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被他人错误的高考英语观点态度类影响?

如何处理他人的观点态度带给自己的不良影响?_百度知道
如何处理他人的观点态度带给自己的不良影响?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我觉得不理会这种观点对有些人很容易对有些人很难,我经常就会受他人观点影响。当我知道了别人对我的看法我一般会去做一些需要我专注或者放松心情的事情,我也会和自己的朋友交流一下别人的看法,如果他们说的话是正确的我也会去留心,不正确的话我也不会在意了因为和自己的好朋友谈了谈也会让自己感觉不错
采纳率:10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面试问题_你怎样影响其他人接受你的看法?
面试问题:你怎样影响其他人接受你的看法?分析:你的回答将告诉面试人,首先,你对影响别人有什么看法。其次,你影响别人的能力究竟有多大。&面试错误回答:一般情况下,这取决于这种想法的价值。如果这是一个好想法而且我所交往的人是通情达理的,那么,一般情况下,让别人接受我的想法不会太难。  评论: 这种回答的问题在于,它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问题实质上问的是你怎样对待那些不赞同你的看法的人。这个回答表明,你愿意在一种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工作,不喜欢不和谐的工作氛围。 &面试正确回答:这是多年来我一直非常努力探索的一个领域。对于好的想法,甚至是伟大的想法,人们有时并不接受。我现在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你表达想法的方式同想法本身一样重要。当我试图影响别人时,我一般会假设自己处在他们的位置上,让自己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然后我就能够以一种更可能成功的方式向他们陈述我的想法。&评论:首先,这个回答表明,你理解人际沟通的复杂性,知道使别人改变看法具有一定的难度。其次,这个回答还表明,你知道影响别人时运用策略很重要,而且也能够采用合理的方式说服别人。最后,这个回答还表明,你知道在沟通困难的情况下,沟通方式和沟通内容一样重要。
1、五百丁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五百丁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五百丁",不尊重原创的行为五百丁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五百丁编辑修改或补充。
Word简历模板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Copyright (C) 0d.me. All Rights Reserved.
微信扫码,安全登录
打开 微信 扫描二维码登录
注册账号已注册
验证完后,你可以用该手机号码登录和找回密码
只能使用字母、数字、下划线,6-20个字符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验证码
点击 [ 注册 ] 按钮,即代表你同意
邮箱注册已注册
验证完后,你可以用该邮箱登录和找回密码
只能使用字母、数字、下划线,6-20个字符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点击 [ 注册 ] 按钮,即代表你同意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或邮箱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验证码已发送到手机:138*****0000
手机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验证码
只能使用字母、数字、下划线,6-20个字符
校验码已发出,请注意查收短信,如果没有收到你可以在
秒后要求系统重新发送
亲爱的用户,邮件发送完成,请登录邮箱进行验证
已发送邮件至:service@500d.me
如果没有收到验证邮件,可能是:1.邮件被外星人劫持到垃圾箱了~2.请检查邮箱地址是否正确~[转载]现代文阅读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学案)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具体体现在句、段、文章中,作者对具体的事、物、景、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写作的动机和要表达的认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
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别。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含蓄委婉地抒发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这就要求要具有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体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太一样。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议论性散文相对复杂,表现比较零散或含蓄。说明文侧重于客观说明事物或事理,当然作者也会表现出自己的具体观点或态度。记叙文或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题和思想感情)往往融入对事件的叙述、对形象的塑造、对意境的营造中,显得比较隐晦或朦胧。但是,总有一些显示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词、句、段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应该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把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用准确、简明的文字表达出来,则是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热点和难点。有些文段,其中心思想是什么,很难一看就给人以明确的阐释,而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态度则是比较客观的,或赞成、反对,或喜爱、厌恶,或赞成、批判,或有所保留。另一方面,要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所以,近几年来,高考考查这方面的内容就更多一些。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的角度有:
1.辨析作者在文中体现的观点和态度。
【文段一】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被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机会了解它,但你必须把整本书读完一遍才行。
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你耽误多久,便需要多久来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意义。在你能看出各部分真正的透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像——之前,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
&&&&&&&&&&&&&&&&&&&&&&&&&&&&&&&&&&&&&&&&&&&&&&&&&&&&&&&&&&&&&&&&&&&&&&&&&&&&
2.比较在文中转述的多人观点。
一篇文章列举了多种观点,如介绍一种新的发明或一个新事物时,可能有很多人持有不同的意见。作者把不同的观点都罗列出来后,一定有自己的看法。设题时就从别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方面辨析。
【文段二】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它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琪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呢!可见,无能也是借口。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五种错误的观点:①□□□□,②□□□□,③□□□□,④□□□□,⑤□□□□。(不超过20个字)
作者得出的结论:□□□□□□□□□□□□。(不超过12个字)
3.分析比较选文外的信息材料和选文中作者观点的异同。
【文段三】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
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第四自然段末尾说“教是为了不教”。下面摘引的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其中哪几项是说明这个名句中的“不教”的?&&&&&&&&&&&&&&&&&&&&&&&&
&&&&&&&&&&&&&&&&&&&&&&&
A.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B.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C.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自己去探索。
D.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教。
E.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
F.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
4.从作者的观点态度上理解,为文章选合适的题目
【文段四】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
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
下列语句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讯号&&&&
B.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里&
C.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D.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吗
5.从题目中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段五】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这就是贝多芬之谜。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受用不尽的乐式;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他能使我们激动,用他那奔放的感情左右我们。一位法国作曲家听了贝多芬的音乐觉得不舒服,说:“我爱听了能使我入睡的音乐。”是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
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32字)
&&&&&&&&&&&&&&&&&&&&&&&&&&&&&&&&&&&&&&&&&&&&&&&&&&&&&&&&&&&&&&&&&&
&&&&&&&&&&&&&
&&&&&&&&&&&&&&&&&&&&&&&&&&&&&&&&&&&&&&&&&&&&&&&&&&&&&&&&&&&&&&&&&&&&&&&&&&&&&&&
【解题思路与技巧】
为了真正达到准确地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这一目的,有三个原则:
1.理解题干要求,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2.对照考题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
3.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①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重点句、归纳句,概述中心要点时,要保持概念的一致性;②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③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性,概括的层次要恰当,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述要精炼确切;④注意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这是准确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必要条件;⑤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⑥掌握常用方法:标题法、开篇法、结尾法、摘录关键句法、自拟法。
分析概括的原则是要归纳全面,抓住主要观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摘录法。直接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一般可以把关键的词语、句子从文中摘录下来;过于分散的内容可以通过筛选整合成一个句子;过长的句子可以采用压缩的手法摘录。
2.解释含蓄句。对文中含蓄的语言,联系上下文,通过对具体语句的理解,把握隐含的信息,解释出语句的含意。
3.理解观点句。作者总是在文中表现自己的感情倾向,可以通过对体现作者持否定、批判的语句,把握作者持保留态度的语句,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归纳内容要点时要总览全文,把握整个文意,而不可拘泥于某些词句,要善于找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总结句,把握全文脉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牵扯进去,具体有以下方法:
①直接提取要点。可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提取出这样的词语和句子,经过删改,可转化为自己的答案。
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要点。有些文章,中心句、重点句并不明显,就需自己对内容进行条分缕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如怕遗漏,可先分部分、分层次,将其脉络把握,再概括层意。
③概括性语句的选用一般是判断句。分析近几年的考题我们知道,考生在判断时切记要结合原文内容整体感知,不可臆断,也不可只抓只言片语,要结合作者写作意图,避免以偏概全和随意拔高。
【文段一】钱钟书先生不是呆板学究,他是睿智才子。《宋诗选注》中的序言,各个诗人的简评以及每首选诗的注释写得极为精妙。钱先生高屋建瓴,指点前贤,言论风生,语妙天下。我读《宋诗选注》最强烈的感受是钱先生的序、评、注比宋诗本身好看。选诗原应是以诗为主,评注为副;读《宋诗选注》则觉得评注为主,诗为副。就像在婚礼上,伴娘却比新娘漂亮,给宾客平添了不少惊喜!比如在读到“僻冷的作品”文选时,钱钟书先生写道:“假如僻冷的东西已经僵冷,一丝儿活气也不透,那末顶好让它安安静静地长眠永息。一来因为文学研究者只会应用人工呼吸法,并没有还魂续命丹;二来因为文学研究者似乎不必去制造木乃伊,费心用力地把许多作家维持在‘死且不朽’的状态里。”这里全是用小说、散文的笔法在写论文,文字灵动,比喻传神。
钱先生的这个选本原是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出版的,而且钱先生选诗的标准之一是拒绝“学问的展览”,可钱先生的序、评、注则是不经意地展览了自己的学问。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古文洋文,纷至沓来。比如,为了说明宋诗的“世态炎凉”和“市价涨落”,钱先生仅在一则注中便引了《古今诗删》、屠隆的《鸿苞集》、陈子龙的《陈忠裕全集》、袁宏道的《瓶花斋集》、陶望龄的《歇庵集》、谭元春的《东坡诗选》、黄宗羲的《明天授读》以及明代的戏曲小说《荷花荡》、《鹦鹉洲》、《金瓶梅》甚至清末的《小说时报》等十几条资料,前仆后继,汹涌澎湃。又如,为了说明宋代诗人的“偷语”“偷意”,“向古人集中作贼”,钱先生还指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理论家也曾明目张胆劝诗人从古典作品中去盗窃,并引用了当时代表性的言论。钱先生在一条言论的注释中,除了注明该言论的出处(作者姓名、出生年月、外文书名、所在页码)之外,还引申出另一些后世欧洲古典主义作家的相关资料,使人目不暇给,眼花缭乱。我曾担心它给人的感觉似乎不是意在“通俗”,以为是在炫示作者的通才。细思之,实属过虑,学问之大如钱先生者,何必炫示?也许这种“通俗”便是“通儒”的“通俗”。就像巨富,腰里缠着的绝不会是分币,出手总是万元大钞。钱先生是当今的学问首富,且又姓钱,更是如此。
1.“以诗为主,评注为副”的含义是&&&&&&&&&&&&&&&&&&&&&&&&&&&&&&&&&
(不超过15个字)
2.“评注为主,诗为副”的含义是&&&&&&&&&&&&&&&&&&&&&&&&&&&&&&&&
&(不超过15个字)
3.钱钟书先生为什么不选“僻冷的作品”,他的理由有两个。
①理由之一是:文学研究者&&&&&&&&&&&&&&&&&&&&&&&&&&&&&&&&&&&&&&&&&&&&&&&&&&&&&&&&
&&&&&&&&&&&&&&&&&&&&&&&&&&&&&&&&&&&&&&&&
&&&&&&&&&&(不超过25个字)
②理由之二是:文学研究者&&&&&&&&&&&&&&&&&&&&&&&&&&&&&&&&&&&&&&&&&&&&&&&&&&&&&&&
&&&&&&&&&&&&&&&&&&&&&&&&&&&&&&&&&&&&&&&&&&&&&&&&&
(不超过25个字)
4.全文两个自然段用了两个“比如”和一个“又如”举例,各自阐述了什么观点?
①第1自然段用“比如”举例阐述的观点是:&&&&&&&&&&&&&&&&&&&&&&&&&&&&&&&&&&&&&&
&&&&&&&&&&&&&&&&&&&&&&&&&&&&(不超过22个字)
②第2自然段用“比如”“又如”举例阐述的观点是:&&&&&&&&&&&&&&&&&&&&&&&&&&&&&&&&
&&&&&&&&&&&&&&&&&&&&&&&&&&&&&&&&&&&&&&&&&&&&&&&&&&&&&&&&&&&&&&&&&&&
(不超过32个字)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首句提出总观点:钱钟书先生不是呆板学究,他是睿智才子。
B.钱钟书学问很大,从选本的评注看他不适合写通俗读物之类的东西。
C.宋诗的“世态炎凉”和“市价涨落”指宋诗反映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D.“前仆后继”“汹涌澎湃”这两个成语形象地表现了钱钟书在“注”中引用作品之多。
E.全文采用总分式写法,首段写钱钟书非呆板学究,次段写他乃睿智才子。
【文段二】林语堂说过,他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所持的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而到了西方,又成了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讲那东方文化的好来。过去对这样的话只能体会,缺少切实的感受,而现在竟也真的是颇有同感——给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们讲中国文学,禁不住就生出许多“民族自豪感”来。虽只是随便提些常识,却也要给他们讲解半天;要讲中国的许多哲学观念、生命意识、经验思想、艺术感受、认识方法等等,更是动辄追溯两千多年,让他们感叹不已。尤其费解的是,在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认识上,他们几乎无法理解那种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一首小诗就让他们迷惑不解:怎见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何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们只会觉得中国人的感情如此麻烦,喝酒便喝酒,高兴便高兴,怎么会又问天又问地,生出如许烦忧愁闷?
有历史和没有历史,历史长和历史短就是不一样。给他们讲中国当代的历史小说,首先要追溯到我们古代的历史小说,讲一点小说中的历史传统和传统小说中的历史观。原本只想略略提及,不想却又生出许多枝节。就说《水浒传》开篇的那首词,过去读书时都是偷懒略过去的,这次一读却让自己大吃一惊。这小说家虽属“非专业”词人,却也作得这般好词。给金发碧眼的孩子们解释一番“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让他们体味“书林隐处”的“几多俊逸儒流”,感验诗人面对历史发出的追念感慨,那感觉真是得意洋洋。
和西方的诗人相比,中国的诗人便是诗哲,任何一个都称得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们在消逝的滚滚长河与想像的虚白中追忆往昔的英雄豪杰,体味世事沧桑,感慨自己曾惊讶先人“求鱼缘木”,而自己竟又若“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这种心境,不免让人感叹盈泪!我对学生们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他们从历史的追问起,以人生的认识终,出儒入道,乃真历史主义者也,否则那追寻的扣问,那上下的求索有何意义?而西方的诗人中,能够有这样的人生感受方式的,真是凤毛麟角。过去读欧洲诗人如拜伦、雪莱、普希金时的那种景仰之情现在几乎荡然无存了。便是那位曾隐居海德堡的诗哲荷尔德林,虽能够与中国的诗哲比肩而立,但在时间上也晚了不少辈分。想到这些,便不免有些得意。
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虽说人家的“历史短”,可看人家明净如洗的天空、绵延不绝的森林、如画的乡村、高度现代化又不失传统神韵的城市,再看人家的教育程度、道德素质,又不免常常使我这自豪的民族主义者无言以对。某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句颇为幽默、堪称“经典”的解嘲之语,便与德国友人开起玩笑来。那句话是王朔小说中的“文痞”与外国人逗乐时说的:“有什么呀,不就才过了两百年好日子吗。我们都文明四千年了,都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了!”捧腹大笑一番,直到眼里噙了泪才作罢。
不久,打开电脑在网上搜寻国内新闻,看到一条“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我国夏商断代工程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确切历史纪年又前推1
200年”的新闻,遂告知德国友人,说我们中国的文明史已经不止四千年了,现在已经是五千二百年了。谁知他们竟也来得快,幽了我一默,说:“那你们就更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啦!”让我翻了白眼,不知如何回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林语堂处身不同文明环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方式也不同;作者在经历国外教学生活之后,对此表示理解和认同。
B.《水浒传》开篇词作表达了《水浒传》作者对历史的追念感怀,显示出中国诗歌常有的厚重历史感,作者对此感到吃惊。
C.作者认为,在感受人生的方式上,对比西方其他诗人,荷尔德林和中国诗哲相通之处更多,只是他生活的时代相对要晚得多。
D.最后一段文字中,作者补充说明国内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意在鼓励国人不要自暴自弃,而是要发扬文明传统,创造新的文明高度。
E.作者以中西文学比较发端,于中西文明比较处落脚;又借解嘲之语勾勒了中国现代文明的实际状态,含蓄地提出了自己的反省与思考。
2.①第一段中,“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是指&&&&&&&&&&&&&&&&&&&&&&&&&&&&&&&&&&&&&&&&
&&&&&&&&&&&&&&&&&&&&&&&&&&&&&&&&&&&&&&&&&&&&&&&&&&&&&&&&&&&&&&&&&&&&&&&&&&&&&&&&&&
②第三段中,“诗人中的诗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作者说,“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如何理解作者的“免不了尴尬与羞愧”?
&&&&&&&&&&&&&&&&&&&&&&&&&&&&&&&&&&&&&&&&&&&&&&&&&&&&&&&&&&&&&&&&&&&&&&&&&&&&&&&&
&&&&&&&&&&&&&&
&&&&&&&&&&&&&&&&&&&&&&&&&&&&&&&&&&&&&&&&&&&&&&&&&&&&&&&&&&&&&&&&&&
&&&&&&&&&&&&&&&&&&&&&&&&&&&&&&&&&&&&&&&&&&&&&&&&&&&&&&&&&&&&&&&&&&&&&&&&&&&&&&&&
4.结合全文意思,如何理解文章标题“文明得‘不好意思’”?
&&&&&&&&&&&&&&&&&&&&&&&&&&&&&&&&&&&&&&&&&&&&&&&&&&&&&&&&&&&&&&&&&&&&&&&&&&&&
&&&&&&&&&&&&&&&&&&&&&&&&&&&&&&&&&&&&&&&&&&&&&&&&&&&&&&&&&&&&&&&&&&&&&&&&&&&&&&&
【文段三】现在,我们来谈谈京剧的明天。京剧有没有明天呢?当然有。但是京剧又如同一个人一样,人是有生老病死的,京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不可能不受到时代的影响,它也有一个高潮、低潮,盛兴、衰落,它也要分阶段。比如说唐诗,京剧跟唐诗在很多方面相像,盛唐时候唐诗代表者有李白、杜甫,后来人称“大李杜”。到了晚唐的时候,唐诗的代表者有李商隐、杜牧,后来人称“小李杜”。不是说李商隐、杜牧个人的才华就比不上李白、杜甫,但是可惜他们生活写作的那个时代是在晚唐,而不是像李白、杜甫他们生活写作于盛唐,所以李商隐、杜牧的诗作委婉细腻,或许还有一些雕琢,是晚唐时代的唐诗,总体成就不如盛唐。
我们回到京剧上来,梅兰芳是京剧什么阶段的代表人物呢?显然是盛唐阶段。当然,京剧盛唐阶段的佼佼者,不止他一位了。他自成一派的“梅派”唱腔具有醇厚流丽的特点。他精通音律,除了继承传统的唱腔外,还编创了大量新颖的、独具个性的唱腔,这些唱腔多年来深受欢迎,广为流传。他一生排演、创作过大约400出大小剧目,其中《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奇双会》等代表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艺术风格。他是一位难得的戏曲演员,卓绝的京剧大师。以他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布莱希特的戏剧艺术,被并称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中国京剧也因他走向了世界。虽然梅兰芳已经去世,但他的精神还活在我们心中。他的艺术是活着的。梅兰芳之后这四十多年间,经过“文革”、经过什么等等,现在进入21世纪了,那么不妨说京剧的盛唐阶段过去了,但是京剧还会有新的高潮,还会出现佼佼者。京剧的“小李杜”是谁呢?会有人出来的。这部分人也是重要的,他们将承前启后,以后京剧的宋词时代也会到来的。现在我们应该抓紧目前这段时间,做几件什么事呢?我粗疏想来有四件。一要抓紧对京剧文化的总结。当年辅佐梅兰芳的有一位著名的编剧、戏曲理论家叫齐如山,他把京剧的原则总结成四句话:“第一句有声必歌,京剧舞台上有声音就是歌唱;第二句无动不舞,没有一个动作不是舞蹈;第三句不许写实;第四句不许真器物、真东西上台,喝酒你不能拿真的酒壶酒杯上台,吃饭不能拿真的筷子、盘子、饭碗真吃、真喝。”这四句话很精辟。那么京剧又发展了有半个世纪了,是不是应该把京剧艺术的规律用文字配合着图像做更加精辟的总结和升华呢?是应该的。第二,应该把京剧文化跟其他的一些东方文化结合起来总结。其他是什么呢?绘画、围棋、中医等等,这都是东方文化的不同的范畴。先是分别找专家总结这些范畴,然后互相打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等于资产重组。我们做大、做好,把中国东方文化做大做好,在面对西方文化挑战时,我们就会更有信心了。第三,有了这个东西,资产重组以后,跟西方文化进行碰撞的时候,我们可以获得真知。第四,以这种真知再返回来指导我们的艺术实践、文化实践,这样的东西就是活的东西,是有效的东西。
如果上面说的四项工作都能做得很到位的话,那么京剧的命运应该说是很美好的。回顾京剧一百多年来行进的轨迹,总结梅兰芳先生为京剧艺术所作的重大贡献,对于今后京剧的进一步发展,一定会有所启示。并且,我们也相信,京剧的振兴将在21世纪完成。
1.京剧的行当除了梅兰芳所擅演的______角之外,还有生、净和______。 (2分)
2.作者说京剧和唐诗“很多方面相像”主要是由于(3分)&&&&&&&
&&&&&&&&&&&&&&&&&&&&&&
A.它们都有委婉细腻,节奏铿锵,琅琅上口的特点。
B.它们都有著名的代表人物和相同的艺术手法。
C.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因而相映成辉。
D.它们的发展同样受到时代的影响而有高低兴衰。
3.齐如山所说的第三第四句话说出了京剧表演中______和______的关系。(2分)
4.这篇演讲稿的主要内容是_____&&&&&&&&&&&&&&
_,语言特点主要表现为___&&&&&&
___。(4分)
5.作者认为当前有四件事要抓紧做。请你联系文意,提出两条具体可行的建议。(4分)
如:开设《京剧艺术》的选修课,普及京剧知识。
①__________&&&&&&&&&&&
&__。&&②_________&&&&&&&&&&&
6.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梅兰芳的认识。(4分)
&&&&&&&&&&&&&&&&&&&&&&&&&&&&&&&&&&&&&&&&&&&&&&&&&&&&&&&&&&&&&&&&&&&&&&&&&&&&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具体体现在句、段、文章中,作者对具体的事、物、景、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写作的动机和要表达的认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
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别。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含蓄委婉地抒发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这就要求要具有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体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太一样。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议论性散文相对复杂,表现比较零散或含蓄。说明文侧重于客观说明事物或事理,当然作者也会表现出自己的具体观点或态度。记叙文或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题和思想感情)往往融入对事件的叙述、对形象的塑造、对意境的营造中,显得比较隐晦或朦胧。但是,总有一些显示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词、句、段等。
一、详释考点外延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的角度有:
1.辨析作者在文中体现的观点和态度(2002年上海卷第5题)
【文段一】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被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机会了解它,但你必须把整本书读完一遍才行。
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你耽误多久,便需要多久来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意义。在你能看出各部分真正的透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像——之前,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
【答案及解析】文章的第一段“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第二段写“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根据筛选的内容可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是:要毫不停顿地读第一遍,对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2.比较在文中转述的多人观点
一篇文章列举了多种观点,如介绍一种新的发明或一个新事物时,可能有很多人持有不同的意见。作者把不同的观点都罗列出来后,一定有自己的看法。设题时就从别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方面辨析。
【文段二】(1999年全国卷第21题)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它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琪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呢!可见,无能也是借口。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五种错误的观点:①□□□□,②□□□□,③□□□□,④□□□□,⑤□□□□。(不超过20个字)
作者得出的结论:□□□□□□□□□□□□。(不超过12个字)
【答案及解析】这道题两问一反一正相互联系,前一问要求批评五种错误观点,后一问要求概括作者的正确观点,一破一立,通读全文之后,我们发现文章5—10段(节选部分)中的五个排比段是批评五种错误观点的,而每段的第一句即错误观点,与问题一一对应。根据题干要求,精简概括为: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前一问解决,有破必有立,再看第二问,作者批评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用表因果的连词“所以”引出了自己的结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要求不超12字,加以精缩为:“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
3.分析比较选文外的信息材料和选文中作者观点的异同
【文段三】如1995年全国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选)》的第4题: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第四自然段末尾说“教是为了不教”。下面摘引的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其中哪几项是说明这个名句中的“不教”的?
A.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B.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C.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自己去探索。
D.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教。
E.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
F.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
【答案及解说】这是一道分析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问题,考查的角度是文内和文外的对比。首先理解
“教是为了不教”的内涵,体现作者的观点是要学生自学、自写、独立学习;然后根据理解把握六项符合文中作者思想态度的选项是B和E两项。
4.从作者的观点态度上理解,为文章选合适的题目
【文段四】1995年全国卷第23题: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
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
下列语句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讯号&&&&
B.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里&
C.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D.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吗
【答案及解说】这道题采用为文章选标题的形式来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此题的选择,应采用综合分析、比较鉴别的方法,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其阐述的内容并没有做肯定判断,一直利用问句形式或“可靠”等字样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可以断定,表示肯定语气的C项不符合作者的观点,不适合作本文的标题。
5.从题目中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段五】如1996年全国卷第26题: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这就是贝多芬之谜。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受用不尽的乐式;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他能使我们激动,用他那奔放的感情左右我们。一位法国作曲家听了贝多芬的音乐觉得不舒服,说:“我爱听了能使我入睡的音乐。”是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
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32字)
&&&&&&&&&&&&&&&&&&&&&&&&&&&&&&&&&&&&&&&&&&&&&&&&&&&&&&&&&&&&&&&&&&
【答案及解析】要解答这道题,应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然后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题干要求概括出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这个问题,涉及全篇内容,文章的标题即为“贝多芬之谜”。通读全文之后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作者要告诉我们贝多芬的音乐成为“谜”的原因。接着,我们再抓住显性因素分析。第三段首句“这是贝多芬之谜”是一个关键句,在层次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成为“谜”的原因即在该句的上段和下段,再抓上下段的中心句,它们分别是“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然后,我们再对这两个句子进行综合考查,提炼其共同点,即“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又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这也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再按照题干字数要求,进行精简概括:①他能设计出最好的乐式。②又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
二、解题思路与技巧
为了真正达到准确地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这一目的,有三个原则:
1.理解题干要求,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2.对照考题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
3.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①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重点句、归纳句,概述中心要点时,要保持概念的一致性;②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③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性,概括的层次要恰当,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述要精炼确切;④注意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这是准确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必要条件;⑤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⑥掌握常用方法:标题法、开篇法、结尾法、摘录关键句法、自拟法。
【文段一】钱钟书先生不是呆板学究,他是睿智才子。《宋诗选注》中的序言,各个诗人的简评以及每首选诗的注释写得极为精妙。钱先生高屋建瓴,指点前贤,言论风生,语妙天下。我读《宋诗选注》最强烈的感受是钱先生的序、评、注比宋诗本身好看。选诗原应是以诗为主,评注为副;读《宋诗选注》则觉得评注为主,诗为副。就像在婚礼上,伴娘却比新娘漂亮,给宾客平添了不少惊喜!比如在读到“僻冷的作品”文选时,钱钟书先生写道:“假如僻冷的东西已经僵冷,一丝儿活气也不透,那末顶好让它安安静静地长眠永息。一来因为文学研究者只会应用人工呼吸法,并没有还魂续命丹;二来因为文学研究者似乎不必去制造木乃伊,费心用力地把许多作家维持在‘死且不朽’的状态里。”这里全是用小说、散文的笔法在写论文,文字灵动,比喻传神。
钱先生的这个选本原是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出版的,而且钱先生选诗的标准之一是拒绝“学问的展览”,可钱先生的序、评、注则是不经意地展览了自己的学问。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古文洋文,纷至沓来。比如,为了说明宋诗的“世态炎凉”和“市价涨落”,钱先生仅在一则注中便引了《古今诗删》、屠隆的《鸿苞集》、陈子龙的《陈忠裕全集》、袁宏道的《瓶花斋集》、陶望龄的《歇庵集》、谭元春的《东坡诗选》、黄宗羲的《明天授读》以及明代的戏曲小说《荷花荡》、《鹦鹉洲》、《金瓶梅》甚至清末的《小说时报》等十几条资料,前仆后继,汹涌澎湃。又如,为了说明宋代诗人的“偷语”“偷意”,“向古人集中作贼”,钱先生还指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理论家也曾明目张胆劝诗人从古典作品中去盗窃,并引用了当时代表性的言论。钱先生在一条言论的注释中,除了注明该言论的出处(作者姓名、出生年月、外文书名、所在页码)之外,还引申出另一些后世欧洲古典主义作家的相关资料,使人目不暇给,眼花缭乱。我曾担心它给人的感觉似乎不是意在“通俗”,以为是在炫示作者的通才。细思之,实属过虑,学问之大如钱先生者,何必炫示?也许这种“通俗”便是“通儒”的“通俗”。就像巨富,腰里缠着的绝不会是分币,出手总是万元大钞。钱先生是当今的学问首富,且又姓钱,更是如此。
(1)“以诗为主,评注为副”的含义是什么?
答:□□□□□□□□□□□□□□□(不超过15个字)
(2)“评注为主,诗为副”的含义是什么?
答:□□□□□□□□□□□□□□□(不超过15个字)
(3)钱钟书先生为什么不选“僻冷的作品”,他的理由有两个。
①理由之一是:文学研究者□□□□□□□□□□□□□□□□□□□□□□□□□(不超过25个字)
②理由之二是:文学研究者□□□□□□□□□□□□□□□□□□□□□□□□□□□(不超过25个字)
(4)全文两个自然段用了两个“比如”和一个“又如”举例,各自阐述了什么观点?
①第1自然段用“比如”举例阐述的观点是:
□□□□□□□□□□□□□□□□□□□□□□(不超过22个字)
②第2自然段用“比如”“又如”举例阐述的观点是:
□□□□□□□□□□□□□□□□□□□□□□□□□□□□□□□□(不超过32个字)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首句提出总观点:钱钟书先生不是呆板学究,他是睿智才子。
B.钱钟书学问很大,从选本的评注看他不适合写通俗读物之类的东西。
C.宋诗的“世态炎凉”和“市价涨落”指宋诗反映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D.“前仆后继”“汹涌澎湃”这两个成语形象地表现了钱钟书在“注”中引用作品之多。
E.全文采用总分式写法,首段写钱钟书非呆板学究,次段写他乃睿智才子。
【分析】第一题考查对具体的语句的理解。第二题考查重要语句的含意。“以诗为主,评注为副”出现在第一段,为了论证钱钟书《宋诗选注》,作者先从原来的诗歌选注的特点写起,要理解这句话,看作者对钱钟书《宋诗选注》的评论,是夸奖他的选注是以评注为主的,比诗更好;反过来理解要解说的语言,可以看出所谓的“以诗为主,评注为副”的意思是评注要先选出好的诗歌,评注是辅助的,应以诗为主。第三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理由在文章的第二段,之所以不选“僻冷的作品”的原因是文学研究者要评赏的是古典诗歌中有生命力的还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时不必把许多作家的作品都说成是好的,从而美化他们。第四题考查事例体现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从文章具体的表述中体会出观点和态度。可以分析事例所在的段落体现的思想。第一个“比如”出现在第一自然段,例证的方法证明了钱钟书用小说、散文的笔法写论文,灵活生动;词语“比如”“又如”都出现在文章的第二段,第二段表述钱钟书的诗歌选注的特点,不经意间体现了自己的渊博的学识。第五题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赏析,结合了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和态度。A项是对全文观点态度的表述,从下文可以看出全文在写钱钟书诗歌选注的语言特点,体现了他的写作特点;B项是对作者的思想观点的解说,“不适合”在文中没有体现;C项是对词语的含义理解,使用这两个词语的目的是证明钱钟书注释的丰富性,而选项的内容在文中没有体现;E项从文章的结构设题,全文是层递式写法,不是总分的形式。
【答案】(1)诗是主要的,评注是辅助的。(2)钱钟书的评注比宋诗还写得好。(3)①评赏的是古典诗歌中有生命力的还是没有生命力的。②不必把许多作家的作品都说成是好的,从而美化他们。(4)①钱钟书用小说、散文的笔法写论文,灵活生动。
②钱钟书的序、评、注不经意地展览了自己的学问,是当今的学问首富。(5)AD。
【文段二】林语堂说过,他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所持的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而到了西方,又成了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讲那东方文化的好来。过去对这样的话只能体会,缺少切实的感受,而现在竟也真的是颇有同感——给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们讲中国文学,禁不住就生出许多“民族自豪感”来。虽只是随便提些常识,却也要给他们讲解半天;要讲中国的许多哲学观念、生命意识、经验思想、艺术感受、认识方法等等,更是动辄追溯两千多年,让他们感叹不已。尤其费解的是,在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认识上,他们几乎无法理解那种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一首小诗就让他们迷惑不解:怎见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何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们只会觉得中国人的感情如此麻烦,喝酒便喝酒,高兴便高兴,怎么会又问天又问地,生出如许烦忧愁闷?
有历史和没有历史,历史长和历史短就是不一样。给他们讲中国当代的历史小说,首先要追溯到我们古代的历史小说,讲一点小说中的历史传统和传统小说中的历史观。原本只想略略提及,不想却又生出许多枝节。就说《水浒传》开篇的那首词,过去读书时都是偷懒略过去的,这次一读却让自己大吃一惊。这小说家虽属“非专业”词人,却也作得这般好词。给金发碧眼的孩子们解释一番“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让他们体味“书林隐处”的“几多俊逸儒流”,感验诗人面对历史发出的追念感慨,那感觉真是得意洋洋。
和西方的诗人相比,中国的诗人便是诗哲,任何一个都称得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们在消逝的滚滚长河与想像的虚白中追忆往昔的英雄豪杰,体味世事沧桑,感慨自己曾惊讶先人“求鱼缘木”,而自己竟又若“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这种心境,不免让人感叹盈泪!我对学生们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他们从历史的追问起,以人生的认识终,出儒入道,乃真历史主义者也,否则那追寻的扣问,那上下的求索有何意义?而西方的诗人中,能够有这样的人生感受方式的,真是凤毛麟角。过去读欧洲诗人如拜伦、雪莱、普希金时的那种景仰之情现在几乎荡然无存了。便是那位曾隐居海德堡的诗哲荷尔德林,虽能够与中国的诗哲比肩而立,但在时间上也晚了不少辈分。想到这些,便不免有些得意。
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虽说人家的“历史短”,可看人家明净如洗的天空、绵延不绝的森林、如画的乡村、高度现代化又不失传统神韵的城市,再看人家的教育程度、道德素质,又不免常常使我这自豪的民族主义者无言以对。某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句颇为幽默、堪称“经典”的解嘲之语,便与德国友人开起玩笑来。那句话是王朔小说中的“文痞”与外国人逗乐时说的:“有什么呀,不就才过了两百年好日子吗。我们都文明四千年了,都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了!”捧腹大笑一番,直到眼里噙了泪才作罢。
不久,打开电脑在网上搜寻国内新闻,看到一条“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我国夏商断代工程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确切历史纪年又前推1 200年”的新闻,遂告知德国友人,说我们中国的文明史已经不止四千年了,现在已经是五千二百年了。谁知他们竟也来得快,幽了我一默,说:“那你们就更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啦!”让我翻了白眼,不知如何回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是
A.林语堂处身不同文明环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方式也不同;作者在经历国外教学生活之后,对此表示理解和认同。
B.《水浒传》开篇词作表达了《水浒传》作者对历史的追念感怀,显示出中国诗歌常有的厚重历史感,作者对此感到吃惊。
C.作者认为,在感受人生的方式上,对比西方其他诗人,荷尔德林和中国诗哲相通之处更多,只是他生活的时代相对要晚得多。
D.最后一段文字中,作者补充说明国内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意在鼓励国人不要自暴自弃,而是要发扬文明传统,创造新的文明高度。
E.作者以中西文学比较发端,于中西文明比较处落脚;又借解嘲之语勾勒了中国现代文明的实际状态,含蓄地提出了自己的反省与思考。
(2)①第一段中,“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是指&&&&&&&&&&&&&&&&&&&&&&&&&&&
&&②第三段中,“诗人中的诗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如何理解作者的“免不了尴尬与羞愧”?
&&&&&&&&&&&&&&&&&&&&&&&&&&&&&&&&&&&&&&&&&&&&&&&&&&&&&&&&&&&&&&&&&&&&&&&&&&&&&&&&&&&&&&&&&&&&
(4)结合全文意思,如何理解文章标题“文明得‘不好意思’”?
&&&&&&&&&&&&&&&&&&&&&&&&&&&&&&&&&&&&&&&&&&&&&&&&&&&&&&&&&&&&&&&&&&&&&&
【分析】文章的标题的作用有:统领全文的思想、作者的观点态度、材料的选择使用,提示文章的中心、表达全文的主要内容等。对文章的分析可以从对文章的标题入手分析列举的问题,从标题处分析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写林语堂在不同地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特别地写在西方感到的“民族自豪感”,又用西方人对传统文化的不理解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感伤和玄奥”。第二段写历史的不同体现的文化传统的不同,以《水浒传》的开篇词作例子,写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第三段写中国诗人的特点,对生命本体论者,上下求索;第四段写面对现实生活时的尴尬和羞愧;第五段用举例的方法写中国文明的前推1 200年,提出人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或文明。
第一题是考查对文章的理解。A项写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态度的理解,符合第一段和全篇的文意,正确。B项理解《水浒传》开篇的诗词体现的思想,作者对此感到“大吃一惊”的原因是“非专业”词人所写内容的优美,正确。C项写“荷尔德林”在诗哲方面的时间比较晚,正确。D项是对文章的理性理解,可以看出有民族的自豪感,但选项故意拔高了作者的思想。E项从文章的结构角度入手,分析文章结构的特点,正确。第二题写对关键词语的理解,通过分析段意可以感知作者的思想观点。第三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可以从文章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观点理解答案。第四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要对文章的内容深刻理解,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1)D(2)①中国人把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与对日常生活的把握以及对天地一类永恒事物的思考紧紧联系在一起,体味到个体生命的伤感,情感细腻而又有一些不可捉摸(或中国人把有限的人生与无限深远的生命历史联系,由此而产生一种感伤的情绪),情感细腻而又有一些不可捉摸。②诗人中对历史有深刻追问、对人生有深入体验和认识的大智慧者(或哲学家)。(3)这是面对西方发达的现代文明时作者内心的一种感受。和中国相比较,西方历史短,但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整体水平却比中国高;对照中国自己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国实际上是丧失了过去的优势,变得落后了。因此在这种情境中作者会“免不了尴尬与羞愧”。(4)“文明得‘不好意思’”,在文章中包含有三层意思:①自得,表达的是作者对中国历史文明的崇敬与赞叹;②自责(自嘲),表达的是作者对中国现实文明状态的尴尬与羞愧;③自省(自励),在现实与历史的融合中的反省与思考,期望中国文明在将来的振奋与发展。
【文段四】现在,我们来谈谈京剧的明天。京剧有没有明天呢?当然有。但是京剧又如同一个人一样,人是有生老病死的,京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不可能不受到时代的影响,它也有一个高潮、低潮,盛兴、衰落,它也要分阶段。比如说唐诗,京剧跟唐诗在很多方面相像,盛唐时候唐诗代表者有李白、杜甫,后来人称“大李杜”。到了晚唐的时候,唐诗的代表者有李商隐、杜牧,后来人称“小李杜”。不是说李商隐、杜牧个人的才华就比不上李白、杜甫,但是可惜他们生活写作的那个时代是在晚唐,而不是像李白、杜甫他们生活写作于盛唐,所以李商隐、杜牧的诗作委婉细腻,或许还有一些雕琢,是晚唐时代的唐诗,总体成就不如盛唐。
我们回到京剧上来,梅兰芳是京剧什么阶段的代表人物呢?显然是盛唐阶段。当然,京剧盛唐阶段的佼佼者,不止他一位了。他自成一派的“梅派”唱腔具有醇厚流丽的特点。他精通音律,除了继承传统的唱腔外,还编创了大量新颖的、独具个性的唱腔,这些唱腔多年来深受欢迎,广为流传。他一生排演、创作过大约400出大小剧目,其中《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奇双会》等代表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艺术风格。他是一位难得的戏曲演员,卓绝的京剧大师。以他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布莱希特的戏剧艺术,被并称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中国京剧也因他走向了世界。虽然梅兰芳已经去世,但他的精神还活在我们心中。他的艺术是活着的。梅兰芳之后这四十多年间,经过“文革”、经过什么等等,现在进入21世纪了,那么不妨说京剧的盛唐阶段过去了,但是京剧还会有新的高潮,还会出现佼佼者。京剧的“小李杜”是谁呢?会有人出来的。这部分人也是重要的,他们将承前启后,以后京剧的宋词时代也会到来的。现在我们应该抓紧目前这段时间,做几件什么事呢?我粗疏想来有四件。一要抓紧对京剧文化的总结。当年辅佐梅兰芳的有一位著名的编剧、戏曲理论家叫齐如山,他把京剧的原则总结成四句话:“第一句有声必歌,京剧舞台上有声音就是歌唱;第二句无动不舞,没有一个动作不是舞蹈;第三句不许写实;第四句不许真器物、真东西上台,喝酒你不能拿真的酒壶酒杯上台,吃饭不能拿真的筷子、盘子、饭碗真吃、真喝。”这四句话很精辟。那么京剧又发展了有半个世纪了,是不是应该把京剧艺术的规律用文字配合着图像做更加精辟的总结和升华呢?是应该的。第二,应该把京剧文化跟其他的一些东方文化结合起来总结。其他是什么呢?绘画、围棋、中医等等,这都是东方文化的不同的范畴。先是分别找专家总结这些范畴,然后互相打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等于资产重组。我们做大、做好,把中国东方文化做大做好,在面对西方文化挑战时,我们就会更有信心了。第三,有了这个东西,资产重组以后,跟西方文化进行碰撞的时候,我们可以获得真知。第四,以这种真知再返回来指导我们的艺术实践、文化实践,这样的东西就是活的东西,是有效的东西。
如果上面说的四项工作都能做得很到位的话,那么京剧的命运应该说是很美好的。回顾京剧一百多年来行进的轨迹,总结梅兰芳先生为京剧艺术所作的重大贡献,对于今后京剧的进一步发展,一定会有所启示。并且,我们也相信,京剧的振兴将在21世纪完成。
(1)京剧的行当除了梅兰芳所擅演的______角之外,还有生、净和______。 (2分)
(2)作者说京剧和唐诗“很多方面相像”主要是由于(3分)
A.它们都有委婉细腻,节奏铿锵,琅琅上口的特点。&
B.它们都有著名的代表人物和相同的艺术手法。
C.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因而相映成辉。&&&
D.它们的发展同样受到时代的影响而有高低兴衰。
(3)齐如山所说的第三第四句话说出了京剧表演中______和______的关系。(2分)
(4)这篇演讲稿的主要内容是______,语言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4分)
(5)作者认为当前有四件事要抓紧做。请你联系文意,提出两条具体可行的建议。(4分)
如:开设《京剧艺术》的选修课,普及京剧知识。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6)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梅兰芳的认识。(4分)
&&&&&&&&&&&&&&&&&&&&&&&&&&&&&&&&&&&&&&&&&&&&&&&&&&&&&&&&&&&&&&&&&&&&&&&&
【答案】(1)旦 丑 (2)D
(3)虚 实(或:生活 艺术)
(4)关于如何振兴京剧&&
口语化(5)写出一条建议得2分,写出两条得4分(6)要点:代表作品、作品数量、表演体系、贡献等。(写出一点给1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点态度的英文形容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