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解池电子移动方向中电子转移,为什么转移电子数是12mol?存在的反应中不是也有变价的元素,也转移电子了吗?

2016届湖北省老河口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6届湖北省老河口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
总评分4.1|
浏览量92142
用知识赚钱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网校:8299所
24小时更新:2562
总量:5734354

2016届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二中高考化学试题重组周周练:17(新人教版含答案)
2016届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二中高考化学试题重组周周练:17(新人教版含答案)
资料类别:
所属学科:
适用地区:
所属版本:
资料类型:暂无
下载扣点:2点
上传时间: 11:49:39
下载量:35次
文档大小:1.07M
所属资料:
文档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预览已结束,如需查看所有内容,请下载资料!
对不起,此页暂时无法预览!
官方微信公共账号
资源库-微信公众号当前位置: >>
2016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解析版)
学年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上)月考化学试卷 (10 月份)一、选择题(每个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 2×16=32 分) 1.化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氮肥 NH4NO3 在重力撞击下可能发生爆炸 B.在食品袋中放入盛有硅胶的透气小袋,可防止食物受潮 C.二氧化硅可用于制备太阳能电池板,晶体硅可用于制作光导纤
维 D.装饰材料释放的甲醛会造成污染 【考点】铵盐;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及治理;硅和二氧化硅. 【分析】A.NH4NO3 在重力撞击下发生分解反应; B.硅胶具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 C.硅单质用于制备太阳能电池板; D.甲醛有毒性,会污染空气. A. NH4NO3 在重力撞击下发生分解反应, 【解答】 解: 反应瞬间生成大量气体, 所以 NH4NO3 在重力撞击下可能发生爆炸,故 A 正确; B.硅胶具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所以在食品袋中放入盛有硅胶的透气小袋,可吸收水蒸 气防止食物受潮,故 B 正确; C.硅单质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用于制备太阳能电池板,二氧化硅可用于制作光导纤维, 故 C 错误; D.装饰材料会释放甲醛,甲醛有毒性,会污染空气,故 D 正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铵盐、 硅胶、 硅单质和二氧化硅、 甲醛等的性质和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注意把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应用. 2.设 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T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条件下,将 1 mol N2 和 3 mol H2 混合,充分反应后转移的电子数为 6NA B.6.4 g 由 S2、S4、S8 组成的混合物含硫原子数为 0.2 NA C.11 g 超重水(T2O)含中子数为 5NA D.常温常压下,11.2 L Cl2 含氯原子数为 NA 【考点】阿伏加德罗常数. 【专题】阿伏加德罗常数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分析】A、合成氨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B、S2、S4、S8 由硫原子构成; C、超重水(T2O)的摩尔质量为 22gg/mol; D、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大于 22.4L/mol. 【解答】解:A、合成氨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故转移的电子小于 6NA 个,故 A 错误; B、 S2、 S4、 S8 由硫原子构成, 故 6.4g 混合物中含有的 S 原子的物质的量 n= 个数为 0.2NA 个,故 B 正确; =0.2mol, C、超重水(T2O)的摩尔质量为 22gg/mol,故 11g 超重水的物质的量为 0.5mol,而 1mol 超重水中含 12mol 中子,故 0.5mol 超重水中含 6mol 中子即 6NA 个,故 C 错误; D、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大于 22.4L/mol,故 11.2L 氯气的物质的量小于 0.5mol,则含有 的氯原子小于 NA 个,故 D 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 熟练掌握公式的使用和物质的结构是解题 关键,难度不大.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根据反应 5Fe2++MnO4+8H+T5Fe3++Mn2++4H2O 可知: 用酸性 KMnO4 溶液可检验绿矾 (FeSO4?7H2O)是否变质 B.根据反应 H3PO3+2NaOH(足量)TNa2HPO3+2H2O 可知:H3PO3 属于三元酸 C.根据反应 3Fe+8HNO3T3Fe(NO3)2+2NO↑+4H2O 可知:反应中 HNO3 表现酸性和氧 化性 D.根据反应 CuSO4+H2STCuS↓+H2SO4 可知:H2S 的酸性比 H2SO4 强 【考点】铁盐和亚铁盐的相互转变;硝酸的化学性质;硫化氢. 【专题】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A.酸性 KMnO4 溶液能够与绿矾(FeSO4?7H2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只能证明存 在亚铁离子,无法证明绿矾是否变质; B.氢氧化钠足量,如果反应生成 Na3PO3,才能证明磷酸为三元酸; C.根据化合价变化判断硝酸的氧化性,根据反应生成盐和水证明硝酸表现了酸性; D.CuS 不溶于强酸,所以该反应才能发生,无法证明酸性 H2S 的酸性比 H2SO4 强. 【解答】解:A.绿矾没有变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也能够与绿矾反应而褪色,该反应现象 只能证明亚铁离子存在,检验绿矾是否变质,可以选用硫氰化钾溶液,故 A 错误; B.根据反应 H3PO3+2NaOH(足量)TNa2HPO3+2H2O 可知:氢氧化钠足量,反应产物为 Na2HPO3,证明了 H3PO3 属于二元酸,故 B 错误; C.反应 3Fe+8HNO3T3Fe(NO3)2+2NO↑+4H2O 中,硝酸被还原成 NO,反应中做氧化剂, 表现了氧化性;反应生成了盐和水,证明硝酸表现了酸性,所以反应中 HNO3 表现酸性和氧 化性,故 C 正确; D.由于硫化铜为不溶于稀硫酸、稀盐酸的沉淀,所以该反应才能发生,通过该反应方程式 无法证明氢硫酸和硫酸的酸性强弱,实际上在相同条件下,硫酸的酸性强于氢硫酸,故 D 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亚铁离子的检验、硝酸的化学性质、酸性强弱比较,题目难度中等,注 意掌握检验铁离子、亚铁离子的方法,明确硝酸具有的化学性质,选项 D 为易错点,需要 明确硫化铜为不溶于强酸的难溶物. 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FeCl3 溶液中滴加过量 Na2S 溶液:2Fe3++S2T2Fe2++S↓ B.将 Na2O2 固体投入 H218O 中:2Na2O2+2H218OT4Na++4OH+18O2↑ C. NH4++Al3++2SO42 向 NH4Al (SO4) (OH) 恰好使 SO42完全沉淀: 2 溶液中滴入 Ba 2 溶液,
+2Ba2++4OHTAl(OH)3↓+NH3?H2O+2BaSO4↓ D.少量 CO2 通入苯酚钠溶液中:2C6H5O+CO2+H2OT2C6H5OH+CO32 【考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专题】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A.硫化钠过量,反应是 FeS 沉淀; B.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中,氧气中的氧完全来自过氧化钠; C.使 SO42完全沉淀时,硫酸铝铵与氢氧化钡物质的量之比为 1:2,氢氧化铝溶解前铵根 离子优先结合氢氧根离子; D.反应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和苯酚. 【解答】解:A.FeCl3 溶液中滴加过量 Na2S 溶液,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正确的离子方 程式为:2Fe3++3S2T2FeS↓+S↓,故 A 错误; B.将 Na2O2 固体投入 H218O 中,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氧气中氧元素完全来自 过氧化钠,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O2+2H218OT4Na++218OH+2OH+O2↑,故 B 错误; C.向 NH4Al(SO4)2 溶液中滴入 Ba(OH)2 溶液,恰好使 SO42完全沉淀时,硫酸铝铵 与氢氧化钡物质的量之比为 1:2,氢氧化铝溶解前铵根离子优先结合氢氧根离子,反应的 离子方程式为:NH4++Al3++2SO42+2Ba2++4OHTAl(OH)3↓+NH3?H2O+2BaSO4↓,故 C 正确; D.少量 CO2 通入苯酚钠溶液中,由于苯酚的酸性大于碳酸氢根离子,二者反应生成苯酚和 碳酸氢根离子,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6H5O+CO2+H2OTC6H5OH+HCO3,故 D 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为高考的高频题,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注意 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明确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常用方法:检查反应物、生成物是否 正确,检查各物质拆分是否正确,如难溶物、弱电解质等需要保留化学式,检查是否符合原 化学方程式等. 5.对某酸性溶液(可能含有 Br,SO42,H2SO3,NH4+)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①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 ②加碱调至碱性后,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③加入氯水时,溶液略显黄色,再加入 BaCl2 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对于下列物质不能确认其在原溶液中是否存在的是( )
2 + A.Br B.SO4 C.H2SO3 D.NH4 【考点】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专题】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①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说明溶液中 含有 H2SO3; ②加碱调至碱性后,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气体是 NH3, 原溶液含有 NH4+; ③加入氯水时,溶液略显黄色,证明溶液中含有 Br,再加入 BaCl2 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 不溶于稀硝酸, 说明生成硫酸钡沉淀, 但在硝酸溶液中亚硫酸可以被氧化为硫酸和氯化钡反 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确定原溶液中 是否含有硫酸根离子; 【解答】解:①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说明溶 液中含有 H2SO3; ②加碱调至碱性后,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气体是 NH3, 原溶液含有 NH4+; ③加入氯水时,溶液略显黄色,证明溶液中含有 Br,再加入 BaCl2 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 不溶于稀硝酸, 说明生成硫酸钡沉淀, 但在硝酸溶液中亚硫酸可以被氧化为硫酸和氯化钡反 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确定原溶液中 是否含有硫酸根离子; 综上所述:根据实验①可知含有 H2SO3,根据实验②确定含有 Br,不能确定有无 ,因 H2SO3 被氯水氧化成 H2SO4.,据实验③可推知有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和现象判断,关键是隐含离子的干扰作用,亚硫酸 钡硝酸氧化为硫酸. 6.如图中横坐标为加入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纵坐标为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下列选项编号 对应的曲线编号错误的是( )A.向 NaAlO2 溶液中逐渐滴入 HCl 至过量 B.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 SO2 至过量 C.向含有盐酸的 AlCl3 溶液中滴入 NaOH 溶液至过量 D.向含有等物质的量的 Ca(OH)2、KOH 的混合溶液中通入 CO2 至过量 【考点】镁、铝的重要化合物;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专题】图像图表题. 【分析】A、根据反应 AlO2+H++H2OTAl(OH)3↓,Al(OH)3+3H+TAl3++3H2O 判断; B、根据反应 Ca(OH)2+SO2TCaSO3↓+H2O,CaSO3+SO2+H2OTCa(HSO3)2 判断; C、根据反应 Al3++3OHTAl(OH)3↓、Al(OH)3+OHTAlO2+2H2O 判断; D、 Ca2++CO32TCaCO3↓, CO32+CO2+H2OT2HCO3 根据反应 2OH+CO2TCO32+H2O,
,CaCO3+CO2+H2OTCa(HCO3)2 判断. A、 【解答】 解: 向 NaAlO2 溶液中滴入 HCl 至过量, 发生的反应分别为 AlO2+H++H2OTAl (OH)3↓,Al(OH)3+3H+TAl3++3H2O,两个反应消耗的盐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3, 图象符合,故 A 正确; B、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 SO2 至过量,发生的反应分别为 Ca(OH)2+SO2TCaSO3↓+H2O, CaSO3+SO2+H2OTCa(HSO3)2,两个反应消耗的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1,图象 符合,故 B 正确; C、向含有盐酸的 AlCl3 溶液中滴入 NaOH 溶液至过量,发生的反应分别为 OH+H+TH20, Al3++3OHTAl(OH)3↓、Al(OH)3+OHTAlO2+2H2O,后两个反应消耗的 NaOH 的 物质的量之比为 3:1,图象符合,故 C 正确; D、向含有等物质的量的 Ca(OH)2、KOH 的混合溶液中通入 CO2 至沉淀消失,发生的反 应分别为 2OH+CO2TCO32+H2O,Ca2++CO32TCaCO3↓,CO32+CO2+H2OT2HCO3, CaCO3+CO2+H2OTCa(HCO3)2,设 Ca(OH)2 的物质的量为 xmol,则 KOH 也为 xmol, 所以各段反应消耗的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x,x,x 比值为 1:1:1,故 D 错误;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反应的图象题,题目难度中等,注意个反应的量的关系. 7.实验室为监测空气中汞蒸气的含量,通常悬挂有 CuI 的滤纸,根据滤纸是否变色或颜色 发生变化的时间来判断空气中汞的含量,其反应为:4CuI+Hg=Cu2HgI4+2Cu.下列有关说 法正确的是( ) A.上述反应的产物 Cu2HgI4 中,Hg 的化合价为+2 B.上述反应中 CuI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上述反应中 Hg 元素与 Cu 元素均被氧化 D.上述反应中生成 64gCu 时,转移的电子数为 2NA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Cu 元素化合价部分由+1 价降低到 0 价, 【分析】 反应 4CuI+HgTCu2HgI4+2Cu 中, 被还原, CuI 为氧化剂,Hg 元素化合价由 0 价升高到+2 价,Hg 为还原剂,结合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解 答该题. 【解答】解:A.Cu2HgI4 中 Cu 元素的化合价为+1 价,Hg 为+2 价,I 为1 价,故 A 正确; B.Cu 元素化合价部分由+1 价降低到 0 价,被还原,CuI 为氧化剂,故 B 错误; C.Cu 得到电子被还原,Hg 失去电子被氧化,故 C 错误; D.由方程式可知,上述反应中生成 64g Cu,即 1mol 时,转移 1mol 电子,电子数为 1NA, 故 D 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从元素 化合价的角度认识相关概念并把握物质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锂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 Li2O ②Al2(SO4)3 可除去碱性废水及酸性废水中的悬浮颗粒 ③盐酸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④Fe(OH)3、FeCl2、H2SiO3 都不能直接用化合反应制备 ⑤SO2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以它具有漂白性.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 【考点】碱金属的性质;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镁、铝的重要化合物. 【分析】①Li 是较活泼金属,锂在空气中燃烧生成 Li 的氧化物; ②酸性条件下抑制 Al2(SO4)3 水解,不能达到氢氧化铝胶体; ③盐酸有弱氧化性和还原性; ④Fe(OH)3 能直接用化合反应制备; ⑤SO2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因为它具有还原性. 【解答】解:①Li 是较活泼金属,锂在空气中燃烧生成 Li 的氧化物 Li2O,故正确; ②酸性条件下抑制 Al2(SO4)3 水解,不能生成氢氧化铝胶体,所以不能除去酸性废水中 的悬浮颗粒,故错误; ③HCl 中氢离子具有弱氧化性,氯离子具有还原性,所以 HCl 有弱氧化性和还原性,故正 确; ④Fe(OH)3 能直接用化合反应制备,4Fe(OH)2+O2+2H2O=4Fe(OH)3,故错误; ⑤酸性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SO2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因为它具有还原性而 不是漂白性,故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之间的反应,明确物质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注意二氧化硫漂白性和次 氯酸漂白性的区别,知道 HCl 中体现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元素,题目难度不大. 9.已知反应 BeCl2+Na2BeO2+2H2O=2NaCl+2Be(OH)2↓能进行彻底,以下推断中正确的 是( ) A.BeCl2 溶液的 pH<7,将其蒸干,灼烧后可得残留物 Be(OH)2 B.Na2BeO2 溶液的 pH>7,将其蒸干,灼烧后可得残留物 BeO C.Be(OH)2 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 NaOH 溶液 D.BeCl2 水溶液导电性强,因此 BeCl2 应该是离子化合物 【考点】盐类水解的应用;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 【专题】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在周期表中 Be 和 Al 位于对角线位置,性质相似,由反应 BeCl2+Na2BeO2+2H2O=2NaCl+2Be(OH)2↓可知, BeCl2 与 Na2BeO2 发生互促水解生成 Be(OH)2,类似于氯化铝与偏铝酸钠的反应,以此解 答该题. 【解答】解:A.BeCl2 为强酸弱碱盐,水解呈酸性,溶液的 pH<7,将其蒸干,灼烧后可 得残留物 BeO,故 A 错误; B.Na2BeO2 溶液水解呈碱性,溶液的 pH>7,将其蒸干,灼烧后可得残留物 Na2BeO2,故 B 错误; C.Be(OH)2 性质类似于氢氧化铝,具有两性,则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 NaOH 溶液, 故 C 正确; D.根据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来判断其是否是离子化合物,BeCl2 水溶液导电性强, 不能说明 BeCl2 是离子化合物,故 D 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盐类水解的应用,侧重于学生自学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中等,注意从铝 的性质分析. 10.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是( ) A.向 Na2SiO3 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证明 Na2SiO3 发生了水解反应 B.向 HClO 溶液中通入 SO2,生成 H2SO4,证明 H2SO4 的酸性比 HClO 强 C.将铝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铝箔熔化但不滴落,证明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 D.将饱和氯水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证明氯水具有漂白性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专题】实验评价题. 【分析】A.Na2SiO3 溶液因水解显碱性; B.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不能比较酸性的强弱; C.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的熔点高; D.氯水有强氧化性,能将石蕊氧化. 【解答】解:A.Na2SiO3 溶液因水解显碱性,不水解的话呈中性,故 A 正确; B.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不能比较酸性的强弱,不发生强酸制取弱酸的反应,事实 上硫酸为强酸、HClO 为弱酸,故 B 错误; C.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的熔点高,则铝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熔化但不滴落,故 C 正 确; D.氯水有强氧化性,能将石蕊氧化,证明氯水具有漂白性,故 D 正确.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涉及氧化还原反应、酸性比较、氯水和铝的化学性 质等,注重物质性质及物质分类的考查,综合性较强,但题目难度不大. 11.某同学通过系列实验探究 Mg 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是( ) A.将水加入浓硫酸中得到稀硫酸,置镁片于其中探究讨 Mg 的活泼性 B.将 NaOH 溶液缓慢滴入 MgSO4 溶液中,观察 Mg(OH)2 沉淀的生成 C.将 Mg(OH)2 浊液直接倒入已装好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洗涤并收集沉淀 D.将 Mg(OH)2 沉淀转入表面皿中,加足量稀盐酸,加热蒸干得无水 MgCl2 固体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镁的化学性质;镁、铝的重要化合物. 【专题】实验评价题;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分析】A.稀释浓硫酸,应将浓硫酸加到水中; B.镁离子与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 C.过滤操作应用玻璃棒引流; D.镁离子水解,生成的盐酸为挥发性酸. 【解答】解:A.稀释浓硫酸,应将浓硫酸加到水中,而不能将水加入浓硫酸中得到稀硫酸, 故 A 错误; B.将 NaOH 溶液缓慢滴入 MgSO4 溶液中,镁离子与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故 B 正确; C.过滤操作应利用玻璃棒引流,将浊液倒入已装好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故 C 错误; D.应将 Mg(OH)2 沉淀转入蒸发皿中,加足量稀盐酸,生成氯化镁,加热时促进镁离子 水解,生成的盐酸为挥发性酸,所以蒸干得不到无水 MgCl2 固体,为氢氧化镁固体,故 D 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实验方案的评价,熟悉稀释、过滤等实验操作及离子的反应、水解反应等 知识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12.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箭头表示物质间的转化一步就 能实现,则甲可能是①Fe;②HNO3;③Na;④C(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考点】硝酸的化学性质;钠的化学性质;铁的化学性质. 【专题】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甲能发生反应生成乙和丙,说明甲反应时与甲的量或浓度或反应条件有关,乙和丙 能相互转化, 说明二者之间有元素化合价变化或能通过复分解反应相互转化, 然后采用代入 法解答. 【解答】解:①假设甲是铁,铁和过量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铁,和少量稀硝酸反应生成硝 酸亚铁,硝酸亚铁和硝酸铁能相互转化,故正确; ②假设甲是硝酸,硝酸和少量铁反应生成硝酸铁,和过量铁反应生成硝酸亚铁,硝酸铁和 硝酸亚铁能相互转化,故正确; ③假设甲是钠,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盐酸 反应生成氯化钠,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得到氢氧化钠,故正确; ④假设甲是碳,碳和少量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过量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 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推断,明确物质的性质是解本题关键,再结合物质之间的转化来 分析解答,根据物质中有变价元素为题眼来分析,题目难度中等. 13.SiO2 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所有反应都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硅酸盐的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C.可用盐酸除去石英砂(主要成分为 SiO2)中少量的碳酸钙 D.普通玻璃是由纯碱、石灰石和石英砂制成的,其熔点很高 【考点】硅和二氧化硅. 【专题】碳族元素. 【分析】A.化学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光导纤维的成分是二氧化硅; C.二氧化硅和盐酸不反应,碳酸钙溶于盐酸; D.玻璃属于混合物,没有个固定的熔点. 【解答】解:A.化学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二氧化硅与碳反 应生成硅单质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故 A 错误; B.光导纤维的成分是二氧化硅,不是硅酸盐,故 B 错误; C.碳酸钙溶于盐酸生成氯化钙和水以及二氧化碳,二氧化硅和盐酸不反应,可以用盐酸除 去石英(主要成分为 SiO2)中混有的少量碳酸钙,故 C 正确; D.玻璃是由纯碱、石灰石和石英制成的,玻璃属于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点,故 D 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硅和二氧化硅的性质和用途,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只有纯净物有固定的熔 沸点. 14.相同体积的 KI、Na2S、FeBr2 溶液,分别通入足量的 Cl2,当反应恰好完成时,消耗 Cl2 的体积相同(同温、同压条件下) ,则 KI、Na2S、FeBr2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 A.1:1:2 B.2:1:3 C.6:3:2 D.3:2:1 【考点】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专题】卤族元素. 【分析】首先,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2KI+Cl2T2KCl+I2 Na2S+Cl2T2NaCl+S↓ 2FeBr2+3Cl2T2FeCl3+2Br2,求出在相同在 Cl2 相等的情况下,KI、Na2S、FeBr2 的物质的量 之比,而三种溶液体积有相等,物质的量浓度之比就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解答】解:首先,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2KI+Cl2T2KCl+I2 Na2S+Cl2T2NaCl+S↓ 2FeBr2+3Cl2T2FeCl3+2Br2 2n n n n n n可知在 Cl2 相等的情况下,KI、Na2S、FeBr2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n:n:n=6:3:2,在三种溶液体积相等的前提下,物质的量浓度之比就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物质的量的计算,难度较小. 15.通过实验、观察、类比、推理等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对下列反 应的推断或解释正确的是( ) 操作 可能的实验现 解释 象 2 A 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 溶液中一定含有 SO4 成 B 向淀粉 KI 溶液中不断通入 C12 溶液变蓝后褪 色 C CO 还原 Fe2O3 得到的黑色固体加入盐酸溶解后溶液不显红色 再加入 KSCN 溶液 D 将 SO2 通入 BaCl2 溶液中 没有白色沉淀 生成 A.A B.B C.C D.D C12 先表现氧化性后表 现漂白性 黑色固体没有 Fe3O4 BaSO3 可溶于酸【考点】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基本方法选择及应用. 【专题】物质检验鉴别题. 【分析】A.白色沉淀可能为 AgCl; B.氯气与 KI 反应生成碘,溶液变蓝,氯气作氧化剂;后褪色,与氯气强氧化性有关; C.CO 还原 Fe2O3 得到的黑色固体,为 Fe,Fe 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D.SO2 与 BaCl2 不反应. 【解答】解:A.白色沉淀可能为 AgCl,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溶液中可 能含银离子或硫酸根离子,但二者不同时存在,故 A 错误; B.氯气与 KI 反应生成碘,溶液变蓝,氯气作氧化剂;后褪色,是因次氯酸与碘单质反应 生成碘酸,氯气不表现漂白性,故 B 错误; C. CO 还原 Fe2O3 得到的黑色固体, Fe 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为 Fe, 所以再加入 KSCN 不能变红,则黑色固体没有 Fe3O4,故 C 正确; D.SO2 与 BaCl2 不反应,不会生成 BaSO3,故 D 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及离子的检验为解答 的关键,侧重离子检验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考查,注意实验的操作性、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 不大. 16.用如图装置制取表中的四种干燥、纯净的气体(图中铁架台、铁夹、加热及气体收集装 a、 b、 c、 d 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 置均已略去; 必要时可以加热; . 其中正确的是 ( ) 选项 A B C D 气体 CO2 Cl2 NH3 NO a 盐酸 浓盐酸 饱和 NH4Cl 溶液 稀硝酸 b CaCO3 MnO2 消石灰 铜屑 c 饱和 Na2CO3 溶液 NaOH 溶液 H2O H2O d 浓硫酸 浓硫酸 固体 NaOH 浓硫酸A.AB.BC.CD.D【考点】实验装置综合. 【专题】实验设计题. 【分析】根据反应装置知,反应物必须是固液混合物(可加热) ,根据洗气装置知,气体不 能与洗液反应,否则收集不到气体,根据干燥装置知,干燥剂只能吸收水不能和收集气体反 应,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二氧化碳与饱和 Na2CO3 溶液反应,应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吸收,故 A 错 误; B.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导致收集不到氯气,故 B 错误; C.氨气易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水洗气,故 C 错误; D.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水不反应,所以可以用水作洗液吸收被氧气 氧化的二氧化氮及挥发的硝酸,可用浓硫酸干燥,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了气体的反应、洗气和干燥装置,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实验 能力的考查,明确气体的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二、解答题(共 4 小题,满分 52 分) 17.某无色溶液,其中可能存在的离子有:Na+、Ag+、Ba2+、Fe3+、Al3+、AlO2、S2、SO32
、CO32、SO42,现取该溶液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生成沉淀甲的离子方程式为: 2S2+SO32+6H+=3S↓+3H2O . (2)由溶液甲生成沉淀乙的离子方程式为 Al3++3HCO3=Al(OH)3↓+3CO2↑ . (3)已知气体甲由两种氧化物组成(不包括水蒸汽和 HBr) ,请你设计实验逐一鉴别这两种 成分,将所需试剂以及现象填入如表(表中每一行对应正确即可得分) 步骤 实验目的 试剂 现象 1 2 3 澄清石灰水 溶液变浑浊 检验 CO2
(4)综上所述,该溶液肯定存在的离子有: AlO2 、S2、SO32、CO32、Na+ . (5)针对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用实验证明是否存在的方法是 取沉淀丙加入足量的稀 盐酸,若沉淀不完全溶解,则原溶液中含有 SO42;若沉淀完全溶解,则没有 SO42 . 【考点】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专题】物质检验鉴别题. 【分析】由于无色溶液,则一定不存在 Fe3+,与过量溴化氢反应生成了气体甲和淡黄色沉 淀,沉淀若是溴化银,则不存在 S2、CO32、SO32,就不可能生成气体甲,所以淡黄色 沉淀为单质硫,是硫化氢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的,溶液中一定存在硫离子和亚硫酸根离子, 一定不会存在 Ag+、Fe3+、Ba2+、Al3+,根据电荷守恒,Na+一定存在; 溶液甲中含有过量的溴化氢,与过量的碳酸氢铵反应,生成的气体乙为二氧化碳,白色沉淀 只能为氢氧化铝,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偏铝酸根离子; 溶液乙与过量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丙为氨气,白色沉淀为碳酸钡或硫酸钡, 所以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有:Na+、S2、SO32、AlO2; 一定不存在的离子为:Ag+、 Fe3+、Ba2+、Al3+;可能存在的离子为:CO32、SO42, (1)硫离子和亚硫酸根离子在酸性环境下发生归中反应生成单质硫; (2)铝离子和碳酸氢根之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白色沉淀; (3)已知气体甲由两种氧化物组成(不包括水蒸汽和 HBr) ,则甲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 用品红检验二氧化硫,用酸性高锰酸钾吸收二氧化硫,然后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4)根据离子共存和离子反应来确定存在的离子; (5)硫酸钡不溶于盐酸,碳酸钡溶于盐酸. 【解答】解:由于无色溶液,则一定不存在 Fe3+,与过量溴化氢反应生成了气体甲和淡黄 色沉淀,沉淀若是溴化银,则不存在 S2、CO32、SO32,就不可能生成气体甲,所以淡 黄色沉淀为单质硫, 是硫化氢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的, 溶液中一定存在硫离子和亚硫酸根离 + 3+ 2+ 3+ Ag Fe Ba Al 子,一定不会存在 、 、 、 ,根据电荷守恒 Na+一定存在; 溶液甲中含有过量的溴化氢,与过量的碳酸氢铵反应,生成的气体乙为二氧化碳,白色沉淀 只能为氢氧化铝,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偏铝酸根离子; 溶液乙与过量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丙为氨气,白色沉淀为碳酸钡或硫酸钡, 所以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有:Na+、S2、SO32、AlO2; 一定不存在的离子为:Ag+、 Fe3+、Ba2+、Al3+;可能存在的离子为:CO32、SO42. (1)根据所给的离子,硫离子和亚硫酸根离子在酸性环境下发生归中反应生成淡黄色的沉 淀单质硫,即 2S2+SO32+6H+=3S↓+3H2O, 故答案为:2S2+SO32+6H+=3S↓+3H2O; (2)偏铝酸根离子和氢溴酸反应后得到的铝离子,铝离子和碳酸氢根之间能发生双水解反 应生成氢氧化铝白色沉淀,二氧化碳的结构式为 O=C=O, 故答案为:Al3++3HCO3=Al(OH)3↓+3CO2↑;O=C=O; (3)已知气体甲由两种氧化物组成(不包括水蒸汽和 HBr) ,则甲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 用品红检验二氧化硫,品红褪色,说明含有二氧化硫,然后用酸性高锰酸钾吸收多余的二氧 化硫,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变浅,说明二氧化硫被全部吸收,把剩余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若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有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步骤 实验目的 试剂 现象 1 品红溶液 红色褪去 检验 SO2 2 酸性高锰酸钾 溶液紫色变浅 除尽 SO2 ; (4)已知气体甲由两种氧化物组成(不包括水蒸汽和 HBr) ,说明溶液中还含有 CO32,综 上可知,溶液中一定含有 AlO2、S2、CO32、SO32、Na+, 故答案为:AlO2、S2、CO32、SO32、Na+; (5)硫酸钡不溶于盐酸,碳酸钡溶于盐酸,所以检验硫酸根离子的方法为:取沉淀丙加入 足量的稀盐酸,若沉淀不完全溶解,则原溶液中含有 SO42,若沉淀完全溶解,则没有 SO42; 故答案为:取沉淀丙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若沉淀不完全溶解,则原溶液中含有 SO42,若沉 淀完全溶解,则没有 SO42.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离子的检验及离子组成分的确定,题目难度中等,注意常见离子的检 验方法,把握有关离子的性质,会书写反应的离子的方程式,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 18.氢化锂(LiH)在干燥的空气中能稳定存在,遇水或酸能够引起燃烧.某活动小组准备 使用下列装置制备 LiH 固体.甲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 (1)仪器的组装连接:上述仪器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为 e 接 a,b 接 f,g 接 d ,加入药 品前首先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检验装置气密性 (不必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 ;其中装置 B 的作用是 除去 H2 中的 H2O 和 HCl . (2)添加药品:用镊子从试剂瓶中取出一定量金属锂(固体石蜡密封) ,然后在甲苯中浸洗 数次,该操作的目的是 除去锂表面的石蜡 ,然后快速把锂放入到石英管中. (3)通入一段时间氢气后加热石英管,在加热 D 处的石英管之前,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收集 c 处排出的气体并检验 H2 纯度 . (4)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继续通氢气冷却,然后取出 LiH,装入氮封的瓶里,保存 于暗处.采取上述操作的目的是为了避免 LiH 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而发生危险. (反应方 程式:LiH+H2O=LiOH+H2↑) ,分析该反应原理,完成 LiH 与无水乙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LiH+CH3CH2OH=CH3CH2OLi+H2↑ . (5)准确称量制得的产品 0.174g,在一定条件下与足量水反应后,共收集到气体 470.4mL (已换算成标准状况) ,则产品中 LiH 与 Li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0:1 . (6)乙同学对甲的实验方案提出质疑,他认为未反应的 H2 不能直接排放,所以在最后连接 了装置 E 用来收集 H2,请将 E 装置补充完整. 【考点】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专题】实验分析题;实验评价题;演绎推理法;制备实验综合. 【分析】 (1)氢气和锂发生反应生成 LiH,制备 LiH 固体需要制备氢气,LiH 在干燥的空气 中能稳定存在,遇水或酸能够引起燃烧,所以制备得到的氢气必须干燥纯净,利用 A 装置 制备氢气,用装置 B 中的碱石灰除去氢气中的氯化氢和水蒸气,通入装置 D 中加热和锂反 应生成氢化锂,最后连接装置 C,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装置 D 和生成的氢 化锂发生反应; 制备气体装置,加入药品前首先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检验装置气密性; (2)石蜡是有机物,易溶解于有机溶剂甲苯; (3)使用前应通入一段时间氢气,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氢气不纯发生爆炸危险; LiH 与 H2O 发生水解反应, (4) 锂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 氢负离子与氢离子结构生成氢气, LiH 与乙醇反应类似, 羟基提供 H 原子与 LiH 反应生成氢气, 另外部分结合生成 CH3CH2OLi; (5)设 LiH 与 Li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xmol、ymol,根据方程式表示出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 再根据二者总质量、氢气总体积列方程计算解答; (6)装置 E 用来收集 H2,利用的是在烧瓶中收集氢气,所以根据排水量气法设计装置,导 气管短进长出. 【解答】解: (1)氢气和锂发生反应生成 LiH,制备 LiH 固体需要制备氢气,LiH 在干燥的 空气中能稳定存在,遇水或酸能够引起燃烧,所以制备得到的氢气必须干燥纯净,利用 A 装置制备氢气,用装置 B 中的碱石灰除去氢气中的氯化氢和水蒸气,通入装置 D 中加热和 锂反应生成氢化锂,最后连接装置 C,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装置 D 和生成 的氢化锂发生反应,装置连接顺序为:e 接 a,b 接 f,g 接 d; 制备气体装置,加入药品前首先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检验装置气密性; 装置 B 中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氧化钙与水可反应,氢氧化钠可作干燥剂, 且与盐酸能反应,所以该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和部分氯化氢气体, 故答案为:e 接 a,b 接 f,g 接 d;检验装置气密性;除去 H2 中的 H2O 和 HCl; (2)取出一定量金属锂(固体石蜡密封) ,然后在甲苯中浸洗数次,利用石蜡是有机物易溶 解于有机溶剂甲苯中,操作的目的是除去锂表面的石蜡, 故答案为:除去锂表面的石蜡; (3)使用前应通入一段时间氢气,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氢气不纯发生爆炸危险, 在加热 D 处的石英管之前,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是:收集 c 处排出的气体并检验 H2 纯度, 故答案为:收集 c 处排出的气体并检验 H2 纯度; LiH 与 H2O 发生水解反应, (4) 锂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 氢负离子与氢离子结构生成氢气, LiH 与乙醇反应类似, 羟基提供 H 原子与 LiH 反应生成氢气, 另外部分结合生成 CH3CH2OLi, 反应方程式为:LiH+CH3CH2OH=CH3CH2OLi+H2↑, 故答案为:LiH+CH3CH2OH=CH3CH2OLi+H2↑; (5)设 LiH 与 Li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xmol、ymol,则: LiH+H2O=H2↑+LiOH xmol xmol 2Li+2H2O=2LiOH+H2↑ ymol 0.5y mol 则 ,解得 x=0.02、y=0.002故 LiH 与 Li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0.02mol:0.002mol=10:1, 故答案为:10:1; (6)装置 E 用来收集 H2,利用的是在烧瓶中收集氢气,所以根据排水量气法设计装置,导气管短进长出,装置图为,故答案为:.【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制备方案, 理解原理是解题关键, 涉及对装置及操作的分析评价、 气体收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题目难度中等. 19.甲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开发和应用的广阔前景,请回答下列问题 CO +2H2 (1) 一定温度下, 在一恒容的密闭容器中, 由 CO 和 H2 合成甲醇: (g) ( g) ?CH3OH (g) ①下列情形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C (填序号) A.每消耗 1mol CO 的同时生成 2molH2 B.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变 C.生成 CH3OH 的速率与消耗 CO 的速率相等 D.CH3OH、CO、H2 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②CO 的平衡转化率(α)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右图所示.B、C 两点的平衡常数 K(B) > K(C) (填“>”、“=”或“<”) ③某温度下,将 2.0mol CO 和 6.0molH2 充入 2L 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时测得 c(CO) =0.25mol/L,CO 的转化率= 75% ,此温度下的平衡常数 K= 1.3 (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2)常温下,将 V mL、0.20mol/L 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到 20.00mL、0.20mol/L 甲酸溶液 中,充分反应,溶液 pH=7,此时 V < 20.00(填“>”、“=”或“<”) ;当氢氧化钠溶液与 甲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 溶液中所含离子浓度由大到小排列顺序 c (Na+) >c (HCOO) >c(OH)>c(H+) (3)温度 650℃的熔融盐燃料电池,用(CO、H2)作反应物,空气与 CO2 的混合气体为正 极反应物, 镍作电极, 用 Li2CO3 和 Na2CO3 混合物作电解质. 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 O2+4e
2 +2CO2=2CO3 (4)己知:CH3OH、H2 的燃烧热(△ H)分别为726.5kJ/mol、285.8kJ/mol,则常温下 CO2 和 H2 反应生成 CH3OH 和 H2O 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CO2(g)+3H2(g)=CH3OH(l) +H2O(l)△ H=130.9 kJ?mol1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弱电解 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 pH 专题;电化学专题. 【分析】 (1)①达到化学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个组分的浓度不随着时间的变化 而变化,根据化学平衡的特征,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物理量都不变,据此来判断; ②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③根据化学反应三行式来依据转化率= ×100%和平衡常数 K=计算; (2) 溶液的酸碱性是根据溶液中 H+浓度与 OH浓度的相对大小判断的, 只要溶液中 c (H+) =c(OH) ,溶液就呈中性,HCOOH 是弱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大,NaOH 是强电解质,完 全电离,反应生成的甲酸钠是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需溶液呈中性,需少加碱;当氢氧化 钠溶液与甲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碱性,甲酸根离子水解浓度减小; (3)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根离子而发生还原反应; (4)根据燃烧热的概念以及盖斯定律来计算化学反应的焓变,然后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 (1)①A.每消耗 1molCO 的同时生成 2molH2,能证明正逆反应速率是相等 的,故 A 错误; B、该反应是一个前后气体系数和变化的反应,当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变,达到额化学平 衡状态,故 B 错误; C.生成 CH3OH 的速率与消耗 CO 的速率相等,不能证明正逆反应速率是相等的,此时不 一定达到化学平衡,故 C 正确 D.CH3OH、CO、H2 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是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故 D 错误. 故选 C; ②根据图中 CO 的平衡转化率(α)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当温度升该时,一氧化碳的转化 率逐渐减小,所以化学平衡向左移动,所以平衡常数减小,又 C 点温度比 B 高,所以 K(B) >K(C) , 故答案为:>; ③将 2.0mol CO 和 6.0mol H2 充入 2L 的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达到平衡时测得 c(CO) =0.25mol/L,则 CO(g)+2H2(g)TCH3OH(g) 3.0 0 初始浓度:1.0 0.75 1.5 0.75 变化浓度: 1.5 0.75 平衡浓度:0.25 CO 的转化率= ×100%=75%,此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 K==≈1.3,故答案为:75%;1.3; (2)CH3COOH 是弱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大,NaOH 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反应生成的 甲酸钠是强碱弱酸盐, 水解呈碱性, 需溶液呈中性 pH=7, 需少加碱, 所以常温下, 将 V mL、 0.20mol?L1 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到 20.00mL、0.20mol?L1 甲酸溶液中,充分反应,V< 20.00mL 溶液呈中性 pH=7,c(H+)=c(OH) ;当氢氧化钠溶液与甲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c 时, 溶液显碱性, 甲酸根离子水解浓度减小, 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 (Na+) >c (HCOO
+ )>c(OH )>c(H ) ; + 故答案为:<;c(Na )>c(HCOO)>c(OH)>c(H+) ; (3)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根离子而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O2+4e+2CO2=2CO32, 故答案为:O2+4e+2CO2=2CO32. (4)由 H2(g)的燃烧热△ H 为285.8kJ?mol1 知,1molH2(g)完全燃烧生成 1molH2O (l)放出热量 285.8kJ, 即①H2(g)+ O2(g)=H2O(l)△ H=285.8kJ?mol1; ②CH3OH(l)+ O2(g)=CO2(g)+2 H2O(l)△ H=726.5kJ?mol1, 3×①②得 CO2 +3H2 =CH3OH +H2O △ H=130.9 kJ?mol 由盖斯定律可知, (g) (g) (l) (l) 1 , 故答案为:CO2(g)+3H2(g)=CH3OH(l)+H2O(l)△ H=130.9 kJ?mol1.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化学平衡移动以及化学平衡常数、离子浓度大小 比较、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等,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 用能力,题目难度中等. 20.已知 AO 分别代表一种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略去) .A、B、 H 分别是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单质.B 与冷水缓慢反应,与沸水迅速反应,放出氢气.D 是 一种离子化合物,其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 2:3,且能与水反就应得到两种碱.C 为淡黄色 固体化合物,O 能与 G 的水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 B 单质的元素位于周期表中 第三周期ⅡA 族 ;化合物 C 的电子式为 . (2)J 的沸点比硒化氢(H2Se)的沸点高,其原因是 分子间作用力强 . 水分子之间存在氢键且比硒化氢的(3)写出 I 与 H 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 A 和 J 的化学方程式: 4NH3+3O2 2N2+6H2O . (4)写出 D 与足量的 N 反应生成 E 和 F 的化学方程式: Mg3N2+8HNO3=3Mg(NO3) 2+2NH4NO3 . (5)写出 N 与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Cu+8H++2NO3=3Cu2++2NO↑+4H2O . (6)上图中,在同一反应里一种物质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这样的反应共有 2 个. 【考点】无机物的推断. 【专题】无机推断. 【分析】B 是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单质,B 与冷水缓慢反应,与沸水迅速反应,放出氢气, 可判断 B 为金属镁.D 是一种离子化合物,其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 2:3,且能与水反应得 到两种碱,可以判断 D 为氮化镁,所以 A 为氮气. C 为淡黄色固体化合物,可确定 C 为 Na2O2.C 与 J 反应得到 G 与 H,O 能与 G 的水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说明有氢氧化铜生 成,则 G 为 NaOH,故 J 为 H2O,H 为 O2,G 与 F 反应得到 K、I 与水,且 I 连续与氧气反 应生成 M,M 与水反应生成 L 与 N,N 能与 Cu 反应生成铜盐,故 N 为 HNO3,则 E 为 Mg (NO3)2,F 为 NH4NO3,K 为 NaNO3,I 为 NH3,故 L 为 NO,M 为 NO2,O 为 Cu(NO3)2,据此解答.【解答】解:B 是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单质,B 与冷水缓慢反应,与沸水迅速反应,放出氢 气,可判断 B 为金属镁.D 是一种离子化合物,其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 2:3,且能与水反 应得到两种碱,可以判断 D 为氮化镁,所以 A 为氮气. C 为淡黄色固体化合物,可确定 C 为 Na2O2.C 与 J 反应得到 G 与 H,O 能与 G 的水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说明有氢氧化 铜生成,则 G 为 NaOH,故 J 为 H2O,H 为 O2,G 与 F 反应得到 K、I 与水,且 I 连续与氧 气反应生成 M,M 与水反应生成 L 与 N,N 能与 Cu 反应生成铜盐,故 N 为 HNO3,则 E 为 Mg(NO3)2,F 为 NH4NO3,K 为 NaNO3,I 为 NH3,故 L 为 NO,M 为 NO2,O 为 Cu (NO3)2. (1)组成 B 单质的元素为 Mg 元素,原子核外有 3 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 2,则应位 于周期表第三周期ⅡA 族,C 为 Na2O2,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 故答案为:第三周期ⅡA 族; ; ,(2)J 为 H2O,水分子之间存在氢键且比硒化氢的分子间作用力强,故其沸点比硒化氢 (H2Se)的沸点高, 故答案为:水分子之间存在氢键且比硒化氢的分子间作用力强; (3)由题意可知,NH3 在 O2 中点燃生成 N2 和 H2O,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NH3+3O2 2N2+6H2O, 2N2+6H2O;故答案为:4NH3+3O2D 与足量的 N 反应生成 E 和 F 的化学方程式为: Mg3N2+8HNO3=3Mg (4) (NO3) 2+2NH4NO3, 故答案为:Mg3N2+8HNO3=3Mg(NO3)2+2NH4NO3; (5)硝酸与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Cu+8H++2NO3=3Cu2++2NO↑+4H2O, 故答案为:3Cu+8H++2NO3=3Cu2++2NO↑+4H2O; (6)上图中,在同一反应里一种物质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反应有: 2Na2O2+2H2O=4NaOH+O2↑,3NO2+H2O=2HNO3+NO,共 2 个反应,故答案为:2. 【点评】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推断,题目难度中等,本题中的几个突破口:①B 与冷水缓慢 反应,与沸水迅速反应,放出氢气,②D 是一种离子化合物,其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 2:3, 且能与水反就应得到两种碱,③C 为淡黄色固体化合物,④蓝色沉淀,再结合转化关系推 断,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 【附加题| 21.X、Y、Z、W、R、Q 为前 30 号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是所有元素中原子半 径最小的,Y 有三个能级,且每个能级上的电子数相等,Z 原子单电子数在同周期元素中最 多,W 与 Z 同周期,第一电离能比 Z 的低,R 与 Y 同一主族,Q 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 其他电子层电子均处于饱和状态.请回答下列问题: (1)Q+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1s22s22p63s23p63d10 . (2)化合物 X2W2 中 W 的杂化方式为 sp3 ,ZW2离子的立体构型是 V 形 . (3)Y、R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沸点较高的是 SiO2 (填化学式) ,原因是 SiO2 为原子晶 CO 体, 2 为分子晶体 . (4)将 Q 单质的粉末加入到 ZX3 的浓溶液中,并通入 W2,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深蓝色,该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Cu+8NH3+O2+2H2O=2[Cu(NH3)4]2++4OH . (5)Y 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其中一种同素异形体的晶胞结构如图,该晶体一个晶胞的 Y 原 子数为 8 ,Y 原子的配位数为 4 ,若晶胞的边长为 a pm,晶体的密度为 ρ g/cm3,则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为 (用含 a 和 ρ 的代数式表示)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专题】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推断. 【分析】X、Y、Z、W、R、Q 为前 30 号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是所有元素中原 子半径最小的,则 X 为 H 元素;Y 有三个能级,且每个能级上的电子数相等,核外电子排 布为 1s22s22p2,故 Y 为 C 元素;R 与 Y 同一主族,结合原子序数可知,R 为 Si,而 Z 原子 单电子数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多,则外围电子排布为 ns2np3,原子序数小于 Si,故 Z 为 N 元 素;W 与 Z 同周期,第一电离能比 Z 的低,则 W 为 O 元素;Q 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 其他电子层电子均处于饱和状态,不可能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小于 30,故核外电子排 布为 1s22s22p63s23p63d104s1,则 Q 为 Cu 元素,据此解答. 【解答】解:X、Y、Z、W、R、Q 为前 30 号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是所有元素 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则 X 为 H 元素;Y 有三个能级,且每个能级上的电子数相等,核外电 子排布为 1s22s22p2,故 Y 为 C 元素;R 与 Y 同一主族,结合原子序数可知,R 为 Si,而 Z 原子单电子数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多,则外围电子排布为 ns2np3,原子序数小于 Si,故 Z 为 N 元素;W 与 Z 同周期,第一电离能比 Z 的低,则 W 为 O 元素;Q 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 其他电子层电子均处于饱和状态,不可能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小于 30,故核外电子排 布为 1s22s22p63s23p63d104s1,则 Q 为 Cu 元素, (1)Cu+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故答案为:1s22s22p63s23p63d10; (2)化合物 H2O2 中结构式为 HOOH,O 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 2+ 子采取 sp3 杂化; NO2离子中 N 原子孤电子对数为 V 形, 故答案为:sp3;V 形; (3)Y、R 的最高价氧化物分别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硅,SiO2 为原子晶体,CO2 为分子晶 体,故沸点较高的是 SiO2, 故答案为:SiO2; SiO2 为原子晶体,CO2 为分子晶体; =1、价层电子对数为 2+1=3,故其立体构型是 =4,故 O 原 (4)将 Cu 单质的粉末加入到 NH3 的浓溶液中,并通入 O2,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深蓝色,反 2+ 2+ 2Cu+8NH3+O2+2H2O=2[Cu 应生成[Cu (NH3)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NH3) 4] , 4] +4OH
, 故答案为:2Cu+8NH3+O2+2H2O=2[Cu(NH3)4]2++4OH; (5)碳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其中一种同素异形体的晶胞结构如图,该晶体一个晶胞的 Y 原 子数为:4+8× +6× =8; 每个 Y 与周围的 4 个 Y 原子相邻,故 Y 原子的配位数为 4; 若晶胞的边长为 a pm,则晶胞体积为(a×,晶体的密度为 ρ g/cm3,则晶胞质量 为(a××ρ g/cm3=ρa3×1030ρ g,则 8× g=ρa3×1030ρ g,故 NA= ,故答案为:8;4;.【点评】本题是对物质结构的考查,涉及核外电子排布、杂化轨道、分子构型、晶体类型与 性质、配合物、晶胞结构与计算等,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难度中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mol甲基所含电子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