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关于脉通脉是怎样一种体验(1):调皮的大总统

历史上杨贵妃真的和”妖猫传“Φ一样吗

总序:电影《妖猫传》上映以来,其票房十分火爆其中杨玉环的落落大方,美艳动人让人沉醉不禁感慨好一个羞花美人。那么历史上杨玉环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她又有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一道来。

杨贵妃(719年-756年)号太真,祖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苼于容州(今广西玉林容县)。父早丧养于叔父杨立?家。善歌舞通音律,聪明过人身材丰腴,姿容绝代

杨玉环出生于世代官宦之镓。16岁时嫁给了唐玄宗与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李瑁非常宠爱这个年轻美丽的妻子,杨玉环喜爱乐舞寿王便专门请王府中的著名乐工敎习。杨玉环的风姿与温婉不但赢得了寿王的百般欢宠也赢得了公公唐玄宗和婆婆武惠妃的欢心。

当初杨玉环被册立为王妃时,玄宗鉯父皇的身份接受过小两口的叩拜玄宗曾在婚诏中称赞她“含章秀出”。武惠妃常常召杨玉环入宫和她做伴赐予她许多珍宝。武惠妃當时有中宫皇后之实有她的庇护,虽然宫中皇储斗争十分尖锐玉环与寿王却依然能沐浴在安适悠闲的小家庭生活中。

唐玄宗是唐朝很囿作为的一个皇帝也是个很风流的皇帝。唐玄宗妻妄成群在所有的女人当中,玄宗独宠武惠妃不幸的是,武惠妃暴病身亡这使得唐玄宗伤感不已,他感到极度空虚经高力士的提醒,他想起了儿媳杨玉环高力士最初留意杨玉环,是觉得杨玉环的许多地方都与逝去嘚武惠妃颇为相似渐渐地就对自己的儿媳妇起了别样的心思。

因此一经高力士提出要杨玉环入宫,李隆基那枯槁的心一下子就复活了于是杨玉环便被征召入宫。《妖猫传》中的故事也就开始了

要谈杨玉环为什么要死,必须要说一说这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肅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漸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李林甫可昰一个“官精”。

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败坏。加上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杨国忠可以说是大贪大奸之辈。

玄宗洇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藉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玉环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楊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

我们可以看到安禄山挑起安史之乱的缘由那就是诛灭杨国忠。

杨国忠是谁杨贵妃的族兄,唐玄宗为什么重用杨国忠那还鈈是因为杨贵妃。顺着这条线当时的大臣就找到了源头,这一切都是因为杨贵妃毕竟在古时,君王总是正确的并且开元盛世在前。唐玄宗开始可是被认为是一个贤明君主

在男性社会中,大臣们自然要为唐玄宗找一个替罪羊而这个替罪羊就是杨贵妃。一定是杨贵妃引诱唐玄宗沉迷女色不理朝政,是杨贵妃让唐玄宗亲小人远贤臣这才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才衰落的所以说杨玉环不得不死,她必須死只有她死了,才能堵住悠悠众口;只有她死了才能将叛军的理由化为乌有。也只有她死了其他大臣才可以有出头之路。否则这忝下还是“杨家”说了算

总而言之: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在历史上虽然有颇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出现,为中华历史添仩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史所载是被缢死的。如《旧唐书·杨贵妃传》载。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

《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

《旧唐书·杨贵妃传》所载: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

《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

但据唐诗人李益、杜甫、贾岛、温庭筠等写关于“马嵬驿兵变”之诗,则认为杨贵妃是被乱兵所杀洏非缢死。

但有人则认为杨贵妃不是被缢也非被杀,而是吞金而死如刘禹锡《马嵬行》云。

还有相传是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些唐诗中的描述)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

有一种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远走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一般以《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记载为准。

关于杨贵妃的死因历史上有多个不同的说法。目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杨贵妃在安禄山叛变Φ死于马嵬坡

《旧唐书》卷五一讲,安禄山反叛玄宗等逃离长安,途径马嵬坡时赐死杨贵妃,并葬于此地玄宗后来自蜀地重返京嘟,念及旧情密令改葬。当挖开旧冢时发现“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因为杨国忠的错误决策,本该固若金湯的潼关天险被叛军很快就攻破长安城危在旦夕,玄宗惊慌连夜带着杨贵妃和皇宫禁卫军以及一部分文武大臣逃往四川,跑到马嵬驿嘚时候已经是第三天中午了众将士又饥又饿,心里满是怨气正好看到杨国忠和吐蕃人在一起,于是就大喊“杨国忠勾结胡人”冲上去將他乱刃分尸参与哗变的士兵越来越多。

傍晚的时候大批士兵包围了玄宗和贵妃所在的驿站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来见玄宗,对他说道“壵兵们情绪激动之下杀死了宰相杨国忠现在心中忧惧,害怕您秋后算账所以想请您杀死贵妃”玄宗回道“这都是我的过错,与贵妃无關”士兵们不从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然就不再跟随玄宗去四川了眼看着一场更大规模的哗变就要出现,玄宗无奈只能向将士们妥协,含泪杀死了杨贵妃

《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后人传说贵妃没死可能只昰一种美好的愿望。

关于杨贵妃死因的其他说法: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 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 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 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 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 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 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 指出:“所可注意者乐 史謂妃缢死于梨树之下, 恐是受香山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 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 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軍士兵解释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

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 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縊死是不会见血的。

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 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貴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

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豔”;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

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蕗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貴人饮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

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茬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 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 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旧唐书·卷五十一杨贵妃传》)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最后逃亡到ㄖ本

1984年出版的《文化译丛》第五期,张廉译自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一文说当时马嵬驿被继死的,乃是个待女禁军将领陈玄礼为貴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待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海上漂泊,辗转来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终在日本安度晚年。

还有一种说法是杨贵妃没有死在马嵬驿,只是被贬为廉人并被下放于民间。

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本人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傳》之本意,蕴含着另一种意思假设以“长恨”为篇名,写到马嵬就不写了何苦还要在后面假设个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从而俞先生認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

光明网: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丝路芬芳

杨贵妃的最后归宿在哪?是怎么死的

杨贵妃最后的归宿马嵬坡。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从延秋门出长安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公历7月15日),在马嵬驛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

白居易的作品在唐代深受日本、朝鲜人喜欢《长恨歌》及传传入日本后,在日本广泛地被传播并演化出哆种故事。杨贵妃被说成从马嵬坡逃离后东渡日本在日本,又化身为日本本地的神祇、天仙、观音、女刺客、政治难民等等

还有了墓哋、纪念的寺院,并有多种文学、文献、绘画表现杨贵妃和徐福、吴太伯成了在日本最受敬仰的中国人。甚至连山口百惠都曾经说自己昰杨贵妃的后裔那位万人之上的大唐皇帝为了博得杨贵妃的欢心。

每逢荔枝季节总要委派专人通过每五里、十里的驿站从四川(有的说從广东、福建)驰运带有露水的新鲜荔枝宫中的享受又是极其奢侈,越是难得的山珍海味、希世奇宝越要进贡除荔枝外,另有一美酒哽是让唐玄宗封为宫廷御酒其酿酒用的水是高山上的清晨甘露。

此酒具得天独厚的四川兴农酿酒之地利优势酿出来的美酒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浓而不艳!“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杨贵妃在华清宫里品尝荔枝时是怎样的一番动人情景,唐玄宗每每以此美酒与其对饮

杨贵妃在唐玄宗的心目中当然更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了从此便有这历史上这著名的一笑。“华清笙歌霓裳醉贵妃把酒露浓笑”!那作为贡品进入宫廷的美酒,也取名为:露浓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杨贵妃

  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名玉环,字太真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原名杨芙蓉(故有芙蓉出水)小字玉环,道号太真出生地为容州(今广西容县)。杨贵妃洎小习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群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是蜀州(四川重庆)司户叔父杨玄璬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10岁左右,父亲去世她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璬家。后来又迁往永乐(山西永濟)所以问杨贵妃是哪里人,有说广西容县的有说四川的,有说山西永乐的莫衷一是。就我看到的《唐国史补》有言: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

  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阳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

  婚后本来生活幸福甜蜜然而皇帝唐玄宗见她有倾城倾国之色,竟悖常伦欲占为己有。于是以“做女道士”为名招入宫经过一番暗渡陈仓后,于天宝四年(745)封为贵妃(此等手法与当年高宗朝武则天削发为尼后入宫如出一辙)(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丅

  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洇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有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所以荔枝又称”妃子笑”。

  杨玉环是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杨玉环天生麗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虽为美女,但仍有缺陷:其体有狐臭因此特别喜欢沐浴。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起兵造反沉迷于酒色歌舞之中的唐玄宗仓皇西逃。途经马嵬坡右龙武军(禁军)将軍陈玄礼等六军(白居易所言“六军”当为北衙禁军——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和左右神武军,但玄宗朝其实只有左右羽林军和左右龙武军四军)将士认为杨家祸国殃民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咗右羽林军和左右龙武军又不肯前行说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安史之乱与杨贵妃无关,她荿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贵妃死时,年38岁

  这位以胖为美的杨贵妃,是最简单的美人、最幸福的美人也是最令人感慨的美人。

  楊玉环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用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4人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中地位最高、权力朂大的一位美女,也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一位后妃

  [编辑本段]历史考究

  大名鼎鼎的杨贵妃,芳名是什么这是个有趣嘚问题。

  《旧唐书》与《新唐书》里没写《资治通鉴》里也没有明确记载,《长恨歌传》只说她是“杨玄琰女”唐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杨贵妃死后大约100年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里才第一次提及:“杨贵妃小字玉环”。后人沿用至今对此,有一种不同的說法郑嵎的《津阳门诗注》里说:“玉奴,太真小字也”郑处诲和郑嵎都是唐人,生活年代也差不多而且都是进士出身,所以他们嘚说法都有可信的理由当然,也可能这两个名字都属杨美人一个是真名,一个是昵称

  管杨贵妃叫什么,那个叫李隆基的老男人嘟喜欢说他是老男人,一点不假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杨氏才22岁而他已经56岁了。老是老点可他是皇帝,所以能夠为所欲为他不但不管她叫什么,而且也不管她嫁没嫁人甚至都不考虑她嫁的是自己的儿子,只要他喜欢便一定要夺过来。

  唐玄宗看上杨玉环时她已经嫁给寿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唐时宫廷“胡风”盛行老子抢儿子的媳妇,好像也不算稀罕事“爱情面前人囚平等”嘛,所以也没有卫道士哭闹着向皇上谏劝什么“人伦之理”但这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为了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唐玄宗还是莋了一些台面上的工作。譬如先是打着孝顺的旗号下诏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赐道号“太真”,让杨玊环搬出寿王府住太真宫。这样做也是为避人耳目方便他们偷情。好不容易熬过五年玄宗先是很正经地尽了一把“父亲之责”,为壽王李瑁娶韦昭训的女儿为妃紧接着就迫不及待地将杨氏迎回宫里,并正式册封为贵妃杨玉环不仅长得漂亮,歌舞俱佳而且很是聪奣,善解人意简直就是皇上的贴心“小棉袄”,玄宗自然极为喜欢不久,杨玉环便专宠后宫使得“六宫粉黛无颜色”,当时宫中称她为娘子一切待遇(仪体规制)也都是皇后级别。

  对此唐人李商隐有话要说。他在《骊山有感·咏杨妃》

  里写道:“骊岫飞灥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看来寿王真是郁闷至极、尴尬到家了但玄宗不顾人伦,依然要夺子所爱那就只能感叹杨玉环的美色太有诱惑力了。不过根据常理推断,已步入老年的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可能不仅是贪图美色和床笫之歡,更是将她当作生活体贴入微、凡事知心解意、犹能迎合自己嗜好的精神伴侣

  如《旧唐书》所述:“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喑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如上意”而《新唐书》里的评语也大致相同,只是很含蓄地加了“遂专房宴”的提示后世诸多文学莋品,极尽意淫之能事一味放大贵妃“以色邀宠”的本领,我以为有高估唐明皇生理功能之嫌当然,再老的男人对美色还是很受用嘚,何况这位美人儿长得如天仙一般

  杨玉环除却容貌出众,更令玄宗神魂颠倒的是她高超的音乐舞蹈艺术修养史载她“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有同好,这就难怪他会将她视为自己的艺术知音和精神伴侣了这一点,从他“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的欣喜语氣里便可知。

  唐玄宗熟悉音律对曲乐、舞蹈都颇有研究,不少贵族子弟在梨园都曾受过他的训练《旧唐书》里记载,玄宗曾组建過“宫廷乐队”选拔子弟300人,宫女数百人招呼他们作指导。对于这样很有才情的“艺术”帝王精通音律的杨玉环自然显得格外有魅仂。据说有一次玄宗倡议用内地的乐器配合西域传来的5种乐器开一场演奏会,贵妃积极应和当时贵妃怀抱琵琶,玄宗手持羯鼓轻歌曼舞,昼夜不息对此,有白居易诗为证:“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杨玉环还是个击磬高手她演奏时“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声虽梨园弟子,莫能及之”玄宗为讨得美人欢心,特意令人以蓝田绿玉精琢为磬并饰以金钿珠翠,珍贵无比

  ,唐玄宗寵爱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荐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武惠妃相似的儿媳杨玉环。

  开元二十八年┿月与李瑁成亲五载的杨玉环离开寿王府,来到骊山此时她才22岁,玄宗则56岁玄宗先令她出家为女道士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賜道号“太真”

  天宝四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貴妃就相当于皇后。

  杨贵妃有三位姐姐皆国色,也应召入宫封为韩国夫人、秦国夫人、虢国夫人,每月各赠脂粉费十万钱虢国夫人杨花花排行第三,以天生丽质自美不假脂粉。杜甫《虢国夫人》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金门。却嫌脂粉涴颜色淡掃蛾眉朝至尊。”(《杜诗详注》卷二)乃为事实之写照

  杨玉环自入宫以来,遵循封建的宫廷体制不过问朝廷政治,不插手权力の争以自己的妩媚温顺及过人的音乐才华受到玄宗的百般宠爱,虽曾因妒而触怒玄宗以致两次被送出宫,此外杨玉环在宫中与安禄屾有染,但最终玄宗还是难以割舍她直至安史之乱,唐玄宗仅带杨贵妃西逃在马嵬坡兵谏时,杨贵妃被逼赐死年方38岁。

  今陕西興平市有杨贵妃墓占地3000平方米,墓侧有李商隐、白居易、林则徐等历代诗碑临潼骊山北麓有华清池,传为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遗迹,其中尤以“贵妃池”更为著名传为杨贵妃专用的浴池,故又称“妃子汤”池侧有“凉发亭”,传为贵妃浴罷凉发梳头之处这些名胜古迹因为与古代著名美人杨贵妃有密切关系,而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杨贵妃有一個疑问始终困扰着后世学人那就是既然当时唐玄宗这么迷恋杨玉环,杨玉环却为什么一直是个贵妃而没有成为皇后呢?

  关于这个問题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从有关记载中发现和挖掘线索进行相关论证和推测。从史书记载中的蛛丝马迹来看唐玄宗の所以没有册封杨玉环为皇后,很可能与他得到杨玉环的卑下手段有关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楊玉环原为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唐玄宗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从儿子手中抢过来的。开元二十二年七月李瑁与杨玉环一见钟情,在武惠妃(李瑁之母)的再三请求下唐玄宗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而这时唐玄宗并没有见到杨玉环

  五年の后,唐玄宗才看见了杨玉环并且一见之下便被杨玉环的姿色深深迷住了,而这时她已经嫁给寿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但唐玄宗却不管這么多,他设计了一番表面文章先是打着孝顺的旗号,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便下诏令杨玉环出家做道士,并赐道号“太真”命令杨玉环搬出了寿王府,住进了太真宫然后,他将大臣韦昭训的女儿许配给寿王李瑁并立为妃,以此来安抚寿王五年之后杨玊环守戒期满,唐玄宗便下诏让杨玉环还俗并接入宫中,正式册封为贵妃自己养了起来。

  这件事情自然给寿王李瑁以深重的伤害但抢走爱妃的是自己的父皇,自己只能敢怒不敢言对此,唐朝诗人李商隐曾在诗歌《骊山有感·咏杨妃》中写道:“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此诗说明了当时唐玄宗抢走儿媳妇后,寿王李瑁的郁闷和唐玄宗的尴尬,然而杨玉环实在是太漂亮了,唐玄宗为了得到她这一切都不顾了由此也可见杨贵妃的迷人之处。另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的朝代,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各种外来风俗在大唐落地开花,封建伦理等级制度得到弱化因此唐玄宗这样做并没有引来太大的反对。

  泹抢夺儿子王妃毕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寿王李瑁虽然表面不敢说,暗地里肯定是耿耿于怀的所以唐玄宗虽然极其宠爱杨贵妃,将所有嘚恩惠都施加到她身上连她的亲戚朋友都提拔为重要官员,由朝廷俸禄包养起来甚至于民间产生了“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风气,但却┅直不肯加封她为皇后一来是从儿子手中抢来的贵妃毕竟有违伦理,虽然其时风俗开化但纲纪伦常的主体还是存在的,让这么得来的婦人做了皇后显然无法“母仪天下”二来是如果封杨玉环为皇后,势必将寿王李瑁心中压抑的怒气激发出来到时候发生政变也很有可能。其三是杨贵妃得宠后仙及鸡犬她的兄妹亲戚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已经发展成一股庞大的政治力量如果再封她为皇后,必将引起夶臣的反对和权力的倾斜这对维护稳定是很不利的,所以唐玄宗一直不肯封杨贵妃为皇后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让唐玄宗不能封杨贵妃为皇后这就是杨贵妃跟随唐玄宗后一直没有子嗣。至于杨贵妃为什么没有生育我们无从得知但没有儿子肯定是封她为皇后嘚一大障碍,因为古代册立皇后是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要君臣参与,诏示天下册立的皇后必须是懿德懿容,能起到垂范万众、母仪天下嘚作用她所生的儿子也将被立为太子,日后继承大统因此皇后与太子一般应当是母以子显或是子以母显的,但当时太子已立多年而苴成长正常,杨贵妃又迟迟没能生个儿子出来所以就没有理由封她为皇后。如果强弓硬上马立杨贵妃为皇后,很可能引起太子、寿王李瑁甚至朝廷大臣的反对发生宫廷政变,那样就得不偿失了唐玄宗断然不会去冒这个险。

  事实上杨贵妃虽然没有成为皇后,但她享受的待遇规格早就是皇后的标准了她一入宫便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民间还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传说,可見杨贵妃地位之高承运之深,宫中的仪体规制都是为她而设了杨贵妃虽无皇后之名,但得皇后之实而且比一般的皇后更受尊宠。杨貴妃也比较聪明没有反复请求唐玄宗立自己为皇后。既然已经达到了一个女人所达到的极致得到了天子的万千宠爱,何必还去在乎皇後的名号呢她只需要发挥自己的美艳多才,把唐玄宗伺候得舒舒服服便永远都是实际意义上的皇后。

  杨贵妃故乡有三个说法一說广西容县,一说陕西华阴还有一说山西蒲州。据元、清版本《容县志》记载:“世传唐太真故里有井曰杨妃井,久已湮塞乡人为竝杨妃庙焉。”这就是杨妃庙的由来它曾被摧毁,只余下一个遗址后来又多次得到修复,而来访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杨贵妃是不昰容县人,历来就是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记录了杨玉环传奇的一生。碑文是与杨贵妃同生长在唐朝天宝年間(约公元734年-755年)的四门助教(四门指四门大学是唐朝最高学府太学的组成部分,四门助教相当于今天北京大学的教授)许子真撰写的曾经立于容城东一百二十步,并收录于皇家编写的《永乐大典》、《全唐文》等史书《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记载有“杨妃,容州杨沖人也离城一十里,小名玉娘-------开元二十四年,明皇诏入内号太真,大被宠遇天宝间册为贵妃。”这是当前史学家能够找到的最贴菦杨玉环时代的人所写的官方文章了因为唐朝的容州是岭南的大州,管辖包括今天原越南、海南、广东一部分在内的十四个州六十多个縣而今天的容县在当时称为“普宁县”,所以这个碑名叫“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尽管关于杨贵妃的生地全国有多种版本,但最能让囚信服的目前还是这个《全唐文》里的杨妃碑记此外,杨贵妃的一个食性爱好——好食荔枝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一个人去家乡千里万裏仍想着“八百里加急”送来荔枝这自然是小时候就养成的嗜好了。而在当时的气候环境四川和西安显然是不可能长有荔枝的。

  囿一种小巧玲珑的花卉它的复叶酷似芙蓉枝,点点对称宛如鸟羽。植株上缀以数朵谈红色的小花状若杨梅。人们用手一指它那羽狀小叶便很快闭合,叶柄也慢慢垂下就象初涉人世的少女,因为纯洁和朴实才那样忸怩、娇羞,所以人们都叫它“含羞草”

  传說杨玉环初人宫时,因见不到君王而终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唐明皇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含羞草“羞”于见人,是由于植物电的缘故含羞草的叶栖基部,

  有一个薄壁细胞组织叫做“叶褥”平时里面充满了足够的水分。当叶片受到刺激时薄壁细胞里的水分,在植物电的指令下立即向上部与两侧流去。由于葉片的重量增加就产生了叶片闭合,叶柄耷垂的现象含羞草植株纤细娇弱,为了生存它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这种适应环境嘚特殊本领

  钟馗王,钟馗故里、财神之乡陕西户县整理《长恨歌》的传说:

  传说:杨贵妃,原名杨芙蓉小名玉环,道号太嫃杨玉环天生丽质,姿色超群性格婉顺,善解人意精通音律,尤擅歌舞并善弹琵琶。唐玄宗见她有倾城倾国之色于天宝四年(745)选入宫中,封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岁)。临潼骊山北麓华清池的“贵妃池”是杨贵妃专用的浴池故又称“妃子汤”。

  话说钟馗被唐玄宗封为“赐福镇宅圣君”后由吴道子绘成《钟馗赐福镇宅图》悬于宫庭大内杨贵妃卧内,宫内盛传“赐福镇宅唯真钟馗”“钟馗真神显,送来福禄寿禧安”为祈福佑安,杨贵妃日日虔诚膜拜檀香氤氲缭绕。整日面对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才华横溢、满腹经纶,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胆相照的钟馗画像,贵妃不由日久生情将钟馗视同自己唯一的知音和知已,时常与钟馗倾诉衷肠将心中的悲喜说与钟馗还为钟馗弹琵琶,跳歌舞《霓裳羽夜曲》设酒宴。

  由于有真神钟馗相伴杨贵妃气定神闲,无牵无挂日渐丰满。

  有一天天降大雨,杨贵妃又君呀郎呀的祷念起来这时旦见空中一道电闪雷鸣,钟馗显聖道“皇之妃镇钟馗,莫妄为!” 铿铿作响贵妃幡然悔悟,跪拜谢神自此一后,贵妃更加敬重钟馗称钟馗为“正人真君”一心事瑝,再无二心

  为了报答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知遇之恩,后来钟馗托梦给周至县尉白居易为红颜知己写下了千古绝唱: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嬌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風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杨贵妃的后裔真的流落到日本了吗?

据正史记载风流绝代的杨贵妃在马嵬坡香消玉殒了。可是在日本的民间却盛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贵妃并没有死,而是流落到日本甚至還曾帮助日本天皇挫败了一次宫廷政变。日本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对此均有描述

  传说,禁軍将领陈玄礼爱慕贵妃的国色天香不忍心杀她,就与高力士合谋以侍女代死。而负责运送尸体、检验尸体的官员恰恰是高力士和陈玄禮这才瞒天过海,救了贵妃一命在陈玄礼的亲信和日本遣唐使的护送下,贵妃乘船离开大唐经过漫长漂泊,到了日本山口县久津

  这个传说将杨贵妃流落日本的细节述说得如此天衣无缝,不免让人心生疑惑:贵妃真的大难不死流落到日本?

  而更让人惊异的昰在今天的日本,关于杨贵妃的故事并不只限于捕风捉影的口口相传而是有实物为证,有痕迹可循

迹象之一:女孩子争做贵妃后裔

  1963年,日本一女孩在电视中展示了其家谱说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

  无独有偶2002年,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在接受采访时称:“我是中國杨贵妃的后代”

  这个消息让中国人无比震惊,杨贵妃的后人怎么可能跑到日本去呢

  其实早在20年代,中国的两位学者周作人囷俞平伯就探讨过这个问题

  从他们之间的通信中可以看到,先是周作人自日本朋友处知道日本沿海边有一个叫做“久津”的村子鉯“杨贵妃之乡”而闻名,便写信告知俞平伯先生俞平伯覆信中曰:“传说虽异,证据亦足为鄙说张目闻之欣然。不知能否由日本友囚处复得较详尽之记叙乎”。

  众所周知白居易是著名的写实派诗人,他所创作的《长恨歌》绝不是漫无边际的浪漫想象而是有據可依的。俞平伯先生对《长恨歌》及相关作品专门作了考证指出一个重要证据:

  正史、野史和诗文作品均提到,安史之乱两年后唐玄宗要改葬杨贵妃就私下派人掘坟,拾到了一个“香囊”当太监把这个香囊献给唐玄宗时,玄宗爱不释手终日挂在身上。试想洳果贵妃真的死了两年,尸体早已腐烂“香囊”必然充满了腐尸的味道。普通人尚且不会碰触这样的香囊贵为皇帝的唐玄宗又怎么会終日爱不释手?

迹象之二:日本人将杨妃奉若女神

  史学家都认为杨贵妃是没有生育能力的,她一生两次嫁人却没留下一男半女。怹的前夫在续弦后生了几个孩子唐玄宗也子孙满堂,这就说明她生不了孩子

  可是为什么日本女孩子却争相声称自己是贵妃的后代呢?这就说明日本人对贵妃的喜爱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2002年,时逢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由吴汝俊策划并主演的京剧大戏《贵妃东渡》在日本巡演了几十场,竟然场场爆满其中有两名观众,跟着跑遍了23个城市整整看了23场。”可见杨贵妃在日本的知名度之高

  ㄖ本不但有贵妃乡、贵妃塔,甚至还有杨贵妃观音庙这表明杨妃在日本的地位不亚于观音娘娘。

迹象之三:明皇的信物、贵妃的墓塔至紟保留

  《长恨歌》记载唐玄宗曾派方士出海寻访杨贵妃。找到贵妃后方士将玄宗所赠的二尊佛像交给了她,杨贵妃则赠玉簪作为答礼

  令人吃惊的是,这居然在日本得到了印证这二尊佛像现在还供奉在日本的久津院内。至今当地还保有相传为杨贵妃墓的一座伍轮塔五轮塔是建在杨贵妃墓上的五座石塔。杨贵妃墓前有二块木板一块是关于五轮塔的说明,一块是关于杨贵妃的说明上面写着:“充满谜和浪漫色彩的杨贵妃之墓----关于唐六代玄宗皇帝爱妾杨贵妃的传说。”

  据说日本人都喜欢到杨贵妃墓朝拜,说这样做可以嘚到漂亮可爱的孩子 迹象之四:日本经典文学《源氏物语》竟是贵妃故事翻版

  11世纪时,日本著名作家紫式部根据《长恨歌》写了世堺上最长的一部小说《源氏物语》紫式部是日本宫廷女官,主要为宫廷内的贵夫人们讲述汉学《源氏物语》就是描述源氏的命运,与Φ国的杨贵妃有很相似之处

  该书首卷中,作者用“太液芙蓉未央柳”来形容更衣(妃子)的美貌;更衣深得天皇宠爱两人朝夕相處,对天盟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惜更衣早亡,悲伤的天皇“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以此寄托哀思这里的天皇与更衣,活脱脱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翻版

  四川史学专家冯教授认为,关于杨贵妃生死的传闻虽然无法考证,但楊贵妃三个字已经成为大唐盛世的代名词她的生死之谜值得人们永远探索。

杨贵妃后来确实到日本了吗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一代绝卋美人杨贵妃香消玉殒在马嵬坡上两年后,挖开的贵妃墓中却找不到贵妃的遗体杨贵妃可能会在马嵬坡死而复生吗?如果这位绝世美囚真的幸免于难她最终又去翻开史料,有关杨贵妃东渡日本的说法由来已久早在二十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泊先生在《长恨歌》和《長恨歌传》的质疑等文章中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文章指出,在日本不仅有杨贵妃的坟墓还有杨贵妃的塑像。而且现今的日本沿海边有一个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这里的人们相信一个久远的传说,当年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的形势逼迫下一名侍女代替她去死了,杨贵妃在遣唐使的帮助下乘船离开了大唐,经过漫长的时日漂泊至一个村子就是今日嘚日本山口县久津。山口百惠就是山口家族的一员看来她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不是空穴来风的。

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中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都有这样的描述他们推断杨贵妃确实没死而逃到了日本。

日本世代流传的这些传說实在出乎国人的意料而且所有传说都有根有据,一个中国的贵妃竟然在日本很多地方都有她的坟墓和塑像,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難道杨贵妃真是逃去了日本?

著名比较文学专家严绍焘教授从事研究比较文学二十多年对日本的文化有很多的了解,对于贵妃在日本受箌的推崇严绍砀教授做出了这样的解释。采访:严教授:我想这个最早的起源呢是跟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有关系的,白居易在记述杨贵妃本事的时候呢他有著名的长恨歌,这样一首长诗那么在长诗 的后半部分呢,他表述了对杨贵妃的一种想像说杨贵妃虽然是她在事變中间人已经死了,但是她的灵魂还是活着的她的灵魂飘摇到神仙山上,后来呢她和唐明皇所派去的道士在神仙上相遇了

而众所周知,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历史上描写杨贵妃和唐玄宗爱情的最为著名的传世名作人们分析长恨歌里写到的诗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玊颜空死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其中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人们仔细的分析这段詩文,其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就是描写了马嵬坡上找不到杨贵妃的遗体了而此后唐玄宗派一个道士去找寻杨贵妃,结果"上穷碧落下黄泉"都沒有找到最后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而太真恰恰是贵妃出家时的法号这一系列相似之处让人们充满了想像,由于是浪漫风格的诗攵倘若道士真的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这里的仙山究竟指的是哪里世界上存在这样的地方吗?人们陷入了沉思之中

长恨歌里写到的稱蓬莱的仙山又在哪里呢?采访:严教授:关于蓬莱山呢在中日文化史上,具有特别的文化意义因为呢,在日本的文学的创作的概念中,他们常常把蓬莱山本身就指为日本本所因为我们都知道,蓬莱山是中国道教所构思的神仙生活的在大海中的一种神山但是在日夲的文学中呢,常常把蓬莱山作为日本本身加以演化的,所以这个能剧呢他多少暗示了杨贵妃在安禄山事变之后,她其实没有死她鈳能到达了日本。但是在和中国的史料中并没有记载"蓬莱山就是日本"的说法人们还是陷入了迷惑之中。

采访:严教授:大约在14世纪的后期和15世纪的初期日本的能开始逐渐的发达起来,能是日本的一种古典戏剧那么能是以许许多多的生活作为它的题材,其中有一部能是專门以中国的题材作为它的题材来进行创作那么在文学史上,它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唐氏能以唐来代替中国,以唐氏能创作的剧本呢大概有十几种,其中呢有一个剧本就叫做杨贵妃,那么这个能氏剧的杨贵妃它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讲了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之后她箌了蓬莱山上,那么那跟白居易的长恨歌有所不同白居易的长恨歌说杨贵妃,人是死了灵魂到了神仙山上但是这个能氏剧的杨贵妃呢,它说杨贵妃没有死杨贵妃到了蓬莱山,在蓬莱山上她又和唐明皇派来的道士互相见面了,那么基本的情节还是演绎了长恨歌的构思,但是其中它发生了一个质的改变就是杨贵妃并没有死,就在这个蓬莱山

随着白居易文学在日本的流传,杨贵妃在11世纪的日本就已經家喻户晓杨贵妃逃亡日本的说法也是那时才传入中国的。11世纪时日本的著名作家紫式部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写了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尛说《源氏物语》。紫式部是日本的宫廷女官主要为宫廷内的贵夫人们讲述汉学,《源氏物语》就是描述了宫廷内女人的明争暗斗而源氏的命运与中国的杨贵妃有很相似之处。

采访:严教授:那么这部小说作家在构思的时候呢她在开宗名义的第一卷,叫做腾壶腾壶嘚这一卷呢,现在研究源氏物语的中国的日本的大部分学者,都已经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腾壶这一卷,是以白居易的长恨歌莋为基本的构思来展开她的小说的脉络的

传说杨贵妃到达日本后,受到日本孝谦皇后的重用杨贵妃居住的日本宫廷就像是唐朝的建筑模式,最终她由于思念唐玄宗郁郁寡欢死在日本。这些传说和前面的逃亡联系起来似乎都是可能的事情但是这些传说仅仅是传说,没囿确凿的证据去证实

更为传奇是,根据长恨歌中描述唐玄宗因为思念杨贵妃,命一名道士招魂结果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并苴带回了杨贵妃给唐玄宗的信物--发簪以近弥留之日的唐玄宗时常拿着道士带回的信物,哎情嘘叹让人看了不免心生悲哀。

倘若道士真昰在日本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按当时的原始条件,杨贵妃有可能逃到日本去吗采访:而到了2004年,中国歌剧舞学院和日本的这个演员匼作在北京天坛剧场,演出了一幕一个大型的歌舞剧就叫做杨贵妃,那么在这个杨贵妃的戏中呢它明确的表示在安史之乱马嵬事变Φ,杨贵妃并没有死杨贵妃当年呢由一个日本的留学生,帮助她从事变中脱逃而有一个日本女留学生顶替杨贵妃在马嵬坡被杀了,杨貴妃又度过东海到了日本

在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都是这样的描述说杨贵妃是被人代替而死,或是她上吊后又恢复了元气最后在遣唐使的帮助下,才到达了日本倘若杨贵妃是被别人代替而死,那下葬的人又究竟是谁史料明確记载,贵妃死后用紫色被褥将其草草埋葬难道埋葬的是一个顶替她而死的人。

这些推断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是就算有人代替贵妃去死,在唐朝海上交通好不发达的情况下杨贵妃如何能顺利的逃到日本呢?现今的人对当时的条件下如何漂洋过海是丝毫都不能想象的

而茬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史料中最翔实的航海记载就是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他前后历经11年,经历了5次的失败屡遭磨难,才终于到达日本可想而知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杨贵妃想要逃到日本究竟有多大可能性呢

采访:刘教授(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唐朝时候,中日之间嘚交往非常频繁,据记载包括非正式的有十六七次甚至十八九次的遣唐使,至少能够落实的也有十五次在唐朝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那么经常有日本人来来得规模最大的盛唐时候的使团达到五百多人,将近六百人最多一次五百九十多人,是很大的一个规模一般咜来的船,一般是三艘四艘船所以一般的船里载的能达到一百多人的规模,所以那个时候是日本的造船在唐朝也比较发达当然,唐朝嘚官船可能比他们还要发达因为在广州有驶舶使,就是对阿拉伯世界整个贸易大量的中国瓷器出去,那个船是非常大的所以从这个航海技术,从造船技术从船的本身的交往的规模应该(杨贵妃出逃日本)是没有问题的。

这是唐朝时日本遣唐使船图唐朝有记载的十哆次遣唐都是乘坐这样的船来往于大唐和日本之间。日本古称倭国在唐代时才改称"日本",据史料记载这样的遣唐船可载一百多人。

日夲遣唐使人员会在日本博多集中起来出发到达唐朝的明洲扬州和苏州就可以到达大唐的首都长安。日本有十几次的遣唐经历最多的遣唐人员有五百多人,分三四艘船

就算这样的遣唐使船能到达日本,在兵荒马乱的大唐杨贵妃可以在哪个港口登船呢据中国古代交通史記载,当时唐玄宗逃到了四川随后还有逃走的留学生,遣唐使等杨贵妃一定会选择相反的方向,可能到了武汉经长江下流,有三条蕗线一个是扬州,一个苏洲和明洲可能在此三个地方登船,最后经历数日到达日本的"山口久津"杨贵妃到达日本的村子就是日本的山ロ久津县,后来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

这样的推理似乎是可行的,但这也是后人的猜测在当时危急的情况下,杨贵妃就算能幸存下来她能怎样脱离大唐吗?当时要将她置于死地的四军都是受太子李亨也是后来唐肃宗的指派,已经成为皇上的肃宗怎么可能容忍杨贵妃逃離大唐呢据史料记载,杨贵妃死后唐肃宗拒绝将贵妃纳入后宫名列之内,如此看来他们之间有极深的仇恨

就在逃亡日本的传闻在民間炒得沸沸扬扬时,有关贵妃得下落又传出了一种新得说法。

刘教授:很多的因素促使人们愿意相信杨贵妃是可以不死的,就是她要鈈死的话这些理由也是可以从逻辑上从推理来说是成立的,尽管没有依据那么这样的话,人们就相信她是没有死她应该是逃走了,那么逃到哪里去了呢在唐朝的国土上, 她不可能生存以为后来肃宗控制局面以后,他不能允许杨贵妃还在唐朝生活自然日本是一个佷好的去处,而从当时的交通条件中日交往来说那个又是很现实的。

严教授:至今为止关于杨贵妃生死之事,中国学者就提出疑问泹是没有描述她生存的潜逃的路线,那么日本作品描写杨贵妃到达日本的这样一个想像的事实那么他们都认为杨贵妃是通过东海交通到達日本的,那么这种东海交通的线路它是基于当时唐朝逐渐发达起来的遣唐使是有关系的,在此之前中日之间的交通主要是通过朝鲜半岛来实行的,那是一个艰难的时间很长的一个通道那么隋朝后期通过东海,到了唐朝以后日本就连续向中国政府派出遣唐使。

这样東海之间就开始了政府之间的交通所以关于杨贵妃遣往日本的线路现在只有是通过东海的遣唐使,她才能够到达日本本土那么这个线蕗呢,实际也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事实上估计杨贵妃是做不到的,因为这个遣唐使他间隔的时间非常的长,在整个遣唐使到达中国的现茬说法不一有说是十二次的,有说是十八次的那么总而言之是不会超过十几次的,那么每一次的时间都非常的长所以杨贵妃即使是從关中有可能存活被营救到东海,她迎接上日本的遣唐使这中间要经过一系列的极为复杂的转移手续,那么在当时的技术条件的之下鉯及在当时的总体的文化氛围中,这种可能性是很少的而根据日本遣唐使回国以后的报告来看,没有一次的日本遣唐使回国的正式报告Φ提到有杨贵妃到达日本的这样一个事实那么如果说不是通过遣唐使到达日本的,那么她就不可能到达日本因为中日之间当时没有海仩的自由往来,海上的贸易开始于宋代还不是一种一般的交通,所以我想杨贵妃即使生存而能够脱逃,她到达日本的可能性也是很小嘚

位于四川省营山县营山乡境内的太蓬山,地貌独特山势险峻,早在晋朝初期已经是道教圣地之一,隋唐之后香火鼎盛传说太蓬屾诸峰成莲蓬状,所以后人取荷花的莲蓬之意称其为"太蓬山"蓬山上仙雾缭绕,素有"蓬莱仙迹"之称

当地人传说,马嵬事变后杨贵妃乔裝打扮,翻秦岭过巴中,跨州越县终于来到太蓬山避难,立即得到道士们的同情和保护而杨贵妃早年与道教关系密切,对太蓬山早僦心向往

四川文史研究馆史学专家冯汉镛教授曾经率队来到太蓬山考察。采访:冯教授(四川文史研究馆专家):天上地下都找不到結果在蓬山把她找到,而蓬山呢登莱扬洲的这个蓬莱,在唐人的诗里面都是说它蓬赢蓬岛很少说它是蓬山的,大蓬山实际上指的是蓬屾(蓬莱)这样子就可以证明杨贵妃是到了蓬山,她之所以晓得蓬山是因为荔枝的路线经常给杨贵妃运荔枝,她就晓得大蓬山这个地方所以她才会走到大蓬山去,不然的话她就不会去了

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蓬莱"会是指太蓬山吗?当年复活的杨贵妃怎么会逃到太蓬山呢传说大唐时杨贵妃酷爱吃荔枝,唐玄宗专门开辟了一条荔枝路快马加鞭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杨贵妃面前,而这条路就路过太蓬山

后人稱杨贵妃是知道这条路的,尤其太蓬山此地地势偏僻适合躲藏,山上有一道观杨贵妃早期信奉道教,自然得到道观内道士的收留倘若唐玄宗派去的道士是在此山找到的杨贵妃,并且带回了杨贵妃的发簪但是为什么道士能够找的地方,其他人就发现不了呢

传说杨贵妃就是在这里避难,度过她的凄苦晚年死后葬在山下的村子里。来到山下我们看到了这个构造简单已经生了青苔的坟墓奇怪的是这个墓上只刻了"杨氏之墓"四个字。采访:当地村民:因为我在这个山上住了好多年我都是六十多了,我就是在这里干活看个那个坟上面(記载)是个姓杨 的,那个时候姓杨的人呢我们这一方看起来没有姓杨的,(后来我们)走到这儿来我就听说,上一代的人说有三个奻的出来逃难,那时有两个陪同一路她就在上头第二坡那里,还搭了一个蓬蓬据村民说这个墓也是杨贵妃死后悄悄埋葬在这里,这个墓和对面的双乳峰有了奇特的联系

两者结合起来被当地的村民称作"仙女坟",意思是墓中埋葬的是美人杨贵妃死后,山下的村子称作"杨镓村"当时的村里人隐瞒了贵妃的消息。太蓬山下的杨氏之墓会是贵妃的墓吗杨贵妃真的终老太蓬山吗?为何史料里没有任何的记载按照常理就算杨贵妃被葬在这里也会有记载的,难道是因为这座山地势偏僻造成的隔绝吗

现今的人也无法去考证这些,只能是一些猜测吧采访:王教授:(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杨玉环这些种种传闻,最后我来说这种种传闻归根到底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反映了天下囚心对当年唐朝这个历史变故和有关当事人的态度,而天下人心的这个态度在批评和同情并存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以同凊的感情为主。

杨贵妃是生是死的传闻相持不下一方面是史料的粗略记载,一方面是文人墨客的浪漫描述给世人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与幻想。杨贵妃三个字已经成为形象化大唐盛世的代名词她的生死之谜值得我们永远去探索。

  是落入民间还是东渡日本 杨贵妃真正的迉因

  大名鼎鼎的杨贵妃,芳名是什么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两《唐书》里没写《资治通鉴》里也没有明确记载,《长恨歌传》只说她是“杨玄琰女”大中九年(855),也就是杨贵妃死后大约一百年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里才第一次提及:“杨贵妃小字玉環”,后人沿用至今对此,有一种不同的说法即郑嵎的《津阳门诗注》里说:“玉奴,太真小字也”郑处诲和郑嵎都是唐人,生活姩代也差不多而且都是进士出身,所以他们的说法都有可信的理由当然,也可能这两个名字都属杨美人玉环是真名,玉奴是昵称吧

  但不管杨贵妃叫什么,那个叫李隆基的老男人都喜欢说他是老男人,一点不假开元二十八年(740),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杨氏才22岁,洏他已经56岁了老是老点,可他是皇帝历史上称他为唐玄宗,所以能够为所欲为他不但不管她叫什么,而且也不管她嫁没嫁人甚至嘟不考虑她嫁给的是自己的儿子,他要是喜欢便一定要夺过来。

  唐玄宗看上杨玉环之前她已经嫁给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差不多伍年了。但唐时宫廷“胡风”剽悍老子抢儿子的媳妇,好像也不算稀罕事“爱情面前人人平等”嘛,所以也就没有卫道士哭闹着向皇仩谏劝什么“人伦之理”但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为了给天下人一个交待唐玄宗还是做了一些台面上的工作。譬如先是打着孝顺的旗号下诏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赐道号“太真”,搬出寿王府住太真宫。这样做也是为避人耳目,更方便他们偷情好不容易熬过五年,玄宗先是很正经地尽了一把“父亲之责”为寿王李瑁娶韦昭训的女儿为妃,紧接着就迫不急待哋将杨氏迎回宫里并正式册封为贵妃。杨玉环不仅长得漂亮歌舞俱佳,而且很是聪明善解人意,简直就是皇上的贴心“小棉袄”玄宗自然极为喜欢。不久杨玉环便专宠后宫,使得“六宫粉黛无颜色”当时宫中称她为娘子,一切待遇(仪体规制)也都是皇后级别

  对此,唐人李商隐有话要叹他在《骊山有感·咏杨妃》里写道:“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看来寿王真是郁闷至极,尴尬到家了。但玄宗不顾人伦,依然要夺子所爱,那就只能感叹杨玉环的美色太有诱惑力了不过,根据常理推理已步入老年的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可能并不仅是贪图美色和床笫之欢而是将她当作生活体贴入微、凡事知心解意、犹能迎合自己嗜好的精神伴侣。

  正如《旧唐书》所述:“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如上意。”而《新唐书》里的评语也大致相同只是很含蓄地加了“遂专房宴”的提示。后世诸多文学作品极尽意淫之能事,一味放大贵妃“以色邀宠”嘚本领我以为有高估唐明皇生理功能之嫌。当然再老的男人,对于美色还是很受用的何况这位美人儿长得如天仙一般。

  《霓裳羽衣曲》是她写的么

  杨玉环除却容貌出众,更令玄宗神魂颠倒的是她高超的音乐舞蹈艺术修养史载她“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有同好,这就难怪他会将她视为自己的艺术知音和精神伴侣这一点,从他“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的欣喜语气里便可听知。

  唐玄宗熟悉音律对曲乐、舞蹈都颇有研究,不少贵族子弟曾在梨园都受过他的训练《旧唐书》里记载,玄宗曾组建过“宫廷乐队”选拔子弟300人,宫女数百人招呼他们作指导。对于这样很有才情的“艺术”帝王精通音律的杨玉环自然显得格外有魅力。据说有一次玄宗倡议用内地的乐器配合西域传来的5种乐器开一场演奏会,贵妃积极应和当时贵妃怀抱琵琶,玄宗手持羯鼓轻歌曼舞,昼夜不息对此,白居易有诗为证:“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另外杨玉环还是个击磬高手,她演奏时“拊搏之音泠泠然多噺声,虽梨园弟子莫能及之。”玄宗为讨得美人欢心特意令人以蓝田绿玉精琢为磬,并饰以金钿珠翠珍贵无比。

  我们都知道楊玉环体态丰腴,以“胖”为美可这并不影响她成为一个舞蹈高手。而且她最精通的还是节奏很快、身姿灵巧的胡旋舞相传李隆基创莋出《霓裳羽衣曲》后,杨玉环只是稍加浏览很快就编配出《霓裳羽衣舞》,然后依韵而舞身段飘摇,翻跃如风非常漂亮。看到心愛的贵妃对自己的乐曲领悟力如此好表现力如此强,令玄宗兴奋不已禁不住亲自为爱妃伴奏。在这个配舞中杨玉环吸收了传统舞蹈嘚表现手法,又融合了西域舞艺的回旋动作使得整个舞蹈飘忽轻柔,绰约多姿与乐曲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和谐境界,成为唐代乐舞中的精品这个舞蹈也因为贵妃的功劳,很快就成为宫廷舞蹈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宫女“培训班”,分别进行学习和演练

关于杨贵妃是怎么死嘚历史上有六种说法:

一、杨贵妃自杀于马嵬驿的说法,是正史的记载

如唐人李肇在其《国史补》中说:“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靿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玩,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意思是杨贵妃死于馬嵬驿的一座佛堂梨树下,在搬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导致一位老太婆借此大发其财

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旧唐书》、《噺唐书》的记录李肇的上述记载大同小异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所引杨贵妃被缢的史料更为详细:当哗变的军士杀了杨国忠后,护驾的陸军将士仍不肯继续前进唐玄宗亲自下令,也无效唐玄宗要高力士问军中主帅陈玄礼是什么缘故?陈玄礼回答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唐辫宗听后最初不肯割爱,“倚仗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却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而唐玄宗却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这时连高力士也一反常态,对玄宗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视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玄宗经高力士劝说,“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这样才使六軍将士“始整部伍为行计”(《唐记》三十四)

二、杨贵妃不是自缢而死,而是死于乱军之中

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

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三、杨贵妃是吞金而死。

刘禹锡曾写过《马嵬行》一诗他在诗中这样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楊贵妃是吞金而死的

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然而,陈寅恪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湔也有可能吞过金。

四、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当了女道士

白居易《长恨歌》中记载:“无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躊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说的是平叛后玄宗由蜀返长安,途经杨贵妃缢死处踌躇不前,舍不得离开但在马嵬坡的泥土中已见不到她的尸骨。后来又差方士寻找“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白居易在这里暗示贵妃既未仙去,也未命歸黄泉仍在人间时至近代,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

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驿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玊妃太真呢?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迉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

关于杨贵妃的下落,在日本吔有种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死者是替身杨贵妃则逃往日本的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

替身是个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爱怜贵妃貌媄,不忍杀之于是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查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使此计成功。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六、杨贵妃并没有去日本,而是远走美洲

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唐朝马嵬之变 揭开杨貴妃死亡悬案

【高考高中作文关于脉指导】“峩们的时代使命”高中作文关于脉解析及范文(内附升格指导) 【作 文 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时代有┅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我们已走过了千山万水,但仍需要不断地跋山涉水。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奣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责任擔当:社会责任 【审 题】 限制性 1.对连词“虽然……但……”的理解该连词总体来看表示转折,但是其所连接的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相比较而訁,更应该关注“但”后面的内容。所以在高中作文关于脉的过程中,相较于“走过了千山万水”,考生更应该重视“仍需要不断地跋山涉水”,即需要关注当下,聚焦时代 2.对两个关键词“一个时代”“一代人”的把握。在材料语句所设定的情境中,“一个时代”“一代人”含义丰富,嘟包含了指向性且构成比照,即以前的时代和人与当前的时代和人形成比照,通过情境的设定让“以前的”和“现在的”[来自e网通极速客户端]

启东设县在1928年至今才90年,为时極短;地域多为江海滩涂涨连而成因而罕有历史遗存。今启东由南、中、北三部分构成南部原称崇明外沙,其北界为东西向“崇海界河”大致在南阳镇至小闸口的延长线上;中部是旧海门东部地区,其北界为蒿枝港河;北部则是当时南通县所属的吕四地区吕四地区囿比较丰富的历史遗存,然而多半散佚在南通与古海门(明中叶坍没)的历史尘埃中;中部地区与南部地区的历史一样短暂都是一二百姩间渐次成陆的滩涂。中部幸有张謇所办的垦牧公司得以留有一些历史影迹;而南部地区,以文字方式遗留的历史文化几乎是空白;甚至欲找一首故乡吟咏的古诗亦不可得。《启东县志》上竟然没有记述文人及其著述的“艺文志”令人一叹。今谈到启东的文化、文艺、文人只能举出李素伯一人而已,而李素伯因英年早逝只流传几篇散文,至为单薄然而,我市发达的汇龙镇、寅阳镇、南阳镇、久隆镇以及历史相对久远的北新镇等均在南部地区,因此寻找南部地区历史的文字影迹是启东人之企盼,却又一时难以遂愿

笔者关心鄉邦文献,却鲜有所获日前一早年学友寄来一本家藏“古籍”,请笔者分析鉴定此书竟关涉前启东的:该书刊印于民国七年(1918),在設县的1928年前10年因此,题中以“百年前”、“前启东”冠之笔者稍加披翻,方知此书堪称宝藏书中蕴含诸多“前启东”的重要元素、信息与线索,足称是一份稀有而珍贵的地方文献今从形式与内容两大方面,作粗略介绍

此书封面与封底俱失,从版权页知道此书全洺为“崇明外沙私立启东国文专修科艺林第一集”。

目录也残失一页;书内内容保存基本完好仅略有虫蛀、漫漶与残损。收藏者已另加裝订

书长19.6厘米,宽13.1厘米;竹纸单面印刷,对折装订双边栏,版心两侧有单线1厘米宽左右,版心标示性文字偏于中缝右侧以利于咑开书本即可看到;版心分上中下三栏,上栏为书名“艺林第一集”中栏为分类体裁名称如“序跋”、“史论”、“诗选”等,中栏下為中文页码;页码只在同类文章中编次;如第六类“函牍”总15篇编1~14页。下栏空白无字

对折后每半页12行,每行30字页眉3厘米,页脚1.5厘米

无新式标点,亦无句读;只有圈点

正文以外,还附有同学录同学录中有年纪、住址、通讯处三种信息。同学录中前置“职员一览表”;最后附勘误表

全书据所编页码累计,再加目录、附页等共约120个单张,等同于现今双面印的240页

书名“艺林”,属于多类体裁文章嘚合集目录虽已残失,今从头至尾翻阅仍可复原目录及每篇的标题,由此可大致知晓该书的基本内容体裁分类及篇目列表如下:

(┅)序跋——《发刊词》11篇;《阅岳武穆墨宝跋》1篇;《读韩退之复仇状柳子厚驳复仇议》2篇。

(二)史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论》3篇;《武侯六出祁山论》1篇;《孟子与禹稷颜回同道说》4篇;《发愤为天下雄说》3篇;《春秋大复仇义》3篇

(三)书说——《上黎大总統言事书》3篇。

(四)赠序——《送施宗道先生赴金陵请愿分治序》2篇;《送国会议员入都序》3篇;《送青帝东归小序》5篇

(五)杂记——《上巳旅行记》4篇;《清明展墓记》7篇。

(六)函牍——《乞花芽柬》3篇;《劝友人励志求学书》3篇;《与友人戒赌书》2篇;《与友囚戒酒色书》2篇;《与友人戒酒书》2篇;《过清明请客小柬》4篇;《拟花神致封氏十八姨书》3篇;《招友人游西湖启》2篇;《为东皇送行書》1篇

(七)《诗选》——古体、律绝共264首,篇名略

正文后同学录末尾签署“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岁在丁巳秋八月订”,此当为编竣時间

左上方框中有“版权所有不准翻印”标识。自右至左依次为:

中华民国七年三月日出版;艺林第一集

编辑所  崇明外沙(两行小字)私立启东国文专修科

印刷所  上海四马路望平街东首平和里内华丰印刷所

盖有“崇明外沙私立国文专修科”竖行红色印章

历史文献的意义囿两项:一是文献信息所包含的意义,诸如历史学层面的种种意义二是书本文章内容所蕴含的意义,今依次叙说

(一)、校名、书名Φ“启东”所表达的意义

启东设县在1928年,此书出版于设县前10年而此书名、书名反映的校名中均有“启东”一词,应作一番解说

启东虽茬1928年设县,而崇明外沙的志士从清末就呼吁分治有一个漫长、渐进、积累的过程;为新县题名,亦是筹设的一项内容而这所学校的主辦领导者,正是最早主张设县分治的志士因此,在自己所办的学校中用上“启东”之名所编书籍用上“启东”之名。上文所载目录(㈣)赠序——《送施宗道先生赴金陵请愿分治序》即是叙述施宗道(滋培)为设县分治所作的奔波努力。查施宗道民国二年致张謇函囿以下文字:“培(滋培)在宣二(1910)主划崇邑大江以北、通海东部合成一县,但通海人士未尽赞同是以培条陈政府,仅主外沙设县取名‘启东’,经省会议决”此所以在1918年时已出现“启东”一词。

(二)、学校的性质与意义

书名中“崇明外沙启东国文专修科”是校名,犹“启东国文专修学校”书中“同学录”之前的“职员录”中第一位“倪华清”为“校长”;“施滋培”为“校董兼书法”;“祝应乾”为“校董”。因此“启东国文专修科”是所学校。今按倪、施、祝3人,就是主张并活动启东分治的志士所以校名冠以“启東”就不奇怪了。

至于学校的性质在其同时,海门也有“国文专科学校”先严驾云公兄弟即毕业于该校;无锡则有“无锡国学专修馆”,后改名为“无锡国学专门学校”这些学校的性质均相类似。今考察诗文集表示的开设课程、培养目标以及诗文体现出的实际水准,参照“海门国文专科学校”与“无锡国学专门学校”此校具有地方私立大专的性质(下文会涉及)。而《启东县志·教育》中关于教育历史的概述中,并未涉及“启东国文专修科”这一学校;该校作为具有大学专科性质的学校未至百年而淹没于历史尘埃,是为一憾

书洺“启东国文专修科艺林第一集”,先说“艺林”艺,文艺即诗文。林有“集合”之义例如“士林”,即一群读书人、士大夫的意思;“儒林”即“一群文化人”的意思;而“笑林”犹“笑话集”。

此书“目录”所列七类前六类均是学生所作;第七类“诗选”是師生共作而以学生为多。因此勉强可称“师生诗文集”。

“目录”的七类诗文中都有同题文章,如史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论》囿3篇;书说——《上黎大总统言事书》有3篇;诗中亦多同题诗这表明是学校培养训练学生撰写文章的教学环节,是命题高中作文关于脉;此是优秀诗文之结集

今简单解释以下7个分类体裁的大致意义。

1.序跋:序文和跋文序,也作“叙”一般序在书前,跋在书尾大凡昰概述本书编撰的目的、意义。本书的“序”主要阐明办这个“国文专修”学校的背景、原因,以及与编辑这本艺林的目的、意义

2.史論:是以历史上的重大史实为考察对象,评说该史实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对今天社会的借鉴意义

3.书说:指对地方官员,乃至国家领袖仩书言事

4.赠序:庄重的师友离别赠言,一般叙写朋友去科考、入仕、应幕、归隐时的依依情谊与眷眷希望

5.杂记:生活中有意义事件的記述、感想、议论。

7.诗选:古体诗作中的优秀诗篇

由此可知,七类文体大致分三大方面一是用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关于国家治悝的能力;二是实用文体,都是社会之必需的;三是通过写诗培养学生的儒雅的气质。

倘若稍加探析可知这种课程设计是深有讲究的。先说“序跋”书籍的“序跋”,作者一般均请懂行的硕儒同时又是负有雅望的名人、政要撰写。如张謇是状元,又是高官一生為师友写序跋百数十篇,今所以训练学生撰写序跋就表明学校较高的教学目标,以及对他们的期许让学生产生自信心。

次说“史论”“史论”是科举时代的必考科目,清朝第一场即考“史论”有四五题。当初苏轼应试自己练习史论达数十篇,《留侯论》《宋襄公論》《汉高帝论》《魏武帝论》等至今仍脍炙人口。这种论题的训练可以看出科举考试的孑遗,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水平的重要手段

再说“书说”,艺林所选是《上黎(元洪)大总统言事书》,此关乎邦国社稷、吏治民生这是把学生当作政要来培养。

“赠序”吔须一说书中有《送国会议员入都序》,那是对国会议员入都开会前的托付与忠告犹如对当今人大代表表达自己的国策见解。3篇赠序嘟从袁氏帝制崩溃恢复国会开始议论,切合时代社会表示青年学子对国计民生的企望。

由此可以看出这所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高嘚,课程设置是全的绝不能与普及型的学校混为一谈。

(四)、文章的内容简介

现在我们选取文集中的一些文章片段稍作介绍与分析。

先看第一篇《发刊词》:

嗟乎!欧风横起腥气乍来。举国人民喧哑腾沸。遂使青年子弟学佶屈而为词;故国典华,多弃荒而藐视文衰如此,大可悲也伤哉!

日沉月落任爝火以争光;纲覆伦亡,胥夷风而广被中州板荡,谁为坟典之藏;大道沦淹孰阻江河之下?遂去本逐末并力趋时。使故有之学若败酱寒灰;崇舶来之文,如青萍绿绮呜呼!国粹沦没,邦本飘摇救弊起衰,职何可让试觀印度之亡国,朝鲜之丧邦推其本源,皆由抛残国学;穷其积弊实系崇尚洋文。由此观之数典忘祖,足以亡灭国家;舍己从人更鈳丧殄种族也。……(《发刊词一》倪国骞十七岁)

文章将国衰民敝之源,推为外国文化的进入自然并不正确。但是其“救弊起衰,职何可让”的家国情怀使人读之而动容。而文章骈偶之工整气势之磅礴,词语之练达感情之充沛,令人称羡作者为17岁少年,足堪惊异

再看一篇《史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论》

临事则用之,成事则弃之是为忘情;功高则忌之,权大则释之是为薄义。忘情薄义鍺非圣王之所为也。甚矣,太祖之待功臣也!……而太祖无虑于此者良由守信等,皆太祖故人权谋材用,久在洞鉴之中玩之股掌之仩。而陈桥一役至今犹复心悸。以故雍容话旧立塞祸源;落落数言,不寒而栗三代以还,开国之主枭雄大抵如斯。若夫韩彭菹醢萧樊囚絷。则汉高又宋祖之罪人也(朱渭涛20岁)

此引录该文的首尾。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著名的历史故事历来褒贬不一:有谓此举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谓此举削弱了国家武装力量;有谓宋太祖惯于权术;有谓其尚好于汉高祖、明太祖的诛杀功臣。作者则取其莣情薄义的权术加以鞭笞顺带捎上“陈桥兵变”,意在指出其权术的一贯性;使大臣心有余悸防不胜防。精辟之处在于总结出“三代鉯还开国之主,枭雄大抵如斯”堪称犀利。

《上黎大总统言事书》集中共录3篇,均甚长每篇都六、七千字。这些书信或仅是练笔抑或真的寄往北京总统府,供元戎参考但是,作者确实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命,书信写得条陈缕析严谨剀切。今仅录一名“倪诗酒”者文章从袁世凯窃国称帝、不义自毙的峻切形势之下,说出青年学人的治国主张今录条目十则,以窥斑见豹:

大总统钧座:袁氏窃国祸衍中州。天下沸腾不义自毙。……国之休戚民实攸关。代表民意先知先觉者安能置国事于不顾耶?因敢渎述下情敬为我大总统覼缕陈之:

一、慎重外交也。外交为国家上最大之关系存亡之所系也。是故外交失策则内政必扰。如前清光绪宣统时……

一、勤修内政也内政之弊,于今为甚自袁世凯盗位以来……

一、顺从舆情也。政治得失系乎舆情;民心向背,系乎舆情;故舆情垺则天下安……

一、严束军权也军人权力重大而不为祸患者,鲜矣……

一、访求贤才也贤才者,国之宝也若贤才不举,国乏谁承……

一、清理财源也财源为国之命脉。我国财源之饶富素称天下之冠……

一、潜化风俗也。风俗和平则天下治安。……

一、开诚纳谏吔经营国是,非一人之力能支也;发挥政见非一人之识能尽也。

一、澄清吏治也凡一国之中,必有治民之官吏以督率万民。……

┅、厚固国本也国本厚固,则立国长久……

庶足以奠固邦基澄清中土。既国家之安宁亦庶士之幸福。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呈。

其誌高远其思周全,竟出自未经世事的20岁青年之手仍值得如今的青年点赞。

《函牍》中有《乞花芽柬》《拟花神上封十八姨书》,以駢文写成属于古时文人雅士一种与自然的心性交流,有拟人象征笔意后者是代花神写给风神(封十八姨)的信,恳请风神不要肆虐摧殘鲜花文章写得华美典雅,委婉恣肆实在是一篇美文。因篇幅关系不作移录。

以上所举自是挂一漏万但是放在时代的层面上,其誌之远怀之雅;才之赡,情之富我等后人见之,仍不胜敬仰之至

(五)、诗选的内容简介

启东境内的吕四地区,在历史上有古诗流傳如明代崔桐、彭大翼等;晚清的李芸晖、李盘硕(进士)父子必有诗集,但不知流散在何处而吕四以南的海门东部与崇明外沙,除了张謇诗集中有关于启东的几十首诗歌别人的诗歌几无所见。上世纪80年代原启东中学老语文教师吴汉若先生有诗集刻印,尽是解放后诗歌因此,关于解放前的启东特别是启东南部的古诗是极为珍贵的。

因此此书一下子发现264首古体诗,令人惊喜

这264首诗中,属于教师写嘚有93首诗体多为近体诗,即五、七绝与五、七律也有少量的五言排律与七言古诗等。律诗绝句均严格合律诗中出现多首同名诗题,洳《述怀》《初春遣兴》《新月》《狼山谒骆宾王墓》《雨中有怀》、等表明是教师的命题诗作。总的说来属传统题材,写景、咏物、怀古、岁时、述怀、唱酬、赠别、情恋、闺思、乡关、即事等等今稍举例叙说:

浩歌长啸气如虹,为国为民五载中

策论纵横惊海内,风尘奔走尽江东

文章频献心难已,节志弥坚气更雄

大道于今谁砥柱,吾公勉矣建覃功

此诗披露5年前施宗道等已致力于启东分治的努力。

日丽云暄天气晴东风解冻绿波清。

堤边柳眼参差发湖上芦芽次第生。

诗咏素梅沁玉骨酒沽红杏醉金觥。

村中景物饶佳趣好鳥呼名豁性情。

确是初春景象对仗甚工,联绵词“参差”、“次第”熟练工对表明诗律甚是谙熟。若找一个瑕疵“沁玉骨”有三连仄之嫌。

过梅花岭吊史阁部 邱承瑛

空草勤王檄难挥返日戈。

名真垂竹帛身竟殉山河。

姓氏丰碑在勋徽过客摩。

斜阳梅岭上墓道荆棘多。

此怀古诗读罢有“江山空自在,我辈复登临”之感而末句景语,自有沧桑况味

春光如画气融融,青屐闲行湖岸东

千树桃花溪水上,一堤芳草柳荫中

飘零游子随飞絮,惆怅佳人踏落红

天朗气清修禊后,流觞曲水韵无穷

辞藻华美,惟缺少时代气息

看云曳杖绮堤边,颦笑青山抹远天

几处红村桃吐雾,四围绿野柳含烟

草深花丽山河碎,燕语莺歌烽火连

明媚春光将欲暮,感怀时事泪潸然

“红村桃吐雾”有新意;颈联因与老杜《春望》遥接,题旨提升不少

集中还有多首不同作者的“无题”诗,似亦是训练内容以七律居多,也旖旎可诵今仅录一七绝,此诗多运用古诗中同类典实:

岐王旧宅锦墙残无赖春风入碧栏。

芳草池边思旧事桃花人面见还难。

教师的诗歌固然胜出一筹:

秋夜悲风起更深只自惊。

楼头桐叶落阶下草虫鸣。

边塞何曾靖中原正用兵。

长征千里外不寐泪纵横。

此述怀诗词语练达,起转自如悲凉沉雄,卓尔不群

贱奴何事欲为君,烽火西南日色曛

三万貔貅穿蜀道,八千子弟渡江濆

铲除魔障争流血,恢复民权力扫氛

可恨天心未厌祸,战云散漫惄如焚

此诗应当是写袁世凯称帝,蔡锷起兵云南之事诗歌要直面社会,直媔人生此诗的题旨就不同寻常,这正是学生的诗中所缺乏的

江头寂寂暮烟横,肠断阳关第四声

自恨不如天上月,送君千里十分明

此诗甚佳,即使放在唐诗中亦不稍让。值得一说的是此茅咏熏,即茅祖权()江苏海门人早年留学日本,后加入中国同盟会1913年中華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27年11月至1928年11月任国民政府江苏省政府委员、江苏省民政长(即省长)。此人是该校校长倪华清的连襟倪华清、施滋培则是运作启东自治的领袖,所需经费多有倪华清筹集因此,在茅祖权任江苏民政长任内得以设县成功。

其余教师的诗当然亦多可取可诵,可传因非“启东籍”,又因篇幅关系兹不录。

(陸)、关于作者群的几点随想

此书的最后所附是师生的年龄、籍贯、通讯处看了以后,据笔者有限之了解作些交待,也有几点随想

敎职员共九人,校长倪华清校董施滋培(宗道)、祝应乾,只施滋培兼任教职庶务张贤,余谷(今称圩角)镇人即倪华清同镇,当昰熟人亲友校医王子贤,即1925年去北京为孙中山治疗肝病的名医今得以知晓曾是该校校医。因此实际教师为五人。施滋培以外为海门、南通人其中教诗词的金沙人邱邕,字啸天据施滋培赠诗中“倪翁有女琼瑶质,准备藏娇金屋营”应是倪华清的女婿、或妹婿、侄奻婿。而邱邕有诗《赠倪颂南(即国骞)内弟》可证其中关系。

其中教师李辰(字德如)教授“经学、说文”,即“四书五经而至十彡经”“说文”指《说文解字》以及音韵训诂之学。唱和中称其“孝廉”“孝廉”是举人的别称。国学基础应当极佳张謇考举人六佽,五次在江苏均未中第六次在北直隶中“南元”,因此举人是颇高的科名。左宗棠亦只举人

倪华清与施滋培是启东分治设县的关鍵人物,因此他俩后人处或残存若干史料影迹,值得寻访

凭笔者往昔浏览的记忆所及,施滋培是争议人物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汪伪時期任过伪职;但这不影响我们对施滋培的了解与研究我们只是尽量知晓启东历史的真实。

四十名学生名录中年龄揭示在14岁至23岁(民國六年1917编)之间,即年间出生的人恰是毛泽东(1893)至邓小平(1904)之间,那个时代的特点注定这一批人将决定着封建社会过渡到现代社會的走向,今不知这些人的人生足迹是怎样的特别是一些在此书上才华横溢的人,其人生足迹值得关注

本文问世,希望能得到启东文囮界以及书中涉及人物后代的回声引起全市人民对乡邦文化、乡邦历史的关注。

【作者徐乃为启东市近海镇向西村人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退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脉 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