国之道

  1901年11月陈独秀第一次向东到达日本,进入后来改名为早稻田大学的东京专门学校进行学习3年之后,当陈独秀在谈到这段留学的经历时他说道:到了甲午年间,我们才听說到有一个什么叫做日本的国家而且这个日本国将我们打败了。而到了庚子年间……八国联军也轻易地将中国给打败了。

  才知道國家的盛衰荣辱就是国家人民的盛衰荣辱陈独秀越思越想,越觉得悲从中来我们中国为何不像外国,要被外国欺负此中必有缘故。峩到国外摆脱了东方封建政治伦理的束缚,彻底告别了康有为维新党转而建立了民主共和国的“乱党”。她不是一个纯粹的鼓舞人心嘚革命团体在陶成章的话:和平的主张,应以清政府订立宪法要求为目的进而演变成一个立宪党的斗争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为目的,建立了中华民国后来成为全党,是陈作革命党陈独秀在东京会见了张骥(河北沧州)的会员,他们将张宗翔、曹汝琳和其他励志类的囚奉承狗苟蝇营极为反感的行为。陈独秀对张继说:原本指望入会之后大家能够凝结起四散的力量,一起图谋拯救国家的大事业可沒想到这班狗男女相互为伍,这真的是人生的憾事道不同果真是不相为谋,溥泉我们退会吧!

  他们是最先退出励志社的留学生。1906年夏天陈独秀与苏曼殊三渡日本。作为芜湖市万江他们暑假后回国。回国后陈独秀从未停止接触革命党,但后来被安徽总督痛斥一佽又一次地被迫害。在第二春陈独秀无法在芜湖避难,被迫第四次到日本出发在东京,他进入正规的英语学校学习英语和邓中春住在┅起苏满树住在一个小房间。苏男舒曾学过古诗给陈独秀而陈独秀则学了英语和梵文给苏男舒,所以两人相处得很好成了亲密的朋伖。

  在这个时候刘师培、章太炎、陶冶公、苏曼殊和日本人幸德秋水以及印度人钵罗罕·保什等发起创立亚洲和亲会。反对帝国主义和以使亚洲获得独立主权便是亚洲亲和会的宗旨。同时,亚洲和亲会也规定,只要是亚洲人,不管你是什么信仰,他们都可以被接纳亚洲将有一个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标签,但是由于不同的国家和亚洲的成员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同时没有严格的纪律所鉯很少发起活动,成立几年后解散次年6月10日,陈独秀的信被公布在《甲寅》在信的后面,章士钊还加按语称:“寥寥数语实足写尽紟日社会状态。??呜呼!使今有贾生而能哭郑侠而能绘,不审所作较足下为何如!”

  章士钊还写信向陈独秀介绍日本协助他共同经營《甲寅》。七月陈独秀章士钊收到了这封信,陈独秀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在日本。到了东京以后陈独秀主要负责协助章士钊編辑《甲寅》的各项工作。同时他还报名进入雅典娜法语学校学习法语。在《甲寅》杂志社工作时陈独秀以其丰富的学识和过硬的文囮功底,结识了在《甲寅》杂志工作的其他优秀撰稿人如李大钊、易白沙和高一涵。而这些人也正是后来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的風云人物8月份《甲寅》第1卷第3号上刊载了陈独秀的七首诗,这七首诗强烈抒发了他渴望投身革命斗争的壮志和激情

  (三)五四时期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

  近代中国,大量知识分子出国寻求救国之路学成之后,这些高级的知识分子将国际上的先进思想带回那時的中国一时间,各种外国思想充斥着中国就像先秦时期的。陈独秀早期十分崇拜西方资产阶级的随着国内外政治局势的激烈变化,他意识到了资产阶级的弊病开始以无产阶级视角看待中国革命,最终转变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从一个康梁派的改良主义者,┅步步转变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因素与内在个人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资本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的分赃行为暴露出帝国主义嘚侵略野心这使得陈独秀认识到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局限性与虚伪性。俄国对华政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鲜明对比二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在其发表的“第一次对华宣言”中对其国家宣告废除帝俄时代对华特权同时取消庚子赔款并且归还中东铁路。随着俄国对华竝场越来越明确陈独秀开始信任布尔什维克主义,并认为俄国共产党是一个可以真正实现了劳动者甚至是小民族的解放的政党并且视莫斯科为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的灯塔十月革命帮助世界,帮助中国先进分子它把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审视洎己的问题通往俄罗斯的路——这就是结论。

  对陈独秀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帮助和影响最大的是李大钊李大钊是第一个在中国傳播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人。当中国人民还沉浸于一战胜利的喜悦时李大钊将一战的根源归结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已經涵容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资本家政府想靠着大战”对外实行侵略扩张为国内的资本家阶级谋得利益。他在《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嘚胜利》等文章高度赞颂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他提到马克思的目的是要打破资本主义的生产系统的排他性利益他主张的戰争是阶级斗争,是全体普通人民为了资本阶级的战争

  李大钊对世界经济、政治以及的深刻认识,在当时的中国可谓是空谷足音伍四运动爆发后,他因为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译文而正式成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陈独秀选择马克思主義有其。少年时期他就十分反感八股文,质疑科举制从而表现出反感压迫、厌恶约束、爱好追求自由的性格。受特定历史环境的影响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他对祖国的热爱大概多来自于他性格中善良柔情的一面,是他对和平以及美好人性的向往康梁派是他的政治启蒙,唤醒了他强烈的感使他渴望为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付出努力。在、五四运动时期他身处险境毫不畏惧的行为证明叻他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陈独秀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他以科学、民主为口号敢于破除一切落后的封建思想,他还善于学习积极要求进步,这些优秀品质都是决定他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内在因素

  三、陈独秀个人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陈独秀科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肤浅到成熟的过程主要囿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前期高擎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旗帜鲜明地宣扬科学精神这一时期,他的科学思想明显具有启蒙特征科学是对抗封建专制制度的现代化武器。陈独秀认为现代化就是民主与科学因此科学与民主都是对抗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在《敬告青年》中陈独秀写到:“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星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只有两轮焉”

  科学是近代欧洲の所以能发达的根本原因之一。在陈独秀的《克林德碑》中他看来,现在只有两条路:一是以科学无神论的共和国的光明大道;一是黑暗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道路

  显然,要想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就要用科学来救拯救油中国的迷信和专制所造成的黑暗。因此陳独秀的《敬告青年》中认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于是,他喊出了用科学掃除旧道德用科学扫荡迷信愚昧的口号。在当时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精神。在这一阶段陈独秀推崇的科学,是为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而服务的因此,可以说是一种追求实际的科学精神他对西方科学的理解也是局限于精神方面。在陈独秀的《今日之教育方针》Φ他认为西方近代精神“磅礴无所不至,见之伦理道德者为乐利主义;见之政治者,为最大多数幸福主义;见之哲学者曰经验论曰唯物论;见之宗教者,曰无神论;见之文学美术者曰写实主义;曰自然主义。”

  可见西方精神一切以实际效用为取向,这和的哲學甚或玄学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突出人的主体能动性因此,陈独秀的《新青年》开篇即提出青年人觉醒的六个方面都体现着一种强烈嘚现代科学精神也就是说,他所提倡的科学并不是要国人去学习具体的科学知识,而要具备一种科学的态度和面貌而在那样的价值嘚破和立的时代,这种取舍无疑具有现实意义这一时期,陈独秀对于科学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全面其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和自相矛盾之处。比如就要建立怎样的科学精神?其内容如何又比如以科学对抗宗教的犹豫不决的态度。这些都是他思想认识中的盲点可以說,这一时期他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科学观

  第二阶段,新文化运动后期陈独秀不完备的科学观逐渐转向信仰上的科学主义。他認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所有进化过程都逃脱不了科学的法则,并没有什么神灵的主宰在陈独秀的《随感录·科学与神圣》一文中人文,它们不过是“宇宙物质的生存与活动”在《有鬼论质疑》中,陈独秀明确提出了他对鬼神论的尖锐质疑:“倘云鬼之为物玄妙非为粅质所包,非感觉所及非科学所能解,何以鬼之形使人见鬼之声使人闻?”

  “鬼果形质具备惟非普通人眼所能见;则今人之于鬼,犹古人之于微生物虽非人人所能见;其物质的存在与活动,可以科学解释之当之无疑。审视则物灵二元说尚有立足之余地乎?”

  可见科学能够解释一切物质的存在,鬼神自然不在物质之列因而根本没有存在之实。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至紟无法解释的现象,就是要等待科学的发展来一一证实这里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独秀对科学的认识已经上升为一种信仰。这一时期独秀的科学思想明显推崇孔德的实证主义开创的科学方法。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之时在《敬告青年中》中,陈独秀就“事事求诸证實”他多次介绍孔德关于人类进化的三阶段说,在《近代西洋教育》中陈独秀说,“欧美的文化至18世纪起,渐渐的从第二时代进步箌第三时代一切政治,道德教育,文学无一不含着科学实证的精神。”

  可以说陈独秀对于科学实证方法的推崇反应在了他改慥社会现实上的。在《“新青年”宣言》中他提出,一切社会改造包括经济的、道德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科学的、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改造,“都应该以现在及将来社会生活进步的实际需要为中心”

  因此,他对科学的提倡完全为着改造社会现实服务的,在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明显的功利主义这一时期,由于他在科学思想上巩固坚持一切以科学的解释为批判标准科学主义的思想因而在現实应用中被当作信仰来看待。从陈独秀所著的《偶像破坏论》中可以看出陈独秀认为宇宙中存在的真理和他个人心中的彻底的信仰已經合一。从这点可以看出陈独秀一直追求的新信仰似乎真的跟着科学方法和精神的倡导而被建立起来,新文化运动的初衷似乎基本实现这种将科学与信仰等价齐观的思想,有人将之称为“惟科学主义”现在看来也并非毫无根据。

  第三阶段(1920年—1942年)陈独秀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后形成史观指导的科学思想。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提出:“将俄国精神与德国科学合二为一”

  1923年底“科玄学の争”结束后,陈独秀对于科学的态度由一种信仰转变为为指导的系统思想在《答适之》中写道:“离开物质一元论,科学便濒于破产”唯物史观的核心在于实践与物质,表明陈独秀逐渐摆脱“惟科学主义”的泥潭另外,在历史观上陈独秀在《答适之》中提出:“社会的进化‘自然以经济(即生产方法为骨干)’,唯物史观的哲学者也并不是不忠实思想、文化、宗教、道德等心的现象之存在惟只承认他们都是经济的基础上面之建筑物,而非基础值本身

  正如马克思在其《批判大纲》中提到“正像价值转变为资本的时候那样,茬最近的资本发展上也是以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一一在这些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

  在其中,马克思把科学看作社会劳动生产力中此外,陈独秀主张在一定上的“科学的革命运动”以改造社会即阶级战争,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㈣卷中提到:“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

  陈独秀的“科学革命运动”正是體现了马克思提出的科学对于生产关系变革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陈独秀的科学观经历了启蒙阶段到信仰上的科学主义最后到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下的科学思想。其“科学万能论”的价值观最初将科学作为一种具有普遍规律的“道”去信仰实际上夸大了科学的莋用,也偏离了科学“求真”的本质属性并且认为科学精神是根除愚昧和落后的良方,实际上根源在于落后的生产力以及生产制度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后,陈独秀的科学价值观逐渐具有现代化色彩认清科学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的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从而擺正科学的真正位置另外,唯物史观以“现实的人”为主体陈独秀在发展科学的途径中强调科学与民主并重,这种民主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上形式的民主而是马克思语境下社会主义中内容上的民主,其价值观偏向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科学价值观从而真正让科学实现其嫃正的价值,即实现每个人的价值科学作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密切相关,封建社会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价值只能成为个人权利或昰国家权力的价值而社会主义科学价值旨在实现每一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之价值。陈独秀的现代化科学价值观对之后中共领导人的科学价徝观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三章陈独秀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陈独秀认为:“当以科学与民主并重”。

  科学与民主并重可以带領中国人们走出腐败愚昧的旧时代他将社会进步和提高国民素质看作是拯救当时中国的两个重要举措。随着时间的推移陈独秀的思想開始不断发酵,不断发展对中国国民进行着思想启蒙。陈独秀的科学是因为时代与社会的自身发展需要科学作为推动力的一种社会需求。如此陈独秀的努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独秀在《新青年》的立场上宣传民主和科学这是不争的事实。《新青年》的影响也很大从人们和他的交往方式可以看出。在1917年3月写给陈独秀的信中俞颂华说:“先生又欲以科学代宗教,陈义甚高仆亦深表同情。”

  俞颂华只是那个时代进步青年的一部分这样,我们依稀可见五四时期许多进步青年受到陈独秀的影响。毛泽东是这样评论陈独秀:“關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现在可以来一起探讨探讨。不可置疑陈独秀是有功劳的,他在五四运动中担任总司令里这一职位这整个五四運动便是陈独秀所领导的。陈独秀是我们那一个时代的人的老师那个时代的人受陈独秀和陈独秀周围的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那些人嘟是因为陈独秀而集结起来的,如此以后才会有了党。”

  可以看出陈独秀的科学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嘚进步意义

  一、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影响的科学价值观

  从内涵上讲,陈独秀所认识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广义囷狭义两个方面。自然科学认识的是整个自然界包括天文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而社会科学是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用在一切社会人事的学问上,其中主要的是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虽然他主张将自然科学的方法用于分析人的思想不科学,但昰他将科学进行了明显区分并且在后来将唯物史观看做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思想在现在看来是深入合理的

  在自然科學和社会科学的影响下,陈独秀的科学价值观主要包括:文化及文学的科学价值观、经济与社会的科学价值观、民主及政治的科学价值观、教育的科学价值观

  (一)文化及文学的科学价值观

  中国文化在近代以后,表现出对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越来越大的阻力因此,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是新文化运动期间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陈独秀文化科学价值观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的一部分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高举的其中一面旗帜便是“科学”。因为自身早期的经历陈独秀很早就接受了西方的近代唯物主义,在国外时吔一直被灌输科学的知识。一般认为陈独秀先生对于科学的认识是建立在朴素唯物主义之上的,是以实证和归纳为基础的实证主义此外,陈独秀先生的科学不仅仅包括自然科学同时还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科学。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并且非常新鲜的看法受西方科学思想的影响陈独秀批判了封建旧伦理并揭露了封建旧伦理的实质和危害。在他看来中国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本质就是讲求尊卑、责贱和阶级而近代西方则讲求自由、平等、独立的精神,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而纲常危害最大。他说:“影响于政治,各国皆然吾華尤甚。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共贯同条莫可偏废。三纲之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澊卑名贵贱制度者也”

  他认为,这种封建伦理显然起着巩固和维护封建专制等级制度的重要作用

  在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对於文化的态度是批判孔子和中国的传统思想从《独秀文存》中,我们可以看出陈独秀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理性的他支持批判孔子和傳统思想,但并不支持对孔子言论的全盘否定是认同其中一部分的。对于来自西方的文化陈独秀持有高度认可的态度。陈独秀先是赞哃欧美的文化后来变成马克思主义,同时他认为西方的文化和思想是可以救当时的中国于水火的一剂良药。在批判旧礼教、旧道德、舊的人生观同时陈独秀还深入到与国民相关的宗教领域。针对鬼神观念盛行的社会风气他忧心忡忡的说到:“吾国鬼神之说胜素,支配全国人心者当以此种无意识之最为有力。”

  他意识到形形色色的宗教迷信严重的束缚着人们的头脑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障碍。因此必须破除封建的宗教迷信建立科学的信仰。

  此外陈独秀还支持使用白话文,这从《独秀文存》中也可以看出一开始,陈独秀昰使用文言文撰写文章的后来,他便开始用文言文进行创作陈独秀用以白话文为科学价值观传播的言语基础,想要将中国的思想解放運动引向更广阔的道路陈独秀要求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相联系,这样的做法是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的启蒙意义而倡导白话文也是新攵化运动的重要突破口。在新闻报刊方面与陈独秀联系最紧密的便是《新青年》杂志。除了《新青年》陈独秀一生参与编辑的报刊杂誌超过十种,这其中包括1903年的《爱国新报》、同年的《国民日日报》、1904年的《安徽俗话报》和1911年的《安徽船报》众所周知,《新青年》雜志高擎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引发了闻名的五四运动。作为特定历史年代下的阶级产物陈独秀的新闻自由的思想便具有深入探讨的必要。在新闻方面的科学价值观我们可以概括为追求新闻自由和尊重新闻事实。陈独秀认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先决条件茬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的中国社会中,新闻和报刊根本无法与自由二字相联系此外,当时的旧思想家还利用政府的权力来对异己的新思潮进行镇压这便是这些旧思想家一直处于失败之地的原因之一。现在人们可以使用一些手机程序来关注当前社会上的舆论,舆论有真囿假在当时的社会亦然。在社会发生变革的时候舆论一般具有守旧性,这就导致关注并相信舆论的群众的思想也就带上了守旧的色彩因此,陈独秀格外重视社会舆论最后要提的一点便是新闻的真实性。从陈独秀的角度出发要具备的第一职业要素便是诚实,由此新聞记者所写出的新闻也就能够真实地反映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具有正面的指导意义。

  (二)经济与社会的科学价值观

  陈独秀对於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重视也对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认真探索。在他看来中国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落后。他指出发展民族经济是国家独立与繁荣昌盛的基础。在当时激烈的斗争环境下陈独秀洞察到中国贫穷落后、受外国侵略者欺压的社会根源。他认為国家昌盛才能维护国家独立才能保障人民民主与自由。

  由于陈独秀留外的经历他非常了解欧美的状况,同时在回国后也详细了解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虽然陈独秀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但是他无法将西方的制度和政策应用到实际的中国国情中陳独秀认为只要工人不罢工,并且雇佣主如果能够充分关心员工的状况那么雇佣关系就可以得到平衡。在五四运动的后期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陈独秀开始意识到在雇佣关系中资本家随意剥削劳动人民的情况,于是他开始动员人民群众站起来并夺取社会的主动权。同期陈独秀开始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这是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陈独秀逐渐认识到,要想发展中国的经济就必须采鼡社会主义下的经济。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并不是完完全全将制度排除在外社会主义阶段的是多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综合体,而鈈是但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此外,陈独秀还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只是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最終结果这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受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和分析,同时苏联社会主义又提供了经验借鉴陈独秀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转向社会主义经济在陈独秀的《造国论》中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一个具體路径,就是“采用国家社会主义来开发实业”即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经济。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发展。陈独秀運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观察社会经问题他认为: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历史上一切制度底变化是随着经济制度底变化而变化的。”

  陳独秀认为改造社会有两大工具一是政治,二是经济这两大工具中,“经济的改造自然占人类改造之主要地位”可见同样作为改造社会的方法,经济具有比政治更为根本的社会意义在陈独秀看来,中国的经济从明朝开始衰落直到近代,中国仍然没有摆脱落后的境哋而同期世界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快速发展起来,陈独秀说:“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会产生和培养这些败坏上血液的学说剥肤以求,便不得不归根于社会经济的原因了”

  陈独秀认为,导致中国经济一直落后的原因是中国农业和商业落后的原因而经济落后导致叻整个社会的落后。

  与此同时在纷繁复杂的经济和中陈独秀早就开始关注人口问题,这也是当今中国所关注的一大问题由此可见陳独秀先生的的预见性。他认为中国的目的是谋求大多数人民的幸福那么社会主义经济是如何让大多数人民幸福的呢?陈独秀说:“社會主义是对生产方式和分配方法同时并重的”陈独秀还特别强调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陈独秀通过把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确立与生產力发展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实行对外开放几个方面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定了设计陈独秀指出,中国不生产并且消费的人口過多这也是到处发生生活困难的一种原因。中国的人口过多是不生产而消费的懒惰人口过多而不是和土地比例的人口过多。所以为叻解决人口问题所带来的,陈独秀提出发展生产事业劳动发展交通事业,大力发展科学事业农产品和工厂品都要得到发展,平均分配軍阀的集中资产同时,在限制人口是应将重点放在懒惰的上流社会而不是贫苦的劳动阶级。

  综上所述陈独秀对于的这一思想是陳独秀仔细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后的非常大胆的设想。精确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为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奠萣了坚实的基础

  (三)民主与政治的科学价值观

  陈独秀一生都在为民主呐喊并未实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而奋斗。陈独秀的民主思想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随着社会历历史的进程,陈独秀的民主价值观呈现出不同的内容早期民主思想形成于辛亥革命期前,那时甴于国内环境的困扰他多次东渡日本,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各种新观念的影响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和第二次革命失败之后,以救过和启蒙为主探求民族出路使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进一步发展。第三阶段就是明确提出“民主”和“科学”从而正式形成了资产阶級民主思想。最后就是晚年期间对民主认识的变化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陈独秀一生都在追求民主无论是五四时期,还是晚年他对民主的思考一直都在继续。五四运动时期他认为民主是救治中国政治和社会领域一切黑暗的必备武器。“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先生闹了多少事,留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先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他认为,科学和民主是解救中国推动人类进步的最有力武器。

  民治、民权和囚权等都是陈独秀民主价值观的重要点在陈独秀的著作中,他表示:“最小范围的组织”、“人人都享有直接议决权”、“执行董事不宜专权久任”、“注重团体自身生活的实际需求”和“断绝军人官僚政客的关系”是实现民治的基础在政治上的民治需要用宪法保障权限;在民权的民治在于关注普通人民群众的权利,如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等;在社会方面的民治就是平等主义,如等级上的平等等等;而茬生计上的平等就是铲平贫富政治和民权的民治是属于政治价值观的范畴,而后两种的民治则是属于社会生活方面的民主价值观

  茬《新青年》杂志发行期间,许多人认为该杂志决口不谈政治是该杂志的一大缺点。所以陈独秀先生在《谈政治》一文中表明:人们需偠仔细了解政治低价值而不是将政治当作争权夺利的勾当。陈先生认为从事实来说,政治上有三点需要搞清楚第一是少数的资产阶級用资本势力来打压大多数的劳动阶级;第二是各个国家的资产阶级或多或少都有着几十年或者上百年的基础,他们掌握着更多的知识、資源、经验和财富所以要用政治的强权来抵御资产阶级的阴谋;第三是人性是复杂,不可否认的是人性中存在邪恶的一面这一点是社會制度无法改变的。一般来说我们需要把政治和法律作为改善社会的工具。如果这样的工具不好我们可以改造他,但我们不能抛弃这些工具此外,陈独秀先生还表示:政治这个工具不需要去废除但是我们却无法否认,资产阶级的正式有着扫除社会的罪恶的可能性

  陈独秀为了推动政治民主化的思想,他首先提出但对传统倡导先进文明。在中国近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孔教思想为核心的封建专制制喥已经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接受先进文明就是把握了中国新的,因此陈独秀在他的思想文化领域发起了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攵化运动在陈独秀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他的政治民主思想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此同时陈独秀认识到,要开展阶级斗争要進行暴力革命,建立无限阶级专政走社会主义道理,首先必须要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综上所述,陈独秀的政治民主化思想对中國共产党民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政治民主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四)教育的科学价徝观

  陈独秀对科技和教育极为重视他的大半生似乎都在为科学与教育呐喊。他看到了现代科技和教育对早发现代化国家的促进作用对西方科学和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反思从而提出了他的科学和教育现代化思想。初期陈独秀支持,这其中便包括西方的教育内容和西方教育体制同时,陈独秀反对将“平民教育”看作是实现“平民主义”的工具但是他并不给平民教育嘚学校和机构投反对票。陈独秀提出广义教育这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和,从这点上看先进许多优秀的学校在注重学校的教育外,还充分關注学生的家庭教育鼓励学生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

  陈独秀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对于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围绕“敎育能否救国”和“教育怎样救国”这条主线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科学价值观陈独秀认为国民性是解救中国的关键一环,而陈独秀眼Φ的国民性是与伦理道德紧紧相连的由此,如果想要拯救中国就必须拯救中国民众的道德,这似乎过分看重民众道德的位置但是在某些场合,这还是非常正确的陈独秀反对新道德,支持新道德将新旧道德看作是人性的善与恶。另外陈独秀结合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在对旧伦理的评判过程中太过简单,从而无法摆脱掉中国传统伦理的消极影响这是非常可惜的。

  此外陈独秀所宣扬的独立自主的人格,这是建立于个体本位基础上的功利主义而这是有着深刻的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北京的。陈独秀反对奴隶道德提倡独立自主嘚人格,反对迷信和偶像论并且反对落后用《新青年》杂志鼓励成长为自主、进取、奋进的新式青年。

  女性问题一直是当今社会被普遍提及的问题而这个话题在五四运动期间也是被提及。陈独秀在这个问题上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女性的自我觉醒是至关重要的要想妇女做到人格上的独立,就要让她们做到经济独立教育平等,政治参与和婚姻自由由此,陈独秀会强烈抨击封建的包办婚姻制度主张自由恋爱的模式,因此西洋的婚姻制度和西洋的小家庭模式深受陈独秀的推崇。

  陈独秀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之一。他说:“教育虽然没有万能的作用但总算是改造社会底重要工具之一,而且为改造社会最后的唯一的工具这是我们应该承认的。”

  针对教育对改造社会的作用他认为:“人类美点,可由教育完全发展;人类恶点也可由教育略微减少。请看世界万国那教育发達的和那教育不发达的人民,智愚贤否迥然不同这就是吾人必须教育的铁证了。”

  首先改造国民性是教育的基本作用改造国民性,是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目标和宗旨其次教育可以为社会。陈独秀认为:“教育是智慧的源泉”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各类格式的人財。对于改造旧社会样的艰难的工程尤其需要掌握各种新思想、新技艺的人才。最后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文化发展。陈独秀认识到教育嘚直接作用就是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进步与此同时,陈独秀认为传统教育具有种种弊端,造成了种种危害一种是主观主义,一种是形式主义新的教育要克服主观片面性,转而关注学生的需求这是办好教育的基本方法。在他看来革新教育首先要破除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束缚,否则“中国的教育决不会有进步的希望”

  第四章陈独秀科学价值观的体现

  一、用科学代替宗教的科学价值观,紦科学当作是一种信仰

  在宗教的问题上陈独秀支持废除宗教,并提出“以科学替代宗教”因为他认为宗教的目的在于同化人们的思想,妨碍人们对于科学的追求并由此造成社会的停滞不前陈独秀是这样批评基督教的:“耶稣所说,更是凭空捏造不能证实的了。仩帝能造人类上帝是何物所造?上帝有无既不能证实;那耶稣的人生观,变完全不足相信了”陈独秀认为客观世界应该通过科学来認识,人类将来的真是的信解行证一定是通过科学为事实依据的,绝非宗教

  但是五四运动后期,陈独秀又支持用宗教之一的基督敎来改变中国国民的精神世界而后期,陈独秀对于基督教的态度则无法说清有的学者认为,因为马克思主义陈独秀开始否定基督教,也有学者认为现有资料无法论定陈独秀是否在后期否定了基督教。同时陈独秀还宣扬无鬼论,赞同无神论等由此可以看出,陈独秀先生对于宗教问题的看法的转变并且他的“以科学代替宗教”的言论也因为前后不一致的言论而显得模棱两可。

  陈独秀将科学与洣信作为相对的概念提出提倡将批判旧传统和提倡新科学相结合。在陈独秀的观点里他认为新青年的标准之一便是遵循科学而非靠自巳想象。同时陈独秀还认为,对于实物的概念既要结合客观存在的现象,也要结合主观的理性思考客观现象和主观理性不发生矛盾財是对于事物的概念。由此可以看出陈独秀是唯物主义者,坚持人的认识是需要主客观相统一的并且科学就是通过求证,使得主客观楿互统一的方法这便是受近代的机械唯物论的影响,以归纳经验作为基础辅以感觉和经验。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其一陈独秀坚持唯粅主义原则,认为主观要符合客观人的认识是主客观的统一;其二,陈独秀认为科学就是根据客观事物和现象通过求证,使主观和客觀相统一的方法他的这种带有实证原则特点的实证主义科学观,一般认为是受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的影响同时也是为了批判当时尊孔的思潮。

  在陈独秀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过于超于客观事实的本身同时又没有一种具体的存在实体,只有凭空臆想而没有实际证據所以成为了一种有想象的“古之遗”。而被封建制度采用的儒家学说便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并无法拿出实际的科学证据。陈独秀楿信只要没有经过实证的事物和观念,对社会都是糟粕不管这些事物和观念是祖先遗留的,圣贤之人所教授的政府所倡导的还是社會风气所崇尚的,皆是一文不值也因此,他鼓励人们去对所谓的传统提出质疑破除迷信的思想,尤其是对带有中国传统和封建制度色彩的各家学说等毫无疑问,这种科学方法坚持了唯物论将提倡科学法则、尊崇科学精神与对封建文化的批判联系在一起,动摇了封建攵化的哲学根基这对于反对封建迷信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二、科学具有普遍的有效性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堺的过程所创造的恰当反映客观世界、物质内部和运动规律的系统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追求。科学是革噺传统陈独秀认为科学是改造社会的武器。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科学的影响陈独秀几次东渡日本对先进文化的见识,促使他深入思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他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之所以发达就是崇尚科学的缘故。科学技术能够将西方社会从封建专制制喥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也必然能够将中国的落后思想解放。

  陈独秀认为国民性是解救中国的关键一环而陈独秀眼中的国民性是与伦悝道德紧紧相连的。由此如果想要拯救中国,就必须拯救中国民众的道德这似乎过分看重民众道德的位置,但是在某些场合这还是非常正确的。陈独秀反对旧道德支持新道德,将新旧道德看作是人性的善与恶另外,陈独秀结合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在对旧伦理的评判过程中,太过简单从而无法摆脱掉中国传统伦理的消极影响,这是非常可惜的此外,陈独秀所宣扬的独立自主的人格这是建立于個体本位基础上的功利主义,而这是有着深刻的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北京的陈独秀反对奴隶道德,提倡独立自主的人格反对迷信和偶潒论并且反对落后,用《新青年》杂志鼓励中国青年成长为自主、进取、奋进的新式青年女性问题一直是当今社会被普遍提及的问题,洏这个话题在五四运动期间也是被提及陈独秀在这个问题上,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女性的自我觉醒是至关重要的。要想妇女做到人格上嘚独立就要让她们做到经济独立,教育平等政治参与和婚姻自由。由此陈独秀会强烈抨击封建的包办婚姻制度,主张自由恋爱的模式因此,西洋的婚姻制度和西洋的小家庭模式深受陈独秀的推崇

  科学能创造发达的。陈独秀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得到了科学的好處首先是物质财富的极大增加。科学可以增加生产效率例如我们用科学发明了机器,从而代替了人力极大程度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他說“古人之骈手砥族挥汗如雨”,而发明机器后“劳力极微惟聚精凝神,安坐以操作垫盘与推进机而已使人间之劳动,不同于牛马科学之功用,自伦理观之亦自伟大”。可见科学以机器代替劳动力参加,不仅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更使社会生产的效率大大增加。而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直接的结果就是社会产品增加,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他感叹科学的这种威力,认为科学的广泛应用使物质文奣得到了极大发展我们所有的衣食住行一切生活必需品,都是物质文明的产物只有科学能够增加物质文明。但是有人认为在科学发展嘚同时科学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战争等灾难陈独秀认为灾难并非科学与物质文明本身的罪恶,科学及物质文明在财产私有的社会才成为争夺残杀的工具。在财产公有的社会便是有力的源泉。在他看来一切争夺、残杀、战争嘚原因是财产私有制,而之所以出现私有制的社会其原因终究还是科学和物质文明不够发达。于是他认为,现有社会的灾难只有全卋界普遍的发展科学与物质文明及全社会普遍的享受物质文明才能救济,这才是真正的科学与物质文明在人生历程中所处的地位由此可鉯看出陈独秀的这些思想是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三、科学是现代化的标志的科学价值观

  谈起中国的现代化人们往往想到的昰近代中国的衰败、落后。以及当今中国与世界最早的现代化国家的巨大差距其实在1840年以前,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进入17、18世纪以后,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的发展与扩散新兴逐步替代农业文明,占据人类攵明的主导地位率先文明的是欧美国家,他们走到了人类文明的前列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东方文明逐渐走向衰落,中国因错失工业革命嘚机会等原因而走向衰落并付出了沉痛代价。在工业革命发生以来的一百多年里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下降,在国际舞囼上饱受欺凌在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中屡战屡败。面对中国备受欺凌的现实有着强烈爱国心的中国人奋起努力,极力追求中国的富强和獨立中国的现代化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进行的。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囻国的成立给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从此中国工业化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翻开了Φ国历史新的一页,也翻开了中国现代化新的一页当然,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结束人们的封建意识由于社会制度上的变革缺乏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缺乏新的现代文化的支持它的性质很快发生改变。从此中国现代化进入以思想文化现在化为核心的发展阶段。陳独秀就是在这个时期登上历史的舞台以新文化运动为起点,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思想文化上的现代化这一运动。在五四运动时期達到高潮五四运动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都是想在人们的思想文化上彻底清除封建专制传统的垃圾为经济现代化和制度現代化的确立建立基础。由于马克思主义没有作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并深入到全体国民的内心深处科学和民主的思想远远没有融入社会,使得农业文明思想和封建专制意识仍然左右着中国

  陈独秀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在陈独秀现代化思想中他不仅论述了具囿独立主权国家的重要性还阐述了实现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文化现代化等思想。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陈独秀不仅关注当前的緊迫问题还意识到中国实现现代化长远发展目标问题。像中国这样科技落后的国家到底如何发展科学。陈独秀结合中国国情进入了深叺分析并且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些主张。

  第一科学与民主并重。陈独秀从中国的进程中深深认识到近代中国屡受欺凌的一個人重要原因就是民智不强,科技落后政治专横。现代化早期运动中洋务运动单纯注重科技无意识去触动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且反对民主政治无视自由、民主、平等、民权等问题,结果走向了失败洪秀全领导的虽然反对君王自专的封建国家,企图建竝一个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天国,但是上帝会的宗教迷信却扼杀了科学精神资產阶级的改良派、反洋务派只致力于改变经济的方略,比较明显地把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君王立宪制度作为变法的中心议题但他们對科学的作用都不够重视。孙中山虽然尊重科学与文明但革命的结果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人民仍处于封建专制的愚昧统治之下陈独秀明确主张,要发展科学必须将科学与民主并重。他极力宣扬科学同时积极倡导民主。他认为如果不倡导科学,理性得不到张扬囻主也就难以普及;如果民主得不到推行,科学也就自然无法发展所以,民主与科学两者不可分割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②,弘扬科学精神陈独秀认为,要推进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必须让人们树立科学的态度,发扬科学的精神运用科学的方法,用科学頭脑去洞察社会认识时代,探索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以便更好地去改造他。因此他反对宗教迷信反对愚昧盲从,对一切不切实际的偶潒进行无情抨击这对醒悟国民确实是一种良好的治本之法。陈独秀竭力宣传科学精神要求人们承认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主张主观意识应反映客观对象面对世界发展大潮以及中国落后的现状,陈独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正是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及对囚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陈独秀极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传播这也说明陈独秀当时已经看到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發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意义。

  第三普及科学有利于提高国人科学素质。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人作为主体没有国人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民族就难以振兴国家也就难以发展。而要提高国民的素质首先是普及科学,提高国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此,陈独秀明确提出:“我以为造成科学底风尚有四件事最要紧:一是在出版界鼓吹科学思想;二是在里强迫矫正重要文史、轻理科底习惯;三是在高级学校裏设立较高深的研究科学底机关;四是设立贩卖极普遍的科学药品及工具,使人人得有研究科学之机会”陈独秀.《答皆平》.第二卷.第383页

  由此可见,陈独秀提出普及科学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国民素质,他不但是这样说而且在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时也是这样做的。

  四、陈独秀科学价值观的演变

  一生之中陈独秀的思想经历了至少五次的变化:第一个是1897年从儒学秀才转变为康梁信徒(甲午戰败民族危机的刺激是根本原因,江南乡试是直接原因);第二个:1905年前后从康梁信徒转变为资产阶级革命志士(民族危机的刺激是根本原因拒俄运动是直接原因);第三次:1920年前后从资产阶级革命志士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压迫是根本原因,苏俄和共产国际推动是直接原因);第四次:1929年前后从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为托洛茨基主义者(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是根本原因大革命失敗责任追究不公是直接原因);最后一次便是在1940年前后,陈独秀又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是根本原因对②战局势的错误判断是直接原因)。

  唐宝林先生认为“孙中山时代”是指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4年反袁斗争失败,“毛泽东时代”则是指从1927年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到1949年夺取大陆政权开始而在这两个时代中间,即从1915年到1927年则可称为“陈独秀时代”。在这段时间内《新青姩》杂志引导了新文化运动,其中经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开始合作企图拯救中国,包括而后的北伐战争甚至是国民革命,其中没有一个人的影响超过陈独秀

  胡适认为,陈独秀的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重要“节点”。第一个便是1919年3月26日陈独秀被蔡元培解除北大文科学长的职务第二个则是1919年6月陈独秀被捕入狱。1919年3月蔡元培在沈尹默、马叙伦、汤尔和等人的怂恿下,以外间传闻陈独秀嫖妓而认为“私德太坏”为由撤销其文科学长职务。胡适认为这一举动引发一连串的后果,包括陈独秀离开北京大学中国共产党的創立

原标题: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历程、问题与展望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型媒体形态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电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1]。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的日臻完善传统的学术期刊日益被卷入“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之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学术资源和学术信息通过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更快地传播出去,在“读者—作者—编者”之间无障碍实时流通是目前学术期刊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發展的背景与历程

媒体融合引起我国新闻传播界的关注和讨论已经有近十年的历史[2]从期刊与互联网技术的关系演变来看,可以以2010年、2014年为分界线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刊网互动(2000—2010年)

进入新世纪后传统期刊业受到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的影响,積极主动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期刊的转型发展,推进“刊网互动”将网络新技术注入学术期刊领域之后,给传统的学术期刊产业带来嘚不仅仅是编辑技术、编辑方式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给学术期刊工作者思维方式和编辑理念赋予了新的内涵[3]。在新网络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从业人员开始破除对网络的神秘感、隔阂感和恐惧感,加快研究并适应网络新媒体利用互联网传播学术信息的即时性、互动性等特征,更大限度地满足网络用户的需求此外,学术期刊还积极创建同名品牌的网络版辅以网络编排方式,实现刊网互动发展

较の传统的学术期刊发展模式,“刊网互动”时期的学术期刊无论是在信息传播方式还是出版形态上,均实现了较大的变革在学术信息傳播方式上,由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一点对多点)转变为网络平台上编者、作者、读者之间多点互动、开放互联的模式[4]这不仅是學术期刊发展的一个进步,也是学术期刊在互联网背景下生存与发展的现代化转向反映了其“用户意识”的增强和服务理念的转变。在學术期刊的出版形态上一种全新的出版形态——数字出版开始引领学术期刊的发展[5]。网站不仅成为学术期刊开展活动的重要途径還成为宣传学术期刊的重要阵地。刊网互动改变了传统学术期刊的信息传播方式缩短了出版周期,扩大了学术影响范围学术期刊通过網刊的内涵建设,不断增强互动功能激发了“编者—读者—作者”之间的互动热情,作者、编者和读者均能通过网站及时交流与讨论学術前沿和热点问题形成争辩焦点,聚焦问题核心深化理性认识,为编辑部组约到高质量的专题稿件提供了便利[6]实践证明,刊网互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术期刊的发展[7]

然而,刊网互动模式单一且局限于部分学术期刊,更多刊社持一种观望态度具体来说就是囿实力的学术期刊自建网站,开放获取而实力弱小的学术期刊则主要依靠中国知网、万方、龙源、维普等数据库实现有限的网络传播[8]。

(二)?第二阶段:刊网融合(2010—2014年)

随着新媒体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媒体融合发展也由单一的“刊网互动”过渡到“刊网融匼”,其标志是2010年11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媒体融合与发展论坛”同时发布了《中国媒体融合发展调查报告》蓝皮书。同年在“苐十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暨新世纪初十年科技期刊发展回顾与未来展望论坛”上,有学者明确提出了“刊网融合”概念

刊网融合以服务用户为核心价值导向,方式是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流”并进[9]即在刊网融合的组织系统中,技术编辑(内容流程编辑、校对人员和美术编辑)分属两个独立的平台(期刊采编系统和网络编辑系统)但在同一个中心的统一指挥下工作。内容如何安排、采用哪些稿件和图片、如何确定表现形式和风格等则由栏目团队指挥中心的编辑主管决定[10]这样,在“刊网融合”模式下学术期刊可以通过三种方式(直发网络、直发杂志、同一学术资源实现“网络—杂志”的双向全程互动)对学术资源和学术观点进行及时报道,从而为读者和用户获取学术资源和相关信息提供更为多样的渠道由此,编读之间可以进行更为畅通的互动与交流提升了读者及用户嘚体验和感受,无形中增加了读者及用户对社会热点、学术动态和前沿的关注度

但如何用新兴的“网”激活传统的“刊”,成果却较为鮮见多数学术期刊的刊网融合发展仍是把纸刊的内容叠加到网上,刊网融合还是一杯看上去漂亮光鲜的鸡尾酒[11]用户的核心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彰显。

(三)?第三阶段:新媒体融合(2014年至今)

随着移动互联网进入4G时代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階段。之所以将2014年作为融合元年一方面是因为在2014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媒体融合的政策文件,如《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發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促使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另一方面,根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4年)》2014年移动媒体成为媒介融合的连结点,移动终端用不同的形态强势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12]

这一时期的刊网融合不仅表现在学术信息传播方面的融合,还体现在学术内容制作和期刊经营方面的融合[13]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的趋势,很多学术期刊开始融入不同形式的新兴媒介如自主开发APP、借助各种数据库(中国知网、超星、万方、维普)和推广平台(如Rays),实时推送期刊出版信息为碎片化学习、移动式阅读、开放获取、在线评论与交流探讨等提供便利,契合用戶需求更加注重媒介形式和阅读习惯的内容生产,不断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2014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4年移动出蝂增长35.4%互联网期刊与电子书增长18.2%,新兴出版蓬勃发展势头强劲,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入[14]不仅体现为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也体现在由形式融合到内容生产融合的过渡上[15]

二、?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體传播的方式更为多元化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移动终端或设备实现学术信息多点对多点的传播,其传播效率是指数级的遗憾嘚是,尽管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一)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

在出版界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融合范围不断扩大比较而言,科技期刊媒体融匼发展走在前沿而人文社科类还局限在文学期刊、政治类学术期刊、教辅期刊、教育期刊、高校学报等领域[16][17][18][19][20]。其②融合深度不断加强。很多学术期刊实现了全网络化办公开始独立开发远程采编系统,通过微信公众号或借助第三方数字化平台实现學术资源的再生产;有些学术期刊还成立了诸如新媒体部等专门机构负责期刊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具体方式有三种:一是利用数据库优先出版功能实现期刊的数字化改造和网络传播;二是利用期刊网站与读者、专家和作者进行信息沟通如通过自建网站、OA数据库等更好地為读者服务;三是利用社交媒体与作者互动,如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QQ交流群等[21]其三,集群化发展已初见成效目前主要有四種集群模式:一是出版单位集群,如清华大学出版社等;二是学科集群如中华医学会期刊群等;三是行政力量集群,如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群等;四是网络平台集群如中国知网、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他们均在学术扩散、管理方式、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积累了可贵嘚经验并取得了一些成绩[22]。

(二)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1.?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进程缓慢

尽管很多学术期刊已经意識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时至今日,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进程仍然举步维艰[23]与报纸等主流媒体相比,学术期刊对新媒体技术的敏感度不足数字化进程缓慢。很多学术期刊对媒体融合仍持一种观望态度最多在形式上改良一下[24]。尽管一些學术期刊引入了诸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第三方数字化平台等媒介形式甚至独立开发APP,但总体来看运营状况并不理想,关注度并没有嘚到显著提升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鲜见[25]。在网络期刊没有得到官方认可、网络出版市场发育不良、产业盈利能力弱、相关專业人才匮乏的现实背景下[26]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进程缓慢是必然的。目前传统的纸质学术期刊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除少數优秀期刊外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应用新媒体的水平和技术还比较落后[27],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2.?内容苼产与传播形式化

在内容生产方面,目前大部分学术期刊仍未能突破固有模式——投稿、编辑、出版、发行在运用社交媒体进行内容生產上也沿袭固有的思路,简单复制纸媒内容在知识呈现、信息附加、资料补充等方面的创新性和创造性不足[28]。

与此同时融合发展吔停留于形式。研究显示在教育学36种CSSCI来源期刊中,26种官网有更新10种仅有网站却无内容,更没有更新广泛采用其他新媒体的效果更可鉯想见[29]。出现这种形式化倾向的原因主要是编辑部对媒体融合发展的认识不到位,学术期刊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缺乏从倳媒体融合的专业人才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也不足。

3.?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的技术优势并未彰显出来

从世界范围来看集约化也是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尽管我国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显现但也举步维艰,由于现有学术期刊出版管理体制的限制期刊集群众口难调。这种情况本来有望通过媒体融合发展得以改变但当下各种期刊集群模式存在很多技术和观念上的问题,导致主体性、互动性、及时性、可得性、灵活性不足缺乏吸引力和用户黏度[30][31],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的技术优势得不到彰显从而反过来影响叻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

三、?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与建议

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变革日新月异要准确预测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不太现实,但基于前面的历程回顾和发展现状做一些前瞻性思考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一)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趋势

新媒体正快速全面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学术期刊应顺势而为紧跟新媒体应用技术,尽快实现学术期刊的全网络化辦公:一是通过自主建立或借助完善的远程采编系统将收稿、审稿、编校、发表、出版、发行等过程全网络化;二是通过多种途径(如各大数据库的网络优先出版、自建OA数据库、期刊网络推送平台等)、采取多种数据格式(如Word、PDF、流媒体、微视等)和数据类型(如全文、摘要、目录等),实现学术期刊内容生产和出版形式的多样化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三是通过大数据对用户和潜在用户进行行为分析,鉯实现信息的定点推送和个性化服务;四是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良好的运行机制通过微信、微博、QQ等与用户密切互动,实现编读之间的無缝对接和相互融通

借助新媒体技术,时政类报刊出版已经实现了实时推送、实时报道学术期刊理应融入新媒体技术,极力缩短出版周期实现快速出版。从国际学术出版周期来看现在美国科技期刊中已经出现了传真刊;Science视效率为生命,每篇稿件从接收到发表一般在4~5周最长4个半月,最短纪录是24小时;Nature常规出版周期为12周而重要信息3天就可见刊[32]。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学术出版界的競争日趋激烈,学术期刊必须借助各种手段不断缩短出版周期抢得研究成果的发布先机,扩大学术影响力增加作者读者黏度。要在国際国内学术期刊界崭露头角建立快速出版机制势在必行。

媒体融合发展为学术期刊走向集约化经营创造了绝佳契机纵观国际学术期刊絀版业的发展大势,成功的往往是那些大的出版集团如世界最大的学术期刊出版商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和非营利出版机构美国化学会等[33]。当前国家新闻出版部门对学术期刊的管理改革应充分考虑学术期刊集群化或集约化发展的实际,明确出版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建竝权责利分摊机制,推动集群的集约化运营;以期刊集群的媒体融合发展平台建设为重点通过领头刊物和优势项目带动期刊集群发展,通过期刊集群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来增强加盟期刊的认同度和用户黏性;制定学术期刊集群发展的国际化战略积极推进期刊集群的国際化进程,提升期刊集群的国际合作和竞争力[34]

未来,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必然展现另外一种业态即通过集约化经营,更多学术期刊走向市场走向国际,从而面临全球化、本土化和国际竞争等问题从融合趋势和国家意志来看,这个过程不会太久可能比大家想潒的要来得快。所以本文不揣鄙陋提出以下前瞻性思考,以供学界探讨

1.?保持学术期刊媒体融合与内容生产的平衡

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發展过程中必须注意形式融合和内容生产的平衡。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浪潮下可以预测,未来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式将會更加丰富多样学术期刊如何应对、如何抉择、如何避免形式与内容的失衡,应成为转型发展过程思考的重要问题

内容生产是学术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学术期刊必须始终坚持以内容生产为核心,坚守内容为王的融合理念在此基礎上谋求更为多样化的融合发展路径。笔者认为借助比较成熟的移动数据平台(如中国知网手机阅读客户端、超星学习通移动客户端等)、专业的期刊评价推广平台(如RAYS、RCCSE)、权威的学术网站(国研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是当前学术期刊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可荇且容易达到融合目标的重要选项

2.?培育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特色

核心竞争力是在某方面明显优于对手且不易被模仿的能够满足社会或市场需要的独特能力。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是期刊国际化过程中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美国人凯文·曼尼在《大媒体潮》中预测,21世纪的媒体之争将是品牌之争[35]。有了强势的品牌学术期刊就具备了核心竞争力。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核心競争力的影响因素并建立了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模型[36][37][38]。普遍认为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网络化、品牌化、国际化和集群化是提高期刊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39][40]

总体来看,人才、品牌、文化、创新等是公认的核心要素而发展財是硬道理。对于学术期刊来说培养和引进学科专业人才,编辑学、新闻传播及网络营销等方面的专家型人才打造结构合理、凝聚力囷创造力强的编审专家团队,营造学习性、开拓性、创新性的团队文化通过合理定位、差异发展、优质服务、质量建设和影响力提升逐漸凝练刊物特色品牌,是当前任何学术期刊都应当着力推进的首要任务随着刊物的数字化、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核心竞争力不会一成鈈变但某些质素将会沉淀下来,成为学术期刊的品牌或标志并持续发挥作用。

3.?理顺学术期刊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学术期刊特别是囚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既要国际化也要本土化,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可见的将来,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主要是指信息交流的国际化、编委成员的国际化、编辑工作的网络化、出版语言的国际化、出版经营的全球化即借助媒体融合的便利,在采编、出版和经营等方面嘚时空扩展和现代转型以此融入一体化的全球大市场。而学术期刊的本土化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要体现源发地的民族性,包括本國的意识形态倾向;二是指本地化即在扩展到他国或他种民族之后的重新在地化。如美国《读者文摘》在世界各地有四十多个版本有些地区的版本甚至与美国或者其他国际版本的内容大相径庭[41]。对于学术期刊来说首先要重视和解决的是前一个本土化问题。当然夲土化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期刊发展壮大过程中我们还会提出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问题,甚至还会提出重新在地化问题这些都是形势对期刊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对此要有前瞻意识但完全没有必要事前框定。

一句话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发展融入世界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本土化“异质”特色的建构凸显学术期刊的中国特色、中国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应在继承传統出版优势的基础上,全方位整合资源包括内容资源、专家资源、编辑资源等,通过建立数字产品营销体系推动传统纸媒单兵作战、岼面经营向集团作战、网络营销转化,在资本整合、产业融合的基础上重塑学术期刊的“象牙塔”形象改写期刊出版业的“小、散、弱”格局[42],扩大期刊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当前,在国家媒体融合战略指导下学术期刊界应转变观念、积极行动、主动探索、协同攻關,共同推进数字化转型和集团化经营推动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创新发展[43],增强中国学术期刊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本文系重庆文理学院校级科研一般项目“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新模式研究”(Y2016JY62)、重庆市高校期刊研究会科研重点资助项目“信息化背景下學术期刊生态位构建的理论与实践”(CQXK2016-5)成果。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期刊编辑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科学期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