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考研学校排名,传播学考研学校排名字都认得,不知道写的啥

恢复默认设置
字数:60105
此书首发于【要阅读网】, 114啦小说获权转载公众章节
第3章怎样研究新闻学?林枫认为,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防“左”与惕 “右”、新闻改革与新闻研究的关系。二、不能用西方传播学代替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林枫认为,当前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是:有人企图以西方传播学改造代替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如说什么传统新闻学“即将成为‘一门绝望的学问’”,因为“它无法挣脱政治的束缚”。对于电视出现以后 20世纪 4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传播学,包括大众传播学,林枫认为,“我们应该采取分析的态度。它的某些研究命题、研究方法比如传播是信息分享,传播媒介分析、传播效果分析、信息反馈等等,我们可以借鉴,用以充实、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但是,应该看到,传播学在美国的兴起,是适应了资产阶级的军事宣传、总统竞选和商品推销的需要,具有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明显目的。传播学、大众传播学同西方新闻学一样,掩盖阶级立场,讳言阶级性、党性、政治性,不用阶级分析方法,往往是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孤立地研究个人对外来信息的反映。这些都同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有原则的区别。”传播学当然可以研究,但应立足中国大地,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洋为中用,而不是照搬西方那一套。研究传播学,不能代替研究新闻学。三、新闻媒体并非“社会公器” 2003年 2月 27日,某报在长篇座谈摘要中谈到“媒体的社会功用究竟应如何看?”一位教授认为:“媒体应该是社会公器”,“是公共信息平台”。 “媒体的首要功能是进行社会监测,并把观测到的东西告诉公众。”“当务之急的是应该发挥媒体社会公器的职能,抵制各种利益集团对它的侵蚀。”媒体是社会公器,为社会公众效力等论点,听起来超然、公正,相当诱人,也有一定道理。比如,媒体对气象、天灾等自然现象的报道,可以说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可是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主战反战,罢工复工,媒体报道能不偏不倚吗?林枫认为“媒体是特定群众体的喉舌并非社会公器”。在世界上存在着阶级区分、党派林立的时期,在国际上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在国内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某种条件下有可能激化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就不能不带有阶级性、党派性,不能不是某个阶级、党派、政府的喉舌。四、在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不宜同党性相对地提出人民性的概念 1979年 3月,全国新闻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及会后,新闻界一位负责同志提出了“党报的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他认为,党会犯错误,人民永远正确;新闻工作光讲党性难免跟着党再犯错误,要用人民性衡量、补充、制约党性。为了防止党犯大错误,要把中央党报办成充分体现人民性的监督党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党性主要就是人民性,没有人民性就没有党性;党性来源于人民性(或说党性来源于阶级性和人民性),又高于人民性,林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北京:新华出版社,,176林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北京:新华出版社,,180等等。这些论点扩展开去,引起长期的激烈争论。 1979年 3月 30日,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中指出:“在今天的中国,绝不应该离开党的领导而歌颂群众的自发性。党的领导当然不会没有错误,而党如何才能密切联系群众,实施正确的有效的领导,也还是一个必须认真考虑和努力解决的问题,但是这绝不能成为要求削弱和取消党的领导的理由。” 1983年 10月 12日,邓小平在《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的讲话中,批评“把民主同党的领导对立起来,在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上提出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说法”。林枫认为,共产党的党性,只能来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而不能说来源于人民性。人民性把为人民服务从党性原则阉割出去,势必动摇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支柱。“在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不宜同党性相对地提出人民性的概念。”第七节刘建明的新闻思想刘建明,祖籍河北武邑,1942年 9月 3日生于辽宁营口。1964年辽宁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分配到丹东市第十九中学做教员,期间发表了大量新闻稿、时评和理论文章。1977年 12月调到丹东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编辑。 1979年 10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深造。1982年获硕士学位后,回丹东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84年 4月任丹东市广播电视局局长、总编辑兼局党组书记。1985年 9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在甘惜分教授指导下,进行舆论学和新闻理论的学习和研究。1986年 9月,到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系任教,同年 11月出版我国第一本体系完整的《基础舆论学》(1989年 11月获北京市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87年 7月出任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系主任。1989年 12月,其博士论文《当代中国的社会舆论形态》一书出版。1990年又连续出版《当代舆论学》和《邓小平宣传思想研究》,为中国舆论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991年 8月出版《宏观新闻学》一书,11邓小平文选.第 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邓小平文选.第 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2林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北京:新华出版社,第六章理论新闻学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月破格晋升教授。1992年末,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 7月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1997年任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指导委员。1998年 10月出版《天理民心--当代中国社会舆论问题》一书,对中国的社会思潮、舆论监督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探讨。1999年 1月出版《现代新闻理论》,构建了理论新闻学的新框架,2003年 4月出版《当代新闻学原理》,以新世纪的视角探讨了新闻理论的最新发展和范畴,有很强的现实性与应用性。现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授提名小组成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市政协特邀委员、北京费尔通公司董事长。至 2004年 6月,共出版专著、合著 21本,主编《宣传舆论学大辞典》、《应用写作大百科》两部辞书,发表有关新闻学、传播学、当代中国研究、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论文 540余篇,有多篇论文获奖,是我国著名的新闻传播学家。刘建明的新闻思想,集中体现在《宏观新闻学》、《现代新闻理论》、《当代新闻学原理》三本著作中。一、《宏观新闻学》的新见解《宏观新闻学》1991年 8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 12章25.5万字。在该书中,刘建明就宏观新闻学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为什么要研究宏观新闻学任何事物,都由宏观与微观两种空间含量构成全息变量的组合系统,使人以两种不同的领域来认识事物。新闻学研究如果只有微观这一种世界观,必然陷入目光狭小的偏颇,很难摆脱经验描述的章法。宏观总是制导微观,确立微观的走向,而微观则构成宏观的基元。在宏观世界观统摄下深入微观世界的求索,“必然使理论新闻学根深叶茂,其科学原理更加坚实,理论色彩也更加浓重”。刘建明认为,宏观新闻学是从社会整体和广阔的社会运动中研究新闻活动的机制与规律,它在全部新闻学中处于统领地位。其研究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本体研究,即着重于新闻自身及其历史进程本质的研究;另一是环境研究,即对新闻媒介及其体制自身和社会环境联系的探索,展望与此相关联的社会民主化,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对报道方式与效果的制约”。宏刘建明.宏观新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观新闻学从研究新闻活动的社会整体入手,进而展开对与此有关的新闻自身要素的整体进行探索,其中包括新闻媒体、新闻报道、新闻宣传、新闻传播功能、新闻自由、新闻法制等范畴。(二)新闻是社会进步的中介人类在共同劳动中形成社会生活,并产生对新闻传播的需要,从而出现新闻活动这种社会现象。新闻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又产生了庞大的新闻事业,使新闻活动专业化、技术化。新闻活动是一种社会交往方式。新闻是精神活动中特殊的意识形态,正在日益强化社会意识沟通的职能。人类社会的形成,使生产、生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交换新闻和各自的观念,不仅成为人类交往的方式,而且成为社会交往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内容。新闻及报道新闻的机构,具备上层建筑的全部特性,它既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产物,又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新闻媒介不断真实地反映社会状况,报道社会的各种变化,给上层建筑输送准确而有价值的信息,成为社会有机运行的中介。新闻的特征有事实性、真实性、时限性、倾向性;新闻的报道方式有客观报道、典型报道、分析性报道与反复报道等。(三)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新闻自由,就是在法律范围内占有传播手段的公民,享有报道消息、表达意见的权利;有采访自由、传递自由、发表自由、隐匿新闻来源自由。从历史发展看,新闻自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成果,是人类独立认识、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权利与义务,是人类一切自由的动力与中枢。从现实状况看,当代社会,存在两种对立的新闻自由观,刘建明把它分为自然法与现实法两种不同的新闻自由观。自然法的新闻自由观倡导绝对的办报自由、言论自由,宣扬人类的理性高于一切,提倡“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的主张,“坚信绝对的言论自由能使真实的、正确的思想保存下来,虚假和错误的思想会被克服”。主张独立办报,反对新闻控制。现实法的新闻自由观认为有自由,必有制约。新闻传播要受社会责任、新闻法律的制约,要受新闻政策、新闻法规、财团权力、党政权力的社会控制。现实法新闻自由观并不反对一切检查制度或政府干预,只在于这种检查与干预是否具有一定的合理度,即能否反映人民的意志,符合法律及其程序。与此同时,这种检查和干预不能封锁正常消息,剥夺新闻媒介合法的报道权。“对那些不损害国家利益,不至刘建明.宏观新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六章理论新闻学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引起社会动荡的报道,新闻检查又必将承受压制新闻自由的指责,成为一种非法行为。”二、《现代新闻理论》探索面向 21世纪的新闻规律《现代新闻理论》1999年 1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全书共 7章 35万字。这是一部面向 21世纪、探索新闻规律的著作。(一)面向 21世纪的新闻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中国确立以后,新闻媒介日益凸显出多方面的属性,即信息属性、舆论属性、政治属性、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这 5种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只强调一种,忽视其他属性就会产生片面性”,“新闻是一种特殊商品,像其他商品一样经历了资本的循环运动。这是一个实践先于理论的问题。当理论界还在争论不休的时候,早在 100多年前通讯社就开始销售新闻了。但无论如何,新闻的商品性绝不是它的本质属性,它永远从属于思想性或政治性。”人类共同利益的因素逐日增加,知识经济正成为一种统治力量。西方新闻媒体在我国边缘地区一天 24小时播放节目,网络报纸已经闯入国门,进入家庭,直接阅听外文报道的人越来越多,只是为了获取某些国内媒体的不报道的消息。积极地迎接挑战,改变用消极抵御的方法封锁信息,是开放时代的理智选择。在高科技和新闻网络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对异向新闻的堵塞已不复灵验,难以见效。新闻事业从内部加强竞争力,增强新闻的理性,时效性和信息的丰富性,从而提高对受众的吸引力,已成燃眉之急。对国外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缺乏系统研究和了解,从以我为主变成“唯我是听”,给我国的新闻传播“进入西方社会以至整个世界造成障碍”。知己知彼,取胜之道。让中国了解世界,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二)探索新闻报道规律刘建明经过长期研究,概括出四条新闻报道规律。一为新闻报道的事象化规律。“只要是真正的新闻,必须具有事象性,否则就谈不上新闻的可感性和可知性”,用“事实说话”,使新闻事象化,是刘建明.宏观新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06新闻报道的主要规律。二为新闻报道的时态规律。“新闻的时限性决定新闻报道具有若干时态规律,即事实只有在一定的时间状态下报道才能保持最好的影响力,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三为新闻主题的涵化规律。新闻内容的涵化,实际是涵化新闻主题。“运用一定新闻意识突出新闻主题,这是新闻报道的根本规律,也是新闻科学的表达媒介倾向的规律。”四为新闻报道的舆论定向规律,指的是新闻媒介通过一定数量的同类内容的报道产生特定社会舆论的法则。新闻引导受众,不外乎是要受众赞成或是反对某种事务或某种观点,这说明新闻报道本身就具有舆论定向的作用。“新闻媒介引导舆论,表现为报道、分析事件,向受众提供鲜明、正确的道理,在公众中形成强大的态度定势。”(三)中国报团的发展模式与前景展望从历史上看,报团是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形成的,对于报团所有者是有利的。报团集中了更多的人力、财力,充分发挥其潜力,提高投入产出比率。报团整体实力增强,更能经受市场风险,抵御外来挑战,在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我国,报业集团利用其自身的社会地位,具有收集和掌握大量政治和经济信息的优势,能发挥巨大的社会作用。报业集团能利用财力、物力、人力的优势,把主报推向国际新闻市场,参与国际新闻传播。但也可能出现一些负面因素,在一个地区使许多报纸归属于一个“老总”,影响言论与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垄断价格,损害消费者和广告客户的利益,扶优制劣,应“遏制报业集中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三、《当代新闻学原理》探讨新闻理论的最新发展《当代新闻学原理》2003年 4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 3月修订再版。全书共 12章 73.6万字,以新世纪的视角探讨了新闻理论的最新发展和范畴,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原理。(一)新闻的定义与新闻的本质对新闻的界定,新闻学界争论不休。最有代表性的有“报道说”与“信息说”。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25,131第六章理论新闻学研究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北京:民族出版社,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该书作者认为,“报道”是记者和媒体行为,不是新闻的“定义项”,不能把它作为界定新闻的“属差”。实际上,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的新闻未被报道,报道与否不能决定事实是不是新闻。“新闻存在于客观世界中,记者的报道只是扩大了它的传播范围,并不能决定它的性质,更不能决定它的存在。”作者还认为,对信息通常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它是两次不定性之差(美国香农),即人们对信息不确定性认识的消除。这是指电子通讯工具(电话、雷达、电报、电视机和收音机等)在收到明确信号前发出的“沙沙”、“滴滴”声和其他不确定的杂音、杂像的消除。“把这个内涵用于新闻定义,显然是一种荒诞的移花接木。”对信息的第二种解释,是指消息、新知识、情报或事物变化的最新情况。从这个意义上看,可以把新闻称作信息,信息和新闻的概念是等同的。但严格说来,信息是消息中的单位,表明消息的内容,一条消息由若干信息所构成。刘建明认为表述新闻定义的关键在于什么样的事实能成为新闻。他在 1999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新闻理论》中提出他的新闻新定义:“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陈述。”刘建明认为这一定义,不仅涵盖了报刊,而且囊括了一切电子媒介的各种报道。陈述既可能是文字的,也可能是图像的。这一定义揭示了新闻的全部内涵,概括了新闻的基本属性,“它包括满足公众需要、事实的时间性、须知性和转述性几个要点”。新闻的本质,是从新闻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方面考察新闻的性质。新闻的本质首先表现为人类解构现实的思想图式。人类依据事实认识生活环境,是由于事实是最可靠的,借助事实把握世界,使新闻成为人类理解现实生活的主要方式。新闻引起讨论,讨论可以促进思想,而思想则是启蒙的力量。因为新闻不仅包含默思的材料,而且不断证实某种生活的正确程度,这是新闻的第二个本质。一条新闻的效力是和它公开报道后受阅者的多寡成正比的,即使这个比例有程度上的差别,但大体上总要形成一定的规模。“这说明新闻反映的是公共性的事件,构成大众注意的公共话题。这是新闻本质的第三个表现。”(二)从新闻本源到新闻真实对于记者来说,新闻真实性既是主观范畴,又是客观范畴。“新闻真实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是记者的认识和客观事实的统一,是生活本源被反映的结果。”说新闻真实是记者的主观范畴,一是指,没有记者的采访、分析、综合就无法再现事实的原貌,事实本身不会直接跑到公众那里。二是指,不同记者的认识能力有很大差别;新闻失实的责任主要在记者。三是指,对同一条新闻,由于报道的角度不同可以勾勒出不同的真实画面;这种差异不是失实的差异,而是真实的差异,取决于记者观察的方式或选择事实的原则不一样。四是指,真实并不是客观性概念,客观世界不存在真实,真实是一种主观认识。主体对客观事实认识得完全正确并如实把它反映出来,才能谈得上真实。真实是一种认识活动及认识的结果,因而它是主观领域里的概念。说新闻真实也是一种客观范畴,主要是指:(1)没有客观事实就没有报道的真实,记者的真实认识来源于客观事实,体具的实事客观的是映反内容新闻的)2产生。(从就无实真,实事客观开离过程,真实反映的全部东西要和客观事实相吻合,否则就会出现假新闻。新客观,西是第二性的东实真新闻)3的。(为转移志意的体媒不以是实真闻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和前提,永远是第一性的东西。新闻是记者意识活动的结果,永远受事实第一性的制约。新闻真实是对事实存在的确认,给人们揭示的是事物的实在性。真实是新闻的本性,它和新闻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是新闻本源被感受、被摄录的行踪。它是看不到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它,识别它在新闻中的隐微。该书作者把新闻真实的定义概括为:“新闻中不仅某个具体事实符合实际,而且反映全面事实的真相。”新闻真实有三种状态:真实地概述事况、真实地陈述情节、真实地阐释事实。新闻真实有个体真实(单一事实的真实)与整体真实。整体报道的失实,往往表现为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主导倾向与次要倾向,把事实总和中的少量和非主导的事实报道得过多,频率过高;而把事实总和中的大量、占有主导地位的事实报道得太少,甚至不报道,颠倒事实类型的量比造成某种假相。 “这样的报道,尽管每条新闻的个体事实都是真实的,但整个报道却是虚假的。”第六章理论新闻学研究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90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8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三)新闻传播的负面效果新闻传播的负面效果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指新闻报道给受众和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引起多数受众不满。二是指新闻报道常常与报道者动机相反,产生传播悖论。例如,一则表扬先进的报道不仅不能“扬善”,反而引起受众的反感,使被报道的先进人物十分尴尬;某些揭露性报道,不仅无助于克服社会的阴暗面,反而使社会的丑陋现象越来越严重。产生诸如此类的消极效果,有极其复杂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记者忽视了社会悖理因素的作用。刘建明分析新闻传播的悖论效应的表现与原因:社会事务都有一定的度,都在某个环节上相互牵制:宏观与微观层面相互联系,但微观有背离宏观的整体走向;事物的分寸具有严格的界限,丑恶与善美、虚伪与诚实既不能颠倒,也不能宣扬过度,否则会引起公众的强烈反感。真理被怠慢,就产生新闻报道的悖论,造成预想不到的后果。“凡是贯穿悖论的新闻,就要产生社会负效应。新闻在群众中产生的逆反情绪,是报道发生社会负面效果的第一个表现。”有些新闻对事实的分析不合逻辑,歪曲事件的必然联系,引起公众的斥责。对先进人物使用“绝对化”的语汇,赞誉过度,常常引起受众的反感。譬如有些新闻常说:“几十年如一日” --几十年时间,能每天都一样吗?“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把集体放在心上”--公众自然产生疑问,难道睡觉也在想集体的事情?这些说法,让人觉得过于夸张,不可信。新闻报道要及时迅速,播报时过境迁的事件,要在时间上作出准确的说明。1992年陕西安康“7
31”水灾报道,由于错过时机,造成歪曲事实的后果。洪水开始进城时,记者立即发稿,向全省告知安康地区已经开始进水,水深没膝,尚无一人死亡。但由于种种原因,稿件被“压”了十几个小时,8月 1日早晨电台播出这条消息,此时安康城区已成泽国,一些人丧生于洪水之中,安康人听到这样的报道无不气愤,许多听众骂记者、骂新闻单位胡说八道。记者的视点不能紧随事件的发展,把新闻拖成旧闻再报道,把落地黄花视为枝头鲜花,就可能欺骗公众,激起公众的愤怒。新闻媒体对某一问题的报道,使受众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得出相反的结论,这种传播效果称为“逆反效应”。刘建明认为新闻传播造成逆反效应的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原因多为:(1)传播环境存在着与传播信息相冲突的社会压力,新闻报道的目的同公众的愿望和追求相反;(2)受传者和报道者对事物认识的标准、认识的方法不一样,对事件得出不同的结论;(3)媒体对新闻效果的设计超出受传者对传播效果的实现能力,宣传规模过大,形成灌输强势,引起受众的反感。产生逆反效应的新闻,在内容上可能没有谬误,但对传播对象的接受愿望而言,仍有好坏之分。“新闻的信息价值在于受传者的可受性,报道内容与公众在思想和心理上的接近,就能避免传播的逆反效应。”(四)新闻产品与传媒市场新闻传媒作为复杂的人类组织,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机构,又是一种产业。因为它只有在市场销售中才能实现信息传播。在通常情况下,市场交换对新闻事业是必不可少的,新闻产品只有销售出去,整个新闻事业才可能有效地发展。新闻是不是商品?这个问题争论了多年。可以肯定地说,报纸无偿散发给人们,或公款办报订报,报纸上的新闻就不是商品。“只要报纸拿到市场上出售,重视成本和盈利的关系,新闻就是地地道道的商品。”物质产品只有一个效益,即它的使用价值能不能完美实现,使用它的人是否好用。新闻商品要讲两个效益,一是影响人和社会政策产生积极的效果,二是在经济上创造价值,获得显著的效益。这种收益包括媒体和受众两个方面,既给媒体带来利润,又给相关的受众在经济活动中指出获利的途径。判断新闻单位生产经营的好坏,不仅要看它实现经济效益的多少,同时更要看它实现社会效益的大小。社会效益决定我国新闻业的性质和方向,经济效益为繁荣产业、实现其思想效益提供物质前提,二者缺一不可。“努力实现两个效益,成为新闻单位生产经营的目标。保证两个效益的顺利实现,必须妥善处理两个效益之间的关系。”新闻作为一种意识生产,如果不能产生价值,就不会进入流通领域,成为商品。新闻创造了再现与评述时事的意识形式,使人们获得了对客观世界的确定性,成为一切意识产品中最基本、最具前提性的产品。“这种价值使新闻在整个人类生活中产生一种‘看穿’世界的作用,人类对它的依赖,随着历史的发展,也随着媒介的先进程度而不断加强。”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525,527第六章理论新闻学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新闻媒体开发受众、新闻资源、广告和资本四个市场,平衡媒体与广告商的需求,促成四个市场的良性循环。以高质量的内容吸引大批受众,从而换来充足的广告收入和投资,是新闻传媒经营的基本目标,这一切,都要通过新闻市场来实现。媒体全面地进入市场,是媒体资本经营的前提。媒体只有成为市场的独立法人,经过公司化的改造,彻底摆脱行政控制,才能有效地参与市场活动。第八节李良荣与《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著的《新闻学概论》,既是获奖教材,又是创新著作,值得一读。李良荣,原籍浙江镇海,1946年 1月生于浙江宁波,1968年 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本科,1968年 9月至 1979年 7月在江西省吉安地委宣传部工作,1979年 9月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攻读硕士学位,1982年 7月毕业后留系任教,1983年晋升为讲师,1986年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晋升为教授, 1995年成为博士生导师,是我国著名新闻学家。 1986年~1992年曾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科研。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河北大学、郑州大学、广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十余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1991年~1992年间,曾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讲课程有:新闻学院本科生新闻学概论,研究生西方新闻理论与实践、中国当代新闻理论研究、世界各国新闻学综论等。研究方向:新闻理论、宣传学、当代世界新闻媒体。曾经主持与正在主持的有教育部 3项重点科研项目,两项上海市社科项目,并获得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多次奖励,荣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出版 9本著作和教材,在全国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80余篇。其中《新闻学概论》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从 2001年 3月以来二版 8次发行量近 6万册,被全国百余家大专院校采用,是采用面最广的一本新闻学教材。目前,李良荣担任全国第一套完整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核心课程系列教材”的总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套 16本),“新闻传媒评判”丛书的总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套 10本),“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文库”编委会主任(新华出版社出版,全套 28本)。在长期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中,李良荣提出不少富有开创性的理论主张,其中, 20世纪 80年代,把信息概念引入新闻学, 90年代提出的中国传媒具有“双重属性”,对中国传媒业的“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的总体构想等,曾在业界、学界产生影响,并成为新闻界的共识。李良荣把精力放在培养学生上。2001年~ 2003年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无记名海选中,连续 3年,李良荣被评为“最受学生尊敬的教师”。他先后指导过 8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其中一部分学生已成为媒体领导、教学中坚和科研的后起之秀。李良荣著的《新闻学概论》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1年 3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初版,2003年获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04年 3月经过修订,出第二版。《新闻学概论》全书 36.4万字,除绪论、后记外,共 16章,即:新闻活动;新闻;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新闻事业的产生;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新闻媒介的性质;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大众传媒与社会;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新闻媒介的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新闻媒介的受众;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新闻选择;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中国的新闻改革;新技术与新媒体。李良荣著的《新闻学概论》一书,提出不少新见解、新课题:一、新闻的两种定义与四种选择什么是新闻?李良荣认为,在新闻工作与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定义。新闻定义(1):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定义(2):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新闻是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这两个定义,对于新闻是互为表里,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内涵与功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5第六章理论新闻学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能。大千世界,每日每时发生的新闻实在太多,报纸版面有限,记者的精力与时间也有限,为了解决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新闻必须进行选择。新闻选择需要标准,选什么,不选什么,新闻学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李良荣认为,对任何新闻媒介来说,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规是新闻选择的四项主要标准。(一)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根据这个新闻定义,我们所选择的事实一要真实,二要新鲜。(二)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为了解决究竟选择什么事实才会引起公众兴趣这个难题的。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五个“性”。新闻价值是解决报、台新闻的阅读率、收视率、收听率问题,让人们喜欢读看听。(三)宣传价值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与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由于新闻媒介的背景不同、性质不同,办报(台)的方针不同,宣传价值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一般地说,宣传价值包含五个方面内容,即: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2)针(1)价值标准的一致性;对性;(3)普遍性;(4)典型性;(5)时宜性。(四)新闻法规某个事实在政治上、法律上容许不容许公开地传播,这是任何新闻机构必须考虑的问题。“容许不容许的标准就是新闻法规”,“新闻法规一般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订,对新闻事业有强制性,目的在于约束新闻报道,以免危及国家利益,统治阶级利益”。二、探讨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新闻有学,学在规律。新闻事业的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李良荣概括为 6条:(1)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不同的新闻体制是由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2)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新传)3。(规律条客观的一业发展事是新闻这,小大模和规度速发展的业事闻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不管有意无意,报纸、广播、电视为争取受众必须地存在着竞争,这在任何社会里都是无法控制的。每一种大众传媒,每一个新闻单位,为了求得自己发展,不被淘汰,都需要扬长避短,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是新闻事业的又一条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4。(规律观受众的多元需要,促使媒体多样化。信息时代的一大趋势是非反)5。(此如样也同体媒。代替所需求的多样化需求被的致过去一,化体群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6)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业而产生、发展。“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对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社会日趋现代化,新闻报道手段的多样化,向新闻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不能适应现实需要。这就必须兴办专门学校来大量训练。”三、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怎样看待新闻媒介?人们往往给予新闻媒介太多的赞美,很少会去考虑新闻媒介的消极影响;而教育水平越低的人,受到这种消极影响越大。李良荣认为,从社会的实际效果来看,新闻媒介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是)1。(起在一织交地杂复综错么那,矛盾么那们眼前,但新闻失实、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2。(众受导误扰干染污信息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3)新闻媒介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4)新闻了进促媒介新闻)5。(望欲的限无人个了发诱却,观空时的们人了变改媒介人类的文明,却污染了社会空气。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99 第六章理论新闻学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四、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性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是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显著特征。作为反映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新闻媒介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信息(娱乐)产业,这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是一个常识。但在中国,有此认识还是近几年的事情”。长期以来,我们把新闻事业的属于仅定位在上层建筑内,并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即党的宣传工具。这一认识从我们党的报刊一开始创办就确定下来。这是党的新闻事业半个多世纪的基本运行模式。其间,1949年 12月,新闻总署召开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决定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但没过几年就停止执行;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首都 8家报纸试行企业管理,但实际上也没有真正推行。一直到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新闻界逐渐达成一个共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不但是一支强大的精神上、道义上的力量,而且还是一支强大的经济力量。新闻事业不但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而且其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进而形成新闻事业具有双重性的新认识,“即新闻事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我国新闻事业双重属性的外在表现形式。这意味着,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它不能像一般企业那样可以自由出入市场,可以作为“无主管企业”,可以自定方针,而是必须服从党和政府领导。但可以在管理上采取企业方法。新闻媒介是独立法人,在经济上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或者说,新闻媒介在政治上必须恪守党性原则,经济上则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确立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极大地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传媒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1)新闻媒介形成了积极竞争的态势。竞争的目标是争取更多的受众;为了吸引受众,就要不断改进版面、改进节目,从而使媒介更加注意塑造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2)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设备的更新。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也是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05)4。(馈反的众受重注加媒介更新闻)3争。(竞的备设新闻媒介更加重视自身管理、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开源节流,发展壮大。五、怎样看待我国的新闻改革从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的新闻改革已经历了 25年。25年来的新闻改革波澜起状,有顺也有逆,有进也有退,但总的趋势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蓬勃地发展着。尽管人们对新闻改革的评价不一,新闻界的现状还难尽如人意。但李良荣认为,25年的新闻改革,中国的新闻媒介有过 3次大的跨越。第一次跨越,从 1979年到 1982年,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恢复报纸为“新闻纸”的本来面目。第二次跨越,从 1983年开始,信息概念引入新闻界,导致新闻媒介功能的重新定位,从而引发新闻媒介的巨大变化。第三次跨越,从 1992年以后开始,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新闻事业就它生产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来说,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但同时,就它为全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和娱乐来说,属于第三产业即信息产业。新闻媒介一旦在经营上走向市场,竞争立刻在新闻市场上展开。竞争给媒介带来的变化是:受众中心地位的认同;调整内部结构、搞活媒介机制;组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扩充硬件,扩大容量。 1996年 1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 1996年 12月,中央“两办”发出《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管理的通知》(厅字〔1996〕37号),要求本着“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原则,对全国报刊治散治滥,开始了 3年左右的报刊结构整治。这两件事并非偶然,标志着新一轮改革的起步。针对传媒业积累的内部矛盾和中国社会环境的变化要求,从 1996年开始,中国传媒业终于自上而下,由外而内开始主动进行战略性的大调整,先是报业而后是广播电视业,从结构调整入手,以集团化为手段推进外部资源整合和内部制度创新。从得失看走向,从过去看未来。李良荣展望 21世纪前 10年,我国新闻第六章理论新闻学研究媒介将发展为明显的 5大趋势: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一)制度架构--从人治走向法治中国将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法制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大众传播的法制化管理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二)竞争格局--从相对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 20世纪末,报团纷纷崛起。1996年,我国组建了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到 2000年,总共有 15家报业集团批准成立。媒介正在摆脱以往小规模、相对较为自由的竞争状态,而代之以兼并浪潮的涌动。这一切,表明了一种动态:媒介竞争从相对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三)媒体运作--从传者为中心走向受者为中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媒介以传者为中心进行运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介则以受者为中心进行运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从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的转化,势在必行。(四)受众兴趣--从雅俗共赏走向雅俗分赏从雅俗共赏向雅俗分赏的过渡,反映了两种趋向,一种由于受众兴趣的不同,产生了受众分化,受众从大众化向小众化方向发展;另一种趋向,媒体从单一性向多元化过渡。(五)新闻理念--从新闻学走向大众传播学进入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独特的经济力量迅速崛起,使新闻学研究面临了许多崭新的问题。“新闻学的发展与借鉴大众传播学的要求愈来愈紧迫。这两门学科的转化、整合,是新闻实践的呼唤,是一个总体的趋势。”20世纪 9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新闻媒介的改革。媒介结构从单一的党报走向多元化的报纸结构;媒介功能从唯一的宣传功能走向多元化功能;媒介经营方式也越来越多。但传统新闻学已经不适应发展。它存在着开设课程老,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缺少定量,研究范围窄等弊病。李良荣认为,“理论的力量在于为实践开辟道路,新闻学要为新闻改革开辟道路,它自身就必须进行改革,如果光是运用传统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是不足以应付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的。尤其是面向 21世纪,新闻学需要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吸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346~ 347 第九节余家宏等与《新闻学基础》由余家宏、宁树藩、叶春华主编,王中作序,李良荣、刘海贵、张骏德、张子让、高冠钢、武伟参与写作的《新闻学基础》,是一部全面、精练阐述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中国新闻史的学术著作。著名新闻学家王中在本书序言中指出:“欲要更新新闻事业的面貌,必先更新新闻观念,必须研究新闻学,阅读一些新闻学著作,探索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在这方面,《新闻学基础》一书庶几对大家会有所帮助和启发。”1985年 9月《新闻学基础》一书在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当年即荣获 1985年安徽省优秀著作二等奖。余家宏,1916年生,新闻教育家、教授。江西南昌人,中共党员。1941年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历任拉丁化新文字刊物《认识》、《我们的世界》编辑,广东中华文化学院讲师,南华学院副教授,上海育才学校新闻组主任。1949年上海解放后,任华东新闻学院教务处副主任兼专修科主任。1950年 10月调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历任新闻理论教研室主任、系资料室主任、系副主任,上海市新闻学会顾问等职。1951年主编《复旦大学校刊》,1979年主编《新闻学研究》、1981年实际负责编辑《新闻大学》杂志。与他人合著《新闻学简明词典》、,、论文有《新闻学词典》合编《新闻文存》《新闻学基础》等书。《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党报思想的发展》、《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发展》等。198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新闻学基础》全书 36万字,除序言外,分 3编 21章。第一编新闻理论,除绪论外,有人类的新闻活动和新闻事业、新闻事业的特性和社会功能、新闻事业和宣传活动、我国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新闻选择的基本标准、我国当前的新闻改革 6章。第二编新闻业务,有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 3章。第三编中国新闻史,有中国的古代报纸、外报在华的全面垄断、我国自办报刊的初兴、维新运动时期的办报热潮、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革命派报刊与改良派报刊的新扩展、武昌首义和民国成立后的新闻事业、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大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大革命时期的报刊、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人民新闻事业的历史性胜利 12章。《新闻学基础》理论部分重点介绍如下:第六章理论新闻学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一、关于新闻学研究的对象与作用新闻学研究什么,它有什么作用?该书作者认为,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活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与工作方法。研究新闻学理论的意义何在?作者认为,第一,“指导新闻工作者从事正确的新闻实践,少走弯路”;第二,“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第三,“指导新闻事业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改革”;第四,“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以科学态度借鉴国外新闻工作的经验”。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这四大作用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新闻理论对新闻实践的指导作用。二、关于新闻传播功能与规律什么是新闻事业,它的功能是什么?新闻界历来有争议。该书作者认为,新闻事业是以采集和公开向社会提供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具有沟通情况、提供信息;宣传一定主张,反映、影响社会舆论;传播知识,开阔眼界;提供娱乐,丰富业余生活四大功能。不同的传播工具,不同类型的报纸,各有不同的特点。作者认为,纯粹提供信息的新闻,称为“纯新闻”,要采用“客观地叙述事实”的方法来写作。而指导性新闻,既要传播信息又要传播观念,写作的方法是“用事实说话”。当我们利用新闻事业进行宣传时,应遵循新闻事业的客观规律:一是分清指导与指令,莫把指导性当作指令。二是开拓指导面,莫把指导性局限在工作经验介绍上。三是尊重新闻特点,切莫“削足适履”。四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纠正图解政策的做法。余家宏等.新闻学基础.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8~ 22,46,50~ 51 三、关于新闻的选择如何解决有限的报纸版面(广播电视节目的有限时间)与无限事实的矛盾?选择事实便是新闻工作的一个基本问题。新闻选择仅仅是对事实的选择,并非对新闻写作好坏的选择。作者认为,真实新鲜、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规,组成了新闻选择的四项标准。记者、通讯员面对的是事实,凡符合标准的就深入采访,不符合的,就舍弃。编辑面对的是新闻稿,在审稿过程中,首先注意到的是新闻稿中的事实是否符合这四条标准。本书的精华,突出新闻观念的更新,使党报成为各级党委的智囊团,社会的思想库、情况库。第十节杨思迅与《新闻学教程》杨思迅是一位颇有独立见解的新闻学家;他著的《新闻学教程》,是一部有新意与特色的理论新闻学教材。杨思迅,1935年生,北京顺义人,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 11月~ 1954年 8月,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担任建筑工会干部。1954年 9月~1958年 8月,在北京大学工农速成中学读书, 1958年 9月~ 1962年 10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深造。大学毕业后,1962年 10月~ 1982年 2月,先后在《哈尔滨日报》、《哈尔滨晚报》担任记者、责任编辑。1982年~ 1983年 6月,在黑龙江省新闻研究所工作。1983年 6月~ 1984年 8月,担任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新闻教研室主任,为了教授新闻理论,边撰写、边讲授,写出了《新闻理论讲授纲要(未定稿)》及其讲稿(后改名为《理论新闻学述要(初稿)》,连载于《新闻传播》 1985年第 1期~ 1989年第 2期)。1984年 8月~ 1986年 2月,担任黑龙江省新闻研究所编辑、情报室主任、《新闻传播》主编。1986年 2月,任黑龙江省新闻研究所副所长、省新闻学会副秘书长、《新闻传播》主编。1987年 11月被评为高级编辑。著有《新闻学教程》、《大众传媒的软件余家宏等.新闻学基础.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第六章理论新闻学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建设》等著作。《新闻学教程》从构思到出版,历时 8年。1990年 12月,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新闻学教程》全书分三大篇,除卷首絮语,共 15章。第一章为“新闻学绪论”。上篇新闻篇,有新闻特性论、新闻传播论、新闻价值论、新闻宣传论 4章。中篇事业篇,有进步需要论、性质功能论、区别联系论、社会制约论 4章。下篇工作篇,有真实立命论、服务受众论、党的观念论、软性指导论、褒贬扬抑论、新闻职业论 6章。杨思迅的《新闻学教程》究竟有些什么特色与新意?一、新闻是报告、摹写新近事实的文化信息什么是新闻?杨思迅从新闻的需、传、新、事四个角度,给新闻下定义:“新闻是其接受对象需要(有用性)而未知的(新鲜性)新近(及时性)事实(真实性)的文化信息(传知性)”。新闻的形态是“传”(文化信息),新闻的本源是“事”(客观存在),新闻的特征是“新”(新近、未知)、新闻的检验是“需”(接受对象需要)。杨思迅将新闻传播手段分为原始传播、符号传播、图像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5种方式与听受新闻、视受新闻、兼受新闻 3大类别。事实(新闻源)、新闻媒介、新闻接受者是新闻传播过程三大组成元素;了解事实、信息加工、信息接受是新闻传播三个阶段。“新闻是报告、摹写新近事实的文化信息”。文化信息是为传而发的信息。事,就是客观物质对象的一种运动状况。新闻,就是对人们需要而未知的种种物质对象的运动状况加以摹写、传播的。新闻是信息,是事实的反映而非事实本身。二、新闻价值与新闻价值素新闻到处有,身价各不同。什么是新闻价值?新闻界争论不休,既有“说什么 ”的外延之争,又有“是什么”的内涵之争。杨思迅认为,“新闻价值是事物满足人们对未知的新近杨思迅.新闻学教程.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事实的获知需要的功能”,新闻价值存在于事实(潜态)、新闻材料(寄态)、新闻(显态)之中。构成新闻价值素有两类四项,即:事实的相关度(利害相关、心理相关);事实显著度(变化显著、新奇显著、人物显著);信息传递的传真度、信息传递的时宜度。前两者是事实要素;后两者是技术要素。在当代社会,新闻采集者、把关者手里都有两把“尺子”,“一个是新闻价值观,一个是宣传价值观”。三、新闻与宣传异同观新闻与宣传有什么关系? 20世纪 80年代初讨论,有包容(两者是部分与整体关系)、无差别(新闻就是宣传)、交叉(两者虽不同但相互交叉、渗透)、并列四种看法。杨思迅认为,从传播形式与内容来看,两者是相似的。但目的不同,新闻是为满足新闻接受者对未知的新近事实的获知需要而传的,宣传是为满足宣传者传输自己的某种观点的需要而传的。传的归宿各异,新闻传的结果是受方晓其事,宣传传的结果是“传方扬其理”,“成功的宣传则是受方服其理”。四、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需要”,条件是“社会进步”什么是新闻事业?它产生与发展的动力与条件是什么?杨思迅认为,新闻事业是以采集和传播新闻为基本工作内容的传播系统、传播组织、传播工具的总称。在现代,它包括报社、电台、电视台、新闻电影制片厂、时事政治期刊杂志社、通讯社等整个新闻系统和每个具体单位,也兼指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电影、时事政治期刊等每种传播工具。新闻事业从何而来,如何而来?“社会需要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动力,社会进步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二者综合起来,就是进步需要论”。新闻事业是背靠一定集团、面向社会大众的新闻传播和舆论宣传工具,是工具性、社会性、集团性的统一,具有沟通、扩散,宣传、教育、矫偏、排异,组织、调适,消遣、娱乐诸功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是无政府状态、集团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先进阶级、先杨思迅.新闻学教程.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62,78第六章理论新闻学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进政党的事业,“是为大多数人的事业,是前程远大的事业”。五、新闻事业要受社会的制约系统离不开环境,系统要受环境的制约。新闻事业这个具有自身特点的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为社会服务,也必然、必须接受社会的制约。社会制约,是新闻传媒发挥正功能,避免负功能的条件。杨思迅认为,新闻传媒有 4种社会制约力量,最直接的是新闻传媒所有者的制约力;最公开的,是国家权力机关、执政党制导者的制约力;最根本的是接受者(受传者)的制约力;此外,关涉者(新闻来源、广告源、同行、邮局)的制约力也制约着新闻传媒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一般地说,所有者、制导者的制约力,表现在对新闻传播重大问题上的硬性制约(亦称控制制约);关涉者、接受者的制约力,表现在具体问题上对传媒的软性制约(亦称牵制制约)。社会制约可分为良性与劣性两种制约。完善硬性制约,最重要的就是加强法制,改进体制,讲究领导艺术。改善软性制约,“要通过媒介和业务交流渠道广泛宣传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使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更好地在了解的基础上应用新闻传播媒介,从而给自身创造良好的大环境”。六、舆论向导,贵在软性指导坚持无产阶级党性,是国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光荣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工作者,肩负光荣使命,要有党的观念,真实立命,服务受众,褒贬扬抑,任重道远,向导舆论。什么是舆论,怎样向导舆论?杨思迅认为,“舆论就是众公开表露的共同意见流”,是具有共同利害或相近见解的为数众多的人们,在一定时期内针对某些社会性的问题公开表露的倾向鲜明的共同意见流。社会舆论,需要向导。社会主义新闻传媒,要理直气壮地强调并增强新闻的指导性。“指导者,指点引导之谓也。 ”“指导性就是向一定方向指点引杨思迅.新闻学教程.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10,66~ 67 导的特性。”指导,有软、硬之分。硬性指导,就是带一定强制性(法纪、行政手段)的指导;软性指导,则是以指导对象自愿接受为特征的不带任何强制成分的指导。由于新闻信息接受的间接性、选择性,信息传播者的身份关系,决定了新闻的指导性只能是软性指导。新闻传播者与受众不直接见面,无法强制受众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也决定不了受众的受拒好恶。传播者只能有所传有所不传,有所赞同有所反对,“只能充任舆论的权威而不能充任法纪的权威。它们可只做思想的道德的评判,却不能做法纪的裁决”。怎样认识并搞好软性指导?杨思迅认为,在对受众关系上,软性指导是平等亲切的、热情服务的指导。在传播内容上,软性指导是广泛的多方面的指导(思想、政治、工作、文化、消费、娱乐、家庭生活指导等等)。“在传播形态上,软性指导是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指导。”七、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与学习使命新闻学是研究分析社会上的新闻现象,人们的新闻活动,探求新闻工作、新闻事业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新闻学是新闻传播者必修的科学。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是以社会为对象,以调研为专业,以传播为职责,以快速为要求,以匆忙为弱点。要做好新闻工作,新闻工作者应该有理想、有抱负、有正义感、有事业心,“为真理献身的热情和自觉性”。要有学而不倦、求真求实、探索创新、勇于自律、乐于互助的必备素质。新闻工作是令人羡慕的工作,是受人尊敬的职业。然而,做好这项工作,胜任这一职业,又并非易事:需要水平,需要能力,需要知识,其中,时常被人们忽略,但又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对新闻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学习和研究从整体、本质、规律方面认识事业的理论,就可以避免在实践中成为 ‘瞎子’。”新闻工作者是社会活动家,在四化建设的新时期,需要学习的知识可以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多。“学习、学习、再学习,是新闻工作者的成功之路。”杨思迅.新闻学教程.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62,163,167, 186,1,189第六章理论新闻学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第十一节王益民与《系统 比较理论新闻学》《玫瑰花紫罗兰别样芳香--系统比较理论新闻学》(讲稿),是王益民著的《系统理论新闻学》第四版新世纪修订版。是一部颇有新意的理论新闻学教材。王益民,1934年出生于湖北鄂州,1952年经湖北人民革命学大学短期培训后,到湖北潜江从事青年团工作。1955年,以调干生身份考入西安外国语学院深造,1957年转学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 1961年大学新闻系本科毕业后,历任湖北人民广播电台、《黄石日报》、《长江日报》等新闻单位记者、编辑。1984年 5月,调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任教。1993年 6月被评为教授。主编《中国当代精彩新闻评说》、《中国记者新一代--报纸部分》、《中国记者新一代--通讯社与广播电台部分》、全国 20所大学联编教材《当代新闻学》(第一副主编)。该书原名《系统理论新闻学》,初版于 1989年 3月,连续荣获湖北省优秀新闻论著(专著)一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校优秀教材奖。该书与时俱进,1996年 10月修订出第二版,1999年 4月出第三版第 8次印刷,2002年 10月进行较大修订,并更为现名,简称《系统比较理论新闻学》,于 2003年 4月第 9次印刷问世。该书有哪些新意与特色?一、一部有新意的教材(一)新闻的“术理”与“学理”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多极化的时代大潮下,凡有志于新闻工作和新闻事业者,为了不负重托、有所建树,成为时代骄子,既要学习钻研新闻“术”(术理),新闻业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学习、懂得新闻“学”(学理),新闻所以成为一门学问的那些原理、方法及其科学体系。“学理”离不开“术理”,但“学理”是更高层次上的概括和提高。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和社会上流行一种偏见,叫“新闻无学论”,这对新闻学研究的开展,尤其对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必须在理论上和事实上予以澄清。王益民认为,“新闻学是名副其实的科学”。为什么这样说呢?(1)它有明确的研究对象;(2)反映对象的特有规律;(3)它已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新闻学是以新闻事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揭示和阐明新闻(现象)、新闻事业新闻工作特有规律为其主要内容的知识体系。从宏观看,新闻学可分为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新闻事业管理学或边缘新闻学几大类别。从微观看,理论新闻学的体系,新闻传播的客体有新闻现象、新闻事业、要论述新闻的含义与性质、新闻信息与新闻价值、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区分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两种新闻事业观。新闻传播的主体有新闻工作的政治规范、新闻报道的业务基准等等。“社会主义理论新闻学是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一个学科体系,是学术文明之花,也必将在这样两种文明的矛盾运动与发展变化中变化着自己的内容和色彩。”(二)新闻的实质是什么新闻是什么?王益民认为,新闻(现象)既可以说是“真实、新鲜而又有意义的报道或传播”,也可以说是“被报道或传播的真实、新鲜而又有意义的事实”。意思都是一样的。简而言之,新闻(现象)也可以称之为“新事被传”(新事在传、新事在线)或“被传新闻”(在传新事、在线新事)。“事”的含义,当然应该是指事实,而非谎言、虚构;“新事”,也就是新鲜的事实。从形式上下定义,新闻是“新事被传”;从内容上下定义,新闻是“被传新事”。(三)新闻信息如何计量新闻信息是广义信息论所说的“文化新信息”的一部分,即所谓对事物新近运动状态的陈述。新闻稿件中所含的新闻信息量,王益民认为,不能从形式上看它篇幅的大小,字数的多少,或播放时间的长短,必须看稿件所报道的内容如何,即要从内容上计量。“这就不能采用狭义信息论的形式主义的计算方法。”王益民提出一个计算新闻信息量的计算公式:新闻信息量=主信息+次信息Ч等级比+微信息Ч等级比-冗余信息Ч噪音干扰度王益民.系统比较理论新闻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54,58,59,第六章理论新闻学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王益民认为,既然狭义信息论的计量方法对新闻信息计量不可取,那么,把新闻报道中最小的、不可分割的、能自由运用的单一事实作为新闻信息单位,是有道理,也有可操作性。把新闻信息按其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和作用分为“主、次、微、余”,形成一个“比较级差”,既有新意,又属创见。二、该书有两大特色一是运用比较方法,对比研究。如在东西方世界新闻事业观从制度上着眼,列出西方资本主义新闻事业观比较理论模式与东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观比较模式,对照研究,异中见同,有助于发现一般规律;同中见异,有助于发现各自特色。另一是细化。细化虽不等同于深化,却有助于深化。例如,在该书中,王益民从社会开放、政治民主、技术进步三个方面阐述近代报刊产生的原因,从报刊是寻找真理道路上的伙伴、监督政府的第四等级、独立自主经营的私人企业概括西方世界关于新闻事业的性质观,颇有新意。从大众传播、社会舆论、政党宣传三个层次研究社会主义中国的新闻事业,与众不同,含有深意。王益民认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传媒),是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法律所规范的大众媒介--舆论工具--党和人民的喉舌,当然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喉舌。社会主义既是我国社会的本质特征,也是新闻事业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中国新闻传媒进一步走向世界,不是和西方新闻媒体一起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按同样的政治原则或标准“赛跑”。应该说有相同的原则或标准(这就是联合国宪章、国际法准则和其他国际性或地区性公约、条约的规定以及国际公认的那些新闻业务准则),但也有不同的原则或标准(那就是新闻媒体和记者们所属国家社会制度的制约、规范及其立场、观点的影响)。共同的新闻传播规则有,不同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也有。这是一种事实和必然。经济全球化,不是政治全球化。我国加入 WTO后也是这样。在“社会开放、政治民主、技术进步”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中国的新闻传媒,必将更加成熟、更具实力、步履壮阔地登上世界媒体大舞台,以更为活跃的姿态传播环球信息,报道中国辉煌”。王益民.系统比较理论新闻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83~ 84,256 第十二节李希光与《转型中的新闻学》李希光是一位知名度很高但又颇有争议的新闻学者。他是位多产作家,在国际新闻界颇有影响。李希光,祖籍辽宁辽阳,1959年 10月 13日生于江苏。1982年 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 1985年 8月~ 1988年 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到新华社工作。1990年 7月~ 1992年 8月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青年学者”;1995年 6月~ 12月为美国《华盛顿邮报》客座记者;1999年 7月起,任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传播系副主任、教授,兼任美国《科学》杂志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Sources杂志中文版主编、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常务理事、萨尔斯堡美国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第三届亚太媒体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2001)、21世纪新闻教育国际研讨会(2002)中方主席等。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责任教授、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咨询专家、中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界》副主编、《中国青年报》特聘专家、香港大学、四川大学客座教授等。1996年,他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东西研究所教授刘康合著《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揭露了美国主流媒介抱有成见,对中国内地的报道有片面性、不公正性;在国际学术界、传媒界、政治界引起极大的反响。研究方向:新闻学、国际传播、新闻与公共政策、国际政治学。著作与获奖众多。代表作有《中国有多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梦幻尼雅》(合著,民族出版社 1995)、《找回中国昨日辉煌》(国际文化出版社 1996)、《中国学术剽窃案例调查》(英文合著,美国《科学》杂志 1996)、《妖魔化中国:对美国媒体的批评分析》(合著,纽约英文版,1999)、《妖魔化与媒体轰炸》(合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跟我去楼兰》(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网络记者》(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0)、《新媒体与新记者》(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大音希声》(英文版,哈佛大学出版社 2000)、《变形的新闻屋》(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中国的世纪》(英文版,合著,朱镕基作序, 2001)、《新闻学核心》(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2)、《畸变的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第六章理论新闻学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社 2003)、《转型中的新闻学》(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5)等。《转型中的新闻学》全书共 70万字,分 6个部分 37章。2005年 5月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下面按 6个部分顺序对全书内容作一些阐释。一、商业环境中的新闻学剖析商业环境中商业媒体的种种弊病。在商业媒体社会里,“媒体就是一个商业企业,作为一个商业企业,目的是为了利润和金钱”,“在商业媒体社会里,记者已经演变成为一个仅仅为养家糊口而日夜四处奔波的人”。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是正常的,反常的不是很多。但是商业化媒体需要反常的东西。如果在日常采访中找不到反常的新闻,就设法策划反常的新闻(人咬狗新闻)。今天商业化媒体上的新闻不是报道出来的,而是策划出来的。媒体的日趋商业化,争抢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促使大量偏离传统新闻学的坏新闻不断出现:不核实、不准确、不公正、猜测、低级趣味。新闻报道日益商业化、娱乐化、丑闻化。以商业利益取代公共利益,以公司新闻学取代公正新闻学。怎样解决商业环境中新闻报道的弊病?李希光提出两种解决方案。其一,平衡与公正原则。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品牌和公信力的树立在于新闻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坚持平衡原则。“只有坚持平衡原则,才能完成社会对媒体所要求的真相与公正。”案件发生后要多视角地报道。在报道有争议的轰动性新闻事件的时候,一切采访都是为了寻求事件的真相并完整地报道新闻,而不应该是为了获得轰动效果。一个好看的版面或网页应该是混杂着严肃、轻松的新闻和纯粹为满足媒体消费者的娱乐性新闻。在新闻策划上,要根据新闻价值理论,讨论某条新闻对整个网页、报纸版面冲击力的贡献。其二,突出新闻人才的作用。无论传统媒体或是网络媒体,在基本原理上是相通的。依据新闻学原理,编辑记者必须学会在不确定、不稳定和冲突的情况下,运用新闻学基本原理,获取事实真相。“从新闻职业道德看,记者的角色是信息的邮递员,应该忠实地传递信息,他不忠于任何人,他只忠于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事实。准确是媒体最高的道德标准。”二、新媒体环境中的新闻学李希光认为:“传统新闻媒体和记者的出路就是上网。毫无疑问,互联网代表着新闻传播和民主社会发展的未来,是不可逆转的大潮。”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发表独立的见解,每个人都是报纸的总编辑;在网上公开发表意见时,新闻检查官很难审查你的意见和观点。每个人还是新闻记者,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新闻。由少数人向大多数公众发布新闻和信息的传播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到来垮掉了。这对于政府的新闻和宣传部门来说是危险的。同样,对于公众来说,也是危险的。过去一发生重大新闻,人们总是等待着看新华社、《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尽管有时候这些新闻机构在时效上、内容上、写作上和报道手法上不是太出色,还要进一步改进;但毕竟是出自权威新闻机构,在新闻事实上是可靠的。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新闻,信息发布者同时也是信息消费者,信息发布失去了守门员,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证。在网络时代,记者的声音通过把公众从谣言、调侃、宣传和误讯的杂音里把事物的真相展现出来。“而真正的网络时代的记者应该能够赢得公众的信任,应该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不是像某些西方记者声称的,他们只报道真相,而不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好记者来自培训、天赋和投入。世界上最优秀的记者多半是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有耐心的和有经验的师傅带徒弟而成才的。网络时代的记者必须一专多能,而不再把终生捆在一个特定的媒体。在网络时代,新媒体人必须同时具备传统的新闻采写技能,同时还要具备掌握未来新的采写技能的本领。这种新闻学新技能要求编辑记者能够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地运用文字、图片和视听资料。但是,未来最优秀的新闻记者绝对不在于他会制作网页、光盘。真正伟大的记者不在于他是否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而在于他是否有强大的智慧和发展潜力,是否有清晰的思想、深刻的分析能力和想象力。网络本来是容纳各种思想的自由交流的社区,但是今天正在演变成属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5,140第六章理论新闻学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于各种利益集团的思想领土。只有共同爱好或共同仇恨的人方可进入这块领土发表言论。一些媒体根据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通过组织研讨会、策划专家论坛,来制造新闻热点,操纵公众眼球。如果媒体制造议题,那它既充当裁判,又充当运动员。在网络这样的一个虚拟的世界里,传统新闻的公信度和职业操守将会带来媒介品牌和广告效益。“网络媒体有责任独立核对事实。在一件有争议的事件的报道中,如果听不到各方声音,不核对事实,这将成为一种严重的媒体道德问题。”三、全球传播中的新闻学李希光认为,全球化传播的主要特点是网络化。网络化由互联网、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等几个部分构成。但是,全球化传播并不意味着人类进入了一个人人平等的地球村时代。“今天的传播更多的是一种有中心的全球性传播,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播,而不是古老的‘丝绸之路’那样的双向传播。”传播和媒体的全球化既不平等,也不民主。它带来的是文化帝国主义和新闻霸权。世界需要多样化、多极化的文化;而跨国资本需要的是大一统的全球化文化。“所谓全球化文化,是属于处于支配地位民族(美利坚民族)的文化,是美国单向全球传播的大众文化。这种全球文化受支配于现代文化大生产,他们生产的画面,通过影视、广告和卫星广播,是超越语言边疆的电影。比如,默多克新闻集团、好莱坞电影和 CNN有线电视,冲破了那种旧有的面向国内市场的传播模式,而演变成了面向全球的传播模式。”在全球化媒体和文化的挑战面前,中国人应该认识到,大一统的全球化文化不代表世界文化;世界文化是没有锚地的多元文化。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仍然是文化单元的中心。只有在媒体上能听到各种不同文化的声音,世界才是一个平等的社会,地球村的村民才是平等的。应该清晰界定世界文化和全球化文化的界限。这在本质上,也是界定文化霸权和反霸权的界限。从历史上看,世界秩序和格局,无不与特定的传播技术相关。每个历史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59,261 时期伴随着新的传播手段,形成了世界新的权力中心和边缘地带。“印刷技术在欧洲诞生后,欧洲文艺复兴,欧洲逐步称霸世界。以电影、电视、卫星广播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播技术,带来的是以全球化为特征的美国文化与新闻霸权。”在全球传播的时代,最有效的传播应该是什么?就是在任何时候,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是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写新闻稿更是要简单化。怎么简单化呢?“就是形象化的表达。塑造一个形象的目的是获得人民群众最大的支持。简单化就是制造一种符号。”媒体形象的目的是获得最大的人民的支持。四、党报环境下的新闻学在媒体上最让公众不满的是,越是重要的新闻,越是重要的人物出现,越是重要的讲话,越是重要的外事会见,越是重要的发奖大会,中国的媒体越是模板化、脸谱化和程式化。 1998年春天以来,中国媒体正在发生一场“悄然的革命”。随着中国推行自由的市场经济,中国的新闻界也在迎接新的新闻学。经过 20年的改革,政府对出版业的垄断控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市场削弱了政府对新闻编辑方面有效的控制。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政府想要控制新闻,另一方面政府拒绝给媒体经济支持,而让媒体从市场上赚钱。因此,市场分享了对媒体的控制。报纸和政府都不能迫使报摊和读者卖或买某张报纸,也不能迫使观众观看特定的电视节目(但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却确有其事)。报纸和政府也不迫使商人从特定的报纸购买广告版面。“利润来自读者和广告商。因此,报纸和电视台的首要考虑是满足读者和观众的兴趣和喜好。”新新闻学强调坏消息是新闻,问题是新闻,卖点也是新闻;而宣传新闻学则强调进步是新闻,好消息是新闻。反映进步和正面的报道是宣传新闻学存在的根本;而报道存在的问题和消极面则是新新闻学所努力的方向。观察家们认为报道恶化的污染问题、政府政策的失利,甚至共产党历史上的难堪事件,对政府而言可能会感到刺耳,但对于维持政府稳定这个终极目标却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350,467第六章理论新闻学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是有益的,因为这样的暴露体现了社会安全阀。新闻媒体的存在目的和价值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满足人民群众知晓与他们的最大利益和生活所需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真实情况。在今天的媒介文化里,新闻有两个层次。一种是与广大读者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如公共健康、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生态环境、教育、就业、物价等等,由于这类新闻对于商业性媒体本身来讲很难进行抓住公众眼球的商业炒作,因此,以党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应毫不松懈地密切跟踪政府领导人和相关政府部门,把这些公众必需的信息及时地传递给他们;另一种是与读者的生活、工作、就业、健康教育根本利益几乎没有任何关系的新闻,如娱乐新闻、股票行情、名人丑闻、明星逸事、性丑闻、个人隐私等大量由媒体自身商业化需求而炒作起来的新闻。在现今的新闻文化中,本应代表公众利益并以报道公共事务、公众政策、公共部门为己任的党报却正在公众中失去阅读的市场。而那些代表商业利益和媒体投资者利益的报纸报道的选题和内容虽多半与读者的真正需要关系不大,但他们却拥有大量的读者。该书作者认为党报的好新闻有 6个标准:时效性、新闻性、故事性、接近性、权威性和导向性。党报改革的新路子在于(1)突发新闻考验时效性;(2)党报如何“接近”读者;(3)讲故事:摆脱旧的宣传模式;(4)党报代表公众利益。“媒体应该代表公众利益,应该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它除了监督政府以外,还要监督商业机构,调查垄断机构,调查利益集团;总之,媒体应该监督一切从公众腰包里拿钱的机构和人。”五、好新闻的标准记者叙述一条新闻的观察点和视点构成一条新闻的框架,就如同一幅镶在镜框的照片一样;这个相框决定了读者能否看到什么或看不到什么。新闻的框架也就是新闻的观察视角和新闻的焦点。新闻的观察点不一样,新闻报道焦点就会不一样。比如:如果把中国发生的新闻事件放在“共产党国家”这样一个框架内报道,美国媒体是不会对其进行正面报道的。李希光认为,好新闻需要新闻的视觉化、感觉化、故事化。有经验的记者往往能通过细节的精彩描述迅速抓住读者的心。记者寻找细节的目的是以小见大,观察到事物的本质。从具体细微的场景入手,再拓展到重要话题。新闻稿件应该是最精练、最具故事性的。“能让读者看到、听到、闻到,甚至能触摸到,这就是活的新闻。”新闻的视觉化是给读者带来一种“眼见为实”的感觉,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感觉化的新闻留给读者印象是持久的。记者在采访中,要想方设法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取感性的画面。优秀的新闻记者应该是通过自己的文字、视点或被采访者的视点,把读者带到新闻事件的现场。对新闻细节,最有效的写作是一事一报,一人一报。最好不要在一条新闻中笼统地写很多人的细节。新闻记者的核心任务是做好邮递员,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但是,传递信息的新闻报道仅仅是完成记者的一半工作,另一半是在这篇报道里讲一个能渗入读者或听者灵魂的好故事。”六、复兴新闻学教育李希光认为,真正的新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好记者,他们通过挖掘真相,使公众的知情权得以实现。不幸的是,媒体的商业化和新闻传播学教育正在掉进传播学的理论陷阱里,或掉进以金钱为目的的“新闻策划”或“媒体策划”的陷阱里,二者都走进了一个远离新闻学真谛的真空世界。“新闻学教育是培养埃德加斯诺还是培养威尔伯施拉姆?”“是培养为公众服务的媒体第一线的新闻大师,还是培养某个广告或 IT公司的美工或公关策划人员?”在课堂上教授们反复跟学生讲,新闻学者应该为公共利益服务,而且应该与广告、发行、营销分开。但是现实中记者并非都在为公共利益服务。因为办媒体需要利润的驱动,广告是媒体发展的驱动器,如果广告没有了,这个媒体也就消失了。在课堂上教授们强调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学第一原理,是新闻的灵魂。新闻报道应该核实、核实、再核实。新闻的真实性原理正是新闻与娱乐宣传的差别。很多娱乐信息节目在实际生活中强调的是第一时间披露,而不强调真实性第一的原则。媒体第一时间抢的是披露、结论、断言、个人观点。教授们在课堂上强调媒体记者是社会良知,要关注弱势群体;而现实媒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550,607第六章理论新闻学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体画面中,我们看不到专门为民工、下岗工人办的报纸、版面、栏目、频道。哪里有广告,哪里有购买力,哪里有富人,哪里就有为他们服务的专版、专门的栏目、专门的频道。李希光认为,在新闻学教育体制下,教育的目的是为公众和新闻传媒服务,而传播学的继承者们把为新闻媒体培养人才放到了第二位。他们先是在新闻学教育体制下创立了传播学研究,随后是重组新闻院系,最后是设法摧毁新闻学。新闻学到底是职业教育,还是学术研究?大学的新闻传播院系该不该像办法学院、医学院、商学院和建筑学院那样办?还是应该像办历史系、哲学系、社会学系和文学院那样办?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新闻学教育到底是强调理论还是实践这个根本问题。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中,应该充分认识到,新闻传播学院重点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的纯理论的传播学理论研究,而是传授学生们最基本的新闻学原理、基本采写技能和基本价值观,使学生们在走进复杂的社会从事新闻报道前受到过严格的职业基础训练。新闻的核心价值和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从业的基础。“新闻学的核心价值包括:真实性、可信性、准确性、完整性、全面性、公正性、平衡性、言论多元性、为公众服务性与避免个人利益冲突、不惧怕权威、不煽动仇恨、不传播谣言、无人高于法律之上等。”作为新闻学教育,最大的难题就是教学生在普通的生活中和普通人的身上寻找故事,找到新闻。这也说明新闻采访在新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教育和职业教育,新闻学需要的是实战和实践”新闻写作课培养的是一种快速、清晰、有力的写作,学生跟老师学习的是一门艺术。李希光认为,科学研究的特点是实证的、可感知的、可测量的、可观测的、客观的、系统的、可积累的、可预测的(根据现实可以预测未来)。有用的理论在于成功地预测一个现象、一个事件。“新闻与实践的结合点:科学研究和新闻报道都是研究和发现事实,而不是对事实的解释。”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619,644 第十三节喻国明与《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喻国明,1957年 9月生于上海,1979年~1989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1983年获学士学位,1986年获硕士学位,1989年获博士学位。1989年毕业后留校任讲师,1996年被评为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学者。也是唯一一位被邀请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和世界体育论坛的中国传播学者。社会兼职有: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艺委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或客座研究员;教育部出国留学基金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发展传播学理论、新闻体制改革和新闻传播效果理论、中国民意测验的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成果:早在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喻国明就提出关于“传-受互动方格”理论,新闻体制选择的多维性理论以及他对中国新闻改革现实动因和未来走向的分析等等,都是极富建树的理论创新成果,其中不少概念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学理论的基本“话语”而被收录到有关学术辞典和专业工具书中。进入 90年代以后,喻国明有针对性提出了“必读(视、听)性”的概念;提出了报纸不但是“新闻纸”而且也应该成为“有用纸”的概念;提出了传播产业是一种“影响力经济”的概念等等,这些都已经或正在成为指导中国新闻传播实践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1986年以来,特别是进入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喻国明已主持 130余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广泛社会影响的新闻舆论领域的调研项目,并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京华时报》、《南方周末》、《中国经营报》、《深圳商报》、《长江日报》、文汇新民报业集团等媒体有许多成功的市场定位和竞争策略方面的调研、策划合作,被誉为“媒介军师”。受聘为近 30家媒体的战略顾问,受聘为中国传媒第六章理论新闻学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第一股--电广传媒独立董事。代表性的学术著作有:《中国新闻业透视:中国新闻改革的现实动因和未来走向》(1993)、《中国民意研究》(1993)、《嬗变的轨迹:社会变革中的中国新闻传播和新闻理论》(1996)、《媒介的市场定位:一个传播学者的实证研究》(2000)、《解构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2001)、《解析传媒变局:来自中国传媒业第一现场的报告》(2002)、《传媒影响力:传媒产业的本质与竞争策略》(2003)、《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2005)、《传媒竞争力:传媒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2005)。另有近 300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调研报告。曾经两度获得中国新闻奖学术论文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是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的入选者。《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以下简称《变革传媒》)全书 32万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专论 12篇;第二部分调研报告,载有 3个调查报告;第三部分演讲访谈,13篇。全书除后记外共收 28篇文章。 2005年 1月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下面介绍该书的主要观点:一、处在深刻转型的关键点的中国传媒业喻国明认为,20多年来中国传媒业在改革发展方面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微观业务机制层面的改革远远超前于宏观体制规则层面的改革;边缘资讯领域的改革远远超前于主流资讯领域的改革;增量传媒(即新增媒介)的改革远远超前于存量传媒(历史上已经存在的媒介)的改革。事实上,“中国传媒业今天的繁荣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前三者探索、创新的基础上,而今天发展的巨大困难和障碍则源自于后三者的阻滞与落后”。我国传统的传媒体制有一个基本的价值支点,这就是“喉舌论”。从传统的理论逻辑上说,对党和政府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并不矛盾,因为我们党一贯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除了人民利益之外并无自身的特殊利益。事实上,我国现行的传媒体制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信息安全面方是存在着重大缺陷的。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报喜不报忧,将传媒视为简单的舆论喻国明.变革传媒.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 控制工具,不能全面、如实和及时地报道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判断的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因此,传媒体制的基本价值支点从“喉舌论”到“知情权保障”的转移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我们党所确定的政府角色从“全能政府”到“有限责任政府”转型的改革目标是完全一致的。知情权保障要求新闻媒介的报道结构是完整的、无重大遗漏的。新闻传播的价值诉求将发生两大转型:资讯提供--构建保障社会安全的“网”;意见表达--构建活跃的公共话语平台。 “厚报时代”、“多频道时代”的到来宣告了传媒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变为现在的“供过于求”,传媒市场的“过剩时代”已经到来。随着传播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渠道“把关人”模式将发生重大改变。我们的传媒一向依靠的“渠道霸权”式--依靠曾经稀缺的、有限的传播渠道的掌控所实现的--市场优势将“风光不再”。进入市场化操作以来,人们对于标示市场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市场指标,如收视率、发行量以及广告投放中的千人到达成本倍加重视。但当传媒市场发展到“过剩时代”,传媒市场的价值评价“尺度”势必有一个突破收视率、发行量这样一种浅表层面的市场指标,代之以更加深刻、更加细化的指标体系的转型和变革,从重“量”到重“质”;从“地缘”、“业缘”或“人缘”式的市场评价体系向“精神缘”、“趣味缘”的市场评价指标体系的深度扩张;从“单点式”的经营到传媒产业价值链的经营;传媒产业经营重点的转型。产业价值链指的是以某项核心价值或技术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组合。从传媒生产的内容特质的角度说,现代社会也要求传媒和传媒人从过去那种简单的资讯提供者的角色扮演转变到“信息管家、时事顾问、意见领袖”这样一种智慧型信息提供者媒介角色扮演。“无论是进行信息管家式的服务,还是成为社会的舆论领袖,都意味着媒介不但要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及时、充分、周到的资讯服务,而且同时要求他们站在目标受众的立场上,零距离地为他们进行具有某种‘专属’性的资讯解读、信息整合以及进行相关的价值判断。可以说,谁对传播市场的‘终端客户’掌控得最为有力,谁就第六章理论新闻学研究喻国明.变革传媒.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9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拥有未来的传播市场。”喻国明认为,传媒业现行的计划体制,是造成传媒领域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传播服务脱离人民群众要求的制度根源。现代社会要求传媒和传媒人从过去那种简单的资讯提供者的角色扮演转变到“信息管家、时事顾问、意见领袖”这样一种智慧型信息提供者的媒介角度扮演。传媒产业的经营重点从过去个别媒介的“点”式经营重点,进入到规模的媒介集团的“结构型”经营重点的深刻转型。对于传播市场的终端--“客户资源”(广告商、受众等等)的精细了解和牢牢掌握,便成为下一轮传媒业经营中最为关键的“制胜点”。二、谁妨碍了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喻国明认为,作为支撑传媒业经济运作的最重要支点,广告业的发展状况是传媒业发展可能性空间的最具指示意义的指标。一方面,我国传媒业的发展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发展潜力和可能;但另一方面,现实的状况表明,我国传媒业的发展正经历着十多年以来最大的衰退,其发展正处在“失速”的严重状态之中。改革开放 20多年来,我国传媒业获得了令人瞩目的长足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制约传媒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20世纪人类的社会实践已经证明,计划经济体制是造成经济贫困和政治专制的制度根源。我们也同样有理由说,传媒业现行的计划体制是造成传媒领域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传播服务脱离人民群众要求的制度根源。但是,一段时间以来,传媒界讳言传媒业的体制改革问题。似乎一提就与资产阶级自由化难脱干系,便要被扣上反对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的政治帽子。问题的关键是,判断一个体制好坏的根本标准是什么? “三个代表”的核心就是一切以民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因此,以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播学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