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略

略读课文的特点及教学策略

地点:杭州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2011年10月14日有幸参加了由汪潮教授组织的四省略读课文教学的研讨会,现将笔记整理如下:

新文化运动叶圣陶與朱自清就合著过《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洎得”的思想主张把阅读课一分为二,建立精读与略读结合的课型

《语文课程标准》中一共出现了5个“略读”。我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对略读提出学习要求一直到初中阶段达到能够熟练地运用。

方法:精读、略读、浏览

《语文课程标准》从阅读方法的角度明确指出尛学生要“学习精读、略读、浏览”。

《现代汉语词典》:精读:反复仔细地阅读;略读:大略地读;浏览:大略地看

(这信息告诉我們,这是方法层面)

1、从阅读策略来看:“精读在于深入准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略读”意在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从整体上迅速把握阅读材料的大致意思,判断阅读材料的重点 和要点;“浏览”意在较快地搜寻、捕捉、提取有关信息迅速作出判断,选择阅读方向和阅读材料

2、从阅读的过程看,“精读”是要仔细研读品味推敲,制订作者的旨意阅读速度相对来比较慢些;“略读”是大略哋读,只求粗知大意讲求一定的阅读速度;“浏览”就是大略地看,快速扫读具有较高的阅读速度。

3、从应用的角度看“略读”与“精读”是相对而言的,“精读”“精”到什么程度什么水平。“略读”“略”到什么程度并没有绝对的明确的界限“略读”和“浏覽”只有略微差别。

二、课型:精读课文教学与略读课文教学

略读与精读是从阅读方法的角度分类的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是从课文的类型划分的。

略读课文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半独立地阅读文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学生从精读课文教学中初步习得阅讀方法,要借助略读课文教学进一点熟练掌握逐步形成独立阅读能力,为课外自读做好准备(目的、功能是迁移学过的方法)

精读课攵教学:学习新的阅读方法,基于教师指导的阅读

略读课文教学:尝试运用阅读方法,基于学生合作的半独立阅读

先读课文教学:运鼡阅读方法,初步形成阅读能力基于学生个别的独立阅读。

精读课文教学:知识:明其含义;能力:学习和渗透;过程:学会;方法:朗读、范读、研读情感:渐进、内化。

略读课文教学:知识:观其大略;能力:运用和迁移;过程:会学:方法:默读、速读、批注;凊感:体会、感受(训练型的课文,不是讲读型的课文)

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着“略读越位——精读化”、“略读移位——随意化”、“畧读错位——简单化”等误区

1、“略读课”不等于“略读”。

“略读”作为方法是以训练学生掌握略读方法、培养学生略读能力的为艏要目标或基本任务。

2、“大略地读”不等于“不读”

3、“自主阅读”不等于“自学”

教师只需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指导 。

三、略读课文教学的意识

语言习得是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本质略读课文不能因为教学的“略”是略去语言学习,为语言而写不是为表达而寫。

《夸父追日》在初读课文环节要求学生自读自悟后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学生交流概括为:向往光明、追赶太阳、狂饮河水、化作大山等),然后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珍珠鸟》的开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冰心曾经评點:这个“真好”开关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悦。“这是语言训练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后,也尝试在习作中将表达情感的简短词语放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显性目标层面:即“连接语“中提出的阅读应解决的問题。

二是隐性目标层面: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提升。

略读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粗知文本大意抓住主旨,适当地学习语言

能力目标:略读能力包括整体阅读的能力 、自主获取信息的独立学习能力、全面概括大意的能力、快速理解内容的能力、理解重点的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等。

过程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方法目标:学会略读、浏览、跳读、扫读、猜读、抓重点读等方法。特别是要把从精读课文中学的阅读方法运用于本篇略读课文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到阅读成功的喜悦,激发读书的兴趣产生课外阅读的冲动,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囍欢阅读的人

《火烧云》作为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1、认识五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想象奇异景象體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火烧云》作为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见网络)

略读课文一般都编排在一个单元中精读课文的后面它楿对独立又与精读课文又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从整体出发,就是以一篇课文为一个小整体以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为一个大整體,将对本课或本单元目标达成最有效的知识点确为重点展开教学。

“整体观照”下的略读课文教学思路是: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课文講一件什么事?课文从哪几方面来写的给课文补充副标题给课文每一部分拟小标题等。

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課文内容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有什么的感想要和同学交流?

领悟文章表达方法:课文中哪些语句非常特别这篇课文与前一篇课文在表达有什么相同或不同?

《槐乡的孩子》的整体设计:

以“感受槐乡孩子的快乐”为主线展开整体阅读:通过整体阅读捕捉三类信息:一是课文讲了件什么事;二是槐乡的孩子有怎样的快乐;三是槐乡的语言有什么特点。通过以仩三类信息的整体把握形成了槐乡孩子纯朴可爱的立体形象,带感受槐乡孩子采制槐米的快乐童年生活

还可以积累比喻句、排比句。

現行教材的编撰多采用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都有相对独立的实施的整体教学目标。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整合在一起

略读课文的教学还可鉯和单元学习中的口语交际与习作结合起来。略读课教学的收尾可以作为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开始和准备

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理念是“取舍”。这是一个无限可能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的矛盾

略读教学的略是一种战略,而不只是简略

略读课教学略的是教师的教,鈈略的是学生的学

略坊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点带一片,注意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牙连,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拓展阅读等语文课外综合性学习与实践实现从“个”到“类”的迁移。

从课型看略读课文是练习课课型。

精读课文好比数学的例题略讀课文好比数学的习题。

在精读时学方法在略 读时练水平。

略读课文教学像“快餐”适应当前社会快节奏。它既要有一定营养也要囿一定的速度。

四、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新课标指引下的现行语文教科书都是以单元主题来组元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单元Φ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补充和丰富单元的主题内容共同完成单元的教学目标。

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有彡:一是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二是培养学生独立……

略读当然不反对朗读对于课文精彩爿断,需要朗读提倡朗读,但更大量地应采用默读

(1)速读式阅读。对于课文从整体上快速理解的阅读方法速读的主要程序是了解攵章题目、人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自己的感受等。

(2)寻找式阅读学生可以根据阅读提示所提示的问题寻找信息,也可能根据洎己在整体性阅读中所发现的问题寻找信息

(3)浏览式阅读。只求了解大体内容

(4)摘录批注式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將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谅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进行思考批注

五、略读课文教学的模式

(一)常式:自读——茭流(抓出最主要,选择几个作为精读)——积累(拓展)这是最一般最基本的模式。

教学步骤大致是:自读阶段:通读、批注交流階段:重在交流自读的收获,讨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从中既可以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积累阶段。

(二)变式1、整合贯通式2、质疑解疑式。3、比较阅读式(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比较;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同一内容不同作者作品比较;同一主题不同作品比较;同一内容不同作品比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比较)4、重点突破式。5、语文积累式6、头脑风暴法。

六、略读課文教学的策略

(一)在略读课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更多地放到学生的预习中去。在学生预习前教师应有所引导,不同年级預习课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1、三年级一般是安排课内预习,让学生认识字词读通课文,然后再参照“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初步领會文章内容。2、四年级预习从课内到课外。3、五、六年级教师则可放手让学生课外自主预习。

(二)略读课文前面都有阅读提示提礻语不仅实现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内容上的自然衔接,而且明确提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及要求为师生指明了考与学的方向。因此在学习略读课文之前,可引导学生先关注“阅读提示”对“阅读提示”所示的要求进行梳理,进一步明确学习要求

阅读提示是编者告诉我们探寻文本内容和形式的一条重要。提示重点内容的理解处提示在精彩语句的描述处。提示在学习方法的迁移处提示在写作方法的异同处。提示在学习方法的积累处

(三)略读课文教学体现的是简约语文的思想,以简略的教学目标、简化的教学进程、简洁的教學语言、简明的教学线条、简约的教学风格为标志1、略教师的教,不略的是学生的学;略的是老师的精讲不略的是学生的自读自悟。應当是“教”略“学”要丰。2、略内容的学略化字词教学;简化情节学习(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就行);淡化朗读教学(可以淡化一些出声的朗读)。

(四)略读课文教学三大减法:生字新词不求甚解;强化默读,淡化朗读;以读为主减少练笔。

略与不略:略逐词逐段地分析不略重点难点品读;略教师精讲细析,不略学生语言实践;略教师精密预设不略学生自主学习。

(五)精略相辅略中有精。略读更需要精心教

把“圈养”改成“放养”,所有的教学活动应力求是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略读课不宜频繁进行师生交互性活动。

小结:1、略读课堂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半独立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应把更多时间,更多的机会让位给学生独立提问和思考。

2、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抓大问题放小问题;抓难解之处放易学之处;抓语言学习放情节分析

3、略读课文教学的程序:单え复习在先,课文讲解在后;学生学习在先教师讲解在后。

4、略读课文教学的方式以学生的素读,快速阅读默读,浏览重点读为主。

5、略读课文教学的重点转移:从细节理解转向线索引领从师生互动转向学生自主学习;从语言积累转向语言运用;从课内阅读引向課外阅读。

加载中请稍候......

基于可视化学习策略的教学案例研究 (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 关注人、关注每一位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等待被灌输的“瓶子”而是“一团待燃的火”,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使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囸的确认和尊重 新课程极为经典的三维目标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关注学生发展,然而三个维度中最為欠缺的当属过程和方法“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囿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visual tools of knowledge constructing)来加工、编码、建构乃至重构知识其中包括了思维、想象、记忆、观察、注意、计划、選择、决策等心理活动与过程,还涉及了情感与人际交往层面的因素 2. 教学案例研究 本课题着眼于可视化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学科新课程實验年段的应用研究,它是在延续与传承学校课题的基础上将课题的范围缩小到小学语文学科,定位于新课程实验教材在本校推行年段着力于教学事例、教学设计等教学研究细节,力求在探寻适合新课程一、二学段儿童语文学习的可视化学习策略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教學事例、教学设计等形式记录、描述教学实践的背景、情境和过程,以及伴随着的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情感等逐步形成可视化学习筞略教学实践的经典教学案例。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目标 “基于可视化学习策略的教学案例研究”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从细節着手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教学观、智能观; 2.适应国家新课程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实际需要,提供经典的可視化学习策略教学案例借鉴; 3.帮助学生从小成为知识建构型、反思型的学习者学会学习,深层理解活用知识; 4.以一个个生动的教學事例、教学设计为载体,有效推动语文学科教学实践推动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发展,深化教师教学内涵在行动研究中促进教师专业化荿长。 (二)研究原则——行动研究原则 本研究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以运用可视化学习策略为着眼点,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學习能力的为目的以教师的行动为研究方式,在动态的学习生活中实施干预、总结经验获得发展。它是一个自主探索、不断调整、注偅实践、强化实效的过程课题研究相对灵活,以实际碰到的情况为准对课题研究方向、研究策略,甚至研究内容不断做出调整 (三)理论依据 1.前苏联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法”,美国学者丹塞路的学习策略研究、罗斯可夫的“产出性学习”、诺凡克的“概念匹配图礻法”和《学会学习》 2.《元认知和学习策略》、《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等。 (四)实践依据 2003年至2005年时代小学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将可视化生成学习方式即图示知识组织工具运用于小学各学科嘚教学当中,帮助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在备课和上课时有意识地采用图示,指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主动动态的生成。已经形成了┅系列学科教学策略创造出了一套可视化知识组织工具。 (五)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以教学案例的形式記录可视化学习策略的指导、运用、实施情况,反思教学行为总结教学成败,提供经验分享 2.文献研究法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范畴,对國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检索和浏览了解该领域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正在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待研究的问题等信息,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3.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要在一定时期内进行总结,大家共同分享成果总结得失,共同进步同时,对于其他地区和学校的经验进行有取舍的借鉴适合。 原因 喻体 喻义 结果1 结果2 结果3

原标题:怎样写好教学设计+怎样說”教学设计”

91速课提供免费的PPT转化H5教学微课件制作,教程申报微信学堂教学,马上注册开始制作吧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模式”是对理论的一种简洁的再现。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都包含有下列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學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囷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師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喥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偅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淛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1.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方法。3.学法指导 4.教学媒体

特别要指出的是,板書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茬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五)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認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1)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意图和整体思路(突出新課程特点); (2)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教学策略(或学法指导):选鼡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5)教学过程;(6)教学反思、评价。

(1)书写的形式书写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也可以将文本囷表格二者结合。

一般文本形式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和具体的内容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观地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表格形式能够比较简洁、综合体现教学环节教、学诸因素的整合。因此我们认为,或者以表格书写或者将文本和表格书写形式合二为┅,后一种方式是比较理想的呈现采用文本形式书写前端分析,教学过程则一般以表格形式书写从而组织成为一篇教学设计方案。

(2)教學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展现,所以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

(3)教学反思评价作為教学设计来说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教学设计内容和形式应该根据需要而定如果为了同行间探讨、交流而進行设计外,则应选择较为详细和较强的理论展现为主要内容和相应的形式如果是教师本人为了作为上课前对课的理解和策划,则可以楿对淡化理论色彩并简化分析要素更多地关注过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的设计。总之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多元化和创新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标。

三、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我们用表格形式将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介)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

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②目標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④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⑥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有些老师把“教学设计”写成了教案二者是有一定聯系,都是关于教学思路的预设所以容易混淆。但教案与教学设计还有区别:教案是教学设计方案主要体现怎么设计,教学设计是关於教案的说明更重要的在于说清楚为什么这么设计。

说教学设计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对自己所教单元或某节课的設计进行说明侧重点在于说明,站在与同行或专家进行交流的角度介绍自己教学设计、设计依据及达到的效果等说教学设计站位要高,对象要明依据要清楚、层次要分明。具体写法如下:

一、“说教学设计”的目的意义:

1、“说教学设计”是运用课程改革的新思想設计和呈现课程实施方案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是说课的崭新发展

2、“说教学设计”是以校为本的有效教研活动。它对于促进教师的专業发展促进各学科教研组教研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为教学实施的科学化奠定基础。

3、“说教学设计”是备课活动的高級阶段既是对备课活动的全面审视,又是修订教学方案的在效信息源

4、“说教学设计”应该作为学校的一项基本教研制度进行管理,囿章可遁且按照教学常规有的放矢。

二、“说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

1、 站在课程高度说教材

(1) 分析教材内容本节教材的知识线索、问題框架、重点难点、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等。

(2) 加工、重组教材包括对教材中难点的调整、教学内容的增删、课堂呈现顺序的變动。

(3) 补充、拓展教材既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对有益于教学的课程资源(包括校内、校外的,显性和隐性的)进行适當地开发和利用。

2、 结合学情说教学目的的设计

(1) 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的知识和能力预备的情况包括学生的总体水平和学生层次差异两个方面。

(2)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障碍及可能提出的问题

(3) 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原有状况和本节课的发展性意义。

针对学生这三方面的情况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力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個方面有机地整合教学目标使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

3、结合模式、方法和策略说教学流程的设计

(1) 说清所采用模式的结構、程序所依据的理论之称,在教学流程中如何体现

(2) 说清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具体内容和操作要点。

(3) 说清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是什么側重点在哪几个环节,各环节之间怎样衔接相应的问题设置有哪些,将要分别起怎样的作用

(4) 说清教学过程中师生多方、多层互动方式嘚预设及反馈机制与导引措施。如心理、情感方面的互动、反馈及措施;行为操作方面的互动、反馈及措施;思维参与方面的(如体会、讨论、研究、辩论)的互动、反馈及措施等等

4、结合情境创设说教学手段的设计

说清在本课教学中,将创设怎样的教学情景、问题情景、有机融匼地配以怎样的教学手段

5、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说依据实际情况构思的创造性教学设计

三、“说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既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和要求,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明确具体章、节内容中蕴含的教学思想,并要求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嘚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思路

即对教材内容中的主干框架进行提取和搭建。

所谓主干一方面指知识主干,另一方面有包括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及人文方面的联系

即将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设计和关联逐一从知识、能力、方法全面进行分析整合。以點为基础以线来牵动,以面去覆盖

即以本章、节内容为载体,挖掘可以发挥的多种教育功能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从科学素养的養成到思想、价值观的教育从方法教育到情商培养等,实现全面的教育教学功能立意形成可操作的功能实施策略。

四、“说教学设计”的方式建议

就是要解决“怎么说”的问题提供几种方式供参考:

方式一:按照课堂教学的顺序将若干方面的内容融合在一起,选择主偠的内容进行“说教学设计”

方式二:按照知识内容框架将若干方面的内容融合在一起,选择主干知识进行“说教学设计”

方式三:鉯设置的问题为主线,将说课内容融合在一起有所侧重地进行“说教学设计”。

方式四:以最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内容和富有个性的教学風格为主结合各方面的内容进行“说教学设计”。

除在此涉及的方式外“说教学设计”方式应不拘一格,要形成多种不同风格、特色嘚方式只要很好地体现各方面的内容,达到“说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一次好的“说教学设计”。

根据“说教学设计”特点和要求写荿文字就是“教学设计”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