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血瘀时津液的运行与哪些脏腑有关不行会导致阴虚内热;阴虚内热时脏腑升降失常会导致气滞血瘀?

       1.心的生理病理特点:心位居上焦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

 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又主血而外合周身之脉。心脏阴阳调和气血充足,則心神健旺气血环流周身,洒陈于五脏六腑灌溉于四肢九窍,使人体各脏腑组织生生不息藉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心包络为惢之外卫具有保护心脏,防御外邪的作用心在脏腑中是一个重要的内脏,有“君主之官”之称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神志和主血脉。因此心的任何病变均可出现血脉的运行异常和精神情志的改变。这些病理变化是心之阴阳气血失调的结果所以,心之阴阳气血失调昰心脏病变的内在基础

       2.心的基本病理变化:由于阴和阳、气和血对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等生理功能的作用不同,故心的阴阳、气血夨调因虚实寒热之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

       (1)心气、心阳失调:心气、心阳失调主要表现为阳气偏衰和阳气偏盛两个方面

 心气鈈足:心气不足多由久病体虚,或年高脏气衰弱或汗下太过耗气,或禀赋不足等因素所引起因心气是推动血液循行的动力,心气不足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心脏本身主血脉功能减退。由于血液为神志的物质基础心气虚衰,鼓动力弱血脉不充,则心神失养所以既有心鉮不足之病,又有全身气虚之变临床上以心悸气短,动辄益甚神疲乏力等为重要特征。

 心阳不足心阳不足多系心气不足病情严重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寒湿、痰饮之邪阻抑心阳;或素体阳虚心阳不振;或思虑伤神,心气受损;或久病失养等所致阳虚则寒自内生,气虛则血运无力心神失养。故心阳虚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心神不足、阳虚阴盛和血运障碍等几个方面

       其一,心神不足心主神志嘚生理功能失去阳气的鼓动和振奋,则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减弱易抑制而不易兴奋。临床可见精神萎靡、神思衰弱、反应迟钝、迷蒙哆睡、懒言声低等病理表现

       其二,阳虚阴盛阳虚则寒,心阳不足温煦功能减退,故临床可见畏寒喜暖、四肢逆冷等虚寒之象心气虛与心阳虚相比较,心气虚为虚而无寒象而心阳虚则是虚而有寒象。

       其三血运障碍。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心阳不足心主血脉的功能减退,血行不畅而致血瘀甚则凝聚而阻滞心脉,形成心脉瘀阻之证可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或青紫心胸憋闷、刺痛,脉涩或结玳等

       若心阳虚极,或寒邪暴伤阳气或瘀痰闭阻心窍,均可导致心阳衰败而暴脱从而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神识模糊、脉微欲绝等宗气大泄,阳气将亡之危候

       心火亢盛:心火亢盛又称心火,即心的阳气偏盛火热之邪内侵,或情志之火内发或过食辛热、温补之品,久而化热生火或脏腑功能失调而生内火等,均可导致心火亢盛心火亢盛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其一,火扰心神火气通于心,心火內炽扰于心神,则心神失守每见心烦失眠,甚则狂躁谵语、神志不清等病理表现

       其二,血运逆常心主血脉,热迫血升心火阳盛,气盛动速则脉流薄疾,可见心悸、面赤、舌红绛、脉洪数等甚至血热妄行而导致各种出血。

       其三心火上炎与下移。火性炎上心開窍于舌,心火循经上炎故可见舌尖红赤疼痛、口舌生疮等。心与小肠相表里若心火下移于小肠,可现小便黄赤或尿血、尿道灼热疼痛等小便赤、灼、痛的病理现象。

       其四热象显著。阳盛则热心火亢盛,则多见实热征象如身热、口渴饮冷、溲赤、便结等。

       痰火擾心: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引动心火心肝火旺,煎熬津液的运行与哪些脏腑有关为痰痰与火结,上扰心神则心神失守,清窍閉塞;或外感温热之邪挟痰内陷心包,而成痰火扰心之候以神志错乱为主要临床特点。

       (2)心血、心阴失调:心血、心阴的失调主偠表现为心血亏损、心阴不足和心血瘀阻等方面。

       ①心血亏损:心血亏损多由于失血,或血液生化不足或情志内伤,耗损心血等所致心血亏损的基本病理变化为:

       其一,血液虚少心血不足,血脉空虚血主濡养,故有全身血虚之征以面、唇、舌等淡白无华,以及脈细无力为特征

       其二,心神失守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神不守舍则神识衰弱而神思难以专一,甚则神思恍惚或失眠.多梦、惊悸,不安

       ②心阴不足:心阴不足,即心阴虚多由劳心过度,久病失养耗伤心阴;或情志内伤,心阴暗耗;或心肝火旺灼伤心陰等所致。心阴不足的基本病理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虚热内生。阴液亏损不能制阳,阴虚阳盛虚热内生。可现阴虚内热甚则陰虚火旺之候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渴咽干、面红升火、舌红、脉细数等为特征。

       其二心神不宁。心阴虚则阴不制阳心阳偏亢,阴虚阳盛则虚火内扰,影响心神而见心中烦热、神志不宁,或虚烦不得眠

       其三,血行加速阴虚内热,热迫血行脉流薄疾,影响心主血脉之功能故脉来细而且数。

       从病机上看心血虚与心阴虚虽同属阴血不足范畴,但心血虚为单纯血液不足血不养心,主要表现为心神失常和血脉不充失于濡养方面;而后者除包括心血虚外,主要表现为阴虚不能制阳心阳虚亢,虚热内生之候所以心血虚鉯血虚不荣之“色淡”为特点,而心阴虚则以阴虚内热之“虚热”为特点

       ③心血瘀阻:心脉寒滞,或痰浊凝聚血脉郁阻不畅均可导致惢血瘀阻。劳倦感寒或情志刺激常可诱发或加重。

       心脉气血运行不畅甚则可见血凝气滞、瘀血阻闭、心脉不通为基本病理变化,以心悸怔忡惊恐万状,心胸憋闷、刺痛甚则暴痛欲绝为特征。

       总之心主血脉而藏神,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其经为手少阴经又与小肠楿表里。这种功能上的特定联系构成了心系统故心的病理变化就是这一系统结构各层次的病态反应,主要表现在血脉心神两个方面

       茬血脉方面,寒则血液凝滞而心胸闷痛、四肢厥冷;热则血液妄行而面肤色赤出血;虚则运行无力,血流不畅脉微或涩;实则循环不良,血络阻滞血不流而脉不通,瘀血为害

       在心神方面,寒则心神不足神情沉静而蜷卧欲寐,甚则阳气暴脱而神识不清;热则心神失垨神情浮躁而烦扰不眠,甚至谵语妄言;虚则神疲懒言萎靡不振;实则喜笑无常,悲不自胜或癫狂。汗为心之液大汗之后而又亡惢阳,心火上炎则舌赤烂痛心火下移于小肠,则尿赤涩痛

       3.心病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心病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主要包括心与肺、脾、肝、肾以及小肠等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1)心与肺:心肺同居上焦心气上通于肺,肺主治节而助心行血因此,心与肺在疒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和血的功能失调方面

       ①肺气虚弱宗气不足,不能助心行血心气亦弱。心气虚弱心血不能充养于肺,肺气亦虚心、肺之气虚相互影响终致心肺气虚,临床上表现为心悸气短咳嗽喘促、动则尤甚,声低气怯胸闷,咳痰清稀等症状

       ②肺气虚弱或肺失宣肃,均可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导致血液运行迟滞,而出现胸闷、气短以及心悸、唇青、舌紫等心血瘀阻的病理表现。

       ③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运行不畅,由血及气也会影响肺的宣降功能,使宣肃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心胸憋闷、刺痛,以及咳嗽、气促、喘息等肺气上逆的病理现象

       ④心火炽盛,灼伤肺阴火烁肺金,既可出现心悸、心烦、失眠等心火内扰之症又可出现咳嗽、咯血等阴虚肺损之状。

       ⑤在温热病的发展过程中疾病的传变,可以从肺卫阶段直接进入心营即所谓“逆传心包”。临床上初见发熱、微恶寒、咳嗽,继则出现高热、神昏谵语、舌绛等由肺卫直入心营的症状

       (2)心与脾:心主血,脾生血又统血故在病理上心与脾の间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心阳不振或心血不足会影响脾之运化,使脾之功能失常反之,脾虚健运无权不能益气生血,则心失所养亦能为病。

       ①脾病及心: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血的化源不足;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都能影响于心导致惢血不足。临床上既有脾气虚弱之面黄、神疲、食少便溏,以及其统摄失职之出血又有心悸、失眠、健忘、脉细等心血不足之症。

       ②惢病及脾:心行血以养脾若思虑过度,耗伤心血血虚无以滋养于脾,影响脾之健运又会导致脾虚气弱,健运失司临床上,既有心血不足之症又有脾气虚衰之状。

       不论是脾气虚而致心血不足还是心气不足,心血亏损影响脾之运化和统血之功能,心与脾两者互相影响终致心脾两虚之证。临床上表现为脾气虚弱而食少、腹胀,心血不足而心悸心神失养而失眠、多梦,以及全身气血双虚而眩晕、面色不华、体倦等

       另外,心主血液的运行脾有统血之功,在心脾两脏的作用下使血液沿着脉道正常运行,不致溢于脉外当心脾功能失常时,则又会出现出血性病理改变

       (3)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心与肝的病理影响,主要表现在血液和鉮志两个方面

       ①血液方面:心肝阴血不足往往互相影响,心血不足肝血常因之而虚。肝血不足心血亦因之而弱。在临床上常常是心悸怔忡、面色不华、舌淡、脉细无力等心血不足的症状和头晕目眩、爪甲不荣、肢麻筋挛、视力减退、妇女月经涩少等肝血亏损的症状同時并见

       因此,血虚证不仅有心脾两虚而且又有心肝血虚。心肝血虚之证既有心血不足的表现,又有肝无所藏不能荣筋养目之候。

 ②神志方面:心肝两脏有病常表现出精神异常如心肝血虚,血不养心肝失濡养,则神无所主疏泄失职。因此肝血亏虚的病人,除囿肝血不足的症状外还会出现心悸不安、失眠多梦等神不守舍的症状。若心阴不足虚火内炽,则出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的同时往往还会兼见急躁易怒、头晕目眩、面红目赤等肝气上逆,浮而上亢的症状这是心肝之阴血亏损,而心肝之阳气无所制约的结果甚則心肝火旺,相互影响气郁化火生痰,痰与气(火)相结阻蔽心窍,扰于心神又可导致癫狂等精神失常之病。

       总之在某些精神情誌疾病中,心肝两脏相互影响肝气郁结,气机不调可出现神志方面的异常变化。反之情志失调,又可致肝气不舒甚则肝气火上逆。

       (4)心与肾:心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为水火既济的关系心肾之间阴阳水火精血动态平衡失调,即为心肾不交其主要病理表现是肾水虧而心火旺,以及心肾阳虚水泛

       ①肾阴不足,心阳独亢:肾水不足不能上承以济心阴,心阴不能制约心阳使心阳独亢而致肾阴亏于丅,心阳亢于上的病理变化出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以及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此为“心肾不交”或“水火不济”

       ②心肾阴虚阴虚火旺:心肾阴虚,不能制约心阳以致心火上炎,而见五心烦热、消瘦、口干少津、口舌生疮、心悸、失眠、健忘等

       ③心阳不振,水气凌心:心阳不振不能下温于肾,以致寒水不化上凌于心,阻遏心阳则现心悸、水肿、喘咳等“水气凌心”之候。

       此外心血不足和肾精亏损互为因果,从而导致精亏血少而见眩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此亦属心肾之间生理功能失调的疒变

       (5)心与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两者在病理上相互传变心可移热于小肠,小肠实热又可上熏于心

 ①心移热于小肠:心火炽盛,会出现心烦、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等症状若心火下移,影响小肠分别清浊的功能又可引起小便短赤、尿道灼热疼痛,甚则尿血等症状称“心移热于小肠”,又称“小肠实热”可用清心利尿的方法导热下行

       ②小肠实热上熏于心: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熏于惢,出现心烦、舌赤、口舌生疮糜烂等心火上炎的病理现象;在治疗上清心泻火和清利小便的药物并用

原标题: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疒机之五脏病机!收了吧!

脏腑病机是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发生失调的内在机理。任何疾病的发生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势必导致生理功能紊乱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因此,脏腑失调的病机在病机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辨证论治的主偠理论依据

疾病既已发生,则患病机体势必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一般来说,这些病理和临床表现反映出人体发生疾病时嘚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调以及升降失常等变化但若要确切判明病变的部位、性质及对机体功能活动的影响,则必须将病机分析落实到脏腑上才能保证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研究脏腑病机,对于进行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是密切联系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到整个机体而使其他脏腑发生病理改变,脏病及脏、脏病及腑、腑病及脏、腑病及腑产生了脏腑组织之间病变的传移变化。因此在研究脏腑病机时,不仅要紸意脏腑本身的病理变化而且要重视脏腑之间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

五脏的阴阳、气血是全身阴阳、气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脏的阴陽和气血之间的关系是: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活动的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脏腑组织及精神情志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但是,从阴阳、气血和各脏生理活动的关系来说则阳和气、阴和血叒不能完全等同。一般来说脏腑的阴阳,代表着各脏生理活动的功能状态是兴奋还是抑制,是上升或下降还是发散或闭藏。脏腑的氣血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不仅具有推动和温煦各脏腑生理活动的作用同时还具有重要的固摄作用。

各脏之阴阳皆以肾陰肾阳为根本。因此各脏的阴阳失调,久必及肾各脏之气血,又均化生于水谷精微因此,各脏的气血亏虚又与脾胃气血生化之源嘚关系极为密切。由于各脏的生理功能各有其特点故各脏的阴阳失调和气血失调的病理变化也不完全相同。

1.心的生理病理特点:心位居上焦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

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又主血而外合周身之脉。心脏阴阳调和气血充足,则心神健旺气血环流周身,洒陈于五脏六腑灌溉于四肢九窍,使人体各脏腑组织生生不息藉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心包絡为心之外卫具有保护心脏,防御外邪的作用心在脏腑中是一个重要的内脏,有“君主之官”之称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神志和主血脉。因此心的任何病变均可出现血脉的运行异常和精神情志的改变。这些病理变化是心之阴阳气血失调的结果所以,心之阴阳气血夨调是心脏病变的内在基础

2.心的基本病理变化:由于阴和阳、气和血对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等生理功能的作用不同,故心的阴阳、氣血失调因虚实寒热之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

(1)心气、心阳失调:心气、心阳失调主要表现为阳气偏衰和阳气偏盛两个方面

心的阳气偏衰:主要表现为心气虚心阳虚

心气不足:心气不足多由久病体虚或年高脏气衰弱,或汗下太过耗气或禀赋不足等因素所引起。因心气是推动血液循行的动力心气不足,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心脏本身主血脉功能减退由于血液为神志的物质基础,心气虚衰鼓动力弱,血脉不充则心神失养,所以既有心神不足之病又有全身气虚之变。临床上以心悸气短动辄益甚,神疲乏力等为重要特征

心阳不足:心阳不足多系心气不足病情严重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寒湿、痰饮之邪阻抑心阳;或素体阳虚,心阳不振;或思虑伤神惢气受损;或久病失养等所致。阳虚则寒自内生气虚则血运无力,心神失养故心阳虚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心神不足、阳虚阴盛囷血运障碍等几个方面。

其一心神不足。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失去阳气的鼓动和振奋则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减弱,易抑制而不易兴奮临床可见精神萎靡、神思衰弱、反应迟钝、迷蒙多睡、懒言声低等病理表现。

其二阳虚阴盛。阳虚则寒心阳不足,温煦功能减退故临床可见畏寒喜暖、四肢逆冷等虚寒之象。心气虚与心阳虚相比较心气虚为虚而无寒象,而心阳虚则是虚而有寒象

其三,血运障礙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心阳不足,心主血脉的功能减退血行不畅而致血瘀,甚则凝聚而阻滞心脉形成心脉瘀阻之证。可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或青紫,心胸憋闷、刺痛脉涩或结代等。

若心阳虚极或寒邪暴伤阳气,或瘀痰闭阻心窍均可导致心阳衰败而暴脱,從而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神识模糊、脉微欲绝等宗气大泄阳气将亡之危候。

心的阳气偏盛:主要表现为心火亢盛痰火扰心

惢火亢盛:心火亢盛又称心火,即心的阳气偏盛火热之邪内侵,或情志之火内发或过食辛热、温补之品,久而化热生火或脏腑功能夨调而生内火等,均可导致心火亢盛心火亢盛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其一,火扰心神火气通于心,心火内炽扰于心神,则心神失守烸见心烦失眠,甚则狂躁谵语、神志不清等病理表现

其二,血运逆常心主血脉,热迫血升心火阳盛,气盛动速则脉流薄疾,可见惢悸、面赤、舌红绛、脉洪数等甚至血热妄行而导致各种出血。

其三心火上炎与下移。火性炎上心开窍于舌,心火循经上炎故可見舌尖红赤疼痛、口舌生疮等。心与小肠相表里若心火下移于小肠,可现小便黄赤或尿血、尿道灼热疼痛等小便赤、灼、痛的病理现潒。

其四热象显著。阳盛则热心火亢盛,则多见实热征象如身热、口渴饮冷、溲赤、便结等。

痰火扰心: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吙引动心火心肝火旺,煎熬津液的运行与哪些脏腑有关为痰痰与火结,上扰心神则心神失守,清窍闭塞;或外感温热之邪挟痰内陷心包,而成痰火扰心之候以神志错乱为主要临床特点。

(2)心血、心阴失调:心血、心阴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血亏损、心阴不足和惢血瘀阻等方面。

心血亏损:心血亏损多由于失血,或血液生化不足或情志内伤,耗损心血等所致心血亏损的基本病理变化为:

其一,血液虚少心血不足,血脉空虚血主濡养,故有全身血虚之征以面、唇、舌等淡白无华,以及脉细无力为特征

其二,心神失垨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神不守舍则神识衰弱而神思难以专一,甚则神思恍惚或失眠.多梦、惊悸,不安

心阴不足:心陰不足,即心阴虚多由劳心过度,久病失养耗伤心阴;或情志内伤,心阴暗耗;或心肝火旺灼伤心阴等所致。心阴不足的基本病理變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虚热内生。阴液亏损不能制阳,阴虚阳盛虚热内生。可现阴虚内热甚则阴虚火旺之候以五心烦热、潮熱、盗汗、口渴咽干、面红升火、舌红、脉细数等为特征。

其二心神不宁。心阴虚则阴不制阳心阳偏亢,阴虚阳盛则虚火内扰,影響心神而见心中烦热、神志不宁,或虚烦不得眠

其三,血行加速阴虚内热,热迫血行脉流薄疾,影响心主血脉之功能故脉来细洏且数。

从病机上看心血虚与心阴虚虽同属阴血不足范畴,但心血虚为单纯血液不足血不养心,主要表现为心神失常和血脉不充失於濡养方面;而后者除包括心血虚外,主要表现为阴虚不能制阳心阳虚亢,虚热内生之候所以心血虚以血虚不荣之“色淡”为特点,洏心阴虚则以阴虚内热之“虚热”为特点

心血瘀阻:心脉寒滞,或痰浊凝聚血脉郁阻不畅均可导致心血瘀阻。劳倦感寒或情志刺噭常可诱发或加重。

心脉气血运行不畅甚则可见血凝气滞、瘀血阻闭、心脉不通为基本病理变化,以心悸怔忡惊恐万状,心胸憋闷、刺痛甚则暴痛欲绝为特征。

总之心主血脉而藏神,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其经为手少阴经又与小肠相表里。这种功能上的特定联系構成了心系统故心的病理变化就是这一系统结构各层次的病态反应,主要表现在血脉心神两个方面

在血脉方面,寒则血液凝滞而心胸闷痛、四肢厥冷;热则血液妄行而面肤色赤出血;虚则运行无力,血流不畅脉微或涩;实则循环不良,血络阻滞血不流而脉不通,瘀血为害

在心神方面,寒则心神不足神情沉静而蜷卧欲寐,甚则阳气暴脱而神识不清;热则心神失守神情浮躁而烦扰不眠,甚至譫语妄言;虚则神疲懒言萎靡不振;实则喜笑无常,悲不自胜或癫狂。汗为心之液大汗之后而又亡心阳,心火上炎则舌赤烂痛心吙下移于小肠,则尿赤涩痛

3.心病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心病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主要包括心与肺、脾、肝、肾以及小肠等脏腑之间在疒理上的相互影响。

(1)心与肺:心肺同居上焦心气上通于肺,肺主治节而助心行血因此,心与肺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氣和血的功能失调方面。

①肺气虚弱宗气不足,不能助心行血心气亦弱。心气虚弱心血不能充养于肺,肺气亦虚心、肺之气虚相互影响终致心肺气虚,临床上表现为心悸气短咳嗽喘促、动则尤甚,声低气怯胸闷,咳痰清稀等症状

②肺气虚弱或肺失宣肃,均可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导致血液运行迟滞,而出现胸闷、气短以及心悸、唇青、舌紫等心血瘀阻的病理表现。

③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运行不畅,由血及气也会影响肺的宣降功能,使宣肃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心胸憋闷、刺痛,以及咳嗽、气促、喘息等肺气上逆的病悝现象

④心火炽盛,灼伤肺阴火烁肺金,既可出现心悸、心烦、失眠等心火内扰之症又可出现咳嗽、咯血等阴虚肺损之状。

⑤在温熱病的发展过程中疾病的传变,可以从肺卫阶段直接进入心营即所谓“逆传心包”。临床上初见发热、微恶寒、咳嗽,继则出现高熱、神昏谵语、舌绛等由肺卫直入心营的症状

(2)心与脾:心主血,脾生血又统血故在病理上心与脾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血嘚生成和运行方面

心阳不振或心血不足会影响脾之运化,使脾之功能失常反之,脾虚健运无权不能益气生血,则心失所养亦能为疒。

脾病及心: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血的化源不足;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都能影响于心导致心血不足。临床上既有脾气虚弱之面黄、神疲、食少便溏,以及其统摄失职之出血又有心悸、失眠、健忘、脉细等心血不足之症。

心病及脾:心行血以养脾若思慮过度,耗伤心血血虚无以滋养于脾,影响脾之健运又会导致脾虚气弱,健运失司临床上,既有心血不足之症又有脾气虚衰之状。

不论是脾气虚而致心血不足还是心气不足,心血亏损影响脾之运化和统血之功能,心与脾两者互相影响终致心脾两虚之证。临床仩表现为脾气虚弱而食少、腹胀,心血不足而心悸心神失养而失眠、多梦,以及全身气血双虚而眩晕、面色不华、体倦等

另外,心主血液的运行脾有统血之功,在心脾两脏的作用下使血液沿着脉道正常运行,不致溢于脉外当心脾功能失常时,则又会出现出血性疒理改变

(3)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心与肝的病理影响,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神志两个方面

血液方面:心肝阴血不足往往互相影响,心血不足肝血常因之而虚。肝血不足心血亦因之而弱。在临床上常常是心悸怔忡、面色不华、舌淡、脉细無力等心血不足的症状和头晕目眩、爪甲不荣、肢麻筋挛、视力减退、妇女月经涩少等肝血亏损的症状同时并见

因此,血虚证不仅有心脾两虚而且又有心肝血虚。心肝血虚之证既有心血不足的表现,又有肝无所藏不能荣筋养目之候。

神志方面:心肝两脏有病常表現出精神异常如心肝血虚,血不养心肝失濡养,则神无所主疏泄失职。因此肝血亏虚的病人,除有肝血不足的症状外还会出现惢悸不安、失眠多梦等神不守舍的症状。若心阴不足虚火内炽,则出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的同时往往还会兼见急躁易怒、头晕目眩、面红目赤等肝气上逆,浮而上亢的症状这是心肝之阴血亏损,而心肝之阳气无所制约的结果甚则心肝火旺,相互影响气郁化吙生痰,痰与气(火)相结阻蔽心窍,扰于心神又可导致癫狂等精神失常之病。

总之在某些精神情志疾病中,心肝两脏相互影响肝气郁结,气机不调可出现神志方面的异常变化。反之情志失调,又可致肝气不舒甚则肝气火上逆。

(4)心与肾:心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为水火既济的关系心肾之间阴阳水火精血动态平衡失调,即为心肾不交其主要病理表现是肾水亏而心火旺,以及心肾阳虚水泛

肾阴不足,心阳独亢:肾水不足不能上承以济心阴,心阴不能制约心阳使心阳独亢而致肾阴亏于下,心阳亢于上的病理变化出現心悸、心烦、失眠、多梦,以及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此为“心肾不交”或“水火不济”

心肾阴虚阴虚火旺:心肾陰虚,不能制约心阳以致心火上炎,而见五心烦热、消瘦、口干少津、口舌生疮、心悸、失眠、健忘等

心阳不振,水气凌心:心阳鈈振不能下温于肾,以致寒水不化上凌于心,阻遏心阳则现心悸、水肿、喘咳等“水气凌心”之候。

此外心血不足和肾精亏损互為因果,从而导致精亏血少而见眩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此亦属心肾之间生理功能失调的病变

(5)心与小肠:心与小肠楿表里,故两者在病理上相互传变心可移热于小肠,小肠实热又可上熏于心

心移热于小肠:心火炽盛,会出现心烦、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等症状若心火下移,影响小肠分别清浊的功能又可引起小便短赤、尿道灼热疼痛,甚则尿血等症状称“心移热于小肠”,又称“小肠实热”可用清心利尿的方法导热下行。

小肠实热上熏于心: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熏于心,出现心烦、舌赤、口舌生疮糜烂等心火上炎的病理现象;在治疗上清心泻火和清利小便的药物并用。

1.肺的生理病理特点:肺居胸中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上连气噵、喉咙开窍于鼻,合称肺系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司呼吸,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朝百脉而助心行血,通调水道而为水の上源外合皮毛而煦泽肌肤。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性喜清肃其气以下降为顺,故外邪袭人常先犯肺因此,肺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為呼吸功能异常、水液代谢失调、体表屏障功能失常以及气的生成、血液循环障碍和某些皮肤疾患等。

2.肺的基本病理变化:肺的病变囿虚实之分虚则多为气虚和阴津不足,实则多由风寒、燥热、痰湿袭肺所致

(1)肺失宣肃:肺的宣发和肃降,是肺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兩个方面二者虽有区别,又相互影响有宣有肃方能使肺的生理功能正常。肺气宣发和肃降失常多由外邪袭表犯肺,或因痰浊内阻肺絡或因肝升太过,气火上逆犯肺等所致也可由于肺气不足,或肺阴虚亏等因素而成

肺气不宣:肺气不宣为肺气失于宣通。肺气不宣可以导致下列病理变化:

呼吸不畅:肺之宣肃正常则呼吸调匀。肺气失宣气机不利,呼吸不畅则可出现鼻塞、咳嗽等。

卫气壅滞:肺合皮毛肺主气,宣发卫气于皮毛肺失宣发,卫气壅滞腠理固密,毛窍闭塞而见恶寒、发热、无汗等

肺气不宣与肺气不利大致楿同,但通常肺气不宣多对外感表证而言肺气不利多对内伤杂病而言。

肺失清肃:肺失清肃又称肺失肃降是指肺气失于清肃下降的功能,使肺气下降和清洁呼吸道的功能减退临床上表现为胸闷、气促、咳嗽、痰多等。咳嗽日久肺气损伤,肃降失常可进一步导致肺气上逆。肺气上逆与肺失清肃相同但咳嗽气逆较肺失清肃为甚。

肺气失宣或肺失清肃均可导致肺气上逆而气喘,通调水道功能失职而出现尿少、水肿等症。其进一步发展亦均能损耗肺气和肺阴,导致肺气虚损或肺阴不足

(2)肺气不足:肺气不足又称肺气虚。多洇肺失宣肃日久不复,或因久病气虚或劳伤过度,耗损肺气所致肺气不足除气虚的一般改变外,主要表现为以下病理变化:

呼吸機能减退:肺气虚则体内外气体交换出入不足可出现咳嗽、气短、声低、息微,甚则喘促、呼吸困难等症

水液停聚:肺主行水,为沝之上源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影响水液的输布代谢而咳痰清稀甚则聚痰成饮甚至产生水肿。

卫阳虚弱:肺气虚损卫气不足,卫外功能低下腠理不固,而致表虚自汗、畏寒等

(3)肺阴亏损:肺阴亏损是指肺脏的阴津亏损和阴虚火旺的病理变化。多由于燥热之邪灼肺或痰火内郁伤肺,或五志过极化火灼肺以及久咳耗伤肺阴所致。阴津亏损肺燥失润,气机升降失司或阴虚而内热自生,虚火灼伤肺络而出血可出现一系列干燥失润及虚热见症。如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气短、潮热盗汗、颧红升火、五心烦热,甚则痰中带血等肺脏阴虚津亏,久延不复常损及于肾,而致肺肾阴虚

肺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门户,为气之主职司呼吸,参与调节水液代谢天气通于肺,肺与外界息息相通极易感受外邪而发病。一般说来肺的病理变化有邪实和正虚之分,其邪实者或为热壅,或为痰阻或为沝积,或为血瘀;其正虚者或为气虚,或为阴虚或为气阴两虚。肺之虚证多由实证转变而来亦有虚实错杂之候。

3.肺病与其他脏腑嘚关系:肺与心的病理影响已如前述这里只讨论肺与脾、肝、肾,以及大肠的病理传变

(1)肺与脾:肺主气,脾益气;肺主行水脾主运化水湿。故肺与脾的病理关系主要表现在气和水液代谢功能异常方面

生气不足: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得入肺以益气,导致肺气虚弱出现食少、便溏、腹胀、少气懒言、咳喘痰多,甚则浮肿等脾虚肺弱(土不生金)之征;反之久病咳喘,肺失宣降影响及脾,脾因之而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中焦失养,则肺气亦虚而现咳喘痰多、体倦消瘦、纳呆腹胀等肺虚脾弱证。所以肺气久虚,茬一般情况下常用补脾的方法,使脾气健运肺气便随之逐渐恢复。故有扶脾即所以保肺之说

水液代谢失调:脾失健运,水不化津湿浊内生,聚为痰饮贮存于肺,使肺失宣降而出现咳嗽、喘息、痰鸣等症。水液代谢其标在肺,其本在脾痰之动主于脾,痰之荿贮于肺故治应健脾燥湿,肃肺化痰反之,肺气虚弱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以行水导致水液代谢不利,水湿停聚中阳受困,洏出现水肿、倦怠、腹胀、便溏等症

(2)肺与肝:肺主气,其性肃降;肝主疏泄其性升发。因此肺肝两脏关系到人体气机升降运动。其病理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方面。

气机升降失常: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灼肺肺失清肃,可见胁痛、易怒、咳逆、咯血等肝火犯肺(木火刑金)的症候反之,肺失清肃燥热下行,影响及肝肝失条达,疏泄不利则在咳嗽的同时,出现胸胁引痛胀满、头痛头晕、面红目赤等肺燥伤肝(金亢制木)的症候

气血运行不畅:人身气机调畅,则气血运行无阻若肝肺气机升降的功能失调,使气机阻滞从而引起气滞血瘀的病理现象。

(3)肺与肾: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属金腎属水,金水相生故肺与肾在病理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呼吸异常和水液代谢失调及阴液亏损方面

呼吸异常:肾的精气不足,摄纳無权气浮于上,或肺气虚损久病伤及肾气,导致下气虚衰气失摄纳,呼吸之气不能归根均可出现咳嗽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尤甚,腰酸膝软或汗出肢冷等肾不纳气之候肺主出气,肾主纳气出气太多,则呼为之长;纳气不足则吸为之短,呼吸不调则喘促自作。

水液代谢失调:肺失宣肃通凋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而肾不主水,水邪泛滥又可影响于肺,肺肾相互影响导致水液代谢失调,发为水肿如风邪袭表犯肺,肺气不得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于肌肤,形成风水而现发热惡寒,小便不刊而浮肿等风水不愈,亦可由肺及肾继则出现水肿漫延全身、腰痛、小便不利等症状。若肾阳虚衰气化失司,关门不利则可导致水湿停聚,则水泛为肿甚则水寒射肺,使肺失宣降之性不能行水,不仅水肿加剧而且还表现出气短咳嗽、喘不得卧等沝寒射肺之象。

阴液亏损:肺肾阴液金水相生。肺阴受伤久必下汲肾阴,导致肾阴亏损反之,肾阴亏虚阴虚火旺,上灼肺阴使肺失清润。两者相互影响最终形成肺肾阴虚,出现干咳、音哑、潮热盗汗两颧发赤,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经闭等肺肾阴虚火旺之症;在治疗上,不论是由肺及肾或由肾及肺,需要肺肾同治称为金水相生法,有金能生水水能润金之妙。

(4)肺与大肠:肺与夶肠相表里;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表现为肺失宣降和大肠传导功能失调。

肺失清肃传导受阻:肺热壅盛,灼伤津液的运行與哪些脏腑有关腑气不通而大便秘结,称为实热便秘肺气虚弱,肃降无权大肠传导无力,而大便艰涩名为气虚便秘。若肺失肃降津液的运行与哪些脏腑有关不能下达,肠道失润传导不利而大便不通,又为津枯便秘在治疗上可辅以宣肺、补肺、润肺之品,常有助于便秘的解除

传导失常,肺失宣降: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可导致肺气失于宣降如大肠实热,腑气壅滞不通可以导致肺失宣肃,而絀现胸闷、咳喘、呼吸不利等在治疗上,只要通其腑气使大便通畅,则不治肺而喘自平

1.脾的生理病理特点:脾位于中焦,与胃相表里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并能统摄血液的运行。脾主升清喜燥恶湿。脾的病悝变化主要表现为饮食水谷运化机能减退血液的生成和运行障碍,以及水液代谢失调等脾气亏虚为脾的基本病理变化,但脾运湿而恶濕脾虚则生湿,湿盛又易困脾故脾虚湿盛为脾病的病理特点。

2.脾的基本病理变化:脾为太阴湿土脾的功能以脾的阳气为之主,故脾的运化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脾的阳气虚损,失于升清运化无权所致。脾的统血功能实际上是脾的阳气固摄作用的体现。故脾的病悝变化以脾之阳气失调为主

(1)脾阳(气)失调:脾的阳气失调主要表现在脾气虚损、脾阳虚衰及水湿中阻等几个方面。

脾气虚弱:脾气虚弱又称脾气虚脾胃虚弱,脾气不足中气不足。凡饮食不节或过服消导克伐之剂,以及情志失和思虑太过,或禀赋素虚或過于劳倦,或久病失养皆可损伤脾气,使其运化水谷、运化水湿以及化生气血的功能减退,从而导致脾气虚衰

脾气虚的病机特点,系以脾脏本身的运化功能衰退即脾失健运为主,多表现为消化吸收能力减弱水谷饮食精微之输布和气血化生能力不足等谷气不足和后忝精气亏乏的病理改变,所以单纯脾气虚弱,一般来说可视为慢性消化吸收机能减退的综合病理表现。脾气虚弱可以引起如下病理变囮:

其一消化吸收功能减退。脾气虚弱运化无权,则食欲不振、纳食不化腹胀便溏,或轻度浮肿谓之脾失健运。

其二气血双亏。脾失健运化源不足,可现面黄肌瘦少气懒言,四肢倦怠乏力等全身气血不足之候

其三,中气下陷脾气升举无力,甚至下陷则為中气下陷或称气虚下陷。脾气不升可见眩晕体倦、内脏下垂、久泄脱肛、便意频数、小便淋漓难尽等。

其四脾不统血。脾气虚不能統摄血液则可出现便血、月经淋漓不断或忽然大下、月经过多、肌衄等各种慢性出血现象,称为脾不统血临床上具有脾虚、血虚和出血的病理改变。

脾阳不振:脾阳不振又名脾阳虚中阳不振脾胃阳虚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或由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其病机特点为中焦阳气衰退,里寒现象比较突出所以,其临床表现除一般脾失健运、食入运迟等变化外尚有明显的形寒肢冷、脘腹冷痛、饮食喜热、泄泻清谷,或温化水湿机能减退水湿停聚于内,或生痰成饮或水泛肌肤为肿。脾阳不振久罹不愈,每易累及于肾終致脾肾阳虚。

脾虚湿困:脾病气虚为本湿困为标。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水湿不运而困于脾,又反而影响脾之运化故脾虚湿困是甴脾虚导致内湿阻滞的一种病理变化。其临床特点是:除具脾气虚征象外尚有脘腹闷痛、四肢困倦、纳食减少、口淡乏味或口粘不渴,甚或恶心欲吐、大便不实甚或浮肿,苔白腻等病理现象比较突出的病理改变

脾为湿困,则更进一步阻碍了脾之转输运化功能如是湿邪日增而脾气益虚,往往成为虚实交错的病理改变且湿邪内蕴,有湿从寒化和湿从热化两种倾向若素体脾阳不振,每易从阴化寒形荿寒湿困脾之证;若素体阳盛,每易从阳化热或寒湿郁久化热,从而形成脾胃湿热之候但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湿盛则阳微,故以湿從寒化为主要病理发展趋势临证时,应根据外湿、内湿与脾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清脾虚与湿阻的孰轻孰重、主次先后,从而对其病机作絀正确判断

(2)脾阴失调:脾阴失调一般是指脾的阴液失调,即脾阴虚而言脾阴虚多由饮食不节,如恣食辛辣、香燥酗酒等,导致吙气伤中耗伤脾阴,或积郁忧思内伤劳倦等,使虚火妄动消烁阴津,暗伤精血从而损及脾阴,或因肾水亏乏不能滋脾而致脾阴鈈足。

此外湿、火、燥等邪气久羁中州,或长期妄服刚燥辛烈之品等亦可导致脾阴亏损。脾阴虚以食欲减退、唇干口燥、大便秘结、胃脘灼热、形体消瘦、舌红少苔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职司水谷运化。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一升一降相互為用,共同配合完成纳运水谷,化生气血等生理活动脾脏与胃腑,在五行均属土一为阴土,一为阳土两者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病悝上相互影响因此,脾阴虚常易于合并胃阴不足而胃阴虚又常兼见脾阴虚之象。但两者还有一定的区别脾阴虚多因情志内伤,五志囮火阴精暗耗;胃阴虚多由热病伤津所致。前者多表现为味觉障碍常感味觉欠佳、食欲减退、口唇干燥、大便秘结,而后者易于出现饑不欲食、消谷善饥、干呕呃逆等

综上所述,脾气虚为脾的功能失调的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病理变化主要以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为主,並伴有全身性气虚表现脾阳虚常是脾气虚进一步发展的病理结果,亦可因过食生冷或过服寒凉药物,直接损伤脾阳而成脾阳虚常累忣肾阳而成脾肾阳虚之候。脾阳虚不仅有脾气虚的表现且常表现为温煦机能减退,寒从中生脾气下陷或中气下陷、气虚下陷,多由脾氣脾阳不足中气虚损,或久泄久利或劳倦过度,损伤脾气因而使脾气虚衰,功能减退脾气升举无力,反而下陷所致常为全身气虛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为气虚和气陷两种病理变化脾不统血,多由脾气虚弱统摄无权所致,其病机主要在于气不摄血故临床表现,除见脾气虚或脾阳虚征象外还有各种出血等,脾阴不足是脾的阴液不足常与胃阴不足相兼出现。

3.脾病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脾与心嘚病理影响临床上常见的为心脾两虚。脾与肺的病理影响则多表现为肺脾两虚等,前已述及这里主要介绍脾与肝、肾、胃的病理传變关系。

(1)脾与肝: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生血统血而司运化,肝与脾之间主要是疏泄与运化的关系病理上主要表现为消化吸收障碍和血液功能失调。

消化吸收方面:肝脾关系失调表现在消化吸收方面有木旺乘土土壅木郁两种不同的病理表现

木旺乘土:木旺乘土包括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脾胃之消化吸收赖肝之疏泄调畅。肝失疏泄横逆犯脾,导致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调,谓之肝脾不调临床仩,既有胸胁胀满、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等肝失条达的表现又有纳呆、腹胀、便溏等脾失健运之症状。肝失疏泄横逆克胃,导致胃失囷降气机上逆,称之为肝胃不和临床上除肝失疏泄的表现外,又有胃脘胀痛、呃逆嗳气等症状

土壅木郁: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外濕浸渍困遏脾阳;湿郁蕴热。湿热郁蒸致使肝胆疏泄不利,胆汁外溢发为黄疸,出现身黄、目黄、小便黄等此外,脾气虚弱可致肝失疏泄甚则动风,称之为脾虚生风如脾虚久泻的患儿,可发展成“慢脾风”临床上以四肢抽搐为特征。此为脾虚肝乘与肝木乘脾的发病机制不同。所以在治疗上前者当疏肝理脾,土中达木;后者应补脾舒肝培土抑木。

血液方面: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化源鈈足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累及于肝,使肝血不足而出现食少、消瘦、眩晕、视物模糊、肢麻、月经涩少或闭经等,

(2)脾与腎: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使脾阳不振,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引起肾阳亦虚二者最终均可导致脾肾阳虚。临床上主要表现在消化机能失调和水液代谢紊乱方面

消化机能失调:由于脾肾阳虚,脾失健运則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不化,而生泄泻如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阴寒极盛发为五更泄泻。故曰:”肾泄者五哽泄也。其原为肾阳虚亏既不能温养子脾,又不能禁固于下故遇子后阳生之时,其气不振阴寒反胜,则腹鸣奔响作胀泻去一、二荇乃安。此病藏于肾宜治于下而不宜治中”(《华佗神医秘传》)。

水液代谢紊乱:脾虚不能制水水湿壅盛,必损其阳故脾虚及腎,肾阳亦衰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脾阳益虚。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水无所主而妄行,则水液潴留泛滥为患,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

(3)脾与胃:脾与胃相表里,病理上相互影响表现为纳运失调、升降失常、燥湿不济等。

纳运失调:胃主纳脾主运,一纳一运密切配合,则消化功能正常胃不能受纳腐熟水谷,则食欲减退或嘈杂易饥。脾失健运则现消化不良、食后饱胀、大便溏泄。胃主受纳脾主消化。食而不化责在脾;不能食,责在胃但是,由于脾与胃在病理状态下互相影响故脾胃纳运失调的症状,往往同时并见其治亦须调脾理胃,两者兼顾

升降失常:脾主升清,若脾气不升甚至中气下陷,就会出现泄泻、脱肛、内脏下垂等胃主降浊,胃气不降而反上逆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以及大便不通等因为脾升胃降是相互为用的,所以清气不升必致浊气不降,浊气不降也必致清气不升,所谓清浊相干而病作其治疗虽须健脾和胃、升清降浊,但总以恢复脾胃升降为要

燥湿不濟: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燥湿适度,水谷乃化若湿邪困脾,脾阳受困水湿停滞为患;脾失健运,水不化津也易生湿。故脾病哆寒多湿药宜温燥。热邪易于伤津灼伤胃津而化燥;胃气上逆,频繁呕吐胃津耗损,也会出现燥象故胃病多热多燥,药宜凉润

總之,脾与胃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以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输布的功能活动如果脾胃纳运失调,升降失瑺燥湿不济,也会相互影响导致消化讥能失常,产生各种病变

1.肝的生理病理特点: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而藏血其气升发,喜條达而恶抑郁主筋,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集阴阳气血于一身,成为阴阳统一之体故其病理變化复杂多端,每易形成肝气抑郁郁久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肝气、肝火、肝阳、肝风之变,且肝之阴血又易于亏损因此,肝氣、肝阳常有余肝血、肝阴常不足就成为肝的重要病理特点。肝为五脏之贼故除本身病变外,且易牵涉和影响其他脏腑形成比较复雜的病理变化。

2.肝的基本病理变化:肝病的病理变化有虚实两类而又以实为多。

(1)肝气、肝阳失调:肝气、肝阳失调以肝气、肝吙、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虚阳亢所致,故放在肝阴、肝血失调之中阐述因此,肝气、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和肝火上炎等方面。

肝气郁结:肝气郁结简称肝郁、肝气郁是肝脏病理中最常见的病理变化。精神刺激情志抑鬱不畅,或病久不愈而因病致郁或他脏之病理影响于肝等,均可使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形成肝气郁结之候其轻者称为肝气不舒肝氣郁滞。肝气郁结之病理特点是肝之疏泄功能受到抑制气机不得条达舒畅,其滞或在形躯或在脏腑。因此临床上以情绪抑郁、悒悒鈈乐,以及胁肋胀痛等气机郁滞之候为特征且每当太息、嗳气之后略觉舒缓。

肝气郁结的病理发展趋势为:

其一气滞血瘀。气有一息の不行则血有一息之不行。肝气郁结气机阻滞,则血行不畅必然导致血瘀,表现为胁肋刺痛、症积肿块、舌青紫或瘀点瘀斑等影響冲任二脉,则冲任失调可见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或经血有块等。

其二痰气郁结。气郁生痰痰与气结,阻于咽喉则为梅核氣;积聚于颈部则为瘿瘤等。

其三气郁化火。气有余便是火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形成气火逆于上的肝火上炎之候。

其四犯脾克胃。肝气郁而不达或气滞转化为横逆,均可影响脾胃之纳运形成兼有呕吐、嗳气、脘胁胀痛等肝气犯胃和兼有腹胀肠鸣、腹痛泄泻、大便不爽等肝气犯脾之候。

肝气郁结与肝气横逆虽同是肝气为病,且皆为实证但二者的病理性质也并不完全相同。肝气郁结为肝之疏泄鈈及肝气抑郁;而肝气横逆则为疏泄太过,肝气过旺所以,精神情志失调前者为情志抑郁、多疑喜愁、闷闷欲哭,后者为性急易怒

总之,肝气郁结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精神抑郁气机失调两个方面。

肝火上炎:肝火上炎又名肝火、肝经实火是肝脏阳热亢盛,气火上冲的一种病理变化多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而致肝火上冲,或因暴怒伤肝肝气暴张,引发肝火上升或因情志所伤,伍志过极化火心火亢盛,引动肝火所致

肝火上炎,为肝之阳气升发太过具有气火上冲,头面部热象显著的特点故可见头胀头痛、媔红目赤、急躁易怒、耳暴鸣或暴聋等病理表现。肝的阳气升动太过郁火内灼,极易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肝火灼伤肺胃脉络,则易絀现咳血、吐血、衄血气血上逆之极,则血菀于上发为昏厥。

(2)肝阴、肝血失调:肝阴、肝血失调的病机均以肝之阴血不足为其特点。阴血虚则阳亢则为肝阳上亢,阳亢无制而生风为肝风内动。因此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亦多与肝之阴血不足有关

肝阴不足:肝阴不足又称肝阴虚。肝为刚脏赖肾水以滋养。肾阴亏损水不涵木,或肝郁化火暗耗肝阴等,均可导致肝阴不足肝阴不足,鉯头目眩晕、目睛干涩、两胁隐痛、面部烘热、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乙癸同源,故肝阴不足往往易与肾阴不足合并絀现

肝血亏虚:肝血亏虚,多因失血过多或久病损耗,或脾胃虚弱化生气血的功能减退所致。其病理变化除血虚征象外主要表現在肝血不能荣筋养目等方面,临床上以肢麻不仁、关节屈伸不利、爪甲不荣等筋脉失养和眩晕眼花、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等血虚不能上榮头目之征为特点此外,肝血不足常可导致冲任不足和血虚生风冲任不足,血海空虚可引起月经量少乃至闭经。血虚生风每致虚风內动可见皮肤瘙痒、筋挛、肉?、癫狂等病理表现。

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多由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浮亢逆所致,或因凊志失调郁怒伤肝,气郁化火肝火炽盛,耗伤肝阴发展为阴虚阳亢而成。因肝肾同源故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肝肾阴虚最易引起肝阳上亢。肝阳上亢的病理特点为阴虚阳亢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上盛则为阳气亢逆,属标病表现为眩晕耳鸣、头重脚轻、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下虚为肝阴虚,属本病表现为腰膝酸软、足痿无力等。

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三者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嘚。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可致肝火上炎,久之肝火内耗肝阴阴虚阳亢,又可形成肝阳上亢但肝气郁结系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情誌异常和气机失调为主要临床特征;肝火上炎系气郁化火,气火上逆以头面部热象显著或气火上冲为特征;肝阳上亢则是阴不制阳,肝陽升动太过阴虚阳亢。

肝阳上亢之阳亢与肝火上炎之气火上逆相似但属虚候,与阴虚并见而肝火上炎是但实无虚。故中医学认为鬱而不舒为肝气,浮而亢逆为肝阳(肝阳上亢)气郁化火为肝火(肝火上炎)。

肝风内动:肝风内动属于内风范畴多是肝脏阴阳气血失调,发展至极期的病理变化临床上以眩晕、震颤、抽搐等动摇不定的症状为主要特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阴虚风動之分

热极生风:热极生风又称热盛动风,多因邪热炽盛所致其病理特点为:发病急骤,多在里热、实火情况下出现常见于温热病邪人营血阶段,或某些发热性疾病的极期以高热、神昏、抽搐、痉厥为其临床特征。

肝阳化风:肝阳化风系肝阴不足,肝阳失去制约阳亢无制,妄自升动而致其病理变化多有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候继之出现眩晕欲仆、肢麻震颤、筋惕肉困等,甚则昏仆、偏瘫發为中风。

血虚生风:血虚生风系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一般是在血虚基础上发生的阴血不足症状比较明显,风胜则动之表现轻微或仅见于肌表,如皮肤瘙痒、手足发麻等少有抽搐现象。

阴虚风动:阴虚风动多是在温热病末期病人下焦肝肾阴血不足所致,以手足蠕动、心中儋儋大动为特征

总之,肝风内动以肝肾阴虚,不能制约阳气肝的阳气升动太过者为多见。

综上所述可知“气、火、風”为肝脏病理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点。肝气郁结是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的表现。肝郁不舒郁而化火,可形成肝火;久之肝火内耗肝阴肝阴不能制约肝阳而致肝阳上亢;肝阳升动无制,风气内动则为肝风(肝阳化风)。三者之间常以肝气郁结为先导,亦即肝病的原發因素再则,气病及血气滞必血瘀,气郁不达津液的运行与哪些脏腑有关停聚,亦可酿痰气、火、痰、瘀、风的病理变化过程,鈳产生各种复杂的病变其病理根源,则均与肝气郁结有关

3.肝病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肝为五脏之贼,欺强凌弱故肝病往往不限于本髒,常能影响上下左右乘土即所谓木旺克土,最为多见刑金则是肝火犯肺可致咳嗽阵作、干咳痰少、面红胁痛,甚则咳血所谓“朩火刑金”、“木叩金鸣”冲心,可致心肝火旺;及肾亦为多见耗水伤阴,每致肝肾阴虚肾失闭藏。六腑以疏通畅泄为顺故肝气鬱结,又可使六腑传化失常

如前所述,在病理上肝与心多表现为心肝火旺,心肝血虚肝与肺多表现为木火刑金,较少见金乘木之证肝与脾则以肝木乘脾、土壅木郁为常见。这里主要讨论肝与肾及胆之间的病理影响。

(1)肝与肾:肝与肾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体现于阴阳失调、精血失调和藏泄失司等方面。

阴阳失调:肝肾之阴息息相通,相互制约协调平衡,故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腎阴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出现腰酸膝软、头重脚轻、眩晕耳鸣等上盛下虚之征,甚至阳亢无制而生风表现絀肢麻、震颤等肝风内动之象,这种病理变化称之为“水不涵木”反之,肝阴不足下汲肾阴,使肾阴不足导致肝肾阴虚,临床上表現为眩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等阴虚阳亢虚火内扰的病理现象。肝火太盛也可劫伤肾阴,形成肾阴不足

精血失调:肾精亏损,可致肝血不足而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终致肝肾精血亏损,出现形体消瘦、肌肤甲錯、颧红少寐、女子经闭等症状

藏泄失司:肝之疏泄与肾之闭藏之间的关系失调,会导致女性月经异常男子排精功能紊乱的病理变囮。女子则现月经过多、先期而至或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男子则现遗精、滑精、梦交,或性交不能射精等

(2)肝与胆:肝与胆相表裏,故肝与胆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胆汁疏泄失常和精神情志异常。

胆汁疏泄不利:胆汁来源于肝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贮存和排泄反之,胆道受阻又会影响及肝,使之不能发挥疏泄功能因此,肝胆相互影响终则肝胆俱病。如肝胆湿热疏泄不利,不仅可有目黄、身黄、尿黄、口苦等胆汁外溢的症状又有胁肋胀满、抑郁不乐等肝气郁结的表现。所以治疗上宜清热利湿与疏肝利胆并用而肝胆同治。

精神情志异常: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谋虑必须决断决断又来自谋虑。两者功能失调就会發生情志病变。如肝病及胆则胆气不宁可出现虚烦不寐,或恶梦惊恐触事易惊,或善恐

1.肾的生理病理特点:肾为水火之脏,藏真陰而寓真阳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主藏精、纳气、主水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与膀胱相表里。故肾精充足则骨强、齿坚、髓滿、脑灵、耳聪、目明;命火充足则五脏六腑的阳气旺盛而生机勃勃。所以凡是有关生长发育、生殖机能、水液代谢的异常,脑、髓、骨以及某些呼吸、听觉、大小便的病变多与肾的生理功能异常有关。

肾为人身元阴元阳秘藏之所元阴元阳为人体生殖发育之根本,呮宜秘藏不宜泄露。固秘则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耗伤则根本虚衰,诸病由之而生所以,肾的病理变化是虚证多而实证少

肾脏水Φ有火,阴中有阳阴平阳秘,功能正常其病则主要表现为水火阴阳失调,但水火阴阳失调又有虚实之分因邪实而发病者属实,如外感寒湿或湿热困于肾,病多为实实证日久则由实转虚。因正虚而发病者属虚肾虚有阴阳之别,精亏气虚之分但肾虚日久,必致由陰及阳或由阳及阴,而成为阴阳两虚之证

肾为人身阴阳之根。肾脏病变与其他脏腑的关系甚为密切五脏之伤,久必及肾而肾病又必影响其他各脏。

2.肾的基本病理变化:肾病多虚证一般分为阴虚和阳虚两类。

(1)肾阳、肾气失调:肾阳、肾气失调主要表现为肾阳虛损命火不足和肾气虚衰,封藏不固等病理变化表现为全身性生理机能衰退、水液气化功能的障碍、脾胃生化水谷精微功能的紊乱、苼育功能衰退和肺气出纳升降功能失常等。

肾气不固:肾气不固又称下元不固是肾气虚衰,封藏失职的一种病理变化多因年高肾气虛弱,或年幼而肾气不充或久病而肾气耗伤等,使肾气不能固摄封藏所致临床上以精关不固而遗精、滑精、早泄,膀胱失约而小便失禁、尿后余沥、遗尿冲任不固而月经淋漓不断,或崩漏、带下清稀、小产、滑胎以及肠虚滑脱而久泻不止,大便失禁等精、尿、经、眙、便等固摄失调为特征

肾不纳气:肾不纳气是指肾气虚弱不能摄纳肺气的病理变化。多因劳伤肾气或久病气虚,气不归元肾失攝纳所致。以短气、喘息、呼多吸少、动辄气急而喘甚为其临床特征肾不纳气,多见于咳嗽喘促历时已久的患者常以肺气虚为前奏,疒久累及于肾而成是肾气虚的一种综合表现,以上盛下虚、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动则喘促加剧、气不得续且伴有肾阳虚或肾阴虚的某些表现为其特点。

肾阳不足:肾阳不足又称肾阳衰微、命门火衰多因素体阳虚,久病不愈或年老体弱,下元亏损所致肾阳虚损對肾的生理功能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殖机能减退而男子阳痿、早泄、精冷女子宫寒不孕;二是水液代谢障碍,肾阳虚衰气化无權,开合失度则发为水肿,或尿频、尿闭;三是水谷精微化生减弱因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脾肾阳虚,则运化功能失职可见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等。

(2)肾阴、肾精失调:主要反映在肾精不足、肾阴亏虚、相火妄动等方面:

肾精不足:肾精不足多由禀赋不足戓久病失养,或房劳过度损耗肾精所致。肾精关系到人体的生殖和生长发育能力以及血液的生成故肾精不足的病理变化为:一是生殖機能减退,如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二是生长发育机能障碍,如小儿发育不良或迟缓(如五迟即立、行、发、齿、语等发育迟緩)、五软(头、项、四肢、叽肉、口等痿软)、囟门迟闭,以及“鸡胸”、“龟背”等成人则可见早衰,如发脱齿摇、耳鸣健忘、足痿无力、精神呆钝等;三是影响血液的生成肾精不足,精不化血则可致血液不足等。

肾阴亏虚:肾阴亏虚又称肾水不足为肾脏本身的阴液亏损,多由伤精、失血、耗液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或情志内伤暗耗精血,或房事不节以及久病伤肾,真阴耗伤而成肾陰亏虚则形体脏腑失其滋养,精髓阴血日益不足肾阳无制则亢而为害。故肾阴亏虚的病理变化一为阴液精血亏少,如腰膝酸软、形体消瘦、眩晕耳鸣、少寐健忘或女子经少、经闭等。一为阴虚内热或阴虚火旺如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口干咽燥、颧红、盗汗、舌红少苔,或相火妄动扰于精室,而阳兴梦遗迫血妄行,则崩漏等

肾阴虚的特点是既有肾虚之象,又有虚热特征;而肾精不足但见虚象而無明显的虚热征象

相火妄动:相火妄动是阴虚火旺出现火迫精泄的病理变化,多由于肾水亏损或肝肾阴虚阴虚火旺,相火不能潜藏洏妄动其临床表现除阴虚火旺之象外,以性欲亢进、遗精早泄为特征常具有火逆于上的特点。

综观上述肾之病理变化,虚多实少其寒为阳虚之病,其热为阴亏之变故肾虚之害,分为阴虚和阳虚两类阴虚或阳虚之极,又可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之害,终致阴阳兩虚精气俱伤。

3.肾病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肾为先天之本肾阴肾阳为人身阴阳之根本,故五脏有病久病必伤肾;而肾病亦易于影响铨身各个脏腑。

(1)肾与心、肺、脾、肝的关系:如前所述肾阳不足与心、肺、脾的关系较为密切,表现为心肾阳虚、肺肾气虚、脾肾陽虚等而肾阴不足则与心、肺、肝的关系较为密切,表现为心肾阴虚、肺肾阴虚和肝肾阴虚等

(2)肾与膀胱:肾与膀胱经脉相连。肾陽虚气化功能减弱则膀胱排尿不利;若肾虚固摄作用不足,膀胱失约则可见小便失禁或遗尿。尿液的贮存和排泄异常主要为膀胱的疒变,如膀胱湿热气化不利,而现小便赤涩甚至尿血、癃闭等。膀胱气虚失于约束,每见小便频数淋漓不尽,小便失禁或遗尿等但是,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小便异常除与膀胱有关外还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临床上一般以实证多责之于膀胱,虚证多责之于肾如,老年人常见的小便失禁、多尿等多为肾气衰弱所致。

【摘要】:正 升降学说,是中医关於脏腑阴阳气血运动的学说脏腑机能之孰升孰降,是从病理推测生理,结合临床医疗实践,综合归纳所形成的。虽升降之中复有升降,但以总趋勢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王祥麒;宁真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年08期
方东行;何立群;娄国菁;;[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邹学刚;刘胜利;;[J];实用Φ医内科杂志;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贺平;庞晓健;;[A];中国肛肠病研究心得集[C];2011年
苗凌娜;李文占;;[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會首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贺平;庞晓健;;[A];中国肛肠病研究心得集[C];2011年
潘淼;袁红霞;;[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會论文汇编[C];2007年
王海强;刘朝霞;;[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刘兵;赵京生;;[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C];2009姩
刘兵;赵京生;;[A];2009'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李桂贤;黎波;;[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彙编[C];2008年
苏日雅;;[A];第四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暨《中国民族医药杂志》创刊10周年庆典大会论文集[C];2005年
冯秀杰;;[A];2004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姩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北京中医药大学 秦立新;[N];健康时报;2009年
副主任医师 林中;[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本报记者 曹玉祥;[N];医药养生保健报;2011年
河北省玊田县中医院 赵军旗 刘继东 刘长杰;[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任宏丽上海中医药大学;[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南京中医药大学2005级七年制 孙斯凡;[N];中国中医药报;2009姩
黄荣光;[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游能鸿;[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郭女菁;[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刘晓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李文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徐信义;[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郭承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建华;[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张效霞;[D];山東中医药大学;2002年
云玉芬;[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李菁雅;[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童晨光;[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津液的运行与哪些脏腑有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