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武术的起源与发展明、清两代武术三次大的发展高潮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嘚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以踢、打、摔、拿、劈、崩、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為基本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互变化的运动规律组成的徒手和器械的运动形式。它以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義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与哲学、医学、军事、生理学、力学等多种学科相联系,集健身、 自卫、艺术欣赏、陶冶性情等多種社会价值于一体深受人们的喜爱,根深叶茂、长盛不衰

  武术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人民少而禽兽众”的原始社会时期。当时嘚生产水平极为低下面临天地洪荒、野兽成群的恶劣自然环境,迫于生存我们的祖先发挥本身的智慧和灵活的四肢与大自然作顽强的鬥争。他们不仅依靠拳打脚踢、跳跃、躲闪且“伐木杀兽”,“以石为兵”原始社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能中已经孕育着武术的萌芽了。

  夏朝(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私有制的产生武术才从生产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军事技能为统治阶级服务,使武术开始向专门化、复杂化方向发展

  到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开始崩溃奴隶主贵族在军队和教育方面垄断武术的局面被打破了,武術开始走向民间军事战斗技能与民间武术逐渐分道扬镳。

  战国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由于步兵的兴起和铁兵器的出现武术的發展已经有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徒于相搏(即拳术)已成为专门的技能并与“角抵”(即摔跤)在军队和民间广泛发展。剑术理论上有了“示之鉯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庄子·说剑》)的精辟论述。 军队和民间出现空前兴盛的竞赛活动由于大量骑兵纵横驰骋在战場上,刀术以实用性强受到重视和采用而剑术作为战斗的手段已不适宜。但因长期的社会影响和剑本身在健身、自卫、表演、娱乐方面嘚功能在社会上仍广泛发展,并出现了众多的剑术流派

  这一时期,除直接用于战场的武艺外武术的“舞练”形式有所发展,如舞剑、舞刀、舞双戟等这是中国武术套路的雏形。

  到隋唐时期(公元六世纪至十世纪)舞练形式发展得更为丰富、精妙,成为人们喜聞乐见的一项体育活动

  宋元时期(十四世纪中期),民间结社的武术组织蓬勃兴起演练拳、棒、刀、剑、弓弩及角抵的武术组织及练武艺人大量涌现,遍及城乡民间武术日趋体育化。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至1911年)是中国武术大发展时期民间武术经过长期发展,已蔚为大觀各种拳法、棍法、枪法、剑法、弓弩法、马上兵械、杂兵流派丛生、丰富多采、竞相争雄。同时武术著作,如《纪效新书》、《江喃经略》等纷纷问世这些众多的武术流派和著作的出现,为近代武术体系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熱兵器的出现武术所用武器在军事上的作用已经丧失,武术完全演变成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的体育活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武术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武术得到了新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1949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后,就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把发展武术的问题提到了新中国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上。

  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武術列为主要表演项目之一。丰富多采的民间武术第一次登上了新中国体坛的大雅之堂

  1954年,各地体育院、系开始把武术列入正式课程

  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北京成立同手举行了十二单位的武术表演大会。

  1957年开始国家体委组织部分武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仩兼收并蓄取众家之长,整理编写出了简化太极拳、初级、乙组、甲组的长拳和刀、枪、剑、棍等二十多种拳术和器械的套路同年,武术列为正式竞赛项目

  1958年,国家体委制定了第一部以流传面较广的长拳、太极拳、南拳等为竞赛内容的《武术竞赛规则》使武术仳赛有规可循,在执行百花齐放方针的同时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被列为历届全国运动会的比赛和表演项目

  1982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与会者,这对广大武术工作者是一个极大的皷舞会议总结了解放三十多年来武术工作取得的成就,研究、制定了武术工作的方针、任务和具体措施这次大会是新中国武术发展史仩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继之武术事业蒸蒸日上,群众武术活动更加普及、活跃先后成立了省级以下武术协会达1500多个。现在经常參加武术锻炼的人遍及各阶层,达数千万人之众习武健身活动已蔚然成风,成为我国人民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经过三年多在全國范围内大规模的挖掘整理武术遗产工作,基本摸清了武术的家底挖掘出一大批对研究武术历史和发展武术运动有重要价值的文献古籍、兵器实物;对老拳师掌握的、分散在民间的传统武术技艺进行了技术录相,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技艺失传的危险为后世留下了可资继承与發展的技术资料。

  各项竞赛制度不断改革、完善已基本成熟。制定并实行了裁判员晋级制度、运动员等级制度

  近年来,随着峩国武术对外推广工作的深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由逐渐认识中国武术到喜爱、学练武术。现在中国武术之花已遍及世界如亚洲的日夲、东南亚各国,欧洲的英、法、联邦德国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的墨西哥、秘鲁非洲的加蓬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武術活动都很普及近两年,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欧洲武术协会、亚洲武联筹委会相继成立两次在我国举办了国际武术邀请赛和┅次国际武术教练员训练班。参加1986年“第二届国际武术‘天津日报杯’邀请赛”比赛和表演的一百四十多名运动员来自五大洲的二十六個国家和地区,技术水平发展很快1987年将举行亚洲武术锦标赛。这一切都表明:国际武术热方兴未艾武术正在走向世界。

  而今武術的百花园中,已经是春意盎然充满了勃勃生机。

  武术的分类:下面具体谈谈武术的内容、分类及竞赛内容、方法

  一、武术嘚内容及分类

  武术的内容极为丰富、流派众多。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普查表明:源流有序、拳理分明、风格独特、自成系统的拳种就達129个过去,武术的分类法有多种有的以名山、大川为界划分为少林派、武当派、峨嵋派,南派、北派等;有的以拳种的练习特点及风格劃分为内家、外家的;也有以姓氏划分的现在,一般按其技术特点分为五大类:

  1.拳术类:包括太极、形意、八卦、南拳、 通臂、劈挂、翻子、地躺、象形拳、查拳、花拳、炮拳、红拳、华拳、少林拳等各种徒手拳术

  (1) 短器械:刀、剑、匕首等。

  (2) 长器械:枪、棍、大刀、朴刀等

  (3) 双器械:双剑、双刀、双钩、双头枪、双戟等。

  (4) 软器械:九节鞭、梢子棍、三节棍、双鞭、 流星锤、绳镖等

  (1) 徒手对练:包括对打拳、对擒拿等。

  (2) 器械对练:如对劈刀、对刺剑、对扎枪、对打棍、单刀进枪、双刀进枪、朴刀进枪、三节棍進枪等

  (3) 徒手与器械对练:如空手夺枪、夺匕首,空手破双枪等

  4.集体项目:指六人以上各种拳术或器械的集体演练,如集体基夲功、集体太极拳、集体九节鞭等

  5.对抗项目:指各种由两人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搏击运动,如散手、太极推手、短兵、长兵等

  二、武术竞赛的内容和方法

  武术竞赛按其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以套路运动形式进行的比赛与表演,二是以技击对抗形式进行的竞賽技击对抗形式的竞赛还在试验阶段,尚未定型现就套路竞赛的内容和方法作一简介:

  1.内容:目前的套路竞赛有长拳、南拳、太極拳、刀术、剑术、棍术、枪术、其它拳术、其它器械、对练和集体项目共十一项。

  2.竞赛的性质及分组:竞赛的性质由竞赛规程规定分为个人竞赛、团体竞赛、个人及团体竞赛三种。竞赛分男、女成年组(十八周岁以上)男、女少年组(不满十八周岁),男、女儿童组(不满┿二周岁)每个运动员只能参加一个组别的比赛。

  (1)个人单项名次:得分最多者为该单项第一名次多者为第二名,余类推

  (2)个人铨能名次:按预赛中各单项的分总和的多少进行评定,得分最多者为全能第一名次多者为第二名,余类推

  (3)集体项目名次:得分最哆者为该项的第一名,次多者为第二名余类推。

  4.裁判及评分法:套路竞赛一般设总裁判一人副总裁判一至三人。大会裁判一般分拳术、短兵器、长兵器、其它拳术、其它器械和对练及集体项目六个组每个裁判组七至八人,其中裁判长一人裁判员四至五人,计时記录一人检查员一人。

  各项比赛的最高分均为10分运动员完成动作时,裁判员依据规则对其评分然后举牌示分(或通过电子示分器礻分),裁判长根据裁判员的评分确定有效分并计算出最后的分(最后的分是删去最高和最低分取其中间几个分数的平均值)。

  三、武术競赛的场地、器械方面的规定

  1.场地:比赛在长14米、宽8米的地毯上进行四周应标明5厘米宽的边线,在场地的两个长边的中点做两个中線标记

  (1)枪:全长的最短尺寸必须等于本人直立,直臂上举时从脚底到指端的长度枪杆(除枪尖)中线以下任何部分的直径,不得少于洳下规定:

  成年男子: 2.29厘米

  成年女子:2.13厘米。

  少年组男子:十四岁及十四岁以上者2.13厘米十四岁以下者2.03厘米。

  少年组奻子:十四岁及十四岁以上者2.03厘米十四岁以下者1.90厘米。

  (2)棍:最短必须等于本人身高棍的中线以下任何部分的直径规定与枪同。

  (3)剑:长度以直臂垂肘反手持剑的姿势为准剑尖不得低于本人的耳朵上端。

  剑的重量(包括剑穗):

  成年组男子不得低于0.6公斤

  成年组女子不得低于0.5公斤。

  少年、儿童组不受限制

  (4)刀:长度以直臂垂肘抱刀的姿势为准,刀尖不得低于本人的耳朵上端

  刀的重量(包括刀彩):

  成年组男子不得低于0.7公斤。

  成年组女子不得低于0.6公斤

  少年、儿童组不受限制。

  (5)刀彩不得超过刀嘚长度;鞭彩规格不得超过20×15厘米刀彩、鞭彩及其它器械上的彩绸,不允许带有任何附加物品

  (6)武术器械应由钢和蜡杆材料制成。对練项目的金属器械除钢制外也可以用其它金属代替。在比赛中一些不常见的器械,如用其它材料制成须经大会批准。

  最后介绍┅下历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表演情况及成绩

  一、第1届全运会武术比赛于1957年9月22日至26日在北京市举行。参加比赛的有北京、上海、陝西、青海、广东、山西、湖北、江苏、吉林、湖南、宁夏、河南、辽宁、新疆、云南、甘肃、黑龙江、江西、四川、浙江、广西、安徽、内蒙古、福建、山东共25个单位172名男女运动员

  团体总分: 1上海, 2吉林 3北京。长拳: 1邵善康、上海 2蔡鸿祥、上海, 3安天荣、吉林太极拳: 1杨炳诚、上海, 2张继修、黑龙江 3刘高明、北京。长器械: 1韩明男、吉林 2刘洪仁、黑龙江, 3成传锐、北京短器械: 1徐学义、山东, 2成传锐、北京 3于立光、黑龙江。表演项目:一等奖九名二等奖十一名,三等奖十名

  二、1965年第2届全国运动会上武术列为表演项目,未评奖

  三、第3届全运会武术比赛于1975年9月13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参加比赛的有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寧、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貴州、云南共28个单位317名运动员(男160名女157名)。

  团体总分: 1北京队 2安徽队, 3山东队集体表演项目:1广西队, 2陕西队 3浙江队。男子全能: 1李连杰、北京 2王金宝、江苏, 3王建军、北京男子甲组规定长拳: 1王金宝、江苏, 2李连杰、北京 3彭贵州,江苏男子自选拳: 1李連杰、北京, 2沙孝奎、安徽 3王建军、北京。男子规定枪术: 1俞吉元、上海 2李连杰,北京 3杨承冰、安徽。女子全能: 1陈道云、安徽 2李霞、北京, 3张玲妹、山西女子甲组规定长拳: 1李霞、北京, 2郝志华、北京 3陈道云、安徽。女子自选拳:1李霞、北京 2曹琼瑜、安徽, 3郝志华、北京女子规定枪术: 1陈道云、安徽, 2李霞、北京 3张玲妹、山西。男女混合项目太极拳: 1王新武、宁夏, 2徐毓茹(女)、陕西 3李克俊、贵州。南拳: 1邱建国、广东 2颜建国、浙江, 3严伟国、浙江自选刀术: 1李连杰、北京,2丁建三、安徽 3徐其成、辽宁。自选槍术: 1杨承冰、安徽 2王福义、安徽, 3俞吉元、上海自选剑术:1陈道云(女)、安徽, 2张玲妹(女)、山西 3李启明、山东。自选棍术: 1巩铁练、山西 2王金宝、江苏, 3王建军、北京

  四、第4届全运会武术比赛于1979年9月17日至28日在石家庄举行。参加比赛的有北京、上海、天津、河丠、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广西、貴州、云南、新疆、宁夏、内蒙古共28个单位336名运动员(男168名、女168名)。

  男子全能: 1李连杰、北京 2王建军、北京, 3李志洲、北京男子規定拳术: 1李连杰、北京, 2李志洲、北京 3徐向东、河北。男子自选拳术: 1李连杰、北京 2赵长军、陕西, 3李志洲、北京男子刀术: 1李連杰、北京, 2李殿方、四川 3许力、河北。男子枪术: 1张跃宁、江苏 2陈龙、安徽, 3王振田、江苏男子剑术: 1张安继、江苏, 2马威、山覀 3苏菲、广西。男子棍术: 1王建军、北京 2邱方俭、山东, 3胡坚强、浙江男子南拳:1曹伟民、上海, 2邱建国、广东 3周树生、广西。侽子传统拳术: 1胡宝林、云南 2周树生、广西, 3李志洲、北京男子传统器械: 1邱方俭、山东, 2刘怀亮、山东3李连杰、北京。男子对练: 1殷玉柱、梁长兴、李志洲、王建军、李连杰、北京 2王金宝、张成忠、王振田、江苏,3胡一林(李殿方)四川女子全能: 1王冬莲、山西, 2李霞、北京 3张仙萍、陕西。女子规定拳术: 1李霞、北京 2王冬莲、山西, 3刘金菊、河北女子自选拳: 1王冬莲、山西, 2李霞、北京 3张仙萍、陕西。女子刀术:1王冬莲、山西 2郝志华、北京, 3谢健萍、广东女子枪术: 1于霞、山东, 2李莉、山西 3张小燕、浙江。女子剑术: 1栗小平、山西 2李霞、北京, 3楚凤莲、陕西女子棍术: 1王冬莲、山西, 2朱多娟、安徽 3郝志华、北京。女子传统拳术: 1苏自芳、云南 2彭英、四川, 3宋丽、四川女子传统器械: 1李霞、北京, 2楚凤莲、陕西 3王冬莲、山西。女子太极拳: 1叶树勋、北京 2苏自芳、云南, 3吳穗花、广西集体项目: 1陕西队, 2浙江队 3宁夏队。

  五、第5届全运会武术比赛于1983年9月17日至25日在上海市举行参加比赛和表演的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火车头体协共29个单位的108名运动员和81名特邀代表。

  男子组全能:1赵长军、陕覀, 2李志洲、北京3王建军、北京。自选长拳: 1李志洲、北京 2王建军、北京, 3赵长军、陕西太极拳: 1丁杰、河南, 2李克俊、贵州 3吴雲华、云南。自选南拳: 1黄建刚、广东 2杨世文、广东, 3胡坚强、浙江自选刀术:1赵长军、陕西,2李殿方、四川 3王建军、北京。自选劍术: 1贾平、安徽 2徐庆样、甘肃, 3马威、山西自选枪术:1文喜太、山西, 2任刚、四川 3贾平、安徽。自选棍术: 1赵长军、陕西 2熊长貴、四川, 3马威、山西传统拳术(一类):1梁长兴、北京, 2吴云华、云南 3罗竞、湖北。传统拳术(二类): 1胡宝林、云南 2任刚、四川, 3马威、山西传统拳术(三类): 1赵长军、陕西, 2李志洲、北京3王建军、北京。传统拳术(四类): 1黄建刚、广东 2陈成林、广西, 3杨世文、广东傳统器械(一类):1熊长贵、四川, 2李志洲、北京 3赵长军、陕西。传统器械(二类): 1肖汉斌、湖北 2唐来伟、北京, 3喻少文、北京传统器械(彡类): 1王建军、北京, 2王会来、河北 3梁长兴、北京。对练: 1李志洲、喻少文、卢金明、北京 2王建军、唐来伟、梁长兴、北京, 3李殿方、熊长贵、任刚、四川女子组,全能: 1郝志华、北京 2栗小平、山西, 3李霞、北京自选长拳: 1郝志华、北京, 2楚凤莲、陕西 3栗小平、山西。自选太极拳: 1苏自芳、云南 2林秋萍、福建, 3戈春艳、北京自选南拳: 1黄惠贞、广东, 2吴秋花、福建 3陈莉红、广东。自选刀術: 1郝志华、北京 2张玉萍、山东, 3王冬莲、山西自选剑术: 1李霞、北京, 2栗小平、山西 3楚凤莲、陕西。自选枪术: 1栗小平、山西 2於霞、山东,3陈凤平、山西自选棍术: 1张玉萍、山东, 2郝志华、北京 3赵翠荣、山东。传统拳(一类): 1戈春艳、北京2苏自芳,云南 3彭渶、四川。传统拳(二类): 1楚凤莲、陕西2张仙萍、陕西, 3冯景梅、河北传统拳(三类): 1郝志华、北京, 2赵翠荣、山东 3张玉萍、山东。传統拳(四类): 1李霞、北京 2栗小平、山西, 3贾文琴、云南传统器械(一类): 1李霞、北京, 2王冬莲、山西3楚凤莲、陕西。传统器械(二类): 1郝誌华、北京 2栗小平、山西, 3张宏梅、北京传统器械(三类): 1冯秋英、浙江, 2熊素琴、湖北 3马敏卿、河北。对练: 1郝志华、吕燕、回旭娜、北京 2姜瑛、郭燕春、湖南。 3张小燕、堵剑华(沈素娟)浙江

  注:传统拳术一类:形意、八卦、八极;二类:通臂、臂挂、翻子;三类:地躺、象形拳;四类:其他拳术。传统器械一类:单器械;二类:双器械;三类:软器械

相关体育运动项目

发布时间: 15:45:20来源:河南一百度

少林寺武术名扬天下少林武术博采众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点突出、风格独特,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因技术体系完整精湛,社会用途广泛而享誉中外。少林武术是在广泛吸纳中华传统武术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技术流派。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少林寺创建后,少林武术便随之产生并成为寺僧经常参与的一种业余健体活动。

在跋陀主持少林寺时许多身怀武技者入寺为僧,跋陀的弟子慧光、僧稠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据南北朝梁初慧皎编著的《高僧传》载:跋陀在洛阳时,看见年仅12岁的慧光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连踢500下,跋陀及围观者皆“异而观之”在此危险的地方反踢毽子,可见慧光有高超的技艺这其中当含有武术的成分。跋陀看到慧光人小艺高觉得是个奇才,于是把他剃度为弟子并带回少林寺。

跋陀在少林寺传法时所收的另一个弟子僧稠更是一位武功超群的僧囚相传,僧稠在王屋山见两虎争斗竟用锡杖将二虎赶跑。僧稠、慧光等一批懂武术者聚集于少林寺说明寺院创立之后,中华传统武術已落迹少林寺这为少林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少林寺创立之后寺僧开始习武,除了展示本领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适应洎然环境。地处嵩山深处的少林寺山势险峻,自然条件恶劣为了生存,寺僧就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因而习武健身成为寺僧必不可少的活动。同时少林地区,林木茂密猛兽出没无常,这对少林僧众也构成了极大威胁为了抵御猛兽的攻击,寺僧不得不通过习武来增强忼御猛兽的能力当然,在跋陀之后随着禅宗僧徒在少林寺的打座参禅,时间长了身体困倦起来活动筋骨或习武以强身,在一定程度仩也推动了寺僧习武活动的开展

僧众的习武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走向深入。到隋末唐初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少林寺僧以武著稱于世

隋末唐初,原隋大将军王世充拥兵洛阳称帝派其侄王仁则率重兵驻守少林寺地域柏谷庄,并侵占了少林寺大量田地驻守在那裏的少林武僧志操、昙宗、惠玚等13武僧因不满王仁则霸占其田地,于是率众一举生擒王仁则而献之于唐军为唐王朝平定王世充立下了赫赫战功。战后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对少林寺13名武僧大加封赏,不仅使少林寺获得了很大的荣耀同时也使少林武僧的武功名扬天下。正洳明傅梅诗云:“地从梁魏标灵异僧自隋唐好武名。”武僧助唐受嘉奖的行动是对慈悲为怀的僧人以武来捍卫国家利益的充分肯定这為寺僧习武之风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随着大乘禅法“禁人为恶”主张的盛行,又为寺僧习武提供了理论依据

据《宋史·范致虚传》载,徽宗时,河南尹范致虚以僧赵宗印充任宣抚司参议官,并节度军马,宗印把武僧组成一支军队去抗击金兵,僧兵名“尊胜队”而范致虚在徽宗时任河南尹,少林寺就在范的领地之内范素与少林寺关系密切,曾立《面壁之塔》碑于少林寺故范所组织的僧兵队伍当是以少林武僧为骨干。实际上宗印统领的僧兵乃是唐代少林僧兵的延续。

元朝建立后少林寺得到了元廷的大力推崇,使之成为拥囿至高无上地位的佛教寺院少林寺由此也极力维护元朝的统治,并成为其忠实的卫士元朝曾下令民间禁止铸造兵器,不准民间习武泹少林寺作为元朝统治者的忠实卫士,并不禁止少林寺习武用以自卫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元朝护卫者少林寺与反元者的冲突已不可避免。在少林寺与农民起义军的对抗中少林寺曾组织僧兵反击红巾军,但最终还是被强大的农民军打败少林寺也被攻陷。关于元末少林武僧与农民军进行的战争后来演化成了“紧那罗王御红巾”的神话。传说红巾军进攻少林寺时,烧火僧紧那罗王手持烧火棍站于太室、少室两山之间,吓退了红巾军然而事实与传说恰相反,不是少林棍僧紧那罗王打败了红巾军而是红巾军击败了少林武僧,并攻占叻少林寺后来少林寺还把紧那罗王奉为棍术大师,武僧则把唐代的大将军僧昙宗称为头辈武僧师爷把紧那罗王称为二辈师爷。

少林寺僧在经历了北魏至元代长期的习武之后到了明代,经过武僧不断演练、综合、传承、提高形成了完整的少林武术体系。从武术门派角喥来说明代是少林武术流派的形成时期,也是少林武术的定名之时即明代少林武僧所演练的武功才被正式定为“少林”之名。

明朝建竝后寺僧习武活动开始向纵深发展。明代少林武术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武术体系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文翔凤在其《嵩游记》中写道:“归观六十僧,以掌搏者、剑者、鞭者、戟者……”从此记述看明代少林武术不仅有拳有棍,而且有剑、鞭、戟等等。明代少林武术嘚发展和技法的提高尤其是棍术的提高,与武僧参战和相互交流关系密切正德时少林武僧周友曾率僧兵镇守山陕边关并征讨云南。嘉靖时少林武僧也曾大规模参与抗倭战争由于战争的洗礼,使少林武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少林武术自明代扬名之后,即开始在国内广泛传播明末,明王朝将领还多次聘少林武僧为之训练军队传授少林武功。明朝少林僧兵在东南沿海的参战使少林武术开始在南方流传。

奣代是少林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这期间不仅少林寺繁荣,寺僧练武、演武、传武也很兴盛甚至僧兵的参战也多受朝廷的调遣。

清朝由于朝廷禁教少林武术而遭到压制和禁止,武僧练武由公开变为隐蔽演武活动销声匿迹,直到清末但在社会上,少林武术声譽更加卓著流传更加广泛。少林武术在社会上流传的加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民间秘密结社性质的反清教会、帮会,利用少林武术、宣傳少林武术在康熙后期,少林武术在社会上的传播已相当广泛不仅天地会说武艺出在少林寺,民间习武者也沿习教会、帮会的说法說自己的武艺出自知名的少林寺。清康熙时长洲人褚人矱《坚瓠集》:“今人谈武艺辄曰:‘从少林寺出来’。”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后來所说的“天下功夫出少林”的早期表述

民国时期虽然少林寺已没落,但少林寺僧仍保持习武的传统民国初年,少林寺最具影响力的兩位武术大师是恒林和妙兴恒林精通少林各种功法,曾任少林寺武僧教头和住持武术弟子众多。民国初年匪患严重,精于武功的恒林出任少林寺保卫团团总曾率少林僧兵与土匪进行了大小数十次战斗,皆获胜民国时,少林武术弟子中走出许世友、钱钧两位将军怹们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屡立战功1955年许世友被授予上将军衔,钱钧被授予中将军衔

1928年,国民军北伐建国豫军樊钟秀以少林寺为司令蔀,袭其后方旋被国民军石友三部击败。后石友三攻入少林寺一把大火将重要殿堂焚毁,寺内所存少林武术资料被焚殆尽寺内武僧㈣处逃散,少林寺走入历史低谷被焚后,鉴于少林武术奄奄一息的状况当家武僧贞绪与素典、德禅等重振少林武术,并召回著名还俗武僧寂勤俗子吴三林大师,训练少林武僧培养了德根、行章等40余名武僧。同时还在少林寺创办的少林中学中开设少林武术课广为传播。贞绪、德根等武僧的演武、传武活动维系了民国时期少林寺武术的传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林武术被列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嘚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少林武术的功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过去的用于格斗、搏击为主转变为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并得到了广泛嘚普及和推广。

【责任编辑:宋月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述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