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黑格尔政治哲学对康德政治哲学的继承与批判

谈论、探讨康德的政治哲学有其獨特的困难和其他许多哲学家不同,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托马斯、斯宾诺沙、黑格尔等等康德从未有过政治哲学的专著。研究康德的著作非常庞大但关于他的政治哲学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只有一本著作值得认真对待即Hans Saner的Kants Weg vom Krieg zum Frieden,在法国最近出现了深入研究康德政治哲学的一部论文集,[ii]其中一些颇为有趣;然而即使在那些著作中,你很快就会发现对待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将其看作是康德的┅个边缘性论题在所有将康德的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著作中,只有雅斯贝尔斯(Jaspers)花了四分之一的篇幅来讨论这个问题(雅斯貝尔斯(Jaspers)是康德惟一的追随者;Saner是雅斯贝尔斯(Jaspers)惟一的追随者。)不论是康德的历史文集[iii]还是最新整理的康德的政治哲学文集,[iv]在性质和深度上都不能和康德的其它著作相比;确实它们无法构成像一位研究者所宣称的“第四批判”,这位著者只是急切地想赋予这些耦然进入康德视野的论题高的定位[v]康德自己称其中一些不过是“理念的嬉戏(play trip)”[vi]。从目前为止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永久和平论》看来其讽刺的言调表明,康德并没有认真对待这些作品在一封致Kiesewetter信中(1795年10月15日),他称这些文章是“遐想(reveries)”(就像他想起早年和斯韦登伯格(Swedenborg)*的娱乐在他的著作《形而上学之梦》(Dreams of Metaphysics)中描述了一位神奇的魔法预言家(Ghost-Seer)[1776])。就《权利科学》(The Doctrine of Right)而言——你会发现只有这本由Reiss編辑的作品读来是多么的冗长和学究气——很容易同意叔本华的这个说法:“似乎这不是那个伟大人物的作品倒像是一个平庸之人[gewhönlicher]的产品。”法则的概念(the concept of law)在康德的实践哲学中非常重要在那里人被理解为一个立法性存在者;但是如果我们想从总体意义上研究法哲学,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会求诸于康德,而是普芬道夫或者格老秀斯或者孟德斯鸠


最终,如果浏览一下别的文集——或是Reiss编辑的或是其他的文集(《历史文集》)你会发现其中很多都是关于历史的,因此看来似乎是康德和他的后继者一样,已经用一种历史哲学代替了政治哲學;不过在那时康德的历史概念虽然在他的权利理论中很重要,却并不是他的哲学的核心如果想要探讨历史,我们将会转向维柯或者昰黑格尔和马克思对康德来说,历史是自然的一部分;他的历史主题是被理解为造物的一部分的人类种族只不过是所说的作为最终目嘚和创造之最的一部分。康德从未忘记历史偶然性以及伴随的忧郁情调对于历史,关键的不是情节(stories)也不是历史个体,更不是人的善行恶迹而是那隐秘的自然的诡计,它在代代相继中推进人类种族的进步发掘人类的天赋和潜能;所以人类种族的历史就是这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自然所布置在他们身上的全部萌芽都可以充分发展出来而他们的使命也就可以在大地之上得到实现”[vii],这类似于┅个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从孩童到青年直到成人这就是“世界历史”。康德对过去之事从未提起兴趣使他感兴趣的只是人类种族的將来。人类被逐出伊甸园不是因为罪恶也不是神的惩罚而是自然的手笔,它将人类从它的母体中释放出来然后驱逐出伊甸园,即那种“安全而又无害的童真状态”[viii]这是历史的源头;历史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产物就是有时称为文化[ix]、有时称为自由(“从自然嘚监护(the tutelage of nature)到自由状态”)的东西;[x]只有一次,那也只是顺便在一个插入语中康德认为历史也是这样一个问题:“达到名为社会性的最高目嘚[Geselligkeit]”。[xi](我们后面会看到社会性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进步是十八世纪占主导地位的一个概念,对于康德来说它毋宁是一种幽黯的主张;怹多次重申了这对于个人的生活的悲伤意味:

即使我们以最好的条件来接受人类在这里的生命的道德—物理状况亦即持久的进步并趋近於(向他们所楬橥的鹄的的)至善;他们(哪怕意识到自己心意的不可变更性)也还是不能把称心如意和自己(德行上的以及物理上的)狀况之永恒延续着的变化这一场景结合在一起。因为他们现在所处的状况和他们准备着进入的那种更好的状况相形之下始终总是一种灾禍;并且朝向终极目的的无限前进这种提法,同时也是对于无限系列的灾祸的一种展望仍然不会使得称心如意出现。[xii]

对我选择这样的论題的另一种反对方式、一种有点不雅但却决非毫无道理的方式指出所有这些通常被选编的文章——我也选择了同样文章——都是康德晚姩的作品,这时康德的智力已经处于衰退期最终导致老年时期的低能,这是事实为反对这种看法,我提醒你们去阅读非常早的作品:《对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考察》[xiii]展望一下我对此的看法,我希望在这期间向你们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如果人们了解康德的著作并且考察康德的生平环境,很容易就会抛弃前面那种主张而且会认为康德在晚年认识到:和社会性不同,政治性是世界中人类存在的条件的一部汾、一份额(a parcel)只是这时康德已经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构建关于这种具体性事件的哲学了。我这样说并不是指康德因为他活的不够长所以没有完成写作“第四批判”,毋宁是说第三批判即《判断力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不同,它是自然地完成的也不像《实踐理性批判》那样是为了回应批判性的观察、疑问以及批评——实际上是这样的一本书:它是关于在康德的大作中没有提到过的其他的内嫆的。


在完成他的批判作品之后在康德看来,还遗留下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困扰了他一生,甚至为此他不得不打断他的正常著述而詓扫清他称之为“理性丑闻 (scandal of reason) ”的东西:“理性反对自身”[xiv] 的事实或者是知性(thinking)超越了我们所能认知的限制以至于陷入自相矛盾。我们从康德洎己的陈述中知道他的思想的转折点是人类认识能力及其局限的发现(1770年),这个发现花了他十多年的时间去精心阐述最终出版了《純粹理性批判》。从他的信中我们也知道这么多年的巨大辛劳对他别的计划和理念意味着什么他说,这个“主要论题(main subject)”就像一座“夶坝(dam)”阻挡着所有他已经计划完成并要出版的作品;它就像“一块拦路之石(a stone on his way)”只有搬走它,他才能继续前进[xv]而且,当他返回箌在前批判时期的问题意识时这些问题在他现在的研究的基础上已经有所改变;但它们从没有溢出他的思索范围,我们也不能说它们已經丧失了紧迫性
最重要的变化可以从下面看出,在1770年的转折之前他已经想要写作并且出版《道德形而上学》,但这本著作事实上直到彡十年后才完成写作并出版的不过,在早期阶段这本著作是在《道德鉴赏力(Critique of Moral Taste)》[xvi]这样的题目下的。当康德最终转向第三批判时起初他仍称之为《鉴赏力批判(the Critique of Taste)》。因此出现了两件事:在十八世纪都喜欢谈的一个主题即鉴赏力的背后,康德发现了一种全新的人的官能(faculty)称为判断力;而与此同时,他将道德论断从这种新发现的官能(faculty)中收回换句话说:现在是鉴赏力将决定美和丑,而正确与错误的问題既不是鉴赏力也不是判断力而是仅仅由理性决定

在第一讲中我认为对于康德来说,在他的晚年时期遗留下两个问题,第一个可以以囚的“社会性”来概括这意味着没有人能够独自生存,人类的相互依赖性不止体现在他们的需求和渴望中更体现在他们的高级官能(faculty)、人类心智(human mind)中,离开人类社会这些功能将不再存在。“群体性对于思维的人是不可或缺的”[xvii]这个概念在《判断力批判》第一部汾中是关键性的。这一点很明显:《判断力批判》或者《鉴赏力批判》是为了回应一个从前批判时期遗留下的问题而写作的和《对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考察》一样,《判断力批判》也分为论优美和论崇高康德的早期作品读来像是一位法国的道德学家写作的,但是在那里“社会性”、群体性问题虽然不像后期那样,但已经是一个关键性的论题了康德在那里描述了在这个“问题”之后的实际的经验,这种經验远离年轻的康德的现实社会生活是一种思想试验(a

[“卡拉赞”(Caraza)的梦:]随着他的财富增多,这个吝啬的财主就与之成比例地把自巳的心对每一个别人的同情和爱都封闭了起来同时,随着人间的爱在他身上冷却下来他对祈祷的勤勉和宗教活动却增多了。在这种忏悔之后他又接着说道:有一个晚上,我在灯下结我的帐算我的利润,这时睡意压倒了我在这种状态中,我看到死亡天使像一阵旋风席卷了我在我得以向那种可怕的打击求饶以前,它就袭击了我我惊呆了,这时我察觉到我那永恒的命运是注定了对我所做下的一切恏事再也不能增添什么,对我说干下的一切坏事再也不能取消什么了我被带到了住在第三重天的那个人的宝座之前。照灼着在我面前的咣辉就向我说到:“卡拉赞你对上帝的服侍已经被拒绝了。你已经封锁了你对人类的爱心你以贪得无厌的手紧紧把握着你的财富。你呮是为你自己而活着因此你将来就在永恒之中也会使孤独的,并且会断绝与整个被创造的世界的共同生活而活下去“在这一瞬间,我僦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所冲击被驱逐出了被创造的世界那座辉煌夺目的建筑物。我很快就把数不清的世界都留在了我的背后当我临近叻自然界最边缘的尽头时,我就注视到茫无边际的虚空的阴影沉入了我面前的深渊那是一个永恒的沉寂、孤独和黑暗的可怕的国土!这個景象使我充满了不可言喻的恐惧。最后的星光在我的视线里慢慢消逝了最后闪耀着的光亮终于消逝在最遥远的黑暗之中。绝望的死亡焦虑每时每刻地都在增长着正如每时每刻我和最后还有人居住的那个世界的距离都在加大。我怀着无法忍受的内心焦虑在想着哪怕是┅千年里有一万次把我远远地带到了一切被创造的世界的界限之外的彼岸,我也仍然要无援无助地而且毫无返回希望地永远在仰望着前面無从窥测的黑暗深渊了——我就在这种迷乱之中朝着现实的对象那么热烈地伸出去我的手,以至于我因此醒了过来于是我学习到了要澊人;因为即使是我在自己幸运的虚骄时刻拒之于门外的那些最微不足道的人,我在那种可怕的荒凉中也要把他们置于远远超出哥尔康达(Golconda)[ 謌尔康达(Golconda)为印度南部海德拉巴德附近的古城以产金刚石著称,苏丹王曾在此积聚了大量财富1687年被印度蒙兀儿皇帝(Aurangzeb)所毁。——原译紸]的全部财富之上的[xviii]

第二个遗留下来的问题在《判断力批判》第二部分中占据核心,这部分和第一部分差别如此之大以至于整个著作嘟失去了完整性,这一点经常引起人们的评论;例如Baeunler曾问道,这是否只不过是一个“老人家的奇思怪想(old man’s whim)”(Greisenschrulle)[xix]这第二个问题是在《判断力批判》第67小节出现的:“人的生存究竟为什么是必要的(Why is it hope)对这三个问题,康德曾经在他的课程演讲中加了第四个问题:人是什麼(What is man)而且,他还作了解释:“人们可以将其统称为‘人类学’因为前三个问题关联(预示)着最后一个问题。”[xx]这个问题和另外一个传統问题有明显的关系莱布尼兹、谢林和海德格尔都提出过这个问题:“为什么应该存在某物而不是无物存在(Why should there be anything and something)。”[xxi]这应该很明显虽然你鉯“为什么”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每一个以“因为”开始的答案听来是而且只能是愚蠢的因为实际上“为什么”并不是要求给出一个“原因”,就像是问“生命如何发展”或者“宇宙如何形成(或是或不是由于大爆炸)”那样;他要问的毋宁是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什么目嘚,以及“这样的目的如自然本身实存的目的必须超出自然之外去寻求”[xxii],超越生活的生活目的超越宇宙的宇宙目的。这种目的和烸一个目的一样,一定是超越自然、生活和宇宙的而且因为这种目的,自然、生活和宇宙被降低为比它们更高的东西的手段(海德格爾在其晚期哲学中,屡次试图将人类和存在置于一种交互性中在这种交互性中其中一个预示着另外一个并且以另外一个作为条件——存茬吁求着人类,人类成为存在的守护者或牧人存在因为其去蔽(its own appearance)而需要人类,人类需要存在不只是为了生存而且是因为人类参与着(being concerned with)自巳的存在这和任何其他实体(entity)[Seiendes:存在(being)]、任何生命物都不同。[xxiii]——这种努力更主要的是避免内在于这些一般的“为什么”问题中存在的相互嘚降格(mutual


从《判断力批判》的第二部分可以推出康德自己对这个难题的回答将会是:我们提出诸如“自然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仅僅是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性存在物我们经常计划目标和目的,而且是作为这样的有意图的存在者而属于自然的以同样的方式(in the same vein),囚们可以解释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们要以这些明显不可回答的问题来困扰自己如宇宙有一个开端吗,或者它像上帝一样是从永恒到永恒只需要指出这样的事实即可:开创性是我们绝对的本性,所以构造始初之物就是我们的生命[xxiv]
我们回到《判断力批判》:它两部分之間的联系是脆弱的,但是就如同——也就是像可以假设它们存在于康德的脑海中一样——它们是由于政治而不是像在别的批判中任何其怹的东西才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存在两个重要的联系第一:在这两部分中,康德都没有提到人是作为理智性存在者或者认识性存在鍺的“真理”这个字眼除了在一个特殊的段落之间(context)出现过一次之外,再没有出现过这部作品的第一部分是以复数形式谈论人的,僦像他们真正地是社会性的并且就生存在社会中一样;第二部分探讨的是人类种族(康德曾经在一个段落中强调过这一点,这一段落我曾經以附加一个问题的方式引用过这个问题就是:“人的生存究竟为什么是必要的……如果我们所想到的是新荷兰人(the New Hollanders)或者 [别的原始部落]*,我们不会很容易得出答案的)[xxv]《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最关键性的区别是,前一批判中的道德律对所有理性存在者有效洏后一批判中法则的有效性严格限定于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第二:判断力这种官能处理具象它“作为特殊,就普遍的东西而言包含有某种偶然的东西” [xxvi] 普遍性的东西通常是思维所处理的。这些具象又可以分为两种;《判断力批判》第一部分处理的是判断的对象确切說来是像这样的一个物体,我们可以称它为“美的”但不能将它归结到一个关于美的普遍性范畴下;我们没有任何规则可以适用。(如果你说“多漂亮的一朵玫瑰呀!” 你的结论不能这样得出,“所有的玫瑰是美丽的这是一朵玫瑰花,所以这朵玫瑰是美丽的”或者楿反,“美丽就是玫瑰这朵花是一朵玫瑰花,所以它是美丽的。”)《判断力批判》第二部分处理的就是另外一种具象它是指不能從一般性的原因中导出的任何自然界的具体东西:“人类理性绝不可能(实际上,任何和我们一样、即使在某种程度上超越我们的有限的悝性也不能)期望仅仅通过机械原理(mechanical causes)就能理解即使是像一片草之类的自然的产物[xxvii](“机械的”在康德的术语学中是指自然原因,与其相对的是“技术的(technical)”康德用这个术语表示“人工的(artificial)”,例如为了某种目的而制作的东西二者的区别在于自然形成之物和因特定目的洏人造之物的区别。)这里强调的是 “理解”这个字眼:我如何才能理解(不只是解释(explain))存在草及有一片草康德的解决办法是引进目的論原则(the teleological principle ),“自然产物上的目的原则”是一种“研究自然规律的一条启发性原则(heuristic principle)”但这种原则并不使我们 “更加理解自然的产生方式”。[xxviii]這里我们没有考虑康德在这一部分中的哲学思想;也就是并没有处理对具象的判断问题严格说来,这里的主题是自然虽然,像我们将偠看到的那样康德是把历史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来理解的——是在属于地球之上的物种这个范围内的人类种族的历史。其主要意图是找到┅个认识原则(a principle of cognition)而不是一个判断原则(a principle of judgment)而且当你提出“为什么人类共存是必需的”这样的问题时,你就会明白你可以继续这样问:为什么树朩、青草等等的存在也是必需的
换句话说,《判断力批判》的主题——不论是自然事实的还是历史事件的具体之物;处理这些具体之物嘚人的心智官能的判断力;这种官能发生作用的条件、即人类的社会性这也就是说,人类依赖同伴不仅是因为他们的肉体和物质需求哽主要的是为了他们的心智官能——所有这些主题,以及这些主题中明显的政治含义——这对关于政治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都是康德茬完成他的批判事业(das kritische Geschäft)后、即晚年时期所思考的也正是这个缘故,它才推迟了学理性的那部分的写作对于这部分的写作,他原计划在完荿批判之后立即进行“以便尽可能地为我渐高的年齿再争取到在这方面还算有利的时间。”[xxix]学理性的部分计划包括“自然和道德形而上學”在那里没有位置、“没有特殊的位置留给判断力这种官能。”对具体之物的判断——这是美的这是丑的;这是对的,这是错的——在康德的道德哲学里没有位置判断力不是实践理性;实践理性决断并且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它制定法则,和意志相符意誌发出指令(command);以命令(imperatives)的方式说出来。相反判断力源于“一种沉思性的快乐或者消极的愉悦[untätiges 这种“沉思性的快乐感称为鉴赏力(taste)”,所以《判断力批判》起初也称为《鉴赏力批判》“如果实践哲学谈及沉思性的快乐,那只是偶然地提起不会把它当作内在于其哲学的东西”,[xxxi]这一点是否听起来不合理呢“沉思性的快乐或者消极的愉悦”如何能够和实践有关联?难道这没有决定性地证明:康德在转向学理性嘚写作时已经注定了他关注具体和偶然之物不过是陈年往事而且也只是一项边缘性的工作吗?然而我们将会看到他对法国大革命的立場,这场革命在康德的晚年思考中占据了核心位置当他每天都非常急躁地等到报纸时,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态度是决定性的这是“鈈参与游戏本身的人的态度,他们只是以“渴望的、充满热情的分享(wishful, passionate participation)”方式来关注游戏这些人对于康德来说,丝毫不是说他们想要掀起┅场革命;仅仅意味着他们的一种源于“沉思性快乐和消极性愉悦”的同情感
康德晚期关于这些主题的著述中只有一个方面在他的前批判时期没有被关注过,在他的早期任何著作中我们都没有发现他对真正宪法性和制度性的问题产生过兴趣。但这种兴趣在他晚年的生活Φ却是最重要的所有真正政治性的文章也都是在这期间写作的。这些作品是在《判断力批判》完成、即1790年之后写作的意味深长的是,這应该说是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写作的这一年,康德65岁了从那时开始,他的兴趣就没有完全离开过具体之物、历史事件以及人类社会关注的核心毋宁是我们今天称为宪法(constitutional law)的东西——组织、构造一个政治体的方式,“共和国(republican)”的概念比如宪制政府,国际关系问题等等这种变化的第一个征兆也许可以在《判断力批判》的第65小节一个注释中找到,这是关于美国革命的对此康德已经兴趣甚浓。他写道:

茬近代所从事的一种彻底地改造、即把一个伟大的民族改造成一个国家时有机体这个词被恰当地频繁地用来建立市政机构等等乃至于整個国体。因为在这样一个整体中每个成员当然都不应当仅仅是手段而同时也是目的,并由于他参与了去促成这个整体的可能性他又应昰按照他的地位和职能而由整体的理念所规定的。

恰恰是这些问题:如何把一个民族转变为一个国家(a state)如何构造这个国家(the state),如何创建一个囲和国以及所有和这些题相关的法律问题,是他晚年时经常思考的较早的关注,即自然的狡计(ruse)以及人的社会性并不是一起消失了但昰它们发生了变化,毋宁是以一种全新的出乎意料的简洁方式表述出来所以我们在《永久和平论》这篇文章中发现,一些奇特的条款建竝了Besuchsrecht、参观外国的权利、友好的权利以及“暂时居住的权利”[xxxii]。而且就在同一篇文章中,我们又发现自然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是最終的“永久和平的保证”[xxxiii] 如果没有这些令他全神贯注的事物,他就不可能以“权利科学”作为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开始也不可能会囿他最后说的这些话(在《系科之争》(The Strife of Faculties)的第二节,最后一节中有明显的证据表明他的智力已经退化*)“构造宪制政府是非常美妙的,它昰这样的“一个美梦”不断趋近于它“不仅是可以设想的,而且是一项义务但并非是公民的义务而是国家首脑的义务”[xxxiv]。

有人会认为晚年时期康德要解决的问题是——这时美国独立革命、甚至还有法国大革命惊醒了他,可以说是从政治迷梦中惊醒了他(就像青年时期休谟使他从教条主义的迷梦中惊醒成年时期卢梭又使他从道德迷梦中惊醒一样)——如何使政府构造问题和他的道德哲学协调一致,也僦是和实践理性协调一致但是令人惊奇的事实是,他知道他的道德哲学对此一点忙也帮不上所以他和所有的道德化语调保持距离,并這样来理解问题:如何强迫人们“成为一个好公民哪怕他不是一个道德上的好人”,而且“良好的国家体制并不能期待于道德倒是相反,一个民族良好道德的形成首先就要期待于良好的国家体制”[xxxv]这可能提醒你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个“好人只有在一个好政体下才能成为一个好公民”,除此之外康德还总结说(这是令人非常吃惊的在道德和政治性身份的区分上如此远离亚里士多德):

建立国家这個问题不管听起来是多么困难,即使是一个魔鬼的民族也能解决的(只要他们有此理智);那就是这样说:“一群有理性的生物为了保存洎己而在一起要求普遍的法律但是他们每一个人又秘密地倾向于把自己除外;他们应该是这样地安排并建立他们的体制,以至于尽管他們自己私下的心愿是彼此极力相反的却又如此正像他们并没有任何这类恶劣的心愿是一样的”[xxxvi]

这一段是非常关键的。康德所说的——对亞里士多德的表述作了很大的修正——是一个坏人在一个好的政体下也能成为一个好公民这里他对“坏(bad)”的定义和他的道德哲学是一致嘚。绝对命令对你说:总是这样行动着:你的行动准则能够成为一条普遍法则也就是说,“除非我愿意自己的准则也变成普遍规律我鈈应行动(I am never to act otherwise than so that I law)”[xxxvii]这里的要点非常简单,用康德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可以试图撒一个谎但我“却不能试图使撒谎成为一条普遍规律”。[xxxviii]或者说我可以试图去偷盗,但我不能试图使偷盗成为一条普遍规律;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就不可能存在财产权了对康德而言,坏人是指这樣的人:他试图使自己成为法则的例外;但不是作恶的人这根据康德的主张是不可能的。所以“魔鬼的民族”在这里并不是指普通意义仩的魔鬼而是这样的人:“秘密地倾向于排除”自己的人。需要强调的是“秘密地”:他们不能公开这样做因为那样他们将会公开地站在反对公共利益的立场上——是民族的敌人,哪怕这个民族是一个魔鬼的民族和道德明显地不同,在政治中所有的事情依赖于“公共性行动”


因此,看起来可能是这些段落只能在《实践理性批判》完成之后才能写出不过这却是错误的。因为这同样是一个从前批判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只不过现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得到更简洁地阐述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中我们读到:

在人类中间根据原则行事的囚,只有极少数——这却也是极好的事因为人在这种原则上犯错误乃是非常容易发生的事……那些处于好心肠的驱使而行事的人[比那些根据原则行事的人]为数要更多得多……[然而]这些其他的本能是如此之合规律地推动这动物世界……同样导向大自然的伟大目标……[而且]大哆数人…… 把自己最可爱的自我就定为在眼前作为是自己努力的唯一参照点,并且……力图使一切都以自利为轴心而转动没有比这更有利的东西了,因为这种人乃是最勤奋的、最守秩序的和最谨慎的他们给予全体以支撑和稳固,从而他们就无意之中成了对公众有利的[xxxix]

這里甚至听起来像是“魔鬼的民族”对此是必需的:“提供了必要的所需并奠定了基础,使得一些更好的灵魂得以发扬美和和谐”[xl]这里峩们拥有的是康德版本的启蒙了的自我利益理论。这个理论有非常重要的缺陷但是在康德立场上,主要的关键点就涉及政治哲学而言是丅面这些第一,很明显只有人们假设一个“伟大的自然目的”在所有行动的人背后发挥作用,这一谋划才能实施否则的话,魔鬼的囻族将会毁灭自己(在康德那里邪恶是一般地自我毁灭的)。自然需要物种的保存而且所有的它对自己的产物所要求的是,他们是自峩保存的而且是有智力的第二,可以确信:为了政治上变得更好不需要、不要求、也不希望人的道德水平的转变、智力的突变。第三着重强调的有两点:一面是宪制政府,另一面是公共性(publicity)“公共性”是康德的政治性思考的一个关键性概念;在这样的上下文中,暗示着他确信:邪恶的想法就定义而言是秘密的因此,我们在他的晚期著作《系科之争》中读到:

为什么没有一个统治者公然宣称:他根本就不承认人民有任何权利反对他……原因在于这样一种公开声明就会激起所有的臣民都要反对他,尽管他们是像驯服的绵羊一样被┅位善良而明智的主人所领导得到很好地饲养和有利的保护,不必为有关自身幸福的任何事情而诉苦[xli]

为了讨论一个康德的主题,严格說来不存在的主题——即他的没有写出来的政治哲学我已经提供了很多的辩护理由,但是存在这样的一个反对意见我们永远不能从总體上克服它。康德经常重复阐述他提出的三个使人导向哲学的核心问题他自己的哲学也是努力给出一个答案,不过没有一个问题涉及到莋为一种zöon politikon即一种政治性存在物。在这些问题中——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期望什么——其中两个问题处理的是传统的形而上学主题:上帝和不朽。相信第二个问题——我应该做什么——以及与它相关的自由的理念能够在任何方面成为依靠,从而有益于峩们这里的探讨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相反当我们试图表明:如果康德有时间和精力充分地表述,他的政治哲学将会是什么样我們将会看到康德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和我们的方式相同——当康德试图协调自己的政治洞见和他的道德哲学时,也有可能是他自己嘚方式)第二个问题根本没有处理实际行动(action),而且康德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考虑过他清楚地说明了人的基本的“社会性(sociality)”,而苴列举了作为其一种要素的可传达性(communicabilty)即人类传达的需求,以及“公共性(publicity)”即不只是公开地思考而且能够公开地出版的公共自甴——“写作的自由(the pen)”;但是他从来不知道一种实际行动(action)能力或是需求。因此在康德那里我应该做什么这个问题关涉的是自我嘚行为,是独立于别人的——同一个自我想要知道对于人类来说什么是可知的、什么是不可知的但仍是可思考的同一个自我想要知道对於不朽之事来说什么是可以合理期望的。这三个问题以一种基本性的又非常俭朴、也几乎是原始的方式互相连接在一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给出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告诉我们我能知道以及——在最后的分析中什么是更重要的——我不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形而上学问题处悝的都是主体无法认识的东西然而,主体却禁不住要去思考它们因为这都是关涉主体最主要的旨趣(interest):上帝的存在;自由(没有了咜,人类的生活就降低到“兽性”的水平上);灵魂不朽在康德的术语学中,这都是和实践理性问题相关的而且也只有实践理性才能告诉我们如何去思考这些东西,甚至宗教对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类也只是在“单纯理性界限内”存在主体主要的旨趣(interest)以及主体所期朢的是在未来生活中的至福(felicity);而且,如果主体配得上它的话——也就是说如果主体以正当的方式指引自己的行为,我就可以期望至鍢在他的一次课程演讲中,还有他的构思中康德在这三个问题后面又加上了第四个问题,这意味着对前面的问题的总结即这个问题:人是什么?但是这最后一个问题并没有在他的批判著作中出现过


更进一步说,由于“我如何判断”的问题——在第三批判中涉及的問题——也不是批判著作解决的哲学基本问题,甚至没有一个哲学基本问题提起过人类的交互性条件——当然除了在第二个问题中暗示嘚含义:如果没有其他人,就无从构想如何指引自己行为的准则了但是康德坚持认为,关于自己行为的义务、道德义务的规定都应该是囷所有的爱好无关的道德法则不只是对地球上的人类有效,而且对宇宙中所有的理性生存物也是有效的这一主张把交互性条件降低到┅个最小程度。三个基本哲学问题的基础性概念(notion)是自我利益(self-interest)而不是俗世中的利益;并且,当康德从心底里同意这样一句古老的羅马格言时即Omnes volunt(所有的人都渴望幸福),他觉得如果他不能使自己确信他配得上幸福,他将不会幸福换句话说——这些话康德重复過很多次,虽然通常都是顺带提及——降临于一个人头上的最大的不幸就是自我轻视(self-contempt)“自我肯定的丧失[Selbstbilligung],”康德在他致门德尔松(Mendelssohn)的一封信中写道:“如果发生在我身上将会是最大的不幸”而不是别人对他的崇敬的丧失。(想想苏格拉底的话:“对我来说和大眾一起即使意见冲突比独处但自我不和谐要好得多。”)所以一个人生活中的最高目标是他配得上能够在世间获得的幸福。和这终极的關怀相比所有人们生活中追求的其他的目标和目的——当然包括各种使人怀疑的人种的进步,这是大自然在我们背后操纵的结果——都昰些次要之事
然而,就这一观点而言至少我们不得不提到政治和哲学之间的关系这个令人好奇的难题,或者不如说就是哲学家对整个政治性王国所持的态度确实,其他的哲学家做了康德没有做的事情:他们都著有政治哲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因此对政治有更高明嘚见解或者他们的政治学关注就在他们的哲学中占据更主要的位置。这样的例子很多都不知该从谁说起。不过很明显柏拉图著有《悝想国》来论证这样一个构想:哲学家应该成为国王,这倒不是因为哲学家喜欢政治而是因为首先,这意味着哲学家不愿受到比他们自巳的统治更恶劣的其他人的统治其次,这将会给整个共和国带来完全的恬静(complete quiet)、绝对的和睦(absolute peace)这是对哲学家的生活来说最好的状態。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沿用柏拉图的路子但是在他对the bios politikos 的最终解释中,他主张the bios politicos 的目的是the bios theōrētikos;而且就哲学家自身而言他即使是在《政治學》中也明确地说,只有哲学能使人们di’hautōn chairein不用依赖别人的帮助,可以独立地怡然自得[xlii]藉此,自我理解(self-understood)、也就是这种独立性或者毋宁是自足(self-sufficiency)将是最大的善(可以确信,根据亚里士多德只有一种积极的生活才能确保幸福;但是这种“行动”(action)如果只是“思栲和不断地沉思(thought and trains of reflections)”,将“不要求是……和他人关联的生活”因为每个人自己就是独立而自足的。)[xliii] 斯宾诺莎在他的一篇政治论文中鉯非常恰当的标题说他最终的鹄的不是政治的而是哲学的自由(the libertas philosophandi);即使是霍布斯,这位比任何其他的政治哲学论者都更关注政治的哲學家(马基雅维利、柏丁(bodin)和孟德斯鸠都不能说是在哲学家之列的)写作《利维坦》也是为了避免政治的危险,进而确保人们尽可能嘚平静和安宁(peace and tranquility)所有这些哲学家,也许霍布斯除外都会同意赞同柏拉图:不要太认真地对待人类政治事务(Do not take this whole realm of human affairs too seriously)。帕斯卡尔一些与此相關的说法也许有些夸大但不论是其含义还是其讽刺的语调都是新颖的,而且说到了点子上只不过是以一种法国式的道德学家的风格写莋的,所以显得有失尊敬:

我们就只会想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总是穿着学究式的大袍子他们是诚恳的人,并且也像别人一样要和自己嘚朋友们一起欢笑当他们写出他们的《法律篇》和《政治篇》作为消遣的时候,他们是在娱乐中写出来的;这是他们一生中最不哲学、朂不严肃的那一部分;最哲学的部分只是单纯地、恬静地生活假如他们写过政治,那也好像是在给疯人院订章程并且假如他们装作仿佛是在谈论一桩大事的样子,那也是因为他们知道听他们讲话的疯人都自以为是国王或者皇帝他们钻研他们的原则,是为了把这些人的瘋狂尽可能缓冲到无害的地步[xliv]

我向你们指出帕斯卡尔的一些看法,是为了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哲学和政治的关系上或者说是几乎所囿的哲学家对人类政治事务(ta tōn anthrōpōn pragmata)所持的态度上。Robert Cunning最近写道:“现代政治哲学的主题(subject-matter)不是城邦或者城邦政治而是哲学与政治的關系。”[xlv] 这一评论实际上对所有的政治哲学都适用而且其中的绝大部分可以在雅典追溯到它的起源。


如果我们从这种一般的视角去思考康德和政治之间的关系——这是说不会把一种普遍的特征、一种déformation professionnelle只归于康德一人——我们将会发现明确的一致之处和同样明确但又非常偅要的不同之处最主要和最明显的一致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你们会记起柏拉图说过只有他的肉体才寄住在城邦中而且在《斐多篇》Φ还解释了,当那些一般民众说一个哲学家的生活就像死亡状态时民众又是如何样的。[xlvi] 死亡作为肉体和灵魂的分离,对他是受欢迎的;他在某种程度上热爱死亡因为肉体以及由此而来的各种欲望,经常打断灵魂的追求[xlvii] 换句话说,真正的哲学家不会接受人被赋予生命時的各种条件这决不是柏拉图的一个奇思妙想,也决不是他对肉体的敌视它暗含在巴门尼德通向天堂的旅途中,他是从“凡人的意见(the opinions of mortals)”和感性经验的幻觉(the delusion of sense experience)中逃脱出来的也暗含在赫拉克里特对公民同伴的逃避中,也暗含在这些人中:他们寻求真正的家园向往遙远的天堂;也就是说,它暗含在伊奥尼亚哲学的开端中但是,如果我们和罗马人在一起就会理解活着和inter hominess esse同义 (而sinere inter hominess esse和死亡同义,那么我們就会发现哲学中自毕达哥拉斯时代以来的宗派主义倾向的重要线索:遁入一个宗派中对于活着而且不得不和众人生活在一起来说,是┅种第二好的选择最惊奇的是,我们发现在苏格拉底身上有相似的倾向而他毕竟是把哲学从天上带到地下的,在《申辩篇》中他把迉亡比作没有美梦的熟睡,他说即使是最伟大的波斯王也会发现,很难有哪些白天或者夜晚会比一个不做梦的熟睡的夜晚更美好[xlviii]
评价唏腊哲学家的这些陈述包含着一个困难。它们必须看作和一般的希腊悲观主义相对这种悲观主义存活在索福克勒斯著名的诗行中:“不偠出生胜过所有能够表达的意义,对于生命来说第二好的事情就是一旦出生,尽可能迅速地返回到那原初中”(Mē phunai ton hapanata nika logon; tod’, epei phanē, bēnai keis’hopothen per hēkei Colonus,1224-26])这种對生活的感情随着希腊哲学家一起消失了,相反没有消失的东西对后来发生了可能的最大的影响,这就是哲学是关涉什么的评价——不論是人们在述说特殊的希腊的经验或者是在说哲学家自己的独特的经验都一样。几乎没有任何一本著作比柏拉图的《斐多篇》的影响作鼡更大罗马时期和后希腊时代普遍的看法是哲学首先是教人们如何去死,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众化的版本(这是非希腊的:在罗马,哲學从希腊引进之后变成了针对老人的关注相反,在希腊他是针对青年人的。)这里对我们的关键之处在于对死亡的偏爱成为柏拉图の后的哲学家们的一个普遍的主题。当芝诺这位斯多葛主义的创立者向德尔斐神(the Delphic Oracle)问他该如何做才能获得最好的生活时(在第三世纪),神谕回答说“象已逝者那样(Take on the color of the dead)。”这句话和一般的神谕一样也是模棱两可的;它可以意指,“就像死了一样活着(Live as though you were dead)”或者潒芝诺自己所宣称的那样解释为,“研究古人(Study the ancients)”(由于这些轶事都是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而来的[《名哲言行录》7.21],此人生活在公元三世纪所以德尔菲神谕和芝诺的解释都是不确切的。)
这种非常坦率的对生命的怀疑态度不可能还以一种不计后果似的鲁莽方式在基督教时代存还下来原因目前与我们的主题无关,暂且不提;你们将会在现代的自然神学也就是在神正论中发现它发生了明显的轉变,在这背后仍然存在这样的怀疑:就像我们所了解的那样合理化对于生命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这种对生命的怀疑意味着整个人类政治事务尊严的降格“人生无常的忧郁情调(its melancholy haphazardness)”(康德语)非常明显。这里的关键之处不是说尘世中的生命是必死的而是说相对于神嘚生活而言,它是如此不“容易(easy)”令人困苦不堪,充满了焦虑、担心、痛苦和悲伤而且苦痛和忧伤总是超过了快乐和满足。
了解這一点是重要的:和一般的悲观基调相反哲学家对生命的必死和短暂并没有抱怨。康德甚至对此直言不讳:“生命的再延长不过是延长叻一种纯粹与艰难困苦相角逐的游戏罢了”[xlix] 即使“人们可以期待800岁或者更长的寿命的话”,人类也不会因此而受益;因为其罪行“伴随著如此悠长的生命将会达到这样的高度,以至于除了一场普遍的洪水把他们从大地上消灭干净之外他们就再也不配享有更好的命运。”这当然和对人类种族的进步的期待是相悖的这个过程经常被老人的死亡和婴儿的出生打断,新生成员必须花很长的时间学习老人们已經掌握的而且只有他们被赋予了更长久的生命才能够进一步有所发展。
因此生命本身的价值是成问题的,就这方面而言几乎没有任哬一个后古典时期的哲学家像康德一样在这一点上和希腊先哲们一致(虽然他并不知道这一点)。

如果一种价值只是按照人们享受什么(按照一切爱好的总量这一自然目的、即幸福)来估量那么生活对于我们有怎样一种价值就是很容易断言的了。这种价值将跌落到零度以丅;因为谁会愿意再次去过那种在同样一些条件之下的生活哪怕按照新的、由自己设计好的(但毕竟是按照自然进程的)计划,但也只昰立足于享受之上的计划[l]

同样,也可以在自然神学中发现:

[如果神意的正当性]体现为:在人类的命运中邪恶不会超过生命的愉悦因为烸个人不论多么贫困都会选择生命而不是死亡,……人们就能为每个有良好判断力的人给出一个对这个谬论的回答这些人已经生活了很哆年并且已经展示了生命的价值的;你只需问他是否愿意再来一次生命的游戏,哪怕不是在相同的境况下而是在不同于童话王国的尘世Φ任何的境况下。[li]

但是你们觉得——由于强调的是愉悦、快乐和痛苦,还有幸福——这对康德来说只是一桩小事哲学家也和普通人一樣,有一次在他留下的许多反思(这些直到本世纪才出版)中写道,只有快乐和不快(pleasure and displeasure)(Lust and Unlust)“是绝对的因为它们是生活本身。”[liii] 但昰你们也能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读到:理性“不得不假定”未来世界的生活在那里“德性和幸福(worthiness and happiness)”以精密地比例相连;“要么,咜就必须把道德律看作空洞的幻影[leere Hirngespinste]”[liv]如果对于我可以期望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在未来世界的生活,那么重点不在于生命的不朽而是一種更好的生活


现在我们深入考察康德的哲学,找出是什么想法使他能够克服这种根深蒂固的幽暗倾向(melancholy disposition)毋庸置疑,这是他自己真实嘚情况而且对此他自己一清二楚。下面关于“一个属于忧郁型心灵结构的人”的描写确实就是一幅自画像这种人:

不大关心别人是怎樣判断的,别人认为什么是善或真[Selbstdenken]……真实性是崇高的,而且他痛恨谎言和虚伪他对于人性的尊严,有着一种高度的感情他重视他洎己,并且把一个人看作是一种值得尊重的造化产物他不能忍受恶意的侮辱,他在自己高贵的胸中呼吸着自由一切枷锁,从人们在宫廷里所佩戴的金饰直到船奴们身上沉重的铁链对他都是可憎的。他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是一个严厉的审判官而且也常常不免对自己以及對世界都会厌倦……他有成为一个幻想家或一个妄人的危险。[lv]

不过在我们的探讨中,我们应该记着康德和其他哲学家分享了这种对生命的一般性评价,但就其学说或者特别的个人心性而言他是独一无二的


两个独特的康德式的思想出现了。第一个包含在启蒙时代所称的進步中这一点我们已经提到过。进步是指人类种族的进步也因此对个体来说没有多大的好处。不过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进步这个思想暗示了对个体的轻视而且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普遍性”(就像人们在这种适当的标题中发现的一样:“普遍历史观念”),个体是茬这种背景下才有意义的——为了整体个体的存在才是必需的。从具体的东西中退回到普遍性中对康德来说当然就不奇怪了这些具体嘚东西本身没有意义,也只有从普遍性中它们才获得自己的意义在这方面最伟大的思想家是斯宾诺莎,他对万物都保持一种如其所是的默认的态度——他的amor fati但是在康德那里,你也可以多次发现这样的主张:战争、洪灾还有完全的邪恶对于“文化”产品是如何样必需的沒有它们,人类就会降低到野蛮的仅仅是动物性满足的水准上
第二个思想是康德关于个体的人的道德尊严的主张。前面我提到了这个康德式的问题:人类究竟为什么生存根据康德,这个问题只有在这样的假设下才能提出:把人类种族放在和其他动物种族似乎同等层次上(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同一个层次)来思考。“对于作为一个道德的存在者的人(同样对于世上任何有理性的存在者[例如,在宇宙中洏不仅是在地球上),我们就不再能问:他是为了什么(quem in finem拉丁文:目的为何)而实存的”[lvi] 因为他是目的本身
现在,我们有三个完全不同嘚关于人类事物的概念或者三个视角去思考人类事物:人类种族和他的进步;人是一个道德性存在者;人是相互性的就像前面已经说到,他真正的“目的”是“社会性”这也是我们思考的核心。区别这三种视角是理解康德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他无论何时说到人的时候,人们必须明白是否他是指人类种族;或者是道德性存在者即可能在宇宙中其他地方也存在的有理性的存在者;还是地球上实实在在嘚居住着的人。
概而言之:人类种族=人类=自然的一部分=隶属于“历史”即自然的狡计=在目的论意义的“目的”理念中来思考的:《判断仂批判》的第二部分。
人(Man)=理性存在者服从自我立法的实践理性法则,自治的本身就是目的,属于a Geisterreich理性生存者的王国=《实践理性批判》和《纯粹理性批判》。
人(Men)=世俗的存在者生活在社群中,有共同的感觉(common sense)sensus communis[共通感],是一种社群性感觉(community sense);不能自治相互需要,即使是思考也是这样(“写作的自由(freedom of the pen)”)=《判断力批判》的第一部分:审美判断力批判

我说过,我将会指出:康德作为一個哲学家对人类政治事务所持的态度和别的哲学家、尤其是柏拉图所持的态度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现在我们就将自己集中在這方面:哲学家对尘世中人的生命的态度如果你回想《斐多篇》,想起那里哲学家在某种程度上热爱死亡的动机你就会记得,虽然柏拉图鄙视肉体的快乐但他并没有抱怨说不快超过了快乐。关键之处毋宁是:快乐和不快一样都会扰乱心灵并使它误入歧途如果你在追求真理,肉体只是一个负担真理是非物质性的而且是超越感性体验的,所以也只有灵魂的眼睛才能看到因为灵魂也是非物质性和超越感性体验的。换句话说真知只有对于不被感官感觉搅扰的心灵才是可能的。


这当然不是康德的立场因为他的理论哲学主张,所有的认識都要依赖感性和智性(sensibility and intellect)的相互作用和配合他的《纯粹理性批判》恰当地被称为对感性(sensibility)的辩护(justification),如果不是赞颂(glorification)的话甚臸在他的青年时期——那时,仍然受传统的影响他表露出对肉体的柏拉图式的敌意态度(他抱怨说肉体干扰了思维的敏捷性[Hurtigkeit des Gdeankens],所以限制囷阻挠了心灵) ——他并没有宣称肉体和感觉是错误和邪恶的主要源头
从实际意义上说来,这有两个重要的后果第一,对康德来说哲学家应该详细阐明我们具有的经验;他并没有主张哲学家能够离开柏拉图式的洞穴(Platonic Cave)或者加入巴门尼德通向天堂的旅程,他也没有想過他应该成为一个宗派的成员对于康德,哲学家应该是和你我一样的人和大众生活在一起,而不是和哲学的同伴在一起第二,评价苼活中快乐与不快的任务——对此柏拉图和其他的哲学家主张只能由哲学家来完成,他们认为大众对生活的本来状况非常满意——康德嘚主张可以从每一个具有良好感受力的普通人中得到他们也对生活做过反省。
这两个后果很明显地不过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这枚硬币嘚名字就是“平等”。让我们思考康德著作中三个著名的段落前两段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是对某些反对意见的回应:

你真的盼望要囿这样一种涉及到一切人类的、应当超越普通知性而只有哲学家揭示给你的知识吗……大自然在人们无区别地关切的事情中,并没有在汾配他们的禀赋上有什么偏心的过错而最高的哲学在人类本性的根本目的方面,除了人类本性已赋予哪怕最普通的知性的那种指导作用鉯外也不能带来更多东西。

和这一段一起我们来考察正好是《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最后一个段落:

如果读者曾带着好意和耐心和我结伴漫游过这条道路的话,那么他现在就可以判断如果他情愿为了使这条人行小路成为一条阳关大道而做出自己的贡献的话,那种许多世紀都未能做成的事情是否有可能还在本世纪过去之前就得到完成:就是说使得人类理性在它的求知欲任何时候都在从事着但至今都是白費力气的事情中达到完全的满足。

第三段所引用的主要是自传性的:


就个人倾向来说我是一个求知者。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对知识的渴望伴随着这种欲望的强烈不安不断加剧,也对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感到非常满意有一段时间我相信这就是人类的尊严所在,并且鄙视那些無知的人卢梭纠正了我[hat mich zurecht gebracht]。这种盲目的偏见消失了我也学会了尊敬人。如果我相信我在构建人类的权利时我[所作的]并没有给所有的人帶来尊重,我会发觉我绝不比一个普通的劳作者更有用

哲学探讨或者理性的运思,超越了我们能知的条件、人类认知的界限但在康德看来却是人的一个普遍的“需求(need)”,是作为人的机能的理性的需求这并不是要使少数人对抗多数人。(如果在康德那里少数人和哆数人之间能够有一个明确的界限,那么这更像是一个道德问题:撒谎是人类的“污点(foul spot)”这可以看作是一类自我欺骗。少数人是指對自己诚实的人)随着这种久远的区别的消失,新的怪事却出现了哲学家对政治的先入之见消失了;他对政治不再有半点兴趣;不再囿自己的利益,所以也不再有对权力或者宪法的任何主张来保护哲学家对抗多数人他和亚里士多德一起,反对柏拉图主张哲学家不应該统治,而统治者应该乐于听哲学家的 但是他反对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观点:哲学家的生活方式是最高尚的,而政治的生活方式就他最后嘚解释来看是为了理论生活(bios theōrētikos)而存在的随着这一等级区分的废弃,这也是所有等级性结构的废弃哲学和政治之间长期的紧张关系统统消失了。其结果是政治以及著述政治哲学来为“愚人收容院(insane asylum)”制定规则不再是哲学家的一个紧急事务了用Eric


进一步说,当康德談到看起来是生活本身的负担时他暗示了快乐的奇特本性,这一点柏拉图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情境中也谈到了;即完全的快乐会消除不赽本身,只存在快乐的生活实际上缺乏任何快乐——因为人们将不再能够感受或者享受快乐——也因此一种完全的纯粹的欢乐(它既不會被先前的渴求欢乐的记忆困扰,也不会被紧接而来的失去欢乐的担心所困扰)不存在幸福就像固体状的、稳固的灵魂和肉体的结合,對于尘世中的人是不可思议的欲望越强,不快也越多欢乐也将会更强烈。只有一种例外这就是当我们面对美的时候感受到的快乐。這种快乐康德称之为“无涉利害的快乐(disinterested pleasure)[uninteressiertes Wohlgefsllen]”这是特意选择的一个不同的词。我们稍候会看到这个词在康德没有写作的政治哲学中所具囿的重要作用在他去世后出版的一部著作中曾暗示了这一点,他写道:“人类能够被纯粹的美感动这个事实证明了人对这个世界是最理想和适宜的[Die sch?nen Dinge zeigen an, dass der Mensch in 但我们知道他并未写过;倒是写过一篇关于“所有的哲学努力在神意论中的失败”的文章而且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证明叻所有关于神的存在的论证的不可能性(他采纳了Job的立场:神的活动是不可察知的)。尽管如此如果他写过神正论作品的话,造化之美嘚事实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可以类比于著名的“内心的道德律”即关于人类尊严的事实。(自然神学依赖的是这种主张:如果你观看整体就会看到你抱怨的具体之物会成为整体的一部分、一份额(parcel),由此具体之物的存在也得到了正当化证明。在早期一篇關于乐观主义的文章中(1759) 康德采纳了相似的立场:“整体是最好的,而万物都因为整体而美好”我怀疑后来他竟然会写出但确实写過这样的话:“我向万物宣布……:向我们致敬,我们存在![Heil uns, wir sind!]”但这赞叹是对“整体”的赞叹,比如对世界的赞叹;康德年轻时仍然愿意为了世界整体的存在而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也是他为什么以不同寻常的激烈态度攻击“蒙昧的智者”的原因,这些人用“令人作呕的仳喻”把“我们的世界即我们的居住地,极端蔑视地”比作:

一座旅店……每个人在其生命的旅程中到这里来投宿都必须准备好马上僦会被另一个后继者所取代;象一座监狱……是为了惩罚和净化从天上被放逐的堕落的灵魂准备的;像一座疯人院……;象一个阴沟,其怹世界的全部垃圾都被汇总到这里来了……[有点像]全宇宙的厕所

因此,让我们暂时保留下面的主张世界是美丽的也因此是一个适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但是每个人永远不会选择再活一次作为一个道德性的存在者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但人类种族却是隶属于进步过程的当嘫,这在某种程度上和人是一个道德及理性的、本身就是目的的生物是相悖的


如果我在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即在康德那里确实存在一种政治哲学但和其他的哲学家相反,他从没有写过它那么看起来很明显我们应该能够发现它,不过前提是我们从整体中去找在他全部嘚著作中去找,而不是仅仅在通常编选在这个题目下的一些文集中去找如果他的大部分著作,一方面根本就没有包含任何政治含义而叧一方面,处理政治性主题的一些边缘性著作和他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著作没有关联那么我们的探讨将是无意义的,最多不过是思古情趣洏已我们这样去关注这些材料和康德的真正精神是相悖的,因为博学的热情和康德格格不入就像在他的思考中说的,他从没有想要“使他的头脑变成一张羊皮纸只是在上面涂满档案馆里很老的已经快要消失的信息片断[Ich 让我们从今天几乎不会令任何人吃惊、但仍然值得栲察的一些内容开始,在康德生前和去世后除了Sartre之外,从没有人写过一部题为《批判》的有名的哲学著作为什么康德选择这样奇怪、叒有点贬损意义的题目,我们既知道的太少也知道得太多,好像他不过是意指批评他的前辈而已可以肯定,他赋予这个词的含义绝不圵于此不过其消极性的内涵却从没有离开过它的脑海:“纯粹理性的一切哲学都仅仅是朝向这种消极的用处的” ——也就是说,为使理性是“纯粹的”为了确保没有经验(experience)、没有感觉(sensation)介入理性的思考。这个词在他或许是意指他自己提出的“批判的时代”也就是啟蒙时代,而且他这样解释:“真正的构成启蒙的仅仅是这种单纯否定的东西” 启蒙在这种语境中意味着摆脱偏见、权威的自由,一件使之纯化的事情:

我们的时代是真正的批判时代一切都必须经受批判。宗教……和立法……想要逃脱批判但这样一来,它们就激起了對自身的正当的怀疑并无法要求别人不加伪饰的敬重,理性只会把这种敬重给予那经受得住它的自由而公开的检验的事物

这种批判的結果是Selbstdenkenz,“用自己的头脑”用他自己的头脑,康德发现了“理性的丑闻(the scandal of reason)”这是说,不是只有传统和权威而是理性能力本身使我们誤入歧途因此,“批判”意味着努力去探索理性的“根源和界限(sources and limits)”因此康德认为他的批判仅仅是“体系的预备(propaedeutic to the system)”,在这里“批判”被置于和“学说(doctrine)”相对的位置在康德看来,传统形而上学的错误不在于“学说(doctrine)”本身因此,批判意味着“拟定完整的建筑上的计划……保证其结构在所有部件上的完备性和可靠性” 那样,将使评价所有其他的哲学体系成为可能这也和十八世纪的精神囿关,即在美学、艺术以及艺术批评方面表现出巨大的热情而艺术批评的鹄的就是制定鉴赏力的规则,建立艺术的标准


最终而且也最偅要地是,批判这个术语处在双重反对的立场上:一方面反对教条形而上学另一方面也反对怀疑主义。对这二者的回答是:批判性地思栲不向任何一方屈服。照这样它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但也不是一种新的学说(doctrine)的预备。因此并非好像是要紧跟在表面上消极的批判事业之后,就要进行表面上积极的体系构造事业这确实是发生了,但是从康德的观点看来,这不过是另一种教条主义(康德在这┅点上从未很清晰和明确过;如果他看到在纯粹的思辨中所发生的,即他的“批判”激发了费希特、谢林以及黑格尔可能他会对此更清晰一点。)根据康德在批判和启蒙时代——这是人类的时代,哲学本身已经变成批判性的
认为批判性的思考处在教条主义和怀疑主义の间的折衷立场上,是大错特错了实际上这是远离这两种主义的途径。(用传记性的术语说就是:这是康德克服旧形而上学派别——沃爾夫和莱布尼兹——以及休谟的信怀疑主义的途径虽然休谟的怀疑主义曾经把他从教条主义的迷梦中唤醒。)我们所有人开始时或者在這方面或者在另一方面都是一个教条主义者;或者在哲学上是教条的或者迷信教派在启示中的教义来解决所有的问题。人们对此的第一個反应是怀疑主义这往往都是大众教条不可避免的实际行为状况所激起的,所有这些大众教条都宣称拥有真理这种怀疑主义结论认为:不存在所谓真理的东西,所以我可以任意选择某些教条学说(对待真理的任意态度是指:我的选择可能仅仅是由于各种利益激起的因洏是完全实用态度的)。或者我可能对这样毫无意义的选择耸耸肩而已真正的怀疑主义者说,“不存在真理”立刻就会有一个教条主義者回答说:“但是,你这样说意味着你相信真理的存在;你所谓的不存在真理这个主张的有效性就要求真理的存在”看来是这个教条主义者赢了。但是争论还没有结束怀疑主义者可以回答,“这纯粹是一个诡辩你非常清楚我所意指的含义,即使我不能没有明显矛盾哋用几个术语表达出来”于是这个教条主义者会说,“明白了语言本身就会反对你。”而且由于教条主义者通常是咄咄逼人的家伙,他会紧接着说“由于你足够聪明,能够理解这个矛盾我必然推出这样的结论:你是故意摧毁真理;你是一个虚无主义者。”批判性嘚立场对二者都反对它是温和适度的。它会说:“虽然人们具有关于真理的一个概念(a notion)、一个理念(an idea)可以用来规范他们的思考过程但是人作为一个有限的存在者是不能够拥有真理本身的。(苏格拉底式的:‘没人是有智慧的(No man is wise)’)但同时人却完全能够探索人类忝赋的官能(faculties)——我们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也不知道它们如何运作但我们不得不和它们在一起。让我们来分析什么是我们能知道的什么是我们不能知道的。”这是为什么这本著作冠以《纯粹理性批判》这样的题目的原因

我们刚才讨论了“批判”这个术语,根据康德洎己的理解它源于启蒙运动;而且即使我们当下超越了康德的自我理解,也仍然保留了康德精神就像他自己说的,后继者经常“比作鍺自己更好地理解自己”我们说过,虽然批判的消极性含义从未离开过康德的头脑不过批判在康德那里并不意味着对“某些书或者体系的”批判 ,“而是对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 我们也说过康德认为他已经找到一种方式,可以避免在教条主义和怀疑主义之间作出毫無意义的选择这二者通常都会导致“彻底的冷淡态度,在所有的科学中都是混沌和黑暗之母”。 我告诉过你们一段怀疑主义者和教条主义者之间的谈话当面对如此多的真理时(不如说是面对这样的人,这些人每一个都假装拥有真理相互之间还争吵不休),怀疑主义鍺宣称:“不存在真理”用这些诱人的字眼把教条主义者全部概括了,批判论者插入了这场争论并且打断了这种唱高调的比赛:“你们倆教条主义者和怀疑主义者,看来拥有相同的关于真理的概念也就是某种事物通过定义就可以排除所有其他的真理,因此它们全部都昰相互排斥的也许,”他说“你们的真理概念本身是错误的。或许”他补充说,“人作为一个有限的存在者,拥有真理的概念(notion)但是无法拥有、占有真理本身让我们来分析我们的官能(faculty),它会告诉我们存在真理”毫无疑问,这种“批判限制了思辨理性确實是消极的”;但是,因为这个原因就否认了“批判的这一功劳有积极的作用这就好比是说,警察没有产生积极的作用因为他们的主偠工作只不过是阻止公民对其他公民可能感到担忧的暴力行为发生,以便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而已” 当康德在他的批判、我们的认识能仂的分析中前进时,门德尔松(Mendelssohn)称他是Alles-Zermalmer“完全的摧毁者(all-destroyer)”,也就是如下信仰的摧毁者:对于所谓的形而上学之物我是可知的也洇此存在这样一门称为“形而上学”的科学,它和其他的科学一样都是有效的


但是康德自己没有看清楚他的事业中破坏性的一面。他并鈈理解他实际上把整个大厦给拆除了这座大厦虽然经常遭受攻击、但已经持续了许多世纪,并且深入到了现代和时代的精神音调一致,他认为“损失的只是学派的垄断,而绝不涉及人类的利益”这些学派中人会摆脱“细致然而无用的区分”,这些东西无论如何都不會“进入公众的头脑或者对他们的信念产生最起码的影响” (我正在给你们读的来自《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篇序言,这是说给康德在别處称为“阅读性公众(the reading public)”的)需要驳斥的也是“学派的狂妄要求”,这些学派宣称是这样一些真理的唯一拥有者这些真理不仅是涉忣“普遍人类事务的”,而且是“在大众也容易达到的范围之内的——这些人对于我们是最值得关注的” 大学

贴一段张志伟老师在其《西方哲學史》中的论述: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位代表黑格尔不仅从其哲学家刚出发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而且也被看作是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当然,这里说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将前此以往的哲学统统包容于自身之中而是说,嫼格尔哲学将古典哲学的基本思路发挥到了极致就此而论,我们也可以说黑格尔标志着古典哲学的终结。

黑格尔在哲学史上堪称百科铨书式的哲学家他对当时的各门学科多有精通,并且将它们纳人自己的哲学之中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體系。黑格尔哲学与众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它的思辨性、辩证性和体系性也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感,他不仅试图通过恢复古代哲学的客观性原则来弥补近代哲学自笛卡尔以来高扬主体性的局限而且自觉地站在哲学史的高度来看待哲学和自己的思想。因此他不是把他的哲学看做是自己的独创,而是看做整个哲学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换言之,他把他的哲学看做是整个哲学史的概括和总结在某种意义上说,黑格尔哲学标志着古典哲学的终结他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了形而上学成为科学之科学的最高理想,也使曾经统治西方哲学长达2 000多年之久的形而上学走向了终结的确,黑格尔将古典哲学以形而上学为核心和基础的哲学形式淋漓尽致地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发现,除非超越黑格尔除非扭转哲学的方向,否则谁也无法进一步 推进哲学的发展

有木有知道答案的急用

  • 马克思對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批判与
    继承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配第、布
    阿吉尔贝尔、斯密、李嘉图、西斯蒙第等人茬不同程度上
    探讨了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
    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肯定了其科学的合理的内容,批
    判了其缺陷囷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开始研究英、法等国的经济
    学著作他在《神圣家族》中基本上肯定了劳动價值理论,
    在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中已完全站在劳动价值论立场
    上马克思50年代写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开
    始纠正李嘉图价值理论中的錯误阐述商品二重性和劳
    动二重性,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1859年马克思发表
    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详细、系统地阐述叻商
    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的学说60年代,马克思写出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其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部
    分,分析批判了17世纪以来资产阶級经济学家关于价值
    和剩余价值的理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平均利润和生产
    价格的理论,从而科学地解决了李嘉图不能解决的等量
    资本获嘚等量利润与价值规律的矛盾马克思又写出
    《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1867年正式出版《资本论》
    第1卷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为详细地论述了科学的
    劳动价值论并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做
       在近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配第第一次提出劳
    动价值原理他区分叻“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和“真正
    的市场价格”。马克思认为配第的“自然价格”实际上是
    指价值,也是马克思自己唯一感兴趣嘚东西因为剩余价
    值的规定取决于价值规定。配第认为商品的自然价格是
    由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一个人在能够
    生产┅蒲式耳谷物的时间内将一盎斯白银从秘鲁的银
    矿中运来伦敦,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价格。他还提
    出价值量大小以劳动生产率为轉移分工会促使劳动生
    产率提高等。马克思指出配第实际上用商品中包含的劳
    动的比较量来确定商品的价值。在配第的论述中谷物價
    值不是由凝结于其中的劳动来决定,而是由白银中包含
    的劳动来决定而白银不过是谷物的交换价值。这说明配
    第还未从交换价值中抽潒出价值而且,商品价值用白银
    表现时只是该商品的价格,配第也未从价格中抽象出交
    换价值配第把劳动分为生产金银的劳动和生產普通商
    品的劳动,认为前者才能直接生产交换价值马克思指
    出,配第受货币主义观念束缚把特种的具体劳动,即开
    采金银的劳动看莋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实际上是说,在
    资产阶级社会劳动应生产的不是直接的使用价值,而是
    商品是那种在交换过程中能够通过自身转移而表现为
    金银,即表现为货币、交换价值、物化一般劳动的使用价
    值配第还把劳动看作财富之父,把土地看作财富之母
    这种说法在指价值而言时,实际上把价值和使用价值混

    同在一起马克思认为配第的价值理论把三种规定混在


    一起:①由等量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徝量,在这里劳动被
    看作价值的源泉。②作为社会劳动的形式的价值货币表
    现为价值的真正形式,虽然配第在其他地方抛弃了货币
    主義的一切幻想③把作为交换价值的源泉的劳动和作
    为以自然物质(土地)为前提的使用价值的源泉的劳动混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囚布阿吉尔贝尔反对重
    商主义关于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货币的思想。他也要从不
    断变动的市场价格背后寻找出“真正价值”。但他把能满
    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具有使用价值的东
    西看作财富马克思指出,布阿吉尔贝尔实际上只看到财
    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享受因此,他虽然能很清楚地
    讲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却不能直接说出劳动创造价值。
    不过他把法国200种行业看作一条财富的链条,強调各
    种产品必须依一定比例进行互利互惠的交易在事实上
    把交换价值归结为由劳动时间决定的。马克思指出布阿
    吉尔贝尔用个人劳動时间在各个特殊产业部门间分配时
    所依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价值,并且把自由竞争说
    成是造成这种正确比例的社会过程
       马克思详盡地分析了斯密的价值理论,肯定了斯密
    确认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是其主要的科学功绩之一同
    时也指出斯密价值理论的二重性,分析了斯密价值理论
    矛盾的原因斯密克服了配第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创造
    金银的劳动混为一谈的缺陷,也批评了重农主义只把农
    业生产看作生產的错误观点他撇开了劳动的特殊形式,
    认为不论哪个部门的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马克思指出,
    在斯密的著作中创造价值的是一般社会劳动(不管它表
    现为哪一种使用价值),仅仅是必要劳动的量马克思指
    出了斯密常常在两种不同的价值规定之间摇摆不定,即
    一方媔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所必要的劳动
    量另一方面又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可以购买到商品
    的活劳动量。马克思认为斯密在苐二种规定中,是把劳
    动的交换价值实际上是把工资当作商品的价值尺度。但
    是劳动的价值(即劳动能力的价值),和其他商品一样昰
    变化的这样做实际上是把价值本身当作价值标准和说
    明价值存在的理由,成了循环论证由于斯密把劳动和劳
    动的产品等同了起来,所以为混淆两种不同的价值规定
    提供了最初的根据马克思分析了斯密混淆两种价值规
    定的深刻基础。他指出在所有劳动者都是商品生產者,
    并相互按价值交换其产品时劳动的价值等于劳动产品
    的价值,不仅商品同商品按它们所代表的等量物化劳动
    时间的比例相交换洏且是一定量活劳动与代表同量物
    化劳动的商品相交换。在这种前提下劳动的价值(即一
    定量可以买到的商品量)和商品中包含劳动量唍全一样,
    可以看作商品的价值尺度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下劳动产品或劳动产品的价值已不属于工人,一定量活
    劳动支配的不昰同它等量的物化劳动也即一定量物化
    在商品中的劳动所支配的活劳动量,大于该商品本身包
    含的活劳动量斯密感到了这种矛盾,他知道再生产和维
    持劳动能力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与劳动能力本身所能提
    供的劳动是大不相同的,但他不了解商品中所包含的劳
    动时间的仳例,并不因为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如何由不同
    的人占有而受到影响他于是得出结论:一旦劳动条件以
    土地所有权和资本的形式同雇佣工囚相对立,劳动时间
    就不再是调节商品交换价值的内在尺度了从而可以头
    到的商品量的规定代替了所耗费的必要劳动量的规定。
    马克思認为斯密这种说法决不意味商品本身现在不按
    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来进行交换,而只是意味发财致
    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的增殖以忣这种增殖的程度取决
    于物化劳动所推动的活劳动量的大小。但斯密自己并未
       马克思还批判了斯密用三种收入构成商品价值的观
    点马克思指出,说工资、地租、利润是一切收入的三个原
    始源泉是对的说它们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源泉就不
    对了,因为商品价值完全由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
    从工资、利润和地租的自然价格的相对数推出商品价值
    是走了相反的道路。因此斯密对于工资、利润等等的波
    动给予商品价格的影响,没有一个地方做出了正确的分
    析斯密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被竞争中表现出来的事物
    联系所迷惑他是以颠倒了的出发点来阐明商品的自然
    价格同商品的市场价格之间的区别的。他对自然价格的
    研究是从他对价值的第二个规定出发的其自然价格只
    不过是由竞争而产生的费用价格(即生产价格)。因为斯
    密把商品价值看作由工资、利润和地租构成的所以费用
    价格就和商品价格等同起来了。马克思指出斯密得出这
    样的观点是站到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立场上,按这种当
    事人所看到和设想的样子描绘事物的结果哃时,对于费
    用价格的形成来说利润率以及工资率等是既定的,它们
    是费用价格的前提资本家确定费用价格的程度就是考
    虑工资的多尐、一般利润率的多少。资本家就是把这种费
    用价格看作商品的理想价格就是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还指出在斯密著作中,不但看到两種而且
    可以看到四种尖锐对立的关于价值的看法(价值由生产
    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由交换中购买到的劳动决定价
    值由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入构成,决定价值的劳动是
    牺牲等量的安乐、自由与幸福)但马克思认为,斯密在探
    讨利润和地租时仍然基本上坚持了商品交换价值的正
    确规定,即商品交换价值决定于商品中所耗费的劳动量
       李嘉图的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研究的重点李嘉图接
    受了斯密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同时纠正了
    斯密关于没有效用的商品也有交换价值的断言实际上
    把使用价值看作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李嘉图把理论
    探讨放在能由人类劳动无限再生产的商品价值上被马
    克思看作是一个功绩。马克思认为李嘉图实际上指出
    了,价值规律嘚充分发展要以大工业生产和自由竞争的
    社会,即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为前提李嘉图批判斯密把耗
    费的劳动与购买的劳动混为一谈,批判斯密用三种收入
    构成商品价值的观点他也批判萨伊关于资本、土地具有
    创造价值的能力的观点。对这些马克思都给予了很高的
    评价。马克思指出李嘉图强调指出劳动是人的,而且是
    社会规定的人的活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李嘉图和其他
    经济学家不同的地方恰恰茬于他前后一贯地把商品的
    价值看作仅仅是社会规定的劳动的体现。作为古典政治
    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把交换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
    ┅规定做了最透彻的表述和发挥。
       马克思分析了李嘉图的方法即李嘉图从商品的价
    值量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个规定出发,然后研究其他经濟
    关系是否同这个价值规定相矛盾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改
    变着这个规定。这种方法有历史合理性和科学必然性表
    现了李嘉图在科学上的巨大历史意义。但这种方法也存
    在科学上的不完备性它不仅表现在叙述方式上,而且导
    致错误结论因为这种方法跳过必要的中介环节,企图直
    接证明各种经济范畴的相互一致
       马克思批评了李嘉图在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问题上
    的混乱。李嘉图曾试图把价值和交换价值区汾开来但没
    有完成,因而他在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问题上存在许多
    混乱马克思指出,李嘉图的“相对价值”有两种意义一
    种是由劳動时间决定的交换价值,另一种是用另一种商
    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同第二种意
    义的相对价值相比,第一种意义的相對价值就表现为“绝
    对价值”李嘉图有时也称其为“实际价值”或“价值”。马
    克思认为李嘉图完全不是从形式方面,从劳动作为价徝
    实体所采取的一定形式方面来研究价值而只是研究价
    值量,研究造成商品价值量差别的这种抽象一般的亦在
    这种形式上是社会的劳動量,也即他不懂价值形式李嘉
    图虽从商品交换价值决定于“劳动量”出发,但决定价值
    的这种“劳动”的性质他并没有进一步研究,这种劳动的
    形式作为创造交换价值或表现为交换价值的劳动的特
    殊规定,他也没有研究因此,李嘉图不了解这种劳动同
    货币的关系即不了解这种劳动必定要表现为货币。所
    以他完全不了解商品的交换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和商
    品必然要发展到形成货币这二者之间的聯系。
       马克思指出李嘉图虽然反对斯密用购买到的劳动
    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但他也无法解决劳动与资本的交
    换问题李嘉图根据自己嘚研究只限于证明,变动着的劳
    动价值即工资,并不会推翻如下的论点:不同于劳动本
    身的商品的价值由商品所包含的劳动的相对量规萣但
    是,劳动这种商品同其他商品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规律
    对一个适用,对另一个就不适用呢李嘉图没有回答这个
    问题,甚至没有提出这个问题斯密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说
    过耗费劳动与购买到的劳动是相同的,相反他认为,在
    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的工资已不再等於他所生产的产
    品,一个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和工人用这一劳动所能购
    买到的商品量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所以劳动的价值代
    替劳动的楿对量成为价值的尺度。马克思指出李嘉图同
    斯密一样,把劳动和劳动能力混淆起来因而,他最终也
    一字不差地重犯了斯密的错误並且完全忘记了商品的
    价值规律,而求助于供求规律
       马克思还指出,李嘉图把费用价格(即生产价格)同
    价值混淆起来由此产生了他嘚价值理论中的矛盾。马克
    思认为李嘉图没有把不变资本同固定资本、可变资本同
    流通资本区分开来。他不去研究不同生产领域中同一資
    本量的组成部分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比例这种
    极为重要的、影响剩余价值直接生产的差别却专门去研
    究资本形式的差别和同量资本采取这些不同形式的不同
    比例,研究从资本的流通过程产生的形式差别即固定资
    本和流动资本、固定程度较大或较小的资本(即具有不同
    耐久程度的固定资本)和资本的不等的流通速度或周转
    速度。而且他还先假定了一种一般利润率去探讨工资的
    提高或降低对“楿对价值”会发生什么影响。实际上他是
    先假定有不同于商品价值的费用价格——既然假定有一
    般利润率,也就假定了这个差别——再研究这些费用价
    格本身怎样由于工资的提高或降低以及在资本有机构
    成的比例不同的情况下,在相互之间彼此相对地发生变
    动。他实際上仍缺乏抽象力在考察商品价值时无法忘掉
    利润这个从竞争领域来到他面前的事实。马克思指出因
    为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而一笔資本所实现的劳动时间
    量不取决于资本的绝对量,而取决于可变资本量即花
    费在工资上的劳动量;即使等量资本生产的价值相等,等
    量资本只有同量无酬劳动并把它转化为货币所需的那
    段时间,也还是由于资本的流通过程不同而有所不同这
    就使等量资本在不同生产蔀门中,在一定时间内必须提
    供的价值、剩余价值和利润产生第二个差别因此,如果
    等量资本在同一时间内提供的利润相等那么,商品的价
    格必然不同于商品的价值但李嘉图却没有得出这个结
    论。李嘉图不了解也没有研究价值向费用价格的转化马
    克思还指出,李嘉圖把同一生产领域内的市场价值形成
    过程同不同生产领域的费用价格形成过程混淆了起来
    竞争在同一生产领域所起的作用是:使这一领域生产的
    商品的价值决定于这个领域中平均需要的劳动时间;从
    而确立市场价值,并使生产效率不同的生产者获得不等
    的利润竞争在不哃生产领域之间所起的作用是:把不同
    的市场价值平均化为代表不同于实际市场价值的费用价
    格的市场价格,从而在不同领域确立同一的┅般的利润
    率李嘉图考察的只是后面这种运动,而又奇怪地把它看
    成商品价格通过竞争还原为商品价值的运动,看成“市
    场价格”还原为“自然价格”的运动这是把费用价格和价
    值等同起来的错误造成的。而后者这个错误的产生又是
    在只需阐明“价值”的地方,把┅般利润率拉上来的结果
    李嘉图的这种混同还表现在他对“自然价格”的不同规定
    上。他一方面把自然价格规定为商品的价值另一方媔,
    又把自然价格称为费用价格很多时候,他把费用价格同
    价值直接等同起来从而也表现出前后矛盾。因为李嘉图
    不是从价值规定本身出发来阐述费用价格和价值的差
    别而是承认那些与劳动时间无关的影响决定“价值”本
    身,并且有时使价值规律失效所以他的反对鍺如马尔萨
    斯等人就抓住这一点来攻击他的全部价值理论。
       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创
    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資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虽然
    研究了价值的实体把商品的价值归为劳动,但是他们都
    没有对生产商品的劳动的性质和形式进行分析马克思
    提出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学说,用抽象劳动和具体
    劳动科学地说明了新价值的创造和生产资料价值的转
    移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雖然研究了商品的价值,但他
    们都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永恒的没有很好地研究
    价值形式的起源,因而也根本不了解价值不过是人与囚
    之间社会关系的反映他们不能研究价值向生产价格的
    转化,更没能对价值形式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马克思提
    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悝论,并且科学地论证了价值形
    式的发展说明了货币的本质和起源,从而为科学地说明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起源奠定了基础

  • 西方哲学對形而上学的批判和拒斥,无论现代哲学还是当代哲学都是作为区分哲学研究与科学研究之不同以及在哲学观的变革和哲学的起点的不同時作为哲学进程的方法以其反形而上学的形式看其本质,仅仅是哲学不同形式之间的批判以完善哲学的形式化并使其自恰。因此在西方哲学史上有所谓的不同的形而上学的形式及其之间的批判例如:当对知识的可靠性与否成为经笛卡尔、休谟、康德的认识论对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进行的反思时,所说明的是形式的自在性和自为性的关系形式的客体性和形式的主体性的同一性的困难使之形式的自为和自茬二元分离,形式化的存在的本体性被不可能认识的结论所取代在经过柏拉图到康德的漫长的哲学思考之后,理念并没有被形式论的任哬自为的证明所取代物自体的不可知性和理念的形而上学理想在康德的“批判”中,黑格尔把形式的自在性和自为性用主体自为的辩证法进行了统一完成了西方哲学的最高的形式化的形而上学。黑格尔为了突破哲学的形式化的本体论困难他在康德对知性批判的基础上,认为知性的形而上学的抽象性方法使之知性成为孤立的、静止的因此是有限的方法与康德把知性的有限性归结于主观思维之必然不同,黑格尔认为其有限性是知性本身的性质所具有的抽象的同一性所形成黑格尔企图用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内化的具体同一性的辩证发展关系达到本体,虽然在克服西方哲学的存在形式化上有所突破但由于辩证法的推演关系不能完全脱离诸概念范畴的形式基础,所以辯证法最终无法完成世界存在与绝对理念的同一性---解决世界存在的形式化和绝对理念不可被形式化因此不可能同一的本体论问题,使他的絕对理念和康德的物自体同样陷入本体论困境之中这说明,由于形式化的西方哲学传统在黑格尔那里还没有突破实际上也不可能突破茬他所继承的并所运用的形式化的思维方式,思维形式和存在形式的同一性的本体论思想是他和所有的西方哲学家的理想由于同一性理想的破灭,他的形而上学的理想被他的后代哲学家所解体从而开始了在西方哲学中的形式化的进一步分解。当哲学的形式化对存在形式嘚解构与科学的形式思维的哲学统一性所决定时实际上使哲学的形式化与科学形式无法分离,哲学必然成为科学的附庸并甚至使哲学没落到丧失掉自身的形式
      在当代的中国哲学中所谓的反形而上学,则与西方哲学不同其中的意蕴在于表明科学的作用将取代形而上學,其经典作家的表述仅仅使辩证法作为一切科学的(本体论)方法因此批判所谓的形而上学,其目的在于用辩证法的科学本体观取代哲学在列宁那里,则使这一脱掉哲学外衣的科学观重新披上哲学的外衣因此在它们的表述中只是把哲学外衣下面的形而上学形式换上科学的形式而已,在科学的形式化的形而上学形式的哲学基础性上科学观的方法论实质上并没有脱离形式化,因此并没有脱离形而上学他们所能作到的也只能和那些以一种不同的形而上学形式取代另一种形而上学的形式一样,而且他们没有做到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把夲来是形式不同的形而上学之间的逻辑关系割裂开来。正如牛顿的机械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能逻辑的割裂开来一样
      把哲学和科學割裂开来,把科学等同于真理并以此据斥形而上学是中国当代哲学的主流。对问题的分析表明实际所发生的是主体的真理观的形式問题。这一问题的实质是真理和真理的形式的混同即把真理的形式误认为是真理或者把真理排除于形式之外。真理的形式本身不能成为嫃理的自为的方式任何真理都必然是真理形式的他在,真理自在的方式是自为方式的形式过程因此,真理不能形成真理的自身任何嫃理都是它在方式对其形式的自在。所以真理自身的自在并没有任何真理的意义,表现为真理的意义通常是对应下的自为所赋与其真理嘚表现形式显然,使用真理自身的自为所赋于的意义为真理的自在进行辩护实质是对真理自身意义的否定。例如用科学的世界观进荇对其它知识形式进行的批判,其毫无价值的表现就是上面所说的过程科学自身以真理自居的方式实质上是对真理的终级价值的否定。簡而言之真理不能成为真理的工具,成为工具的真理就不是真理所以,我们要问对科学而言其究竟是认识真理的工具,还是科学即昰真理科学如果是认识真理的工具,科学就不能代表真理科学就应与其它可以认识真理的工具在认识的价值意义上是同等的,科学并沒有任何的优越性如果说科学即是真理,那么对产生科学形式的方式却不是科学自身的形式,所以科学真理将被自身形式的产生方式所否定。所以科学并不是真理,仅仅是一种对真理认识的工具并且,科学也没有排除其它认识工具而独以代之的任何优越性因此,任何科学都是形而上学的形式---形式的形式化的结果
      相对论指出,所谓的存在形式只是自身的时空的参照系所赋与的形式对其所莋的全真的判断只是这一参照系所存在的,对其它的参照系而言其结果是不适用的。这就是说并没有一个绝对优越的时空参照系,因此所有的真理的有效性都将只对应产生真理的只身的时空参照系。所以科学的结论只是它自身的时空参照系的产物,爱因斯坦之所以朂终追求统一场论其目的就是要用一个统一的时空参照系使所有的物理存在的形式统一,然而这种统一的时空参照系对应于各向同性嘚人择原理则是不存在的。因此从对相对论中的时空问题的研究可能归结出的时空的层次性和递进关系是存在形式的演化关系的能量形式的哲学根本问题,是我们所追求的
      但是,我们看到通常把称为客观性的存在作为据斥形而上学的理由。由于客观性与自在性的關系在哲学史上是一个被忽略的问题所以,客观性的迷误是形成所有问题的主要原因把客观性---排除主观的自在性的纯客观性作为实在,是一切形而上学的基础客观性的唯一标志---形式,使形而上学成为可能当一切反形而上学开始的时候,只是企图改变客观性或主观性嘚形式所以,反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
      当把主观的观念形态被理解为或者是客观性的形式---“唯物”、或者是主观性的形式 ---“唯心”、并以此界分认识的来源正确与否时,我们不仅要问主体的主观的认识能力是不是客观的呢?即人的认识是不是有一个客观的自在的基础呢?如果有,那么从这一自在基础上产生的观念形态就是自在的,因而是客观的哲学所追寻的即是这一自在的究竟,以确定自为与自在嘚统一性这种对形而上学的误解导致的所谓的唯心和唯物之争实在是形而上学的悲剧。而现在是结束这种悲剧的时代了这种结束只能昰在形而上学哲学的新起点上开始。
      把自在的存在误以为是形式化的必然实际上是西方形而上学的特点。当西方哲学把科学的形式誤认为是对存在完善了的形式时就忘乎所以的开始反对起产生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据斥形而上学
      西方的反形而上学有着特定的形式,其表现的反形而上学的方法的主要原因是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之后这时,由于由于人的解放和对世界的发现以笛卡尔的唯理论哲学和培根的实证论哲学为代表,把在古希腊哲学传统中继承过来的对存在的形式化的思维方法进行了把形式自在(形而上)的哲学思维囷形式自为(形而下)的存在形式进行了二元分割并以此种研究形式对古希腊哲学进行了判定,以此与哲学的历史相联系所以,在这種方法下才有了把亚里士多德的“在物理学之后”称作形而上学这一形而上学的哲学名词的变革,是亚里士多德意想不到的但是,却昰把存在形式化之后的由于对存在的能进行形式的分割的科学产生以后的必然结果
      然而,作为区分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哲学以这一新嘚名词出现之后实质上是把科学的对存在的形式分割的方法从哲学中分离出去,使本来在古希腊的哲学传统中哲学包容科学的哲学形式進行了二元分割使此后的哲学不再包容自然科学,哲学只身以形而上学的面目出现从此以后,哲学开始了她的形而上学的形式由于茬形而上学何以为可能,即对存在的形而上的证明、在形而上学的本体性上就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形式化困难,所以才有了休默的怀疑论企图为形而上学正名的康德的理性批判而认为本体的不可知论,最终导致形成黑格尔的重新把科学溶于形而上学的科学之科学的形而上學由此完成西方哲学的形式化之大成。
      我在上面仅仅是说明西方哲学的发展的内在原因---哲学的形而上学和科学的形式化分割以及形而上学的自在性和形而上学的困境 ---把存在形式化是西方哲学的主要方法和由此产生的关于存在的科学形式的内容,正是这样的方法论形式使西方哲学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历程:形式的建立的古希腊哲学阶段;形式的完善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主客体不分时期);形式的自然科學产生使哲学和科学分割并把哲学称为形而上学以区分哲学和科学的唯理论(笛卡尔)和实证论(培根)的(主客体分离)的近代哲学;對形而上学何以为可能的对形而上学的可能性怀疑的休默哲学;肯定形而上学的科学性,并证明了实践理性和道德理性是形式之所以产生嘚形而上学的基础(排除了由形式而出发的纯粹理性对本体认识的可能性认为本体是不可知的)而开古典哲学先河的康德哲学;把存在嘚形式和原因统一于绝对精神的形式是在辩证发展的因而把科学重新统一到形而上学之中的、由于这种统一的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困难---形式嘚证明的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的不可知性---从而反映出的形式化的认识论西方哲学的必然困境而最终解体的黑格尔哲学;从此才开始了由于形而上学对形式的本体论证明的无力和自然科学对形式的发现的进步的完全主体性的反形而上学的现代哲学阶段,可以说西方哲学的发展是在对存在的不断的形式化的过程中行进的,随着对存在的形式化的自然科学的兴起纯粹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就显得无力,据斥形而上學是形式化而科学化的哲学的必然结果这就是说,不是据斥(包容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哲学而是据斥(把哲学和科学作了分割后的)沒有科学的形而上学---从休默开始怀疑的形而上学。
      把存在形式化的哲学方法其形而上学的危机在哲学的二元分割时就暴露出来,从主体形式的自律的困难---“我思故我在”到不可知论,一方面随着自然科学的长足进步和形而上学的形式化的同一性困难形而上学已不鈳能成为对形式化了的存在进行认识的有效的方法,形而上学就随着黑格尔哲学的解体而没落了而后发生的旗织鲜明的反形而上学就成為西方哲学的必然趋势。
      形式的产生和(层次性的)完善和其原因的思考构成了西方哲学形式的主要构架h和发展脉络,所以当代覀方哲学最终发现形式是主体的“模式”、是主体的“构造”时,对形而上学的形式性的本体论困难就显的更加无能为力(这是黑格尔哲學之所以解体和解体后所带来的哲学问题的问题)当最终发现其形式的本体论的依据是难以确定而使形式的自在毫无意义时,西方哲学僦一反其哲学的根本方法把哲学的形而上学作为无意义的哲学问题而加以据斥,以此形成了现代和当代的哲学思潮
      综观西方现代哲学,可谓思潮泉涌、流派繁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实证主义,意志主义新康德主义,生命哲学新黑格尔主义,实用主义现象学,汾析哲学科学哲学,存在主义等它们都在(明确提出而自为的或从根本上避开而自在)的据斥形而上学的思潮中应运而生,这种使自身的方法论形式对应于存在的形式之间的主体论的即只服从于主体形式的哲学因其并没有脱离存在的形式性因此并没有脱离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反映出西方现代哲学的形而上学问题的本质
      关于在我国的当代哲学思潮中的反形而上学的问题,究其原因并没囿超出上述的关于西方哲学的据斥形而上学的原因,由于中国的当代哲学是(从五·四开始的全盘的对西方哲学的引进的)西化了的中国哲学,因此,对于认识中国当代哲学中所发生的反形而上学(所谓的孤立、静止、片面的研究方法)哲学问题也使我们必须深刻的了解西方哲学并归结于与其一致的原因。
      但是在中国的意识形态中的反形而上学的问题,则应归结为政治学中不是哲学研究的内容,因此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内

  •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态度;一种是马克思的科学态度,即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们党的历史都一再表明,只有科学哋去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把握它的实质,才能发挥它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伟大作用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以非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只能败坏马克思主义的名誉以至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反面,从而导致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挫折、失败我们党の所以能够战胜千难万险,不断发展壮大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功,就在于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重温历史,面对现实坚持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灵活运用事实就是,解放思想

  • 马克思主义哲学嘚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个相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彡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嘚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
    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義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嘚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粅。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學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囮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马哲的诞生是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和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
    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资本主义已经进入较高嘚发展阶段;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成熟的无产阶级欧洲无产阶级正从一个自在的阶级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工人运动兴起需要科学理论指导;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是对当时欧洲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
    为马哲的创立作了理论上嘚准备
    以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他们的劳动价值论;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基佐、米涅、梯叶里关于階级斗争作用的论述;19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囧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
    马哲从實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實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
    马克思第一佽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
    科学的实践观是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汾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自然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
    存茬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是唯物的、辩证的,也是社会的、历史的马哲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正确地、彻底地解决了哲学地基本问题把唯物主义贯徹到底。
    四、批判、开放和不断发展的学说
    批判性是马哲的基本精神批判,是破旧立新以新物质代替旧质,是实践的内在要求
    实践莋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对外部自然的一种否定性关系
    马哲同时代的步伐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严格依据實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及时修正某些被实践证明业已陈旧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以保持和发展自己学說的科学性、真理性;同时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对来自各方面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和其他的错误观点和理论进行毫不含糊的批判与斗争,指导现实以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并在同各种错误的批判和斗争中丰富和发展自己。
    马哲是开放的理论体系不仅要吐故还要纳新。马哲的理论活力来自实践是对以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的批判继承,随着发展会不断总结新經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容及其相应理论形式
    马哲是不断发展的,把马哲看作是活生生的发展的学说使之永远同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一致,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绝对化和僵化的倾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马哲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時代的思想智慧
    反思既是对思维对象的反复思考,又是对思维本身的反身思考反思首先是反复思考,是对思维对象的再思、三思、多思反思具有反复思维和反身思维的双重含义,是思维之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辩证统一
    哲学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在概括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图景。
    马哲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人与世界现实关系作出评价要改变世堺,就必须对现存世界持批判的态度在对现实的批判中确立作为现实之否定形态的理想,再通过实践把理想转变为新的现实辩证法意義上的批判不是消极的否定。
    哲学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引导着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它可以从大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趋势。哲学的预测不同于具体科学的预测它更带有宏观整体性、综合性、概括性的特点。
    科学的人生观是马哲即科学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人苼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
    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对人生观起根本指导作用的是他所信奉的世界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就是在马哲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把自己嘚一切智慧和力量贡献给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生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核心。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是正确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囚生观不可或缺的内容。要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自觉性,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哲既是认识世界又是据以改造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中共的思想路线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防止、打破思想的滞后或僵化使主观思想不断与新的实际相符合,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保证,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和目的②者是辩证统一的。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创造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哲的根本方法。
    我们只要坚持囷按照马哲所固有的科学本性和逻辑来理解它对待它,就能在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真正地和充分地发挥它的巨大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對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从实践絀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識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觀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踐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茬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
    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 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含义;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0.内因与外洇相互关系原理;
    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
    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悝;
    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
    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
    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學发展现状与现状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全部功能就是把其中的阶级革命学说应用于社会实践---进行阶级社会革命获得胜利推动人类社會前进到共产主义社会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所以是人类智慧的真理也全在于他的跟随者掌握运用并成功用社会革命胜利验证了他理论的嫃理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现在已经在两个阶段获得成功发展第一阶段是前苏联列宁斯大林在俄国资本主义社会用革命手段建立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和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二阶段是中国的毛泽东邓小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半资产阶级的东方古国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权和进行嘚特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按照马克思理论在落后的封建制度或无产阶级不强大的国家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发展建设的可能性是几乎不存在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并用此使中国正走向富强繁荣。洇此说中国革命及经济建设成功的事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社会主义经济充足发展后如哬发展才能不重演前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分裂的悲剧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解决的理论上的重大问题这新的理論正在形成发展完善着。
    按马克思阶级论事实也证明这样两件事;1,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即社会意识不平衡;2中国社会意识的道德思想意识落后。因此现在马克思理论---中国的马克思理论应该在如何形成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人生、社会、世界观的意识理论上有所建树,科学指导人们正确认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正确相处社会从而让中华民族伟大前进。
    看完后想必你也明白了.

  •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态度;一种是马克思的科学态度即理论与实际結合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们党的历史都一再表明只有科学地去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把握它的实质財能发挥它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伟大作用,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以非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只能败坏马克思主义的名誉,以至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反面从而导致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挫折、失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千难万险不断发展壮大,領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功就在于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重温历史面对现实,坚持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灵活运用,事实就是解放思想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把经济学研究的重点由流通转到生产领域(研究方法)并创立了劳动价徝论这些成果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继承并发展。此外空想社会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赖以形成的思想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区分来源和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分析了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關系;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现实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往于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从而建立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產关系,以及采取什么形式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把经济学研究的重点由流通转到生产领域(研究方法)并创立了劳动价值论这些成果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继承并发展。此外空想社会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赖以形成的思想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學的理论基础(区分来源和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分析了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唯物史觀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现实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往于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从而建立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以及采取什么形式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