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掌阅掌阅如何设置默认书籍封面认

  小米8的全称其实是“小米八周年旗舰手机”。既然是今后要在《小米编年史》上大书特书的产品,又恰逢小米上市,雷布斯们对小米8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此次体验的是 黑色款 最低配 6+64G版本)

  移动阅读的时代,“流量诚可贵,时间更无价”。为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和流量,本文没有无聊的开箱演示视频,我特别提取了小米8 MIUI10 中的“白噪音”,配合我的家乡宁波的美景做成了一段MV,希望让大家伴随着自然的律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阅读本文(强烈点开视频作BGM,然后慢慢往下看)。

  说来惭愧,我既不是米粉、也不是米黑,算是一个对小米颇具好感,又由于种种原因始终不曾入手的数码爱好者。不过,这个立场或许可以让我以更加的角度审视这款产品。作为一名70后,包括我在内,身边同龄的朋友在购机策略上都相对保守,用的不是苹果、就是华为。之前我对于小米手机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超高性价比”、“年轻人用的多”、“网上买要抢”这几个特质上——很不错,但好像不是我的菜。

  而近几年来,小米一方面补上线下的短板,小米之家让不习惯网上购机的用户有了更多感受真机的机会,新机加价才能到手的弊病正在治愈ing;另一方面签约明星、代言综艺,这次世界杯更是在央视直播黄金时段投放广告,不让OV专美与前……总之,小米正慢慢摆脱纯互联网产品的印象,看上去越来越像一个正常的主流大品牌了。

  于我来说,其实出来了早几年的红米系列,一直没有用过小米的旗舰机,以及传说中最好用的MIUI。此番的体验可能会被米粉们讪笑为“啥都不懂”,但也可以从一个新用户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小米8的优劣得失。毕竟抓住5G这个下一轮换机的风口,争取更多新用户也是小米能否真正做强的关键。

  比起华为、中兴的土豪+领导作派,小米在包装上一向是表简单的,这可能跟米家从互联网品牌起家,追求极致性价比有关。

  这里我就得轻吐槽一番了。当人们说到“旗舰”的时候,说的其实不是一个孤零零的产品,而是“产品+服务”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这就好比装修时全包和半包的区别,虽然最终的效果都差不多,但少的,恰恰是那一点点被商家“宠溺”的感觉。

  其他几家深耕线下的友商,就很了解用户的这种心理——你都买最贵的型号了,怎么还缺这个少那个的?

  ☆八周年纪念版,却没有区别于普通产品的VIP待遇(比如送半年碎屏险、赠送云空间之类的增值服务),不能忍+1!

  ☆明明支持QC4.0的充电模式,却只提供QC3.0的充电头,不能忍+2!

  虽说审美这东西属于各花入各眼,没什么道理好讲,不过人们对于平整对称的偏爱是天生的。尽管有iPhone X携强大的品牌号召力率先试水,上游供应链也力推出货,再加上在目前的屏幕架构下要提高屏占比,又不想搞类似伸缩摄像头之类离经叛道的设计,刘海屏就是唯一的选择。于是,小米8也就成了米家首款采用AMOLED刘海屏的旗舰。

  由于我收到的是黑色版本,屏幕和边界还常清晰的。大家可以发现,小米8的屏幕设计上,并没有追求极致的窄边框,而是采用了相对均匀的分布。其实,包括曲面屏在内的侧面框的设计,已经被证明并不会带来体验的有效提升,反而会引发机身强度和误操作的问题。配合喷溅色带的开机桌面,整块屏幕通透、明亮、还是蛮的。

  小米8的屏占比为86.68%,跟近期友商发布的隐藏前置摄像头的那两款没法比。不过发布会上雷布斯隆重介绍的“R”角倒常具有辨识度。了一些显示区域,但避免了让屏幕显得过于刚硬。也让屏幕和边角的曲线更加贴合。

  自从手机进入全面屏时代后,各种屏幕比例层出不穷,有18:9的,有17:9的,19.5:9的,小米8这次搞了18.7:9。让我这个入行快20年,一共就经历了4:3和16:9两个时代的电视屏幕比例的老记极其不适应。由此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对手机大小的完全乱套了。

  比如在我的印象里,6英寸屏可能就是单手持握的极限了,5.5寸最合适。可5.8寸的iPhone X一拿到手——乖乖怎么和5.2寸的差不多窄?小米8的6.21英寸,实际上宽度和我的6英寸的老Mate 8一样,所以会出现这种错觉,其实就是在全面屏时代后,为了提高屏占比,厂商们基本上都采取把屏幕拉长的策略。而在描述屏幕尺寸时,还是沿用了传统的对角线长度,而非实际的面积。这也就造成了种种的。比如5.88英寸的小米8 SE就被称为小屏版(宽度和传统的5.2英寸手机相当)。说起来,这也是咱电视人惹的货,谁叫最初的电视机都是圆形的呢,对角线其实就是直径嘛!所以在全面屏时代,还是实际摸一摸真机感受一下比较靠谱。要是实在没空去实体店,我在这里推荐一款网页工具()。 (人品是正规网站)

  如果大家想换机,又懒得去实体店,这款工具可以让你直观地了解到想要入手的新机和老机的大小差异。就这几年玩机的感受来说,单手持握毕竟是我们使用手机最常用的姿势,决定持握舒适感的众多因素中,宽度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

  再来说说刘海的问题吧。大家看了小米8和Iphone X的正面比较后大家会发现,小米8的这块刘海相对于机身来说算是蛮大的(38mm),其原因就在于里面塞进了不少东东。

  不过由于刘海屏属于异形屏,这就牵涉到一个屏幕适配的问题。连iPhone X都未必能够解决应用商店里所有APP的适配问题,更何况这样性的市场了。比如说我频繁用到手机的场景是看书。小米自带的阅读器适配得比较好,而打开掌阅(从小米应用市场下载),上方的刘海屏就被裁平了。

  而在玩游戏的时候,像“吃鸡”等一些主流游戏也在刘海屏一侧也做了裁边处理,而在底部的“R”角上,由于是小米自己设计的弧度,也有一点点的遮盖。

  还有的则是所有刘海屏的通病,显示网页文字比传统比例屏幕要多一点,看视频就抓瞎了。因为在专业影视领域还是16:9的天下。

  不是说多一点显示面积不好,而是标准一旦确定,除非有巨大的收益,否则改变的成本太大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中央一套高清频道的新闻节目,所有的画面都是4:3的裁边处理的,就是因为要照顾老少边穷地区,依然在使用4:3显像管电视的用户,也能看到不变形的画面。连我这个电视新闻民工,在使用16:9的摄像机工作的时候,也要注意把主体留在画面中间,裁边的时候不被裁掉。

  小米8的宽度几乎是单手持握的极限,四曲面玻璃+铝金属中框虽然并不是特别前卫的设计,但胜在过渡,触感清凉,我这个小手党持握起来毫无硌手的感觉。仅有175g的重量比iPhone X重1克,拿在手上感觉还是比较轻盈的。

  手机背面的材质也是风水轮流转,前两年流行金属磨砂的贵气,如今又是玻璃的时代,尤其是黑色版的,简直都可以当镜子了,颜值上是没啥可挑的,不用像金属后背一样搞成难看的“三段式”,唯一的问题就是容易沾上指纹手汗,像我这样长年的户外工作者,擦镜布看来要多带上一块了(其实包装里可以送一块带米家logo的麂皮)。

  小米8后置双摄像头突出的高度还是有点高的,边缘也有点锐,感觉磕碰磨损或者进灰的风险还是有一点的,第一时间用上附送的黑色半透明水晶套。

  小米8背后的双摄+指纹识别布局属于常规操作,无需我多说。不过我无意中发现一个小问题——小米8的背面指纹识别区域放得有点高,手指短的话够起来稍微有点费劲。

  由于取消了3.5mm孔,小米8上方比较干净,而下方则是USB TYPE-C充电口和扬声器。不仅整体性更好,机身厚度也由此缩小到了7.6mm。这个厚度,即便加上手机套也已经足够轻薄了。

  从当初的“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到“拍人更美”每一代的小米手机都会推出一个非常具有辨识度的slogan。伴随着俄罗斯世界杯的赛程,相信小米8“双频GPS”这一卖点也随着酷酷的吴为大家所熟知了。

  讲线以GPS作为营销的切入点是有点不以为然的。毕竟就目前而言,主流手机的GPS功能并没有成为一个“痛点”,又怎么会成为一个“卖点”呢?后来认真思考了一下。发现如今的智能机市场同质化的问题确实越来越严重。文宣里又是“黑科技”、又是“很吓人”,拿出来却压根不是那么回事。被忽悠的次数多了,也就有了点免疫力,直到看到了这条消息。

  看了这则消息,我才发现可能我们这些城市宅男的思还是太狭窄了。身处城市的我们,GPS配合无所不在的基站辅助定位,单频也确实够用了。可要是换一个,可能就轮到分米级精度的双频GPS大显身手了。就好比我们出了国,手机“全网通”的优势才能充分体现,对于希望海外的小米来说,“双频GPS”这个独家秘笈还是吸引力的。

  发布会上车窗全涂黑开车的视频未免有些夸张。在这里我也不想弄一堆信噪比,寻星数量等术语来说明双频GPS的优势。对于我等普通用户来说,还是生活中的场景比较有参考价值。比如关掉基站、WiFi、蓝牙的辅助定位。小米8能发现我在公园的哪个吗?

  之前运动软件跑步的时候,有时候会出现轨迹“漂移”的现象,这次带上小米8,夏练三伏,来一段超燃的HIT变速跑吧!

  在赞美大叔我的配速之前(36度高温下刷的哦),大家可以看到,双频GPS有效的避免了漂移的现象,尤其是跑过湖面上小桥的那些段,之前老手机GPS记录的运动轨迹,总会留下一两次“踏水而行”的神仙轨迹。而小米8就非常精准,跑了四圈,地图轨迹和桥面、小径都做到了精准重合(跑步道只有两人宽)。

  像维和一样到荒山野岭中执行任务这样极端的情况我们怕是碰不上了。我想普通人最依赖精确的场景,其实不是开车,而是步行。

  为什么呢?想想看,当我们使用手机开车出门的时候,多数情况下都会寻找一个较大地标作为目的地,比如某商业广场,某小区之类。在这种场景下,双频GPS的优势并不能充分体现。

  当我们在边用手机打车,需要司机精确地知道我们站在道哪一侧的哪根电线杆下;或是穿行在陌生城市的街头巷尾,想要找到传说中的深夜食堂;又或在户外遇险求救时,需要准确地报告自己的坐标,双频GPS的精确性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帮助。

  如果说户外、天晴情况下单双频GPS确实区别不大的话,那么在高楼大厦中行走时,对GPS信号的干扰就比较多了。而对小米8来说,这并不会成为一个问题。我特意选了一个高楼边的,来测试小米定位的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普通手机的GPS其实也有定位很准的时候,但有时候会漂移,稍微走几步,刷一下就变化了,不像小米8无论怎么绕都比较稳定。

  配合双频GPS,升级到最新MIUI10的小米8还推出了驾驶模式、AI助手小爱同学也来助阵。这就使得双频GPS的可玩性更高了。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在城市出行的开车上,双频GPS并未发挥出足够的优势,仅仅为了一个GPS机就换机,对于非户外工作者或资深驴友来说,理由实在不够充分。市场的接受程度还有待观察。

  发布会上,除了宣布一下DxOMark的评分外,小米的拍照单元介绍的篇幅并不多。不过这并非因为小米8的拍照不好,而是因为在后摄元器件方面,后置双摄采用的是几个月前发布的小米MIX 2S的同款元器件。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这也常自然的选择。而在前置方面。小米8采用的是 2000万像素三星S5K3T1。

  当然,前置方面除了“拍人”的摄像头外,还有“刷脸”的摄像头。“ 首款“Face ID”也是最让我感兴趣的部分,那就先刷为敬吧。

  PS:这里我特别要在刷脸模式的同时,一定记得在设置—显示菜单里打开“抬起”的开关。为什么呢?因为对普通指纹解锁的手机来说,手一碰就解锁了,而如果你选择刷脸解锁,又不打开抬起这个开关,你还得先用开机键或双击屏幕把屏幕点亮,然后再刷脸,这样速度上会慢不少。

  不过此“Face ID”并非彼“Face ID”,小米8只有探索版才配备了和iPhone X同等级别的3D结构光方案。普通版采用的是红外光解锁。正常光线基本上是秒解。暗境下表现怎么样呢?有图有(没有必要为了看个几秒钟刷脸的视频就让大家看广告,就用动图代替吧)。

  动图的速率有点失准。不过在暗境下,几乎和正常光线下一样没有迟滞。但是红外光解锁的安全性从理论上来讲肯定是不如3D结构光的。我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用手遮住鼻子、嘴巴、额头——正常解锁。(看来忍者也可以放心用小米8了)

  由此看来,红外刷脸基本的私密性还是可以的,但是实事求是讲,要用到涉及支付的应用上,可能就没有3D结构光这么保险了。

  回到的部分。2000万像素的配置在旗舰中基本上也就到顶了,不过远不是一个像素值的问题。子曰“三十微胖、四十不惑”,对我这个颜值已过巅峰的四旬老汉来说,评价手机效果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分寸感”。自己到底长啥样还没点那啥数吗?如果要天翻地覆搬的美颜,还真不如去下第三方的APP。而如果一部手机的能够恰如其分的给颜值加分,又较少PS的痕迹,那想必是极好的。

  当时我刚刚跑了6公里测试完小米8GPS精度,一身的汗,脸上也是油腻腻的,小米8的前置自动让去除了脸上的汗渍,整个人变得清爽干净。

  仔细研究了一番,发现在传统磨皮增白的美颜之外,小米8又加入美型概念—包括瘦脸、芭比鼻、苹果肌、花瓣唇等一整套“无痛无创”微整形方案,总有一款适合你,妹子们有得琢磨了。

  总的来说,这些个美型选项还是比较克制的。即便把进度条拉倒最大,也不会让你变成“蛇精”或“锥子脸”。可以遮盖修饰的程度,大概就相当于抵消你最近熬夜看球、多喝了几扎啤酒养造成的和疲态吧。

  在使用中发现一个小问题:美型的选项需要用户自行调校,不过对于单手操作来说,举着6寸的手机长时间一项项的调整,还要兼顾表情,MM们的小手会不会觉得有点酸呢?会不会嫌麻烦,最后索性拍好后再用APP精修呢?

  模式除了可以选择美颜美型,还可以启动人像模式,个人感觉还是直接上人像拍效果更佳。

  再说说后置双摄吧。在我的印象中,因为追求性价比,在摄影元器件的配置上小米相对保守,拍照好像一直不是小米的强项。不过从小米6的“拍人更美”开始,小米总算在拍照上发力了,这次DxOMark的高分,说iPhone X我觉得是夸张了。我个人感觉一张照片的好坏,拍摄者的技巧占50分,软件算法调校占了20分,硬件配置最多占30分。信不信,职业摄影师用上一代的手机拍出来的照片碾压你。

  当下主流的旗舰,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成片的差异更多的是算法调校上的区别,很难以“好”或“坏”来评判。而弱光、复杂光线下的判断处理能力,才能显出真本事。(以下的照片,我除了取景之外,都没有用手动方式调整、快门和局部,HDR默认自动)

  得益于1.8的,小米8应付黄昏十分的弱光毫无压力,不过算法还是喜欢调得比较亮,可能也是迎合国内用户的口味吧。

  上图这种冷暖色调交替的场景比较手机对色温的把控。实际成片和双眼所见,个人感觉还是有点偏蓝了。

  这张照片充分显示了小米8后摄的素质,暗部的标牌、亮部的云霞,细节都得到了很好的呈现,色温表现也非常接近实际观感。

  而在极暗的下,小米8的自动依然能保留大部分的暗部细节(前车的地面。双频GPS全球定位精准不漂移小米8手机评测

书籍作为人类知识的载体,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以不同的形态在历史舞台的各个阶段登场,从最早的龟甲竹简到纸质图书前后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

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纸质书便携和保存问题,人们将文字图片甚至声音影像数字化,以 ppt,word,txt 等格式保存在硬盘和网络服务器中,电纸书也孕育而生。“书”不再仅是记录历史的工具,各种漫画,网络小说等也成为现代人娱乐消遣的形式之一。

此次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来自掌阅推出的第二代电子书 iReader Plus。


打开包装盒内部,可以看到 iReader Plus 主机×1,数据线×1、使用手册×1、三包凭证×1、100 元阅饼券×1,和 vip 卡×1。

白色的数据线和主机看起来蛮匹配,借用朋友的另外一台白色 Kindle 过来比较,配的竟还是黑色数据线,可见掌阅在一些小细节上还是比较用心。

和 Kindle 对比,iReader Plus 采用 6.8 寸电子墨水屏,虽然参数看起来仅比 6寸的 Kindle 大了 0.8 寸,但是实际体验起来,可以感受到 6.8 寸更适合日常文字的阅读。尤其对于家里的长辈,更接近于传统书籍的尺寸,使得他们更愿意选择尺寸更大的 iReader Plus。

在屏幕尺寸更大的情况下,iReader Plus 重量仅比 Kindle 重了约 3 克,为 208 克,两者拿在手里几乎感觉不出重量上的差异。

厚度上两者基本也属于同一水平,Kindle 稍厚一些。取消了上一代 3.5mm 耳机孔后,iReader Plus 变得更加轻薄了,拿在手里的体验很好,长时间手持也不会对手腕造成过多的负担,此刻是否会联想到即将上市的 iPhone 7 也取消了耳机孔?

背面和 Kindle 都采用了类肤材质,保证了长时间拿在手上阅读的手感舒适性,缺点是容易脏。iReader 的 logo 恰到好处,而 Kindle 的 logo 对比整个机器来讲,大得有点突兀。

下方依次为背光键,充电指示灯,以及 Micro USB 充电口。对于用习惯 Kindle 的用户常常会把这个背光键当成电源键使用,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习惯。但是,身边的朋友对它独立的背光键设置是好评的,无需进入软件,即可简单一键开关背光很实用。

这里附上和 Kindle 的参数对比,iReader Plus 的存储容量为 8g,比 Kindle 的 4g 大了一倍,可以存储更多的图书。这对于喜欢漫画类,而需要占据大量内存空间的朋友来说,是很有用的,因为机器都无法额外扩展内存。   

iReader Plus 采用了飞思卡尔 imx6sl 芯片组,运转速度良好,使用起来都比较顺畅。1600mAh 电池续航,比 Kindle 大了 180mAh,据说是每天使用两个小时可以使用一周左右。

根据个人背光的亮度设定以及 WiFi 的使用频率不同,如果都是离线,加上无背光模式使用,续航时间将大大延长。并且 iReader Plus 采用双频 WiFi 制式,无线连接也会更快及稳定。

iReader Plusr 待机屏幕,会随机出现中国古诗词的欣赏,配上中国风十足的水墨画,意境悠扬。将中华的传统体现得淋漓尽致,相信会更讨好长辈们的喜欢。

设备的主页,“书架”就是已经被下载好的书籍,相当于本地列表,“书城”就是商城,榜单的介绍以网络小说,快餐类小说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像“漫画”或者“杂志”这样的类目,iReader Plusr 的界面介绍感觉会比 Kindle 更适合中国用户,一目了然,而书城里的运行速度会比 Kindle 快一些,很少出现卡死的状况。

iReader Plus 采用 Carta 第三代 Eink 屏,水墨屏的残影问题偶尔会出现,屏幕的触感相对于 Kindle 来说,会显得光滑一些,Kindle 触摸起来更有纸质书的感觉。

看下一页的时候不喜欢用点击的方式,而是使用左右拖动,会有一种翻书的感觉,长久使用下来会留下一些指纹,所以准备了 ELECOM 的液晶清洁湿巾,时常进行擦拭。

iReader Plus 蓝牙功能可以很方便用来听书,匹配上蓝牙耳机或音箱就可以实现听书功能。

听书模式分为离线朗读和高品质朗读两种模式,可以设置为女声或男声,感觉和 Siri 的差不多。

背光亮度等级共分为 20 档,与 Kindle 相比,iReader Plus 的灯光会显得泛黄,比较喜欢泛黄的灯光,视觉上更显柔和,阅读起来眼睛会感觉更加舒服。

最大亮度模式下比 Kindle 更亮,却没有那么刺眼。由于水墨屏的特性,只要不是在绝对黑暗的环境,就算在关闭背光的情况,也是可以看到屏幕上的文字,所以正常情况下,无需使用最亮的灯光模式。

系统内置搭载了英汉字典功能,同时还联合了百度百科,对于生僻的单词和知识可以即时进行查询,这对阅读和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和便利,十分的符合中国国情。

WiFi 传书功能可以将本地电脑里的文档,便捷的传到设备里,支持的格式也囊括了目前市面上主流的电子书文件,这是一项很方便的功能。

由于自主下载的文件,很多都是民间大神自发整理的,版面和段落不可避免会有些杂乱,重排功能让传到设备上的书籍版面更加规整。版式、字体、字号、简繁体都可以按照个人喜好自定义,又是一项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性化功能。

无线升级功能是一大特色,让版本在不插电脑的情况下进行更新。

近期更新的新版本,让人最满意的是自定义导入的图书,可以自动更新封面了,以上这本名字还没来得及改的乱码,就是通过WIFI传书导入的,封面本来是系统默认的“掌阅”二字,现在自动更新成了书本应有的封面。

套上一起入手的皮套,更有握书的感觉了,皮套开合支持唤醒和休眠功能。

尽管 iReader Plus 采用了 6.8 寸的屏幕,但是并不会影响到出行的便携性,以上是和 ELECOM DGB-S023 背包来一个对比参考,可见还是蛮小巧的。

iReader Plus 的重量又与 Kindle 相当,所以出行负重并不会有所不同,但 iReader Plus 却可以提供更大的屏幕,尤其对于那些自行导入的 PDF 格式动漫书籍,无需再通过不断放大缩小来辨认细小的文字,阅读起来会比 Kindle 更舒适方便,所以 iReader Plus 也时常变成了动漫与杂志阅读机,与 Kindle 做了一个良性互补。

总结: iReader Plus 的百度百科翻译功能,自动排版,包括更大的屏幕等一些设定,明显是针对中国用户的需求来开发,而 Kindle 有着全球强大的书籍资源做后盾,前提是舍得不断的充值。而在实际体验当中,两者硬件已经不分伯仲,最终的选择就看每个人自身的需求点,而对于我来说,觉得两者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掌阅如何设置默认书籍封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