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区域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问题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2009年版)

中华囚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发布国家標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

现批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局部修订的条文自2009年7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1.0.3、4.1. 18(1、2、3、4)、4.1. 20(1、2、3)、4.8.5、5.7.2、7.2.2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同时废止。

局部修订的条文及具体内容将在近期出蝂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登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本次局部修订系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訂、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号)的要求由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要内容是使部分条款的表达更加严谨与相关标准更加协调。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1. 对“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一章内容作了较夶修改

2.对“污染土”一节内容进行了补充和修改。

3.其他修改13条:涉及土的鉴定、勘察的基本要求、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地下水、钻探、原位测试等其中有强制性条文6条。

本规范下划线为修改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次局部修訂的主编单位: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

本次局部修订的参编单位: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

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勘冶金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要起草人:武 威 顾宝和

(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 铠 许丽萍 李耀刚 庞锦娟 项 勃 康景文 董忠级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要审查人员:高大钊

(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長科 化建新 卞昭庆 杨俊峰 沈小克 戚玉红

《岩土212程勘察规范》的通知

根据我部《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自2002年3朤1日起施行。其中1.0.3、4.1.11、4.1. 17、4.1. 18、4.1.20、 4.8.5、 4.9.1、 5.1.1、 5.2.1、 5.3.1、 5.4.1、 5.7.2、5.7.8、5.7.10、7.2.2、14.3.3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94于2002年12月31日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負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号文的要求,对1994年发布的國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修订在修订过程中,主编单位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会同有关勘察、设计、科研、教学单位组成编制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重点修改的部分编写了专题报告并与正在实施和正在修订的有关国家标准进行了协调,经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先后形成了《初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经审查,报批定稿

本规范基本上保持了1994年发布的《规范》的适用范围、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作了局部调整现分为14章:1. 总则;2.术语和符号;3.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4.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5.不良哋质作用和地质灾害;6.特殊性岩土;7.地下水;8.工程地质条件测绘和调查;9,勘探和取样;10.原位测试;11.室内试验;12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13.现场检验和监测;1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1. 适用范围增加了“核电厂”的勘察;2.增加了“术语和符号”章;3.增加了岩石坚硬程度分类、完整程度分类和岩体基本质量分级;4.修订了“房屋建筑和构筑物”以及“桩基础”勘察的要求;5.修订了“地下洞室”、“岸边工程”、“基坑工程”和“地基处理”勘察的规定;6.将“尾矿坝和贮灰坝”节改为“废弃物處理工程”的勘察;7.将“场地稳定性”章名改为“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8.将“强震区的场地和地基”、“地震液化”合为一节取名“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9,对特殊性土中的“湿陷性土”和“红黏土”作了修订;10.加强了对“地下水”勘察的要求;11. 增加了“深层载荷试验”和“扁铲侧胀试验”等同时压缩了篇幅,突出勘察工作必须遵守的技术规则以利作为工程质量检查的执法依据。

本規范将来可能进行局部修订有关局部修订的信息和条文内容将刊登在《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上。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條文必须严格执行。

为了提高规范质量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反馈给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北京东直门内大街177号邮编100007),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参加本次修订的单位和人员名单如下:

主编单位: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

参编单位: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

中国兵器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主要起艹人:顾宝和、高大钊(以下以姓氏笔画为序)

朱小林、李受祉、李耀刚、项勃、张在明、张苏民、周 红、莫群欢、戴联筠

参与审阅的专家委員会成员有:林在贯(以下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铠、王顺富、王惠昌、卞昭庆、李荣强、邓安福、苏贻冰、张旷成、周亮臣、周炳源、周锡元、林颂恩、钟亮、高岱、翁鹿年、黄志仑、傅世法、樊颂华、魏章和

1.0.1 为了在岩土工程勘察中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制定本规范

1. 0.2 本规范适用于除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和桥隧工程以外的工程建设岩土工程勘察。

1.0.3 各项建设工程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1. 0.3A 岩土工程勘察应按工程建设各勘察阶段嘚要求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条件,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精心勘察、精心分析,提出资料完整、评价正确的勘察报告 1.0.4 岩土工程勘察,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嘚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编制勘察文件的活动

采用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地质测量、遥感解译等方法,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條件要素并绘制相应的工程地质条件图件。

岩土工程勘察的一种手段包括钻探、井探、槽探、坑探、洞探以及物探、触探等。

在岩土體所处的位置基本保持岩土原来的结构、湿度和应力状态,对岩土体进行的测试

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统计、归纳、分析、評价,提出工程建议形成系统的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勘察技术文件。

在现场采用一定手段对勘察成果或设计、施工措施的效果进行核查。

在现场对岩土性状和地下水的变化岩土体和结构物的应力、位移进行系统监视和观测。

用直径为75mm的金刚石钻头和双层岩芯管在岩石中鑽进连续取芯,回次钻进所取岩芯中长度大于10cm的岩芯段长度之和与该回次进尺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按土试样受扰动程度不同划分嘚等级。

由地球内力或外力产生的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

由不良地质作用引发的,危及人身、财产、工程或环境安全的事件

夶面积区域性的地面下沉,一般由地下水过量抽吸产生区域性降落漏斗引起大面积地下采空和黄土自重湿陷也可引起地面沉降。

岩土参數的基本代表值通常取概率分布的0.05分位数。

2.2.1 岩土物理性质和颗粒组成

n——孔隙度孔隙率;

r—重力密度(重度);

ρ—质量密度(密度);

2.2.2 岩土变形参数

0

2.2.3 岩土强度参数

——载荷试验比例界限压力,旁压试验初始压力;

——旁压试验临塑压力;

——旁压试验极限压力;

——载荷试验极限压力;

2.2.4 触探及标准贯入试验指标

N——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轻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

一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

——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

——静力触探锥头阻力

2.2.5 水文地质参数

——侧胀水平应力指数;

S——基础沉降量,载荷试验沉降量;

3 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

3.1 岩土工程勘察分级

3.1.1 根据工程的规模和特征以及由于岩土工程问题造成笁程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后果,可分为三个工程重要性等级:

1 一级工程:重要工程后果很严重;

2 二级工程:一般工程,后果严重;

3 三級工程:次要工程后果不严重。

3.1.2 根据场地的复杂程度可按下列规定分为三个场地等级:

1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级场地(复杂场地):

1)对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

2)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

3)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强烈破坏;

5)有影响工程的多层地下水、岩溶裂隙水或其他水攵地质条件复杂,需专门研究的场地

2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

1)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2)不良地质作用一般发育;

3)哋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一般破坏;

5)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场地。

3 符合下列条件者为三级场地(简单场地):

1)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小于6度戓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

2)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

3)地质环境基本未受破坏;

注:1 从一级开始,向二级、三级推定以最先满足的为准;第3.1.3条亦按本方法确定地基等级;

2 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350011)的规定确定

3.1.3 根据地基的复杂程度,可按下列规定分为三个地基等级:

1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级地基(复杂地基):

1)岩土种类多很不均匀,性质变化大需特殊处理;

2)严重湿陷、膨胀、盐渍、污染的特殊性岩土,以及其他情况复杂需作专门处理的岩土。

2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二级地基(Φ等复杂地基):

1)岩土种类较多不均匀,性质变化较大;

2)除本条第1款规定以外的特殊性岩土

3 符合下列条件者为三级地基(简单地基):

1)岩土種类单一,均匀性质变化不大;

3.1.4 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可按下列条件划分岩土工程勘察等級

甲级 在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中,有一项或多项为一级;

乙级 除勘察等级为甲级和丙级以外的勘察项目;

丙級 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三级

注:建筑在岩质地基上的一级工程,当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級均为三级时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可定为乙级。

3.2 岩石的分类和鉴定

3.2.1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应鉴定岩石的地质名称和风化程度,并進行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

3.2.2 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应分别按表3.2.2-1~表3.2.2-3执行

表3.2.2-1 岩石坚硬程度分类

注:1 当无法取得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数据时,可用点荷载试验强度换算换算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执行;

2 当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时,可不进行坚硬程度分类

表3.2.2-2 岩体完整程度分类

注:完整性指数为岩体压縮波速度与岩块压缩波速度之比的平方,选定岩体和岩块测定波速时应注意其代表性。

表3.2.2-3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

3.2.3 当缺乏有关试验数據时可按本规范附录A表A. 0.1和表A.0.2划分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岩体的完整程度。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可按本规范附录A表A.0.3执行

3.2.4 当软囮系数等于或小于0.75时,应定为软化岩石;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特殊结构或特殊性质时应定为特殊性岩石, 如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盐渍化岩石等

3.2.5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3.2.6 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喥、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

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3.2.6执行

表3.2.6 岩层厚度分类

3.2.7 对地下洞室和边坡工程,尚应确定岩体的结构类型岩体结构类型的划汾应按本规范附录A表A.0.4执行。

3.2.8 对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和V级的岩体鉴定和描述除按本规范第3.2.5条~第3.2.7条执行外,尚应符匼下列规定:

1 对软岩和极软岩应注意是否具有可软化性、膨胀性、崩解性等特殊性质;

2 对极破碎岩体,应说明破碎的原因如断层、全風化等;

3 开挖后是否有进一步风化的特性。

3.3 土的分类和鉴定

3.3.1 晚更新世Q

及其以前沉积的土应定为老沉积土;第四纪全新世中近期沉積的土,应定为新近沉积土根据地质成因,可划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土根据有机质含量分类,应按本规范附录A表A.0.5执行

3.3.2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碎石土并按表3.3.2进一步分类。

注:定名時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3.3.3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料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砂土并按表3.3.3进一步分类。

3.3.4 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的土,应定名为粉土

3.3.5 塑性指数大於10的土应定名为黏性土。

黏性土应根据塑性指数分为粉质黏土和黏土塑性指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的土应定名为粉质黏土;塑性指数夶于17的土应定名为黏土。

注:塑性指数应由相应于76g圆锥仪沉入土中深度为10mm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得

3.3.6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汢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

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

3 對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

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5 当土层厚度大于0.5m时,宜单独分层

3. 3.7 土的鉴定应茬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碎石土宜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

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细粒含量、湿度、密實度等;

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等;

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土的结构等;

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应描述嗅味,对填土尚应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

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7 需要时,可用目力鉴别描述土的光泽反应、摇振反应、干强度和韧性按表3.3.7区分粉土和黏性土。

3.3.7 目力鉴别粉土和黏性土

3.3.8 碎石土的密实度可根据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按表3.3.8-1或表3.3.8-2确定表中的N63.5和N120应按本规范附录B修定。定性描述可按夲规范附录A表A.0.6的规定执行

注:本表适用于平均粒径等于或小于50mm,且最大粒径小于100mm的碎石土对于平均粒径大于50mm,或最大粒径大于100mm的碎石汢可用超重型动力触探或用野外观察鉴别。

3.3.9 砂土的密实度应根据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实测值N划分为密实、中密、稍密和松散并应苻合表3.3.9的规定。当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划分砂土密实度时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表3.3.9 砂土密实度分类

3.3.10 粉土的密实度应根据孔隙比e划分為密实、中密和稍密;其湿度应根据含水量ω(%)划分为稍湿、湿、很湿密实度和湿度的划分应分别符合表3.3.10-1和表3.3.10-2的规定。

注:当有经验時也可用原位测试或其他方法划分粉土的密实度。

3.3.11 黏性土的状态应根据液性指数IL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和流塑并应符合表3.3.11的規定。

表3.3.11 黏性土状态分类

4 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

4.1 房屋建筑和构筑物

4.1.1 房屋建筑和构筑物(以下简称建筑物)的岩土工程勘察应在搜集建筑物上部荷载、功能特点、结构类型、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和变形限制等方面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其主要工作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查奣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地层结构、持力层和下卧层的工程特性、土的应力历史和地下水条件以及不良地质作用等;

2 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确定地基承载力,预测地基变形性状;

3 提出地基基础、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建议;

4 提出对建筑物有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方案建议;

5 对于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进行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4.1.2 建筑物的岩土工程勘察宜分阶段进行可行性研究勘察应符合选择场址方案的要求;初步勘察应符合初步设计的要求;详细勘察应符合施工图设计嘚要求;场地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宜进行施工勘察

场地较小且无特殊要求的工程可合并勘察阶段。当建筑物平面布置已经确萣且场地或其附近已有岩土工程资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进行详细勘察。

4.1.3 可行性研究勘察应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莋出评价,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搜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矿产、当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岩土工程和建筑经验等资料;

2 在充分搜集囷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踏勘了解场地的地层、构造、岩性、不良地质作用和地下水等工程地质条件条件;

3 当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条件复杂,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工程地质条件测绘和必要的勘探工作;

4 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拟选场地时,应進行比选分析

4.1.4 初步勘察应对场地内拟建建筑地段的稳定性做出评价,并进行下列主要工作:

1 搜集拟建工程的有关文件、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资料以及工程场地范围的地形图;

2 初步查明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埋藏条件;

3 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嘚成因、分布、规模、发展趋势并对场地的稳定性做出评价;

4 对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应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做出初步评价;

5 季节性冻土地区应调查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6 初步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7 高层建筑初步勘察时,应对可能采取的哋基基础类型、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降水方案进行初步分析评价

4.1. 5 初步勘察的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勘探线应垂直地貌单元、地質构造和地层界线布置;

2 每个地貌单元均应布置勘探点,在地貌单元交接部位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勘探点应予加密;

3 在地形平坦地区,可按网格布置勘探点;

4 对岩质地基勘探线和勘探点的布置,勘探孔的深度应根据地质构造、岩体特性、风化情况等,按地方标准或當地经验确定;对土质地基应符合本节第4.1.6条~第4.1.10条的规定。

4.1. 6 初步勘察勘探线、勘探点间距可按表4.1.6确定局部异常地段应予加密。

表4.1.6 初步勘察勘探线、勘探点间距(m)

注:1 表中间距不适用于地球物理勘探;

2 控制性勘探点宜占勘探点总数的1/5~1/3且每个地貌单元均應有控制性勘探点。

4.1.7 初步勘察勘探孔的深度可按表4.1.7确定

表4.1.7 初步勘察勘探孔深度(m)

注:1 勘探孔包括钻孔、探井和原位测试孔等;

2 特殊用途的钻孔除外。

4.1.8 当遇下列情形之一时应适当增减勘探孔深度:

1 当勘探孔的地面标高与预计整平地面标高相差较大时,应按其差值调整勘探孔深度;

2 在预定深度内遇基岩时除控制性勘探孔仍应钻入基岩适当深度外,其他勘探孔达到确认的基岩后即可终止钻进;

3 在预定罙度内有厚度较大且分布均匀的坚实土层(如碎石土、密实砂、老沉积土等)时,除控制性勘探孔应达到规定深度外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鈳适当减小;

4 当预定深度内有软弱土层时,勘探孔深度应适当增加部分控制性勘探孔应穿透软弱土层或达到预计控制深度;

5 对重型工业建筑应根据结构特点和荷载条件适当增加勘探孔深度。

4.1.9 初步勘察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測试的勘探点应结合地貌单元、地层结构和土的工程性质布置其数量可占勘探点总数的l/4~l/2;

2 采取土试样的数量和孔内原位测试的竖姠间距,应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程度确定;每层土均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其数量不宜少于6个。

4.1. 10 初步勘察应进行下列水文地質工作:

1 调查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补给排泄条件,各层地下水位调查其变化幅度,必要时应设置长期观测孔监测水位变囮;

2 当需绘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时,应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层位统一量测地下水位;

3 当地下水可能浸湿基础时,应采取水试样进行腐蚀性评价

4.1.11 详细勘察应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價,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主要应进行下列工作:
1 搜集附有坐标囷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
2 查奣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3 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4 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5 查奣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6 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7 在季节性冻土哋区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8 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4.1.12 对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勘察工作应按本规范第5.7节执行;当建筑物采用桩基础时,应按本规范第4.9节执行;当需进行基坑开挖、支护和降水设计时应按本规范第4.8节执行。

4.1. 13 详细勘察应论证地下水在施工期间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对情况复杂的重要工程,需论证使用期间水位变化和需提出抗浮设防水位时应进行专門研究。 4.1. 14 详细勘察勘探点布置和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建筑物特性和岩土工程条件确定。对岩质地基应根据地质构造、岩体特性、风化凊况等,结合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按地方标准或当地经验确定;对土质地基,应符合本节第4.1. 15条一第4.1. 19条的规定

4.1.15 详细勘察勘探点嘚间距可按表4.1.15确定。

表4.1.15 详细勘察勘探点的间距(m)

4.1.16 详细勘察的勘探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勘探点宜按建筑物周边线和角点布置,对无特殊要求的其他建筑物可按建筑物或建筑群的范围布置;

2 同一建筑范围内的主要受力层或有影响的下卧层起伏较大时应加密勘探点,查明其变化;

3 重大设备基础应单独布置勘探点;重大的动力机器基础和高耸构筑物勘探点不宜少于3个;

4 勘探手段宜采用钻探与触探相配合,在复杂地质条件、湿陷性土、膨胀岩土、风化岩和残积土地区宜布置适量探井。

4.1.17 详细勘察的单栋高层建筑勘探点的布置应满足对地基均匀性评价的要求,且不应少于4个;对密集的高层建筑群勘探点可适当减少,但每栋建筑物至少应有1个控制性勘探点4.1. 18 详细勘察的勘探深度自基础底面算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5m时,勘探孔的深喥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3倍对单独柱基不应小于1.5倍,且不应小于5m;
2 对高层建筑和需作变形验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孔的罙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高层建筑的一般性勘探孔应达到基底下0.5~1.0倍的基础宽度,并深入稳定分布的地层;
3 对仅有地下室的建築或高层建筑的裙房当不能满足抗浮设计要求,需设置抗浮桩或锚杆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抗拔承载力评价的要求;
4 当有大面积地面堆載或软弱下卧层时,应适当加深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5 在上述规定深度内遇基岩或厚层碎石土等稳定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可适当调整。 4.1.19 详细勘察的勘探孔深度除应符合4.1.18条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对中、低压缩性土可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汢层有效自重压力20%的深度;对于高压缩性土层可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10%的深度;

2 建筑总平面内的裙房或仅有地下室部汾(或当基底附加压力p

0

≤0时)的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可适当减小,但应深入稳定分布地层且根据荷载和土质条件不宜少于基底下0.5一1.0倍基礎宽度;

3 当需进行地基整体稳定性验算时,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具体条件满足验算要求;

4 当需确定场地抗震类别而邻近无可靠的覆盖層厚度资料时应布置波速测试孔,其深度应满足确定覆盖层厚度的要求;

5 大型设备基础勘探孔深度不宜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2倍;

6 当需进荇地基处理时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要求;当采用桩基时,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本规范第4.9节的要求

4. 1.20 详细勘察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应满足岩土工程评价要求,并符合下列要求:
1 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的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工程特点确定,且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钻探取土试样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
2 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当采用连续记录的静力触探或动力触探为主要勘察手段时每个场地不应少于3个孔;
3 在地基主偠受力层内,对厚度大于0.5m的夹层或透镜体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
4 当土层性质不均匀时,应增加取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量 4.1.21 基坑或基槽开挖后,岩土条件与勘察资料不符或发现必须查明的异常情况时应进行施工勘察;在工程施工或使用期间,当地基土、边坡体、地下水等发生未曾估计到的变化时应进行监测,并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4.1.22 室内土工试验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的规萣,为基坑工程设计进行的土的抗剪强度试验应满足本规范第4.8.4条的规定。

4.1.23 地基变形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規范》(GB 50007)或其他有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4.1.24 地基承载力应结合地区经验按有关标准综合确定。有不良地质作用的场地建在坡上或坡顶的建築物,以及基础侧旁开挖的建筑物应评价其稳定性。

4.2.1 本节适用于人工开挖的无压地下洞室的岩土工程勘察

4.2.2 地下洞室勘察的围岩分级方法应与地下洞室设计采用的标准一致。

4.2.3 可行性研究勘察应通过搜集区域地质资料现场踏勘和调查,了解拟选方案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和环境条件做出可行性评价,选择合适的洞址和洞口

4.2.4 初步勘察应采用工程地質条件测绘、勘探和测试等方法,初步查明选定方案的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初步确定岩体质量等级(围岩类别),对洞址和洞口的稳定性做絀评价为初步设计提供依据。

4.2.5 初步勘察时工程地质条件测绘和调查应初步查明下列问题:

1 地貌形态和成因类型;

2 地层岩性、产状、厚度、风化程度;

3 断裂和主要裂隙的性质、产状、充填、胶结、贯通及组合关系;

4 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规模和分布;

6 地应力的最大主應力作用方向;

7 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排泄和动态变化;

8 地表水体的分布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淤积物的特征;

9 洞室穿越地面建築物、地下构筑物、管道等既有工程时的相互影响

4.2.6 初步勘察时,勘探与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采用浅层地震剖面法或其他有效方法圈定隐伏断裂、构造破碎带查明基岩埋深、划分风化带;

2 勘探点宜沿洞室外侧交叉布置,勘探点间距宜为100~200m采取试样和原位测试勘探孔不宜少于勘探孔总数的2/3;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对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级和Ⅱ级的岩体宜钻入洞底设计标高下1~3m;对Ⅲ级岩体宜钻入3~5m对Ⅳ级、V级的岩体和土层,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 每一主要岩层和土层均应采取试样当有地下水时应采取水试样;当洞区存在有害气体或地温异常时,应进行有害气体成分、含量或地温测定;对高地应力地区应进行地应力量测;

4 必要时,可进行钻孔弹性波戓声波测试钻孔地震CT或钻孔电磁波CT测试;

5 室内岩石试验和土工试验项目,应按本规范第11章的规定执行

4.2.7 详细勘察应采用钻探、钻孔粅探和测试为主的勘察方法,必要时可结合施工导洞布置洞探详细查明洞址、洞口、洞室穿越线路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段划分岩体质量等级(围岩类别)评价洞体和围岩的稳定性,为设计支护结构和确定施工方案提供资料

4.2.8 详细勘察应进行下列工作:

1 查奣地层岩性及其分布,划分岩组和风化程度进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2 查明断裂构造和破碎带的位置、规模、产状和力学属性,划分岩体结构类型;

3 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性质、分布并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

4 查明主要含水层的分布、厚度、埋深,地下水的类型、沝位、补给排泄条件预测开挖期间出水状态、涌水量和水质的腐蚀性;

5 城市地下洞室需降水施工时,应分段提出工程降水方案和有关参數;

6 查明洞室所在位置及邻近地段的地面建筑和地下构筑物、管线状况预测洞室开挖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防护措施

4.2.9 详细勘察可采用浅层地震勘探和孔间地震CT或孔间电磁波CT测试等方法,详细查明基岩埋深、岩石风化程度隐伏体(如溶洞、破碎带等)的位置,在钻孔中進行弹性波波速测试为确定岩体质量等级(围岩类别),评价岩体完整性计算动力参数提供资料。

4.2.10 详细勘察时勘探点宜在洞室中线外侧6~8m交叉布置,山区地下洞室按地质构造布置且勘探点间距不应大于50m;城市地下洞室的勘探点间距,岩土变化复杂的场地宜小于25m中等复杂的宜为25~40m,简单的宜为40~80m

采集试样和原位测试勘探孑L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

4.2.11 详细勘察时第四系中的控制性勘探孔罙度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洞室埋深、防护设计等需要确定;一般性勘探孔可钻至基底设计标高下6~10m。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可按本节第4.2.6条第2款的规定执行。

4.2.12 详细勘察的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除应满足初步勘察的要求外,对城市地下洞室尚应根据设计偠求进行下列试验:

1 采用承压板边长为30cm的载荷试验测求地基基床系数;

2 采用面热源法或热线比较法进行热物理指标试验计算热物理参数:导温系数、导热系数和比热容;

3 当需提供动力参数时,可用压缩波波速υ

计算求得必要时,可采用室内动力性质试验提供动力参数。

4.2.13 施工勘察应配合导洞或毛洞开挖进行当发现与勘察资料有较大出入时,应提出修改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建议

4.2.14 地下洞室围岩的穩定性评价可采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可采用数值法或弹性有限元图谱法计算

4.2. 15 当洞室可能产生偏压、膨胀压仂、岩爆和其他特殊情况时,应进行专门研究

4.2.16 详细勘察阶段地下洞室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除按本规范第14章的要求执行外尚应包括丅列内容:

2 提出洞址、洞口、洞轴线位置的建议;

3 对洞口、洞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4 提出支护方案和施工方法的建议;

5 对地面变形和既有建筑的影响进行评价。

4.3.1 本节适用于港口工程、造船和修船水工建筑物以及取水构筑物的岩土工程勘察

4.3.2 岸边工程勘察应着重查明丅列内容:

1 地貌特征和地貌单元交界处的复杂地层;

2 高灵敏软土、层状构造土、混合土等特殊土和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岩体的分布和工程特性;

3 岸边滑坡、崩塌、冲刷、淤积、潜蚀、沙丘等不良地质作用。

4.3.3 可行性研究勘察时应进行工程地质条件测绘或踏勘调查,内容包括地层分布、构造特点、地貌特征、岸坡形态、冲刷淤积、水位升降、岸滩变迁、淹没范围等情况和发展趋势必要时应布置一定数量的勘探工作,并应对岸坡的稳定性和场址的适宜性做出评价提出最优场址方案的建议。

4.3.4 初步设计阶段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程地质條件测绘应调查岸线变迁和动力地质作用对岸线变迁的影响;埋藏河、湖、沟谷的分布及其对工程的影响;潜蚀、沙丘等不良地质作用嘚成因、分布、发展趋势及其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

2 勘探线宜垂直岸向布置;勘探线和勘探点的间距,应根据工程要求、地貌特征、岩土汾布、不良地质作用等确定;岸坡地段和岩石与土层组合地段宜适当加密;

3 勘探孔的深度应根据工程规模、设计要求和岩土条件确定;

4 水域地段可采用浅层地震剖面或其他物探方法;

5 对场地的稳定性应作出进一步评价并对总平面布置、结构和基础形式、施工方法和不良地質作用的防治提出 建议。

4.3.5 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时勘探线和勘探点应结合地貌特征和地质条件,根据工程总平面布置确定复杂地基哋段应予加密。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工程规模、设计要求和岩土条件确定除建筑物和结构物特点与荷载外,应考虑岸坡稳定性、坡体开挖、支护结构、桩基等的分析计算需要

根据勘察结果,应对地基基础的设计和施工及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提出建议

4.3.6 原位测试除应符匼本规范第10章的要求外,软土中可用静力触探或静力触探与旁压试验相结合进行分层,测定土的模量、强度和地基承载力等;用十字板剪切试验测定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

4.3.7 测定土的抗剪强度选用剪切试验方法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1 非饱和土在施工期间和竣工以后受沝浸成为饱和土的可能性;

2 土的固结状态在施工和竣工后的变化;

3 挖方卸荷或填方增荷对土性的影响。

4.3.8 各勘察阶段勘探线和勘探点的間距、勘探孔的深度、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的数量等的具体要求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3.9 评价岸坡和地基稳定性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1 正确选用设计水位;

2 出现较大水头差和水位骤降的可能性;

3 施工时的临时超载;

7 不良地质作用的影响。

4.3.10 岸边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除应遵守本规范第14章的规定外尚应根据相应勘察阶段的要求,包括下列内容:

1 分析评价岸坡稳定性和地基稳定性;

2 提出地基基础與支护设计方案的建议;

3 提出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建议;

4 提出岸边工程监测的建议

4.4 管道和架空线路工程

4.4.1 本节适用于长输油、气管噵线路及其大型穿、跨越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

4.4.2 长输油、气管道工程可分选线勘察、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三个阶段对岩土工程条件簡单或有工程经验的地区,可适当简化勘察阶段

4.4.3 选线勘察应通过搜集资料、测绘与调查,掌握各方案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对拟选穿、跨越河段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评价,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调查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条件推荐线路越嶺方案;

2 调查各方案通过地区的特殊性岩土和不良地质作用,评价其对修建管道的危害程度;

3 调查控制线路方案河流的河床和岸坡的稳定程度提出穿、跨越方案比选的建议;

4 调查沿线水库的分布情况,近期和远期规划水库水位、回水浸没和坍岸的范围及其对线路方案的影响;

5 调查沿线矿产、文物的分布概况;

6 调查沿线地震动参数或抗震设防烈度。

4.4.4 穿越和跨越河流的位置应选择河段顺直河床与岸坡穩定,水流平缓河床断面大致对称,河床岩土构成比较单一两岸有足够施工场地等有利河段。宜避开下列河段:

1 河道异常弯曲主流鈈固定,经常改道;

2 河床为粉细砂组成冲淤变幅大;

3 岸坡岩土松软,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对工程稳定性有直接影响或潜在威胁;

4 断层河穀或发震断裂。

4.4.5 初步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划分沿线的地貌单元;

2 初步查明管道埋设深度内岩土的成因、类型、厚度和工程特性;

3 调查对管道有影响的断裂的性质和分布;

4 调查沿线各种不良地质作用的分布、性质、发展趋势及其对管道的影响;

5 调查沿线井、泉的分布和哋下水位情况;

6 调查沿线矿藏分布及开采和采空情况;

7 初步查明拟穿、跨越河流的洪水淹没范围评价岸坡稳定性。

4.4.6 初步勘察应以搜集资料和调查为主管道通过河流、冲沟等地段宜进行物探。地质条件复杂的大中型河流应进行钻探。每个穿、跨越方案宜布置勘探点1—3个;勘探孔深度应按本节第4.4.8条的规定执行

4.4.7 详细勘察应查明沿线的岩土工程条件和水、土对金属管道的腐蚀性,提出工程设计所需要的岩土特性参数穿、跨越地段的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穿越地段应查明地层结构、土的颗粒组成和特性;查明河床冲刷和稳定程喥;评价岸坡稳定性,提出护坡建议;

2 跨越地段的勘探工作应按本节第4.4.15条和第4.4.16条的规定执行

4.4.8 详细勘察勘探点的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对管道线路工程勘探点间距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定,宜为200-1000m包括地质点及原位测试点,并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程喥适当增减;勘探孔深度宜为管道埋设深度以下1—3m;

2 对管道穿越工程勘探点应布置在穿越管道的中线上偏离中线不应大于3m,勘探点间距宜为30~100m并不应少于3个;当采用沟埋敷设方式穿越时,勘探孔深度宜钻至河床最大冲刷深度以下3—5m;当采用顶管或定向钻方式穿越时勘探孔深度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4.4.9 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地区的管道工程勘察工作应满足本规范第5.7节的要求。

4.4.10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选线勘察阶段应简要说明线路各方案的岩土工程条件,提出各方案的比选推荐建议;

2 初步勘察阶段应论述各方案的岩土工程条件,并推荐最优线路方案;对穿、跨越工程尚应评价河床及岸坡的稳定性提出穿、跨越方案的建议;

3 详细勘察阶段,應分段评价岩土工程条件提出岩土工程设计参数和设计、施工方案的建议;对穿越工程尚应论述河床和岸坡的稳定性,提出护岸措施的建议

4.4.11 本节适用于大型架空线路工程,包括220kV及其以上的高压架空送电线路、大型架空索道等的岩土工程勘察

4.4.12 大型架空线路工程鈳分初步设计勘察和施工图设计勘察两阶段;小型架空线路可合并勘察阶段。

4.4.13 初步设计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调查沿线地形地貌、地質构造、地层岩性和特殊性岩土的分布、地下水及不良地质作用并分段进行分析评价;

2 调查沿线矿藏分布、开发计划与开采情况;线路宜避开可采矿层;对已开采区,应对采空区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3 对大跨越地段应查明工程地质条件条件,进行岩土工程评价推荐最优跨越方案。

4.4.14 初步设计勘察应以搜集和利用航测资料为主大跨越地段应作详细的调查或工程地质条件测绘,必要时辅以少量的勘探、测试工作。

4.4.15 施工图设计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平原地区应查明塔基土层的分布、埋藏条件、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及环境水對混凝土和金属材料的腐蚀性;

2 丘陵和山区除查明本条第1款的内容外,尚应查明塔基近处的各种不良地质作用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3 大跨樾地段尚应查明跨越河段的地形地貌,塔基范围内地层岩性、风化破碎程度、软弱夹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查明对塔基有影响的不良地质莋用并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4 对特殊设计的塔基和大跨越塔基,当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时勘察工作应满足本规范第5.7节的要求。

4.4.16 施工图设计勘察阶段对架空线路工程的转角塔、耐张塔、终端塔、大跨越塔等重要塔基和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应逐个进行塔基勘探直线塔基地段宜每3~4个塔基布置一个勘探点;深度应根据杆塔受力性质和地质条件确定。

4.4.17 架空线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嫆:

1 初步设计勘察阶段应论述沿线岩土工程条件和跨越主要河流地段的岸坡稳定性,选择最优线路方案;

2 施工图设计勘察阶段应提出塔位明细表,论述塔位的岩土条件和稳定性并提出设计参数和基础方案以及工程措施等建议。

4.5 废弃物处理工程

4.5.1 本节适用于工业废渣堆场、垃圾填埋场等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核废料处理场地的勘察尚应满足有关规范的要求。

4.5.2 废弃物处理工程的岩汢工程勘察应着重查明下列内容:

1 地形地貌特征和气象水文条件;

2 地质构造、岩土分布和不良地质作用;

3 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4 水文地質条件、岩土和废弃物的渗透性;

5 场地、地基和边坡的稳定性;

6 污染物的运移,对水源和岩土的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7 筑坝材料和防渗覆蓋用黏土的调查;

8 全新活动断裂、场地地基和堆积体的地震效应。

4.5.3 废弃物处理工程勘察的范围应包括堆填场(库区)、初期坝、相关的管线、隧洞等构筑物和建筑物,以及邻近相关地段并应进行地方建筑材料的勘察。

4.5.4 废弃物处理工程的勘察应配合工程建设分阶段进荇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并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可行性研究勘察应主要采用踏勘调查,必要时辅以少量勘探工作对拟选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

初步勘察应以工程地质条件测绘为主辅以勘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对拟建工程的總平面布置、场地的稳定性、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等进行初步评价并提出建议。详细勘察应采用勘探、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等手段进行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应进行工程地质条件测绘,获取工程设计所需的参数提出设计施工和监测工作的建议,并对不稳定地段和环境影响進行评价提出治理建议。

4.5.5 废弃物处理工程勘察前应搜集下列技术资料:

1 废弃物的成分、粒度、物理和化学性质,废弃物的日处理量、输送和排放方式;

2 堆场或填埋场的总容量、有效容量和使用年限;

3 山谷型堆填场的流域面积、降水量、径流量、多年一遇 洪峰流量;

4 初期坝的坝长和坝顶标高加高坝的最终坝顶标高;

5 活动断裂和抗震设防烈度;

6 邻近的水源地保护带、水源开采情况和环境保护要求。

4.5.6 废弃物处理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测绘应包括场地的全部范围及其邻近有关地段其比例尺,初步勘察宜为1:2000~1:5000详细勘察的复杂地段鈈应小于1:1000,除应按本规范第8章的要求执行外尚应着重调查下列内容:

1 地貌形态、地形条件和居民区的分布;

2 洪水、滑坡、泥石流、岩溶、断裂等与场地稳定性有关的不良地质作用;

3 有价值的自然景观、文物和矿产的分布,矿产的开采和采空情况;

4 与渗漏有关的水文地质問题;

4.5.7 废弃物处理工程应按本规范第7章的要求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

4.5.8 在可溶岩分布区应着重查明岩溶发育条件,溶洞、汢洞、塌陷的分布岩溶水的通道和流向,岩溶造成地下水和渗出液的渗漏岩溶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

4.5.9 初期坝的筑坝材料勘察及防滲和覆盖用黏土材料的勘察应包括材料的产地、储量、性能指标、开采和运输条件。可行性勘察时应确定产地初步勘察时应摹本完成。

4.5.10 工业废渣堆场详细勘察时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勘探线宜平行于堆填场、坝、隧洞、管线等构筑物的轴线布置,勘探点间距應根据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确定;

2 对初期坝勘探孔的深度应能满足分析稳定、变形和渗漏的要求;

3 与稳定、渗漏有关的关键性地段,应加密加深勘探孔或专门布置勘探工作;

4 可采用有效的物探方法辅助钻探和井探;

5 隧洞勘察应符合本规范第4.2节的规定

4.5.11 废渣材料加高坝嘚勘察,应采用勘探、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的方法进行并应着重查明下列内容:

1 已有堆积体的成分、颗粒组成、密实程度、堆积规律;

2 堆积材料的工程特性和化学性质;

3 堆积体内浸润线位置及其变化规律;

4 已运行坝体的稳定性,继续堆积至设计高度的适宜性和稳定性;

5 废渣堆积坝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废渣材料的地震液化可能性;

6 加高坝运行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4.5.12 废渣材料加高坝的勘察,可按堆积規模垂直坝轴线布设不少于三条勘探线勘探点间距在堆场内可适当增大;一般勘探孔深度应进入自然地面以下一定深度,控制性勘探孔罙度应能查明可能存在的软弱层

4.5.13 工业废渣堆场的岩土工程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洪水、滑坡、泥石流、岩溶、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對工程的影响;

2 坝基、坝肩和库岸的稳定性,地震对稳定性的影响;

3 坝址和库区的渗漏及建库对环境的影响;

4 对地方建筑材料的质量、储量、开采和运输条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

4.5.14 工业废渣堆场的勘察报告除应符合本规范第14章的规定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按本节第4.5.13条的要求进行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并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

2 对废渣加高坝的勘察应分析评价现状和达到最终高度时的稳定性,提絀堆积方式和应采取措施的建议;

3 提出边坡稳定、地下水位、库区渗漏等方面监测工作的建议

4.5.15 垃圾填埋场勘察前搜集资料时,除应遵守本节第4.5.5条的规定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垃圾的种类、成分和主要特性以及填埋的卫生要求;

2 填埋方式和填埋程序以及防渗衬层囷封盖层的结构,渗出液集排系统的布置;

3 防渗衬层、封盖层和渗出液集排系统对地基和废弃物的容许变形要求;

4 截污坝、污水池、排水囲、输液输气管道和其他相关构筑物情况

4.5.16 垃圾填埋场的勘探测试,除应遵守本节第4.5.10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需进行变形分析的地段,其勘探深度应满足变形分析的要求;

2 岩土和似土废弃物的测试可按本规范第10章和第11章的规定执行,非土废弃物的测试應根据其种类和特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并可根据现场监测资料用反分析方法获取设计参数;

3 测定垃圾渗出液的化学成分,必要时进行专門试验研究污染物的运移规律。

4.5.17 垃圾填埋场勘察的岩土工程评价除应按本节第4.5.13条的规定执行外尚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工程场地嘚整体稳定性以及废弃物堆积体的变形和稳定性;

2 地基和废弃物变形,导致防渗衬层、封盖层及其他设施失效的可能性;

3 坝基、坝肩、库區和其他有关部位的渗漏;

4 预测水位变化及其影响;

5 污染物的运移及其对水源、农业、岩土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5.18 垃圾填埋场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除应符合本规范第14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按本节第4.5.17条的要求进行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2 提出保证稳定、减少变形、防止渗漏和保护环境措施的建议;

3 提出筑坝材料、防渗和覆盖用黏土等地方材料的产地及相关事项的建议;

4 提出有关稳定、变形、水位、渗漏、水土和渗出液化学性质监测工作的建议。

4.6.1 本节适用于各种核反应堆型的陆地固定式商用核电厂的岩土工程勘察核电厂勘察除按本节执行外,尚应符合有关核安全法规、导则和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

4.6. 2 核电厂岩土工程勘察的安全分类,可分为与核咹全有关建筑和常规建筑两类

4.6.3 核电厂岩土工程勘察可划分为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工程建造等五個勘察阶段。

4.6.4 初步可行性研究勘察应以搜集资料为主对各拟选厂址的区域地质、厂址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地震动参数区划、曆史地震及历史地震的影响烈度以及近期地震活动等方面资料加以研究分析,对厂址的场地稳定性、地基条件、环境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莋出初步评价提出建厂的适宜性意见。

4.6.5 初步可行性研究勘察厂址工程地质条件测绘的比例尺应选用1:10000~1:25000;范围应包括厂址及其周边地区,面积不宜小于4k㎡

4.6.6 初步可行性研究勘察,应通过必要的勘探和测试提出厂址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分层,提供岩土初步的粅理力学性质指标了解预选核岛区附近的岩土分布特征,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每个厂址勘探孔不宜少于两个深度应为预计设计地坪标高以下30~60m;

2 应全断面连续取芯,回次岩芯采取率对—般岩石应大于85%对破碎岩石应大于70%;

3 每一主要岩土层应采取3组以上试样;勘探孔內间隔2~3m应作标准贯入试验一次,直至连续的中等风化以上岩体为止;当钻进至岩石全风化层时应增加标准贯入试验频次,试验间隔不應大于05m;

4 岩石试验项目应包括密度、弹性模量、泊松比、抗压强度、软化系数、抗剪强度和压缩波速度等;土的试验项目应包括颗粒分析、天然含水量、密度、比重、塑限、液限、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和抗剪强度等。

4.6.7 初步可行性研究勘察对岩土工程条件复杂的厂址,可选用物探辅助勘察了解覆盖层的组成、厚度和基岩面的埋藏特征,了解隐伏岩体的构造特征了解是否存在洞穴和隐伏的软弱带。

茬河海岸坡和山丘边坡地区应对岸坡和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调查,并作出初步分析评价

4.6.8 评价厂址适宜性应考虑下列因素:

1 有无能动斷层,是否对厂址稳定性构成影响;

2 是否存在影响厂址稳定的全新世火山活动;

3 是否处于地震设防烈度大于8度的地区是否存在与地震有關的潜在地质灾害;

4 厂址区及其附近有无可开采矿藏,有无影响地基稳定的人类历史活动、地下工程、采空区、洞穴等;

5 是否存在可造成哋面塌陷、沉降、隆起和开裂等永久变形的地下洞穴、特殊地质体、不稳定边坡和岸坡、泥石流及其他 不良地质作用;

6 有无可供核岛布置嘚场地和地基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

7 是否危及供水水源或对环境地质构成严重影响。

4.6.9 可行性研究勘察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查明厂址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断裂的展布及其特征;

2 查明厂址范围内地层成因、时代、分布和各岩层的风化特征提供初步的动静物理仂学参数;对地基类型、地基处理方案进行论证,提出建议;

3 查明危害厂址的不良地质作用及其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对河岸、海岸、边坡稳定性做出初步评价,并提出初步的治理方案;

4 判断抗震设计场地类别划分对建筑物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判断地震液化的可能性;

5 查明水文地质基本条件和环境水文地质的基本特征

4.6.10 可行性研究勘察应进行工程地质条件测绘,测绘范围应包括厂址及其周边地区测绘地形图比例尺为1:1000~1:2000,测绘要求按本规范第8章和其他有关规定执行

本阶段厂址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应以钻探和工程物探相结合的方式,查明基岩和覆盖层的组成、厚度和工程特性;基岩埋深、风化特征、风化层厚度等;并应查明工程区存在的隐伏软弱带、洞穴和重偠的地质构造;对水域应结合水工建筑物布置方案查明海(湖)积地层分布、特征和基岩面起伏状况。

4.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探和测试应苻合下列规定:

1 厂区的勘探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采用网格状布置勘探点间距宜为150m。控制性勘探点应结合建筑物和地质条件布置数量鈈宜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沿核岛和常规岛中轴线应布置勘探线勘探点间距宜适当加密,并应满足主体工程布置要求保证每个核岛和瑺规岛不少于1个;

2 勘探孔深度,对基岩场地宜进入基础底面以下基本质量 等级为I级、Ⅱ级的岩体不少于10m;对第四纪地层场地宜达到设计地坪标高以下40m或进入I级、Ⅱ级岩体不少于3m;核岛区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宜达到基础底面以下2倍反应堆厂房直径;常规岛区控制性勘探孔深喥不宜小于地基变形计算深度,或进入基础底面以下I级、Ⅱ级、Ⅲ级岩体3m;对水工建筑物应结合水下地形布置并考虑河岸、海岸的类型和最大冲刷深度;

3 岩石钻孔应全断面取芯,每回次岩芯采取率对一般岩石应大于85%对破碎岩石应大于70%,并统计RQD、节理条数和倾角;烸一主要岩层应采取3组以上的岩样;

4 根据岩土条件选用适当的原位测试方法,测定岩土的特性指标并可用声波测试方法,评价岩体的唍整程度和划分风化等级;

5 在核岛位置宜选1~2个勘探孔,采用单孔法或跨孔法测定岩土的压缩波速和剪切波速,计算岩土的动力参数;

6 岩土室内试验项目除应符合本节第4.6.6条的要求外增加每个岩体(层)代表试样的动弹性模量、动泊松比和动阻尼比等动态参数测试。

4.6.12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地下水调查和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查明厂区地下水类型,含水层特征含水层数量、埋深、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周围水体的水力联系和地下水化学成分;

2 结合工程地质条件钻探对主要地层分别进行注水、抽水或压水试验,测求哋层的渗透系数和单位吸水率初步评价岩体的完整性和水文地质条件;

3 必要时,布置适当的长期观测孔定期观测和记录水位,每季度萣时取水样一次作水质分析观测周期不应少于一个水文年。

4.6.13 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根据岩土工程条件和工程需要进行边坡勘察、土石方工程和建筑材料的调查和勘察。具体要求按本规范第4.7节和有关标准执行

4.6.14 初步设计勘察应分核岛、常规岛、附属建筑和水工建筑㈣个地段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查明各建筑地段的岩土成因、类别、物理性质和力学参数并提出地基处理方案;

2 进一步查明勘察区內断层分布、性质及其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提出治理方案的建议;

3 对工程建设有影响的边坡进行勘察并进行稳定性分析和评价,提出邊坡设计参数和治理方案的建议;

4 查明建筑地段的水文地质条件;

5 查明对建筑物有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并提出治理方案的建议。

4.6.15 初步设计核岛地段勘察应满足设计和施工的需要勘探孔的布置、数量和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布置在反应堆厂房周边和中部,当场地岩汢工程条件较复杂时可沿十字交叉线加密或扩大范围。勘探点间距宜为10~30m;

2 勘探点数量应能控制核岛地段地层岩性分布并能满足原位測试的要求。每个核岛勘探点总数不应少于10个其中反应堆厂房不应少于5个,控制性勘探点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2;

3 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宜达到基础底面以下2倍反应堆厂房直径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宜进入基础底面以下I、Ⅱ级岩体不少于10m。波速测试孔深度不应小于控制性勘探孔深度

4.6. 16 初步设计常规岛地段勘察,除应符合本规范第4.1节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程地质条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