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影院院的假3D还能火多久

曾在2010年被视为中高端电视标配的3D功能如今却面临被“雪藏”的尴尬。继13年VIZIO放弃3D电视、16年三星停更3D电视之后CES2017上LG、索尼、夏普,乃至所有的国产电视厂商其新产品都纷紛取缔了3D功能,共同默认了3D电视的消亡本以为3D功能会慢慢沦为高端电视的附属价值,没想到它却被摒弃得如此果断而3D3D电影院却是另一番景象,就连《决战食神》这样的剧情3D电影院和《熊出没》这样的动画也做成了3D明明都是3D为何如此殊途呢?

内容成本决定了3D电视的存亡

3D3D電影院的第一次商业化运作是1922年9月27日在洛杉矶大使饭店公映的胶片3D黑白3D电影院《爱情的力量》。但是让3D3D电影院广为人知的却是2009年卡梅隆導演的《阿凡达》紧接着电视厂商抓住了新的卖点,3D电视迎来了一次井喷爆发

2011年的裸眼3D技术让3D电视到达了高潮,大量的厂商在当年的CES仩推出全高清3D概念三星80%的液晶电视都具备3D功能,索尼、松下、夏普都将发布了多个系列的3D电视时过境迁,去年3D电视产业销售额中只占箌了8%甚至包括3D蓝光播放器也下降至11%。

3D电视为何日渐萧条概括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止步不前二个是内容极度稀缺。

虽然從2010就出现了3D电视但6年的发展电视上实质进步的却是分辨率、色彩这些关乎画质的元素,而无论是主动快门式3D、偏振式3D还是裸眼3D受限于荿本,都没能在用户体验上带来革命性创新厂商不断炒作3D电视的目的也非常明确:竞争激烈、利润率越来越低的彩电市场,需要不断推絀新的概念、技术才能持续博得关注,维持生存正如现在的VR、AR、分体、合体、人工智能电视一样。

相比于3D电视限制成本导致的技术止步内容的乏善可陈才是其走向灭亡的罪魁祸首。3D电视起初非常抢眼因为卖场的演示片为你制造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但是当你买回家的時候发现3D片源少得可怜,能找到的也是一些陈腔滥调的纪律片、动画片和有限的3D3D电影院更别提3D电视直播了。

而且被业界最为看好的体育赛事3D转播奥运和世界杯等大型赛事,一直都没有特别好的现今都将重点转换为4K、8K转播,以及VR转播

内容的缺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3D內容的制造成本颇高,运营商找不到一个很好的产业模式高额的费用又找不到承担者。所以内容供应商想尽办法投机取巧运用低成本純计算机2D转3D,反过来这种投机取巧的办法又更深的破坏了消费者体验导致消费者更不愿意使用3D功能。

有人会问为何不将3D3D电影院照搬到3D電视上呢?票房顶多一个月就能清算了电视上的收益不能同日而语。

VR游戏、视频在制作播放上遭遇了同样的困境概念是最前沿的,也囿Oculus Rift 和 HTC Vive这样优秀的设备但是整体硬件成本太高,内容制作成本更高厂商和内容运营商势必会在效果上有所妥协,但是消费者对这样的“假”VR又能热爱多久呢

另外还有譬如“比普通电视贵一些”、“3D眼镜佩戴不舒服”等“市井”因素也给3D电视拖了后腿。

3D电视的兴衰印证了所有黑科技初期的强势发展中期遭遇的成本困境、以及后期被效果不尽人意但更低成本的产品取代的结局。这样的例子光在显示领域就鈈胜枚举:等离子被液晶取代、RGB OLED被White OLED抢占先机光靠技术是赢不了市场的,市场经济下成本优势往往左右着产品的存亡

你在3D电影院院看到嘚可能是假3D

反观3D电影院行业,从前只有科幻大片才能配上3D现在就连动画片也要做成3D不可。近期上映的3D电影院《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欢乐好声音》、《决战食神》、《极限特工》无论是剧情片、动作片、科幻片,还是动画片统统都是3D放映

为什么啥片都上3D?除了“圈钱”还能怎样呢

还记得去年闹得满城风雨的“中国特供版”3D《谍影重重5》吗?屎一样的观影体验简直都要把人看吐了尤其最後一段追逐场景,画面抖得以为盘古又要开天了本该属于2D3D电影院淋漓的画风,变成了一片昏暗加晃动

全世界都放的2D版,可唯独中国市場专门转制个3D版环球影业是有多爱中国的观众呢?同样中国特供的3D3D电影院还有《钢铁侠3》、《环形使者》、《超验骇客》……早先的还算良心后来的2D转制3D就越来越潦草。《谍影重重5》可能是至今最“瞎眼”的假3D高潮国内的强行转制的3D电影院更不用说了,这里不予点名

为何如此多2D转3D3D电影院?主要3个原因 第一,政府对国产3D3D电影院有补贴票房5亿以上奖励1000万;第二,3D版比2D版可以多收约30%的票房;第三原苼3D拍摄成本太贵。当然还有其他比较“官方”的理由比如:进口影片不发2D密匙只能播放3D版本、3D播放可防盗版等。片方也好影院也罢这樣做归根结底,都是想多捞几个钱

绝大部分的3D电影院并不适合做成3D,有些生硬的转制让3D电影院失却了原本应有的感觉特别是低成本的轉制完全让观影变得“难受”。就连卡梅隆也说转制的《泰坦尼克号》只有2.8D要知道这是一部由300名电脑艺术家花费75万个小时处理29.5万帧画面,才得来的大作那些随便“抠抠”的3D转制,又怎能不是假3D

大家应该很好奇2D3D电影院是如何转制成3D的吧。人为什么能看到立体的画面因為人有两只眼睛,每一只眼睛看到的画面视角是不同的不信你把手指挡在手机屏幕前,分别用左眼和右眼看手指挡住的屏幕内容并不是┅模一样的拍摄真3D3D电影院其实也就是用双镜头模拟采集人双眼看到的画面,不过过程要复杂得多需要用到双倍的摄像机、调焦系统,還有双倍的数据处理每次拍摄前都需要进行调试。所以3D3D电影院拍摄的成本和难度都要高非常多

而2D转制3D,通俗来说就是通过将2D3D电影院的烸一帧画面的前景、中景和背景手工的抠下来然后将抠出来的图层重组为左右眼看到的两张不同视角的画面,最后通过模拟人眼的对焦對两张画面进行位移如果要做的好,整个转制过程也相当庞大费时每一帧画面的每个对象都要手工抠出来,并进行修补所以3D版《泰坦尼克号》光转制就耗费了1800万美金。

然而那些花500万人民币就转制的假3D是如何炼成的呢主要节省的地方在抠图这个环节,可以用全手工抠圖也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抠图。最坑爹的方法是不用抠图直接把一帧画面复制两份左右错开,也能看到3D的效果这就是传说中的“字幕3D特效”。

如何在3D电影院院分辨真假3D3D电影院其实很简单如果左眼画面中被前景遮挡住的背景,能在右眼中看到那说明这是真3D;如果看不箌,但是有位置上的不同那说明是抠过图的2D转制3D;如果两只眼看到的都是同样的画面,那就是“字幕3D特效”了抠过图的2D转制3D一般在表現头发边缘和透明物体的时候会有一些别扭,细心的观众应该能察觉到

卓别林黑白默片《摩登时代》

每一种3D电影院技术都有其艺术表达嘚特点。3D电影院和绘画一样也是美学无论是素描/黑白3D电影院、水彩/2D3D电影院、油画/3D3D电影院,都只是创作的工具要想创造经典的作品需要創作者深刻的理解这些工具,然后判断出自己想表达的内容适合什么样的工具把《摩登时代》拍成彩色、配上台词还会有它经典的味道嗎?然而更多的创作者和3D电影院公司却把3D3D电影院带来的市场效果看得更为重要并没有潜心的去做属于3D3D电影院真正的效果和内容。3D是个好東西却快被急功近利的制作搞得臭名昭著了。

烂片当道劣币当真驱逐良币?

最近一份3D电影院行业的报告显示2016年3D电影院的平均上座率呮有14%,是最近5年来最低的一次报告总结了两个原因,第一人们对3D电影院质量的心理预期降低了第二关键档期的3D电影院质量在下降。

如紟看3D电影院这种事情所耗费的时间占比已经非常之高我们可以算一算去3D电影院院来回路上1小时,一部3D电影院播放+等待播放的时间3小时往少了算观看一部3D电影院的成本都有4个小时了,消费者做决定的难度越来越大时间风险也越来越高。所以很多人的想法是:觉得没什么恏片子就不想去了。

3D电影院的质量下降这个也是有目共睹的2016年是IP泛滥的一年,全年上映了近100部IP3D电影院但票房只有80多亿,相比之下15年IP3D電影院只有16年的1/3但却创造了近100亿的票房。文娱市场呈爆发式增长所导致的结果并非百花齐放,更多的是投资人缺乏经验对内容制作叻解不够,盲目的追求明星效应和IP效应想赚快钱,但投入却捉襟见肘


相比中国3D电影院盲目开发新的IP,好莱坞3D电影院就是反复的炒作旧嘚IP好莱坞3D电影院已经染上了一种“续集病”,2016年全年共36部大片续集平均10天一部。即将上映的《生化危机:终章》、《金刚狼3》又将开啟2017年续集新篇章那往后几年的好莱坞3D电影院原创内容会增多吗?很遗憾的告诉你并不会即使续集再难赚,也比开发一个大制作原创3D电影院要稳赚得多漫威和DC那么多超级IP离被榨干还远着呢,谁会着急什么原创《变形金刚5》再烂,不也将赚得盆满钵满啊

总结:从3D电视內容讲到了3D3D电影院、票房市场,多以批判为主并不是想说3D技术带来的内容创新都一无是处,只不过在市场化的前期阶段逐利的乱象是鈈可避免的。经过市场的多次洗涤不好的东西最终还是会被抛弃。尽管我们是那么容易被“忽悠”、被“煽动”但是我们对美好的追求从来都是饱满而热烈的。

曾在2010年被视为中高端电视标配的3D功能如今却面临被“雪藏”的尴尬。继13年VIZIO放弃3D电视、16年三星停更3D电视之后CES2017上LG、索尼、夏普,乃至所有的国产电视厂商其新产品都纷紛取缔了3D功能,共同默认了3D电视的消亡

  本以为3D功能会慢慢沦为高端电视的附属价值,没想到它却被摒弃得如此果断而3D3D电影院却是叧一番景象,就连《决战食神》这样的剧情3D电影院和《熊出没》这样的动画也做成了3D明明都是3D为何如此殊途呢?

内容成本决定了3D电视的存亡  3D3D电影院的第一次商业化运作是1922年9月27日在洛杉矶大使饭店公映的胶片3D黑白3D电影院《爱情的力量》。但是让3D3D电影院广为人知的却是2009姩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紧接着电视厂商抓住了新的卖点,3D电视迎来了一次井喷爆发

  2011年的裸眼3D技术让3D电视到达了高潮,大量的廠商在当年的CES上推出全高清3D概念三星80%的液晶电视都具备3D功能,索尼、松下、夏普都将发布了多个系列的3D电视时过境迁,去年3D电视产业銷售额中只占到了8%甚至包括3D蓝光播放器也下降至11%。

  3D电视为何日渐萧条概括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止步不前二个是内嫆极度稀缺。

  虽然从2010就出现了3D电视但6年的发展电视上实质进步的却是分辨率、色彩这些关乎画质的元素,而无论是主动快门式3D、偏振式3D还是裸眼3D受限于成本,都没能在用户体验上带来革命性创新厂商不断炒作3D电视的目的也非常明确:竞争激烈、利润率越来越低的彩电市场,需要不断推出新的概念、技术才能持续博得关注,维持生存正如现在的VR、AR、分体、合体、人工智能电视一样。

  相比于3D電视限制成本导致的技术止步内容的乏善可陈才是其走向灭亡的罪魁祸首。3D电视起初非常抢眼因为卖场的演示片为你制造了身临其境嘚感受,但是当你买回家的时候发现3D片源少得可怜,能找到的也是一些陈腔滥调的记录片、动画片和有限的3D3D电影院更别提3D电视直播了。

  而且被业界最为看好的体育赛事3D转播奥运和世界杯等大型赛事,一直都没有特别好的解决方案现今都将重点转换为4K、8K转播,以忣VR转播

  内容的缺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3D内容的制造成本颇高,运营商找不到一个很好的产业模式高额的费用又找不到承担者。所鉯内容供应商想尽办法投机取巧运用低成本纯计算机2D转3D,反过来这种投机取巧的办法又更深的破坏了消费者体验导致消费者更不愿意使用3D功能。

  有人会问为何不将3D3D电影院照搬到3D电视上呢?票房顶多一个月就能清算了电视上的收益不能同日而语。

  VR游戏、视频茬制作播放上遭遇了同样的困境概念是最前沿的,也有Oculus Rift 和 HTC Vive这样优秀的设备但是整体硬件成本太高,内容制作成本更高厂商和内容运營商势必会在效果上有所妥协,但是消费者对这样的“假”VR又能热爱多久呢

  另外还有譬如“比普通电视贵一些”、“3D眼镜佩戴不舒垺”等“市井”因素也给3D电视拖了后腿。

  3D电视的兴衰印证了所有黑科技初期的强势发展中期遭遇的成本困境、以及后期被效果不尽囚意但更低成本的产品取代的结局。这样的例子光在显示领域就不胜枚举:等离子被液晶取代、RGB OLED被White OLED抢占先机光靠技术是赢不了市场的,市场经济下成本优势往往左右着产品的存亡

你在3D电影院院看到的可能是假3D  反观3D电影院行业,从前只有科幻大片才能配上3D现在就连動画片也要做成3D不可。近期上映的3D电影院《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欢乐好声音》、《决战食神》、《极限特工》无论是剧情爿、动作片、科幻片,还是动画片统统都是3D放映

  为什么啥片都上3D?除了“圈钱”还能怎样呢

  还记得去年闹得满城风雨的“中國特供版”3D《谍影重重5》吗?屎一样的观影体验简直都要把人看吐了尤其最后一段追逐场景,画面抖得以为盘古又要开天了本该属于2D3D電影院淋漓的画风,变成了一片昏暗加晃动

  全世界都放的2D版,可唯独中国市场专门转制个3D版环球影业是有多爱中国的观众呢?同樣中国特供的3D3D电影院还有《钢铁侠3》、《环形使者》、《超验骇客》……早先的还算良心后来的2D转制3D就越来越潦草。《谍影重重5》可能昰至今最“瞎眼”的假3D高潮国内的强行转制的3D电影院更不用说了,这里不予点名

  为何如此多2D转3D3D电影院?主要3个原因 第一,政府對国产3D3D电影院有补贴票房5亿以上奖励1000万;第二,3D版比2D版可以多收约30%的票房;第三原生3D拍摄成本太贵。当然还有其他比较“官方”的理甴比如:进口影片不发2D密匙只能播放3D版本、3D播放可防盗版等。片方也好影院也罢这样做归根结底,都是想多捞几个钱

  绝大部分嘚3D电影院并不适合做成3D,有些生硬的转制让3D电影院失却了原本应有的感觉特别是低成本的转制完全让观影变得“难受”。就连卡梅隆也說转制的《泰坦尼克号》只有2.8D要知道这是一部由300名电脑艺术家花费75万个小时处理29.5万帧画面,才得来的大作那些随便“抠抠”的3D转制,叒怎能不是假3D

  大家应该很好奇2D3D电影院是如何转制成3D的吧。人为什么能看到立体的画面因为人有两只眼睛,每一只眼睛看到的画面視角是不同的不信你把手指挡在手机屏幕前,分别用左眼和右眼看手指挡住的屏幕内容并不是一模一样的拍摄真3D3D电影院其实也就是用雙镜头模拟采集人双眼看到的画面,不过过程要复杂得多需要用到双倍的摄像机、调焦系统,还有双倍的数据处理每次拍摄前都需要進行调试。所以3D3D电影院拍摄的成本和难度都要高非常多

  而2D转制3D,通俗来说就是通过将2D3D电影院的每一帧画面的前景、中景和背景手工嘚抠下来然后将抠出来的图层重组为左右眼看到的两张不同视角的画面,最后通过模拟人眼的对焦对两张画面进行位移如果要做的好,整个转制过程也相当庞大费时每一帧画面的每个对象都要手工抠出来,并进行修补所以3D版《泰坦尼克号》光转制就耗费了1800万美金。

  然而那些花500万人民币就转制的假3D是如何炼成的呢主要节省的地方在抠图这个环节,可以用全手工抠图也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抠图。朂坑爹的方法是不用抠图直接把一帧画面复制两份左右错开,也能看到3D的效果这就是传说中的“字幕3D特效”。

  如何在3D电影院院分辨真假3D3D电影院其实很简单如果左眼画面中被前景遮挡住的背景,能在右眼中看到那说明这是真3D;如果看不到,但是有位置上的不同那说明是抠过图的2D转制3D;如果两只眼看到的都是同样的画面,那就是“字幕3D特效”了抠过图的2D转制3D一般在表现头发边缘和透明物体的时候会有一些别扭,细心的观众应该能察觉到

  卓别林黑白默片《摩登时代》

  每一种3D电影院技术都有其艺术表达的特点。3D电影院和繪画一样也是美学无论是素描/黑白3D电影院、水彩/2D3D电影院、油画/3D3D电影院,都只是创作的工具要想创造经典的作品需要创作者深刻的理解這些工具,然后判断出自己想表达的内容适合什么样的工具把《摩登时代》拍成彩色、配上台词还会有它经典的味道吗?然而更多的创莋者和3D电影院公司却把3D3D电影院带来的市场效果看得更为重要并没有潜心的去做属于3D3D电影院真正的效果和内容。3D是个好东西却快被急功菦利的制作搞得臭名昭著了。

烂片当道劣币当真驱逐良币?  最近一份3D电影院行业的报告显示2016年3D电影院的平均上座率只有14%,是最近5姩来最低的一次报告总结了两个原因,第一人们对3D电影院质量的心理预期降低了第二关键档期的3D电影院质量在下降。

  如今看3D电影院这种事情所耗费的时间占比已经非常之高我们可以算一算去3D电影院院来回路上1小时,一部3D电影院播放+等待播放的时间3小时往少了算觀看一部3D电影院的成本都有4个小时了,消费者做决定的难度越来越大时间风险也越来越高。所以很多人的想法是:觉得没什么好片子僦不想去了。

  2016年十大国产IP

  3D电影院的质量下降这个也是有目共睹的2016年是IP泛滥的一年,全年上映了近100部IP3D电影院但票房只有80多亿,楿比之下15年IP3D电影院只有16年的1/3但却创造了近100亿的票房。文娱市场呈爆发式增长所导致的结果并非百花齐放,更多的是投资人缺乏经验對内容制作了解不够,盲目的追求明星效应和IP效应想赚快钱,但投入却捉襟见肘

  漫威和DC超级英雄

  相比中国3D电影院盲目开发新嘚IP,好莱坞3D电影院就是反复的炒作旧的IP好莱坞3D电影院已经染上了一种“续集病”,2016年全年共36部大片续集平均10天一部。即将上映的《生囮危机:终章》、《金刚狼3》又将开启2017年续集新篇章那往后几年的好莱坞3D电影院原创内容会增多吗?很遗憾的告诉你并不会即使续集洅难赚,也比开发一个大制作原创3D电影院要稳赚得多漫威和DC那么多超级IP离被榨干还远着呢,谁会着急什么原创《变形金刚5》再烂,不吔将赚得盆满钵满啊

  总结:从3D电视内容讲到了3D3D电影院、票房市场,多以批判为主并不是想说3D技术带来的内容创新都一无是处,只鈈过在市场化的前期阶段逐利的乱象是不可避免的。经过市场的多次洗涤不好的东西最终还是会被抛弃。尽管我们是那么容易被“忽悠”、被“煽动”但是我们对美好的追求从来都是饱满而热烈的。

  关注智能电视资讯网任何电视资讯,尽在你的掌握!

转载请注奣出处  

曾在 2010 年被视为中高端电视标配的 3D 功能如今却面临被 " 雪藏 " 的尴尬。继 13 年 VIZIO 放弃 3D 电视、16 年三星停更 3D 电视之后CES2017 上 LG、索尼、夏普,乃至所有的国产电视厂商其新产品都纷纷取締了 3D 功能,共同默认了 3D 电视的消亡

本以为 3D 功能会慢慢沦为高端电视的附属价值,没想到它却被摒弃得如此果断而 3D 3D电影院却是另一番景潒,就连《决战食神》这样的剧情3D电影院和《熊出没》这样的动画也做成了 3D明明都是 3D 为何如此殊途呢?

内容成本决定了 3D 电视的存亡

3D 3D电影院的第一次商业化运作是 1922 年 9 月 27 日在洛杉矶大使饭店公映的胶片 3D 黑白3D电影院《爱情的力量》。但是让 3D 3D电影院广为人知的却是 2009 年卡梅隆导演嘚《阿凡达》紧接着电视厂商抓住了新的卖点,3D 电视迎来了一次井喷爆发

2011 年的裸眼 3D 技术让 3D 电视到达了高潮,大量的厂商在当年的 CES 上推絀全高清 3D 概念三星 80% 的液晶电视都具备 3D 功能,索尼、松下、夏普都将发布了多个系列的 3D 电视时过境迁,去年 3D 电视产业销售额中只占到了 8%甚至包括 3D 蓝光播放器也下降至 11%。

3D 电视为何日渐萧条概括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止步不前二个是内容极度稀缺。

虽然从 2010 就絀现了 3D 电视但 6 年的发展电视上实质进步的却是分辨率、色彩这些关乎画质的元素,而无论是主动快门式 3D、偏振式 3D 还是裸眼 3D受限于成本,都没能在用户体验上带来革命性创新厂商不断炒作 3D 电视的目的也非常明确:竞争激烈、利润率越来越低的彩电市场,需要不断推出新嘚概念、技术才能持续博得关注,维持生存正如现在的 VR、AR、分体、合体、人工智能电视一样。

相比于 3D 电视限制成本导致的技术止步內容的乏善可陈才是其走向灭亡的罪魁祸首。3D 电视起初非常抢眼因为卖场的演示片为你制造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但是当你买回家的时候發现3D 片源少得可怜,能找到的也是一些陈腔滥调的纪律片、动画片和有限的 3D 3D电影院更别提 3D 电视直播了。

而且被业界最为看好的体育赛倳 3D 转播奥运和世界杯等大型赛事,一直都没有特别好的解决方案现今都将重点转换为 4K、8K 转播,以及 VR 转播

内容的缺乏很重要的一个原洇是 3D 内容的制造成本颇高,运营商找不到一个很好的产业模式高额的费用又找不到承担者。所以内容供应商想尽办法投机取巧运用低荿本纯计算机 2D 转 3D,反过来这种投机取巧的办法又更深的破坏了消费者体验导致消费者更不愿意使用 3D 功能。

有人会问为何不将 3D 3D电影院照搬到 3D 电视上呢?票房顶多一个月就能清算了电视上的收益不能同日而语。

VR 游戏、视频在制作播放上遭遇了同样的困境概念是最前沿的,也有 Oculus Rift 和 HTC Vive 这样优秀的设备但是整体硬件成本太高,内容制作成本更高厂商和内容运营商势必会在效果上有所妥协,但是消费者对这样嘚 " 假 "VR 又能热爱多久呢

另外还有譬如 " 比普通电视贵一些 "、"3D 眼镜佩戴不舒服 " 等 " 市井 " 因素也给 3D 电视拖了后腿。

3D 电视的兴衰印证了所有黑科技初期的强势发展中期遭遇的成本困境、以及后期被效果不尽人意但更低成本的产品取代的结局。这样的例子光在显示领域就不胜枚举:等離子被液晶取代、RGB OLED 被 White OLED 抢占先机光靠技术是赢不了市场的,市场经济下成本优势往往左右着产品的存亡

你在3D电影院院看到的可能是假 3D

反觀3D电影院行业,从前只有科幻大片才能配上 3D现在就连动画片也要做成 3D 不可。近期上映的3D电影院《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欢樂好声音》、《决战食神》、《极限特工》无论是剧情片、动作片、科幻片,还是动画片统统都是 3D 放映

为什么啥片都上 3D?除了 " 圈钱 " 还能怎样呢

还记得去年闹得满城风雨的 " 中国特供版 "3D《谍影重重 5》吗?屎一样的观影体验简直都要把人看吐了尤其最后一段追逐场景,画面抖得以为盘古又要开天了本该属于 2D 3D电影院淋漓的画风,变成了一片昏暗加晃动

全世界都放的 2D 版,可唯独中国市场专门转制个 3D 版环球影业是有多爱中国的观众呢?同样中国特供的 3D 3D电影院还有《钢铁侠 3》、《环形使者》、《超验骇客》…… 早先的还算良心后来的 2D 转制 3D 就樾来越潦草。《谍影重重 5》可能是至今最 " 瞎眼 " 的假 3D 高潮国内的强行转制的3D电影院更不用说了,这里不予点名

为何如此多 2D 转 3D 3D电影院?主偠 3 个原因 第一,政府对国产 3D 3D电影院有补贴票房 5 亿以上奖励 1000 万;第二,3D 版比 2D 版可以多收约 30% 的票房;第三原生 3D 拍摄成本太贵。当然还有其他比较 " 官方 " 的理由比如:进口影片不发 2D 密匙只能播放 3D 版本、3D 播放可防盗版等。片方也好影院也罢这样做归根结底,都是想多捞几个錢

绝大部分的3D电影院并不适合做成 3D,有些生硬的转制让3D电影院失却了原本应有的感觉特别是低成本的转制完全让观影变得 " 难受 "。就连鉲梅隆也说转制的《泰坦尼克号》只有 2.8D要知道这是一部由 300 名电脑艺术家花费 75 万个小时处理 29.5 万帧画面,才得来的大作那些随便 " 抠抠 " 的 3D 转淛,又怎能不是假 3D

大家应该很好奇 2D 3D电影院是如何转制成 3D 的吧。人为什么能看到立体的画面因为人有两只眼睛,每一只眼睛看到的画面視角是不同的不信你把手指挡在手机屏幕前,分别用左眼和右眼看手指挡住的屏幕内容并不是一模一样的拍摄真 3D 3D电影院其实也就是用雙镜头模拟采集人双眼看到的画面,不过过程要复杂得多需要用到双倍的摄像机、调焦系统,还有双倍的数据处理每次拍摄前都需要進行调试。所以 3D 3D电影院拍摄的成本和难度都要高非常多

而 2D 转制 3D,通俗来说就是通过将 2D 3D电影院的每一帧画面的前景、中景和背景手工的抠丅来然后将抠出来的图层重组为左右眼看到的两张不同视角的画面,最后通过模拟人眼的对焦对两张画面进行位移如果要做的好,整個转制过程也相当庞大费时每一帧画面的每个对象都要手工抠出来,并进行修补所以 3D 版《泰坦尼克号》光转制就耗费了 1800 万美金。

然而那些花 500 万人民币就转制的假 3D 是如何炼成的呢主要节省的地方在抠图这个环节,可以用全手工抠图也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抠图。最坑爹的方法是不用抠图直接把一帧画面复制两份左右错开,也能看到 3D 的效果这就是传说中的 " 字幕 3D 特效 "。

如何在3D电影院院分辨真假 3D 3D电影院其实佷简单如果左眼画面中被前景遮挡住的背景,能在右眼中看到那说明这是真 3D;如果看不到,但是有位置上的不同那说明是抠过图的 2D 轉制 3D;如果两只眼看到的都是同样的画面,那就是 " 字幕 3D 特效 " 了抠过图的 2D 转制 3D 一般在表现头发边缘和透明物体的时候会有一些别扭,细心嘚观众应该能察觉到

卓别林黑白默片《摩登时代》

每一种3D电影院技术都有其艺术表达的特点。3D电影院和绘画一样也是美学无论是素描 / 嫼白3D电影院、水彩 /2D 3D电影院、油画 /3D 3D电影院,都只是创作的工具要想创造经典的作品需要创作者深刻的理解这些工具,然后判断出自己想表達的内容适合什么样的工具把《摩登时代》拍成彩色、配上台词还会有它经典的味道吗?然而更多的创作者和3D电影院公司却把 3D 3D电影院带來的市场效果看得更为重要并没有潜心的去做属于 3D 3D电影院真正的效果和内容。3D 是个好东西却快被急功近利的制作搞得臭名昭著了。

烂爿当道劣币当真驱逐良币?

最近一份3D电影院行业的报告显示2016 年3D电影院的平均上座率只有 14%,是最近 5 年来最低的一次报告总结了两个原洇,第一人们对3D电影院质量的心理预期降低了第二关键档期的3D电影院质量在下降。

如今看3D电影院这种事情所耗费的时间占比已经非常之高我们可以算一算去3D电影院院来回路上 1 小时,一部3D电影院播放 + 等待播放的时间 3 小时往少了算观看一部3D电影院的成本都有 4 个小时了,消費者做决定的难度越来越大时间风险也越来越高。所以很多人的想法是:觉得没什么好片子就不想去了。

3D电影院的质量下降这个也是囿目共睹的2016 年是 IP 泛滥的一年,全年上映了近 100 部 IP 3D电影院但票房只有 80 多亿,相比之下 15 年 IP 3D电影院只有 16 年的 1/3但却创造了近 100 亿的票房。文娱市場呈爆发式增长所导致的结果并非百花齐放,更多的是投资人缺乏经验对内容制作了解不够,盲目的追求明星效应和 IP 效应想赚快钱,但投入却捉襟见肘

漫威和 DC 超级英雄

相比中国3D电影院盲目开发新的 IP,好莱坞3D电影院就是反复的炒作旧的 IP好莱坞3D电影院已经染上了一种 " 續集病 ",2016 年全年共 36 部大片续集平均 10 天一部。即将上映的《生化危机:终章》、《金刚狼 3》又将开启 2017 年续集新篇章那往后几年的好莱坞3D電影院原创内容会增多吗?很遗憾的告诉你并不会即使续集再难赚,也比开发一个大制作原创3D电影院要稳赚得多漫威和 DC 那么多超级 IP 离被榨干还远着呢,谁会着急什么原创《变形金刚 5》再烂,不也将赚得盆满钵满啊

总结:从 3D 电视内容讲到了 3D 3D电影院、票房市场,多以批判为主并不是想说 3D 技术带来的内容创新都一无是处,只不过在市场化的前期阶段逐利的乱象是不可避免的。经过市场的多次洗涤不恏的东西最终还是会被抛弃。尽管我们是那么容易被 " 忽悠 "、被 " 煽动 "但是我们对美好的追求从来都是饱满而热烈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D电影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