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香港gdp占全国比重31省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的数据,哪个省区占第一位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首页&>&市统计局&>&统计信息&>&统计分析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2015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简析
&【内容提要】
2015年,新常态下长三角地区经济仍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呈现出“经济中速增长、转型加快推进、质量效益提升”的特征;经济增长速度、效益仍领先于全国,对全国经济增长起到极大的支撑作用。嘉兴经济发展在长三角地区居后,与周边城市差距继续扩大。在“十三五”期间,嘉兴应抢抓区域经济转型的新机遇,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加快融合发展,提升在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2015年,长三角地区积极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区域经济呈现平稳发展态势。
一、经济增长速度回调,呈现中速稳健增长的新常态
(一)经济总量扩大,增速普遍回落
2015年,16城市生产总值达11.3万亿元,增长8.2%,增速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区域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达16.7%,与上年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6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91万亿元,分别增长1.8%和5.7%,增速分别较上年回落0.8和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08万亿元,增长10.8%,增速较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
各城市增长速度普遍回调。16个城市中除杭州、宁波外,有14个城市GDP增速有所回落,回落幅度在0.1-1.3个百分点之间。江苏板块增速回落幅度相对较大,八城市GDP增速均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镇江等6城市增速回落幅度在0.8个百分点以上。浙江区域内的台州和舟山增速回落幅度相对较大,均比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
(二)工业低速增长,增速小幅回落
2015年,国内外需求持续减弱的情况下,结构性产能过剩的矛盾更趋突出,长三角工业经济继2009年以后再次走低,增速在2014年的低基础上继续回落。16城市工业增加值4.37万亿元,增长5.8%;增速较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江苏八市2.33万亿元、增长7.8%,浙江1.32万亿元,增长5.2%,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0.8和2.9个百分点;上海7110亿元,仅增长0.5%,增速回落3.5个百分点。国内工业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对工业生产和销售均产生一定影响。16城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81万亿元,增长2.4%,较上年回落3.0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销率(不包括上海)由上年的98%回调至97.6%。
16城市工业增加值增速均不同程度回落。除舟山、扬州、泰州等3个城市仍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其他城市增速均在10%以下,一半城市工业增速在7%以下。与上年相比,16城市增速回落幅度均在5个百分点以下,其中台州增速回落4.1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最大;杭州、宁波、上海三城市回落幅度在3至4个百分点;其他城市增速回落均在3个百分点以下。这表明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在合理区间,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三)服务业平稳增长,增速有所提升
各地在稳定工业经济的同时,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增长明显加快。2015年长三角地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0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速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速2.6个百分点。浙江和上海服务业增长明显加速。上海服务业增加值1.69万亿元,增长10.6%,浙江七市1.64万亿元,增长12.1%,增速分别较上年提升1.8和3.8个百分点。江苏地区较快增长,但增速略有所回落,江苏八市2.75万亿元,增长10.2%,增速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
16城市服务业增速均在8%以上,其中12个城市增速超过10%,除舟山外,16城市的服务业增速均明显快于第二产业增速,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上年相比,江苏八市均保持在10%至13%之间的两位数较快增长,增速较上年略有回落,浙江七市中舟山同比回落1.5个百分点,其他城市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杭州增速同比提升6.1个百分点,提升幅度最大。
二、经济转型步伐明显加快,经济结构悄然转变
(一)产业结构继续调整,首次呈现“三、二、一” 的结构特征
2015年长三角核心区产业结构在转型升级中取得积极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8:43.4:53.8,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50%,高于全国平均2.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稳定在“三、二、一”状态,其中第一产业比重较上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较上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
16个城市占比均在43%以上,上海、南京、杭州占比均超过50%,最高的上海已经达到67.8%。苏州(49.9%)、常州(49.5%)、台州(49.3%)、无锡(49.1%)占比也超过了49%。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常州、舟山、台州等7个城市都呈现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比例超过四成。
(二)动力结构悄然转换,消费在“三驾马车”中领跑
2015年,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内外需求紧缩等不利因素同样困扰着长三角地区经济,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消费较快增长,消费对长三角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增强。
2015年长三角地区出口下降、投资增速大幅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增速高于出口和投资。16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万亿元,增长9.9%,较上年回落1.4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2万亿元,增长9.1%,较上年回落4.3个百分点;出口总额7226亿美元,下降2.6%,较上年回落7.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于投资增速0.8个百分点,快于出口增速12.5个百分点。三大动力增速均出现了较上年回落的现象,但回落幅度呈现消费小于投资、投资小于出口的态势。
16城市中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等5个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于同期投资增速,而其余11个城市仍然是投资增速快于零售额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相对均衡,16个城市增速分布在8.1%―12.0%之间,其中10个城市增速达到了两位数。投资增速普遍回落。苏州、南京投资出现下降,无锡、常州、上海投资增幅在7.5%以下,舟山、扬州、镇江投资仍增长18%至19%之间,其他城市投资增长在12%至13%左右。半数城市出口总额呈现下降态势,最大降幅达到8.8%,其中绍兴下降8.8%,下降幅度最大;其他城市均呈低增长态势,其中舟山增速最快,增长7%,其余城市出口增幅均在5%以下。
三、经济增长效益有所提升,三大收入稳步增长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呈现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良好态势。2015年,16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突破4万元,达到43629元,增速均值为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突破2万元,达到22504元,增速均值为9%。12个城市城镇居民收入超过4万元,列前5位的城市分别为:上海、苏州、杭州、宁波、绍兴。11个城市农民收入超过了2万元,列前5位的城市分别为:嘉兴、宁波、舟山、杭州、绍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16城市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上年的1.95:1缩小至1.94:1,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8:1)。所有城市城乡收入之比均控制在2.4以内,其中10个城市城乡收入之比控制在2以下。
财政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增速有所提升。2015年长三角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在经济增长回落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来之不易。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2.9%,较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16城市中5个城市总量超过千亿元,分别为:上海(5520亿元)、苏州(1561亿元)、杭州(1234亿元)、南京(1020亿元)和宁波(1006亿元)。16城市中半数城市财政收入增长快于上年,其中南京、南通、扬州、泰州和上海增速在12%以上。
企业经济效益保持稳定,盈利继续增长。2015年长三角地区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550亿元,增长6%,增幅较上年回落4.4个百分点。16城市工业利润均保持增长,其中6个城市利润增幅呈两位数的较快增长态势。江苏地区企业利润增长略快于浙江地区。江苏八市利润总额6869.3亿元,增长8.6%,增速较上年回落3.8个百分点;其中南京、南通、镇江、泰州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11.3%、10.2%、12.4%、19.2%。浙江七市利润总额3030亿元,增长6.9%,增速较上年提升0.9个百分点;其中宁波扭转2014年盈利下滑的局面,在低基数较快增长,增长19.6%。上海规上工业实现利润2651亿元,比上年下降0.9%。
四、经济增长继续领跑全国,在全国的贡献保持稳定
在“三期叠加”情况下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长三角地区经济仍保持相对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在全国经济的份额保持稳定,有力地支撑了全国经济增长。
从增长速度看,2015年长三角GDP增长11.31亿元,增长8.2%,增幅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国2.5个百分点。投资、消费与全国同步增长,进出口降幅明显小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
从对全国经济的贡献看,2015年长三角核心区以占全国1.1%的土地创造了16.7%的经济总量、10.4%的固定资产投资、16.3%的房地产开发投资、14.6%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的进出口总额、43.1%的出口总额、43%的实际利用外资,这些指标占全国比重都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与此同时,长三角核心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16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均值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4万元和1.11万元,是全国城市群中最为富裕的地区之一。
2015年长三角核心区经济主要指标与全国比较
长三角地区
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
一产增加值
二产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
三产增加值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实际利用外资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五、嘉兴在长三角区域的位次情况
2015年嘉兴经济增长在长三角地区处于居后位置,大部分指标增速均落后于长三角的平均水平,与长三角各城市发展差距较为明显。具体来看: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低于长三角平均1.2个百分点,居16城市第14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1%,低于长三角平均1.3个百分点,居16城市第10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2%,高于长三角平均4.1个百分点,居16城市第5位;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2.8%,低于长三角平均13.7个百分点,居16城市第1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高于长三角平均1.2个百分点,居16城市第4位;进出口总额下降7.8%,低于长三角平均4.2个百分点,居16城市第15位;出口总额同比下降3.1%,低于长三角平均0.5个百分点,居16城市第12位;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6%,高于长三角平均9.8个百分点,居16城市第6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低于长三角平均0.3个百分点,居16城市第15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值为9%,高于长三角平均0.2个百分点,居16城市第11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7.1%,低于长三角平均3.7个百分点,居16城市第13位。
 2015年嘉兴主要经济指标与长三角比较
长三角地区
嘉兴在长三角
嘉兴占长三角比重(%)
地区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增加值
第二产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固定资产投资
#房地产开发投资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实际利用外资
进出口总额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综上所述,“转型”可以说是2015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词。虽然各地经济增速不如以往,但仍停留在合理区间,产业结构、动力结构明显转换,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继续提升。嘉兴虽处于三角洲的中心位置,但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有所滞后,与周边城市的差距日益扩大。“十三五”时期将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加速转型时期,也是嘉兴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将给嘉兴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下阶段,嘉兴应在加快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上做足文章,借势借力,推动全市经济实现新跨越。一是深化“沪杭同城”战略,大力推进规划政策、基础设施、人才科技、产业合作、开放平台、公共服务、合作交流等七大接轨上海行动,主动融入大上海都市经济圈。二是要强化创新驱动,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吸纳创新资源,加快科技创新,形成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机制。三是要加快培育“三新”经济,加大对“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八大重点产业,以及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经济的有效投入,以有效投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产业加快发展。四是要继续加强统筹,继续深入开展 “五气共治”、“四换三名”等重大行动,打造嘉兴经济升级版。 加入微博,记录点滴,分享感动,握手明星
新能源企业多手段抢滩资本市场
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环境、资源等重重压力,能源转型迫在眉睫。今年“两会”指出发展新能源和循环经济,为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为此,腾讯财经联合九次方大数据对中国新能源产业链进行了梳理,您会发现:1、我国近7成新能源企业是在2010年后注册成立2、新能源行业中,规模在50人以下的企业数量占比达91.35%3、2014年中国十大新能源企业排行榜:尚德电力居首4、广东新能源企业最吸金:收入占比高达44.22%5、42.64%的新能源企业收入增速超过50%&
我国近7成新能源企业是在2010年后注册成立
2014年新能源企业数量达14219家,是2008年的近5倍
新能源行业中,规模在50人以下的企业数量占比达91.35%
全国近7成新能源企业注册资金规模在50万元以下
2014年中国十大新能源企业排行榜:尚德电力居首
(排行榜按企业资产规模排序)
前十名企业占有全国七成多市场份额
新能源企业集中在制造和批发零售领域
排名前列的新能源企业主要分布于京津、江浙和川陕等地
新能源企业多分布于经济发达地区
全国新能源企业在区县分布上较为分散
广东新能源企业最吸金:收入占比高达44.22%
新能源产业中,收入不足千万元的企业占比高达88.52%
国有企业是新能源产业中的主力军
新能源产业67.23%的收入源自制造企业
42.64%的新能源企业收入增速超过50%
新能源企业多手段抢滩资本市场
近年来新能源企业诉讼频发,2014年诉讼量高达640件
近年来新能源企业创新能力下降 专利数量急剧下滑
广东省新能源企业创新能力突出:专利数量占比38.38%
实用新型在新能源专利市场中最受青睐 占比过半
扫描二维码查看更多产业、企业家大数据
免责声明:本数据栏目仅为信息分享平台,数据由九次方公司提供。本数据栏目亦致力于提高网页内所展示行业/企业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但并不对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负责。如用户基于上述信息实施投资或理财行为,由此产生的任何财务风险及损失,腾讯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31省份5年经济数据惊艳:20省服务业占GDP比重最高
  来源标题:31省份5年经济数据惊艳:20省服务业占GDP比重最高
“聚焦《人民日报》迎接十九大特别报道”之三
记者观察:《人民日报》31省5年数据惊艳
近日,人民日报在“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内推出“迎接党的十九大特别报道”,每天以八个版的篇幅,全面反映31个省(区、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在“不平凡”的五年里取得的辉煌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锐意进取。五年来,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50%;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到56.2%;民生领域占财政支出预算比例大幅增长……多项数据反映出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实质性转变。
在人民日报该组特别报道中,“数读”栏目颇为抢眼。各地区以数据图表的形式清晰直观地亮出经济、民生、生态建设等方方面面的成绩单。人民网通过分类梳理数据,总结透视出五年来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亮点。
20省服务业占GDP比重最高 “三二一”结构新增5省
制图:人民网记者 章斐然 数据来源:统计局
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对经济的贡献率是人民日报该组报道最为关注的数据之一,几乎每个省都在省委书记的署名文章或“数读”栏目中重点提及。
人民网梳理发现,截至2016年末,全国共有20个省区市达到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其中12省占比超50%,撑起当地经济“半边天”。五年中,山东、四川、湖北、浙江、江苏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
在一些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高的地区,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也在稳步提升。截至2016年,宁夏、内蒙古、河南、福建、河北服务业贡献率分别达到49.8%、47.2%、49.3%、56.0%和近60%,均较2012年有大幅提升,其中福建服务业贡献率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近五年,传统工业大省吉林全面打响了服务业发展攻坚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40%;青海亦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占比提高到44.5%。
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 经济增速放缓保障不放松
“财政等公共资金配置使用要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支出要保住、切不可随意挤压。”去年5月,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切实托住民生这个底。
在人民日报该组特别报道中,民生领域支出、尤其是民生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在各项数据中尤占篇幅——
西藏、新疆、宁夏、青海、甘肃、陕西、湖北、辽宁、吉林、江苏、浙江、福建、云南、海南等14个省区市明确给出了五年来民生占财政预算支出的占比数据,普遍在70%以上;青海、山东、安徽、黑龙江等4省五年来民生领域支出的年均增长均在10%以上。此外,许多地区还列举收入、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细分领域的数据,反映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这一施政理念的切实转变。
陕西坚持新增财力和财政总支出“两个80%”用于民生,五年来累计投入1.6万亿元,成为公开数据中比例最高的省份。
“辽宁经济增速放缓,民生投入不降反升,兜住民生底线,坚决防止经济下行压力传导到民生上面。”辽宁省财政厅数据显示,2014年-2016年,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重从70%提升至75%以上,实现了向百姓作出的承诺。
青海不断加大省对下转移支付力度,把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补助增量的70%以上用于基层,全省各级财政用于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方面投入分别达到714.2亿元、138.6亿元、834.6亿元、429.4亿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资金投入最多的时期。
农民收入增速连续超城镇 贫困发生率数据大幅下降
制图:人民网记者 章斐然 数据来源:统计局
在各地区的特别报道中,五年来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几乎是一个必答题。
人民网记者梳理发现,全国绝大部分省区市五年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呈现继续缩小趋势;中西部基数较低地区的整体收入增速远超“先富起来”的地区。
2012年,甘肃和贵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507元、4753元,居全国末位,近五年,两地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上涨65.45%、70.21%,增速居于全国前列。新疆、西藏、青海则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上进入全国前四。整体而言,收入相对较低地区展现出迎头追赶的势头。
而在更需要产业支持、政策保障的贫困地区,随着十八大以来扶贫攻坚战的打响,各地精准扶贫创新政策相继落地生效,2012年至2016年,我国已累计脱贫5564万人。2015年12月,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此后河南兰考、江西井冈山等地也相继“摘帽”。
更体现扶贫开发工作效果的是,各地的贫困发生率数据均呈现大幅下降。数据显示,安徽、四川、河北等地,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左右分别大幅下降至2016年底的3.88%、4.3%和3.89%;甘肃、贵州、陕西等原本贫困发生率高达30%、40%的地区,该数据也已下降到10%左右,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环保数据与产业数据并行 “生态账”与“经济账”一起算
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I-III类水质断面数……人民网记者梳理发现,这些指标不仅是该组特别报道中的必选项目,且往往与当地经济产业产值、百姓收入等数据同时出现,“生态账”与“经济账”一起算。
在经济大省,前期粗放式发展留下的环境欠账是普遍遭遇的“成长烦恼”。不伤筋动骨,难脱胎换骨。山东以零容忍的态度发起污染治理攻坚战:破坏环境既“罚票子”也“蹲号子”,刑责治污倒逼不少企业主动购买环保设备,并且进行技术改造。浙江顶着砸掉当地人饭碗的舆论压力,毅然关停了诸暨市店口镇1304只土炉,拆除嘉兴违建猪舍1500万平方米……同时,借力治污机遇,大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江苏宜兴累计关闭了超千家高污染企业,却聚集了1800多家环保设备生产企业、3000多家配套企业,环保产业集群拥有10万从业人员,年产值超过600亿元,水处理设备占到了全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
在大西北,治沙不仅改造环境,还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帮助当地百姓增收致富。在甘肃张掖,数十万农民通过治沙每亩地收入从2300元提高到7600元,耗水降低了45%,走出了一条治沙与治穷相结合的路子。在宁夏,荒漠化面积、沙化土地面积在每年分别以2万公顷和1万公顷速度递减的同时,各类治沙产业产值已超35亿元。
此外,吉林、河北、湖北还明确列出单位GDP能耗这一数据,分别累计较2012年下降33.45%、21.2%和23.7%。
从各省公布的数据来看,过去五年,不仅山更绿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绿色发展的理念也更深入人心了。
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创下多项“第一”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据人民网统计,多个中西部省区市进出口总额和利用外资等多项数据创下“第一”。
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外贸进出口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至2016年全区累计进出口额达到622.9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63倍。
宁夏加快构建开放新格局,近5年,全区进出口总额、合同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达16.8%、36%和41%。今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3.8%,增速全国第一。
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在署名文章中指出,“对外开放进入历史最好时期”。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2016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161.1亿元,跃居全国综保区第一。
重庆五年来外贸总额上升23.5%,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从10.76亿元跃升至207亿元,2016年,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81亿美元,是西部地区第一。
广西以东盟为重点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东盟博览会效应凸显,“南宁渠道”进一步拓展,4年来全区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23%,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以上。
云南全省拥有25个国家级口岸,跨境人民币业务已覆盖82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结算额突破3700亿元。2016年,全省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进出口贸易额达124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123%。
唯改革者胜,唯开放者赢。随着中原内陆成为新的开放前沿,对外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带动经济社会全方位多领域转型升级。旗帜引领,上下团结,新时期发展的壮美色彩正跃然纸上。章斐然 王欣玥 朱小羽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当前位置&>&&&&&&&&&&&&&
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09:30
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 科学技术部 财政部2015年11月23日&  2014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继续增长,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及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提高。&  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情况&  2014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3015.6亿元,比上年增加1169.0亿元,增长9.9%;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1]之比)为2.05%,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35.1万元,比上年增加1.6万元。&  分活动类型看,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6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应用研究经费支出1398.5亿元,增长10.2%;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1003.6亿元,增长9.8%。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7%、10.8%和84.5%。&  分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100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1926.2亿元,增长8.1%;高等学校经费支出898.1亿元,增长4.8%。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7.3%、14.8%和6.9%。&  分产业部门[2]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500亿元的行业大类有7个,这7个行业的经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的比重为61.1%;研发经费在100亿元以上且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超过了规上工业平均水平的行业大类有10个(分行业情况详见附表1)。&  分地区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最多的6个省(市)为江苏(占12.7%)、广东(占12.3%)、山东(占10%)、北京(占9.7%)、浙江(占7%)和上海(占6.6%)。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陕西等8 个省(市)(分地区情况详见附表2)。&  二、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  2014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6454.5亿元,比上年增加269.6亿元,增长4.4%;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25%。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支出为2899.2亿元,增长6.3%,占财政科技支出的比重为44.9%;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为3555.4亿元,增长2.9%,占比为55.1%。&
2014年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
财政科技支出
比上年增长
占财政科技支出
的比重(%)
其中:科学技术
   其他功能支出中用于科学技术的支出
其中:中央
   地方
  注:本表中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的统计范围为公共财政支出安排的科技项目,因四舍五入原因分组加总不等于合计,下同。
附表1 2014年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情况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医药制造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食品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汽车制造业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
设备制造业
纺织服装、服饰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
仪器仪表制造业
家具制造业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
造纸和纸制品业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注:本表中工业行业分类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标准划分。
附表2 2014年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情况
R&D经费支出
R&D经费投入强度
&  附注:&  1.主要指标解释&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 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实际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支出。&  基础研究 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展、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应用研究 指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应用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  试验发展 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2.统计范围&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统计范围为全社会有R&D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具体包括工业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以及R&D活动相对密集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中从事R&D活动的企事业单位。&  3.调查方法&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采用全面调查取得,其他行业的企事业单位采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及使用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资料推算等多种方法取得。&  注:&  [1] 2014年GDP初步核实数据。&  [2] 产业部门仅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数据咨询电话: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京ICP备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57号(10082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珠三角gdp占全国比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