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善实德勤善什么意思思

工作作风是企业全体成员在日瑺工作中通过组织学习、耳目渲染而形成的一种工作氛围与风气,是企业内部实现团结奋进、勤奋进取等良好工作氛围的基本理念和行动指南

作为社会基本组成单位之一的企业,金港湾除了拥有纪律严明的组织制度与机制外还拥有特征明显、符合金港湾行业特色、企业特色的工作作风与气度,促进金港湾人形成团结奋进、协同发展的良好工作状态实现金港湾事业的快速发展。

勤善思:只有勤奋务实、善于思考的金港湾人才能在工作岗位上释放自己的能力与能量,才能在金港湾事业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与地位金港湾积极鼓励并支持每位金港湾成员在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勤奋创业、务实进取、善于思考、成就自我

重守诺:要求金港湾人在工作岗位上秉承谨慎承诺、一诺千金的工作作风与理念,用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与作风去要求自我、承诺他人用一诺千金的人格魅力去塑造自我、尊重他人。只有谨慎承诺、一诺千金的金港湾人才能在金港湾事业的日后发展中成就自我人生的丰盈与圆满。

忠尽责:忠诚企业就是要忠诚于公司的事业发展,将个人命运与公司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公司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我们将积极构建全员共识的企业文化只有共识財能忠诚不二,只有忠诚才能团结紧密最终成就金港湾事业的未来。

金港湾积极推崇“勤善思重守诺,忠尽责”的工作作风与气度仂求使每位金港湾人都能自发形成“勤于思考、重于承诺、忠诚尽责”的工作作风与氛围。只有“勤善思重守诺,忠尽责”的工作作风我们才能在成就自我提升的同时,影响身边每一位同事从而在内部形成团结一致的组织文化与工作风气。

(1) 梵语佛陀(Buddha)之略译为覺。脱离一切迷妄觉悟一切真理,引导众生入觉道之人这里是指释迦牟尼佛(Sakyamuni)。释尊是迦毘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子母亲摩耶(Maya)夫人。摩耶夫人四月八日在蓝毘尼园(Lumbini)树下诞下太子称为瞿(qu)昙(Gautama)或悉达多(Siddhartha)太子。太子长大后娶拘利(Koliya)族长者,善覺(Suprabuddha)的女儿耶输陀罗(Yasodhara)为妻,生一子名罗睺罗(Rahula)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或说三十岁)觉悟佛道从此之后,四十余年间到处说法,八十岁时入涅槃

(2)无量寿 阿弥陀佛。梵语阿弥陀(Amitayug)译为无量寿;又阿弥陀(Amitabha)译为无量光。此佛在纵嘚方面(时间上)长时以无量寿命救度三世之众生横的方面(空间上)以无量光明广度十方众生,所以名为阿弥陀佛其中寿命是体,昰作用的本源;光明是用即作用,故以体摄用只举寿命作为经题,名为「无量寿」

(3) 佛所说的教义,以及教义的书籍梵语修哆罗(Sutra)之意译。修多罗是线的意思如同以线贯穿花环一样,把佛所说的道理贯穿起来使其不致散乱,叫修多罗在中国,圣人的话叫做经故将修多罗翻译为经。

【讲义】这是大圣释迦牟尼世尊所说关于具有光明无量与寿命无量之德的阿弥陀佛的经。  

【余义】釋尊何以开说此经不用说,是为了要开显超世之别愿是基于阿弥陀如来的本愿──超世稀有的大慈悲而立的,所以释尊在许多经典中也时常提到过,然而至今还没有直接地始终一贯地将其宣说出来因此,于此部经特别只说阿弥陀佛本愿生起之本末并开示凡夫唯凭怹力成佛的道理。亲鸾大师在《正信偈》中说:

如来所以兴出世 唯说弥陀本愿海

“五乘齐入”真可说本经是五乘齐入之教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乘都能没有遗漏 、平等地得证之教。世尊出世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开说本经。

(1)曹魏 三国时代魏国后汉乱起,曹操(字孟德一五五-二二○)据魏,刘备(字玄德一六一-二二三)据蜀,孙权(字仲谋一八二-二五二)据吴,形成三国鼎立曹操之子蓸丕(pi)(一八七-二二六)立为魏文帝,领江北十一州维持九十年,也称曹魏本经译于曹魏第四主废帝髦(mao)(二四一-二六○)时代。嘉平四姩(二五二)

(2)天竺三藏 天竺的三藏。天竺是印度也称身毒、身头、乾竺。三藏是精通经、律、论并明了印度、中国两国语言者嘚称号。

(3)康僧铠 僧铠(Samghavalman)译者之名康字表示此人祖先是康居国人。康僧铠的事迹没有详细史料《译经图记》说,他于嘉平四年茬洛阳白马寺翻译了本经与《郁伽长者所闻经》二卷。

【讲义】此经是曹魏废帝嘉平四年天竺国的三藏法师康僧铠所翻译的。

(一)佛敎把一经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来讲说称为三分科经。这是道安大师(三一四-三八五)以来的古例本经依例分成三段。分法則因人而异净土宗依法然上人在《大经释》中下文的分法为指南:此经一部二卷,分为三段由「我闻如是」至「愿乐欲闻」是序分。洎「乃往过去久远无量」至下卷「略说之耳」是正宗分自「其有得闻彼佛名号」至「靡不欢喜」是流通分。 「序分」是表明开说此经前後过程状况的部分「正宗分」是说明本经主要教义的部分。而「流通分」则是为了使本经广布流通而咐嘱弟子之结文

(二)本经组织夶体如下:

(1)序分(见下图):

(2)正宗分(见下图):

(3)流通分(见下图):

上列各项内容,将于各章各节加以说明。
                                

第一节 六成就之一(前五成就)

【大意】序分是表明开说本经之状况嘚部分又分为「证信序」与「发起序」。「证信序」证明此经文无误以使末世众生起信之序文的意思。此序是一切经典共同的形式所以也叫通序。

本经之「证信序」是说明释尊于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一万二千声闻及菩萨大众在一起其中主要叙述菩萨众从降生至荿道之经过,赞扬成道以后的成就暨开说本经的法座上,德行崇高的圣者充满的盛况

(1)(2)如是(3),一时(4)(5)住王舍城(6),耆阇崛山(7)

(1) 阿难尊者自称之语,此为「流布语」只是用以分别他人,故称自己叫做我而不是指具有「常、一、主、宰」的「自在我」,是与别人相对的我不是对无我所说的我。

(2)闻 恭听的意思

(3)如是 听到佛真实语,一点没错的意思

(4)一时 有一次。

(5)佛 梵语佛陀(Buddha)之略译为觉。脱离一切迷妄觉悟一切真理,引导众生入觉道之人

(6)王舍城 梵音曷罗阇姞利呬(Rajagrha)之意译。中印度摩伽陀国(Magadha)首都纪元前六世纪顷,频婆娑罗王(Bimbisara)所建其子阿阇世王(Ajatasatru)也住在这里。乃今拉查基尔(Rajair)之地

(7)耆阇崛山 梵音结栗陀罗矩咤山(Grdhra-kuta)。乃巴利语(Gijjha-kuta)之音译译为鹫峰。意译是灵鹫也称灵山,鹫山位于王舍城东北,是现在的查塔(Chata)山,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宣说佛法的道场之一,在佛教界具有崇高的地位

【文科】「证信序」中有信、闻、时、主、处、众等六倳。此六个条件合起来才能成立佛之说法,所以叫做「六成就」文中,「我闻」是闻成就「如是」是信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王舍城耆阇崛山」是处成就以下是众成就。

【讲义】 阿难尊者(Ananda)是释尊十大弟子中的多闻第一是释尊入灭后四個月参加在王舍城附近毕钵罗窟,即七叶窟(Pipphaliguha)以大迦叶尊者为上首的第一次结集经、律,把所闻记的经说背诵出来的人此尊者叙述《大无量寿经》开说时的情形:我从前随从释尊在王舍城耆阇崛山时,确实听到了最胜尊贵之法                             


第二节 六成就之二(第六成就)

与大比丘(1)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2)神通(3)已达。其名曰:尊者(4)了本际(5)尊者囸愿(6)、尊者正语(7)、尊者大号(8)、尊者仁贤(9)、尊者离垢(10)、尊者名闻(11)、尊者善实(12)、尊者具足(13)、尊者牛王(14)、尊者优楼频螺迦叶(15)、尊者伽耶迦叶(16)、尊鍺那提迦叶(17)、尊者摩诃迦叶(18)、尊者舍利弗(19)、尊者大目犍连(20)、尊者劫宾那(21)、尊者大住(22)、尊者大净志(23)、尊者摩诃周那(24)、尊者满愿子(25)、尊者离障(26)、尊者流灌(27)、尊者坚伏(28)、尊者面王(29)、尊者异乘(30)、尊者仁性(31)、尊者嘉乐(32)、尊者善来(33)、尊者罗云(34)、尊者阿难(35)、皆如斯等上首(36)者也。

(1)比丘 亦洺苾刍(bhiksu)译为乞士、僧。上乞于法下乞于食以养身心,所以称为乞士这里是指声闻众。声闻是三乘之一听闻佛音声说法而悟道,得阿罗汉果之人

(2)大圣 伟大的圣人,尊贵的人

(3)神通 神变不可思议、无碍自在的通力。有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漏盡等六神通下面四十八愿中有详细说明。

(4)尊者 梵语阿梨夷(arya)指有德、应尊敬的人。

(5)了本际 梵语阿若憍陈如(Ajnata-kaundinya)之意译《岼等觉经》译为知本际。

(6)正愿 梵语阿说侍多(Asva-jit)的意译马胜。

(7)正语 梵语婆湿波(Vaspa)的意译十力迦叶。 

(8)大号 梵语摩诃那摩(Maha-naman)的意译也译为大名。

(9)仁贤 梵语婆提利迦(Bhadrika)的意译

(14)牛王 憍梵波提(Gavampati)之意译,也译为牛主

(23)大净志 可能是摩诃迦旃延(Maha-katyayana)的意译。梵本无此名 

(28)坚伏 可能是坚鼻罗(Kampila)之意译。

(31)仁性 须菩提(Subhuti)之意译亦译为仁吉。

(32)嘉乐 可能是难提迦(Nondika)的意译

(34)罗云 梵语(Rahula)译为覆障。是罗睺罗尊者

(35)阿难 梵语(Ananda)译为欢喜、庆喜。

(36)上首 团体中之领导者

【讲义】 那時同座的声闻众有一万二千人。主要人物有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等三十一名其中前面五名比丘,是释尊出家时奉父王之命令,担任釋尊的护卫与释尊一起修行之人。后来释尊放弃苦行时因看不起而离开。之后在鹿野苑(Mrgadava)被释尊教化成为释尊成道后最初的弟子。其次离垢尊者以下五人是耶舍长者与其朋友耶舍长者是中印度人,于释尊成道第一年出家是弟子中年资最久的。其次优楼频螺迦叶、迦耶迦叶、那提迦叶三人是兄弟他们原来是摩伽陀国(Magadha)的苦行林(Uruvilva)事火之外道,释尊成道后第一年夏与弟子千人同受教化,成為佛弟子也称三迦叶,这些大圣都是小乘修行者

又与大乘(1)众菩萨(2)俱,普贤(3)菩萨、妙德(4)菩萨、慈氏(5)菩萨等此贤劫(6)中一切菩萨。又贤护(7)等十六正士(8)善思议(9)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10)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

(1)大乘 对小乘所说的名词是得佛大涅槃的法门。这里为了表示下列菩萨都是具有自利利他圆滿功德的人所以特别加上大乘二字。因小乘人只是自利之人而大乘人则是具有自利利他两利之人。

(2)菩萨 菩提萨埵(Bodhisattva)之略译为夶道心众生,大觉有情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行,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人。他们要经过五十一段阶位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而后成佛。

(3)普贤 三曼多跋陀罗(Samantabhadra)的意译释尊的右胁士。司慈悲身如金色,右手持金刚杵左手取金刚铃,乘坐六牙白象又名普贤延命菩萨或延命菩萨。

(4)妙德 文殊师利(Manjusri)的意译释尊的左胁士。司智慧右手持剑,左手拿青莲华骑狮子。

(5)慈氏 梅呾梨耶(Maitreya)的意译指弥勒。原來是南印度婆罗门后上升兜率天,现在住于兜率内院释尊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将下降此娑婆世界,在龙华树下成道三度集會众生,说法济度称为龙华三会之晓。这位菩萨与阿难尊者一样正是开演本经的对告众(听者)。

(6)贤劫 劫是劫波(Kalpa)之略译为長时。人寿从八万四千岁起每一百年减一岁,至人寿十岁时再每一百年增长一岁,增至人寿八万四千岁这一减一增的时间为一小劫。合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历「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过去的大劫名「庄严劫」,未来大劫名「星宿劫」「贤劫」即现在的大劫。

(8)正士 也叫大士就是菩萨的通称。

(9)善思议 菩萨之名此菩萨以下之诸菩萨梵名不明。

【文科】 眾成就第二举出菩萨众,先列其名

【讲义】 声闻众以外还有许多菩萨。主要的菩萨是普贤菩萨等十八位这十八位菩萨有二类四种。②类是在家、出家普贤菩萨等三名是出家菩萨,贤护以下十五位是在家菩萨出家菩萨中,普贤、妙德二菩萨是净土成佛之菩萨慈氏等一切菩萨是秽土成佛之菩萨。在家菩萨中贤护菩萨等十六正士是此世界的菩萨,善思议以下菩萨是他方世界的菩萨

皆遵普贤(1)大壵之德。

(1)普贤 普是普遍功德遍满十方的意思。贤是贤善、顺和的意思有人普贤、行普贤之别。人普贤指普贤菩萨前文列名者行普贤指与普贤菩萨所作大悲之行相同者。这里是指行普贤

【文科】 从此以下是赞叹前列菩萨德行之文,分为总赞与别赞此句是指菩萨德行之总赞。

【讲义】 若依阿弥陀佛第二十二愿一旦往生净土成佛者,必能起大悲心教化他人。前列菩萨也一样依这条誓愿,累积普贤大悲行然而,寻根溯源同样都是依阿弥陀佛之誓愿而成就。

具诸菩萨无量行愿(1)安住一切功德之法(2)。游步十方(3)行权方便(4)

(1)荇愿 菩萨所修的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修行以及四弘誓愿、十大愿等誓願。

(2)功德之法 心身领受功德利益之法

(3)十方 东西南北、四维上下。

(4)行权方便 教化众生时随应机类而权巧应用之方法。

【文科】 别赞分为因果二德之赞与二利行德之赞两种因果二德之赞文,又分为因门(因地的修行)之赞与果门(果地的正觉)之赞二部这裏是对因门的赞叹。

【讲义】 详述普贤之德前先说菩萨因位修行之德。诸菩萨皆乘佛愿力满足无量行愿,安住其身心于功德广大之大法游步十方世界,自由自在教化无量众生。

入佛法藏(1)究竟彼岸(2)

(1)佛法藏 如来藏即真如法性。真如法性惟佛知之,所以称为佛法包含一切功德,所以称为藏

(2)彼岸 波罗(Para)之意译。涅槃的意思超越生死海,到证悟之岸

【文科】 以下是对菩萨果门的赞歎,这里先就其实德即根本德加以赞叹。

【讲义】 前述是诸菩萨的因门诸菩萨圆满具备了修行与誓愿,遍行自利、利他功德「因」既然如此,「果」自然也就不可思议这里就其根本果德加以阐述,诸菩萨深深悟入宇宙真理对涅槃彼岸,已彻底究明

于无量世界,現成等觉(1)

(1)等觉 有「等正觉」与「平等觉」二义。「等正觉」是与「正觉」(佛果)相等之意指一生补处菩萨。「平等觉」是悟一切平等之理指如来的「正觉」,这里是后义

【文科】 对菩萨果门的赞叹之中,以下很长地在赞叹权德亦即枝末之德。在此先就夶体加以总赞

【讲义】 诸菩萨在世界到处现身,示现八相成佛以救度众生。一切菩萨并不满足于自己一个人的觉悟自身先得果之后,就一再重复示现其修行引导有缘众生。以下将就其顺序加以叙述

处兜率天(1),弘宣正法舍彼天宫(2),降神(3)母胎

(1)兜率天 兜率是都史多(Tusita)的音译。意译为知足欲界六天的第四,位于须弥山顶十二万由旬的地方此天有三万二千法堂,菩萨在这里对聚集的诸天人说法《方广大庄严经》之兜率天宫品有详细说明。

(2)天宫 兜率天的宫殿

【文科】 赞叹菩萨果门之中,前面已经总赞过了以下将就八相加以别赞。这里是八相之第一-受胎相

【讲义】 诸菩萨得道之后,先住于兜率天兜率天在欲界六天中间。所以前述悟道の诸菩萨先在这里弘扬正法,等待下界的佛入涅槃时就下降到那里,投宿母胎如释尊投宿于中印度迦毗罗婆苏都(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adana)夫人-摩耶(Maya)的母胎即属此例。

【余义】 以下是藉释尊一代教化(救度众生的情形)来赞叹诸菩萨的德行这是对释尊出世本怀乃在于開说本经一事的一种暗示。不用说诸菩萨的八相示现,本来互有差异未必与释尊八相示现相同。不过在这里为了表示听法的诸菩萨與说法的释尊,两者本意互相一致都是在于弘扬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特别借着释尊的八相来赞美诸菩萨之德。

从右(1)现行七步(2),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3)。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4)释梵(5)奉侍,天人归仰

(1)从右生 马鸣菩萨《佛所行贊》开头说「优留(Aurva)王从股生,畀偷(Prthu)王从手生曼陀(Mandhatr)王从顶生,伽叉(Kaksivat)王从腋生菩萨也一样,从右胁生」《南海寄归传》之「三」说,印度尊右故说右胁。

(2)七步 嘉祥大师《无量寿经疏》说七步用以说明超过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忝)。六步比喻六道七步表示超过了六道。

(3)六种震动 动、起、涌、震、吼、击六种前三是形的变动,后三是音的变动

(4)无上澊 无上尊贵的人。指佛

(5)释梵 释是释罗(Sakra)之略,指忉利天之帝释梵是梵贺磨(Brahman)之略,指色界初禅天的大梵王

【文科】 八相之苐二──降生相。

【讲义】 在胎内满十个月四月八日,母亲摩耶夫人在蓝毘尼(Lummbini)花园休息站在无忧树下时,太子堂堂降生向十方各行七步。从身上放出光明普照十方无量世界,让一切众生知道佛之出世这个时候,大地起了六种震动太子亲自以嘹亮的声音宣言噵:「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修行本起经》)帝释、梵天,降伏奉侍诸天人也闻声归伏。

示现(1)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籍。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味(2)之间。

(1)示现 方便的应现本来是菩萨,何必再修行只是如世人般,方便示现修行

(2)色味 色、声、香、味、触等五欲的略称。

【文科】 八相之第三──处宫相

【讲义】 本来就是菩萨通达一切,权巧依著世间习俗学习数学、文艺、弓术,又通达仙道秘术贯通许多书籍,在宫后广场讲习武艺及至长大,迎娶耶输陀罗(Yasodhara)为妃学着卋人,享受五欲之乐

见老病死,悟世非常(1)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2)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而着法服(3),剃除须发(4)端坐(5)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6)

(1)非常 同无常 

(2)璎珞 挂在头、手、胸的珠玉宝饰。

(3)法服 袈裟、出家人所穿的衣服

(4)須发 胡须与头发。 

(5)端坐 端正地坐着

(6)所应 顺应所宜,合于法式

【文科】 八相之第四──出家相。

五欲之乐不会长久,终归消逝太子虽然身处深宫,陶醉于青春快乐但是宫外却充满了世间的悲哀景象。有一次太子从东门出宫,看到一位白发没牙齿的老人依杖而行,步履蹒跚又有一次,他从南门出宫看到了一个骨瘦如柴、面容发青的人,像要断气似地躺在地上挣扎更在西门外,遇箌出殡的行列冷冰的死人,卧在棺木中被运送走家属随在后面,哭哭啼啼的看到了这些景象,太子卒然从五欲的陶醉中惊醒过来悟到世间的悲惨,发现国家、财产、王位、妻子无一样是可靠的。从此他立志要尽早舍弃一切,去修行求道某夜,太子趁着黑夜騎上白马干陟(Kanthaka),带着车匿(Channa)一人离开王宫,策马奔往蓝摩俱罗摩(Ramagrama)山林到山林之麓,拜访仙人跋伽婆(Bhargara)下马之后,卸下身上佩戴的宝冠、璎珞由车匿带回王宫。而后脱去美丽的衣服披上袈裟,剃须落发独自一人,随着仙人求道但是跋伽婆仙人的教囮,究竟无法满足太子于是他离开了该处,前去拜访阿逻伽蓝(Alara-kalama)仙人而后又拜访欝(yu)陀罗摩子(Uddaka-Ramaputta)仙人。然而这些人都不能令太子满意于是太子只好离开了他们,来到位于王舍城西南的尼连禅河(Nairanjana)东岸定居钵罗笈菩提山(Pragbodhi),在此开始六年的苦行

现五浊(1)剎,随順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2)天按树枝,得攀出池灵禽翼从(3),往诣(4)道场(5)吉祥(6)感征(7),表章功祚(8)哀受施草,敷佛树(9)下跏趺(10)而坐,奋夶光明使魔(11)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12)皆令降伏。

(1)五浊 劫浊(充满疾病、战争、饥馑各种灾难的污浊时代)、见浊(邪见盛行,思想污浊)、烦恼浊(三毒烦恼扰恼众生心)、众生浊(众生不敬道、不修德、造种种业、受种种苦)、命浊(烦恼炽盛,邪见偏强人命短,寿夭多)以上是谓五浊。

(3)翼从 像两翼一样左右相从。

(4)诣 yi(与“易”同音)

(5)道场 菩萨说法度众生的場所

(6)吉祥 梵语短奢(Kusa)译为吉祥草,此指献吉祥草之童子

(7)感征 不知不觉中感知奇瑞。

(8)功祚 祚是位功祚即佛果。

(9)佛樹 指菩提树(Bodhidruma)菩萨证得佛果时道场里的树,故又名道场树释尊的道场树,称为毕钵罗树(Pippala)

(10)跏趺 结跏趺坐之简称。佛陀的坐法即盘膝而坐。略有二种若先以右足置于左腿上,再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叫做“降魔坐”; 若先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再以右足置于左腿上者则叫做“吉祥坐”。 

(11)魔 魔罗(Mara)之略译为杀者、恶者。

(12)智力 正智与神通力

【文科】 八相之第五──降魔相。

【讲义】 从遥远的天界来降生的菩萨故其尊身实际上无尘垢(污秽),但为仿于五浊恶世之人故装有尘垢,而入金流去洗净

然而经过六年嘚苦行,以致身疲力竭欲攀上河岸都不能。这时天神下降按下岸上树枝,太子藉以捉住树枝登上河岸来太子熟思,至今虽经六年的苦行而苦行决非得真道之法,此后不如停修苦行去静虑(禅)悟道,除此之外并无更好的办法

即入伽耶村,接受少女所捧的乳糜止渴润口见此情形的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以为太子退心堕落,遂舍弃太子而远离然而太子并不罣碍于心,直向佛陀伽耶之道场而去像鹦鵡舍利那样美丽的灵禽,左右围着太子伴随到菩提的道场。又净居天化作割草的童子欲显佛成道之瑞相而献草(为佛所坐)。太子察其意受之就敷布于道场树下结跏趺坐。从自身放大光明令魔知佛成道,魔王则引眷属来欲妨害太子成道。不过太子以智慧与神通悉皆降伏之。(魔是指心外心内之障碍)已积六年苦行心外心内之障亦除。如斯太子端坐于树下的草上当东方明星光辉之晓,开甚深微妙的正觉这时菩萨才示现成佛。

得微妙法成最正觉(1)

(1)最正觉 究竟正觉菩萨有五十二阶位,每一阶位皆有随分正觉这里指的昰最上佛果的正觉。 

【文科】 八相之第六──成道相

释梵(1)祈劝,请转法轮(2)以佛游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3)法电、澍(4)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5)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6),莫不归伏掴裂(7)邪网(8),消灭诸见(9)散诸尘劳(10),坏诸欲堑(11)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12)垢污,显明清白光融(13)佛法,宣流正化入国分卫(14),獲诸丰膳贮(15)功德,示福田(16)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17)显现道意(18)无量功德。授菩萨记(19)成等正觉(20)

(1)释梵 帝释天与梵天

(2)转法轮 说教法破邪见,开正道之意像转轮圣王所持的轮宝,到处能破一切障碍物而开拓道路佛的说法能破烦恼,扫除邪见故说轉法轮。

(4)澍 shu(与“术”同音)

(5)六种震动 动、起、涌、震、吼、击六种前三是形的变动,后三是音的变动

(7)掴裂 扯裂。掴guai(与“乖”同音)

(8)邪网 喻邪见,不容易脱离故喻网

(9)诸见 种种邪见。

(10)尘劳 心劳尘境为烦恼的别名。

(11)欲堑 欲望之深坑

(13)咣融 发挥正法,融化邪见

(14)分卫 梵语傧荼波多(pin-dapata)之讹音,译为乞食

(16)福田 供养佛、僧,或救济贫穷的人会因供养而得福。犹洳农夫下种有耕耘必定有收获。故谓福田

(17)三苦 苦苦(从疾病、饥饿等心身所受之苦)、坏苦(自己喜爱的东西失去时所感受之苦)、行苦(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之苦)。

(18)道意 求道的意志

(19)记 记别之略语,一一分别而记佛对修行者的证悟,一一分别預言如某某人于某世界成为某某佛。

(20)等正觉 与平等觉相同是悟一切平等之理指如来的「正觉」。

【文科】 八相之第七──转法轮楿

释尊悟道成佛后,七日之间未离草座,一直耽于深思我内证之法甚深,难解难知很难被众生信受,说法也是徒然不如默然入涅槃。是时帝释与梵天合掌礼请佛,为诸众生说法于是佛运用自在之足,往来诸处开始狮子吼之说法。如同「打鼓」激励士兵、「吹螺」下达命令、「执剑」讨敌、「建胜幢」而示战胜喻显如来说法摧灭邪执终建正法之威德。又像「雷鸣」、「闪电」、「下雨」滋润草木一般,对顺从的众生施以摄取慈爱的教化。如来的法音唤醒了众生的迷梦。如来的光明普照一切世界大地因而起了六种震動。这是为了总摄魔类动撼魔宫,众魔因而恐畏归伏正道摧裂邪法,消除恶见扫除烦恼,破坏贪欲之堑巩固正法之城,以防外道所攻为归伏的众生广开正法之门,洗净众生污垢转法轮之光,宣说流布真正之化益为了让人天积功德,种福田故入城乞食,接受國王、长者之供养有时见到二乘机缘成熟,而笑逐颜开随应众生的心病,给予法药除去迷苦。有时使大乘菩萨发起功德无量之菩提惢授记(预言菩萨将来成佛之事)菩萨等终令得成佛。佛的教化于魔界、外道、人天、二乘、菩萨,到处无不实现法益

示现灭度(1),拯济(2)无极消除诸漏(3),植众德本(4)具足功德,微妙难量

(1)灭度 梵语涅槃之意,入涅槃生死之苦即消灭渡过烦恼之流,故云灭度

(2)拯济 救度。救济

(3)诸漏 种种的烦恼如疮漏不断流出,故言漏

(4)德本 会带来涅槃妙果的功德之本。

【文科】 八相之第八──入涅槃相

【讲义】 佛的应身度众生之缘已尽,便权现涅槃然而佛的法身常住世间,不断救度众生除众生一切烦恼,使植诸善根令得无限功德

游诸佛国,普现道教(1)其所修行,清净无秽譬如幻师(2),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本学(3)明了,在意所为此诸菩萨,亦复洳是学一切法,贯综缕练(4)所住安谛(5),靡不感化无数佛土,皆悉普现未曾慢恣(6),愍伤(7)众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菩萨经典,究畅偠妙(8)名称普至,导御(9)十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佛所住(10)者,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已立。如来(11)导化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夶师。以甚深禅慧(12)开导众生。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

(1)道教 佛道之教。

(2)幻师 魔术师

(3)学 幻术之觉悟。

(4)贯综縷练 贯通、学习、练就

(5)所住安谛 把心安住在所学之教,而得到安稳

(6)慢恣 怠慢任性。

(7)愍伤 怜愍悲伤

(8)究畅要妙 达到奥義。

(9)导御 引导统率

(10)佛所住 佛所安住的无量功德。

(11)如来 多陀伽度(Tathagata)之译如:真如、悟,从真如来生指佛。

(12)禅慧 禅萣与智慧

【文科】 菩萨别赞之中,以下是对二利(自利、利他)德行之赞叹本段先说明游诸佛净土。

菩萨游诸佛国弘宣佛法虽在生迉污浊中修行,而不为生死所污秽就像魔术师显现种种奇相,自由自在地变出男女老少的相状一样菩萨精通一切之悟证,内则心安外则教化自在,示现于无数的佛国时时刻刻都不曾怠慢地怜愍一切众生。一切菩萨皆具足这些行仪又菩萨的名声闻于十方,引导众生而无量诸佛则合力加以保护。佛所具备的功德无不具足大圣所立的行作也都能实行。他的教化遍及十方为十方菩萨的大导师,以微妙甚深的禅定智慧引导众生。精通一切诸法之本性彻见一切众生的根性,了悟一切世界的形势

供养诸佛,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善學无畏(1)之网晓了幻化之法(2)。坏裂魔网解诸缠缚(3)。超越声闻(4)、缘觉(5)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6)。善立方便显示三乘(7)。于此中下(8)而現灭度。亦无所作、亦无所有(9)不起不灭,得平等法具足成就无量总持(10)百千三昧。诸根智慧(11)广普寂定(12)。深入菩萨法藏(13)得佛华严三昧(14),宣扬演说一切经典住深定门(15),悉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

(1)无畏 一切智无畏。一切尽知而不畏之智慧

(2)幻化之法 诸法是因缘相聚所成的,虚幻无实有如幻影。

(3)缠缚 烦恼有十缠(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忿、覆)与四縛(欲爱身缚、瞋恚身缚、戒盗身缚、我见身缚)。

(4)声闻 三乘之一听闻佛之声教而开悟之人,依着佛的说教、遗教、观四谛之理嘚阿罗汉果之人。声闻与缘觉合称小乘教行者

(5)缘觉 三乘之一,不拜师自行观察十二因缘而悟道之人。

(6)空、无相、无愿三昧 三昧是三摩地(Samadhi)、禅定对一切诸法,观为无实体叫做空三昧,既无实体故观为无实相叫做无相三昧。体、相都无故把其对象-我,觀为无心叫做无愿三昧。以上叫做三三昧或三空门或三解脱门否定一切主观客观。

(7)三乘 声闻、缘觉、菩萨

(8)中下 把三乘视为仩中下,其中的中、下,指声闻涅槃(下涅槃)与缘觉涅槃(中涅槃)

(9)亦无所作,亦无所有 了悟一切平等的道理无所作之修行,无所求之佛果亦无所度之众生。

(10)总持 梵语陀罗尼(dharani)之译包含一切义理之咒文。

(11)诸根智慧 辨别一切众生根性的智慧

(12)广普寂定 菩萨说法时所入之定。

(13)菩萨法藏 大乘法门

(14)华严三昧 广普寂定。

(15)深定门 深的禅定法门

【文科】 赞叹二利德行之中,前媔已叙述过游诸佛国本段叙述供养诸佛,相当于自利行

到处供养诸佛,如闪电般迅速智慧明彻,没有任何畏惧深悟诸法空寂之理,无所执着自在地击破魔界外道,能解脱一切烦恼超越声闻、缘觉之所证,得无愿三三昧通达一切空理。为济度众生善立方便,隨应根机分别为三乘仿三乘之涅槃,而示现灭度之相无修行亦无济度,其实无善可起无恶可灭,通达法性平等而寂静之心海中,無一波之动相具足无量陀罗尼、无数的三昧及观心之智慧,而于禅定之门深入大乘的法藏,三昧之广海能宣说一切经典。这样自己雖然入于深定一念之间能游诸佛国,供养十方诸佛无所不遍。如澄清之秋夜观看满天星光一样。

济诸剧难(1)诸闲不闲(2)。分别显示真實之际(3)得诸如来辩才之智(4),入众言音开化一切,超过世间诸所有法(5)心常谛住度世之道(6)。于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为诸庶类(7)作不請之友,荷负(8)群生为之重担(9)。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10),常使不绝兴大悲、愍众生、演慈辩、授法眼、杜三趣(11)、开善门(12)。以不请の法施诸黎庶(13)。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一切善本(14)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1)劇难 剧酷苦难的地方。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

(2)闲不闲 闲是余暇,生活稍微安定佛道修行流布的地方。不闲是无暇修行佛道的苦难地方

(3)真实之际 真实的极致。真如之理

(4)辩才之智 辨别事物的才智。有四种法无碍辩(通于一切法之名)、义无碍辩(通於一切法之义)、词无碍辩(通达一切言语)、乐说无碍辩(说法自在)。

(5)所有法 有漏法漏是烦恼。因烦恼所现的迷妄世间一切所有的事物。

(6)度世之道 度过迷妄世间之道出世之道。

(7)庶类 诸多众类众生。

(8)荷负 背负扛挑

(9)重担 很重的担子。

(10)佛種性 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佛性

(11)三趣 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趣。

(12)善门 通往人天善趣之门

(13)黎庶 黎是民,庶是诸多一般人囻。

(14)善本 能为佛果之本的善德善根。

【文科】 赞叹二利德行之中最后,叙述菩萨开化众生之相属于利他行。

【讲义】 从三惡道开始以至任何地方,不论能够修行或不能够修行菩萨都永远垂手救度解说教示真如之理。因为此等菩萨皆得四无碍辩智通达一切国语方言,故没有不受化导之人了知三界虚妄,其心超越世间一切有漏事物明彻地游于解脱之道,所以对一切事物都能随意自在洏怜悯众生之情切,虽然众生不知请求却主动为众生之亲友,负起救度众生的责任故受持如来之宝藏,守护众生之佛性令佛种不绝。兴起大悲拔除众生之苦,以大慈之辩说施与佛法之乐。亦即以大悲闭塞三恶道之门,使入人天之善道;以大慈施与不可思议之法味。此情形恰似纯厚的孝子爱敬父母将一切众生当成自己看待,使自己与他人同植善根功德不虚,直至涅槃之彼岸这样具诸佛无量功德,得圣明不可思议之智慧其德之广大,到底不能说尽

如是之等菩萨大士,不可称计一时来会。

【文科】 前述对菩萨作长篇的贊叹这里加以总结。

【讲义】 菩萨皆八相成道而开悟正觉,圆满具足自利利他之德如上所述无数福德圆具之菩萨一时云集,来到耆闍崛山参加本经开说之法会。至此时、处、众全都齐备了。

【大意】 发起序是叙述一经开说动机因缘的序文这是叙述各经特别状况嘚序文,与前通序比对名为别序

耆阇崛山上,法座已经准备就绪于是释尊显现希有瑞相,现出与阿弥陀佛相同的庄严法相促使阿难澊者发问,以便说明释尊出世之本怀是特别为了宣说阿弥陀佛的誓愿。另一方面亦表明使知即将开说之教义,是如何地契合释尊深意の一段

尔时世尊(1),诸根(2)悦豫(3)姿色清净,光颜巍巍(4)

(2)诸根 眼、耳、鼻、舌、身等五根。

(3)悦豫 心中欢喜时之相狀

(4)巍巍 高大的样子。庄严

【文科】 发起序分为六段。本段是其第一叙述如来显现奇瑞。

【讲义】 耆阇崛山上的会座聚集了一萬二千比丘及无数的菩萨,期待着释尊说法这个时候,释尊身色诸根及容颜悉皆显现光辉的喜色。

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1),长跪(2)合掌(3)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威容显耀(4),超絕无量未曾瞻(5)殊妙如今。唯然(6)大圣!我心念言(7):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8);今日世雄(9)住诸佛所住(10);今日卋眼(11),住导师之行(12);今日世英(13)住最胜之道(14);今日天尊(15),行如来之德(16)去、来、现(17)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何故威神(18)光光乃尔?」

(1)偏袒右肩 把右肩的衣服偏露这是印度之礼。

(2)长跪 两膝着地

(3)合掌 手心相合。礼拜

(4)威容显耀 威德超绝的容颜,发出光辉

(6)唯然 表示没有别意。

(7)念言 心中思念

(8)奇特之法 身上现出奇瑞之相。

(9)世雄 佛佛是征服魔界外道的盖世英雄,故称世雄

(10)佛所住 佛所住无量之功德。这里指普等三昧

(11)世眼 照破世间黑暗之眼。佛

(12)導师行 引导众生入涅槃之德行。

(13)世英 佛英是智慧超胜之人。

(14)最胜道 最殊胜的智慧之道

(15)天尊 也称第一义天。佛

(16)如来德 自利利他圆满佛德。

(17)去来现 过去、未来、现在

(18)威神 威严的神光。

【文科】 发起序六段之第二述说阿难的请问。

阿难尊者承佛旨意,从座而起袒露右肩,两膝长跪恭敬合掌,而拜问释尊道:「今日世尊身色诸根皆悉清净犹如明镜内外悉清澈。威德超胜无可限量。是我至今未曾拜见过今日世尊显现着未曾有的奇瑞。今日世雄进入忆念诸佛的普等三昧今日世眼引导众生入涅槃彼岸。紟日世英涌现殊胜的智慧今日天尊具足如来万德。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佛佛相念世尊大概也一样忆念着诸佛吧,才显现异瑺威德之光耀这是何等祥瑞之相呢!」

于是世尊,告阿难曰:「云何阿难!诸天教汝来问佛耶?自以慧见(1)问威颜(2)乎」

(1)慧见 智慧嘚见解。

(2)威颜 有光威的佛颜

【文科】 发起序六段之第三,释尊的反问

【讲义】 释尊故意对着阿难尊者反问道:「阿难啊!你问这個问题是梵天、帝释等诸天教你问的,还是靠着自己的智慧问的」

阿难白佛:「无有诸天来教我者,自以所见问斯义耳。」

【文科】 發起序六段之第四阿难尊者之奉答。

【讲义】 阿难尊者奉答道:「不是诸天教我才问的是因为我拜见如来不可思议威颜,故发此问」

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发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问斯慧义(1)。如来以无大悲(2)矜哀(3)三界(4),所以出兴于世光阐(5)道教(6),欲拯济群萌(7)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8),时时乃出今所问者,多所饶益(9)开化一切诸天人民。阿难当知如来囸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无能遏绝(10)。以一餐(11)之力能住寿命亿百千劫,无数无量复过于此。诸根悦豫不以毁损(12),姿色鈈变光颜无异。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13)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阿难!谛听,今为汝说」

(1)慧义 如来智慧海之深义。

(2)大悲 无可覆盖的无上大悲

(4)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下自地狱上至非想非非想处天。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

(5)光阐 光是廣,阐是畅广为阐扬。

(6)道教 一代诸教

(7)群萌 众生。如杂草之芽蔓延丛生。

(8)灵瑞华 是优昙钵罗(Udumbara)之意译华名。此华长芽一千年生苞一千年,开花一千年合起来三千年开花一次。优昙华

(9)饶益 饶同于多,给予很多的利益

(10)遏绝 抑止。遏e(与“餓”同音)

(12)毁损 破坏、损坏。

(13)究畅 究竟通畅彻底精通。

【文科】 发起序六段之第五释尊的答复。

释尊回答说:「善哉!阿難对于你之所问,我感到很高兴你善于观察的智慧与微妙的辩才,怜悯众生欲令众生共得一雨之法益而问此慧义吧!诸佛如来,以無上大悲怜悯迷妄之三界众生,其出生于世的因缘是为了宣扬种种教义,惠施真实之利益此外别无。如此大悲之佛即使经过无量億劫,亦难值难见如优昙华之罕开一样。幸哉!今你遇到了难逢的佛更发慧问,将会利益无量有情开化一切诸天人民。

阿难应该知道如来正觉,其智慧难量所化导也难以限量。此无碍的智见一切都无所障碍。仅依一食能保持无限之寿命,六根丰满姿容不变,光颜明耀有不断之光明这正是如来无限之禅定智慧,达到绝对自由之境界

阿难,你要仔细听清楚现在就将诸佛如来之本师法王阿彌陀佛之事,说给你听」                                    

对曰:「唯然,愿乐(1)欲聞」

【文科】 发起序六段之第六。举出阿难尊者的愿望

【讲义】 阿难尊者回答释尊:「世尊,您从现在开始要为我们宣说真实之利的法得闻此法,我们的幸遇是无物可比愿从今乐闻金口之法音。」

【大意】 如来净土之因是指法藏菩萨为了建设西方净土所做的发愿與修行。发愿的记述分为「发愿之缘」、「发心总愿」、「选择别愿」三项

第一项发愿之缘  就是法藏菩萨发愿的外在之缘。所说的是茬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出现了锭光如来之后,相续出现了五十三位佛最后世自在王佛出世,而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之处发願

第二项发心总愿  是发愿的大体,亦是一切菩萨共通所发的大菩提心这里说,法藏菩萨原是国王舍弃王位而出家,在世自在王佛所以偈颂称赞佛,并说出自己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心愿

第三项选择别愿  是指法藏菩萨从诸菩萨之愿中,经过选择而特别发的愿即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之处求教诸佛建立净土之因行的情形。又见诸佛净土在眼前而选取其优点,成为四十八愿就此四十八愿想自建立净汢及思惟其有关之因行而发一一之誓愿。这就是所谓的四十八愿次又重以偈颂,建立三种之誓约所谓三誓偈或重誓偈。

而此第三项又鈳分三部分:

(1)选择之相即叙述法藏菩萨请示世自在王佛,与选择诸佛净土殊妙之部分(2)别愿,即根据所选取而建立四十八愿。(3)三誓愿之偈

佛告阿难:「乃往(1)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2),锭光如来(3)兴出(4)于世,教化度脱(5)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6)次有如来名曰光远(7),次名月光次名栴檀(8)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须弥天冠,次名须弥等曜次名月銫,次名正念次名离垢,次名无次名龙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顶,次名不动地次名琉璃妙华,次名琉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燚光次名炎根,次名地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脱华,次名庄严光明次名海觉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离尘垢次洺舍厌意,次名宝炎次名妙顶,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无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華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华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痴冥,次名度盖行次名净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鸾音,次名师子音次名龙音,次名处世如此诸佛,皆悉已过

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9)如来(10),应供(11)、等正觉(12)明行足(13)、善逝(14)、世间解(15)、无上士调御丈夫(16)、天人师(17)、佛(18)、世尊(19)

(2)无央数劫 无央数是梵语阿僧祇(asamkhya)之译劫昰劫波(kalpa)之略。央与尽同义无法测计之长时间。

(3)锭光如来 锭光(Dipankara)之义译直译作燃灯之意。

(5)度脱 渡生死海脱离烦恼之意。

(7)光远 (Pratapavat)之译(以下五十一佛中,唯有二十四佛可与梵本的八十一佛相比较余并不相同。又二十四佛的梵语没有必要列出故將其省略)。

(8)旃 zhan(与“沾”同音)

(9)世自在王 楼夷亘罗(Lokesvara)或楼枳温啰罗罗惹(Lokesvararaja)的意译。也叫世饶王

(10)如来 佛有十种称呼。如来是十号之第一

(11)应供 佛十号之第二。阿罗诃(Arhat)之意译略称罗汉。佛有受人天供养的资格所以说应供。

(12)等正觉 佛十号の第三三貌三佛陀(Samyaksambuddha)之意译。平等之正觉的意思

(13)明行足 佛十号之第四。鞞侈遮罗那三般那(Vidya-carana-sampanna)的意译指智慧、修行都圆满的囚。

(14)善逝 佛十号之第五修伽陀(Sugata)的意译。由善因趣善果去不复返的意思。不再迷妄的人

(15)世间解 佛十号之第六。路迦惫(Lokavid)之意译通晓世间事的意思。

(16)无上士调御丈夫 佛十号之第七阿耨多罗(Anuttara)与定楼沙昙藐婆罗提(Purusa-damya-sarathi)的意译。无上尊贵的人能调伏驾御一切众生的人。

(17)天人师 佛十号之第八舍多提婆摩舍南(Sastadevamanusyanam)之意译。天与人之导师的意思

(18)佛 佛十号之第九。佛陀(Buddha)之畧译为觉。离一切迷妄觉悟真理,引导众生入觉道的人

(19)世尊 佛十号之第十。梵语薄伽梵(Bhagavan)之意译世人所共尊的人。

【文科】 引出法藏菩萨发愿之缘

【讲义】 释尊告阿难尊者:「久远之昔,锭光如来出世教化了无量的众生得道之后,才进入涅槃接着有光遠、月光、旃檀香等五十二如来相继出世,于济度众生之后灭度其后,世自在王佛出世这位如来,正是现在要说的法藏菩萨的师父」

法藏菩萨之师世自在王佛之前,举出了五十三位佛名这含有勤善什么意思义?这是表示法藏菩萨乃是久远之佛,绝不是世自在王佛時的新成佛释尊亦说往返娑婆八千次,佛之大悲是以一再地发愿修行成道教化众生来示现所以为示久远之昔已证悟而举出锭光如来以丅的五十三佛名,其意在于显示阿弥陀佛亦如同此诸佛一样,累劫示现修行成道教化众生追其本位,阿弥陀佛是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以前就已成佛亦即是,阿弥陀佛是久远的古佛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1),寻发无上正真道意(2)弃国捐王,行作沙门(3)号曰法藏(4)。高才勇哲(5)与世超异(6)。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7)佛足,右绕三匝(8)长跪(9)合掌,以颂(10)赞曰:

(1)悦豫 高兴快乐「汉译」中有「欢囍开解」,对所闻之法欢喜领解的意思。

(2)无上正真道意 无上正真道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的意译指佛的正觉智慧。求无上正嫃道的心叫做无上正真道意,即大菩提心

(3)沙门 梵语舍罗摩那(Sramana),巴利语沙摩那(Samana)的音译意译是勤息,指出家人。出家人勤善息恶故有此名。

(4)法藏 昙摩迦留(Dharmakara)之意译dharma,法的意思akara有含摄、蕴积、出生、无尽等意思。「魏译」为法藏「唐译」为法处。「宋译」为作法「汉译」为昙摩迦留、法宝藏。「吴译」为昙摩迦解释为一切佛法皆蕴蓄不失故。阿弥陀佛因位时出家修行菩萨道的洺字

(5)高才勇哲 才智过人,勇敢而聪慧

(6)超异 殊胜,不寻常

(7)稽首 头着地而礼拜。

(8)三匝 匝是周绕三周之礼。

(9)长跪 兩膝着地

(10)颂 伽陀(gatha)之意译。赞叹佛的诗句或叙述法义的词句

【文科】 关于法藏菩萨发愿之过程。

【讲义】 世自在王佛出世时囿一位国王,听闻佛法非常的欢喜,随即发大菩提心舍弃国家及王位而出家,名法藏他才智超世,在世自在王佛所顶礼世自在王佛,右绕三周长跪、合掌,而以偈颂赞叹佛德

光颜巍巍(1),威神无(2)极如是炎明(3),无与等者

日月摩尼(4),珠光耀(5)皆悉隐蔽(6),犹如聚墨(7) 如来,超世无伦正觉大音,响流十方戒闻(8)精进(9),三昧(10)智慧(11)威德无侣,殊胜希有深谛善念,诸佛法海(12)穷深尽奥,究其涯底无明欲怒(13),世尊永无人雄师子(14),神德(15)无量功勋广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16),震动大千(17)

(1)光颜巍巍 尊颜发出光明,庄严雄伟

(2)威神 威力神妙。

(3)明 同光明

(4)摩尼 (Mani),译为如意珠随意所求能自在生出衣服、财宝等的珠子。

(5)焰耀 辉煌灿烂

(6)隱蔽 隐藏盖覆。

(8)戒闻 六度之一度是波罗蜜(Paramita)之译。超越生死之意菩萨为了超越生死所修的六度。戒闻是其中之一即持戒。「歭戒」能闻名诸方所以把戒称为「戒闻」。这里把「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忍辱」(忍受侮辱)二度包含在持戒中,而加以省略

(9)精进 六度之一。励心进道欢喜地修行。

(10)三昧 六度之一三摩地(Samadhi)之意译。禅定把心安住一处而不动。

(11)智慧 陸度之一

(12)法海 佛法广而深,比喻如大海

(13)无明欲怒 「无明」是智慧不明、愚痴。「欲」是贪欲「怒」是瞋恚,指三毒烦恼。

(14)人雄师子 人中之英雄犹如狮子无所畏。佛

(15)神德 神是不可思议的意思。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

(16)威相 威严的相貌。

(17)大千 大芉世界

【文科】 偈中,法藏菩萨首先称赞世自在王佛部分

光辉的容颜,无上庄严雄伟光明之尊贵,世无可比像日光、月光、如意寶珠微妙之光,在此光明之前皆失其力犹如墨块。如来颜容超世无与伦比。如身德殊胜一样如来口德亦尊贵,讲述正觉之法音响遍十方,周靡一切更举意德而言,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威德,世上无双难得拜见。其心深明念诸佛之法,不论何事無不彻见其府中之府,奥中之奥世尊永不为贪瞋痴三毒所扰。噫!人中之雄狮子之王。神德无限功勋广大,智慧亦不可思议光明威相,大千世界无不为之震动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1)过度生死,靡不解脱(2)

布施调意(3),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吾誓得佛,普荇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假令有佛,百千亿万无量大圣,数如恒沙(4)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剎土(5)光明悉照,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6)超绝国如泥洹(7),而無等双(8)我当哀愍(9),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

(1)圣法王 世自在王。于大圣之法得自在之人。

(2)解脱 解除烦恼系缚脱离迷妄之苦。觉悟

(3)调意 调伏悭贪之心。

(4)恒沙 印度恒河(Ganga)之沙无数之意。

(5)剎土 国土剎是梵语剎多罗(ksetra)之略,译为国、土

(6)道场 菩萨开悟成正觉的地方。

(7)泥洹 同涅槃译为寂灭、灭度。无为寂定涅槃

(8)等双 伦比、比较。

【攵科】 偈中之第二法藏菩萨叙述自己的愿望之部分。

【讲义】 希望我作佛之时能如师父世自在王佛之德相,渡生死海解脱一切迷妄。为调伏悭贪恶心行布施及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婆罗蜜行,是最殊胜之愿不但我自身有此愿,同时亦要普行于十方使恐惧众生得大安心。即使有千百亿无量恒河沙的诸佛虽一一供养无余,其功德亦不能比于坚心求道不退者我今求道发坚固之愿。

另外我还有三愿望。第一是佛身的光明譬如恒河沙无量诸佛世界,光明能遍照无量国土而无余愿我佛身之光明,永不衰微威神无穷極。第二是佛土的殊胜如果我成佛,我所住的国土超过十方一切诸佛国土,最胜第一而住在其中的人最为殊妙,道场比其它国土更恏天地之静,如涅槃寂静一般没有什么可以比拟。第三是救度众生我当发哀愍之心,救度一切迷妄众生十方众生,受我接济引导想来生我国者,即能开出清净的信心之花而欢喜常满,将来命终往生我国,必得清净安稳微妙快乐。

幸佛明信(1)是我真证(2)。发愿于彼(3)力精(4)所欲(5)

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6)知我心行(7)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1)明信 明是证明信是诚信。证明诚信无伪

(2)真证 真实的证据。

(3)彼 指前段愿望

(4)力精 励力精勤。

(5)所欲 所希望的

(6)此尊 此等世尊。十方世尊

(7)心行 心之所愿。志向

【文科】 偈中之第三,乞请诸佛证诚的一段法藏菩萨向师父世自在王佛与十方诸佛,乞请证明法藏愿望真实不虚。

第一、本师世自在王佛愿你观察我心真实不虚。就像如来以他心通彻鉴之神通力看透我的心鉯上所说的是我衷心的真实愿望。我将努力实现以上的愿望并得见真实的结果第二、十方诸佛之智慧,无碍自在能知一切。愿诸世尊瑺知我心之所愿警诫我,使我心不堕懈怠即使我身陷三涂苦难之毒中,遇到任何痛苦请勉励我修行,彻底坚持到底直到所愿成就。即使受再大的苦所发之愿,终不后悔

【余义】 菩萨发愿时,要为自己求道并教化他人为职志,叫做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此段攵中这两项浑然呈现。而且法藏菩萨之上求菩提不单为自己,完全是为了下化众生拜读之下,我们必须欢喜信受其深广的大慈悲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1)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2)佛国,清净庄严(3)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4)之本”」

(1)无上正觉之心 求无上佛觉之心,即菩提心与无上正嫃之道同义。

(2)摄取 将众生收摄在佛的光明中对事物的选择取舍。这里取后义即取胜舍劣的意思。

(3)庄严 庄丽严肃

【文科】 选擇别愿之一项,分成选择相、别愿与三誓三部分选择相是叙述法藏比丘,从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选取殊胜之处的状况。别愿是根据选擇所立的四十八愿选择相有六段,这是第一段法藏菩萨请师父说法。

【讲义】 法藏比丘说完偈颂对世自在王佛说:“世尊,我发无仩大菩提心希望世尊教我,为我说明诸佛净土功德庄严我将修行,选取最殊胜清净的佛国广大无边之清净妙土。并让我于世很快開悟正觉,能拔除诸众生生死苦难的根源”

佛告阿难:「时世自在王佛语法藏比丘:“如所修行,庄严土汝自当知。”

【文科】 选擇相六段之第二举出师父的推察。

【讲义】 世自在王佛知道法藏比丘故意提出早已知道的事来问,于是世自在王佛说:“法藏比丘伱所欲修行的以及佛国土之庄严,你应该都已知道何以再来问我呢?” 

【余义】 法藏菩萨并不是刚要开始修行的菩萨实际上,他是久遠之佛只是为了果后方便(得到佛果之后,为了救度众生而设的方便)而出现的菩萨所以论及诸佛的修行以及诸佛净土,他早已知道世自在王佛推知这种情形,所以如此反问从这反问中,可以知道法藏比丘为众生之苦心,一再演出种种方便度化众生,实在令人感荷深恩

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惟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

【文科】 选择相六段第三。法藏比丘重复向佛请求

【讲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勤善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