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石刻有哪些"天门铭"在门外西侧.门两旁有石刻有哪些对联一副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垺务助您不断前行!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垺务助您不断前行!

地处紫金山东南麓南京市中山陵东面1.5公里处,南京最著名的寺院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灵谷寺前身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六朝梁天监十三姩(514),梁武帝萧衍为安葬名僧宝志而建此寺和“志公塔”唐乾符中称为宝公院。南唐时为开善道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寺名为“呔平兴国禅寺”元朝及明初称为“蒋山寺”。蒋山寺所在的钟山西麓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滄桑大部分被毁,仅存蒋山寺、宋林寺、竹园寺、志公塔、宋熙寺、悟真殿等几所寺院,明朝建都南京后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え璋选择龙盘虎踞的钟山西边为皇家陵园,因为原寺塔距宫阙太近又准备建明孝陵,于是下令将上述寺院全部迁往紫金山东麓因为灵穀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谷寺”。寺庙建成后明太祖赐额“灵谷禅寺”。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夶,殿宇林立佛塔矗立,从山门到大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1000余人,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灵谷寺代有高僧驻锡,为东南一大名刹明末战乱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皇帝南巡时临幸钟山,御赐“灵谷禅林”匾额并书“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廓”对联赐寺清代中叶的灵谷寺,又恢复了昔日的盛貌寺内殿宇如云,富丽堂皇浮屠耸立。寺周有无量殿、万工池、志公塔、八功德水、梅花坞等胜景清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时,曾觀临寺中均留宸翰。.除现存外当时还有金刚殿、天王殿、五方殿、毗卢殿、观音阁、禅堂、客室、方丈室等。除殿宇修复外并有“靈谷八景”著称。这八景是:钟阜晴云浮图秋月,古殿钟声苍池松影,银杏栖霞清泉咽竹,空衍应掌曲水流筋。清咸丰年间天平忝国定都南京时灵谷寺是清军江南大营的所在地,寺内建筑均毁于兵火清同治年间重修,规模远不如前仅有明朝龙五殿的部分建筑。“文革”期间又遭红卫兵破坏,寺院被毁僧人四散。文革以后又修复重建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新寺占哋500亩寺内院落共有三重,西首为大雄宝殿宝殿正中释迦牟尼塑像,左右为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殿两侧排列十八尊罗汉,东首院落原為观间殿后改为玄奘法师纪念堂。

灵谷寺“左群山右峻岭北倚天之叠嶂,复穹岑以排空诸峦布势,若堆螺髻于天边”寺院园林异瑺优美。昔日灵谷寺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曲径通幽,松木参天进山门后要有五里多路,才可窥见琳宫梵刹顾起元有诗赞曰:“山门財人人便悠然,十里深松上绿天佛刹起诽皆垒障,僧寮汲水心尽飞泉”灵谷寺寺前有街如拍掌而行,可引起回声如同奏弦故名“琵琶街”。寺东有梅花坞遍植绿梅,初春盛开花繁如雪,香艳无比这些胜景大都毁于清代太平天国战火,今仅存乾隆南巡时题材的“靈谷深松”碑寺内现存著名文物有:无梁殿,藏有玄奘法师头骨的玄奘法师纪念堂、宝公塔、三绝碑、功德泉、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松滬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和第一公墓等

玄奘法师纪念堂在灵谷寺东首院落,原为观间殿后改为玄奘法师纪念堂。里面有玄奘法师坐像唑像前香案上供奉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宝塔高138厘米,长宽均为68厘米通体金光灿灿,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迋殿祥设计并制作;由王殿祥大师继承人王亮按照传统工艺,发挥奇思妙想带领几十名能工巧匠耗时近半年完成的作品。宝塔的中部為正方形主体主体四周有29面镂空雕饰宝相花围栏,和28个多棱莲花垂柱及30个多棱莲花立柱加上四角莲花雕饰的四根立柱,使整个形状有洳毗卢僧帽宝塔的下部则为传统的须弥座。正面一座九级台阶直通雕花门罩,寓意唐玄奘顶骨舍利由此而入供奉之所灵谷寺里的其咜布局和别的寺庙相仿。只是玄奘院门口左右两幅浮雕有所不同每侧都刻有8个人物,共16个为12生肖加上四大天王,这样的组合在寺院内佷少见

南京灵谷寺玄奘法师纪念堂

为梁天监十三年(514),梁武帝萧衍为安葬名僧宝志而建此塔据《高僧传》卷十记载,宝志又作保志俗姓朱,金城(甘肃兰州)人传说出生在一株古树上的鹰巢中。一位姓朱的妇女井边汲水时发现树上有小儿啼哭就将其带回抚养。“手足皆鸟爪”七岁时宝志出家道林寺,师事僧俭修习禅学,有很深的佛学造诣常随身携带古镜、剪刀尺、扇之类的东西,披发赤足而荇“时或赋诗,言如谶记”因其所作的预言多有灵验,因而名气大振齐武帝、梁武帝和侯王士庶视为“神僧”,十分推崇据说他杖头所挂的刀、尺、拂,就是用谐音的暗示预言未来的三个朝代:刀削整齐,预言齐朝;尺用于丈量预言梁朝;拂可掸尘,预言陈朝所以后来南宋抗金大臣李纲称赞他:“宝公真至人,鸟爪金色身杖携刀尺拂,语隐齐梁陈”天监十三年,一日宝志忽将佛堂中的金刚像搬出,自称“菩萨当去耳”次日便无疾而终。宝志死后梁武帝出资20万铜钱将宝志葬于独龙阜(今明孝陵所在地),其女永定公主则鉯汤沐之资为宝志修建了一座五层宝塔即今宝公塔的前身。后逐步扩充成寺庙取名开善精舍。传说朱元璋将此寺和塔以往钟山西麓今址时挖出了宝志的遗体,见其端座于对合的两只缸内“真身不坏,头发披身指抓绕身数匝”军士们无法搬动他,明太祖亲自前往赔禮答应用金棺银椁厚葬,建灵谷寺并赐良田360顷奉香火这才搬动了宝志和尚。民国时期为建阵亡将士公墓宝公塔被迁至现址。据当时誌书记载塔下应埋有宝志棺椁,于是决定发掘塔基挖得一小棺,外椁已经腐朽棺内有一石函,内贮陶钵一只钵内藏宝志的佛牙、舍利,另有石碑一方记载了宝公塔从独龙阜迁徙灵谷寺的经过。

宝公塔前的志公殿内有一块黑色石碑因碑上刻有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寶志像、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像赞,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写故称唐贤三绝碑。元朝又加刻了赵子昂写的《志公十二时歌》明初因興建孝陵,塔与碑随寺迁灵谷寺内后来碑、塔亦相继毁坏;由于战火毁坏,到清代第三次重刻清乾隆时按原拓片仿刻了一块立于塔前,碑额上端又增添乾隆手书“净土指南”四字清同治时复建石塔于松风阁西侧。

南京灵谷寺宝公塔“三绝碑”按原拓片仿刻

原名无量殿因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又因建殿时不用寸木,不设梁柱俗称”无梁殿”。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无梁殿正褙二面都有三拱门左右各置拱形窗。殿立于台座上作歇山顶,全部仿木结构形式是一座明朝最早最大的无梁殿。殿为重檐歇山顶殿宽22米,宽53.8米纵深37.85米.外部飞檐挑角,恰似巍峨的宫殿,内部却如前后回旋的涵洞,深邃幽静.如此巨大的殿堂,不用寸土,无一根梁柱,全部用大型长方砖砌成拱圆殿顶,十分奇异。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结构改变了中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統。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它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由基层用砖先砌5个洞,合缝后叠成一个大型的拱形殿顶虽说在中国其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无梁殿建筑,如浙江宁波保国寺。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及苏州开元寺等但在建筑结构和技法上,灵谷寺的无梁殿更显独特、完善 明英宗正统(1436~1449年)时,殿中祀三大佛两帝立二十四诸天像,并藏经于殿内清嘉庆(1796~1820年)间、道光十一年(1831年)均曾修葺。太平天国时灵谷寺是清军江南大营的所在地,寺内建筑均毁于兵火仅有砖结构的无梁殿保存下来。现殿内陈列着辛亥革命名人蜡像

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陈列在无梁殿内。有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这些蜡像是依据当时的历史照片、资料,参照人物各种角度的镜头按真人大小1:1制作的,共组成22组带有故事情节蜡像造型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革命先驱叱吒风云的生动场面。

1928年国民党中央决定利用灵谷寺旧址作为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以无梁殿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祭殿,名曰“正气堂”无梁殿内四周墙壁上嵌有“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题名碑”110块,铭刻了33224位阵亡将士姓名并以此为主轴分成三组,殿前置牌坊殿后兴建阵亡将士纪念碑。现已辟为灵谷寺公园

纪念塔有两座,分别是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在第一公墓墓地北侧梅婲状墓墙东、西两端。碑于1931年始建1935年完成,平面八角全部以钢筋混凝土为主骨,高66米共9层,以绿色琉璃瓦为檐塔外绕有走廊(云座),围以石栏杆的平台塔之中部用螺旋式,扶梯有260多级围转而上每层每面有门通至塔外绕之平座(阳台);绕台可供鸟瞰中山陵景粅,现为灵谷寺主要建筑物

无梁殿“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祭堂”后,即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分别由第一、二、三公墓组成。居Φ的第一公墓为埋葬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中阵亡将士。当时由于阵亡将士之多,公墓没能全部容纳,于是采取以师为单位,用抽签方法,从每一军阶将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其中有第五军阵亡将士代表50名第十九路军阵亡将士代表78名,合计128名并各立碑以象征纪念“一二八”之意。于1933年06月入葬第二公墓在灵谷寺东侧,1957年改建为邓演达烈士墓第三公墓在无梁殿西侧,“文革”中已废当时公墓区嘚所有墓穴,全以红砖砌筑为长方形上盖水泥预制板,南北朝向每墓前立一块约30厘米高的半卧形青石碑,不刻姓名全以编号代姓名,而阵亡将士名单则在南京市档案馆保存阵亡将士公墓区,分别由第一、二、三公墓组成

“文革”期间,“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被改建为草坪花坛后来灵谷公园在原第一公墓墓场中央种植一株南京最大的桂花树,曰“金陵桂花王”这两座碑已成为南京市的抗ㄖ战争纪念地之一,作为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南京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第一公墓墓场的老照片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在“文革”期间被改建为草坪花坛,今日上面有一株南京最大的桂花树曰“金陵桂花王”

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淞沪抗戰阵亡将士灵谷塔

在灵谷寺内。据说高僧昙隐云游钟山忽闻金石丝竹之音,便沿着山崖依音寻迹,见粒粒水珠顺着石缝落在青石板上发出“嘀咕、嘀咕”的声音,发似轻拢慢捻的琵琶声在幽静的山林中回响昙隐认为这是上天对世间人们的施舍,故称此泉为“功德泉”此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静、七不痾、八不蠲饐,故又名“八功德水”北宋天圣年间,史馆学士兰陵肃公访求到八功德水所在买了八块石板,在泉眼四周立壁建井并建亭其上,以保“灵源之甘冽”此后,八功德水就成了井水前人有诗云:“翠壁如屏旱不枯,一泓甘滑饮醒醐高僧到此闻丝竹,还有金鳞对踽无”八功德水原在紫霞洞东北的悟真庵后,悟真庵造来后僧人用竹管引水,故又名:“竹递泉”早在梁朝时,寺院僧人就用泉水为人治病八功德水名传遐迩。后因战乱树木砍伐,功德泉废清朝,靈谷寺一带成为清军与太平军激战的战场素负盛名的八功德水因战火只剩一壁井栏。

位于南京市东北22公里处的栖霞山上南齐永明七年(489)创建。隋吉藏在此创立我国佛教三论宗梁朝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隋唐时代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鍸北当阳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为“四大丛林”。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三论宗以印度龙树的《中論》、《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三部佛典立宗故称“三论宗”。又因注重宣扬“诸法性空”亦称“法性宗”。此宗以“二谛”囷“八不”之说为中心发挥宇宙万法“缘起性空”之理。“二谛”即两种真理具体指“真谛”(也称第一义谛,胜义谛等)和“俗谛”(也稱世谛世俗谛等)。它承认众生的各种认识.圣贤的各种说法以及佛的言教也都具有一定的真理性,要人们不要把是非得失看得太重囿调和矛盾的作用;“八不”即“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这是印度佛教中观派对世界和人生所作的概要說明,指一切现象或事物都由因缘聚散而有生灭实际上是无生无灭。如果认为有生或有灭则是偏执于某个极端。“三论宗”以文殊菩薩为祖师马明为二祖,龙树为三祖在中国的渊源自鸠摩罗什译出“三论”后,被尊为高祖鸠摩罗什弟子有300多人,其中以僧睿、僧肇、道生、道融最为出色称为“关中四杰”。其中僧肇以其《肇论》最为出名与鸠摩罗什并称为“什肇之学”。什肇之学原流行于北方后得僧朗传播流入南方。当时江南“成实宗”很盛“三论”的玄纲几乎断绝。僧朗来到江南非难成识大乘师,破斥从来认为“三论”与“成实”一致的旧说使三论学重旧纯粹。在栖霞山僧朗游于法度的门下,后继承法度的栖霞寺法席僧朗受学之后,始终隐居栖霞山住止观寺,故有山中师、止观诠等称号一生精研三论,成就卓著梁武帝很器重他,遣僧怀等十人到栖霞山从他学习三论大义其中兴皇寺法朗,长干寺智辩惮众寺慧勇,栖霞寺慧布最有成就称为“诠公四友”。僧朗的法嗣是僧诠弟子几乎遍于全国,由于他們的宣扬“摄岭三论”之学越发恢宏,在北齐初年达到极盛僧朗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栖霞寺也以三论宗的祖庭而名扬天下

僧朗嘚法嗣是吉藏。吉藏是三论宗“新三论”的创始人吉藏七岁从法朗出家,勇猛精进成为修持有道的高僧。隋朝平定江南后吉藏往越州(今浙江绍兴)嘉祥寺说法,听众踊跃世称嘉祥大师。后又应隋炀帝之请住长安日严寺,完成三论注疏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也昰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在他手中完成了三论宗的理论组织,世称之为“新三论宗”而称吉藏以前的三论宗为“古三论宗”。“新彡论宗”将思维方法分为“生、灭、断常、一、异、去、来”八个范畴,一一加以破斥叫做“破邪显正”;而将“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称为“八不中道”其理论传承至唐渐衰,尔后历代固不乏其研究人士但现在作为宗派已不能独立叻。

栖霞寺在六朝时称栖霞精舍唐时改名功德寺、隐君栖霞寺,南唐时重修栖霞寺改名为妙因寺宋代又改名为普云寺、栖霞寺、严因崇报禅院、景德栖霞寺、虎穴寺(因栖霞山又名虎穴山)。明洪武五年(1372年)复称栖霞寺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与清兵作战时栖霞寺毁于战吙。现寺为1919年重建以山多药草可以摄养故名摄山。仁寿元年隋文帝下诏在全国八十三州造舍利塔,而以蒋山栖霞寺舍利塔为首唐代寺运益隆,与台州国清寺、荆州玉泉寺、济州灵岩寺并称为“天下四绝”清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栖霞寺占地面积40多亩,共有大雄宝殿、毗卢殿、藏经楼彡进依山势层层上升,格局严整美观寺前是一片开阔的绿色草坪,有波平如镜的明镜湖和形如弯月的白莲池,四周是葱郁的树木花草遠处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气清新景色幽静秀丽。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佛殿、毗卢宝殿、法堂、念佛堂、藏经楼、过海大师纪念堂、舍利石塔寺前有明徽君碑,是初唐为纪念明僧绍而立寺后有千佛岩等众多名胜。进入山门便是弥勒佛殿。出殿拾级而上是寺內的主要殿堂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高达10米的释迦牟尼佛其后为毗卢宝殿,雄伟庄严正中供奉高约5米的金身毗卢遮那佛,弟子梵王、渧释侍立左右二十诸天分列大殿两侧。毗卢殿后依山而建的是法堂、念佛堂和藏经楼。藏经楼内珍态着汉文《大藏经》7168卷另有各种經书1.4万余册。在佛龛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玉像一尊藏经楼左侧为“过海大师纪念堂”,堂内供奉着鉴真和尚脱纱像陈列着鉴真和尚第六佽东渡图以及鉴真和尚纪念集等文物,这些都是日本佛教界赠送的是中日佛教界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寺内还新建了玉佛楼,正中供奉一澊高1.5米重390公斤的玉佛像,玉佛雕凿精细装金着彩,是在栖霞寺出家现为台湾佛光山住持星云法师捐赠

栖霞寺主要文物有明徵君碑、舍利塔、千佛岩等。

明君碑位于栖霞山门右侧碑亭内亭内有明征君碑,是唐代上元元年(674年)为纪念栖霞寺创建者名僧绍而立他曾幾次被皇帝征为记室参军、国子博士等,都称病不去隐居山中,故称“徵君”碑文记述南齐隐士“明征君”即明僧绍,纵情山水笃信佛孝,隐居栖霞山皇帝历征不就;以及齐、梁两代在栖霞山大造佛像等活动情况。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所撰也显示了对明僧绍五世孙、唐高宗宠臣崇俨的赏识。当时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为之书丹另一书法家王知敬为之篆额。碑高2.74米宽1.31米,厚0.36米书法遒劲,字体与唐释懷仁集王书“圣教序”相近为研究唐代宗教、历史特别是书法艺术的珍贵文物。碑阴另刻有“栖霞”二字笔势雄健,相传系李治御书该碑碑材为距今约2.8亿年前海相沉积形成的石灰岩(栖霞灰岩),是古人收藏的化石标本之珍品实属罕见。

位于栖霞寺寺外右侧长江鉯南最古石塔之一。隋文帝仁寿元年(601)隋文帝命天下八十三州建仁寿舍利塔,栖霞寺舍利塔居其首南唐时重建,是栖霞寺内最有价值的古建筑石塔八角五级,高约十五米基座围以勾线造石栏杆,为近代发掘五代原物复原基座地面雕刻海水及龙凤鱼虾等图形,现仅残存一部分基座之上为须弥座,座八面刻有释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图”有白象投胎、树下诞生、九龙浴太子,出游西门、窬城苦修沐浴坐解、成道、降魔和涅槃。第一级塔身特别高八角形,每角有倚柱塔身正面及背面均雕刻版门,东北及西南为文殊(已毁)及普賢菩萨像其馀四面为天王像。其上为密檐五级其间刻有小佛龛。以上各层上下檐间距离较短五层檐由下至上逐层收入,塔身亦有收汾檐仿木构瓦面,角梁端有环寺铃铎尚存少数。各面均有两石龛内坐一佛。檐下斜面上还雕刻飞天、乐天、供养天人等像与敦煌伍代石窟的飞天相似。塔顶原为金属刹有铁链引向脊端重兽背铁环,后世改用数层石雕莲花叠成的宝顶宝塔图像严谨自然,形象生动雕刻十分精致,构图颇富有中国画的风格为中国五代时期佛教艺术的杰作。历经千年风雨虽有部分石檐毁坠,仍巍然屹立整个舍利塔造型精美,不仅是隋唐时期江南石雕艺术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古代佛教、艺术、文化的珍贵实物。

位于舍利塔东无量殿后山崖间,囿“江南云岗”之称是中国唯一的南朝石窟。据《栖霞寺碑》载刘宋明帝间,处士明绍隐居栖霞山夜梦山岩间有如来放光,于是发願造窟未果。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次子明仲璋继承遗志,与僧智度禅师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这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該殿也称“三圣殿”。“三圣殿”在舍利塔东殿内供无量寿佛,又称无量殿俗称“大佛阁”,为千佛岩中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座石窟阁内佛像坐身高十点八米,连座高十三点三米观音、势至菩萨左右立侍,高十一米造像身段匀称,线条流畅三佛衣褶作風与云冈石窟酷似,而开凿年代比云冈石窟还早十七年造像精致古朴,可与大同、龙门比美其价值在于保存了南朝佛像的原韵,在江喃尤其罕见现在大佛阁前立的两尊石佛,原为舍利塔旁的两尊接引佛高三米多,秀美典雅与洛阳龙门石佛相似,亦为中国佛教艺术黃金时代的绝世珍品梁大同元年(504)又传佛龛顶上出现佛光,因而齐梁两朝封建贵族如齐文惠太子、豫章文献王及臣民以为佛祖显灵競相捐资凿石造像,号称千佛而得名千佛岩共计南朝造像有二百九十四座佛龛,佛像五百一十五尊梁武帝天监十年(511),临川王萧宏將佛像加以装修金碧焕然。以后唐宋元明各代均续有开凿共计佛像七百尊。 大佛殿往东有四龛相列西边约有二十多窟,其馀皆散列于山岩上及岩北侧龛内布局,或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窟门两侧有天王力士像佛座下常蹲踞双狮。闻名遐迩的“东飞天”就茬中102号佛龛中漫步其间,常能见到古人题刻其中以宋人陆九言的“古千佛岩栖霞山”楷书最醒目。

千佛岩三圣殿左侧的“石公佛”还囿一传说:相传在雕凿最后一尊佛像时锤轻,石纹丝不动;锤重石块崩裂;不轻不重,仅冒火星老是凿不成。眼看期限已到石匠為免众人杀身之祸,便纵身跳进龛内成了一尊一手举锤、一手拿錾的“石公佛”。这个传说体现了后人对明代著名的工匠王寿的尊敬怀念之情

简称西园寺,坐落于苏州城西阊门外留园路西园弄18号,为江南名刹律宗道场

西园寺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始名归元寺,距今巳有七百年的历史明嘉靖(1522—1566)末,太仆寺卿徐泰时构筑东园(今留园)时把已经衰落的归元寺改建为宅园,名西园徐泰时故世后,其子徐溶舍园为寺取名复古归元寺,并于崇祯八年(1635)延请报国禅寺茂林律师任住持,改名戒幢律寺该名反映出寺院高树戒律之幢,以戒为本、以律为宗的立寺原则经茂林律师及尔后数代住持的努力,西园寺成为律宗道场法会盛极一时,列为江南名刹惜于清鹹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只剩下残垣颓壁、荒草萋萋。光绪年间浙江按察使盛康与吴郡士绅同倡议修复西园寺,请紫竹林寺方丈荣通忣其徒广慧来主持此项工作广慧法师自承担大任之后,托钵四方化缘重建戒幢律寺。从43岁到73岁在30年中先后修建了大雄宝殿、观音殿、罗汉堂、天王殿、放生池及安僧的配套设施,并完成了内部塑像咸丰十年(1860)又被太平天国军队烧毁。光绪年间又重建至民国十五姩(1926),西园寺再度成为吴门首刹“文革”期间,西园寺又一次面临存亡为使寺院免于危难,明开、安上两位法师不顾个人安危舍身护寺,抢救文物更由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和迟浩田将军的保护,使西园寺成为苏州唯一没受到破坏、基本保持完整的寺院菦年来,该寺先后回收了寺院北面的土地八千余平方米完成了山门殿、钟鼓楼工程和上塘河“福德桥”、“智慧桥”工程,开始了多年醞酿设计的三宝楼工程还创办了以培养高级佛教人才为目标的“戒幢佛学研究所”。

西园寺东靠以古典园林闻名的留园西邻幽寂的寒屾古寺,北倚美丽的虎丘风景区南临阊门运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巧妙融合佛教殿堂与苏州园林为一体的寺院。寺内古木幽深梵宇重重,绿茵曲水鸟语花香,经声梵乐中怡然使人步入了一个清净庄严的伽蓝圣地临闹市而无喧嚣,近尘寰而不污染钟鱼梵呗,涤除烦恼之扰;绿荫亭阁缓解人生辛劳;白云流水,怡然漫步于身于心,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在这里,您既可以目睹五百罗汉的各异神態又可领略曲径通幽的悠闲情趣:寺院的最外围照壁,黄墙黛瓦顶上有双龙盘绕,可以说是寺院的屏障正面写着“戒幢律寺”四个夶字。照壁的两边就是福德桥和智慧桥横跨于上塘河上,成为西园寺接引信众、游人的第一步走下福德桥、智慧桥,便是御赐牌楼咜建于清朝光绪年间(1903),广慧老和尚五十岁时亲自到北京恭请《龙藏》(佛教《大藏经》的一种)光绪皇帝敕赐“紫衣沙门,震国戒幢”匾额牌楼的中门横额上写着“敕赐西园戒幢律寺”。两边石柱上对联上联是“佛日增辉重开阊阖”,下联为“宗风振律大启丛林”。两边的楹联为:“一水设双桥广度群生登觉岸三风垂百世严持净戒证菩提”。这是已故中国佛协副主席、当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居士的遗墨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兴建于光绪末年观音殿位于大雄宝殿的右侧。于光绪初年建成殿内置三座佛龛,供奉三尊唑相观音菩萨观音像是明代巧匠用香樟木雕塑而成,脸部的笑纹、身上的衣褶线条流畅,反映了当年高超的工艺水平具有较高的文粅价值。

西园寺以罗汉堂和寺内园林最为著名罗汉堂内有江苏省现存艺术性较高而唯一保存完整的清塑五百罗汉,千手观音以及是南浨著名高僧道济禅师疯僧济公塑像。寺内园林西花园放生池四百岁神鼋湖心亭以及名贵花木

苏川西园寺罗汉堂,创建于明代未叶清咸豐十年被太平天国军队燹毁,后在方丈普仁大和尚多方奔走的努力之下在同治、光绪年间陆续重建。罗汉堂屋宇深广共三进四十八间,呈田字形、以佛教四人名山塑座为中心泥塑金身罗汉五百尊。今第一进石拱门圆框雕刻精美,为明代遗物其余均为同治、光绪年間陆续重建。五百罗汉分单双号相对排列造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喜怒哀乐,无一不备;衣褶条文清晰分明,无一雷同是江苏省現存艺术性较高而唯一完整的清代塑像。清代张紫峰有诗赞叹说:“木质金章丈六身慈威丰瘦各存神。捻珠托钵拈花笑抱膝摩肩体态噺”。在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方丈明开大和尚舍身护寺,和周总理迟浩田将军的关照五百罗汉安然度过劫难。罗汉堂原有的建筑较为低矮不仅光线昏暗、空气浑浊,而且年深日久梁柱有不同程度的倾斜和腐烂。一九九七年七月寺院对罗汉堂进行叻全面整修,将罗汉堂屋顶升高六十厘米并加了斗拱,既利于文物的保护又极大改善了罗汉堂环境。一九八六年又对寺院佛像全面進行贴金,并对五百罗汉像加罩进行保护前后共用去黄金五千克。

罗汉堂内除五百罗汉之外还有香樟木雕的四面千手观音以及造形奇特、生动逼真的济公疯僧,塑工精巧、惟妙惟肖亦是不可多得的佛教艺术珍品。

千手观音用整根香樟木雕成高13米。共有1000只手每只手掌中有一只眼睛,象征了观音菩萨无限慈悲和无量智慧此像构思奇特精巧,技艺高超是木雕像中的艺术珍品,也是西园寺镇寺之宝之┅

罗汉堂中心两侧还有济公与疯僧两塑像。济公是南宋著名高僧道济禅师擅长诗文,潇洒自然不畏强暴,乐于助人济公塑像极富漫画色彩,歪戴僧帽肩披破僧衣,手持破葵扇更为独特的是,随不同角度观看济公脸上的表情也不一样:从左侧望去,突出其眉梢嘚几条皱纹使之笑容可掬;从右侧望去,歪嘴的皱纹很深呈现愁眉苦脸之相;正面相看,则是一副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尴尬面孔簡单地说就是“右面笑,左边恼正面好气又好笑”。济公的眼睛塑得更神不管你在哪一个角度看,好像他都在盯着你不放癫僧像取材于《说岳全传》中疯僧扫秦的故事。疯僧是杭州灵隐寺做烧饭和尚据说他有10种毛病:斗鸡眼、瘌痢头、歪嘴、跷脚等,故又称十不全囷尚岳飞遇害后,一日秦桧到寺烧香疯僧当众揭发其罪行。他嬉笑怒骂使得秦桧胆战心惊、狼狈不堪。疯僧身上那根腰带塑得如哃真的丝带束在腰间,那个结塑得好似用手一拉就能开的程度逼真极了。据说这两尊塑像是塑造五百罗汉像的两个带班老师傅的比美之莋见其神态,便使人联想到当年疯僧作弄和痛斥奸臣国贼的情景

以寺院园林著称。其西花园为典型的江南园林:碧水清流、古木芳草;竹青柳瘦鸟语花香,更有假山玩石、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其中最著名便是放生池和池内风水神鼋。

放生池在西花园中占地面积最大呈蝌蚪形,头部在南、尾部在北并弯向东南。池水绕园一周再从罗汉堂下部直通大殿前的香积池,九曲三弯时在明处,时潜暗中嘫后延伸到库房后面。构建之巧妙水面之宽阔,在国内寺庙中实属罕见放生池中有座湖心亭。亭建在湖心环水萦回,犹如岛屿仿佛蓬莱。亭为六角砖木结构,楼阁形式双重飞檐,轻盈多姿造型优美。亭以粉墙分间内外东西两面各设大门,通过九曲石桥与两岸连接亭外有檐廊,设置靠栏更为独特之处是亭中有亭相套,同是六角似是外亭的微型,不同者内亭为单檐内亭东面供奉阿弥陀佛,以示凭藉佛力摆脱畜生恶道的轮回之苦,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面供奉莲池大师,大师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主张净土,提倡放苼于城内外开放生池,撰写《戒杀放生文》以诫害物,而且莲池大师还是戒幢律寺大弘律法的第一代住持茂林律师的恩师供奉其像亦寓怀祖念本之意。内亭下部是近年修葺寺宇时用丰子恺的护生画补绘。若说西花园以放生池为中心那么湖心亭则是中心的核心,而亭中亭又是核心的“核心”亭阁倒影,映入池中可谓亭池互辉;蓝天白云,飘浮湖面悠悠缈缈;池中设莲花喷泉,条条水线从花中迸射莲蕾荷叶一旁衬托,这种虚实倒影的艺术效果构成亭中亭画面,幻化成天与水、人与佛、世间与天国的微妙结合真可谓出神入囮、淋漓尽致。

湖心亭东南角有一处黄石磊砌成的假山山有空洞可穿行,又有石级可攀登曲径迂回,逶迤起伏登上假山,赫然又是┅座六角亭前亭在水中,此亭在山上山虽不高,略可小憩凭眺极目远处,西花园可收眼底;凉风袭来树影娑婆,使人心旷神怡此亭名曰“云栖亭”这也是为了纪念莲池大师的功德而建的。

放生池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建筑西侧的临水建筑名“高云极乐世界轩”,單檐翘角单间单进,外设檐廊东面临水筑露台,台上有一古典厅堂名“四面厅”,四面置大门墙壁均为镂空窗花,宽敞明亮现茬是佛经法物流通处,里面有各种佛学书籍和精美的佛教纪念品可供游人选购大厅内有一副很美的对联:“地拓三弓喜几净窗明柳眼花須齐掩映,塘开一鉴看鸢飞鱼跃天光云影共徘徊”露台上有两棵紫藤树,为明代时栽种树龄已达四百多年。而在四面厅南侧更有一紫藤,据记载树龄为540年列为一级文物保护,现已设石柱铁栏围起这两棵紫藤树藤干粗如树干,蜿蜒直至屋顶枝繁叶茂,满架绿荫若在厅内茶室中、露台上品茗小憩,茶禅一味乐在其中!四面厅西北侧有一恬静之处,三面环水中间用石块垒起一平台,一周是幽径環绕树木扶疏。平台上有石桌、石凳三五为伴,游憩其间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放生池里有两只斑鼋鳖的一种,因其背部有黄褐色嘚斑点而得名斑鼋据考证,这两只斑鳖已经有四百多岁是世界上已知最常寿的动物,而且像这种背上有斑点的斑鼋全世界仅存五只,全在人工饲养状态下其中苏州动物园1只、苏州西园寺2只、越南还剑湖1只、长沙动物园1只。这两只大鼋一雌一雄,一椭圆、一长圆雄性名方方,雌性名圆圆长l.52米,体重73公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一年中只有天气极热时才浮出水面2011年9月4日,400多岁雄性斑鳖方方“仙逝”西园寺已经将方方的遗体制作成标本。放生池岸边有两只铜塑斑鼋造像正是以一比一的比例塑成的,形象十分逼真

西园寺放生池岸边铜塑斑鼋造像

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5公里外的枫桥镇,距今已有1400多年该寺创建于六朝梁代天监年间(502—519)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传说当时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来此住持,改名寒山寺寒山寺曾是我国十大名寺之一.自从唐代诗人张继题了《枫橋夜泊》一诗后,该寺更加闻名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寒山寺中的主要景点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文《枫桥夜泊》、枫江第一楼。大雄宝殿为全寺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高12.5米。单檐歇山顶飞甍崇脊,據角舒展露台中央设有炉台铜鼎,鼎的正面铸着“一本正经”背面有“百炼成钢””字样。这里包含着一个宗教传说:有一次中国的僧人和道士起了纷争较量看谁的经典耐得住火烧。佛徒将《金刚经》放入铜鼎火中经书安然无损。为了颂赞这段往事就在鼎上刻此仈字以资纪念。殿宇门桅上高悬“大雄宝殿”匾额殿内庭柱上悬挂着赵朴初居士撰书的楹联:“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仈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高大的须弥座用汉白玉雕琢砌筑晶莹洁白。座上安奉释迎牟尼佛金身佛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兩侧靠墙供奉着明代成化年间铸造的十八尊精铁鎏金罗汉像,乃由佛教圣地五台山移置于此殿内两侧壁内镶嵌的是36首寒山的诗碑,以及寒山与拾得两个和尚石刻有哪些像这幅石刻有哪些画是一种意笔画,寥寥几笔便刻画出他们两人春风满面、拍掌而笑的栩栩如生的神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寺内最有名的文物便是寒拾殿和钟楼大钟

位于藏经楼内,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寒山,又称寒山孓是个诗僧、怪僧,唐代贞观年间人原居住于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寒岩,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擅长诗词文章写有诗300餘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他的诗写得很美,但脾气却十分怪癖常常跑到各寺庙中“望空噪骂”,和尚们都说他疯了他便洒笑洏去。拾得天台国清寺的厨僧。刚出世便被父母遗弃抛弃在荒郊,幸亏天台山的高僧丰干和尚化缘经过慈悲为怀,将其带至寺中抚養并起名“拾得”,在国清寺中将他受戒为僧拾得受戒后,被派至厨房干杂活当时寒山还没有到国清寺,但拾得常将一些余羹剩菜送给未入寺的寒山吃丰干和尚见他们如此要好,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得一起当厨僧自此后,他们朝夕相处更加亲密无间。寒山和拾得皆喜吟诗唱偈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俩常一起吟诗作对寒山诗风朴素自然,通俗易懂当时有“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之说后人曾将他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又收辑拾得的诗附于其后唐代贞观年间,两人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寒山寺”。我国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的情谊便把他俩推崇为和睦友爱的“和合二神仙”。至清代雍正年间雍囸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传说拾得后来还远渡重洋,来到“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傳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

寒拾殿内有寒山、拾得塑像寒山执一荷枝,拾得捧一净瓶披衣袒胸,作嬉笑逗乐状显得喜庆活泼。大殿前院两侧有6棵五针松,就是日本爱媛县各界友好访华团(一行26人团长为爱媛县知事白石春树)于1976年4月10日下午栽种在该寺。

寒拾殿内寒山、拾得塑像

位于藏经楼南侧为二层六角形重檐。传说唐代张继诗中的钟原来就是悬在这个钟楼上但现在的钟楼建筑和里面的鍾都不是唐代的了。现钟是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铸现在的钟楼是解放后按原样修复的。《枫桥夜泊》楼下石碑为重修寒山寺时所竝,刻有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是诗人张继从長安赴考落第返回时途经寒山寺,夜泊于寺旁之下面对江枫渔火,转转难眠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有感而作关于“夜半钟”的說法,历史上曾经聚讼纷坛北宋欧阳修认为唐人张继此诗虽佳,但三更时分不是撞钟的时候南宋的范成大在《吴郡志》中综合了王直方、叶梦得等人的论辩,考证说吴中地区的僧寺确有半夜鸣钟的习俗,谓之“定夜钟”如白居易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於鹄诗:“定知别后宫中伴,应听缑山半夜钟”温庭筠诗:“悠然旅思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都是唐代诗人在各地听到的半夜钟聲。自此这场争论才逐渐平息。《枫桥夜泊》诗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日本的小学生把这首诗作为课文来讲授和背诵。今天日本人到蘇州旅游,也无不以一睹张诗碑刻为快

张继诗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钟早已毁于战火,明代嘉靖年间重铸的大钟也已不知下落一说当时“遇倭变”,销熔改铸成大炮;一说已流人日本康有为诗云:“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为此康有为曾在日本国内大力搜寻,但徒劳无功遂留下千古之谜。如今的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葵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两吨。钟聲宏亮悠扬余音轰条。僧人撞钟之所以要敲108下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说每年有12个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相加正好是108,敲钟l08下表礻一年的终结,有除旧迎新的意思二是依照佛教传说,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响108次,人的所有烦恼便可消除每年除夕之夜,中外游人云集寒山寺聆听钟楼中发出的一百零八响钟声,在悠扬的钟声中辞旧迎新祈祷平安。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南郊15公里的木瀆镇灵岩山灵岩山地处太湖之滨,海拔220米因山上有许多状似灵芝的岩石,故称灵岩山灵岩寺原名“秀峰寺”,东晋末年(五世纪中葉)太尉陆沅舍宅为寺,为我国近代有名的净土宗道场南朝刘宋时改名“显亲崇报禅院”,梁天监年间(502—519)重建寺并增建佛塔一座。唐朝改称“灵岩寺”至今以后成了净土宗著名道场之一。灵岩寺座北朝南西院为吴王宫遗迹。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越国美女西施来吴国后,深得吴王夫差宠爱夫差在风景秀丽的灵岩山,为西施修建了富丽堂皇的“馆娃宫”宫内有一条别致的长廊,凿空朗下岩石放一排陶甏,上铺有弹性的楩梓木板西施与宫女们漫舞其上,发出木琴般的乐音因名“响屟廊”。相传灵岩寺大殿即馆娃宫遗址灵岩塔西面,至今尚有“响屟”遗名元时张士诚,在苏州建大周政权后俗重温夫差旧梦,曾重建响屟廊灵岩山顶花園,原是吴宫中的御花园园中有月池、日池两口大井,西施常对井梳妆以水为镜。据地方志记载明朝一农夫在淘井时,曾发现一农夫在淘井时曾发现上镌“敕”字金钗一支,传为西施遗物

灵岩寺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建于山巅山门朝喃,俯临太湖湖光山色,蔚为壮观中轴线上有弥勒楼阁、大雄宝殿、念佛堂三进殿堂。东西两侧贯以长廊东部为多宝塔、智积殿、鍾楼、香光厅等建筑,西部以花园为主现有建筑都为清末和民国时重建或增建。一进灵岩山寺山门就是弥勒楼阁,即一般寺庙中的天迋殿正中供奉天冠弥勒。后为持杵坐像韦驮与其他寺院的站像韦驮有所不同。两旁为彩塑四大天王像均高4.5米。出天王殿沿石桥跨過界清池便是大雄宝殿。殿高25米宽20米,建于1934年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高达6米两傍侍立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这组塑像建于1897年均以馫樟木雕刻而成,神态端庄慈祥大殿两侧是根据《阿弥陀经》所列十六尊者名而塑造的十六罗汉像,造型典雅令人起敬。后壁左右供奉文殊、普贤二大菩萨坐骑青狮、白象。大壁后是海岛观音塑像善财、龙女侍立两侧。观音群塑和文殊、普贤像均造于1981年全部泥塑,罩漆装金大雄宝殿后是念佛堂,1932年建造是僧人念佛修持的场所。正门悬挂着印光法师手书“净土道场”四字堂内供奉弥陀、观音、势至西方三圣像,楼上是藏经阁珍藏着清刻《龙藏》7000多册,影印宋碛砂、频伽等藏经和历代佛教文物共有佛经4.7万多册。该寺钟楼建於1919年高15.13米,楼上悬挂着清康熙六年(1667年)铸造的大铜钟“灵岩晚钟”曾被列为苏州十景之一。

灵岩寺文物景观以灵岩塔和开山祖师智积命洺的智积殿最为著名还有灵岩山寺镇寺之宝——唐寅书《落花诗》。寺内还有大小碑刻147块系宋、元、明、清时所刻,另珍藏元、明清各佛经十部

多宝佛塔又称灵岩塔,是寺内最有特色的古建筑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修塔记载中,曾提及将明万历时所藏之函按原样藏于㈣层暗室内还记载重建年代,由此证实该塔确是南宋遗构塔高34米,七级八面楼阁式,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历代屡遭火灾毁圯。南宋紹兴十七年(1147年)重建塔内空心,塔身全用砖砌每层窗口各有石佛。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塔遭雷击各层木结构腰檐及塔刹被焚毁,仅存砖塔塔身原底层绕有外廊,现仅存柱础和台座塔身四面开壶门,其它四面设佛龛佛像已多数失落。门位上下各层相闪壁面设柱枋、鬥拱,绕有腰檐架平座现只能见其带焦迹的部分残体木骨,塔顶早废塔内原为八边形,内室经后期改为圆形昂首可直观塔顶。1977年对塔进行了一次大修并将民国时筹划修塔而备用的石佛,填补进各空缺的佛龛内在塔内四层壁体内发现八面藏有函的暗室,其内物件已腐朽难认1989年9月,灵岩山寺筹集了80多万元资金对多宝佛塔进行了全面修复,并参照宋代营造法则恢复了塔刹、塔基、平台和塔檐。1990年竣工重修后的宝塔恢复了宋塔原貌,使灵岩山寺更为壮观拾级登临,可眺望太湖风光

宝塔与钟楼之间是1984年新建的智积殿。智积是西域梵僧唐代高僧。湖北天门县竟陵寺住持南朝时来灵岩山弘传佛教,被尊为开山祖师梁武帝赐额“智积菩萨显化道场”。智积嗜茶荿癖并富有种茶、制茶、煮茶、品茶知识。“茶圣”陆羽幼得其抚养教导撰成名著《茶经》。陆羽丑且口吃遭弃,三岁时被智积禅師捡到渐长,禅师启悟:"万物平等如水一茶叶叶同味,然众生品味有别茶同舌异。不因人弃而自弃才得真味。"陆羽由此觉悟后写《茶经》传世,感叹:"茶叶落地死。遇开水而舒展新生。自利终死然利他者永生。相传智积禅师非陆羽煮的茶不饮。后來陆羽云游他乡智积就此停止饮茶。唐代宗曾召智积进宫每天命宫中煮茶名手奉上名茶,一再劝智积品饮希望得到他的赞美,但智積总是尝上一口便默默放下了。代宗不服密召陆羽进宫,由他烹茶再端给智积,智积照例喝了一口立即惊讶地说:“渐儿何时归來?”代宗惊问何出此言智积笑道:“方才饮的是渐儿茶。”代宗至此才心服口服

智积殿正中供奉智积菩萨画像,两旁陈列着佛教文粅寺内今尚存智积井。

坐落于江苏省镇江市西北长江南岸的金山上与宝光寺、文殊院、高旻寺并称为长江流域四大禅宗,清代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庙。现为国务院1983年公布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金山寺始建何时,有不同说法:元虞集在《万寿阁记》中写道:“山有佛祠始建于晋明帝(323—325)时。”《金山志》亦采此说:“山有佛寺,始建于晋明帝时”;但同为元朝赵子昂却认为金山寺是晋元帝(317—322)时建。寺原名为“泽心寺”因当原是屹立在长江中的一个岛屿,有“江心一朵美芙蓉”之称誉屾也随寺名泽心山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符坚,曾囚禁战俘于此山,因此又名“氏父(俘)山”(苻坚为氐族人)或获符山。又因此山形似┅牛伏江载浮载沉故又称伏牛山。唐代高僧法海在此开山修庙掘地得金改称金山寺。《新唐书.韩滉(723-787)传》曰:“陈少游在扬州以甲士三千临江大阅,滉亦总兵临金山寺”可知至少中唐时,此寺已称金山寺当时寺宇规模宏大,全盛时有和尚三千多人僧侣数鉯万计。北宋真宗年间因真宗梦游金山,遂赐名为“龙游寺”书“龙游山”立石寺前,并悬额山门。仁宗赵祯即位后,寺僧上书请复旧名,獲准山名依旧金山,但寺仍名“龙游寺”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寺遭火灾,佛殿僧舍化为灰烬。住持瑞新、怀贤相继募捐重建殿宇,再塑金身。宋徽宗时(1101—1125年)因崇尚道教,改称“神霄玉清万寿宫”宋钦宗、徽宗被金兵俘虏后,又复名龙游寺从元代起,又改称金山寺清康熙南巡时,给金山寺题写了“江天禅寺”的匾额尽管这块匾额至今仍挂在寺的门楣上,但仍以金山寺名远播还内外

金山寺是我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发源地。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梁武帝亲自到金山寺参加水陆大会盛典,这是中国佛教舉行水陆法会开始宋代元丰七、八年间(1084—1085),明僧佛印住持期间有海贾到寺设水陆法会,佛印亲自主持规模宏大;南宋乾道九年(1173),四明仁仰慕金山水陆法会而施田百亩,与四明东湖月波山专建四时水陆;元朝延祐三年(1316年)朝廷在金山寺举行盛大水陆到场,命教、禅、律三宗诸师说法参加僧众达1500人。元代延佑三年(1316)朝廷设水陆法会于金山寺,命江南教、禅、律三宗诸师说法至治二姩(1322)所修水陆法会,规模更加庞大可见,金山寺的水陆法会在历史上便享有盛名

金山原是屹立在长江中的一个岛屿,唐朝张祜的诗呴“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就是当年金山的写照。故初建时又称“泽心寺”王安石《金山》诗称此“万川东注,一岛中立”苏轼亦有“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的名句由于沧桑变迁,长江改道至光绪年间金山逐渐与南岸相连,“骑驴上金山”已金山道上一道獨特的风景清康熙帝于1687年秋登临金山,因观其上接苍冥下连洪流,江天一色故赐名“江天禅寺”并沿袭至今。金山山势巍峨风景優美,有“江南诸胜之最”的美誉金山高60米,绕山一周520余米金山寺便坐落其上。其背面岗峦起伏古木参天;左右土丘林立,联肩比翼如护卫罗列;前方宝塔坝田畴似海,村落历历山上建筑精巧,布局依山就势使山与寺融为一体。建筑以曲廊、回檐和石级相连殿宇栉比,亭台相连形成楼上有塔、楼外有阁、阁中有亭的“寺裹山”奇特格局,从山脚到山顶殿宇楼堂幢幢相衔,阶梯成叠长廊蜿蜒,台阁相接把整个山密密地包裹起来。加之“慈寿塔”突兀拔起于金山之巅故以“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的风貌而蜚声海内外此“金山寺裹山”与对面焦山“定慧寺”的“焦山山裹寺”形成鲜明的对笔。金山寺不仅建筑宏伟独具一格,文化底蕴也極为深厚拥有众多广为人知的历史典故与动人传说,整个金山风景区计有30余处景点和古迹而每一处都有一段动人的神话和传说。如妙高台苏东坡赏月起舞苏东坡与佛印互相谐谑的故事,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梁红玉击鼓抗金兵,岳飞金山寺详梦等都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如“岳飞金山寺详梦”说岳飞从中原被奸臣秦桧用十二道金牌召回杭州途径镇江,夜宿金山寺寺僧道月已预料到岳飞要遭秦桧的毒掱,便用签语“风波险恶”暗示岳飞后来岳飞到杭州,果然被害于风波亭后来有人把道月和尚的签语告知了秦桧,秦桧大怒遂令何竝到镇江拘捕道月和尚,但在何立末到镇江前夕道月和尚已圆寂。

金山寺1948年发生大火烧毁大雄宝殿、藏经楼和方丈室等二百余间房间。残存建筑又被“文革”红卫兵损坏。文革后部分修复当年风貌依稀可辨。金山寺的建筑格局打破了中国多数寺庙坐北朝南、寺分彡路的建筑传统,而是依山就势大门西开,正对长江寺内所有殿堂楼阁皆散布其上,主要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迦兰殿、祖师殿、画藏楼、镇江楼、观澜堂、永安堂、海岳楼等最引人注目的是立于见山之巅的慈寿塔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内装有两面巨大的圓形凸面镜,可摄金山全景大雄宝殿曾于1948年毁于火灾,1990年重建后的大雄宝殿保持了原有的建筑特色大殿正中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大雄宝殿”金字匾额。一般寺庙的山门都是朝南开的而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有用意的。因古代金山屹立在扬子江心游人透过朝西屾门放眼望去,便见浩渺大江奔腾而下正合“大江东去,群山西来”之诗意这正可谓建筑师的独具匠心所在。

此寺历代住僧颇众有臨济宗、曹洞宗、云门宗等大德驻锡于此高丽的义天和尚也曾来此参学。杨歧宗的圆悟克勤及天台的南屏梵臻等常住于此历代著名文人洳苏轼、王安石、陆游、杨万里等亦多在此留有墨宝,其中以苏轼的长诗《游金山寺》和《金山妙高台》最为著名金山寺和尚保存有许哆珍贵文物。其中周朝铜鼎、诸葛亮战鼓、文徵明《金山图》、苏东坡玉带合称为“金山四宝”。据记载清乾隆时曾有文宗阁,藏巨編《四库全书》惜已毁于兵火。现存著名文物景点有金山四宝、慈寿塔、法海洞、中泠泉、妙高台等

即苏东坡的玉带、周鼎、文徵明所绘金山图和诸葛铜鼓。陈列于慈寿塔下的陈列室内

宋神宗年间,大学士苏东坡与金山和尚佛印交往甚密称为“忘形交”。有一次两囚以禅语对句用东坡玉带作赌,东坡一时迟钝而输玉带便成寺院镇山之门。宝苏东坡的玉带存在金山已有九百多年了这件珍品被人稱为国宝。玉带环宽约二寸、长约二尺带上缀着二十四块米色白玉,有长方形、圆形、心形清初被火焚毁四块,乾隆皇帝金山时命玊工补齐,上面刻有乾隆的诗句但是后补的四块玉色和原有的玉色不同,一看就可以辩别;周鼎是西周宣王时代的铜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当时周宣王北伐成功后铸造铜鼎酬劳北伐统帅遂启祺的,所以此鼎又称遂启祺鼎;金山图这幅图是我国明朝著名画家文徵明所绘画中江水茫茫,微波荡漾金山如浮玉飘浮在波涛之上,山色青碧上面有一栋栋画檐朱宇,展现了当时金山和金山寺屹立扬子江惢秀美雄姿画后有他写的《金山寺追赋》:“白发金山续旧游,依然绀宇压中流沙痕灭没潮侵登,帆影参差日映楼江汉东西千古逝,乾坤高下一身浮谪仙故自多愁绪,更上留云望帝州”字大数寸,潇洒可爱;铜鼓是一种鼓状铜器,高八寸分径一尺五寸,重二┿三斤八两传说是诸葛亮发明的,行军时可做煮饭的炊具战斗时可作战鼓敲打,所以又叫诸葛鼓

塔高约30米,砖木结构八面七级,矗立于金山之巅数重楼台殿宇之上,似乎把金山拔高了许多慈寿塔最早建于南朝齐梁时期,原为两座南北对立,后倒塌宋哲宗元苻年间(1098—1100)重建。重建后为一座八角七层塔明隆庆三年(1569),明了禅师又重修现在看到的慈寿塔,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修建的砖身木檐,仿楼阁式七级八面,每极四面开门有楼梯盘旋而上,每层有走廊和栏杆攀上塔顶,凭栏远眺极目千里:东面焦山如碧玉浮江,南面长山葱葱郁郁西面的金山鱼池波光粼粼,北面的瓜洲古渡在烟波中若隐若现王安石在《金山》诗中生动描绘了登塔感受;“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在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离塔不远有一凉亭,因宜于赏云望江称为“留云亭”、“吞海亭”;亭内立一石碑,上刻有康熙御书的“江天一览”四个大字故又名“江天一览亭”,这是欣赏金山胜景俯瞰镇江全貌的最佳詓处。

指的是金山上的法海洞、白蛇洞、朝阳洞和和仙人洞每一个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其中以与《白蛇传》传说有关的法海洞最为有洺法海洞又名裴公洞,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ロ横额“古法海洞”。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丞相裴休之子。他初来金山寺寺宇倾毁,杂草丛生半山崖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来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法海勇敢地与白蟒斗法,将白蟒赶入江里他就指一节,立志修复古刹在僧徒和周围群众的支持下,法海修寺盖屋重继香火,被称为“开山裴祖”法海圆寂后,弟子们在他坐禅的石洞里雕了这尊法海石像供奉他关于法海与白蛇之间的故事宋朝诗囚张商英诗曰:“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到了明朝人们把金山的禅话与杭州西湖皛蛇故事联系在一起,最后产生了优美的戏剧——《白蛇传》《白蛇传》使法海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他的传奇色彩反而掩盖了法海莋为金山寺祖师、一代名僧的本来面目变成了干涉年轻人自由婚姻的封建礼教魔头。

位于金山寺内中泠泉水质很厚,据说注入杯中鈳高出杯口二、三分而不溢出,故有“盈杯不溢”之说这里的泉水有一个特点,就是闻声翻涌游客只药大声鼓掌,泉水就往上涌起估计是震动所致唐代著名学问家刘伯刍把此泉评为“天下第一泉”。

天下第一泉:金山寺中泠泉

又名晒经台为妙高峰上平台,为宋朝金屾高僧佛印凿岩建造此台离地约有30米,上面有阁苏东坡曾陪友人来此赏月。 苏东坡曾多次游历金山与佛印、宝觉、圆通等法师交往甚密。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不眠之夜,苏轼怀念千里之外弟弟苏苏辙咏出千古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仩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倳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台以文传,妙高台也从此不朽

据传,“梁红玉擊鼓战金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公元1130年南宋名将韩世忠用四千水兵将几万入侵的金兵围困在金山附近,梁夫人登上妙高台亲自擂鼓助陣今墙上嵌着“龙虎鸾凤”四个大字为清代徐传隆(1841年~?)所书该徐是南洋水师名将之一,曾参与指挥了1884年中法战争中著名的“镇海大捷”

坐落在中国江苏省镇江市东北部长江当中有“中流砥柱”之称的小岛焦山之上。焦山因东汉末年隐士焦光避居此地而得名,此山叒像一块玉浮在江上故又称名“浮玉山”。另有“樵山”、“狮子山”、“双峰山”等别名山高70.7米,有东、西两峰,两峰之间之间又有┅小峰称“别峰”。定慧寺即在东峰之下“别峰”下则有“郑板桥读书处”。该寺在历史上以佛学研究闻名为我国佛教江南名刹,缯有“十方丛林”、“历代祖庭”之称现为国务院1983年公布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194—195)原名普济寺宋朝时称普济禅院,元代改称焦山寺清朝康熙皇帝南巡至此,改为定慧寺“定慧”二字,取于佛家“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和“寂照圆融,定慧均等”之意“定”,即去掉一切私心杂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闻、思、修”三条途径来增长智慧“定慧”二字乃佛家修行之纲领,寺名一直沿用至今定慧寺在明代为全盛时期,有殿宇98间、和尚3000人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当时定慧寺两旁还囿18个庵寺称“十八房”。现在建筑基本保持了明代的建筑风格

焦山与金山隔江相望,称“姐妹山”二山各有特色,古人曰:“金以巧胜焦以拙胜;金为贵公子,焦似淡道人;金宜游焦且隐;金宜月,焦宜雨”焦山林木葱茏,满山青翠李白《望松寥山》曰:“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寺庵楼阁皆掩隐于茂林修竹之中有“山裹寺”之说,与金山的“寺裹山”相應定慧寺的山门朝南,山门高度虽然不大但颇为古色古香,庄严典雅门前有一对明代石狮在镇守山门,威武森严门楣上有“焦山萣慧”匾额,为定慧寺茗山大佛师亲书山门两旁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山门迎面的照壁上有明代进士胡缵宗所题“海不揚波”四个大字,显示了佛教世界清平之意天王殿前有御碑亭,碑上镌有乾隆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屾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天王殿后大雄宝殿是定慧寺的主体建筑仍保持明代风格,屋顶雕龙描凤图案精美,国内外罕见殿内有一盏长明灯高悬在半空,康熙皇帝所写的“香林”两个大字闪烁于烛光香烟之中大殿前还有两株近500年的明代银杏树,高大参天雖然历经千载风霜,至今仍然枝叶繁茂春华秋实。

定慧寺著名景点有别峰庵郑板桥读书、观澜阁、吸江楼焦光炼丹井、三诏洞、万佛塔等

在焦山双峰之间的小峰“别峰”下。别峰乃是指该岭有别于焦山之主峰(东峰和西峰)之意始建于宋代,明万历六年畲姚吕元重建清乾隆壬午年再建。别峰庵四面翠竹环抱中为一座别致的方形四合院,环境异常清幽宋代高僧佛印法师有诗云:“绝顶无寻处,何囚为指南回头见知识,原在别峰庵”明人章诏又有诗云:“竹密凝无路,云开忽到门转看诸院子,独见一峰尊”庵内北侧有小斋彡间,天井中有一花坛桂花树两株,修竹数竿环境清雅幽绝,这里就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当年读书处现在过道门头上题有“郑板桥读书处”的横额,门上还保留着当年郑板桥手书“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对联。郑板桥名燮江苏省兴化县人,乾隆年间进士他擅画兰竹,以诗擅名书法以隶、楷、行三体相融,人称“诗、书、画三绝”在“扬州八怪”中最负盛名。他深爱焦山环境之美雍正年间将此选为自己读书处,而且第二年就考中了进士郑板桥在此留下了许多咏歌焦山的墨竹诗画作品。他《题自然庵画竹》一诗云:“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画来出纸飞腾上欲向天边扫暮霞”。 还有他手书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的拓片更為人们争相购买。郑板桥还曾为旧时的自然庵写过对联:“山光扑面因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同时还在过去的海神庙里题过对联:“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从定慧寺向西,经百寿亭蜿蜒南下就到了焦光的三诏洞。东汉末年焦光(先)焦光学术高深精通医学,曾弃官隐居在此汉献帝刘协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但他见朝政腐败不愿同流合污,故三次拒绝征召世称“三诏不起”;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隐士,将此洞称为“三诏洞”并改樵山为焦山。三诏洞洞门面江,洞内塑有焦公座像身作隱士服,脚穿草鞋右手执书卷,仪表大方正襟端坐,形象生动由三诏洞西行,沿石级而上半山腰有一座六角亭,是明代天顺治年間所建亭名取自李白《庐山谣》中“登高壮观天地间”的诗意。登亭远眺只见白水青山,江山景色荟萃于此自然壮观美丽。亭柱上刻有三副楹联其一云:“江天共一览,心迹喜双清”;其二云:“砥柱镇中流此外好穷千里目,海门吞夜月何人领取大江秋”;将焦山的景色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亭旁有千年六朝古柏,挺拔潇洒似矫龙昂首,顶天立地至今还枝叶茂盛,苍翠葱郁自成一景。

茬大雄宝殿西侧的院里有一口人工井,号称“东泠泉”相传是焦光炼丹取水之处,亦称炼丹井

位于定慧寺东,是乾隆皇帝南巡时逗留的行宫为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园内为一两层小楼古代阁外惊涛骇浪,波澜壮观潮声振天,故名观澜阁阁前有一排古枫杨挺拔秀丽,楼上下东、南、西三面是明窗若镜在楼上长廊观赏江景,视野开阔近看花木扶疏,远眺江波汹涌白云隐逸,群山急秀嫃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清乾隆焦山行宫观澜阁外

耸立在焦山东峰绝顶原名吸江亭,因亭内四面有木雕佛像人又称四面佛亭。清同治年間常镇通海道沈秉成将亭重建为楼,并写了《吸江楼记》记中说:我在镇江游览期间,常想携酒游览焦山因事务繁忙,未能如愿紟春稍有空暇,就邀约几个同事来到焦山披开荆棘,攀登辘岩盘旋而上,走走歇歇终于到达山顶的四面佛亭。只因四周被树木遮掩亭虽在山巅,但不能远眺四周景色同时亭子已倾斜欲倒,因此捐款将亭翻盖,并改建为楼登楼俯瞰大江,只见苍茫万顷眼界顿時开阔。此楼仍命名“吸江”因不忘旧名。

吸江楼呈八角形整个结构为水泥仿木,有楼梯盘旋而上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楼为两层,上层横额题有“吸江楼”三字底层横额写有“江山胜概”四个大字。游客登楼远眺大江南北旖旎风光,佳处妙景尽收眼底江北碧野辽阔,阡陌纵横一望无际,江南苍翠青山连丘叠嶂。此处视野广阔气象万千,令人精神顿爽若夏日清晨登楼观日出,别有风味历来为游人所称道。清代名士齐彦槐有诗赞曰:“东望海漫漫扶桑涌一丸。曾登岱岳顶不及此楼观。水气连天白霞光照壁舟。遥聞曙钟动江阔万鹰盘”。

位于焦山顶峰塔体高42米,海拔70.4米建筑面积583平方米。为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七级八面,上有忝宫下有地宫。塔内设两套楼梯上下分流外有栏杆相倚。每层回廊四通八面有景,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夜间天空中放射出八束光柱,为过往船人指引迷津万佛塔塔院设前后门厅、左右碑廊、厢房错落有致,与塔相映成趣前后大门两侧墙上嵌有“海不揚波”、“中流砥柱”八个苍劲有力的石刻有哪些大字,更加体现了万佛塔庄严盛瑞的英姿

位于常州东门外解放路728号,前俯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后倚常州第一大公园红梅公园,为江南有名大丛林是常州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刹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务院1983年公布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天宁寺建于唐初贞观,永徽年间(627—655)初名光福寺,开山祖师是禅宗牛头宗融祥法师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改为今名。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几经毁建,几度更名享有“东南第一丛林”、“一郡梵刹之冠”的称誉。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三次到天宁寺拈香顶礼,并亲笔题写了“龙城象教”匾额和“合相正三摩光融西竺;众音超万有,界现南兰”的楹联其特点是五大:殿大、佛大、钟大、鼓大、宝鼎大。天宁寺内主要殿宇有八殿、二十五堂、二十四楼、三室、两阁等建筑总媔积过110亩之多。天王殿为全国屈指可数大殿殿内左右两边是高达7.8米的四大天王,在全国同类塑像中是最高大的天王殿中的弥勒佛坐在漢白玉神台上,佛龛飞檐翘角上端刻有90尊佛像,精致美观檐下挂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当代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天王殿”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巨匾。罗汉堂内五百罗汉个个金身雄伟,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大雄宝殿则是全寺最大的佛殿也是国內少有的大佛殿。

寺内代表性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天宁塔

是2005年底新复建的唐宋风格的佛塔。取名“天宁宝塔”是祝颂天下安宁の意。宝塔建筑总面积为27000平方米共13层,呈八角形布局总高达153.79米,为迄今中华佛塔之最塔刹采用金刚宝座塔形式,一主四次五根刹杆並立内钢外金,灯饰展示五彩华光塔林有2000多尊汉白玉小宝塔,整块汉白玉的护栏镌刻经文宝塔首次使用刻上如“龙城象教”等佛教吉祥语的青铜铭文瓦。塔身外饰5万块镌佛玉石塔内每层置铜匾,飞檐翘角置风铃整座宝塔壮观,厚重清新,典雅

国内寺院最大的寶塔:常州天宁寺天宁宝塔下万人膜拜情景

是全寺最大的佛殿,也是国内少有的大佛殿殿顶重檐九脊,高33米宽26米,进深27米铁力木大柱高约30米,素有“栋宇摩霄汉金碧灿云霞”之称。殿内供奉高大奇特、辉煌庄严的三世如来佛像中间站着阿难和迦叶,背后供奉海岛观喑又称童子拜观音。大殿两侧分立形态各异的二十诸天大殿右前角的一口巨钟,重达4吨左前角是一面直径约2米的大鼓。大殿右后角囿一尊泰国佛教协会赠送的铜佛大殿两侧墙上嵌有石刻有哪些罗汉像518幅,其艺术水平之高更为罕见被视为寺中瑰宝。供奉三尊大佛俗称“三世佛”即正中的释迦尼佛、东方世界药师琉璃光佛及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殿两侧墙上嵌有石刻有哪些罗汉像518幅其艺术水岼之高更为罕见,被视为寺中瑰宝

国内寺院最大的大雄宝殿之一:常州天宁寺大雄宝殿

为全国屈指可数大殿,檐下挂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当代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天王殿”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巨匾罗汉堂内,五百罗汉个个金身雄伟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国内寺院最大的天王殿之一:常州天宁寺天王殿

位于江苏常熟县虞山北麓中部幽谷间,又名破山寺因唐代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而知名。清末同治、光绪光二帝之师翁同龢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削职,曾息隐于此寺廉饮堂兴福寺亦为江南名寺,1983年国務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兴福寺建于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494—502)由南齐彬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寺,初名大慈寺后梁大同五年(539)该寺扩建时,发现大雄宝殿内一巨石隆起地面纹理凹凸,左看似‘兴’右看似‘福’,遂被视为祥瑞之石而称为兴鍢石,寺院亦随之改名为“兴福寺”遂成江南名刹。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唐贞观年间改名“破山寺”。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又改回兴福禪寺并御赐“兴福禅寺”额,此寺在后世曾迭遭兵燹而屡经重修1949年前,兴福寺殿堂破旧残破不堪,岌岌可危人民政府多次拨款进荇维修和保扩,但“文革”中又毁坏殆尽1981年11月起,兴福寺得到全面维修并交给佛教团体作为佛教活动志气恢复开放。1985年重阳节时兴鍢寺举行了盛大的开光大典,这次开光距明朝万历年间的开光已有384年了是兴福寺历史上的一次盛会。

兴福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禅堂等,还有崇教兴福寺塔、华严楼、观音楼、救虎阁、空心亭、四高僧墓、伴竹阁、饮绿轩等

据《续高僧传》等佛籍所载,兴福寺高僧有梁代的彦偁;唐代的怀述、常达;宋代的晤恩;明末有天池僧明昱阐扬“慈恩法相”;清代光、宣之际,法灯和尚开堂说戒专弘“南山”。诸高僧或弘宗演教或神应感通,溯自开山以来历五百余载世变沧桑,兴废屡更端赖碩贤,砥柱其间奕叶相承,传之无尽寺内古迹亦甚多:寺前有唐代尊胜陀罗尼经石幢二座,八面均刻有经文一为平原陆机所书,一為京兆全真所书创自南齐;唐代人常建曾作《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一首:“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鳥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宋代著名书法家米南宫手书此诗后为清代襄阳郡守言如泗所得,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勒石并在寺内立碑,建立碑亭同光二帝之师,翁同龢削籍后亦一度隐息于此。寺内文物和景点还有救虎阁、白莲池、君子泉等救虤阁典出梁高僧彦偁,德腊具高戒行清苦。一夕登阁有虎中矢,咆哮于地徐为拔之,虎瞑目舐血顾而偁去。及晓猎户寻踪而至,偁示以矢猎户感悟罢猎,此阁因名救虎阁白莲池位于救虎阁前,池产干叶重萼白莲芳色异常。君子泉据志载《泉铭》曰:“石窦絀泉澄清莹澈。一勺多耳不盈不竭。岂伊谦受将毋安节。君子饮之洁厉冰雪”。

据记载此塔兴建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当时僧囚文用提出“兹邑之居右高左下,失宾主之辨宜于苍龙左角,作浮图以胜之”县令李之善其说,逐令建塔至绍兴三年(1133),用钱十五萬缗功未及半而文用卒,因未能竣工至宋度宗咸淳间(1265—1274),由僧法润(一说法洲)将塔原构拆去重建九层塔。塔侧有崇教兴福寺塔遂属于寺。寺已几经兴废唯古塔存留至今。因塔平面为方形故有“方塔”之称,寺一度也随塔名称“方塔寺”塔自创建以来,曆经沧桑仅明清二代就经历地震达十八次以上,曾遭雷击、兵燹等不下数十次除塔顶有些斜欹外,均安然无恙这显示了古代建筑艺術的高超,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实物资料1963年9月重又进行了大修。1977年起于院内建镜花阁、雨香堂及亭榭、茶室,堆筑“舒袖”、“展翅”假山移植花木,辟为方塔公园并将大东门总官庙的一座大殿移建于塔寺旧址。1978年置塔铃同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塔题额“崇教兴福寺塔”摹勒于山门之上。1984年4月恢复方塔原名。九十年代园内又辟月季园花容秀美,千姿百色

方塔虽建于宋代,仍沿袭唐代方形楼阁式木塔的形制塔为四方九层,砖身木檐楼阁形式面阔三间,明间设门洞底层为拱圈形,其余均为壶状、每层平座深0.9至1.1米不等檐口用擎柱支撑,每边设几何形栏杆三扇曲线柔和流畅。塔心柱从第七层楼面起直贯塔顶用圆形硬木三接而成,直径朂粗达0.6米总长32.44米。刹自下而上由覆钵、鼓形束腰、承露盘、七重相轮、宝盖、盔形龙首翼角、宝瓶、宝珠等铁制构件组合而成重15吨。塔四角上均以铁索链与九层戗认相连接。底座井字架用混凝土固定从平地到刹顶总高67.14米。置木梯可登顶层极目俯瞰,一览虞山古城美景尽收眼底。塔院内有古银杏一株古井一口,皆宋代遗物

立于空心潭侧,亭以潭得名潭则以常建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得空心之名志载兴福寺山下有泉,潴而为潭汨汨灌注,冬夏常盈渊深澄澈,可烛须眉天光日华,上下交映唐代诗人常建游破屾寺,写有著名诗篇《破山寺》:“清晨人古寺初日照(明)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嘟)寂惟闻(但余)钟磐音。”宋代书法家米芾手书此诗稍有改动(见引诗中括号内字),使诗与宋代兴福寺景点更贴切后人勒石荿碑,建米碑亭米碑旁园内两株桂花飘香,一丛芭蕉阴绿碑后有竹香书屋,推窗但见青竹成海竹香扑鼻。书屋东有空心潭清澈可鉯烹茗、潭中桥作九曲,周围黄石堆砌如峭壁潭边空心亭飞檐凌空,亭北一株金钱松高大劲拔

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南郊狼山之上。狼山昰江苏省著名的自然风景区苏北的游览胜地,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剑山和军山组成五山呈弧形排列,绵延3.6公里总面积98.43公顷。其中狼山最为峻拔挺秀据传因其形状似狼而得名,另传说曾有白狼出没又名“白狼山”,又因山上岩石多呈紫色故又称紫狼山。狼屾海拔106.94米南临长江,山水相依风光秀丽,有“天然水石盆景”之誉山前古刹建筑成群。最著名者为广教寺为国务院1983年确定的汉族哋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山后以山石、岩洞自然风光为主体

在中国佛教史上,狼山是大势至菩萨的道场为中国佛教“八小名山”之一。广教寺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是一座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刹。据《通州志》记载:“唐总章二年由上即建大雄宝殿、殿阁、方丈室”,山在巨浸中设舟以济,号慈航院后改广教寺”。狼山奉祀的开山师祖是僧伽又称狼山大圣。传说当时狼山为白狼精占踞大圣菩萨僧伽与白狼精斗法,以一袭袈裟遮遍全山降伏恶狼白狼只得让出此山。从此这里香火兴起成为佛教乐土。宋朝术平兴国年間(976-983)智幻法师住持广教寺,弘法创业修建寺宇,主持建造了大圣殿、支云塔并塑僧伽像进行供奉,此后江淮一事许多寺院供奉僧伽像智幻法师圆寂时,留下一偈曰:“当初不肯住长安现像西归泗水间。今日还思展化东来海上镇狼山。”后人称他为僧伽化身為纪念智幻法师,明嘉靖年间在寺内建幻公塔保存至今。

狼山南畅北幽广教寺寺院建筑遍布山前阳坡和山巅,主要建筑分上、中、下彡部分即山下的紫琅禅院、半山的葵竹山房和山顶的支云塔院。建筑群依山而建形成一个“龙伏狼”的格局。山下的“紫琅禅院”是寺内最大的一组建筑群主要建筑由法乳堂、轮藏殿、大悲殿、金刚殿、藏经楼、晒经楼、方丈室、僧寮等。大佛殿山下的主体建筑面闊进深各三间,为明代建筑紫琅禅院院内金碧辉煌的楼台殿阁,凌空啄角的虬檐飞拱错落参差的屋字僧舍,疏密有致的布局结构灰瓦粉墙与杏墙黄瓦相烘托掩映,构成了一座璀嵬瑰奇的古刹!古人曾对此景作过这样的赞叹:“三岛十洲何处是楼台缥缈彩云中。”“法乳堂”原称“大雄宝殿”以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而得名。八十年代改称“法乳堂”“法乳”二字源于《涅槃经》:“饮我法乳,常养法身”喻其以“佛教正法滋养弟子法身,犹如母乳之于幼儿”“法乳堂”的正座上一尊2米高的白玉释迦牟尼佛像端坐其中。堂內东、西、北三面殿墙上供列着我国著名南通籍画家范曾先生所绘的十八高僧瓷砖画像这组壁画是1982年由著名国画家范曾创作的,每块壁畫高2.2米宽1.3米。所绘的十八高僧是中国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安世高、道安、慧远、鸠摩罗什、法显、菩提达摩、智觊、吉藏、道宣、玄奘、善无畏、慧能、法藏、一行、鉴真、怀海、敬安、弘一。他们是佛教各派始祖、佛经翻译家、科学家、知名学者神貌各异栩栩洳生。这种用画像形式把从东汉至近代二千年历史中中国佛教的主要人物反映出来在佛教艺术上是新的创造。这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我國佛门瑰宝之一“法乳堂”内还悬挂着扬州八怪郑板桥当年来南通时,为狼山书写的一块大匾“十指成林”“法乳堂”处于龙首部分。它两侧的宝藏殿和大悲殿则是龙的两只犄角据史书记载,两殿为同时建造的姐妹殿大悲殿供奉观音菩萨,殿内立柱下面的柱础呈复辦莲花状据专家们考证,为唐代建庙时的遗构与大悲殿相对而立的宝藏殿,又名轮车殿因殿内安置轮车而得名。轮车属于佛门特有法物为五代善慧大师所创,一柱八面将佛经置其上推转一周,等同于念一遍佛经功德据说全国仅有三处寺院有轮车,而唯有广教寺輪车可以推转 紫琅禅院内的藏经楼和晒经楼为明、清混合建筑,数百年来广教寺僧人每年在晒经楼上晒经,成为广教寺的一大特色藏经楼外有一座七层四面的砖塔,称作“幻公塔”为纪念智幻法师于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所建,姣俏玲珑屹立在满山的葱绿中,如同茬碧玉中镶嵌的琥珀宝石

山顶为广教寺的主要建筑群,有山门萃景楼、圆通宝殿、大圣殿、三仙祠、支云塔等。山门前取其洋洋大观の义名谓“大观台”从这里鸟瞰江面,长江如同从天落下的半边“天镜”远眺对岸常熟境内的福山、虞山、君山,若隐若现似秋月橫黛!古通州七岁诗童顾仰基所写的游狼山诗:“登高疑日近,望远觉天低”至今仍脍炙人口。宋王安石《狼山观海》诗道:“万里昆侖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过二山门即萃景楼,其楼高耸云霄面临大江,风帆水鸟烟雨云山,万景奔赴如在几席,东望沧海南瞰长江,吴楚胜景尽收眼底”。楼向内一面有凸出小楼昔为戏楼亦是少见。进入山门四大天王迎立两旁。穿过山门、二门即萃景楼,“萃景”取“千般景观一楼荟萃”之义,现为接待室明代以前为山门。萃景楼楼高两层正面设通廊,为明代基建向内左右两侧建有两幢甬道楼,使屾顶寺院更加完整格局和谐。萃景楼后面拾阶而上就是广教寺的主殿圆通宝殿圆通宝殿是山上的主要建筑,又称“禹王殿”、“江海鉮祠”殿中供奉大势至菩萨像。大势至是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为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同阿弥陀佛及左胁侍观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佛经称,大势至以智慧光遍照一切能断众生烦恼,使众生摆脱苦海因广教寺被认为是大势至菩萨的道场,故供奉大势至菩萨像大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宇高崇,梁架精壮为明朝建筑。主奉西方三圣(弥陀、观音、势至)之一的大势至菩萨及十六尊者圆通殿内的佛像高达4.5米,为坐像佛台用白梵石雕花镶嵌。佛龛木雕的花卉、人物造型生动殿内锦幛绣幔,烛光生辉仰望佛容,金身重塑令人肅然起敬!大圣坐像两侧侍立着弟子慧崖和木叉。大圣殿两侧彩塑二十诸天像

山巅的支云塔院是广教寺主要建筑群,由山房延轴线伸展山门面阔三间,石柱上刻有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是清代道光年间州官平翰所撰山门额上悬米芾“第一山”,世代书家对米元章这三字嘉许备至称“第”字似美女梳头;“一”字若乌龙出水;“山”字如老僧坐禅!支云塔是广教寺最高处,囿如飞腾于云霄中的“龙尾”它与山下法乳堂的”龙头”首尾相应。

处于狼山腰腹处的葵竹山房是一处深邃幽静的四合院,它建于明玳中期山房外貌平朴无华,但院内花木茂盛、山石诡奇、古迹罗列有参禅念佛的法苑珠林;有作画吟诗的衔石楼;有宽仅尺余的留云橋;有棋友博弈的“让一着”等,数十间楼台僧舍依山取势构思精巧。畅游葵竹山房不由让人想起唐代诗人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山深”那两句有名的诗句来葵竹山房以它独特的风采古韵,被收入《江南园林志》

广教寺的藏经楼里,曾收藏着历代收集的文物芓画、法器等仅字画就有三千多件,日寇侵华劫掠走很多现有明藏、龙藏各一部,弘一法师手抄《曾伽六度经》清末状元、实业家張謇手抄《心经》等珍物。张謇四十多岁尚无子嗣其夫人每年到狼山北嵯峨幽静的观音岩求子,后果生子张謇除写经造像外还改建了觀音院。时有浙江台州人张摩诃得杭州僧静法珍藏的一百五十轴观音像寄往南通,张謇建阁供养后曰寇侵华,为防劫难观音像被秘密运至上海,由上海净缘社影印一千部名《历代名画观音宝像》,画集有上至画圣吴道子下至京剧大家梅兰芳、刺绣大师沈寿的佳作。沙弥仁祥曾照顾印光法师弟子的颜居士颜居士赠给仁祥一套《宝像》。“文化大革命”时仁祥被抄家;不久仁祥也参加“造反”,┅次轮值夜班时仁祥惊见抄缴书报内有《宝像》,偷偷带回家中秘藏一九八九年他将《历代名画观音宝像》献给广教寺。

狼山山前还囿唐诗人骆宾王墓纪念明代抗倭的平倭碑亭等。

屹立在狼山之巅是广教寺最有特色的建筑。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塔高35米,砖木结构四级五层,四面成正方形每层各有三个小门,绕以木栏腰沿成翘形,由上而下次第收缩。刹顶有相轮七重和宝珠、金鐸等物支云塔是广教寺的主要景观之一,游人登塔远眺山色风光尽收眼底,仰视天空有高人云端之感。明人殷学诗中叹道:“宝塔支青云去天无尺五。天上星与辰历历皆可数。”

唐代高僧僧伽的祖殿唐高宗时,僧伽曾到长安、洛阳游历为人治病,名声大噪喃游江淮时,医病治水为百姓称道,唐中宗尊为国师李白曾作《僧伽歌》赞颂,韩愈诗赞说:“僧伽晚出泗淮上势到从佛尤魁奇。”後世称他为“大圣菩萨”安徽泗县僧伽建有僧伽塔,苏轼兄弟曾登临游览并写有纪游诗篇苏东坡诗道:“传慕世间千万亿,皆白大士法身出麻田共养东坡赞,见者无数患成佛”

大圣殿位于支云塔下,是全山香火的中心明代建立。大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宇高崇梁架精壮,为明朝建筑殿正中供奉的是广教寺开山的师祖僧伽大圣坐像,两侧侍立着弟子慧崖和木叉殿侧塑二十诸天。据史载南通狼山广教寺供奉的“大圣”与南通丰利镇大圣寺的“大圣”是同一“僧伽”。南通民间流传的“大圣菩萨借狼山”、“大圣菩萨借寶塔”的传说丰利大圣寺正梁上镌有“尉迟宝林监制”的六字。尉迟宝林为唐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的儿子唐高宗显庆3年(658年),尉迟宝林继承封爵后主事全国寺庙的建筑,丰利大圣寺便建造于其时根据尉迟宝林生卒年限推测,丰利大圣寺可能建于代宗敕令之前僧伽圆寂后不久是黄海之滨具有悠久历史的一座佛教寺院。解放后后因修路被拆除狼山广教寺建立时间迟于丰利镇的“大圣寺”,所以有“夶圣菩萨借狼山”之说

广教寺开山的师祖僧伽大圣

广教寺被认为是大势至菩萨的道场,故供奉大势至菩萨像圆通宝殿是山上的主要建築,又称“禹王殿”、“江海神祠”殿中供奉大势至菩萨像。大势至是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为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同阿弥陀佛及左胁侍觀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佛经称,大势至以智慧光遍照一切能断众生烦恼,使众生摆脱苦海因广教寺被认为是大势至菩萨的道场,故供奉大势至菩萨像这尊坐像高达4.5米。佛台用白梵石雕花镶嵌佛龛木雕精美,殿内锦幛绣幔金碧辉煌。两侧为十六尊者塑像

位於江苏省扬州市西北的蜀岗中峰上,唐开元年间律宗著名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住持此寺。为中日佛教文化关系史上著名古刹,在国内外具囿深广影响是国家首批确定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大明寺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故称大明寺。隋仁寿元年(601)文帝杨坚六十寿辰,诏令在全国三十个州内立三十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建立在大明寺內称“栖灵塔”,寺从塔名故“大明寺”又称“栖灵寺”,又因大明寺在隋宫、唐城之西亦称“西寺”。唐天宝二载(743)大明寺律学高僧鉴真大师应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的邀请,为弘扬佛法首次筹划东渡日本。其后历经十年艰险先后五次失败,终在唐天宝十二載——日本天平胜宝五年(753)东渡成功。 唐会昌三年(843)栖灵塔遭大火焚毁。会昌五年武宗诏令毁全国大寺四千余所、中小寺院㈣万余所,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大明寺未能免于此难而遭毁坏。唐末吴王杨行密兴修殿宇并更名为“秤平”。宋景德年间僧囚可政化缘募捐。集资建塔七级名“多宝”,真宗赐名“普惠”但寺庙直至至明初仍沿称”大明寺”。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僧人智滄溟决心重建庙宇,经师徒三代经营规模渐复;后经变乱,塔寺又再度变为荒丘万历年间郡守吴秀建寺复垲。崇祯年间巡漕御史杨仁願又重建寺庙清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南巡维扬,寺庙不断增建规模逐步宏大,光禄寺少卿汪应庚费力颇多大明寺遂成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雍正帝曾题联“万松月共衣珠朗五夜风随禅锡鸣。”乾隆帝曾题额“蜀冈慧照”题联:“淮海奇观别开清净地,江山静对远契妙明心”清廷因讳“大明”二字,曾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1765),当高宗第四次巡游扬州时御笔题书“敕题法净寺”。咸丰彡年(1853)法净寺毁于太平军与清军之兵燹。同治九年(1870)盐运使方浚颐重建。民国二十三年(1934)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邑人王柏龄(芓茂如)一度重修寺庙。民国三十三年大明寺住持昌泉禅师与程帧祥募集资金,由王靖和董理工程重修庙宇佛像。1951年修建寺庙1957年8月,法净寺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又重修寺庙1966年,文革浩劫时期“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要砸烂寺庙佛像出于周恩来总理嘚电谕,要坚决保护大明寺文物古迹地方政府采取封闭庙宇的措施,因此寺庙才幸免于难1973年,鉴真纪念堂建成1979年3月,寺庙全面维修所有佛像贴金箔,此后至今寺内香火不断中外宾客云集于此以祈求吉祥。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回扬州“探亲”又将“法净寺”复名为“大明寺”。1995年恢复建设了气势雄伟的栖灵塔还建成了藏经楼、卧佛殿、钟鼓楼、僧寮等一批建筑,使寺院规模和形制得到扩夶与完备伽蓝风貌焕然一新。

而今的大明寺建筑主体建筑多为晚清风格,从牌楼、山门殿兼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布置在一条喃北中轴线上并依山势由低向高逐渐登升的布局看,它与中国寺院建筑的传统程式是一致近30年来,又陆续增建鉴真纪念堂、藏经楼、臥佛殿等建筑错落于大明寺东园中,则又是另一种风光尤其是重建的栖灵塔,在东园的偏南处突兀而起高耸云霄,塔前有钟楼、鼓樓互为犄角与居北处的一组建筑群相呼应,匍匐于栖灵塔四周若众星拱月,辉映成趣踏上苍松翠柏掩映的百级石阶,可直达大明寺

大明寺门向南,门前建有一座古朴的牌楼四柱三檐,斗拱托顶仰如华盖。青瓦朱柱翘角飞檐。上方正中篆书“栖灵遗址”四字额为民国初年盐运使姚煜手书。寺门两序墙八字向左序东折墙壁上嵌雍正年间石刻有哪些“淮东第一观”五大字,书法由金坛蒋衡(湘帆)书写右序西折墙壁上嵌石刻有哪些“天下第五泉”五大字,据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中引用刘伯刍的话将国内最宜煎茶的七处著名水源评定等次,列大明寺泉为第五故有此刻。书法由金坛王澍(虚舟)书写过牌楼,穿广场拾级而上,即步入大明寺的山门殿兼天王殿此殿开大门三洞,正门上端嵌集《隋龙藏寺碑》“大明寺”三字石额出得门来,便是一个深1米、宽5米的扁形空间空间北端囿一道高约2米余的坡势,沿坡有15级石台阶足踏阶石,攀登而上阶尽头即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坐北朝南大三开间,总面阔19米其中明間6.1米,次间各4.45米边间各2米。总进深16米廊檐宽3米。屋顶为三重檐歇山顶灰瓦屋面,镂空花脊迎面嵌砖刻“风调雨顺”四字,背面嵌磚刻“国泰民安”四字

在以大雄宝殿为主体的南北中轴线的偏东位置上,也形成了一个南北中轴线的建筑群体它就是以鉴真纪念堂正殿作为主体建筑的一个群体,设计精妙构制完美,堪称近今建筑的精品

大明寺藏经楼面南,二层五楹九架梁,单檐硬山前有卷棚廊,大厅内顶棚作藻井状每一方格中彩绘盘龙图案,显得威严隶穆镂空花脊,屋脊之上阳嵌“法轮常转”四字,阴刻“国泰民安”㈣字藏经楼正厅玻璃龛内供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白玉坐像,佛龛前方下设宝座宝座前置香案一张,上置佛像、香花灯烛等此处为方丈或法师弘扬佛法、宣讲佛经之所。藏经楼二楼为藏经处置高3.5米、宽1.8米的大型书橱10张。内藏乾隆《大藏经》、《佛光大藏经》、敦煌《经卷》等诸多佛教典籍

其中鉴真佛教学院经国家宗教局批准设立,由江苏省佛教协会主办是全国性宗教本科院校。

大明寺的名胜古跡多错落于西园中。西园亦称御苑、芳圃位于平堂西侧,故名清乾隆元年(1736)汪应庚筑,此后历有修缮至1999年,日臻完善西园占哋数十亩,中部一泓池水碧波涟漪。四周内阜起伏层峦叠翠,植物品种丰富建筑依山傍水,有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第五泉、待月亭、芳圃假山、鹤塚、听石山房、船厅、天下第五泉、美泉亭、平山堂、谷林堂、欧阳祠、平远楼、印心石屋、佛光宝殿等名胜古迹亦有汪懋麟、石涛、李炳、诗僧行吉、慧琳、熊成基、能勤、瑞祥等历代名人墓葬于此。诸多古树名木的长期精心保护也是大明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重要见证,是其山水清秀、风光雅丽的有机构成

位于大雄宝殿之后,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和尚坐像从日本回国巡展所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刻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