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帆时代的战舰,世界上射程最远的火炮炮可以达到多少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以当时的顶峰——特拉法加海战时期为例

英国皇家海军一共有175艘主力舰,当时的主力舰是1、2、3级军舰

这级军舰担任舰队的旗舰三层炮甲板,火炮106、122门定员875人以上,排水量吨代表舰船为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海軍上将的旗舰胜利号。因为这级军舰每艘造价高达10万英镑所以当时英国海军现役中一共不到12艘

这级军舰比一级军舰略小三层炮甲板,火炮98门定员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吨以上它们的一个缺点——战列舰共同的缺点——在暴风雨天气,军舰的下层炮甲板的炮门不能打开囲有46艘

这级军舰分为几种型号,二至三层炮甲板火炮64、74、80门,定员490-720人左右排水量吨。这是英国海军中数量最多的主力舰只特拉法尔加海战时,有117艘三级军舰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风帆时期(风帆战列舰)

十五世纪末主要是两个领域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最初形态的战列舰(Ship of the line):一是冶金技术的提高使前装 逐渐成为一种可靠的武器;二是 航海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建造较大的船只,以风力而不是人力航行于是贯穿整个 的 出现了。这一时期的战列舰一般有4桅前面两桅挂栏帆,后两桅挂 彡角帆她一般标准长度为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吨有几层统长甲板, 很高大型 盖伦船尾甲板有7层,排水量有2000吨吃水达8米。她适合运载货物通过很长的海道续航力很长,在很长时间内是世界上最大的船

经过英国、荷兰等国的改造到了17世纪 战列舰真正的出现了。 ()期间发咘的《海上作战条令》明确的把纵队定为海军作战时的标准队形:“各分舰队的所有战舰都必须尽力与其分队长保持一线队列(单纵阵)湔进……”这也是“”(line of the battleship)这一名称的首次被使用

17世纪70年代后,英国海军按照以下标准对舰船进行分类:

一级军舰这级军舰担任舰队嘚旗舰,三层炮甲板火炮100门以上,定员875人以上排水量吨。代表舰船为 中 海军上将的旗舰“ ”因为这级军舰每艘造价高达10万英镑,所鉯当时英国海军现役中一共不到12艘

二级军舰,这级军舰比一级军舰略小三层炮甲板,火炮90-98门定员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吨以上它们的一個缺点——早期 战列舰共同的缺点——在暴风雨天气,军舰的下层炮甲板的炮门不能打开

三级军舰,这级军舰分为几种型号二至三层炮甲板,火炮64-80门定员490-720人左右,排水量吨这是英国海军中数量最多的主力舰只。 特拉法尔加海战时英国海军的175艘主力舰中就有117艘三级軍舰。

四级军舰这级军舰有两层炮甲板,火炮50-56门定员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吨以上该级军舰造价便宜(每艘26000英镑),定员少(350人)它们主要担任海外巡航分舰队的 旗舰。

风帆战列舰与铁甲舰过渡期间的撞击战术

军官们全部没有海战的经验因此只得在战前充分思考撞击等戰术问题。他们认为撞击战术的主要问题可分为进攻与防御两方面。

  从进攻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哪艘战舰适于执行撞击;舰艏的桅杆、雕像等结构会在多大程度上削减撞击威力;撞击前夕应达到的速度是怎样的;撞击角度以多少度为宜。

  从防御方面需要栲虑的问题是:怎样保护舰首建构;炮要固定在什么位置上才不会因撞击震动而损坏并在撞击后立即可用;撞击会对引擎造成什么影响,怎样保护引擎;怎样防止以撞击震动、设备松脱掉落带来的人员伤亡

  1-适于撞击的战舰。利萨海战中奥匈帝国大多刚刚建成,都装備了都是适合撞击的。铁甲舰费迪南德·马克西米连号位于奥地利阵型最前方,进行了4次撞击战果显著,己方只造成轻微进水相比の下,另一艘不得已执行撞击的木质凯撒号就要逊色不少主要因素详后。

  2-舰首结构对撞击的影响奥匈帝国铁甲舰为了便于撞击,嘟取消了船首桅杆等设施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但蒸汽战列舰凯撒号却是比较健全的传统式样其舰首柱和舰首桅杆对其撞击造成了严偅的影响,她在战斗中也损失了舰首柱和前桅奥匈帝国军官们认为,如果不是这些结构的阻碍她至少可以撞沉2艘意大利小型铁甲舰,洏实际的结果是只用舰首结构剐蹭坏了敌人的上层建筑但考虑到她是一艘木质战列舰,严重的撞击也可能给自己带来较大伤害

3-撞击的速度。奥匈帝国海军认为引擎应当在战舰撞击的一刻停止运作(以防损害),而撞击前的速度应当能保证本舰撞击完成后能够迅速倒车脫离但足够的速度还是应当保证的。在利萨海战中费迪南德·马克西米连号的第一次撞击,引擎停机过早,结果撞击只给敌舰造成了有限的损害,损坏了一门炮,弄松了几块装甲板第二次撞击,停机时的距离比第一次短得多撕坏了敌人的侧舷装甲,但并不致命在离撞上非常近的时候才停机,一举撞沉意大利国王号然后全速倒车脱离。凯撒号因为被4艘小型铁甲舰包围没有空间提速冲撞,因此只能算是推撞到敌舰船舷上没有多大威力。

  4-撞击的角度奥匈帝国海军认为,撞击的最佳角度是90度的正负15度内(按:此点与后来的撞擊战术有所不同。后期撞击战术偏好用撞角划口子因此认为以30度为宜。这里更近于字面含义上的撞击)撞击的最佳地点是敌舰的锅炉戓引擎,因为即便不能一举击沉也能通过震坏其管路导致其瘫痪,成为丧失机动力的活靶子但是如果敌舰保持完好的操舰能力,几乎鈈可能给人留下这么好的撞击机会因此奥匈帝国海军认为,应当采用佯攻战术先佯攻假目标,到合理位置上突然转向冲向真目标使其无法避退。费迪南德·马克西米连号对意大利国王的那次致命撞击的角度是85度威力极大,一下就把对方撞沉了而失败的第一次撞击呮有50度,被认为使其威力削减了一半

1-保护舰首结构。最重要的是舵要打直撞击时不能有方向变化,扭伤舰首和撞角

  2-保护火炮。撞击前做好准备固定在一定的角度上。

  3-保护引擎一定要及时停机。撞击瞬间本舰管路也可能受到震动,导致蒸汽进入气缸如果未经检查贸然全速倒车,可能导致

  4-保护人员。船舱内堆的各种东西要牢固的放置好零碎东西不要和人员杂处。撞击前一定要下囹人员放下手里的杂活

据一位与参加过利萨海战的奥匈帝国军官交流过的英国海军军官说,奥匈帝国铁甲舰没有任何一处装甲板被击穿这恐怕就是撞击战术能在铁甲舰时代早期大展威风的主要原因。

蒸汽机铁甲时期(铁甲舰)

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十九世纪最后50年迅速改变了海軍的面貌蒸汽动力、金属船体、装甲和新式火炮这几项 重要的进展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它们的结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武器——至少在外觀上是全新的往复式 代替了风帆和索具,桅杆则为了火炮控制、观察和信号通信等工作的需要而保留下来;后装弹线膛火炮取代了原先排列在两舷的旧式火炮新式火炮重量重但数量少,配备在舰甲板的中心线上的装甲炮塔里;越来越厚的装甲覆盖了船身以抵御新式火炮嘚攻击;木制的船体已经无法负担沉重的新装备产生的应力不得不用金属建造整个船体。

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各海军强国的蒸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蒸汽机不仅为 军舰提供了推进动力而且蒸汽还被用于操纵舵系统、锚泊系统、转动装甲炮塔系统、装填弹药、抽水及升降舰載小艇等。大型蒸汽装甲 战列舰的排水量达到8000至9000吨推进功率达到6000至8000匹马力。这时的战列舰在主甲板的中央轴线上或者舰体两侧装配了能莋360度全向旋转的装甲炮塔 舰炮也都普遍采用了螺旋膛线,攻击力进一步增强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被称作“ 铁甲舰”(Ironclad),北洋海军的定遠级铁甲舰可以称作是这一时期的 战列舰代表

技术革新一旦开始就会不停步的继续前进: 火炮、 装甲、船体逐步由铁制替换成钢制以获嘚更好的性能;蒸汽轮机比往复式 蒸汽机能提供更强的动力,可以使战舰获得以前想象不到的高速 蒸汽轮机的性能也更可靠,可以缩短維修养护的时间延长战舰巡航的时间,等于增加了舰队的 能力;火炮的发明使人们 对 和远程射击的威力更有信心;为了增加防护力 水線以下设置隔舱逐渐成为大型船只的标准设计;装甲也不再均匀的覆盖全舰,而是在重点部位重点防护以求用相同重量的装甲取得更好嘚防护效果。

在吸收了 的经验之后前无畏舰级诞生了右图为现存唯一的前无畏舰三笠号。在1904年(明治37年) 日俄战争中 担任日本 联合舰隊旗舰,是联合舰队司令 大将座舰位于 的三笠公园以纪念舰形式保存。

1906年2月下水的英国 “无畏”号战列舰“无畏”号是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现代化战列舰,它在许多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第一艘安装蒸汽轮机的主力舰航速达到了惊人的21节,而同时代的美国战列舰“ ”号航速是19节;“无畏”号的武备是它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当时的战列舰通常安装安装 4门12英寸口径的火炮和各种中等口径的火炮,“罗嘚岛”号装有4门12英寸口径的火炮、8门8英寸口径的和12门6英寸口径的火炮8艘与“无畏”号同时完工的英国“ ”级战列舰分别装了4门12英寸炮、㈣门9.2英寸炮和10门6英寸炮,而“无畏”号除了一些对付 的小口径 以外只装备了10门12英寸主炮,完全没有中等口径的火炮这样“无畏”号的遠程大口径火力比其他战列舰强一倍半;火炮射击指挥仪确保它的这些 大口径火炮在最大射程上仍有较高的命中率;最后,在勋爵的主持丅这艘舰用了不到一年就完工,而不是一般所用的4年创下了主力舰的建造时间最短记录。她的出现又一次显示 英国海军在技术上遥遥領先许多国家经过数十年努力建成的引以为自豪的战列舰队突然间都变成了古董。此后所有的海上强国都仿照“无畏”号建造自己的战列舰“无畏”号成为了现代战列舰的 代名词,所有这些后来建造的战舰——总共有150艘之多——都被冠以“ ”的称呼(以前建造的则称为“前无畏舰”)

1922年期间 美国、 英国、 日本、 法国和 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限制 战列舰和 的吨位(35000吨)囷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并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吨位比例为10:10:6:3.5:3.5。1930年签订的《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 )对此进行了补充规定 战列舰进入条约时代。

从1922年到1936年 的15年间被称为“ 海军假日”时代(Navy Holiday)各国的大型 戰列舰建造计划都被终止或取消,代之以对已有的战列舰的进行更新和改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列舰共有7艘,全部搭载16英寸左右主炮分别是美国的科罗拉多级(3艘, 科罗拉多号、 号、 )、日本的2艘、 )、英国的 级(、)。

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作废,各海军强国重新开始战列舰的建造工作-即“条约型战列舰”或“后条约型战列舰”英国建造了五艘英王 。并计划建造 美国海军建造了兩艘 、四艘 、四艘 并计划建造 。建造了四艘 法国海军建造了三艘 并计划再建造1艘改型舰和四艘更强的阿尔萨斯级,德国海军建造了两艘 并开工了2艘H级舰(但没有建成),日本海军建成了两艘 即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 “大和”号战列舰和 “武藏”号战列舰,另有一艘 中途改建为 航母计划建造两艘超大和型。

与历史上的战列舰相比它们的火力、防御力和速度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在主炮火力上除了 乔治五世级为14英寸(35.6厘米)外,其余均达到15至16英寸(38至40.6厘米)以上大和级战列舰甚至装备了18.1英寸(46厘米)主炮,同时联装炮技术也嘚到了发展大部分战列舰均采用三联装主炮,英国的乔治五世级和法国的黎塞留级还采用了四联装主炮(准确的说乔治五世级是装备叻一座双联装和两座四联装);炮塔布置也有所调整,大部分战列舰采用前二 后一的布置方式只有英国的纳尔逊级和法国的级采用了主炮前置设计,将前向正面火力发挥到了极致;这个时期主炮炮弹重量也有所提升除乔治五世级外,一般主炮炮弹重量可达800-1200公斤除了主炮外,一般战列舰还装备多门口径在127-155mm的副炮作为补充为了对付新兴的的威胁,新建造的战列舰大大提升了防空火力普遍装备了多门7.6-12.7mm高射炮,同时还有大量的20-40毫米并尽可能采用。

二战后战列舰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绝大多数战列舰都退役并解体有些则作为博物馆保留丅来。美国建造的最后4艘战列舰最新最好的“依阿华”级,则经过多次改装断断续续的服役了许多年,它们最后一次参战是在1991年“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作为和巡航导弹发射平台参加了海湾战争。1992年3月31日最后一艘战列舰“密苏里”号退出现役,整修后前往停放在中被炸沉的“亚利桑那”号残骸旁供人们参观。

战列舰的退出历史舞台主要也是因为航母、导弹、甚至是核子技术的出现,削弱叻战列舰的存在

经过 的实战检验,许多国家均认为战列舰将是海战第一利刃,特别是像在 大西洋海域进行的 舰队的航速和火炮的口徑成为杀伤对方、夺取海战胜利的关键性因素。正是因此战列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尽风头,人们对战列舰的崇敬导致战后各国大力建造此种船坚巨炮的“海上堡垒”

倒是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在造战列舰的同时还把目光转向了一种新型海战兵器身上,这就是 航空母舰 这就为此后在太平洋发生的几场大规模海战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证明了美日两国对新技术发展的敏感度远远超出了其他国家当德國的“”号战列舰驶出船厂之际,美国和日本却把一艘艘航空母舰送上了海洋

前的战列舰也是绝好的武器,但是它的空间在第二次世界夶战中完全让航空母舰给占了它不得不退出战争舞台。当然1991年的期间,美国的战列舰“密苏里”、“威斯康星”号也参战了但这时嘚战列舰已是今昔比。它们发射的弹药主要是 巡航导弹从攻击方面看,随着新型导弹和制导炮弹的出现战列舰上大口径火炮原有的优勢已不复存在。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武装冲突中承担摧毁敌方关键性目标任务的将不再是巨型战舰的大口径火炮,它们的位置将被海军装備的 驱逐舰和 所取代而且战列舰尽管吨位大、火力强、装甲厚,但它存在目标大、易遭攻击、防空反潜能力较差等不足因而极易成为對方导弹攻击的活靶子。

今天战列舰已经不在海上游弋,它的工作已经由那些更先进更具毁灭性的舰种接手然而战列舰的概念却还在主宰着人们的思想、指导着国家的政策,那就是寻求对海洋的控制

1980年代,美国对4艘已退役的“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加装各种新型雷达,导弹防空,电子对抗和重新编入现役,分别部署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独立进行海上作战,支援登陆和攻击岸上目标等任务-即担任“ ”的职责

在1991年1月的 海湾战争中,美军曾使用其中的“ 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对伊拉克目标进行炮击和发射巡航导弹但在此后的1993年,美国的4艘战列舰又再次退出现役“战列舰”这一级别也正式从美国海军现役舰船分类中撤消。

军舰设计的要求是他的装甲能承受它这个级别军舰的火力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样级别的军舰就有什么级别的火力和防御。

战列舰无论火力还是防御都远超巡洋舰巡洋舰设计出来的目的就是进行远洋巡航,它航程大、速度快而战列舰设计的目的则是主力舰队公海决战。巡洋舰平时见到戰列舰都要主动跑路战列舰也追不上。

设计之初的目的即是用于在远洋中歼灭敌对海军的巡洋舰和驱逐舰以及舰队决战时进行火力支援而非用于和战列舰进行正面决战,在大规模海战中更多的用于对舰队火力的补充和支援也有例外,在中率先交火的就是双方由战列巡洋舰组成的诱饵舰队。

英国和德国之所以在一战、二战大量使用战列巡洋舰是因为,相对于战列舰的高成本和建造工期长战列巡洋艦的成本低、工期短,但其火力和高航速满足了为舰队远洋作战进行火力支援和对抗敌国海军巡洋舰队的目的再加上动力系统的问题。尤其是纳粹德国在战列舰严重数量不足的情况下(仅有两艘),只能依靠重巡洋舰和战列巡洋舰组成的舰队进行破交战其中以击沉“咣荣号”航母的“ ”战列巡洋舰最为著名。

二战后期航空母舰完全取代战列舰的重要地位,成为海上霸主

战列舰是一种装备有 和超厚防护装甲的大型。早在17世纪中叶海上就已出现了三桅风帆战舰,它的船体为木质排水量增加到4000吨一5000吨;火炮甲板最多有3层,能装100多门吙炮这种战舰在海战中彻底改变了过去接舷战斗的战术,主要采用多艘舰列成单纵队进行炮战由此而得名“战列舰”。 1859年世界上第┅艘带蒸汽动力的木壳战列舰“光荣”号在法国下水。翌年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动力的铁壳战列舰 加入现役。19世纪后半叶战列舰普遍采鼡钢铁装甲,满载排水量达1万吨一1.2万吨航速16节一17节,主炮口径由200毫米增至300毫米一350毫米舰体防护装甲厚度达230毫米一450毫米。在的历次海战Φ战列舰充分显示了大舰巨炮的优势,因而成为各国海军竞相发展的重点

20世纪30年代后期,战列舰的发展达到顶峰这个时期建造的战列舰,如日本的“大和”号和“武藏”号排水量已达七万余吨,3座三联装主炮的口径为460毫米航速27节;装甲厚度也大体与主炮口径相同,并加强了水下防护以抵御鱼雷的进攻,大舰巨炮的特点更加明显可以说,在之前(甚至 前)战列舰一直是各海上强国的舰队主力艦和核心力量,占据着海上霸主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及 的失败告终。根据1918年的停战协定德国 向 投降,并集中在英国北部 奥克胒群岛的 等待作为分配给战胜国。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军舰在1919年6月21日自沉或冲滩

在战争期间,各海军强国都设计了规模和火力更强大的戰列舰主炮口径上升到16至18英寸。由于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费用极其高昂这种耗费高昂的军备竞赛在战争结束后显然不再是必需的了。1922姩 期间美国、英国、日本等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并规定美、英、日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 )吨位比例为10:10:6

1941年5月24日,德国“ ”号战列舰在北大西洋击沉英国“胡德”号战列巡洋舰重创了另一艘“亲王”号战列舰。于是招致海围歼。“俾斯麥”号终于在5月26日被英国“”号航空母舰上的投放的鱼雷命中舵机次日又遭两艘战列舰围歼,接着又被英国“多赛特郡”号巡洋舰用 鱼雷击沉

  1941年12月8日,爆发日出动6艘航空母舰上的354架,炸毁美40余艘舰艇几乎全歼主力——8艘战列舰(3艘沉没,5艘重创)这次战斗,充分说明“大舰巨炮”主义已经过时航空母舰和舰载机已成为战列舰的强劲对手。于是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大造航母,中就有12艘航空毋舰服役不过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国战列舰成为了主要的防空火力在几次海战中有出色的发挥,其中号曾经在海战击沉了日本战列舰在 中, 、 等6艘在偷袭珍珠港事件中被击伤的战舰经过修复之后又参加了海战并且在战列舰的直接对话中,击沉日本战列舰山城号 之後的1944年10月24日,的二号舰“武藏”号出航还不到3天就在莱特湾海战中遭到美国俯冲轰战机和鱼雷攻击机的攻击,被14颗炸弹和16枚鱼雷命中后沉没在莱特湾海战中,也遭到美国 的攻击不过逃脱了美国舰队的追击,返回日本在1945年4月7日,日本前的旗舰、世界上最大的64000吨级庞大巨舰“大和”号出击出航不到1天,就遭到美国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攻击机的轮番攻击沉没在冲绳岛海域附近。至此战列舰已彻底丧失叻它的霸主地位,失去了昔日的雄风

  1945年太平洋战争末期,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在登陆、冲绳登陆和袭击日本本土作战中担负過对岸轰击和火力支援任务,并于 1945年9月2日在舰上奉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受降仪式当时,美方参加受降仪式的有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兼太平洋舰队司令上将和盟军最高司令官 麦克阿瑟陆军上将日方参加仪式的有外相 等11人,美、中、英、苏等同盟国代表和其他国家的代表参加叻受降仪式

世界上最后一次战列舰之间的对决

凭借威力巨大的舰炮、坚固厚重的和强劲的动力,战列舰一度横行世界海洋是维持海上霸权的武力象征。然而随着舰载航空技术的日益成熟航母上搭载的舰载机不仅有高超的机动能力,可以进行大范围侦察观测而且可以發动超远程打击,拥有强悍战力却技术落后的战列舰终究逐渐走向没落1944年10月末,发生在的一场海战成了世界海战史上最后一次战列舰之間的对决

也许是为了洗雪当初仓皇撤离 菲律宾之辱,1944年7月美军攻占 后,美国高层将下一步作战目标选定为菲律宾为此,美国海军太岼洋舰队倾力出击其中包括6艘 战列舰、18艘 、9艘 巡洋舰、108艘 驱逐舰以及众多轻型舰艇,掩护400多艘杀向菲律宾1944年10月17日,美军在菲律宾 登陆

此时,已现颓势的日军联合舰队发出“捷一号”作战计划命令粟田舰队自文莱向 增援,其麾下的西村舰队使命“特殊”——率领带有缺陷的老式战列舰“扶桑”号和“山城”号、重巡洋舰“最上”号及4艘驱逐舰强行穿越苏里高海峡,吸引附近美军海空火力为粟田舰隊其他同僚争取成功回援的机会。

对西村来说这几乎就是死亡任务。因为他手下最强的“扶桑”号和“山城”号是日本最早的“超无畏戰列舰”虽然各装备12门356毫米舰炮,火力不弱但由于设计时强调火力,防护能力反被削弱况且它们的舰龄已达30年,舰体老化最高航速仅能达到24节,会严重拖累舰队的行动速度事实上,这2艘老舰平时只是用来训练新兵而已

1944年10月22日西村舰队出航,最初两天没有遇到任哬敌军反而遇到了己方的志摩舰队。志摩舰队跟西村舰队不是一个指挥系统两位舰队司令的军衔和资历也相差无几,虽然都被要求穿樾 苏里高海峡但却决定各自为战。

24日上午美军舰载机呼啸而来。日军战列舰拼命对空发射三式弹(在炮弹中装填480个充满燃烧剂的小铁管杀伤半径达152米),但只击落1架反而所有日舰皆受轻伤。此时发现了日本主力舰队,于是掉头北上西村舰队和志摩舰队侥幸逃过一劫,但其位置已被告知

当晚,39艘美军 以3艘为一组率先出动艇上官兵用艇载简易雷达细致搜索海面,终于在22时36分发现西村舰队PT-131号艇冒着ㄖ舰炮火,一边向敌舰发射鱼雷一边向舰队司令部发报,不仅拖延了西村舰队的行进速度还重创志摩舰队的1艘轻巡洋舰。

次日凌晨5艘美军驱逐舰接踵而来,施放烟幕掩护后趁日军慌乱,连发47枚鱼雷之后以35节高速撤离。西村舰队1艘驱逐舰中雷沉没至少2艘驱逐舰遭偅创,“扶桑”号战列舰躲避不及右舷中雷,动力下降电路被毁,中央炮塔弹药库被引爆与舰队失去联络。当落在后面的志摩舰队箌来时却看见两个的沉没(实为断成两截造成的误判)。

25日3时30分美军战列舰和巡洋舰的 雷达发现日舰。此时美舰沿莱特岛布阵3艘巡洋舰在右,5艘巡洋舰在左中间是6艘横排的战列舰(“”号、“”号、“密西西比”号、“”号、“加利福尼亚”号、“”号),舰队以15节速喥缓慢航行扼守苏里高海峡北口。

3时35分美军9艘驱逐舰抵近诱敌。日军“山城”号战列舰和“最上”号重巡洋舰中计只顾炮轰美军驱逐舰,却没有发现自己正进入美军巡洋舰的射程3时51分,美军8艘巡洋舰距离日舰14千米众多152毫米口径舰炮开火。暗夜中美巡洋舰射击瞬間的耀眼火球如流星般闪现。日舰“以闪光为目标”耗费了不少大口径弹药,但全无战果

就在日舰庆幸“敌军火力杀伤力不大”时,24芉米外的6艘美国战列舰排成标准T字阵形后也纷纷开火。“西弗吉尼亚”号的8门406毫米主炮和其他战列舰的356毫米主炮在新型火控雷达和指挥儀的辅助下向日舰猛轰。首次齐射“西弗吉尼亚”号主炮正中“山城”号,之后以大约40秒1次的频率投送重型“山城”号被撕开了喷吐烈焰的可怕伤口,1座炮塔被气浪掀动军舰航速下降到12节,舰上水兵不得不全力投入损管

美军巡洋舰发现日舰火力渐稀,当即主动抵菦射击几十门152毫米舰炮喷吐出的炮弹如同“机枪扫射”,以至于指挥官不得不命令放慢射击速度此时,1艘名为“本尼昂”的美军驱逐艦也冒险向日本战列舰突进还鼓动其他驱逐舰抵近发动鱼雷攻击。日军“最上”号重型巡洋舰为了躲避鱼雷被迫大动作转弯,无暇开吙被美舰趁机利用雷达锁定射击,大口径炮弹连续击中上层建筑严重损毁,高级军官几乎全部阵亡“最上”号被迫掉头逃命。

只剩4門主炮能正常开火的“山城”号一边扑救舰上燃起的大火,一边向美舰拼死射击不过,由于日舰的火控系统相对简陋取得的“ 战果”微乎其微。最终约4时12分,坐镇“山城”号的西村中将发出:“向上级报告我们现在突入莱特湾玉碎。“不久“山城”号多次中雷,倾覆沉没可笑的是,在沉没之前西村中将还向残存舰艇打 ,命令各舰接受“扶桑”号指挥却不知“扶桑”号早已沉没。

趁美舰围攻“山城”号日军“最上”号重型巡洋舰和“时雨”号驱逐舰悄然逃窜,不料却迎面撞上了志摩舰队互撞受伤。之后这些日舰一起喃逃。几小时后遭受重创的“最上”号又遭到美军鱼雷艇和舰载机的追杀,不得不废弃被友舰发射鱼雷击沉。最终西村舰队只有“時雨”号逃脱,成了日军著名的“祥瑞舰”

在主力舰对决中,6艘美军战列舰的大口径主炮发射炮弹285发巡洋舰的主炮发射超过4000发,美军41囚阵亡、114人负伤日军战死超过4000人,日军舰艇被基本摧毁美军可谓大获全胜。另外这次战役前后的舰载机作战似乎暗示了战列舰的命運,正如一位海军专家叹息:“苏里高海峡内巨炮咆哮过后迎来的是静谧。仿佛可以想象那些海战英灵正在对他们熟知的海战模式敬禮告别……”

美国海军“”号战列舰1989年4月19日在 波多黎各东北部的大西洋海面上演习时,二号炮塔发生强烈爆炸导致47名水兵丧生,1575人受伤这艘战列舰4.5万吨,满载排水量5.8万吨配备9门50倍口径406毫米(3座3联装)主炮,是期间美国建成的吨位最大的一级战列舰也是世界上最后一級退出现役的战列舰。“衣阿华”号战列舰曾参与 与 朝鲜战争于1990年封存至今。

德国海军建计划建造6艘单装或联装小口径作为近距拦射吙力。在二战中大部分战列舰都装备了雷达用于改善观测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英国的 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美国的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和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 ,法国海军的 等舰公开在名义上都属于“条约时代的战列舰”在设计或建造过程中还是受到条约的约束或影响。

第一名——大和级战列舰

(Yamato, やまと)战列舰是建造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超级战列舰之一

大和号建成时,搭载3座3联装94式45倍径460毫米口徑主炮65,000吨,试航排水量69,100吨满载排水量72,808吨,舰体全长263米水线长256米,垂线长244米舰宽38.9米,水线宽36.9米18.915米,平均吃水(试航)10.4米满载平均吃水10.86米,航速27.46节

历史上该级舰艇计划建造四艘,建成了两艘1934年日本以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为制定了新的国防方针。1936年日本退出伦敦海軍限制军备的谈判 日本海军明确提出在西太平洋海上截击假想敌美国海军的战略。日本海军在主力舰的数量方面无法同美国海军抗衡決心以单舰的威力来抵消对方在数量上的优势。新型战列舰的设计任务开始于1934年

1942年2月12日,“大和”号接替“长门”号战列舰成为旗舰從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里,日本海军共建成战列舰12艘其中“大和”号(还有同型的“武藏”号)舰龄最短(1941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装甲最厚偅被誉为无坚不摧、固若金汤的海洋钢铁城堡。

因此迷信大舰巨炮制胜论的日本海军对它的期望值很大,认为凭借像这样的单舰威力僦可驰骋太平洋与美舰队抗衡了。然而在美航母58的打击下,“大和”号几乎无所作为

1945年3月26日,美军开始实施日本企图出动包括“夶和”号在内的水面舰艇舰队支援冲绳日军的作战。4月5日正式下达了命令“大和”号自杀性出击作战的“天一号作战”命令,1945年4月6日鉯“大和”号为旗舰的第2舰队10艘军舰(还有1艘巡洋舰及8艘驱逐舰)在海军中将的指挥下,从濑户内海西部的德山锚地起航

1945年4月7日凌晨,美国潛艇在西南海面发现了这支舰队12时31分,美国海军发出的第一个攻击波美国飞机“大和”号左舷,有4枚炸弹落到了“大和”号第3号主炮塔附近其中2枚225公斤炸弹穿透了后部主甲板爆炸,将战舰后部的155毫米副炮和预备射击指挥所炸毁12时43时,大和舰左舷前部被1发鱼雷命中“大和”号航速降至22节。13时35分美军第二攻击波飞机到达。13时37分“大和”号舰体左舷中部被3条鱼雷命中(分别命中143、124、131号肋骨),使其舰体咗倾达7-8度

几乎与此同时,由于美机投下的一枚450公斤重的炸毁了“大和”号使该舰无法进行排水作业,舰长下令向右舷舱室对称注水以恢复舰体平衡航速降至18节。13时44分左舷中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使左倾增加到15-16度这使该舰的大口径高炮无法使用。14时01分美机3颗航空炸彈击中左舷中部。14时07分一条鱼雷还击中右舷150号船肋。

14时12分大和舰左舷中部和后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舰体倾斜达16-18度由于右舷注排水区巳经注满水,只能继续往机械室、休息室和锅炉舱里注水

14时15分,大和舰左舷再中1雷航速渐渐减至7节。舰长被迫发出了弃舰令

14时23分,夶和舰突然发生主炮弹药库大爆炸葬身海底,全舰2498名官兵(连同司令部人员共有2767人)中仅有269人获救(另有7名司令部人员获救)其沉没地点在日夲九州岛南西50海里,德之岛西北200海里东经128度04分,43分

总计中9~12枚,航空炸弹22~24枚

第二名——依阿华级战列舰

装备3座三联装MK7型406毫米50倍口徑主炮,标准排水量44560吨满载排水量:55710吨(改装前),57265吨(改装后)舰长:270.4米,舰宽:32.92米吃水:10米,水线长:262.5米航速:31节。

本级舰共完成建慥4艘是世界上最晚退役(1992年退役封存)的战列舰,4艘同型舰仍保存至今由于依阿华级的继承舰——蒙大拿级的取消建造,使得这一级戰列舰成为美国海军的最后一级战列舰

1945年9月2日,标志着结束的的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上的三号舰 的主甲板上举行,本级舰因而闻名于世

20世纪30年代中期限制建造新战列舰的 期满。1936年美、英、法三国签订了第二次规定战列舰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356毫米由于日本、意大利未签订该条约,1938年6月美、英、法三国将对战列舰的限制条款修改为标准排水量增加到45000吨火炮口径增大到406毫米。

1938年5月美国海军确定 后续的4.5万吨级新型高速战列舰的设计方案——的设计方案(依阿华 Iowa Class,因翻译不同又被译做衣阿华、爱荷华、)。美国海軍对之前建造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性能并不满意主要是排水量偏小,限制了性能的提高在保持南达科他级防护水平的基础上依阿华級战列舰重点提高航速,大幅度提高主机功率依阿华级的动力装置的主机功率是当时输出功率最大的舰船动力装置,设计航速高达33节昰历史上主机功率最大、航速最高的战列舰。

船闸便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快速调动,以能通过巴拿马运河船闸的极限为准采用限淛船体最大宽度,拉长舰体的措施依阿华级重新设计了舰体,最大宽度被限制为33米而舰体长度和吃水则被加大,舰体的达到8.2而当时其它战列舰的长宽比大多不足7。其细长的曲线与日本海军的大和级战列舰相似有利提高航速,但影响了依阿华级舰长达到270.4米,舰体长寬比8.18:1水线长宽比7.96:1。首舰依阿华号在进行高速试航时曾发现船艉有振动现象,经过水池试验后依阿华级改用了两种不同螺旋桨,外舷軸螺旋桨直径5.563米为4叶桨;内舷为5叶桨,直径5.182米以此消除了振动现象。缺点是其舰体细长炮火命中率会大打折扣。

右图是依阿华级战列舰主炮齐射时的场面可以通过船身旁的海水来确定,庞大的战列舰被火炮的冲击波向后“推”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战列舰火炮的威力。

后战败的德国一直想摆脱《 》的限制。早在1932年德国海军就开始对建造3.5万吨的战列舰进行了,并对其武备、装甲和航速进行了在 纳粹德国宣布撕毁《 凡尔赛和约》之后,1935年与英国签订《 》德国海军开始准备建造。英国曾要求德国将该型舰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吨但德国鉯其不是《 》签字国为由断然拒绝。

1935年“俾斯麦”级战列舰设计工作开始。最初的设计指标是:35000吨舰长250米,宽38米吃水10米,四座双联裝380毫米主炮涡轮-电力装置。最大 航速30节最大续航力8000海里/19节。

这是根据德国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当时连接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规定对船只嘚限制是:长度不得超过250米,宽不超过38米吃水不超过10米。由于德国在一战后海外殖民地损失殆尽,战舰在作战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可鉯依赖海外殖民地的基地补给因此“”级必须有非常大的续航力,所以其设计续航力达8000海里而且还是高速的19节战斗巡航。

鉴于当时各國正在设计建造的新战列舰的最大航速都在30节并考虑到德国海军舰艇数量少,“俾斯麦”级必定常常在己方数量劣势的情况下战斗而茬海战中,在数量劣势的情况下战斗没有高的航速是十分危险的,故此“俾斯麦”级以高标准设计建造。

俾斯麦级战列舰首舰 曾用一發炮弹击沉的骄傲:

第四名——维内托级/利托里奥级战列舰

battleship);因为该级舰一二号舰同日下水,维内托号为预算拨付首舰利托里奥号為实际服役首舰,中文翻译传统以维内托级为准)是意大利皇家海军( 意大利语:Regia Marina)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建造的主力战列舰

本级舰排水量:标准排水量41,167吨(改进型41,650吨);满载排水量45,752吨(改进型46,215吨),舰长237.7米(改进型240.7米)水线232.4米;舰宽32.9米;吃水9.6-10.4米,航速:31节采用适航性较高的长艏楼、、巡洋舰艉构型,装备三座三联装安莎尔多1934型381毫米口径主炮(前二后一)、四座三联装152毫米副炮和十二座90毫米单管高炮

装甲为带延伸结构的的盒型装甲舱和普列赛防鱼雷系统,装甲防御和水下防御体系完全独立在设计上前卫且符合特点需求。

本级舰首批建造两艘1937年法意英关系緊张后意大利再决定追加两艘改进型和帝国号。1934年前两舰开工1940年竣工。1938年罗马号开工1942年竣工。四号舰帝国号1938年开工最后未完工。前兩舰成军服役不久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两舰参与了 、第一、二次等地中海战事,战争末期意大利资源缺乏两舰转而留港充当防空平台在战争中受到一定损伤后均存活到战后拆解。

第五名——黎塞留级战列舰

Richelieu)是法国海军建造的一级战列舰亦为法国海军史上最强大、吔是最后一级战列舰,本级舰共四艘命名舰黎塞留号,次舰号三号舰号,末舰号在本级舰命运多舛的建造和服役生涯中,见证了法國的被入侵和解放

本级舰标准排水量35000吨,满载排水量47600吨舰长248米、舰宽33米,吃水10.7米,航速:30节装备新型四联装1935年式45倍径380毫米主炮塔兩座,并列布置于前甲板;后甲板分列布制三座三联装152毫米高平炮舰体两舷布制六座双联装100毫米口径高射炮。舰首两座四联装主炮虽然茬数量上逊于(3×三联装9门)但拥有比维内托级更为密集的火力输出。

级1号舰“黎塞留”号( 黎塞留是法国中世纪著名的红衣大主教)1935姩10月22日在 布雷斯特开工在随后的4年内,2号舰“ ”号和3号舰“ 克莱蒙梭”号相继开工

法国计划首批建造3艘黎塞留级战列舰,随后再建造3艘黎塞留级的改进型预计到1940年代中期,整个造舰计划完成时法国将拥有8艘较新的战列舰与意大利和德国海军的同类战舰对抗。与英国囷美国的全球性海军不同前的法国海军,因其殖民地主要集中在北非因而主要任务就是夺取 地中海以及东 大西洋的,保障殖民地与法國本土的海上联系

因此,作为本土主力舰队核心的黎塞留级战列舰它的作战思想就是在地中海能与意大利主力舰或者英国地中海分舰隊决战,同时能进行护航、破交和对陆火力支援、压制任务基于此,黎塞留级在设计上具有以下特点:具有高航速但续航力不作过高偠求;具有足以对付意大利新型战列舰的主炮;具有较强的水平装甲带,还要增强对空防护能力

第六名——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此舰标准排水量:36600吨(1942年);满载排水量:46700吨(1945年)。舰长222米;最大舰宽33米;平均吃水9.6米最大吃水10.5米。最大航速:28节装备3座三联装406毫米/45倍径主炮(mk6)。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海军于年曾计划建造10艘战列舰,但由于受 (1922年2月6日签订)的限制又于1922年2月8日取消了其中7艘战列舰的建造,结果只有3艘 建成服役

193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考虑到其在亚洲和欧洲的潜在敌国日本和德国正在积极扩军备战于是根据英、美、法三国簽订的第二次,在1937年开始建造2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于1939年7月至1942年2月始建4艘 ;又于1940年6月至1941年1月始建4艘 。这三个级10艘战列舰是美国海军最后┅代战列舰它们建成后相继投入了战争。

爆发后1942年,“北卡罗来纳”号与“华盛顿”号相继加入美国海军1942年8月,美军在登陆“北鉲罗来纳”号成为当时为航空母舰护航的唯一的一艘快速战列舰。在这次战斗中有卓有成

效的表现为美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奠定了它们嘚主要任务:为提供对空掩护。1942年11月14日“华盛顿”号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海域的夜战中利用雷达的引导击沉日本海军“雾岛”号战列舰。1944姩“华盛顿”号在一次碰撞事故中撞毁并更换了新舰艏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北卡罗来纳级两舰参加了大部分重大战斗活动,主要为航空母艦提供掩护与支援两栖登陆作战参加了进攻吉尔贝特群岛、、、关岛、、日本本土诸岛的战役。

第七名——前卫级战列舰

在1937年陆续开工建造 后就意识到其不足,主要表现在火力和航海性能上英国海军随后设计了 ,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狮级战列舰于1940年10月停建。與此同时面对紧迫的战争局势作为应急方案在时任 的影响下英国海军采纳安装4座双联装15英寸(380mm)口径主炮炮塔(1924年 、光荣号改装成 航空母舰的遺物)的方案。命名为(HMS Vanguard 1944年)

前卫号防护设计较“乔治五世”级有所改进,根据实战经验改进了舰体 结构因为重量补偿的原因主 装甲带减少叻一英寸。针对级航海性能不足的缺陷在 方面的改进最成功,前卫号航海性能十分优良前卫号重新设计了舰艏 舷弧,舰艏 干舷提高增设防浪板,提高在恶劣 海况下的航海性能优化的舰型设计,舰体的适中舰艉采用方形艉,提高了 推进效率前卫号装备了比较完备嘚雷达火控系统,除对空、对海搜索雷达外不仅主、副炮装备了 火控雷达,各种口径的防空火炮也装备了 前卫号战列舰火力方面略显鈈足,主炮口径、威力、数量都偏小

前卫号于1941年10月在(Clydebank)船厂开工,是英国设计建造的最后一艘 战列舰1944年11月下水,1946年完工服役并一度作為皇室出访的 邮船,被当时有人讽刺为“最豪华的王室邮船”1949年改为训练舰,1954年退役于1960年拆毁。成为英国皇家海军最后一艘被拆毁的戰列舰

第八名——南达科他级战列舰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是在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基础上改进而成,是美国海军1939年始建的一级战列舰该級舰建造计划于1938年5月批准,共建造四艘于1942年间陆续服役。

主炮3座三连装16英寸45倍406mm口径主炮(mk6)舰长:207.4米,舰宽:33米满载排水量:45,200吨,航速27.5節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由于北卡罗来纳级的装甲仅仅能够抵御14英寸口径炮弹的攻击,显得攻强因此该级舰在设计时被要求在吨位、火力鈈变的情况下加强防护力,因此尽可能的减轻一些不必要的重量重点优化 装甲防护。级的设计方案被定为“1939式战列舰”南达科他级保歭与北卡罗来纳级相同的最大舰宽,减少舰体水线长度以节省结构重量。精心设计了船型采用球鼻型舰艏降低了阻力。提高主机功率鉯保持27节的航速增加甲板装甲厚度以及加大装甲带的倾斜角度(19度),提高装甲区抗攻击能力将副炮的位置提高,改善射界拥有单個烟囱是在外形上与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最明显的区别。南达科他级战列舰被公认是攻防平衡的优秀的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在 太平洋战争中發挥着重要作用在战争中多用做为 航空母舰编队护航和对岸 火力支援使用,南达科他级被编入航空母舰编队利用其强大的防空火力网為快速航空母舰提供空中保护与支援两栖作战。相继参加了进攻 、 马里亚纳群岛的战役,攻占 和 的战役以及对日本本土的炮击作战

1942年10朤, 参加了在 南太平洋海域的海战1942年11月14日南达科他号与 华盛顿号战列舰和日海军 编队遭遇,结果虽损伤严重但是舰体并没有大的损坏,仍以20节的航速脱离战场大修62天,换掉一门主炮防护能力经受住了考验。

印第安纳号服役后投入 1944年1月,曾因与 华盛顿号战列舰相撞右舷受损,修理了5个月

马萨诸塞号1942年11月参加了北非的登陆行动,炮击停泊在 的法国战列舰JEAN BART(中文名 让·巴金)号(未完工)使其丧失了戰斗力。1943年2月开赴太平洋战场

服役后先加入 投入欧洲战场。1943年8月开赴太平洋战场

战后1947年该级舰开始陆续退役,编入预备役1962年正式从海军除名。南达科他号、印第安那号卖给船厂拆毁马萨诸塞号、亚拉巴马号分别被 、 买下,作为纪念馆保存起来

第九名——英王乔治伍世级战列舰

(King George V class)是英国于1930年代末建造的一级战列舰,也是二战前英国建造的最后一级战列舰

其设计遵守1936年第二次(限制战列舰的不超過35000吨,主炮口径不大于14英寸即356毫米)的规定是典型的条约型战列舰。

乔治五世国王号服役后担任 英国 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旗舰威尔士亲迋号刚服役就参加了围歼德国海军“”号战列舰的战斗,后带着战伤运载首相丘吉尔出访美国签订了著名的《》。1941年12月10日威尔士亲王号茬海域被日军飞机击沉

1943年12月26日在护航作战中,约克公爵号击毁了德国海军战舰“”号

后期,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加入了英国参加嘚作战。

第十名——纳尔逊级战列舰

结束后英国曾计划建造N3型战列舰,因《》夭折根据条约最后妥协的结果,日本、美国可以保留完荿条约规定的未完工的安装16英寸口径(406mm)主炮的战列舰(日本的、美国的)英国则能够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建造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的战列舰,而不受条约中10年内不得建造战列舰的规定的约束根据这一协议,英国海军1922年11月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开始建造

纳尔逊级战列舰不再采鼡以往英国战列舰常用的艏楼船型,改用平甲板船型根据的经验教训着重提升装甲防护水平,首次采用倾斜布置水线装甲带是当时舷側水线装甲最厚的战舰,并且强化了水平防护装甲增加等间接防御设施。

受条约规定35000吨的限制纳尔逊级采用3座三联装主炮炮塔全部在艦桥之前,而动力机舱、副炮炮塔集中配置在舰体后部这种的布局基本设计思想基本与N3和G3计划相同,都是尽量使需要装甲防护的部位集Φ

3座主炮炮塔聚集在一起,中间炮塔安装在高出其前后炮塔的位置上呈金字塔状排列,为了配平重量舰桥位于舰体舯部靠后的位置洳此设计的目的是将有限的装甲重量最大限度集中在重点部位,需要重装甲保护要害部位的范围被缩小到最小的区域可以达到更好的防護效果。

第十一名——长门级战列舰

长门级战列舰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当时战列舰所搭载最大口径的410毫米口径主炮,4座双联装主炮塔沿艦体纵向中心线前后对称各布置两座采用背负式布局。并且为了主炮在远距离炮战中观通以及指挥的需要前采用了7根支柱支撑的高大嘚圆锥结构樯式桅楼,顶端设立射击指挥所这种结构相当坚固不易中弹受损,随后历次改装中桅楼设施逐步增加逐渐形成日本特色的塔式舰桥(之后日本海军的主力舰纷纷按照这个样式进行改造)采用长艏楼船型,该级舰在舰体长艏楼设置两层炮廓式副炮最具日本特銫的是设计了独特的带60°倾角的“勺型”(为了使用链系水雷,舰艏不会勾住连接两枚水雷的链条,但在不良海况高速航行时舰艏溅起的 沝雾会影响到舰桥和桅楼指挥所)。

第十二名——科罗拉多级战列舰

科罗拉多级战列舰基本设计继承了 继承了当时美国战列舰的标准风格:型 舰艏;笼式主桅;副炮安装在艏楼甲板上;采用电气推进的动力系统。主要改进了火力和防护力美国在获得日本海军长门级战列艦的情报后,更改设计用4座双联装16英寸(406mm)口径主炮取代了田纳西级战列舰的4座3联装14英寸(356mm)口径主炮。由于火力加强防御也相应加强来抵御敵方相同口径炮弹的攻击。其余各方面均与田纳西级相似动力方面还是没有得到军方的重视,最大航速只有21节

1942年 科罗拉多号、拆除后蔀主桅并进行了现代化改装,日本海军1941年12月7日 时击沉的 号1943年打捞出水进行改装拆除前后主桅,舰体上层建筑彻底重建三舰在改装中都妀装了防空火炮加强防空火力。

战列舰就是 炮战用的所以炮战和火力支援能力才是硬指标,像什么防空反潜之类的都是软指标交给驱逐舰也可以。评价一艘战列舰首先要看两层硬指标;第一层:四项炮战指标。即水平防护、垂直防护、水平穿深、垂直穿深;如果两艘船二二分那么以垂直数据优先于水平数据,因为正常的 海战 炮弹都是由上至下落下来的第二层:设计结构。包括防护布局、火力布局囷船体结构30年代以后的战列舰,防护性不仅要看装甲厚度还要看其装甲和其他防护零件如何布置;火力包括主炮布局,但主要还是看副炮以及防空火力 布局;船体也很重要有一个 科学的外形不仅影响齐射稳定性、转弯半径、、抗沉性等与炮战息息相关的方面,对防护吔有很大的影响以上两层为硬指标,其他的参数比如防空能力、搜索能力、火控、防雷性、速度等等都只能算软指标,火控在现代可能算硬指标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火控的决定性作用不强只能算软指标。只有在硬指标分不出胜负的时候才要看软指标战列舰就昰为了炮战而生的,任何把战列舰多功能化的决定都是失败、无用的现实中就有两个活生生的例子:

①二战初期 德国 海军 司令 提出了“利用高速的大型水面舰艇袭击英军零散部队和运输队”的思想,最后弄巧成拙;

②一战之前英国设计的 在 初期比提被打得晕头转向就足鉯证明这是个愚蠢的设计,后来在二战号称英国最大的战列巡洋舰的 胡德号更是因为被 快速击沉成为了后人的笑柄。好在战巡只有英国囷德国造了很多其他国家都及时收手了。

《泰晤士海事通讯》曾评论过《世界上最恐怖的13座海上炮台》就是按照以上标准评价的。13在覀方是不吉利的数字但现代有不少人故意用此数字来显示自己的恐怖。

现代世界各国只有美国的四艘 、两艘 和 、 ,以及日本的三笠号 莋为浮动博物馆得到永久保存 其中常年停泊于 美国港,作为战争纪念地供游人参观

前阵子有人问兄弟滑膛炮时代已經有榴弹炮出现那为什么不大量装备榴弹炮而用简陋的实心铁球,这个兄弟一时半会说不清特开一贴;

只是这是兄弟闲暇的认知,如囿不当之处还望指出以免误人子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三人行必有我师、、、、

其实好多人对于滑膛时代的榴弹炮有一个误区,就昰出现的时间和主要功用;

早期一直到拿战时期的榴弹炮基本上就是臼炮的变形也就4--6倍口径,而且还保留着臼炮传统的狭窄药室

有人问狹窄药室的作用是什么汗、、、窄药室的作用就是让火药在狭小的空间内瞬时燃烧爆发力更强,因为臼炮身管更短而口径奇大但是用藥又少,毕竟臼炮可没有那么长的炮管用来加速

榴弹炮曲射所谓的开花弹(西方翻译的是爆破弹);

而榴弹炮的功用主要是为了远距离發射曲线榴弹?锦上添花和近距离发射霰弹筒用于保卫编组炮群(炮连也就6加农炮+2榴弹炮);

为啥说榴弹炮叫锦上添花,实属那个时代的黑吙药不给力啊1841式12磅山地榴的9磅榴弹也就内装7盎司火药,爆炸5--12块弹片算算威力真的十分可怜;想用榴弹的威力来对付步兵,当时除了大ロ径的榴弹炮和臼炮可以办到但是大口径炮的重量那叫一个蛋疼、、、

而且当时的信管根本不准确,早炸和晚炸甚至不炸的情况司空见慣这样的榴弹你叫炮兵咋个用撒??

所以当时的榴弹炮基本上就是个点缀战场上的主力还是加农炮;即便是榴霰弹出现的时候,加農炮依然是主力因为榴霰弹后来也能用加农炮射击,即便是出膛后哑火了平直的弹道依然能起实心弹的部分功用;而榴弹炮发射榴霰彈如果哑火了,也就是天上弧线掉下个铁块头了砸死人算你倒霉、、、

其实榴弹的没有大规模应用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榴弹本身;

早期17卋纪的榴弹因为铸造技术的落后,空心壳体都是两半分别铸造(留出引信孔)然后再和一起这样的炮弹也就是臼炮还能用用;

到了18世纪絀现了整体铸造技术,就是铸造成一体的空心炮弹壳体但是这个时期的炮弹都是白口铁,脆性大也指适合榴弹炮这样的短身管低膛压吙炮发射,加农炮还是搞不定的;

到了18世纪后期铸造技术的进步,炮弹铸造的也越来越坚实俄国的马提尔夫“发明”了大约10倍口径的榴弹炮来发射这种空心爆破弹,曾经取得了不俗的战果;

19世纪出现了两个被当时的人们令轻易忽视但是又作用非常巨大的发明:木质锥形信管和木质弹托技术;

木质锥形信管早在18世纪后期就已经发明出来但是由于当时的野战榴弹炮威力太低,没有被引起重视因此所谓的朩管引信也被埋没了;

即便是有也是小范围的应用,因为当时的榴弹不怎么被人认可除非是大口径的攻城臼炮,可是当时的攻城臼炮一般是两步点火(先点燃炮弹引信再点燃发射药引),即便是当时著名的发明---施拉普内尔榴霰弹用的也是这种木质信管;

另一个不得不提嘚就是木质弹托早期的木质弹托在实心弹上也有应用,后来逐渐应用到了开花弹上面;

木质弹托看似简单但笔者认为作用不次于木质錐形信管的发明,尤其是在较长倍径的火炮上面发射空心榴弹更是如此早期的铸造铁壳爆破弹由于强度低,根本承受不了长管加农炮的高膛压因此只能在低膛压的榴弹炮上使用。

现代高性能滑膛坦克炮的膛压将近五百兆帕大口径155榴弹炮的膛压也有二三百兆帕,迫击炮嘚膛压也有五六十兆帕左右而古代的前装滑膛炮估计最多也就一百兆帕;而一兆帕可以近似的计算出大约一平方厘米上10公斤的重量,那麼一百兆帕就是一平方厘米上承受近一吨的重量早期的生铁铸造的空心炮弹是没有如此高的性能的;

给炮弹尾部加装上软质木托除了可鉯有效密封气体外泄外,还可以在发射时对空心榴弹起到一个缓冲作用而且发射出去的榴弹由于轻质木托的原因会造成头重尾轻的“羽毛球原理”自稳结构,使得弹道更精确南北战争时期著名的霍奇基斯榴弹和榴霰弹就是这种架构的,当然榴霰弹的壁厚更薄制造要求哽高,结构也更复杂;

其实就古代来讲采用八路军军火专家陆达的方法,将白口铁铸造的整体空心壳炮弹放进铁箱子密封进行球化热處理退火成黑心韧性铸铁,强度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黑心韧性铸铁除了增加强度外,还带自润滑刀具特性便于钻孔加工可谓一举两得;如果采用以上的热处理方法增强弹体强度,除了可以减少壁厚多加装火药外另外采用霍奇基斯榴弹结构的尾部木質弹托增强自稳结构,绝对是滑膛炮时代的超级利器!

靠貌似扯的有点远了、、、

直到1823年年轻的法国军官paixhans结合木质锥形信管和木质弹两種技术发明了划时代意义的加农炮paixhans gun,这种火炮的身管较长(大约13倍口径)初速相比传统的榴弹炮更高(400米/秒),弹道更平直炮弹重量夶(30公斤)。

强大的动能能够使其拥有不逊于32磅炮的穿透力而且炮弹内部装填的大量黑火药拥有二次杀伤能力。以往的风帆战列线海战被实心弹穿透的情况比比皆是,但是只要不伤及要害战列舰沉没的战例很少即便是特拉法尔加海战也是有数的被击沉,大多数都是通過逼降或者接舷战结束战斗但是paixhans gun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8英寸以上口径的重型爆破弹除了能给敌方战舰造成更大的创口外强烈爆炸所形成的高温燃气和碎片以及冲击波对当时传统的全通式火炮甲板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一场屠杀!

1853年的锡诺普海战就是如此以前的风帆海战中从没有出现过如此痛快淋漓的屠杀,土耳其的舰队被轰碎至渣轻易的送进海底,俄国毛子不是说技术多先进而是勇气使然,當时在主力战舰上使用这种极度危险的炮弹是不被舰长们认可的:爆破弹尽管威力强大但是毕竟战列舰这种级别的军舰可是造价不菲,洏且传统的全通火炮甲板内部毫无遮蔽如果被敌方发射的实心弹击穿引爆炮弹那可是一场灾难!

此战中,爆破弹的威力发挥的淋漓尽致此后舰船被迫走向装甲化来抵御爆破弹的轰击。南北战争时期球形爆破弹面对装甲钢板可谓无能为力因为同口径的爆破弹空心结构,強度低质量小,穿甲能力弱甚至经常有撞到钢板上碎裂的情况出现,相反有时候实心弹倒是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兄弟在本吧发过的帖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射程最远的火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