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是练太极大师闫芳被揍都拔单扛拔不上去吗?


太极拳解密之一:太极拳的本质
太极拳的发源地是咱们中国,练太极拳的人何止千万,可许多人练不出太极功夫,其实就是不知道太极拳的本质。
练太极拳有迷茫区,许多人都知道松,可很少有人知道松的结果或松的目的是什莫。
当然,有其他一些原因造成太极拳爱好者练不出太极功夫。
一是体操化,如简化太极拳,完全错误。
二是力气化,如有些人在散打中加入太极拳的招式,就认为是太极拳了。
三是书本的误导,一些书中尤其是现代人出的书中,对太极拳的解释极其错误。
四是视频误导,受理解错误的诱导,做出来的动作也是错误的。
那莫,什麽才是太极拳的本质呢?
沉:就是太极拳的本质。
松:是方法,沉:是目的。
沉:是感觉,如,一抬手臂就要有沉感。
沉:是太极拳的根本,其他的气、腰挡劲、圈、园、球等等,都是在沉的基础上的附加品。
失去了目标,就等于失去了练的方向,再加上太极操和力气化的忽悠,就会与应该走的方向越走越远。
除了脑袋以外,身体其他的肢体和肉体都要练出沉来:
简单说就是,手臂沉,并作用到肩,肩放松,手臂的沉重感就会通过肩部作用到脊椎,再加上脊椎的含胸拔背,造成背部的向后撑,从而完成脊椎到手臂的撑劲,也就完成了手臂的力由脊发,
没有手臂的沉,就不会有手臂的撑劲。
通过松腰,使得腰以上的身体重量作用到跨上,下沉。
通过松垮,把跨以上的重量作用到腿上,从而完成腰挡劲,下沉。
通过松腿脚,把脚以上的身体重量作用到脚底下,从而能完成力发于跟,下沉。
小沉要服从大沉,小沉要辅助大沉:
这一点不太好理解,身体各个部位是有重量的,通过松,要体现出这种重量来,就自身的重量来说,手臂就属于小沉,身体就是大沉。
举例说,比如右转体抱球,右手臂是小沉,当身体右转体下沉时,就会把小沉的右手臂通过跨给翘起来,右手臂属于服从。
而左手臂,会随着身体下沉也向下向右下沉,完成辅助身体下沉的作用。
假如你住楼房6层,要背着100斤重的女友上楼,你就不会觉得太费力气。
假如让你扛100的大米上楼,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下子就能扛上去,即使扛上去了,也累个半死。
同样的重量,为什么作用到人体的效果就不同呢,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是活体,一个是死体,那么,为什么死体的物体扛起来就会觉得死沉死沉的,关键一点就是死体的物体完全放松,
造成给扛着的人的下压力特别大。
结合太极拳,练拳时就要把身体练沉了,就如同死物与活物的结合体一样,从有力的不沉,练出无力的沉,蓄力时,全身沉造成身体的压缩,并作用到地面上,造成脚的下蹬力非常大,这种下蹬,通过大地的反作用力,通过一开聚开,把下沉的身体给催荡出去。
其他地方沉还好理解,腿的沉就不太好理解了,下面我就说一下腿的沉:
有车的朋友都用千斤顶换过轮胎,假如先把车搬起来放到千斤顶上(是假如,假如千斤顶是人腿脚),这时千斤顶没有发力,只是承受汽车的重力(假如汽车是人的腿以上的部分),那么汽车的重量加上千斤顶的重量都作用到地面(千斤顶有自重),这个重力是两者的合力,这时慢慢的摇动千斤顶,使的千斤顶慢慢的升起来,那么,千斤顶即有往下的顶劲,又有往上的顶劲,物理学上有一个力往小的地方释放的特点,对于千斤顶来说,大地的力大,无法往大地走,就会往力小的地方走,也就是往上顶汽车,这就是太极拳力发于跟的原理。
假如地面是沙土地,千斤顶就会往地下陷,这时的千斤顶无法完全体现大地的反作用力,给汽车的顶力就小,那么就要换成大号的千斤顶,就象拳击,由于无法体现下蹬力所发出的力,就要不断的练身体的肌肉力,来弥补下蹬力的不足。
总之,沉,才是太极拳的根本,动作只不过是形,再有,太极拳许多动作来自于外家拳,那么,动作本身并不能说明就是太极拳,假如拳击散打中,用的都是太极拳的招式,并不能说明就是太极拳,因为没有练出沉来,就脱离了太极拳的根本,属于发力方式与太极拳有本质的不同。
那么在练拳中什么才能体现太极拳呢?上(手臂)始终要有沉的撑劲,中,腰跨有下沉的腰挡劲,下,要有发于跟的蹬劲,不管动作怎样,这些都要具备,就属于太极拳。
结论:练出身体的沉来就是太极拳,没练出沉来就是太极操。
太极拳解密之二:松肩坠肘及其练法


三是练出手臂的气来。(关于气,以后的文章再详细的说明)
就手臂而言,有三种地方产生力量。
三是关节肌(关节之间的肉体组织,有人说叫环形肌)。
太极拳总要求松肩坠肘,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为的就是体现和增加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
有些人一想到用力,就会想到肌肉,其实这是片面的认识人体用力的组织。
由于筋和关节肌,在平时用力的情况下,被肌肉力隐藏起来,使人体会不到,那么通过松肩坠肘,就要把被隐藏起来的筋和关节肌的给扩大化,最终显现出来。
在练拳当中,只有不断地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才能显现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并且逐渐增大筋和关节肌的力量。
通过松,它们之间属于肌肉力慢慢的递减,而筋和关节肌的力慢慢的逐渐递增。
我一直强调,练出松肩坠肘,手臂就会觉得沉重,其实,这就是突显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而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
这时就如同筋带动骨头在做动作,而肌肉就如同沙袋一样包裹在筋和骨头的外面,一旦练出筋和关节肌的力就能体会出这种沙袋的重量。
由于手臂放松练出沉来,手臂会下拉肩部,肩部放松会下拉脊椎,如同沉重的手臂通过肩挂在脊椎上。
由于腋下要求有空档,造成手臂尤其是肘部向外,那么沉重的向下的手臂,再加上肘部向外的力,二者的合力交汇混合,加上含胸拔背,形成向下向外的撑劲。
练出手臂的沉来,就会有肩关节开了的感觉,那么,肩关节开了就会感觉到是关节肌和筋在用力的引导手臂做动作。
钓过鱼的朋友都知道,把鱼竿放出去以后,在抬鱼竿时,用手只抬手握的这一节鱼竿,就能体会出钓的鱼的大小。
照此方法,做起式的双臂抬起动作,这时大脑只想着抬大臂,小臂和手都不用管,就如同抬鱼竿。
动作与起式相同,全身放松,只是用大脑去想抬大臂即可,不可用力,大概用4-5秒时间抬起手臂。
注意,全身放松,大脑只想大臂,不要管身体,反复的练习。
这是比较投机的方法,主要是能尽快体会出手臂的沉重感。

太极拳解密之三:虚领顶劲


说到虚领顶劲,先讲一个小故事吧。
前几年的时候,到公园练拳,看到一个老头在练太极拳,可是一看总觉得别扭,仔细观察才发现,这个老头打拳时总是梗着脖子练拳,就像一个大蚂蚱的脖子一样,脖子往上梗梗的,后来通过了解才知道,这个老头年轻时在三门峡工地干活,跟一个大学生学的太极拳,而这个大学生是照着书本学的拳,这才明白,原来是把太极拳的虚领顶劲的要领给理解错了,造成的梗脖子。
那莫什么是虚领顶劲呢?
这里说一种现象,就好容易理解了。
大家平时在火车站、工地等地方,看到一些人或者手提重物,或背着重物的时候,这些人在重物的下压下,造成脖子上伸,而且物体越重,脖子上伸的越厉害,并且感觉好像脑袋往上顶一样,这就是虚领顶劲的一种表现。
看了上面这种现象,就应该明白了,虚领顶劲,是在身体练出沉来以后,手臂的沉重感的下沉下拉(压)肩部并下压整个身体造成的,如同手臂提着重物造成下拉肩部和身体一样,所谓虚领顶劲,这个虚,就是好象的意思,是由手臂的沉重感下拉肩部,造成的一种脖子、脑袋往上伸的本能的现象,这个顶,也是感觉脑袋往上顶一样。
没有手臂和身体的往下的沉重的下压(拉)的作用力,也就没有脑袋往上的顶。
在练拳时,不要想着脑袋往上顶,只要求做到脑袋直、正即可,当练出沉来以后,由沉重感下压身体造成的虚领顶劲自然的就会出现。绝不能脑袋往上顶,更不能梗脖子。
前面说道的小故事,由此想到一个拳架,就是“书本架(照片架)”,练太极拳的都
知道杨澄普的体用全书,书上有杨澄普的拳架照片,许多人都按照照片校正拳架,或按照照片练拳架,在现代当看到某个人练杨氏85太极拳,尤其是起势(抬起手臂的定式时能看到手掌心),左棚手(定式时面朝西南而不是正南,(假如面朝南练拳)),就可以断定此人是照着书本上的照片(图画)学的拳,所以,这里给定义为‘书本架’。
许多朋友把意念看得很神秘,其实意念是很简单的东西。
所谓意念,其实就是大脑的注意力灌注到肢体的想法,这里面包括大脑对肢体的指挥、指令、指示、指引、引导、注意力、关注点、想象等等。身体还要服从、做到大脑的这些想法。
比如,你走路端肩膀,朋友叫你把肩膀放下来,你就能够把肩膀放下来,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受大脑的指挥,肢体服从大脑的指挥,从而把肩膀放下来。
结合太极拳,比如松肩,从手掌一要动开始,大脑的注意力就要灌注到肩部,使得肩部按照大脑的要求放松,一直引导到手掌停住位置,期间大脑的松的意念不能停。
由于太极拳要求整体松,大脑一下子注意不过来,很可能产生注意这里,忘了那里,属于丢三落四,这时就要采取“逐渐加量法”。
比如长期的松肩,形成习惯后并保持住,这时就要加上坠肘的意念,那么一出掌就要做到大脑的注意力关注到肘部,只要手臂一动,大脑就要想象肘部下坠,时间长了,肘部就会有下坠感,结合松肩,肘部的坠感就会更加强烈。
练出一个地方的松后,必须保持住,才能逐渐加入其他地方的意念,这样才能循序渐进,不会丢三落四。等于是练出一项,保持住一项,然后再加入其他的意念项目,这样才能最终练出身体的整体松。
太极拳的松,不是自然的放松,而是有意的放松、刻意的放松、甚至是故意的放松,也就是肢体的放松必须经过大脑控制,才能达到太极拳要求的放松。
比如手臂自然下垂,是自然放松,但并不能体现肢体的沉重感来,必须加上大脑给手臂放松的想法,才能逐渐练出手臂的沉重感来,这才是太极功夫。
由于太极拳的松是逐渐练出来的,程序上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哪个地方练出松来,那个地方就会逐渐练出沉来,把练出沉来的地方保持住,然后再练其他地方,只有这样,功夫才能逐渐长进,假如从松肩开始练,慢慢的手臂就会觉得沉重,在保持手臂沉重的情况下,再加入坠肘的想象力,将来手臂就会越来越沉,功力就会越来越高,其他地方也一样。

到现在为止,还有许多朋友认为盘架子时同时出掌就是双重,这是犯了太极拳的原则性错误。


推手一是练招式的运用,二是练对对方力量的感知,高手对于对方力量的感知非常敏感,功夫浅的人一旦用力,就是范顶,功夫深的人就可以“见力发力”,把对方给发出去。
2,必须是功夫浅人双手(双臂等)用力顶死:
功夫浅的人在推手时,有一种本能的顶抗,对方哪里用力就顶抗哪里,单手顶抗就是单重,双手顶抗就是双重。
功夫浅的人,用力前推时,与功夫深的人的棚劲相顶抗,由于功夫浅的人用力最大时,力量是在上半身,而功夫深的人的力量是在全身。
功夫浅的人用力推,当推不动的瞬间,是被功夫深的人的棚劲接住的,这时功夫浅的人用力达到最大,导致无法转换、无法使用腰挡劲,使得力量上浮。而功夫深的人,用棚劲接住后,还可以继续使用腰挡劲,用力发于跟,催动腰挡劲,发出的刚劲非常大,功夫浅的人就会被发出去。
如果功夫浅的人双手用力前推,而功夫深的人没有采取见力发力,而是采取柔化的方式进行化解,那么功夫浅的人虽然是双手用力前推,但这时就不是双重。
3,对于功夫浅的人来说是双重。
对于功夫深的人来说就不是双重。
功夫浅的人双手用力前推,对方见力发力,这时功夫浅的人就是双重。
功夫深的人用棚劲接住对方双手的用力前推,这时采取见力发力,那么,功夫浅的人就是双重。
太极拳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拳架(套路),二是劲道。
练拳架,不练劲道,只是一个空架子。
练拳架,同时练劲道,才能练出太极功夫。
一般人练拳架,只练套路,不练劲道,或练不出劲道,那莫这个拳架只是一个空壳子,就跟简化太极拳相似。
不管练什么拳架,只要没练出劲道,这时都可以认为是空架子。 什么是劲道?
大体上说,就是通过松,练出沉来,当身体带着这种沉感做动作,时间长了就能练出一种沉劲,就是松沉劲。
根据动作的不同,又细分为棚劲,按劲等其他劲,这就是劲道,但本质都是松沉劲。
总体上太极拳的劲又分为上下两种劲。
一是力发于脊,当手臂练出沉来以后,手臂是非常沉重的,通过不断的松肩,就把手臂的沉重,传导给脊椎,等于是沉重的手臂挂在脊椎上,这时,手臂就会有一种沉重的,同时又向下、向外的撑劲。这种沉重感越练越沉,而且,最主要的是手臂的性质开始改变了,变得又沉又硬,就如同棉里裹铁一般。
当有了这种撑劲以后,脊椎到两手臂就成为一个开口的圈形,使得脊椎传到整个手臂有一个向外的膨胀感。
太极拳要求做动作非常的缓慢的练,慢练的原因就在于此,当缓慢的做动作时,一是为了练出这种沉感,再一个就是在做动作时保持这种沉感,也就是不丢劲,并且还要把这种沉劲越练越足。同时,为的是把肩关节练开,这样气就能练到手臂,直到手掌红等等。由于肩关节拉开,对于治疗肩周炎有很好的疗效。
一般人的打击对方时,就手臂而言,基本上都是用拳、肘、这两个点,而太极拳练出撑劲以后,除了拳、肘、掌、指以外,整个手臂,随意一个地方都能发力。而且,手臂既可以前后发力、也可以左右发力、也可以里外发力,还有上下都可以发力。
另一个就是力发于跟,当身体都练出松沉劲以后,这时由于身体是沉的,这种沉劲最终会练到并往下作用到脚底下,造成脚跟对大地的作用力加大,感觉脚往下的踩劲非常大,同时大地的反作用也会加大,当大腿由弯曲往伸直的状态运动时,脚下的踩劲进一步加大,大地的反作用也进一步加大,这种踩劲就会催动沉重的身体运动,同时加上力发于脊的撑劲,其威猛的刚劲非常巨大,而且,发出的力,非常的冷、脆、硬。
太极拳要求整,所以,力发于脊,和力发于跟是一体的。
许多人认为快速出拳就是刚猛,这是非常片面的,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没看到事物的本质。
太极拳练出松沉劲以后,既可以快速出拳发力,也可以慢速出拳发力,而且是不光是拳头,而是整个手臂的随意一个地方都可以。
松沉劲是太极拳的灵魂,虽然有人使用太极拳的招式,但用的却是肌肉力,也不能称为是太极拳,因为用力的本质与太极拳不同。

太极拳解密之七:松腰松垮


松腰:是方法,开跨:是目的。
先举一个例子,南方有一种轿子,叫滑竿,下面左边一个轿夫,右边一个轿夫,肩上抬着竹杠子,竹杠子上坐着一个人(这里说成站着,就如同脊椎一样),走起来,轿子就会一上一下的起伏悠荡。
一是,当轿夫站的位置距中心的位置近,轿子中心往下悠荡的幅度就会小,当轿夫站的位置,距中心点远一些的时候,轿子往下悠荡的幅度就会大。
结合太极拳,由于人的大腿肌肉非常的强壮,也最为有力,从感觉上说,大腿的支撑身体的位置在前后裤线内,就如同轿夫距中心点的位置近一样,造成裆部无法下沉。
而人的腿,是由骨头和肌肉组成的,构成了支撑体,从人体的结构上看,骨头是支撑胯骨的边部的,也就是支撑在胯骨的外侧的尖端位置,但由于肌肉力巨大,造成肌肉支撑在前后裤线的内侧,掩盖了骨头的支撑,造成无法沉裆,也就阻挡了开跨。
通过站桩,练拳等的练习,练的是大腿前部的肌肉,由于大腿前部练得肌肉力很强壮,就会慢慢造成大腿后部、胯部、屁股等的地方的大块肌肉慢慢放松,先是这些地方的肌肉放松了,大腿前部的肌肉力的面积加大了、也强壮了,这时,再慢慢放松大腿前部的肌肉的用力面积,这时就会造成前后裤线内的支撑点,慢慢的往大腿的骨头上转移,最终由骨头支撑住胯部,等于支撑的位置,由裤线的位置,转移到胯骨的外侧,而大腿前部用力的肌肉力,从而成为辅助的支撑。
由于支撑点转移到胯骨的位置了,支撑点远离中间,从而使得裆部能够下沉了,这就是沉裆。
结果就是,腿骨上顶着胯骨,胯骨下压在腿骨上。
那么,把大腿肌肉力的支撑,转移到大腿骨的支撑胯部的形成,我在这里,说成是移跨。
滑竿,是由两个轿夫抬着的,当一个轿夫不抬了,放下了,就会造成滑竿的倾斜,倾斜到一定程度,又由于上面坐着的人的重量下压,滑竿就会在抬着的轿夫的肩膀上往下滑动。
结合太极拳,当身体后座时,一条腿承重,一条腿虚放着,由于腰以上也放松,越放松越沉重,脊椎带着整个上身就会下压在跨体的中间,由于腿骨上顶在跨的边部,脊椎与腿骨,形成下压与上顶位置的错位,在上下不是一条线的位置上,一个下压、一个上顶,时间长了,造成胯骨的倾斜变形,跨与腿骨之间,慢慢就如同裂开一样,在胯骨与腿骨之间的,微微的能够左右的移动。这是胯骨的左右移动开跨。
那么裆部就会随着胯骨的倾斜变形而往下走。
再说前后移动,从人体的侧面看,脊椎在胯骨的后面,由于不断地松腰,身体练出沉来,那么腰以上的重量,就会往下压在腰部,腰部放松,身体重量就会顺着腰,往下接着下压、沉坠,就会造成身体在胯部的后面往下压,时间长了,胯骨,就会随着身体的下压而变形,慢慢的,就会造成胯骨与腿骨,在前后的位置上移动,这就是胯骨前后的移动的开跨。
再说裆,由于脊椎下压在腰部,腰部放松,身体重量就会顺着腰,往下压着尾椎,由于尾椎是往内收的,那么,就会造成尾椎,往裆部的前卷,这就是铲裆。
总体上,胯骨前后、左右都能活动了,这就是开跨,在感觉上,胯骨突出的位置,有又酸又胀的感觉。
胯骨,能够前后、左右活动了,还不算完,由于还有转换等动作,比如后座以后,再转换成转体等动作,等于是胯骨的前后的开,移动到极限后,再转换到左右的开,胯骨在腿骨上走了一个弧形,很有可能会造成咯咯愣愣的颠簸的感觉,也就是不润滑,这是因为,胯骨周围或附近,有许多肌肉、脆骨、大筋等等,这些东西虽然变得放松了,由于松是有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松的程度小的,会阻碍胯骨的转换,那么,还要不断地练,把这些阻碍转换的东西给磨掉,使得胯骨转换时,变得非常润滑,将来,还要练到胯骨在腿骨上的活动范围不断加大,胯骨能在腿骨上画圈,这时,就是活跨圆跨了。
由于开跨后,裆部沉下去了,由于肚子是软软的肉体,那么裆部的下沉,就会带动小腹的下沉,也会带动肚子下沉,就会往下落到沉下去的跨上,这时等于胯骨在托着肚子,又由于活跨,在做动作时,由于两跨之间的转换,肚子就会随着跨的转换而转动。太极拳说,内动大于外动,其实,从根本上说就是胯骨,在腿骨上的活动范围的的加大,当四肢动作定型后,以后就会保持不变了,但胯骨,由于不断地练,开的程度越来越大,从感觉上觉得大于四肢的动作幅度。
从感觉上说说开跨的过程
当跨刚开时,没开时感觉跨与腿是长在一起的,开了后,感觉是一块冰,突然断裂开了,上面的冰,慢慢的感觉能够在果冻一样的肉体里移动。(这一点因人而异,我本人也是左跨有这种感觉)挖坑:
比如左腿后座,感觉如同一个人站在身体左侧,在往右,用铁锹往地下挖坑。
比如右腿后座,感觉如同一个人站在身体右侧,在往左,用铁锹往地下挖坑。
比如马步状态,感觉如同一个人站在身体后侧,在往前,用铁锹往地下挖坑。
这个坑,越挖越深,肚子,随着这个坑的深度而往下落。
当肚子落到这个坑里,做动作,肚子就会随着动作转。
练到这一步,就算把肚子的气练出来了,平时不太显,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来。
这里说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来说明一下肚子的气功:
有一次单位开会,开完会,大家一起下楼,我跟前面的一位同事闹着玩,一边下楼,一边拍了同事肩膀一下,由于同事比我矮一个台阶,他回身就照着我的肚子就是一拳,由于等于是前后左右都是人,也没地方躲,并且手还在同事身体的上方,也来不及用手去挡,主要是来得突然,余光看着同事的拳头就要打到肚子了,心里一急,嘴里不自觉的轻声啊了一声,在同事拳头挨到肚子的一刹那,就觉得肚子像汽车的安全气囊一样,瞬间膨胀起来,同事的拳头打上肚子以后,自己感觉肚子就像一个膨胀的皮球,往外有弹劲,也不疼,后来同事见到我,就说我肚子硬。
以前并不知道,肚子的练出来气是怎么回事,通过这件事,一下子就明白了,以后在故意的找这种感觉,却又无法找到了。
加上腿以后,感觉地下这个坑,如同一口大锅,被两根柱子给支起来了,而脊椎和这口锅,就如同一把铁锹似的铲子,脊椎就是铲子的木耙,两跨到裆,形成铁锹前部的铲子,竖在这口锅的里面后延处,当后坐到位时,由于前腿的不承重,这口锅被后腿的一根柱子支撑着,就会造成这口锅往前的倾斜,等于是后边高、前面低,当往前弓步时,感觉这个铲子,从后边的高出,往前边的低处在锅里铲,这就是铲劲。
总体上,胯部一直都有往外又酸又胀的的感觉。
太极拳解密之八:太极气功
有网友要我继续解密,今天是315打假日,特发表太极气功,让大家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气功。
看到以一本书上说,气是生物电,连生物电都出来了,呵呵。
气为血之师,血为气之母。气赖血养,血靠气行。
这句话,说出了气与血的关系,也说明了气是存在于血液当中的。
说到气之前,先说几个概念。
当人在拿大顶、站倒立的时候,一会就会把脸憋得通红、变紫,这说明血液在人体内,是向下沉降的。
人在运动中,人体内部温度会增高,血液的温度也会增高,就会造成血液的膨胀,同时,血液就会造成压力的增高。
三是:压力往弱的地方释放。
当人在运动时,比如跑步,会变得脸色通红。
由于运动,造成血液温度、压力增高,又由于人的肌肉力很巨大,增高的血液的压力,无法往肌肉里释放,就会反而往上,就是脸部这个肌肉力小、压力小的地方释放,所以,才造成的脸红。
四是:通透性(通畅性)。
上学时都做过实验,就是在一个玻璃杯里,放进去许多黄土,然后在倒上水,就会发现,水往土里渗透的很慢。当改成沙土时,水渗透的很快,那么,把黄土与沙土的渗透能力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沙土的渗透能力很大,这里就叫通透性强。
下面就结合我自己在练拳当中,练出来的感觉和现象对太极气功进行分析和说明。
练太极拳,几乎练出什么东西,都是有感觉的,最有意思的地方,也是感觉。
练太极拳,是由上而下练出沉来,同时气也随着沉慢慢练出来的。 先说手臂:
当手臂的肩关节松开了,手臂就慢慢地有沉感了,那么手臂就逐渐的感觉沉重、膨胀,越练感觉越强烈,练到一定程度,手掌就开始变红,手掌感觉有针从肉里往外扎,嗖嗖的非常疼,手掌由红、变紫、变青,后又回到红色。
这个过程说明,运动造成血液的压力增高,又由于肉体松,变得通透性增加,加上血液的沉降的作用,以及手掌的肌肉力比手臂的肌肉力弱,那么血液,就会往手掌的方向运动、释放,所以,手掌就变得通红(如同跑步脸红的原理一样),那么,手掌有针扎的感觉,是气在打通毛细血管,说明通透性增加,使得气遇到的阻力减小,使得气的传输容易,速度也快,那么,气才能顺利的达到手掌,才能有针扎的感觉。
练出手臂沉来以后,到一定程度,手腕做勾手时,会感觉小臂里有一个小球,随着脉搏冲撞手腕的脉搏处,非常难受,所以就改为直着手腕做勾手了,过了这一段时期,这种现象就慢慢消失了,身体其他地方没有这种感觉。
说明做勾手,给了气血的通畅一个阻力,所以,气血走到这里才形成冲撞。
手臂练出气来以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练出身体的气,说明身体的气很不好练。
练到身体时,开始觉得在胸部的中间,与心脏平的位置,往里有5公分的地方,感觉里面长了一个如同枣大小一般的瘤子,越练长的越大,最后如同一个小苹果一般大小,当时给吓坏了,赶紧问师傅,师傅说没事接着练,我虽然接着练,但心里很不踏实,而且越练,这个瘤子就慢慢地往下走,走到心口窝,也就是“人”字的地方,也就是胸骨与肚子的肉体结合处时,这个小苹果,如同一个灌满了水的气球,突然爆裂,把里面的水,给洒在下面的肉体上了,这时一下子感觉肚子的肉体很硬,因为上面感觉是水,由于有比较,所以感觉肚子的肉体像冰一样硬。
慢慢的,肚子的肉体的冰,慢慢的从上面融化,融化的冰,变成水,等于冰,在托着水,在慢慢地往下融化。
当融化到小腹时,我还想,这可能就是太极拳所说的气沉丹田吧。
练到这里,在做动作时,肚子就会随着动作的转动而转动。
练到小腹以后,我当时还想,小腹下面是双腿,不知道这个冰还能不能往下融化,即使往下融化,下面是两条腿,那么怎么进行分叉融化。
结果,跟本就不用管,冰化到小腹下,会自动进行分叉,接着往下融化,融化到大腿部的中间时,师傅说,你已经松到腿上了,我很奇怪,师傅能看出来,也是为了考验师傅一下,就问,您说我松到哪了,师傅在腿部一笔划,你松到这里了,我当时就说,您看出来了,我确实感觉松化到这里了。以后,会练到脚底下为止。
后来,回想起身体练出气来的过程,明白了,胸口里面感觉长瘤子,是由于这个地方距离心口最近,心脏给出的血液的压力最大,而且胸部中间里面开始最先松,使得气血能够往这个地方释放、膨胀、并且汇集到这里,由于瘤子涨到一定程度,沉降作用,又由于瘤子下面的松化,又使得这个瘤子慢慢的往下降。
通过这个练出气来的过程可以看出,肉体松,给血液膨胀的压力往肉体里的释放创造了条件,同时,血液的沉降作用,又使得膨胀后的气血下面僵硬的肉体慢慢的融化。
练到脚下以后,肉松以后,使得肉体的通畅性增加,使得气血能够在肉体里顺畅的通行,就是拳论所说的气遍全身了。那么,这个融化的过程,就会感觉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一般人谈论太极的气,就会拿出拳论,照本宣科,人与亦云,断章取义,凑出一篇大论,其实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太极拳的气是练出来的,必须经过练出来的过程,才能体验出太极的气。
太极拳是一种放松运动,该用力的地方就用力,但尽量用最小的力,不该用力的地方就放松,那么,不用力的地方的放松,就给气血通畅性创造条件,当气血没有阻力了,就能达到气遍全身
说完气,我再说一下呼吸。
所谓腹式呼吸,是身体练出沉来以后,肚子会下沉,就给肺部的纵向扩张创造了条件,由于肺部的四周是胸腔,肺部被胸骨所包围,在放松情况下,无法横向扩张,那么,由于腹部下沉,就给肺部的往下的纵向扩张呼吸腾出了空间,所以,才是所说的腹式呼吸。
呼吸,是根据身体的需要,会自动进行配合的,而绝不能人为的进行控制。
以后,再有人说:动作要配合呼吸,或呼吸配合动作。你就哈哈一笑,换台、断网、走人。
太极拳解密之九:传统杨氏太极拳
有位网友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说有一个人,通过网上播放的视频,找到一位所谓的杨氏大师学太极拳,一见面,就跟大师说:我一看您打拳的视频,就觉得您有真功夫,这位大师夸赞的说道:你很有眼光。
我在这里提醒初学者,你要是通过拳架的视频,就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太极功夫,你就不是初学者了,你至少达到宗师级的水准了。
现在许多人明白简化太极练不出东西来,开始学习传统太极,就杨式太极拳来说,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杨澄浦传下来的传统杨式太极拳,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初学者,下面我就讲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杨澄浦传授下来的传统杨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俗称正路子,或称大架子(到南方以后的称呼就不说了)
传统杨式太极拳,虽然是一套拳,但表现形式又分为母体架和拳架两种。
一是,母体架:是核心架、原体架、基础架、或者说功力架。
这套拳架,是传统杨氏太极拳的核心,其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球、圈、园、弧等等,构成了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母体架。
真正的杨澄浦的弟子,必须由杨澄浦手把手传授这套母体架,这样,才学到了杨式太极拳最核心的东西,非真正的弟子,根本就不教。
如果教的话,等于教两边,先教母体架,然后不断地校正,再教拳架,又不断地校正,很累很麻烦。
学杨式太极拳,必须先学这套拳架,这套拳架是母体,更规范,也更容易练出内在的东西,当练到一定程度,才能由师傅指引着练后期的拳架。
二是,拳架:是由母体架,演化出来的拳架,是母体架的扩展、放大,变化。
练到拳架,就偏重于发力了,必须把母体架练出一定的功力,才能学拳架,动作是由母体架演化到拳架的,但绝不能脱离母体架的范畴,也就是说,母体架的动作是原本的点,也就是出发点,从出发点出发的手脚动作等,才是正确的动作。
比如,搂膝傲步,搂膝是怎么来的,是由母体动作演化出来了,这样才是真正的搂膝。
母体架注重练出劲道,拳架注重发出劲道。
假如,没学母体架,而直接学后期的拳架,第一,不是真传,第二,动作变形的非常大,那么错误也就大。
由于先学母体架,这是本,那么以后即使学后期的拳架,由于不脱离本,即使练错了,也可以再回到母体架上来,这样就不会犯多大的错误,并且知道怎样改正。
假如不学母体架,直接学后期的拳架,由于脱离的本,一旦练错了,就像断线的风筝一样,没有母体架的束缚,就会随风飘荡,造成练成什么样的都有。由于学拳者会把后期的拳架,当成原本的架,等于脱离了母体架这一步,直接走到第二步,那么在后期的拳架上要是再接着练错了,就会错到第三步、第四步,造成变形非常大,练出内在东西的希望也就越来越远。
练杨式太极拳,有四个要求。
二是,直接了当,一步到位。
三是,不许加入额外的动作。
四是,不许加入自己的想法。
下面用我学的拳架,在这里指出一些人常犯的错误吧。
1,起式,抬起手臂后,往回拉一下在下按。
这里多了一个回拉,这一个多余的回拉,立刻就把下按应该练出来的功效给拉没了。
陆续的有网友找到我,让我指点一下拳架,几乎都问到起式的下按是干什么用的,我就让网友伸出双臂,用下按,从上往下一拍网友的双臂,网友就如同皮球一样跳了起来,这就是下按的功效。当然,也有拍不起来的时候,前几天有一位网友找到我,我开门一看,好家伙,比我高半头,宽一半,又厚一半,就没拍起来,说明自己还有练得不够深的地方。
但是,练下按,必须直截了当的下按。
太极拳,练出什么东西,能达到什么功效,不用别人说,练到一定程度,自己自动就会知道的。
有的人先要往左甩一下双手,再往右甩双手,再往前甩,成为棚,身子还往右转。
既违反了直接了当,又增加了额外的动作。
本来动作严谨、规范、要求都非常高的动作,给练成甩手操了。抱球,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抱球,一是手掌抱球,二是手臂和胸口,要圈着球,这两个同时达到要求,才是真正的抱球。
练出开跨沉裆以后,这个球,左右在两臂的内侧圈着,球的后面被胸口轻轻地推着,而下面,是在小腹。
(关于球,以后有时间再说吧)
太极拳分为外形的球,和内在的球,如果外形的球都不对,那么,能不能练出内在的球,就可想而知了。
许多人左棚手,都是身子朝向西(背北朝南练)为什么要朝向西,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推手,也没有身子朝向西棚的,跟推手对不上,那么,肯定是不对的,有一天在书上看到杨澄浦的拳架照片,一下子明白了,毛病没有出在杨澄浦身上,而是出在摄影师身上,也就是说,杨澄浦的左棚是身子是朝向正南的,但这时,摄影师并不会太极拳,不知道定式在哪,这时没有按下快门,而是等杨澄浦开始转向左抱球的半途,给拍下来了,造成杨澄浦左棚手照片的定式,是身子朝向西的,那么,许多人按照照片进行学习,或进行校正,才造成左棚手斜着身子。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推测,由于我学的拳架,左棚手必须胸口朝向正南)
因为从内在来说,就是跟球有很大的关系,一旦身子朝向西,无法练出前弓步的开跨,不开跨,内在的球,根本就练不出来。
1,起式,抬起双臂,必须直接下落,腿停,手臂必须到位停住,即使不同时到位,也不许再调整一下。
(要是总调整,就影响了整,就太极拳来说,最不好练的,一是沉,二是整)
2,右转体抱球,身体、双手,直接往右走,重心一到停住,其他地方必须到位停住。
抱球,这里有接力、化力、蓄力,又有上护头、下护身的意思。
3,右抱球定式,手掌抱球,同时手臂和胸口同时圈住球,同时完成到位,到位,就是抱好了球停住以后,抬腿、迈左脚时,身体纹丝都不许晃动。
4,左棚手,胸口逐渐朝向正南,左手臂,从下、往前、往上,到达稍高于肩,膝盖停住,手臂必须停住。
从球的感觉来说,胸口慢慢推着胸前的球往前走(注意手臂与胸口的对应关系),而手臂,如同这个球的表面的下面、前面有尘土一样,用手臂的衣袖和手,从、下、前、上,在圈着、并擦这个球表面的尘土,而右手,走了一个近似于起式的下按。
本来不想写这篇文章,因为可能会引起争议,由于师承不同,教的也不同,造成学的也不同。
比如,就弟子来说,都是弟子,有入室弟子、入门弟子、挂名弟子、记名弟子、学习班弟子、大波轰弟子,那么教起来,也分为手把手教、真心教、糊弄教,凑活教、随意教等等,都是教,学的东西不一样,结果肯定也就不一样,对太极拳的理解也不一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造成现在说法很不一样。
假如您对我这篇文章有意见,我只是把我学的东西,和练出来的东西给说出来了,至于对不对,本人不争论。

太极拳解密之十:太极内功


太极拳的文章成千上万,但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回避一个问题,就是都不说太极内功练出来是什么样的,也就是都不说练出太极内功有什么感受。
就给一些滥竽充数的假大师创造了骗人的条件,使得初学者上当受骗,有些假大师甚至贼喊捉贼,其实是掩盖自己的骗人的真相而已。
注意:太极内功,练出什么来,都是有感受的,这些感受才代表了真正的太极内功。
沉,是太极内功的基础、平台,没有练出沉,绝对练不出太极内功。
有人可能会问了,有的人,尤其是某些所谓的大师,没练出沉来,也能发人。
我在这里郑重的提醒太极爱好者,练太极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盘架子,必须正确的拳架,才能练出太极内功,也就是过程正确,结果才能正确,错误的过程(拳架),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内功)。
第二部分,就是推手,假如拳架不正确,或干脆不练拳架,能不能直接练推手,明确的说当然可以。那么能不能练出发人,明确的说也能练出一定的发人。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发人,只是太极拳最粗浅的,最皮毛的、最不干脆的发人,往好了说,只是太极发人的一些技巧而已,可以说,甚至都达不到太极的力发于脊。
一旦这样的人,穿上一身太极的行头,自封为大师,大作宣传,其欺骗性非常巨大,这一点初学者一定要注意。
有的网友说,某某某大师说了,不应该练出沉来,练出沉来就僵了。呵呵,这个大师,是真大师还是假大师,您自己琢磨吧。
以前回答网友的提问时,回答过内功的感受,今天从新整理出来,形成太极内功,进行单独发表。
原则上说,练太极拳的内功感受是随着练的程度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
当肩关节开始松开,就会慢慢的觉得手臂发沉,并且慢慢的膨胀,感觉如同手臂绑着沙袋,随着肩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沉重感就会越大,做动作时就会感觉沉重、很累。
在这里,尽量从上往下说,因为练出内功,也是从上往下练出来的。
注意:每一项感受,至少有3-4个月的强烈期,然后慢慢的消退,有些感受,是长期有。
1,感觉手臂开始有沉重感,并且越练沉重感越强烈。
2,感觉手臂的膨胀和手掌的膨胀。
3,某些动作,如抱球,感觉如同真的抱一个气球,两手臂之间有弹性。
4,手掌开始通红,严重时变成青、紫色,后回到红色。
5,手掌或手指,如同有针从肉里往外扎,同真的针扎感觉一样,嗖嗖的有疼感(至少要扎3-4个月)。
6,做勾手时,感觉有一个小玻璃球,随着脉搏,顺着手臂撞击手腕的脉门(也是3-4个月)
7,感觉手臂变成垒球棒子,小手臂粗重,大手臂细轻,通过环,吊在肩膀上。
8,某些动作,感觉手掌是一把沉重的铁铲子,手臂是铲子把。
9,做按时,感觉手臂里各有一个小绳,系在嗓子的左右扁桃腺上,手往前伸做按时,感觉这两根小绳在拉动扁桃腺。
由于手臂练出沉来以后,这种沉会拉动到脖子根部,就会把脖子拉长,就会拉动脖子内部的器官,那么,就会拉动扁桃腺。
10,做左輣手时,感觉手臂骨头上面的肉体,往下压在骨头上,骨头下面的肉体,会往下拉坠着骨头。
11,做左輣手时,感觉手臂在往前擦一个球的下、前的球面。
12,抱球时,感觉双臂在圈着一个球,球的后面靠在胸口上。
13,感觉穿着一个沉重的沙袋背心,脖子根部以下,往下沉、坠。 14,从肩到脊椎,之间的肉体,变成胶皮状,并且有酸累感。
可以说,有的感觉短一些,有的感觉长一些,此起彼伏,不断涌现。
身体在练出沉来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不同的感觉、感受。
1,感觉浑身绑满沙袋,感觉非常沉重,很累。
2,如同站在齐脖深的水里做动作,感觉有阻力。
3,如同浑身绑满皮筋,感觉做动作非常费力。
4,胸口中间,感觉里面长一个瘤子,越长越大,以后会慢慢的往下走。
5,如同身体像冰一样,感觉从上到下,慢慢的融化,化的部分感觉变成水,没化的部分感觉是冰,感觉冰在托着水,并逐渐的向下融化(气练出来了,有脱胎换骨的感觉)。
这一点可参看,太极拳解密之八:太极气功。
6,跨关节逐渐的练开了,逐渐的感觉胯部的滑动性增加了。
7,做动作时,感觉肢体一下子就滑动到位了。
8,感觉肚子会随着动作转。
9,脚下的踩劲特别大,感觉能把地下踩一坑。
10,腰胯漆脚没磨好的地方,感觉坐汽车里,走在一些警示线的地方,有一种咯咯愣愣的颠簸感。
11,练开跨时,感觉跨部向外又酸又胀(开跨必须有这种感受)。
12,感觉腿和跨,如同一个要散架的凳子,身体坐在凳子上忽悠忽悠的练拳(中正安舒)。
13,腰与跨,如同两跨之间是一口锅,腰裆感觉是一把铲子,往前去的时候,如同用铲子在铲锅里的菜(腰裆的铲劲)。
14,后座时,感觉坐在一个鸡蛋粗的木棍上,非常稳当(骨头的支撑)。
15,几乎所有的动作,都感觉有球的存在,根据动作的不同,球的形态不同,位置也不同。
16,开跨后,感觉以跨尖为支点,能感受形成的杠杆力。
17,开跨后,腰、跨、裆的旋动,能感受形成的螺旋。
大致练出上面说的这些,说明太极内功练出来了,差一条,都说明练得不全面。
有的人手臂练得好,有的人腰胯练得好,有的人棚劲练得好,有的人练得粗一些,有的人练得细一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差别的。从感觉上说,也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些东西必须练出来,比如说身体整体的沉重感、太极气功,太极球等等,只有练出这些才能代表太极内功。
太极拳解密之十一:中正安舒
太极拳中正解密顽疾太极
人有两个顽疾最不好改。
一是观念最顽固,不好该。
二是习惯最顽固,不好该。
我一直反复强调要练出沉来,可以说:练出沉来得太极。
太极拳,松到哪里,哪里就会感觉沉重,感觉累,练到脚下以后,就等于练出整体的沉,那莫,练拳时,只要一动,就会觉得全身都沉、都累,而且是非常的累(虚腿、脖子、脑袋除外)。
只有沉、累,才能练出太极的功力,功力来自于盘架子。
安:是稳的意思,由于不断的沉,造成重心下移,重心下移的越大,也就越稳固。
舒:是舒松的意思,也是最大程度不用力的意思,肉体由于不用力的状态,也才能导致肉体的舒展开,才能导致松,这里的舒,是肉体舒展开的意思,与动作的舒展不同。
说到中正,先说几个概念
假如,一根长木头,这根木头立起来,要是不倒的话,其重心必须与地面垂直,也就是这根木头的重心线与地面垂直。
假如,这根长木头是7字形,或y字形等等,虽然外形不同,要想立起来稳住不到,也必须达到重心线与地面垂直。
有一根大粗的竹子,直立的长在地上,竹子里面是由许多的竹纤维组成,一般情况下,竹子是直的往上长的,那莫,这时的竹纤维的作用,只是起到上下支撑的作用,这时的竹纤维用的力最小。一旦这根竹子遇到刮风,竹子就会弯曲,那莫,里面的竹纤维不但要起到上下的作用,还要起到横向扶正自身身体的作用,也就是说,竹纤维多了一个横向的力,这里叫横力或扶力。
一是动作到位时的中正:
根据动作的配合,身体要直、正,太极拳要求松腰,前提就是身体要正,腰是人体的中部的一大关节,身体要是不正,腰四周的肌肉就会用力,也就是会产生横力,这个横力就如同一个关卡,就会造成上身无法松下来,也无法往下传导。
这个中正,一定要动作到位的中正,才能起到作用,假如动作不到位,即使身体再中正,也没有用。
有一些女同志,尤其是中年女同志,长期练太极拳后,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些女同志会有一些大粗腿、大屁股的体形,其原因就是,腰以下的部分,由于重心线不能与上半身统一,造成上下重心分离偏移,也就是用到了肌肉的横力,长此以往的练下去,就会造成大腿、屁股的肌肉非常发达,使得腰以下看上去非常的粗壮。根本的原因,就是追求外形动作的漂亮,而忽视了重心线到位的要求。
动作到位以后,肌肉不产生横力,而这时再不断的松,也就是减少肌肉上下的作用力,才能炼出沉来,太极的功力才能练出来。
就杨式太极拳来说,对方位的要求非常严格,一旦方位错误,就会造成一系列的错误,很多东西练不出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方位错误造成的。
就杨式太极拳来说,许多人练单鞭,都是斜着身体,也就是手向东,而身体朝向南,或西南偏南,这就是方位不正,造成练不出单鞭的威力(背北面南的练拳)。
说一件真实的事,以前,有几个新来的师弟,练单鞭身体不正,师傅就给矫正,说身体不正发不出劲来,要练好了单鞭,一摸对方,对方就如同触电一样跳起来,大家一听觉得新奇,当时师兄弟比较多,大家一起哄,就让师傅给演示一下,师傅就让一个身体最棒的师弟过来,这个师弟,身体很宽很厚,也年轻,20多岁的棒小伙子,以前练过摔跤,铁球贯身等。
师傅用比平时还稍慢的速度,用单鞭式,慢慢的就摸向师弟的胸口,手掌接触师弟的一刹那,师弟身体痉挛颤抖了一下,嘴里发出“额”的一声,紧接着,就跳了起来,倒退了好几步。这下大家算是开了眼了,师傅回头问大家“谁还想试试”,大家都往后退,都说不试了。
(这件事,如果哪位要是有疑问,趁着当事人都在,可以去证实)
练拳当中,一定要注意手臂与胸口的对应关系,就单鞭来说,胸口一定要与手臂对应,也就是方向要一致,虽说不是绝对的一致,但至少要有一致的意思。
方,有方圆的意思,许多人都知道太极拳的园,却不知道内在的园,是由方中练出来的。
范围,指的就是前进、后腿时,身体要中正。
这就要求腿的配合,腿,就如同搬运工,不管前进,还是后退,必须要把身体稳稳当当的给运到位,如果步伐错误,也达不到中正。
太极拳的步伐,只有建立在支撑腿的沉稳上,另一腿迈步才能轻灵,绝不能因为迈步破坏身体的中正,也就是迈步也要以身体中正为本。
太极拳的步伐,必须达到进退自如。
比如,有的人迈步时,抬腿有一尺高,看了以后,感觉像动画片里的偷鸡贼。
有的人,迈步时,支撑腿僵硬,感觉像半身不遂,看了以后,感觉很难受。
就范围来讲,绝不能只管前进,不管后退,比如,有些人前弓步非常大,却不管后退,造成后退时,身体回不来,甚至无法把前腿收回来后撤,一后撤,身体必须再次进行调整重心,造成身体晃动,由于前弓过大,收回前腿很费力,造成身体发僵发硬,又违反了松的要求,也是违反范围中正安舒的原则。
有些动作,虽然是弯腰的动作,但必须顺着重心线弯下去,这也属于中正的范畴。
有的人,为了动作低矮、舒展、好看,前弓步非常大、也低,好像给人的感觉功夫有多深似的,其实这都是假的,也就骗骗外行人。
而实际上恰恰相反,许多太极老前辈,在练太极时,几乎外部动作都很小,但内在的动作却很大,就是所说的内动大于外动。
就杨式太极拳来讲,由后座步变成前弓步,必须还得能够稳稳当当的还原回后座步,这才是范围的中正。
太极拳前迈步、后迈步的远近,是由开胯的程度决定的,跨开的程度越大,腿才能迈的越远。
由于不断的松,腿部肉体的支撑,逐渐要过渡到骨头的支撑,就会造成重心线越来越细,这时的身体,如同上粗下细,对重心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就对中正的要求也越高,要想不给肌肉产生横力的机会,就要不断的矫正身正。
当练到脚跟骨头的支撑时,才是练出了力发于跟,结合动作,就杨式太极拳来说,凡是前弓步出掌,后脚脚跟移动位置的,此人必定没练出力发于跟,不管他是谁。
正确的动作时,前弓步出掌,后脚脚跟可以原地转动,带动脚掌移动,这样才能不丢跟。
至于开跨,我再补充一句,练出开跨后,胯部往外凸出的非常厉害,你可以用手摸,就能摸出来。
练太极拳,身体不正,就会产生横力,一旦肌肉产生横力,就会阻碍身体的往下松,身体正,使得肌肉用在上下的作用力上,然后在不断的减少上下的作用力,就是松,那莫,肉体才能下沉,肉体下坠,才能拉动骨头下沉,骨头下沉,才能把关节练开,所以,身体中正,加上动作到位,对练太极拳会产生一系列的作用。

原标题:董英杰大师谈怎样学太极拳?

1、 明确“太极”是什么?

董先生说:“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即阴阳也。”所以他认为练太极拳的人,“举手投足,务必注意一阴一阳,一虚一实。”

董先生说:“太极拳本系武当内功”。“太极十三势,本为导引功夫。导引者,导引气血也。”。“十三势架永无已,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要离太极。”

董英杰先生认为,太极拳是我国古代导引术之一种,在武术运动中属武当功拳的练法。这种拳术以“十三势”——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构成架式及套路。练时如行云流水,粘连不断。所以古时候称它为长拳。在练的风格上可以练大架子,舒展开阔些;也可以练小架子,小巧紧凑些。但无论如何,在练法上任何动作必须注意到一阴一阳,一虚一实这一特点。这才是太极拳。

3、 太极拳的奥妙是什么?

董先生说:“练拳与对敌,总不离一虚一实。虚能实,实又能虚,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妙在其中矣。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总在此虚实二字之妙用。从练拳方面,马步之虚实,肩肘掌指之虚实,身形转换之变化,亦含虚实,处处分清,自然运用自如。”

可见董先生牢牢抓住“太极”两字的含意,太极即阴阳,虚实亦寓于阴阳含义之中。拳论说:“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能分清虚实,虚中有实,实中寓虚,就能抓住太极拳练法的关键。当然,要做到虚实分清,掌握虚实的变化,不是字面上理解那么简单,要通过长期练习才练得出真功夫。

所以董先生又说:“字面易懂,功夫却难。”。“练拳离不了松肩坠肘,气沉丹田,尾闾中正,虚灵顶劲。”。

(1)、松肩坠肘:松肩,肩处不用力。坠肘,肘不是往下用压力,肘尖处转下而已。

(2)、气沉丹田:呼气吸气时小腹一缩一胀地呼吸。

(3)、含胸拔背:不是作成弯腰驼背之形,故必以“尾闾中正”之原则校正之。含胸就是胸微微松动,后背自然有点拔起;胸中不但微松,更有开合寓内。

(4)、虚灵顶劲:练拳本来是缓慢匀速的,为防止因此而致无精打彩,所以又要虚灵顶劲,提起精神,以辅助之,使练太极拳者样样完备。

4、 太极拳怎样练法?

董先生说:“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浊力,纯任自然;筋骨鲜折曲之苦,皮肤无磋磨之劳。不用力何能有力?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气能入丹田,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肢百骸,以气周流全身,意到气至,练到此地位,其不可限量矣。先师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即此之谓也。”

5、 练太极拳应如何呼吸?

董先生说:“练习时呼吸,要自然呼吸;不要勉强行深呼吸 。功夫纯熟,自然呼吸调匀。否则有害无利。”

这里提到“不要勉强行深呼吸”是指不要作不适当的强迫性腹式呼吸,更不要迁就动作而打乱自然呼吸的生理规律。当然由于练太极拳速度均匀而缓慢,作相应的深长细匀的呼吸,还是需要的。当练到一定程度以后,练拳的人就会自然掌握“拳势呼吸”规律。初学太极拳者不要操之过急,否则常会产生头晕、心悸、胸闷等等弊病。所以董先生又说:“功夫纯熟,气血调匀,百病消除。千万不可自作聪明,如舌顶上腭,气沉丹田等。功夫到后,自然气沉丹田而行百脉,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强求。”

6、太极拳功夫是否今不如昔,有失传的危险?

董先生说:“有云,太极拳功夫,有一部分失传。此乃欺人之谈。倘尽心研究,必可得全体大用之步,惟须有恒勤两字。”

又说:“第一须勤,第二须悟。功夫如何,视智慧如何,但勤能补拙,须自勉之。”

又说:“功夫昔人好,理论今人好,实在理论一多,功夫不专,进境反少矣。”

又说:“学者当以尊师重道,厚敬师傅,感动师傅必尽心教导你,中国人情如此,不可不注意。虽世俗之理,爱学真功夫者,更当注意也。”。董先生又进一步说明:“太极对敌法甚妙,非不能用,盖今同志,只练皮毛,不肯再学,不能求高师访明友,但说太极不能用,亦勿怪授者不授耳。”

董先生以上四段话,实事求是,说明了很多大道理,从中我们体会到:

(1)、要多求教于良师益友,只要方法正确,有恒心坚持,刻苦努力,勤学勤练,多动脑筋研究,脚踏实地去反复实践,太极拳一定会练出功夫来的。太极拳的真功夫失传之说是把问题夸大了。当然要大力发掘人才,尊师重道,诚恳地请老一辈拳家把技艺传给后人,这也是极重要的环节。

(2)、练太极拳要出成绩只有在实践上多下功夫。“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拳打千遍其义自见”。功夫是从苦练得来的,所以不要空谈理论。要立足实践。然而理论是来源于实践的,没有真实的实践体会不可能提炼成理论。理论形成以后反过来又会指导实践。因而董先生所谓“功夫昔人好,理论今人好”的观点也有值得研究之处。笔者认为,由于社会条件的不同,或你有一些传统功夫还未发展和继承下来,应继续努力。但从太极拳的推广,套路的综合、整理、创新、理论的深化和系统化、科学方法的提高等方面来看,公诸于众是超过古人的。

(3)、要继承和发展太极拳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首先要提倡尊师重道和虚心学习、埋头苦干的精神。只有这样才可能把老一辈的好拳艺继承下来。继承下来以后,还得再加工苦练。如果没有勤、恒二字,即使陈长兴再生,杨禄禅转世来指导,也是学不到真功夫的。

7、杨氏太极拳是否有多种套路,不同练法?

董先生说:“外界有云,杨氏太极拳,有大中小三套架子,实则仅此一套。练熟之后,由熟而化,或高或矮,或快或慢,随心所欲。曾见凤候先生之子兆林先生之拳,系杨班候先生亲授,乃系紧凑之架子,打来不快不慢。澄甫先生(杨健候之子,兆林先生的堂兄弟)柔绵而慢。少候先生(澄甫先生之兄)则紧凑而速。余乃集三位先生之意,收敛而不速不迟,此乃成功之后,随心所变者也。倘初者勿疑架子为三套也。”

这一亲历其境的解说,对研究太极拳学极有价值,也说明同一流派的拳术,可以有不同的演练风格来。然而对初学的人来说,练开展大方、柔绵而缓的架式是最适宜的。

8、拳论说的“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

董先生说:“开展,大也;松其筋肉。初学练拳先求姿势开大,所谓舒筋活血,容易转柔弱为强。强而后研究外能筋骨肉合一,内有精神相聚,谓之紧凑。内外兼修,加以动静变化,自开展而及紧凑,身体强而使用全,可至臻密境矣。如说拳大练小练则误矣。”

有些人对“开展”与“紧凑”有曲解之处,认为习拳要先开展,将圈子越练越小,直至有圈之意无圈之形。董先生正为此而指出它的缪误。并明确认为,“开展”指外,“紧凑”言内,“开展”是架子问题,“紧凑”是精神问题。开展而至紧凑是学习的进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分阶段学习。开展是第一阶段,搭架子,务求架势正稳连贯,舒展松柔。紧凑是第二阶段,以意导动,动作、呼吸、意识三者紧密结合,动静相兼。假如说“紧凑”是架子越练越小,直至“有圈之意无圈之形”,这是不实际的。走架子怎么会无圈之形呢?“无形”如何成架子呢?光是意念练拳,肢体无形与静坐或静站气功练法何异之有?若果无形还存在只是无圈,那就是直线、折线运动而不是走弧线了,这也不可以称为太极拳。所以董先生对“开展”与“紧凑”的解释,大大有益于太极拳爱好者。

9、 何谓“先在心,后在身”?

“先在心,后在身”是《行功论》的一句。董先生对这句有独特的见解。他说:“初学对敌用心之专,恐不能胜,练成之后,无须有心之变化,身受击自能应敌,心中不知敌已跌出矣,即为不知手之舞之。初学在心,成功后在身,犹如初学珠算,心先念歌,手操之,熟后心不念歌,手能如意。是先在心后在手,拳理亦然。”

对这句拳论中的名言,我们一般练太极拳的人只会理解为走架子时,凡做一个架式,先有意念(心也)思维,继而才做成动作的形态。即所谓以意念引导动作。然而董先生把它作为习练技击的经验总结。就是说在训练对敌搏击时,初学要用心习练攻防的一定招数,铭之于心,在训练中把招式的攻防的一定招数,铭之于心,在训练中把招式的攻防运用练得娴熟,形成条件反射,那么临阵时不论对方怎样攻击,自己都可以不思索,得心应手,随机应变。也可以说,这指明了武术搏击运动有别于套路练习,一定要从实战出发,经过特殊训练。这对于现代武术重新走进技击搏斗的新里程,无疑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指导思想和训练法则。董先生这些观点恐怕不单对太极拳爱好者而且对所有参加武术搏击的人都有助益。

10、 董先生在他的《经验谈》中说:

“人乃动物,并具灵感。譬如我的拳击一人,彼人当以手推开或身子闪开,决不能静立待打。抵抗人之本能也。”“一拳击去,对方能抗能空,变化无定,此人反应也。拳术家有稳、准、狠三字。等求我不发劲,发则所向披靡。然何以求稳、准、狠?须先求灵感。如何求灵感?读者应在王宗岳先生之《行动论》内求之。即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须在似动未动之时,意未起形未动之间,争此先着,所向披靡矣。”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体育活动,他不受性别、年龄、场地环境、体质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对于长时间对着电脑做站工作的人,以及活动能力逐渐减少的中老年人。练拳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使人的精、神、气得到锻练。又能使血气循环旺盛。对神经类疾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许多人想学太极拳由于没有人带不知道怎么自学太极拳,不知道如何入手,今天太极拳小编就教你如何学练太极拳。

一般练太极拳的习惯于缓慢和不发劲,乍见陈家沟与我们所练的拳,往往惊异怀疑,以为这是外家拳,也有认为这种拳动作快而有发劲感到兴趣(多数是青年人)。一入手就从快和发劲方面注意,练的不圆,也真成了外家拳(外家拳我虽然没学过,但我相信也是不用拙力、直劲的),就走错了路。

我们先分析慢字,慢是用功的手段方法,而不是目的。才学时一定要慢,不慢则紧张而不能松。必须先慢练,周身松开,处处动作找圆圈,怎样公转,怎样自转,公转自转怎样配合,不慢则找不细致。所以,慢是为了找运动规律,不圆而慢则处处是滞劲,不圆而松则处处懈怠。比如才学写字,也是要求慢,用意在不可潦草,须了解用笔的方法,怎样顿,怎样提,怎么转折,并不是以慢为好,假设说练拳越慢的功夫越深,等于写字越写越慢,那还怎么运用呢?

而且才学时,气易上浮,精神紧张,还能拔气,动作快了,气更不沉,这与身体也有影响的。所以初练拳也要求慢,不过慢的有限度,平均一趟拳约以十几分钟为度,最快也不少于八分钟。

才学时,不可贪多,要一式一动的大轮廓记清了,走对了,再学新的。以后还得特别注意小的动作和两式衔接处的小圆圈,拳经说“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这是紧要关头,也是拳的妙处。

在初学时,虚实变化配合不易掌握。特别是腿的虚实转变,慢了可以体会清楚,并且加强了腿的支持力量,是有好处的。

头趟拳如金刚捣碓的右脚,金鸡独立的右脚,摆莲腿等全是脚上发劲,掩手肱拳、背折靠、及二路的许多式子全是发劲。发劲是松开转圆的发,对内脏无丝毫影响,即对手脚发劲之点也毫无感觉才对。但初学时,可以先不发劲。二趟拳发劲处较多,尤其转身跳跃处较多,身转不圆则气用不调,所以必须头趟拳练有相当基础再学二趟。

原理规律全掌握了,就可以慢练,也可以快练,总是圆为主。能做到慢而轻灵不滞,快而沉着不浮,就对了。慢而不滞须转换的恰当,快而沉着须转换的圆满。练架须全趟的练,又可以拆开单式的练,特别是较难练的式子,更得拆开多练,以求深入体会达到精熟。

练拳易犯的毛病怎么纠正

不论生来有力无力,在初学时,总免不了精神紧张。精神紧张气亦上浮,而动作有力,所以初学必须自然,“行所无事”,所以拳经说“练拳如走路”,人从小习惯走路,就没有不是很自然的走,所以初学要“松”,自然就能松。

人身生来灵便的,脑子也必灵活,常常松,松过了等于轮子旷了,而发生摇摆。必须从“圆”字中来,找圆的运动是有一定规律的,松是圆活而不乱摆。但天分高的人,又往往把事情看的太易,初学时确是会得快,但会转了,不是会用,还得多下工夫。

生来身体不灵的人,好用拙力,学时动作也不易会,不可畏难后退,仍须“从松找圆”,全在听教师的话(理论),不断用功,能松而圆,就化去了拙力。

初学应多练架子,并且每天不能间断。头两个月不可贪多,每天练一个小时就行了。练的多了会腿疼(大腿),在才学的头几天,不多练也会疼,这是不习惯的缘

故,多散步就会自然恢复正常。累了也会气浮,所以不拘多少,一累就停止,散步,也可以再练。三个月以后,动作习惯之后,可以增加遍数,(逐渐加)如能照规律练,三年就可以得到初步成就,至少每天练十趟至二十趟。

乍一增加遍数,放足步法的练,一方面可以迅速提高效率,但没劲的,也会不知不觉中出了僵劲,这是圆圈转的不调协,误用了直劲,所以必须经常请人指点纠正,把毛病的根源找出来改正。

松:首先指精神、心理,也指身体的各关节。参考“零矢量”的概念,以及考试、比赛的要求,做到“松而不懈”;圆:只有松,才能做到圆活。洪师《陈拳三字经》:惟缠法,基本功,其要求,圆而松。

太极是不须多大地方就可以练习的,室内室外全可。当然是选择空气新鲜的地方,地面平坦的地方,更为适宜。时间早晚全可,最好是早晨多练,睡前可练一趟,特别是冬令,睡时周身温暖舒畅,春夏应在日未出来时,秋则日出后,冬则日升后更好。

1.大风严寒或盛暑日光下不可练。

2.空腹练虽不忌,但略进粥点后十五分中为宜,过饥或刚饭后不可练。

3.劳动多汗后不可练,应稍休息,气调,再少练可以解乏,特别是脑力劳动后,练拳等于休息。

4.凡劳动疲劳是因为局部发展,气血不能平衡才感疲劳,练拳后气血平衡,自然恢复正常。

5.身体过虚弱不可多练,即在平时也是觉累即停,不必勉强练完。

6.应当节饮食、节欲、不动气、不争强,常见有人仗恃有功夫,而不知,反致暴病,或竟促寿,“祸莫大于有所恃”,应知深戒。

7.不可放大汗,练时先宽衣摘帽,不可汗后脱衣摘帽,应当闭挡风处。

8.练前先活动关节,练后缓步十余分钟,不可骤坐,以免气血瘀滞。

首先,查阅有关书籍,了解一下太极运动的特点和常识,选择自己喜欢的拳种项目。一般情况是先学拳,打好基础后再学剑。我本人就是先学两套拳,一年后才开始学剑。

其次,学拳的话要根据你的年龄和体质选择一个拳种。年轻人可以学陈氏的,中年人练杨氏好点,小六我就是练杨氏的,70岁以上老人练孙氏比较好。

然后选择套路。如果学杨氏的,可以从最简单的套路学起,至于选哪个,自己上网查去,小六不好为你做主。

接着,下载一个教的比较好的视频,然后分段,分节观看和模仿练习。一天学一两个动作为宜,多了消化不了。

怎样检测你练的质量呢?自查,对着镜子打拳。互查,练习者之间相互检查。高人指点,请水平高的拳友看一下,及时纠正你的错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大师闫芳被揍 的文章

 

随机推荐