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在职研究生大课堂(11)传播效果和传播功能的区别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 关于传播效果,一般理解为受传播者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但随着的发展,这一传播效果的界定已有了很大的扩展,即把信息共享、兴趣养成、知识承接、情绪反应、审美愉悦、认同一致。态度转变和行为改变等都纳人传播效果之列。   传播效果是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   广义,传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   狭义,是传播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   含义:   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 效果又可以分为不同层面,根据学者们大体一致的看法,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上述三个层面既体现在具体的、微观的传播过程中,也体现在综合的、宏观的社会传播过程中。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   1、环境认知效果。在现代社会,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是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提示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为己任的,但它们并不是有闻必录的。传媒报道什么、不报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我们对周围环境的知觉与印象。这种效果,传播学中也称“视野制约效果”,换句话说,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   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媒在报道的新闻和传达的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来的,它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   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大众传媒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大众传播具有“地位赋予”的功能,一种行为如果得到传播的广泛报道和传播,往往会成为一般人学习或效仿的对象。只要我们观察一下现代社会中的流行现象与大众传播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   无论是还是下的大众传媒,都具有上述三个层面的社会效果。不过,由于它们制度基础的不同,两者向人们揭示的世界、倡导的价值和行为模式的内容是有本质区别的。
传播功能是指传播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及其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或效能。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一书中,正式将传播功能定为:雷达功能、控制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同时又分为外向功能和内向功能。传播是一项必须履行一定功能的社会活动。不论它是自我的内向传播,还是直接的人际交流,还是借助媒介的大众传播甚至跨国传播。&&&&&& 在研究中,有的人常将“传播功能”混同于“”,弄不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其实,“功能”与“效果”只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观照、审视传播活动现象的不同认识。如果是研究者从社会角度和受传者层面来看待传播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和媒介所释放的能量,则属于“功能”研究;如果是研究者从和媒介自身的角度来认识传播活动所造成的最后结果以及在受众那里所引起的反应,则属于“效果”研究。严格地讲,前者是一种社会研究、向上看的传者研究;后者是一种传播研究、向下看的受众研究。比较而言,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较长,挖掘较深,成果颇丰;而传播功能研究的历史较短,成果较少。这反映了传播学研究中一种的商业化倾向。但是,随着人的价值和受众地位的提高,以及人文旗帜的高扬和批判主义的兴起,人们会越来越重视传播的功能研究。   传播是一项必须履行一定功能的社会活动。不论它是自我的内向传播,还是直接的人际交流,还是借助媒介的甚至跨国传播。任何一项传播活动都必须具有一种或几种功能,否则就没有进行的必要。尽管某项传播活动,在它开始前公开宣称的功能与其最终实际呈现的功能并不完全相符,有的甚至相距很远,但功能总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在事前充分认识这次(或一系列)活动所应发挥的作用和效能,然后运用全部传播手段或方式去充分地展示和释放这些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功能对将要进行的传播活动的方向性、连续性和整体性起着重要的维护作用。
阅读(921)|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传播学大课堂(11)传播效果和传播功能的区别',
blogAbstract:'
&&&&& 关于传播效果,一般理解为受传播者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但随着'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  【摘要】新闻传播类考研中,郭庆光教授的《传播学教程》是一个绕不开的参考书目。下面是这本书中重要的知识点&&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一起看一下吧。
  20世纪以来的传播效果研究,为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构成了它的一个主要领域。
  三个阶段:
  ?&子弹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
  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理论背景:大众传媒发展迅猛所带来的社会冲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战史研究以及宣传技巧研究;大众社会论。
  评价: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研究
  40年代至60年代
  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实证考察。
  三个主要研究领域:&传播流&研究;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
  传播流:由大众传播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卡兹《个人影响》,罗杰斯《创新与普及》,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
  (一)《人民的选择》
  拉扎斯菲尔德,1940年,美国总统选举年,考察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举结果的影响。
  在伊里县进行,又称&伊里调查&。
  IPP指数分析。IPP指数: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种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IPP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选民的投票立场与他们的既有政治倾向有着密切关系。
  提出一系列理论假说:
  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建议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取决于他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人们的政治态度与他们归属的社会群体和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2、选择性接触假说:既有政治倾向不但决定着人们的政治选择,也制约着人们对大众传播内容的接触。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信息时,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这种&选择性&接触活动的结果,更可能在加强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
  选择性接触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不是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
  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意见领袖对大众媒介的接触频度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两级传播: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
  强化:大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强化是大众传播的主要的效果。
  结晶: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
  改变:是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变化的效果。
  在说服人们改变态度方面,大众传播甚至还不如人际传播更为有效。
  (二)《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
  卡兹,《个人影响》提出了&中介因素&的概念。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1、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层次。说明受众对某些媒介或内容具有回避倾向,被回避的媒介和内容很难产生效果。2、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的媒介渠道不同,其效果也就不同。3、讯息内容&&语言和表达等,方法和技巧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4、受众本身的性质。&&受众既有立场、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
  美国,罗杰斯,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行深入调查。《创新与普及》,补充和修正两级传播概念。
  大众传播过程两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信息可以由传媒直接&流&向一般受众;后者是多级的,要经过人际传播中许多环节的过滤。
  罗杰斯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成&多级&或&N级传播&模式。
  《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是&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
  否定了&子弹论&观点,强调了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力性,&无力的大众传播观&。
  (三)《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
  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系统总结了&传播流&研究,提出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1.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原因,只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2.大众传播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在这种强化过程中,也不作为惟一的因素单独起作用。
  3.大众传播对人们态度的改变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4.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5.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观点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四)&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霍夫兰,陆军心理实验。
  影片在传达战况信息方面是卓有成效的,影片制作的主要意图&&鼓舞士气和激起对敌仇恨,却没有明显效果。
  考察说服效果形成的条件,效果的形成不简单地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否定&魔弹论&效果观。
  主要采用试验心理学方法,包括前后比较法和控制对照法等。霍夫兰的心理实验法和拉扎斯菲尔德的抽样调查法一起,成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方法。
  &有限效果论&的缺陷:
  只探讨了在态度和行动层面,而忽略了更早的认知阶段&&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只考察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效果,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
  1.研究焦点大都集中于大众传播从综合、长期、宏观的社会效果;
  2.不同程度强调传媒影响的有力性;
  3.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
  90年代以后,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突出热点:探讨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我是实习小编夏至: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关于"最后阶段,真题的正确打开方式_备考经验_考研帮"有15名研友在考研帮APP发表了观点
扫我下载考研帮
相关信息:
最新资料下载
2017考研热门话题
课程预告,帮学堂出品
考研帮地方站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章节课后习题:第十一章_第2页-中华考试网
&&|&&&&&&&&&&&&&|&&&&&&&&&&|&&&&&&&&&&|&&&&&&&&&&|&&&&&&&&&&|&&&&&&&&&
&&当前位置: >>
>> &&&& >>
>> 文章内容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章节课后习题:第十一章_第2页&&【
】&&[ 日 ]
  第二节
  1.什么是“子弹论”?他们反映了什么样的大众传播效果观?
  答:“子弹论”是错误的,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它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
  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表明大众传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2.试分析“有限效果理论”。
  (1).大众传播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
  (3).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4).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5).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总之,克拉帕的这些观点极力强调拉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成为“有限效果理论”
  3.简述以下概念和范畴: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传播流,意见领袖与两极传播,强化效果或“补强”效果,“结晶”效果,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
  答: 政治既有倾向性----指的就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
  选择性接触---受众对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传播流---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意见领袖:---在传播活动中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特征: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传媒接触大。
  两极传播---“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强化”效果---指人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
  “结晶”效果---是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
  “改变”效果---指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变化的效果。
  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1)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这个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对某些媒介或内容具有回避倾向,而被回避的媒介和内容是很难产生效果的。(2)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的媒介渠道不同,其效果也就不同。(3)讯息内容――包括语言和表达等等,其方法和技巧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4)受众本身的性质――受众的既有立场和倾向、他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会对大众传播效果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4.什么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其代表学者和主要贡献是什么?
  答:“说服性传播“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
  霍夫兰(Carl Hovland 192l―1961)是耶鲁大学的实验心理学教授,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1953年出版了《传播与说服》。
  5、谈谈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时期和效果观的变化。
  答:从20世纪早期的子弹论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再到70年代的 以后的宏观效果,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表面上看,早期的子弹论与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都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利性,但两者之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也就是说,前者主张的是一种无条件的、无中介的绝对效果,而后者则是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作出的重新评价。
【】【】【】【】
.. 定价:¥12.8 优惠价:¥12.8&&.. 定价:¥45 优惠价:¥42&&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A.社会文化功能 ◆B.社会协调功能 ◆C.娱乐功能 ◆D.环境监测功能 12.1948年,拉斯韦尔和默顿在发表的哪篇文章中提出了富有新意的传播功能分析( ) ◆A.《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 ◆B.《大众传播学概论》 ◆C.《大众传播学》 ◆D.《人民的选择》 13.对一位记者来说,最直接最明显的控制因素来自( ) ◆A.他所在地的政府 ◆B.他所服务的受众 ◆C.他所属的媒介组织 ◆D.他自身 14.政府吹风会、记者招待会属哪种控制方式( ) ◆A.政治控制 ◆B.经济控制 ◆C.受众控制 ◆D.自我控制 15.谁首先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 ) ◆A.麦克卢汉 ◆B.卢因 ◆C.英尼斯 ◆D.罗杰斯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2至5个正确答案,将其序号填在题后括号内,错选不给分,漏选扣分。 16.英国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四大学派,它们是( ) ◆A.社会学派 ◆B.社会心理学派 ◆C.政治经济学派 ◆D.职能学派 ◆E.文化学派 17.居于传播学五大奠基人之列的是( ) ◆A.施拉姆 ◆B.拉斯韦尔 ◆C.霍夫兰 ◆D.罗杰斯 ◆E.表格模式 18.模式的三种主要类型是( ) ◆A.文字模式 ◆B.图像模式 ◆C.数字模式 ◆D.图画模式 ◆E.表格模式 19.下列模式属线性模式的是( ) ◆A.拉斯韦尔“5w”模式 ◆B.布雷多克“7w”模式 ◆C.德弗勒模式 ◆D.申农-韦弗模式 ◆E.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20.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 ) ◆A.科学性 ◆B.操作性 ◆C.综合化 ◆D.定量化 ◆E.经验性 ◆F.理论性 21.界定抽样总体时一般从以下哪四个方面加以定义( )。 ◆A.内容 ◆B.单位 ◆C.时间
◆D.总量 ◆E.方法 ◆F.空间 22.内容分析法的四个特点是:( ) ◆A.客观性 ◆B.系统性 ◆C.定量性 ◆D.显性内容 ◆E.定性化 ◆F.隐性内容 23.控制实验法的“控制”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 ◆A.对实验环境的控制 ◆B.对实验方法的控制 ◆C.对被测对象的控制 ◆D.对研究变量的控制 ◆ E.对研究常量的控制
----------------------------------------------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东西
头衔:玄天堂之模拟试题(六)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下列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其序号填入题后括号里。 1.1947年,美国传播学者( )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学研
等级:论坛游民
文章:115 □A.施拉姆 □B.拉斯韦尔 □C.霍夫兰 □D.卢因
积分:779 2.经验学派以( )为中心。 3.( )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A.人际传播 □B.组织传播 □C.群体传播 □D.大众传播 4.( )是群体给予个人以知识类的信息。( ) □A.群体认同感 □B.群体规范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归属感 5.各地举办的报告会、演讲会、研讨会属于哪个层次的传播( ) □A.人际传播 □B.组织传播 □C.群体传播 □D.大众传播 6.美国孕育出世界最早的大众化报纸是在哪个世纪( ) □A.19 □B.20 □C.18 □D.21 7.“两级传播理论”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运用哪种调查方法获得的成果( ) □A.个案研究法 □B.问卷调查法 □C.实地调查法 □D.控制实验法 8.广播中的教学类节目所发挥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 □A.社会文化功能 □B.社会协调功能 □C.娱乐功能 □D.环境监测功能 10.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注册: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西欧 11.被视为是控制研究领域里的“一项最杰出的研究成果”的文章是沃伦.布里德的( ) □A.《权力的媒介》 □B.《大众传播学概论》 □C.《新闻编辑部的社会控制:功能分析》 □D.《个人影响》 12.媒介中的广告对媒介而言属哪种控制形式( ) □A.政治控制 □B.经济控制 □C.文化控制 □D.受众控制 13.控制研究是对“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的研究和探讨( ) □A.一 □B.二 □C.三 □D.四 14.信息论创始人申农表了著名论文( )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信息论的基本问题,提出了通讯系统的模式。 □A.《传播模式论》 □B.《通过的数学理论》 □C.《大众传播学诸论》 □D.《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论》 15.谁首先提出媒介可分为“偏倚时间的”媒介和“偏倚空间的”媒介( )。 □A.英尼斯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阿特休尔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2至5个正确答案,将其序号填在题后括号内,错选不给分,漏选扣分。 16.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他们是( )。 □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E.大众传播 □F.公众传播 17.传播过程研究的三类基本模式是(
)。 □A.线性模式 □B.控制论模式 □C.信息论模式 □D.社会心理模式 □e.社会系统模式 18.传播学理论建构类型主要有(
) □A.归纳理论 □B.演绎理论 □C.综合理论 □D.模型 □e.机能理论 19.下列各种抽样方式属随机抽样的(
) □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随机抽样 □C.偶遇抽样 □D.判断抽样 □e.分阶段随机抽样 20.下列各种模式属控制论模式的有( ) □A.德弗勒模式 □B.奥斯古特一施拉姆模式 □C.拉斯韦尔“5w”模式 □D.赖利夫妇模式 □e申农-韦弗模式 21.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三种传播社会功能是( ) □A.授予地位功能 □B.重申社会准则功能
□C.麻醉功能 □D.文化传递功能 □E.环境监测功能 22.下列各种具体控制方式属政治控制的是( ) □A.立法 □B.记者招待会 □C.吹风会 □D.广告 □E.媒介从业者职业道德 23.下列各种传播符号属非语言符号的是( ) □A.呻吟声 □B.绘画 □C.音乐 □D.鞠躬 □E.微笑 三、名词解释: 1. 反馈 2.“两级传播”理论 3.传播流程 4.抽样调查法 5.模式 6.受众 7.媒介 8.“两面提示” 9.“把关” 10.“魔弹论” 11.符号 12.意见领袖 13.大众传播功能失调 14.传播 15.内容分析法 16.社会责任论 17.休眠效果
四、简述题: 1、信息有什么特征? 2、拉扎斯菲尔德通过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调查,写出了《人民的选择》,其中提出一系列理论的假说。这些假说都是什么? 3、批判学派与经济学派有什么区别? 4、问卷调查中提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5、报纸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6、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区别是什么? 7、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是怎样的? 8、确定样本大小的四个因素是什么? 9、简要评价一下拉斯韦尔的“五w”理论。 10、语言的三个特征是什么? 11、大众传播的受众有什么特点? 1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 13、传播学诞生的条件是什么? 14、简述赖利夫妇模式的特点。 15、简述马莱茨克模式的特点。 16、简述媒介控制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17、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的内容是什么? 18、新闻工作中,如何提高可读性? 19、四大传媒在竞争中采取什么对策? 20、简述选择性因素的三个方面。 21、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 22、“沉默的螺旋”假说和大众传播的舆论导向有什么联系? 23、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有哪些新的课题? 24、电脑联网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意味着什么?
五、论述题: 1、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有哪些? 2、控制论模式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3、“知沟理论”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 4、概述“议程功能设置”假说。 5、概述传播的五个层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播学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