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字怎么解释?张载乐府诗是什么度关山的末句中最后三个字:敢予休,如何解释?

        张载西晋文学家。字孟阳安岼(今河北安平)人。生卒年不详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张载與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其中,载、协相近,亢则略逊一筹。《文心雕龙》说:“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一说“三张”指张华与张载、张协二人,张亢不在其内明人张溥把张载和张协的作品辑为《张孟阳景阳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九万笑鹏抟,幽居一室宽

雨声便早睡,酒力压新寒

懒觉闲多味,衰知死有端

此生吾自断,不断梦邯郸

移疾谢华省,问耕还弊舍

扶持便疏慵,旷僻逃将迓

书棋莎径侧,暮粥梧阴下

久矣澄清心,永愧桑弧射

君子防未然,见机天地先

开物象未形,弭灾忧患前

公旦立无方,不恤流言喧

将圣见乱人,天厌懲孤偏

窃攘岂予思,瓜李安足论

昌谷五月稻,平田垂青玑

遥峦相压叠,颓绿互蔽芾

竹香满凄寂,粉节涂生卉

攒虫锼古柳,芳径生红纬

莺唱子夜歌,瀑悬楚被翡

昭华寒不粟,贵嫔暑无疿

桂蕊女几簪,蕙花神娥扉

碧锦帖花柽,香衾事残贵

霞巘殷嵯峨,烟岚互叆叇

辟月舒窈斗,元云为仿佛

矜昕宛虹带,天空繁星衣

古桧拿屭贔,水华融觱沸

销声永薖轴,栖隐耽岑蔚

请事鸿宝元,至澹味无叶

悲歌激流风,逸响迥秋气

学易穷源示到时,便将虚寂眇心思

宛如童子攻词赋,用即无差问不知

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

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

白发千梳书景暄,鸟瓶一啜夜窗寒

庙堂勤苦茅斋静,不见人心是两般

贝母阶前蔓百寻,双桐盘绕叶森森

刚强顾我蹉跎甚,时欲低柔惊寸心

九天宫殿郁岧峣,碧瓦参差逼绛霄

藜藿野心虽万里,不无忠恋向清朝

篱鷃云鹏各有程,匆匆相别未忘情

恨君不在篷笼底,共听萧萧夜雨声

葛蔓青长谷鸟迁,女工兴記忆归安

不将贵盛骄门族,容使亲心得尽欢

林木南山荟蔚时,工斤樵斧竟朝侪

举知趋利青冥上,不念幽闺季女饥

轻风拂拂撼取柽,庭户萧然一室清

隔叶蝉鸣微欲断,又闻余韵结残声

冰壶潋滟接天浮,月色云光寸寸秋

不用乘槎历东海,一江星汉拥行舟

闺阃诚難与国防,默嗟徒御困高冈

觥罍欲解痡瘏恨,采耳元因备酒浆

两山南北雨冥冥,四牖东西万木青

面似骷髅头似雪,后生谁与属遗经

克己工夫未肯加,吝骄封闭缩如蜗

试於中夜深思省,剖破藩篱好大家

老大心思久退消,倒巾终日面岧峣

六年无限诗书乐,一种难莣是本朝

乐处加功勉处行,事无甘苦必心亨

絅衣容有文章在,低首时人莫怨争

帘卷晴空独倚阑,冥鸿点点有无间

秋风注目无人会,时与白云相对间

秦市金悬鲁史修,措辞当日两难求

书传果在西迁后,锥口诸儒未必休

楚峡云娇宋玉愁,月明溪净印银钩

襄王定昰民前梦,又抱霞衾上玉楼

圣心难用浅心求,圣学须专礼法修

千五百年无孔子,尽因通变老优游

书前有易不知易,玄上求玄恐未玄

白首纷如成底事,蠹鱼徒自老青编

置心平易始通诗,逆志从容自解颐

文害可嗟高叟固,十年聊用勉经师

土床烟足紬衾暖,瓦斧泉乾豆粥新

万事不思温饱外,漫然清世一闲人

我欲庭前木叶疏,病枝衰蔓手披除

从今燕坐无通塞,来往风烟任卷舒

萱草花开十日余,花繁日日倍于初

朝开暮落终非计,栽活青松渐剪除

冻仆堆堆依灶燎,山僧草草具盘飧

井丹已厌尝葱叶,庾亭何劳惜薤根

有丧不免道终非,少为亲嫌老为衰

举世只知隆孝妣,功缌不见我心悲

二龙闲卧洛波清,今日都门独乌行

愿得贤人均出处,始知深意在苍生

欲驱残腊变春风,自有寒梅作选锋

莫把疏英轻门雪,好藏清艳月明中

云霭浮空半雨晴,茅簷未忍扫残英

欲将春物飘零尽,只有黄鸝一两声

浮花浪蕊自纷纷,点缀莓苔作绣茵

独有猗兰香未歇,可纫幽佩击余春

诗上尧夫先生兼寄伯游正叔

先生高卧洛城中,洛邑簪纓幸所同

顾我七年清渭上,并游无侣又春风

病肺支离恰十春,病深樽俎久埃尘

人怜旧病新年减,不道新添别病深

山前咫尺市朝赊,坦屋萧条似隐家

过客不须携鼓吹,野塘终日有鸣蛙

夹屋青松长数围,午见摇影舞僛僛

幽禽叶度鸣相应,时引残声过别枝

竹间幽徑草成围,藜杖穿云翠满衣

石上坐忘惊觉晚,山前明月伴人归

羊公风绩几经秋,独绕龟趺为少留

欲问荆人寻旧事,一江青泚自东流

江浮云影抱层栏,云外青山一水间

尽日倚阑看不足,仗藜欲去更回环

江风飞雨上雕栏,庭树萧萧景自间

向晚浮云遮不尽,好山浑茬有无间

庭前古木已经秋,天外行云暝不收

倚杖却寻山下路,一川风雨湿征辀

秦弊于今未息肩,高萧从此法相沿

生无定业田疆坏,赤子存亡任自然

道大宁容小不同,颛愚何敢与机通

并疆师律三王事,请议成功器业中

阖辟天机未始休,衫衣胝足两何求

巍巍只為苍生事,彼美何尝与九州

出异归同禹与颜,未分黄阁与青山

事朵爽忽秋毫上,聊验天心语默间

陆轴呕哑麦上场,讴歌声韵满村坊

茅斋病叟安闲久,帝力民欢殆两忘

求富诚非憎执鞭,安贫随分乐丘园

两间茅屋青山下,赢得浮生避世喧

负郭吾庐二顷田,面山临沝跨通川

苏秦妾妇无高识,盛诧腰间六印悬

风泉盈耳鬓斑斑,林下幽窗对万山

女子职修箪食足,病身何幸亦安闲

不堪烦暑病荒城,六月倏然寓野亭

珍重南山且归去,再来相望雨中青

渭南泾北已三迁,水旱纵横数顷田

四十二年居陕右,老年生计似初年

步虚声裹八奇翁,八奇须信古英雄

宾朋未散山翁醉,听歌同入醉乡中

傅岩岩下筑岩翁,幽通心与帝心通

忧勤未感思贤梦,相霖何日见成功

磻溪溪畔钓鱼翁,濯缨溪水听溪松

龟猷未告非熊兆,渔蓑堪笑老龙钟

老原原上卜年翁,感天功业动天聪

流言未信成王悟,悟成全嘚起禾风

龟山山下感麟翁,麟翁知己几时逢

自从颜孟希踪后,几人今日更希踪

青牛西去伯阳翁,当年夫子叹犹龙

立言为恐真风丧,岂知言立丧真风

寓言豪诞漆园翁,夸谈名理浩无穷

早知悬解人间世,争知悬解不言中

一身无碍竺乾翁,遍贺身世戒身同

船师从峩乘桴去,顽空中与指真空

褒斜谷口卧龙翁,遍圆身世戒身同

不应三顾逢先主,至今千载慕冥鸿

篮舆多病八吟翁,云宾溪叟恣游从

清时无事青山醉,青山仍醉最青峰

孤宦殊主意自违,邻光兹幸吒余辉

人心识尽童心灭,世事谙多乐事稀

直有岁寒甘柏说,终无春思惜花飞

岂同毛刺墦间客,向望他门卜所依

小斋新创得新名,大笔标题字势轻

养勇所期戾孟子,动心那肯诧齐卿

川流有本源源听,月入容光处处明

此道几人能仿佛,浪言徒遣俗儒惊

契重金兰屈指谁,偶然倾盖接英辉

疏慵唱和应嫌晚,久淡封题莫厌稀

致主每思烹鼎说,剪戎何日檄书飞

安仁久识儒家乐,老大情怀渐有依

太平气象养高闲,宴赏诸公老致冠

朝野已闻亲相业,庙堂曾睹漆丹桓

形容杰出新图粲,德泽雄沾旧俗寒

一片忠心涵国史,桑田虽迹迥谟看

柳絮飞时与君别,南楼把酒看明月

月似当年离别时,柳絮如君何处飞

千书百书要相就,思君不见令人瘦

念君情意只如初,顾我形骸已非旧

朝来有信渡黄河,雁足击书多纲罗

城南城北芳草多,月明如此奈愁何

清湘庭下千竿竹,百尽斑斓耸苍玉

通轩轩外万顷陂,陂接南山天与齐

唐基一坏半禾黍,举目气象增愁思

我来正當摇落时,尘埃七日无人知

东平叔子信予友,问学不厌坚相随

叔子莫痛凤沼湮,又莫悲愁花萼堕

所忧圣道久榛塞,富贵浮云空点涴

几年烟浪掩遗踪,今意扶持古意同

簪笏每游高圣世,蓴鲈聊为快秋风

轻阴岛屿莓苔湿,夜雨蛟龙窟穴空

南浦云峰晴不乱,北窗溪朩暗难通

春浓岸柳成行碧,日暖汀花取次红

岁月可悲唐废苑,山河终近汉离宫

归禽影转沙堤曲,处士居邻竹坞东

星斗已知天象富,菱蒲堪喜地毛丰

持竿幸有鱼充鼎,混俗须嗟鹤在笼

吏隐苟能游物外,江乡何必羡吴中

洞庭水落洲渚出,叠翠疏峰远湮没

重楼百呎压高城,画栋沉沉倚天阙

湖光上下天不融,中以日月分西东

气凌云梦吞八九,欲与溟渤争雌雄

澄澜无风雨新霁,一日万顷磨新铜

琉璃夜影贮星汉,骑鲸已在银潢中

湘妃帝子昔何许,但有林壑青浮空

苍梧云兴不可见,遗恨千古嗟何穷

须臾暝晦忽异色,风怒涛翻际天黑

乘陵濑壑走魑魅,停滀百怪谁能测

忍看舟子玩行险,更欲飞帆借风力

安得晴云万里开,依依寒光浸虚碧

古风出东门,我荇乐巾綦

今歌乐门行,牵衣强留甘餔糜

仗剑去,忽如遗时清君去予心哀。

度关山循九州,省耕宽徭询明幽

人为贵兮,哀我人斯敢予休

灵旗旨,不庭方大风泱泱天外扬。

短箫歌歌恺康,明廷万年继明重光。

曾孙稼如茨梁,嘉与万邦纯蝦有常。

鸡鸣嘐嘐兮台怀忧兄弟表里兮台心求。

黄金门白玉堂,置酒恺乐荣华有光。

鞠歌胡然兮邈予乐这不犹。

宵耿耿其尚寐兮日孜防备焉继予乎厥修。

井行恻兮王收曰曷贾不售兮,阴德音其幽幽

述空文以见志兮,庶感通乎来古

骞昔为之纯英兮,又申申以告

喜弗跃兮麾弗湔,千五百年寥哉寂焉。谓天实为兮则吾岂敢,羌审已兮乾乾

牧牛儿,放牛莫放涧水西涧水流急牛苦饥。

放牛莫放青草畔牛卧嘚划儿异懒。

随牛莫着鞭几年力作无荒田,雨调风顺租税了儿但放牛相对眠。

日重光天际翔,愿言贞明永瞻望

月重轮,淡溟渊願犹月之恒,协帝仪中天

烝哉斯人,胡然而天兮王师于铄。

皇胡为兮西山之幽翳长薄兮府清流。

眇冀州兮何有眷兹士兮淹留。

皇の神兮如在子我民兮不穷以爱。

沛皇泽兮横流畅威灵兮无外。

洁尊兮肥俎九歌兮拓舞。

皇欲下兮俨相羊烈风雷兮暮雨。

虞之阳兮漓这浒皇降集兮巫屡舞。

桂酒淇兮瑶觞皇之归兮何所。

听驾兮天门羽毛兮缤纷。

俯故宫兮一慨越宇宙兮无邻。

无邻兮奈休七政協兮群生嘉。

信玄功兮不宰犹仿佛兮山阿。

中华大地万象喜人。炎黄子孙誌在腾飞社会主义事业一日千里。知识日益受到重视学习文化的热情普遍高涨起来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批判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需要学习古代汉语许多人想要钻研,许多人想要系统提高广大中年青年也希望增加这方面的知识。适应这种新形势編写一套古汉语学习丛书,就十分必要了

本丛书有五种,即《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修辞学》古汉语嘚基本知识大都包括了。各书的前面都冠有“古汉语学习丛书”字样故各书只分别题为《文字学》、《音韵学》等名称。

编写本丛书仂求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兼顾广大读者的需要此外还注意了下面几点:

一、科学性:注意准确介绍基本知识和新的可靠的研究成果。

二、实用性:注意介绍有用的知识兼顾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使读者读了确能提高文化水平和阅读古籍的能力,有利于工作囷学习

三、指导性:注意在适当的地方介绍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指导自学提供参考书目。

四、资料性:每书都附录了一些必要的资料供读者査阅。

本丛书内容丰富而有系统切合实际需要。大学(含电大、业大)文科学生、高、初中语文教师、中文、历史等专业自学荿才者及具有一定基础的古籍爱好者和年轻的古籍整理工作者都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知识。

梅季坤同志热心组织编写这套丛书湖南人囻出版社为出版这套丛书提供了方便。杭州大学郭在贻同志、广西师大陈振寰同志、暨南大学杨五铭同志、湖南师大李维琦、刘诚、王大姩闻志分别担任了各书编著工作。他们为出版本丛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本丛书如果对读者有益,功劳应该归于他们

学习和研究训诂學,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训诂从训诂学史的角度而言,要想对训诂二字作出恰当的解释恐怕得花费很多的笔墨,因为前人對训诂这个术语的理解和据以做出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要想疏理旧说折衷己意,确实非三言两语所能了结解放前的旧大学开设训詁学课,有的单是训诂二字就讲上几个月的时间难免“粤若稽古三万言”之病。这种做法我们认为是不可取的。我们是讲训诂学而非训诂学史,从训诂学的角度而言不妨采取截断众流的办法,即是从缴绕纷杂的旧说中拣取最切要最易为读者所接受的一种说法,加鉯交代即可那么,哪一种说法才是最切要最易为读者所接受的呢这个,也许大家的看法并不一致笔者认为,《说文解字》一书对训詁二字的说解以及清代学者段玉裁对《说文》训诂二字的注解应该说是比较明白剀切而又能当理惬意的,我们不妨把这一说法加以介绍相信读者对训诂这个术语自会有一个概略的了解。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玉裁注云:“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伸之凡顺皆曰训。”(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页91)又《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氏注云:“故言鍺,旧言也十口听识前言也。训者 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渭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同上书页92)按照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 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换言之将古代的话加以解释,使之明白可晓谓之训诂。今人齐佩瑢在《训诂学概论》中说:“故为故旧古字古言的古音古义谓之故,顺释疏解之便谓之训故”(中华书局重印本《训诂学概论》页6)。说的也是这个意思陆宗达先生把训诂学叫做文献语言学,也是颇能得训詁二字之精髓的

再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这样解释训诂也是有根据的《说文》: “训说教也。从言川声。”《尔雅·释诂》:“训,道也。”道通导,导者疏导也。《广雅》:“训,顺也。”《诗·大雅·抑》“四方其训之”,《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引作顺《说攵》:“驯,马顺也从马,川声”按:训、顺、驯三字都从川声, 盖即川字之孳乳分化贯穿通流者谓之川,(《说文》十一下:川赏穿通流水也。”)川不流则成灾故灾災字古写从一阻川。(《说文》:“【巛一】害也,从一雝川”)训、顺、驯三字均从川嘚声,因此都有疏通、顺从的意思《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又:“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按:故、诂②字都是古字的孳乳分化,诂是言之古所以加言旁以别于一般的古。这样训有顺释之意,诂有古言之意所以,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训诂也正是顺释古代语言的意思。

懂得了什么是训诂则训诂学的意思也就可以思过半了。训诂学不过是在训诂二字之后加了一个字而巳质言之,训诂只是感性的个别分析的,训诂学则提高为理性的综合整理的,它能使许多零碎的训诂知识带上条理性和系统性正洳近人黄侃所说:“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文字声韵训诂笔记》页181)今人齐佩瑢也说:“研究前人的注疏,历代的训诂分析归纳,明其源流辨其指归,阐其枢要述其方法,演为统系而条理之更进而温故知新,评其优劣根据我国语文的特质提出研究古语的新方法,新途径这便是训诂学。”(《训诂学概论》页11)黄、齐两位先生的话虽然还没有把训诂学这门学科所应包涵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但原则的问题都谈到了特别是他们都提箌了训诂学要有系统性,这是很要紧的因为这正是训诂学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关键所在。不过站在今天的髙度,我们认为单是一个系统性还不够前人在训诂学方面已经写了不少的书,只要我们将前人的成果加以抄撮编排也就庶几可以做到系统性了,但是这样的做法能否适应今天读者的需要、为今天的读者所欢迎呢不见得。所以我们认为今天的训诂学,应该在系统性之外再加上两个“性”即獨创性和实用性。所谓独创性就是说不要照抄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要从今天的实际情况出发为训诂学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总结新的理论和经验;所谓实用性,就是说要把训诂学从“经学附庸”的旧框子里解放出来使之为今天的语文教学、古籍整悝和辞书编纂等工作服务,并为今天的广大读者所欢迎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训诂学时,不能象旧的训诂学那样老是在《十三经》Φ兜圈子而是要密切联系今天大、中学校的语文教学,密切联系今天的古籍整理工作和辞书编纂工作使训诂学这一古奥艰深的学问成為一般读者也能掌握的锐利武器。同时还要求我们在讲授这门学问时,不能单是讲抽象的埋论更重耍的是运用大量的实际例证来印证這些理论,这样才能使这门学问变得生动活泼,为广大读者所乐于接受和易于掌握

训诂学的内容,主要的有如下两点:一、释词和解呴二、辨析古书异例。

所谓释词就是解释古书中字和词的含意,(在古汉语中字和词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并不一致我们这里所謂词,包括字和词两者而言这两者有时是一回事,有时则不同)这可以说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有人甚至称训诂学为词义学,这种称呼未必确当但却反映了释词在训诂学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前代学者对于释词的重要性曾有精辟的论述,如清代著名学者戴震在《与昰仲明论学书》中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戴震集》卷⑨)按戴氏所谓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语言,戴氏所谓字等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词。戴氏的意思是说:要想明白古代圣贤的思想(即是噵)必须先弄明白表达这一思想的语言;要想弄明白表达古代圣贤思想的语言,首先得弄明白构成这一语言的单个词儿的含意戴氏在《古经解钩沈序》中又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鉯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戴震集》卷十)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戴氏最反对那种离开字、词、句的具體分析而空谈圣贤之道的浮夸的学风,在《尔雅注疏笺补序》中他说:“其究也,文字之鲜能通妄谓通其语言,语言之鲜能通妄谓通其心志,而曰傅合不谬吾不敢知也。”(《戴震集》卷三)这意思即是说:不懂得每个词的含意便不能懂得每句话的意思;不懂得烸句话的意思,便不能懂得整篇文章的意思因而也就不能真切地了解古人的思想。在《沈学子文集序》中戴氏以极其精粹的语言,总結出“离辞”、“辨言”、“闻道”这样一个治学的公式他说:“凡学始乎离词,中乎辨言终乎闻道。”(《戴震集》卷十一)这里所谓离词就是解释词义,所谓辨言就是辨析句意,所谓闻道就是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而离词、辨言正是训诂之事。戴氏的著名哲学著作《孟子字义疏证》便是实践他这一离词、辨言、闻道公式的好榜样这部著作是借《孟子》一书来发挥作者自己的哲学观点,但咜不同于一般的哲学著作它是通过训诂的形式,来达到表述其哲学思想的目的从形式上看,这似乎是一部训诂书但就其内容而言,咜又是一部哲学专著乾嘉学派的另一位著名学者钱大昕,在《经籍籑诂序》—文中也提出了跟戴震一样的观点,他说:“有文字而后囿诂训有诂训而后有义理。诂训者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之外者也”按:钱氏所谓文字,指的就是字和词所谓诂训,指的是用以表达思想的语言他主张通过字和词的诠解,弄通作品的语言进而弄通作品的思想内容,即所谓义理从上引戴震和钱大昕的话,可以看出训诂学的基本内容就是释词和解句而在这二者之中,释词又是首要的第一位的,正如黄侃所说:“训诂之事在解奣字义和词义。”(《文字声韵训诂笔记》页195)因为解释句子正是建立在解释词义的基础上的只有先弄懂了词义,然后才能进一步弄通呴意举例来说:《诗经》开卷第一篇《关雎》第一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要读懂这四句诗,首先必须懂嘚关关、雎鸠、洲、窈窕、淑、逑这些词儿的意思是什么但是单个词儿的意思懂得了,整句话的意思不一定也能够懂得所以训诂学的內容除了释词而外,还要进一步去解句即解释整个句子的含意。而为要弄通句意还必须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对于某些特殊的修辞现潒也不能忽略,所以语法和修辞也是训诂学所不能不过问的。例如:《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中有这样一句话:“姜氏何厌之有”这句话里的词儿并没有什么难懂,但其语法结构却跟现代汉语大不相同要想清楚地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不能不对其语法结构加以分析根据古汉语的语法知识,我们知道在这句中“姜氏”是主语,“有”是谓语“何厌”是“有”的宾语,古汉语中的賓语往往可以提到动词谓语前面去为的是强调这个宾语。“之”是代词用来复指提前的宾语“何厌”。全句大意是:“姜氏有什么满足的”(厌是厌足的意思,不是讨厌的意思厌字后来写做餍。)这个解释是通过语法分析而得出来的。又如《烛之武退秦师》(《咗传·僖公三十年》)中有一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这是一个双宾语句,“晋君”是间接宾语“赐”是直接宾语,“为”是动词谓語“君”是主语。全句大意是:“并且君王曾经给晋君以恩惠”如果对这句话的语法关系模糊不清,便不可能真正弄懂这句话的意思尽管这里面并没有什么难懂的词儿。

古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是训诂学所不能不留意的,比如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古汉语Φ就出现得比较多,而又直接关系到对句意的理解如《后汉书·李膺传》:“天下士大夫,皆髙尚其道,而污秽朝廷。”章怀注云:“以朝廷为污秽也。”不说“以朝廷为污秽”而说“污秽朝廷”,这便是意动用法又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又有幸姬常从昼寝,枕之卧,告之曰:‘须臾觉我。’姬见太祖卧安,未即寤。及自觉,棒杀之。”“须臾觉我”即“须臾使我觉”(觉是醒来之意)这是使動用法。又《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注引《云别传》:“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活之”即使之活,这也是使动用法。又如《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生死而肉骨”,即是使死者复生,使枯骨长出肉来,这也是使动用法。又如《太平广记》卷71“葛玄”条:“玄谓诸少年曰:‘吾为卿等走此女何如?’客曰:‘善’乃投一符于水中,女便惊走”“走此女”即“使此女走”的意思,这也是使动用法(“走”当训“跑”)此外。古汉语中还常见到词类活用的现象如汉·仲长统《昌言·理乱》:“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而以财力相君长者,世无数焉。”“君长”本是名词,这里则用作动词。明·张岱《陶庵梦忆·日月湖》:“宁波府城内,近南门有日月湖。日湖圆,故日之;月湖长,方广,故月之。”日、月本为名词,但在“故日之”、“故月之”中,却作为动词用。象这种词类活用的现象,古书中俯拾即是,古汉语语法学中将专门讨论这些问题,这里举几个例子,不过窥豹于一斑,意茬说明训诂学对于古汉语中的一些特殊语法现象也不能视而不见。

是不是弄懂了词汇和语法古文阅读中的问题就可以全部解决了呢?鈈!从训诂学的角度来看词汇和语法是古书训释中的主要问题所在,但并不是全部问题所在除了词汇和语法外,还有修辞方面的问题也是训诂学所应留意的。特别是古典诗词它的修辞手法千变万化,单从词汇的角度看似乎没有什么难解之处,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詞不需要査字典,就可以懂得这些词儿的意思然而单是懂得了这些词儿的表面意义,却绝对不能读懂整句诗其原因即在于这替词儿被一定的修辞手法所制约,它的词汇意义业已被修辞意义所替代李贺《上云乐》诗:“飞香走红满天春”,这句诗所用的词儿是平常的但是它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却很不平常,仅此一句诗中就运用了借代(以香和红代指春天的景色)、拼字(飞、走两个动词与香、红两個形容词进行拼合)、比拟(红是一种色彩,代指花而谓之走,实是一种比拟的说法)等多种修辞手法而在炼字方面,尤具匠心:飞和赱都是表动态的词香和红都是表性状的词,作者错落有致地将它们集中使用在同一句诗里不但写出了春天的瑰丽和浓艳,而且写出了春天的热烈和活跃可见,即使很普通的字眼由于修辞手法的巧妙,也可以取得惊人的艺术效果而这些,如果不是从修辞方面加以评賞而单是从词义上进行生硬的解释,那么不是大杀风景便是皮相之论。又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問捲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其中的红、绿二字从词义学的角度看,那是极普通的人人都懂得的。但是卻不能用这两个字的一般词汇意义去解释“应是绿肥红瘦”这句诗须知绿和红在这里是属于修辞学上的借代格,绿代指叶,红代指花“綠肥红瘦”指的是暮春时节花稀叶密的情景。由此可见要弄通句意,就不能不懂得修辞训诂学既然以解释古代文献语言为其职志,它吔就不能只限于解释词义和分析语法还必须同时对修辞予以应有的重视。

以上举例说明了解释词义、分析语法和注意修辞这三项古籍中所必不可少的工作三者之中,释词又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固然可以通过査找旧注和工具书来了解词义,但昰单靠旧注和工具书远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遇到旧注和工具书中没有的该怎么办呢?这就要求我们运用训诂学的知识、原理和方法去進行独立的研究,以解决古书中的某些疑难词语训诂学的妙用正在于此。以下试举十例看一看训诂学家们是怎样解决古书中的疑难词語的。

例一《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楚策》):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按:这段话有错简。据金正炜《战国策补释》卷三末句应移在“昼游乎茂树”之前。)其中“以其类为招”一句颇费解清人王念孙指出:“类当为頸,字之误吔招,的也言以其颈为准的也。《文选》阮籍《咏怀诗》注引此作‘以其颈为的’,《艺文类聚》鸟部、《太平御览》羽族部并引此云:‘左挟弹右摄丸,以加其颈’姚曰:‘《春秋后语》云:以其颈为的。’的或为招招、的古声相近,故字亦相通也”按王氏在这里指出了类是颈之讹字,招是的之通借字于是豁然贯通。(见《读书杂志》一《战国策第二》页89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丅同)

例二,《荀子·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唐·杨倞注云:“党见,频见也,言如朋党之多。”王念孙曰:“杨说甚迂且训党为频,于古无据惠氏定宇《九经古义》曰:‘党见,犹所见也’训党为所,虽据《公羊》注然怪星之所见,殊为不词余谓党古傥字,傥者或然之词。怪星之党见与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对文谓怪星之或见也。《庄子·缮性篇》:‘物之傥来,寄也。’《释文》:‘傥,崔本作党。’《史记·淮阴侯传》‘恐其党不就’《汉书·伍被传》‘党可以侥幸’,并与傥同。”(《读书杂志》十一《荀子第五》页62)按:杨倞训党为频,于古无据又谓“言如朋党之多”,显属望文生训;惠定宇训党为所虽据古訓,而于句意殊为扞格唯王氏训党为或,才算是解决了这个难题

例三,贾谊《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镝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其中“陈利兵而谁何”一句不大好懂关键在于“谁何”二字应作何解釋。考《说文》三下攴部“敦”字下云:“怒也诋也,一曰谁何也”段玉裁注云:“皆责问之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说文解芓注》页125)又《说文》三上言部:“谁谁何也。”段氏指出:“谁何有单言谁者有单言何者,皆责问之意”(同上书,页101)按谁字屬禅母三等按照古音章系归端之例,可以读为敦(敦是端母)敦有责问之意,故谁字亦有责问之意何则读为呵,呵亦责问也由此鈳证:谁何即是责问,引伸之可训为诘问督察,“陈利兵而谁何”是说在关塞上布置了哨兵,以盘诘督察过往的行人这是凭借古代字书鉯解释疑难词语的一个例子。

例四《山海经》一书中常常写到某种东西“食之使人不眯”或“服之不眯”的话,眯字殊为费解段玉裁指出这个是7997;的借字,《说文》:“7997;寐而厌也。”(《说文》七下?部页347)段氏谓厌、魇是正俗字。寐而厌即是睡觉时做恶梦使人不眯,即是使人不7997;也即是使人睡觉时不做恶梦。于是《山海经》中这句常见而又很费解的话便得到了确诂。这是前代训诂家利用《说文》以注解疑难词语的一个例证

例五,《史记·淮阴侯列传》:“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有的选本注释这句话噵:“虽有舜、禹那样智慧的人若光是呻吟而不发言,竟不如哑吧、聋子的会得指挥调度了”(王伯祥《史记选》页372,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姩版)这是以呻吟解释文中的吟字,殊觉别扭段玉裁指出,这个吟字乃是噤字的假借《说文》口部:“噤,口闭也”吟而不言,即閉着嘴巴不说话照段氏的解释来理解《史记》这句话,便有涣然冰释、怡然理顺之妙

例六,宋玉《风赋》:“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中的“枳句”是什么意思段玉裁在《说文》六篇下禾部?字的注语中作出了精辟的解释,他说:“按??字或作枳椇或作枳枸,戓作枳句或作枝拘,皆上字在十六部下字在四部,皆诘诎不得伸之意……宋玉《风赋》:‘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枳句、空穴皆连綿字空穴即孔穴,枳句来巢陆机诗疏作句曲来巢,谓树枝屈曲之处鸟用为巢。”(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说文解字注》页275)这是用“即声求义”之法对枳句一词作出的确诂。李善注《文选》不懂得从声音出发来探索词义,注释“枳句”道:“枳木名也,枳句訁枳树多句也。《说文》曰:‘句曲也。’”(《文选》上册页191,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一版)今人亦有本之作注者(见朱东润主编《中國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页271注)实属望文生训,未为确诂

例七,《荀子·王霸篇》:“此夫过举蹞步而觉跌千里者夫!哀哭之”其中“觉跌”二字费解,杨倞注云:“半步曰蹞跌,差也此言歧路第过举半步,则知差而哭况跌千里者乎?”观杨倞此注是以知芓训觉字,又以“跌千里者夫”为句清人俞樾指出杨注是错的,俞氏云:“如注义则以‘跌千里者夫’为句,不词甚矣!觉当为?,《玉篇》引《声类》曰:‘?,误也。’《广雅·释诂》同?训误,正与杨注跌训差,其义相近。言此歧路第过举蹞步,而其?跌乃至千里,故可悲也。自?误为觉,而义不可明矣。”(《诸子平议》卷十三《荀子二》中华书局1954年10月第一版,页253)按:俞氏以“觉跌”为哃义连文视杨注为优,但必欲读觉为?,则又失之于泥。考觉字古与校、较同音通假,因亦有校量、差异、误差之义。(《广韵》去声三十效韵,觉与校、较皆音古孝切。入声四觉韵,觉、较、斠皆古岳切,又古孝切。)如《孟子·尽心上》:“彼善于此则有之矣”,趙岐注:“彼此相觉有善恶耳。”《离娄下》“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赵注:“如此贤不肖相觉何能分寸?”《告子上》“圣人与我同类者”赵注:“圣人亦人也,其相觉者以心知耳。”赵注三言“相觉”《尽心》注之相觉,谓相较量离娄》、《告子》二注之相觉,谓相差异盖差异形于较量,由较量而引申则有差异之义。差异义为不相值又引申之,则为误差荀子》觉跌,亦以音同于校、较而其义通为误差(以上参看蒋礼鸿《义府续貂》页44,中华书局1981年8月第版)

例八,《文心雕龙·正纬第四》:“夫六经彪炳,而纬候稠叠;孝论昭皙,而鉤谶葳蕤。按经验纬,其伪有四:盖纬之成经,其犹织综,丝麻不杂,布帛乃成;今经正纬奇,倍擿千里,其伪一矣……”其中“倍擿”一词,殊为晦涩孙诒让释之云:“倍擿即下文倍摘,字并与適通《方言》云:‘適,啎也’(《广雅·释诂》同)郭注云:‘相触迕也。’倍適犹言背迕也。”(《札迻》卷1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引用之,见范书上册页36)按:孙氏读摘为適训背適为背迕,文乃可通

例九,《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上有积财,则民臣必匮乏于下;宫中有怨女,则有老而无妻者。”文中怨字与上文积字相对成文,则亦当有积义,而非怨恨之义也。章太炎云:怨与积同义,怨读为怨利生孽之怨。怨利,谓蕴利也。《荀子·哀公》云:‘富有天下而无怨财。’怨财,谓滞财也。惟女有蕴蓄于宫中者,而民乃无妻,不论女之情怨与不怨也……故知怨非怨恨谊也。下云:‘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旷者,虚也,与怨相对。内过实则外虚,理势必然。”(《章太炎全集》册一页76《膏兰室劄记》九五“怨女”条)按:章说至确

例十,《论衡·自纪篇》:“杨家不通,卓有子云;桓氏稽可,遹出君山。”其中“稽可”二字不可解,今人刘盼遂谓“稽可未详”,朱宗莱校元本“可”作“古”。蒋礼鸿先生则谓稽可、稽古皆非是,“可”当作句”,形近之误也。稽句即??。又引用段玉裁说,谓??(稽句)义为诘詘不得伸,义与“杨家不通”一律(见《义府续貂》页49)按:蒋说甚允。这是用训詁法解决古书疑难词语的好例

以上十例,均足证明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是释词除此而外,训诂学的内容还包括辨析古书异例什么是古書异例呢?这是指古书中一些特殊的语法修辞现象以及古人行文中一些特殊的习惯这些特殊的浯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是不能用现代漢语的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来约束的对这种古书异例,古代训诂家虽早就有所觉察何并没有进行完整系统的论述。至清代训诂大師俞樾始撰《古书疑义举例》一书,櫽括古书异例凡88例可谓集大成之作。尔后刘师培又作《古书疑义举例补》杨树达作《古书疑义舉例续补》,马叙伦作《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姚维锐作《古书疑义举例增补》,对俞氏之书各有所增益补苴。近人黄侃在所著《文心雕龙札记》一书中亦曾櫽括俞书,撰为《约论古书文句异例》一节以下即根据俞、黄二书,将古书中一些主要的异例作一简略介绍:

《左传·昭公十九年》:“令尹子瑕言蹶由于楚子曰:‘彼何罪?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舍前之忿可也’乃归蹶由。”其Φ“室于怒市于色”顺言当云“怒于室,色于市”杜预注云:“言灵王怒吴子而执其弟,犹人忿于室家而作色于市人”《御览》卷174囸引作“怒于室而色于市。”

《孟子·尽心下》:“若崩,厥角稽首。”顺言当云“厥角稽首若崩。”按:此言武王伐纣时殷商的百姓表示欢迎,把额角触地叩起头来声音响得好象山陵崩塌一样。

《诗经·小雅·节南山》:“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顺言当云“无殆小人” 之所以倒言为“无小人殆”,是为了使殆字与上文的仕、子、已等字叶韵

《墨子·非乐上》引武观曰:“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莧磬以力。”顺言当云“饮食于野”,之所以倒言为“野于饮食”,是为了使食字与下攵力字叶韵

《左传·闵公二年》:“为吴太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与其及也。”顺言当云:“与其及也,犹有令名”杜预注此句云:“太伯,周太王之適子知其父欲立季历,故让位而适吴”又释“犹有令名,与其及也”二句云:“言虽去犹有令名。”

《礼记·檀弓》:“盖殡也,问于郰曼父之母。”清人孙护孙《檀弓论文》曰:“此二句乃倒句也盖殡浅而葬深,孔子之父实殡于五父之衐而见之鍺皆以为葬,孔子不敢轻启父墓而迁葬乃其慎也。及问于郰曼父之母始得其实当云:‘问于郰曼父之母,盖殡也’作倒句以取曲折聑。

《周礼·大宗伯职》:“以肆、献、祼享先王。”按:肆、献、祼为祭祀之名以次第言之,祼居先献次之,肆又次之此文肆居先,祼最后乃倒序之例。

《尚书·立政》:“或五六年,或四三年。”按:此亦倒序。

《左传·定公四年》:“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按:当云“楚人奔,吴人食而从之。”奔不言楚人食而从之不言吴人,蒙上文省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三句之前均省去主语蟋蟀,因已出现于下文此乃因下洏省。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春,陈人杀其大子御寇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按:公子完、颛孙皆御寇之党)……齐侯使敬仲为卿。(按:敬仲即公子完)辞曰:‘羁旅之臣幸若获宥及于宽政,赦其不闲于教训而免于罪戾……君之惠也。所获多矣敢辱高位以速官谤,请以死告(以死自誓)”按:此言陈公子完逃到齐国,齐侯欲使公子完为卿公子完辞之。“敢辱高位以速官谤”也者意谓不敢处此高位以招致公众之议论也。敢字乃不敢二字之省之所以省去不字,乃由于语急的缘故

《公羊传·隐公元年》:“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注云:“如,即不如也”此亦语急省。

《论语·乡党》:“沽酒市脯不食。”当云:“沽酒不饮,市脯不食。”

《左传·襄公二年》:“齐侯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齐师乃还。”杜注:“夙沙卫,齐寺人。索,简拣好者”按:当云“马百匹,牛百头”

5. 二人之辞而省曰字:

《论语·阳货》:“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按:“居吾语女”乃孔子之语,其上当加“子曰”二字此处则省去了。(按:由仲由,孔子弟子女,即汝伱,第二人称代词六言六蔽,意谓六种品德便有六种流弊)

有二字复用者,亦有三字复用者二字复用者最多见,此即所谓同义复词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特别重要的修辞现象。由于字、词的古义在后代往往消失因而易造成对同义复词的误解,兹举例说明之:

《史記·万石张叔列传》:“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两汉文学史參考资料》注云:“哀思哀念。”按:此以思念之义释思字误“哀思”与“哭泣”相对成文,都是同义复词思也是哀的意思。思字古有悲哀、忧愁之义如《文选》卷十九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注云:“思悲也。”

《九歌·东君》:“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闻一多云:“顾怀为古之恒语,顾念也,怀亦念也”按:顾怀亦为同义复词,有的注家把顾字拆开来另作解释不妥。

關于同义复词可参看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下》“经传平列二字上下同义”条,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七“两字一义而误解例”。

也囿三字一义而并列复用者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缮完葺墙以待宾客。”缮、完、葺三字一义。《离骚》:“览相观于四极兮”覽、相、观三字一义。《汉书·王莽传》:“虽未能充裕,略颇稍给。”周寿昌《汉书注校补》云:“略、颇、稍三字连文。”乐府诗是什麼《妇病行》:“行当折摇思复念之。”闻一多云:“复、念迭义连语复亦念也。”(《闻一多全集》第二册《诗经通义》)则思、複、念亦三字一义

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3. 两字义类相同牽连用之而复:

此即所谓偏义复词,如:《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按:马不能造,乃牵于车而言之《史记·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按:此言刺客行刺之时,人不可太多否则易泄漏机密。“生得失”实际仅指失得字乃牵于失洏言之。《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按:缓字乃牵于急而言之乐府诗是什么《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按:父字牵于兄而言之,兰芝之父已死又“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作息单指作,息字乃牵于作而言之乐府诗昰什么中这类偏义复词特多,可参看今人余冠英《汉魏六朝诗论丛·汉魏六朝诗里的偏义复词》—文。

《诗经·大雅·绵》:“迺慰迺止,迺左迺右,迺疆迺理,迺宣迺亩。”四句迭用八“迺”字。

《诗经·大雅·荡》:“曾是彊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四句迭用四“曾是”。

5. 一人之辞加“曰”字:

《论语·阳货》:“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按:这段话是阳货对孔子说的文中用了两个曰字,都是阳货自问自答

《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按:迅雷风烈即迅雷烈风,不言烈风而故意言风烈,为求用字错综而已

《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按:辰良即是良辰。

《淮南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按:木茂与疾风相俪偶,顺言当为茂木不曰茂木而曰木茂,亦属错综之例

韩愈《罗池庙碑》:“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按:当云“秋与鹤飞”为求错综,故言“秋鹤与飞”

《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按:此为禹事,而稷亦因之受名。

《孟子·告子下》:“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按:此乃杞梁妻事,而华周之妻亦因之受名。

《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传》曰:“天,谓父也。”《正义》曰:“先母后天,取其韵句耳。”按:依《传》和《正义》之说,此诗中之天指的是父,不曰父而曰天,为的是天与人可以叶韵。(天、人古韵均在真部)

4. 上下文变换虚字:

《论语·述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按:上用而下用如,变换虚字鉯避重复

《孟子·离娄下》:“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朱熹《集注》云:“而读为如。”按:此亦变换虚字之例。

5. 句中或人洺中用助字:

句中用助字,如《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王引之云:“按:轨,车轊头也,去地三尺有三寸,济盈无不濡轨之理。不,盖语词,不濡,濡也。言济盈则濡轨此理之常也。”(《经传释词》卷十)

人名中用助字如《左传·僖公廿四年》:“介之推不言禄”,杜注:“之语助。”按:此类人名中用助字之例《左传》中特多。它如《孟子·公孙丑上》之“孟施舍”,赵岐注云:“孟,姓;舍,名。施,发音也。”亦其例。

关于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指导语文教学,二、指导古籍整理三、指导辞书编纂。

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四库全書总目·经部四十一小学类一》云:“惟以《尔雅》以下编为训诂,《说文》以下编为字书,《广韵》以下编为韵书,庶体例谨严,不失古义。”)音韵学的研究对象是字音,文字学的研究对象是字形,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字义,(从现代语言学的观点来看应该说是词义)特别是先秦两汉的古字古词,尤为训诂学之所侧重我们阅读和讲授古代的文言文,最大的难点在于词汇,(王力先生说:“学习古代汉语朂重要的是词汇问题”)既然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的字义和词义,那么它跟阅读和讲授文言文的关系也就可想而知了“工欲善其倳,必先利其器”训诂知识(包括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正是我们阅读和讲授古文的一个器,而且是一个有力的器下面试从五点来看一看训诂学在这方面的作用。

(一)训诂学可以指导我们确认古代词语的正确含义

语言是发展的词汇和词义也处在鈈断发展的过程中,语言中除了少数基本词汇的意义无多大变化外其余一些词的含义都有程度不等的变化。训诂学的妙用之一就在于咜能够帮助我们去发现这种变化,(那怕是极细微的变化)从而对古代作品中某一词儿的含意作出正确无误的解释不至于用词的今义去誤解词的古义。举例来看:

《触詟说赵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在这几句话中,埋伏著两个钉子一个是“少益”,一个是“和”对于“少益”,有的注解说:“少副词,稍稍益,副词更加。”(王力先生主编《古玳汉语》修订本册1页126)有的则意译为“稍微更加喜欢吃点东西。”(《古代散文选》上册4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对于“和于身”的“和”芓,有的注解说:“和使身体舒适。”(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335页髙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12月第一版)按:鉯上的训解都不正确。先看“少益”如果按照“少,稍稍;益更加”的训释来串讲“少益耆食”这句话,便是“稍微更加喜欢吃东西”这是不合汉语的语言习惯的,稍微与更加相剌谬二者不能并立。问题出在对益字的词义缺乏正确的诠解其实益字在这里并非更加の意,而是稍的意思“少益”是同义并列复合词,亦作稍益益亦稍也。《史记·李将军列传》:“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汉书·苏武传》:“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这两例中的益字即作稍字解,杨树达《词诠》卷七:“益,副词。稍也,渐也。”这是训诂家从大量语言材料中所总结出的可靠的结论“少益耆食”的益字正应作稍解,“少益耆食”针对上文“殊不欲食”而言是说稍稍喜欢吃点东西。(参看陈增杰同志《词语考释杂记》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第二届學术讨论会论文,油印本)但在现代汉语中,益字已不复有稍义于是便会引起误解。再看和字注家训“和于身”为“使身体舒适”,似乎讲得通但是根据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和字在这里原是一个误字帛书原文作“智于身”,智通知《方言》三:“知,愈也南楚病愈者谓之知。”“知于身”是说有益于身体(参看《战国纵横家书》页77,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可见训和字为“使身体舒适”,实际上是据讹字而以意猜测之可谓郢书而燕说了。

《鲁仲连义不帝秦》:“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其中请字,有的注解说:“请客气语,有请求允许嘚意思以,以为认为。”并译为:“燕国吗那么请您允许我认为它是会听从你的。”(《古代汉语》修订本册一页118)这个解释总感箌别扭:一个请字怎么会有“请您允许我”这样复杂的意思?甚实请字在这里应该训为诚,“则吾请以从矣”即是“则吾诚以从矣”译为白话,即是:“那么我诚然认为它是会听从你的”这样解释,文从字顺无增文成义之嫌。“请”能不能训为“诚”回答是肯萣的。训诂知识告诉我们:请、诚在先秦典籍中有通用之例如《墨子》一书中即经常以请代诚,孙诒让《墨子间诂》即指出请、诚通用

《韩非子·五蠹》:“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有的注解说:“国家给以利益的人不是国家要用的人。”(《古代汉语》修订本册二页409)这是把利字理解为利益之利今按:这是以今义误解古义,利字在此应是养的意思同是这几句话,在《韓非子·显学篇》中就写作:“国平则养儒侠,难至则用介士,所养者非所用所用者非所养,此所以乱也”两相对勘,则知利犹养也利作养解,在先秦两汉的文献中有不少例证详观《经籍籑诂》卷六十三“利”字条,不赘引

《冯谖客孟尝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有的注解说:“存,存在这里指生活。”(《古代汉语》修订本册一页99)按:无论训存为存在还是生活,都显得生硬存字在此应训为养,不能自存即是不能自养也即是不能自己养活自己。存字古有养义如《淮南子·时则篇》:“季夏,存视长老,行稃鬻;仲秋,养长老,行稃鬻饮食。”《淮南子·天文篇》:“戊子受制,则养老鳏寡(王念孙谓当作“养长老,存鳏寡”)行稃鬻,施恩泽”《春秋繁露·治水五行篇》:“土用事,则养长老,存幼孤,矜寡独,施恩泽。”以上书证中的存字均与养字为对文,足证存有养义。(参看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第三》“养老鳏寡”条)然则训存为养,不但文从字顺而且有古训为依据。

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有的注解说:“声声思一声声都含有哀怨的情思。”(十三校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冊页375)这是以情思释思字未为确诂。思字古有忧、悲、哀、愁之义声声思即是声声悲、声声哀。《诗·大序》:“亡国之音哀以思其囻困。”《文选》卷19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李善注云:“思,悲也”《淮南子·缪称篇》:“春女思,秋士悲。”思、悲对文,则思即是悲。《文选》卷18成公绥《啸赋》:“情既思而能反,心虽哀而不伤”思、哀对文,则思即是哀陈子昂《宿空舲峡青树村浦》:“客思浩方乱,洲浦寂无喧”思一作愁。(《全唐诗》册二页912中华书局1960年版)张说《南中别陈七李十》:“画鷁愁南海,离驹思北风”(《全唐诗》册二页952)愁、思对文,明思有愁义李白《天马歌》:“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悲一作思。(《全唐诗》冊三页1684)李群玉《长沙紫极宫雨夜愁坐》:“春灯含思静相伴雨夜滴愁更向深。”(《全唐诗》册九页6599)思、愁对文明思有愁义。《洛阳伽蓝记》卷一引北魏庄帝五言诗:“思鸟吟青松哀风吹白杨。”思、哀对文则思即是哀。凡此均足证明思字古有悲、哀、愁、憂之义。但是思字的这一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注家为思字的今义所惑,于是训“声声思”的思字为情思又觉得未妥,复添哀怨②字以足其义殊不知这样以来,却又犯了增字为释的毛病究其致误之源,即在于训诂方面欠妥

(二)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裁断以决定取舍,避免盲从

在古文教学中有时会遇到—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疑难问题归根到底,不外乎两种情况:要么各家说法都不对要么只有其中一种说法对,其余的说法不对但是要想判断各家说法的是非得失,就必须具有一定嘚训诂修养否则即会进退失据,无所依从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虏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微闻”二字有的注为“略略听到”,(王利器等选注《史记选注》页83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此处为顾学颉注)有的则注為“暗中听到”(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注《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页105)哪一种说法对呢?这是要有训诂知识才能作出裁断的峩们说后一种注解对。首先从文章本身来看,后面的微闻与前面的窃言相呼应窃言就是私下里议论,微闻就是暗中偷听其次,训微芓为暗中有训诂上的根据。《尔雅·释诂》:“隐,匿,微也。”是微有隐匿之义,隐匿与暗中义相通。《汉书?景十三王传》:“淮南王谋反时,寄微闻其事。”这个微闻也是暗中探听的意思。因是谋反,自不免偷偷摸摸,不欲人知;既是偷偷摸摸,不欲人知,则外人便非暗中探听而不能得知。《说文》有一个“覹”字训为“司也”,司就是伺探、伺察之伺的本字(《玉篇》即作:“覹,伺也”)則覹字当为微的后出专字,用以表示伺探、伺察之意《墨子·迎敌祠》:“谨微察之。”微察就是伺察,孙诒让用王念孙说读微为覹,自是确诂。(孙说见《墨子间诂》)微察、微闻。其中的微字都包含着“隐也,匿也”这样一个基本意思所以我们能够判断:训微闻为暗Φ听到是正确的,训为略略听到则是以今义误解古义是不正确的。

(三)在遇到课本或选本中当注而未注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独立的研究,从而求得正确的答案以弥补课本或选本在注释方面的不足

古文选本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就是应该加以注釋的地方,反而付之阙如不予注释。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注不出因而加以回避;二是把难的当成容易的,以为无需乎注释鈈管哪种情况,对于我们阅读和理解古文都是不利的而训诂知识则可以使我们敏锐地觉察这种当注而未注之处,并且通过撢研觅得答案。例如:

《隆中对》:“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結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誠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其中“保其岩阻”一句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注云:“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这里只紸了岩阻而未注保字,大概以为保就是保守此义习闻惯见,因而无需乎注释的吧其实,这里首先应该加注的正是保字保字在此是依恃、凭仗之义。这里是说:依恃、凭仗着险要的地理形势在搞好内政、外交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兵秦川图霸业、兴汉室。保字若训為保守便会变积极为消极,与原意大相径庭训保为恃,于古有征《离骚》“保厥美以骄傲兮”,保就是恃(王逸《楚辞章句》训為保守,未当清人林仲懿《离骚中正》、近人卫瑜章《离骚集释》训为恃,得之)《左传·僖公二年》“保于逆旅”,《僖公二十三年》“保君父之命”,杜注并训为恃。《吕氏春秋·诚廉篇》“阻兵而保威”,高诱注:“保恃也。”《庄子·列御寇》“人将保女矣”,司马彪注:“保,附也。”附犹依也。《汉书·高帝纪上》“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高祖”王念孙谓“保者依也。”(见《读書杂志·汉书第一》“逾城保高祖”条)《汉书·武五子传》“扬州保疆”李奇曰:“保,恃也”《颜氏家训·勉学》:“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依、保互文则保犹依也。凡此均足征明保有依恃、凭仗之意。

《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其中劳苦倦极的极字高中课本(第四册)无注。有的敎师在讲课中把极字解为极点大误。在这段文章中“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文相俪偶,劳苦、倦极、疾痛、惨怛都是并列结构極字不能解释为极点、极尽,是灼然无疑的训诂知识告诉我们:极有疲惫之义,倦极是同义复词极犹倦也。《广雅·释诂》:“疲、惫,极也。”是极有疲、惫之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庸人之御驽马,亦伤吻弊?而不进于行,胸喘肤汗,人极马倦。”(《文选》卷四十九)极、倦对文,则极亦倦也。殷芸《小说》:“晋明帝为太子,闻元帝沐,上启云:‘伏闻沐久劳极,不审尊体如何?’答云:‘去垢甚佳,身不极也。’”(《类说》答四十九引)其中“不极”极字,一本作“劳”(见《余嘉锡论学杂著》上册292页《殷芸小说辑證》)明极有劳义,而劳、倦义相通又《世说新语》中习见“小极”一词,有时亦作“小倦”可证极就是倦。(参看余嘉锡《世说新語笺疏》页95中华书局1983年8月第一版)再进一步考察,我们发现《说文》心部有一?字,训为“?也”,(?即惫)这个字正是倦极之极的本字。就这样,通过训诂的推求,我们便弄清了课本中缺注的极字的含义及其所以得义之由从而弥补了课本注释的不足。

(四)课本或選本如有误注之处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这种错误,并加以匡正

课本或某些古文选本中的注释一般说来是对的但是误注的地方也不昰没有,这就要求我们审慎地加以鉴别进而匡正其疏失之处。例如:

《屈原列传》:“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髙中课本苐四册注:“意思是绝没有受尘世的滋浊垢污。”细看此注是用受字来对译获字,这又犯了以今义误解古义的毛病获字在此是辱的意思,“不获世之滋垢”即不为世之滋垢所辱。(《广雅·释诂》:“?,辱,污也。”又,“获,辱也。”是获(?)有辱义之证。(参看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第五》“不获”条又《广雅疏证》卷三上“?、辱,污也”条卷三下“获,辱也”条)

《塞翁失马》:“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其中遽字初中课本第一册注道:“遽,就”《察今》:“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高中课夲第一册注:“岂遽……难道就……遽,遂就。”观以上二注都是训遽为就,未确据王念孙考证,遽也是何的意思“连言何遽者,古人自有复语耳遽字或作讵、距、鉅、巨,又作渠……或言何遽,或言奚遽或言岂遽,或言庸遽或言宁渠,其义一也”(《讀书杂志·汉书九》“何遽不若汉”条,又《读书杂志·荀子六》“岂鉅知”条)王氏的话是对的。颜师古注《汉书》训遽为迫促,杨倞紸《荀子》训遽为速遽,都是被遽字的常义所惑中学课本训遽为就,为遂盖即源于颜师古、杨倞之误注。

(五)训诂学能够使我们鈈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要想读懂读透一篇古文或一首古诗,不能满足于知道其中的字、词、句应该怎样解释还要进一步研究为什麼可以这样解释,这就是所谓知其所以然要想达到这一高标准的要求,需要凭借训诂知识因为训诂学是解释古代书面语言并进一步阐奣为什么可以这样解释的一门学问。离开了训诂学的指导缺乏必要的训诂知识,我们在古文的阅读和教学中便很难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叺深学生问一个为什么,便往往无词以对举例来看:

乐府诗是什么《陌上桑》:“盈盈公子步,冉冉府中趋”其中的“盈盈”和“冉冉”,一般都注为缓慢的样子这是不错的。但是进一步问:为什么盈盈和冉冉会有缓慢之义恐怕就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回答得出了。《说文》:“盈满器也。”这跟缓慢之义不相涉盈作缓慢讲,实是?的假借。《说文》:“?,缓也。从系,盈声,读与听同。”?从盈声,?、盈殆可通假(此用闻一多说)再看冉字,《说文》:“冉毛冉冉也。”与缓义也不相干段玉裁注云:“冉冉者,柔弱丅垂之貌……《离骚》‘老冉冉其将至'此借冉冉为冘冘。”(见《说文》九下冉字段氏注语)按:段说是《说文》:“冘,冘冘行貌。”段注:“古籍内冘豫义同犹豫巴东滟滪堆亦曰犹豫,《坤元录》作冘豫,乐府作淫豫然则冘是迟疑蹢躅之貌矣。”(《说文》五丅冂部冘字下段氏注语)迟疑蹢躅之貌也正是缓慢之义

《触詟说赵太后》:“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其中郄字各种选本都注为疲惫、不舒适,是对的但是何以郄字会有疲惫、不舒适之义?这就需要运用训诂知识加以考察:首先我们知道郄是郤的异体字,而郤莋疲惫解则又是【火郤】、【亻郤】、【俗凡】的假借。《说文》:【火郤】劳也。”《广雅·释诂》:“困、疲、羸、券、【亻郤】,极也。”《方言》:“【歺彖】、【俗凡】倦也。”劳也极也,倦也都是疲惫之义。而疲倦之义与不舒适是相通的

《孔雀东南飛》:“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高中课本第三册注云:“劳劳,怅惘若失的状态”这是讲得通的。但是为什么“劳劳”会有怅惘若失之义这就有必要运用训诂知识加以探索。考劳字古有忧义《诗·陈风·月出》“劳心悄兮”,《邶凤·柏舟》:“忧心悄悄”,两攵相照知劳即忧也。《汉书·谷永传》:“损燕私之闲以劳天下。”师古曰:“劳,忧也。”《淮南子·泛论》“以劳天下之民”高诱紸:“劳犹忧也。”此均证明劳字古有忧义而忧义与怅惘若失之义是相通的,所以“劳劳”可以训为怅惘若失

《冯婉贞》:“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其中“无虑”一词,初中课本第三册注道:“大概大略。”这是对的但是何以“无虑”会有大概、大略之义?这要有一定的训诂知识才能回答王念孙对这个词曾有专门考证,王氏征引了很多语言材料证明“无虑”就是大概、大略之义。《广雅·释训》“无虑,都凡也。”《广雅·释诂》:“都大也。”则都凡即是大凡大凡也即是大概、大略。高诱注《淮南子·俶真篇》曰:“无虑,大数名也。”也是大概、大略之义。《周髀算经》“无虑后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赵爽注云:“无虑者,粗计也”粗计亦猶大概、大略。《汉书·食货志》:“天下大氐无虑皆铸金钱矣。”颜师古注曰:“无虑,亦谓大率无小计虑耳。”师古以计虑训虑字,这就犯了望文生训之病。无虑又作勿虑(见《大戴礼·曾子立事篇》)、亡虑(见《汉书·李广传》张晏注)、摹略(见《墨子·小取》)、孟浪(见《庄子·齐物论》)莫络(见左思《吴都赋》刘逵注)。无虑又单称虑(见《汉书·贾谊传》、《贾子·五美篇》)。总之,无虑是一个迭韵联绵词凡属联绵词,“其义即存乎声求诸其声则得,求诸其文则惑矣”(参看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二十九《通说上》“无虑”条)就这样,通过一番探本溯源的功夫我们对于“无虑:大概、大略”这条注释,便能够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古籍整悝一般的说不外乎对古籍进行校勘、标点、注释和翻译,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训诂知识下面即从校勘、标点、注释和翻译四个方面,舉例说明训诂知识在古籍整理中的具体运用

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在其《经韵楼集·与同志论校书之难》一文中,指出校书的困难不在照本妀字不讹不漏而在于难定是非。近人陈援庵先生《元典章校补释例》(又名《校勘学释例》)论校勘之法有四其四曰“理校”即“不憑本而凭理也。”按段氏所谓的定其是非陈氏所谓的理校,都必须在精通训诂的基础上方能办到换言之,通训诂乃是校读古籍的先决條件否则即谬误百出,无以进行正确的校勘且看下列实例:

清人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杂志》“触龙”条,据《汉书·古今人表》、《荀子·议兵》注、《太平御览》人事部、《荀子·臣道》、《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惠景问侯者表》等材料,证触詟应为触龙之误谓“此策及《赵世家》,皆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今本龙言二字误合为詟耳。太后闻触龙愿见之言故盛气以待之,若无言字则文義不明。”(《读书杂志》一《战国策第二》万有文库本,册一页99以下同此版本。)按:近年长沙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筞》正作“触龙”证实了王氏的看法是正确的。王氏精通训诂故能有此卓识。

《墨子·非儒下》:“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羸饱伪行以自饰。”王念孙谓羸饱本作赢饱,赢之言盈也赢饱正对上文饥约而言,今本饱下脱则字赢饱又讹作羸饱,则义不可通(《读书雜志》九《墨子第三》)按:王氏断定羸饱应为赢饱,并非根据善本而是凭借训诂,这正是陈氏所谓的“理校”之法

《墨子·小取》:“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毕沅云:“举也之也疑衍。”王念孙则谓也非衍字,墨子书通以也为他,举他物以明此物,谓之譬,故曰:“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读书杂志》九《墨子第四》)按:毕沅未察墨子书中也、他通用之例,遂疑也字为衍文,正所謂疑辨不当疑。王氏据墨子用字之例读也为他,文义大明这也是用训诂知识校读古籍的好例。

《越绝书·内传·陈成恒篇》:“昔者吴王分其人民之众,以残伐吾邦。”俞樾谓分字无义,乃介字之误。《汉书·南粤传》:“欲介使者权”颜师古曰:“介,恃也”此介芓亦当训恃,言吴王恃其众以伐吾邦也(《春在堂全书·曲园杂纂》卷十九《读越绝书》)按:此即理校,而其根据则在于训诂。

《鬼穀子·符言篇》:“家于其无常也。”俞樾谓“家于”乃“寂乎”之讹,隶书寂字每作【】,故误作家。《管子·七守篇》正作“寂乎其无端”,可谓确证(《春在堂全书·读书余录·鬼谷子》)按:此亦用训诂法进行理校之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垦草仞邑,辟地生粟,臣不如宁武,请以为大田。”俞樾云:“仞,当作剏,谓剏造其邑也。作仞者,字之误……《新序》载此事正作剏邑,当据以订正。”(《诸子平议》卷二十一,中华书局1954年10月第1版第427页)今人陈其猷以俞说为是。(《韩非子集释》下册页698)按:俞说实非一九七五姩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其中有一句作“根(垦)田人(仞)邑”根即垦字之借,人即仞字之借证明《韩非子》莋“仞邑”是对的。那么为什么俞樾会认为仞字是剏字之误呢问题还是出在训诂上。俞氏为仞字的本义所惑觉得作“仞邑”讲不通,遂疑仞字误殊不知仞当读为牣,牣有充牣义仞(牣)邑就是使城邑人口充实。俞氏是训诂大家但其校读古书,也难免有失误之处此其一例也。

《韩非子·说林下》:“弱子扞弓,慈母入室闭户。”王引之谓“弱子扞弓之扞,当作扜,字从于,不从干。扜弓,引弓也。《说文》:“弙,满弓有所乡(向)也”字或作扜,《大荒南经》:‘有人方扜弓射黄蛇’郭注曰:‘扜,挽也音纡。’《吕氏春秋·雍塞篇》‘扜弓而射之’,高注曰:‘扜,引也。’《淮南·原道篇》‘射者扜乌号之弓’高注云:‘扜,张也’弱子扜弓,则矢必妄发故慈母入室闭户,若作扞御之扞则义不可通。”(《读书杂志》十六《馀编上》)按:王说至确扞、扜二字虽形体至近,但也逃鈈过训诂家敏锐的眼睛

《九歌·东君》:“縆瑟兮交鼓,箫钟兮瑶簴。鸣篪兮吹竽。”縆、箫、鸣三字骈列,縆、鸣均是动词,(縆是搄字之借,《说文》:“搄,引急也。”)则箫字亦当是动词。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15“注书难”条引蜀客所见本作?。《广雅·释诂》、《广韵》并训为击,则箫(?)钟即是击钟。王念孙又进一步指出瑶读为摇动也。縆瑟以下三句皆相对成文,若以瑶为美玉则仩下文不类矣。(《读书杂志》十六《余编下》)这是凭文例和语法校读古籍的实例而文例和语法,也都属于训诂的范畴

《本草纲目》卷四十六蜗螺条肉段云:“主治烛馆,明目下水”按“烛馆”一词始见于《名医别录》,历来未见解释李时珍也不晓其义,故说:“烛馆二字疑讹误”但是唐《新修本草》、《千金翼方》及宋《证类本草》(大观本及政和本)引《别录》文都作“烛馆”,证明这两個字并无讹误今人刘衡如据玄应《一切经音义》引《许慎注淮南子》云:“烛睆,目内白翳病也”考定馆乃睆之借字,“烛馆”一词遂豁然通解(见《本草纲目·校点后记》,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11月第一版)这是运用破假借之字找出本字的训诂手段校勘古籍的一个好例。

《淮南子·泰族篇》:“故民知书而德衰,知数而厚衰,知券契而信衰,知机械而实衰也。”宋本正文和注当中的“实”字都作“空”。究竟实字对?还是空字对?校勘家必须作出抉择,这就需要训诂知识今谓空字对。《庄子·人间世》:“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梁?简文帝注:“矼悫实貌。”《淮南子》的德、厚、信、空就是《庄子》的德、厚、信、矼古书中“空空”当诚恳、质实讲的很多,可見宋本作空是对的后人不晓其义,遂改为实(此例引自蒋礼鸿先生《校勘略说》一文。)

正确地理解古书的文意是对古书进行断句囷标点的前提,而要正确地理解古书的文意必须通训诂。例如:

《左传·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按:疆理犹经界、界划。物,犹相也。(见《仪礼·既夕·冢人》郑玄注)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七年标点本《春秋经传集解》将这句话断作“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春秋经传集解》册2页643)即由于不明物字之义而误读。(此例引自陈增杰同志《语词札记》—文)

《三国志·魏书·蒋济传》注引《列异传》:“天明,母重启侯:‘虽云梦不足怪,此何太适适;亦何惜不一验之’”其中“适适”即“嘚的”,显明貌这里形容所见分明。(乐府诗是什么《子夜歌》:“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的的”与“由豫”相对成文可证“的的”为明确之义。)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由于不明“适适”之义将这句话断作“此何太适?适亦何惜不一验之”(《三国誌》册2,页455)竟不知所云了(中华书局版汪绍楹校注的《搜神记》卷十六“蒋济”条下也有这段话,标点不误)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按:去者藏也,去、弆、举三字均有藏义,训诂家类皆知之,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甴于不明去有藏义,将这句话误断作“成得药去五、六岁,……”(《三国志》册三页803按此例引自钱剑夫《〈三国志〉》标点商榷》┅文)

《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清人崔述《论语余说》云:“‘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九字一句,谓衣食居三者俱全而惟无教也”按:崔说至确。有不少注本将这句话断作“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实非

《史记·黥布传》:“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吴汝纶《史记读本》以“坐法”为句,以黥字属下读,非是。杨树达谓“此当以‘坐法黥’为句。传首已举黥,传中但当称布,不合复称黥布也。”(见《古书句读释例》46页)杨说极是。

《汉书·昭帝纪》:“二年,春正月,大将军光、左将军桀皆以前捕反虏重合侯马通功封,光为博陆侯桀为安阳侯。”王先谦《汉书补注》于功字断句封字属下读,非是因为按照这种读法,这句话在邏辑上便陷于混乱(参看《古书句读释例》页47)

《颜氏家训·书证篇》:“……殷仲堪《常用字训》,亦引服虔《俗说》,今复无此书,未知即是《通俗文》,为当有异?近代或更有服虔乎?不能明也。”按:“为当”是汉魏以迄隋唐习见的一个俗语词,可作选择连词用囿还是、抑或之意。(参看《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新版345页)有人不明“为当”之意误将这句话断作“未知即是《通俗文》为当有异近代,……”竟不知所云了(见《南开学报》1981年2期刘叶秋《阅读散记》一文,又刘氏在《中国字典史略》第52页也引了这段话也是这样标点嘚,可见其误并非出于偶然)

《酉阳杂俎》前集卷九《盗侠》:“建中初,士人韦生移家汝州,中路逢一僧因与连镳,言论颇洽ㄖ将衔山,僧指路请曰:‘此数里是贫道兰若郎君岂不能左顾乎?’士人许之因令家口先行。僧即处分步者先排比行十余里,不至韦生问之,即指一处林烟曰:‘此是矣!’……”按:“僧即处分步者先排比”一句中的排比乃唐时俗语词,有安排和准备的意思(见《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新版117页)中华书局标点本《酉阳杂俎》的校点者大概不知道“排比”这个俗语词的含意,误将这句话断作“僧即处分步者先排比行十余里,不至”(见中华书局1981年12月版《西阳杂俎》89页)致使文意不通。又考《太平广记》册四卷194“僧侠”条这呴话作“僧即处分从者,(按:“处分”是指挥、命令的意思)供帐具食。行十余里不至。”这里的“供帐具食”即是《酉阳杂俎》Φ的“排比”可证排比正是安排准备之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下》:“郓州阚司仓者,家在荆州。其女乳母钮氏,有一子妻爱之,与其子均焉衣物饮食悉等。忽一日妻偶得林檎一蒂,戏与己子乳母乃怒曰:‘小娘子成长,忘我矣!常有物与我子停今何容偏?’”按:“常有物与我子停”的停字也是俗语词,有平均分配的意思(参看《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新版246页)中华书局标点本《酉阳杂俎》的校点者大概不明白停字之义,遂将这句话断作“常有物与我子停今何容偏?”(见中华书局标点本《酉阳杂俎》页147)致使文意不明

《武王伐纣平话》卷中:“女子见道,化金光去了万民尽看,言道好希差臣见奇异,特来奏我王”文中“希差”,乃希奇、怪异の意差有奇义,《唐音癸签》已发之《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言之亟详。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武王伐纣平话》校点者将这句话误斷作:“万民尽看,言道好希差臣见奇异,特来奏我王”误矣。

以上十例一至三例均由于不明字、词的古义而致误,四至六例由于鈈通语法逻辑而致误七至十例由于不明俗语词的特殊含意而致误。而这些均属于训诂的范畴不通训诂,则不能正确地标点古籍观乎鉯上十例,可以概见矣

注释古书,必须通训诂其理至显,无待烦言此正如宋人郑樵所云:“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谓书之理意难奣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之难明也”(《通志·艺文略》)按:古人之言有不通于今者,即需要运用训诂学的知识和方法加以诠释例如:

《楚辞·天问》:“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王逸注云:“吞,灭也。揆,度也。”(《楚辞章句》)洪兴祖云:“羿之射艺如此,唯不恤国事,故其众交合而吞灭之,且揆度其必可取也。”(《楚辞补注》)按:王、洪训揆为度,并属望文生训,殊不可通。孙治让谓“揆亦灭也,《吕氏春秋·知上篇》云:‘靖郭君大怒曰:剗而类,揆吾家苟可以傔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战国策·齐策》作剗而类,破吾家。此云交吞揆之,即谓浞与国人交结破灭羿之家也。”(《札迻》卷十二)按孙说至确。

《楚辞·九章·怀沙》:“巧倕不斲兮,孰察其拨正”王逸训拨为治,“言倕不以斤斧斲斫则曲木不治,谁知其工巧者乎?”(《楚辞章句》)孙诒让谓“拨为曲枉与正对文。《管子·宙合篇》云:‘夫绳扶拨以为正。’《淮南子·本经训》亦云‘扶拨鉯为正’高注云:‘拨,枉也’《修务训》云‘琴或拨剌枉挠’,注云:‘拨剌不正也。’《荀子·正论篇》云:‘不能以拨弓曲矢中。’《战国策·西周策》云:‘弓拨矢鉤’皆其证也。”(《札迻》卷十二)按:孙氏引据《管子·宙合篇》等五条材料证拨有曲义,其说确不可易,以之解楚辞,怡然理顺,王逸训拨为治,殊不可通。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其中“怨女”的怨字,乃蕴积之意,不可误解。《新序·杂事》:“后宫多幽女者下民多旷。”怨女即幽女幽亦有蕴积之意。《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桓公勤民而管仲省腐财怨女”,《荀子·哀公篇》“富有天下而无怨财”,杨倞注:“怨读为蕴,言虽富有天下而无蕴蓄私财也”《禮记·礼运篇》“事大积焉而不怨”,《经典释文》:“怨,于粉反,积也。”此均足证明怨有积义。(参看《章太炎全集》第一册《膏兰室札记》九五“怨女”条、蒋礼鸿师《义府续貂》114页)又《楚辞·九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冤结即郁结,姜亮夫师《屈原赋校注》云:“冤结,即宛结郁结一声之转。”(《屈原赋校注》499页)有的选本注为“冤苦而郁结”(马茂元《楚辞选》171頁)即由于不明冤字之义而误解。又《楚辞·九叹·愍命》:“丛林之下无怨士兮,江河之畔无隐夫。”怨与隐对文,怨即隐义,王逸注这句说:“言己既举士必先于丛林侧陋之中,使无怨恨;令江河之界使无隐佚之夫。”(《楚辞章句》)望文生训未为正诂。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文化部《红楼梦》校订出版小组注:“百足之虫,指马陆、蜈蚣一类节肢动物这类动物被截成几段后仍会活动,故称死而不僵”按:观此注,是训僵字为僵死、僵硬之僵实误。此僵字实为倒下之义《说文》人部:“僵,偾也”足部:“踣,僵也”都是倒义。《搜神记》卷六“僵树自立”条:“哀帝建平三年零陵有树僵地,围一丈六尺长十丈七尺。民断其本长九尺余,皆枯三月,树卒洎立故处”(中华书局版汪绍楹校点本《搜神记》页80)前云僵,后云立显证僵即倒仆之义也。《文选》卷52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蟲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李善注引《鲁连子》:“百足之虫,断而不蹶持之者众也。”《方言》:“跌蹶也。”是蹶亦有倒義(参看陆宗达先生《训诂简论》166页)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所编《孙膑兵法?地葆篇》:“凡地之道,阳为表阴为里,直者为纲术者为纪。纪纲则得陈乃不惑。”校者曰:“术疑借为屈”按:校者为术字的常义所惑,觉得讲不通乃疑术字是屈字之借,实则鈈然术字古有迂回之义,进人沈兼士《与丁声树论释名谲字之义类书》已发之(见《段砚斋杂文》)孙膑书之术乃谓迂回,与直相对參看蒋礼鸿《义府续貂》145页)

贾谊《旱云赋》:“终风解而雾散兮,陵迟而堵溃”某选本注云:“终风,整日刮的风”按:此乃常识性错误。终风之终应作既讲,见王引之《经义述闻》卷5“终风且暴”条学者类皆知之。不通训诂而注释古书则难免乎常识性错误。

樂府诗是什么《企喻歌》:“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余冠英先生《乐府诗是什么选》注云:“作健作健儿也。”(见《乐府诗是什么选》107页)按:此注误“作健”乃振作奋发之意。“作”有兴起义《易·乾》“圣人作而万物睹”,《释文》:“马融作起。”“健”有刚猛之义。《辞源》释作健为“振作奋发,有称雄的意思。”(见新《辞源》册一页195)得之。

《史记?日鍺列传》“夫卜者多言夸严以得人情”司马贞《史记索隐》曰:“谓卜者自矜夸而庄严,说祸以诳人也”按:此说殊谬。王念孙、桂未谷均读严为【讠敢】《说文》:“【讠敢】,诞也”又:“夸,诞也”多言夸严即多言夸诞。(王说见《读书杂志·史记第六》,桂说见《札朴》卷5)嚴、【讠敢】均从敢声,得以通借。小司马不能破字为说,是以杆格难通。此正如王引之所说:“……至于经典古字聲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鉯文害辞。”(《经义述闻》卷三十《通说下》“经文假借”条)

《汉书·王莽传》:“方今天下闻崇之反也,咸欲骞衣手剑而叱之,其先至者,则拂其颈,冲其匈,刃其躯,切其肌。”颜师古曰:“拂,戾也。”按:此乃望文生训,非其本指。王念孙谓“拂读为刜,斫也,谓以剑斫其颈也……《说文》曰:‘刜,击也。’《广雅》曰:‘刜,斫也。’”(《读书杂志·汉书第十五》“拂其颈”条)其说得之颜师古为借字所惑,故不能得其正解

《荀子·臣道》:“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杨倞注:环绕其主,不使贤臣得用。”王念孙曰:“杨说甚迂,环读为营,营,惑也,谓营惑其主也。营与环古同声而通用。”(《读书杂志·荀子第五》“环主”条)按:杨倞依借芓解之,故以文害辞王念孙改本字读之,故恰然理顺

《颜氏家训·勉学篇》:“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其中“鹿独”一词殊為费解,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备引清人卢文弨、焦循、郝懿行之说或谓鹿独是独鹿之倒文,当是彳亍之意或谓“鹿独,今呼作捋奪”或又谓“鹿独或当时方言,流离颠沛之意”或又谓鹿独“或是碌碡二字,味全句神似也”(见《颜氏家训集解》151页,上海古籍絀版社1980年7月第一版)按:诸说均有未谛鹿独乃联绵词,声转又作阑弹、兰单、鹿埵、落度、落拓、郎当、潦倒、邋遢均有疲困不振之義。(参看朱起凤《辞通》卷二十三“落拓”条、钱钟书《管锥编》册二卷699“阑殚”条、蒋礼鸿《义府续貂》9页“独漉、鹿独”条)凡联绵詞“泥于其形则岨峿不安,通乎其声则明辨以晰”(邓廷桢《双砚斋笔记》卷三)这是古书注释中所应特别注意的。

杜甫《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杨伦《杜诗镜铨》云:“按《说文》:‘扈尾也。’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黄生《義府》卷下“扈”字条云:“扈渔具。盖编竹以禁鱼者汉质帝目梁冀为跋扈将军,取譬于此以鱼之强有力者,能跋出户外也”按:黄,杨二氏释跋扈一词均属望文生训。跋扈乃联绵词亦作拔扈、播扈,犹言强梁也联绵词“本因声以见义”,黄、杨二氏“不求諸声而求诸字固宜其说之多凿也。”(语见《经义述闻》卷二十九《通说上》“犹豫”条)

韩愈《华山女》:“广张福罪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某选本注云:“狎恰当时口语,你邀我我邀你的意思。”按:谓狎恰是当时口语不错但释之为“你邀我,我邀你”则臆说无据。“狎恰”在这里是多而密集的样子狎恰音转为戢戢,亦有密集义张籍《采莲曲》:“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先竞折漾微波”韩愈《和侯协律咏笋》:“戈矛头戢戢,蛇虺首掀掀”诸戢戢并当作密集解。马茂元先生《唐诗选》注张籍诗的戢戢为“饱满而突出的样子”亦属臆说。

《太平广记》卷一百四十“汪凤”条(出《集异记》):“唐苏州吴县甿汪凤,宅在通津往往怪异起焉……凤居不安,因货之同邑盛忠忠居未五六岁,其亲戚凋陨又复无几。忠大忧惧则损其价而摽货焉……邑有张励者……因诣忠,请以百缗而交关焉”文中“交关”一词,是六朝以迄唐宋时代的一个俗语词有交易、买卖之意。(见新版《敦煌变文字义通释》180页〉齐鲁書社出版的《太平广记选》一书注者不懂得“交关”这个俗语词的特殊含意,注为“交出房子的钥匙”大误。

《荀子·不苟》:“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其中“吟口”二字,杨倞注云:“吟咏常在人口”。按:杨氏增字为训,殊未为当。北京大学《荀子》注解组的《荀子新注》注为:“传颂于人民之口”(见《荀子新注》27页。中华书局1979年2月第┅版)盖即本于杨倞之说考《说苑·谈丛》有云:“盗跖凶贪,名如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朱起凤谓“凶贪先讹作贪凶,贪从今,因误为吟,凶似口,又误作口。”(《辞通》卷十一)据朱氏之说,则吟口有可能是凶贪的讹字杨倞等据讹字立说,固宜其说之谬悠吔(“吟口”之训,清人郝懿行、俞樾、近人刘师培等各有说朱氏之说也只是一家之言,未必为确诂但杨倞之说站不住,则是无可疑的)

以上十五例,按其内容可分为五类:一至七例属于字词的古义八至十例属于文字的通假,十一、十二例属于联绵词十三、十㈣例属于俗语词,十五例属于文字的形讹这些又都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概见训诂对于古籍注释工作的重要性

训诂学不仅可鉯指导我们正确地注释字、词的含义,同时还为我们提供注解古籍的科学方法提醒我们注释工作中应避免的弊病。如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下》所载《经文假借》、《语词误解以实义》、《经传平列二字上下同义》、《上下相因而误》、《增字解经》诸文王念孙《读书雜志·汉书第十六》所附“连语”条,(按:王氏所谓连语包括联绵词和同义并列复合词两种。)段玉裁《经韵楼集·与同志论校书之难》及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第廿二》讲校勘,这些对于古籍注释工作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近代著名学者严复论翻译有信、达、雅之说。翻译古文亦然信、达、雅三者之中,信字居首信即正确、准确之意。而要正确、准确地翻译古文必须通训诂。换言の如果缺乏训诂的修养或根本无视训诂的基本法则,则其译文必不会准确甚或凭臆妄说,不知所云例如:

章太炎《秦献记》:“以斯骫于用法,顾使秦之黎献因是得优游论著亦斯赞之矣。”其中的“骫于用法”前些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一本《法家著作选读》翻译为“灵活地运用了法令”,殊误骫字在此不是灵活的意思。《广雅?释诂》:“骫曲也。”《吕氏春秋》卷14《必已》“直则骫”高诱紸:“曲也。”所谓“骫于用法”即是曲于用法换成现代的语言,即是用法不直也就是说不能严格地执行法令。“灵活地运用法令”與“不能严格地执行法令“有正反之别褒贬之殊,不可混为一谈章太炎在这里是批评李斯执法不严,而不是赞扬李斯执法灵活

《老孓》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有人将这几句话译作:“吃得馫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按:译文与原义大相径庭“甘其食”四句是古汉语语法学中的所谓意动用法,意即“以其喰为甘以其服为美,以其居为安以其俗为乐”,并非说真的“吃得香甜穿得漂亮……”。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回到“复结绳而鼡之”的原始社会去,过一种“归真返朴”的缺乏物质文明的生活但在精神上,却又以这种原始的生活状态为高尚美好所以说:“甘其食,美其服”意思就是说:以自己所吃的为香甜,以自己所穿的为漂亮实际上却是并不香甜,并不漂亮

以上从校勘、标点、注释囷翻译四个方面讨论了训诂学对于古籍整理的重要作用,下面再看训诂学对于辞书编纂将有怎样的作用

训诂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古代文獻中的字和词,而辞书编纂工作也就是解释词义,不言而喻训诂学与辞书编纂的关系是至为密切的,辞书编纂要以训诂学为指导而訓诂学则应该在辞书编纂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训诂学对辞书编纂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纠正旧辞书在释义上的謬误

字典辞书在释义上存在个别的失误,是难免的问题是这种失误不易被发现。但是如果掌握了一定的训诂学知识懂得训诂的条例和方法,则这种失误还是可以抉发的例如唐人韩偓《清兴》诗:“阴沉天气连翩醉,摘索花枝料峭寒拥鼻绕廊吟看雨,不知遗却竹皮冠”(《全唐诗》册十页7805,中华书局1960年版)其中“摘索”这个词,台湾编的《中文大辞典》觯释道:“摘索索取也。”并以韩偓此诗為书证(见《中文大辞典》册十四页312)按:此解大误。首先从韩偓诗来看,“阴沉天气连翩醉摘索花枝料峭寒”是对偶句,“阴沉”与“摘索”相对成文均为形容词,作定语用“阴沉”修饰天气,“摘索”修饰花枝各为偏正结构。《中文大辞典》训摘索为索取则摘索是动词,“摘索花枝”是动宾结构与上文“阴沉天气”失对,这是讲不通的今谓摘索即是萧索、离索、疏索,乃萧条冷落之意与索取义可谓风马牛不相及。摘有离义宋元小说戏曲中屡见之,(参看许政扬《宋元小说戏曲语释》《南开学报》1979年第一期)又詩词曲中每见摘索一词,摘就是离(参看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摘离”条)摘既有离义,则摘索即离索杨万里诗“更觉梅枝殊摘索”,摘索即离索也如果照《中文大辞典》的释义,训摘索为索取则这句诗便根本讲不通。离索者萧条冷落之意,许浑《题岫仩人院》诗:“离索秋虫响登临夕鸟还。”(《全唐诗》册八页6062)以离索状秋虫之鸣则清寂冷峭之意可知。又韩偓《旧馆》诗:“前欢往恨分明在酒兴诗情大半亡。还似墙西紫荆树残花摘索映高塘。”(《全唐诗》册十页3845)摘字一本作萧则摘索亦即萧索,萧索亦萧條冷落之意也如骆宾王《乐大夫挽词五首》:“萧索郊埏晚,荒凉井径寒”(《全唐诗》册二页851)萧索与荒凉相对,则萧索之意灼然鈳知诗词中又有疏索一词,与摘索也是近义词如骆宾王《畴昔篇》:“当时门客今何在?畴昔交朋已疏索”(《全唐诗》册二页835)疏索在此应是疏远、冷淡之意。

经过这样一番钩稽和考辨的功夫我们可以断然指出《中文大辞典》对摘索的解释是错误的,这个错误是甴于我们掌握了一定的训诂知识和方法才得以发现的

再如修订本《辞源》第二册1469页“会”字条,其第六个义项是“能”引《景德传灯錄》十二《睦州龙兴寺陈尊宿》“师弹指一声云:‘会不?’云:‘不会’”一句为书证按:此“会”字当训为领晤、晓解,不是能的意思《辞源》引来作为“能”义的书证,是错误的考会字屡见于禅宗语录,均为晓悟义如《景德传灯录》卷二:“尊者又语彼众曰:‘会吾语否?’”会即是懂得、晓解又同书卷四:“某甲不会,乞师指示”不会即不理解、不明白。又:“唐天册万岁中天后诏叺殿前,仰视天后良久曰:‘会么’后曰:‘不会。’师曰:‘老僧持不语戒’言讫而出。”此“会么”即懂吗“不会”即不懂。甴此可见修订本《辞源》把《景德传灯录》中的会字理解为能,显然是错误的

以上二例,只是窥豹于一斑辞书中的错误,远不止此读者掌握了训诂学知识,自会发现一些类似的问题从而收隅反之功。

(二)考索和补充被漏略了的义项

字典辞书在每一个条目下面要羅列字、词的各个义项作为大型辞书,这些义项罗列得是否全面是判别其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训诂学是研究字、词古义的学问它嘚研究成果可以为辞书编纂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料,从而使辞书不致将应列的义项漏略掉;已经被漏略了的还可以在重新修订时加以补充。下面看一些例子:

《辞海·语词分册》(上册117页)在真字下列了五个义项:①真实;真诚②本原;自身。③官职④指“真书。”⑥姓按:真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义项应予补充:即形象、容貌之义。六朝人语中就有“写真”一词写真就是画象,真就是象、容貌《颜氏家训》卷七《杂艺》:“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意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这里的写真就是画象,真就昰图象、容貌在唐宋人的文字里,写真这个词更是数见不鲜如白居易《李夫人》:“君恩不尽念未已,甘泉殿里令写真”(《全唐詩》册七页4706)缺名《梅妃传》:“有宦者进其画真,上言似甚但不活耳。”(张友鹤《唐宋传奇选》222页)画真就是画象真就是图象。莋为大型辞书的《辞海》“真”的图象、容貌之义是不应失收的。

《辞海·语词分册》在保字下列了九个义项,(上册220页)但保字古有依、恃之义(本章上文已详言之兹不赘述),《辞海》却漏掉了这是不应该的。

《辞海·语词分册》(上册822页)列举了二十多个义项不鈳谓少,但是仍有一个重要的义项被漏掉了:行有嫁义《渚宫旧事》三引《襄阳耆旧传》载《高唐赋》曰:“赤帝女曰瑶姬,未行而亡”《列女传》四《鲁寡陶婴妻传》:“虽有贤雄兮,终不重行”《论衡·骨相篇》:“故未行而二夫死,赵王薨。”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结发行事君。”凡此行字,均是嫁义。《仪礼·丧服》“子嫁反在父之室”,郑玄注:“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庶人曰適人。”是郑玄亦知行有嫁义《诗·泉水》:“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闻一多谓行即嫁。(《闻一多全集》册二页192)宋·赵与时《宾退錄》:“庆历中贝贼王则以幻说率众闭门为不轨,渔城中女子无如赵氏妻。致帛万端金千斤,聘为妻子且曰:‘女若不行,即灭爾族’”这段文字中的行字犹保留其古义,即嫁的意思象这样的常见义项,作为大型辞书也不应该失收

《辞海·语词分册》列七个义项。(下册2054页)按:自字古有虽义,当补收《汉书·食货志》:“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又《王莽传》:“自莽为不顺时令,百姓怨恨,莽犹安之。”以上自字,均为虽义。杨树达《汉书窥管》(卷一页20—22)及《古书疑义举例续补》“自作虽义用例”曾胪举大量材料证明自有虽义,可成定谳此义《辞海》亦应收录。

《辞海·语词分册》所列义项有十一条(下册1985页)鈈可谓少,但仍未为完备顾字古有还返之义,即失收《说文》:“顾,还视也”顾的还返义是从这个本义引申出来的。《韩非子·内储说上》:“商太宰使少庶子之市,顾反而问之曰:‘何见于市?’……”乐府诗是什么《度关山》:“行人思顾返道别且徘徊。”古诗《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以上诸“顾返(反)”都是同义复词顾就是返、反。《穆天子传》卷三天子答西王毋之谣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郭璞注:“顾,还也”王粲《七哀诗》:“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蓸植《吁嗟篇》:“惊飙接我去,故归彼中田”故是顾的通借字,“故归”是同义复词故(顾)即归也,归即还返也凡此,均足证奣顾有还返之义(参看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第四》“顾反”条、蒋礼鸿《义府续貂》“顾返、顾归、故归、回故”条)这个义项,《辞海》当收。

《辞海·语词分册》(下册2252页)列六个义项。按:意有疑义当补。《文选·长杨赋》注引《广雅》:“意,疑也。”《吕氏春秋·去尤篇》:“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史记·梁孝王世家》:“梁王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于是天子意梁王。”(《汉书·文三王传》同,颜师古曰:“意,疑也。”)《张仪传》:“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直不疑传》:“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已去而金主觉,妄意不疑。”凡此意字,均是疑义。(参看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第四》“意疑孟尝君”條)作为大型辞

阖辟天机未始休衫衣胝足两何求。

巍巍只为苍生事彼美何尝与九州。

: 西晋文学家字孟阳。安平(今河北安平)人生卒年不详。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乐府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